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思考

2024-09-16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思考(共8篇)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思考 篇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作业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思考

【摘要】大学生是具有较高素质和文化的社会群体,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宝贵资源。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在当前国内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之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群体不断增加而就业率偏低的现实问题,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和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和新思路,高校应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推动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全新就业观,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现状

前言

在这科技横飞,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的年代,人才成了最主要的因素。正所谓无人才不科技,无科技不人才,因此培养人才成为我国的第一要务。至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各个种类的大学,专科等高等教育院校逐年增加,大学毕业生毕业率逐年增加,但我国的就业率却很不可观。中国现在的国策是以发展经济为主,且我国也于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正是我国各个企业需要大量人才的时候,大学毕业生应该很容易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才对,但为什么会出现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呢?此论文仅对于本团队的调查、讨论及撰写,如有不对,敬请指导。

其实现在大学毕业生的现状就好比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铲厂,生产了100把质量不一的铲,来了1个人要买50把铲,但是厂家质量好一点的铲价格太贵了,那些质量不好的又有一大堆,导致买家不愿意买铲,进而致使厂家有铲卖不出去的现象。”

一、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分析

1、社会市场竞争激励,高端人才缺乏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外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入住中国,各种企业对人才正所谓是求贤若渴啊!因为一个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它就要不断的输入新鲜的血液,这是中国人才的机遇因为人才们会遇到他们的伯乐。但我国的大学生毕业就业率还是很低:一个是因为企业们找不到与他们对口的人才;二是因为没有多少个大学生是真正拥有技术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从而导致了企业就业岗位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局面。正如一辆公车上有很多位置,但是没有人坐得起。

2、学校教育结构层面的偏差

现在普通高校都在逐年扩招,各院校虽然在校内招生上做到了应对人才市场的需要计划招生,但在培养大学生上总体专业结构上无计划性,教育财力投资少,在大学生毕业考试时为了提高毕业率采取放宽政策,降低了毕业证与学位证的要求,进而导致了大学生中的水分越来越多。能真正独挡一面的大学生很少,能达到企业要求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教育方面不能系统化,致使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其它专业冷门的现象,存在如此多的弊病试问大学毕业生又如何找工作呢?

3、社会陷阱与家庭的干预

现在的社会是虚实相生的,总有那么的一些人想着能轻松的干活又能领取高额的工资。一些虚假企业就利用了这些人的想法,设立各种就业陷阱,导致很多的毕业大学生们都不敢冒然的与企业进行签约。还有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家庭包办孩子一切在现在的社会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小时候家长说只要考上大学就可以找到好的工作了,长大了家长又说现在的什么什么很吃香啊!你应该学什么专业啊!有很多的大学生都活是在父母的理想下,父母认为读了那么多年的书怎么可以和一些小公司随便签约呢,要早就找那些知名企业。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很多大学毕业生小公司不能签,大公司签不下的局面。

4、大学毕业生的自身因素

时代变的很快,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的大学生们从小到大都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造成了很多人的懒惰。使得很多大学生们出到社会不主动做事、不想

去做事,这是大学生们的一大弊病。同时也有很多大学生存在自信心不足、胆小、不懂礼貌等。不能吃苦的员工,企业们是不会要的。

二、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考与解决方案

5、学校改善教育制度,给学生一片天

就业难很大的一部分是大学生没有切实的水平和能力,具有的是可以侃侃而谈的理论和傲人的书生气,要摆脱这样的困境。首先,就必须改革教育制度,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放在同一水平线上。现在有很多的大学开始重视这方面的问题,也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但是大部分还是依附于书本和学校,始终不能全面的接触真正的社会环境。所以学校必须要加入一些企业机制来管理学生,让学生们能在理论和实际中慢慢成长。其次,增加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不要盲目的追求“高材生”。学校可以增添一些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的课程教育,使学生不仅有才而且还会做人。

2、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的生活摆脱了高中三点一线式的生活,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给自己分陪,在大量的课余时间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机会,能让我们参加不同的活动来锻炼自己。但是在这锻炼的过程中我们同样要切记盲目,不是什么社团都适合你,我们可以为自己做一份职业规划,在这个大学里我们要看什么书,要那多少个证书,要和什么样的人交往,在毕业前自己的专业技能要达到什么水平等。有了科学的规划,按照规划中的内容,一步步达到自己所需的要求,那么在以后的激烈工作竞争中将会为你提供一个潜移默化的优势。

3、进行正确的职业定位

对于就业,学生的自我定位是很重要的,其中有待遇定位、地区定位和职业定位。尤其是职业定位,不论你是哪个院校、哪个专业,就业前不做好自己的定位,不认清自己是很盲目的。首先是待遇定位,我们不能用钱来衡量自己,而是要把自己的期望值与自己的水平和能力结合,切勿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认清当前的形势,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合适的待遇定位,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大学一毕业就能领高工资的。其次是地区定位,在中国比较发达的地区有北京、上海、广东等,在这些地区就业机会多待遇高,但是同样也会吸引很多高端人才的聚集地,正是三千流水难取一瓢啊!我们不妨放宽一些自己的眼界,把目

光放到一些发展中等一些的城市,那样不仅工作好找而且国家对这些城市的工作岗位也有很大的扶持,对个人的发展也同样有很大的前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职业定位,大学生想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求职方向和求职目标。在投放简历前,我们应摆脱哪种见到有招聘单位过来就投简历的盲目状态,我们应该了解自己的优势何在,自己适合哪类工作,哪些岗位,我的能力、性格等是否胜任这项工作?明白了这些问题,很自然的就会有目的、有选择地去应聘,也会大大地提升我们的竞争力,因为是有明确方向的,去应聘的是自己最期望得到,且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在面试前做好全方面的了解,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机会是留给做好充分准备的人的。正确定位,自己该在什么位置就在什么位置,你将会是哪个位置最闪亮的。

三、总结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慢慢的受到社会的关注,因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我国人才的分布,企业科技含量的高低等。处理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我国将会拥有其它国不可比的人才数量,这是需要政府和整个社会共同努力的,同样作为大学生一员的我们也要为我们将来初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社会的现状不是我们能够改变的,我们只有先改变自己,然后再去影响其他。因为社会是要我们去适应它而不是要它来为我们改变的。

参考文献

[1]杨晏清,陈健《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A].(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重庆404100)2010-02-04

[2] 马鸿荣, 丁晓源, 吴蓉.《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0,(22): 249.[3] 郝士儒.大学生就业难的高等学校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0,(17): 123-124.[4] 王薇.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 2010,(5): 10-111.[5] 吴铎思.大学生就业难需从源头解[J].就业与保障, 2010,(6): 22.[6] 王宝义.论大学生就业发展趋势与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4;5:39—40页.[7] 李一晨.王东海.朱晓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论坛,2004,12:116—117页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思考 篇2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1、高校普遍扩招, 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 加大就业难度

