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厌学问题

2024-08-09

当代大学生厌学问题(共6篇)

当代大学生厌学问题 篇1

从当前大学生厌学现象, 分为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和外界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1 学生自身因素方面的影响

1.1 起点低、基础差。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实施, 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 招生逐年递增, 高教事业在我国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进步。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了大学生厌学这一日益严峻的问题。学生的质量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差距。一部分学生虽然进入了大学的校门, 但是无论从自身的自学能力还是从接受的能力, 对于他们来说大学学习必然要吃力, 甚至对学习失去信心。[1]

1.2 学习的激情淡化。

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 经过这长达十几年的“久经考验”, 学生的个性被扼杀了, 兴趣被压抑了, 天赋被埋没了。这种残酷、激烈的升学竞争, 已经把学生的学习激情消耗殆尽, 学习的耐力熬到了极限。[2]所以, 一部分学生一旦上了大学, 由于没有了求知的压力和父母的督促, 失去动力的他们就会产生了“该轻松一下”的想法, 于是开始吃喝玩乐, 得过且过, 不能及时调节自己的心态, 对学习也缺乏积极的态度, 不挂科就万事大吉。

1.3 美好的情感“恋爱”。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接近成熟的阶段, 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决定了他们对爱情生活充满向往和追求, 许多同学认为“没有爱情的大学生活是无味的”, “不求天长地久, 只图曾经拥有”等观点。当这些同学投入到一段美好的感情中时, 他们的重点不放在学习上, 对学习的渴望随之慢慢的淡化, 厌学的情绪也不断的上升。

2 应采取的措施

2.1 增加自信, 提高心理健康。

教师应该针对这些学生的心理状态, 善于发现这些学生身心的积极因素和身上的闪光点, 给予及时的关心和鼓励、肯定和赞扬, 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调整过高的期望值和目标, 尽量减少挫折防止一切伤害自尊心的做法和事件的发生;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自我心理防卫机制, 遇到挫则时会找到适当的方法, 缓解这些学生的心理压力, 使他们有一种受到重视的感觉, 使学生增加自信心, 激发他们主动学习。[3,4]

2.2 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

针对这些同学学校应该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其中, 让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感到大学生活的美好, 从而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 要树立这些同学的人生观, 价值观, 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找清自己该前进的方向。

2.3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正确处理爱情与事业关系, 大学生应该把事业放在首位, 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爱而放松了学习。因为学业是大学生价值感的主要支柱。要正确的处理恋爱挫折, 莎士比亚说过:“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不是走一条平坦的道路”。爱情是生活中美好的事情, 但在恋爱中遭遇挫折是常有的事。在处理失恋的问题上, 正确的态度是做到失恋不失德, 失恋不失态, 失恋不失志。

3 外界因素的影响

3.1 学校教育方式不当。

高校扩招之后, 教师、教室、实验室等有限的教育资源欠缺, 上百人同时上课, 教师上课照本宣科, 考试前划重点、划范围, 这导致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 屡屡逃课。[5]此外, 我国目前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制定学科过程强调理论性, 轻视实践性。在教学上, 学习内容缺乏趣味性, 教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够。只注重知识的培养, 而对技能、品质、素质的提高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方法。没能很好的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甚至对那些差生有歧视现象, 使部分学生在对教育模式产生疲倦心理的同时, 又由于不合理的评价, 产生逆反心理, 厌恶学校和学习。

3.2 就业压力大。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现在各种数据显示大学生是供过于求, 社会已不需要这么多的大学生。他们在大学里辛辛苦苦学这些知识, 当他们进入社会, 凭所学知识却无立足之处, 理想憧憬与现实状况形成强烈的反差, 这就使许多大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失去了兴趣, 也让学生对未来失去方向感到迷茫。另一方面, 在社会当中“关系”对工作还在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一些同学认为只要有钱、有关系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即然这样学的好与不好又有什么用, 于是自哎自叹, 消极失望, 产生极度厌学情绪。

3.3 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 信息革命日新月异, 我国社会体制也正进一步地完善, 但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外颓废文化思想的侵蚀, 加上一些不负责的传媒和商业影片过分渲染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 国内拜金主义、读书无用论及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 导致社会出现了人生价值的多元化选择。特别是我们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并且易变时期, 对社会当前存在的不良因素及诱惑缺乏足够的自觉抵抗力, 因而对人生感到迷茫和困惑, 人生价值取向失衡, 思想产生偏激和叛逆, 社会中各种不良风气的不断出现, 错误的舆论导向, 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少数学生沉溺其中, 不能自拔, 对学习几乎完全放弃。

4 应采取的措施

4.1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运用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成为教育主体。

改善教学方式, 实行教材改革打破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 积极运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 充分运用投影、幻灯片、录像、电脑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积极诱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材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 全面实行改革, 作到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要改变大学里填鸭式的教学和死记硬背的考试模式, 开展创新教育, 素质教育, 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培养学生动手事件能力, 还给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的时间和机会,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不让我们的学生成为精神畸形的高分低能者。

4.2 努力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 能视变化为机遇, 视困难为坦途, 有顽强的自制力, 坚定的信念, 及对生活充满期望, 充满热情。建立正确的就业观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 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6,7,8,9]其次, 学校要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 从而使他们在学习期间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在毕业时选择自己适合的就业岗位。还要教育学生打破铁饭碗的旧观念, 积极鼓励和推荐学生到与专业有关的合资或独资企业去工作。对一时不能就业的学生, 也应该为他们积极拓展就业渠道, 研究没有就业的原因, 积极介绍和推荐他们去工作。只要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打开了, 用人单位满意了, 就可以建立长期的用人关系, 也就使在校的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进行学习, 使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4.3 建立良好校园文化。

针对这些同学学校应该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其中, 让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感到大学生活的美好, 从而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 要树立这些同学的人生观, 价值观, 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找清自己该前进的方向。

综上所述, 大学生出现“厌学”, 除学生自身的思想和文化水平程度不高外, 也与学校、家庭的教育管理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因此, 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教育和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的“厌学”现象就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扼止。

摘要:大学生厌学已经成为了当今大学生中存在的一种流行病。对新时期大学生厌学现象进行分析与探讨,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厌学现象,措施

参考文献

[1]范源清.青少年学生厌学心理探究及其矫正策略[J].现代技能开发, 2002 (12) :34-36.

