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中学生的缺失理想和信念的思考

2024-08-30

对当代中学生的缺失理想和信念的思考(共7篇)

对当代中学生的缺失理想和信念的思考 篇1

对当代中学生的缺失理想和信念的思考

一、人生要有理想。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

理想是中学生腾飞的翅膀。我们当代中学生的理想,你可能有多种定位,但根本的一条不能丢,那就是要把个人的成长与振兴中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紧密联系起来。一名胸怀远大理想的中学生,他一定有前进的动力和方向,他的生活一定非常充实。他会按照自己确定的人生目标,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动,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一个小女子叫曹南薇。1968年夏天,正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潮。这一年,曹南薇17岁。她患小儿麻痹,按政策不下乡,但是留城也找不到工作。那时还没有个体户。她没有父亲,和母亲相依为命一天,曹南薇在报纸上看到关于“高能物理”的报道。17岁的她竟然心潮起伏。她把报纸剪下来,日思夜想。她想,高能物理这么重要,我能不能做点什么? 就这样,她不经意地定下了自己的理想。

她开始学习。她关在家里,一年又一年,初中、高中、大学、专业课程,她都学完了。十年后,到

1978年,她27岁时,她的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引起了很大震动。随即,国家高能物理研究所接纳了她,让她的理想找到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她的成功,全在于她17岁那年看到报纸后,为自己定下目标。多少像她这样的人,因为没有目标,到27岁,甚至37岁的时候仍然一事无成呢?人生要有理想,这太重要了。

二、我们要树立怎样的理想?——志存高远。

才、权、貌、财成为中学生四大追求。

调查显示,92.9%的中学生希望成为有才华的人,有64.3%和78.6%的学生分别选择了有钱和有权,有貌和英俊也分别有71.4%和39.3%的学生选择。

明略市场策划公司的研究人员认为:

才华是人生内在价值的综合体现,它意味着知识、创造、灵感等等。才华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同样也可以被转化为物质财富。在任何一个领域里,有才华的人总能体现出他最大的价值,纵横古今,那些才华横溢的人在学子们的心中都是崇拜和羡慕的对象。

“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对金钱和权力的向往已成为我们社会的共性,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拥有财富和权力就是意味着拥有了一切,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拜金主义。事实上,整个社会的对于财富和权力的态度使得它们的拥有者获得了社会各阶层中较高的地位。社会的熏陶,家庭父母的言传身教,在很多幼小孩子的心灵,也正潜移默化地被这种观念的影响着。但是,毕竟财富和权力是表象化和物质化的东西,它们本身包含很多消极的元素,有时它们的作用就象慢性毒药一样,渐渐地腐化人的思想道德和作风。

爱美之心人皆有,不管男生女生,在这次调查中对外貌的追求上都有很突出表现。在青少年身上的表现出追星的狂热行为可能与此不无关系。而许多以貌取人的隐性选择标准也给学生们带来了除知识能力外的另一种压力。诚然,人的长相给予别人的第一印象和判断起了很大的作用,天生就有漂亮、乖巧、可爱的外表自然讨人喜爱,但是古谚就说人不可貌相,武断的给予粗略的评估而忽略内在素养,这种做法本身得不到更多的赞同。分析:[一]、1、有理想的占60%,理想不明确的占35%,放弃的占5%。这些数据告诉我们,在当代中学生中,多数学生还是有理想的。也有少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理想,极少数人未认真思考理想问题。

2、理想要通过从事一定的职业来实现。我认为在树立理想时,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具体的职业方向。如:语言表达能力不太强的,最好别选择老师等方面的职业作为人生目标;如果生来体质较差的,就别想着当警察等等。[二]、1、理想的树立,家庭影响占很大比重,这说明家庭环境对子女的成长也有很大影响。家庭环境良好的,子女身心健康、积极向上;家庭环境不良的,子女就有不少心理障碍,难以树立远大的理想。更有甚者,想入非非,走上犯罪道路。

2、关于理想能否实现的问题,有90%以上的同学都认为可以,这说明当代中学生是充满自信的。只要付出行动,就一定会成功的。[三]、1、有无近期目标,实质上是为了理想是否在计划地努力实施的问题。无近期目标的同学,实质上是空怀理想的人,再自信也不会成功的。

2、对于近期目标的内容,大家都寄予在了学习上,我认为还应增加一些向目标进军应具备的其它素质。如:德育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

1、近期目标:只是为达到理想而向前迈的一小步,当达到后应为继续努力,而不应选择放弃。

2、理想也仅仅是人生的航标,并不是最高点,也不是终点,要想到达最高点——人生的顶峰,仍只有去努力奋斗,而且,人的一生都应是努力相伴的。

[五]通过调查,得出的竟是高达60%的厌学率。那些自称有远大理想却又不喜欢学习的人是痛苦的。因为因为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努力学习才是实在理想的坚实阶梯。而学习需要兴趣才能持久。应当多想想学习的乐趣,如:做出一道难题时的喜悦,想想一节课后的收获,同样也会有一种成就感。人生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日常事务,衣食住行、各种应酬等;第二个层次是事业,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业;第三个层次是审美,也可以说是思想和认识的境界;这三个层次一个比一个高级,一个比一个更接近人的精神内核。一个人如果没有目标,就只能在第一个层次中生活。他的精神内核得不到补充和发展,人就处于停滞状态。

17岁的马克思的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文中写道:“一个人如果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也许可以成为一名著名学者,绝顶的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和完美的人。”那些为了我们共同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历史证明,他们是伟大的人;那些给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证明,他们是幸福的人。正是马克思作出了为人类谋利的选择,把他引向了一条壮丽的人生征途,造就了一个千古不朽的人。可见,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很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他们选择了伟大的人生。

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从小把游历天下当作理想,最终用34年时间的努力完成了他的著作《徐霞客游记》,留芳百世。这种理想代表的是一种坚强的意志力下派生出来的毅力与信仰,是一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与豁达,让后人敬佩。马克思中学毕业时,在毕业论文上写道:“我们选择职业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此后,马克思一直循着“寻找人类幸福”的伟大指针,费尽毕生40年精力写出了《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成为19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理想就是勇敢者一生一世的追求,是舍生忘死者至死不渝的壮烈。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就以“献身革命以救国”为理想,以“天下为已任”为雄心壮志,终于成为一位救中国于水火之中的伟大领袖。此时的理想就是浩瀚海洋中指路的明灯,是漫漫黑夜里渴望的黎明。理想信念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内在需求,是一个人的奋斗方向,实质上也是一个用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观察和认识世界的问题。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并决定了你的人生质量。人生的理想,在你不断跌倒与爬起的过程中,见证着你成长的一点一滴。也许完美的表现并不存在,但只要自己心中有理想有信念,人生就一定会更精彩。初中学生现阶段就是要克服一切困难,学好科学知识,掌握好本领,将来为自己的幸福,为更多人的幸福而服务,成为一名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任何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从1岁到101岁都可以为自己绘制一张未来的蓝图,因此理想并不专属于青年人,但对青年人来说,尤为重要。因为青年人对追求真理、探索人生,有着强烈的需求和愿望;青年时代树立了崇高的、远大的理想,就会使自己的一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所以革命前辈李大钊同志曾这样讲过:“青年啊,你们临开始行动之前,应该定方向。譬如航海远行的人,必先定个目的地,中途的指针,总是指着这个方向走,才能有达到目的的一天,若是方向不定,随风飘转,恐怕永无达到的日子。” 人生需要信念,如同花草需要养份。没有养份,花草就会枯萎、殆尽。即使苟活,也只不过是残红、惨绿,再也没有生机与活力。人生需要信念,坚定的信念。人生的道路固然难以一帆风顺,固然布满荆棘、充满坎坷。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总会看到希望,看到曙光。即使前路有再多的艰难困苦,即使前方的风浪再大,也会执著追求,无怨无悔。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成功后的荣光,而在于追求的本身,在于信念的树立与坚持的过程。罗曼•.罗兰曾说过,人生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人生如歌,信念如调。没有调的歌永远不能成为真正的歌,没有信念的人生永远都是没有意义的人生。人生需要信念。有了信念,才可以使你拨开云雾,见到光明,见到希望;有了信念,才可以使你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

