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的优点

2024-09-22

美国教育的优点(精选8篇)

美国教育的优点 篇1

美国教育的优点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科学教育0701 汪玉平

摘 要:美国教育有许多优点。教育理念上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教育方法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为主, 重视实践和交流教育制度有灵活的学分制,有效衔接的分层教育制度,注重能力的综合考评制度等。

关键词:美国教育;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制度

美国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教育有许多优点,通过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制度一一体现,值得中国好好借鉴。

1.美国的教育理念

1.1以学生为教育的中心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现代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美国教育注重学生的成长,尊重受教育个体的内在喜好和选择。中国教育讲究塑造,忽视受教育者的区别,强调外力作用,统一灌输相同知识,培养标准一致的人才。在美国的中小学里,学生在课堂上具有和老师平等的人格和地位,他们随时都可以与老师进行讨论甚至争辩,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获得了一种平等的人格感,能够独立从事实验、调查等各项学科活动,运用自己的脑筋去分析解决问题。中国的教育老师习惯严肃地宣讲知识、学生默默地认真听取、交流较少有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2注重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

瑞士教育家裴思泰洛奇认为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兴趣而不是学科的要求出发,他的观点影响了美国教育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不竭的动力源泉。最佳的学习状态是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主动积极地朝着自己最感兴趣的学科方向钻研。着眼于发挥个体兴趣、特长的教育、才能扬长避短,更加有效地培养人才。美国的初中生甚至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就已经非常清晰,这是因为经过小学阶段对自身能力的探索和广泛地社会实,使得学生对自己的特长有了较清楚的了解。中国的教育较少关注个体的学习兴趣和爱好。相当多的学生不是从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出发设计来,他们为学习而学习,为工作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迷失自我,滋生厌学情绪。

1.3重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美国教育重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不强调对于知识的记忆,在考试中往往把需要的公式

1提供给学生。知识是无限的,但探索知识的方法比较有限。所以教育应该注重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不是知识本身。美国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上物理课时,老师会让学生动手试验,分析发现事物的规律。既让学生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又培养了能力。从小学开始,教师就要求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培养清醒的社会意识。中国教育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重视教师的灌输,很少留出时间让学生去主动实践获取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对知识领悟不深,没有内化成个人的能力,遇到复杂的实际问题往往无从下手。

2.美国教育的主要方法

2.1教师指导 学生探究为主的方法

中国的教学方法重视教师的传授和灌输;美国普遍强调学生要参与学习过程,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和启迪学生探究学科知识。学生经常采取学者式的研究方式学习,教师不会直接把固定的程式化的知识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探究式方式注重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出发,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演出更多和更深入的见解。这种思维方式偏向于归纳思维,总是从一般原理到特殊应用,容易限制学生思路。也是中国难以培养出创造型人才的原因之一。

2.2探究式学习的基础:自主阅读、交流讨论、实践调查

美国教育中常用的探究式学习方法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交流讨论、实践调查的基础之上的。美国的学校非常重视阅读教学。为了解决某一个现实问题,学生要在课外大量阅读和搜集有关的信息。探究式学习经常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成为美国课堂最常见的教育方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合作能力,学生畅所欲言地交流意见时,也在彼此启迪思维和增长能力。中国的教育重视理论学习,轻视社会实践,其实让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更有利于培养一个人的责任感和锻炼能力。

3.美国的教育制度

3.1课程设置灵活的学分制

美国的学校普遍实行“学分制”,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中小学阶段的课程设置完全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学校开设多样的不同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学生除了必修课外可广泛选择科目。另外还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难易程度不同的班级学习。综合高中是美国高中教育的一大特点,以升学和就业为宗旨的课程共同设置在同一所学校中。学生在修完高中毕业所需的文化课程后,可以选修进一步深造所需的文化课程,也可以依个人兴趣选择准备

迈向社会的职业课程。这种灵活的学制,使学生可以制定符合自身爱好、未来发展方向的学习计划课程设置方案,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和能力。中国的大学才实行学分制,开设选修课,但与美国的课程相比选择的范围并不大。

3.2各具特色、有效衔接的分层教育制度

美国高等教育的分层特色明显,从研究性大学到社区学院,各司其责,定位明确。优质大学严格选拔入学者,以培养高质量的创新研究人才为目的,两年制的社区学院较易入学,有的大学经申请可直接入学,主要培养生产工艺人员。普通大学对入学没有严格的限制,但入学后实行较严格的淘汰制,也是以培养创意和研究人才为主。社区学院既提供职业课程也提供升学用的学术课程,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社区学院学习两年大学基础课程后,学生可以转读四年制大学。这种设计非常科学,在前两年的学习阶段学生可摸索自己真正热爱的专业,为再次选择专业和大学作准备。在中国学生要转换专业和大学非常麻烦,因此许多学生即使不喜欢本专业和学校,也不得不凑合着学,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3.3注重能力的综合考评制度

美国的大学考试以检测能力为主,而不重视考查学生所学的知识。重点是考察学生的潜在能力和创新能力。美国的招生录取采取综合评价的办法,除了审查入学考试成绩外,还审查中学成绩、面试成绩、以及兴趣特长、社会实践、品格、意志和创造性等多种因素。这样持续和综合的评价体系,更有利于甄别学生的素质。中国的考试则注重考核学生对现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美国的升学考试一年有多次,如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举办的学习能力测试一年有7次,一锤定音的中国高考制度则显得非常残酷,也不合理,一次的失误要用一个人的一生来承担。这样极易增加学生高考时的压力,使学生难以发挥真实水平。

中国的教育改革正在进行当中,尚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相信通过变革教育理念,改善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设置,考试等具体制度,中国的教育会在探索和借鉴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如北大正在试行的高考推荐制,就是借鉴外国先进经验缓解学生的考试压力,完善我国考试制度的一种有益尝试。

美国教育的优点 篇2

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注重音乐文化多样化、音乐教学方式多样化和音乐活动多层次化。它通过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突破了“欧洲音乐中心论”的束缚, 发扬和传承了我国优秀传统音乐, 为探索适合本民族、符合本国国情的音乐教育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我国实行多元化音乐教育, 既符合国际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 又适应我们自身的发展需要。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在《促进全球音乐教育信仰宣言》中指出:“全世界音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促进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的文化之间学习的机会……任何音乐教育体系都在接受由多种文化形成的音乐世界存在的事实, 以及对其学习和理解的价值, 并把这一观念作为音乐教育的新的起点。”曹翎在《高师课堂呼唤多元化音乐教育》中也提到, 在世界文化频繁交流的今天, 在教育改革逐步深化的形势下, 尤其是新的音乐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 我国的音乐教育需要抓住时机, 创造出一条符合时代要求的音乐教育新路子, 就必须将音乐教育推向多元化的道路上来。可见, 在我国实行多元化音乐教育是必然的。教育要求以人为本,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我们可发现多元化音乐教育具有以下优点:

一、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和业余爱好

多元化的音乐往往与多种文化密切联系, 并体现出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日常生活中, 我们常将音乐与文学作品、舞蹈、美术, 建筑、体育、影视等结合起来。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 学到更多融于音乐的知识文化, 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如在舞蹈、艺术体操、花样滑冰中融入音乐, 不仅可使原先的文化活动更加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还可更快的让人接受, 甚至推广。我们总在业余时听听音乐, 唱唱歌, 跳跳舞, 或者配上点音乐, 做点小游戏, 看场有声电影, 这些无不是在音乐中进行的。因此, 多元化的音乐教育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更能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力和记忆力

歌曲旋律优美, 歌词朗朗上口, 清新易懂, 很容易被理解接受和吸收。歌曲中往往含有大量优美的语句和词汇, 通过学唱歌曲, 学生可以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 并通过音乐给予的意境, 丰富和拓展更多的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 许多难背的诗词, 难记的知识点, 配上音乐, 加上节奏, 学的时候便容易很多, 记忆也更加轻松, 而且常常也记得开心, 记得长久。如我们在背诵水调歌头、虞美人、一剪梅等经典诗词时, 往往很难找到记忆规律, 今天背了明天就忘, 但若配上曲乐, 只要曲声响起, 歌词 (诗词) 自然就想起来了。

三、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1世纪是个充满竞争的时代, 它要求21世纪的建设者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聪明的智慧、开拓的精神。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无论是在开发人的智力方面, 还是培养人的非智力方面, 都以其独特的功能而大显神通。古今中外, 许多著名人物都喜欢音乐, 如孔子、列宁、爱因斯坦, 他们把学习音乐当成自己事业的催化, 从音乐中丰富想象, 开拓思维, 从桎梏的思路中解脱出来, 重新获得强大的创造力。音乐通过生动的内容、优秀的旋律、鲜明的音乐形象, 使人陶醉于无穷的联想和想象中。

四、有利于健全学生人格、树立良好道德风貌

古代哲学家认为音乐的陶冶对于提高人类标准具有重要意义。“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因此, 在素质教育中, 音乐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利手段。荀子认为, 音乐可以“正身行, 广教化, 美风俗”。音乐借助于有组织的音响运动, 表达思想感情, 净化学生心灵, 于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如在教唱《学习雷锋好榜样》时, 首先把雷锋的生平事迹做一介绍, 使他们对歌曲内容有个初步认识和了解。然后在充满激情的歌曲学习中, 既发展了艺术想象力, 又陶冶了共产主义高尚情操, 并使学生投入到学习雷锋做好事的活动中去。可见, 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对健全学生人格, 树立良好道德风貌也有着积极作用。

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发展和谐人际关系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曾说:“音乐是人生最大快乐, 音乐是人生的一股清泉, 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能改变人的情绪, 轻松愉快的抒情曲能使我们浑身放松, 心情愉快, 高昂激烈的音乐能使我们斗志昂扬, 积极奋进。现代社会学生压力极大, 不仅要承受社会、家长对其的较高期望, 更要面临学业、就业、情感等诸多困扰, 容易产生情绪波动, 心理困扰和冲突。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可陶冶人的性情, 净化人的心灵, 娱乐人的身心, 进而消除疲劳, 焕发精神, 增进健康, 促进学习。正如马克思所说, 一种美好的心情, 比十副良药更能解决心理上的疲惫和痛楚。长期参加音乐活动, 如大合唱, 不仅能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更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从而增进人际交往, 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发展。

人是崇尚美的, 音乐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素质, 美的感染。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全面的素质教育, 多元化的音乐教育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为教育的成功打下基础。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是当今世界音乐教育的趋势, 更是我国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丰富学生文化素养和业余生活, 提高学生思维力和记忆力, 挖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健全学生人格, 树立良好道德风貌,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育和发展和谐人际关系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多元化,音乐教育,优点

参考文献

[1]赵哲:《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2) 。

[2]武丽:《浅谈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 (10) ,

[3]赵岩:《音乐教育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陕西教育》, 2002, (5) 。

[4]吕琳:《多元化音乐教育探索与设想和教育理念的思考》, 《商情》, 2009, (37) 。

美国的精英教育和美国梦 篇3

在国内时听到了许多美国学校教育的报导和传闻,无非是美国的学生在学校学习如何愉快,如何在做游戏中轻松地学到知识,在国内厌学的孩子到了美国后如何成才等等。

到了密苏里不久,我们就到附近一个小学参观。接待我们的是一个十分干练的女校长,她告诉我们这是一所公立学校,学生们在学校吃午饭,一切免费,花的是纳税人的钱。这个镇有14所小学,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但没有统一教材,怎么上课完全由学校教师自己设计。

女校长带领我们参观学校。进入学校门口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全校同学那欢乐的笑脸。全校学生每个人的照片都张贴在走廊的墙面上,照片上孩子们开朗的笑容像绽开的花朵般鲜艳而生动,向人们表明学生在学校里处于中心地位。走廊两边教室门口放着一排排小橱子,上面挂着学生们的外衣,下面放着他们的鞋子。学生进入教室要换上软底鞋,每个学生一个橱子,衣服和物品都放得整整齐齐。进入一年级的教室,一间大房子一半是空阔地,孩子们在窗户下一个高台上围坐在老师的身旁上阅读课,听教师讲故事,看上去无拘无束。当然高年级的学生则规矩得多,一群学生外出活动,排着队很有秩序。队列中的学生各种肤色都有,就像是一个小联合国,我看到其中一个黄肤色的孩子,问他是否来自中国,他说他是韩国人。

后来,我们又到一所高中参观。美国的高中不像我们国内一个年级一个年级地往上升,而是像大学那样读学分,整个高中课程设二十二学分,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够学分即可毕业。校长说学校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是只会读书的人。学校除了数学、化学、历史、外语、音乐、绘画等课程外,还开设餐饮、家政等生活技能方面的课程。那天正巧上烹饪课,学生一个个戴着白色厨师帽,穿着厨师服,像模像样地学厨艺。另一个家政实验室里,十几个女孩子正在学缝纫,有的做裙子,有的做上衣,忙得不亦乐乎,与国内高中生埋在高高的书堆中备战高考迥然不同。

多元、自由、轻松、快乐是我们对美国教育的第一印象。然而,随着在美国生活的深入,我发现美国教育远非这么简单和表象。

到美国一段时间后,我联系上了一位在硅谷任职的老朋友。在国内时就知道他的女儿学习很优秀,性格开朗,非常适应美国的学习生活。问起她女儿的近况,他说,女儿现在是我们家最忙的人,她为了明年报考美国名校斯坦福大学,现在每天都要学到夜里十二点以后。

我很惊讶:“不是美国孩子们学习很轻松吗?”