[2]陈清平, 宋德容.浅析学生厌学情绪的原因及表现[J].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16 (2) :12-14.

[3]平云光.技工学校学生厌学现象分析及对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2, 16 (8) :30-31.

[4]王极盛.驱散心理迷雾——提高学习成绩的新途径[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1.

[5]彭运石.教育心理学[M].第四版.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6]陈国海, 许国彬, 肖沛雄.大学生心理与训练[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5.

[7]郭亨杰.心理学——学习与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8]周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9]何彬生, 刘波, 吴建芳.大学生心理与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当代大学生厌学问题 篇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普遍推行,中学教育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却不能忽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在部分中学生中,尤其是成绩中下等学生中存在较严重的厌学现象。厌学作为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一种非常普遍现象,尽管前人已经就厌学的表现形式、原因及对策做过大量研究,然而,厌学现象并没有随着研究者的增多而逐渐消失,反而有种愈演愈烈的趋势。那么在这个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中学生为什么会产生厌学情绪?其心理原因是什么?有没有办法减缓或消除学生的厌学呢?这是一个值得教师和家长深思的问题。

一、引言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曾在全国做过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大型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学生普遍厌学,尤其是中学生[1]。另据有关调查显示,中学生的厌学率不但较高,而且还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城乡差异。国内像这样的调查文章还有很多„„在一些发达国家中也存在同样的学生厌学问题。厌学是日本青少年的五大社会问题之一,有三分之二的日本中学生想逃学。(赵蓉2000年)[2]。可见,厌学已成为国内外中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个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国内外许多教育学者对厌学做了大量研究,主要涉及对厌学定义及特征的界定,厌学原因的分析,厌学问题的防治和矫正策略等方面。本文就有关厌学问题的国内外研究做了部分总结,以供有关厌学问题的研究者参考,并能为如何避免学生厌学,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相关概念的界定:

厌学(weariness of learning),简单地说,是指学生厌恶学习,或不愿意主动学习,是一种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具体而言,厌学是指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3]。其主要特征是学生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即学生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速度和质量降低[4]。

二、对国外厌学研究的概述

国外基本没有直接讨论“厌学(being weary with school,being disgusted with school,dislike of school,being weary of learning/studying)”的资料,相关资料是关于“逃学(truancy;hooky)”、“辍学(dropout)”以及“学习倦怠(learning burnout)”的研究。国外用“逃学”一词表达一种行为,认为行为是客观的,只要出现这种行为,相应地西方就会有细究“逃学”背后的社会原因、经济原因、学校原因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大量的改变这种行为的计划方案[5]。

早在1963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就发表了《反中途辍学运动》(The 1963 Droupout Campaign)报告,重在指出学生中途辍学是教育的严重损失,号召公众预先发现潜在的辍学问题,帮助已辍学的学生返回学校。影响美国学生中途辍学的因素大致可归纳为: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四个方面[6]。国外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是由“倦怠”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其中以Freudenberger(人们通常认为Freudenberger是倦怠研究的开创人)和Maslach对“倦怠”所下的定义被引用的最多[7]。90年代初,日本媒体曾对中学生厌学数理作过报道。近年来,日本文部省曾经对全国4966名初中二年级学生进行了有关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厌学数理的中学

生已超过半数,达52%,比1995年的同类调查增加了5个百分点[8]。日本在谋求解决日益严重的厌学生、流失生问题时,强调把学校建成学生的“精神场所”。即学校通过日常各种教育活动和适应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力的指导,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并使其在良好的集体环境中形成正确的人际关系[9]。

二、对国内厌学问题研究现状概述

80年代以来,我国就有许多学者对城乡学生厌学做过大量调查,认为学生厌学相当严重,并开展了许多相关研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综观这些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对学生厌学的成因分析和防治策略等方面,总结归纳如下:

1、厌学的定义及特征

关于“厌学”,不同的人所下的定义稍有不同,有人称之为厌学感,有人称之为厌学症,还有人称之为厌学情绪。从网上检索到的出现频次最多的厌学的定义是“学生消极对待学习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模式,其表现为对学习的作用存在偏见,情绪表现消极,行为上远离学习活动”[10]。

傅安球(2002)等认为,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11]。肖格格(2004)认为,厌学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学生对学习不但厌倦,而且有意识的拒绝和逃避的行为。厌学可以仅仅是一种心理性的活动,也可以表现在行为上。它的根本特征是对学习有意识的放弃和抗拒[12]。

2、厌学成因分析

安秋玲、李召存(2005)结合自己在学校心理咨询实践中的体会和反

思,从心理学的视角揭示导致某些厌学类型深层内在心理动因:(1)自我导向的偏失;(2)自主学习动机被替代;(3)相关心理需要被忽视;(4)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困扰[13]。邓家金认为学生厌学的原因在于:(1)动机缺失;(2)兴趣转移;(3)学习无望;(4)恨屋及乌;(5)情感饥渴;(6)物极必反[14]。也有研究者总结了大致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教师教学方式陈旧,教学内容枯燥,教学能力不足;(2)考试过于频繁,教育管理过于看中分数;(3)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父母“唯成绩论”,对孩子的学习进行高压管教;(4)教师、父母与学生沟通不够,情感关怀缺失;(5)学生自身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学习自控力差[15]。