所以,青少年要想成为一个有作为、有价值的人,就应该树立理想,树立崇高的、远大的理想,把个人志向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起来,将自己的一切同祖国、同人民、同人类的命运永远结合在一起。对于个人而言,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则是最危险的动摇。

回顾孩童时期,孩子在老师布置的作文中谈到理想话题时,活泼得像一只只可爱的兔子,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与渴望。展望他们今后发展的缩影——当代大学生,据相关媒体报道,在被问及个人理想的时候,常变得支吾。而在鼓励放开思路无所顾忌的时候,却能“畅所欲言”,但无非是毕业以后有高薪的工作,理想的待遇,舒心的生活。难道孩子今后的理想与信念就这些了吗,儿时的热血澎湃都去哪里了呢?也许是受社会庸俗思想的纷扰,使众人对物质看得如此之重。不可否认物质固然重要,没有物质生活谈何安心工作,没有物质生活谈何透支体力,但是在我看来,当代大学生正是忽视了这一点,在全身心追求物质享受的时候,思想是多么的贫乏。理想曾是刚进大学校门时充斥着全身的活力,信念曾是那年少时活跃在体内的灵魂,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增多,连原先空有的一腔抱负也慢慢的消逝,如此可悲的局面是否会在孩子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再次上演?感叹之际不觉环视孩子周遭,现阶段的初中生再谈到理想和信念的话题时没有了过去的豪言壮语,较多的是现实与保守,更有甚之羞答得如含羞草般。

对当代中学生的缺失理想和信念的思考 篇2

一、当代青少年理想信念缺失的原因分析

1、家庭影响因素

家庭是指具有婚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并且长期共同生活的小群体,是社会的基本生活的单位,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有:一是管理欠缺。一些父母由于忙于工作,将子女留在家里或寄养在亲戚家,使得子女们失去了父母严格的教育;一些家庭因为婚姻变故和家庭的不和睦,子女们无人管理和教养,从而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二是教育方法不当。有些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正确的指导,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了解子女的学习状况,性格特点,从不或者很少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致使其对未来的生活和人生失去了理想、信念和目标。三是缺乏责任。正如恩格斯所说:“忽视一切家庭义务,特别是忽视对子女的义务,在英国工人中是太正常了,而这主要是现代社会制度促成的。对于这种伤风败俗的环境中——他们的父母往往就在这样的环境的一部分——像野草一样的成长起来的孩子,还能希望他们的后代成为道德的高尚的人?”

2、学校影响因素

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知识、劳动技能、价值观念、政治观点、社会规范,以培养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公民的机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正如德里本所说:“儿童所学到的东西中,来自他们在学校环境中的经验的东西,与教给他们的东西一样多。”学校对青少年的影响表现为:第一,学校教育观念陈旧,重智轻德,不能针对青少年的成长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忽视青少年的德育培养。第二,教学方法单一。个别老师忽视青少年成长的差异性、规律性,实行“管”“压”“卡”的教育方法,而不是“疏导”“矫正”“内化”的教育方法,使青少年形成一种厌学症,逃离学校教育,过早的步入社会,丧失最起码的理想与信念。

3、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

社会环境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也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般而言,社会生活安定、人们的生活稳定有序,往往会有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但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念的变化,使青少年产生信仰危机。第二,社会风气的影响。社会风气包含着社会成员的爱好、习惯、要求、行为等许多约定俗成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社会风气会对青少年理想信念的教育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并直接影响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形成。第三,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对于青少年处理自己跟他人的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协调作用,会对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时间空间的发展,以及青少年的心理、生理因素的特殊性,青少年在这一发展阶段是人际关系交往比较频繁的时期。因此,社会的人际交往往会对青少年理想信念的形成与坚持产生特别大的影响。

4、青少年自身的影响因素

青少年时期是青少年长身体、增知识、培育理想信念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自身在这一时期心理和生理上发展的不成熟,对其理想信念的培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一,部分青少年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错位。他们不从自身的实际条件和能力出发,贪慕虚荣、盲目崇拜与追逐现代的影视偶像,轻视体力劳动。第二,部分青少年法律、纪律意识淡薄,缺乏法制观念。比如厌学、吸烟、酗酒、早恋,甚至还打群架等,对于这种不良行为,他们不知悔改还引以为荣,最终使自己走上不不归路。第三,青少年其好奇和求知的天性。网络信息等现代社会出现的各种新事物对青少年充满了潜在的诱惑,于是部分青少年迷恋于网络,以此来抒发自身浮躁、空虚的心理,对读书和学习失去了明确的目标和追求,迷失自我,最终他们放弃自己远大的理想和信念,选择逃避社会,荒度一生。

二、培养和加强当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1、重视理论灌输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前进的指南针,是我们人生的精神支柱。我们应该有计划地向青少年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引导青少年逐步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起到一种内化的作用,并使内化转化为一种外化。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对于青少年来讲,理论灌输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真正的思想和理论也就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的灌输,才能在青少年的头脑中扎根。另一方面,在当代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青少年更加需要科学的理论和思想来指导自己进行正确的选择和决策,以便更加有效的适应社会,发展自己。

2、创新教育的形式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的一种追求和向往,是实现可能的人生的奋斗目标。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因此,对青少年应该进行创新型的教育。首先,观念上要创新。这就要求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的思想观念根据当今的国际国内发展的新形势,根据青少年发展的心理和生理新特点,以适应和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育。第二,方法上要创新。方法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扬弃”上。所谓“扬”就是积极吸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有关培育青少年理想信念的科学思想的精华,大胆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有关促进青少年年自身理想信念提高和完善的优秀思想。所谓“弃”就是去除不适应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教育方法,不适应学生成长和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