近年来, 我国大学入学率不断提高。自从1998年高校前批扩招的学生在2002年进入社会择业后, 1999年以来经的连续扩招, 仅1999年、2000年、2001年三年全国共扩招近400万, 我国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已从1998年的7%提高到2002年的15%, 按国际标准, 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据国家教育部统计, 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 2002年145万, 2003年212万, 2004年250万, 4年增加了140万, 预计今后还会继续增长。估计到2010年之前, 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将达到350万人以上。随着人数增多, 就业市场压力势必增大。据统计2001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70%, 其中本科生超过80%, 研究生超过95%, 专科生40%, 2002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65%, 2003年由于受非典影响212万高校毕业生签约106万, 签约率仅为50%, 其中研究生约80%, 本科生60%, 专科生仅为30%。可以预计, 随着大学生的增加,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日渐突出, 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 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是一个大家都关注的数字。

2、大学生就业机会增加与就业压力增大并存

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改变, 就业模式由原来的“统包统分”转变为“供需见面, 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与以前的“双包”就业模式相比, 现在实行的“双向”就业模式, 是毕业生就业更加灵活、就业机会。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校所学专业、自己的兴趣爱好、理想追求来选择自己向往工作和生活的城市和职业, 人才可以自由流动, 也可以更换不同的工作, 改变了过去“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传统观念, 这与以前的就业模式相比有很大的进步, 加之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都在增大, 这也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到现在, 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已成为一种普通的现象。“先就业, 再择业”的观念已被广大毕业生所接受。

但是与此同时, 当代大学生还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除高校扩招每年新产生大量的毕业生即将就业外, 还有大量往年未成功就业的毕业生。另外,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 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分流下岗人员增多, 更加重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负担。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毕业生出现就业难的问题是社会、学校、个人、家庭等各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笔者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总的分为以下两个大方面:

1、客观原因

(1)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转型, 客观上加大了就业的难度

改革开放以来, 传统的国营经济面临困境, 随着改革的深入, 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分流下岗人员增多, 大量的下岗职工和富余劳动力充斥市场, 导致城镇的失业率攀升不下。另外, 从2001年起每年有一千多万农村人口转向城镇发展, 当代大学生还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

同时,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加速发展时期, 实现跨越发展。1998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局规模有较大扩展”, 入学率接近15%左右”, 第一次新将高等教育大众化作为中国教育发展的政策目标。1999年6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重申:“到2010年, 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2001年7月, 教育部颁布《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 提出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左右”, 将原定目标实现的时间提前了5年。为此, 我国高校从1999年大规模扩招, 以普及高等教育, 导致每年有大量大学生面临就业。除高校扩招每年新产生大量的毕业生即将就业外, 还有大量往年未成功就业毕业生。以上都在客观上加大了就业的难度。

(2) 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存在不畅和不及时问题

目前, 国家虽然为鼓励和吸引人才到中西部和欠发达的地区发展或者支援农村教育, 实行和很多优惠政策, 但是资金投入相同时国家还没有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具体保护政策, 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还没有相关有效措施, 某些地区还存在户口、档案限制, 这势必会影响人才的自由流动, 影响就业。此外, 大学毕业生正处于真正迈入社会的关键时期, 对社会还不是很了解, 对自己的工作和前途的定位也感到困惑和迷茫, 正需要学校对他们提供有关职业规划、就业方面的帮助, 但有关学校存在就业指导和信息的滞后, 就业渠道、就业信息不畅。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为了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管理, 保证此项工作有序进行, 规定了毕业生就业的必要程序和手续, 这是非常重要的。

2、主观问题

大部分大学生的择业意识、择业观和价值取向符合社会主流, 他们乐观向上、积极争取就业机会、能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 勇于艰苦创业, 发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但是, 也有少部分大学毕业生主观上存在一定的择业误区, 影响和制约了自己的就业。主要表现有:

(1) 价值观取向存在一定的偏颇, 功利性强

改革开放后, 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 生产关系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价值观念的多样化, 在社会价值多元的影响下, 大学毕业生更加关注现实、个人价值的实现, 更加注重个人的选择, 这就导致了毕业生过分看重薪酬待遇和工作条件, 片面追求舒适安逸, 功利性较强, 这些观念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还有毕业生同学的相互攀比, 更使得他们努力追求去大城市、去大企业、去热门行业。

(2) 就业期望值过高, “高不成, 低不就”

许多大学生的思想还没有从“精英教育”时期转变过来, “天之骄子”的优越感仍存留在一些大学生的思想意思里, 表现为求职择业时对自己和社会认识不够, 评价不准, 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 蜂拥追求“到城市去, 到公司去, 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 一味向往党政机关、教学科研单位和效益好的大中型企业单位等, 而对人才需求量较大的乡镇企业、边远地区、艰苦行业不屑一顾。就业期望值过高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 结构性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突出问题

1、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市场冲击严重

大学生就业人数与岗位数量之间的供需比降低, 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总量在减少。国有大中型企业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 但是, 用人需求也相对较少;而小型非国有企业, 如高薪企业、私企、外企以及制造业、IT行业、房地产业等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 相关用人需求明显降低, 这将导致相关专业大学生就业导常困难。据国家统计部门调查与统计信息表明, 包括大型招聘会、校园专场招聘会、网络需求信息等大学毕业生岗位需求数量, 2009年3月初, 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20%, 进入4~5月之后, 预计这项降幅将更大。

2、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更难

长期以来,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有一定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和女生一直是大学生就业的困难群体, 加之受金融危机影响, 这部分群体的就业问题更是雪上加霜。以大学生心理普查作为参考, 大学每年新生入学约有15%左右的学生有心理问题倾向, 尤其大学生毕业前夕是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就业形势的异常严峻导致学生就业心理的压力增大, 出现就业心理问题倾向的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多。

四、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1、政府应优化整合课程设置, 同时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

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大学生就业政策, 要努力消除就业制度障碍影响:一是要确保台的就业政策得以及时落实;二是要尽量缩小全国各地就业政策上的过大差距;三是要进一步加快就业政策的理化改革;四是要根据各区域经济情况的不同做出必要合理的政策倾斜。毕业生可以依据实际能力与职业的特点、岗位的要求合理匹配, 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缓解就业压力。

