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特点及教育对策论文摘要

2024-07-11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特点及教育对策论文摘要(精选7篇)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特点及教育对策论文摘要 篇1

摘要:大学生价值取向受当代深刻变化的社会观念和生活的影响,出现了注重自我价值实现、偏重个人的价值走向、价值观念呈现矛盾与困惑等特点,研究大学生价值取向特点,探讨教育对策,在理论指导上、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上、研究教育载体上作了一些探讨.

作 者: 李吉明 赵梅红

作者单位: 李吉明(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赵梅红(太原煤气化总公司第一中学,山西,太原,030024)

刊 名: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002 20(1)

分类号: B821.1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特点及教育对策论文摘要 篇2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状分析

价值取向简单来说, 就是自我主体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步建立的对于价值的整体认识和态度。作为独立的自我主体对于社会和自我的价值, 做出何种选择, 有何种态度和认识, 这就是一个人对于价值的取向。大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和知识的学习, 从校园渐入社会, 在这一过程中,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时间和范围逐渐扩大, 而对于社会生活经验不足, 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时, 容易出现选择偏差和不知如何抉择的情况。

他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 正确的价值取向占主流

当代大学生亲眼目睹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感受了我国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是肯定的。经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 大学生认同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赞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目标, 并一直坚持践行党的方针、政策。当代大学生在主体上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具有勇于为祖国未来发展献身的责任感和坚强意志, 希望祖国强大,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二) 大学生在价值评价上带有功利化色彩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极端个人主义, 对大学生价值取向有严重冲击。部分大学生对金钱功利盲目崇拜, 向往奢靡的物质生活, 对精神动力的淡漠, 这已严重地影响到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人生价值的追寻。

(三) 个性意识强烈, 责任感不强

由于当代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父母、长辈的溺爱, 良好的生活环境, 使得他们想问题、办事情常以自我为中心, 不会为对方考虑。在面临困难与挫折的时候承受能力不强, 无法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重个人意识, 轻社会理想。此外, 诚信的缺失是大学生群体中尤为重要的问题, 这主要表现为考试作弊, 提供虚假的面试资料, 在面试中自我拔高, 对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夸夸其谈。还有一些人“这山望着那山高”, 随意毁约, 给用人单位和学校声誉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所有这些暴露出的深度的问题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离。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成因分析

(一)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在市场经济下, 青年学生通过刻苦学习, 通过层层的考试和选拔步入高校。在整个过程中, 形成了青年人求实向上、积极进取等优良的品质, 他们更加注重学习专业知识, 更加注重对于自身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面对市场经济竞争, 青年学生们为了适应竞争在努力地完善自我。但是, 与此同时, 市场经济下也产生了一些不正确的负面影响, 为了竞争不择手段, 凸显过于追求个人利益, 将个人利益最大化, 以实现个人利益为主, 产生了利己主义等思想倾向。

(二) 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念和网络媒体的冲击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 奥运会、世博会的召开, 世界贸易的不断深化, 使我国处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 大学生也置身于一个开放的大环境中。西方文化对我国的影响, 可谓是一个西风东渐的漫长过程, 随着中西方交往的日益频繁, 一些西方资本主义没落的文化价值观、资产阶级腐朽的意识形态借助外交和市场媒介, 随同先进文化价值一同涌入, 极端利己、弱肉强食、顾近失远等思想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了强烈的负面冲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大学生所处的是一个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以网络为媒介的传媒手段, 热衷于宣传和介绍西方各种流行因素, 然而各种信息质量却参差不齐, 导致许多大学生产生了价值观困惑:有的无明确的理想信念, 精神空虚, 对网络有过强的依赖性;有的价值取向异化, 一味追逐时髦, 缺乏正确判断。

(三) 当代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现代化技术的提高, 就业形势的改变和经济危机的爆发,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为严峻。个人理想和现实的落差, 导致了大学生的心理困惑, 这不仅使大学生缺乏自信, 同时又发生了许多“眼高手低”的现象。

三、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对策

(一) 注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健全教育体系

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当今的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思路, 扩宽视野, 积极大胆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内容、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同时,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 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要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大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 增强他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度。

(二)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指导和锻炼学生的行为和意识。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能够更好地认识社会的发展形势, 认识我国的国情,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能够更好地使青年学生将自己的所知所学应用于社会和服务于人民, 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确立职业目标, 增强对于社会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

(三) 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教育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 有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时代精神, 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 才能使教育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 才能使学生学有所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西方各种思潮不断涌入我国, 加之校园环境相对开放和安逸, 部分大学生信仰缺失, 不知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致使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对此,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其成长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也是当前高校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特点及教育对策论文摘要 篇3

关键词: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357-02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景象。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如何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为大学生所接受,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

一、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重要性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不同文化之间不断融合与交汇,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态势。诚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又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毫无疑问,文化的多样性给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树立了多种价值标准,必定使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受到干扰和削弱。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波动期,其内心时常处于矛盾纠结状态,对周围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对外界信息吸收能力较强,但容易受外界思想的影响。面对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面对多元的文化形态,一些大学生难以抵制诸多外来思潮的冲击,一方面追求民主、平等、开放、竞争和个性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成长起来;另一方面又容易受到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潮的影响,对一直所坚守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产生了动摇,有的甚至以自我为中心,过分追逐所谓的“自由”和个人利益,作出损人利己的事情,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抛在九霄云外。一些大学生因自身辨别能力不强,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唆使,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我们自己的国家产生怀疑,对本土文化全盘否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产生怀疑。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出现这些思想状况令人担忧,应当引起重视。

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加之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的影响,人们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多变性、独立性和差异性等不断增强,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等呈现多元化趋势,若不加以规范和正确的引导,后果可想而知。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在大学生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不仅事关一代青年健全人格的培养,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探究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形成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实所需,青年历来是对国家前途命运最积极、最热情关注的社会群体之一,青年的政治心态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探究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形成是大学生全面发展与人生价值的实现所需,当今时代的大学生,已经开始进入“90后”一代。“90后”生长在和平年代,在市场经济下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在实用主义和物质主义的生存状态中,也正在遭遇着越来越多的困惑和苦恼。个性的张扬成为社会性的欠缺。大学生正需要用思想政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其实现全面发展和人生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因为这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明确时代赋予自己的历史使命,确立崇高的人生目标,自觉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而奋斗;有助于提高自身能力,把握时代价值观念变化的趋向;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公与私,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把国家、集体的公共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二位;有助于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选择具体的奋斗目标,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在劳动中实现人生价值。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专业知识密切相关,是专业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的契合,加强对该问题的探析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专业理论,夯实专业基础,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丰富理论知识;有助于我们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现状,了解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形成的发展变化规律和教育培养规律;并且通过对该大学生价值取向形成及培养的探析,可以总结出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基本内容,了解大学生价值取向形成的原因,找出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薄弱环节。此外,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在化解大学生价值观冲突中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当代大学总体呈现为较自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大学生的观点都带有较大的自由性。简单举个例子:有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应当听从父母的安排,按照父母的意愿度过大学生活,但这些大学生有时又想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学习、工作。而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性和矛盾性的原因在于当下各种思想的广泛传播,大学生没有一个衡量某一思想是正面还是负面的标准尺度;此外,大学生容易不断接受新鲜事物、思想,但从小在父母一手安排下生活成长,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一部分大学生具有较重的从众思想,缺乏个人主见。