3、突出主体地位

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是广大的青少年,在实践教育过程中必须突出青少年的主体地位。要求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实践,以增强自身对理想信念的理解和确立。青少年作为充满蓬勃朝气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生活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不能只是单纯的灌输,而要做到“双向交流、引导选择”的新型方式,充分的发挥青少年的主导作用,以提高青少年理想信念培养与确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以使他们更加主动的进行自我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引导青少年通过各种形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引导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发展自我,为自我理想信念的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确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形成理想人格。

4、注重榜样示范教育

榜样的力量往往能够触动人们心灵的深处,激发人们以榜样作为自己的思想和言行的理想参照物。典型的社会人物的榜样的魅力更是无穷之大,对社会成员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更为巨大。“大多数人类行为是通过榜样观察而获得的。”因此,“榜样表现出观察者原本不具备的新的思想模式和行为模式,通过观察,观察者也能形成同样形式的思想和行为。”只有这样榜样示范才会产生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让青少年体会到榜样的伟大力量和无穷魅力,形成人人争做先进和典型的良好气氛。

5、营造良好氛围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教育环境是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外在的环境将会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的教育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的教育,我们必须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并且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以便对青少年的发展与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优化舆论环境,有效地控制电视、广播、电影、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体,弘扬主旋律,加强正面的宣传、正面的报道、正面的教育,采取有效的措施净化网络环境,建立“红色”网站等。加强对青少年理想信念的教育,必须从全局的高度,做到学校、政府和社会协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家庭教育,形成言教与身教融合的家风环境。只有齐抓共管,使各种环境协调一致,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总结

一个人若想取得成就,想成为一个让人钦佩和仰慕的人,理想信念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只有将理想信念这种内在性的精神动力转化为外在的行动,才会在面临一切艰难困苦时将之克服走向成功的彼岸。青少年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和发展的状态,将会直接决定我们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前景。但由于青少年自身特殊的发展阶段而造成的其身心发展不成熟的特征;以及青少年在其学习和生活所处的家庭、学校、社会影响,这些因素都不可避免地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各种不同的作用,必须予以清醒的认识和重视。为此,对于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其具备科学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和迫切了。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的理想信念的灌输教育和榜样示范作用教育可以说是两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在从事理想信念的教育活动时,应该尊重和突出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创新理想信念教育的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备科学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四有”接班人。

摘要:理想信念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在青少年的主观世界中处于核心地位。理想信念的教育对于青少年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笔者通过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青少年理想信念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为青少年理想信念的培养与坚定创造良好的气氛和环境,以促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

对当代中学生的缺失理想和信念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教育策略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和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大学生理想信念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究其原因,这与大学生自我理想信念教育能力差、学校理想信念教育弱势、社会理想信念教育不足有关。纵观世界,重视和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已经成为全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特征,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及现实意义,纷纷调整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路和策略,对理想信教育提出新要求,梳理理想信念教育的瓶颈,并针对瓶颈进行突破性研究,全球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

1.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瓶颈

1.1课堂教育的局限性

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不仅应该体现在认知学习中,也应体现在实践学习中。而事实上,大学的理想信念教育通常是以理论课堂的方式使学生在认知上了解理想信念的内涵、意义等相关内容。但是遇到实际情况时,大学生不一定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理论应对和处理,需要一定的价值判断力和实践引导,才能真正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不难看出,课堂教育的局限性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性和实效性发展的瓶颈之一。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需要教育者在认知方面进行启蒙和开导,还需要通过一些实践活动、真实事件来让他们真正参与其中,相比不同人的不同应对方式,从而真正体会和领悟。

1.2学校教育的局限性

学校领导者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对外开放的程度、学校师资力量的配备、学校的整个校园环境及氛围以及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方向等都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同和追求。

1.3学科教育的局限性

大学教育往往以文科与理科划分学科领域,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也都用于学科学习上。这种局限性的学习会导致大学生认知方式过于单一,思维方式过于割裂,在树立理想信念时容易陷在个人狭隘范畴,体现出个体性和现实性。当面对纷杂的外部环境,多元价值趋向时,缺乏理性思考和社会群体意识,较多从“我”的个体感性情感出发。应引导大学生体验跨学科学习的意识以及学习和了解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将关注点引到社会群体理想信念上。从而使大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1.4思政教师教育的局限性

每个人所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即使具有良好专业素养、学识再广博的思政教师也不可能深入学生生活的每个方面予以指导,这也就充分说明了教育传播者带来的必然局限。如果社会相关领域人员能够共同参与,这种局限性就可降低到最小程度。

2.应对策略

2.1理想的理论高度与现实意义相衔接

理想信念教育的高度与现实社会庸俗化追求之间衔接的问题是必须深入考虑的。理想信念教育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高度而忽视现实的庸俗化的理想追求。为了不与社会产生脱节,使理想信念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我们必须正视现实问题,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审视思考教育的目标定位、教育内容设定、教育主体适应、理想信念形成环境等方面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让学生明白理想信念与个人追求的理想目标并不是冲突和对立关系,相反的,正确的理想信念使我们的人生有了目标和方向,更有利于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从而拥有一个高效、充实、成功的人生。

2.2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更要体现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一种充满爱和情感的现代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在当今这个经济高度繁荣、科技力量空前强大的充满竞争力的现代化社会中,有时坚持和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可能会损失一些眼前的物质性利益。我们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追求的多是奉献,在理想信念和物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必然导致理想信念教育出现与现实脱节的情形。因此,这样的教育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如果能够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多的体现人文关怀,从社会实际、个人实际出发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那么会使理想信念教育真正被有效的应用于实际问题,使其不再是纸上谈兵,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此外,我们还需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在现实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常常会用统一的价值观去衡量和规定学生的价值观是否正确,时不时的会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学生身上,却忽略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所谓的理想信念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不可盲目跟从。最后在教育方法、形式和环境上注意体现人文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专业课教师、学生生活上以及学习上的引路人和指导者,要学会与学生真心相处,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加容易的达到理想效果。

2.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

和谐、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佳载体,和谐包容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以宽松、和谐、美感为基础的人文氛围,是可以引导或者约束人的行为的一种无形的力量。我们应将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尊重学生的感受和建议。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重点解决学生最关心,关系最密切的实际问题,以客观事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2.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多种媒体手段,发挥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网络日益普及化数字电视、网络、3G手机等载体的蓬勃发展,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新媒体的应用可大打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可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的主动性、时效性和互动性的巨大优势,设计出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使课堂内容更具丰富性及趣味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结语

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栋梁,应当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把中国梦、人民梦、自己的梦紧密联系,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大学生在追寻中国梦的过程中所必需的精神支柱。中國梦要求每个人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联系在一起,共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应当努力克服困难,寻求正确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和实现路径,培养一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栋梁之才。 [科]

【参考文献】

[1]徐伯才.必须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

[2]刘建军,曹一建.思想理论教育原理新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李兰兰.关于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07(03).