2、学校应优化整合课程设置, 同时加强以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

学校办学思想不应过于急功近利, 对课程的设置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水平量力而行, 提高课程的质量和竞争力, 发展自己的优势科目, 在专业设置方面要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 有发展性和长远的眼光, 使学生在校教育的知识结构能够和社会需求尽量匹配, 从而缓解就业压力。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 为他们提供即使、有效的就业观念和信息。

参考文献

[1]王慧春:《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科教文汇, 2006.07。

试论当代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对策 篇3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基本状况

当前,受一系列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其就业基本状况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待就业人数不断攀升,需就业人口系数庞大。据统计,自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截止2014年,预计高校毕业人数达到约810万人。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代大学生们赶上了一场就业前景的“寒流”。

2、热门行业人才需求严重缩水,新增就业岗位大幅度下降。外资企业曾遭遇了金融危机的正面冲击,就业岗位受到直接影响。房地产、投资、证券、建筑、外贸、汽车、酒店餐饮等行业受到极大冲击。各大企业裁员信息不断爆出,新增就业岗位大幅度下降。

3、一些被企业裁员的高学历、具备工作经验的人士再次就业,与大学生挤占部分新增就业岗位,这将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4、许多大学生涌向政府公务员、考研、出国和留校的队伍中。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的情况就足可以说明现状:2009年报考人数急剧上升,从去年的80万人,增长到今年的105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占了绝大多数。

5、许多大学生的择业偏向仍比较严重。许多高校毕业生偏向于东部沿海城市以及各大省会城市,而对中西部、二级及以下中小型城市却很少有人问津。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早在2003年,首批扩招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时,就业难的问题就开始出现。此后,随着毕业人数不断增加,压力日渐增大,就业难不仅表现在本科层面,硕士生、博士生也被波及。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各个学者所表示的观点不一致,那么,大学生就业到底难在哪里?本文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求剖析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

1、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行业发展极不平衡。多年来,以市场换技术、以低廉的劳动力换优势的想法已经过时。那种把国家作为世界廉价产品的加工厂推动经济发展的后果是:附加值告的产业发展不足,大量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企业较少投资于技术研发,大学生等一些高素质求职者无业可就。

2、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滞后。我国高等教育依然存在计划经济时期的重要影响,表现在:第一,我们的教育机制存在很多的问题。专业设置不合理,有的专业学生选的多,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则出现选学的少,人才过缺。第二,高校的治理,仍然以校长治理为主,教授参与高校治理不足。

3、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地域辽阔,各区域差别大,资源禀赋不相同,经济发展不平衡。总体而言,东部最发达,中部次之,西部地区最落后。在这些区域结构中存在着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即城市发达,农村落后。。

4、大学生自身观念和能力问题。大学生就业难表现在自身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观念问题。大学生普遍愿意到发达城市和东部地区,而不愿意到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就业的问题,同时普遍存在观念的问题,重机关和大型企业而轻中小企业。这种盲目追求高工资、大单位,拥挤在大城市、大企业,不但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也浪费了青春。第二,能力问题。目前,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用人单位招聘时也倾向“优中选优”,不仅要看学习成绩,更要看社会实践能力、英语计算机水平、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加入党团组织情况等体现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指标。目前大学生在校期间大多数重视理论知识,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够。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和措施

大学生就业形势之严峻前所未有,但我们应看到大学生就业难并非新问题,笔者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任重道远、意义深远,而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和措施可以从长远和目前的角度来分析。

那么,从长远来看解决大学生就业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我们在这方面的劣势不但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还影响到大学生就业。当前,国家应配合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推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的高端产业发展,以政府行为储备产业、储备技术、储备人才,从战略上解决大学生就业。

第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首先,充分发挥教授在参与高校治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鼓励更多的高校实行自主招生,以市场为导向确定旧专业的存废和新专业的开设。其次,改革招生制度中“志愿定专业”的做法,允许大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第三、建立健全的大学生就业机制。首先,国家应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努力消除政策性障碍,制定法规保护大学生就业的切身利益。规范就业市场,完善劳动用工制度,为其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环境。其次,国家应健全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机制,规范就业市场秩序,减少大学生就业的行政性抑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就业市场,打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行政分割,促进大学生无障碍平等就业和自由、充分、有序流动。

从目前来看,解决大学生就业应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第一、国家制定各项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各级政府应高瞻远瞩,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实施人才储备战略,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储备力量,特别是基层急需人才,国家可以以此为契机,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培养和锻炼人才。

第二、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和提升自身能力。大学生要有忧患意识和紧迫感,要树立科学理性的就业观:一是合理定位期望值,调整好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观念,要树立“先求生存,后谋发展”的自立观念。二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勇于到基层和乡村就业。我国是农业大国,具有数十万个乡村,存在巨大的就业市场,在基层和乡村就业,可以将大学生的科技知识和聪明才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良好地结合起来。三是大学生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学好专业知识掌握技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四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素养,杜绝“有才无德”此类现象的出现

四、结语

目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与失业问题受到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明确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满信心,齐心协力,全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白清平.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研究[J].商业时代.2009.1.

[2]段方乐.齐抓共管 实现大学生就业和谐.[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韩包海.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理性思考.[J].中国青年科技.2008.12.

[4]杨伟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前景如何[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2008.11.6.

[5]大学生就业出路新探.半月谈[J].2009.3.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作者简介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思考 篇4

姓名 :夏星慧

学号 :91042Y12

班级 :910

42内容摘要 :)在就业首选的职业方面,有21%的受调查者选择教师作为首选职业,17%工程技术人员,12%公务员,9.5%翻译,6%记者,6%商人等。)在择业时考虑因素方面,发展前途43%,薪酬待遇36%,专业对口34%,其他18%。3)在地区因素方面,会考虑地区因素的95%,不会的5%,其中东部42%,中部13%,西部0%,经济发达地区39%,家庭所在地6%。)在首选职业是否与专业对口方,67%选择会与专业对口,23%不会与专业对口。5)在会选择什么样的单位方面,国家机关13% ,国有企业20% ,私人企业14% ,合资企业19% ,外资企业23% ,其他(学校等)12%。)在薪酬待遇方面,1000元以下的5% ,1000-1500元的20% ,1500-2000元的30% ,2000-3000元的18% ,3000-4000元的15% ,4000元以上的12%。)在是否是终身职业方面,32%是终身职业,68%不是终身职业,其中不是的:1年以内的13% ,2-3年的21% ,3-5年的26% ,5年以上的28% ,不一定的10%。8)在是否会选择考研方面,80%会考研20%不会考研。)在是否会选择出国留学方面,40%会出国留学,28%不会出国留学,32%是适情况而定。)在是否会自主创业方面,42%会自主创业58%不会自主创业。

关键字 :

就业、职业、选择、调查、分析、专业对口、薪酬、地区、考研、留学...正文 :

