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问题分析(精选8篇)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问题分析 篇1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问题分析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新事物的不断产生,新观点,新理念的层出不穷,作为拥有最为活跃的思想的大学生自然成为这个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群体,社会生活的发展与变化在大学生中留下了明显的烙印,从而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我们同样存在着优点与缺点,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找出对策,提出合理化建议来解决其中的问题。
(一)现状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问题,是高等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研究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必须首先予以回答的问题,对此问题的正确回答有助于我们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价值观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从整体上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主要体现在:
1。政治态度上积极向上
当代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爱国热情,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和支持党和政府的方针和政策,对近几年的政府工作给以充分肯定。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心国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同时也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并希望为社会尽一份公民责任,积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由此看见,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热情和政治态度是积极向上的。
2.道德认知水平普遍提高
道德认知,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履行意义的认识。现在高校基本都设立德育课程,马克思理论知识、思想品德教育在当代大学校园里一直是作为大学生学习的必修内容,因此,当代大学生道德认识水平一般都很高。很多学生会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不会在公共场所有乱丢垃圾、吐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超过半数学生对雷峰人物的看法是持肯定、尊重与学习的态度,认为对个人未来的发展而言,知识和道德一样重要。由以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当代大学生道德认识还是比较高的,他们崇尚道德的力量,并亲身实践着社会道德的要求。
3.人生价值上注重奉献,合理索取人生的价值
主要包含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以及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两个方面。当代大学生具有较丰富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绝大多数的他们在对待奉献与实现自我价值的关系上,其主流精神还是好的。他们既承认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同时又承认人生的自我价值应该得到实现和满足,绝大多数当代大学生都信奉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的人生哲学。
4。学习意识日渐增强
恢复高考制度30多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和分配制度改革,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当代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发展给他们带来施展才能的机会时,也给他们带来了竞争的压力。为了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在学校努力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用知识来武装自己;另一方面,他们不满足在校地学习,积极到校外参与各种能够锻炼自己能力的社会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多学本领,多参与实践,多掌握几种技能,适应社会的竞争,这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普遍的意识,这种意识对于他们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无疑具有积极地指导意义。
5。思维方式上更加理性
他们越来越能客观、理性的看待国家的各项改革举措,对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或者是重大事件的处理意见不再偏激,而是表示理解;在个人成才认识上,当代大学生不再过多的抱怨客观外在因素的不利,而是更多的是从自身找原因,他们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真本领才能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优势。这充 分说明,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越来越理性化。除此之外,当代大学生在消费方式上日渐理性,婚姻家庭观念逐渐成熟的,所有这一切使人们相信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群体。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并不都是积极、向上的,部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集体主义意识淡薄,个人主义意识增强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利益。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上,虽大部分能做到个人服从集体,但是从思想上他们还是期望自身利益能够得到实现,甚至有的当代大学生开始崇尚“合理的利己主义”。当代大学生对集体主义原则不再绝对的信奉,而是更多的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个人主义的意识逐渐增强。
2。社会理想缺失,理想过分注重实际
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经济在发挥调动人们劳动积极性潜能的同时,也使人们更加注重实际利益。部分大学生对遥远未来的社会理想不再理会,他们关注的是实际的实惠。他们一般以个人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美满作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对共产主义事业这样的伟大社会理想则考虑较少。当代大学生对未来的社会理想不再抱有充足的信心,未来共产主义理想对他们来说遥不可及,于是,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对自己有利的现实问题上,找更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成了他们的人生理想。学习、择业观上呈现功利化、世俗化倾向
当代大学生虽然学习积极性比任何一个时代的大学生都高,但是他们的学习却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他们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他们认为对自己将来地考学、工作、生活更重要的课程上,如英语和计算机,而对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重视不够,甚至对一些他们认为不重要的课程很少问津,对待这些课程,他们考试时“临时 抱佛脚”,突击强化记忆,只为合格。在择业问题上,当代大学生也主要是从自身利益考虑得较多,且功利化、世俗化倾向较严重。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多地考虑的是与个人利益相关的地位、收入因素,较少的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金钱观遭遇困境,拜金主义有一定市场
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经济以来,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对物质地需求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金钱和名利,这种变化对当代大学生也产生了一定的 影响。“毕业就 14 嫁人,要嫁就嫁有钱人。“找工作看‘钱途’”这些流行在校 ”。园里的口头禅,让不少人感慨当代大学生越来越“拜金”。对金钱的错误摆位,日益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上的突出问题。
5。节约意识差,铺张浪费现象严重
在当今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浪费现象我们已经屡见不鲜: 学校食堂里刚吃了几口的馒头扔在餐桌上,不可口的饭菜只吃了几口; 学校洗刷间里毁坏的水龙头哗哗地流却无人主动报告管理员;教室里灯火通明却空无一人。此外,大学生生日聚会、老乡会、同学聚会,请客吃饭现象已成为校园内的一种风气,甚至有些同学家庭并不富裕,但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为了能够在同学们面前摆阔气,与同学攀比,不惜拿父母的血汗钱去请客,一顿饭吃掉自己一两个月的生活费。此种种浪费现象说明,当代大学生节约意识越来越淡薄,勤俭节约的光荣美德已经渐渐淡忘。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但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消极方面也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这对于我们进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依据。
三 原因分析
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但其本身也存在缺陷与不足,会产生许多消极影响。但这反映到思想领域中,则易诱使人们急功近利、一切向钱 看,产生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也把经济领域中的这些原则误用到其他领域,造成人们价值观念的混乱,导致人际关系的嬗 变,出现平面化、功利化、淡薄化的倾向。市场经济的这些消极影响时刻侵蚀着人们的头脑。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其价值观同样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成为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社会转型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
社会转型不只发生在经济或政治领域,还发生在思想领域,伴随着程度不同的信仰危机和认同危机。社会转型从来都是与人们观念变化和道德变迁相辅相成的。作为一个生产力水平不高的国家,我国在发展中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但同时,西方的一些消极、腐朽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 主义等也传入了中国。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国的传统文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化、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全面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极易使其价值观的选择发生矛盾、混乱。此外,在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导向也出现了失衡的现象。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大众传媒片面夸大金钱的作用,对经商、发财、高消费等进行大肆渲染,一些不良思想、言论也通过各种途径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在这种氛围下,大学生深受影响,其价值观取向容易出现功利化、享乐化倾向。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影响其价值观的变化 从大学生的年龄来看,他们一般处于18至23岁之间,社会经验较少,在考虑人生和社会时,其价值观的选择和判断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难免绝对化、带有片面性。从大学生的心理来看,他们正处于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其 心理发展逐渐走向成熟但尚未成熟,情绪波动大,极易导致行为选择上的偏差。但这也说明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教育者必须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 引导,使其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四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对策 建设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充分发挥其引领和带动作用,能够有效地维护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以及推动大学生价值观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首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在当今思想观念多样化的社会中,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能够使全国人民统一思想,避免思想动荡和社会混乱,也才能为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再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融合,能够使中华民族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也会给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营造良好的民族氛围。最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它为在社会生活中确 定价值取向、作出价值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为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明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反之亦然。因此,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一,加强社会舆论氛围建设。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不能单靠学校。它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战线,包括新闻、理论、出版、文艺等等。因此,这些行业应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弘扬社会主旋律,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发挥积极作用。第二,加强网络德育管理工作。保证各类网站把握好正确的价值导向,坚决抵制消极、腐朽、不健康 信息的传播,优化网络环境。
