美国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共10篇)
美国小学生的品德教育 篇1
自古以来, 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 是所有家长对儿女成长最大的期望和祝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越来越多的家长把这种观念已经放在了教育儿女的首位。然而, 这些家长们都存在着一个不可忽视的通病, 那就是只注重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培养, 却忽略了对孩子品德的教育。岂不知, 这种偏执的做法对孩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并没有起着积极地教育意义。相反, 有的甚至让孩子变成了只认得书本知识, 不懂礼貌, 不懂人情世故的书呆子或是情商低下的人。
情商是什么?情商就是一个人良好的言行和优秀的道德品质。
战国时期著名的军师庞涓是个有才无德的范例。庞涓自幼聪明好学, 熟读兵书, 与同学孙膑一起从师鬼谷子学习, 长大后被魏王重用封为统帅。后来魏惠王听说孙膑比庞涓还要精通兵法, 为了加强魏国军事力量, 便想方设法让庞涓把孙膑请到魏国来共同掌管军事大权。然而庞涓却是位嫉贤妒能的小人, 他设计把孙膑骗到魏国后, 恐怕孙膑的才华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而失宠, 竟向魏惠王挑拨离间称孙膑是齐国的奸细, 并使出计谋残忍地挖掉了孙膑的膝盖骨。当孙膑忍受着精神和肉体的折磨被卧底的禽滑厘费尽周折背回到齐国后, 被齐威王重用封为军师。后来, 孙膑在桂陵之战中将阴险毒辣的庞涓诱杀在了大树之下, 庞涓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很显然, 孙膑虽然变成了残疾, 但他却是精神上的巨人;庞涓虽然是个四肢健全的人, 却是精神上的残疾人。
从上述历史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 无论智慧多么超群, 才华多么出众的一个人, 他如果品质卑劣, 道德沦丧, 最终不但不能成为对社会对人类有益的人, 反倒会成为历史和人民的罪人。
南宋的抗金英雄岳飞, 少年时代就文武双全, 长大参加抗金时, 他背负着母亲在脊背上刺下的“尽忠报国”四字, 在战场上奋勇杀敌, 立下了显赫战功。如果岳飞忘记了母亲的谆谆教诲, 不具备一腔报国的热情, 怎会成为常胜将军和爱国英雄?怎能写出“怒发冲冠, 凭栏处”的千古名句?
被誉为红色慈善家的香港企业家霍英东, 少年时代家境贫寒, 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他成年后勇于开创自己事业的同时, 更热衷于支持国家建设, 他怀着拳拳的爱国之情共建立了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山区扶贫等基金会。多年来, 他向国家捐助善款多达150亿港币, 得到了海内外人士的高度赞誉。
由此可见, 对一个人的品德教育是何等的重要。它在一个人的精神成长中占着主导地位, 而一个人的品德教育主要来源于少年时代对世界的认知程度。如果在少年时期, 所得到的不是积极地、健康的、向上的品德教育, 就会影响到成年后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取向, 将决定他一生前途和命运的沉浮。一个胸怀坦荡的人, 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将来必定会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 一位人类杰出的贡献者, 所以说, 一个人的道德力量是无穷的。
优秀的道德品质就是支撑一个人身躯的骨架, 如果不具备优秀的道德骨架, 就是个行尸走肉, 是一个活着的躯壳。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提倡以德治国的大国。
如果唐朝的李渊在行使皇权时不推行科举制度和均田制度, 减免百姓苛捐杂税, 李世民统治时决不会出现“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
如果李自成攻占洛阳时没有处死作恶多端的朱常洵, 开仓放粮, 赈济饥民, 就不会使队伍发展到百万, 成为百姓爱戴的李闯王。
如果康熙没有一颗强烈的爱国情怀, 决不会出兵打败外寇, 将台湾统一到中国的版图上, 如果他不严厉打击朝廷腐败势力, 惩处贪官污吏, 减轻农民税赋, 就不会有千古一帝的美称。
常言道, 得民心者得天下, 纵观中国历朝历代, 哪一位成大业者不是以德治国的成功结果。
综上所述, 一个国家的兴旺与繁荣, 无不彰显着民族的道德力量。
当今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无外乎包括尊老爱幼, 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爱憎分明, 顽强勇敢五个方面。现代孩子智商几乎相差无几, 关键是情商教育, 也就是品德教育。如今, 绝大多数的中国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有的家长认为, 只要孩子安心学习, 尽量要什么满足什么, 岂不知, 这样无形中助长了他们自私自利的狭隘心理, 就会认为无论什么事情都应以自己的意志和利益为中心, 形成了对外界事物麻木不仁, 唯我独尊的态度。久而久之, 如果有一件事没得到满足, 就会发脾气, 甚至一气之下离家出走。针对这种情况, 有的父母就说是自己孩子的个性太强造成的, 其实根本原因就是平时忽略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吧, 比如家家过新年, 为了让孩子高兴, 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都要给孩子压岁钱, 孩子接到钱自然异常高兴, 因为他们用这些钱可以随便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可是, 当有一年大人因各种原因不再给孩子钱时, 他们就会生气, 不理解, 因为他们认为, 长辈给晚辈钱时天经地义的, 突然间的不给了, 就会对长辈有意见或抵触情绪, 这样就会导致他们把金钱利益摆在首位, 对长辈不讲感情,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智商再高, 也不会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因为他们只讲索取, 不讲奉献, 因为奉献的是无私的。
一个没有爱心, 金钱至上, 利益至上的孩子成人后将如何在社会立足与外界相处和沟通呢?又何谈奉献人民报效社会呢?为此, 品德教育对少年儿童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同时, 也呼吁那些只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家长们, 多重视一下他们的品德教育吧。
剖析当代美国的品德教育 篇2
关键词:品德教育;金钱观;宽容;谦让;道德规范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07)12-0112-02
翻开不少报刊杂志都登载了这样一篇文章,即《25年前的预言都错了》,说的是79年中国一个访问团考察了美国初级教育,其结论是: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病入膏肓,并预言20年后,中国的科技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超级大国”。其理由大致有四:美国的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二年级小学生大字不识一斗,掰手指算加减乘除,整天奢谈发明创造;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课堂失控。
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考察团也得出了同样的定论:20年后,在科技文化方面,必将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其理由也有四:中国的学生上课规范;早出晚归,学习勤奋;家庭作业繁多;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优劣。
文章最后说:25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养了五六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二百位知识型的亿万富翁,而中国还没有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两家的预言都错了。
其原因是两家考察都只注意了一些表象,既没有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更没有进行客观的深刻思考,而且由于旧的传统世界观和方法论,即使了解了本质性的情况,进行了反复讨论、思考,仍难跳出老框框而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
在对金钱的态度,多年来国人对“金钱”一词讳莫如深,把金钱一词与资本主义、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等同起来。当年改革先锋袁庚先生提出“时间就是金钱”这一口号时,好像触动了人们的神经,群起而攻之,而这里的“金钱”就是指“财富”而言。其实争取时间可以为国家、人民创造财富又何罪之有,人们的传统观念实在是根深蒂固的呀。
而美国人却十分重视培养青少年的金钱观。记得美国电脑网络专家威斯理找中国老师学汉语,其15岁女儿也随堂听课,威斯理表示每个月多付50美元,后来这50美元是麦克15岁女儿直接支付的,中国老师有些不解,威斯理说,女儿从小就树立了独立的意识。后来中国老师逐渐发现威斯理家的许多家务事都由其女儿承担,而威斯理则支付给女儿报酬。威斯理新开发的电脑游戏软件,让女儿先行尝试并规定,只要提出一个修改意见,不论对错都奖励25美元。
中国老师提出质疑,这些做法会不会使青少年一味地“向钱看”?而美国人却认为,向钱看没有什么不对,这样做是让他们知道赚钱不易,并要付出劳动,而且美国人认为孩子形成的是一个健康的金钱观。
金钱其实就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可以购买任何别的商品。人们每天都要进行商品交换,必须时刻面对金钱。这些正常的面对与那些钻到钱眼里的“向钱看”那种拜金主义完全是两码事。
其实,我们有些中国家长一些做法还远远不如有些美国父母,有人曾做如下对比描绘:
美国父母:“我们不得不通知你,你这个月的零用钱已经超出预算!去把车库打扫干净或把花园的草割了,我们就可以再给你一些钱花。”而中国父母则说:“钱用完了,就到书房抽屉里去取!”