朋友说,其实不然,美国大学教育很普及,有私立学校、公立学校,还有大批的社区大学和各类职业学校,考上大学不难,但是要考上一流大校,竞争十分激烈。为了让孩子享用优势教育资源,斯坦福大学周围的房价非常高,一所很破旧的房子花上百万美元还买不到。他与妻子都在美国大学和研究机构供职,收入比较可观。为了让孩子受到好的教育,他们也只好在斯坦福大学附近高价租房住。

后来我就美国孩子学习压力问题询问哥伦比亚市的当地华人。他们也认为美国的小学生相对轻松,进入中学就开始紧张起来。美国学校的确如许多报道中所说,没有期中期末考试班级大排名,但是学生最终能否升入一流大学,最后还是凭成绩。中学生升大学主要看平时的学习成绩,首先总分要高,高中生修完所选课程要经过许许多多的大考和小考,如果成绩上有一个C,就很不利。另外选什么课也十分重要,如果只选容易的课,即使是总分高也不行,学生们要获得好的成绩不下一番苦功是不行的,一些孩子在高中阶段多修课程就需要更为刻苦。在平时的成绩之外,升学还要看SAT 或ACT考试成绩,要看参加课外文体活动,是否有文体特长,看参加社会活动、为社会服务情况,如做义工及领导才能表现等等。所以,美国的中学生学习生活十分紧张,孩子们都忙得团团转,学习到深夜是不足为怪的。只是这种紧张和压力不像我们国内的孩子们,把一切都押在最后的高考上,而且,他们的压力往往来自于自己内在的要求。

美国的教育理念来源之一是杜威的教育理论,即, 孩子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应该让他们像花朵一样无忧无虑地自然开放。他们认为童年对人一生的创造力有重要影响,过早给孩子加大压力,有碍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有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同时,认为孩子自己天生具有是非判断能力,他们的行为听从他们内心的感觉即可,无须外界和成人给以压力。所以,在教学方式上很少强制灌输,更多地靠学生自己的感悟和领会。如,组织一帮学生外出旅行或课堂上进行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高高兴兴地玩过之后谈出和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这种教学方式对那些非常用心和喜欢思考、颇有悟性的孩子非常有利,他们从中获得了知识,启迪了思想,还培育了自主创新的能力。而对那些不用心和资质一般的许多孩子来说,这堂课就在热热闹闹、嘻嘻哈哈中过去了,很快乐但收获不大。

在美国,学生学和不学完全靠自己,没有教育权威。这是美国民主病在教育上的传染,因为在美国,选民是上帝,主权在民,其民主政治文化的核心是不承认上面的权威。老百姓听惯了奉承,听不得批评。美国的教育多数用的是纳税人的钱,密苏里州消费税的1%和房地产税都用于教育。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管理委员会,一般由七人组成,由全区纳税人选举。这个管理委员会雇用校长、制定教育方针,有权开除任何老师,教育部无权干涉他们的管理。如果哪位教师教训和惩罚了纳税人的孩子,事情被告到校董事会那里,就有可能被解雇。所以,看到美国有许多不会读不会写、只知道打篮球的高中生,会觉得美国的教育很糟糕。但如果是好学生,不用督促他们也会用功,美国会给他们提供十分优越的学习条件。多元、自由的教育制度为他们提供了最充分的发展空间,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很早就开始接触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流程,借助日常的教学活动早已练就“提出想法、搜集数据、阐述观点”等方面的素质,待其成年后发散型和创造型思维也就自然形成,使他们能够以卓越的技能来应付异常复杂的社会。

反观我们的学校教育,大量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在统一严格的指导要求下,压抑和限制了那些禀赋强资质高的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但是对于那些自我约束力不强、资质中等的孩子来说,对帮助他们打下牢固的基础教育技能不无益处。从中美教育上的差异看,美国的教育实质上是培养精英的教育,无怪乎,美国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学术成果。据统计世界排名前 500 名大学中,美国占 168 所,前 20 名中,美国占了 17 所。

精英教育也是美国青年人通向社会上层的阶梯。只要你努力,你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能够达到社会的上层,这是美国政治文化的核心理念,这种美国梦激励着广大美国人不懈地奋斗。出生于偏僻的阿肯色小石城的前美国总统克林顿是一个典型的无背景、无势力的穷小子;只有八年从政经历的黑人奥巴马,竟然从一个普通议员,入住白宫。分析这些奇迹会发现,尽管他们没有显赫的家世,通往高官的途径各异,但是他们都有着优良的教育背景,不仅本人,甚至妻子都毕业于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名校,可以说精英教育是他们个人奋斗起家的本钱。因为一流教育不仅表现在对他们本人素质的提升,而且还为他们铺垫了向社会上层发展的人脉网络。强有力的人物推荐,在美国各领域的录取和录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学员,一般都有联邦众参两院议员和政府高官等社会名流的推荐。接受一流教育,提供了与有名望人士接触了解的有利条件,也就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当然,不论是政界、商界还是学界,也有个别成功人士,并非毕业于世界顶尖的大学,但是他们都是在美国自由、多元的教育体制培育中,在美国精英教育文化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当然他们本身也向人们昭示,不出自名校也照样可以成功。

总之,美国的教育告诉你,只要努力,就能成功,所有失败,都是你个人的原因。

当代中职生的优点与教育对策 篇4

陈村职校

彭志斌

2011年9月,新生入学,一名学生问:“校长,我们学校到底好不好,为什么人家一说上普通中学,亲戚就说好,我说上职中,他们就觉得不好呢?”每年的新生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而这一句话始终让我感觉身上的担子沉甸甸的。社会、家长对职业学校的偏见如此根深蒂固,那怕我们学校做得再好,那怕学校成为国家级示范学校,那怕学校年年被评为先进学校„„

(一)作为一所开展职业教育的中职学校,面对的学生是否真如人们所言,都是差生?作为中职学校的校长,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这个问题:我们的学生真的差吗?我的经验告诉我:当然不是。

我不是“笨小孩”——请不要用歧视的眼光看着我

对于中职生而言,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爱玩、打游戏、不爱学习,一大堆坏习惯使他们成为普通中学注定要放弃的一批学生。从初中来到我们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与问题。但如果你去问任何一个学生,“你觉得自己是差生吗?”“你觉得自己笨吗?”,他们也许会这样告诉你,“我一点儿也不笨”。