2.大学生价值取向呈现不稳定性和模糊性

出现这一现象与大学生的心理成熟度密切相关,经调查发现当今一代大学生的心理成熟度与其年龄不十分匹配,确切说是心理年龄没有达到生理年龄。我想这与家庭教育有着较大的联系,家长为孩子安排好一切,从小学到工作,发展方向并非是出自孩子本身意愿,而是在承载着父母的遗憾和期望。久而久之,大学生失去了自己的方向,对未来充满迷茫和困惑,一遇到困难便一味逃避。

三、如何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阻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社会消极风气和消极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政治观、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消极影响和冲击。二是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现状。当前大学生存在意志力不够坚定,责任意识淡薄,情绪起伏波动大,务实精神缺乏,厌学情绪泛滥,享受风气盛行现象严重。三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比较严重的教育理论滞后,教育主体弱化,教与学脱节,学和行背离,教育内容呆板,流于形式,教育方式简单,实践途径狭窄等问题。四是社会环境没有形成充分的、观念明确的教育合力来正确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引导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的迫切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首先,就社会而言,应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剔除不良信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抛弃社会糟粕思想,主动接受主流思想,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其次,就大学生心理素质而言,要正确地认识我自我、接纳自我、控制自己。积极参加心理辅导,通过自我修养、自我管理,逐渐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克服恐惧心理和思想障碍,锻炼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自我管束能力,完善人格,达到自我教育,从而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心理。再者,就目前大学价值观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建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十分必要。

1.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非是空谈大话,也不是说教,而是用其科学性一步一步将学生行为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展现出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所在,克服对自身价值取向认识的模糊性,明确自己所坚持的行为原则和意义追求,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解自己行为会有怎样的后果,根据自己的认知,选择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以此作为自己长期发展的灯塔,而不是朝三暮四,想当然的选择那些看似可靠地原则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只有认清教育阻力,明晰教育目标,才会提升教育效果。因为就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言,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因此教育者应该更多地把教育工作的切入点放在受教育主体即大学生身上,以大学生成长为宗旨,充分启发和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念的心理接受,并且大学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教育要贴近大学生的实际,不建空中楼阁。

2.完善教育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教育方式的转变首先应该重视教育者自身的素质提高,通过教师自身教育魅力来引导学生,重视加强教师的培训,考核,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教育素质、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带给大学生正面影响。

3.加强隐形课程建设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因为大学生大部分时间仍是在校园当中,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十分重要,而校园文化不仅仅体现在校园的文化设施、文化景观,这些硬件设备。校园文化管理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学校可成立“大学生党员宣讲队”,通过对党性知识的宣讲,加强青年热爱党、拥护党的热忱,提高青年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谢宏忠.大学生价值观导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徐园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机制构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3]杨业华.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徐萍.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5]岑国桢.青少年主流价值观:心理学的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 篇4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与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处在急剧的变化之中,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复杂多样,同时大学生同样要面临的来自社会、家庭、学习、生活、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实践中努力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

一、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嬗变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并为其进行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标提供充分的理由。职业价值观反映的是人的需要与社会职业属性之间的关系,是人对社会职业的评价。选择职业是人生的一大课题。对大学毕业生而言,择业是其走向社会、独立生活的关键一环,被誉为“人生的一大选择”。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行为不过是其价值观念的集中反映。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在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1、择业途径从“统一分配”到“双向选择”,大学生择业的竞争意识增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大学生就业一直实行“国家统一分配”政策。自1995年开始,国家逐步确立了高校毕业生“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与学校推荐相结合,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目标模式。在“统分”政策下,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毕业后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大学生普遍缺乏竞争意识。然而,为了分配好工作,毕业学生及家长拉关系、走后门现象比较普遍。随着双向选择就业模式的确立,尤其是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市场,大学生的择业竞争意识逐渐增强。当大学生进入职业准备阶段,职业竞争所需要的文凭、证书、技能就进入他们关注的视野。近年来,国内各种专业资格考试、研究生考试以及国际通行的资格证书考试和出国所需要的语言等级考试等让大学生应接不暇。2002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河北理工大学对全国36所高校9472名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其中,“大学生对专业课外最想学习的内容选择”结果显示,计算机知识、网络技术、实用技术以超过半数的比例远远领先于其他选项而位居前列,而“政治理论”学习却几乎被大学生排在了最末一位,说明大学生重视现代实用技术与职场能力培养,轻视思想素质与理论素养训练的倾向十分明显。

2、择业目标从“关注社会”到“关注个人”,大学生择业的自我意识突出。

毕业生求职行为取决于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及其价值观念趋向的变化。从建国到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几乎杜绝了大学毕业生择业自我意识产生的可能性。在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下,出于对党、政府、祖国与人民的爱,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服从分配,心甘情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而自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市场作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日益增强。在毕业生的价值取向中,昔日那种长期被压抑的个人成分开始显现出来,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目标的追求开始主导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行为。如果说前几代人习惯于把“小我”融化到“大我”中以感受奋斗目标的意义,当代大学生却更乐于把“小我”从“大我”中分离出来以定位自我的人生目标。面对日益竞争和完善的就业市场,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努力在现有条件下谋求个人发展,择业时第一看发展前景,第二看施展才干的机会,第三看薪酬福利。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有利于自我发展是当代大学生择业考虑的主要因素。1998年,丁雪红对大学生职业动机进行定量比较研究后发现,大学生最关心的是能力

和挑战等自我实现因素。1999年,凌文全等人对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后发现,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符合自己的兴趣、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等自我发展因素成为大学生择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2002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您奋斗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动机”调查,把“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回报家庭与社会”作为社会价值取向,把“适应社会找个好工作、生活得更好”、“证明自己的价值”、“出人头地”作为个人价值取向,得到的数据显示,19.8%的大学生选择社会价值,38.5%的大学生选择个人价值。这些研究成果表明个人本位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形成,大学生择业具有明显的自我倾向。

3、择业标准从“内在精神型”到“外在功利型”,大学生择业的功利色彩凸显。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择业更注重个人志向和人生理想,既不谈个人现实利益要求,也不以物质或经济标准去判断职业。1986年,詹万生等人的调查显示,“经济收入高”被排在第四位,而“学习条件好”、“社会地位高”被排在第一、二位,表明当时大学生更看重知识渴求和职业声望,而经济收入并非职业选择的主要动因。但在社会转型及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面对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其职业价值观变得功利、务实,职业定位追随市场感觉。大部分学生开始把第一份工作看作是谋生的手段而非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愿意为之倾付心血的事业。1996年,北京大学团委的调查结果显示,把“经济收入高”作为影响择业的重要因素的学生比例高达73.3%[4]。2002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大学生选择未来职业考虑最多的因素”调查中,86.4%的人最关心经济收入,70.24%的人最关心权力、地位升迁机会,65.88%的人希望工作舒适、地点好,61.39%的人关心专业对口、有出国机会,只有12.37%的人表示不在乎职业风险;同时绝大多数毕业生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作为自己的选择意向,选择去农村工作的毕业生不到总数的5%。部分大学生仍受“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影响,轻视工厂的实际技术工作,向往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去工作。这些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观是以个人发展为目标,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以就业地区选择为保障,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4、择业取向从“一元”到“多元”,大学生择业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经济成分单一,职业的社会地位、名声是大学生们择业最看重的因素,国家机关、科教文卫、国营大厂是青年最想去的单位。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和利益群体分化,曾经被归入另册、被认为可有可无的一些就业领域开始吸引大学生择业的目光,求稳怕变、重视“正统”的就业观念遭到冲击,大学生择业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丁大建、高庆波在“2003年北京地区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首选”调查中,33.1%的人选择外企或合资企业,27.4%的人选择大型国企,19.7%选择科研、学校、医院、新闻等事业单位,13.5%选择政府机关,2.5%选择自己创业,1.6%尚未考虑好,0.4%为其它。另外,以往“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价值观念开始被摒弃,当代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开始根据自己发展需要而“爱一行,干一行”,如果职业不符合自己的愿望,勇于放弃,重新选择。