美国孩子说:“我已攒够钱了,我要去旅游了!”中国孩子说:“我要去旅游了,请你给我一笔钱!”而中国父母对钱含而不露,但其中包含着溺爱。中国孩子不去攒钱,暴露了其软弱的依赖性。
于是,我们在美国的大学里看到大部分的学生是挣取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并且以此为荣,某一天,突然发现和某某一起在餐馆里端盘子的那个女孩是大律师的千金的情况一点也不会令人吃惊。而某一天,又看见那个刚买了一辆赛车的中国男孩又提了一箱现金去买另一辆赛车,理由就是看不惯别人跟他一样有3辆赛车。
对待金钱观的态度说明,对两国的教育状况,必须用全新的理念进行剖析,方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如果用全新的理念看待中国访问团所遇到的情况,就不会匆忙定下武断的结论。
我也到美国做过短期考察,并阅读了一些有关青少年教育的书报杂志,总的印象是美国教育机构、社会人士及广大家长是非常重视对青少年的品德教育的,美国学者还将青少年的品性视为“站立生命的基石”。《哈佛家训》就是明证,作者在《序言》中开宗明义地陈述道:“我深切地感到,父母不仅要用牛奶和面包将子女养大,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及时用完美的思想熏陶他们的灵魂。”“应该让他们接受高尚的思想、修炼优良的操行,形成健康的习惯。”这道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心声,也说明品德教育已提到子女教育的日程。而他们的教育方法也不刻板,绝不是单纯的说教,是在孩子心目中树立各种榜样,令其效法。
全美自拥有学校之日起,学校就被视为年轻人学习最有价值东西的殿堂。在学校,教师、书籍将青少年带入具有极强道德感的文化交流之中。家长中的不少有识之士也认为孩子先学会做人最为重要,只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他的知识和能力就会沿着健康之路发扬光大。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学校与家庭必须结合成一个对青少年进行品德教育的坚强团体。如果家庭与学校放纵青少年伤害他人,破坏社会生活,那就意味着“学校将变成屠场”。
而在中国,由于当今人口过剩,整个社会存在着相对激烈的竞争,许多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学习初中的知识,而初中生已经开始学习高中知识,高一的学生就要把高中三年的知识都要学完,好留下时间来准备考大学,而我接触到的大一的学生甚至都不懂得坐扶手电梯的时候应该站在同一边,好让赶时间的人可以从另外一边先走。
这不得不让我们有点担心咱们的孩子今后如何跟国际接轨,好在我们的孩子聪颖、伶俐,很容易教化,可是,我们难道不应该在教育我们的孩子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让我们的孩子明白“谦让的心,犹如宇宙中的天空,有如大地上的海洋和山谷——谦让者因宽容而博大,因博大而有力。好争的人,天将与之相争;谦让的人,天将与之相让。”(引自《哈佛家训》)
不过,即便是美国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制定并推行了良好的道德规范,社会是不可能以教育家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腐败的东西仍不免象瘟疫一般传播、感染着广大青少年。暴力、吸毒、卖淫、早孕、盗窃等现象近年来在美国也是有增无减,有的事件还令人触目惊心,1999年4月20日科罗拉多州丹佛市两名高中生杀伤27名师生的悲惨事件就曾震动全美。据有关资料介绍:在过去的30年间,男性青年自杀与杀人死亡人数以441%和479%比率增长着。
连美国公众都普遍认为,青少年道德品质滑坡是美国当前的首要问题。不少学校也提出要加强青少年的品德教育,并付诸实施。1997年的美国总统《国情咨文》强调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美国教育部部长赖利指出:“美国在21世纪的成功,关键取决于青少年良好的文化知识和道德准则。学校应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有些国会议员甚至建议把青少年“品质教育”活动列入宪法,强制实施。现有约20多个州的立法机构颁布了推行青少年“品质教育”的教育课程的法规。有些州还规定定期举办道德品质教育的主题活动周。
为了培养大批富有创新、进取精神的人才,近几年来美国各地纷纷建立起青少年“道德品质”研究中心和试验基地。
就对青少年的品德教育来讲,政府的决策和投资是非常重要的,但具体贯彻和施行者则是学校;就学校和家庭来讲,学校也是首当其冲,因为美国不少家庭结构十分薄弱,使学校责无旁贷地成为教育青少年的核心角色,学校有责任把青少年培养成道德上成熟的人。
美国“重视品质同盟会”的研究为学校青少年品德教育确立了道德品质的目标。即“六大支柱”:信赖、敬重、责任、公平、关怀和公德。它超越了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的局限性,成为每位青少年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
以对“六大支柱”的具体解释来看,此项研究成果得到美国公众的普遍认可也就不足为奇了。
“信赖”包括诚实、不欺骗、不偷窃、坚持真理、效忠国家、忠于家庭等;“敬重”包括尊重别人、宽容差异、举止礼貌、语言文明、用和平方式处理愤怒与争执;“责任”包括干好本质工作、自控自律、谨慎可靠;“公平”包括照章办事、不存偏见、不推诿过失、倾听别人意见;“关怀”包括善良、热情、宽恕、助人;“公德”包括合作、参与、和睦、遵纪守法、尊重年长、保护环境。
其内容条款清晰,语言简明,既是做人的最高准则,又具有可操作性。
美国青少年“品质教育”活动历时十余年,其初衷仅在于改正青少年的不良行为与习惯,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使他们成为遵纪、守法、勤劳的好公民,后来逐渐拓宽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多方面提高,如艺术修养、身心素质和创新思维。此项活动明显超越了预期效果,对增强全美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竞争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学校是怎样具体操作的呢?不少学校注意将六大支柱——目标逐步形成自己学校的校风,他们认为校风是德育的晴雨表,它对关注者有很强的震慑力。因此学校、教师都努力带领青少年进行校风建设,让学校逐渐凝聚成公正、友爱的氛围,形成强烈的荣誉感、道德感,养成热心公益服务的好习惯。
为使青少年产生鲜活的实感,学校、教师应尽多地树立一些德行高尚、品格良好的榜样,并选用一些青少年堕落、腐败的实例,从正反两方面帮助孩子“认真去想,认真去爱,认真去做。”
在品德教育活动中,学校和教师还应注意挖掘他们国家自身的道德遗产——宗教。从历史上看,美国道德价值观念源于基督教教义。于是他们利用宗教课和礼拜活动,教育孩子行善积德、助人为乐、诚实坦白。虽然宗教有其局限性,但在美国这样信仰宗教的国家,利用它教育青少年抑恶扬善,客观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学校、教师组织青少年参加文化体育活动,鼓励学生进入绘画、音乐、戏剧、舞蹈等各种俱乐部学习,带他们参观博物馆、艺术馆,浏览历史名胜,进行野外训练,寓品德教育于有趣的娱乐游玩中,借此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扩大视野和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进他们文化学习的进步。
教育系统也制定了相应的咨询和检查制度和改革措施。他们建立了有效的咨询网络,让全国学校共享教育资源。由此使全美青少年品德教育覆盖1000多个学区,各地利用先进网络手段,互通信息,交流经验,并通过此手段让有关专家对实施中项目评估、指导。
美国大学在招生时,不在满足于学生的成绩,而更关心教师对学生的评语,以了解考生是否合群,是否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著名大学更加注意领袖人物的素质培养,不会将眼睛只盯在考生的优异成绩上,有时还要增加面试,观察其实际能力、进取精神和责任心。工商界招聘人士认识到,成绩优异而品德败坏的学生只回损坏企业的形象,对社会的危害更大。多年来,美国微软等众多大公司都以推动全社会“品德教育”为己任。
全世界的历史都是总结经验教训宝贵的财富。美国人十分注意总结埃及、伊拉克、印度等文明古国从辉煌走向衰落的原因,并得出结论认为,“上述国家的衰落,与其说是他们的经济衰退、物质匮乏等因素引起的,还不如说是其社会道德滑坡、人口素质下降、缺乏民族自信而造成的。”这一总结对全球各国均有借鉴的意义。
中国的经济正处于上升和发展的阶段,高等教育也慢慢从英才阶段走向通才教育阶段,我们的青少年们会经历比其他国家的同龄人更多的诱惑和更激烈的竞争,如何让咱们的孩子能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去更好地适应环境,去处理好与同学和老师以及周围人的关系,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实在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责任。而剖析了当代美国的品德教育后,我们不难发现美国人对青少年道德规范培养,对我们来说,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试论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社会意义 篇3
情商是什么?情商就是一个人良好的言行和优秀的道德品质。试想,一个只有学习好、善恶不分的学生怎会懂得真、善、美的真正含义,长大后怎么会成为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又怎能成为未来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却没有一个正确人生观的学生怎知报效祖国的道理,又怎能承担起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为此,一个人的品德教育在各种教育中应该占主导地位。
其实,一个人的品德教育主要来源于少年时代对世界的认知程度,如果在少年时期得到的不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品德教育,就会影响到成年后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取向。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必定会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位人类杰出的贡献者,所以说,一个人的道德力量是无穷的。
北宋的抗金名将岳飞在十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使宋朝的百姓处在了水深火热之中。有一天,岳飞的母亲把岳飞叫到眼前问:“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岳飞毫不犹豫地答道:“儿子要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岳母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决定把“精忠报国”这四个字刺在岳飞的背上,让他永远记着这一誓言。当岳飞解开上衣,请母亲下针时,母亲问:“你怕痛吗?”岳飞说:“如果小小的钢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岳母便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背脊上。
后来,岳飞以“精忠报国”为座右铭,奔赴前线,奋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一名抗金英雄。试问,如果岳飞的少年时代没有得到母亲的爱国爱家的教育,怎会有精忠报国的豪情壮志?又怎会成为名扬天下的爱国英雄?
