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2024-07-25

关于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报告(共11篇)

关于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篇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社会实践调查——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班级:

姓名:

学号:

班级:

姓名:

学号: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用亲身经历体会到了日益发展的科技及网络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发展飞速的社会,尤其是网络科技,它已渗透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取代了很多传统的东西,甚至形成了一种文化,即网络文化。作为思想最为活跃,接受能力最强的当代大学生来说,他成为了一种潮流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尤其对于90后的我们,他更是在我们生活中扮演了无可取代的作用,我们学习、聊天、娱乐以及购物等各种日常生活的活动都离不开他。而“网络文化”更是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冲击着传统文化形式,一些专家学者不无夸张地说,“网络文化”是继语言文字的产生和形成,以及活字印刷的发明之后,人类文化发展的第四个里程碑。目前,这一新兴文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我国迅速普及。“网络文化”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形式而言,都迥异于以往所有的文化,并对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其来势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那么究竟网络对我们大学生又怎么样的影响呢,我们对河北工业大学的同学们做了“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问卷调查。此次问卷的目的,是了解网络给大学生带来哪些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以引起学校、家长和大学生本人的重视。因而,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网络和利用网络。并最大限度地消除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一.正面影响

1.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 :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访问这些网站,参加网站开展的各项活动,有助于增强爱国、爱党意识,有助于强化道德主体意识与地位。

2.网络对大学生智力素质的影响:

网络对大学生智力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的开放性和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宽了大学生的求知途径,有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促进学业;网络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种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网络是一个广阔空间,存在着许多新鲜和未知的事物,有助于开发大学生的潜力。

3.网络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传递的快捷,以及人机对话的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大学生培养和形成学习、效率、平等、开放等现代观念;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有助于大学生扩大交往的范围;网上新型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建立为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缓冲的空间;网络还为大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角色的练兵场,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

二.负面影响

世间的许多事物都是利弊相生,祸福相随,网络也不例外。网络就像一条大河,挟裹着珍珠和泥沙翻腾而下,既传播文明又倾泻垃圾,既开启民智又制造蒙昧盲目。就其与大学生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而言,一方面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大众传播媒介、交往方式,极大地满足了人们信息资源共享、进行超越时空限制的交流等需求;另一方面,网络本身存在着一定缺陷,网络环境往往较为复杂以及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育还不够十分成熟,有的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网络环境和网络交往等信息缺乏甄别过滤功能。因此,在当前学校教育侧重于学业成绩,部分学生跟不上学业和就业压力比较重的情况下,网络极易成为某些大学生躲避负担和压力的“防空洞”,使一些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因此,少数学生沉溺于网上娱乐而无心向学,有的学生上网造成道德水平下降,这在调查结果中都有显示,在上面的举例中已提到。对于“网络世界存在的三大危害:暴力游戏、沉溺聊天、泛滥色情”的观点都表示认同,网恋现象时有发生。

三.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上网应适当指导。有70%的男生带了电脑来校,同时女生也有75%带了电脑来校,当问到查资料首先选择的方式时,85%的学生选择在寝室的电脑上或网吧等场所而不是在图书馆。这几项调查结果表明,学校对大学生上网问题并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学校没有为学生上网提供应有条件,没有提供应有的指导。先进的网络技术、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和对网络认识的滞后及网络化环境的缺失构成尖锐的矛盾。一切都在有待改善之中。

网络上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可大学生们对此都很少关注。调查问卷中,“你上网的时间大部分花在什么上”: “QQ、MSN等聊天” “看电影”“听音乐”“网络购物”“玩网络游戏”等选项都有过半的同学选择,而“查询资料”却仅占19%,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聊天、娱乐、游戏。同学们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四小时以上的占39%,二至三小时的占29%,显然,同学们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用于上网,调查还显示,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上网,在问到“你的网龄有几年”时,“1年以下”占6% “2~5年”占44%,“5~7年”占28%“7年以上”占22%,并且男生网龄普遍要长于女生,在问到“你最早接触网络的时间”时 “小学”占43%,“初中”占34%,“高中”占19%,而“大学”只占4%,可见我们90后这一代都比较早的接触了网络。

在问到“你觉得当今的网络世界的秩序怎样”时,“混乱不堪”占21%,“总体运行较平稳,问题是少部分”占58%,“秩序井然”仅占2%,“没感觉”占19%,看来,同学们对网络的环境还是有一定担忧的。

在问到“网络对你的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时“十分重要”占25%”, 比较重要”占52%,“重要”占19%,“不重要”占7%,网络是同学们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当问到“是否因为有了网络而丢掉过一些没有接触网络之前的兴趣”时,选“是”的41%,选“否”的占59%,当问到“是否有意学习某种电脑技能?”时“有想法但实际行动不明”占60%,“做过但持续时间不长”占29%“一直坚持在做”占11%。

当问到“你身边是否存在因上网影响其他同学正常生活的现象?”“有”占 57%,“很普遍”占22%,“没有”占31%。当问到“你觉得网络的发展对你的生活有没有影响?”“很大”占50%“有一点”占36%,“没有”占5%,“说不清楚”占9%。

当问到“你对现在语音聊天室、论坛、贴吧存在的骂人现象怎么看?”“非常反感”占51%,“没什么,很好玩”占7%,“别人都在骂,所以我也骂”占5%,“无所谓”占37%。

当问到“你会相信发布在网上的那些公共信息吗?”“相信”占6%,“不相信”占11%,“不全信”占83%。

当问到“你认为网络游戏是?”“刺激过瘾”占15%,“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能,满足成就感”占21%,“无聊,浪费时间”34% 占,“没玩过,不好说” 占30%。

当问到“你喜欢使用网络进行心理测试、占卜吗?”“喜欢”占8%,“不喜欢”占45%,“偶尔尝试一下”占47%。

当问到“你怎样看待网恋呢?”“赞成”占7%,“不赞成”占47%,“无所谓”占46%。当问到“你对现代网络文化的看法是?”“先进且重要”占14%,“良莠不齐,有点用”占74%,“无用”占10%,“无用且有害”占2%。

当问到“你参加过人肉搜索、恶搞图片等活动吗?”“听说的很多,但是从不参与”占60%,“参与过一些”占17%,“什么是人肉搜索?”占21%。“是的,已经养成习惯。”占2%。

以上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上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娱乐和消遣,当然这和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有关,也与在网吧上网的环境有关。但关键是学校没有给学生制造利用网络学习的氛围,教师没有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兴趣。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把大学生引到网络学习中去,学院必须重视这方面的工作,把微机室、电子阅览室完全向学生开放,并加以有效地管理。教师要向学生推荐健康的教育、学习网站。让大学生上网是为了或浏览大型的图书网站,或利用网络下载学习资料,或写博客,或在论坛里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果大学生能把上网的目的放在这些方面,那么网络也就能真正地发挥了它的传播作用,大学生的学习也将是轻松加愉快的学习了。网络像是无边的森林,里面藏着非常丰富的宝藏,但愿大学生们,都能找到通向宝藏的路径,而不是陷在泥潭里。