高校积极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其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地。可以说,高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因此,高校必须将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
注重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高校教师是实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其素质如何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高校要注重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切实做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教师必须重视其业务水平的提高,要在尊重不同国家、民族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先进的价值文化,同时,又要大力弘扬本民族文化,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渗透和侵蚀。其次,新时代的教师要以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教育和引导学生,更新教育手段和方法,避免空泛的说教,并要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实际进行教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最后,教师要以为人师表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塑造学生,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以自己的示范行为成为学生价值观的向导、道德的楷模。
培育校园文化,营造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影响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满足大学生的文化需求,陶冶其情操,对其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既要加强校园精神氛围的建设,又要规范校园秩序、美化校园环境。这样,自然美和人文美融为一体,往往能够提升学生的精神需求,为净化学生心灵创造条件。
积极开展实践锻炼,实现“知行合一”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实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有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高校必须重视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锻炼,使大学生感受社会现实,使其价值观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从而构建起正确的价值观。
五 结语
价值观是人的思想认识上较高层次的东西,它关注和解决人的价值与精神、道德与信仰等具有哲学意味的形而上的问题。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对人的一生有着重大的影响。它决定着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灵魂的安宁与归宿,社会的 安定与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决定着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和思考、对生活的态度和看法,对精神信仰的关注和追求,因此,要塑造当代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有意义的生命、有价值的人生、有信仰的灵魂,必须重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与发展,必须致力于塑造、重构和优化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价值观对当代大学 生的影响作用时刻体现在大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之中。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世界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也需 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和塑造任重道远,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任务,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创新。更重要的是,我们期望当代大学生正确理解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成为道德高尚和信仰坚定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期望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更加繁荣昌盛。作为东大学生,应追求高尚人格,不断完善自身,从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因此我们应当学习好思想道德修养,从而不断完善人格,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在现代社会中,自我修养在培养我们大学生自强不息精神,增强心理承受力,提高思想道德境界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劳记“ 成由节俭,败由奢 ”、“ 生于忧患 ”、“ 死于安乐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些古训,用自己的双手去打造我们美好的人生。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献上自己的力量。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问题分析 篇2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问题
道德观念不强。现今各种实用主义的传播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判断。道德判断对于人们的道德行为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现在大学生的道德标准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道德观念越来越务实。大学生正处于大脑知识最佳活跃期, 渴望新鲜感, 但世界观、价值观还不成熟, 所以从很多渠道获取了大量信息, 有些危险信息一旦被大学生接受, 非常容易转化成他们的一种负面经验, 从而成为大学生道德价值判断标准的依据。大学生没有良好的判断力, 不断吸收不良信息, 那么其道德标准就有可能偏离准线。
以自我为中心, 集体意识淡薄。当代大学生对于自我的重要性认知日益加深, 特别关注个人的得失, 关注个人的生命价值, 而集体意识却越来越趋于淡薄, 对集体和某些公益活动认识上也表现了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感。个体意识越来越强化, 强调自我为中心, 过分重视自我的价值, 忽视集体和别人的利益, 所以必然会出现集体观念松懈和团队精神淡薄等问题。
就业压力导致的价值观物质化。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发生转变, 特别是现在巨大的就业压力, 许多大学生想要脱离传统教育的束缚, 于是由简单的知识累积转变为自身能力的培养, 把自己变成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主要的学习目标。但是也有少部分大学生学习单纯只是为了要一张文凭, 并没有真才实学。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 当代大学生逐渐产生了自主选择职业意识, 不同利益关系带给当代大学生职业的追求提供很多的选择方向, 追求职业带来的利益成为大学生求职的主要目标。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打破了传统的观念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他们开始看重自我的价值, 开始大胆、广泛地涉及各种西方的文化, 开始树立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环保意识等。但是, 由于他们对思想解放的理解的肤浅, 由于各种西方自由思潮的冲击, 加上政治上的不成熟,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虽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随着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对社会认识的渐渐全面, 很多大学生开始强调自我价值, 并且注重社会价值;不但注重吸收西方价值观当中的精华之处, 还注意吸收传统价值观当中的精华, 也开始在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传统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的对立统一中, 建立科学的当代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具有鲜明的双重性, 也是内在矛盾性。
不可否认的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体是健康的, 他们都拥护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 他们还有着非常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意识, 他们注重自己的事业、有奉献精神, 他们还自强进取、诚信。他们是“最有希望的一代”、“思考的一代”、“走在改革的最前列”。中国社会在变革中发展和进步, 正在走向现代化, 这也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改变和成熟提供了很好的背景。所以,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可塑性。
三、针对大学生价值观问题的对策及解决办法
1.加强高校的教育
首先, 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必须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大学生在面对各种文化思潮冲击的同时, 在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上幼稚和偏激, 不能够全面地、发展地和理智地看待现如今社会经济发展给我们带来的问题, 他们有时踌躇满志, 充满对理想的向往, 有时对个人与社会的前程还缺乏信心;有时他们会因为世间的各种不公而愤懑, 有时也会不思进取坐享太平, 他们思索、憧憬、彷徨。这就更需要我们要小心地关心呵护他们, 并且走进他们的内心, 还要去理解他们的选择, 甚至还要能够理解有时他们做错了的选择, 德育工作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因此, 高校德育工作者一定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观念, 做到真正去尊重理解学生。
其次, 在教学内容上还要追求“具体可感”的效果。这需要德育工作要不断创新。密切结合人们现在最关注的问题, 结合大学生的利益, 结合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德育工作要处理好“大”与“小”之间的关系, 要突出主导性价值观的内容, 还要重视基础和文明的重要性, 从点滴小事上见高度, 从细微中看见伟大。
再次, 教育形式上还要丰富多样。教师要把授课的时间用于学生的社会实践, 然后将社会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再放入课堂讨论, 如此这样从理论到实践的反复一定会引发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领悟, 从而使德育教育真正的落到实处。
最后, 要在方法上采用“情理并重”的教育手段。大学生德育课程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性, 要想讲好此课需要的不仅是表面的说教, 更需要用“情”字来点燃大学生心中的理想之火, 这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一是教师对马克思主义要笃信不疑, 才能完全投入积极向上的情感, 才能具有感染力;二是德育工作者要跟随时代的发展,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 使自己真正具有深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功底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加强教师有效引导
教师在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教师引导应该首先要注重自身的言传身教。学生会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 在耳濡目染中悄悄地长大, 这一过程是知识的吸取过程, 也是人格的成长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人格魅力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加强家庭有效引导
首先, 家长要学会转变教育观念, 并且纠正以前重智轻德的古老教养方式。家长要不断的学习新的教育理念, 很多家长过度关注孩子是否考上重点大学、出国、考研等, 却忽视其心理成长过程, 造成一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等。
其次, 家长应该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子女的影响。大学生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不成熟, 也缺乏客观认识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 非常容易模仿家长的言谈举止、道德观念等。家长的言行举止在很多大学生价值观取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4.大学生应学会自我反省
