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风险意识问题分析与教育策略研究

2024-08-06

当代大学生风险意识问题分析与教育策略研究(共5篇)

当代大学生风险意识问题分析与教育策略研究 篇1

当代大学生风险意识问题分析与教育策

略研究

【摘要】风险社会的到来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比如信任危机、“存在性焦虑”和信仰的缺失。这也说明当代大学生的风险意识还比较淡薄,缺乏对风险的理性认知,风险责任意识、失败意识及防范意识薄弱。因此,高校要以课堂和实践教育的结合为抓手,培养大学生对风险意识的理性认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大学生的风险责任意识;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平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失败意识;以大学生风险防范指导机构为纽带,加强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

【关键词】风险社会

大学生

风险意识

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发生到英国疯牛病的传播,再到日本核泄漏的发生,各种由于科技发展而发生的风险局部事件表明人类已经进入到风险社会。而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风险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已经从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作为涉世未深的“90”后大学生,在面临风险社会各种考验和挑战时还显得十分稚嫩。因此,在风险社会背景下,尤其是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越来越重要的当下,如何加强大学生风险意识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成长为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也成为当前高校教育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一、风险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当前,来自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化等领域的风险无不时刻影响着人们,大学生也毫无例外地面临着各种风险,无法摆脱风险的冲击与影响。风险社会的“抽离化”、“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引发了大学生的信任危机、“存在性焦虑”和信仰的缺失。

(一)风险社会的“抽离化”引发大学生的信任危机

风险社会是一个“时空分离”的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已经逐步脱离地域的限制,极大缩短了时空距离,不同于传统社会面对面的交往,现代社会的“远程交往”一方面为人们的时空交流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又给交往沟通的对象增添了神秘色彩,容易导致人们产生怀疑的心理。大学生走在全媒体时代的前列,利用网络等新媒体维系感情的同时,越来越缺少在现实中进行面对面的真诚的交流。因此,信任感也在“抽离化”的过程中逐渐降低,甚至最终丧失基本的信任,导致信任危机。

(二)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导致大学生出现“存在性焦虑”

风险社会理论的代表人物、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在谈到风险时指出,“人类总是要面对这样或那样的风险,但今天的风险在本质上不同于以前。„„我们现在越来越多地面对各种类型的人为风险,即由于我们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对自然界的影响而引发的风险。”①科学技术的发明提高了人类的生存技能,但它的跨越式发展,使人的精神失落,人的本性被忽略,人成了“单向度”的人。在现代社会风险面前,大学生会逐渐感受到主体性的丧失,内心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受到压抑。这就导致大学生出现种种“心理问题”,认为本体性安全和信任受到挑战,开始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感,逐渐陷入悲观、抑郁以及恐惧等存在性焦虑,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和有效释放,就会产生道德失范、伦理失衡、价值异化。

(三)风险社会的复杂性引发大学生的信仰缺失

风险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科技发展不仅造成“传统”与“现代”之分的困扰,也给处于文化“碎片化时代”的大学生在价值观、伦理观、生活方式、交流方式等方面带来挑战。当这些风险发生时,大学生对科学的信仰与精神价值追求产生怀疑甚至否定,以追求真理为价值目标的科学技术受到怀疑,强烈冲击着他们的精神家园,他们的信仰处于不安定和变动的状态中。加之各类风险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各种风险隐患都有可能导致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发生扭曲、错位,引发大学生的精神迷惘和信仰危机。

二、当代大学生风险意识存在的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讲,现代社会是一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社会,但是风险多于机遇。处于象牙塔的大学生,大多数并没有感知到太多的风险,风险意识相对较为淡薄;但这其中也有部分大学生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风险意识较为淡薄

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大学生能够普遍认识到身心健康和生命的重要性,但是对于自身身心健康乃至生命没有一个清醒正确的认识,对威胁身心健康和生命的风险意识不够,防范不强。当遭遇情感、学业、就业等问题时,容易做出比较极端的行为。当面对信息网络的发展带来的巨大诱惑时,有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缺乏勤奋学习的毅力,学习的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业荒废。当面临社会竞争压力剧增,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时,一些大学生显得束手无策。当全球化及信息技术导致的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四处扩张时,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容易受到冲击,道德风险意识被一定程度弱化,出现道德困惑,道德自律能力下降、知行不一等行为。