关于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篇2

一、网络流行语及其来源

网络流行语是网民在进行网络交流时, 为简洁、恰当地表达情感对现行的普通用语进行改造、创新并传播的一种新的语言形式, 不同的网络流行语其来源也不同。

(一) 谐音或方言

网络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而我国各地区的方言土语丰富多彩, 不同语言地区的人在进行网络交流时, 必然会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从而形成一些网络流行语, 例如“卤煮”即在论坛中发帖的“楼主”的谐音, “3Q”则是“thankyou”的谐音缩写;而“虾米”则是闽南语中“什么”的意思。

(二) 热点事件

一个热点事件经过网络曝光、发酵, 最后经过网民的总结, 创作出一些网络流行语, 以表达人们对某一社会事件或社会现象的态度, 例如“我爸是李刚!”则是网民对社会中一些专横、野蛮的“富二代”的讽刺与抨击;而“世界那么大, 我想去看看”则表达了民众希望从狭隘、繁忙的生活中解脱出来, 去欣赏广阔世界的一种愿望。

(三) 流行文化

这些网络语言通常从一股文化热潮, 如影视、书籍中衍生出来, 用以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例如2008 年电视剧《士兵突击》风靡全国, 其中的“不抛弃, 不放弃”就成了许多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

二、调查设计及样本收集

(一) 调查问题设计

为了解网络流行语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及行为的影响, 本次调查的问题设计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时间以及网络的用途, 自身对网络流行语的熟悉程度及使用频率, 大学生对社会上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态度等方面。

据调查, 大学生是我国网民的主要力量, 而这股年轻的力量在网络语言创造、使用与传播中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对于社会上层出不穷的网络流行语, 甚至滥用网络流行语又持有什么态度?为弄清这些问题, 调查人员所设计的调查问题主要分为三类:其一, 基本信息类, 该类问题通过对大学生院校、性别、专业、年级等问题的设计, 使调查人员了解样本的知识结构和性别类型等基本信息;其二, 问题导入类, 这类问题通过对学生上网时间, 网络用途, 网络流行语使用的环境以及使用频率的调查, 了解学生所处的网络环境、语言环境以及社会环境, 进而引导学生回答更深层次的问题;其三, 态度类, 这类问题不仅包括大学生本人对于网络流行语的态度, 还包括其周围人对于网络流行语的态度, 以及大学生对于全社会都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所持有的态度。

(二) 调查方法及数据处理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 样本采集时间为2016 年4 月18 日;样本容量为100 人, 样本院校分布为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工程学院、徐州医学院、中国矿业大学这四所高校。

在调查前, 调查人员在食堂、自习室、图书馆、教学楼等人员密集的地方进行样本收集。调查结束后, 调查人员及时收回问卷, 并查看问卷数量, 以保证样本容量的完整性, 通过检查, 对样本中问题回答不完整的问卷予以剔除, 以保证调查结果的有效性。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 问卷样本描述

调查发现, 受访的100 名大学生中, 徐州工程学院的人数最多, 占总数的63%, 而中国矿业大学和江苏师范学院所占比重居中, 分别为18% 和16%, 徐州医学院所占比重最小为3%。受访者的性别比例比较均衡, 其中男生占总人数的52%, 而女生则占48%。受访人数的年级分布差异较大, 其中人数最多的为大四学生, 占总人数的41%, 最少的为大一学生, 占总人数的11%, 而比例居中的则是大二和大三的学生, 其比重分别是21% 和27%。为了统计方便, 调查人员将各类专业进行整合分组, 按文理专业分为文史类、理工类和艺术类三组, 而这三组中文史类的学生比重最大, 占总人数的70%, 理工类和艺术类比重偏低, 分别为26% 和4%。

调查人员通过对基础类问题的分析发现, 这四所高校的大学生, 有一半以上受访者的上网时间集中在1-3小时, 当然将上网时间延长至3-10 小时的也大有人在, 其占总数34% 的比例也不容忽视, 而处于两个极端, 即上网时间控制在一小时以内和10 小时以上的人数则很少, 这一方面说明,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也说明许多大学生能够正确安排上网时间, 但是仍有一些人的自律性较差, 让网络过多地占用了学习和生活时间。

(二) 问题统计分析

1. 大学生上网目的分析

对于上网的目的, 调查人员将题目的选择范围拓宽, 选项分别是学习、办公、游戏、社交、休闲、其他, 而且每人至多可选两项。调查者通过对此题数据 (如图1) 的收集发现, 大学生的上网目的中学习和休闲所占的比重较大分别为73% 和75%, 其次为社交和游戏分别为55% 和39%, 而基于本次调查的样本多属于在校大学生, 参加工作的人数较少, 因此其利用网络办公的人数比例则比较低。这一数据分析可以明确地看出, 网络已经深入到大学生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的各个方面, 而且多数大学生还是能够正确地使用网络, 并合理分配网络用途的。

2. 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流行语的频率分析

调查人员通过设置“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不自觉的使用网络流行语吗? (1) 从未 (2) 很少使用 (3) 经常使用 (4) 频繁使用”这一必答题来了解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频率。经统计 (如图2) , 受访者中选择“经常使用”的人数占总样本数的53%, 而“很少使用”的人数比例也比较大, 占43%, 而“从未使用”和“频繁使用”这两个极端的选项的比重则很低, 从这一数据不难发现, 多数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会使用网络流行语的, 只是使用的频率有所差异, 同时调查者还发现, 那些倾向于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学生, 其多数是在口语中和网络交流中使用, 正规的书面表达中则很少使用, 这也说明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网络流行语的不规范性, 并能够选择恰当的语言环境进行使用, 而不是一味滥用。

3. 大学生所处的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环境分析

人具有社会属性, 社会环境对于一个人的语言、行为的影响非常大, 调查人员通过设置“您通常会与哪些人用网络流行语言进行交流沟通?”等问题, 来了解大学生所处的语言环境, 调查发现, 由于大学生所处环境的特殊性, 其周围多是思想活跃, 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同学、朋友或者网友等, 而一些大学生为了方便与同龄人对话沟通, 必然会主动或被动的接受一些网络流行语, 例如, 数据显示大学生与同学和朋友交流时使用的网络流行语最多 (如图3) , 而这一数据也与之前的“网络流行语多用于日常口语中”的调查结果相呼应。

4. 大学生对于网络流行语的态度分析

调查人员为了分析大学生对于网络流行语的态度, 共设计了三种问题, 其主要包括大学生对于学术研究中、媒体中和商业广告中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态度。

经调查发现, 大学生对于在学术研究中使用网路流行语的态度比较谨慎, 有35% 的调查者持反对态度, 当然也有接近一半的调查者态度持中, 只有21% 的调查者表示支持;大学生对于媒体报端上运用网络流行语的态度就比较明确了, 有57% 的学生表示会“被标题吸引而继续看具体内容”, 当然也有一些同学认为媒体应该保持思想上的自主性和严肃性, 不能随波逐流;而大学生对于商业广告中运用网络流行语的态度就比较宽容了, 有58% 的同学对这一做法表示支持, 认为其很有创意, 能够吸引人。由此可以看出, 多数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还是比较温和的, 甚至是喜闻乐见的, 这符合大学生求新, 求变的心理特征。