调查表明, 当今大学生的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倾向非常明显, 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在面对市场经济潮流的冲击和各种文化的影响, 有些大学生能够积极建立有益于自身发展的价值观体系, 面对各种诱惑时能够坚定自己最初的信念, 勇敢地面对前进中的障碍, 有的大学生却走向了消极的个人主义、极端主义、享乐主义。这些说明, 一个人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观, 去除了社会和家庭各方面对之加以正确的引导以外, 最重要的还要靠个人去自省, 加强自我的教育, 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构建具有自知性, 需要自己去体会、理解、认知, 需要我们对在外界所得到的信息进行选择、过滤为自己的东西, 这个过程是其他人代替不了的。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要通过亲自实践, 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 外在的引导和德育教育的目的是疏导、启发大学生自我教育, 只有通过自己去领悟和实践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深刻变革, 我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各种思潮的不断涌入, 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发生了碰撞,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应加强高校的教育, 加强教师有效引导, 加强家长有效引导, 让大学生学会自我式反省, 从而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引导,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4]黄希庭, 郑涌等.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问题分析 篇3
【关键词】生活价值观;原因分析
从总体上看,学生的生活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但由于学生生活价值观形成的特点,特别是在当前特殊的社会转型,多元价值观共存、生活方式多样等因素影响下,学生在对是生活意义进行评价,对生活目标进行期待过程中,表现出良莠兼备的复杂状况。
一、当代学生生活价值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活目标较为模糊
学生由于生活经历的有限性,对于自己的未来并没有一个明晰清楚的定位,也就是生活目标不稳定。主要体现在:他们对自己未来的生活理想既有“稳定体面的工作,舒适温暖的家居环境”这一符合社会主流生活价值观的生活期待,但又想标新立异地选择刺激而多变的生活节奏,新奇有个性的生活形象。他们既希望能够干出一番惊天動地的丰功伟业,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但在受到挫折以后又甘于平凡,默默无闻得过且过。进而出现常立志却常无志的相象,使得他们逐渐由热血沸腾走向冷眼旁观、碌碌无为。
2.生活期待的物化倾向较为普遍
受到市场经济中“利益至上”等观念的影响,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的期待呈现明显的物化倾向。他们把生活的价值与能否获得金钱、名利和地位联系起来,重视自己将来工作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以及工作是否舒适,这种追求功利、讲究实惠的价值取向,一定程度上也合乎市场经济对学生的要求,但是稍不留意,便会发展成为极端的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从而走向金钱和名利的死胡同,不能自拔,甚至违法犯罪。
3.生活方式选择的时尚化特点突出
由于学生对待生活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而趋向于重视自我,张扬自我,实现自我。他们注重外表有型的消费品,标新立异,相互攀比,穿名牌的衣服,吃流行的快餐。以在某某KTV豪华包间庆贺生日为荣,用朋友的家庭背景和人数多少来衡量自己的能力,以恋爱的次数为自己魅力的衡量标准。消费结构由原来的以饮食为主发展为饮食消费、文化消费、人情消费并重,他们逢节过生日,互赠礼品,请客,平时逛商场,抽烟,喝酒,使得非饮食消费所占分额不断增大的趋势。更有部分学校出现校园“小老板”。这样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锻炼他们自食其力、自立自强的本领,但毕竟使他们混乱了自己的主要任务,影响他们的学习。
4.生活的自我管理大多处于无序状态
学生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强劲的奋斗动力,关注眼前的生活现状,忽视长远的生活规划,于是便出现“有课就上,没课就睡,有聚会就聚会,没安排就看电视”的随意型生活管理方式。其随意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课余时间尤其是寒暑假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闲暇时间被浪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学生的传统的有计划的课堂学习时间减少,可以自由安排的时间更多,据统计,重庆的城镇学生在闲暇时间里29.52%在看电视,1.2%的学生做体育运动,33.26%的人读书看报,11.42%的人进行娱乐,3.07%的人闲聊,12.10%的人做家务。在这33.26%读书看报的人群中,主要是看娱乐杂志,花边新闻,真正用于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拓展知识面的很少。
二、当代学生生活价值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新旧市场经济的社会价值观转变以及市场经济价值尺度本身的双重效应,使得社会利益格局调整而形成人格形象多重,使得学生在追求过程中面对多样的选择而显得盲目。加之文化传媒的刻意制造,宣传光彩夺目的“三星”的生活方式,极力渲染他们奢侈的私生活和无止境的高消费以及重当下的享受型生活态度。这使得学生对此羡慕无比,而不自觉地形成物化的生活期待,以物质条件来评判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在加之全球化和网络时代的来临,外来文化无孔不入地涌入,无形地冲击着学生的生活,使得学生的生活价值观呈现许多变化,比如价值主体自我化,奉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价值选择务实化,重功利,讲实惠。注重即期利益,追求主观感受。价值手段超前化,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
2.学校生活价值观教育的缺失与教学活动的单一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的职能已经由教书育人简单化为教书。每天紧张的课程安排,挤占了学生的生活时间。日常生活内容由与家人交流,与朋友玩耍,参加有兴趣的课外活动等简单化为上课、作业、试卷、习题、考试。整齐划一的安排没有给予学生应有的生活时间和生活内容。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是由于学校对于生活教育态度上的忽视。学校将自己的任务定位在教好他们掌握知识和学习知识的方法,而认为生活不过是小事,不用教,自然就会。正是由于学校认为生活教育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没有将生活教育安排进课程计划。其次,生活教育内容匮乏。学校重视知识教育,忽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更没有在生活中开发足够的资源,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
3.家庭对学生缺乏生活休闲方面教育与引导
由于家庭一直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加之家长的工作时间紧张,他们将孩子送到学校便把孩子的一切都交给了学校,便不在过问孩子的成长状况,这样就产生了学生教育的空白点——生活教育。这个空白点的缺陷在学生的节假日里充分凸显了出来。假期里,学校没有课程安排,家里又无人看管,他们便无所事事,四处游荡。家庭教育中缺乏休闲教育,使学生要么不明白休闲生活的意义,要么不知道如何利用闲暇时间,开展有意义的合乎自己兴趣的休闲活动;要么认为一旦闲下来没有做具体的事情便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而不断地内疚。家庭教育中休闲教育的缺乏是全中国家庭普遍的问题。由于我国传统家庭教育中在教育方式上历来重视先生教育,缺乏自我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也主要是知识、伦理等正统教育,教育他们要充分利用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要抓紧时间,争分夺秒地学习,而没有教会他们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生活时间,更没有教会他们放松自己,享受生活。
参考文献:
[1]于光远,马惠娣.呼唤现代休闲教育[J].中国不能永远为世界打工,2006.1.
[2]俞风.生活方式是价值实现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J].长白学刊,1990.6.
[3]马姝.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理论综述[J].江西社会科学,2004.1.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问题分析 篇4
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和价值观
调查问卷分析总结
调查对象:农学院、园艺学院、生科院、工学院、草业学院、林学院、经管院、外语学院
组 号:第五组 组 长:岳庆春
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和价值观调查问卷的分析总结
我们是即将迈向社会的一群人,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家的希望,我们是时代的象征,我们纯洁善良,热情奔放,我们敢于冒险,勇于探索,我们就是当代的大学生。目前,我国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多数大学生能认识到人的价值不仅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且也包括人对社会的责人和贡献。然而,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以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上不健全,加之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使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对其人生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对此我们抽样调查了一些学生。
我们抽样中男生占70%,女生占30%,为了排除调查的片面性,我们对每一个年级都进行了调查,对每一个问题都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对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职业价值观调查
作为社会人,首先要保证的就是生存,劳动才能生存。一个人所从事的劳动种类就可以狭隘的定义为他的职业,因此职业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本次调查的第一部分就是职业价值观的调查。下面结合我们的问题及调查结果所占的比例作出如下分析:
1、你大学毕业后有什么打算?
A考研(25%)B直接就业(45%)
C出国深造(10%)
D自己创业(8.33%)E其它(11.67%)
大学生择业的自我意识突出,毕业生求职行为取决于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及其价值观念趋向的变化。从建国到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坏境几乎杜绝了大学生择业自我意识产生的习惯性。在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下,出于对党、政府、祖国与人民的爱,绝大多数的高校毕业生服从分配,心甘情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而自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市场作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日益增强。在毕业生的价值取向中,昔日那种长期被压抑的个人成分开始显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目标的追求开始主导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行为,如果说前几代人习惯于把小我融化到大我中以感受奋斗目标的意义,当代大学生却更乐观于把小我从大我中分离出来以定位自我的人生目标。面对日益竞争和完善的就业市场,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努力在现有条件下谋求个人发展,择业时第一看发展前景,第二看施展才干的机会,第三看薪酬福利。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有利于自我发展是当代大学生择业考虑的主要因素,1998年,丁雪红老师对大学生职业动机进行定量比较研究后发现,大学生最关心的是能力和挑战等自我实现因素。1999年,凌文泉等人对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后发现,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符合自己的兴趣、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等自我发展因素成为大学生择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
2.您毕业后的择业方向是?
A:事业单位(30%)B:国有单位(26.67%)C:私营民营企业(18.33%)
D:外企(10%)E:自主创业(15%)
3.毕业后您将如何选择您的就业地? A: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48.33%)B:到艰苦的,最需要的地方去(8.33%)C:由父母决定(10%)D:没有要求(33.33%)
大学生择业的功利色彩凸显。但在社会转型及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面对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其职业价值观变得功利、务实,职业定位追随市场感觉。大部分学生开始把第一份工作看作是谋生的手段而非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愿意为之倾付心血的事业。1996年,北京大学团委的调查结果显示,把“经济收入高”作为影响择业的重要因素的学生比例高达73.3%。2002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大学生选择未来职业考虑最多的因素”调查中,86.4%的人最关心经济收入,70.24%的人最关心权力、地位升迁机会,65.88%的人希望工作舒适、地点好,61.39%的人关心专业对口、有出国机会,只有12.37%的人表示不在乎职业风险;同时绝大多数毕业生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作为自己的选择意向,选择去农村工作的毕业生不到总数的5%。部分大学生仍受“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影响,轻视工厂的实际技术工作,向往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去工作。这些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观是以个人发展为目标,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以就业地区选择为保障,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4、课余时间你大多在做什么事情?
