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的教育特点

2024-10-01

美国大学的教育特点(精选12篇)

美国大学的教育特点 篇1

前言

纵观工业设计的发展史, 从西方工业革命到东方工业崛起, 从包豪斯到现代设计教育, 在这短暂的两百年时间里, 工业设计轰轰烈烈地蓬勃发展。怀着对于西方设计方法与模式的强烈学习愿望, 我于2007年远赴美国继续研究生课程。在这留学的日子里, 我深刻感受到了美国设计教育的特点及其不同之处。在本文中, 我想就自己留美的亲身经历来介绍一下美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内容、方法以及相关资源, 希望能够对国内的相关领域有所启迪和帮助, 以为国内的设计教育事业尽绵薄之力。

一、国际背景, 交叉学科

由于美国的设计课程开设在综合类大学里的设计学院, 因此提供了更多与其他专业人员交流的可能性。学校里有众多其他领域的学院和研究部门, 比如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商学院、社会科学院等等。我在读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就选过一门商学院下属的课程。这门课程很特别, 虽然是商学院的教授来带课, 却吸引了来自工业设计、MBA、工程学科以及商学院学科的学生来选修。教授按照相同的比例从这些不同专业背景的申请者中挑选出学生, 并在班级里组成小团队。每个团队拥有四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 以便在将来的设计项目中发挥各自的专长来合作讨论。整个课程时段为一个学年:上学期主要做具体的项目学习 (Case Study) , 以教授讲课和课堂讨论阅读材料为主;下学期开始开展具有市场针对性的设计项目, 同时每个团队与一个企业合作以获得相关指导与咨询。在学期之间的寒假, 学校会组织学生去相对的海外市场进行调研与采访, 以求更加贴切地了解设计的目标消费人群。

这种交叉学科的小组讨论对理解不同专业人员的思考和沟通方式是非常有帮助的, 也为将来的就业做了铺垫和准备。比如暑假的时候我去了美国科勒产品设计研发部门实习, 也被安排在这样交叉的团队合作的环境中。同时, 由于综合类大学里拥有大量的留学生, 团队里的学生也受到不同国际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 这样的团队合作不仅融合了专业知识和思考方式, 也融合了国际思想和文化、宗教的交流。在我的团队里, 除了我以外, 还有三个人分别来自美国、泰国和新加坡。为了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和合作的积极性, 在学期中和学期末, 教授都会发给每个学生互相评分的表格以决定最终的课程成绩, 因此谁也不敢在团队里闲着让别人去做事。

二、企业合作, 双赢策略

工业设计的课程里有一类是设计系的学生与相关企业合作, 企业提供现有产品和材料, 学生通过对企业的学习研究以及互动来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通常学生在开始项目前都会与企业签署合作协议, 以保证所做的开发与研究得到应有的保密。在课程中, 学生在教授和企业相关部门人员的指导和建议中得到进步。这类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和市场及企业接触的有利环境, 并给他们一定的限制, 使他们不再拘泥于学校这座象牙塔中想入非非地做概念设计, 而是走入社会, 走进企业, 了解市场和消费者, 学习企业的理念, 听取具有实际经验的设计师和销售人员的意见。

我在二年级上学期参与过一门工业设计系与建筑设计系交叉的课程, 同时又与企业进行合作。这门课的教师共有三位:一位来自工业设计系, 一位来自建筑设计系, 还有一位来自提供材料的企业。学生有建筑学背景, 也有工业设计背景。整个课程的安排比较自由, 一周一次, 每次维持三小时, 但并不要求每个人都要在课堂上参与三小时的轮流讨论与评讲的环节。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 老师既不要求手绘, 也不要求电脑建模渲染, 但是非常强调模型的制作与材料的研究;这是国内设计教育与西方设计教育的不同之处。第一次上课, 企业人员就给我们介绍他们的材料相关信息。下课后, 每人获得一块材料, 要求回家去做各种实验, 寻找材料的特性以备将来为我所用。下次上课要交的作业, 就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小册子, 用记录性照片和结论性文字告诉读者设计师对该材料进行探索过后的成果, 并将模型或材料在下堂课带来, 每个人轮流演讲自己的新发现。每一次上课的内容, 基本就是教授轮流评讲学生的模型进度并给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和方向, 并且会不时介绍一些新的模型制造方法和设备来供学生参考, 比如说激光切割机 (Laser Cutter) 、大型数控机床 (CNC Machine) 等等。与企业合作的最大收获就是可以免费获得其源源不断的材料与生产资源, 而企业也能够从学生的创意中得到很多启发, 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何乐而不为呢?

三、体验研究, 参与设计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比较强调学生的设计研究能力, 而不是仅仅做设计本身的技巧。我在第一个学期里有一门必修课, 主要内容是参与设计 (Participatory Design) , 即走入学校残疾学生的生活, 通过观察、谈话、记录和交流来学会尽量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 面对生活。经过一个学期的体验式研究 (Empathic Modeling) , 在对残疾人学生群体有了深入的了解与分析以后, 第二个学期, 我们即开始进入到设计阶段。在设计流程中, 我们需要不时地回到残疾人学生中间, 听取他们的反馈与建议, 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设计。

体验式研究是一种深入使用者生活从而尽可能想其所想, 做其所做的研究方法。通过这种方法, 我们能够更切近地体验作为旁观者所不能发觉的细节问题和感性认识, 从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在整个参与学习的过程中, 我不仅掌握了该设计研究方法, 而且还从内心深处受到了许多触动。比如当我开始研究腿部瘫痪的残疾学生时, 很想体验他们轮椅上的生活。在导师的帮助下, 我们借到了轮椅, 并且可以亲自坐在轮椅上体验运动于学校之中的麻烦与辛苦。因为需要用手臂来转动轮子, 所以不一会儿双臂就变得很酸痛。遇到台阶而没有斜坡的地方也是很需要动脑筋的, 幸好我们的大学对于残疾人的各种设施十分齐全, 很大程度上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我的残疾朋友告诉我, 这也是她选择报考这个学校的原因之一。

四、模型制作, 设备完善

在美国学习工业设计十分重视手头模型的制作能力, 教授在项目最后评分时对模型质量的要求比较高。模型分为两种, 一种是功能模型 (Functional Model) , 另一种是外观模型 (Appearance Model) 。前者不要求模型的外观如何逼真, 但是要求模型能够基本模拟真实产品的操作功能;后者不需要实现操作, 而要表达出产品的真实外型与色彩材料效果。通常前者在项目研发的过程中使用得比较频繁, 用来检验产品的功能可靠性;后者在产品设计的最后阶段制作, 可以按比例适当缩小。

模型房设备比较齐全, 除了一些手动操作的设备如车床 (Lathe) 外, 还有不同功能的砂纸打磨设备 (S a n d i n g Machines) 、铣床 (Mill) 、各种各样的手动工具, 还有诸如真空成型器 (V a c u u m Former) 、激光切割机 (Laser Cutter) 、三维打印机 (3D Printer) 等等。模型房有师傅和助理, 有什么模型制作方面的问题可以拿着图纸和想法找到师傅来请教使用材料和制作方法。当然使用模型房的前提是要经过一阶段的安全使用培训并且通过相关的考核。

五、加入协会, 规划职业

The Industrial Designers Society of America (IDSA) , 即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这个协会不仅收纳职业设计师作为会员, 而且也吸收广大的工业设计系学生来参与他们的各种活动, 如会议、讲座和专业招聘会。作为在美国的工业设计专业人员, 加入这个协会就相当于给自己开拓了一个专业领域的新天地和提供了各种机会。比如说如果不是该协会会员, 就不能参加一年一度的学校专业招聘会, 也丧失了获得许多其他信息的渠道。相对来讲, 也就不利于扩大视野和发展事业。因此即使是本科学生, 在我们学校也有自己的IDSA学生分部, 并且民主选举主席、秘书等不同职责的学生负责各个事项, 包括招聘会。

作品集是工业设计学生找实习找工作的最重要资料, 因此, 怎样做好作品集深刻地影响学生将来的就业与发展。在学校里, 有一门课程的内容是学习怎么设计制作作品集和简历以及相关推广自己的技巧, 以准备求职。这是相当实用的课程。在课堂上, 老师会对学生的作品集进行评讲和指点, 也会邀请高年级的学生或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集以给学生更多学习的机会。在课余的时间, 学院会举办一些关于作品集和简历的小型辅导会与讲座, 分析一些实用的例子, 并对学生自己带去的作品进行点评。

六、星期五工作室与研讨会 (Workshop/Seminar)

星期五通常都是没有课程的日子。但是学院会不时举办一些称为Workshop或者Seminar的小型讨论学习会。Workshop通常会邀请一些学院里的老师和高年级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负责举行。比如说, 某一周五举办草图表现的Workshop。教授会给全体学生发电子邮件希望感兴趣的学生前来参加。在工作室中, 高年级草图专长的学生和专业老师会给希望提高草图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学生可将自己已画的草图带去接受评讲和建议, 也可要求老师进行重新绘制以学习新的技法。又如模型制作的Workshop,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模型或者草图带到其中征求老师以及学长的制作意见, 同时又可观摩并学习不同设备的使用技巧。至于Seminar, 通常学院会邀请一些业界有名或者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前来做一些讲座, 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拉近与企业的距离。

这种类型的周五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机会, 也在课外为学生解决了他们遇到的各种专业上的困难, 同时增进了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教师之间的互动。不仅对学生个人, 而且对整个学科的建设也具有相当有益的指导作用。

七、Designmatters专家系列讲座

Designmatters是设计艺术学院举办的一系列在整个大学校园里深有影响的讲座, 主办方为工程学以及设计艺术学的院长和教务长。这系列讲座的目的在于探求设计、工程、技术和商业在创造成功创新产品和服务以及体验中的交互关系与作用。演讲者的选择是基于以上领域中的专家。学校专门制作了这个系列讲座的网站, 以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来听取专家的新思维, 获得新知识。比如去年在这个系列讲座中, 学校曾邀请到了著名的设计心理学家唐纳德·诺曼 (Donald Norman) 来讲述社会性设计 (Sociable Design) ;IDEO在芝加哥的领军人物安得鲁·布鲁夫 (Andrew Burroughs) 来传授对于每天观察生活细节结构的心得;世界知名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威廉·麦克唐纳 (William McDonough) 来宣传可持续性设计与运动, 等等。每一次讲座都选在不同的学院和不同的阶梯大教室。每次都要早去占坐位, 因为学生之多, 实在是盛况空前, 晚去只能站在教室的最后一排。这个系列的讲座与周五Seminar的不同点在于周五是学院请来的讲座人员, 因此基本为清一色的工业设计师。而系列讲座基于全校资源, 能够跨学科邀请到国际知名人士, 并且跨越学科背景, 吸引全校各专业的学生前去聆听。

八、企业家中心

Technology Entrepreneur Center (TEC) , 被称为“企业家中心”, 是学校创立于1999年用来促进与支持教师、学生以及校友来把自己的技术创新成果推向市场的一个部门。它不仅提供多达14门相关课程供学生选修, 还组织学生和校友参加一些周边的大城市如芝加哥等地的论坛, 邀请成功的企业家来上讲座课。每年, 该中心都会举办一些创业比赛, 获胜者将获得巨额资金来作为创业的第一桶金。参加的学生来自于各个专业, 只要是具有创新思想的突破性设计与发明, 都拥有获奖的潜力。

学校鼓励学生不仅仅做学院式的研究与开发, 也要将所学成果与实际社会相结合, 从而不仅造福人类而且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企业家中心的存在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可能性, 并帮助学生解答在创业路上所遇到的相关问题。

右图为Michael Callahan, 他开发了一种能够将神经学信号转化为语音的新技术, 从而帮助美国严重残疾的人们重新恢复行动能力和交流能力, 因此赢得了学校的创新发明大奖。同时他也希望他的该产品能够在2008年通过他自己的公司首次推广上市。

结语

从美国工业设计课程的设置来看, 有几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是跨学科的课程设置, 二是与企业的双赢合作, 三是课程之外的选择性资源的拓展, 最后是行业协会的规范化运作。总体而言, 美国的课程比之国内更具有实践性与创造性, 也给予了学生更多选择性学习的机会。目前国内的设计教育事业正在快速发展中, 希望本文对其有所启发和借鉴。

美国大学的教育特点 篇2

过去的认识里,家庭教育通常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特点,希望有所帮助!

