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倾向及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

2024-09-20

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倾向及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共9篇)

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倾向及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 篇1

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倾向及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就业问题历来是社会热点,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深化,人 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面临着巨大压力,不仅要与同 届毕业生竞争,还要面对其他省市人才强有力的挑战。因此,这些无任何工作经 验的 “ 天之骄子 ” 究竟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教育工作者又应如何引导大学生 择业、就业,状况受到社会普遍关注,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的择业倾向

一、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影响大学生择业取向 研究表明以下 4 个问题:是否愿意到农村工作?是否愿意去西部地区工作? 最想去什么样的地区工作?最想去什么样的单位工作?是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取向 的关键。调查结果发现,将近八成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近一半的学生愿意去西部 就业;沿海地区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相比较国有企业,大学毕业生更多倾 向于外资企业。22.6%的大学生愿意到农村就业,而 77.4%的学生不愿意去,也就 是说有将近八成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从性别来看,男生愿意去农村工作的 比例比女生高出 5 个百分点。41.5%的毕业生表示愿意去西部工作,这比一般人想 象的比例要更高些,因为西部地区并不等于农村地区,特别是从 20 世纪 90 年代 末期以来,国家西部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显得落后,因此,45%的毕业生最愿意到沿海地区工作。由于学生最看重的是发展前景,而沿 海地区经过 20 多年的改革开放,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市场化程度,为大学 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因此,沿海地区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首 选。相比较国有企业,大学毕业生更多倾向于外资企业。我们将单位划分为 8 类,即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外企、乡镇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学 校和其他。调查结果显示:“外企”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单位,占近30%。实 际上,最近十几年来,外企一直受到学子们的青睐。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渐消 融,“党政机关”的吸引力较以前相比减弱,但仍有近1/5 的学生选择了党政机关。究其原因,分析认为,除工作相对稳定外,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公务员是个非常 体面的职业。“高新技术企业”排在了第三位,超过“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与我国近年来重视科技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制定人才优惠政策密切相关,也与高新技术 企业的待遇有关。尽管近年来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仅排 在第四位,但仍然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力量之

一。分析认为,择业取向的形成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受到个人因 素如偏好、理想、能力等的影响,也受到家庭因素比如父母职业、家庭收入等的 影响,更受到社会因素比如劳动力市场状况、经济景气程度等的影响。如果大学 毕业生的职业取向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则可以说个体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大;如 果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取向表现出很高的一致性,则可以说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大。从调查统计可知,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了比较高的一致性,因此可以

推断社会经济环境对他们的择业意识和择业行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存在着明显的倾向性:大部分同学更看重未 来的发展前景,愿意到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工作,愿意到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和单位工作。从大学毕业生就业倾向的普遍性可以看出,一种大的经济环境背景 在制约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

二、家庭经济状况,是择业时形成风险偏好的重要因素 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风险约束下,大学生以职业价值最大化为择业目标。大 学生择业时随着家庭财富的增多,选择更具风险性职业的可能性增加。课题组通 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毕业生对待职业风险的态度是不 同的,外企和高新技术企业收入相对较高,风险较大,富裕群体在择业时更倾向 于“外企”、“高新技术企业”,比其他群体高出 3 个百分点。而其他群体对收入一般、风险较小的职业选择概率较大,如党政机关、学校和科研部门等。

三、联系单位个数越多,就业概率越高;期望收益越高,就业概率越低 从工作搜寻的角度分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是课题组研究大学生就业问 题的另一个切入点。课题组通过“信息和获取信息的途径”、“期望工资水平和搜寻 成本”和“搜寻密度和搜寻广度”这三个方面,将大学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细化和量 化,研究结果发现,性别、专业属性的不同,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搜寻行为。比如,男生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女生高,非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 要比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高;学校所在不同地区的毕业生其工作搜寻行为表现出 极大的差异性,东部地区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中部地 区的毕业生期望收益过高是就业率不高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模型的推演和统计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大学毕业生联系单位个数每 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能提高 2%,大学毕业生着重联系单位个数每增加 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将提高 1.4%。从“第一年期望的月工资水平

”的系数符号 和“搜寻成本”的系数符号反映期望工资越高,搜寻成本越大,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越 低。因此,建议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工作搜寻的主动性,具备市场意识和竞争 意识。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尽可能地挖掘劳动力市场中的有效信息,在找寻的 过程中把个人的基本信息更多地反映给用人单位,减少用人单位的筛选成本。同 时应制定与自身水平相适合的期望工资水平,工资标准定得过高,将会影响就业 效率。工资攀比和“漫天要价”以及不切实际的工资要求,往往使用人单位在选择大 学毕业生时望而却步。

四、社会资本影响就业意向和求职行为 目前,大学生毕业时主要面临三种选择:就业、继续上学(包括在国内和国外 上研究生)或不就业。调查数据显示,打算就业的毕业生占大多数,决定继续深造 的学生也占据相当的份额,在做出这种选择前途的决策时,毕业生的父母及其家 庭的情况对其选择会有一定影响。父母的职业等级越高,毕业生往往选择继续学习而不急于就业。也就是说,积累了一定社会资本的家庭,有能力为子女继续求 学提供稳定的经济资助。

同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毕业生,不愿意选择去党政机关和事业 单位,而更加偏好去企业单位。其中,父母职业等级和收入的影响作用相当显著,而母亲的学历和职业对毕业生这一选择的影响比父亲更为突出。可见,家庭状况 较好的学生比较偏好去机制相对灵活的企业单位求发展,而家庭状况越差即拥有 的社会资本越少的学生,选择去稳定的党政机关单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就业意向关系到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持有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心理特 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毕业生所掌握和了解的信息量多少的影响,而社会资本是 开拓信息渠道的重要工具,可以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竞争实力,增加求职的“砝码”。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有 26.4%的学生认为社会资本是获取就 业信息的重要途径,仅次于招聘会(51.5%)和网络媒体(45.9%);12.3%的学生认为 社会资本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仅次于招聘会(39.7%),排在第二位;认为社会资 本是自身竞争优势的学生占 19.5%,25.9%的学生可能由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 而 低而意识到社会资本是自己在求职竞争中的不利因素。由此得出结论: 社会资本的影响,使得大学毕业生对“前途的选择”不仅仅是个 人的决策,而是整个家庭在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上做出的集体决策。

五、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大学毕业生极化现象 在调查研究中,还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大学毕业生就业极化