对当代中学生的缺失理想和信念的思考 篇4

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学‘习’信仰暑期社会实践团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他们的理想信念状况如何,能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系到党的爭业后继有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幵放的历史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汄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人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红色资源是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族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快速发展的今大,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优势,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新方法和新途径,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土义远大理想,堤高高校人才培养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传统;大学生

一、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理想信念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到,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全局性、根本性的战略问题。如何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怎样拓宽和优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当前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理想信念是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在价值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它代表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和自觉追求。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最高层次。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坚定,标志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已经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形成和坚定理想信念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体参与社会实践和自觉提升价值追求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的不断展开,理想信念就会具备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就会成为指导和推动实践活动的强大精神力量。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关系的深刻变化,一元与多样、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本土与外来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社会思潮更加纷繁复杂。身处这样一个多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思潮跌宕起伏的年代,当代大学生自然也难以摆脱思想剧烈变迁的深刻影响,特别是新媒体信息的良莠不齐,更是让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面临极大挑战,一些大学生出现了重功利轻信念、重实际轻理想的思想倾向。

如何在多元中立主导,怎样在多样中谋共识,让广大大学生勇敢担当树立和坚定理想信念的先锋,是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头等大事。而其中之关键,就是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在大学生思想理念中的主导地位和核心地位。理想信念主导地位的形成不是自动的,它必须要靠提升教育实效来占主导。同时,我们还必须深刻认识到,每一大学生个体对理想信念的认知与认同是有差别的,这也势必会导致众多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学习、领会、接受和践行不可能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因此,理想信念的教育在坚持多元中立主导的同时,也要注重教育对象的大众化,实现主导性和大众化相统一。那么,以怎样的形式展开理想信念教育更为高效就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1]

(二)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社会现状

1、各高校对理想信念教育所采取的形式

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核心部分,在学生的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所以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方面采取了许许多多的措施,通过形式各异的方式方法,将教育融入到生活中,做到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方向。比如:

a.联系老党务工作者、党员老教师、党员杰出校友为广大学生现身说法,宣传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政策,结合自身实际,讲解党性认识、人生感悟,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觉悟。

b.领导干部走进校园做形势政策报告,定期开展形势与政策学习讲座,举办“先进性在基层”系列报告会等活动,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价值观

C.组织开展“与信仰对话”活动,大学生党员与老院士、老专家党员共同交流对信仰的理解;组织开展“在寻访党史中成长”活动,学习整理党史书籍,通过各种党建文化活动的耳濡目染,涤荡大学生灵魂,进一步升华精神,从而进一步坚定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d.紧扣“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上涵盖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新农村建设,以及关注弱势群体、社区建设、环保等社会热点问题。让“在实践中成长”成为大学生党员认识国情、了解社会、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内涵的重要途径。

e.举行升国旗仪式。在各级各类学校精心组织升国旗仪式,组织学生集体奏唱国歌,举行向国旗敬礼、在国旗下演讲等仪式,开展在国旗下讲述抗战故事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f.开展主题党(团、队)日和班会活动。组织学生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参观抗战主题纪念馆、瞻仰祭扫烈士墓、寻访抗战校友等形式,组织主题党日、团日、队日和班会活动。

„„

学校通过形式各异的活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寓教于乐,将教育融入到活动的乐趣之中。高校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大学生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通过理论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地方政府及社会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做法。

在本次社会实践中,我们去到了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调研,我们通过走访村民,学校宣讲,与团县委领导座谈等形式对平山县政府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一些做法进行了调查。

第一:学生在校期间。这个时期,平山县政府主要是采取以学校教育为核心,辅以各种赛事及活动的形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学校方面:主要以县委领导走到校园,走进同学,切实感悟学生需求,然后针对一些问题做交流会,针对时事政治,方针政策做讲解分享报告等,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方面:在重大节日,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抗日战争纪念日等具有重要思想意义的节日,开展相应的主题征文活动、文艺汇演、社会道德模范表彰大会等活动,通过对特殊意义的节日的庆祝,来提高学生对理想信念的感悟。再者,在新媒体时代,充分利用网络宣传,积极利用新媒体工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时代热点话题等进行正能量宣传;以青年力量,清朗网络。招募网络志愿者,在网上发表青春正能量文章,引导网络言论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第二:学生放假期间。在每年的寒暑假,都是学生相对空闲的时期,把握好这个两个时间点,对理想信念的提升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与乡村之间,政府积极搭桥,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入社会之中,通过社会实践,感受什么是真正的生活。充分利用红色革命圣地西柏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招募景区讲解员,在通过培训之后,让学生为游客讲解革命历史,在讲解学习的过程中,深化自己的思想。开展大学生支教活动,大学生作为知识水平较高的一个群体,在暑期走进山区学生的生活,为山区孩子的生活带去别样的精彩,丰富他们的生活,同时也提高自己志愿服务社会的能力。过年前夕,招募社区志愿者,清扫街道,关爱社区,关怀社会,关心国家,在青年的心中树立“大家”意识,增强理想信念。

(三)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个人的生活、职业理想占主导,社会共同理想相对缺乏。当今世界,虽然地区冲突不断发生,但和平与发展已是整个世界的主题。在我国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改革开放新形势下,人们追求更富裕的物质生活,更美好的文化生活是自然的事情。在市场经济生活中,激烈的竞争性导致了个体必然去完善和体现自我,去获得生存空间,个人奋斗与自我实现成了适应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相对而言,注重自我的同时,集体的社会的共同理想信念就变淡了。大学生是社会中有理想、有抱负、有热情、有知识的一部分青年人,社会对他们具有很高的期望,希望他们拥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但有关研究表明,大学生在选择自己的职业时,选择有利于个人发展和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工作单位人数,占到被调查对象的63.05%,选择国家最需要去的单位的人数占被调查总数的3.17%。从就业选择中可看出,大学生们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较为普遍,这是社会现实生活在大学生们思想上的反映。[3]尽管大学生们也有社会理想与报负,但处在相对较为边缘的位置,这与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于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与社会现实生活间的差异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中,倡导树立健康向上的个人理想信念的同时,大力提倡树立社会共同理想信念是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这样做的目的之一是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凝聚力,引导他们为社会和国家贡献力量。

2、在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时,只有少部分大学生确立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热爱祖国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在中国的历史上有无数的历史人物与无数的爱国先烈铸造了爱国主义的民族魂魄。在一次调查中,对“报效祖国在你心中的位置”这一问题的回答中,选择“首要位置”和“重要位置”选项的大学生人数合计占总数的80%[3]。在另一项调查中,选择理想目标时,想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占的比例最大,为43.35%[2]。在一项调查中,同意社会主义终究战胜资本主义的占44.7%,不同意的占16.4%,说不清的占38.9%;同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走向趋同的占36.4%,不同意的占39.6%,说不清的占24%[4]。在调查分析青年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状况时,在理想目标的选择中,选择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的占9.99%;在入党动机中,选择信仰共产主义的占7.34%[2]。由上可见,当代大学生心怀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是主流。我们所倡导的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信念,只有在少数青年大学生中得到响应,这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现实是相适应的。在少数先进分子中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现实的客观反映,是崇高理想不断被人信仰和坚持过程中所经历的自然阶段。