A、上网、看电影玩游戏 46.67%
B、逛街、聊天18.33%
C、兼职11.67%
D、看书、学习28.33%
E:忙于社团、学生会10% 分析: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从上面的结果我们就不得而知。现在大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竟如此出奇的少,并没有在大学校园这片圣土里学到真本领,白白浪费了四年青春。
5.您对毕业后自己的发展方向抱有怎样的心态?
A:迷茫
B:目标明确
C:顺其自然
分析:大概20%的人没有目标。46.67%的人有但不明确,多数没有尽全去实现它顺其自然。有33.33%左右的人有着明确的目标并一直努力去完成它。看来拥有明确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它,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6、您对当前大学生活状态的评价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太满意
E.极不满意
分析:6.67%的人对生活非常不满意,45%的感觉一般,15%的不太满意,有28.33%的较满意,非常满意的只占到3%左右。有此看来大多数人,对生活有着新的期望,希望改变现状。
大学里最充足的莫过于时间了,但以上的调查表明,大学里的时间合理有效充分利用的实在不是很好,绝大多数不满意现在的生活,归根揭底是没有成就感,自己又不创造机会去实践,这也和目标不明确有关。学生的主观方面占有很大因素,但也说名我国的教育制度在教育监管引导学生自主发展方面还不是十分完善。
二、世界观调查 大学生能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对当前的社会状况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能客观、全面、正确地评价社会问题。大部分学生有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正确信仰,充分认识到社会与个人、自然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规律和矛盾。但部分学生容易受外界言论的干扰,信仰立场不坚定。
三、人生观调查
1、从价值主体来看,一方面大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增强,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主要表现在对自我崇尚,对自我价值、自身利益的追求,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实现”;另一方面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趋于客观,自我意识和成才意识日益强烈,但身心发展不平衡,存在许多矛盾和困惑,表现在积极进取,有理想、有追求,但理想现实化、功利化,偏重个人发展。
2、从价值取向来看,大学生把理想追求和现实功利结合起来,从注重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重实惠、实用和物质享受的现实生活,倾向于奉献与索取并重;从注重知识的价值、理性的追求,到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上的享受,认为即使在追求理想和知识的同时,也需要金钱和物质享受。合理利己主义,成为大学生中比较普遍的价值取向。
3、从价值评价标准来看,具有明显的双重性,理论上知识的标准与实际中行动的标准不一致。
4、从价值观念来源来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冲击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来源呈现出多元化倾向,社会现实生活及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影响较大,同时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日渐突出。
四、政治观调查
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新科技的学习和接受快,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遵守法纪,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支持改革开放,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部分同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的、片面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层面上,对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感到困惑不解。
2、大学生在政治取向上具有明显实用、功利的特点。对政治淡漠,缺乏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责任感,缺乏吃苦耐劳和献身精神,只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3、大学生政治思想稳定、健康,政治鉴别力有所增强,但仍存在某些片面、模糊认识,政治觉悟有待提高。
五、道德观调查
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社会公德水准不高,有的缺乏最基本的公德修养普遍怕吃苦,劳动意识淡漠,缺乏对他人的理解。不再以克己、勤俭、吃苦、谦虚等为美德。缺乏远大理想、是非观念差、自我控制力差,对性自由、诚实守信、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等观念有了不同的理解。
六、法治观调查
大学生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多方教育,对法律有一定了解,能根据法律的规定采取行为。但由于部分大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加之理性思考相对缺乏,有时会逾越法律的底线,给社会增加不安定因素。
七、大学生思想原因分析
1、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趋于客观。随着大学生的成长,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增强,对自我的认识也日趋客观与完善。但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发展,西方的实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也逐渐为部分大学生所接受。这些思想使大学生的理想意识趋于淡薄,对自我认识趋于客观,促使大学生更加注重现实的发展,而忽视了远大理想的作用和个人的未来发展。
2、大学生生活的社会化趋势。处于“小社会”环境之中的大学生,跟社会的接触日趋增多,其思想、行为等也为社会所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思想呈现随波逐流的特点,缺乏自我思考、理性思考的能力,“人云亦云”。市场经济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原则也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着大学生更加注重现实的生活,其行为带有很大的功利色彩与现实倾向。
3、大学生独生子女化。计划生育缓解了我国的人口压力,但它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如今的大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为家庭成员所珍爱,有的甚至娇生惯养。长期的溺爱教育,使大学生缺乏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缺乏勤劳朴素、艰苦奋斗的品质。在大学群居生活与人际交往中呈现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人际关系紧张。
4、德育的忽视。中学期间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人格的全面发展。而大学德育课程多为说教式的灌输,不仅没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综合以上讨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大学生职业观的变化是市场经济体制和招生分配制度改革的产物,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但是我们应该明确,只有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的事业才是成功的事业,才可能获得个人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
第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既是人们安身立命和得以成功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也是人们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丢掉了诚信,任何人都不可能获得生活与事业的成功。
第三,培育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坚持竞争与合作并存。在现代社会,竞争是人必备的生存能力,但学会与他人合作也是现代人的基本生存技能。因为21世纪科技发展一体化综合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个人的力量显得非常渺小,创新人才将以一种集合体的方式呈现出来,未来的人才只有具备谦虚谨慎,懂得尊重、关心、团结他人的素质才能有所建树并得到社会的承认。因此高校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问题分析 篇5
及对策研究
学院名称:电气学院专业班级:电信科学类姓名:罗伟学号:
12021204110206
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罗伟
(武汉轻工大学,电气学院,电信科学类1202,1204110206)
摘 要:当代大学生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和碰撞,受此影响,部分大学生道德观念出现混乱,道德行为出现滑坡,道德状况不容乐观。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现状进行分析,查找道德缺失的原因,总结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缺失;对策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我们党及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和主力军。承担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青年大学生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约有2500万,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局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面临有利条件的同时,也遇到了严峻挑战,当代大学生是在经济全球化、网络环境和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其成长的环境必然在其思想意识中打上深深的烙印。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和碰撞,受此影响,部分大学生道德观念出现混乱,道德行为出现滑坡,道德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中国传统道德严重缺失,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国家要实现伟大复兴,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道德水平的滞后直接影响国民总体素质和现代化建设水平。因此,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迫在眉睫。当代青年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不容乐观,更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相距甚远。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
第一,功利思想明显,价值取向扭曲。中国加入世贸以来,对大学生寄予厚望并希望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尽管如此,一些大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中仍存在道德缺失成分。功利思想明显,价值观取向上过于急功
近利,敬业意识薄弱,理想追求淡化;在得到别人资助时心安理得,不思感恩与回报。一些学生过分关注自我价值,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视为人生追求的核心,从而造成价值取向扭曲,甚至形成极端的自私人格。在索取与奉献关系上,则一味地强调索取,造成个人贡献与社会索取失去平衡。
第二,缺少社会公德意识,生活行为失范。部分大学生缺乏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而且对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重视不够,缺少检点。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不少学生对这一体现大学生责任感与文明程度的规范未加重视,甚至行为失范:如在课桌上乱写乱画、逃课、上课迟到早退、在教室里吸烟吃零食、随地吐痰扔垃圾、随意撕毁折叠涂画公共图书、在课堂上打电话、在网上发布不健康消息、在公共场所行为举止不得体等,缺乏社会公德。但是由于他们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因此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个人情感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少大学生,处理不好恋爱与学业、爱情与性等诸多问题,导致抑郁、敌意等心理症状,造成未婚同居、未婚先孕、为情自杀他杀等诸多问题。