3、厌学问题的防治与矫正策略

傅安球等认为,运用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等手段能够有效且明显地改善厌学心理,但要完全消除厌学心理则还需要辅以其他干预手段

[16]。张震认为,为了使厌学的学生转变为好学生,最有效的策略是:第一,鼓励好奇与探索;第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第三,给予学生成功的满足和失败的挑战;第四,适时地给予学生恰当的赏罚;第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第六,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第七,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17]。滕文荣提出要消除中学生的厌学情绪,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18]。

三、结束语

对国内外厌学问题研究的评论

关于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国内外许多教育专家、教学工作者进行了孜孜不倦的分析和研究,针对厌学的特征、具体表现、原因分析及矫正策

略各方面都进行了广泛探究,答案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他们的研究为厌学现象何以产生的分析及如何防治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理论依据,也为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但从另一方面看。绝大多数文章仅局限于教育学领域,写作和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实证。目前有关厌学的研究大多是在教育学领域进行,心理学领域还较少涉及该课题。经过文献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论文内容几乎相近、写作方法单一,它们一般先是描述症状,接着分析原因,最后提出建议。

综上所述,对于厌学问题的研究,前人已经做了广泛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对于我国的研究提供了较为重要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游夏茵.调查显示中国学生普遍厌学向教育提出严峻课题[J].中新社,2002,2.[2]赵蓉.日本青少年的五大社会问题[J].中国青年研究,http://ki.net,2000,4.[10]胡俏.中学生学习倦怠结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浙江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2006.[12]肖格格.中学生厌学文言文现象的教育心理学分析.[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2005.[13]安秋玲,李召存.学生厌学行为的心理学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5(13):43~46.[14]邓家金.部分农村中学生厌学化学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15]陈洪岩.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2007.[17]张震.中学生厌学行为的成因分析及其对策[J].教育心理探微,山东教育科研,1998,(6).[18]滕文荣.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分析与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增刊

当代大学生厌学原因及对策 篇3

一、大学生厌学原因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前大学生对于“厌学”的看法, 笔者以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南昌航空大学等高校的已学习专业知识的高年级学生为对象, 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1100份问卷, 收回808份, 其中有效问卷为746份。参与调查的同学以高年级学生为主, 其中大一同学填写53份, 占总数的7.1%, 大二同学填写232份, 占31.1%, 大三同学填写316份, 占42.4%, 大四填写145份, 占总数的19.4%。746份有效问卷中男生共填写402份, 占54%, 女生填写344份, 占46%。本次问卷调查共22个问题, 涉及学习动力、厌学情况、厌学原因等多个方面。现以调查问卷为基础对大学生厌学的现象进行简要分析。

1. 学习情况。

此次问卷调查中涉及学习情况题有第1、2、6、8、11、16、20等题。

第1题为“你学习的动力是什么”, 参与此题调查的同学中47%选择了D选项“自己想学习, 为了以后更好地发展”, 21%的同学选择了A“成绩不好会影响毕业和就业”, 16%的同学选择了“有继续深造的打算”, 剩余7%和9%的同学分别选择了“压力所迫”和“说不清楚”。

第16题为“你对大学生活关心什么”, 72%的同学选择了B选项“综合素质、个人能力”, 17%的同学选择了B“社会实践、工作经验”, 6%的同学选择了A“成绩”。

从与同学的交谈中我们感觉到大部分同学愿意主动学习, 但是所看重的并非只是“成绩”, 同学们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力。应试教育间接导致部分同学形成“高分即高能”的观点, 步入大学后, 随着各种课余活动的展开以及学习课程内容性质的极大转变, 很多同学发现高分并不意味着较强的个人能力。

当前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趋势, 根据对广州、深圳、武汉、成都、重庆等地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研究发现, 大学生终极性价值中排列前5位的是:有所作为、自尊、社会承认、真正的友谊、自由;工具性价值排列前5位的是:能力、有抱负、胸怀宽广、诚实、聪明。价值观的多元化在调查结果也得到体现, 同时也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观念。

2. 厌学情况。

此次问卷调查中涉及厌学的问题有第3、9、13、17、22等题。

第3题为“你比较认同的学习态度是什么”, 64%的人选择了B“偶尔逃课, 大部分时间能去上课并听讲”, 20%的人选择了A“平时刻苦努力考前认真复习, 一心扑在学习上”, 剩余10%和6%的人分别选择了C“必修课选逃, 选修课必逃”和D“学习很无趣, 上课很无聊”。

第9题为“你认为翘课对成绩的影响有多大?”, 45%的同学选择了“一般”, 32%的同学认为“较小”, 10%的同学认为“较大”, 剩余13%的同学认为“基本没有”。

第17题是“对自己厌学程度的评价”, 76%的同学认为自己“偶尔有厌学情绪”, 10%的同学觉得“完全不喜欢上学”, 剩余14%的同学“从未有过厌学情绪”。

这些相关问题的调查反映出参与调查的同学中大部分偶尔有厌学的现象, 认同偶尔翘课这一学习态度, 同时认为翘课的影响并不大, 但是仍有10%的同学选择了“完全不喜欢上学”。在与参加调查的同学进一步交流后, 笔者发现大部分偶尔逃课的同学通常不喜欢人数多、内容与专业相关性不大的课程, 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这些课程的效率是不高的, 无法学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值得关注的是, 网络上较为流行的“必修课选逃, 选修课必逃”这一观点支持者较少, 这充分说明大部分同学学习态度是比较积极的, 能够正确看待学习的重要性。同时有17%的同学选择了“因为厌学而放弃学业”, 这值得学生、学校等各方面的重视。