现象加剧了高 素质劳动者的区域和城乡分布不均衡,短期内有利于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 经济发展,减弱了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能力,但从全局来看,提高了资 源配置的效率。从微观角度来看,它提高了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回报率,也对东部 地区和大中城市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市 场机制已经成为我国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大学毕业生就业极化现象是市场机制 作用的结果。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的极化现象,加剧了高素质劳动力的地区分布 和城乡分布的偏斜,进一步加大了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据相关报道: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约为百分之五十左右,而今 年的大学生毕业总人数是二百一十二万。到目前为止,全国还有一百万左右的学 生尚未落实工作。那么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哪些?百分之七十二的被访者认为 是由于扩招的原因;百分之六十三的被访者认为是由于大学教育与就业市场出现 不协调造成的;百分之五十八的被访者认为,由于还存在一些阻碍毕业生就业的 制度和非制度因素造成就业难;百分之五十一的被访者选择了是由于学生自己的 问题,比如说就业期望值过高或个人能力问题;还有百分之四十五的被访者认为 是单位自身的原因。调查中,百分之四十七的被访者表示愿意放弃自己的专业,选择一个能够解决就业问题的工作,他们已经意识到生活不是想象,柴、米、油、盐才是最重要的。百分之二十九的被访者表示愿意到中小城市或西部地区去发展。他们认为,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虽然对他们极具诱惑力,但是就业 压力太大,竞争太大,留在这样的城市,很可能会造成自身资源的浪费。调查表明,今后的大学生就业状况大致是:在未来五年中,头三年看好,后 两年有变,大学生总的就业趋势比较好,尤其在前三年形势更是看好,因为国内 生产总值到 2010 年要比 2000 年翻一番,要求今后五至十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每

年至少要保持百分之七的增长速度。专家预测,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会提供八 十至一百万个就业岗位。另外加入 WTO、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等都会增加更多的 就业机会。国企改革的逐渐完成,也将使企业在最近几年大规模储备人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内在因素:

1、眼高手底 我国的大学教育体系和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大学生在动手的 实践能力上明显的落后于其他国家的学生。在只注重理论教学不注重实际能力的 培养已成为我国大专院校的通病,要调整大学教学体系的改革不

是说一句口号那 样简单。学生大学毕业后理论知识非常的丰富,但在实际工作中在学校所学的理 论根本应用不上,一个工作任务下来根本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从哪里开始实施。在学校里从来没有学过在工作当中遇到实际问题该怎么办,这就行成了学生毕业 后就业的很大障碍,用人单位希望招聘有经验的员工,不愿意用只有理论而没有 实践经验的应届毕业生。

2、心态浮躁 我见到一个大学生,她说,毕业后让我到宾馆中当服务员,我肯定不会去,我没法面对我的乡亲父老。其实她很可能从服务员干成老总。20 多年前,私营企 业主并没有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但现在他们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观念上能不能领先一步解放,就决定你能不能更好的获得资源。现在的大学 毕业生总是想到一家知名企业或大企业找一份薪水较高的职业,但在这样激烈的 竞争当中这些企业和工作岗位才能容纳多少人就业呢?毕业后就想找最一个高薪 的工作是非常困难的,不想从基层做起,不想从基本的工作做起,不想到中小企 业工作,这是大学生就业心态浮躁的具体表现。

3、社会知识的缺乏 我们的大专院校大都是封闭教学,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和社会的沟通和了解很 少,他们总是感觉校园美好,而不愿意去接触社会,这就导致了和社会的脱节,走上工作岗位根本不能适应社会和融入到企业当中。在单位中的人际关系学自己 如何定位、怎样和上级沟通、个人的形象仪表、个人的口才、自己的营销能力、这都是学生缺乏的学习课程。加强学生的社会知识的培养是学生走上成功就业的 重要保障。

4、单一专业就业困难的原因 我的一位朋友目前在一家医院从事护理工作,而她在大学攻读的是理科专业。像他这样工作和所学专业相差甚远的毕业生在国内比比皆是,大学生毕业后改行 的原因可谓五花八门:有的是专业不对口,有的是专业难找工作,有的是为了多 挣钱,有的受到专业局限,有的则纯粹是出于个人兴趣。有调查表明大学生改行 的人数大概是占总人数的 30%,学生假如只有一门专业能力的话,很难去适应就业 中改行的现状。我们的学生只学一门专业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了,学生毕业后在 培训一门热门的技能是当务之急的。

建议:深化体制改革,建议: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就业指导
建议一:深化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障碍;降低创业门槛,鼓励大学生 自主创业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我国整个就业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此,要继续深化 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虽然目前我国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都 已取消了

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倾向及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 篇2

关键词:宁波,德语专业,择业和就业倾向,问题和解决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日益加深, 小语种专业一度成为大学新新人类的热门选择。自2007年宁波大学开设德语专业以来, 浙江省出现了本科学校德语专业三足鼎立的局面:浙江大学、浙江科技大学、宁波大学[1]。随着中德合作日趋紧密, 对德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这对德语专业学生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宁波大学德语专业是新成立的专业, 在经验方面出于相对的劣势, 还需要对当地的市场状况进行适时的调查分析, 然后根据市场前景制定相应的教学方针和措施, 以促进德语专业的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就业率的提高。

此调研报告针对宁波地区德语专业学生择业、就业倾向的调研希望可以对在读的学生, 特别对即将毕业的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社会需求, 对德语专业教学和学生培养计划等不同层面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就业倾向

为了了解德语专业学生择业就业倾向, 我们在宁波地区各开设德语专业的学校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以下是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

我们共发放调查问卷365份, 回收365份, 4份空白, 问卷有效率为98.9%。361份调查问卷中女生填写304份, 男生57份。

首先, 调查问卷所涉及题目从德语专业学生选择专业的初衷、对就业市场的了解和对德语专业就业前景的设想, 德语专业学生如何选择就业途径和就业方向以及大多数德语专业学生的择业倾向等方面展开, 通过数据统计可以明显看出大部分同学是因为看好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就业部门选择学习德语, 但是却没有充分了解和分析具体就业市场和前景, 导致大部分同学在学习一段时间后普遍觉得德语就业前景渺茫, 丧失学习动力。于是考研、出国、考公务员、创业等成为很多同学热衷的就业选择, 数据显示50%的男生和58%的女生选择毕业然后就业, 同学们对中德合资企业抱有很大的期待, 其中女生中想要进入中德合资企业的人数占了总数的58%以上, 而男生也有78%的比例对进入商业领域、从事德语相关事业感兴趣;其次有19%的女生和24%的男生对从事政府事业单位的工作比较感兴趣, 其他行业领域也或多或少的有同学关注, 但是比例明显小于此二者, 或男女生所占比例两极分化较严重, 比如在新闻出版行业和旅游交通民航等领域女生比较集中, 分别占了总数的22%和25%, 而在IT与通讯和自主创业方面则是男生比较集中, 分别占了19%和18%的比例。虽然大家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充满了希望和想象, 但是从我们调查得到的宁波地区企事业单位可以给德语专业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来看, 供不应求的状况使就业压力增加, 情况并不很乐观。

其次, 从调研所得数据中, 可以在较浅层面上分析现阶段大家普遍的择业心理如下:

(1) 有54%的女生和24%的男生首选“稳定有保障”的工作。说明不论男生还是女生在择业的时候都会有求“稳”的心理[2]。追求工作安稳, 福利效益好, 可以保障生活即可, 这是大部分同学的心声, 但是对企业来说这种“人才”并不受欢迎。有28%的男生和38%女生选择挑战性较强可以锻炼能力的工作,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男生更能接受对自己有挑战性的工作, 这个现象形成可归因于性格差异以及男生自身的社会压力感。很少有人选择有风险的工作, 即使有利于自身潜力的挖掘。

(2) 在工资方面, 大家的选择并不统一, 根据数据显示, 很多人无法根据自己的实力选择相应得到的工资数额。据我们市场调查显示, 当下企业提供给应届毕业生的工资普遍较低, 平均工资为1500~1600元, 而从我们对在校学生的调查来看, 有37%的人选择希望毕业以后就可以有5000元以上月工资, 显然是和市场情况悬殊。

(3) 大家在选择就业地点的时候, 存在从众心理和功利心理[3], 有59%的女生和47%的男生选择到沿海开放城市, 29%的同学会选择哪里有机会就去哪里, 很少同学选择去内地省市或中小城市。留在东部沿海发达城市是很多同学的愿望, 但是相比较而言, 我们不难发现中西部地区正在蓬勃发展, 就业潜力大而压力小, 去内陆省份或中小城市就业也不失为一个较明智的选择。

再次, 对于作为德语专业学生更想提高哪些方面素质这一问题, 我们获得的数据显示:有51%的女生和58%的男生认为现在大学生就业缺乏的是“工作和实践能力”, 在这方面需要投入更大的注意力;31%的女生和30%的男生觉得, 就业过程中要注意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方面的加强;有30%的学生认为提高社会工作能力是迫切需要的;此外, 在“心理素质”、“实干和吃苦精神”、“专业知识技能”、“创新意识”等方面, 大家表示需要不同程度上的提高。被问及除德语外最想掌握的专业技能时, 有48%的人选择了英语, 这与我们对德语专业学生就业市场调研的情况比较契合, 很多企业表示应聘者应熟练掌握英语, 必要时进行英德互译;除英语外, 大家较看重的专业技能还有计算机技能占15%、法律知识占13%、机械工程技术占10%, 对国贸、传媒、旅游、会展、经济管理、饮食健康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等行业领域有所了解也被部分同学提到。在德语专业学生急需提高的综合素质能力方面, 大家的想法较统一:在彰显个性的现代, 如何与人交往成为需要学习和提高的能力, 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关注;再者, 上面的分析中已经出现过的社会工作能力仍然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团队合作的技巧以及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策划等成为同学们要加强培养的素质;此外, 德语口语水平、电脑操作技能、吃苦耐劳的精神、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提升、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也被提及。

最后, 关于如何获得就业信息, 同学们普遍反映渠道较广泛。网络信息在现代择业选择上已经开始在发挥重要作用, 有42%的人选择通过求职网站等媒体获取招聘信息;而同学们也表示会积极参加社会招聘会和学校就业指导中心, 二者分别占38%和30%;此外还有向老师、校友或同学咨询、参加用人单位的校园宣讲会、利用亲友社会关系等也被同学们认为是就业择业的重要途径;也有不少同学觉得会对自己感兴趣的用人单位主动上门或致电咨询。

二、就业市场

近期, 我们对宁波地区德语专业学生就业市场进行了走访, 对在甬德资企业和能够吸纳德语专业人才就业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初步了解。以下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

首先, 我们对宁波地区翻译公司进行了访问, 其中5家为实地走访, 1家为电话采访。六家翻译公司均表示没有聘用全职德译工作者, 即使兼职译员也有较高要求:尽可能丰富的职业翻译经验、深厚的语言功底以及尽可能多的其他专业知识 (墨林翻译公司负责人表示, 光懂语言, 对其他专业无所涉猎是无法从事翻译工作的) 是基本要求。在调研走访过程中, 各翻译公司表示个人实际能力是最重要的, 文凭只是敲门砖, 像拉拉和易德的负责人认为, 如果不是从事专门的、对学历有特定要求的行业 (如教师等) , 考研没有很大的必要, 但是, 也有部分翻译公司负责人也表示, 德语水平光靠大学四年的学习是不可能达到一定高度的, 如果可以, 还是要考虑考研。六家公司普遍认为英语能力是很重要的, 就目前翻译需求来看, 德汉互译之外更多的是英德互译, 因此德英双管齐下会提高就业概率和自身竞争力;汽配和外贸领域是很多翻译公司建议德语专业学生积极涉足的领域, 表示这是应届毕业生的好去处。

其次, 为了调查人才市场中德语专业学生的招聘情况, 我们走访了包括宁波老三区在内的七家人才市场, 由于宁波地区德资企业数量有限, 所以只有一家人才市场表示, 有过企业在他们的人才市场中招聘过德语专业人才。据了解, 企业关于德语人才的素质要求除了各类证书 (如德语等级证书和口译证书) 以外,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是十分必要的, E X C E L、WORD等办公软件的运用技术也是基本要求, 应聘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德语口语的运用和各种场合的随机应变能力, 另外, 所求员工要性格开朗、积极进取, 此外, 某些岗位还要求有驾照, 如业务员。从人才市场, 我们还了解到了现阶段大学应届毕业生普通岗位就业的一般工资状况:实习期月薪在800元左右, 转正后1500~1600元左右。

再次, 小语种培训机构招聘德语专业人才是根据具体需求而定, 数量也视情况而定, 一般是1~2个, 数量不会太多, 提供的职位全兼职皆可。

对于应聘者的要求, 精通德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基础, 对有无经验不做要求, 所以也会招收应届德语专业毕业生, 但是最好有教师资格证书。应聘一般是先通过人才网报名, 网上投递简历 (不提倡上门投递简历的行为) , 然后进行面试, 面试一般包括两轮试讲, 在试讲过程中, 除了授课方式和备课、课件等的质量外, 仪表及课堂礼仪也成为重要参考。面试通过后, 单位愿意为新人提供相关培训。

而政府机关对于德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极少。在公务员考试中, 外经贸局和工商局有可能会点名要求招收具备外语方面技能的公务人员, 但是数量很少, 而且专门针对德语技能的要求迄今为止还没有。外交部招收行政公务人员时对德语专业人才会有较大的需求。

最后, 我们还在网上搜集了关于德语专业学生招聘信息[4], 就网上挂出的德语专业学生招聘信息 (以德语翻译职业为例) , 种类较多, 有兼职工作信息, 几天、几周、几个月不等;也有全职信息, 主要职业种类主要集中在教育类、企业翻译、德语客服、外贸助理等, 要求普遍较高, 包括最多的是关于工作经验的要求、道德素质高、具有爱心、有团队精神;对性格和外形气质的要求;最好对国际贸易及德国市场有所了解, 掌握营销和经济方面的基本知识;有些企业还提出德国留学者或从事过出口贸易的优先考虑录用。