3、多数大学生具有健康的理想信念,少数困惑迷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多数大学生树立起来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同时,崇尚物质追求,崇尚自我实现,理想信念倾向于实用、务实是现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特征。名牌大学+热门专业=好工作成了许多人求学的内在逻辑。那些着重于引导学生人格和心灵纯洁美化的思想性、价值性学科及其课程,往往被一部分学生视为无用的知识而备受冷淡,而那些在求职时备受宠幸的实用性、技术性专业则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对象[5]。在一项调查中,当问及人生目的时,选择“有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干好本职工作,做一个正直的人”的人数占调查对象的65%[6]。在另一项调查中,当问及“追求有用比追求理想怎样?”时,有下列答案:更需要;较次要;都需要;无所谓;其它。大学生对上述答案的选择比率依次为32%、21%、43%、3%、1%[3]。从上面的调查可看出,理想与实用在大学生心中的位置都是十分重要的。不容忽视的是,部分大学生对个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尽管充满信心,但对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却表现出淡漠、迷茫甚至怀疑的态度。

4、高校对理想信念教育没有客观、全面、完整的研究与应用。在许多高校的教学过程中,不顾社会现实和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往往唱高调,让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产生“虚空”的感受。譬如,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远大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信念。在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一直用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信念教育和引导每一个大学生。尽管青年大学生喜欢憧憬未来,追求理想,但过于遥远的未来理想信念他们没有实际体验,而现实生活与远大理想存在巨大落差,这往往使他们对理想信念产生“虚、空、远”的感受[7]。思想政治教育及理想信念教育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些现状,需要大力改进,推动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

二、革命传统教育的内涵

革命传统是指革命志士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是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对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就是要教育群众学习和发扬革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其核心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这正是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弘扬的主旋律。

通过各种形式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它得以世代继承、延续、光大,从而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对广大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对于抵御资本主义自由化思潮和西方敌对势力的“分化”政策的影响,防止和消除信仰危机,引导他们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革命传统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信念

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实现个人成才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年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把个人志向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统一起来,将自己的一切同祖国、同人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树立崇高的人生信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而努力奋斗。

红色资源在本质上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性,反映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基本价值取向,蕴含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导向功能。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产物,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活素材,崇高的理想信念也正是红色资源的核心精神内涵之一。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有利于帮助大学生铭记苹命先烈的英雄事迹,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二)指导大学生开展科学的社会实践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按照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对在校大学生开展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深入实际、深入社会、依靠社会力量完成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实践能力的教育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能不断丰富他们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大学生是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希望,他们的政治方向更是关系到我们国家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当前,大学生在政治方面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观点是正确的,对我国的各项发展充满信心。但也应该看到,伴随经济的上升,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对大学生形成了巨大的思想冲击,部分大学生在政治态度和思想方向上出现了迷茫和困惑。因此,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成为当前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红色资源经受了人民、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并在传承和创新中得到发展,其内涵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本质有机契合。遍布全国各地的红色资源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容和丰富的精神价值,每一件革命文物、每一处革命遗迹都折射出革命先烈们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四)提升当代大学生科学、人文、道德品质

红色资源所展示出来的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创新精神,敬业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为强化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源泉。特别是建国初期,我国科技的发展缓慢,没装备,没技术,但是我们的科研人员在沙漠里用算盘打出了“两弹一星”,学习我国科技发展史,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历程,继承革命先辈们科学攻坚的优良传统,激发大学生的科学热情;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进一步培养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树立崇尚科学的信念和信心。

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其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综合体现。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有助于丰富心理世界,充实文化生活,确立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需要根据大学生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结合实际需要,充分发挥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需要长期贯穿于教育活动始终,将其有机融合在人文理念的培养、人文素质的培育和人文环境的营造中。首先,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理念,主要通过红色文化知识的渗透来实现。利用网络媒介、专题讲座、参观展览、文艺演出等多元的途径,对红色资源中“红岩精神”“抗战精神”等优秀的人文精神进行挖掘和传播。再者,红色景点营造了较好的人文环境。红色旅游资源大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其他资源共同存在或相互渗透。使大学生在在参观革命遗址和学习红色革命文化的过程中,得到觉悟的提升和心灵的净化。[8]

四、新时期下革命传统教育推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对策

教育总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进行,创建符合大学生特点的教育载体,是提高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理想信念教育,除了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进行灌输,更应借助一定的载体,渗透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中,使大学生受到一定影响、熏陶、感染、感化而主动积极接受。革命传统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一种载体,具有感染力强、直观生动等优势,这对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充分挖掘地方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利用其蕴涵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远大的理想信念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在此,我对新时期下革命传统教育推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以实践队的形式形成队伍传承

高校组建红色实践团,利用平时的时间学习和探讨红色精神,学习红色知识,熟读红色历史,然后借助社会实践的契机,通过联系各地各地团省委,走访红色革命根据地。在红色革命根据地展开大众宣讲。针对时势方针,国家政策,进行解读,以平实的语言将和群众相关的政策讲解给人民听,一边学习,一边影响身边的人。通过网络,媒体的宣传影响,扩散活动影响力,使大家关注活动的本身,再关注到那一段历史,那一段革命,以及其背后的红色精神。以红色精神为核心,塑造大学生理想信念。以实践团为根据地,总结每次活动经验,以旧带新,传承革命经典文化。在新生开学时,为新生代带来一场宣讲活动,活动由师兄师姐带来,相互之间的距离更近,更容易在学生之间引发共鸣。在锻炼了老生的同时,也给新生展示了高校的魅力,塑造了集体荣誉感,加强了理想信念教育。

(二)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专题讲座

邀请抗战老战士为学生们做专题讲座,讲述他们那个年代的风雨飘摇。老革命家讲故事不同于老师上课讲政治课,老师授课主要讲的多是国家政策性内容,较为空洞,且都为官方的语言,枯燥乏味,以此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更有甚者,在青春期叛逆的情绪下,可能造成反作用。然而,通过老革命家讲故事的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一是老先生丰富的人生阅历更容易抓住这些年轻的大学生们的心,再者,老先生讲述的内容多为抗战时期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以及人生感悟。他给年轻人的建议也更加具有建设性,而少功利,对于学生的人生发展更具有意义,这对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具有正确导向作用。

(三)结合“互联网+革命传统教育”模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互联网+”作为新兴的网络模式,在很多方面都可以给我与我们很多启示,同样,将“互联网+”运用到革命传统教育中,对于理想信念的正确引导是具有极大的作用的。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互联网新兴网络工具,在传统节日,红色纪念日等,进行相应的宣传,发掘这些节日背后不曾被人们关注的东西,以新颖,吸引人的内容提高关注度,扩大影响力。这对于提高网络时代的公民道德水准、加强网络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传统教育模式