二、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

首先,个人本位职业观挑战社会本位价值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受到以社会、集体为本位的价值观念的规范和影响,呈现出服从集体和国家需要的特征。这种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强调集体、国家利益至上,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和一定的局限性。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的独立自主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敢于积极追求个人价值、尊严和利益,自我意识、成就欲望、自我责任明显增强,这无疑是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表现。然而,市场经济犹如一柄双

刃剑,它在造就大学生独立自主择业意识的同时,也使相当部分大学生择业的社会责任感相对减弱,表现出在择业时过分关注个人利益和需要,关注西方式的个人奋斗和自我营造,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择业意愿,不惜一切手段,滋生了严重的个人主义。这种个人本位的职业观对高校传统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带来了强烈冲击。

其次,功利性职业观挑战诚信价值观。

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有些大学毕业生为了获取一份理想的工作,不惜违背做人原则,背信弃义,在求职材料上运用各种心思和技巧,仿造各种证书,使求职材料的水分越来越重。一些用人单位发现,他们所收到的学生简历,有2/3以上的称自己是三好学生或者优秀学生干部,有近一半的称自己获有计算机或其他等级证书,有80%以上的称有工作(实习)经验。这说明相当部分大学毕业生有夸大在校成绩伪造各类证书、编造工作经验等行为倾向。一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为了谋求个人的私利,还擅自毁约、随意跳槽或不按就业合同办事据报道,浙江余姚某电器企业招聘省内外20余名大学生,不到一年只剩下1名在坚守岗位,公司不得不再到洽谈会上急寻人才。大学毕业生频频毁约跳槽,已成为用人单位的心病。另外,毕业生的诚信问题在助学贷款归还上面也表现出来,直接影响到银行对贫困学生助学贷款的发放。

再次,竞争性职业观挑战以和为贵价值观。

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社会稳定安定,是古今中外许多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家追求的理想王国。“以和为贵”的传统价值观在计划经济时代得到人们广泛认同,并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方式,然而它容易导致人们缺乏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随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竞争意识逐渐增强。在竞争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他们多年的校园生活都是在各自为战的学业排名中度过的,他们体验最多的是个人之间的竞争,这容易使他们满脑子充斥竞争,忘记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忘记人类社会是靠人与人的协作而不断取得进步的。有的大学生在求职时为了击败竞争对手采取卑劣手段;或在工作岗位上为了独显自己的能力,不愿与他人合作。经历了激烈竞争的校园生活的锻造,相当部分大学毕业生个人能力极强而团队协作精神缺乏,这给他们的事业与生活发展带来了极不利的影响。2004年,在企业人才需求专题研讨会上,美国毕益辉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外资企业的人事经理称:“我们不要高校的尖子生,因为他们的个人能力过强,与别人的磨合能力差,会造成整个团队协作出现困难。企业不是找最优秀的人,而是找最合适的人。我们要的是人品好、踏实的年轻人。”确实,具备“团队精神、品行好、敬业精神、沟通表达能力”,是不少外企录用人才的标准。

最后,多元化职业价值观挑战一元主导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是社会大多数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风尚的集合体。

在我国,长期以来,集体主义价值观一直居主导地位,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和评价统一在“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这一点上。当今,在承认个人利益、通行等价原则以及维护民主、自由、竞争等思想观念的前提下,社会价值取向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趋向多元化的。多元化价值观并存现象在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观上表现得十分突出。有的把金钱作为评价职业优劣的标准,信奉拜金主义价值观;有的把当官作为一生求职的奋斗目标,崇尚权力主义价值观有的把出名作为职业的支撑,追求虚荣;有的认为择业是为了“追求自己美好的生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有的坚持“报效祖国”是事业成功的基石。总之,在当代大学生职业观中,绝对权威崇拜和绝对一元的价值信仰已不复存在,而代之以一幅多元纷呈的价值图像。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

所谓的心理是指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心理是物质高度的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心理包括心理现象和个性心理特征。心理现象是指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们在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上的特征。心理对物质的反映具有客观性、主观性的社会性,其客观性是指心理活动是物质世界的“复写、摄影、模写”。(《列宁全集》第14卷第224页)。人反映客观事物与镜子反映的客观事物不一样,镜于是消极的反映,而人脑是能动的反映。人脑的反映是受个人条件折射的,即受个人的经验和他全部的个人性格特征制约的。对同一事物具有不同经验的人或者具有不同性格的人来说,其反映是不同的。素质是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它主要指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它是人的心理发展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及其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和不断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素质的含义广泛个人的品德、觉悟、智力、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都属于素质的范畴。所谓的心理素质,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诸要素及其发展水平,主要包括性格、兴趣、动机、意志等内容。它对人们特别是青年的整体素质具有直接的影响,并制约着人的能力和才能的发挥。良好的心理索质是形成优秀的思想品质的重要条件,也是取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学生只有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才能积极地接受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当受教育者的心理与思想处于协调状态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能被受教育者所接受,以致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一结论的依据是受教育者之所以能够接受教育信息,是通过他们内心的理解、思考、选择等精神活动来完成的。代大学生一般处于青年的早期和中期,正值青春发育期,在此期间,其形态、生理、内分泌、行为,智力等方面表现着一系列的急剧变化。尤其是由于性激素分泌旺盛,又会通过反馈增强或减弱下丘脑变化。大脑皮层之间出现了不平衡状态,影响青年的情绪,在行为上表现为易冲动。随着青年学生生理发育趋于成熟,而生理成熟不受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际关系等环境的教育和影响,必然进一步促进其心理意识、情感、意志、人格等特征的发展变化。这主要表现为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增强,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朝气蓬勃。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是良好的。但是由于他们的心理成熟程度一般落后于生理成熟程度,认识能力落后于活动能力,自制能力差,缺乏自我保健能力,由此也会造成一系列矛盾,从而引起各种心理冲突,表现出某些不良的心理状态。例如:独立自主与遵守纪律的矛盾;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与自己尊重别人的矛盾等等。所以这个时期对他们身心健康知识的教育和培养,是不可忽视的。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己刻不容缓。

四、高校价值观教育的新任务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大学生职业观的变化是市场经济体制和招生分配制度改革的产物,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对高校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第一,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择业观是大学生职业的基本评价和看法,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反映。过去,集体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在强调社会集体价值时忽视个体价值,若再用这种片面的价值观教育当代大学生,结果只能被拒绝被否定。高校价值观教育应与时俱进,大胆承认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的追求,却也不能矫枉过正,需要防止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把劳动和个人利益联系起来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来看,劳动的价值应该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应指向集体最长远的共同利益。只有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