三、问题及措施

关于宁波地区德语专业学生择业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的探析:

从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以及对在甬德资企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调研中发现, 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大部分学生对宁波地区可以提供的德语专业学生就业岗位没有明确的概念了解。

2、宁波地区德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并不是很广阔。

3、书本知识和市场需求的不契合性。

据最新数据统计, 德国客商在宁波累计投资的三资企业有167家, 合同利用外资3.12亿美元, 实际使用外资1.23亿美元, 其中全球500强公司有林德气体、德马格、麦德龙、康迪泰克、博世等。德国是宁波第五大贸易伙伴。2008年, 我市对德国进出口总额为33.75亿美元, 同比增长31.1%。其中, 出口27.95亿美元, 主要出口商品包括船舶、二极管及类似半导体器件等;进口5.8亿美元, 主要进口商品有钢材、计量检测分析自控仪器等。德国还是宁波企业境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截至2009年9月底, 宁波累计批准在德国投资的企业和机构共有7 6家, 总投资371 7万美元[5]。与往年相比, 在甬德资企业明显增多, 但是德语专业学生数量也急速增长, 如何在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宁波地区得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成为刻不容缓要好好思考的问题。对此, 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希望可以为大学生更有准备的投入就业竞争和德语专业学校人才培养等提供不同层面的借鉴:

1、对德语专业学生的建议和意见:

(1) 强化语言学习, 形成专业优势

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是最基本的, 在我们对翻译公司的采访中, 意神和拉拉两家翻译公司的负责人说过, 目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以学习为主, 而不是无谓地担心以后如何就业。把握好就业大趋势的前提下, 我们要做的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把内功修炼好了, 工作自然水到渠成。所以, 我们现在要做的, 首先就是把德语学好, 会流利的德语口语!

(2) 克服就业心理障碍, 积极寻找机遇

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要克服心理障碍, 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和保障, 在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教育中尤其应该注意人格特征的培养: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意志坚强、谦虚礼貌、自立自强、耐挫折、自控力强、善于调节自己的兴趣等[6]。

(3)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宁波地区德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

正如调查显示, 宁波地区德语专业学生就业机会并不多, 而学习德语专业的学生却越来越多。宁波近几年发展的主导行业是重化工、外贸、物流、会展服务、外包等, 其中后三种为无烟工业, 有利于经济发展品质的提升, 所以在未来几年里将会成为发展的重点。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行也会对宁波形成辐射作用, 会展行业将会成为宁波经济发展重头。在未来几年里, 每年预计举行500次会展, 而其中有200次是单纯的展览。再者, 德国在外包服务和会展方面都是遥遥领先的, 其中, 在国际会展行业, 德国是居世界首位的会展国家, 宁波在此领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可以借鉴德国, 因此宁波和德国合作自然也会成为一种潮流, 这是我们潜在的工作机会, 我们可以用前瞻性的眼光来观望宁波和德国合作的契合点, 积极寻找就业机遇, 而不是仅仅着眼当下的已有企业。近年来宁波交通网络的完善加强了宁波和外界的联系, 也给宁波经济注入了不容忽视的活力, 这也无疑将成为推动就业的重要因素。

所以, 在宁波地区德语专业学生就业市场方面我们不需要太悲观, 要用前瞻性的眼光去看这个市场, 了解它的前景。

(4) 充实自我, 涉猎多方面知识

德语专业的学生应该认识到, 德语只是一种择业的工具, 而不能作为就业的资本, 所以德语专业的学生不能把眼光只定位在有限的范围内, 要适当接触其他领域,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根据自己期待的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 将自己的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重组, 达到1+1>2的效果。同时我们也要了解德国强势行业, 比如机械类, 这是德国比较发达的工业种类, 也是宁波主要工业种类之一, 适当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丰富知识面也可以增加我们就业资本的砝码。

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是得到理想职业的有效方法。不同的人生阶段设立不同的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 收获达成目标的喜悦, 人生迈出的每一步、踩下的每一个脚印都会成为记忆中宝贵的财富, 这样有目的地往前走, 最终会实现人生目标。

2、对学校意见和建议:

(1) 实践应用方面的训练和锻炼机会:希望学校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 让每位学生可以享受同等的机会, 锻炼德语口语水平和积攒实践经验;

(2) 注重培养大学生多元化知识, 了解德国风土人情的同时, 可以增加对现阶段德语专业就业市场的介绍, 并融合市场需求进行相应知识教育;

(3) 注重学生口语教育, 加强口语锻炼;

(4) 注重课堂气氛的调动, 争取以创新、有效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德语语言和德国文化。

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倾向及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 篇3

一、正确认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就业形势

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有10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600万人。与经济增速的放缓相反,逐年增加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进一步加剧就业压力。

另一方面,经济结构调整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机遇。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这都离不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经济结构调整决定了人才结构的调整,整体人才需求向高素质人才转变。2007年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新增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增至1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劳动者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比例还较低。产业结构的调整决定着人才需求的方向,因此当代大学生应结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来择业。

二、大学生应坚持正确的择业取向

第一,大学生择业要服从社会需求。美好的生活来自于奋斗,个人理想和前途根植于国家的发展。因此,个人择业首先要服从国家和社会需要,把择业同民族的振兴和祖国的富强联系起来,把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建立创新型社会结合起来,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择业观,不论所有制形式,不论城市农村,不论边疆内地,均有成才之处,均有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的机会。

第二,大学生要认识自我,准确定位。通过对自身的全面分析,正确地评价和判断自己,给自己以准确的定位。如果将自己定位过高,或将自己定位过低,就很难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

第三,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竞争。大学生就业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毕业生积极收集信息,积极准备笔试、面试和复试,积极主动地参加职业岗位的竞争,靠自己的才能和素质去赢得理想的职业。

第四,大学生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当前,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标准是:注重应聘者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既重视智商也重视情商。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实需要难以完全吻合。求职过程中如果过分强求专业对口,则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一个具有开拓思想的毕业生,应看重该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勇于进入与自己所学专业相近或相关的行业,在新的领域里开创一片新天地。

第五,大学生要积极创业。《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我国私营企业主中,大学及以上学历的比例2002年为3.8%、2006年为8.4%,大学生创业人员所占比例较低,而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高学历人才已逐渐成为创业的主体。

三、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随着我国由“世界加工厂”向“科研中心、创新中心”的转变,大学生已逐渐成为新型企业就业和创业的主力军。近二三十年来,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信息化、全球化与市场化三大力量的推动下,我国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同时,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世界经济秩序将重新构建,在这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学生无论是就业,还是自己创业,必须掌握三种知识,蕴涵三种智慧,具备三种能力,养成良好习惯。