高校还应借助墙报、校报、广播、网络等媒体和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及主题班会,有意识地营造革命传统教育的校园氛围。采取演讲、朗诵、知识竞赛和PPT比赛等的形式,通过唱红色歌曲,看红色经典,演红色话剧、参与红色影片的拍摄等途径,把抽象的革命传统内涵还原成为具体丰富的革命形象,把革命传统的历史感转化为大学生耳闻目睹的现实感,使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在亲身经历中受到感染、熏陶,更具体、更深切地体会和领悟爱国主义的情怀,激发革命斗志,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高校应结合地域特色,充分利用革命传统教育资源,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找到理想信念教育的最佳切入点,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9]

五、结语

总之,不论是用革命传统教育助推理想信念教育,还是以其他的手法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要能够被人们所接受,一个必要条件是遵循人的心理规律,要按人的心理规律来进行。以人为本,从人们的思想观念形成过程出发去研究,才能揭示规律性,达到实效。首先,用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客观事实,去证明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正确的选择,去激励人们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列宁强调:“少唱些政治高调,多注意些极其平凡但生动的、来自生活并经过生活检验过的共产主义建设方面的事情——我们大家,我们的作家、鼓动员、宣传员、组织者等等都应当不倦地反复提出这个口号。”[10]其次,结合时代特色,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本身就有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中个人的理想信念之分,社会和个人的理想信念又各具层次性。把过去一讲理想信念教育,马上就上升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做法,转变为从青年现阶段个人的社会的理想、奋斗目标讲起,逐步上升到共产主义的理想境界;以往教育中存在重社会理想轻个人理想的倾向,要坚决改变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相互对立的观念,明确符合社会进步与人民利益相符的个人理想本身就是社会理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积极引导青年把个人理想实现和社会理想实现紧密结合起来。[11]以其大者兼其小,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梦想紫红,以个人理想的实现,推动国家理想的前进,最终达到中国梦的实现,铸就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杨宜中.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原则.光明日报(2013年02月02日11 版)[2] 李卫东.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4):86~91

[3] 操良利等.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的障碍及其克服措施.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2):45~68

[4] 戴金祥,骆家宽.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07(1):37~39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当代中学生的缺失理想和信念的思考 篇5

程浩洋20130104033中文系广电

以 “我的理想、我的信念”为题进行了调查。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无记名调查表320份,由学生私下即时填答“我的理想”和“我的信念”,当场收回,实际回收312份,回收率为97.5%。对所回收的312份调查表进行分类整理后得到的统计结果和主要反馈信息如下:

(一).有245人(占78.5%)将理想定位于事业,他们都希望将来有一个“理想的职业”,一份

“满意的工作”,可以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为人民服务”,“报效祖国”,“回报社会”,“造福人类”。其中:

1.有188人希望能在所学专业领域成为学有所成、干有所为的人才。其中:有10人希望成为科学家;有18人希望当教师,其中有3人希望当上大学教授,有1人希望当幼儿教师,“教出最好的学生”;有2人希望自己办学,有34人希望成为企业家,“为社会创造财富”,其中多人希望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有1人希望当工人,有1人希望回乡务农,有1人只希望“做一个能为人民办一点实事的人”;有6人希望继续学业,不断深造,取得高学位;还有的希望成为军人、警察、将军、运动员、明星及各行各业的“白领”等等。

2.有14人希望能够当“官”,但目的各不相同,如:“成为政府要员,并且做一位清官,为百姓造福”,“减轻农民负担”;“成为首脑级人物,改革政要“,”解决贪污腐败问题“;”当官,让别人瞧得起“等等。

(二).有30人(占9.6%)追求的理想是钱财,他们希望”做个有钱人“,最好是”百万

富翁“,或者”嫁个有钱人“、”娶个亿万富婆“,”拥有私家车别墅“和”享之不尽的物质需要“,”让别人瞧得起“;有的是想”赚很多钱来做自己的事“,认为”有一千万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有13人(占4.2%)把理想定位于爱情、家庭和自认为幸福的生活,希望”和她牵手,今生共相伴“,”有情者终成眷属“,”嫁个好老公“或”娶个好老婆“,”建立一个和睦的家庭“,”成家立业“,甚至要”与心爱的人隐居山林“。

(四).有7人(占2.2%)的理想是”周游世界“,”游遍中国名山大川“和”国内的人文古迹“,”吃尽天下美味“,”成为一名旅行家“。

(五).有6人(占1.9%)的理想是”祖国繁荣富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维护世界和平“,”消除压迫与剥削“,”实现共产主义“。

(六).有11人(占3.5%)的理想有些虚无缥缈:”早点毕业,早点回家“,”当一个平凡人“,做”真正的自由人“,”活得快乐就行“,”与世无争,平淡一生“,”永远年轻“。

(七).在对”我的信念“调查资料的统计整理中我们发现:凡是理想比较明确、现实者,其信念也都比较坚定、可行而有积极意义,如:”从小做起,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持

之以恒“,”不怕别人瞧不起,就怕自己没志气“,”行行出状元“,”爱拼才会赢“,”失去热忱 的人生,犹如无油的马灯“等等;凡是理想脱离现实、虚无缥缈者,其信念也都比较含糊而

消极,如:”为自己和与自己有关的人活得更好“,”我贪财,我存在“,”一切向钱看“等等。

二、综合分析

(一).对调查资料在统计整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当代大学生对理想的思考更趋务实。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形成了求真务实的理念,不愿避开物质空谈精神、离开经济空谈政治、脱离现实空谈理想。本次调查中近80% 的大学生把理想定位于他们未来的事业,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可以实现的。

2.当代大学生在追求自身价值发挥的同时,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和社会责任感。虽本次调查中只有1.9%的调查对象直接提出了”祖国繁荣富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维护世界和平“,”消除压迫与剥削“,”实现共产主义“这样的”远大“理想,但有近80%的调查对象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在将理想定位于事业的同时,都提出了要用 所学的专业知识来”为人民服务“,”报效祖国“,”回报社会“,”为百姓造福“这样一些远大的目标,体现了他们理想的崇高性,而构成了当代大学生理想的主流。

3.市场经济社会的消极因素已经渗透到部分大学生的心灵。本次调查中发现,有近10% 的调查对象选择了钱财作为追求的理想,说明少数大学生的思想中,已经滋生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已主义的稗草,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理想危机。4.少数大学生思想消极颓废,心灵空虚,不思进取。本次调查发现有4.2%的调查对象把个人的爱情、家庭的幸福作为追求的目标;有3.5%的调查对象理想虚无缥缈,无所追求。这些情况,与目前高校有些学生恋爱成风和部分学生混文凭的现实状况是相吻合的。5.当代大学生的信念差异实质上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本次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有美好理想的调查对象,都有着积极的信念,如”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坚持就是胜利“,”财富是智者的奴隶,蠢人的主子“,”聪明得于勤奋,天才成于积累“等等;而那些追求钱财的调查对象,他们的信念却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一切向钱看!没有钱,免谈“,”没有钱万万不能“,”唯利是图“等等。这两类不同的信念,反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世 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基于调查资料和分析结论,联系当前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实际,进一步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发现: 1.近80%的大学生具有立足现实、目标远大的理想和崇高而坚定可行的信念,说明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理想信念教育总体上是成功的,有成效的。