四、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流行语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 网络流行语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人们意识形态层面发生的变化, 其存在与发展自然具有合理的一面, 例如它推动了网络环境的公平化, 使民众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它体现了中国文化多姿多彩的一面, 也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它舒缓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民众的心理压力等等。但是我们在看到网络流行语对社会带来好处的同时, 也要时刻警惕其为社会尤其是对大学生的语言和行动带来的不良影响。

社会、学校、教师应该重视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情况, 并针对其中出现的不良倾向进行预防和管理。例如, 社会通过法律法规净化网络环境, 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绿色的网络空间;学校应该利用讲座、论坛、课程设置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现代汉语的规范化教育, 对于一些不良的网络流行语要予以屏蔽;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量使用规范汉语, 为学生树立榜样, 切不可为了拉近师生距离, 盲目地使用网络用语, 以免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五、结论

综上所述, 笔者通过对徐州四所高校100 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 发现许多大学生对于网络流行语的态度比较积极, 且能够合理地运用网络语言, 但是在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滥用网络流行语, 或传播一些低俗网络流行语的现象。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网络流行语的法规, 但是学校、教师应该自觉地担负起正确使用网络流行语的责任, 以保持汉语言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道阳, 徐广林.当代大学生网络流行语心理认同的调查分析[J].校园心理, 2014, (02) :89-91.

[2]吴喜涛.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 (05) :51-53.

[3]周莹萍, 陈泽虹.网络流行语在当代大学生中传播的调查与对策[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 (06) :90-94.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误区;网络使用;网络价值观

网络作为一种全新媒体和信息获得途径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是,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一些大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玩游戏、网购,严重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研究主题

本次研究的主题是网络的使用问题,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大学生上网的频率和使用状况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二是对网络大环境建设的思索。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作为一线的学生工作者如何建立切实有效的机制,使网络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二、研究对象

网络具有开放性、自主性与多元性,极容易令部分学生对其产生过度依赖,沉迷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阶段学生学业荒废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失衡进而引发极端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大学生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根据调查,在上网目的方面,大学生用网络学习及工作的仅占26.9%,而聊天、娱乐及其他事项占30.6%。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上网的目的性不明确,仅35.5%的大学生每次上网有明确的目的,63.8%的大学生偶尔有上网计划。由此可见,在学习之外,大多数大学生利用网络的主要目的还是浏览信息和娱乐,将其作为打发时间的一种手段,浪费了人生许多宝贵的时光而一事无成。

笔者针对陷入网络不良习惯的大学生开展专门的学生工作,使网络从学生的时间杀手变为学习的得力助手,使互联网变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个新窗口。趋利避害,积极防范互联网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从治本入手,建立学校、教师、家庭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从心理、学习、生活三方面搭建帮扶体系,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大援助体系,从而构建和谐文明校园。

三、问题分析

案例对象从小在爷爷家长大,与父母感情疏远,性格内向。其父母事业压力大,平日与其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只一味要求其好好学习,该生在校期间逐渐出现沉迷网络的状况。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问题出现初期。由于发生次数较少,情节较轻微,所以只需进行简单的监督与管理,使其放弃对网络娱乐的依赖。

2.问题发展期。当问题向更深层次发展时,就要联合家长、同学对其进行帮助。教师方面,通过辅导员单独谈话,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成绩的必要性,让学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家长方面,要给予其更多关怀。学生在外求学会遇到很多心理问题,因无法排解便转向网络以填补内心的空虚,而家长的适时探望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很大帮助;学生方面,需要优秀干部、同寝室学习优秀的同学起到带头作用,带动其摆脱对网络的依赖。

在此思路的基础上,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是从根本入手,釜底抽薪,彻底断绝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动机与欲望。针对本案例对象,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

1.深入了解情况,追根溯源。通过谈话,了解了其出现问题的原因,除了与大学生活环境有关外,更重要的是家庭对其造成了相当大的心理负担。在深入交流中发现,该生虽然沉溺于网络,但同时也觉得是辜负了父母的期望,他仅仅是借网络的虚拟世界来逃避现实。

2.无微不至的情感关怀,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及时将他调至优秀学生的寝室,同时建议其父母多来学校探望,关心他的生活、学习情况。另外,让他加入学院社团联合会,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针对其课业落后的情况,为其成立学生互助小组,帮助其学习。

3.持之以恒的跟踪调查。将他纳入特殊学生档案,定期跟踪其学习生活状况,还定期与其同学、同寝室的室友谈话了解他的情况。

通过一个学期的调整,他变得开朗许多,学习成绩直线上升,人际交往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他经常网络帮助学生会开展关于学习的活动,将网络方面的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四、措绝建议

针对大学生在使用网络中容易陷入误区,特别是一些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荒废学业的情况,笔者展开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发现他们沉迷于网络的根本原因来自于父母与学生本人对自己期望过高而又难以实现,对于现实生活失去信心后,转投网络世界寻求安慰。

这种现象就是一种典型的期望效应。期望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学规律。父母要学会利用期望培养孩子,适度的期望会对孩子产生微妙的正效应,有利于孩子充分发挥潜能,促进孩子向家长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但过高的期望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因此,家长所设立的条件和目标应考虑孩子的具体条件及其本身的愿望,而不是父母自身的愿望与利益。如果对孩子设置过高的期望与要求,当孩子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时,会产生强烈的受挫感,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而从根本上动摇对自己的信心。

目前,大部分大学生都受到这种期望效应的困扰。父母对子女成才的期望普遍陷入“过高、过多、过急、过早”的“四过”误区。不切实际的期望,既违反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又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只会引起子女自卑、厌学、自暴自弃等消极情绪,成为危害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障碍,导致子女沉溺网络世界而不愿面对现实。

总结学生沉迷网络的根本原因,以此为基础制定解决措施,并对一部分学生加以实施,从成功的案例中吸取经验,从失败的案例中总结问题。解决学生沉迷网络的问题,除了要从学生本身入手处理,还要将学生家长作为重要突破口。

1.指导学生及其父母要抱有合理的期望值。所谓合理的期望,就是凭借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父母应充分了解孩子当前处于什么发展阶段、个性如何、兴趣所在以及能力高低,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当的期望和要求。有些父母从理想主义出发,将自己的想法和希望全部转嫁给孩子,要求孩子去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这往往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为此,要努力搭建一个家长与学生沟通的平台,帮助他们就学习现状的评价和期望目标的设定等问题达成共识,使孩子发展的内在动机与家长对孩子支持的外在动机相协调,并产生合力。

2.要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抱有充分的信任和信心。家长一定要充分信任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未来要充满信心,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努力去挖掘他们的潜力。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学习成绩上不去,不是细心地去寻找原因,想想办法,而是一味埋怨孩子,这很容易让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