(二)大学生风险认知存在偏差

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在身心、学业、就业、情感、道德以及生命等方面面临现代社会带来的各种风险。一方面,部分大学生过分夸大风险的存在,高估风险的危害性,安全感急剧下降,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另一方面,或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亦或是习惯安全、舒适、稳定的校园生活,部分大学生忽视社会风险,不对风险进行有效规避,且习惯于依赖“专家系统”,缺乏对风险的理性认识。殊不知,在知识日益分化的风险社会,传统或专家为我们提供的结论并不一定是确定的、科学的。夸大风险的存在,会抑制创造性的发挥,抓不住机遇;忽视风险的存在,风险就可能会变为现实,演变成灾难。

(三)大学生风险责任意识较为缺乏

乌尔里希·贝克强调,风险和责任内在关联。当代社会风险不同于传统风险,它具有隐蔽性,持续性,多样性,冲突性,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较传统风险更为深远,对当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责任带来了挑战和冲击。然而,大学生对风险的责任意识并没有因为风险的增多而相应提高,反而较为缺乏。转型期的社会,责任分工不明确的现象经常出现,加之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事事明哲保身”的态度影响着大学生,影响了他们对自己、他人、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意识。他们或消极或被动甚至不会去承担风险责任,从而导致社会风险无限扩大。

三、加强大学生风险意识教育的策略

加强大学生风险意识教育,培养大学生风险责任意识、防范意识、危机意识和失败意识,增强风险防范能力,有效避免大学生陷入各种风险困境难以应付,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承担大学生专业知识教育与技能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要让大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素养,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的现代社会游刃有余。

(一)以课堂和实践教育的结合为抓手,培养大学生对风险意识的理性认知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大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能了解现代社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能够形成辩证思维、增强敏锐性、提高鉴别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结合风险问题研究成果,开设风险教育方面的课程,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风险意识,形成正确的风险观。除此之外,要了解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伴随的风险,需要立足于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离不开社会实践。高校要积极开拓实践教育,通过开展实践教学,让大学生走进现代社会,从切身感受中认识并把握社会风险的本质,在协同合作中树立理性的风险意识,有效规避现代社会风险。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大学生的风险责任意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我们所遵循并追求的价值目标,它不只是一种口号、一种理想信念的宣传,更是理念的落实、责任的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能促进和保障责任意识的生成,责任意识内涵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又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责任意识建立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础上,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之中,通过价值观的引领,将风险责任意识升华为一种道德规范来遵守,内化为一种信念来坚持,义无反顾毫无怨言地承担自己相应的责任,在风险社会时代无所畏惧,敢于应对风险,肩负起时代的重任。

(三)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平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失败意识

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大学生在学业、情感、就业、创业等问题上会遇到各种风险,现代社会风险的“不可预见性”,更是增加了风险的难度。没有人能确定这些风险是挫折,还是机遇。正因如此,有的大学生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在遇到困难或者感受到风险威胁的时候,往往束手无策,依赖父母、老师,有的甚至对人生道路产生悲观、茫然的情绪。因此,高校要借助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平台,注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失败意识,开展挫折教育,提升其抗挫折能力,辩证地看待风险这把“双刃剑”,敢于面对风险,把握机遇。

(四)以大学生风险防范指导机构为纽带,加强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

目前,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成立专门的大学生风险防范指导机构,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主要集中在学生处、宣传部和教务处等相关部门,风险防范意识在学生教育管理中也只局限于传统风险。由于现代社会风险的复杂性和渗透性远远超过了传统社会的风险,高校的学生管理已经逐渐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风险的多元化特性。高校应该改变以往当风险变为现实时才有所作为的态度,积极作为,通过整合成立大学生风险防范指导机构,在培养学生成才的过程中,通过探索多元化教育引导方式,采取各种形式,综合各种力量,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努力培育学生抵御风险的能力。

总之,培养大学生风险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只是高校的责任,政府、社会、家庭也责无旁贷,必须与高校形成强有力的教育合力,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共同努力,构建大学生风险意识教育的长效机制,加强大学生风险意识教育。

当代大学生风险意识问题分析与教育策略研究 篇2

一、当代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

主观原因分析及调适

当代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除了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因素之外,最重要的还是个人的主观原因。作为心理咨询的一些专家或是老师、同学主要还是要从个人的心理因素方面进行分析和帮助。