第三,拜金思潮泛滥,贪图安逸享乐。据调查显示,当今大学生的物质消费档次越来越高。而精神消费场所,大学生爱去的场所依次是网吧、KTV、电影院、洗浴中心、酒吧等,总的趋势是对娱乐、休闲活动设施和场所的需求越来越大,对课余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大学生高消费带来的消极后果是相当严重和不容忽视的。这既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滋长了校园的奢侈风,又使得拜金思潮泛滥,对当今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以及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而对提倡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嗤之以“小农意识”;在学习方面,贪图安逸,缺乏积极进取向上精神,声称“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所谓“治学原则”;在爱护保护他人成果方面,表现出道义上的缺失,随意破坏、剽窃事情时有发生。
二、导致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因素分析
第一,家长过分溺爱所至。八十年代后期出生的独生子女已开始进入大学,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往往受到过分溺爱。父母对子女的爱护与日俱增,对子女的各种投资有增无减。但他们过多的关注智力开发,忽视了对子女道德品质和行为等方面的养成教育,让孩子利用假期、双休日参加各种补习班,剥夺了子女参加适度劳动、加入大自然、参与实践、关心社会与他人的权利和机会。这样许多父母忽视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尤其忽视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的发展,这种教育上的片面性无疑给处在养成教育关键时期的青少年传递了一种错误理念:成绩就是一切,其他皆无所谓。再者,不少父母追求生活享受,自身行为不检点,不能给青少年树立良好的榜样。
第二,学校德育教育的缺陷。目前各类学校正在推行素质教育,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我们也发现,传统的“应试教育”、“唯分论”的思想,在学校教育中仍然根深蒂固,重智育而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依然明显存在。同时,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依然停留于传统的说教方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老师们一直孜孜不倦的向学生们灌输“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这些四字的道德规范对孩子们来说无疑是大话、空话,在孩子们的心中激不起一点波澜,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对于自己完全无法理解的文字,他们又如何将其付之行动呢?因此,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德育的效果。
第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人们主体意识的生成,同时诱发了个人主义倾向;市场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利益群体的多样化必然导致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增强了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同时诱发了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思想。目前,一些领域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丑恶的现象有所蔓延,并很快成为一些人衡量价值的标准,而社会又未能适时确立更完善的价值标准,导致部分大学生注重实惠的目标和追求,过于关注自身生存状况和发展条件而削弱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一些成年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以及少数领导干部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的屡禁不止,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第四,大学生道德观念淡薄。由于大学生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面对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道德、不文明的现象,不能自觉地去身体力行那些良好的道德规范,因此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论文抄袭、考试违纪舞弊已不再是个别现象;对做“枪手”、助学贷款欠款不还等行为,也并不觉为耻。
个人情感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少大学生,处理不好恋爱与学业、爱情与性等诸多问题,导致抑郁、敌意等心理症状,造成未婚合住、未婚先孕、为情自杀他杀等诸多问题。因此提高大学生文
明水准,重视大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已势在必行。
三、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水平的有效途径
第一,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做品德高尚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其中包括哲学、教育、史学、经济、文学、艺术、宗教、科技等主要内容,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流传跨越时空,亘古至今,具有超越历史阶段的绵延特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俨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现如今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社会上是高层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是我们社会的精英,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兴旺都离不开大学生的努力与拼搏。众所周知,道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道德思想在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大学生应当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遵纪守法观念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坚持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增强其民族的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锻炼出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自尊、自信、自强精神,是我们德育工作者的责任。
第二,加强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主要包括培养其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等内容。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准备献身事业,报效祖国,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其危机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多数青年学生都能认同遵守公共秩序,讲究公共卫生,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等公德意识。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些大学生在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产生了道德和观念上的错位和倾斜,使得大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然而在上述公德意识行为的体现上,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水平却表现的偏低。在大学的校园里,我们经常看到许多不文明现象的存在。虽然这些不文明行为仅是一部分人所为,但是却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鉴于此,加强大学生的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成为当前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要提高认识。如果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连最基础的社会公德要求的文明行为都做不到,那将是教育的悲衰。高校已经意识到,公德教育的贯彻实施直接影响到能否培养出全面合格的人才。许多国家对学生的价值观及德育教育都非常重视:日本人以良好的道德素质,让世人看到了道德教育的成效。英国教育部颁发的道德教育大纲中人才的素质又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该大纲明确规定:学校必须向学生传授道德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诚实、信用、尊重别人权利、爱惜他人财物的良好品质。日本也以其良好的国人素质,让世人看到了道德教育之成效。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是会做人。因此,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大学生的基础文明建设和社会公德教育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并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其次是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在校园的日常管理中,校方要重视环境对育人成才的影响,在大力加强养成教育的同时,切实加强管理。巩固好的文明行为,在文明行为基础上加强教育管理,特别是加强“养成”教育。教育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自觉性,而管理则是使这种自觉性形成习惯,使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得到贯彻落实。只有形成好的文明习惯,才能形成好的社会公德。养成教育应该以社会礼仪常规教育为起点,使大学生懂得和遵守最基本的公共道德。公德教育不仅仅只是唤醒大学生的公德意识,而是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教育。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一方面要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要有相应的管理措施作保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是养成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只有思想教育而无具体措施,容易造成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做,在行动上却又往往不去做;只有管理措施而不强调养成教育,就不能形成自觉的文明行为,学生虽然知道必须这样做,但在内心里并不自愿,甚至往往形成抵触、逆反心里,只有把养成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自觉的文明风尚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形成是学生做人最基本的条件,决定着大学生能否以一个文明人的姿态步入社会。
再次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大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校园文化是学校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树立和弘扬社会注意荣辱观具有重要作用。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加强校园景点建设,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化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现金文化的熏陶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当代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第三,提高教师素质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素质和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等院校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精神,提高教师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又成为素质教育的根本。邓小平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要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素质,教师素质是关键。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只有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德才兼备的做人样板,才会发挥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才会吸引他们自觉地去接受影响。教师不仅要献身教育,而且必须正确、自觉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此外,渗透教育也能为塑造新一代青年的健全人格发挥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师道德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在改革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的同时,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加强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道德规范教育、道德实践教育,切实调动家庭、学校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在市场经济体系下为培养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问题分析 篇6