3.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自我效能感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概念,它是指人对自己是否具有胜任某种活动的能力的主观推测。他人的期望和评价影响孩子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家长对孩子长期训斥、埋怨,甚至讽刺、打骂是很不理智的,既改变不了孩子的现状,还可能产生更消极的影响。而反过来,如果经常给以正面的表扬、鼓励和肯定的评价,学生会逐渐树立自信心,觉得自己能行,从而产生自信。家长的尊重会使孩子保持一种向上的力量,家长的期望和要求也就容易被接受,成为孩子的自我期望。

在与家长交流的同时,我们也不忘与学生本人的交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忽视的,此过程中,着重指导学生不要因失望而放弃希望,引导他们打开心结,坦然面对现实生活。通过学生会开展工作,帮助其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使其感受到学校生活的乐趣,逐渐摆脱对网络的依赖。

谈谈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篇4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来,人们的许多工作都依赖于网络。在计算机网络横行的时代,网络文化也伴随而生。无论是国内国外,网络信息来自于社会也影响着社会,对人的思维和认知都有相当的影响力度。

在中国,大部分网民都是青少年,而大学生也在这部分网民中占据一定的份额。根据工信部的相关统计,近年来网络文化大部分由社会事件催化,而真正的制造者却是拥有高学历的大学生。毋庸置疑,网络文化与大学生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大学生的闲暇时间比较多,相对于游玩和各类娱乐消遣,网络即方便又快捷。凭此,网络就成了大学生打发无聊时间的最佳场所。

在一些网络用语中,我们不难发现,都包含着娱乐和搞笑的意味。像咆哮体、末日体、谐音字等,大多都诙谐搞笑,同时也带有地方特色,比如一些聊天文字方言化等。加上这些娱乐的因素,更能使得吸引大学生投入网络世界。

另外,网络游戏也是一个吸引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以前,受到高考、家长等硬性条件的限制,学生无法随心所欲的玩网络游戏。而在大学中,缺乏监管,缺乏一定的思想引导,又有来自于父母的经济支持,大多数大学生便会肆无忌惮的玩网络游戏,甚至是通宵达旦。同时也催生了两个网络用语:打机和机友。

但是,网络对于大学生也有好的影响。网络时代,信息共享,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这就使得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变得更多。在网络上,有很多的知识分享平台,如百度知道、维基百科、网易公开课、新浪爱问知识人等知识分享平台。大学生也利用这些网络工具,寻找自己所遇到的问题的答案。同时他们也可以到一些视频分享平台,如优酷、土豆等,搜索教程视频,学习相应的课程。

不单是学习方面,在社会责任监督方面,大学生也利用着互联网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由于大学生知识水平较高、社会认知水平较高、社会责任感也较高,那么对于社会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揭露这些乱象,激起社会舆论,协助监管部门,客观上为改善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关于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篇5

组员:曾冬红,李小婷

09级中文二班

一.调查目的: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领会状况,以及对马

克思注意的看法和态度,为马克思的发展与传播提供参考

二.调查形式:问卷式。本次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回收率100%

三.调查对象:广州大学所有的在校本科生

四.调查时间:2010年10月—11月

五.调查结果探究及分析

1.。.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存在危机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存在淡漠的倾向。据调查报告,只有3.2%的人看过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缺乏最基本的认知,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缺乏正确的认识。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着共产主义理想淡化、信仰多元化的倾向。例如,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上,有些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没有说服力,完全过时了”,还有的学生感到“说不清楚”。而教学方法、手段陈旧,学生接受马列处于很被动的阶段

2.。100%的人都是通过教师的授课了解到马克思主义。但也有通过过半的人通过各项途径其他途径了解到的,或是受朋友同学的影响,或是参加有关的实践活动。

3。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队伍不适应。在问到“对于中学所上的政治课的总体印象”这个问题时,觉得一般的占快一半了,比例为45.2%。这足以说明中学所上的政治课所学的内容都是片面的,都是为了应付教育,应付考试。还有32.3%的人认为学校的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容与学生的需要偏差大,大道理太多,一般不能接受。只有19.4%的人认为形式多样,充分发挥了作用,对大学生的影响大。所以学校必须重视这个问题。

4.在回答“你自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主要途径”这个问题时,竟然没有人选择“ 发组织“这个选项,这可以说明大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识不高,还没有真正了解到马克思对于中国化的重要性,大家都是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

5.64.5%的人愿意将马克思思想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虽然大家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够,但是还是能够意识到它的好处。

在分析原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特征

从内化与外化的辩证关系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五性”即民族性、实践性、时代性、互动性和价值取向性的基本特征。

1.民族性。民族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条件。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首先把马克思主义用民族的形式表达出来,实现与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融会贯通的民族化理论形态。

2.实践性。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属性。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要掌握群众,内化为人民大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停留在本本之上,而是要走近群众,走近生活,指导实践。要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使理论具有真正的意义,就必须通过宣传、交流等方式,书报、网络、会议等载体来实现。这即是实践的过程,体现着实践的特色。另一方面,马克思

主义要外化为人民大众自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必须人民大众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将内化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活动。

3.互动性。互动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特征。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来源于人民大众的生活实践,是人民大众实践活动促使了马克思主义不断的提升、丰富、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被宣传传播到人民大众之中,指导着人民大众的实践活动。

4.时代性。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显著特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的需要,具有时代特色。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面对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重大时代、现实问题,深入探索、勇于回答,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创新、丰富与发展,在尊重客观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其次,人民大众内涵与时俱进。人民大众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情况,人民大众的内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六.出现马克思信仰危机以及意识不够高的原因

1.。从主观方面说,一些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抓得较紧,而不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理论的学习,以至于在实际生活中丧失了辨别和抵御错误思想的能力。如调研中发现,现在许多学生把就业和考研作为自己学习的主要动力,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对自己的帮助不大,没有什么用处。诸如此类的认识,极大阻碍了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提高和理论思维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养成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因此不可避免地养成一种狂妄自大、自信心十足的性格。同时又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要求别人以成人看待他们,以成年人自居,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评态度,行动上具有很强的反抗性,易于偏激,缺乏克制,往往产生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他们宣扬个性解放,不愿受到外来因素的束缚。这部分学生放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加之高校内部改革步伐加快,超过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造成他们价值观的混乱。社会上流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冲击,使他们很容易受到蒙蔽。在家庭中,父母的教育观念已在大学生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无法改变。关于金钱和前途的灌输,已经形成无法改变的记忆。

2.从客观方面说,有以下这几个原因:

A.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对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的负面影响。如发展市场经济中所遇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社会贫富差距问题、腐败现象和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等,使一些青年学生对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念发生动摇,信仰迷失。

B.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队伍师资力量和理论水平与形势和任务的发展不适应;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队伍相对来说受到的重视不够。民间舆论往往把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看作“万金油”,甚至认为是专业能力不行的才去教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给从事理

论教学的教师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工作者在评职称、晋级晋职,对外交流等方面,客观上存在着受“歧视”的现象,机会往往不如其他专业课教师。