起来的事业才是成功的事业,才可能获得个人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应是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目标,个人目标应服从于社会的主导目标。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要既能当干部又能当工人,既可在国有企业就业又可在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就业,既可在城市也可到乡村,既可在内地也可去边疆。因此,我们在价值观教育中,要始终把“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大小的唯一标准,坚持社会价值观导向的一元化,加强集体主义基本原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道德核心的教育。目前,团中央和教育部推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一些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主动放弃了沿海优越的工作条件而志愿到西部服务,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2004年,清华大学首届国防生毕业分配到部队。毕业前夕,他们在写给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的信中表达了他们投身军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决心和信心:“也许我们以后的生活中没有大都市的繁华,更不可能腰缠万贯,但享乐安逸不属于我们,无私奉献才是我们的责任。献身国防,是实现我们报国理想和个人成才的最佳选择。蓬勃发展的国防事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大舞台,我们要在这个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燃烧自己的青春和激情。”[8]江泽民致信清华大学毕业国防生,对他们积极投身国防事业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殷切希望。高校应抓住这些事例,在大学生中大力倡导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志向,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2003年,深圳海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张思民预约200名大学生志愿者加盟海王集团。他认为:“一个愿意到西部做志愿者的人,一定是对社会、对自己有着高度责任感的人。对企业而言,有责任感的人是最好的员工。”

第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坚持“做人”与“做事”同步。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然而,一些大学生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在求职择业中毁约跳槽不讲信用,诚信危机凸显,表现出做事能力强而做人品行缺乏的特征。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不能只是教会学生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要让大学生懂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既是人们安身立命和得以成功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也是人们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丢掉了诚信,任何人都不可能获得生活与事业的成功。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诚信教育,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同学发起的“共青团无人监考班”活动,浙江师范大学开展的“诚信、责任、青年”征文评比活动,北京工业大学以“无人售报”为契机进行“诚信与责任”主题教育,目的都是让大学生认识到“诚信与责任”是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高校还应结合人才市场上的选人标准,让大学生明白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第三,培育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坚持竞争与合作并存。

在竞争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平时因缺少与他人合作的机会而缺乏合作意识乃至团队精神,普遍表现为协作能力低。2000年,上海高校以“当前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自我判断”为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对自身具有的竞争意识、科学精神、法律意识、理想信念等方面评价较高而对自身具有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协作精神、心理素质评价不高甚至较低。在现代社会,竞争是人必备的生存能力,但学会与他人合作也是现代人的基本生存技能。因为21世纪科技发展一体化综合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个人的力量显得非常渺小,许多大型科研项目需要成百上千甚至更多的人员通力协作方能成功,创新人才将以一种集合体的方式呈现出来。高校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引入了“培养合作精神”的教育理念,如某些数学和计算机竞赛改变了以往只有个人赛形式而增加了团体赛形式。这种基于团队合作的竞争是以成员的优势组合来提升团队的合作成效,由此带来的人际关系必然是互相协作并互通有无,所形成的心态则是宽宏大量,而每个人不仅能对自己的长处自信,同时也能欣赏他人的优势。高校应充分利用大学生的团队活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特点及教育对策论文摘要 篇5

——关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

小组成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论文

目录

关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社会实践方案拟定书........................................................................3 关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日志................................................................................5 日志一...............................................................................................................6 日志二...............................................................................................................7 日志三...............................................................................................................8 关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报告................................................................................9 关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问卷..........................................................................................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论文

关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 社会实践方案拟定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论文

关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日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论文

日志一

4月29日 星期日 晴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团体,因为大学是青年人从学校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而过度时期,而更加重要的是大学时期正是青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层次分明、各有侧重、各具功能而又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价值观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领大学生,是高等院校的神圣职责。为了调查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以及大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观点和看法,我们决定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的团体的价值观进行问卷调查。

这次我们小组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大二的学生,在调查的同时我们还对其中一部分的同学进行了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简单的讨论。在调查的过程中大多数的学生很积极的配合我们的调查工作,并积极的提供了在大学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我们利用课间的时间在教室中随机的分发了我们的调查问卷,并同时和一部分人进行了口头的交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同学们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定义有着不同的定义,我们发现大多数的同学对待大学期间的课程是很认真的自主的完成,并且考试符合学校的各项要求,认清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义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对自己的未来有着良好的规划,并且合理的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来锻炼自己的各项技能,以便能更好地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并没有自己的看法,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很是迷茫,并且对自己的未来们没有规划,没有看清现实社会的竞争的激烈性和残酷性,只是知道贪图现在大学生活的安逸与舒适,是一种堕落的表现。

通过这次的问卷调查和简单的谈话,是一部分在大学中迷茫的大学生有了对自己大学生活的一种反思,认真的考虑自己在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同时也使自己更清楚的认识到身上的重任,并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了了解。问卷回收后,我们小组对问题的选择情况进行了汇总,以便于论文的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论文

日志二

4月30日 星期一 晴

经过昨天的调查,任务完成了一部分。按照原计划,今天我们要采访自己在其它学校的同学。这个任务容易多了,而且因为是自己以前的同学,大家说的话都是真心话,得到的结果也比问卷更确切。

我今天问的都是我的好兄弟,他们每个人对价值的定义,看法,体现方法等等都不一样。第一个是我的高中兄弟,现就读于国防科技大学。他从小就立志做一名解放军军人,经过了多年的努力与勤奋锻炼,终于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了。所以他对于价值的定义就完全是一名军人的典型看法:人的价值就在于他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付出了多少。他说这些不是喊口号,是出于真心的。我知道他和我没必要说谎,所以深深地为他的这种精神感动了。看来他从小就是想要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的啊。我们还谈了一些关于军人对国家价值的体现,在此就不列出来了。

第二个也是高中的兄弟,他的专业是学医。因为他的父母都是医生,受到他们的影响,他在填写志愿的时候也选择了做一名医生。他对于医生的价值看法是:用多少爱去治病救人。他说现在很多医生看病时都没有真正去体会病人的感受了,只懂得开药,收费,卖药好像卖衣服。所以现在才有了这么多的医疗事件。所以他认为一个真的有价值的医生应该体现在给病人多少关爱。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希望他能坚守自己救死扶伤的信念,造福更多的人。第三个是我初中的兄弟,他的专业是法律。他觉得人的价值应该是对家庭的付出,当然也包括了国家和社会,只是他认为首要的是家庭,只有为自己的家庭付出了,才会贡献这个社会,国家。

第四个是警察学校的。他的看法和当军人的那个看法基本一样,怪不得他们一直“臭味相投”呢,哈哈。

最后一个学的是经济学,他说价值就是钱,马上被我们无情地鄙视了。不过他也有他的道理。有时候钱确实是万能的。

经过一天的调查,我发现以前和我睡在一个屋檐下的兄弟们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虽然各不相同,但是都是以对社会国家贡献作为总的方向的。我想,大家确立了自己的价值观后,一定都会往那个方向去努力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论文

日志三

5月1号 星期二 晴

在这个炎热的天气,我们来到了西区食堂,社会实践就是深入体会,因此在这里更好的让我对这里的调查提供了平台。

作为一个大学生刚刚开始跟社会接触,就要努力达到自己的目的好好努力的做事,此刻11点30分,5个人拿着打印好的30份调查问卷,看着食堂来来往往的同学们,心里有点小激动,幸好以前参加过社团活动,此刻显得轻车熟路,每人都上去找到自己想要调查的对象,开始交谈,也开始谈自己在做的这些,同学们也很配合的做着这些调查,20分钟后,调查问卷已经全部写完了,我们的任务也全部完成了。首先我先去找了一位男同学,他刚从食堂吃完饭出来,看到我过去,显得有些抵触,不过当我说了在做的这个事是马原调查时,他来了兴趣,很高兴的结果我的调查问卷,接过递来的笔,刷刷的一会就填完了,问了一声大几的,才知道是大三的以前也做过社会调查,很高兴回忆起他们做的时刻,接下来我又去找了位女同学,很愉快的她接过来帮我填了,不过也有时候被拒绝了,不过没关系,我还是接着做我的调查,用心地做着。