身教重于言教,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教育,家长应该首先为自己的孩子做出榜样。
晋代大忠臣祖逖是位能文能武的将军,可他少年时代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才感到不读书就无以报效国家的道理,于是广泛阅读历史,苦读兵书,学问大有长进。祖逖24岁那年,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读书。一次,祖逖在半夜睡梦中听到了公鸡的叫声,忙把身旁的好友刘琨踢醒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春去冬来,寒来暑往,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祖逖与刘锟都成为了带兵打胜仗的大将军,为复兴晋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由此可见,一个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人才会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对人民有益的人。社会学家夸美纽斯说过:“道德行为的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而是让儿童练习良好道德行为,克服懒惰、轻率、不守纪律、颓废等不良行为。”
当下的小学生的品德教育无外乎包括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勤劳勇敢、爱憎分明等方面的教育。应该说,当代的孩子智商几乎相差无几,关键是情商教育,也就是品德教育。应该说,德与智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如天平一样必须保持平衡,协调发展。
如今,绝大多数的中国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安心学习,尽量他们要什么大人就满足什么。岂不知,这样无形中助长了他们的狭隘自恋心理,形成了对外界事物麻木不仁、唯我独尊的态度,久而久之,这样的孩子就会变成一个没有爱心、自私自利的人。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道德和才艺是远胜于富贵的资产,堕落的子孙可以把贵显的门第败坏,把巨富的财产荡毁,而道德和才艺却可以使一个凡人成为不朽的神明。”
近几年,时常看到电视或报纸对在校学生生活的负面报道,有的孩子只因父母批评几句就离家出走;有的在学校只因为小小不然的事,就与同学大打出手;有的因不愿与外界沟通,患上了忧郁症;有的因恋爱受挫,出现了男生向女生泼硫酸的毁容事件;有的出现了美女虐猫事件,还出现了17岁学生弑母事件等。
从上述种种事例中不难看出,这些孩子的表现都是由于家长平时对他们缺少品德教育造成的。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智商再高,也不会成为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益的人,又何谈奉献人民、报效祖国呢?为此,品德教育对少年儿童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再者,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应该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把掌握道德知识和进行道德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要对他们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多向他们进行英雄人物成长的教育,比如,向他们灌输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张思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品德;号召他们学习张海迪身残志坚的坚强意志,从而激发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浅谈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篇4
【关键词】训练;品格影响;真爱
小学阶段是儿童初步走出家庭,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学习知识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他们的基本道德观念、基础心理素质开始形成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儿童的身心发育速度很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亦很强,所以思想品德教育,会对儿童今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一个人从小思想品德会长远地起作用,甚至会影响一生。
一、进行常规训练
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严格训练,反复强化,坚持不懈的结果,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学生年龄小,如果不经过反复训练,不一定做到。学校生活,要求孩子们树立严格的集体和时间观念,遵守学校纪律。时时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对怎样上课、下课、回答问题、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等,都要做明确的要求,然后,进行反复训练,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并让他示范给大家看。有的同学做错了,就让他们重做一次,两次……不厌其烦,多次反复,直到做好为止,只有在老师的严格要求和关心体贴下,学生才能有信心和决心,久而久之,才能使这些良好的品德得到内化。
二、用教师品格影响学生
小学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时期。对于纯洁的犹如一张白纸、好奇心强、知识少、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儿童时代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他们的学习从模仿开始,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非常有限,榜样对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永远是教师的主题。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学校的全体教师都应注意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应为人师表,言谈举止、衣着住行,都应起到表率,因为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所以教师平时面对学生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平时,教师走进学校、教师,一发现地面有废纸、垃圾就自觉拾起扔到垃圾箱里,扶正学生弄歪的课桌椅等,久而久之,学生受到的影响也都会自觉坚持学习。
三、教师用“真爱”与学生“心灵”沟通
品德教育要“以人为本,因人而异”,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赋予“真爱”。只有爱心打动学生,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关注学生。多观察、多发现其特点,诸如好玩、好动、好奇心、喜欢成功、喜欢表扬和自我表现,部分学生具有自卑封闭性格和逆反心理等等。师生关系融洽,与学生交知心朋友是成功教育的基础。教育工作是“良心事业”,只有教师动真情,学生才能动真格。我们还要关爱学生,以真诚的爱心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成长环境。教育的真谛是爱,一个哲人说过,爱自己孩子的是人,爱别人孩子的是神。有一个冷漠、自傲、言语刻薄的女孩。导致同学们都疏远她。她的这些个性与家庭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妈妈在外打工,她长期和爸爸生活在一起,虽然她爸爸是爱她的,但远不及那细腻的母爱,加上爸爸的 知识有限,导致教育方法欠妥当,有时候甚至是拳脚相向,为此,孩子逐渐变得冷漠,仇视身 边的一切。如何才能融化她心底的坚冰呢?雨果说:“爱是情感的升华,它像阳光一样照耀大地,赋予万物生长的力量,并且使之欣欣向荣。”在批改作文时,老师发现她的文章表达流畅,语言精美,为何不抓住这一时机呢?老师用纸条写下了:“孩子,你真得很棒!从你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你文思敏捷,文辞优美,看你的作文对老师来说就是一种享受,老师很是欣赏你。”写好后,放到了即将发下去的本子里面。老师预感到这一次她会有话和我说的,拿破仑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 欣赏,更何况是孩子呢?不出所料,第二天下课后,她在教师的办公桌上也留了一张便条,上面写道:“老师,谢谢您的夸奖。您是我遇到的第一个赞扬我的老师,我很感动。”看完便条,老师暗自乐了好一阵子。她心底的坚冰已经在慢慢融化了,只是还需要时间,才能够真正走进她的内心,缘于她和同学发生了矛盾那次。那几天,老师发现她总是闷闷不乐的,就知道,她一定是遇到了烦心事。“孩子,老师发现这些天你的心情不怎么好,遇到了什么困难?可以告诉老师吗?让老师也帮你出谋划策。”写了这张便条偷偷放到她的笔盒里。“老师,最近我和一个同学发生了矛盾,他们都不理我,我感到很孤独。”她很快回信给我说。孩子需要爱,除了师爱,还有更加重要的同伴之间的爱,不然,学习生活就会失去色彩,变得黯淡无光。老师迅速回给她:“孩子,老师能够理解你此时的心情,孤独的滋味的确不好受,难为你了。和同学偶尔发生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以后,你的心情是可以调节的,关键看你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它,解决它。如果你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你不会感到烦恼,反之,你会感到烦恼缠身。孩子,老师说这话,是希望你待人宽容,同时,老师也相信在看完这张便条后,你会像这样做的。只要你始终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同学们会敞开胸怀接纳你的,那时,你将会发现生活原来是如此的五彩斑斓。加油哟!老师永远支持你!”在给她的便条的同时,老师迅速找到了班上几个得力的同学,让他们嘱咐其他同学,要敞开自己博大的胸怀去接纳她,不可以让她无法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和同学之间的友爱。
有一天,老师感冒了,而且比较严重,课也不能够讲,就让学生做作业。下课后,那个女孩给老师一张便条,写道:“老师,今天上课时,我发现您感冒了,好像还有点严重。您弄药没有?您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老师,您辛苦了!”看完之后,老师不禁热泪盈眶,孩子心底的坚冰已经融化成了涓涓細流,滋润着她自己、同学以及 老师的心田。
四、家校合力——增强教育效果