1.认知方面

人际交往的认知成分反映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对人际关系状况的了解,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理性条件。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出现对自我评价的认知失调,如过高地评价自我或是过低地评价自我。前者产生自傲心理,居高临下:后者是自卑心理,自我封闭,害怕与人交往,恐惧交往失败。过度的自我中心化,觉得任何事情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与人相处时,不分时间、场合,不顾及别人的情绪,任意表达自己的意见,随意表露个人的不良情绪,影响到他人的情绪和利益而恶化人际关系。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实际上是为了更多受到别人的关注,但要获得这种尊重和关注必须先尊重别人,关注和帮助别人,才能有好的效果。对人际关系的过度理想化,有些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因为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对人际关系的判断过于简单化,理想化,因而在最初与人交往中受到挫折和伤害,从而产生不信任感或是与人沟通困难的.心理。或是认为人际交往相当于市场的交换,而伤害别人的感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并以友谊情感至上的原则与人交往,一方面要认识别人的各个方面,同时也要认识到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技巧,以增进友谊,改善人际关系。

2.情感方面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人需要的一种态度体验,情感成分是关系双方在人际交往中人际关系的满意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情感在人际交往中对个人的行为起着动力作用,人际交往中若有积极的情感产生则推动人际交往的行为,个人人际交往更积极主动:消极的情感则阻碍正常的人际交往,个人表现出孤僻、自卑或是自我中心化,从而导致人际关系恶化。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情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确全面地评价自我,超越自卑、恐惧心理,调整自负怀疑心理,并且在人际交往中掌握一些交往的技能和技巧。

3.社交知觉及归因方面

社交知觉中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投射效应及社会刻板影响影响到我们对别人客观全面的评价和认识,应该尽量避免。这些社交知觉同时也会影响到个人的归因,归因是指个体习惯上倾向于做出怎样的解释,它也影响着个人的人际交往,如在人际交往中遇到挫折时就会把失败归因于环境不好、运气差、人际交往太复杂等复杂的外界因素,却很少考虑内在的因素,从而导致人际归因失误而形成人际交往障碍或人际交往的一些心理问题,产生消极的人际知觉和情感而自我封闭退却,或是沉迷于网络游戏。常见的归因偏差有认知性偏差、动机性偏差以及性别性偏差。当代学生的归因风格和归因偏差会影响到学生人际交往,所以对学生应该进行归因的训练。

4.行为、能力方面

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足够的阅人经验及交往经验,所以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行为不当而影响人际关系,或是语言表达能力欠佳,表达不妥或是词不达意而让别人误解,给人际交往造成不好的影响。在这些方面,当代学生应该多看或是学习一些交往的技巧,要善于表达自我,真诚地去赞美别人,同时也要提升个人各个方面的能力,以自己的独特魅力吸引别人。

5.自我意识及价值观

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我以及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并依靠这种认识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活动,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在对学生自我意识与人际关系的调查中发现内在自我对人际关系有很大预测作用,内在自我与人际关系困扰成负相关,即内在自我意识水平越低的人人际关系困扰越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首先应该积极全面地评价自我,充分地认识自我,相信自己有不同于别人的特长,克服自卑自负心理,敢于超越自我和挑战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地感受人际交往中的温暖,从而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价值观的一致性是人际吸引的一个要素,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是调动个人交往积极的动力,如在人际交往中不能简单认为人心叵测,人心自私,或是受相互利用等不良的价值观的影响,而应该积极正确地看待人际交往。

二、当代学生人际交往中心理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

当代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办法除了从主观上分析解决外,还应该从客观上采取具体措施,如:

(一)重视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创造宽松的校园环境,优化人际交往氛围

利用课堂教学、团队活动、文体活动、宣传活动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奋发进取、团结友善的校风、班风、学风,提高学生人际信任度,创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通过团队的一些活动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在交往实践中得到锻炼,并体会到良好的人际交往带来的收获和乐趣。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不去斤斤计较人际交往中的个人得失。

(二)心理咨询工作的老师或是学习心理学的专业人士应该做的

1.对新生心理健康的普查、跟踪及指导

很多新生因为适应不良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有可能是人际适应不良所造成,心理的不健康从而也会加剧人际关系的恶化。所以对于新人校学生要格外重视,无论是心理学的专家和老师,还是搞学生工作的一些人员都要重视这一点。