[摘要]当代大学生在饮食消费行为上存在着不吃早餐或早餐营养质量不高,偏爱零食、偏爱洋快餐、偏爱油炸食品、校外就餐、白开水饮用量偏少、蔬菜水果摄入量偏少等诸多问题,目前主要解决对策为帮助大学生获得科学的营养知识,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和形成健康的饮食消费行为习惯。
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到成年期的过渡阶段,科学合理的饮食和营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习效率。但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营养学知识,饮食消费行为基本处于盲目状态,随意性较大,能按科学方式对待饮食的人为数不多。本文将探讨当代大学生饮食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饮食消费行为。
一、当代大学生饮食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
1.不吃早餐或早餐营养质量不高。大学生普遍不重视早餐,相当多的大学生不吃早餐或早餐营养质量不高。因此,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早餐教育,让大学生意识到吃早餐的重要性,并让大学生了解早餐的食物种类、数量和营养搭配情况。2.偏爱零食。大学生中喜欢吃零食的情况非常普遍,尤其是女生更加偏爱零食。零食所提供的能量、营养素不如正餐均衡、全面,而且多数零食味道浓厚,过于香甜或咸鲜,脂肪和糖盐的含量较高,既影响大学生进食正餐的胃口,又容易造成钙、铁、锌、碘、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素的缺乏。因此,要教会大学生选择营养相对均衡全面的零食,既享受到吃零食的快乐,又能获得良好的营养。3.偏爱洋快餐和油炸食品。从营养的角度看,洋快餐普遍都是肉多、菜少、高能量、高脂肪、低膳食纤维、低维生素、低矿物质的食品。油炸食品经高温烹调可产生大量有强烈致癌作用的丙烯酰胺、苯丙芘等毒性物质,故此类食品不宜多食用。
4.校外就餐。大学生,尤其是男生在校外就餐的次数明显高于女生。他们选择校外就餐的原因:有的是认为校外饭菜价格适中,口味要比学校食堂好;有的认为校外就餐自由方便,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有的经常是因为同学、朋友聚会而外出就餐。大多数学生校外就餐的地点选择在学校周边餐馆、街边小店、小摊上,但这些地方大多条件简陋、缺少消毒器具、用餐环境恶劣,存在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
5.白开水饮用量偏少。很多大学生没有主动饮水的习惯,每日的饮水量不足,往往是渴极了才暴饮一顿。现在的瓶装水和饮料越来越多,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大学生常以此替代喝白开水,认为比喝白开水更有营养,尤其偏爱含糖饮料和果汁。其实从健康的角度来看,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里面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而且它不用消化就能为人体直接吸收利用。
6.蔬菜和水果摄入量少。大学生膳食结构不合理还表现在每餐主食量摄入偏多,而蔬菜水果摄入量较少。蔬菜和水果能够为人体提供每日以及长期健康所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等矿物质。它们还能增加膳食纤维,有助于体内酸碱平衡,从而达到一个平衡的膳食模式。
7.饮食不规律。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一日三餐进餐时间和进餐间隔无规律,甚至三餐的食量分配也无任何规律,随意性非常大。如果摄食不足或饮食过度,都会伤害脾胃的功能。饮食不规律、饥一顿饱一顿是导致消化系统紊乱的主要原因,长期没有规律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必须引起注意。
二、如何帮助当代大学生形成健康的饮食消费行为
1.帮助大学生获得科学的营养知识。营养知识告诉人们如何科学合理地食用各种食物,从中获取种类齐全、数量适宜的营养素,能够预防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消除健康危险因素,从而保持身体健康。目前,很多大学生缺乏营养知识,在食物选择消费、膳食行为等存在着不少误区,这会对大学生的营养状况和身体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要面向大学生全面开展营养教育和宣传,逐步提高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
2.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形成的正确营养观念,是促使大学生将营养知识转化为行为和习惯的动力。营养对健康的影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膳食结构不合理,偏食挑食、暴饮暴食、酗酒等不良饮食习惯对身体的危害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示出来。人体只有获得全面而均衡的营养才能有效地维护身体的健康。大学生的生长发育状况、营养状况和对营养素的需求往往因各地区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水平不同而有差异。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营养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个性化的膳食结构,使每个人都做到自己可能达到的最好水平。
3.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饮食消费行为习惯。营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促使人们建立和形成有益于健康的饮食消费行为和习惯。教师应引导大学生明智地进行食物消费,努力帮助他们逐步改掉不利于健康的饮食消费行为和习惯,优化膳食结构。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宝塔,大力推广营养餐。对大学生的营养问题实行干预措施,全面改善大学生的营养状况,预防与营养相关的各种慢性病。同时,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自我实践对其形成健康的饮食消费行为习惯至关重要。通过科学的饮食实践,把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健康有益的食谱和摄食方式变成自己一生的嗜好习惯,自觉地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大学生获得科学的营养知识是基础,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是形成健康行为的动力,而养成健康的饮食消费行为习惯则是最终目的。在对大学生进行营养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帮助大学生能够主动地将营养知识和营养观念转变为自觉的行为、最终达到增进大学生身体健康的目的。
1、早餐中的“两宜两不宜”一是宜少不宜多:饮食过量会超过胃肠的消化能力,食物便不能被充分的消化吸收,久而久之,会使消化功能下降,胃肠功能发生障碍而引起胃肠疾病。另外,大量的食物残渣储存于大肠中,被大肠中的细菌分解,其中蛋白质的分解物——苯酚等会经肠壁进入人体血液中,对人体十分有害,并容易患血管疾病。因此,早餐不可不吃,但也不可吃得过饱。一是宜软不宜硬:在清晨,人体的脾脏困顿呆滞,常使人胃口不开、食欲不佳,老年人更是如此。故早餐不宜进食油腻、煎炸、干硬以及刺激性大的食物,否则容易导致消化不良。早餐宜吃容易消化的温热、柔软食物,如牛奶、豆浆、面条、馄饨等,最好能吃点粥。如能在粥中加些莲子、红枣、山药、桂圆、薏米等保健食品,则效果更佳。
2、每日饮食以午餐为主每日饮食中最主要的一餐就是午餐。如果午餐不吃饱吃好,人往往会在繁重工作数小时后(特别是下午3~5点钟)出现明显的低血糖反应,表现为头晕、嗜睡、工作效率降低,甚至心慌、出虚汗等,严重的还会导致昏迷。所以午餐的作用可想而知,午餐的作用可归结为“承上启下”四个字:既要补偿早餐后至午餐前4~5个小时的能
量消耗,又要为下午3~4个小时的工作和学习做好必要的营养储备。所以在午餐的食物挑选上也要动一番心思,不能或有或无的凑合,午餐食物的选择大有学问。午餐所提供的能量应占全天总能量的40%,这些能量来自足够的主食、适量的肉类、油脂和蔬菜。
大学生一日三餐营养搭配食谱:
早晨:牛奶一杯,鸡蛋一个,面包或者馒头一个。水果适量 中午:米饭或馒头,炒各色蔬菜。
晚饭:小米粥或玉米粥,面食适量,烹炒蔬菜若干 少量肉!一 营养早餐的速配方案
方案一:两个小馒头加热,咸鸭蛋切两半,食用其中一半,取豆腐干50克盛在盘里,鲜橙切开,搭配250毫升豆浆一起食用。
方案二:全麦面包两至三片;一个鸡蛋煮熟;再取1/2根黄瓜切成小条并加少许盐;配一根香肠;饮用200毫升酸奶。
方案三:一个汉堡面包横切两半,抹一小匙果酱,中间加两片奶酪;一个猕猴桃切片,加在面包中或直接食用均可。牛奶倒入杯中加适量营养麦片饮用。方案四:两片三明治面包,在一片上抹一小匙花生酱,在另一片上抹约20克肉松,将一个番茄切片加在中间食用即可。牛奶饮用量为250毫升。
方案五:两个小豆沙包加热,一个鸡蛋煮熟,取腐乳少量,与豆浆、苹果搭配一起食用。豆浆饮用量为250毫升。[详细] 二 美味午餐
多吃新鲜蔬菜,少吃油腻。豆制品是优质植物蛋白质的来源,是中餐的首选。油菜等新鲜蔬菜可促进豆制品中的微量元素吸收。在选择荤菜时,也要尽量点较清淡的,宫爆鸡丁就不像其他肉类含较多脂肪,同时还富含钙、镁、铁等元素。白米饭,可以满足大脑和肌肉正常工作所需的糖分。饭后甜点,水果是最适合的选择。饮料最好选择茶等碱性饮料,可以中和鱼肉等酸性食物,达到酸碱平衡。同时又富含抗氧化物质,可以清除体内垃圾。.......三 精致晚餐
大学生的晚餐建议
人的排钙高峰期常在进餐后4~5小时,若晚餐过晚,当排钙高峰期到来时,人已上床入睡,尿液便潴留在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尿路中,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致使尿中钙不断增加,久而久之,逐渐扩大形成结石。所以,晚上6点左右进晚餐较合适。晚餐吃素可防癌晚餐一定要偏素,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为主,而蛋白质、脂肪类吃得越少越好。
晚餐一定要偏素,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为主,尤其应多摄入一些新鲜蔬菜,尽量减少过多的蛋白质、脂肪类食物的摄入。
随机抽取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大学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调查表700份,收回641份,剔除不合格问卷11份,完整应答问卷630份,应答率98.3%。调查的630大学生平均年龄为(20.4±0.9)岁;男生145人(23%),女生485人(77%)。
关于大学生饮食营养健康调查问卷
1.你的性别?()A.男 B.女
2.你对饮食营养学知识是否有所了解?()A.非常了解B.知道一些C.基本不了解 3.你每周吃早餐的次数是()
A.7—6次 B.5—4次 C.3—2次。D.1—0次 4.你早餐一般吃什么?(多选)()
A.面包牛奶 B.豆浆油条C.包子和粥D.鸡蛋E.饼加菜 F.饮料G.馒头 H.水果 I.其他
5.你吃早餐一般注重什么?(多选)()
A.质量 B.味道 C.营养 D.卫生 E.价格 F.其他 6.你一般会选择在什么地方吃饭?()
A.食堂 B.饭店 C.餐馆 D.小摊 E.其他。7.一般吃饭你会选择的菜式是?()
A.一荤一素 B.两荤一素 C.两素一荤 D.两荤 E.两素 F.其他
8.你在食堂就餐时选择食物的主要依据是()A.口感好 B.价格便宜 C.营养搭配合理。D.其他 9.你对饮食营养卫生学知识是否有所了解?()A.是的,我很看重 B.稍稍知道一点 C.不了解,无所谓 10.你是通过那些途径了解饮食营养学知识的呢?(多选)()A.营养学课程B.书C.杂志D.报刊E.网络F.他人D.其他 11.你认为人体必需营养素有哪些呢?(多选)()
A.蛋白质B.脂肪C.碳水化合物D.水E.无机盐F.维生素 G.膳食纤维
12.对于食堂就餐,你最担心的环节是什么?()
A.原料的新鲜程度 B.饭菜加工中的卫生。C.餐具的卫生 13.对于油炸、烧烤、火锅、泡面之类的食物,你的看法是()
A.知道有营养卫生问题,几乎不吃 B.知道有营养卫生问题,但不怕,想吃就吃 C.不很了解它们的营养卫生问题,了解的话,会控制自己。D.其他
14.平时就餐的时候,你的进食速度是怎样的?()A.很快 B.较快 C.适中 D.很慢 15.在就餐的过程中你是否还会做其他事情?()A.是 B.经常 C.偶尔 D.否 16.你是否会为了减肥而节食或不吃?()A.是 B.否
17.平时一日三餐饮食规律吗?()A.规律 B.不规律
18.你认为大学生有必要了解和关注自身的饮食营养和卫生问题吗? A.有必要 B.无所谓 C.没必要
19.一个月你在饮食上花费的费用一般是多少?()
A.300以下 B.300-500 C.500-700 D.700以上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问题分析 篇7
一、当前大学生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 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多元文化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涵, 拓展了培育的途径,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 也使大学生面临着价值认同的危机, 增加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难度。为了更好了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情况, 笔者采用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的形式, 访问驻湛三所高校的75名学生。通过信息收集、整理与分析, 基本了解到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体上是积极的、健康的, 但由于受到多元价值取向、新媒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致使部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存在如下问题:
(一) 理想信念模糊化。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 部分大学生政治方向仍然不够坚定, 认为共产主义理想离现实生活较远, 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空中楼阁”。甚至认为有没有理想信念都是个无关紧要的事情, 表现出一种政治热情不高、政治参与积极性不强、政治意识淡薄的窘迫倾向, 从而不能很好地利用所学习的科学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和社会不公平的现象, 并引发了精神空虚、焦虑、失落等负面情绪, 产生了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认识上偏差, 进而导致他们在政治选择和政治行为上出现迷茫、盲从, 甚至“叛逆”。
(二) 价值取向功利化。在市场经济世俗化和功利化的影响下, 以及伴随学习、生活、交友和择业等现实压力的加大, 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正日益倾向于利益化博弈, 价值观模糊。部分学生崇尚实用主义, 爱慕虚荣, 功利意识较浓;有的价值取向扭曲、知行相互脱节, 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 重自我轻社会和他人, 缺乏社会责任心。校园文化的世俗性也体现了大学生功利、金钱意识的增强。从三所高校的学生会了解到, 大学文学社团异常冷清, 坚持追逐文学梦的学生越来越少;一些艺术类、体育类、公益类社团的发展更看重经济因素, 寻求经费的赞助已成为大学社团时尚的活动;有些校园文化活动的举办意义不大, 出现学生反响淡漠、参与率较低等情况。
(三) 诚信意识淡薄化。根据调查显示, 有的学生组织观念弱, 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肆意编造谎言欺骗老师, 漠视校园纪律和规范, 不认真学习, 抄袭作业, 考试作弊, 诚信缺失;有的学生在竞聘就业岗位时弄虚作假、扭曲夸大自己, 丢失了做人的诚信。有的或因定位不清, 择业期望值过高, 个别毕业生存在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攀比心态, 致使其无法正视择业的严肃性, 以致经常出现遇到单位就签, 遇到更好的就违约的现象等等。
(四) 社会责任感弱化。调查发现, 一些大学生的言行与时代的要求背道而驰, 过于重视个人前途, 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 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很不相符。有的学生变得更加注重自己个人的发展和前途, 而忽视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有的对自己的价值体现越来越重视, 甚至在自我生活中还存在着片面的自我膨胀, 演变成盲目自大和自负, 一味关注自己的发展, 缺乏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
二、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既有受全面改革发展期社会整体价值观走向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影响而形成的问题, 也有高校、家庭、大学生自身直面新时期应对迟缓而形成的问题。具体来说,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 社会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 大学生的价值观与行为在自然而然中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由于我国社会体制转型时期的特殊情况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加上全球迎来新的信息技术革命, 互联网不断普及覆盖,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成为“新宠”, 海量信息触手可及, 互联网成为各种意识形态激烈交锋的主战场, 各种思想的跨国界交流、交融更加频繁, 这些变化都有力地促进了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和复杂化。然而与此同时, 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传承不足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舆论引导不力, 让西方一些不良文化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乘虚而入, 对国内特别是大学生的“渗透”从未停止。加之部分大学生心理不成熟, 缺乏必要的信息甄别与是非判断能力。因此,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 大学生价值观必然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并引发诸多疑问、困惑和迷茫, 刻不容缓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动力。
(二) 学校因素。高校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合而成的动态的、开放的运行系统, 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本身是高校文化和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也必然要受到学校环境的影响。当前, 一些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视不够, 纳不上重要日程, 存在“说得多, 做得少”、“老经验多, 新方法少”的问题。尤其是一些教师“唯课本论”、“唯讲义论”, 不注重到学生中去调查研究, 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思想困扰和实际困难, 也不注重与学生互动, 仅沉迷于空洞理论的讲授中, 不能随着新形势的变化合理调整教学的重点, 不能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此外, 高校普遍缺少科学的刚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约束激励评价机制, 动力压力不足, 没有形成“气候”。
(三) 家庭因素。家庭是大学生身心成长的重要场所, 家庭也是社会基本的单元, 家庭教育对青年学生的人格形成至关重要。俗话说,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家庭中包括父母在内的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会对大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有些父母不注重言传身教, 自身言行举止不端, 不仅没有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反而使之在耳濡目染中有样学样, 对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负面效应。现在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多数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 从小就是“掌上明珠”、“小皇帝”、“小公主”, 父母和老人往往对其娇生惯养、百般溺爱, “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 如同在温室里成长的“花朵”, 经历不了风雨。这些孩子长大后, 在价值取向方面更加偏向于自我, 往往追求拜金、享乐, 缺乏艰苦奋斗、奋发进取精神, 一遇到困难挫折就意志消沉、垂头丧气、一团漆黑。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成为常态, 不少来自农村的大学生, 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 他们中多数比较孤独、自卑, 成大后变得沉默、封闭和不合群。可见, 家庭教育深刻而持久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方式更是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选择。
(四) 自身因素。大学生正处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 价值思维和价值选择方式尚未成熟与定型, 且因年纪轻、阅历浅, 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特别是缺乏实践锻炼, 鉴别力欠缺, 自身抵御不良价值取向的能力较弱。在这个人生阶段, 传统与现代、理想与世俗现实的价值观几乎同时对青年学生产生影响, 加之大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经济压力、社交压力和就业压力, 由此造成了他们在价值选择上的矛盾、对立与冲突, 导致其思想观念与实际行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产生不一致性的现象。多数大学生虽然认同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道德准则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但同时又不能自我防范和抵御社会上流行的不良风气, 甚至因为“从众”、“跟风”、“随大流”, 还有一定程度的认同和追随, 致使价值观“分化”。
三、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途径
新形势下, 大力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 既是党的十八大的战略要求, 也是当前国民教育体系不可推卸的重要任务和神圣职责。为此, 要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完善机制、多方合力、整体推进, 从而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 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提升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
1.注重培育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认识、逐步形成共识的过程, 不可能是朝夕之功。为此, 要坚持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结合相统一, 各有侧重、相互衔接、相互补充, 形成对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育人氛围。一方面, 要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领域不容忽视的问题, 加强舆论引导, 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抢占制高点, 注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引导, 不断增强大学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另一方面, 在全社会范围内积极地弘扬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 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美德, 逐步形成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礼让宽容、友善诚信、安定有序的人际关系, 培养自立自强、积极乐观、开拓进取、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通过塑造道德典型, 对模范人物的高尚行为和良好品德进行宣传、表彰和赞扬, 以榜样示范力量鼓舞人民, 提升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2.注重培育良好的校园氛围。一是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用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弘扬真善美, 贬斥假丑恶, 大力清理文化垃圾, 净化校园环境。二是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 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良好氛围。三是完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平台的精神。着力加强学校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和网络阵地建设, 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
3.注重培育良好的家庭氛围。在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过程中, 家庭要发挥价值观教育基础作用。长辈要用个人的良好品行、道德为孩子树立榜样示范, 并以身言教加强对孩子中华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的熏陶, 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积极引导孩子从小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与此同时, 家长要大力配合高校教育工作, 多渠道加强与高校的沟通, 共同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
(二) 拓宽教育认知的渠道, 提高大学生认同和接受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1.要发挥高校解读核心价值观内涵的主阵地作用。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贴近时代、贴近现实及贴近学生思想实际, 科学地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程标准, 突出高校其主导和引领作用;二是着力改进教学模式, 发挥好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将情境模拟、案例分析方法运用于教学中, 强化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自觉为国家、为社会和为个人理想的实现奉献青春和热血。