2.少数大学生理想远大,但缺乏实现理想的具体目标,正说明他们对社会现实的了解

还比较缺乏,对自己投身社会以后的路怎么走尚未进入构思和设计程序。

3.自以为对市场经济社会现实已然了解的少部分大学生以钱财为理想,他们只看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社会难免出现的一些不公的、腐败的和丑恶的现象,而没有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朝着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及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区别,实际上还是反映出他们对社会现实的不甚了解。

4.少数大学生思想消极颓废、心灵空虚、不思进取以及混文凭、早恋等现象,从一定

层面上反映出当前高校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薄弱环节。三.对策建议

理想作为人对未来事物的有根据的、合理的想像或希望,具有人生目标的意义。信念作为人对现存的或可能的事物、观念等确信的看法,是实现人生目标的精神支柱。针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根据对本次调查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我们从事高校学生管理教育工 作的实践,针对性地提出对当代大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建议如下:

(一).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本次调查中可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都把自己的理想定位于未来的事业,希望用所学的专业

知识报效祖国,服务社会。这种崇高的理想正是建立在他们的专业学习基础上的,由此,也

使我们看到了专业教学对学生理想形成的积极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时,除了要教学生学会怎样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以外,还应注意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最新

发展和本学科领域最有成就的代表人物,特别是与所教学生联系最近的杰出人士,如最近年

代的,本国的,本省的,本校毕业的,等等,以及他们艰苦奋斗的历程或典型事例,以激励

和引导学生勇于踩到科学巨匠和学术先人的肩膀上去,努力探索学术的新境界,立志攀登科

学的新高峰,从而树立起既崇高远大又贴切现实的人生理想,并坚定信念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奋斗。

(二).课堂与社会相结合,引导学生跳出书本,深入实践,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以帮助学生设定既有崇高远大意义又有现 实可行性的理想目标。可以采用下列多种形式:

1.除了常规的教学实习、见习活动以外,还应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就近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社会行业岗位去参观、访问、考察,实地了解它的社会作用和社会需求,切身体会所学专业知识的社会价值。

2.利用双休日组织学生参观各种历史的、文化的、科技的、成果的、英雄模范先进事迹等的展览,促使大学生充实精神世界,陶冶情操,提高素养。

3.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社区服务活动,扶贫助弱活动等,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奉献精神。

4.经常邀请各行各业有成就的杰出代表向大学生讲授艰苦奋斗、创业成功的奋斗历程,激励大学生坚定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信念。

(三).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促使大学生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理想的形成往往需要依据对自身价值的判断,而大学生对自身价值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学校的评价,如学习成绩评分、班级鉴定和教师评语等。面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和社会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对大学毕业生的学校的评价往往会与社会评价发生差异,即学校评价较好的毕业生首次就业时的社会评价不一定就好,也就是说他首次就业岗位的理想程度不一定比学校评价不如他的同学好。目前,这种状况确是客观存在的,加上一时还难以消除的社会不正之风如人情关系、权钱关系等对其反馈信息自然会影响到在校的大学生对学校评价的认可度和对自身价值的判断,这样,就造成了大学生混文凭现象存在的客观条件,反正”管它成绩好与差,不如有个好爸爸“。对此,要求切实改进学校对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既要全面反映学生德、智、体等素质发展的程度,又要确切反映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掌握和运用的水平,使之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联,与社会评价基本统一,以避免出现那种学校的优生在市场”滞销"的情况。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比较客观地认识到自身价值的基础上,逐步树立起立足现实而目标远大的理想。

(四).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闭路电视、校报、校刊以及校园网络等媒体加强对时代主旋律的宣传,用正确的與论引导大学生对时事政治和客观世界的认识,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使祖国改革、开放、发展的面貌不断出现。另一方面,又要在校园中形成生动活泼、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充实学生的业余时间,陶冶学生的情操,全面开发学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特别要注意各种活动的覆盖面,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在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占领学生头脑,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竞争精神,引燃每一位学生的理想火花。

(五).树先进与促后进相结合,努力帮助后进学生鼓起理想的风帆。高校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中最令人头痛的是后进学生。而对这部分学生 的培养教育正是对我们的教育和管理的挑战,对此,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既要通过树立先进典型,用榜样的力量来带动他们,又要花功夫、下大力气重点帮助他们,要注意从细微处入手,先在生活中帮助和感化他们,对他们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要重点帮助解决,尤其要注意把他们融入集体活动中,平时要格外关心,对他们的缺点错误要坚持说理开导,重在教育,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发现,多多鼓励,促使他们树立进步的信心,鼓起理想的风帆。

对当代中学生的缺失理想和信念的思考 篇6

漫漫人生,唯有激流勇进,不畏艰险,奋力拼搏,方能中流击水,抵达光明的彼岸。对现状永不满足、对未来不懈追求,是理想形

成的动力源泉。从一定意义上讲,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

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

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庸俗空虚。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

“有无理想并且信念是否坚定”绝大多数的人认为理想对生活具有

一定的影响。超过8成的人认为理想在生活中担当的角色必不可

少。由此可知,理想在生活中的地位异常重要,成为多数人的人

生指引。因此,超过一半的人有长短期的理想并且信念坚定。42%的人虽然有理想但信念不够坚定。仍然存在2%的人没有理想或

者信念。这显示出了97%以上的被调查对象拥有一定的理想,但

依然有超过四成的人缺少坚定的信念。理想与信念应总是如影随

形,相互依存的,没有坚定的信念,理想可能会很容易夭折。

“理想是否有对错之分”,55%的人认为没有,45%的人认为

有。由此我们了解到当代大学生对理想的理解还是有些偏差。超

过一半的人缺乏对理性的是非判断,这种情况令人担忧。

“有无信仰”在被调查的人中有98%的人是有信仰的,只有

2%的人是没有信仰的。这其中有43%的人信仰中国共产党,有36%的人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有19%的人信仰宗教。这表明绝大多数被调查对象是把信仰中国共产党放在第一位的,同时也说明了当代大学生是拥护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只有极少数的人没有自己的信仰。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它是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科学的理想,我们树立人生理想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必须胸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贡献力量。

“理想信念的定位”调查结果显示出44%的人将信念定位于

事业经济,31%和14.5%的人分别将信念定位于亲情家庭和治学科研。有10.5%的人是定位于建设国家的。说明被调查对象普遍把自己的事业放第一位。但这并不表明他们不热爱祖国,其实能做好自己的事业必然也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推动了国家的发展。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每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都不一样,在不同阶段,理想也会随之变化。有些人把为国家做贡献、为国家效力为荣。树立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理想;有人把物质、财富、家庭作为自己的奋斗方向等。每个人的志向不同理想就可能不同。正如对国家有贡献的不一定都是伟人,平凡的人一样可以有大大的作为。所以说平凡的理想一样有着不平凡的意义。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我们得出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的列表中,排前三的分别是:健康、亲情、理想和信念。这表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还是正常的,我们国家的思想教育还是有成效的,前景也是可喜的。