3. 厌学原因。

此次问卷调查中涉及厌学原因的有4、5、7、12、14、19等题。

第4题为“你认为什么因素最容易导致不学习?”, 25%的同学选择了“电脑游戏”, 22%的同学选择了“社团、学生会工作”, 15%的同学选择了“陪男/女朋友”, 剩余的同学选择了“说不清楚”。

第7题是“你翘课的原因是什么?”, 49%的同学选择了“对上课内容不感兴趣”, 22%的同学表示“要参加学校的活动”, 9%的同学表示“需要兼职”, 剩余20%的同学选择了“就是不想上课, 想玩”。

第14题为“你认为学习成绩与你将来的成就是否有必然联系?”, 54%的同学认为“有一点”, 剩余的参与调查者中一半认为“有很大关系”, 一半认为“没有必然联系”。

以上相关问题调查反映了目前导致厌学的因素有电脑游戏、学生会工作等, 将近一半的同学“对上课内容不感兴趣”翘课, 有20%的同学认为“就是不想去上课”, 这些现象值得我们进行更深的研究。很多喜欢电脑游戏的同学说, 虽然明白长时间玩游戏会影响正常的学习, 但是就是无法克制自己,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部分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弱, 意志比较薄弱。

社会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感和焦虑以及对残酷的社会竞争和沉重的社会责任的恐惧和逃避使得缺乏竞争动力的个体选择虚拟世界来求得暂时的安宁和超脱。网络成瘾问题是由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 这也是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缺陷的反映。电脑游戏只是网络成瘾问题的一个方面。沉迷游戏导致大学生过于注重人机对话, 忽视人际关系以及正常的学习, 电脑游戏中的打斗场面使得部分大学生将生活、学习的压力发泄出去, 但是当他们再次面对学习和竞争的时候仍旧不知所措, 这又进一步导致其心理焦虑。这样的恶性循环是对大学生心理的极大危害。

二、建议部分

从以上的调查以及与同学的交流中, 我们感受到大部分同学的学习态度是良好的, 但是由于对上课内容不感兴趣、对于电脑游戏无法克制、忙于学生会和社团工作等原因导致了对学习的厌倦、忽视等。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 加强大学生与学校、老师的交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大学生群体逐渐呈现以下特征:构成群体多样, 整体素质下降, 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以自我为中心、功利思想较重, 心理问题增多等特征。传统的大学管理严重背离知识的构建性本质, 学生成了填充知识的容器, 这样的学生占有知识, 却没有智慧, 缺乏在复杂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管理者不能因为强调知识的正确性而忽视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和氛围的建设。总的来说, 大学生与学校、老师的对话仍然存在认识不够, 学生参与内容少、方式简单, 倾向于形式化, 无制度保障等特点。

传统的教育通常强调“统一性”, 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导致学生感觉学习没有新意、吸引力不够大;老师囿于评分体制和教学要求, 难以开展特色的教育方式。因此应加强师生间的联系, 例如以恳谈会、意见箱等形式进行交流互动, 应针对学生、老师的意见进行适当的教学改革。

首先, 大学生与学校、老师的交流对话中应该让更多学生参与, 而不是仅让成绩好、表现出众的个别学生群体参与。其次, 交流方式多样化, 除了利用一些常规的沟通方式外, 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据一项调查表明, 中国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互联网, 在大学生的信息结构中, 从互联网上获取的信息占56.4%;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利用好这一交流方式是具有较大的意义并且能够提高交流信息传达的速度。再次, 学校应为同学们之间的交流提供方便, 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不同之处在于学习的专业性增强、学院之间区别较大, 增进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同学之间的交流有助于知识体系的完善、认识自身学习的缺陷、增强学习的动力和竞争意识。

2. 对同学们的学习观念进行引导, 增强其适应能力、抗压能力。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认识到大学学习和中学学习的区别, 以至于不能及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方式, 产生了厌倦、消极等情绪。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自身的管理能力、独立能力的锻炼;另一方面要进行及时的引导, 在学生出现厌学情绪时给予关心及帮助。值得注意的是, 厌学情绪在进入专业知识学习的高年级同学中并不少见, 这从侧面说明了学风建设的工作应该做到全面彻底, 不能只重视个别群体。

对大学生的学习观念进行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学习观念是价值观的一种, 它是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物质存在的反映, 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必然导致价值观的改变。当前我国大学生价值观中存在着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对传统道德的反抗、对人生理想的失落, 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大学生的学习观念趋向多元化并有功利主义倾向。在这种情况下, 对大学生学习观念的引导就显得更重要、更紧迫。

相关研究表明, 大学生在校适应总体表现良好, 男女性别差异不大, 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无法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 学习动力、学习压力、人际适应、身心适应严重适应不良的比例依次为6.6%、13.8%、4.3%、9.9%。对此, 学校应该建起对大学学习、生活适应不良的矫正机制, 让更多同学, 尤其是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新生在处理此类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的、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避免日后厌学情绪的产生和加剧。

根据樊富珉和李伟 (2000) 在清华大学的调查表明71.3%的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承受着很大或较大的心理压力, 70.1%的学生对压力缺乏正确认识。过大的压力导致学生在生理方面出现各种不适, 如身体疲乏、睡眠障碍、肠胃不适等。对此, 学校等组织在对大学生的学习观念进行引导时要加强对学生抗压能力的培养, 让同学们对学习压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通过交流和锻炼加强自己在压力下的处理事情的能力以及缓解压力的能力。学校应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 并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 为学习、生活上产生厌倦情绪或者需要心理咨询的同学提供专业的指导, 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对于学习的障碍。