进入大学已经快一年了,都说大学更加接近社会,真的是这样。大学就像是一个小社会,走进社会最先接触的就是就业,所以选择题目是:当代大学生就业首选职业的调查和分析。

通过叁考文献中的一些百分数,更好的诠释出就业时大学生的心理,在就业首选的方面,很多人首选的职业是教师,可以看出原因是因为教师的职业很稳定并且待遇很好,很接近自己学生时代的生活,很自由,教师这一职业是最令人尊敬和羡慕的。由于现在的社会造成的压力迫使大学生放弃一些自

己感兴趣的事,都希望留有一个铁饭碗;在择业考虑因素方面,大学生更加注重发展前途,而其次才是薪酬,专业对口却不会显得很重要了,从这些百分数,可以看出大学生更加在乎的是发展前途,说明了当代大学生考虑问题方便更加成熟,更加理性,看中的是未来的发展,而没有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双眼;当代大学生考虑问题的想法的改变促使着社会的进步;在地区因素方面,大多数大学生都会考虑的问题,因为所学的专业不同,各方面因素导致的结果,但在选择职业上都不谋而合地选择东部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原因很明了,就是看的比较长远,思考问题不再是局部的;关于首选职业是不是专业对口方面,有一半多的大学生还是会选择自己的专业作为自己的职业,毕竟自己选择的专业一般都会是自己感兴趣的,有了兴趣自然工作起来也会有动力,更加能够做好;在选择什么样的单位方面,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发现国有企业、国家机关共同占了1/3的份额.说明大学生对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仍抱有一定的感情,都会想着为国家出一份力,但也有部分会进入外企工作,这对大学生的语言方面要求很高,也造成了一部分大学生不能进入外企工作的原因,外企待遇比国企待遇普遍要好,但是对大学生的学历要求也相对提高;在薪酬方面,调查中大学生的要求都是理性的,薪酬的高低普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都不希望自己的薪酬过低,但也不奢求过高,符合自己的能力就好;在是否会终身职业方面,大多数选择了不会,由于现在是80后90后,更加注重的是自由,都会很好的规划自己的未来,很理性的选择自己该做的事情;在考研方面,大学生多数都是希望自己继续考研,增加自己的学历,充实自己的内在;在考虑是否会出国留学方面,百分数比较均衡,相对于国内的应试教育,当代大学生更加向往的是国外的教育方式,对于新鲜事物,人的本性就是喜欢尝试;面对是否会自主创业,多数还是选择了不会,因为创业毕竟有风险,现在的社会中各个行业都在竞争,压力很大,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更加需要的是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

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心理正在日趋成熟,并走向理性化成熟化的阶段。当代的大学生大多能够对自身能力水平及就业市场状况有一个正确的分析,认识与评估,进而选择职业。但是有时由于对就业市场分析认识不清和对物质生活要求较高使得他们也会作出一些错误的判断而影响择业。所以应在尚未面临择业时就针对这些方面向他们讲授一些经验教训和应对策略,让大学生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冷静地面对未来。

现实的社会,需要大学生调节好心理,面对那些个未知的风风雨雨,勇敢地面对,不要退缩,相信在一切困难之后,失望到了尽头,最最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是成功的前奏。

叁考文献 :

一.在就业首选职业方面.有21%的受调查者选择教师作为首选职业,17%工程技术人员,12%公务员,9.5%翻译,6%记者,6%商人等.由以上情况我们发现,当代大学就业时在物质方面的考虑依然占很大的比重,希望稳定不喜欢挑战.这与目前应试教育的体制有一定的关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就业的压力使学生希望回避这些压力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二.在择业时考虑因素方面.发展前途43%,薪酬待遇36%,专业对口34%,其他1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据1995年浙江大学和1996年北京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显示薪酬待遇是影响毕业生选择职业的第一因素。这种良性的发展趋势将使大学生未来的就业和用人单位的自身体制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当代大学生对于自己将在从事首选职业的道路上所要面临的困难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这种良好的心态有利于大学生更好的选择自己的首选职业.三.在地区因素方面.会考虑地区因素的95% 不会的5% 其中东部42% 中部13% 西部0% 经济发达地区39% 家庭所在地6%

在此次调查中虽然受调查者来自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地区上学,所学的专业也截然不同,但是却在选择职业所在地上不谋而合都将东部和经济发达地区作为自己的首选.尤其是那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以其独特的城市魅力,人才政策,经济水平吸引着无数的大学生.而西部地区虽然有西部大开发计划的支持但是由于自身地理位臵,物质条件方面的欠缺仍然无人问津.在此次调查中居然无人选择去西部地区.这种过于集中的选择明显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依然在某些方面比较盲目,没有客观正确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东部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其所能吸收容纳的人才数已接近饱和,竞争将会日趋激烈.,不适宜更多的人才拥向这类城市.另一方面内地地区近年来的发展也很快,在薪酬待遇和发展空间上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差距在逐步缩小,是大学生应该着眼考虑的地区.另外,中西部地区正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阶段,正需要大批各方面的人才来共同建设。而当代的大学生却把物质和地域因素看得过重,不愿去环境艰苦的地方受苦,不愿去单独打拼一番事业.可是只想舒服的在大城市坐享其成并不是正确的心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不进则退,在艰苦的环境下磨练自己的意志,挑战自己的能力,激发自己的潜能,锻造自己的未来才是我们应该作的.四.在首选职业是否与专业对口方面

67%选择会与专业对口 23%不会与专业对口

大学生在自己黄金般年华的岁月中努力学习的专业是否会在未来的工作中学以致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人还是希望将自己所学应用于日后的工作中,但是当工作和专业发生冲突时依然会选择工作.另一部分认为只要工作合适并不介意是否与专业对口.如此多的人为了工作宁愿放弃自己为之努力了四年的专业足以见得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从学生来说,自己在人生最重要最美好的四年中努力学习自己的专业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在这四年中无论是学生本人,家长还是国家都为此付出了许多,却要因为想找寻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而放弃的确是一件十分不幸而且令人惋惜的事情.五.在会选择什么样的单位方面.国家机关13% ,国有企业20% ,私人企业14% ,合资企业19% ,外资企业23% ,其他(学校等)12%

入世之后不同类型的企业在中国相互竞争的局面渐渐突显,在大学生就业方面也是争夺激烈.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发现国有企业、国家机关共同占了1/3的份额.这说明大学生对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仍抱有一定的感情,同时希望有稳定的工作环境与收入.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发现有近1/5的人选择进外资企业工作,并且这个比例在一些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较大.究其原因,外资企业的高薪酬,高效率,管理规范,注重员工个性和创意的发挥是十分重要的原