传统观念认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层次的教育,优秀学生读普通中学,“差生”读职业学校。事实上,分数线是由考试制度决定的,考什么?如何考?成了关键。人的思维类型不同,所吸纳和排斥的信息不一样,用同一种思维方式的题目考另一种思维,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科学的。现代教育观认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用不同的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将学生区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由此实施不同的类型教育,一为普通教育,一为职业教育。基于以上认识,职校生非但不是“差生”,还具有比普通生更大的发展空间,我校开展的创新教育所取得的成效就证明了这一点。

近年来,我校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创新教育,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学相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校开设了60多门选修课,包括文学、书法、棋艺、绘画、舞蹈等,使学生能充分认识自己,发展特长。在每个年级开设创新教育课程,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

青少年创新大赛,学校每年也会举办科技创新节,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平台。

学生参加市、省、全国各级创新比赛,屡获殊荣,并两次赴京到人民大会堂领奖;教师参加第六、七届全国科教创新作品竞赛,共获一等奖9件、二等奖13件,获奖率占广东省的80%多;参加第2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辅导创新项目)又获3个奖项;汤敏教师参加“我是发明家”竞赛节目,进入全国十二强。2005年8月,我校编写的专著《学生科技发明100例点评》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向全国出版发行;师生有500多件作品申报国家专利。学校被授予首批“佛山市首批知识产权教育示范学校”,并被批准为“广东省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广东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全国创新教育研究基地”,是全国青少年知识产权保护宣言百所发起学校之一。

(二)只要我们能够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关爱,相信沉积在他们内心的冰雪会逐渐消融,而春天的绿意将会在他们的心头展露!

走进阳光里——自信的微笑从这里开始

中职生确实存在着学习困难、厌学等缺点,他们在传统教育中遭受了过多挫折,已经产生了习得性失败感。但是在学生内心深处,还是有“变好”的强烈愿望。学校针对中职生缺乏自信的特点,在德育上开展精细德育,从细节出发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由细节入手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规范训练,从而使学生找回自信,重树人生目标。

学校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放大学生的优点,缩小学生的缺点,多角度多方位的认识学生。由我主编的《精细育人100例》中,一位班主任这样反思:其实这些学生是多么的可爱啊!我怎么平时就只看到他们惹人生气、让人讨厌的捣蛋行为,却从没留意到他们这金子般的心灵呢?想想现在中小学里许多所谓的差生,真的是一无是处吗?事实上,即使再差的学生也会有他的闪光点,只不过长期的冷嘲热讽让它们蒙垢了。那些违纪捣蛋的行为,也只不过是他们成长过程中难免犯的错误。试问哪个成年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或多或少犯过一些错?现在为何不能对孩子的无心之过表示理解和原谅?为何要将他们无情地打入所谓差生的冷宫呢?在正确认识学生之后,学校教师自主创立了精细班级管理工作室、感恩励志工作室、礼仪教育工作室等十个校园特色教育社团,对学

生进行精细的道德教育,使学生更加自信的面对人生。

同时开展精细训练,使学生在一点一滴的改变中收获自信。学校实行“岗位责任明晰化”、“常规管理制度化”、“行为举止规范化”、“考核奖励数据化”、“城市化意识习惯化”、“德育渗透全员化”,并实施“文明行为养成”15项监测细节,从考勤、卫生、仪表、两操、上课、实训、集队、言谈、举止、交往、礼仪等等方面进行详细监测记录,及时评估及时督导,逐步提升学生的文明素质,养成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使学生在一点一滴的改变中收获自信。如单车停放一条直线、桌椅摆放一条直线、工具整理一条直线、学生集队一条直线,没有一张废纸的校园、没有一个脚印的墙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适应社会所需的具有精细品格的人才。

正因为有了自信,通常被认为与升学无缘的中职生也能读大学,也可以在阳光下微笑。2005年~2011年,我校连续7年高职高考上线率高居佛山市榜首,区语、数、英单科成绩前十名和总分前十名中我校每年都占有1/3强,2011年广东省高职高考“3+证书”考试,我校180人参考,180人上线,上线率100%,广东省英语单科第一名落户我校,充分满足了部分学生和家长的升学愿望。2005学年至2008学年,我校梁杰文、梁炜茵、钱洪、黎运旭等4位同学先后被评广东省三好学生;2009学年,詹泽健同学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学生,学校团委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并被选定为“全国团建创新试点单;2010年霍志东同学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学生干部”、并被选为广东省第十次学联代表大会顺德区唯一1名正式代表。

(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型,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熟练的技能水平,是职业教育的典型标志。

我的未来不是梦——一技之长助我成功

中职生毕业时面临的是就业,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学习时有了明显的就业意识。他们能够主动要求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实习、实训,提升岗位能力。但是中职生在经历了传统教育的失败之后,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和厌倦,如何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呢?我们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都进行了研

究和探讨,如英语课组经过实践研究,采取了“活动化教学”,将英语学习变为活动,寓教于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职业学校的学生,技能一定要过硬。” 我认为“科学是理论来指导的,技术可以通过实操来验证的。”中职生学的是技术而不是科学,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学生的实操。在专业课教学上,采用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建立了动态的课题与教学体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校与多家企业合作,改革专业和课程,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平台。学校每学期都会安排学生下企业顶岗实习,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学校专业课教师也经常去企业“取经”或者邀请企业的主管来校开办讲座,使学生在校园中也能与社会密切联系,拓宽眼界。

学校还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各类技能竞赛。2009年学校28人参加省中职学生技能大赛,共获一等奖6人、二等奖11人、三等奖6人;2010年,詹泽健同学以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数控铣大赛获第八名(二等奖);2011年省技能大赛,我校15名同学代表顺德区参加广东省中职技能大赛,有11人获奖。

在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中,学生熟练的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了一技之长,为今后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校的毕业生受到了企业的广泛欢迎,多名毕业生也开办了自己的企业,实现了创业的梦想。

——陈文池,我校09届毕业生,在企业工作三个月就为企业提出了改进生产技术的建议并被采纳,工资从700多元调到3000多元;

——朱淑平,我校08届毕业生,现就职于顺联万利商业广场有限公司,担任团购部经理;

——邹海宇,我校08届毕业生,任职于佛山市顺德区烨辉钢铁贸易有限公司,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职位连升3级,工资翻了4倍,并被评为优秀员工,破格提升为车间主任。