C..相关的教育管理机制不到位。多年来,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各大专院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近年来尤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学、学习都作了明确规定,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除了明确规定的课程考试之外,其他形式的理论学习得不到落实。教学、学习目标不够明确。相关的教学和学习工作计划虽有提及,但是具体任务、工作目标、考核标准等都相对模糊。由于过去我们在开展信仰教育中的悬空化,导致部分学生厌恶信仰教育,只重视个人物质生活利益的追求,他们不谈理想,不要信仰,更谈不上为祖国献身,他们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他们有难不帮,见死不救,把见义勇为视为傻子,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刺激下,世俗化心态使部分学生变得自私,他们崇尚金钱主义和享乐主义,根本谈不上什么为祖国做贡献的伟大理想,这种世俗化倾向已经严重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

七.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几点建议

1.本次调查也显示,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学习和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最重要途径。应进一步发挥第一课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用好这一阵地。还必须通过“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实现。搞好第二课堂教学,可以开拓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水平。

2.力求使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调查显示,不同系、不同专业的学生,就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于个人成长、艺术创作、论文写作等方面的作用有显著的区别;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知晓度及花费的学习时间均高于本科生和大专生。显然,要搞好文艺院校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教学,按不同的学历层次和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编写出专用教材是艺术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育的必要手段。

3.认真抓好基础理论教材建设工作。现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其一,一些教材过于重视自身内容的全面和形式上的完美,难免导致求大、求全的形式主义倾向;其二,有的教材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们党据以制定的种种现行政策混同,而且在内容安排上,政策内容讲得偏多;其三,有的教材中,理论内容本身和编写者对理论内容的理解、阐释的区别不明显。互联网作为人们相互交流与交往的一个新兴平台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充分利用这一重要平台,促进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传播。加大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实现自主的技术品牌,开发新的远程教育方式,适当地保持远程教育的公益性,扩大网络覆盖的深度和广度,推动传统宣传途径的现代化。

关于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篇6

时间:2011.1.20

班级:08应化1w

姓名:李春生

互联网将分散于世界各地的信息联结起来,成为吸纳、交换、传递、品味信息和分享文明进步的大平台,它增加了青少年吸收信息和知识的渠道,缩短了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然而技术从来不是一个中立的力量,它往往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既有助于青少年开阔视野,接受前卫观念,关注世界前沿问题,又会传播一些颓废、黄色下流甚至反动的垃圾信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由此引发的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多。

一、网络引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消极的网络文化造成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偏离

互联网色情信息的刺激和诱惑,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性罪错或性犯罪的病态心理。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互联网上大约有100万个黄色电脑软件,全球每天新增2万多个黄色网站。互联网上各种色情信息的泛滥,加上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期的特殊情况,如果缺乏有力引导,很容易诱发青少年实施卖淫嫖娼、强奸等违法犯罪行为。互联网上的暴力内容,特别是网络暴力游戏,容易使青少年产生暴力犯罪心理。

消极网络文化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也左右着青少年的日常行为准则,网上许多不健康、不文明的内容已经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致使青少年道德意识、法律意识淡化。

2、符号化的网络交往削弱了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

网络空间作为一种符号化的信息储存库,决定了人们在网络的交往本质上是一种符号化或以符号为中介的互动。通过网络,人们可以忽略所处的现实环境和

条件,而与另一个不知身份、职业、性别等属性的人安全地进行思想、心理上的交流。网络创造的这种“虚拟现实环境”不存在现实的拳脚之争和面对面的冲突,却有着世外桃源般的安全感。但过分的人机互动却会让青少年向往虚拟社会中的间接交往,逃避真实社会中的直接交往,若沉迷于网络交往,将严重地影响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自我表现,令他们只有在网络上才能得到自如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自身潜能,从而出现青少年人际交往受阻的现象。

在一人一机的环境下,青少年不需与其他人面对面地打交道,从而没有传统社会的熟人圈子去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同时,网络技术使人们的身份可以变成电脑上的一串字符,任何人都可以随便用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与人交流而不会被人察觉。网络的隐蔽性特征使网上的犯罪层出不穷,使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大大削弱。

3、沉溺网络造成青少年的性格缺陷

网络容易令人孤独,青少年泡在网吧里,多数时间花在网上聊天或收发电子邮件上,参加日常社会交流的时间相对减少了,同亲友的交流也减少了,孤独感加剧,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从情感角度讲,青少年处于情窦初期,对异性情感交往非常向往,网络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能直抒胸臆的情感空间,因而有些人便把上网作为精神寄托或解脱。有的玩网上感情游戏,处于多角恋爱的状态;有的可能现实中遭受情感挫折后到网上寻求倾诉。这种半真半假,真真假假,亦真亦假的游戏只会导致青少年走向情感的误区,可以说,网络空间并不利于青少年的情感朝理性化、平稳化、积极化的方向发展。

二、网络引发青少年犯罪的表现

网络在青少年犯罪中的催化剂作用正在成为不争的事实。当前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犯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网吧”实施犯罪

地询问网友的财产情况以及联系方式等。等待时机成熟,便以见面交友为由将网友约出来,然后实施诈骗、抢劫、强奸等犯罪活动此类犯罪的滋生地均为“网吧”,那些青少年犯罪分子利用在网上聊天的机会,有目的。

2、利用网络结伙作案

青少年个人力量,智力等能力相对比较弱,要凭借个人能力实施暴力犯罪、诈骗犯罪,成功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寻找伙伴,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地实施犯罪是此类案件的显著特点。从而形成获取信息,约见网友,实施骗抢,接应销赃一条龙的犯罪流程。

3、实施侵财犯罪

热于上网冲浪聊天的绝大部分是青年人,随身配带手机、mp3等时尚的、价值不扉的财物,互相攀比,是青少年人的一大特点。这些吸引了青少年犯罪分子贪婪的目光。所以,青少年犯罪分子就利用上网聊天时进行摸底试探,选定目标作案。

4、通过网络利用色相作案

一些青少年犯罪分子在网上通常使用极其诱惑的“女性网名”,寻找男性网友聊天。寻找到目标认为可以成为犯罪对象时,犯罪组织里的女性犯罪分子便“闪亮登场”以娇媚的语气电话约男网友到某地见面,进一步交流。男网友警惕性不高就信以为真,准时赴约,被犯罪团伙骗抢。

三、针对网络负面影响的对策思考

纵然网络给青少年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网络并没有错,错在人类不当使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类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应该鼓励使用网络,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限制网络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这就要求正确引导青少年接触、利用网络。

1、从源头上构建健康绿色的互联网

给青少年提供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网站。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开辟和建设青少年网站,可以通过学习、就业、交友、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青少年感兴趣的、能切实为青少年服务的形式,开辟更多的为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网站,服务青少年、凝聚青少年。

切实加强对网吧的管理,加大整治力度。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的规定,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绿色网络环境。要对“黑网吧”进行全面整顿,取缔侵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非法网吧,设立监督电话,聘请社会监督员,对群众举报问题严重的网吧,严加治理,使网吧业走上更加规范的道路。

2、加快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提高青少年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