小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孩子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也是他们终身的教授,在人一生教育中,家庭教育处于初始和基础的地位,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父母不知不觉中忽视了德行的教育,“重智轻德”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问题。有位著名文学家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过很多位教师,但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生命的教育。”可见,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正如小学教育学所说的:“因为家庭是儿童首先接受教育和影响的地方,家长是儿童接触最多最亲近的人和第一位教师”,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成长。凡是家庭教育抓得紧,抓得好,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就比较快,反之就比较困难,进步得比较慢,甚至有的还会变坏。
美国小学生的品德教育 篇5
一、教育教学从孩子们的观察层面入手
小学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善于观察。正确引导他们观察周围事物,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这非常必要。
例如,我们学习《平安回家》时,可以通过让孩子们认识交通标志,观看视频动画,告诉孩子们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不对的。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必须采用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活泼有趣的方式, 帮助孩子们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对交通方面的认识最直接和容易接受的就是交通标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让学生通过认知进行判断,再通过播放视频让每个孩子理解标志的代表含义。同样, 对于交通规则,我们要借助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通过动画方式,让孩子们先有正确认识。在识别交通标志和观看动画视频之后,让孩子们积极发言,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识别这些标志,如何遵守交通规则。
再比如我讲《金色的秋天》时,给孩子们留两周的时间准备,让他们先观察再写观察小记,随时记录一些观察到的东西及实物资料的收集,还让孩子们亲自画一画,拍一拍,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体验秋天,了解秋天,感受秋天。同时交流孩子们在秋天里的发现。要特别结合家乡一年季节的变化,让孩子从中感悟到祖国的辽阔和资源的丰富。这样,就不再是自己一个人讲,孩子们被动地听了。体现了以孩子们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更重要的是把孩子们当成了课堂真正的主人。总之,孩子们由于做了大量课前观察和笔记, 学习兴趣浓厚, 热情高涨,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教学效果很好。
二、教育教学从孩子们的模仿层面理解
模仿是孩子们的本能,也是孩子们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在小学品德教育教学中引入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扮演, 能让孩子们产生贴切自然之感。此外,在具体情境中,还能包涵丰富的信息,可供孩子们观察、体验和探究,进而作出判断。
又如学习《我要向你学习》时,在“如何才能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我让孩子们凭借教材中的范例和他们的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情境,进行小组讨论。并且在小组内有效分工,进行情景扮演,最后在全班加以展示。在展示过程中,不要忽视孩子们的评价和老师的评价。小组评价中我们还要随机进行有效引导。这样孩子们通过观察、倾听和评价,明白了真正取长补短就是让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提高。
又如学习《遵守交通规则》时,我们课前创设活动情境,在校园内模拟过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 孩子们分别扮演小交警、行人等,所有孩子一起参与活动。让他们“真实”地体验如何遵守交通规则,什么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在表演行人过马路时,让孩子们自己选择方式过马路,如果有孩子在模拟时闯了红灯,没有遵守交通规则,则不要急于纠正,而要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加以解决。小组讨论时孩子们自然会发表意见,并加以指正。然后我们一起归纳总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需要纠正的。最后在大家的一同努力下,使孩子们真正体会到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我们要抓好时机,积极引导孩子们表达活动时的感受,加深理解。
还有一点非常关键, 现在由于一些成年人并不遵守交通规则,孩子们自然会产生困惑,为什么大人可以闯红灯,不遵守交通规则。我们展开有效讨论,没有一笔带过,而是创设生活情境:被家长带着闯红灯该如何办? 设置问题让孩子们交流讨论,这样就尊重了孩子们的主体性,提高了孩子们的认识。讨论的结果不言而喻, 更能够使孩子感受到自觉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的重要性。
三、教育教学从孩子们的社会实践层面延伸
有句名言说得好: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教育。课堂上、课本中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必须深入社会,让孩子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融入社会,这样他们才会有更深刻的感受。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不能让学生成为摆设,不仅要组织他们多看、多做,还要多参与社会活动,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成为孩子们亲身体验的过程。
如学习《做文明的游客》时,我们带领孩子们出游时,就可以加以实践。比如排队乘车,不要不大声喧哗,进入景区要遵守规章制度,等等。我们还可以组织公益活动,成立爱护环境志愿者协会,清理垃圾和进行保护环境宣传。此外,我们要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让父母做子女的表率。
又如学习《我的劳动感受》时,一方面引导孩子们学会关爱他人,知道社会中有许许多多人,每天默默地为我们奉献;另一方面要让孩子们参与一定的劳动, 体验劳动的过程和艰辛,形成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
小学品德课程中公民教育的实践 篇6
一、准确把握公民教育的内涵
我们所理解的“公民教育”是以培养“认同、理解、遵守与维护共和国宪法, 关心及参与公共事务, 具有独立思考与敢于承担责任, 对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有归属感的现代公民”为目标, 以“公民道德、公民价值观、公民知识和公民参与技能”四个方面为主要内容。
1. 公民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
现行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较之以前的思想品德课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 其内容上已覆盖心理素质与道德、法律基本常识、权利与责任、公共参与, 但从整体上看, “公民”的分量还不够, 品德课还没有以“公民”为轴心。公民教育包含思想政治课的内容, 但思想政治不能涵盖公民意识教育。从一般意义上讲, 思想政治教育重在使学生对现存政治制度和施行的政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认可, 重在服从;公民教育则更强调公民的主体地位、理性的批判精神、坚定的权利意识。传统的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现代公民意识和公民行为的培养, 有必要向“公民教育”转化。
2. 公民教育不仅是道德教育
我们经常提到的“四有新人”或公民, 强调的是公民的道德人格和文化素质。《公民道德教育实施纲要》颁布后, 一些从事思想品德教学与研究的工作者, 更是强调公民意识的道德内容。但是, 公民道德尽管也涉及公民意识, 但两者不能等同。前者仅仅是道德范畴, 后者还有政治与法律范畴的含义。前者重义务, 重守成, 后者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公民要有道德, 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 公民应该张扬自己的理性, 应该有独立的批判和创新精神, 应该守护自己的权利, 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如果我们的公民教育仅仅局限于或主要看成是公民道德教育, 那是不可能培养出现代公民品格的。
3. 公民教育不仅是知识的教育
知识的多少与公民意识不是对应的关系。一个知识很渊博的人未必是个好公民。相反, 那些没有多少知识, 却能够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人, 就是一个很有公民意识的人。我们现在的品德课中有关公民意识的内容本来就不够, 再加上受到升学的影响, 及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不足, 品德课主要是传授知识, 学生也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 缺乏道德的体验和实践的检验。所以, 不仅要充实公民意识的内容, 而且应该努力把公民的知识内化为公民的意识, 外化为行为。
二、公民教育的基本模式
关于公民教育, 许多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可如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依托现有的品德课程, 深度挖掘现行品德教材中的公民教育元素, 进行公民教育实践, 目前还没有直接可供参考的经验。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 结合课题实验, 笔者认为在品德课程中可从以下六方面进行公民教育的探索。
1. 榜样激励法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借鉴、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完成的。榜样激励的教育机制就在于榜样具有感染功能、激励功能、号召功能、启迪功能和警醒功能。一个榜样就是一面镜子, 面对榜样, 每个人都可以对照、检查自己, 做到自我鞭策, 修身养德。通过对榜样的学习, 从而达到净化心灵、塑造人格、教育自我的目的。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年龄小, 爱模仿, 好学习, 榜样更加有着无穷的力量。在一个班集体中, 如果教师能灵活运用榜样的作用, 在班中树立几个学习的榜样, 相信班级中将会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其基本结构是:寻找榜样→情感共鸣→自觉内化→行为效仿。