(一)掌握三种知识

知识经济时代是继自然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后在人类财富创造形式上的崭新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只有掌握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并完成知识的积累,才能完成知识的内化与创新,即形成自己的专有知识。

一是要掌握基本知识。主要包括基础文化知识、基本理论知识、基本伦理知识等。这些都是在大学阶段以前完成的基本知识积累,这是基石。

二是要掌握专业知识。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掌握专业知识就成为参加社会分工的必备之需。专业知识不仅包括在大学期间要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包括参加适应工作岗位需要掌握的工作岗位专业知识等。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是对知识进行学习储备以及对知识结构进行不断完善的过程,它既包括个人知识由少到多的纵向积累,也包括知识在多个人之间传播的横向积累,它既是量的增加也是质的提高。

三是掌握专有知识。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必须进行知识创新与知识内化。知识积累是对已有知识的聚积,而知识创新和内化是对旧知识的扬弃和新知识的创造,是建立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长期积累沉淀于自身的、具有鲜明个人特点的、他人无法简单复制和模仿的知识,即专有知识。

掌握基础文化知识、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伦理知识是前提,学科专业知识、工作岗位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学习是基础,而最重要的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积累、沉淀,形成专有知识。

知识的本质是求真,求真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不断接近,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的不断拓展,它要求人们必须不断突破已有知识的局限与错误,发现事物更深刻的本质,揭示世界更复杂的规律,并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应用于鲜活的现实,不断发现新问题,开拓新思路,作出新判断,解决新问题。

(二)蕴涵三种智慧

《牛津英语词典》对“智慧”一词的定义是:“对于有关人生和行为的问题能够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在目标与手段的选择中表现出判断的公正合理。”“知识”是死的,“智慧”是活的;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一定博学,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的人便拥有了智慧。

知识是启迪智慧的前提,掌握知识才能蕴涵智慧。知识与智慧都非常重要,但这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知识强调了人所知道的,所拥有的学问。智慧包含了知识和聪明,它是洞察人生和实践道德的才能,成功的人生在于不断地把拥有的知识智慧地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一是独立思考的智慧。独立思考是最重要的精神,是拥有智慧的基础。不能、不会独立思考是社会进步最可怕的障碍。改革开放以来虽提倡解放思想,但独立思考仍是主导的,否则,也解放不了思想,一切创新都是不可能的。古今大思想家都是在独立思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创造、学说无不是独立思考的结果。可以说,独立思考是认识世界的最起码的精神。独立思考必须具有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遇事有独到见解、善于选择、敢于决策。

二是借人之力的智慧。“借人之力”就是能够知人善任,借助别人的力量、团队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目前的大学专业有上百个学科,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也是为了顺应社会分工的需要。正是因为专业分工的细化,无论是生产领域还是流通领域,团队合作都显得非常重要,一个人不可能做完所有的工作,所谓的“通才”也只是在相对意义上才能存在,“借人之力”就成为现实的需要。

三是创新思维的智慧。智慧的根源在于创新。现代美国著名企业家艾柯卡指出:“不创新,就死亡。”创新思维是指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新的思维结果的思维活动,也就是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特的解答。创新思维首先要打破一切常规。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觉悟和素质,冲破旧习惯势力的禁锢和束缚,在思想观念上将主观世界的思维意识与变化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克服那些不符合实际的“习惯思维”和“主观偏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创造性地改造客观世界;另一方面,要着力于研究和解决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即立足于实际工作需要,多角度地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思维决定一切。工作中要有超前的思维、超前的意识,我们不能只是继续做以前行得通的事情,要想成功,就必须走在“变化”的前面。

(三)具备三种能力

能力是人们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可能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它是与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联系在一起的,即不仅要会干事、能干事,更重要的是用心干好每一件事。

一是具备岗位规范的操作能力。具备岗位规范的操作能力就是具备做好本职工作岗位的能力。做好本职工作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也是对工作的一个最起码的标准。如果一个人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奉献精神又从何谈起?

二是超越一般规范的独特能力。18世纪中叶英国政论家沃尔特·白哲特说过:“别人认为你干不成的事你干成了,这就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是干成事,最终的检验标准也是干成事。要干成事,不仅要干成别人能干成的事,而且要能超越、敢创新、会创新,把别人干不成的事干成。

三是解决复杂问题触类旁通的能力。《易·系辞上》对“触类旁通”这样解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触类是指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是指相互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触类旁通的能力是建立在博学和创新思维的基础上的,博学才能在内化、专有化的知识中抽象出“类”,而要做到“触类”,还要进行独立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练就解决复杂问题触类旁通的能力。

美国畅销书作家杰克·霍吉的《习惯的力量》指出,“习惯”就是一点一滴,循环往复,无数重复的行为动作养成的,好的习惯、坏的习惯莫不如此,只是结果不同,关键是要养成自主学习、快速学习、高效学习、终身学习和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最重要的是马上行动起来,才能把命运之舟推向成功的彼岸。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夹着湍急的河流,而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

人生短暂,只有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奋斗、不断进步,才能成就伟大人生。如果你每天庸庸碌碌,停止了进步,也必定一生碌碌无为。希望当代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立足基层成长,立足岗位成才,向着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

(作者系招商银行郑州分行行长、党委书记,管理学博士、高级经济师。)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创业观调查 篇4

调查对象:青岛理工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共160人

调查目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创业观,为学校,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

总述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这些变化,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创业观相比于以前的学生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创业观。

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青岛理工大学160名各个年级的学生

其中调查大一42人占26.25%,大二46人占28.75%,大三41人占25.63%,大四31人占19.38%。

问题:想创业还是想就业? 的学生选择就业,22.27%的学生选择创业。

分析:在当今环境下,大多数学生更倾向于就业,只有一部分学生倾向于创业。

现如今,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观点,以此拉动中国的经济发展,使复制型经济转向为创新型经济。所以,基层政府,学校更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政策支持,使那些有激情,有梦想优秀的学生走向创业的星光大道。

择业观

问题:选择在哪里就业?

85%的学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而只有15%的学生选择在小城市就业。分析:当下社会,大城市无疑有着更好的机遇、待遇、基础设施,对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有着极其大的吸引力,大城市也吸收了过多的人才资源,使得众多人才在茫茫人海中被埋没,与此同时,小城市却因人才的匮乏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

所以,学校与政府应该对学生的就业地点的选择有正确的引导,政府也应该加强小城市的基础建设和福利待遇以吸引人才。当然,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我们也应该转变过去的陈旧的思想,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问题:会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职业吗?