大学生家庭教育的重点内容是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德育,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为主要内容,从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大学生家庭教育是幼儿、中小学阶段家庭教育的.延续,在教育内容上应有较大转变,即由中小学阶段的以培养智力因素为主的局面转为以培养非智力因素为主,积极配合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父母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乃至生活观念是家庭的“人格”所在,它集中反映了一个家庭的个性和精神面貌,对子女的人格影响巨大。其特点有以下几种:

(1)目的更多样。

即大学生家庭教育应当以专业发展、职业准备、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为目的,希望孩子能够成长为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2)内容更丰富。

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三观教育,还包括人际相处、职业选择、人生规划、爱情婚恋、心理适应等内容。

(3)途径跨时空。

大学生家庭教育总的来说是一种“远程式"的引导。主要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书信等线上方式进行。

(4)方法重互动。

美国大学的教育特点 篇3

关键词:小学教师教育;准入标准;课程设置;资格认证

二战后,美国综合大学逐渐承担起教师教育的责任,许多综合大学或文理学院相继设置了小学教育专业,此举使小学师资培养层次得以提高,进而为小学教学质量提供了人才保障。

范德堡大学的皮博迪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以下简称皮博迪学院)承担着教师职前培养的任务。皮博迪学院主要由人类组织与发展学系、领导学系、政策和组织学系、心理学系、特殊教育系和教与学系组成。其中,教与学系负责培养不同层次的小学教师,目前该系已经开发并实施了本科层次、硕士研究生层次、博士研究生层次的小学教师培养方案,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准入标准、课程设置以及资格认证。

一、范德堡大学小学教育专业选拔标准

范德堡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能够承担幼儿园到6年级(K-6)教学活动的教师。其采用“2+2”培养模式,即新生入学后的前两年接受通识教育,后两年进入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接受专业教育。本文所探讨的选拔标准是针对大学二年级结束后,有意愿进入小学教育专业继续学习的学生,标准内容涉及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和个性特征等,符合录取要求者,才能参与小学教师培养计划。以下是标准具体内容。

第一,学习成绩,这是能否进入师资培养计划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主要包括:(1)学业评估测验(SAT)成绩达到1020分,或美国大学入学考试成绩达到22分,或通过由教育测试服务中心编制的实践技能考试Ⅰ(即申请者具备阅读、写作、数学技能,其中笔试成绩最低要求分别为数学173分,阅读174分,写作173分);(2)大学前两年的平均学分绩点(GPA)达到2.5及以上(最高绩点为4);(3)至少修完两门教育类课程,成绩至少为C级。

第二,个性特征,重点在于审查申请者是否具备教师应有的特征、品行或潜力。主要包括:(1)诚信度,主要依据为申请者的课堂出勤率及是否按时完成各项任务;(2)品行,如是否诚实、是否具有责任感、能否能够控制情绪等;(3)与人交往的态度和技能,即申请者与儿童或同伴的合作能力,符合条件者还需要提交一份教师推荐信。[1]

一般而言,美国高校都要求教育专业申请者需具有一定的社区服务经验,如担任小学生的校园顾问、社团顾问、游泳教练等。此外,申请者还必须提交犯罪背景核查证明、指纹识别证明以及急救培训认证。比如,田纳西州公立学校所有员工在正式受雇前都要进行指纹采集,并且配合背景核查。若师范生的背景核查显示其曾有过犯罪记录,将不能参与教师教育培养计划。

二、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美国是一个教育分权的国家,各州对小学教师的要求不同,在课程设置上也有所差异,但各个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也有相通之处——都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教学实习三部分组成。范德堡大学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也是如此。完成三部分的学习需要四年,要求最少修满120个学时的课程。课程结构如表1所示。

(一)通识教育课程

范德堡大学的最大特色即通识教育(Course Program in Liberal Education,CPLE)。学生无论选择任何专业,均须修读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历史及外语,其目的是为接受高等教育者提供基础性的文理知识。课程内容主要涉及5个以上学科领域,如英语、数学、历史与社会学、人文与艺术、自然科学等,在课程结构上约占全部课程的50%。

由表2可以看出,范德堡大学通识课程门类较多,涉及面广,如社交领域分为两大课程组,可供选修的课程有11门;人类学领域分为四大课程组,有50门课程;文化研究领域内课程多达百余门。尽管课程门类繁多,但课程体系具有多层次的结构性,课程内部各学科领域之间、某领域内部各课程之间形成合理关系,课程设置多而不杂,繁而不乱,使得未来的小学教师既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也具备广博的学科视野[2]。为避免学生尤其是新生在选择课程时的茫然无措,学校提供了专门的指导老师为他们提供合理的建议,既避免重复修读同类或同领域课程,又充分尊重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在课程管理方面,通识课程都由文理学院统一开设,专业课程则全部由皮博迪学院来提供。皮博迪学院教师培养方案规定,所有师范生必须选修非教育类的第二专业课程,以拓宽知识结构。由此可见,小学教师教育是由文理学院和皮博迪学院共同负责的,这种课程管理模式既有利于培养学识渊博的准教师,又有助于学院之间的协调合作。

(二)专业教育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主要是指大学后两年的必修课程,包括教育基础类课程、学科教学法类课程和“田野实验”三部分,在学习时间上约占43个学时,在课程结构上约占全部课程的35.8%。美国的小学实行合科教学,小学教师通常被视为“通才”而非“专家”。因此,在范德堡大学小学师资培养过程中,学科教学法类课程的设置不要求学生专攻某一学科领域,而是培养其掌握多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充分体现了对小学教师的综合要求。然而,课程安排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如识字教学中问题解决课程必须以修读小学阅读指导理论与方法为前提,如此体现出专业教育课程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特点。另外,学校重视教育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融合,在前三个学期,学生必须到小学开展“田野实验”(即教学见习)。见习的内容依托于各学期开设的课程,如小学阅读与语言艺术见习课依托于小学阅读指导理论与方法、小学语言艺术教育两门理论课。见习时间随年级的升高不断增加,累计要达到至少50个小时。见习期间,师范生在小学一线教师的指导下观察课堂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配合教师的班级日常工作,开展小组教学等。师范生还要经常回到大学课堂,参与有关见习情况的研讨会,提升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在课程学习和“田野实验”交互进行的基础上,努力把“未来教师”培养成教学专业人员。专业教育课程如表3所示。

(三)教学实习

对于小学教师培养来说,师范生的教学实习是专业培养中的重要一环,完成小学教师教育课程并不意味着就有资格参与教学实习,学生在实习前还必须接受相关部门的审查。申请审查的时间在四年级的秋季学期,师范生首先向学校教师资格认证办公室提出申请并接受初次审查,然后接受教育学系的二次审查。实习准入标准主要包括:(1)在参与教学实习前,完成所有专业教育课程的学习,课程成绩都达到C级及以上;(2)平均学分绩点达到2.5;(3)成功完成小学教师资格认证要求的课程,并表现良好;(4)成功完成急救训练和心肺复苏训练;(5)阐述个人教育观。通过者将被分配到田纳西州的教学基地进行正式的教学实习。[5]

正式实习从大四的春季学期开始,为期15周,师范生分别于1~3年级和4~6年级在两所不同学校的不同年级开展教学实习,目的是让师范生充分了解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特点,积累足够的教学经验。为保证实习的连贯性,师范生必须在实习之前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实习期间,师范生必须和正式教师一样,完全参与学校生活,每周要在校工作5天,每天8小时,并至少有2两周全面负责其所任班级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和评价工作;规定还要求师范生每周回大学一次,用 2~3小时的时间参加实习研讨会,在大学教师的指导下,总结本周的实习情况,讨论一些共性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大学教师资格认证办公室会在教学实习开始之前,为师范生安排实习学校,并严格挑选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小学教师全程指导实习过程,指导教师对师范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跟踪记录,并对学生的学科知识、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等方面做出评估。

范德堡大学十分注重师范生的教学实习,该校与田纳西州多个学区的小学建立了密切的伙伴关系,所有师范生都可以获得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教师的指导。这些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不仅为该校学生提供教学实习机会,还参与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及教学水平的评价工作。另外,田纳西州教育部门规定,教学实习的小学指导教师必须是学区或是州教师评估认证的优秀教师,须取得所在地区的教师资格证,具有四年以上的教学经验,并且能够胜任师范生的教学实习指导工作。[6]

三、小学教师资格认证

师范生完成学校小学教师教育培养方案的课程与实践之后,可以获得教育学文学士或教育学理学士学位。如果师范生满足了范德堡大学本科小学教师认证方案指定的所有教师认证要求,将被推荐到田纳西州教育部进行小学教师资格认证。学校的教师认证要求包括:(1)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平均学分绩点为2.5;(2)通过由教育测试服务中心编制的实践技能考试Ⅱ,内容包括学科、教学原理和教学基本功三个方面;(3)师范生实习表现良好,获得实习学校指导老师的积极推荐。[7]

田纳西州在小学初任教师资格认证方面的要求是:(1)获得由州教育部认证的高等教育机构颁发的学士学位;(2)完成专业教育课程的学习,或每学期在教学领域至少教学24个小时,或通过专业技能考试Ⅱ;(3)满足田纳西州教师资格证发放的其他要求。[8]

由此可见,满足范德堡大学的小学教师资格认证要求是达到田纳西州教师资格认证标准的前提条件。完全通过田纳州小学初任教师资格认证者可以获得初任教师证书,这是一种临时性证书,有效期为五年,申请者还需要经过严格的书面考试、面试和较长的试用期,才能获得真正的教师资格证。

四、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

通过对范德堡大学皮博迪学院的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归纳出范德堡小学教育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通识课程注重广博性、综合性。

扎实的知识基础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养,也是当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范德堡大学通识课程内容覆盖面广,具有广博性、综合性和结构性的特点,注重为师范生打下完善的知识基础。

(二)专业教育课程注重教学实践。

专业教育注重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融合,在实习前有严格的准入要求,在实习的过程中有大学教师与小学教师的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效果有实习指导教师的跟踪评价,使得四年本科毕业生基本能胜任小学的教学工作,进而形成自身的教师教育特色。

(三)严格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有利于保证教师教育的质量。

师范生符合小学教师培养方案认证要求,才能获得学位证书,才有机会参与州教师资格认证。学校一级的认证要求难度较小,但是州级教师资格认证测试既包括基本技能又包括学科知识,完全通过者也只能获得初任教师证书。真正有意愿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范生,会积极主动地寻求专业发展,为未来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因此,严格的教师资格认证有助于一个国家教育质量的提高。

范德堡大学基于实践的教师教育新路径,对我国小学教师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未来教师的自身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范德堡大学师范生的准入标准较为宽松,仅仅依据学生的申请、标准化考试成绩、个性特征以及教师的推荐信,难以保证生源质量。我国小学教师培养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理性借鉴范德堡大学的经验,适当提高准入门槛,为确保小学教师职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5]Admission to the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EB/OL]. http://peabody.vanderbilt.edu/,2011-10-12.

[2]刘德华,欧阳荣华.美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特点与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6(11):89-91.

[3]Liberal Education Core Requirements for Elementary Education Major(2011-2012)[EB/OL]. http://www.vanderbilt.edu/. 2011-10-12.

[4]Elementary Education(K-6) Schedule for Coursework in Major[EB/OL].http://peabody.vanderbilt.edu/,2011-10-20.