针对部分青少年逃避现实的倾向,要教育青少年分清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不同,向他们分析社会的复杂性和存在的某些不足,鼓励他们勇敢地直面现实世界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投入到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去。网络组织基本游离于有效管理之外,网络组织既有健康的、利于青少年发展的,也有不健康的、带有反动色彩的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我们要主动地去了解各类网络组织,与其加强联系,并以有效的方式介入他们的运作、管理,各种虚拟组织可以为我所用,也可以通过网络形成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健康组织。

3、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开展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的影响研究 篇7

一、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积极作用

(一) 网络文化对拓展大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具有积极的作用

网络不但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人们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全球的所有信息。全球的信息可以共享, 加强了人类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 并且这种关系会随着互联网的继续发展更加的不可分割。在这样一个信息多元化、信息容易获取的时代里, 大学生则更易形成一种世界意识、树立一种全球观念, 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网络对大学生形成多元化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作用

正是互联网高度发展的原因, 文化的发展也更多的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这种趋势已经深入到了人类日常的生活中, 对人类的生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网络的发展为人类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学习提供了便利的途径, 出现了多元化的价值观。这无疑有利于大学生以开放的人文精神对各种思想、文化和不同价值观进行扬弃, 从而树立更趋向于合理、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对大学生以后人生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网络文化虽然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 但在当今社会文化中也占有一席之位, 在文化内容上它也要遵循文化创作于发展的一般规律, 要承担文化的传播、教育、引导的社会责任。因此, 建立一批优质、抓人眼球的有特色网站, 能够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安全上网, 通过网络探索新知识, 充分利用网络上的丰富资源。

(三) 网络的自由平等性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主平等观念

大多数的媒体通常是通过上级向下级, 少数群众向多数人群这种形式进行传播, 一般带有强制性的, 受众人群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进而也可以演变成一种身份、地位和权利的象征。而网络却恰恰相反, 它代表了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 网名之间不分尊卑贵贱, 彼此之间仅是普通网友都是平等关系, 受众人群往往是一种自愿状态。这种民主平等的网络环境, 满足了大学生的一种民主、自由、平等的心理需求。

二、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负面影响

(一) 网络交流的虚拟性特征

大学生正处青春期, 身体、思想均未成熟, 随着网络虚拟平台的诞生, 对易于尝试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来说, 在享受互联网带来便利的同时, 不仅慢慢的减少了跟人直接对面交流的机会, 而且经常是人与电脑的交流。虽说这种沟通的形式能够提高效率, 但是使人会逐渐丧失面对面通过真实的言行举止进行交流的能力。

(二) 网络交流的随意性和隐匿性特征

这两种特征是导致大学生责任感和责任能力减弱的重要因素。在网上, 他们可以毫无顾忌的随意交流, 以自我为中心, 不用顾及他人的感受, 随意的抒发个人情感。但是这种封闭式的交流方式在现实中是不可取的。而习惯这种交流方式的大学生根本不可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也不会反省自己。所以, 大学生在进入社会的时候会处处碰壁, 难以适应社会的这种节奏, 以至于走上极端, 从而埋下祸根。

(三) 网络文化载体的共享性、交互性特征

网络具有海量的信息, 信息内容十分丰富, 并且传播形式形象而直接。可以肯定, 多种多样的信息不仅仅可以使大学生的知识界更为广阔, 更容易尝试接受外界新鲜事物, 但是在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极其消极的不良影响。第一, 网络信息表达比较形象具体, 更甚者配有其他辅助讲解, 相比较与期刊书籍这些字符来的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比较容易记忆。第二, 网络信息其内容包罗万象、鱼目混杂, 在所难免会有一些低俗的文化渗入进来。而这时大学生还在处于思想不成熟时期, 可能对这些东西不加分辨便全盘接受进来。会造成不好的影响。第三, 更是有一些人利用网络信息的传播性, 在网络上发布一些暴力、淫秽色情信息, 这个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都是一个不小的伤害, 是大学生犯罪日趋增多的一个重要因素。

网络沉迷, 是指网络行为者在进入和沉浸到虚拟的网络空间时, 由于不能实现其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这两个不同生活世界中的角色转换和行动协调, 而造成的一种心理和行动变异、错位的状况。其实, 我们每个人都不一定有很强的自控能力, 而网络, 则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一把双刃剑, 因为如果你有一定的自控能力, 你可以通过网络学习, 但如果没有自控能力, 就会陷入虚拟的世界中, 甚至无法自拔。沉迷于网络, 从而引发了大学生放弃学业、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违法犯罪的极端行为。这已经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关注和忧虑。

综上所述, 网络在现代生活中对大学生的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 特别是一些不好的影响不容忽视。由于网络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综合的系统工程。因此, 只有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同时依靠社会的力量, 持之以恒的坚持, 才能收获良好的成效。只有把管理和服务结合起来, 综合运用经济、技术、思想教育等多种手段, 才能有效引导大学生健康上网, 推进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只有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只有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 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网络文化需求, 才能营造出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谭德礼.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化[J].观察与思考.

[2]贺正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取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0.

[3]冯达成, 李艳君.和谐社会视域下建构大学生价值认同的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9.

关于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网络时尚 大学生 人生观 影响

一、网络时尚的内涵

时尚是社会大众为了满足与社会保持一致或追求个性的欲望,在某个时间段里对某种事物、行为、观念或人物的追随和模仿。时尚追随者依靠追随时尚获得社会和他人的认可,时尚的创造者通过创造时尚来彰显个性,引起他人的注意。

网络时尚是指在网络上流行的时尚,是人们在一段时间内对网络上的新奇事物、观念或行为等的追求与膜拜。网络时尚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

由于互联网普及的广泛性与网络的时效性,网络时尚具备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新颖性。新颖性是所有流行时尚的最主要特征,网络时尚流行的内容一定是现实中或还未在现实社会中出现的最新的事物、行为和观念,或最新出名的人物。(2)丰富性。网络时尚突破了传统时尚集中于服饰、发型等表象文化的表象性,在内容上具有极大的丰富性,与人们生活相关的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教育的、文化娱乐的等等都能在网络上找到相应的内容。(3)实用性。前面说过,传统时尚多集中于表象文化,网络时尚却具备了时尚性。比如在政治上人们加强了网络监督;经济上,每年的“双11”的成交额远远高于现实中的商场等等。(4)反传统性。网络时尚一方面鼓励人们关注自我,鼓励人们面对现实社会,剖析社会弊病;另一方面却教导人们不迷信权威和传统,希望在批判中促进发展。因此具有发传统性。(5)传播的快速性。网络的传播速度和传播优势是报纸、广播、电视这三种媒体无法比拟的。网络是与现实同步的,以最快的速度把时尚内容呈现在追随者前。

二、网络时尚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

大学是大学生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大学生不可能离开社会确立自己的人生观,必须通过社会互动和社会交往来实现。网络的普及把网络时尚从社会的边缘带到了社会的中心,介入了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网络使人们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能够便捷地交流思想,交换商品和服务。基于网络技术蓬勃兴起的网络时尚给大学生的世界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一)网络时尚对大学生人生观的积极影响