67.5%的学生的选择是会从事,12.5%的学生选择不会,20%选择无所谓。

分析:从此调查问题的结果来看,大部分的学生较为务实,顺成了大学的专业。有一部分学生对职位无要求,对就业有着迫切的渴望。较少的学生更为切合社会实际,从自身出发选择与专业无关的职业,当然在12.5%的学生中不乏理论专业的学生,本科专业就业难,只能另找出路。确实,对于理论专业(如:数学,物理等专业)的学生来说就业竞争力不强,也致使他们放弃了本专业。

对此,学校应该加强对理论专业学生的培养,尽量缩小与工科学生就业率的差距。

问题:会听从父母意见吗? 的学生会听从父母的意见,35%的学生遵循自己的想法。

分析:父母丰富的社会经验会使他们在看待问题上更加切合实际,也能为我们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提供优良的意见,这使得大部分学生选择听从父母的意见,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愿意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创业观

问题:对创业了解吗?

80%的学生一般了解,6.67%的学生了解,13.33%的学生只有热情。

分析:通过对是否了解创业的调查来看,当代大学生对创业这个行为大部分(80%)只是一般程度上的了解,而真正详细了解(6.67%)和怀揣热情(13.33%)拼一把的人占少数。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当代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的计划并没有理性而且详细的计划,有了解的只是局限于在新闻媒体或者其他渠道了解,并没有进行详细的学习和调查,停留在认知水平上的较多。

学校,政府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了解创业信息的平台。

问题:在校有过创业经历吗?

6.67%的学生有创业经历,93.33%的学生没有创业经历

分析:在有创业打算的人群中,只有很少一部分(6.67%)人真正尝试过创业,而大部分(93.33%)人仍旧停留在创业计划与构想方面。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倾向于创业的大学生一方面还是受中学时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实践性的东西没有很大的能力与热情来实现;另一方面,存在一些“眼高手低”的情况,使得创业停留在规划层面而非进行实践层面;还有就是社会与学业的压力加大了大学生创业边际成本,而大学生对其创业的预期收益过高,从而未能达到投资目标,进而使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预期处于一个负面或观望态度,从而更加制约了大学生创业的可行性。

学校,政府应该加强对学生创业知识,形式的教育,组织想创业的学生参加学校的创业活动,增强学生的创业本领。问题:有短期或长期的创业计划吗?

46.67%的学生有短期计划,6.67%的学生有长期的计划,46.67%的学生没有计划

分析:在对长期计划调查中,有长期创业计划的人占很少一部分(6.67%),而没有计划的和有短期计划的包揽了大部分(46.67%,46.67%)。经济学家戴尔·麦康基曾经说过,计划的制定比计划本身更重要。近半数的人只有创业热情或者只有短期计划,这样的两个群体在人力和财力上只是属于潜在投资者。反映出真正投入到创业中的人群很少,而且有充足财力和充足知识储备的执行者占少数,能力与财力的不足仍是制约广大大学生创业者重点。

学校,政府应该努力响应中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为学生在校,在外创业提过更多有利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

总结

通过上述的调查结果与分析,表明,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强于创业观念,且,择业观与创业观都存在些许问题,存在主观认识上的不足,需要学校,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正确引导。

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择业观 篇5

当前,随着家庭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投资日渐增大,对子女就业的期望值也相应提高。但是很多大学生对人才市场用人标准和自身条件都不是很清楚,在择业观念上有一定的盲目性。只是一味的追求我想干什么,而不考虑我能干什么,导致在求职时四处碰壁。因此,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也要求大学毕业生自身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要把正确的职业理想与务实的就业定位结合起来。每个大学毕业生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希望找一个满意的工作,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平台。对此,我们应予以充分的肯定。但这种职业理想应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如果依有些毕业生坚持“非高薪不干,非大企业不进,非省会城市不去”的择业观念,那恐怕在现实中常常会碰壁。在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毕业生不能有盲目的优越感,一定要有务实的就业定位,切忌设藩篱,只盯着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不放。

要有科学的职业规划。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及早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增强就和和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将来能够顺利就业非常重要。对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惘,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规划,者往往也称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一个重要原因。俗话说,机会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大学生将来要找到理想职业,首先要未雨绸缪,及早明确职业目标,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同时,要通过科学的认知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取长补短。此外,要坚信有志者事竟成。

要有良好的就业心态。就业本身就是一种竞争,由于大学毕业生年轻,往往有急于求成的心理,一旦在就业中遇到挫折,很容易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因此,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对于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也很重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药充满自信,勇敢地去面对竞争,既不能妄自菲薄,缩手缩脚,不敢推销自己,也不能狂妄自大,对单位挑三拣四,最终高不成低不就。对待挫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摆正位置,调整心态,变压力为动力,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作出正确、理智的选择。

此外,还要有创业的精神和准备。目前,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创业率在20%到30%左右,而我国仅为1 %到2%。勇于创业,既是就业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方式,也是实现大学毕业生人生理想的一条捷径。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倾向研究 篇6

我国大学生一般年龄跨度为18~22岁,处于人生的青年中期,有自身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倾向,受周围环境、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体现出比较鲜明的特点;个体的生理接近完成,心理趋于成熟。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明显提高,自我意识显著增强,创新意识具有鲜明时代特点,步入一个心理转型期。因此,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研究主要考虑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自我意识、创新意识和心理转型期的特点,这些特点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1)思维能力。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迎来了个体发展的一个高峰。大学生的校园环境和社会以及大学生的期望同中学生有很大差别,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其思维能力、思维目标与中学生均有很大差别。他们的思维独立性、合理性和灵活性的显著增强,需要增加协作性的培养。

(2)自我意识。大学生在个体上步入成年,对未来充满诸多理想和幻想,对现实具有很强的改造欲望,自我意识较强。这种自我意识体现在大学生学习、日常生活和与同性以及异性朋友的交往中,正确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是人格的核心。它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具有正确自我意识的人,能把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有机地统一起来。大学生积极自我观的培养是大学生活一个必不可少的命题,恰当地认同他人,积极地面对和接受现实,成为大学生协作能力的一个基本要求。

(3)创新意识。处于大学阶段,大学生已掌握一定的社会和专业知识。因此,该阶段是人生求知欲、创造和创新意识比较强烈,具备一定创造和创新能力的阶段。在现代网络环境和信息渠道下,他们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勇于接受挑战,创造和创新意识在人生中达到一个发展较快的阶段。

(4)心理转型期。大学阶段是步入成年的阶段,学习、求职、恋爱等综合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从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为成年人心理是该阶段大学生的特点,被认为是心理断乳的关键期。可能会不时出现心理盲区,而盲区的出现与消失,是一个大学生心理趋向成熟的表现。这要求对此阶段或心理转型阶段的大学生做好心理引导工作。

二、当代大学生的相关心理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相关心理问题从毅力、责任感、依赖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方面来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大学生阶段作为人生的一个充满憧憬,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达到一个高峰的阶段,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具有本年龄段的特点,依赖性较强,遇到问题很多时候处于迷茫的状态,心理自我调节能力需要加强。