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我的好习惯》时, 教师设计了“榜样导行”这一环节, 呈现了两个类别的榜样, 一类是班上作业写得又快又好的同学, 另一类是整理书包又快又好的同学。先寻找身边的榜样, 向榜样赠送小书签 (书签上写着名人名言) 。接着让其他同学谈感受, 然后再请小榜样介绍经验, 其他同学自觉内化, 在此基础上举行整理书包比赛, 让其他同学效仿, 激励他们也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实验中, 我们发现品德课程中有很多课文都可以使用这种方式。如《坐立走有精神》、《我的好习惯》、《做事不拖拉》、《在餐桌上》、《我不耍赖皮》等。在日常教育中, 我们常常强调的是正面教育, 榜样激励也是正面教育的一种, 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又使他们遵照榜样来行动。另外, 榜样的作用和别的教育方法不同的是, 榜样不是一种强加给孩子的教育方法, 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对照, 让他们通过自我目标的学习和追求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所以更容易学习、内化。
2. 角色扮演法
品德课程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 生活性是课程的基本特征。角色扮演法就是让学生扮演生活中的某种角色, 并以此来引导学生共同探求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问题解决策略, 帮助学生形成善待他人、善待环境的品质。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角色扮演法能够把学生带入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 再现生活, 感悟角色, 内化情感, 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之一。基本结构为:扮演角色→换位思考→情感提升→内化行为。
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想想他们的难处》一课时, 教师让学生蒙上眼睛找文具、用一只手系红领巾、用一条腿绕教室走一圈等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便, 从而树立尊重残疾人的情感, 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 并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五年级下册《我来做市长》一课, 教师组织“市长竞选”活动,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体验市长竞选的过程, 候选人通过施政演说, 把自己对城市建设的设想充分地表达出来, 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做合格小公民的意识。
3. 游戏感悟法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教师可以设计或借用生活中的游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帮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完成自我道德的建构。游戏感悟法就是以游戏的形式, 使学生在激烈的竞赛中, 在无比的兴奋中, 获得一种体验。基本结构为:参与游戏→团队合作→经验分享→获得感悟。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心中有规则》一课时, 教师和学生玩游戏“石头剪刀布”, 教师每次出手总比学生慢一些, 学生自然输得较多, 最后游戏进行不下去了。看着学生撅起的小嘴, 教师问:为什么不再玩了?学生迟疑了一下, 说道:老师耍赖。游戏中, 学生感悟到了规则的重要性, 增强了规则意识, 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还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绿色小卫士》时, 设计了一个跳棋小游戏, 通过掷骰子玩跳棋, 每个位置都有一个小提示。诸如:节约用水, 前进三步;砍伐树木, 后退两步;步行上学, 低碳环保, 进两步等。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 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激发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游戏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4. 案例分析法
品德课程源于生活, 最终又回归生活, 指导生活。我们在课题实验中发现, 品德课程要注意整合课程资源, 把生活中出现的事件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引入课堂,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进而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 提高品德课堂的实效性。案例分析法是把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 呈现给学生研究分析,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结构为:呈现案例→分析判断→解惑明理→内化导行。
如在教学《心中有规则》一课时, 教师从国家新颁布的《刑法修正案 (八) 》把酒驾列入刑法的范围开始谈起, 进而把酒后驾车造成重大事故的案例作为课程资源带给学生分析。学生在分析后得出:酒后驾车事故率高, 给自己、给他人、给社会带来了伤害, 《刑法修正案 (八) 》把酒驾列入了刑法之列, 正是要从法律上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通过学习, 学生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得到增强。《不和烟酒交朋友》、《害人的邪教》、《我的课余生活》、《网络连接你我他》、《塑料与我们的生活》等的教学也都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 在讨论中帮助学生解惑明理,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 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
5. 课题探究法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早在19世纪就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她形象地解释说:一件事, 我听到了, 随后就忘了;看到了, 也就记得了;做了, 很自然就理解了。为此, 教师要引导孩子以教材为范本, 最大限度地拓展教材空间,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所谓小课题研究, 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拟订或选择研究课题, 模拟科学探究的方法, 自主探索, 自主发现, 自主创新, 并以活动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得到发展的一种探究学习方式。结构如下:发现问题→自主探究→成果展示→提升素质。
教学《从一滴水说起》时, 组织学生开展“仪扬河的昨天与今天的小课题探究, 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收集资料、调查采访等形式, 知道了仪扬河的源头、长度以及流经区域, 了解了仪扬河历史上对家乡发展的促进作用, 找到了仪扬河今天水质不好的原因所在, 萌发了保护仪扬河的情感。他们发倡议书给市领导写信、把照片拍给新闻媒体, 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仪扬河的整治正在逐步推进。教学《南湖游船》时, 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学生进行了“我身边的共产党员”小课题研究活动, 他们寻访身边的共产党员, 了解党员的生活, 感受党员的力量, 并和党员交朋友, 用党员的精神品质指引自己的成长。探究型的小课题研究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进步。各研究小组依据自己的方案, 按照预计的分工分头行动。学生有的收集资料有的做实验、有的开展社会调查……各负其责, 互相配合, 分工与合作相统一, 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 学生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都得到明显增强。
6. 情境陶冶法
情境陶冶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道理, 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陶冶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可以通过实物演示情境, 通过音乐渲染情境, 也可以通过语言描述情境等。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就像一个过滤器, 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它剔除情感中的消极因素, 保留积极成分。这种净化后的情感体验具有更有效的调节性、动力性、感染性、强化性等。基本结构为:创设情境→融入情境→触发情感→升华情感。
浅析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篇7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 实质上是通过教育因素的有效影响, 促使小学生将思想品德规范逐步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是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激发和发展。因此,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全面关注“人”的发展, 将老师的注意力从单纯道德意志的传授转移到道德主体的培养与发展上来。
一、教师选择充满情趣的教学方法, 激发创造性
《课标》中提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 帮助他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要让课堂充满生机, 就要求教师依据教材内容, 遵循认知规律,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避免单纯的背诵、机械的记忆、枯燥的抄写, 而是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选取网络上丰富的时事资料等多种形式, 使之在兴趣盎然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得到启发, 受到教育, 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更有说服力。
其一, 擂台竞赛。如:教学《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一课时, 如果只是空洞地说教就会使课堂毫无生气, 如果进行一次“动手能力大比拼”比赛, 让学生自己洗手帕、系红领巾、穿衣服, 看谁的书包收拾得又快又好;看谁的衣服叠得又快又整齐, 看谁的鞋带系得又快又好。通过这一系列比赛, 使学生在高涨的热情中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把良好的道德情感转化成道德行为。