[6][8]Tennessee Licensure Standards and Induction Guidelines[EB/OL]. http://www.tn.gov/education/,2012-02-15.

[7]Licensure for Teaching[EB/OL]. http://www.vanderbilt.edu/,2012-01-05.

美国初等教育的特点与启示 篇4

一、美国教育体系完善, 目标明确

1. 美国教育体系非常完整。

美国教育体系整体上分为四个阶段:学前教育, 相当于我国的幼儿园教育;初等教育, 相当于我国的初中阶段;中等教育, 相当于我国的高中阶段;最后就是高等教育。美国学校的属性和我国一样, 无论是初等、中等, 还是高等学府, 都有公立和私立两种。

2. 美国教育目标非常明确。

首先就是提高国民素质。美国属于发达国家, 社会保障很好。表现在教育上更明显, 义务教育非常普及。大学教育比例在80%左右。其次是为了民众的生活, 给人一个健康人生。美国教育的特点非常明确, 专门设立研究院与高等专科学院, 培养专门人才, 让他们有一技之长, 走向社会, 走上工作岗位。最后才是培养高科技人才。

二、美国初等教育的主要特点

美国初等教育的主要特点有如下几点:

1. 传授知识时间迟。

在小学阶段, 美国的教育理念就是寓教于乐, 寓教于玩。在传授知识上不求难, 知识传授时间非常迟, 主要目的就是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有个健康的身体和完整的心灵。

2. 课程教材内容浅但面宽。

美国教育在于引导, 在于素质提高, 在内容上没有太多难而深的东西。所以课本、教材都非常浅。浅, 对孩子们来说容易接受, 不会厌学。

3. 每天授课时间比较短。

美国小学生每天在校时间比较短, 包括午餐时间在内也不会超过8小时, 其中课堂教学只有4个小时。

4. 校内活动丰富、生动。

美国小学生除在课内学习基本的科学等课程外, 更多的教育是在课外活动中进行, 在游戏中掌握知识, 既培养了动手能力, 又开发了孩子智力, 更重要的是叫他们懂得了什么是最珍贵的东西。

5. 教学过程及管理气氛轻松。

教育是开发孩子智力, 引导他们走入健康人生。所以教师很多时候只负责计划组织, 具体由孩子凭想象去干。

6. 课外作业量少但有趣。

由于理论课时少, 所以作业量也很少, 尤其是作业形式很有趣味性, 符合孩子的心理和天性, 使其乐于完成。

7. 注重培养组织、演说、社交能力。

社会是人组成的, 交往和表达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重要手段, 一个人的成功在于与人交往和自己的表达正确。所以, 美国教育中很重视组织能力培养、演说能力培养、社交能力培养。表现在教育过程中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 互相交往, 讲述自己的制作。不求正确, 只求做过, 一种经历, 形成一种培养。

8. 靠近自然, 了解社会。

孩子的天性是好玩, 既让孩子高兴, 又教育孩子了解人文历史、天文地理。使他们接触自然, 快乐生活, 认识自然, 健康心灵, 了解社会, 明确自己未来的责任。

9. 注重个性发展培养。

学校不以统一模式“铸造”学生, 评语基本上都是鼓励, 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1 0. 教师负担比较轻。

由于教材内容不深, 作业量少,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老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也可以个性化, 老师可以展开自己的思想自由发挥, 所以美国小学教师负担相对较轻, 师生关系平等和缓。

三、从美国初等教育的特点思考我们的教育现状

从美国的初等教育的特点, 我们来看看我国以往的教育情况。

1. 教育目的不明确。

教育应该是为了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整个国家的富强。教育是为全社会而设计的, 教育不是为了挑选拔尖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祖国富强是教育责无旁贷的义务!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

2. 有些学校要求太高, 导致课程内容深。

美国初等教育课程教材浅, 但不影响他们培养高科技人才。尤其是他们的能力培养与潜力开发非常好。因此, 一些学校应摒弃一味追求高深知识的做法, 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的全面性和创造性。

3. 教育侧重于知识传授。

有些学校过于强调知识传授, 学生在课堂上被老师灌得满满的, 回到家里拼命做作业, 深夜都做不完, 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学生在压迫下学习, 身心健康很容易产生问题。

4. 评价体系不完善。

老师是评价的主体, 学生作为被评价者, 是评价的客体, 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 忽视了师生互评及学生自评。这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是不利的。

5. 教育观念陈旧保守。

不少学校都是以一张考卷定终身。教学总是照本宣科, 严格按统一的要求来, 希望学生做的题必须符合统一的标准答案, 而忽视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读书本来是好事, 结果造成了学生死读书, 读死书, 都是陈旧思想导致的。

6. 学生身心健康问题隐患。

在学校,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 上课是老师“满堂灌”;在家里, 学生除了要完成大量的作业, 还要参加各种名目的辅导班。学生完全没有自主的时间, 没有接触大自然的机会, 没有接触社会的机会, 没有人际交往的机会。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 无论在身体上, 还是心理上, 都极容易产生问题, 养成自私自利、唯我是主、以个人为中心、思想偏激等性格。

四、对发展我国初等教育的建议

美国教育也要求学生解决难题, 可那是在高等教育, 不是在初等教育中进行, 初等教育的宽松和能力培养是第一位的。我们应该还孩子以童年, 让孩子在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接受知识。我们应该转变教育观念, 减少孩子的负担, 让他们在宽松、轻松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对发展我国的初等教育, 我提几点建议:

1. 转变观念, 借鉴先进的教育模式。

我们应该借鉴一些先进成熟的教育模式, 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美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科学技术非常发达。为什么一个不以高深内容作为教材的美国教育能培养高科技人才呢?不合情理?恰恰相反, 这种宽松的教育, 正是孩子潜能发挥的最好环境。这种现象的存在难道不值得我们借鉴吗?

2. 明确教育目的, 教育为人生, 服务为社会。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育为人生!我们的教育应该还学生健康人生。确保他们身体健康, 心灵阳光, 健康向上, 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样, 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就会日益强大和昌盛。我们的民族要想持续发展和强大, 身体的锻炼和心理的承受能力需要加强训练。

3. 修订教学目标, 调整教学要求。

教师要因地制宜开设更多有益智力、能力、潜力开发的活动, 列入教学计划, 做到智力、能力、潜力并重。尤其是在身体锻炼和心理健康上多设置要求。这样才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4. 提高教师地位和报酬, 减少教师压力, 让其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改革上。

教育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和学, 一个良师益友在人生路上很重要。好的师资力量, 就是良师益友。在这个经济社会, 应该提高教师待遇, 鼓励他们热爱本职工作, 积极创新, 接受新理念, 开创新的教育局面。

5. 调整评价体系, 出台衡量标准。

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在完成义务教育的同时, 学生的升学成了教育的指挥棒。调整教学要求后, 接踵而来的是如何改变原有的评价体系, 如何升学, 怎么去衡量一个学生的能力, 等等, 这是我们教育应该思考和做的事情。

6. 思想教育不可偏废, 民族教育不可忘记。

我们现在有的学生没有信仰, 没有思想, 世事与我无关,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形成, 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因此, 我们现在的教育的改变需要一种从实际出发, 需要一种潜移默化, 需要环境, 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7. 加大教育投入。

美国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特点与借鉴 篇5

[关键词]:法学教育;法律诊所;借鉴

法律诊所在中国还是新鲜名词,但作为一种法学实践教学方法已被不少国家采用,在中国法学教育界引起关注是近一两年的事。在美国福特基金的资助下,中国自2000年秋季开始,有七所政法院校开始推行法律诊所教育。让人始料未及的是,这种教学方式受到了我国法学专业学生的极为热烈的欢迎,事实证明法律诊所是一种符合法学实践教学规律的教学形式,我国法学教育应借鉴这一教学形式。美国法律诊所教育及其教学特点

美国的法律诊所教育借鉴了医学院诊所教育的模式。医学院医科学生除理论学习之外,还必须花费大量时间从事临床实习,实习的地点在医院诊所,在诊所为不同的病人诊断和治疗,完成一名执业医生全部执业素质的训练。美国法律界、法学教育界正是看到医科学生在诊所实习能较全面的接受真实医务增强实践能力的特征,将这种医科实习方法移植到法学教育中,故名诊所式法律教育。在美国,目前律师协会认可的法律院校均开设此类课程。

追溯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历史,萌芽阶段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传统的学徒式法律教学模式已走向没落,由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创立的案例教学法占居主导地位。尔后,20世纪早期美国法律援助运动方兴未艾,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JeromeFrank领导组织名为“法律诊所或诊疗所”(Legalclinicsodispensaries),提供给法学院学生实践机会,同时为穷人提供免费法律援助,以此弥补案例教学法的不足。与此同时,杜克大学的JohnBrardewell首先在杜克大学和南卡罗莱纳大学创设“法律援助诊所”(Legalaidclinic),随后美国许多大学纷纷仿效。这可以说是法律诊所教育的第一阶段。

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第二个重要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当时的美国民权运动盛行,越来越多的贫困的人们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法律援助成为必需,律师提供的法律援助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民权运动中法律资源的短缺给法学院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和空间。加上福特基金向法律诊所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诊所式法律教育蓬勃发展起来,并开始影响其他国家。

第三阶段即上个世纪末,诊所式法律教育又有新的发展。诊所涉及的社会事务更为广泛,突破刑事、民事代理范围,延伸到人权、移民、环境社区发展等新兴领域,更加注重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职业道德和维护社会正义的功能。

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倡导者认为:在传统的法学教育中,孤立地以讲座或阅读的方式传授律师从业技能的方法,如同通过阅读汽车操作手册来学习驾驶技术,是不可取的。技能的学习和素质的培养对成人来讲主要是从经验中学习。经验式学习的教学方法中的核心观点是成人学习与儿童学习的根本区别在于成人不愿被动接受信息,倾向通过实践获得知识,在与指导者的合作努力中学习。要全面掌握法律实务尤其是律师实务必须从事真实的实务工作。这大概是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从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等法学院开设的法律诊所来看,美国的法律诊所虽没有固定统一的模

式,但也有其共同的特点:

第一,学校把法律诊所作为一门课程开设,有的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开设,有的学校在三年级才开设,修完该课程可获一定学分。

第二,法律诊所力求把学生培养成成熟的学习者,让学生从经验(亦或教训)中学习。法律诊所不同于实习课程,其本质在于帮助学生培养经验式学习能力以及凭借经验进行反思的能力,而不仅只停留在基本技能的层面上。

第三,法律诊所是一种开放式教育方式,不像其他课程有严格的上下课制度,不局限于某一法律诊所的固定地点,教师不再固守讲台,师生平等讨论案件,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指导和监督,做启发性的工作,有时教师成为诊所活动中的一员,教师也没有预先的教学大纲,也不提供标准答案(事实上也无从提供),学生对教师的意见可以反对或不同意而独立行事。

第四,法律诊所教学内容既包括基本技能训练简单的法庭角色扮演,也包括复杂的现场法庭辩论有一些是在虚拟的背景下模拟训练,但最终诊所学员须委托代理真实的案件,真刀实枪地办案。

第五,诊所式法律教育与法律援助制度有密切关系,案源主要是法律援助的案件,且诊所学员总是以法律援助律师(或原告代理人)的身份出现。学生站在律师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不再像做“案例分析题”,虚拟地站在法官的角度,对试题中无须证明的不变的条件进行判断,追求与出题者事先预定的答案的一致,这极有利于法学专业学生职业责任感和社会正义感的塑造。

第六,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和独特性。在法律诊所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提问式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对谈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模拟训练教学法;个案分析教学法。诊所式法律教育与传统的法律教育之不同

第一,诊所式法律教育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性。在法律诊所里,教师很多时候像一个配角,只是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是主体,是中心,他们完全可以不同意老师的意见,因为学生是案件的实际承办人。他们要对当事人负责,这种责任感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专业职业道德。这不像在律师事务所实习,跟着律师跑,自己只是帮手、学徒,办案的结果与自己无关。在诊所办案多是为穷人办案,学生为当事人伸张了正义,他们就会有成就感,失败了就会从中吸取教训。