首先,网络时尚对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具有积极影响。人生的追求目标,人类的生存意义,这些问题的答案在网络中会有丰富多样的解答,网络上传递的最前沿的知识会在大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促进他们科学人生观的形成。在对网络时尚的追随过程中,激发了他们爱学识的兴趣,多媒体的形象化的深刻印象胜过了说教的苍白无力,在润物无声中影响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目的和人生理想。网络上的英雄事迹和前沿人物也积极引导着大学生树立宏伟的人生目标和为社会作贡献的雄心壮志。

其次,网络时尚对大学生人生价值的积极影响。网络时尚人物的榜样作用和网络时尚行为的带动作用对大学生人生价值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校大学生的人生经历类似于空白,除了人生观知识,他们更需要榜样的示范。网络中的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引导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第三,网络时尚对大学生人生态度的积极影响。网络时尚的新颖性和丰富性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电子书籍、影视音乐等网络时尚给大学生提供的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给他们的生活以愉快和美好的享受,使他们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网络时尚具有的快速传播性和交互性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网络的平等和自由,网络交流的通畅和无阻碍不仅能使大学生的情感得以正常的宣泄,更是使大学生能够与别人分担痛苦、承受责任,对未来充满信心。

(二)网络时尚对大学生人生观的消极影响

科学是把双刃剑,网络的自由也必然会使一些消极信息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首先,网络物质时尚的消极影响。网络物质时尚容易导致大学生注重感官享受,忽视内心素质的提高。由于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生活深层的把握和透彻的理解,在面对消极的网络时尚时往往来不及做客观详细的判断便被裹挟着盲目跟随。从这个角度看网络时尚不利于大学生内在素质的提高,更不利于人生观的正确树立。

其次,网络观念时尚的消极影响。20岁左右的大学生思维不仅不成熟而且也不稳定,网络上多元观念的冲击容易导致他们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能稳定自己的人生观。网络时尚中自由思想的泛滥、享乐和拜金主义的蔓延、色情和暴力信息的无孔不入都在不断地销蚀大学生的人生理想,甚至滑向犯罪的深渊。

最后,网络人物时尚的消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网络负面时尚人物的影响。网络时尚中总是良莠并存,既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写下辉煌历史的时尚人物,也有不择手段为了出名的“风云人物”。由于大学生还不具备正确和成型的审美能力,容易受到表象文化的诱惑,因此可以说网络时尚人物世俗的一面给大学生人生态度的确立带来了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冯刚.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理论与实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关于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篇9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产品越来越走进百姓的生活。一些商家还是利用发传单、电视媒体等手段进行产品营销,但是越来越多的商家、企业知道网络的重要性,都纷纷建立起了网络营销。由于网络使用便捷、地域广泛、内容丰富等特点,在很多方面,网络已经超越了其它传统营销工具而成为当前许多企业重要的营销手段。现在基本上人人都有手机,款式越来越多,更新换代更快。人们对手机的要求也有自己的个性追求,不仅是要有接收信息、打电话的功能,还要追求时尚、个性。

一、手机网络营销的原因及趋势

(一)手机产品网络营销的原因

手机产品,属于高科技电子产品。在3G时代,手机的网络营销将成为更加主流和被企业所采用的营销推广方式,网络已经和手机一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这种工具,不仅仅体现在使用功能上,而在于网络和手机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广泛影响力,在于网络营销对于广大目标消费群体的深度覆盖。

(二)手机产品的网络营销将呈现以下趋势

1、受众群体更加广泛,受众目标更加精准

随着更多的消费者习惯于网络,网络的受众群体将得到进一步增长。

2、网络广告的表现形式将呈现更加高科技化、人性化和高参与度 在网络营销传播中,贴近网友使用需求,以高科技化清晰简单地阐述手机产品技术和性能,实现网络产品和手机功能的互通和互动,提升网友使用的参与度,将是手机厂家在网络营销中需要考虑的重要策略。

二、手机的网络营销作用

改变传统的营销模式,网络营销可以更全面的提供产品信息与服务。发挥在线促销功能,网上促销效果是各种网络营销方法的综合应用,多种网络营销方法对促销都有直接或间接的效果,同时也有一些专用的网上促销手段。可以更好的发展和维持顾客关系,及时通知顾客,拓展销售渠道,实现在线销售,扩大市场的占有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手机网络购物现状

调查显示,2011年手机淘宝全年成交金额118亿元,同比增长了6倍,而移动购物用户的基数和比例还在不断的提高,预计2012年累计成交金额将保持逾4倍的增幅,达到500亿元。

手机淘宝客户端在智能操作系统的平台上给用户带来随时随地、便捷安全的网购体验,而用户也越来越信赖和习惯通过手机购物,某苹果手机用户曾通过手机淘宝单笔拍下价值22.5万元的商品。业内人士说,移动电子商务正在改变移动互联网乃至整个互联网产业的格局。

四、手机网络营销方法建议

(一)短信

1.短信覆盖面广,用户群众多,直接面对具有消费能力的群体。与传统媒体多选择性所造成的低浏览率和不可预计性相比,短信广告具有无可比拟的覆盖率高、覆盖面大的优势。

2.发送简单,具有不可回避性,广告抵达率高达100%。3.短信发布快速,准确率高。4.短信发布成本低廉。一部手机,一台电脑,一条手机数据线就已足够。如果用短信网关发送,费用就更低了。

5.能在最短时间内给关键手机用户发送最新信息。

6.有效实现企业市场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借助短信可视性和交互的特点可以实现消费人群问卷调查,使企业能得到第一手市场信息,制定贴近市场的营销战略。与普通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方式相比,短信方式能有效配置人力资源,具有调查回收率高、便于统计等特点。

7.有助于企业CRM管理。企业拥有自己的会员、内部员工、经销商、合作伙伴或客户体系,通过短信平台向自己的会员或客户宣传自己或进行信息沟通,将广告资源、业务资源和客户服务有机地整合到一起,形成一套流程清晰、高效、易操作的营销方案

(二)微博

●立体化——微博营销可以借助先进多媒体技术手段,从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现形式对产品进行描述,从而使潜在消费者更形象直接的接受信息。

●高速度——微博最显著特征就是传播迅速。一条关注度较高的微博在互联网及与之关联的手机WAP平台上发出后短时间内互动性转发就可以抵达微博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便捷性——微博营销优于传统推广,无需严格审批,从而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广泛性——通过粉丝形式进行病毒式传播同时名人效应能使事件传播呈几何级放大。

• 整体来看,当前中国手机网络营销市场进入发展阶段。从分析看来未来移动营销市场潜力巨大,而手机短信广告营销在未来将是移动营销和无线广告的重点。而利用微博发现发现启动口碑传播的关键人群,是社交媒体赋予企业的巨大商机。

三组:陈姚

唐小琴

杨培

李俊甫

关于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篇10

内容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完善,网络时代已经悄然降临。在大学校园里,网络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但是每个事物都有它的双刃性,它能给我们带来方便,必然也会带来一些不便之处。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

影响

一.调查目的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载体,近几年在学生中日趋流行,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网上聊天,发E-mail给好友,网上浏览新闻......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已经深入到其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网络存在着诸多优点,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网络信息的开放性,自主性与多元性极容易令部分同学对其产生过度依赖,从而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消极影响。那么,网络到底对广大学生学习,生活存在着什么影响呢,它又是怎样改变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呢?掌握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培养高素质的中大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查对象和范围