3. 精简学生机构以及活动。

适当参加学生活动对于锻炼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但是通过此次问卷调查, 笔者发现不少学生活动存在效率低下、组织不合理等问题, 参与这些活动的同学并未从中得到相应锻炼, 反而因参加活动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 相当一部分同学为了参加某些活动而放弃正常的上课、学习,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机构的庞杂、部分学生活动的低效对大学生学习产生的不良影响。

同学们对学校活动总体评价基本满意, 但满意度并不高, 学生参与态度和热情较差。李雪梅 (2007) 的调查表明, 学生对高校社团活动选择较满意和很满意的同学占参与调查同学总数的42%, 认为效果一般的占到总数的51%;在社团活动参与态度上, 其调查结果表明, 积极参与的占45.6%, 因内容而异的占37.7%, 很少参加的是15.%。另一项调查显示学生活动的吸引力有限, 48.53%的同学认为活动对自己的吸引力一般, 很小的占7.49%。故学生活动应提高吸引力, 在形式上、内容上进行创新, 增强吸引力;同时加强管理, 提高效率, 杜绝重复活动和形式化。

此外, 学生组织机构职责不明确, 学院机构和学校机构活动重复也是导致学生活动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 针对这一问题, 应该以规章制度等形式将各个学生机构的职责明确下来, 确定其举办活动的内容;建立强有力的机构核心, 保证学生机构运作的效率和凝聚力;按岗设需, 加强分工与合作, 加大学院组织和学校组织的联系, 实行资源共享提高利用效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迁,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较大变化, 厌学的现象在大学生中出现。笔者针对这一现象, 利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部分江西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探究当代大学生厌学原因, 并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厌学,建议

参考文献

[1]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

[2]李雪梅.大学生社团建设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3]叶向阳.大学生心理压力反应的结构及特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07.

[4]樊富珉, 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在清华大学的调查[J].青年研究, 2000, (6) .

当代大学生厌学问题 篇4

云南省广南县篆角乡中心学校陈福光

在广南县“举全县之力,攻‘普九’之坚”“‘普九’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特殊日子里,全县各乡镇初中都在为抓好学生学额巩固而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寻找出一条“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有效捷径。当然,我们也不会无动于衷!

为破解篆角初中学生厌学、辍学难题,在校长的授意和县教研室课题组的指导下,时任篆角乡中心学校教务主任的我与本校课题组的几位老师一起于2007年7月对本校十九个教学班中的47名厌学学生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调查内容(厌学原因)包括学生学习基础差、对学习是否感兴趣、读书有没有前途、是否受到打工经济的影响、家庭是否贫困、父母支持读书与否、学校管理是否有问题、老师是否体罚、差生在班上是否受到歧视等10个方面进行了一次问卷式调查。课题组在组织专项调查时,共发出调查问卷50份,回收到47份。在接受调查的47名学生中,认为自己学习基础差的有41 人,占总数的87.23%;对学习不感兴趣的有14人,占总数的29.78%;认为读书无用的有6人,占总数的12.76%;受打工经济影响的有8人,占总数的17.02%;家庭困难的37人,占总数的78.72%;父母不支持的2人,占总数的4.2%;认为学校管理差的有12人,占总数的25.53%;认为老师会体罚的有5人,占总数的10.63%;认为差生受到歧视的有15人,占总数的31、91%。另外,因为父母外出打工而缺少亲情,体弱多病,生理、心里有一定缺陷,受社会负面诱惑,自身生性贪玩、性格孤僻、小婚等导致厌学或辍学的有41人,占总数的87.23%。

以上调查情况表明:农村初中学生厌学、辍学的主要原因依次是基础差,家庭困难,差生受到歧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认为学校管理差,受打工经济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教师偶尔体罚,父母不支持。还有就是“留守儿童、少年”这一社会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更是十分严峻的。

针对上述情况,课题组通过召开会议,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学生厌学的种种原因之后,制定出了比较详细的课题研究方案并付诸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把继续开办好农村初中综合教育班作为解决我乡初中学生厌学问题的“良方”,在总结前两届综合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更加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加强管理,充实综合班专业师资力量。并通过与文山农校、州技工学校联合办学等方式,整

合各种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规格和效益,有效地、大幅度地降低了学生厌学的比

例,使学生由厌学变为愿学,爱学,乐学,学有所用。

此次问卷调查,课题组从这些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中分析研究并归结出了

以下八条破解学生厌学问题的具体办法和对策:

一、大造舆论,大搞宣传,让“普九”政策深入人心,做到家喻户晓,妇孺

皆知。把“读书改变命运,知识成就未来”的口号在学生中喊响唱响。

二、扶贫济困,想方设法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帮助学困学生。

三、由学校德育处牵头组建问题学生心理咨询室,倾听学生的心理话,帮助

学困学生释放心理压力。

四、走近学生,俯下身来与学生谈心,不仅在学习上要关心学生,在生活上

更要关心他们,尤其是要及时准确的了解到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和症结所在,找

准“病”因,对症下药。

五、关注“留守少年”,教师要当好学生的代理监护人。多与家长保持联系。

用师爱弥补亲情。

六、构建优美的育人环境,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发现学生的闪光之点和得

意之处并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七、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在管理上一定要做到严而有情。对学生既要关心

帮助,但也不能姑息迁就。

八、普及与提高并重,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宣传和奖励优等生,发挥优等生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问题找到了,对策出来了,老师们“对症下药”目标明确了,干好工作的合力也就形成了。通过努力,我校厌学学生的比例正在逐步减少,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明显提高。在往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学校各项工作也是成绩斐然。