第二,诊所式法律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掘法学新知的能力。由于诊所的案件多为真实案件,不再是预先有答案的案例分析题,学生的目标不再是寻求所谓的标准答案,不必去揣摩老师的心思,而是如何最大限度地为当事人谋取合法权利。对学生本人来讲,为当事人谋取的利益就是自己的成绩。学生为此会想方设法去说服法官接受自己的观点,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传统的法学教育的标准答案对诊所学生意义不大。

第三,诊所式法律教育有助于培养“律师思维”,符合法律职业的演进规律。美国的法官都必须有执业律师的经历,没做过律师就做不了法官,这是美国的法律制度决定的。我国法官法虽然没有这一规定,但种种原因使法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进不了法院,而多数要从事法律服务,如做律师。做律师得用“律师思维”,多为自己的当事人着想,其状态是积极的。而做法官得用“法官思维”,要维护法律尊严,处于司法消极主义状态。这两种职业的角色理念、思维方式、执业技能有很大的不同。传统教育倾向于“法官思维”的培养,案例分析做起来都像法官断案,教师也习惯于以法官的身份教学,一些案例分析教材和国家考试题目的答案也是法官断案式的结论。法律诊所几乎没有法官思维训练,却有试图说服法官的思维训练。因此,法律诊所教育符合我国

法律人才的成长实际。

第四,诊所式法律教育有助于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办理真实的案件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活动,接待当事人、调查取证、查阅资料、思考个案、和解调解、参与庭审等等过程,无不是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锻炼。尤其是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正义、感受法律的力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综合素质会大大提高。传统的案例教学没有这一功能。诊所式法律教育在中国推行的可行性及实现

机制应该说法律诊所在中国还是一件新鲜事物。对于这一新鲜事物有人提出了疑问,如走下讲台的诊所教师还是不是教师?没有严格的教学大纲还称不称得上是一门课程?没有了标准答案怎样判断考核?诊所学员各行其是(每个学生办理的案件各异)应如何评价其成绩?要回答好这些问题和正确评价诊所式法律教育,必须抛去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换脑子用新思维来审视法律诊所这一新事物。

其实,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什么样的方法能给学生带来最大的收益就应当用什么样的方法,不能因一时找不到评价体系就否定好的教学方法,这是舍本逐末。我们有理由相信,法律诊所学生的成绩评估体系不久会建立起来。同时,我们还可以用这一教学方法来检视和反思过去教学方法及其评估体系的弊端,除旧布新。教师走下讲台那是早就应该的事。中国的教师在讲台上的时间太长了,这不利于教学,何况教与学在教学过程中是没有等级之分的。课堂是探求真理的地方,教师得到学生尊重是因为他掌握的真理,绝非因为他的讲台位置和身份。至于教学大纲,笔者认为完全没有必要,这门课程性质决定它不需要教学大纲。

法律诊所开课之初也许会给教学管理带来一些麻烦,但这是次要的。暂时的麻烦丝毫不能否定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可行性。另外,法律诊所教育可行性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些成功地从美国引进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国家经验表明,法律诊所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模式,它的引入不会引起法律和文化上的冲突。在中欧、东欧和南非,诊所式法律教育已经影响了那里的法学教育改革,一些国家已经通过立法来保障和鼓励诊所式法律教育。可以这样说,凡是引进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国家,法学教育都有新的突破。

第二,如前所述,作为实践性教学重要环节的实习已失去效果,它将会因为法学专业学生的激增、实习地点的萎缩而每况愈下。脱离专业搞文档管理等其他非法学训练的实习亟待找一种替代方案。而法律诊所则完全能成为比现有的实习更为有效的一种方案。

第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不断立法,现已形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从程序法角度看,法律诊所学生有从事代理、辩护、援助等实务进行实践的空间,这可以说是法律诊所的法律基础。

第四,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入人心,我国公民法律意识近十年来前所未有的增长,法律需求也急剧上升,通过诉讼途径解决纠纷的人越来越多。为贫困人口建立的法律援助制度需要为数庞大的法律人才支持,而目前律师还远远不能适应法律援助制度的需求。在这一背景下,开设法律诊所,让法学专业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义务的法律援助,能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法律援助供求紧张局面,对社会也十分有益。

第五,法学专业学生参与法律诊所的热情十分高涨。北京大学等第一次开课,报名人数超过想象,教师不得不以抽签的方式来决定上课的学生。这反映了学生对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渴望,也是开设法律诊所的动力所在。

当然,在中国倡行法律诊所,有一些问题和困难应当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将关系到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实现机制。首先是法律诊所的法律援助经费的短缺。虽然法律诊所不完全是为法律援助服务,但法律诊所与法律援助的天然联系决定了至少初级阶段的法律诊所主要对外业务是提供法律援助,法律援助的经费何来?目前,七所院校的法律援助机构依靠福特基金会的资助生存,资金短缺是它们共同面临的难题。这个难题事实上也困扰着许多国家法学院的法律诊所。目前要解决这一问题,只能国家拨一点,社会捐一点,受案机关免一点。其次,法律诊所缺乏法律充分保障。我国法律对法律诊所的法律地位、权利范围未作明确规定,诊所学生的身份未得到法律肯定,学生办案得不到机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认可,有时甚至遭到非难。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肯定诊所学生的“准律师”身份,值得我国借鉴。再次,诊所学生在从事真实案件代理时,当前司法系统的诸多不正之风有可能对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另外,学生还可能遭受一些失败,对司法公正失去信心,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这会影响教育的效果。因此,诊所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直面现实,帮助学生树立坚定信念。最后,诊所教师的工作任务相当重,随时都可能为学生解答问题,其电话、电子邮箱甚至家门都是向学生开放的。如何评价他们的工作?在美国,法律诊所教师多为专职教师,且不承担科研任务。中国大学教师不仅要教学还要科研,所以法律诊所的教师兼职的居多。这将影响教学效果,教育部门及高校校长应思考这一问题。

美国大学的教育特点 篇6

一、政策法规的保证

在美国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历史上,政府对加强政策法规建设来提升教师继续教育的社会地位的认识,是经由自发走向自觉的,并由此逐渐体现出政策法规的建设对教师继续教育发展所起的保证和推动作用。

从1862年开始,为适应工业革命的发展,颁发了《毛利法案》,在建立职业学校的同时,要求任教教师进行技术知识的进修学习。20世纪50、60年代,伴随二战后国家发展的复苏,美国在教育方面进行了五次大改革,并就改革作了相应的政策、法规及一般的规定。1958年,原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美国举国震惊,于1958年通过了《国防教育法》,并规定从1959年一 1962年间每年拨款8亿多美元,用来改革各级学校教育,培养科技人才,提高教师的科学教育水平等。1965年又颁布了《初等中等高等教育法》,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1967年,美国在各州均实施了“教师许可证制”,并要求严格推行。1972年的美国教育白皮书还进一步宣布,新任教师可有五分之一的时间进修,正式教师可每隔7年轮流脱产进修一次,为教师进修权利的行使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 1983年,美国教育部长贝尔任命的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处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1985年由卡耐基教育与经济论坛发表《准备就绪的国家》,对美国教师继续教育提出 5项政策建议。霍姆斯小组做的系列报告也为当时的政策制定也做出了指导性贡献。1994年全美教学美国未来委员会相继发表《什么最重要:为美国未来而教》、《做什么最重要:投资于优质教学》两项研究报告。1999年9月,美国召开了第一次前所未有的“教师质量大学校长高峰会议”。2000年5月,为对培训教师的高等教育机构有所约束以保证培训的效果, NCATE公布了认可教师教育机陶的<<2000年标准》(该标准已于 ).001年正式启用)。这项标准从政策上进一步保证教师继续教育培川的质量。

二、功利观向素质全面发展观转变的培训目标

美国目前在保持教师继续教育多目标培训的前提下,逐渐促使参与进修教师的角色由功利观向素质全面发展观转变。做出如此转变是社会发展所趋,也是美国适应发展所需。其转变的动因有:

科技革命以及教育自身的变革,如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等。教师在知识结构更新,专业知识素养提高等方面的要求变得相当迫切;

终身教育思想的宣传,高等教育大众化渠道日益开拓,如函授、良大、自考、大专证书班等等,为教师在职进修创造新的途径,

教师在职培训技术更新,如电视师范学院、网上学校等等,使教师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接受教育,即方便又经济;

教育质量意识化,要求提高师资质量,使教师向着全面素质观发展,为此也推动着教师在职进修工作的发展。

以上方面说明,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和科学技

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美国教师培养甚至培训的目标已超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教学能力的范围,而扩展到作为教师的全方面。另外,就当前国际未来教师资格认证而言,美国对在职进修教师由学历教育观转变为素质发展观也是顺未来形势而行的。由北京师范大学吴志功、陈英霞及王显芳对许多研究材料的分析和综合而写成的《世界教师教育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教师资格认证方案设计》认为,未来的教师应必备的素质是:

1、一个核心: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质、教师职业道德、现代教育观念)

2、两个重点:(创造能力、实践能力)

3、三方面知识:(专业知识、程序知识、现代教育技术知识)

4、四种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德育能力、心理辅导能力、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三、多样化的培训形式

随着美国对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视,教师进修教育出现了一种从未能比的进修目标多元化及进修方式多元化的趋势,其表现如下:

进修目的由单一趋向多样,因进修教师的需要而变化,教师为求一专多能,提高学历或晋级加薪而参加进修;

教师培训机构各式各样,有专司教师培训的教师训练学院、教师进修学院、教员研究院、在职教师培训和提高中心等各类高等院校也通过举办夜大班、函授部等开展教师培训活动,还有各种各样的讲习班、进修班、研讨会等,许多民间教育团体也参与教师培训事务;

进修方式不拘一格:可自我进修,也可集体进修;有校内进修,也有校外进修,甚至出国进修;有面授,也有空中传播等,不一而足;

进修计划富有弹性,如前所述的多元课程培训,便于教师充分利用闲暇时间。

四、富于针对性、实用性、前瞻性的培训内容

美国教师继续教育内容的专体现于:一是重视教育学科,强化教育实践。二是拓展学科专业课程内容,致力于从事执教素质的培养,要求教师素质全面,“一专多肓巳”。

其内容所体现出的广,即多学科培训与发展。正如前面未来资格认证方案中所提到的,未来教师所需掌握的知识是非常广博的,除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之外,应文理渗透、人文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美国 1986年颁布的《霍姆斯报告》意欲从根本上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用丰富、系统、连贯的文理知识和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来武装高师学生,设置文理核心课程,包括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语言以及健康教育和体育等多门课程,占总学时的 40%。

目前,美国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体现的一个鲜明特点,即内容与教学实际的紧密联系。专业发展学校的培训计划以及以学校为中心的培训计划也是其典型的例证。可以说,这样的培训针对性极强,且颇具实用性,并能达到极高的效用。特别是近年来,由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互连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实用操作技能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正在成为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热点。美国为实现“到2000年努力使计算机网络联结所有的教室和图书馆”的计划,克林顿总统许诺拨款1500万美元用以资助教育软件开发,主要对象是教师,并拿出1.8亿美元训练一批“技术专家”型教师,由这些教师再去训练其他教师。此外,就进修具体课程内容而言,美国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在教育改革此起彼伏的浪潮中,美国在教师继续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开设了众多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以外的反映科学、技术、文化的课程,编写了新的教材和参考书籍,特别是注重跨学科和人文学科的课程等以迎合时代的需要。这些事实是美国教师继续教育中比较务实的表现。

此外,美国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还具前瞻性。教师应跟上时代的要求,及时掌握最新的、甚至是可预见的未来知识:如人口与环境问题、团结与和平问题、参与与合作问题、道德情感教育问题以及未来劳动技术问题等等。