2.发挥新媒体弘扬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正渠道作用。毋庸置疑, 新媒体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具有“双刃剑”的作用。为此,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始终坚持“以疏为主, 以堵为辅, 疏堵结合”的原则, 在实践中充分挖掘新媒体潜在的熏陶功能。积极运用网站、微博、公共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手段, 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加强正面思想引导, 鞭策学生由被动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转向主动学习, 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过程中理解、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 构建德育实践的融入体系, 增强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一是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德育教学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 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为此, 高校要按照德育实践教学内在规律要求,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实践等基地各个环节, 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大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二是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高校要依据核心价值观对于提高人们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要求, 以“五四”、“七一”、“九三”、“十一”等节庆日为契机, 在青年学生中开展经常性、普及性的以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主题活动, 以及利用校园网、论坛、讲座、校报、广播、宣传栏、官方微博等形式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良革命传统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的成就, 培养他们爱国爱党、吃苦耐劳和敢于担当等高尚情操, 引导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升华思想认识, 强化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养成良好文明的习惯, 在学习生活做到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三是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中。高校要依托社会实践活动平台, 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 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的同时, 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并鼓励和倡导大学生深入群众了解社情民意, 组织学生带着社会聚焦的热点问题, 到机关、企业、社区、农村去调查, 参加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爱心公益和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具体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积极有为, 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四) 健全长效机制, 确保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上台阶。一是要健全制度的约束机制。高校要加快更新培育理念, 推动德育教学改革, 加强系统谋划, 尤其是要从制度层面上, 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在学校教学和管理的各项制度中, 把核心价值观的各个层面要求贯穿于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安排, 提出重点工作措施, 推动形成有示范、能落实、可监督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 推进工作长效化、常态化;同时, 健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强化对学生价值选择和价值行为上的鞭策和约束作用。二是要构建宣传教育的实施机制。要按照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规律, 通过持续的宣传教育、理论灌输和长期的文化渗透。并加快组织编写一套系统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材, 把“24个字” (即“三个倡导”) 这一基本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与实践中, 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文化育人、师生日常行为, 实现体系有机衔接, 符合完备体系要求。三是要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一方面, 要从道德、舆论、行政、法律等多角度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进行评价;另一方面, 要从大学生自身的知、情、意、信、行各方面, 以及学校的校园文化、精神风貌和素质教育等方面来全方位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成效的考评。此外, 高校要注重结果的反馈, 用考核结果鞭策, 切实发挥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
摘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也是新时期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需要。本文从当前大学生培育与践行核心价值观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 深刻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 并提出要从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拓宽教育认知的渠道、构建德育实践的融入体系、健全长效机制等方面强化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以期取得实效。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参考文献
[1]编写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4, 1
[2]李纪岩.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3, 6
[3]戴艳军, 吴桦.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4, 3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问题分析 篇8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生命教育
开展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研究,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也有助于高校教师及管理者了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状况,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西部地区的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其中男生占45.92%,女生占54.08%;文科专业学生占34.35%,理科专业学生占35.37%,医学专业学生占30.27%;大一年级学生占7.14%,大二年级学生占32.65%,大三年级学生占26.19%,大四年级学生占34.01%;独生子女学生占31.29%,非独生子女学生占68.71%。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共发放问卷310份,回收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94份,问卷回收率96.7%,问卷有效回收率94.8%。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但防御能力不高。90.5%的大学生认为“身体健康”非常重要,8.8%认为一般重要,只有0.7%选择不重要。在问到“遇到火灾等突发事件时的应对方式”时,有3.1%学生表示一点也不知道,有83.7%表示只知道大概方法,但没实践过,只有13.3%的学生表示知道,并实践过。以上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的防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对大学生同居持开放态度,但学校性教育缺失。当被问及对“大学生同居”的看法时,47%的男生和22%的女生认为大学生同居很正常,只要双方自愿就可以,22%的男生和23%的女生认为只要将来结婚就可以,9%的男生和23%的女生表示反对,20%的男生和30%的女生表示说不清楚。此外,大学生获取性知识的途径分别是电视、网络和书刊杂志(73.8%)、同学(9.9%),家庭教育(5.4%),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只有10.9%。这反映出大学生性知识的来源很少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正规教育,家庭和学校性教育严重缺失。
3.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但存在极端行为。当问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时,只有2.7%的学生认为不重要。可见几乎所有大学生都认为人际关系的好坏与个人的发展密切相关。但是,当问到“如果同学间如果出现矛盾怎么办?”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会采取及时沟通对话协商的办法,但也有小部分学生会选择不去理睬,从此关系僵化,还有1.7%的学生表示会采取极端过激行为。当问到“如果遭到冒犯,是否有其杀死对方的念头?”,结果让人很吃惊,有4.8%的学生表示“经常有”杀死别人的念头,24.1%的学生选择“偶尔有”,71.1%的大学生选择“没有”。数据表明有一部分大学生还不能做到尊重和爱惜他人的生命,缺乏必要的法制观念。
4.大学生生活质量不高,心理咨询机制不完善。当问到“对大学生活的感受”这个问题时,有36.73%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活精彩而充实,4.762%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活无聊、空虚,38.44%的学生认为希望渺茫,看不见路在何方。还有20.07%的学生认为没什么感觉,稀里糊涂就过来了。数据显示出,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不高,生活满意度非常低,生活缺乏目标,看不到希望,对未来感到迷茫。当问及“如何缓解生活压力”时,有绝大多数大学生选择自己会慢慢消化,有3.74%的学生为此感到困惑,不知如何应对,有15.31%的学生选择寻求发泄途径,仅有5.4%的学生选择求助心理咨询。可见,大学生调适情绪的能力并不高,高校心理咨询服务也不健全。表1是学生压力主要来源:
表1 大学生压力的主要压力来源
5.热爱生命,正确对待自杀,但是存在极少数自杀倾向。在问到“能否做到热爱和珍惜生命”,绝大多数大学生表示自己一定能做到热爱和珍惜生命,仍有24.1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自己能否做到,还有4.1%的学生认为自己做不到珍爱生命。当问到“当你遇到很大的挫折,你有过自杀的想法吗?”时,只有一半学生表示从来没有过自杀念头,有37.1%表示偶尔有自杀念头,有6%的学生经常有自杀念头。以上数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很可怕的现实,高校中有自杀倾向学生比例很高。
6.积极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但存在功利化倾向。当问到“你在什么时候觉得生命最有意义?”的多项选择题时,选项的频率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实现个人目标的时候(84.4%)、被需要的时候(76.2%)、能使父母安度晚年的时候(71.1%)、被别人赞扬或仰慕的时候(41.5%)、赚很多钱的时候(40.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更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但也存在部分学生贪图物质上的满足与享受。
7.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看法。调查显示,高达74.1%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很有必要,21.1%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只有4.8%的大学生认为生命教育不重要,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对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有强烈的期盼。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问题分析】推荐阅读:
当代大学生风险意识问题分析与教育策略研究08-29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10-26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09-10
当代大学生有哪些价值05-27
关于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调查报告08-16
当代大学生厌学问题08-09
网络新生事物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05-30
浅析切实塑造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08-08
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