——温雪莹,我校05届毕业生,2008年她成为广东科荣电器有限公司月薪4000多元、年纪最轻的结构工程师。

——周建波,我校05届机电一体化应用专业毕业生,目前已是一位个人资产超500万,公司业务遍及珠三角的青年企业家。

——廖祖京,我校03级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连续参加了两届省

市级计算机竞赛,均获得了一等奖。目前拥有自己的电脑公司——创海电脑有限公司。

美国教育的优点 篇5

文/王 沁

一直以来我坚信在每个学生的身上都有闪光点。美术不行的到赛场上去,体育不行的到舞台上去,艺术不行的到科技园去吧!但这都需要教师和家长善于发现,并放大他们的闪光点。你会发现他们都是一颗颗钻石,让钻石的光芒不仅点亮他人的眼,更让阳光的温度暖透钻石的心。

记得我教三年级的时候,学校开展了一次拔河比赛,有一场比赛我们班和另一个班实力相当,两局下来一比一。决胜局的比赛就要开始了,这时我发现我班的几名主力队员因用力过猛,小手上的皮肤竟被粗糙的拔河绳擦破了。周围同学看到此情景纷纷举手要求上场比赛,可这几名受伤的队员说什么也不肯下来,一定要坚持到底,都说要争取赢了这场比赛为班级争光。这种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和学生,霎时加油声惊天动地,一阵相持之后,终于,我们获得了比赛的胜利。学生欢呼拥抱着,最后竟激动地哭成一片。我激动不已,“多可爱的孩子们啊!”在批作业劳累时,感到肩上有几只小手在轻轻地捶打着,心中就会涌起一股暖流,“多懂事的孩子们啊!”学生回报我的点点成绩,丝丝温情总让我感叹:“只有孩子才是这世上最可爱的人!”

但是每当上课看见学生交头接耳时,批到邋遢的作业时,我就全忘了他们的闪光点,真有一股恨铁不成钢的失望。于是总忍不住咆哮起来,学生就在我严厉的目光下开始躲躲闪闪,在我转过身的时候做鬼脸,在我不在班时开“茶话会”,不管自己有多努力,始终没看见自己所希望的“风平浪静”,于是越发地心浮气躁,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什么是学生所需要的?难道我这样严格要求他们,不知疲倦地唠叨,错了吗?夜深人静时,我总是问自己。看了许多名家著作,经历了许多故事之后,我才明白,真的错了!知识和能力固然是学生所需要的,但他们更渴望的是理解、沟通、交流,更需要一种教师发自内心的鼓励。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也应该是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不仅需要教师的召唤,更需要学生的回应。课堂也不应该是一座精心修筑的围城,更应拆除墙壁,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丽,呼吸鲜活的气息,吹拂挟带着花朵幽香的微风。

那么,今天我有什么理由要求学生必须像盆栽一样循规蹈矩呢?人为地修剪或移栽,如果过分抑制了自身的天性,结出的果子只可能是苦涩的。载歌载舞、琴棋书画、文学、经济,我也并非无所不能,学生又怎可能是全面发展呢?明白了这一点,看待学生的目光就宽容多了。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如果我们再戴上一副“优点放大镜”,你会发现他们都是一颗颗稀有的钻石。把他们放到属于他们的那片阳光中去吧!

美国的教育体系 篇6

前言:

本文主要通过了解美国的教育体系,其发展的历程机器现在取得的一系列的成效,通过与中国的教育体制的对比,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到教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基石。一国的教育体制如何,教育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整体命运。那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差距又在哪里?为什么中国人付出更多的学习时间,却最终得到的又那么不尽如意?

想起以前听到过的一个故事,一位中国人在美国留学时学的是天文学,从走进美国大学研究所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学位的整整五年,他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享受系里提供的优厚奖学金。他说:“我觉得很奇怪,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我想,他的感受可能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旅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慌恐和茫然。这让我们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信息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呢?

一、美国的教育体系

美国是世界上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1642年就开始着手建立公立学校体系,最终确保美国的每个儿童都能接受教育。特别是1783年美国独立后,至今仍被美国人充分肯定的功绩。在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美国人为了建立一个完备的教育体系而慷慨纳税。如果按照社会的演进来划分教育所经历的阶段,就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信息社会。但前两个阶段都存在一定的弊病。无论是农业社会还是工业化的社会阶段,其社会的兴奋点是对自然的开发。而第三阶段是美国教育兴起的重要阶段。总的来说,美国的教育体制经过了200多年的发展和逐步完美,形成了今天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级体制。其教育体系也体现在了以下不同的教育方面。

1、公立学校体系的同化作用

这个时候,义务教育以惊人的速度普及开来,1870年,57%的适龄儿童和青年在学校接受教育,而到了1880年,这个数字是72%。但由于当时大量的男性教师投身内战,而人数的增加导致教师短缺问题不断加剧。在这个时候。解决的办法就是将教育行业转变成一个妇女之夜,为妇女创造就业机会,从而应对了教育的发展带来的文题。现代的美国教育体系也是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确立。从这时起,教育就常常成为政治的焦点。

2、全民教育

从19世纪末开始,美国人就意见统一,比如他们认为美国的教育应当是全民的教育。直到20世纪70年代,许多州和区依然有意识的不让黑人和白人学生在同校学习。20世纪60年代起,最高法院的一长串决议就宣称这种情形有悖于宪法。所有居住在美国境内的儿童和青年都享有这种权利。这种受教育权就意味着法律国定年龄段内的儿童有权接受教育,而这种教育的资金由公众纳税而来。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加州,“受教育权”一直延续到社区学院高等教育第二年。在这里,所有的公众毕业生,不论学习成绩怎样,不论能力测试或成绩测试学分的等级如何,都应当被录取。

3、自主教育

美国人也曾一直认为,教育体系应当是分散的。美国从未设立专门的教育部门用来组建并监督国家的教育体系,使之有统一的课程要求。由于美国特殊的文化,因此它不可能设立一个能满足广大美国民众教育所需的有关控制和管理的大规模的教育机构。也有人说,美国公共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广泛、复杂而又互相交错的各个教育区的拼凑物。虽然,很多州政府对学校的教材、课程等安排以及人事政策进行了更多的干预,但各地方教育部门还是积极地维护自己的特权。没有谁愿意放弃自己对社区学校事务的直接管理。

4、全面教育

19世纪美国人也一致认为,教育尤其是中学阶段,应当是全面的。即公共教育不应严格遵守一套规定死的教学内容,相反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不在受教育过程中因学业成绩较差而系统的淘汰一些人,全面教育是必然结果。结合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职业去向、不同的兴趣以及不同程度的社会经验提供不同的教育。教育的全面性并非意味着课程设置的非系统性。相反,它体现了学校的主张,既应当让学生有选择的机会,从而发展他们在兴趣和能力上的多样性。