五、严格的录用标准

在美国教育的历史上,18世纪60年代实行的教师素质质量标准测定,开辟了美国教师资格认证的先河。随后实行的教师证书制,成为了教师资格认证的书面证明。政府希望通过教师资格的认证和教师证书的颁发,给教师的学历、能力做一个限定标准,并进一步将教师参与进修获得的学分、所取得的能力的提升与更高的证书、更高的教师级别及加薪相挂钩,在激发教师参与进修积极性的同时,提高教师的素质,进而提高教育质量。美国这一集进修培训、考核评估、资格认证、证书颁发为一体的培训机制,不仅灵活、而且机动,适应了美国社会教育的需求,也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

新鲜血液。

目前,美国为规范教师资格证书的认证及教师证书的颁发,又采取了一些新举措:

1、由独立的专业组织来确定教师资格证书标准和发证。美国虽然大力倡导教师专业化,但在发放证书上和公认的专业律师或医生不一样(律师或医生的证书是由独立的专业组织发放),并没有什么自主权,也没体现相互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主要是由州教育委员会或州教育厅负责,从而产生一些弊端,如制定的标准不切合教学工作实际,喜欢用行政手段处理教师的内部业务,容易滋生走后门,搞裙带关系的歪风等。现在为了保证证书标准的专业性和发证的公正性,已有15个州将有关权限和职责由州教育部门移交给某个公认的权威教师专业组织。

2、在教师证书的发放中严格执行政务公开和回避制度。美国强调在教师聘用和教师证书发放上奉行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有一些相应的法律规定。但在实践中有权做出用人和发证决定的人,如州教育委员会委员,依据的标准不是看一个教职申请者实际学术或能力水平如何,而是看自己熟悉程度如何,即在美国人所说的 “What You Know VS Who You Know'’(似可译为“任人惟贤与任人惟亲”) 中,依据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据1997年春季的一次调查,在宾州的各学区40%的现任教师是住在该学区获得高中毕业证书或上过高中的人,有1/3的学区是用已熟知的代课教师或兼职教师来填补专职教师的空缺,大部分学区只在本学区招聘教师。现在有人提出要在教师聘用和教师证书发放上严格执行政务公开和回避制度,如凡是涉及到教师任用或教师证书发放的事务,必须摆在桌面上交付公议,禁止任何教委会成员或教育行政官员和所管辖的学区或个人做任何私下交易,也不准参与对自己亲朋好友出任教职的投票表决。

3、制定自愿遵守的较高的i-lil性教师资格标准。由于美国是由各州自定教师资格标准或教师证书颁发标准,各州的标准难免参差不齐,而且各州的标准一般来说偏低,因此有必要制定一套各州一体遵守的较高的全国性标准,以保证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美国的全国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BPTS)自1987年成立以来—‘直从事这项工作,涉及到中小学33个学术和专业学科领域的标准和资格证书陆续出台并逐渐实施。教师资格标准是按所谓优秀教师应具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制定,判断——个教师是否达标的评价方式。它与各州多项选择的标准化教师资格考试不同,特别注重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虽然现在NBPTS的教师专业教学标准和教师资格证书仍没有取代州的标准和证书,但由于受到上至联邦下至各州各学区和全美两大教师组织的支持和拥护,势必对统一各州的初任教师资格标准和有关证书的颁发起到重大影响。

4、继续进行其他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改革。美国教师资格证书种类繁多(前面曾说明过),但一般可分为常规证书(即完全按州的有关标准而授予合格教职申请者或在职教师的)和非常规证书(即发给尚未达到州的一些标准的教职申请者的证书)。常规证书按其有效年限可分为5年左右的短期证书,10年左右的长期证书及可终身持有的永久证书。非常规证书可分为临时证书、见习证书、救急证书、替代证书等。根据一些研究,持有常规证书的教师的教学效果一般要强于持有非常规证书的教师,所以有人建议以后取消非常规证书。另外为了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人建议少发长期证书和不发永久证书,而采用对短期证书的换证制度,即拥有短期证书的教师在持证有效期内必须参加在职培训,达到一定的水平,到期时才可换到新证并继续从事教学工作。现在有争议的主要是替代证书,因为替代证书针对的只是那些没有受过师范训练,更确切地说,是没有学过教育科目,但却具有高深专业知识且表现一定专业造诣的人。据不少事例表明,这些人的专科教学效果常常好于教育院系的毕业生,所以有人认为这是开辟优质师源的重要途径。

六、分层次的经费保障机制

美国教师继续教育采用的是典型的分级经费资助形式(前面已略有阐述,在此做补充说明)。教师在职培训主要由各州推行,主办单位有州教育部、县学务局、教师协会等,举办机构有教师进修学院或教育研究所。每年公布两次教师培训计划,有各种讲座的规定,包括内容、时间、地点、主讲人、差旅费支付情况等。每次进行的教师培训费用由联邦、州政府、培训学校或中小学校以及教师个人四方共同分担。这样在美国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筹措中便出现了四方甚至多方资助的局面。

作者单位:南通师范学院

美国大学的教育特点 篇7

关键词:品格教育,特点,启示

在美国,品格教育代表着一种传统的道德教育流派。这一流派曾在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非常流行,在40、50年代走向衰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品格教育再度出现,并获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迅速在美国各地的学校实行起来。如今,品格教育已经成为当前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主流形式,成为一项吸引全员参与的全国性德育运动。本文试图对美国品格教育的特点进行探讨,以期从其中寻找对我国道德教育的新启示。

一、品格教育的复兴,是对传统品格教育的超越继承

品格教育的复兴并不是20世纪初期品格教育的简单移植,而是在坚持文化传统的同时有新的生长。

它纠正了激进主义道德教育的情绪化倾向,广泛吸取各家各派思想,于所有的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中选择其合理的观点和方法,体现了综合性、理性化的理论特色。在教育方法上,追求个体自主和外在控制的统一;在教育的途径上,强调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突出活动与道德氛围的道德教育价值,主张通过各科教学进行道德教育;在教育的基本原则上,主张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新品格教育体现了道德教育在个人与社会、内容与形式、理智与行为的统一,是20世纪美国品格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更高层次的集中体现,体现了现代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

启示:辩证地看待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改革应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在继承、批判、借鉴、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发展。古代的道德教育固然有其时代性的糟粕,但瑕不掩瑜,中国的传统道德仍有其精华所在,我们不应该一概摈弃,而应从中提取具有正面积极意义的东西,合理地继承吸收。它对人的品格的塑造的重视,所提倡的仁爱、信义等价值以及提出的道德践行方法等,都应该成为我们今天道德教育的借鉴。革命战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道德教育的宝贵财富。但是,对我国传统德育的大胆借鉴并不等于全盘吸收,所以,我国的道德教育改革,也不能对传统道德教育进行简单的继承或者批判。道德教育应该在新的历史阶段,正确认识传统道德教育优势和局限性,在批判地继承传统道德教育的基础上,突破原有道德教育的框架,在全球化视野下,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和其它学科的合理内核,重构道德教育体系。

二、品格教育肯定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0世纪初美国的品格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美国精神,传递美国伟大的价值观和共和国公民价值观。80、90年代,美国品格教育复兴,主张坚持文化传统,再次肯定了传统的价值取向。受美国政治、文化上保守主义时代特征的影响,同时考虑到60、70年代激进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给美国造成的深刻的道德危机,品格教育看到了传统文化价值所具有的合理内核和现代价值,强调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及其重要性。

启示:我国的道德教育应该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中,赋予道德教育的文化底蕴。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有很多内容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我们在道德教育中也应该看到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以及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所展现出的时代意义和精神价值。古人有句话:“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时代的道德教育也应该从祖先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寻找道德教育的养料,这样我们的道德教育才显得厚重深远,不会显得“头重脚轻根底浅”,才不会是“无泉之水,无根之木”。

三、品格教育具有全民性的特点

美国的品格教育得到了美国政府、教育机构、民间组织以及个人的充分重视,已经成为一个全民性的教育运动。

美国的品格教育首先由民间发起,其中一些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比如,当时美国教育部部长贝内特。他对价值澄清理论和美国学校的道德教育状况进行了批评,表示要重新恢复“品格”和“品格形成”。美国品格教育首先由民间发起,后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如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在他的《重视优等教育》一文中明确指出,智力加品德才是教育的目的。在品格教育联盟和品格教育协会的共同努力下,美国联邦政府两党开始共同支持品格教育的发展。白宫分别于1994年、1995年、1996年三次发起组织了关于公民与民主社会品格构建研讨会,会议重申了品格教育在全国优先发展的地位。同时,品格教育也得到了各州政府的支持。此外,民间的各种品格教育的研究机构和实验基地建立,例如品格教育联盟、品格教育协会、伦理与品格促进中心等。在美国,品格教育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这是品格教育在美国方兴未艾、如火如荼一个重要因素。

启示:我国目前进行道德教育,应该是社会各个层面,包括政府、教育行政机构、教育研究机构、社会公民的共同责任。全社会的密切结合和共同努力,是道德教育改革成功的重要条件。首先,政府要对道德教育实行强有力的支持,并承担主要责任。同时,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投入,开发道德教育的社会资源,使道德教育成为一个全民关系和参与的运动,而不是只是学校的责任。如何找到这种密切结合的纽带和机制,建立起全社会都关心教育、关心下一代成长的意识和操作方式,不应仅仅是学校考虑的事,更应该是各级政府在其社会发展规划中必须考虑的事。

四、品格教育十分强调核心的价值观

品格教育基于这样的假设:人类具有超越性和普适性的核心价值,这些价值可以超越文化和传统,超越各种信仰,为所有文明公认并接纳。

品格教育所奉行的首要的哲学原则是:存在一些广泛共享的、至关重要的核心道德价值观,例如关心、诚实、公正、责任以及自尊和尊重他人,这一切构成了良好品格的基础。《阿斯彭宣言》就声称:“这些核心价值指尊敬、负责、信任、关心和公民性,超越了文化的、宗教的和经济的差异。”

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的价值数量和内容相同,可见强调核心价值观的传授是品格教育的共通、显著的特点。负责品格教育的学校,要详尽列举并公开支持这些价值观;向学校中的所有成员传播这些价值观念;使它们成为学校生活中处处可见的行为;在这些价值观方面树立典范;学习并讨论这些价值观;以这些价值观为根据,在校内进行人际交往;赏颂学校和社会中出现的符合价值观的行为表现;敦促所有学校成员,恪守与核心价值观一致的行为规范,以此支持核心道德价值观。

基于国际服务贸易的中外合作办学探讨

汤少梁1,2王高玲2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16;2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29)摘要:本文分析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将给我国进行

中外合作办学带来的机遇,探讨了基于国际教育合作背景下合作办学的模式等对策。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国际贸易服务教育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开始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服务业已逐步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部门,同时也是带动全球各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源。服务业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其发达程度成为衡量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服务贸易发展的水平和状况,决定了一国国际贸易的质量和实力。加入世贸组织(WTO)是一个关系到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入方式和程度、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实施、中国国际地位和经济安全的确立的战略问题。加入WTO对中国各个产业的发展是机遇更是挑战,特别是教育服务产业,如何趋利避害,在竞争中增强实力,以确保中国教育服务贸易在21世纪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关系到中国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的教育产业意味着获得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新的市场环境,有一个参与全球竞争,在全球

启示:在以开放心态面对多元化的价值观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建立核心价值。在我国,社会急遽变革,社会存在着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在这样的情况下,道德自由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在我国占据了一定的市场。无可否认的是,价值观的多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道德工作者必须以开放的胸怀面对多元化的价值观。但这并不等于就是承认道德相对主义,让各种价值观放任自流。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我们应该坚持主导性的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应该教导学生树立核心的价值观,藉以作为自己的一项坐标,来衡量和反思自己的言行。美国品格教育的内核:尊重、责任、信赖、公正、勤奋、自控、关怀和勇气等品格也可作为我国道德教育内容的借鉴。