此次社会实践的学到很多吧,认识到了工作了不容易,做一件事就要踏实的做。这样我们的采访也就结束了。社会调查也算是暂时告一段落了,而我也要开始下面的工作了,不是体力的,但也是脑力的,就这样继续我的社会实践吧!所以一切加油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论文

关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论文

关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在历史的长河中,社会一点一滴的变化也许微不足道,但是随着时间慢慢地推移,社会的巨大进步就会凸显,随之而来,我们这些社会中的“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新世界的主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在不断改变。而在变化的同时,我们大学生也面临着各种困惑,感受到了这个庞大的大学生群体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的就业和生存压力。大学,是我们人生中的黄金阶段,正确的价值取向对我们的人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调查目的:通过了解大学生对学习、家庭、生活、社会等方面的认识,探索我们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并找出其中的问题,同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调查方式:走访、问卷调查

正文: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认同的一个倾向性的态度,也就是指一个人以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相应的选择。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我们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在外在和内在条件的影响下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和多样化的特征。由于价值观的定义太过于广泛,所以我根据自己的理解选取了几个角度调查,以下是我的调查分析结果。

第一角度:职业价值观调查

作为社会人,首先要保证的就是生存,劳动才能生存。一个人所从事的劳动种类就可以狭隘的定义为他的职业,因此职业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本次调查的第一部分就是职业价值观的调查。自1995年开始,国家就逐步确立了高校毕业生“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与学校推荐相结合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目标模式。职业价值观是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并为其进行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标提供充分理论。职业价值观反映的是人们需要与属性之间的关系,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评价。

大学生择业的自我意识突出,毕业生求职行为取决于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及其价值观念趋向的变化。从建国到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坏境几乎杜绝了大学生择业自我意识产生的习惯性。在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下,出于对党、政府、祖国与人民的爱,绝大多数的高校毕业生服从分配,心甘情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而自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市场作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日益增强。在毕业生的价值取向中,昔日那种长期被压抑的个人成分开始显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目标的追求开始主导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行为,如果说前几代人习惯于把小我融化到大我中以感受奋斗目标的意义,当代大学生却更乐观于把小我从大我中分离出来以定位自我的人生目标。

面对日益竞争和完善的就业市场,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努力在现有条件下谋求个人发展,择业时第一看发展前景,第二看施展才干的机会,第三看薪酬福利。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有利于自我发展是当代大学生择业考虑的主要因素,1998年,丁雪红老师对大学生职业动机进行定量比较研究后发现,大学生最关心的是能力和挑战等自我实现因素。1999年,凌文泉等人对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后发现,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符合自己的兴趣、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等自我发展因素成为大学生择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这两个数据的对比表明个人本位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形成,大学生择业具有明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论文 的自我倾向。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深刻的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推动中国社会的全面变革;另一方面,它有击碎了一些美好的东西,阻断了一些优良的传统,从而使一些人陷入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误区。基于此,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特点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价值观体系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我们自信,朝气,独立,个性张扬;我们也迷茫,叛逆,惶恐,自我崇尚;我们关注社会,平和宽容,不会在为了某种功利的目的去做那些需要被他人看见的“好事”,也不会因为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就跟我们周围的人“你死我活”;我们看重自己的利益,尤其重视自我的发展,我们渴望实现自我,渴望成功。我们是新世纪的年轻人,我们的一切都带上了这个时代深深的烙印。

大学生择业的功利色彩凸显。但在社会转型及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面对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其职业价值观变得功利、务实,职业定位追随市场感觉。大部分学生开始把第一份工作看作是谋生的手段而非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愿意为之倾付心血的事业。1996年,北京大学团委的调查结果显示,把“经济收入高”作为影响择业的重要因素的学生比例高达73.3%。2002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大学生选择未来职业考虑最多的因素”调查中,86.4%的人最关心经济收入,70.24%的人最关心权力、地位升迁机会,65.88%的人希望工作舒适、地点好,61.39%的人关心专业对口、有出国机会,只有12.37%的人表示不在乎职业风险;同时绝大多数毕业生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作为自己的选择意向,选择去农村工作的毕业生不到总数的5%。部分大学生仍受“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影响,轻视工厂的实际技术工作,向往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去工作。这些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观是以个人发展为目标,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以就业地区选择为保障,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大学生择业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经济成分单一,职业的社会地位、名声是大学生们择业最看重的因素,国家机关、科教文卫、国营大厂是青年最想去的单位。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和利益群体分化,曾经被归入另册、被认为可有可无的一些就业领域开始吸引大学生择业的目光,求稳怕变、重视“正统”的就业观念遭到冲击,大学生择业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丁大建、高庆波在“2003年北京地区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首选”调查中,33.1%的人选择外企或合资企业,27.4%的人选择大型国企,19.7%选择科研、学校、医院、新闻等事业单位,13.5%选择政府机关,2.5%选择自己创业,1.6%尚未考虑好,0.4%为其它。另外,以往“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价值观念开始被摒弃,当代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开始根据自己发展需要而“爱一行,干一行”,如果职业不符合自己的愿望,勇于放弃,重新选择。综合以上题目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的强烈对比: 首先,个人本位职业观对比于社会本位价值观。当代大学生个人的独立自主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敢于积极追求个人价值、尊严和利益,自我意识、成就欲望、自我责任明显增强,这无疑是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表现。然而,市场经济犹如一柄双刃剑,它在造就大学生独立自主择业意识的同时,也使相当部分大学生择业的社会责任感相对减弱,表现出在择业时过分关注个人利益和需要,关注西方式的个人奋斗和自我营造,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择业意愿,不惜一切手段,滋生了严重的个人主义。这种个人本位的职业观对高校传统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带来了强烈冲击。其次,竞争性职业观对比于以和为贵价值观。“以和为贵”的传统价值观在计划经济时代得到人们广泛认同,并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方式,然而它容易导致人们缺乏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随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竞争意识逐渐增强。在竞争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他们多年的校园生活都是在各自为战的学业排名中度过的,他们体验最多的是个人之间的竞争,忘记了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忘记人类社会是靠人与人的协作而不断取得进步的。因而造就了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论文

大批个人能力极强而团队协作能力很差的毕业生,使他们本人和企业都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2004年,在企业人才需求专题研讨会上,美国毕益辉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外资企业的人事经理称:“我们不要高校的尖子生,因为他们的个人能力过强,与别人的磨合能力差,会造成整个团队协作出现困难。企业不是找最优秀的人,而是找最合适的人。我们要的是人品好、踏实的年轻人。”确实,具备“团队精神、品行好、敬业精神、沟通表达能力”,是不少外企录用人才的标准。再次,多元化的价值观对比单一价值观。在我国,长期以来,集体主义价值观一直居主导地位,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和评价统一在“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这一点上。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各种思潮的涌入,大学生思想观念处在不断变化和更新之中。在信仰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自由性,事物变化的多样性、复杂性,大学生信仰出现不稳定的现象;而且由于媒介和刊物热衷于宣传和介绍西方各种学说,甚至封建迷信的某些歪理学说;加上对党内某些党员贪污腐败行为的强烈不满以及对新生事物的迷惑不解,使大学生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尽管报效国家,造福人民仍是大多数大学生的共识,但在怎样实现人生价值、怎样走好人生道路的问题上,许多大学生则陷入迷惘,有的甚至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在这大部分人中,有的把金钱作为评价职业优劣的标准,信奉拜金主义价值观;有的把当官作为一生求职的奋斗目标,崇尚权力主义价值观有的把出名作为职业的支撑,追求虚荣;有的认为择业是为了“追求自己美好的生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有的坚持“报效祖国”是事业成功的基石。总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了多元的不稳定态势。