其二, 模仿表演。如:教学《做诚实的孩子》一课, 可安排表演小品《我错了》。让学生亲历“主人公”做错事后, 在同学的帮助下认识到自己应该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这一简单、具体的场景, 明白人并不是生来就“诚实”, 也不是生来就“不诚实”的, 从中受到做人应诚实的教育。
其三, 多媒体参与。目前, 现代教育技术已进入课堂。计算机课件以其鲜艳色彩和动画效果, 在思品课教学中发挥着投影片所不能替代的教育功能。尤其低年级教材大部分是以图为主, 而且课文内容大部分是反映学生身边生活的小故事或寓意深刻的童话故事。因此, 教师应有意识地用好课文内容创设情境, 让学生从生动形象的故事画面和故事情节中感悟道理, 学习人之美德。如:教学《心里想着别人》一课, 教师把课文插图制成计算机课件。课上, 教师带领学生操纵鼠标, 一个鲜活的童话故事动画片展示出山羊、小猫、小狗舍己奋力抢救落水伙伴的动人情景。形象的感知和带有启发性问题的思考, 学生自然悟出山羊等三个小动物就是心里想着别人的人, 通过知识迁移激发了学生愿意向他们学习的道德动机。在这样的情境中, 道德认识得到了提高, 道德情感得到了升华。
其四, 引发讨论。教学五年级《做一个诚实的人》一课,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社会现象, 以“当今社会, 诚实的人吃不吃亏”为题展开讨论。学生各抒己见, 自然形成正反两方展开了辩论。在讨论前, 教师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在网上搜集这方面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提供给全班同学观摩、阅读和思考。有的列举同学考试作弊, 没被老师发现得了高分;作业没完成, 编了圆满的谎言, 逃避了老师的批评;做买卖说谎骗取顾客钱财;造假者由于一时没被查封而牟取暴利等等事实, 说明诚实的人吃亏、虚伪的人才能得利。另一方同学又以大量真实有据的事实反驳对方观点。如:一位同学以自己一次数学考试由于抄了同学的答案, 分数提高了二十分, 虽没被老师发现和同学告发, 但看到这不真实的分数自尊心受到谴责, 心里极其不安为例现身说法;个体经营者由于进假货, 以假乱真骗取钱财, 被执法部门查办、赔款, 生意由此败落;新闻媒体曝光的查封假货窝点, 造假头目被绳之以法等大量事实, 说明虚伪者只能一时得利, 最终会身败名裂。由此得出本课观点:诚实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 待人虚伪将会失去别人的信任。这些生动的影象资料, 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和氛围,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其五, 利用故事创境。讲故事是小学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 也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故事情节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引发思维和想象。如:教学《集体力量大》一课, 教师运用在网上整理的教育资源, 创设了一位老人临终前让十个儿子折筷子, 教育儿子们要团结的故事情境。而且边讲故事边让学生扮演十个儿子分别折断一根筷子, 再折捆在一起的十根筷子。使学生从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饶有兴趣的实验中, 猜出了老人临终前没说完的话。学生听得认真, 做得开心, 在欢乐的气氛中丰富了想象, 启迪了智慧, 自然悟出了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使思想品德教育课更有针对性, 更有说服力。
二、家长必须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 使学生品德协调发展
不少家长的教育观念陈旧落后, 认为只有分数才是孩子的命根。没有高分就不是好孩子。甚至给孩子定了一个目标, 不达标准则进行体罚。不少的家长拿到家长报告书时, 只是查看他们认为是主科 (语文, 数学) 的分数, 对其它学科尤其是思想品德及教师评语漠不关心, 有的家长强行规定了孩子回家的时间, 不许他们参加任何活动。有的家长过分注重孩子们的生活物质方面的满足, 对孩子过分溺爱。对他们百依百顺, 他们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 人格往往有偏差, 人际关系不良, 以自我为中心, 自私自利。福永镇某民办小学的一位学生告诉笔者, 他讨厌上学, 原因是父母总是逼着他做这样那样的练习, 不让他出外去玩。他还说, 每次考试他都非常害怕, 怕自己考不好, 达不到爸爸妈妈定的分数就会挨打, 孩子的话虽然很幼稚, 却道出了他们的苦恼, 道出了教育中存在的大问题:家长不能够让孩子轻松愉快地学习。这种种不良的现象, 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三、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培养独立性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个体在集体中的表现有主动性和被动性之分, 主动性的表现就是主体参与。抓住了学生的主体性就等于抓住了学生发展的实质。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五个原则:
一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 必须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延伸教育活动。只有使学生积极投入教学全过程, 成为受教育的主体, 才能使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 使品德心理内化成为可能。
二是多媒体“创设情景”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思维;通过讨论分析, 学生交流, 明确问题的思路;通过评价反馈肯定学生的睿智, 达到师生交互, 明确真理的目标。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整合的目的。
三是让学生自主评价。教学中, 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 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 增强道德规范自我约束力。
四是让学生自主体验。良好品德心理和品德行为的形成, 光靠个人经验不行, 还必须使学生集体都获得经验。在教学中, 应该让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情感体验、行为体验, 获得体会, 从而丰富和加强内心体验。
五是发挥学生榜样的作用。学生中的优秀典型是全体学生观察分析良好行为的活榜样。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联系教学内容, 发挥学生活榜样的教育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活榜样。除了要联系典型活榜样, 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点滴好榜样, 让学生感受到:人人都有好榜样, 处处都有活榜样。
四、网络环境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
其一, 培养了学生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知识的能力,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素质, 把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 使教学方式变革了, 教学视野拓宽了, 教学内容丰富了, 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的能力得到了发展。使思想品德课教学能最大限度地贴近现实生活, 融入网络时代。
其二, 培养了学生终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 是信息社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整合, 顺应了时代发展对学生未来的期待, 具有独到的作用。使得学生具有主动吸取知识的要求和愿望, 并把良好的品德付诸于日常生活和实践中, 对人格的形成有导向作用。
其三, 培养了学生适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特别是信息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信息技术参与教学, 因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 因此学生能力的培养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对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8
1. 存在问题
(1) 品德教育脱离实际要求
品德教育脱离实际要求主要表现是德育针对性差, 缺乏魅力, 实效性不强。教师、家长对德育的生活性、活动性、情感性等本质特点缺乏认识。德育通常是灌输道德知识, “耳提面命”、“苦口婆心”, 孤立的制度规定, 有些教育榜样又远离学生生活实际, 贴近学生的当前所行所想所要解决的问题少, 没有在生活实际中得到的体验, “规范”当然就难以内化, 于是产生知、行游离现象。
(2) 品德教育过于形式化
思想品德教材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整体, 而是开放的、完整的“课程资源”中的有机构成部分, 思想品德教材成为学生与他人、生活、社会、自然等发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但是不少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却忽视了学生对教材的阅读理解, 过早或过多地补充内容, 海阔天空, 甚至偏离文本而大谈从网上查阅到的资料, 教材受到了冷落, 教学活动失去了认知的支撑。还有的教师片面强调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大量补充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 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进行删减或更换。这样表面上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展了, 但教学却失去了应有的针对性, 给知识教学穿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 联系实际成为一种装饰, 反而妨碍了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3) 学校与家庭、社会相脱节
在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过程中, 学校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个延伸, 这就意味着学校品德教育就不是学生接受品德教育的全部途径。与小学生相关的家庭与社会的品德教育影响力决不亚于学校品德教育, 因为学生们最容易看到的是家庭和社会带来的现象, 也最容易学到。所以学校品德教育应该从校内向校外延伸拓展, 把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紧密的联系起来、互相渗透, 互相促进、协调一致, 形成统一的教育网络, 才能教育好学生“在校做个好学生, 在家做个好孩子, 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