2.重视对学生人际交往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指导

可开设一些有关人际交往的课程,让他们更有效地掌握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并懂得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些心理学知识。在其他任何课堂上都可以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知识的传授和分析。一些研究确实表明那些学过心理学的人或是懂得心理学知识的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或是人际交往适应不良情况更少。对一些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行政人员进行心理学方面或人际交往知识的定期培训,如拓展训练,对于任何类型的成人或是学生都是适合的,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以及深刻体验人和人相互信任支持和帮助的伟大作用,以达到对当代学生人际交往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积极全面的指导。

3.重视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及心理咨询方法的适当运用

学校可开展组织一些公益性的心理咨询活动,对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些知识进行宣传、教育和指导。当代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大多是来自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在咨询过程中重视从学生人际交往这条主线人手,找到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症结所在,有效地帮助其解决问题。在咨询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是咨询与辅导的前提与基础;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学生心理咨询的核心;训练学生交往技能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如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主动热情地待人,以及把每个人的感受都看成是最重要的,重视别人的感受,尊重别人赞美别人,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接纳和认可,从而改善人际关系。

除了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的咨询和指导之外,还应该利用团体咨询的方法,以及朋辈的辅导是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团体心理咨询是专门为帮助那些有共同发展课题和相似心理困扰的人维护心理健康,克服成长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迈向自我实现的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团体

心理咨询在团体情境中进行,强调人际交互影响,注重团体内的交流,并利用团体精神影响个人的行为。人际交往本来就是在人与人的互动中进行相互影响,团体心理咨询是辅导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更全面地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别人,调整和改善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团体咨询与辅导具有高效率、高感染力的特点,利用团队精神去影响每一个人,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能力,改善人际关系。

朋辈辅导是学校心理咨询模式之一,是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境、获得外部支持的一种重要方式。朋辈辅导是指由一些受过半专业训练的学生或是学习心理学专业的在校学生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互动交流,对同辈提供倾诉、支持或咨询的服务。因为朋辈有更接近相似的价值观、生活理念等,所以在学生人际交往的咨询中更容易被接受,也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正确的人际交往理念。

4.加强家庭功能,亲情的付出和感化

很多学生在恋爱上容易出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庭功能的弱化。如早恋或是恋爱中出现的种种不良问题,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以及交流和沟通不良造成的。学生失去了家庭中亲情的支持和理解,就容易寻求同伴的交流,误以为这是一种良好的恋爱,甚至是一种可以走人家庭的恋爱。而实际上学生对恋爱的责任心及后果认识得并不是很清楚,甚至不知道自己在这种特殊的人际交往中真正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而盲目交往。作为学生的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早期的预防和疏导,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责任和温暖,培养孩子积极的责任心,是预防学生恋爱中出现问题的关键。

当代大学生风险意识问题分析与教育策略研究 篇3

随着社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壮大,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科学专业素质也不断提升。但是受错位价值观念、市场经济价值取向功利化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却停滞不前。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的开创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们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思想道德教育在我国一直被放在首位,它是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事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但当前大学生中存在诸多的思想道德问题,有待于我们解决。

一 造成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状态消极

缺乏人生目标,缺乏政治热情和正义感,缺乏诚信,是现在很多大学生的通病。生活始终处于一种无所事事、无所适从的茫然之中,游戏人生,爱国爱民被被认为是落后的思想,对祖国的荣辱兴衰漠不关心,对不正之风无动于衷。短短几年大学生活,除了无聊,便是无奈。

(二)自我认知、约束能力差

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思想泛滥,道德意识弱化;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基础文明素质较差,公德意识不强。

二 造成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的消极影响

由于经济发展过快,社会上很多人都开始只注重利益,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被错误的认为是人生存、发展乃至获得利益的一种有效手段,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通过各种途径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及人生价值观念,导致很多大学生拜金思想严重,生活奢侈。

(二)高校道德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各校长期将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及科技素质的作为工作重点,在观念上重智育轻德育,在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上,往往将道德作为纯观念性的东西灌输给学生,不去进行实践,使道德教育过于简单抽象,脱离了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这些容易引起高校大学生的反感、使其产生抵触情绪,也就无法认同接受。部分教育工作者本身的师德水平也有待提高,因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最有影响力和感染力,是学生们的榜样,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担当着极其重要的任务。但是在市场经济利益驱动原则的负面影响下,有些教育工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发生倾斜,功利主义倾向比较明显,注重眼前的个人利益而缺乏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说话做事不负责任,忽略自身修养,师德形象不佳,对学生也产生不良影响。