一是“普九”工作顺利通过省人民政府的检查验收。学校督导评估、校园文

化建设等各项工作得到公众的认可和各级领导的好评。

二是师德师风建设及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品味进一步得到提升。德育工作呈

现新局面,学校于2007年9月获得“云南省德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三是在普教中渗透职业教育,办好让社会满意,家长放心的教育,让学生学有所用,用有所长,努力使这部分学生由厌学变得愿学、爱学、乐学,学到适合自己的东西。与文山农校、文山技校、广南民职中联合办学,成功开办初中综合教育班并得到州县有关领导的高度赞扬。

四是教学常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普遍提高,学校的书卷气越来越浓。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县统考成绩明显好于往年。2008年中考突破历史新高,陈琳同学以640分的实考分,名列那洒考区第一。共有12人上文山州一中录取线。

五是学校的“科研味 ”越来越浓,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良好氛围已经逐步形成。全乡教师共撰写教育论文和经验文章1500多篇,先后在各级教育刊物上发表和获得县以上奖励167篇;学生在上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中获奖75人次,在乡级组织的各种比赛和评优活动中获奖900余人次。

以上事实证明,在篆角乡人口素质偏低,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如期实现“普九”目标,并且得到省、州、县相关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这首先得力于上级的关心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以及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再就是学校参谋得力—研究的路子是对的,方案是可行的,方法是可取的,经验是成功的,成绩是显著的。

当代大学生厌学现象分析与对策 篇5

一、大学生厌学情绪的表现

1. 价值取向功利化, 厌倦学习。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日趋多样化。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 呈现出世俗化、功利化倾向。经商热及大学生自主成功创业等现象对在校大学生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而个别商业成功者的奇迹般的经历更刺激大学生们跃跃欲试, 直至付诸行动投身“商海”。在现实利益的刺激下,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厌倦学习, 放弃课堂听课, 造成缺课人数不断增加。

2. 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动力不足。

随着高校扩招, 大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优势不再明显。就业机制转变和就业压力加大, 促使大学生们采取了逃避现实和放任自流的消极态度, 表现出较为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偏激行为。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动力不足。缺少牢固的专业思想, 一旦遇到困难, 学习的信心就会动摇, 学习成绩下降。

3. 道德观念淡薄, 生活情趣低俗。

大学生在厌学心理的影响下, 道德观念淡薄, 生活情趣低俗, 得过且过。一是大学生恋爱现象日渐突出, 不文明交往现象严重;二是沉浸于进网吧、看录像、打台球、玩电子游戏, 更有甚者聚众赌博;三是超前消费, 互相攀比, 进出高档娱乐场所, 消磨意志。

二、大学生厌学现象的原因分析

1. 复杂的社会环境是造成现在大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改变也体现在大学生身上, 使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取向悄然改变。现在的大学生不再盲目崇拜权威、传统、教师和书本, 更注重自身需要和个性追求。学校的培养, 教师的教导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小, 而社会环境变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与日俱增。同时, 随着近年来就业机制转变和就业压力加大, 严重挫伤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读书无用”等厌学情绪。

2. 现代教学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影响着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我国现代教学模式不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 沿用封闭的家长式的管理。目前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大都是沿袭以往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 学科过度强调理论性, 轻视实践性。在教学上, 学习内容缺乏趣味性, 教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够, 只注重知识的培养, 而对技能、品质、素质的提高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方法。个别教师本身也不能为人师表, 没能很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使部分学生在对教育模式产生疲倦心理的同时, 又由于不合理的评价, 产生逆反心理, 厌恶学校和学习。

3. 家庭教育的失衡也是大学生厌学的原因。

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 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家庭教育的失衡又是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摇篮。个别家长忙于工作, 将孩子寄托老人抚养, 孩子缺少父爱母爱, 逐渐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及习惯, 体现在学习上, 表现为意志消沉, 厌倦学习;社会离婚率上升, 单亲家庭增多, 对孩子身心造成很大伤害, 使学生感到自卑、压抑, 对生活失去信心, 更无心学习;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要么过分溺爱与庇护, 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 放任自流, 要么严厉有余, 对成绩要求过高, 加重学生心理负担, 使其产生逆反心理, 失去学习兴趣。

4. 学生控制能力弱、抗挫能力差等心理因素导致大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许多同学进入大学后, 由于受到社会上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 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所学专业, 过分强调自我意识和个人爱好, 加之自我调控能力差, 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 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必然会对学习产生畏拒情绪, 导致学生厌学。同时, 大学是社会的缩影, 关系复杂, 矛盾尽显。在各种竞争, 各种挫折面前需要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能力。当部分学生在迷失自我时不能及时进行调整走入心理误区, 便失去了前进的信心, 找不到学习的动力, 产生厌学情绪。

三、消除大学生厌学情绪的对策

1. 深化教学改革, 完善教学体制。

在教学改革上, 要建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机制, 将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途径, 使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管理制度上, 改变过去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 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分制, 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 给学生更大的对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时间的选择权;通过大量开设选修课程、开放实验室, 加强以文学、艺术和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 为学生在校学习创造能动的环境和条件,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2. 提高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高校的辅导员、班主任是最基层和最直接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 在学风建设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管理部门一定要明确学生政工干部的职责, 加强考核, 建立约束、监督、激励机制, 鼓励他们经常深入学生中间, 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 重点关注学习困难生、特困生等弱势群体, 讲究方法注重效果, 有针对性的做思想工作抓住两头带动中间, 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 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与工作责任感。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课程进修、学历进修或出国深造以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还可以定期选派专业课教师下基层实习, 充实他们的实践知识, 锻炼其动手能力。