总的来说,根据本次调查结果虽然不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理想与信念的全部状况,但也能客观的反映出一些事实。现在大多数的学生都具备自我判断和决断的能力,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虽然八成以上的人都有了自己的理想,但还有不少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理想不能长期坚持或还正处于迷茫当中。

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理想信念就是引航的灯塔和推进的风帆。没有科学的理想信念的人生,就像失去了方向和动力的小船,在生活的波浪中随处漂泊,甚至会沉溺于急流当中。所以说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加强对大学生,甚至中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其尽早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

对当代中学生的缺失理想和信念的思考 篇7

关键词:理想信念;大学生;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1—0317—02

理想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于未来的向往、憧憬、追求和奋斗目标的一种社会思想意识。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思想、理论、观点、学说和理想等事物所抱的坚定不移和真诚信服的观念并身体力行或坚决实践的一种心理态度。

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理想,否则就没有了前途和希望。人民的思想水平和精神状态如何,取决于是否具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并在这个理想信念鼓舞下努力奋斗。邓小平曾指出:“我们这么大的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呢?”

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历来是社会变革、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变化最活跃的分子。而同时,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也正处于发展成熟的阶段,有着很强的可塑性。高校作为培养新一代接班人的摇篮,肩负着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接受新思想的重大责任,肩负着塑造其灵魂的历史使命。党中央对发挥高等教育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作用一直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这为高校深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总体上说,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主流上呈健康向上的发展趋势。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开放,以及后现代主义思潮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和超地域性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主导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对青年的激励作用,这给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高校自身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也步入一些需要调整的误区。

一、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走入了四大误区

1.教育内容上比较倚重对政治理想的宣传与灌输。政治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社会的政治制度、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特征的预见和设想,是人们对公正与合理的社会政治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政治理想是社会理想的基本内容之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发扬共产主义理想的积极作用,但是,政治理想不是理想的全部。将个人精神信念等同于国家政治要求,将属于私人领域的思想意识国家化、强制化的认识与做法降低了大学生树立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个人理想的热情。随着社会进步,应将个人精神信念与政治观念区分开来。德育工作者应该培养大学生对于不同于政治伦理的个人权利与社会公正的信念。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强调的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政治意義,即强调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教育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只是在于根据统治者的需要来制定。

2.教育手段上主要依赖大学思想政治课教育及大学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目前,我国的理想信念教育主要贯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课时少,内容少,教学方式单一,将大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对象,过于强调其被动性,被当做受教育的客体和对象,忽视了对大学生本身的尊重和理解,因而,这种“填鸭式”的教育缺乏真实感和亲和力,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空间较小。

3.在教育目标上主要集中于让大学生形成对崇高的理想信仰的认知。当前理想信念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非常不容忽视。“知道”与“做到”之间脱轨,知、情、信、意、行五要素的转化脱节。一些学校将理想信念教育这一具体教育实践活动抽象化、表面化,离开现实生活内容,抽象地进行理论论证和口头说教,并把理想信念教育等同于传统的知识教育。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仅仅停留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层面上,只是把它作为一种理论来学习,没有培养起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缺乏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意志,因而出现了理想信念知行脱节的现象。

二、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走出误区的对策

1.将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密切联系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突破口。大学生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关注、思考着社会现实,能很快地接受新鲜事物,也能从现实问题中提炼自己的观点。但是,他们接触社会不广不深,容易被复杂的现象迷惑,对事物的认识容易流于表面或片面,一旦看到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甚至愤怒的情绪,往往在现实中受到挫折就对信念产生怀疑。同时,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不少青年在精神上产生一种流浪意识,没有了永恒的家园,没有了精神支柱,彻底丧失了信仰。后现代主义重否定、摧毁而不重建设,它坚决地否定中心却决不再另造中心。它一路持续不断地否定、拆解,使人们对昔日一贯遵从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和否定 [3]。因而,应当帮助学生将个人前途与科学信念结合起来,认清社会现实,规划合理的未来发展道路,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息息相关;并引导他们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现实社会发展的要求来认识和反思个人的进步,使他们认识到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个人追求才是理性的,只有在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自身价值才能真正实现。

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是辩证统一的,它与个人道德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等具有密切的联系,对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施加综合性影响。社会理想贯穿于个人道德、生活、职业理想之中,决定个人理想的方向、性质,“社会理想是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风尚良好的光明面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光明面体现着社会发展的方向。”[4]因此,只讲个人理想,不讲社会理想,或者只讲社会理想,不讲个人理想的观念都是片面的、有害的。科学的理想信念强调正确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强调个人理想要融入到社会理想之中,并不排斥和抹杀个人理想。

2.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手段上,应更多运用案例教学,给予学生以主动积极认识与思考的地位,从而将崇高的理想内化为个人的信念。为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我们需要把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要求具体化、个性化。既要讲国家民族人类社会的“大道理”,又要讲关于个人利益日常生活的“小道理”,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关心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注重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案例教学法,又称情景教学法,是当代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教学模式,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评判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化对相关原理的认知和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真谛与核心,在于让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并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启迪,渐渐归纳并领悟出一个适合个人特点的有效的思维路线和思维逻辑,并把理论运用于实际,深化理论学习,真正地做到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三者的有机结合,从而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

通过案例教学手段结合理想信念教学内容,围绕学生对比较困惑的问题进行主题讨论、课堂辩论。学生的成长经历各不相同,对理想信念的认识往往受到自身经历的影响,通过讨论、辩论使得师生之间加强了交流,使他们由对理想的认知上升到内化为理想信念、由理想信念外化为行动。这一过程将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信、乐观的心理素质,使自己摆正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的位置,树立起牢固的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个人理想,自觉适应新世纪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带来的要求和挑战。

3.积极丰富与拓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行为。人的思想品德产生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知、情、信、意、行五要素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动态均衡发展的过程。对于意识形态教育而言,从知到行的转化是否顺利,知与行能否统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感、信念、意志三要素的相互作用力。因此,理想教育要取得實效不仅要解决“懂不懂”的问题,更要解决“信不信”的问题,从认知环节向价值观环节过渡,把知识传授与情感体验结合起来。“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的原则,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政治状况、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切实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群体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逐渐转变传统重灌输、轻接受,重教育、轻沟通,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模式。”[5]

活动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学生情感培养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充分挖掘“社会大课堂”这个教育资源,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组织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实践表明: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积极的情感体验、高度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是形成远大理想的重要心理因素,是理想和信仰结合的必要媒介。

三、结语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决定着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当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应当努力走出认识上的误区,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构筑大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王舒圆,曹文泽.“深度辅导”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促进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

[3]陈昌兴,干承武.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青年信仰危机现象透视[J].探索,2010,(2).

[4]郭广银.伦理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375.

上一篇:质量管理常态化下一篇:试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