三 如何改善思想道德教育现状

(一)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理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就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安排道德课程的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组织对社会一些不道德的现象进行辩论,设置道德实践的模拟环境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体会到思想道德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二)学校要全面发挥作用

学校应发挥舆论宣传作用,通过校广播、黑板报等形式广泛宣传思想道德的重要性,以形成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使重视道德深入学生内心,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发挥教职员工在道德教育中的表率作用。培育有德之人,需要有德之师。教师的思想素质、人格品质对学生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在道德教育活动中,教师要率先垂范, 以身作则,以学术和人格的双重魅力,给大学生做好品德高尚的榜样;高校管理人员也要以诚信的道德为原则,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广大师生, 处处守信用、时时重承诺,积极带动和引导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这样才能为大学生重视品德形成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建立校园道德制度体系

学校规章制度与奖惩措施要添加道德指标。明确道德评价的要素和道德评价的标准,把诚实、信用、正直、友善等道德品质作为评价的基本要素,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议等多种方式,综合测评学生的诚信度,使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发展趋势形成科学的导向,充分体现道德价值的重要性。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评奖学金评优、入党、就业推荐挂钩,从制度上使大学生意识到道德的重要性,确保大学生的道德底线。同时对一些大学生不道德的行为要批评,严重的可以给与取消评选奖学金资格、扣学分等处罚,以此提高学生不讲道德的风险成本。这样才能减少大学生不讲道德行为的发生,从根本上扭转大学生道德意识弱化的现象,重塑大学生在社会上的道德形象。

当代大学生风险意识问题分析与教育策略研究 篇4

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考试的,一切发明、发现和创造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在新一轮的课堂课改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发挥 教育教学活动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形成自己的见解。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并形成探索的理念,在教师引导、帮助激励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学会学习的一种方法。

二、研究背景

1、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以问题为主线,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向敏捷性、创造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发挥学 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学生只有在不断地试图提出问题、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学生自己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个性品质会得到锻炼。从新课改角度看,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求知精神,从中不难看出它同样强调了“问题意识”的培养,没有主动的“问题意识”,便谈不上自主学习,更谈不上合作与探究。因此,“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必需,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索精神的必须。(2)实践意义

《生物新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是强调科学探究,而探究始发于问题。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审视传统的生物教学,我们的观念总是强调确定性,排斥可能性,只重视教师提问,而忽视学生提问。在这种教育的熏陶下,培养的学生往往长于求同,而弱于求异,不敢问、不会问、没的问、不会问,问题意识淡薄,提问能力较低,严重制约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无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无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鉴于上述现实,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开展了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研究。

3、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状况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的”。近代,美国一些教育理论专家陆续在中小学开展了旨在“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改革试验,形成了一套新的教学模式,当代著名教育家布鲁纳倡 2 导的“发现法教学”体现了通过教师提出要求、解决或研究的问题,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面临矛盾,产生疑惑,明确探索的目标或中心,教师带领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过程。(2)国内研究状况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积极的教改精神。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更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轴。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袁振国曾提出了一个基础教育领域中非常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即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他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现在,有许多人都在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总结了不少成功的方法和经验。陕西大学张熊飞教授创设了“诱思探究”模式,启迪了学生的思考意识和问题意识,使学生对于知识的内涵深入研究、归纳、分析与整理,形成知识结构。洋思中学通过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带着问题进课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教育思想。

国内外已经有相当一批专家关注此类课题的研究,并且有的正在试验阶段。我们认为,国外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不能照搬,必定他们的知识基础与我们不同;而我们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也是刚刚起步,中学教育阶段对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专题论述及专著尚不多见,没有很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更没有科学有效的方法直接使用。所以,我们认为本课题的研究有相当的可行性。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研究的主要内容(1)主干问题研究:

①培养初中生问题意识的基本要素 ②初中生问题意识的外在显现 ③初中生问题意识萌发、发展研究

3(2)基本关系研究

①学习模式与问题意识研究 ②学习效率与问题意识研究 ③教学评价与问题意识研究

2、研究目标

(1)通过学科教学和研究,组织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机,培养学生问题探究的意识和习惯,掌握一些基本的问题探究方法,同时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形成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问题意识培养,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使学生在学习中,能不断形成问题,不断产生这样一种心态:这个问题我没主意,这个问题我没发现,这个问题我还不懂……,逐步在学习中产生过程性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发现,不断探索,成为学会学习的新型劳动者。