3.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价值观。

无论是学校, 还是家庭要帮助学生树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观念, 引导学生增强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信心, 增强学习动力,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大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心理品质。引导大学生认清大学求学与今后创业的本质联系, 通过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大学生了解我国国情, 激发他们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使他们懂得历史的重任、祖国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

4.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一是要加强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 锻炼自我管理能力, 能较好地进行自我调节, 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二是要对自己有个准确的定位, 明确努力学习的意识, 树立信心;三是要理性地面对各种失败, 正视各种压力, 增强抗挫、抗压能力, 保持积极的进取态度;四是要为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业生涯计划或人生发展计划, 明确自己的目标, 努力提高前进的动力。

5. 构筑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使大学生形成强烈的归属感。

学生生存于校园, 校园环境以其不可抗拒的力量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及行为方式。尤其是在学生没有形成良好道德信念的情况下, 周围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积极进取, 健康向上的的校园文化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在调动广大学生积极性的同时, 也会促使学生对学校形成强烈的归属感, 进而增强其学习兴趣。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树立良好教风、学风氛围, 让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总之, 只有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的努力, 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 从多方面入手, 综合治理, 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厌学问题。

参考文献

[1]范源清.青少年学生厌学心理探究及其矫正策略[J].交流与探讨, 2002, (12) :34-36.

[2]王汉定.大学生厌学现象分析与对策[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6, (6) :232-233.

[3]平云光.技工学校学生厌学现象分析及对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2, (8) :30-31.

关于当代大学生厌学现象分析研究 篇6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早在1983年, 一篇题为“大学生的厌学情绪与思想教育制度的改革”的文章, 其调查研究显示, 根据83%的同学反馈自己学习劲头足, 或可以保持不变, 但也有一小部分学生有“60分万岁”的想法。而到目前, 对于这个话题的讨论更是愈发激烈, 特别是一些基础课、思政课等科目, 大学生厌学的情况已然是司空见惯, 甚至有些学生因厌学, 不惜采取激进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对抗学校和家长。这种“流行病”在大学里流传得特别快, 经总结,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学习懈怠, 抱有侥幸心理 (懒惰型)

这类学生一般比较懒惰, 从高中紧张的学习氛围中解脱出来后, 顿时觉得获得自由, 从而思想上产生动摇, 对学习产生了懈怠的心理。初到大学, 大部分学生不能从初高中应试教育中转变, 到了大学离开父母监督, 也没有老师会紧追身后督促学习, 就慢慢自我放松, 表现为上课常常迟到、平时课程不能保证全勤。有的学生躲在宿舍, 彻夜不眠地玩游戏, 白天逃课睡觉;有的学生只顾着谈恋爱, 觉得大学是谈情说爱的好地方, 特别是女生多的院校, 很多女孩儿将时间浪费在梳妆打扮上;还有的学生, 抱着侥幸心理, 只要老师不点名, 就可以“逃过一劫”。

(二) 学习缺乏动力, 对未来迷茫 (迷茫型)

有的学生对于上大学的意义一无所知, 只是按照家长的期望和社会的要求发展。这样的学生进到大学后就会非常迷茫, 没有大量的作业, 也没有父母帮助制定的目标, 慢慢地开始对未来缺乏信心, 产生迷茫和困惑。表现良好的学生, 基本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坚持上课, 完成作业, 把学校和老师布置的硬性规定完成;表现差的学生, 索性逃课, 把时间浪费在各种不必要的活动中。

(三) 对专业认同感低 (排斥型)

有一部分同学因某种原因, 被迫选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并且他们对专业了解很少, 对未来的工作方向又不清楚, 因此很容易产生“厌学”心理。比如想学语言的学生选择了会计专业, 学管理学的学生又喜欢中文专业等等这样的现象。兴趣与学业没有统一, 难免会产生排斥心理。

二、大学生厌学原因分析

纵观当前大学生的厌学现象, 虽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产生原因也五花八门, 但总的来说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一) 社会因素

1. 就业压力

近几年, 随着各高校扩招, 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供大于求。长期以来我国实施高就业政策, 一些单位即使存在缺编的情况, 因为编制问题, 也没办法招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 由于地区差异, 很多大公司建在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 其他地区的学生和北上广的学生相比有很大的局限性, 竞争力不大;反之还有一些学生更愿意在家乡谋求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 但每年毕业生数量和需求量不相符, 因此一个岗位的竞争就会很大, 就业压力也会越强。

2. 思维误区

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只要在大学不犯大错, 不被处分, 每天“混日子”, 最后能顺利拿到文凭就达到了目的, 至于是否能学到知识一点都不重要, 更何况他们觉得就算努力学习也未必能找到和专业相关的工作, 还不如轻松度过四年。其实“文凭”只代表一个人所具有的文化水平, 只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工作中“文凭”甚至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 于是学生误以为只要拥有文凭, 就懂得上大学的意义。

3. 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这主要体现在经济市场下, 有些同学受到周围不良风气的影响, 认为没“关系”、没“后门”, 学习再好, 也无人问津。更有学生认为只要能赚钱, 学不学习都没关系。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赚钱上, 受到“拜金主义”的严重影响, 目前, 各大高校学生炒股、经商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

(二) 学校因素

1. 专业调剂问题

有一部分学生高考失利又不愿复读, 只能选择专业调剂, 但剩下的专业都不理想。一旦落档调剂, 尤其是调剂专业与原专业距离较大, 更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失衡。然而这种调剂情况又是很常见的, 所以学校往往过分对专业课关注, 却忽视对这类的学生心理辅导。因此导致学生长时间内无法适应本专业的学习, 心里不断产生怀疑。