(1)遇到困难时毅力不够。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从未成年人走向成年人的阶段,其很多意识处于懵懂阶段,但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逐渐增强,解决困难的毅力随着年龄段的增长而坚韧。

(2)关键时期不能体现出责任感。当代大学生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在时机的把握上较欠缺。时机把握的欠缺主要因为准备得不够充分,经验不足,能力欠缺。大学生需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全面发展,有目的和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注重积累经验,“用得到,做得好”。

(3)依赖性较强。大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社会、经济和很多方面对他人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培养大学生自立自强意识已成为学校和社会关注的话题。

(4)遇到障碍时,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够清晰。大学生由于其年龄段的特点,遇到障碍时,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够清晰,或者由于不合适的信息渠道而分析辨别的能力不够。正确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要处理好自我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而协作性和环境适应能力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命题。良好的协作性和环境适应能力建立在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正确的社会实践之上,大学生要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5)心理调节能力有待加强。大学生需要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大学生在这个步入成年的时期,要加强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倾向及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 篇7

一、职业类学校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分析

在竞争激烈和日益复杂的社会中,由于职业类学生的求职空间处于夹缝之中,空间小压力大,容易产生择业就业上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一种由于过多的自我否定而导致的自惭形秽的主观情绪体验。这是职业类毕业生普遍存在的一种消极心理。这种心理的产生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由于看到社会的阴暗面和不良因素而引起自卑,二是由于出生在农村家庭而引起自卑,三是由于学习成绩和职业能力与其他同学相比存在差异而引起自卑,四是由于将自身毕业学校和其他高校对比产生的压力引起的自卑。

2.自负心理

自负是指职业学校毕业生对自己的评价高出自己的实际水平,在求职中具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值。部分毕业生的思想观念相对滞后于职业教育大众化的现状,走不进大众化教育的就业现实,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看不到高成就动机与低学业水平的矛盾。

3.从众心理

从众是指个体由于受到群体或舆论上的压力,从而在观点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 跟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即通常说的“随大流”。在职业类学生求职中,从众现象比较普遍, 由于学生较少进行自我探索,自我意识弱化,缺乏个体倾向性,不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4.焦虑心理

情绪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情绪困扰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神经质等情绪障碍问题。学生情绪困扰问题的频繁发生,主观上与学生正处于趋于成熟尚未完全成熟的“动荡期”直接相关,客观上与社会激烈竞争、人际关系紧张、学业或就业压力过重等密切相关。

5.冷漠心理

产生冷漠心理的主要原因在于毕业生平时知识积累不足,当学校活结束时,在自己对专业知识一无所知与别人有较强的知识功底之间,在自己对求职择业无从着手与别人很快找到工作的比较之间,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所造成的。

6.偏执心理

在就业过程中,学生的偏执心理主要表现为追求公平的偏执、高择业标准的偏执和对专业对口的偏执。大学生在面对一些不良社会风气时,有的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将自己就业的一切问题归结于就业市场不公平,给自己造成心理阴影。

二、帮助学生克服择业心理问题的教育探索

1.促进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调试,养成正确的择业观

(1)帮助学生尽早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职业类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要相对较短,一般是2~3年左右,根据学生个性的特点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在帮助学生设计职业生涯时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符合社会的需求,自身的爱好和社会市场相结合;二是发挥自身的优势特长,使自身处于主动有利的位置;三是确立目标要高低适当,远近结合。

(2)教育学生调整“期望值”,善于把握就业机遇,以缓解学生的自负和从众心理。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机遇和能力同样重要。就业过程中,期望值一定要符合社会的现实和毕业生自身的能力,在择业中确立正确的思想,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的进行自我规划和发展。要眼界向前,眼光向下,勇于到那些大量需要人才的非公有制单位和亟待开发的地区,施展自己的抱负,成就自己的事业。

2.适当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及时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

针对毕业生普遍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的学生,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可利用报纸、网络、广播、橱窗等方式介绍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以缓解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消极情绪。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构建适时的、有效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诊断体系和预测体系,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检测,提供心理援助,指导大学生学会运用积极有效的心理防卫机制,学会自我调节。

3.教育学生全面塑造自我,自觉打造就业本领

学生进入学校后,首先需要理性地审视自我。求学是人生道路的新阶段,如何顺利转变,适应新的学校生活的要求,实现角色转换,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成长及今后的发展极为重要。在自我审视过程中,关键是不越位、不错位、不空位。根据自己的专长、特长,全面塑造自我。塑造自我主要包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完善的知识结构,全面培养自己的能力。通过全面的自我塑造去从容的面对社会的竞争,自我的择业。

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倾向及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 篇8

90后大学生就业择业价值趋向的研究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高等教育水平则是国家发展程度的直接体现。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经济增长,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时代,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也经历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变化对出生于1990-1999年间的年轻人的价值观形成与培养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他们习惯于在网络上生活,用QQ、飞信、博客进行交流;他们对影视明星、偶像有更为强烈的喜爱,甚至是崇拜;他们喜爱港台、日韩的流行文化;他们消费观念更为超前;他们言行举止时常让人“大吃一惊”。西方社会将表现出相似情况的年轻人称为“Y世代”,在我国这些年轻人由“90后”这一称呼来代表。近年来,“90后”已经成为会舆论较为关注的人群。从社会舆论、媒体报道来看,“90后”群体在言行举止等多方面受到质疑,被认为是“与众不同”的一代人。而在人们对“90后”的种种议论之中,他们已逐渐进入大学校园,成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受众之一。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作者以“90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价值观为研究主题,在修订国外成熟量表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这一群体的价值观特征及其与就业选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Rokeach价值观量表分析结果表明“90后”大学生在终极性价值观上没有明显变化,而在工具性价值观上则有一定变化。2.Holland职业人格量表能够为考察“90后”大学生个人价值观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3.“90后”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观与个人-组织匹配之间有较为确定的关系。用人单位、个人可以借此预测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之间的匹配程度。

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倾向及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 篇9

与理智爱国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中部分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表达方式进行分析与思考,主要阐明了狭隘爱国主义与理智爱国的区别、狭隘爱国主义的危害以及大学生如何做到理智爱国等内容。希望能够通过本文使更多的大学生认识到理智爱国的重要性,避免狭隘爱国主义倾向,使自己的爱国主义热情更加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关键字:当代大学生 狭隘爱国主义 理智爱国