(3)通过研究,改变教师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力求掌握符合此种学习方式一般操作模式,使各科教学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培养一支能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4)通过课题研究,大面积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与实效,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3、可能有的创新点

(1)学生构建以问题研究为主题的学习模式。

(2)教师改变评价方式,发挥形成性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

4、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1)研究重点

建立、落实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的问题优化设计以及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2)研究策略

通过实际调查分析获取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真正原因,使课题研究工作有的放矢;通过收集、学习、筛选与课题联系密切的理论材料和相关信息,寻找切入点;通过对以往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内容、程序、师生互动、反馈评价等)进行分析研究,尝试构建适合初中生物教学并有利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模式;通过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训练方式和方法,真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思维。通过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训练方式和方法,真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思维。

5、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调查分析学生问题探究学习的现状,借鉴有关经验,在这基础上研究教育教学对策,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行动方案,然后开展实践探索,在研究、实践取得较好成果后,逐步在全校推广。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资料,分析以往的成功经验,借鉴兄弟学校的教改成果,进行分析探究整理,构建在学科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问题探究学习的策略体系和行动方案。

2、行动研究法:运用这方法适时调整课题研究计划,采取相应措施,在实践中不断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反思、完善,进而推进研究进程。

当代大学生风险意识问题分析与教育策略研究 篇5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在大学校园里谈恋爱,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反而对与大学校园里的少男少女而言,大学四年没谈过恋爱却成了一件奇事。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有接受爱和拒绝爱的自由,也有给予爱和被爱的权力。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恋爱一样;尤其是对在校大学生而言,恋爱关系处理得当、正确,可以成为学习和事业的催化剂,使人学习努力、成绩上升;恋爱关系处理的不当,可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情绪波动、成绩下降。因此,了解大学生的恋爱观,正确的引导他们的恋爱观念是必要的。

恋爱观是异性之间生理、心理和周围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互相倾慕和培植爱情过程的思想观念,大学生恋爱是大学生心理、生理上相对成熟的表现,心理学家林更茂和梅萍在其《析弗洛伊德的性理论对大学生性爱观的影响》书中,对上海十三所高校的1862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代大学生受西方观念思想的影响,在“性开放”中模糊回答的占34.3%;只要有爱存在,一切都没有问题的肯定回答占29.2%。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社会外界的影响、家庭因素的影响,使得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了“新型”的恋爱观念。下面让我们看看当代大学生恋爱的特点。

“爱情,是人类开发心灵潜能的学校。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是小学生,懂得对方想要什么的人,是中学生,能使双方无遗憾的是大学生,再使双方都有成就的人,是研究生,不同层次的人,表明了人的心灵差异。”当代大学生,正处在思维、行为成长的阶段,能使双方无遗憾吗?多数大学生的恋爱是苦涩的、失败的。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表现出极不稳定的态度,由于社会阅历、生活经验的缺乏,加之思想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完善。则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现状特点表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理想化、浪漫化。

1、恋爱过程简单化。当代大学生的恋爱是简单的、快速的。社会在快节奏的生活,大学生的恋爱也开始简单化,从思想上没有了以前固有的“审时度势”,恋爱观简单了起来。男生们已经不喜欢欲言又止,欲进又退的恋爱花招,他们想

爱就爱、想恨就恨,嘴上不明说,行为却很直接,遇到心仪的女孩,他们就会很快表示自己的爱意,追求的手段也由以前的“飞鸽传书”到现在的电话、短信、网络。女孩子们也没有了以前的“矜持”,当感觉还可以,不怎么讨厌的时候,便开始了恋情。

2、恋爱中片面化。当代大学生谈恋爱时,往往考虑的问题都比较片面,只考虑两个人在一起时的事情,如何让彼此的感情得到升华,而没有考虑到家庭、社会、周围事物的影响。往往在乎爱情的过程而不考虑结果,把爱情与婚姻相脱离。在一时的冲动下,不顾及后果和影响。有的同学则认为学习不紧张、空闲时间多,找个伴玩玩;有的大学生看到周围的同学都有属于自己的爱情则羡慕不已,自己也要寻求一份爱情,但想法都是片面的,都表现出当代大学生思想上的不成熟、做事不计较后果的心态。