第二角度:消费观念角度

在第二角度,我们选取了和大学生日益增加的消费问题有关的几个小问题。随着生活不断地进步,人们的收入情况、消费观念都在不断地进步着。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中,俭省节约是一种美德,但是在现如今的社会里,充斥着各种和道德不相符合的状况。炫富、暴殄天物、挥霍、贪污腐败,将我们的精神家园弄的面目全非。为此,我们特意调查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

第一个问题是:就您个人而言,在衣食住行方面,您的主要标准是?在我们的调查中80%的同学选择以经济实惠为主,10%的同学选择了兼顾实惠与高标准。由此可见,我们同学的消费观念还是比较健康的。大多会提前计划好自己的支出,尽量节省,不为家里增加太多的经济负担。这与我们学校的生源,还有河北省的现状密不可分。我们的同学们,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他们勤劳朴实,俭省节约,而且河北省的经济并不发达,大多家庭仍旧只是勉强的达到小康水平。由此可见,一个人的价值观,消费观念和他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

第二个问题是:在您看来,穿名牌衣服的目的在于什么?大家的答案都比较平均,选择“名牌就是质量好,耐穿,同时也有面子”的同学,稍多一些。从中可以看出,大家对名牌衣服的观念各有不同,但是在大学生的眼中,名牌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在大学中,大家衣着各异,穿着名牌衣服,会使自己看起来更精神,更有朝气,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人是盲目的攀比心理。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但是他们的消费观念并不成熟,甚至可以说,心智还不成熟。毕竟大家都生活在与自己的年龄相仿的人群体中。攀比是无法避免的。

第三角度:恋爱观念角度

大学生大多是20出头的年纪,正是英姿飒爽情窦初开的热血年华。大学校园里恋爱的大学生随处可见。情侣结伴而行,才子佳人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恋爱并非玩玩而已,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择偶观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非常重要。

在我们的调查中78%的同学认为,大学生“要恋爱,不枉大学一场”或者是“遇到心仪的人要与争取”,看来大学生对于恋爱还是持积极态度的。在大学中,接触到的都是和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论文

己年龄相仿的朋友,可能慢慢地相处中就会发现自己喜欢的类型。如果在大学中能觅得一伴侣,一起学习,一起娱乐,情投意合,岂不快哉。不过,从中也可以看出,同学们当中不乏有人是为了恋爱而恋爱。他们从众,随大流,看到周围人成双成对,便耐不住寂寞,生拉硬拽,成了一对,但是最后发现并不合适,不欢而散,浪费了时间,浪费了感情,也浪费了金钱。所以,我认为,大学生恋爱还是不要强求,遇到心仪的当然可以去争取,但一定不要为了恋爱而恋爱。

第二个问题是:你希望找到怎样的恋人。60%的同学选择“说不清,一种感觉”。24%的同学选择了“和自己兴趣相投的”,有少数同学选择了“外表亮丽”“家庭背景好的”。可见,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找自己的恋人,大多还是以精神契合为目标,并不太在意家庭出身和外貌。

第三个问题:你是否规划过或是否会规划你和恋人的未来?55%的同学想过,其余同学没有太多的想法。可见,大家还没有把恋爱和婚姻等同起来。恋爱毕竟是以感情为中心,能够娱乐为辅。而婚姻就是一件不能随意决定的大事了,可能最后还是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

最后一个问题是:失恋之后,你会?56%的同学选择“不是自己的不能强求”,34%的同学选择了“痛苦中,反思自己的不足”。大家对待感情似乎还是比较理性的,不会因为感情挫折而痛不欲生,甚至做出傻事。

大学生恋爱观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我们该怎样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呢?(1)提倡志同道合的爱情

一般情况下,异性感情的发展是沿着熟人-朋友-好朋友-知己-恋人这一线索发展的,当一个男性成为一个女生心中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角色时,爱情就可能降临。在分享快乐和痛苦、共同成长的过程中,爱情就会产生和发展。而不是像现在很多大学生那样觉得差不多就草率的恋爱,也不考虑结果。

(2)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

作为学生学习始终是主要目的,大学生应该把学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爱而放松了学习。当大学生把爱情视为生命的唯一时,爱情就是一株温室中的花朵,娇弱美丽却经不起任何的打击。当爱情成为女性唯一的存在价值时,她本人就会失去人格的独立和魅力,也很容易失去被爱的理由。

(3)懂得爱情是一种相互理解,是相互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 理解对方是为个人和对方营造一种轻松和快乐的氛围,没有人追逐爱情只是为了被约束;相互信任是自信的表现,自己都不想信自己值得别人去爱的人,别人会全心全意爱他吗?责任和奉献则意味着个人道德的修养,它是获得崇高的爱情的基础。

(4)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 恋爱言谈要文雅,讲究语言美,交谈中要诚恳坦率自然真诚;亲昵动作要高雅,避免粗俗化,俗的亲昵动作往往引起情感分离的消极心理效果,有损于爱情的纯洁与尊严,有损于大学生的形象,同时对旁人也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刺激;恋爱过程中要平等相待,相敬如宾;善于控制感情,理智行事;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

综合以上讨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大学生职业观的变化是市场经济体制和招生分配制度改革的产物,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但是我们应该明确,只有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的事业才是成功的事业,才可能获得个人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第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既是人们安身立命和得以成功的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论文

基本的道德品质,也是人们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丢掉了诚信,任何人都不可能获得生活与事业的成功。第三,培育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坚持竞争与合作并存。在现代社会,竞争是人必备的生存能力,但学会与他人合作也是现代人的基本生存技能。因为21世纪科技发展一体化综合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个人的力量显得非常渺小,创新人才将以一种集合体的方式呈现出来,未来的人才只有具备谦虚谨慎,懂得尊重、关心、团结他人的素质才能有所建树并得到社会的承认。因此高校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在世界高速发展的今天,要想立与不败之地,当代大学更应该拥有良好的价值趋向,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一切从严要求自己。响应党的号召,不但要解放思想,更应该实事求是,与时具进。在21世纪,增强自我求发展的坚定性与自主性,开辟我们事业的新天地。

4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论文

18.对未来的工作有何设想要求

A.想找个高薪稳定的,专业什么的也无所谓

B.为了实现个人更高最求,金钱利益等的放在其次 C.没有太多设想,顺其自然吧

D.感觉父母同学的想法挺好的,会被别人引领

19.在选择职业时,您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_________【按重要性顺序选出3个】

A.收入B.发挥个人特长,实现个人抱负C.人际关系D.福利待遇好 E.工作稳定F.轻松自由G.晋升机会多H.社会声望I.社会影响力 J.社会贡献大K.职业所在区域

20.就您个人而言,在衣食住行方面,您的主要标准是: A.以经济实惠为主B.尽管追求高标准 C.兼顾实惠和高标准D.不清楚

21.在您看来,穿名牌衣服的目的在于: A.主要是为了穿给别人看,以免被人瞧不起

B.主要是为了自己心理感到愉快,生活质量提高了嘛 C.就是为了给别人看,同时也是为了自己心理感到愉快 D.名牌就是质量好,耐穿,同时也有面子 E.没有太多的考虑,跟着社会的潮流呗 F.不清楚