一、问题的提出

2010年9月7日,日本海上保安厅一艘巡逻船与一艘在钓鱼岛附近海域进行捕捞作业的中国拖网渔船发生碰撞,随后非法抓扣中国渔船船长及船员,在中国的强烈要求下,直到9月24日才释放被捕船长。10月16日,数百名日本右翼组织人员到中国驻日本大使馆门口集会示威。次日,西安部分高校学生在大雁塔北广场聚集,针对日本右翼分子的反华行径,举行游行活动,表达爱国意愿。10月26日下午,重庆各高校大学生自发来到朝天门广场,发起以“打倒小日本”、“保卫钓鱼岛”、“抵制日货”等为口号的反日示威游行。在示威过程中,部分地区发生了焚烧日本国旗、打砸日本店铺等不理智甚至违法行为,这些言行表现出了狭隘性与不理智性,甚至具有一定的狭隘爱国主义倾向。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精英性群体与生力军,是 爱国主义情感与行为表达的主体。这样一个群体能否冷静、客观地对待国家发展过程中的爱国主义问题,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理性与未来的发展,因而对于理智爱国与狭隘爱国主义的讨论与区分对我国大学生的发展乃至中华民族的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狭隘爱国主义与理智爱国的概述

(一)何为狭隘爱国主义

狭隘的爱国主义是民族主义中最极端的一种,为表示对自身民族的忠心与认同,从而变得忽视或敌视其他爱国,甚至不惜以各种手段损害其他民族的利益,是一种自身爱国感情的过度膨胀,容易发展成民族沙文主义和复仇主义。狭隘的爱国主义有两种倾向,要么更加封闭,要么更加具有侵略性。

(二)何为理智爱国

所谓的理性爱国就是以一种外交性的、建设性的方式来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情怀和行为方式。所谓的“外交性”是指,通过交流、对话、协商的解决问题,形成良性互动的机制。所谓的“建设性”是指,所想和所为应该能有利于解决问题,有利于实现各方的共同利益。

(三)狭隘爱国主义与理智爱国的区别

1.目标着眼点不同。任何有凝聚力的国家都会有爱国精神,但这和狭隘的爱国主义是有清楚的分野的,爱国主义首先关注的是代表着爱国的国家的切身利益,即国家利益,它包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以及安全利益。二者的目标同样是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但爱国主义具有前瞻性,是为了争取整个国家的长远利益而努 力,是往前看的;而狭隘民族主义是目光短浅的,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期效应。

2.对外心理不同。理智的爱国主义是理性的见贤思齐、积极向上、谨慎谦虚、奋发进取、齐心协力,对于外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够客观地予以肯定,并且积极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因此能使自己的国家不断得到完善与成熟,从而对国家的和平与发展具有很强的促进力。而狭隘民族主义是非理性的嫉贤妒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盲目排外。对于其他民族取得的成绩具有不理智的愤恨心理,不利于国际关系的稳定,也与我国当今倡导的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相违背。

3.表达方式不同。理智的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直接感受和情绪体验,是人们对祖国的理性认识,体现在人们身体力行、报效祖国的实际行为,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落脚点和归宿。而狭隘爱国主义则表现为对国外的不满,作为普通百姓,则热衷于政治运动、喜欢游行示威、抵制外国产品以及鄙视或者仇视外国人。

三、狭隘爱国主义的危害

(一)破坏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而大学生在游行示威中掺杂的狭隘爱国主义思想容易导致示威者诸如焚烧日本国旗、试图打砸日本品牌商店、向日本店铺投掷石块等过激行为的发生。此类行为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社会的混乱与无序,不利于保证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也不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二)片面抵制外货,阻碍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重要趋势,在这一背景下,各国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只有正确把握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才能获得长足发展。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经济总量快速增长,而国际贸易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例巨大,况且很多外资的在华企业以中国员工为主,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片面地抵制和排斥外货,不仅不会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反而会阻碍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情绪言行过激,违反法律法规。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之一,对于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更需要充分认识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而不经过允许就随意进行的集会、游行示威活动,甚至在活动中进行打砸等违规违法行为,小则导致个人触犯法律、影响个人前途,大则势必导致社会混乱、人心涣散的局面,不利于民主法治的建设,也与我们表达爱国主义的意愿相背离、与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相违背。

(四)易被敌人利用,损害国家利益。大学生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的主观愿望是好的,在国家利益受到威胁、民族尊严受到挑衅时,任何一名大学生都不会无动于衷,通过各种合理方式表达自己爱国的热情也是理所当然。但由于情绪激动以及缺乏理智的判断,加之总有一些别有用心的敌对分子刻意煽动,寻衅滋事扩大事态,导致示威游行活动极易演变为扰乱社会秩序的非法集会,影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最终损害国家的发展。(五)妨害地区稳定,破坏外部环境。目前,我国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而我国的发展也离不开国际社会的支持。拥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地区环境以及国际环境意义重大、不可或缺。而大学生盲目排外的狭隘爱国主义倾向,某种意义上不利于和谐稳定的国际环境的建立与维护。

四、大学生如何克服狭隘爱国主义,做到理智爱国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学生运动:1999年反美游行,2005年涉日抗议活动,2008年抗议奥运火炬传递受阻活动等。这些都反映出大学生极具爱国热情,并且学生们对于损害我国权利与利益的错误言行表示义愤填膺是可以理解也是值得鼓励的。但我们大学生应当克服狭隘爱国主义倾向,做到依法、理性地表达爱国主义热情。

(一)全面了解,正确把握爱国主义。只有全面了解了爱国主义的内涵,充分理解了爱国主义的其时代特征,才能够正确把握爱国主义。大学生应做到积极学习爱国主义,认真对待爱国主义教育,对爱国主义有较为理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

(二)理性分析,保持头脑清醒冷静。大学生要学会理性的分析,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接受者,要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自己的理性思考,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刻认识国际敌对势力妄图颠覆我国的政治图谋,认清斗争的复杂性、尖锐性和长期性。不要由于情绪上的冲动而做出非理智的爱国举动、落入敌对势力破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圈套。

(三)独立判断,不随大流不受蒙蔽。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 觉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思想文化渗透和造谣诬蔑。要具有独立判断能力,明辨是非、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不是盲目跟随大众的步伐,甚至受部分情绪失控者的影响,以致表现出狭隘爱国主义倾向。

(四)合理表达,遵守法律维护秩序。要有秩序地、合理合法地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热情。一切的言行都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一旦超越法律的界限,爱国主义就会退变为狭隘爱国主义,大学生要努力避免不理性的爱国所导致的社会秩序的混乱,要用理智的爱国言行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国家发展。

(五)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强盛祖国。大学生应当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工作学习的动力,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理智爱国。要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一定的技能;要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积极思考,完善自己的思维能力;要增加自己的内涵量,提高文明修养和整体素质。

五、结语

爱国行动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的中流砥柱,他们的思想素质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的素质,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是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对祖国的强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因此,大学生应在理解爱国主义的基础上,避免狭隘爱国主义倾向,理性的表达爱国主义,推动祖国大繁荣、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垂林《如何理解当今的爱国主义》.中国教育出版网.2010年11月 [2]浦卫忠等《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上一篇: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教育下一篇:毕业生销售自我鉴定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