因。然而,在外资企业中中外员工的不平等待遇,中外文化背景差异以及工作压力过大成为制约其吸引更多人才的瓶颈.六.在薪酬待遇方面.1000元以下的5% ,1000-1500元的20% ,1500-2000元的30% ,2000-3000元的18% ,3000-4000元的15% ,4000元以上的12%

激烈的竞争环境,过大的竞争压力使当代的大学生对于第一份工作的薪酬要求趋于合理化,薪酬一直是职场上比较敏感的话题,但同时也是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人们形象的将薪酬喻为大学生就业理性程度的“风向标”。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在逐步走出开出高薪酬的误区,有一半的受调查者将期望薪酬定在1000-2000元,但是仍有部分大学生对薪酬的期望值过高。这不仅会导致他们在择业时面对许多困难,处处碰壁,从而进入期望薪酬越高,搜寻工作的成本越高,获得工作的概率越低的误区,这是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同时我们也发现通过几年的调整,大学生们对他们的薪酬有了近乎合理的定位,这对于他们择业有着正确的导向作用。

七.在是否是终身职业方面

32%是终身职业 68%不是终身职业

其中不是的:1年以内的13% ,2-3年的21% ,3-5年的26% ,5年以上的28% ,不一定的10%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将首选职业作为终身职业的比例较之多年前计划经济时代人们都抢铁饭碗的时代有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都以一种学习的心态,积累经验的心态去从事第一份工作.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中,对新事物充满向往的年轻一代人想要他们死守着一份工作直至退休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在这其中也有一部分希望做教师和公务员的大学生将首选职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他们的决心与信念的确是值得褒扬的.八.在是否会选择考研方面.80%会考研20%不会考研

目前考研已经成为社会上十分热门的话题之一,考研的人数也是逐年激增.从调查数据中我们看出绝大多数受调查者都有考研的打算。在这80%中有一部分人是真的在其专业上有才华、有造诣的人,他们希望通过继续深造来实现他们的理想。另外一部分则是为了避开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希望以更高的学历来寻求一份自己理想的工作。考研人数的逐年激增同时反映出社会上一种对高学历的认同与期许,人们误认为高学历即代表高薪高位高能力,代表会为企业带来高回报,这种错误的想法使得无数的大学毕业生走下就业的独木桥却上了考研的独木桥.这并不是对他们合理的选择。

九.在是否会选择出国留学方面.40%会出国留学28%不会出国留学32%是适情况而定

在中国出国留学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维新变法时期,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百姓富裕了起来,相对于过去投入到孩子教育上的钱也越来越多,中国留学生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在此次调查中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发现有很大比例的大学生选择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会选择出国留学.为什么有如此多优秀的大学生想出国深造留学呢?究其原因开阔视野和国外较好的学习条件成为大学生选择出国的主要原因.虽然近年来国内大学的水平有所提高,但相对于国外大学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国外大学先进的教育设备,良好的教学氛围深深的吸引着当代大学生,而且由于当代大学生对于自身前途的看重希望通过出国实现自

己向更高处发展的需求,国外发达的经济条件和自身专业前途的选择也吸引着许多大学生.然而现在的中国正处在发展时期,需要大批的人才来共同建设,人才在当今世界竞争中是竞争的中心,人才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中国必须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下留住人才,为中国未来的发展积蓄力量.十.在是否会自主创业方面

42%会自主创业58%不会自主创业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篇5

一匹小马要过河,在路上遇见了牛大伯,问是否可以过河.牛大伯说:”水很浅,可以过.”小马正要过,忽然听见一只松鼠大叫:“不能过,不能过!水深的很,前天还淹死了我一个同伴.”小马没主意了,回家去问妈妈.妈妈叫它自己想一想,试一试.结果小马过去了,水既不像牛大伯说的那样浅,又不像小松鼠说的那样深.是的,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我们就像故事中的小马,我们会有期待,期待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然后在大城市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们会有担忧,担忧自己还没上班就已经面临失业。对于未来,我们左右为难,摇摆不定。

对于初入社会的我们就像故事中的小马,得面对着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是社会各个方面在思想认识上,还没有跟上毕业生将成为城镇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成分的现实,缺乏对高校毕业生即将成为社会就业主要矛盾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准备。二是在政府促进就业政策安排上存在缺位。例如,在中央政府每年投入的上百亿元就业工作经费中,长期没有安排用于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专项经费;出台的鼓励毕业生创业的政策与再就业的创业优惠基本相似,不能满足和适应毕业生创业的需要等。三是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阶段性滞后与毕业生高速增长的阶段性不匹配,以及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变革的滞后,增加了就业岗位与毕业生需求之间的错位。四是劳动力管理、社会保障体系和户籍制度改革没有到位,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严重影响高校毕业生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就业。五是教育费用分担机制设计上存在缺失,政府对公共事业的财政投入不足。例如,高职、二级学院的高收费与学生毕业后低回报的矛盾,违背了高投入、高回报的普遍认知和经济规律,造成就业欲望与社会岗位需求的错位,促使有业不就状况的增加。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正处于风华正茂、激情洋溢的时候,很容易追风逐潮,表现自我,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们选择的职业未必适合自己。特别是在当前物价、房价飞涨的时期,想找到一份既适合自己薪酬又高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对于感性的、积极的大学生他们会想到自主创业不仅能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提供了就业岗位,减轻了国家和社会的负担,同时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为国家创造财富。并且,现在政府正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一定的创业基金,这对于想创业的大学生会有很大的吸引力。自主创业还利于大学生个人在市场经济的环境里锻炼成长,克服自身缺陷,及早成熟起来,增加了社会实践,也有了更多的经验。因此他们对于创业充满了期待。

可是对于理性的、消极的大学生他们会考虑的更多。因为根据调查有96.4%的大学生想自主创业,可是有将近70%的大学生都失败了。因此对当代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根据专家分析他们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首先,大学生们认为自己的创业能力不足,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虽然大学生富有创新精神,但还需要市场经验和社会经验,尤其是对创业艰苦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因此他们摇摆不定。其次,大学生创业与学业的取舍尴尬。许多大学生因为把主要精力放在创业上,学习成绩大幅下滑,有的甚至辍学。在校大学生知识结构尚不完备,社会实践匮乏,这些东西正是需要在大学阶段通过好好学习提升和完善的。因此他们徘徊于就业与继续深造之间。最后,他们所拥有的技术成果不成熟,大学生创业缺少系统规划。大学生创业主要靠的是科技成果,只有具有市场潜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才能取得创业成功的第一步。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生对科研参与不够,绝大部分大学生没有科研成果,即使少数有科研成果,有的成果不成熟或不具市场潜力;此外,大学