5、专业化教育

同样,19世纪美国人认为,他们的公共教育体系应当由专业的老师和管理者来工作和管理。也就是说,教育应当变的专业化起来。有时当这些过高的期望不能实现时,便会导致幻想的破灭。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人对学校可谓爱恨交加。他们不再纳税支持学校,抱怨“进步教育”,抱怨学校华而不实。要求教师发誓效忠国家—对其他任何行业的雇员从无此要求。毕竟,美国人将教育子女的相当一部分重任交给了这些专业人士,他们还坚持这些教育工作者被冠以专家的头衔。

二、美国的高等教育

美国高等院校半数以上是私立的,因为这些大学最初主要是由教会和其它宗教团体创立的,虽然今天这些学校依然同教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却不再以宗教教育为主了。全美50个州中,几乎每个州至少都有一由州政府或当地出资创办的公立大学,虽然经费来源与么立大学不同,但学制和课程并无多少差别。

美国现有的院校主要是二年或四年的学制。2年制学校,通常也叫社区学院(community or junior colleges)二年制的多为技术专科学校和社区学院,是连接高中和正规四年制大学的一个桥梁,主要培养美国社会需求的技能和专业知识,而且学费低廉。正规四年制的学校主要为文理学院、独立专业学院和综合性大学,代表着美国科研和教学最高水平,培养大批高层次的专业人才。这些院校除教学外,还承担着美国政府的大量高精尖的科研任务。

公立学校通常是州立大学或2年制社区学院,主要从所在州获得资助,由于主要资助不是来自州和联邦政府,私立学校一般费用高些。有宗教关系的大学是私立大学,大部分是信基督教的Christian(Roman Catholic and Protestant),也有少数犹太教和伊斯兰教(Jewish and Islamic)。这些学校通常不会干涉学生自己的宗教观点。私立学校于其他学校的唯一区别是它们是私人拥有的,是要赢利的。它们是教育企业,提供与其他学校相似的服务和课程,它们的学习内容倾向于技术和为从事职业做准备的课程学习。

美国高等院校师资力雄厚、学历高,教师要在四年制高等学校任教通常必须获得博士学位,并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适应专业需要。在美国,学生18岁高中毕业生不需要入学考试就能升入高等院校学习,60%以上的高中毕业生都能进大学继续深造。美国高等学校实行学分制。(这一点和现在我国的高等学校是一样的。但获取学分上却又大大的不同)。教师在每学期开始时给学生布置大量的阅读书目和材料,培养学生自学和学术研究能力,在此基础上争取获得每科6-18个学分,四年制的本科生要想获得学士学位,必须按规定修满120~128个学分,通过考试和撰写学位论文,合格后才能获得学位。

三、分数并不是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

美国的小孩在上小学时,就和中国的小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孩子的书包轻飘飘”。这在中国恐怕是很难看到的,中国—在专制主义体制下被奴役了几千年的人类,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人类走过了几百年的动荡,才终于认识到要建立一个符合人性的理性制度来保障人的充分发展,并以此促进社会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重新审视极端化地完全以考试为中心把分数作为教育的目的的教育培养模式,再一次拷问着作为世界最具有灵性的生物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究竟要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尽管在某种程度上,特别是在中国就业压力如此大的情况以及社会还没有找到其它更科学的标准的时候,分数还是显示的标杆之一,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用于分数来评价,这是不公平的。

面对这种制度,或许有一部分学生是适合这种评价方式的,但另一部分人就不一定适合了。事实上,高分人才不一定等于高素质人才,这种说法也是片面的,事实证明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考到高分也是学生自己的能力之一,而且从普遍性的角度来说,接受教育和没有接受教育的人在成材的问题上,可能前者成材的机率更大一些,在大学经过系统训练的大多数人比起没有经过训练的人来说,其发展前景在一些方面发展要大一些,这种情况特别是在人类的文化和科学知识越往后越呈现出“加速度”的发展趋势时,表现的更加显著。毕竟现在人类像过去一样仅靠一点实践经验就会有突破性发明创造的“前知识时代”已经过去了。通过高考的应试教育也不一定就能培养出全面发展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对此,事实也证明了很多没有通过高考上过大学的人通过其它途径也成为了人才取得了甚至比高考而上大学的人更为杰出的成就。

这样的现象在外国的也数不胜数,美国著名总统林肯只断断续续上过几天学,大发明家爱迪生没有念过大学,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大学没有毕业,韩国现任总统卢武铉也只有高中学历,影视明星施瓦辛格担任美国加州州长一职等等,而且还存在一个普遍的值得人们耐人寻味的现象,那就是美国中小学的课程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在学校课堂上的纪律和考分都不如中国学生,但并没有影响当今美国仍然是世界上顶尖级发明创造地的摇篮这一至今无它国能超越的地位,尽管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美国的这种培养人才的制度是应该值得我们好好深思一下。

作家王小平在其《家教成功的三大核心奥秘》一文中曾经说过:“每一个人都是天才,每一个人也都是庸才。天才就是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路,庸才则是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路。”让每个老师都有勇气面对个性不同的学生;更需要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关注,以便怎样更好地培养出个性鲜明的人才,让每一个人都能感觉到自己在社会中的成功,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的进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美国教育的优点 篇7

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中被划分为美国音乐教育的发展阶段。在美国,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盖过了20世纪初出现的工业主义时, 美国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迅速膨胀, 它引起了民族赞美歌曲和爱国主义音乐的迅速发展, 也引起了更为全球化的视野和对文化的重视。2随着战争的爆发, 文化意识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到了30年代时, 文化已经成为了音乐教育四大目的之一:音乐教育经验、取得音乐上的成功、发展有教养的、守纪律的意识和拓展文化视野。同时,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该时期的教科书中也得到了体现。另外, 培养学生演奏乐器的能力在《进步音乐丛书》也占有一席之地;注重学生的音乐经验和参与音乐表演的进步教育鼓励培养学生演奏乐器的能力, 这在同时期的其他作品中也得到了体现。一系列的音乐记忆竞赛等活动也是举办得如火如荼, 据统计, 在1922年美国的音乐记忆竞赛就举办了405次, 而到了1924年更高达1193次。

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 在许多著作中均称为美国音乐教育体系的成型阶段。随着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在前苏联成功发射后, 美国的教育态度开始转变, 他们将科学的滞后归咎于教育的落后。因此, 改进教育的需要不再仅仅是基于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 而且是基于民族生存的斗争。这一时期的口号是“追求优异”的教育, 包括艺术在内的所有学科领域都在迎合这一口号。这种优异是指优异的表演技术, 虽然表演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但却违背了美国音乐教育的基本信条——音乐为每一个孩子。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 美国对教育进行的大量投资绝大部分用在了与后工业技术社会直接相关的课程改进上, 而忽略了艺术教育。