22.大学生是否应该太恋爱()

A要恋爱,不枉大学一场 B遇到心仪的人要与争取 C不该,等奋斗之后再谈 D无所谓,看缘分吧 23.你希望找到怎样的恋人()A和自己兴趣相投的人 B外表靓丽的

C家庭背景好的 D说不清,一种感觉

24.你是否规划过或是否会规划你和恋人的未来? A.没想过太多 B.想过,但未来不是自己可以决定的 C.仔细的考虑过,希望未来可以一起工作生活 D.其他 25.失恋之后,你会? A.痛不欲生,全力挽留 B.痛苦中,反思自己不足 C.不是自己的不能强求 D.其他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特点及教育对策论文摘要 篇6

摘要: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决定作用。作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最高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价值取向不仅仅简单涉及大学生群体自身的问题,而且必然还要进一步涉及到整个中华民族伦理精神和人文精神发展的社会问题。新的形势下,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以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大学生提高思想觉悟的指南,是大学生提高知识能力的锐利武器。关键词: 大学生 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

正文: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能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新一代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扬理论联系实践的优良作风。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表现 1.价值观的多元化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崇尚独立、自由,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学生家庭收入的差异也明显增大,导致学生消费的差异性增大,显示出个性消费的特点,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发展和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也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大学生只有将现实主义价值目标与理想主义价值目标统一起来,不仅要树立长远和远大目标,而且也要为理想脚踏实地的奋斗。保持一种积极的健康心态及饱满的热情,干出一番事业,为推动社会发展做出贡献。2.民族观念、集体利益、公德修养

当代大学生在主题上忠于祖国,热爱人民,有献身于祖国的责任感和坚强意志。希望人民生活安定幸福,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但也有部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现实利益的限制,少数人呈现出媚外心态。

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我们这些大学生开始独立面对困难,独立面对社会,在各种矛盾的碰撞中,在与各种复杂问题的交手中,开始走向成熟稳重。当代大学生逐步拜托了社会义务本为主流价值,由传统的政治化、道德化的价值倾向转变为以经济为基础的功利实用倾向。开始全面重新审视并高度重视自我价值,显示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崇尚价值主体的自我化。从中可以看到他们强烈的个人利益来决定价值取向与价值目标。同时也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自我独立的执着。表明了大学生有极强的权利意识、自主意识和对待事物、人的不同解决方法和手段。

二、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因素 1.社会因素方面

目前大学生毕业后出现就业偏难,待遇偏低的现象已影响到在校生的学习状态。他们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与所学专业之间的关联性不够确定,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的需要差距很大,产生学习倦怠情绪。同时社会上流行的经商潮、出国潮、英语热与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以及其他不正之风,影响和迷失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向。2.家庭因素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而深远的影响。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非常缺乏,尽管多数家长在主观上也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但出于对子女适应现实社会的担忧和对其眼前利益的维护,往往在其具体问题上有采用实用主义的做法。在价值观教育上倾向于个人本位和“金钱”本位。然而正是这种倾向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3.个人因素方面存在诸多原因

个人因素方面,自我效能感、学习主动性、专业兴趣、学习态度、焦虑等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状态。目前,部分大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自身专业思想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薄弱,抗挫折能力较差,有的学生过分强调自我意识和个人爱好,对大学环境和生活等方面过于幻想;一些学生脱离了中学教师家长式的管理、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难以适应大学生活的学习生活,学习上缺乏进取精神。

三、如何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1.知识传播途径

所谓知识传播,就是通过正确的知识传播,使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心目中融化。通过正面知识传播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当前,高等院校一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二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在坚定理想的信念,端正价值追求,纯洁思想道德等方面狠下功夫,三要着重启发引导大学生形成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使大学生深刻的认识到自己所处的重要地位等坚贞的神圣使命,克服各种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行为。2.深入社会途径

所谓深入社会,就是通过深入社会实际来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社会实际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现实根据。是检验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成效的根本标准。只有深入社会实际,才能使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得到提炼和升华。高等学校要根据各自的实际,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调查,深入农村、基层做到差,从点滴做起、践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知识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以适应时代的发展。3.情感锤炼途径

所谓情感途径,是指通过各种文化渗透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一个人的价值观形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虽然能够通过报刊、电视、网路等多种媒体快速获取大量的信息。然而他们涉世较浅,分析和判断问题多局限于个人的视角,对世界、未来等现代化的理解比较窄,因此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想真正收到成效,必须从分根据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实际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一是高校教师传授给学生、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二是高校努力营造重大场合来宣传,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够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树立去正确的价值观。四、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指南。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意识,不能自发的产生,必须依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能够使大学生产生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意识,是因为这个理论正确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是人类智慧和正确思想的结晶。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完整的世界观作指导,大学生就对整个世界和人生有了一个科学的认识,就能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就会有高尚的情操,就会有坚强的毅力和学习积极性。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提高认识能力的锐利武器。马克思主义不仅为大学生提供思想意识,提高政治素质的科学世界观,而且为大学生提供了改造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能力的科学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就是政治上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提高我们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最有效的理论武器。总结:当代大学生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升值要牺牲一些个人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关于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唐都学刊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特点及教育对策论文摘要 篇7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观是一定主体的利益、需要、心理和行为取向的反映, 是人们用以衡量事物价值和评判事物好坏并决定对其态度的内心标尺。正确的价值观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基石, 所以它对大学生的成长极为重要。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他们能否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将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出现的新特点

(一) 价值取向和价值评判标准的多元化

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一个重要的特点。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 敢于思考, 具有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崇尚公开竞争并且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因此其价值观极易受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同的价值观相互冲突, 在一定程度上给当代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面对多元的经济体制、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导向, 他们在价值取向上不再是从单一角度而是从多重角度考虑, 开始向多元化发展。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出现多种个性发展的自由、多种价值并存的局面, 价值评价也出现了多重的评判标准。有的以对社会贡献大小为标准;有的以事业的成败为标准;也有的以获得的社会回报和物质利益的多少为标准, 这些反映出大学生对外在事物或自身行为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所做出的判断存在价值评判偏差。

(二) 价值选择的个体化和价值目标的功利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伴随着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格局的出现, 当代大学生追求和实现个人价值和正当个人利益成为他们价值选择的基本特征。在其价值取向中, 个人似乎已取得了与社会同等重要的价值主体地位, 他们既不想追求大公无私, 也不愿滑向利己主义;不愿意为社会和他人服务, 却又注重社会的尊重和他人的回报。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意味着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愿望的增强和谋求个人利益程度的增加, 而这同时也是一种较强的个体化倾向, 由于过分强调个人价值、个人利益和个人发展, 因而这又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当代大学生身处社会转型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社会环境, 在各种外来思潮的影响下 (尤其是西方“实用主义”思潮的传入) , 当今大学生比以往更加注重现实和功利, 更加注重实际的效用, 积极选择对社会、对自己更有益、更有价值的行为, 也就是他们所说的“更值得做”, 更加注重实用、实惠和物质享受的现实生活。他们的价值目标从注重长远目标向注重现实目标转变, 所以表现出了明显的实用化、短期化和功利化的倾向。