生创业过程中对前期准备、市场调查、资金筹措、产品研发、团队协助、企业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往往准备不足,缺乏系统的规划。因此他们徘徊了,驻足了。

上面所提到的也许是主要的问题,但他们所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是资金,创业基地等。种种原因困扰着他们,导致他们无从下手。此时的他们很彷徨,也很为难,他们在等待,等待一双能推一把他们的“手”。这只“手”可以是父母一个鼓励的眼神,可以是朋友一句肯定的问候,可以是政府给出的一笔微薄的创业金,也可以是社会上各界人士给年轻人一次尝试的机会。也许这样的一些举动对于我们来说不足为提,可是对于那些正彷徨于是否创业的大学生们来说却可以把他们那颗左右摇摆不定的心慢慢地稳定下来。

呆惯大学校园这个“小社会”的我们,也许会对即将踏上的那个充满诱惑和压力的社会感到害怕、担忧,对未来的创业之路充满了小问号。但是我们更应该坚定自己心中的那份最初的信念与想法。要学会培养自己静观察的习惯,遇事多思考,多比较,尽量克服盲目攀比的心理。要培养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遇到那些诱人的规划、宏伟的蓝图、美好的事情都要设身处地的分析,分析实现的可能性,分析实现的基本条件,分析自身具备的能力,这样就会得出一些务实的结论,减少或避免一些无谓的损失与失败。

女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分析 篇6

文秘专业是新起的专业。文秘主要学习应用办公软件、公文写作、商务礼仪等。学习文秘专业的大学生将来从事的行业很多,但是也有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找到工作。自2003年以来,当我国高校扩招后的毕业生陆续进入就业市场后,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2009年12月,某学院对2010年毕业的女大学生生进行了女大学毕业生就业观调查。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当前女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和就业观,研究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供有关部门及当事人参考。本次调查的内容包括:女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就业意愿与预期”、“就业价值判断”及其“就业面临的困难”和“实际就业的感受”等。本次调查采取的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共计发放调查问卷2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0份,对得到的信息做了一个统计分析。针对这一情况,我做了调查与分析。有利于将来,文秘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就业。

文秘专业大学生的现状。我做了市场调查,做出的结论。就这个结论,做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女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看法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女大学生中,有65%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较有前途,而不是很有前途,说明她们对自己所学专业并不是相当满意,根据女性心理推测,她们更多的是因为这个专业是自己所学专业所以才去爱它,而不是因为爱才去学,这就存在一个兴趣问题,而接下来的问题是“你选择现在所学的专业是因为什么?”只有20%的女大学生选择了“我喜欢这个专业”,而65%的女大学生选择了“服从调整”或者是“父母选的我服从”,这就说明大部分的女大学生选择的专业并不是自己真心喜欢的,所以问到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如何的时候,多数人选择了较好,而不是很好。

综上可见,女大学生从一开始就没有建立起来学习的兴趣,所以这个问题从一开始就是强迫学,而不是自愿学,不管是自己强迫自己还是他人。

二、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本次调查主要关注毕业生就业求职必须面对的三大选择:“到哪里(地区)就业?”、“选什么单位就业?”及“要求多少薪酬?”。

1.女大学生对就业地区的选择

对就业地区的选择,在被调查者中,有65%的女大学生都选择了在中等城市就业,15%的女大学生选择了大城市,10%的女大学生愿意在父母家所在地工作,另外10%的女大学生喜欢在沿海城市工作。这表明女生对就业地区的选择范围并不狭窄,并且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女生毕业后,较多选择在生源地就业,也就是回家乡就业。

2.女大学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

本次调查将就业单位划分为政府机关、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务员、合资企业、公务员、事业单位、自主创业和其他等类型。改革开放以来,在人们的就业观念里一直有着在外企工作就意味着高薪但不十分稳定,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收入不高但工作稳定的认识。本调查数据显示,有50%的女大学生选择了在国家机关工作,这一方面说明稳定对大学生选择就业单位的影响很大,另一方面这与政法院校开设的专业也有很大相关。此外,有35%的女大学生选

择了在外资企业就业,这就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认为外资企业的待遇高于中营企业。还有15%的女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

3.女大学生对第一份工资的期望值

在劳动力市场上,工薪期望是劳动者的自我标价。在被问及收入底线时,女大生的工薪期望都主要集中在1000—2500元之间,但是具体分析,女生主要集中在1000—1500元,占49%,在1500—2000占30%,在2000—2500元仅占9%;可见女大学生对工资的期望并不算太高。

4.女大学生对选择就业单位考虑的因素

在择业时,女生对选择就业单位会着重考虑哪些因素?

女生重点考虑的因素依次为职业稳定、升迁机会、收入、能运用所学知识、压力、挑战性。

从调查数据显示,60%的女大学生把个人的发展空间大小做为择业的标准,有20%的女大学生将工作的稳定与保障性放在了首位,另外20%的女大学生把薪水的高低做为选择就业单位的选择标准。

三、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

1.在校期间得准备

绝大多数女大学生是抱着积极向上的态度走完自己的大学生活的,据我们调查所得,女大学生比较心细,会想到很多方式去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

(1)理论知识方面

有明确的就业目标与方向,有的看过有关求职就业的指导书,还考过与职业相关的技术证书,接触并请教有相关经验的人,向相关单学习等,而且平时还注意搜集就业信息,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

(2)实践方面

在校期间很多女大学生都在利用课外时间去打工,做企业兼职,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各方面都得到了提升。也提前对社会有了一个大致了解,毕业后不会看到社会而茫然。

女大学生做得这些准备对以后的就业非常有帮助,因为现在的社会,能力是第一位。她们有的在在校期间都已经开始努力地去采取各种媒介去了解就业信息,人才网站、招聘会、人才市场等都有她们的足迹。

2.女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优势

在问到认为身为女生,自己在就业中所占的优势时,50%的女大学生认为工作热情是她们的优势,也有相当一部分有选择了相貌和容姿,还有少数女大学生选择了工作能力和人际关系。

3.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失利的因素

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认为自己求职失利是因为自己社交能力不强,还有的认为女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弱,还有一些因素,像依赖心理严重,太过挑剔,就业政策不详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传统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在中国,有几千年“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文化传统,传统的性别依附观的残余影响至今支配着许多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录用。性别歧视已经成为女大学生就业中很大的一个问题。

通过上述对女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困难的分析可见,女生所做得准备并不比男生少,而且个人素质也高,女生就业与男生相比处于劣势;女大学生就业面