五、品格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多姿多彩、百花齐放

品格教育方法的多样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品格教育流派有不同的方法。如美国著名的品格教育专家里克纳提出了品格教育的12条策略,继承与发展了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法,在其品格教育策略中,大量地运用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怀恩和瑞安的新的道德教育模式中,则强调示范榜样观察学习的社会学习法。二是具体的方法种类繁多。在美国现代品格教育运动中,不同的品格教育组织和机构,不同的州,不同的学校,甚至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其品格教育的方法也不一样。

品格教育途径的多样性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品格教育的途径多姿多彩。课堂教学是品格教育的一大途径,既包括正规的品格教育课,也包括其他所有的课程;“隐蔽”性的课程包括校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校风和教育者言传身教;此外,还有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以及社区活动等等。二是实施品格教育有着宽广的合作者。强调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广泛合作,这种合作产生于每所学校的各个教师和校外的道德当事人。在对每所学校各个不同学生进行品格教育过程中,他们都有极大的兴趣。班级教师、父母、牧师与其他相关的德育教师,当他们为自己设计某些特殊的教育目化竞争中不断成长提高自身素质的机会,同时也将面临世界教育产业强国抢占中国教育市场的竞争压力。对WTO的其他成员方而言,随着中国教育服务市场的全面开放,将意味着拥有一个高速成长的新的市场机会,教育产业发达国家之间也将面临在中国展开市场竞争的挑战。

二、教育的国际服务贸易与中外合作办学

现代教育服务是WTO框架下一种重要的服务贸易,是现代社会新兴的知识型服务业。这一新兴服务业的兴起,与现代社会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有直接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突破性发展和广泛应用,出现了知识经济,现代教育的社会作用越来越突出,教育服务正成为一项新兴的服务产业。根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教育服务”属于服务贸易范畴。目前在143个WTO成员国中,已经有40个国家和地区在开放教育市场协议上签字,承诺愿意通过谈判和协商,消除彼此分歧,促使各国政府下放办学权力,逐步取消限制性的教育法律和法规,开放教育市场,最终在世界范围内形成自由、开放的教育市场。

WTO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从入学方面看,外国机构会利用WTO的条款到国内单独办学,或合作办学;同时,外国大学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到外国求学,虽的时,必须彼此协作。

启示:拓宽道德教育的方法运用。我们在道德教育上失效性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方法的不当。所用方法只是一些抽象的灌输、管理和训练;道德教育没有整合所有的学科课程,而是“两课”教育孤军奋战。所以,美国品格教育灵活多样的实施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借鉴“隐形”课程的道德教化作用;借鉴把道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各科教训中;借鉴通过活动道德教学模式,内化成学生的内在品格,等等。

加强学校、家庭、社区“道德共识”的形成。个人的道德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中形成,这三种场所为个人提供了道德学校的整合性背景。美国的品格教育充分重视了三者的广泛合作。而在中国,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上述三种场所之间缺乏合作,丧失了道德共识。为有效地进行道德教育,我们可以从美国品格教育那里吸取有益于中国的经验。我国道德教育应同家长建立广泛、有效的联系,发挥家长的作用,培养家长参与学生品格建构的意识和技能,鼓励家长热情参与道德教育组织,并在加强家、校联系的基础上,争取社区的积极参与。

总之,我们应该以比较的视角研究美国的品格教育,在比较中借鉴美国品格教育的成功之处,推进道德教育的改革。

参考文献

[1]R·赫斯利普著.王邦虎译.美国人的道德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张香兰.简析美国的品格教育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迪.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6.

[3]戚万学,赵文静.何谓有效的品格教育?——美国CEP及其教育的基本原则.外国教育研究,2001.4.

[4]王学风.美国现代品格教育运动及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3.8.

美国大学的教育特点 篇8

为了让大学新生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大学新生的始业教育应运而生。作为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课”, 始业教育对培养新生的环境适应能力, 缩短角色转换的适应期, 使之尽早掌握大学生活的主动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做好新生始业教育, 我们必须了解大学新生的思想情况和基本特点, 做到有的放矢。

一、大学新生的特点

现在入学的大学新生基本上是“90后”, 并且大多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单纯顺利的成长经历, 使他们缺乏受挫和失败的磨练,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面对挫折和失败常常束手无策, 而青春期时期的心理、生理和生活的需求却繁多而敏感, 这让他们极易受环境的影响, 容易接受新生事物, 但同时又缺乏长远规划, 易感情用事, 缺乏艰苦奋斗的品质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目前的大学新生思想上呈现如下特点:

1.“中心”地位缺失造成的失落感。

大学新生能通过高考进入大学, 至少说明他们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是比较成功的。家长的呵护、教师的宠爱和同学的羡慕, 使他们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 甚至家长、教师和同学都以他们为“中心”, 无形中可能会产生某种过高的自我评价。而进入大学以后, 全国各地的佼佼者会集于一堂, 相比较下, 自己没有像在中小学时那么突出了, 甚至成绩比自己优秀、能力比自己强的同学比比皆是, 自己显然已不再是“众矢之的”了, “众星捧月”的感觉不复存在。这一突然变化使得一些同学措手不及, 无法接受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 造成一种巨大的失落感。

2. 奋斗目标缺失造成的迷茫感。

进入大学之前, 学生的奋斗目标很明确, 那就是考上大学。在这一直观目标推动下, 学生有着巨大的学习动力, 促使自己为之付出全部的时间和精力。而进入大学后, 人生目标开始多元化:有人想出国, 有人想挣钱, 有人想考研, 甚至有人就认为读大学就是“混混”的, 根本就没有了奋斗目标和方向。由于个人目标的不同, 决定了不同的行为选择, 一部分同学会继续努力, 向自己的目标前进;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大学缺少正确的理解, 对自己今后的生活和人生理想是一头雾水, 陷入“目标缺失期”, 从而产生困惑和迷茫感。

3. 自由时间增多和自主能力欠缺带来的失控感。

目前, 中学时代的学习就是在升学的压力下、教师和家长的压迫下被动地学习, 学生根本没有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而大学的学习主导不再是老师, 而是学生自己。在大学, 学生有大量的自由时间, 并且脱离了家长和教师的“压迫”, 学习管理完全要靠自己的自主和自律。由于自主能力的不足, 他们缺乏有效的自我控制, 面对这突然的“解放”和大量的课余时间, 不少学生进入大学后不知所措, 挥霍着美好的大学时光, 甚至产生一种失控感。

4. 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不正确导致的空虚感。

大学学习强调自主学习, 教师课堂讲授时间相对较少, 授课方式和中学相比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室一般是流动教室, 并且都是数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大教室;教师和学生的交流相对少了很多;这和学生经受了十几年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大相径庭。此外, 学习内容也大不一样, 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学习书本上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而大学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 大学生既要学习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又要通过各种方式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一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大学就是混日子, 致使不知道该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 因此感到空虚和无聊。

5. 人际交往困乏带来的心理忧虑感。

学生在中学时期, 不论是交际范围还是交际内容都相对单一。而进入大学后, 新的伙伴、新的环境、新的目标追求, 都要求大学生独立主动地与人交往, 社会化能力要求急速提高。刚入大学的新生正处于青春期, 有着强烈的自尊、认同感和归属的需要, 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许。但由于缺乏交往技巧等原因, 常难以建立友好协调的关系, 因而极易发生人际冲突。一些新生对此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显得束手无策。他们一方面没有从旧的人际关系中脱离出来, 另一方面又没能尽快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于是出现了觉得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封闭自己、逃避现实、把自己当成局外人等心理忧虑现象。

二、做好大学新生始业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 各大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而且大学新生大多是特点鲜明的独生子女明确新形势下大学新生始业教育的任务, 充实始业教育的内容, 做好大学新生始业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 我们要根据大学新生的特点和高等教育的目标, 采取合理的措施, 通过多种途径来确保大学新生始业教育的有效进行。

1. 新生始业教育不仅仅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

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人员, 但要做好新生始业教育只有他们做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大学新生对自己的专业一无所知, 根本就不知道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学了有什么用等。这就需要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正确的指引, 帮他们走出专业的困惑, 明确专业的发展方向。因此, 新时期新生始业教育队伍的构建不能局限在以班主任、辅导员为主的传统学生工作专职队伍, 还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指引作用。

2. 新生始业教育还要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能动性。

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双方互动的工作。新生始业教育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说教, 也不是大学新生的死记硬背, 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去领悟。现在的大学新生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 始业教育要让每一个学生能很好地融入到学生群体和社会群体中去, 以便锻炼他们的自主能力和社交能力等。

3. 新生始业教育不仅仅是新生入学阶段的教育, 它贯穿整个大学生活。

新生刚进大学校门是始业教育的关键时刻, 但这并不是全部。始业教育中专业引导、就业指导及心理教育等决定了它要贯穿整个大学生活。此外, “始业”中的“业”不仅是学业的意思, 还包含事业这层含义。

4. 新生始业教育还要在教育途径上有新突破。

新生始业教育内容广泛, 这就要求我们要采取全面的教育途径来确保教育效果。除了采用传统的课堂教育外, 还要结合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途径。通过报告、讲座、座谈等方式, 邀请名人专家和榜样人物来给学生做专业指导和励志教育等, 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 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切身的感受。现在已进入网络信息时代, 在整个始业教育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 引导同学们合理地认识和使用网络。总之, 我们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增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 为学生今后的大学生活甚至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 新生始业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的开端, 对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越来越受到各高校和社会各界的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 始业教育的内容、形式等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 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摘要:始业教育是大学新生迈进大学校门的第一堂课, 并且是极其关键的一堂课。始业教育的目的, 就是帮助新生认识高等教育和大学生活的特点, 了解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与学习方法, 认识并提高自我。搞好大学新生始业教育, 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活的质量和个人未来的发展, 关系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本文全面剖析了大学新生的特点, 并针对这些特点, 对如何进一步做好新生始业教育作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大学新生,始业教育,途径和措施

参考文献

[1]胡礼祥.成功从大学开始,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2]邢海东, 冯羽.浅析新时期新生入学教育, 高教论坛[J], 2005, (4) :122-124.

[3]王剑俊.新时期新生始业教育队伍的作用及构建路径分析,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08, (25) :317-320.