3、恋爱中浪漫化。当代大学生恋爱更多注重的是感情上的愉悦,追求现实的快乐感,在两个人交往期间,往往把每个节日排成了时刻表,互相送礼物是稀疏平常的事情,在校园里,经常看到男生跪拜在女友的前边,红色的鲜花数量及求爱的方式让人触目惊心,在情人节及恋人生日的时候则是劳师动众的大摆宴席、精心准备让对方感觉到惊喜。但在浪漫的同时,恋人对爱情的成功却并不看重,甚至认为恋爱和结婚是两码事。

4、恋爱中理想化。当代大学生在其心理总有一种理想的恋爱模式,在思想上表现出理想化,在恋爱上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去寻找对象,在交往的过程中也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去进行交往,如果有一点与自己的模式不想符合,恋爱就即将失败,但往往在交往和寻求对象的过程中,有许多实际的因素,但由于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不成熟,过于理想化,则忽视了实际的现实情况。最终导致不符合实际的恋爱。

由以上种种可知,当代大学生有美好的爱情观念,但又产生一些不良现象。导致不良现象产生的根源:一是由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必再为温饱问题而疲于奔命,这为人们的爱情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提供更多的资本;二是外来文化和风气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越来越开放,最主要的还是部分大学生游手好闲、思想放松、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进取

精神,再加上一些老生的消极宣传,使得一些学生产生一种“晚追不如早追,不早追连丑的都不剩”的错误意识。

爱本没有对与错,只有适合与否,愿意与否,快乐与否。当你们已经不能在一起时,不是她没有选择你,也不是你抛弃了她,而是快乐没有选择你们,幸福没有选择你们,爱情没有选择你们。所以不要烦恼,也不要悲伤,你们应该互相祝福,希望各自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爱。如果当你失去对方时感到痛苦,那么证明你根本不是爱她,你只是想占有她,而当你的占有欲不能得到满足时你才会痛苦。当你爱一个人时,你应该想到的不是对方能给你什么,而是你可以给她什么,你可以给她所需要的感情吗?你可以给她快乐和幸福吗?你可以快乐着她的快乐幸福着她的幸福吗?只有这样的爱才是真爱,只有这种爱才是幸福的。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首先要端正恋爱态度,对大学生加强爱的教育,使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爱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封建婚姻只强调婚姻的封建义务,无视人有爱的权利,具体表现为包办婚姻“三从四德”等,那是对人性的奴役,必须予以否定。但是,如果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强调爱的权利,而不承担爱的责任,就陷入了非理性主义的泥潭,这种只图享受、不负责任的轻率行为理应受到指责。一位教育家曾教导儿子:“要记住,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惜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想借爱情寻欢作乐的人,是贪淫好色之徒,是堕落者。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她缔造幸福。”这种爱的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是恋爱生活的基础。爱,是感情,只能用感情去爱,而不能用道理去爱。”爱,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情感,当然也只能用感情去爱,这并没有错,但人作为人,既具有自然属性,更具有社会属性。人之爱其所爱,除开感情因素,也应当讲究理性,应当符合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无理性的爱是盲目的,很危险的,导致的结果很可能是一场悲剧。

其次要摆正爱情的位置。要教育大学生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爱情在人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但爱情不是人生的根本宗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只为爱情而活着是苍白的。人生的主宰应当是事业,只有伟

大的事业对人生才具有决定意义。流传至今的裴多菲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正说明了这一点。

同时,要教育大学生摆正爱情在大学生活中的位置。明确坚持学业第一的观点,要使大学生理解,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事业息息相关,也是爱情美满的基础。那种抛开学业谈恋爱的作法,不仅有碍成就事业,也难以获得幸福的爱情,因此不仅是愚蠢的,也是可悲的。

要克服大学生客观上的爱情至上,光懂上述道理还不够,还必须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变“儿女情长”为胸怀大志,用理想的感召力焕发学习的激情,把兴奋中心转移到学习上,把时间和精力投放到学习上,从而真正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爱情服从学业,爱情促进学习。

再次是加强恋爱道德教育 针对当代大学生传统伦理观念逐渐淡化的特点,进行恋爱道德观教育。

上一篇:公共交通运输业广告语下一篇:oppo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