临的最大困难是性别歧视;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最急需的帮助是需要政策禁止性别歧视;传统观念和生理差异因素则是女大学生就业主要的两大障碍。

四、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1.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1)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招聘员工实行性别配额制。在就业领域,基于男女平等原则,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女性就业权的实现。建议在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录用人员的相关规章中增加规定:根据男女平等原则,为保障男女两性平等地实现就业权,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实行性别配额制,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不宜由妇女承担的工作岗位外,应按照一定的比例招聘男女员工。在这方面国家机关应当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2)立法禁止就业性别歧视。我国流行几千年的“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等传统性别依附观念,至今仍有一定的残余影响。除继续大力宣传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外,还必须立法明确禁止对妇女的就业性别歧视,包括在就业领域禁止带有性别歧视的招聘启事和以性别为由不录取女性等,创造一个男女平等的就业环境。

(3)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以利益导向机制引导企业平等地录用女性员工,有利于消除生理差异因素给女性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建议尽快将政府应当承担的有关社会保障责任如生育保险责任从用人单位中转移出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企事业单位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追求效益优先。如果继续让单位承担女职工的生育保险责任将增加单位雇佣女工的成本,在相同条件下用人单位当然更愿意选择男性。因此,女职工生育保险责任由单位承担改为社会承担,是增加女性就业机会,保证男女公平竞争就业的重要保证。如2001年10月开始实施的《上海市城镇生育保险办法》,部分消减了因员工性别不同造成的生育负担畸轻畸重的不合理现象,相对弱化了用人单位的性别偏好。[3]

2.对女大学生的建议

(1)女大学生当自强。这就是说,女大学生要不断地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总体上看虽然女性就业比男性困难,但从个体上看,如前所述,在被调查者中有许多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于男大学生的平均水平。从实际看,即使女大学生受未来的结婚、生育等因素影响,但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女大学生也更具有就业竞争力。

(2)女大学生可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的工作单位。目前,我国由于高校扩招,每年的毕业生不断增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法学专业毕业的女大学生,除选择竞聘司法人员和国家公务员外,各行各业中还有许多职业适合女性,所以,她们可以从当前我国就业情况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单位。

3.对用人单位的建议

用人单位应当改变传统的“男比女强”的用人观念。我们都应该认识到,在现代社会,高素质的优秀女性人才越来越多。这是因为,一方面女性自身素质在不断地提高,另一方面就业环境在不断地改善,这些都使女性就业中的不利因素越来越少。在知识经济时代,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的开放、产业结构的调整与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新企业以及更适合女性的新职业、新岗位,女性雇员与男性雇员的差别正在不断地缩小。所以,用人单位对女性的观念也应当更新,应以“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新观念取代“男比女强”的旧观念,实行因才选人、因才用人,才能使更多的女大学生能够被用人单位录用。

4.对学校的建议

为促进女大学生就业, 建议学校应采取以下措施:

(1)应注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为顺畅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学校应注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2)应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3)应大力向用人单位宣传和推荐女大学毕业生。

(4)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1995年3月12日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第14次全体会议通过的《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行动纲领》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思考 篇7

一、大学生就业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特别注重人才的竞争。但是在现代社会, 很多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 就业难已经成为大学生毕业面临的普遍问题。与此同时, 市场中很多企业也存在很多怨言, 例如刚毕业的应届生高分低能、动手实践能力差、对自己定位不清晰等问题。其中还有一些企业出现了招聘困难的现象。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各行各业的主体, 是整个经济社会市场的主体。大学生能否具备较好的就业能力和正确的择业观, 去努力适应市场的真正需求, 为市场提供更好的服务, 甚至决定着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现状。所以当代大学生就业跟市场需求是紧密相连的, 二者配合得好, 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合作得不好, 就会给大学生和企业带来困难。

所以, 如何从市场的需求出发, 来改变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念,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十分重要。大学生只有对社会大环境有清晰的认识, 才能够正确地给自己定位, 进而改变自己, 提高自己。

二、适应市场需求, 培养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

1. 大学生自身应提高就业能力以满足对市场的需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 内因决定着事物的发展变化。当代大学生要想提高就业能力,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满足市场的需求, 就首先要从自身做起。

第一, 注重培养思想品质。思想品质是一个人的灵魂, 要想学会做人, 好的思想品质十分重要。当代大学生要注重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 在以后漫长的工作道路上, 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

第二, 当代大学生要注重诚信, 诚信是全世界最好用的通行证。如果诚信待人待事, 爱岗敬业, 面对功利浮躁的社会能踏实行事, 必定能够得到企业的信任, 得到客户的信任, 得到同事的信任, 得到竞争者的钦佩, 只有这样, 才能够使自己走得更长远。

第三, 要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当代大学生很多都是从学校一路走来, 没有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所以当代大学生要迈出大学的校门, 多参加社会实践, 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第四, 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当代大学生高效率、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及时有效地把信息成功传递出去, 不仅能够把自己的思想完美表达出来, 还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

2. 学校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从而满足市场需求

对于高校来讲, 不能仅仅把传授课本理论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 各个高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 让学生正确认识当今社会发生的巨大改变;当代大学生也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天之骄子, 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竞争, 教师还应全面看待学生的发展。大学生只有认清了自己的定位, 认清了当代社会的大环境, 才能够思考如何在竞争中求得生存, 进而去思考市场的真正需求。学生只有摆正了自己的职业定位, 才能够积极努力地了解市场需求, 进而调整自己努力的方向。除对当代高校学生正确择业观的引导之外, 高校还应该多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 与企业、其他高校合作, 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当代大学生只有多接触市场, 才能够了解市场需求, 进而提高就业能力。

摘要:目前, 我国当代大学生被“就业难”困扰着, 而很多市场企业则表示“招聘难”, 对应届毕业生有很多看法。当代大学生就业跟市场需求是紧密相连的, 二者配合得好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合作得不好就会给大学生和企业带来困难。笔者从大学生自身提高就业能力、学校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论述如何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 看待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关键词:市场需求,大学生,就业,策略

参考文献

[1]夏星.大学生就业市场优化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9.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思考 篇8

(一)高职院校发展现状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轫于二十世纪80年代。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性技术人才的需要,原国家教委1980年批准建立了首批13所职业大学;1999年国家决定大幅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并将招生计划增量部分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5年10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决定重点支持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社会的迫切需要和空前的政策支持,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共1169所,占高校总数的61%以上;高职院校招生300多万人,与1998年相比增加了近7倍;在校生超过了900万人,与1998年相比增加了近8倍。目前,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二)广东省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