2. 对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大学, 学生都要学习基础课程, 如毛概、思政、英语和体育等等, 而这些老师大多都来自思政部或者基础部, 学生和老师间了解较少, 因此放松了对基础课的学习。其次, 因为学院的领导和老师对基础课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 没有正确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基础课, 以致部分学生错误地以为在大学里只需要学好专业课就可以了。可是事实证明, 进入高年级后, 基础知识不牢固将直接影响到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3. 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息息相关

教学质量直接决定学生是否能好好学习, 而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教师的素质。素质高的教师学识渊博、资历深厚, 在课堂上注重与学生的互动,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素质低的教师不仅学识浅薄, 在教学中也是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面对学生, 根本不能切合学生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 学生面对这样的老师, 上课就会提不起精神, 作业也是照着别人的抄抄。因此,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与学生的上课情绪息息相关, 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三) 学生个体因素

根据分析, 厌学的原因主要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心理学的智力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直接参与对学习和认识事物的具体操作。一般大学生智力不会有太大偏差, 文理科差距不同会导致不同。有的智商较高的学生, 在对待学习产生了偏差心理, 即受到非智力因素干扰时, 也会导致他们产生厌学情绪。比如:有的学生高考失利, 对未进入理想大学有一种失落感;有的同学因受家长影响, 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这样使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 不愿好好学习, 采取逃避的方式来反抗这种安排。具体表现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自卑, 心理状态不佳

部分大学生因为理想太过美好, 与现实情况形成鲜明反差, 所以对未来感到迷茫, 对自身产生自卑感, 心理状态不佳, 造成逃避或者惧怕的心理。加之个别学生起点低, 素质差, 对理解人生价值和市场需求的统一有偏差, 因而形成了不端正的学习态度。

2. 认识水平、思维能力导致认识错误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学习的目的是将知识用于实践。在校大学生在受到社会拜金主义、急功近利的思想影响时, 就会有轻视理论知识的想法, 进而产生一些学而无用的错误观点。

3. 心理脆弱、情感波动大直接影响学风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半成熟状态, 他们兴趣广泛, 但由于他们思想尚未完全成熟, 情感波动大, 容易受理想和现实矛盾的影响。他们也缺乏承受痛苦和挫折的能力, 一旦经历挫折就丧失信心, 久而久之出现消极忍让、一蹶不振等现象, 在学习上表现为动力不足。

4. 恋爱及由此引发的问题

早期调查显示:恋爱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但是大学生谈恋爱很容易影响到学业, 特别是当人生观有偏差的时候, 恋爱就会成为产生厌学、对未来道路的选择、态度等问题的起因。而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成熟提前、社会成熟滞后、厌学情绪上升、纪律问题不断的情况。我们的学校教育做了些什么呢?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在这一问题大范围波及之时, 我们的高校却仍无解决该问题的良策。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外, 当然还有其他原因, 如家庭方面的因素的影响 (如特困生与厌学的问题) 等, 这些也是我们要关注的。

三、解决办法简析

(一)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厌学”这个现象在现在的大学中时司空见惯, 越来越多的学生从课堂上“逃走”, 其实是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表达的一种失望和无奈。虽然这些行为不代表所有学生的行为,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值得我们反思——为什么那么多学生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呢?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照本宣科, 就是填鸭式教学, 语言缺乏幽默性, 教学内容又与实践严重脱节, 那些老套的教学方式已经落伍, 不能满足新需求。我们必须深化教育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更新教师教学方式和内容, 才能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停留在课堂上。

(二) 注重学生心理建设, 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如今的大学生没有过多的社会经历, 进入大学这个“小社会”后, 遇到的问题增多。在他们遇到心理问题时, 不能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 教师就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针对他们的问题进行疏导、鼓励和安慰, 帮助学生学会独立勇敢地面对、解决问题。而这种受到老师爱护、重视的感觉, 会激发学生们努力学习, 报答教师们的爱护和希望。当老师必须指出学生的不足并给予批评帮助时, 要做到几个避免:即避免在不利的时机教育学生;避开不利的逆反心理, 缓解学生心理压力;避免伤害学生自尊心。

(三) 完善学生生活条件,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是加强学校政治思想工作、创设良好教育环境的重要方式, 同时, 这种校园主流文化的向心力也会影响学生同辈团体之间的舆论导向。这需要良好的校园文化和丰富的文体活动来共同建设, 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通过各种社团活动, 发挥学生才能, 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重要的是, 我们要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出发, 来达到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如可以开办学生论坛, 学生不分年级、系别, 畅所欲言, 交流思想, 互相激励,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使之真正成为大学生自己的“讲台”。

以上三个方面是防止学生厌学、弃学的一部分方法, 与此同时, 我们还要加强和改进管理制度, 建立一个有制约力的环境, 通过制度约束、考勤管理等方法降低学生违反校规的几率。同样, 教师应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 建立积极向上的师生氛围, 加强学生的感情归属感。

摘要:近几年, 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有厌学情绪, 他们排斥课堂、逃离校园, 心理产生消极情绪, 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个现象的产生虽由多个方面的原因造成, 可若不采取措施, 任其发展, 就会严重影响到高校的校风、学风建设, 阻碍高等教育的发展, 非常不利于高等人才的培养。所以, 本文通过对此现象的观察, 分析产生厌学现象的原因, 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 帮助高校对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

关键词:大学生,厌学,原因,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建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5.

[2]赵纯海.厌学现象探究[J].渤海大学学报, 2006.

上一篇:节能与结构一体化下一篇:动物腹泻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