浅谈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 篇9

一、肯定主体与尊重主体

美国是一个以欧洲为主体的移民国家,其文化之根事实上植于欧洲文化之上。因此,美国的高等教育最初对欧洲的教育模式存在着较浓的借鉴,尤其是欧洲的文化思想。在美国的社会构成、文化教育中均可看到其与欧洲的文化和历史的不同程度的联系,而在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上则表现得尤为突出,再加上其与现代美国精神的结合,使美国的高等教育显现出与它国明显不同的特点——自由发展与追求创新。综而述之,这一特性可以概括为“对个性主体的充分肯定与特别尊重”。

美国的大学在办学上享有充分的自由,联邦政府下属的教育机构扮演着协调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将各种先进的信息与教育理念传递给各个大学,让大家共享这些理念与教育思想。各州可以对教育进行不同的立法,办各州特色的大学。各大学可以按自己的设想来规划自身的发展蓝图。因此,美国的大学实际上是一个享有充分的自由发展的实体性的教育主体。而这种自由的精神也贯穿在整个美国大学的教育体系之中。

表现在具体教学中,就是在美国大学课堂里,师生几乎处在完全平等的位置,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才是教学主体。教师会时时提示学生应该怎么学,几乎每一个教师上课之初,都向学生特别说明,讲课中大家可以随时提出问题,我们来进行一种讨论。而在讲课结束之前,每个教师也会特别留下一些时间,供大家提出问题,并围绕问题开展讨论。此种教学模式,随着千奇百怪的问题的提出,事实上是极为活跃而生动的,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可以自由地思考与有创见的发表意见。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大学教育的价值首先也最终是体现在学生身上;(2)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性的行为肯定,事实上肯定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此在”性;(3)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4)自由表达观点与意见的互动性教学,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思想。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才,教师本身肯定是人才,但教师的任务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学生导向成才之路。而我国传统教育,常偏重于肯定教师价值,忽略了学生这一重要的精神主体。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状态很大程度地决定了学习的效果与学生学习的方向性,教师中心常常使学生游离于中心之外。从这种意义上说,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是实现教育目的与价值的根本途径。

二、互动研讨与培养自信

讨论式教学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讨论是贯穿在美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对某一问题的讨论作出一种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一问题相互讨论,而后按键,作出判断,教师则在各种答案百分比的显示中进入深一层的讨论;此外,教师也可以在讲课的中途停下来,对学生的现场提问开展对话式讨论;或者在某一单元、某一内容讲完之后,让学生自己以一种有创意的表达方式进行总结与归纳,而后分别由学生自己上台向大家陈述,使大家在不同的思考与结论之中受到启发。这里没有一个预设的、固定的、标准的答案。每一个答案都会得到充分的肯定,每一种思路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每一个个性主体或讨论小组的意见都具有自身的价值。教师不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权威性的发言或作出评价性的结论,较多的是一种中性的分析或补充性的意见,以开启学生的思路,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研讨式教学,其教学理念建立在对学生主体的充分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它将师生置于平等地位,以“交互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到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这从根本上改变了课堂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激活了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这一教学方式潜藏着教师对学生的信赖和学生对自身能力的体认,不同学生的不同意见,在这样的交互式讨论与比较中,表现出了多向度的思维路径与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孰优孰劣,尽由学生自行思考与判断,甚至教师在学生这样的积极思维中也可得到重要的启发,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从实际的课堂效果看,此种“研讨型”的互动式教学,可使学生逐步建立学习的自信,互动互促的动态教学,也使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学生积极地参与,利于激发创新,培养起积极思维与创新意识,课堂在这里也不再是沉闷的空间,而是培植创新人才的一个积极的环境。由此可见,美式教育的这一精神实质,不是一种“自由散漫”的无序的教学形式,而是利于创新人才孵化的一种良好而宽松的先进教育机制。美国的高等教育不偏重追求知识传输,而是注重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否定与批判能力、创新与创造能力。

三、直观解构与读图效应

美国高等教育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教学直观化”。这不仅体现在所有的介绍、讲解都以“PPT”的方式呈现,就连马里兰大学的“工程试验中心”所有的建筑与内部装置设施都以“裸露”的方式呈现在参观者的眼前。之所以这样,是为了表达一种“理念”——直观化与解构性,“设计理念”就是“教学理念”。学生进入这样一个空间,进行观察与思考,分析与探讨,这本身就是学习。而在工程方面,那些为美国科学和马里兰大学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学者,在这个中心的重要空间或显赫部位都有他们生平与成果的文字与图片介绍,以及中心所拥有的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设置的各类先进的实验室与研究条件,使人明显感觉到这里的一切,所有可直观的东西,都在表达一种教学理念——直观即教学。美国学者大多认为,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学生也不可能在学校学到所有的知识,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创造能力。

当前,网络与电脑视频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视窗。美国的大学教育已全面进入到新媒体技术阶段,电脑、投影、动画、电视短片、直观性教学图片、PPT课件等普遍进入大学课堂,在手段上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一言灌输”的方式,讲课中教师可随时停下来就课件中的某一点与学生讨论。而且教授所讲授的内容皆被制作成系列动画或PPT课件,以“读图”方式和形象化的手段传递教学内容。直观性教学,实证性方法,有效的信息,超前的意识,创新的思维,是美国高等教育的鲜明特征。

四、国际化视野与市场运作

美国的国际化思维及形成历史源于三次浪潮:第一次可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是1939—1945年的二次世界大战;第三个浪潮是1980年,起源于大学校园,大学教学与研究的国际化转向,使美国的大学教育空前发展,走到了世界的前列。事实上美国的“全球化”始于1970年,并得益于自身经济的发展。

在大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思维与视野,是美国高等教育一个坚定不移的目标。为促进国际化,马里兰大学每年新生入学,都为他们发一本关于拓展国际化视野和培养国际化思维的书,让他们在一年级就开始有国际化的意识。许多学院自主办学,走国际化路径,与欧洲和亚洲国家有国际性的合作教育项目。在马里兰大学,几乎所有的教授,讲课中必言“全球化”并时时强调危机感、使命感。这说明尽管“全球化”是美国人提出的,但当全球化时代真正来临后,它是属于全球人类的,而不是美国可以独专与全面垄断的。美国将在全球遭遇到众多的对手,这也许是全球化为美国带来的恐惧与危机。因此,他们在大学教育中强调全球化,强化学生的这种意识与思维,也提醒自己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位置与作用。

在美国,全球化与市场化是连在一起的。“市场为本”,是美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与理念。美国人把全球当作他们的市场,人才、资源、技术、信息等优势多集中在美国,因此其高等教育也瞄准这些。各州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马里兰大学的目标是将目前全美排名第18位推进到研究型大学的前10名。在美国,大学排名靠前,可以争取到更多的办学经费和最优秀的学生,反过来,培养的杰出的、优秀的学生越多,学校的名气越大,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和政府经费也越多。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因此,一流的大学必然要参与国际化的进程,也必然将社会作为“市场”去争夺,所培养的学生也必须是能够适应乃至为市场所接受的优秀人才。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走向,无疑是应对全球化和国际化趋势的一项有力的战略举措。因此,其大学课程体系持开放态度,力求前沿、实用并具科技含量,与市场对接。

美国大学的教育特点 篇10

一、加强高校学生廉洁教育的背景

1. 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大学生是未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力军和接班人, 大学生形成廉洁的作风有利于中国经济和社会更加健康快速发展。中央近期发布了落实国有企业三重一大工作的意见, 从国家到企业, 再到个人, 都体现出反腐倡廉的决心和对廉洁之风的渴求。大学生是全社会和重要组成力量, 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大学生廉洁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的发展与方向。因此, 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意义重大。

2. 时代特点对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要求。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同时贫富差距也在加大。人们追求财富的心理相对比较强烈, 竞争和诱惑并存, 人们心态容易失衡。如果在缺乏道德约束和思想引导的情况下, 就容易滋生各种投机取巧的现象。学校作为思想政治宣传阵地, 尤须加强廉政教育, 巩固廉洁思想。

3. 在校大学生的廉洁情况不容乐观。

在当代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 部分大学生存在考试作弊、作业抄袭、就业自荐材料作假、恶意拖欠学费、骗取、拖欠国家助学贷款、学生干部队伍“模拟腐败”等不良现象, 在廉洁意识、廉洁习惯、廉洁风气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有文章调查显示, 有66.7%的学生亲身经历或目睹过不廉洁行为的发生。有78.6%的学生认为学校学生存在考试作弊的不端行为, 59.7%的学生认为存在学术论文抄袭行为, 35.8%的学生认为存在求职简历造假的行为。

二、高校廉洁教育特点

1. 网络环境影响。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极大提升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 但同时互联网信息庞杂多样、泥沙俱下, 既有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 又存在大量反动内容。由于网络传播成本越来越低, 传播手法更为隐蔽并且快捷, 一些人出于不良目的, 将一些官员贪污腐败现象等进行人为扩大化, 使得网上负面极端信息比比皆是。许多负面信息跨上信息高速公路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因此, 随着大学生上网频率增加, 教育大学生自觉抵御和防范负面信息的侵蚀, 坚定大学生廉政勤勉的思想信念, 已成为高校廉洁教育的当务之急。

2. 贫富差距的影响。

有调查显示:陕西高校贫困生比例在30%左右, 其中特困生比例为10%;湖北黄冈师范学院的经济困难学生人数也高于全国比例, 该校2002年和2003年共招收新生6062人, 其中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学生为2122人, 占新生总数的35%, 其中特困生人数占8%。高校贫困生已成为一个较大的群体, 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他们的交往面相对狭窄, 一些贫困生甚至因自卑而自封, 因自尊而孤僻, 与其他同学交往甚少。经济条件的不同, 生活消费差距很大, 许多贫困生将很大精力用在联系家教和勤工助学上, 他们在食堂买最便宜的饭菜, 有的甚至不吃菜只吃主食, 一天的生活开销仅三四元钱。与此相反, 相当一部分“贵族”学生却是手机、电脑、数码相机样样俱全, 月消费达千元以上。

3. 社会影响复杂, 享乐主义抬头。

当前享乐主义思潮在大学当中滋生和蔓延, 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毕业生就业功利色彩浓厚, 不愿下基层和生产现场, 不顾自身实际坚持留在大城市, 就业价值观扭曲。随着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型, 相当部分学生的纯消费心理越来越严重。

三、加强高校学生廉洁教育的方法

1. 提高认识, 加强思想引导, 增强长效机制。

加强学生廉洁教育的基础和动力在于提高对廉洁教育的认识, 高校除了在科研和教学外, 还需注重学生的人格完善、注重良好道德氛围的形成。除对学生搞好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外, 还要针对重点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思想状况、生活状况, 做到关注其动态, 研究其心理, 分析其特点, 把握其需求, 运用心理活动课、课外活动、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 引入行业文化, 多角度引导学生。

行业文化往往经过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沉淀, 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典型素材, 形成了底蕴丰富、感召力强的行业文化。引入学生即将从事行业的文化, 引导学生自愿自觉地融入, 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以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为例, 石油行业是一个拥用优良传统的行业, 多年艰苦奋斗形成的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王进喜、秦文贵等一大批英模涌现出来, 以此作为行业精神的主线, 教育学生学习他们身上可贵的石油精神, 继承前辈们留下的精神财富, 培养学生自觉传承行业优良作风的责任感, 形成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一方面增加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认知, 另一方面提前培养学生出身社会的免疫力。

3. 教师以身作则, 加大典型师生的宣传教育力度。

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和影响作用不可小视, 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变学生的思维习惯。许多学生在多年以后的为人处事中可见老师的痕迹, 在对学生进行廉洁教育中, 教师应注意自身行为习惯, 给学生树立好榜样作用。同时也要注意观察学生, 树立廉洁优秀学生典型, 进行宣传, 形成示范, 倡导良好的校园风气。

4. 各种消费能力学生区别教育, 提高学生的理财能力和消费理念。

部分学生家庭富裕, 从小养尊处优, 成为众人眼中的“富二代”学生。因相对缺乏道德约束和品德教育, 消费观念偏离主流价值观, 常常在众人面前炫富。对此, 教育工作者不能听之任之, 要引导学生做合理的消费, 培养学生的慈善爱心, 加强学生在学习生产方面的精力投入,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贫困生, 在加大对其扶持力度的同时, 也要教育广大的贫困生正确对待暂时的困难, 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具有高尚的道德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人格, 勇敢地面对挑战, 迎接美好的未来。

5. 增加教育渠道, 提高廉洁教育多样性。

要力求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开展廉洁教育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遵循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依据大学生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科学安排廉洁教育内容。讲究方式方法, 注意先进性和大众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切实增强廉洁教育的实际效果和时代意义。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专家讲解与学生思考相结合, 传统说教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不断创新廉洁教育方法, 才能有效达到教育效果, 提高大学生的廉洁意识。总之, 廉洁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必须紧跟时代发展, 不断改革创新, 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燕辉.当前高校学生享乐主义思潮流行现象简析[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9.8, 29, (4) :80-84.

[2]赵睿.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今日科苑, 2010, 8:263-264.

[3]谢鹏.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思考[J].黑河学刊, 2010.1, 1:101-102.

[4]程文浩.对我国青少年廉洁教育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德育, 2010.8, 8:26-28.