从2005年-2008年连续4年,广东普通高校毕业生3月份时签约率基本上接近60%,最终就业率都在95%以上,在全国名列前茅。然而,据广东省2009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公布,广东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为33.1万人,相比去年增长14.2%,加上往届未就业和今年被裁员的大学生,以及来广东求职的外省院校毕业生,今年在广东求职的高校毕业生将大大超过5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如果包括广东本地未升学的高中生、中职中专生和初中生,以及本省和外省新入粤的其他劳动力,劳动力总体供给则超过200万人。

“十一五”期间,广东省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约100万个,特别是由于广东受经济危机影响严重,用人单位数量、质量和招聘岗位数量明显下降,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据披露,截至2009年3月10日,广东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为7.61%、专科(包括高职)毕业生的签约率为8.43%、毕业研究生的签约率为14.87%,整体签约率仅为8.45%。到了4月中旬,广东省应届生整体就业率超过35%,但与往年同期相比,就业率仍大幅下降。①

二、广东省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特点分析

在全球经济危机、劳动力供求严重失衡的今天,我们日益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下面我们对广东省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若干特点进行分析。

(一)高职生就业率持续提升

前些年,因为企业对高职教育缺乏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甚至不到50%。近几年来,由于高职生期望值较小,就业不挑不捡,而且动手能力较强,用人成本较少,工作稳定性好,不会频繁跳槽,效果反而更好,于是高职生越来越受到人才理性消费企业的认同和青睐,就业率不断攀升,一般都能达到80%。据京、沪、渝等部分城市近几年统计信息显示,高职生就业率已开始超过本科生。

(二)高职生工资低于本科生

相比本科重点院校和普通高校的某些热门专业,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次趋于下降,高职生的起薪降低,福利减少。根据一项调查,高职专科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薪资为1735元,比本科毕业生少四成。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上还延续计划经济的做法,用人时设置门槛。比如某大型国企,本科以上的毕业生招进去就可以进入编制,成为正式工,高职大专生进去就是聘用工。正式工的收入一年6万元,而聘用工就只有3万元。②因此,与就业率逐年增长相比,高职生的就业质量和满意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

(三)高职生以灵活就业为主

灵活就业是相对于全日制和正规就业而言的,所谓灵活就业是指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所、社会保险和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等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

2007年,广东省选择灵活就业的本专科毕业生共计12.4万人,超过就业毕业生总数的55 %,比2006年增加了6个百分点。在灵活就业的12.4万大学生中有10万是高职专科生,这占已就业高职专科生的80%,而笔者所在的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2007年灵活就业学生占全部就业学生中的比例更是达到创纪录的96.45%。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激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绝大多数高职生只能以传统岗位以外的途径就业;这也说明“先就业再发展”成为高职生的无奈选择。需要注意的是,灵活就业同时也掩盖了高职生隐性失业的状况,这一点必须引起重视。

(四)高职生以企业一线工作为主

高职院校以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技术工人为人才培养目标,与本科生相比,高职生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不多,考研出国也很少,以到工厂企业工作为主,而且以在工厂企业中从事一线劳动为主。不过,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高职生从事服务业的人数在增加。

(五)高职生就业对口率较高

对于本科生的就业,现在一般不强调专业对口。不过,由于高职生接受了大量的专业技能训练,对于技术性岗位具有优势,这一点也正是用人单位所看中的,所以高职生的就业对口率比本科生要高。

(六)就业地区以珠三角为主

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一直是我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首选区域。2007年,全省有54%的已就业本专科毕业生在珠三角地区的9个城市就业,③而同年我校已就业学生中在珠三角城市就业的比例则高达91.77%。这主要是因为我校位于珠三角地区,主要生源地也为珠三角地区。同时这也说明珠三角地区的就业机会和吸引力仍然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

三、解决广东省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针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高职院校毕业生如何找准定位,高职院校如何加强指导、开展富有针对性的实效工作,政府又如何承担应有的责任,以缓解就业压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学校对就业工作领导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特别是实行二级管理的院校,由于管理体系不科学,责任不落实,分工不明确,就业工作长期处于边缘化。科学合理的就业工作应该实施科学的目标管理,注重制度建设,全面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领导靠前指挥,就业指导部门综合协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逐级落实责任。

2、强化就业指导和职业训练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大体而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就业观念和职业道德,确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并努力为此积累必须的专业知识、构建合理的能力结构。具体措施包括让学生到人才市场了解情况,到中小企业参观。

3、密切学校企业产学研合作

“订单式”教育与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对于一些每年都需要较多高职生的企业,可以采用“订单式”教育方式组成专门的教学班,按照该企业用人的知识、能力要求与用人标准进行专门化的教学,毕业时合格的毕业生全部去该单位就业。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将“订单式”教育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进入企业在实践当中进行相应的教学,参与企业的生产、科研与管理,在学生的就业单位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老师在企业根据生产工艺、生产产品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提前获取生产与管理经验,提高职业意识和与各级员工交往的能力,真正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上岗之间的“零距离”教学目标。

4、鼓励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

关于自主创业,教育理论界争议很大。笔者同意“自主创业是一种高水平的就业方式”的说法,当然,正是因为自主就业是一种高水平、高难度、高风险的就业方式,所以我国大学生的自主创业仍然处于一个极低的水平。广东2008年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仅有564人,只占到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0.25%。而在发达国家,选择创业的大学生能占毕业生总数的20%-30%。

5、鼓励去基层和生源地就业

在今年受经济危机影响企业需求大幅萎缩的情况下,高职生的就业不能仅盯着大城市、大单位和热门行业,基层、市郊、周边和中小城市的制造业、服务业同样大有可为。基层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社区管理与服务机构,也有比较多的职位空缺。特别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中逾七成来自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生源地就业,要成为高职毕业生的时代选择。当然,鼓励高职生服务基层、服务农村,需要让高职生看到在基层和农村就业的前景和机会,也需要政府制定各种优惠政策。

6、鼓励高职生继续学习深造

面对当前金融风暴对就业市场的冲击,高职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继续读大学本科、考研或出境留学等,以避开就业的低谷,为将来就业市场的回暖做好准备。

应征入伍也是不错的选择,根据相关政策规定,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由政府返还相应学费,代偿助学贷款,具有高职高专学历的,退役后免试入读成人本科,或经过一定考核,入读普通本科。

高职生的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高职院校、家长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作为高职院校,在整个教育过程之中贯穿“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的理念,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造,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真正做到“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知难而上,奋发有为,努力开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新天地。

注释:

①张胜波.广东紧急召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OC].中国广州网.

②歧视性政策成了阻碍高职专科学生就业一道坎[OC].

③珠三角地区指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惠州、肇庆、江门和佛山等9地市.

上一篇:孤独的高中议论文下一篇:学院党委书记述职述廉述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