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许多对美国音乐教育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其中, 1963年举办的耶鲁讲习班, 是首次得到联邦政府支持的艺术教育会议之一。讲习班认为, 当时的美国音乐教育课程低估了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 内容陈旧, 要求制作朱利亚音乐文库, 遗憾的是, 这次会议并未邀请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的代表参加, 所以并未收到预想的效果。

70年代后, 由于美国经济的衰退, 使得音乐在内的艺术课程受到了严重影响, 80年代经济复苏后, 课程也自然恢复了。1986年音乐教育者大会重新修订了美国音乐教育的课程标准, 1994年, 美国政府通过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 音乐被正式纳入学校的核心课程之一。

纵观美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宏观发展历程, 在其整个演变过程中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我们去注意。

首先, 是社会力量的巨大作用。“青年作曲家计划”, 是美国福特基金会采纳了美国音乐家乔依奥关于青年音乐家应该到学校进行音乐教育的建议。从1959年至1962年间, 31名35岁以下的作曲家受聘深入美国部分学校, 这一项目激发了学校学生对音乐创作的极大兴趣。但是作曲家们发现, 当时的音乐教师对当代音乐创作技法了解甚少, 难以协助新作品的教学。在此种情况下, 当代音乐计划从1963年起, 在一些大学开设了16个以当代音乐创作、分析和表演为内容的讲习班, 用于培训教师。通过这次当代音乐计划, 使美国学校音乐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由此可见, 社会力量在音乐教育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知识更新来说, 音乐知识也与其他学科知识一样需要更新, 接受新的知识。专业音乐家要不断地创作出新的作品, 提高自己的音乐创作的生命力, 需要不断地补充新的音乐创作和其他音乐知识。因此音乐知识的更新速度相对于学校音乐教育来说是快的, 而音乐教育家掌握了解更新世界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无疑也是最快的, 这些都对学校音乐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次, 是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投入。1963年, 耶鲁讲习班就是在联邦政府支持下举办的。而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又是在联邦政府的直接干预下制定出台的, 并且通过了立法的程序, 使它的实施有了“法律的保障”。迄今为止, 还没有哪个国家用法律的手段将音乐教育置于核心学科当中, 可见美国音乐教育是走在世界前列的。需要注意的是《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一方面反映出美国在教育改革上决意强化联邦政府在全国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但同时又强调国家标准的自愿性质, 鼓励各州和各地方学区选择具体的教育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自主权, 鼓励各州编订州一级的课程标准。

第三, 注重细节, 要求到位。比如在1974年制定的《学校教育方案:描述和标准》中对幼儿、小学、初中、高中的每一阶段所要求的成就标准、实施条件和装备标准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另外在1993年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中对21世纪的美国音乐教育又制定出了更高的标准。新的国家标准的年级分为:幼儿园至4年级, 5至8年级和9至12年纪, 在内容上对学生的创造与表演, 其中包括唱歌、器乐演奏、即兴和作曲、识谱等都做了详细阐述。除此还对学生在感知和分析、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上也提出了要求。从这里可以看出美国音乐教育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音乐技法, 而是要求学生全面体验音乐, 深入地发掘和了解音乐的本身。

从前面美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中可知, 美国音乐教育课程标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美国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和提高美国国民的素质, 充分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适合美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大国的实际。同样, 对我国的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也带来了几点启示:1.要明确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 而是为了

浅议老年钢琴教材曲目

陈迪芸 (上海大学上海200000)

摘要: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 老年人的艺术教育逐渐显现出其良好的发展势头。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练习钢琴, 与之匹配的就是老年钢琴教材的不断出版。本文对老年音乐偏好进行调查分析后, 再对老年钢琴教材的曲目进行研究, 最后提出适用于老年钢琴教材曲目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老年钢琴;老年音乐偏好;老年钢琴教材曲目

全世界老年化趋势日益显著, 我国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近年来也逐渐重视老年教育的发展。俗话说“老有所乐”。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退休之后投身到各种艺术以及健身娱乐活动中, 近年来涌现出的老年“钢琴热”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体现在老年大学钢琴班的爆满, 以及书店中琳琅满目的各式老年钢琴教材。本文就将对这些教材中的曲目做细致的归类和分析, 以此来为老年钢琴教材曲目的选取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老年音乐偏好分析

笔者对音乐曲目做了归类划分为20类, 选取上海七所老年大学钢琴班的263名学员进行问卷调查, 以听音乐的方式进行音乐偏好分析, 结果按照偏好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如下:流行音乐 (内地三四十年代) , 外国民歌 (美洲) , 中国民歌, 流行音乐 (港台八九十年代) , 中国民乐, 外国民歌 (欧洲) , 古典音乐 (古典时期) , 流行音乐 (港台当代) , 外国民歌 (亚洲) , 中国戏曲, 流行音乐 (内地五六十年代) , 流行音乐 (内地八九十年代) , 古典音乐 (巴洛克时期) , 古典音乐 (浪漫时期) , 外国民歌 (大洋洲) , 流行音乐 (外国) , 流行音乐 (内地当代) , 外国民歌 (非洲) , 流行音乐 (爵士) , 古典音乐 (20世纪后) 。

从统计结果来看, 老年人最喜欢的音乐类型是三四十年代的内地流行歌曲, 这也确实符合他们的年龄层次, 因为他们不少是伴着这些音乐而长大。其次, 老年人对各国的民歌都比较喜欢, 而选取的民歌也是比较有名的, 这也说明老年人偏好自己熟悉的歌曲。

二、老年钢琴教材曲目分析

面对市面上纷繁多样的老年钢琴教材, 笔者从中抽取了六套教材, 对其中所

选取的曲目作了归类, 得出的结论如下:

流行音乐 (内地三四十年代) 17首, 外国民歌 (美洲) 6首, 中国民歌36首, 流行音乐 (港台八九十年代) 22首, 中国民乐4首, 外国民歌 (欧洲) 46首, 古典音乐 (古典时期) 49首,

培养和提高国民的素质, 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培育人的创造性, 这是我国建设跨世纪的现代化强国的需要。2.吸收消化外来音乐教育模式的同时要基于本国的历史, 从中吸取属于自己民族的东西, 一方面对外来的先进音乐教育模式采取拿来主义;另一方面也要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更新、更好的音乐教育模式来, 为培养更好的音乐人才作出贡献。3.我国也要有多种音乐教育模式。我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 而且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与文化差异很大, 若想更有效地实施全民素质教育, 我们则更有必要采用多种音乐教育模式来发展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 让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都能找到适应本地或个人实际流行音乐 (港台当代) 1首, 外国民歌 (亚洲) 12首, 中国戏曲1首, 流行音乐 (内地五六十年代) 24首, 流行音乐 (内地八九十年代) 13首, 古典音乐 (巴洛克时期) 2首, 古典音乐 (浪漫时期) 75首, 外国民歌 (大洋洲) 10首, 流行音乐 (外国) 13首, 流行音乐 (内地当代) 7首, 外国民歌 (非洲) 0首, 流行音乐 (爵士) 0首, 古典音乐 (二十世纪后) 0首。