美国大学的教育特点 篇11

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该国能在短短200多年时间内迅速崛起为世界头号强国,除自身具备的政治、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各种客观条件和背景之外,更与其国家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意识整合的突出作用密切相关。美国是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形成统一的国家与社会认同并非易事。但从美国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过程可以发现,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可以通过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国家与社会意识的整合,从而促成各民族、各文化群体间的相互认同与和谐共处。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始终注意从青少年抓起,学校是美国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既能满足其国家发展现实需要,又能面向未来,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做好人员和思想上的准备。反言之,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没有全社会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就无法凝聚社会共识,而缺乏核心价值观的民族很难取得长久发展。

二、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内在要求与趋势以及统治阶级根本利益,又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美国学者认为,核心价值观必须具备四个特征:备受推崇、被广泛认同、经过长时间考验并保持稳定、不会因年龄、教育程度或政治及宗教不同而改变。美国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独立宣言》,其核心思想是个人主义,并以自由、平等、博爱、节俭、勤奋、机会均等、自力更生、容忍异己、讲究实效等形式表现出来。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通过品格教育进行。美国品格教育注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以维护美国社会的强大、稳定和繁荣,其倡导的基本品格以成为社会合格公民为基础,如“爱国、公民感、诚实、公正、尊重他人、友好、合作”、“爱护环境、尊重版权”,还有“关心他人的需要、感受、幸福”和“妥善处理个人合理愿望、需要与他人愿望、需要之间的冲突”等。

美国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进行品格教育的11条原则如下。

第一,品格是一个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在内的综合性概念。

第二,品格教育要积极促进核心价值观,如尊重和责任等,并以此作为品格培养的基础。

第三,有效的品格教育需要有意识的、积极的和综合的方法,通过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推动核心价值观教育。

第四,有效的品格教育包括富有意义并具挑战性的学术课程。

第五,学校必须成为一个充满关怀的社会群体。

第六,学生需要有实践道德行为的机会,以形成良好的品格。

第七,品格教育应尽力激发学生发展良好品格的内在动机,尽量降低学生对外部奖惩的依赖性。

第八,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应该成为一个道德的集体,所有成员都承担品格教育的责任,并努力遵守和奉行在学生中倡导的核心价值观。

第九,品格教育要求员工和学生都发挥道德领导的作用。

第十,学校必须召集家长和社区成员全面参与学校的品格教育建设。

第十一,品格教育的评价应把学校的品格、全体教职员工在品格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学生在良好品格方面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

三、美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宗教是基础

美国是现代国家中宗教性最强的国家,其政治、文化等方面与宗教密切关联。美国的传统宗教教育顺应美国的核心价值观,使公民宗教形成了一股强大而广泛的力量,成为了美国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根基。

2.政府是推手

美国品格教育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在他的《重视优等教育》一文中明确指出,智力加品德才是教育的目的,必须把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和家长参与重新纳入教育计划。白宫方面曾于1994年至1996年连续组织了三届美国公民与民主社会品格构建研讨会,重申了品格教育在全美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1993年至2004年间,美国共有23个州通过了品格教育法案或修订了原有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相关法规。纽约、阿拉巴马等10多个州还设立了以道德品质为主题的活动周,如“勇气周、“诚实周”、“友爱周”等。华盛顿州还专门为青少年建立了“荣誉墙”,每年将州内30多名荣誉青少年的姓名刻在墙上,以示表彰。

3.品格是重点

美国品格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传授核心价值观。美国品德教育研究所在为幼儿园到九年级学生编制的“品格教育课程”中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勇敢、诚实、守信、正义、宽容、荣誉、慷慨、友善、乐于助人、自由选择和机会平等。美国品格教育者强调内化美国核心价值观,解决美国社会价值冲突,以各种活动、示范、阅读等教育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美国学校品格教育还十分重视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针对青少年心理品质方面的问题,开展系列研究,许多品格教育专家本身就是心理学家。他们注重用心理咨询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助能力,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在思想上和心理上的成熟,健全人格。美国几乎所有中小学都设有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等机构。

4.内隐是特色

美国的品格教育是内隐式教育的典型,政府有意识地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使得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都能接受有计划的品格教育,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和感染。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耗资巨大的各种纪念馆和博物馆常年免费向公众开放,美国各地的学生源源不断地前来参观。华盛顿纪念碑、杰弗逊纪念堂、林肯纪念堂、国会大厦、国会图书馆、航天航空博物馆这些集中体现和宣扬美国核心价值观的场所,也成为美国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使学生们在放松游玩的过程中受到了深刻的价值观教育。

在美国常可看到这样的场景:中小学生在教师或家长的带领下,参加各种各样的大型集会活动,举办单位一般会将升国旗仪式放在各项内容的最前面,当美国国歌响起的时候,全体起立行注目礼,右手自然而然地平放在胸口,不少人还会随声合唱,学生表情非常庄重、严肃;每逢重要节假日,很多普通百姓家庭会自发地把国旗高挂在大门口或临街的窗前,爱国情怀蕴于节日庆祝的气氛当中。这种学校、社区、家庭之间的合作,为学生创设了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环境。

5.内化是关键

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几种主要方法,如价值灌输、价值澄清、价值推理和价值分析等。在教育实践中,这些方法通常是被综合运用。美国学生价值观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当中,历史、文学和社会学课程是主要渗透途径,要求学生学习那些在美国发展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个人和社会组织,鼓励学生借鉴具有普遍性的故事及人物事迹,重点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或组织的道德行为及其价值观的模仿,通过模仿榜样和角色替换以及教育模拟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角色承担能力,从而改善人际关系,强化友好、助人、关心他人等品格,加快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化过程。

美国学校特别强调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品质的重要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是美国高校选录新生的重要考察指标。美国高中毕业生升大学前没有统一的高考,但要申请进入相对优质高校,必须向大学提供自己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如在图书馆、公园、医院、疗养院、托儿中心等社区机构进行志愿活动的记录和说明材料。学校通过让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自主、自重、公平竞争的意识,尊重他人、为他人服务与他人协作的精神,从而弥补课堂教育中的不足。

6.网络是辅助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国际互联网不断普及,美国重视利用先进的网络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目前,“第4R和第5R研究中心”、“品格促进联合会”和“品格教育联盟”等多种组织在网站上建立了大规模的品格教育资源库,免费为美国学生提供材料。如遇疑问,可在线求助专家提供分类指导;如有独特见解,还可直接参与专栏讨论。

四、对我国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与建议

1.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凝聚多元文化社会共识的重要途径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在语言、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在尊重和维护各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要实现各民族间的文化认同和社会共识,要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加强我国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教育。

2.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长期、系统、有效地开展

根据美国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社情,对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应采用“无时无刻”、“无孔不入”、“无所不在”和“无缝衔接”的“四无”方式予以实施,特别要将品格养成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中之重。为避免学校价值观教育流于说教与形式化并造成学生知识与行为间的分裂,除采用价值灌输方法外,应多注意综合使用价值澄清、价值推理及价值分析等其他方法,既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提高学生面对现实问题自我养成价值分析与判断的能力,最终提高我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3.充分利用中国元素优势内化学生核心价值观

在多元文化背景和社会变革的环境下,学生难免面临价值观冲突。正处在成长和发育期的学生,其自制力、选择力和抗拒诱惑力相对较弱。中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学校、教师和家长应充分利用中国元素,通过对古典优秀文献著作的学习,通过对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剖析,通过对传统文化节日的体验等,向学生介绍、挖掘核心价值观。如通过春节,树立珍视传统、珍惜亲情和友情的友善价值观;通过端午节,培养学生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价值观等。

4.不断提高德育师资思想和专业化水平

立德树人是教育第一要务。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难度系数比较大。为人师者,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思辨能力,还要有洞察和参悟人生的水平,以及高尚的情操和人格魅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提下,强调务实的、公平、公正为核心的品格教育,避免教育上的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使品格教育更加贴近生活,避免机械地灌输品格条例。

美国大学的教育特点 篇12

1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理念的不同

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注重的是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主要培育的是技能型人才, 于是对技能教育高度重视却忽视了人文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足, 很多高职院校认为只要学生学得一身本领, 学好了技能就可以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立足, 因为一些企业在刚开始招人才的时候看中的都是学生在大学中取得的成果, 往往忽视了思想政治素质这方面, 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就会被专业课代替, 但是一旦进入企业工作思想政治素质欠缺的人慢慢就会被淘汰掉。大多数来到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的因为家庭条件不好, 于是来到高职院校学习技能, 学到本领后可以尽早的出去找工作, 为家庭分忧, 替父母分担压力, 还有大部分不愿意学习的学生考不上普通院校只能选择进高职大学度过青春, 有的学生连平时专业课都不去, 更别提会去上思想政治教育的课, 这样一来,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的重视程度更小了, 思想政治教育者有心教育也无能为力。就现在的社会情况来看, 大多数学生来到高职院校学习, 导致他们对自己未来没有憧憬, 觉得自己毕业以后找工作还是会被普通院校的学生压制, 找到的工作也都是被人筛选完的, 这种社会对他们的另眼相看导致了他们无法信任思想政治教育。

1.2 师资力量不同

教师在学校起着主导力量, 是教师带领着学生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高校教师要具备高尚的品德、要尽职尽责、高深的学问、还要有很强的思维逻辑, 才能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才会引领学生为祖国做贡献, 好的师资队伍才能培育出好的学生, 可是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的教学队伍方面有所不同。首先普通院校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几乎都是硕士学位以上, 在校的教师还在不断深造, 而高职院校的老师却没有那么高的造诣, 导致高职院校教师没有那么高深的理论, 教学能力差, 不善于从多方面考虑, 学生不能深刻体会其中的道理, 在生活中的觉悟也低, 很难使广大学生深刻思考。有的高职教师没有很高的素质, 不能以身作则, 在给学生上课的同时没有普及思想政治教育这方面的问题, 我认为广大教师在给学生上专业课的同时也应该普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将其渗入到教学中, 让学生在上专业可得时候还能学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 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提高政治觉悟。教师队伍的强大关系着学校整体的发展, 所以必须要挖掘人才。

1.3 受教育者的特点

我国虽然很重视教育, 但是在受教育方面也有一个层次上的区分, 即有普通院校和高职院校, 这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都是因为高考的失败不得已才来到高职院校, 在他们内心也渴望读好的大学, 被人夸赞能力好, 但是高考的失败只能来到高职学校心里的苦没有人能体会, 他们便觉得人生失去了阳光缺乏自信心。高中的老师也时常灌输他们这一想法, 觉得高职学校就是不好, 前途无望。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在学习方面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导致基础差思维能力不强, 没有很好的接受能力, 看不透事情本质几乎不能用理论来分析现实。学校必须培养学生的人身价值观, 让学生刚准确的分析事情的好坏、真假、善恶。

2 思想教育的对策

就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 和特点有以下几点应对措施:

2.1 思想教育生活化

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 贴近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要从道德教育, 心理教育出发, 包括人性人道还有情感方面。做到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感受生活, 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不要死板, 做一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活动, 让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同时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这些道理, 只有恰当的方法才能让大学生更好的学习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成果才会显著

2.2 从实际出发

要从高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对他们的要求要做到实事求是, 从他们心理及所处的社会位置出发, 不能对他们有过高的要求, 换言之就是, 让他们先达到基本道德标准, 礼貌文明。要让他们在平凡中也有不平凡之处, 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 但是同样的错误不能犯第二次, 一定要学会避免错误的发生, 只要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就是合格的好学生。

2.3 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要想成为一个有高道德标准的人先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弱, 很容易养成不好的行为习惯, 所以只有先将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出来后才会做的更好。因此, 高校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学生改掉所有毛病,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高职学校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问题, 这是对学生负责任, 也对社会负责任, 当今社会形势本就复杂, 如果学生有道德缺那么很难在社会上立足。高职院校必须在重视学生动手实践的同时还要教会其怎样做人。

参考文献

[1]王战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 2011.

上一篇:绵羊沙门氏菌病诊治下一篇:人本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