(4) 品德教育缺乏经常性、制度化
首先, 教育行政部门对这一学科重视不够, 很少组织过这一学科的各种教研活动。其次, 许多学校就没有聘请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专业政治教师、思想品德课教师执教, 思品课、政治课基本上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担任, 或从一些年龄偏大的老教师中找一个任教, 以至一些来参加新课改培训的教师也只是来应个景, 缺乏品德教育的制度化。
2. 原因分析
(1) 缺乏对学生自身情感的认识
如今教师们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并没有深刻体会到学生的自身情感, 没有很好与学生们进行情感交流, 对他们的情感认识不深, 从而不能很好的开展品德教育工作, 往往在品德教育过程中抓不住小学生的内心, 品德教育得不到实际的效果, 反而变得更差。
(2) 缺乏实际的道德教育目标和方向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育目标在德育方面的具体要求。所谓德育目标是指党和国家社会对儿童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等方面的应达到的规格要求。而学校在开展小学生品德教育过程中并没有明确这些目标和方向, 只是应付了事, 结果导致品德教育的失败, 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3) 缺乏对家庭品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如果你问今天的家长,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 思想道德重要不重要?大概很少有人不承认它们的作用。但在实际生活当中, 尤其是在如今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 作为家长, 却常常不自觉地跟孩子强调发展智力、抓好学习的重要, 而把道德教育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家长们最关心和实际认为最重要的, 还是孩子的学习、分数等智育问题。这一结果显示, 家长们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认识与行为脱节。
(4) 重考试分数而轻品德教育
当前, 很多学校只注重教学质量, 而教学质量又是体现在学生的分数上, 从而就把重点放在了教学质量上, 忽略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考考考, 学习的法宝”, 量化的只是智力因素, 完全将非智力尤其是品德、心理素质等因素排除在外。教育的根本是品德教育即学会做人, 学会做人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重要的目的任务, 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未来的成败。
二、提高小学生品德教育的有效方法
1. 学文明理、以知导行
思想品德是一门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的学科, 其目的在于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训练;在于让小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教材所说的道理, 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 产生共鸣并指导实践活动。“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知的培养是基础, 行的实现是关键。”这是德育过程的一条基本规律。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晓之以理”“导之以行”。那么要使小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就得先向小学生传授有关知识, 通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使小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有个较全面的认识。小学生的认识提高了, 教师再及时提出明确的要求, 让小学生知道应该怎样行动, 又了解到为什么要这样去行动。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步骤:思想品德课文教学———小学生交流感想———完成课后的思考与练习———指导小学生行为实践———表彰好人好事。
2. 借鉴学科教法和学科知识
思想品德课并不是直接向学生灌输某种思想, 而是寓思想品德于课文内容的教学之中, 学会课文内容是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根据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 要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就要先教好课文内容, 让学生从课文内容中悟出道理, 进而形成思想品德并指导自身的实践活动。此外, 思想品德课文中的许多英雄人物事迹都与其所在的地理环境紧密相联系。当涉及到有关地理环境时, 可适当讲述一些地理知识,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以便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拉近品德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距离, 丰富品德学科的活动化教学资源。
3. 为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1) 在集体中树立优秀榜样。由于学生年龄相近, 经历相同, 同学之间容易建立亲密的感情, 相互影响, 相互学习, 相互促进。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 发现学生集体中表现优秀的同学, 把他们的先进事迹公诸于众, 以激发其他同学的上进心。
(2) 以教师的言行树立榜样。教师在学生眼中是权威的, 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他们的言行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教师本人必须注意自我修养, 提高思想觉悟, 勇于纠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 处处做学生的表率, 在课堂上这样做, 在日常生活中也必须这样做。
(3) 以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做榜样。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是鼓舞学生的巨大动力, 对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正确观念都有积极的影响, 不要认为这些是“大理论”学生不能接受。
4. 提高自身品德修养
要使学生有一个可持续终身受益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以学生为主体, 指导、训练发掘他们的知、情、意、行, 规范自己形成相应的品质和良好的习惯。知是小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的鉴别和评价, 是对思想道德的认识。它是道德情感和道德习惯养成的思想基础。没有正确的道德认识, 就难以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及健康心理;情是小学生对事物的爱憎, 好恶的态度, 是小学生在对客观事物认识过程中所引起内心体验;意是小学生克服内部与外部障碍, 为实现一套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顽强的努力, 是调节行为的精神力量, 意志与行为的联系非常密切, 但两者又有区别;行是小学生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基础上所采取的行为, 是小学生在道德规范的调节下, 在行为上对他人、对社会所做出的反映, 是衡量小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高低的重要标志。可见,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要从知、情、意、行各方面相结合,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 服务于小学生适应、平衡、成长之过程, 要创新思想教育观念、方法和途径, 从而使小学生培养良好道德习惯终身受益。
美国小学生的品德教育 篇9
一、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
在我们义务教育的小学阶段,扎实抓好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为重点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培养各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提高各族学生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必然要求。让我们的娃娃从小就有正确的民族观,很有必要在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对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二、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内容
从国家试行的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小学段阶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内容有:①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民族基本理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从历史的、世界的视野分析和探讨各种民族现象,进一步认识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优越性。②知道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的总称;初步了解56个民族的基本特征,地域分布及居住特点。③了解自己所属民族的分布区域、人口数量,以及语言、文字及主要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等。④了解各民族的主要风俗习惯、了解各民族语言文字特点、知道各民族著名人物、了解各民族在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特色与成就。⑤知道中华各族人民凭借勤劳、勇敢和智慧,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土,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⑥了解各民族之间应当平等相待以及各民族人民需要和谐相处,共同进步。⑦形成“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必要性的基本认识。