从上述统计结果来看, 古典音乐 (古典时期) , 外国民歌 (欧洲) 以及中国民歌的比例占了老年钢琴教材的前三位。仔细分析来看, 由于钢琴练习还是要以系统的基础为主, 因此古典时期的古典音乐由于其音乐的严整性及规范性, 再加上古典音乐乐曲数量的庞大, 而被老年钢琴教材广泛采用。而中外民歌因为传唱较多的耳熟能详的音乐, 所以许多教材也选用了改编过的中外民歌。总体而言, 目前老年钢琴教材还是以基本功为主, 围绕西方古典音乐的系统而展开的, 并且加以老年人所熟悉喜爱的中外民歌以及一些流行歌曲, 来增加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对老年钢琴教材曲目的一些建议

根据对老年教材曲目和对老年人的音乐偏好的一些统计, 笔者对老年钢琴教材提出几点建议:首先要抓好包括手指练习, 音乐理论知识等基本练习, 这些基础的练习是弹好其他曲目的基础。其次在乐曲的选择上可以更加多样性, 从对几本教材的统计上可以看出, 一些类型的音乐 (如港台当代流行歌曲, 爵士乐等) 很少被老年钢琴教材所选用, 其实编者也可以大胆尝试将这些不太容易被老年人接受的乐曲经过改编处理编入到钢琴教材中。虽然老年人大多喜欢怀旧, 可是随着社会的与时俱进, 一些经典通俗的现代音乐完全可以被老年人所喜爱和演奏, 也能让老年人在弹奏时尝试新的挑战, 感受现代社会而变得更加年轻。还有一点建议是有更为规范的排版和编写方式, 作为老年人的钢琴教材, 排版时一定要经过缜密的思考, 一些老年人因为身体状况不能长时间坐着看谱, 因此在排版时定要用较大的字体和方便的翻页形式来减轻视觉压力。在每首歌曲的演奏时有恰当的演奏提示和歌曲简介, 在和声编配上可以弃繁从简, 在合适正确的和声基础上尽量少用复杂的伴奏形式。还有一个小建议就是可以增加一些四手联弹的曲目, 让老年人可以与其他老人或者孙辈一起弹奏, 增加彼此的情谊, 也提高演奏的兴趣。

最后, 希望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能投身到艺术的海洋中, 丰富退休生活, 感受美好的人生, 也希望全社会可以越来越关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使终身教育落实到各个方面, 祝愿每个老年人健康快乐。

的模式, 这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做法。

摘要:本文对美国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进行阶段性阐述, 并以它的几个发展特点引发出对我国音乐教育变革的思考和启示。

关键词:美国,音乐教育,启示

参考文献

[1].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2].陈军.美国音乐教育课程标准的变迁[J].艺术百家, 2008 (2)

[1]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美国的平民教育 篇8

第一个定义是指平常百姓。特别是社会底层家庭的子女都可以享受的教育,这是从教育政策角度来界定的。第二,教育人做一个寻常的人,也就是:读平民的书、说平民的话,长大做一个遵纪守法、勤劳、诚实、有爱心、不走捷径、有正义感的合格公民,这是从教育哲学、价值观的角度出发的。美国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平民教育。

美国教育三个基本理念

第一:一个国家可以没有历史。也可以没有文化,但不能没有有效的教育。

第二:智力有时是天生的,但健全的人格是教出来的。

第三:不论出身,每一个6~16岁的少儿都必须接受有效的教育,这是无条件的。否则对国家与政府来说。就有可能多一个不合格的公民,多一个社会问题,从而削弱了国家整体实力。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美国这三个基本教育理念充分透露出其平民教育的理念,体现出他们治国的务实、平和,和对人性、对国家、对公民的尊重。

“因材施教,人尽其才”

1.把一个只适合做木匠的人培养成博士、把一个只适合读博士的人培养成木匠,都是教育的失误。把只适合于做木匠的人培养成木匠、把只适合于读博士搞研究的人培养成博士,这样的教育才叫成功。

2.把孩子的真实情况告诉家长是美国教育的重要部分,学校里的老师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从一年级起,老师和家长就经常性的沟通、交流,等到孩子高中毕业时,家长基本上能够知道孩子未来适合做什么。

3.人的地位平等,没有人认为教授比一个优秀的工匠地位高。在美国,一个木匠的收入跟一个正教授的收入应该说是一样的。

4.客观对待辍学,认同最优秀的孩子是不会去读硕士或博士的价值观。这样会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他们认为绝顶聪明的孩子,在平民教育阶段完成之后,有时候通过辍学来变成精英。尤其是商界的人士。比如说比尔·盖茨、戴尔等等,是完全可能的。在美国人的眼里,只有二流学生是去读博士。一流学生不会读书读到头的。客观对待辍学就是一个平民教育的观念。在美国,学历并非越高越好。在一个法治的市场经济社会,政治家、商人的地位肯定是很高的,而他们不需要高学历。在美国,如果市长、州长的名片上印有一个博士头衔,会被别人视为怪物。在美国人看来,市长更多应该是体验民情,应该20多岁到社区服务、演讲,了解平民百姓的疾苦。如果是读完博士,就应该去做研究。

让孩子读书的目的

美国人读书的功利性不强,他们是从灵魂深处认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价值观,并认真传承这种价值观。比如有一个精神病患者,拿着一千美元到街上去送人,十个美国人有八个是不敢要的,因为他们从小接受的平民教育告诉他们,没有理由接受这个钱。于是他就会问,这个钱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送给我?这样有效的教育使每一个公民都具有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我没有付出劳动,怎么能够拿你的钱呢?

依靠平民教育

美国的教育教给孩子的基本原则是,无论任何理由都不可以侵害他人的利益与权利。由于教育的有效,使这种优良的价值观不断传承,形成一种条件反射似的对公共秩序的遵守。

比如美国“9·11”恐怖袭击发生时,世贸中心大楼内的楼梯自动分成三条道,一条残疾人道,一条正常人道,一条是消防员往上走的道,于是才有了4000多人的顺利撤退。如果当时大家都去挤,会是什么结果呢?当遵守秩序成为一种习惯,整个民族的素质就提高了一步,这都是靠教育来完成的,而且是靠平民教育来完成的。

上一篇:元宵节祝福大全下一篇:新建初中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