二、形成当代大学生以上价值取向特点的因素

(一) 学生自身因素

在当代大学生中主要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大部分农村的学生经济条件差、学习较好, 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社会上创出一番天地, 从而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二是少部分大学生, 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 强调自我意识, 集体观念不强, 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就读大学的现实, 对学校以及周围的事物都不满意。三是大多数“90后”出生的大学生, 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环境里[1]。而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社会, 也促使当代大学生们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增长才干, 以增加自己在未来社会取得成功的砝码。“我”的价值、地位和需要, 成为他们价值取舍的重要尺度和标准, 这也是价值取向问题上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突出表现。

(二) 学校方面因素

学校是青年大学生成长的基地, 也是正确价值观塑造的基地。但是由于中国的教育是以升学率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应试教育, 使得学校不得不围绕考试、升学这个指挥棒转, 道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在中小学教育阶段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2]。中小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被掩藏在激烈的考试竞争和强大的升学压力之下, 进入大学校园之后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减小, 其价值观倾向逐步表现出来, 形成症结的所在。可见,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与价值观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就出现了断层问题, 仅靠大学四年来弥补是难以有效解决的。此外, 还存在教育手段落后、教育力度不够的问题, 对大学生中表现出来的不良思想倾向, 缺乏从根本上解决其深层次问题的有效机制, 对大学生忽视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 不遵守学校纪律等问题缺乏有力的约束机制, 存在只强调抓学生分数而忽视思想道德的培养;只重视专业教育, 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等不良倾向, 这些情况都不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树立。

(三) 家庭方面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最能反映出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基本状况。俗话说:“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是父母”, 家庭是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第一环境。孩子的价值观只有通过家庭教育才能更好地“内化”, 并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当代大学生多数为“90后”, 而“90后”的家庭突破了许多传统, 其父母的生活态度也有了很大改变, 他们主张独立与开放, 追求的是事业的成功与生活的高质量, 在物质生活丰富然而精神生活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的情况下, 许多人就会寻求物质刺激和感官享受, 有的甚至为了个人的私利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这严重影响着家庭的和谐与稳定。近年来越来越高的离婚率 (尤其大城市中最为明显) 也折射出了人们的爱情观、婚姻观、价值观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这里需要更加关注的则是这些不和谐因素所影响下的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问题, 家庭伦理道德的缺失成为影响青少年价值观转变的重要原因。“所有的青少年犯罪, 都与其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在家庭的各个因素中, 还有一个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的重要方面———家庭的伦理道德。”

不良的家庭教育在对孩子人格与价值观形成中一定有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有的家长过分地迁就和溺爱孩子, 一味地进行鼓励教育和赏识教育, 极少的批评教育, 使孩子养成了以“我”中心的自私自利的娇惯习气, 不懂得去帮助他人和顾及社会的利益, 甚至为所欲为;而有的家长则把所有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 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这样无疑带给他们情感上和心理上的创伤, 使他们形成了冷漠、自私、自卑等不良的性格。另一方面,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 有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总脱离不了金钱, 不能从情感的角度去感化子女, 势必使他们产生叛逆的心理;也有一些家长过分地注重孩子的智育、技能培养, 而忽视良好的品格、性格、人格的养成及价值观的塑造。

(四) 社会方面因素

1. 市场经济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 一方面为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注入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另一方面也给高校德育教育与学生价值观形成带来了新的时代难题。一方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宣扬个性发展, 强调个人利益, 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发挥;另一方面, 市场经济的“趋利原则”和“交换原则”又会诱导他们产生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的价值观。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受市场经济“趋利原则”的驱使会片面追求个人利益而不顾国家、集体、班级和他人的利益, 追求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受市场经济“交换原则”的影响会把市场求利原则、交换原则、竞争原则和自主原则等商品交换意识“泛化”到各个生活层面, 进而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与形成。

2. 网络文化带来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 现代化网络技术已经深入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成为大家学习、工作、交流的一种方式, 形成了网络文化。它一方面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提供了新的文化载体, 催生了新的文化形态, 开创了文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方法;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网络监管尚不健全, 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济利益和商业利润驱使一些不法的经营者在网络这个“自由时空”中为所欲为, 从事制黄贩黄、偷窃诈骗、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犯罪活动。

特别是境外一些反华势力和西方政治势力用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来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用西方政治意识形态来“西化”大学生, 对他们的价值观塑造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3. 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

社会思潮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 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之上, 具备某种相应的理论形态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带有某种倾向性的思想趋势。在社会转型期, 当代大学生受各种思潮的影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社会思潮本身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 思潮真正表现人的独立性, 给大学生带来了先进的理念, 开阔了眼界, 增进了现代意识, 增加了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 促使他们更加关注现实;另一方面, 思潮的负面影响造成当代大学生迷茫和困惑, 使他们的价值取向功利化、理想信念淡漠化、思想意识西方化、生活方式腐朽化, 这些都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1.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大学生应具有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成才意识, 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 加强自我修养,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1) 在学习中加强自我修养。一个人是否有价值, 能否实现自我价值, 源泉在于学习。 (2) 在社会实践中加强自我修养。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两句话都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这里的实践不仅强调大学生要把书本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同样注重的是要求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 使当代大学生深刻意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3) 在与人交往中加强自我修养。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深刻揭示了人是社会的人, 每个人都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生活, 而不能离开一定社会关系而独立存在。所以, 大学生要实现自我价值一定要在做好自己学习的同时, 扩大自己的交际面, 从而在交际中提升自我的形象, 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风采和正确的价值观。

2.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 校园文化的质量好坏直接决定德育工作的成败。大学的办学理念、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软环境, 这些都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认真总结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提升文化品位和档次, 铸就大学人文精神, 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创造客观的条件。教育和引导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各种社会思潮, 保持大学生应有的独立的人格, 从而形成校园文化合力, 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有益的帮助。网络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他们感知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利用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积极拓展价值观教育的新手段现代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 为我们开展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现代化手段, 拓展了价值观教育的新空间和新渠道[3]。价值观教育要适应时代的发展, 充分利用网络通信技术这一现代化手段, 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开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新渠道, 同时可以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开发价值观教育的软件, 以网上交流的方式和其他生动活泼的形式, 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帮助学生提高价值观识别能力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体系。

3.发挥家庭因素在促进当代大学生积极进步的价值观形成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首先需要父母不断改进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一方面注意克服传统的专制型教育方式对孩子富有个性化的健康价值观形成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要消除在现实中溺爱型教育方式对大学生为时代所需的独立自强和积极向上精神价值观形成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学会用民主的科学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孩子;其次, 应该建立积极健康的亲子关系, 尤其是身为父母的, 应该发扬家庭民主, 以平等与尊重的方式与孩子相处;最后, 父母应该注重加强个人修养, 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为孩子树立良好的生活榜样。同时也要注意改善夫妻之间的关系, 防止因夫妻关系不良所造成的对孩子的消极影响, 从而为大学生积极进步的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家庭条件。

4.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当代大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 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 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 “它是一定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也是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它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当代大学生作为充满理想、活力和激情的优秀群体, 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反应快速, 对党中央所提出的必须共同遵守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容易接受[6]。实践证明,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广大学生, 是实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有利于构筑大学生强大的精神支柱, 从而使他们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及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信心, 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丽君.“90后”大学生生活价值观现状研究及其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 (8) .

[2]林秉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分析与对策[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1) .

[3]刘立华.关于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思考[J].传承, 2010, (6) .

[4]周平.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性[J].职业时空, 2010, (6) .

[5]张乃琴.加强“90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参照) [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6) .

上一篇:钱作文600字下一篇:游蛇蟠岛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