三、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其目标就是要使各族学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基本理论及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学习理解,促进56个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相互交流、继承和发扬;引导各族学生对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历史的认识,不断增进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增强各族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责任感;具备在社会交往中正确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素质;不断提高巩固和发展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自觉性,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祖国繁荣昌盛。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民族政策,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重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加深我们小学生对民族团结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引导我们的孩子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和民族观;加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教育;不断提高各族学生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自觉性,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与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相结合;过程、方法与目标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统一要求与体现各民族和地区的特点相结合;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情感,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巩固,注重实效。
四、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我们的小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密切配合,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从孩子们所在地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要通过地域性民族特点的介绍,使孩子们知道家乡的民族特色、风俗文化,关心本地区民族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同时,通过对各地区民族特点和发展现状的了解,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各民族人民的力量,不断增强孩子们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融合多种教育资源,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各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古迹等,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有效配置文本资源(如图书、报纸、杂志、照片、地图、图表等)和音像资源(如电影、电视节目、录像、VCD、磁带和各类教育软件),开展好民族团结教育。
3.除课堂教学主渠道外,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不断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要充分利用班会、团队活动、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方式,组织开展民族知识、绘画与手工、演讲、民族歌舞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体验式教学活动;定期表彰民族团结先进校、班集体和个人;组织师生参观互访,促进各民族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美国小学生的品德教育 篇10
一、情境设计, 创设自我认识环境
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为学生自我教育提供良好环境条件。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品德与社会》教育要避免一味说教, 要通过生活故事、生活场景、生活事件设置,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结合自身生活经历体验, 提升自我评价意识, 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愿望。教师生动讲解陈述、多媒体介入、实物展示, 或者是发动学生展开自由讨论、课堂辩论, 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更新思想观念, 进行自我认知。
在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时, 教师导入:大家听说过“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吗?这是孔圣人说的话。圣人都这样谦逊, 要向众人学习, 我们更应该有这种意识。因为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长处, 也有不足和缺陷,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呢?同桌展开讨论, 参与班级展示。学生快速行动起来, 纷纷展开讨论活动。在成果展示时, 许多学生都有个性认知。 有学生说: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无论谁都不可能成为十全十美的人, 都有不懂的事情, 向他人学习是最起码的素质。也有学生说:家长和老师的话大多有道理, 我们一定要认真听取, 但家长和老师也会出现错误, 我们也要引以为戒。
教师设计思考问题, 让学生展开同桌对话, 并通过课堂展示讨论形成理性认知, 这个学习感知的过程其实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具体体现。学生对教师提出问题展开个性观点交流, 最终形成共性学习认知, 这本身就是自我学习、自我成长。
二、情感引导, 提升自我体验品质
道德情感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切入点, 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展开教学, 需要改进课堂教学引导方式, 强化情感体验认知, 引发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自觉意识。《品德与社会》教育涉及众多情感因素, 教师要在具体教学引导中学会情感激发。学生情感内涵丰富, 亲情、友情占据主要位置, 教师要从学生最熟悉情感角度展开突破, 促使学生因情而动, 这对全面提升学生自我体验品质有重要促进作用。
学生从幼儿园阶段就接受礼节教育, 但很多学生并没有养成讲礼节的良好习惯, 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教师需要从学生情感角度展开突破。在学习《讲礼节》相关内容时, 教师设计一个课堂演绎:星期天, 教师一个人在家, 有两位学生要来拜访。演绎开始, 第一位学生登场。学生:老师好, 我今天来看看您。老师:有什么好看的?你不好好做作业, 乱跑什么?学生很尴尬地走了。第二学生: 老师好, 我想请教几个问题。教师:你好, 欢迎到我家来做客。快请坐, 我给你倒水。教师让这两个参与演绎的学生说说自身感受, 学生感触自然真实深刻。
教师让学生参与演绎活动, 并将自身感受说出来。因为学生情感体验真切, 自然留下深刻印象。教师讲礼节内容时, 也会对照自身问题展开反思, 这是情感切入的结果。学生通过自身情感体验, 对礼节意识有了更深刻认知。
三、行为监督, 实现自我改造历练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需要教师设计一定实践活动内容, 让学生通过多种实践操作体验活动, 形成完善品德素质。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设计时, 需要对学生思想实际进行深入研究, 以激发学生参与体验的主动性为出发点, 形成教学重要成长契机。小学生生活体验比较单纯, 教师设计实践活动要提高针对性, 课堂游戏、课堂演绎、社会调研、家庭调查等, 都是教学实践活动常见方式, 教师要做好引导监督, 帮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实现自我改造。
在学习《科学技术造福人类》时, 教师设计一组实践活动: (1) 说一说:和父母一起说一说科学技术给你们的家庭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2) 查一查:通过调查报刊、网络等媒体, 搜集一些新的科学技术信息, 参与班级展示。 (3) 社会调查:搜集整理身边的科技新发明成果。三个实践活动,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两项展开操作。因为活动贴近学生生活、时间设置比较充裕, 学生收获颇丰。在成果展示时, 很多学生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现。
教师设计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实践活动, 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并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 实践活动开展非常成功。 学生大多对实践活动比较欢迎, 教师不妨征求学生意见, 这对提升活动设计契合度有重要帮助。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品德与社会》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重要课程, 教师要从不同视角出发, 为学生量身定做自我教育策略, 帮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逐渐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 为健康成长做好基础铺垫。
参考文献
[1]林琳芳.思想品德教学中要培养自我教育能力[J].辅导员, 2014 (11) .
【美国小学生的品德教育】推荐阅读:
美国公立中小学远程教育现状如何09-30
美国小学生的礼物05-13
美国小学生的读后感六09-21
美国学生是这样学习的07-09
小学游记作文:难忘的美国之旅08-01
美国中小学校长的历史考察09-01
美国大学生的校园生活10-23
美国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都非常平等07-26
美国留学生须注意的申请条件10-02
美国小学生作文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