鞍山师范学院所有学生,主要以在校生为主。

三.调查内容与分析

(一)网络对学习的影响

1.正面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现在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网络的开放性,自主性,方便性和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的扩宽了大学生的求知途径,有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促进学习。网络的自由,轻松,开放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无压力的学习空间,这会大大的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2.负面影响

网络对大学生学习有帮助,同样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也有弊端。学习本就是学生的本职,但是现在出现了许多学生不愿意学习课本的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厌学情绪,而网络作为主要的影响原因之一,有着很大的责任。网络的出现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气氛与学习环境,而且这并不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反而会使学生过度的依赖心理,不会自己去探索问题的答案。

(二)网络对生活的影响 1.正面影响

现在的网络对大学生的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可以说大学生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了。由于当代大学生对生活知识和常识的了解过少,网络就成了他们生活的小帮手,帮助学生解决了很多问题,也增加了大学生的常识。并且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快速传递,可以让大学生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的丰富性。

2.负面影响

关于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篇11

关键词:微博;价值观;当代大学生

0引言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是基于用户关系分享、传播、获取信息的一个平台,用户可以利用PC、手机等终端设备,综合利用移动通信技术、Wi-Fi、有线网络等信息媒介随时随地发布文字、图片、视频多种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作为入门门槛低、信息传播快,并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又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微博其发展势不可挡。虽然它为大学生的思想成长提供了新平台,但不容忽视的是,它也影响着大学生已经形成的价值观,有着或好或坏的引导作用。

1微博的使用状况

1.1微博特性

第一,信息的即时性。内容和媒体形式的便捷性最大程度保证了微博用户页面上信息的即时性,微博可以称为“随时、随地、随性的媒体”。这种信息的即时性不仅体现在信息发布的时间特点上,同样表现在获取信息方面。一旦微博用户选定了其他用户作为自己的关注对象,只要对方发布新消息,若微博服务端保持上线状态的话,关注方就会获得提醒,第一时间收到信息;如果当时服务端没有实时在线,也会在用户下一次上线时通过刷新的方式获取距上线时间最近的新消息。

第二,用户的平等性。互联网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用户的广泛性与准入门槛低。但是从来没有一个用户平台能够做到像微博一样,在传播形式中对人的身份基本没有要求。只要发布的信息具有价值,一个普通人在微博平台所发出的声音和影响力,一点也不比权威的大机构低。

第三,基于信息公开和交互而形成的信息传播网络化。微博用户在个人页面上发布的信息是可以随时查阅的,对于互联网用户而言,没有任何信息介入的门槛,不但允许将任意用户添加为自己的好友加以关注,而且用户在微博上的信息是完全公开的,用户与其他用户的互动也是完全公开的,这种公开性为强互动助力。用户在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可以通过“评论”、“转发”、“评论并转发”功能,进行信息延递或发起新一轮的信息传播。每个用户都会形成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小信息网络,同时又作为大信息网的一个节点。

1.2微博在当代大学生中的使用情况及其使用原因

据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微博用户规模为2.42亿,其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5.5%,而当代大学生群体又占其11.5%,人数众多。

我们以江苏大学各年级学生为对象,进行微博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该问卷包含年龄、性别、微博开通的时间、每天使用微博花费的的时间、关注与发布微博的类别等。并采用随机抽样的调查方式,对每个年级发放100份问卷,进行分析调查问卷发现,约89的大学生注册过微博账号,高达65%的大学生表示“刷微博”是习惯性行为。在调查中显示,65%的微博使用者为女生;而从未使用过微博的极少部分人多为大一新生,且多为男生;使用或经常使用微博的人大多关注娱乐、时事、兴趣方面的内容。

在问卷中,设立了为何喜欢微博的问题,原因总结出来大致有三:一、从中心理和求知欲的心理驱动,当身边的同学对微博津津乐道时,对此不了解或没有使用过的同学觉得自己太不潮流了,被大家认为孤陋寡闻,从而会尽快学习使用微博与大家寻找共同语言,防止被大家边缘化。二、希望塑造完美形象,展现自我的个性,大学生在使用微博中,通常向别人展现的是自己最完美的一面。三、寻求社会认同,希望加深人际交往,这个时期的大学生自我意识还不稳定,因而渴望得到社会支持和人际交往,对他人有关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渴望得到认同和尊重,而微博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满足了大学生的这一需求。

2微博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构建的影响

2.1价值观的形成

价值观不仅仅是对于幸福的追求,它更关注的是一些具体目标或次级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采用的手段和所遵循的规则。具体的来说,在追求幸福的前提下,不同个体会确定什么样的具体目标、采用什么样的规则、遵循什么样的原则组成了人们的价值观结构。

就当代大学生而言,亲情、友情、爱情、学习、兴趣、健康是他们的最主要的幸福源泉,其具体目标围绕终极目标展开,包括个人性目标(物质需求、身份地位、自身修养等)和社会性目标(合格公民、贡献国家等),其手段主要归于知识努力、智慧机遇、人格品质等,这些目标的实行都需要遵循法律规范、道德伦理、利益原则(个人与他人、社会利益的统一)、大众标准等。

从不同时代以及同时代的不同时期来说,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构建是不易于定型的。大学期间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大学生活让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从重金钱、外貌、受欢迎度等外在价值观向社区生活、人际亲密关系、成长等内在价值观转变。大学生价值观的结构是在特定环境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转变因素除了教育、文化、家庭等固有的生存环境,不容忽视的还有千变万化的网络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冲击。

2.2微博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构建影响

2.2.1微博平台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构建的积极影响

首先,微博几乎时时刻刻都有信息的更新,即其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各种信息的垄断性、独占性,使得大学生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满足了大学生追求多元文化知识的需求。其次,正因为微博信息的广泛性,大学生能在其中接收到各种信息,包括一些人生哲理、生活技巧等方面,大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到这些知识,并且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逐步增强了独立自主的能力。另外,微博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大学生可以在微博上诉说心结,表达心情,把微博当成一个宣泄抑郁的窗口,还可以与其他人交流,学习到他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微博的出现可减缓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压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塑造健康的人格,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价值观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积极的作用。

2.2.2微博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构建带来的冲击

(一)主流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引导方式和作用受到影响

主流价值观是主流意识社会的思想形态,是历来世人对当时的社会反映的一种带有取向价值观的一种认同。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主流价值观,但是这种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和引导更多的还是依赖于传统媒体的功能,电视、报纸、广播、海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并不喜欢这些主流媒介严肃的宣传方式,而且接触这些媒介尤其是电视、广播的机会较少,有许多制约。关于传统的网络媒体,党和国家对网络舆情的监管相当严格,确保网络世界里价值观的建构还不至于过于反常。也正由于传统媒体时间空间等因素所造成的限制,使得其弘扬和彰显主流价值观的功能被削弱,时代潮流倾向于新媒体。网络社会的形成对传统主流价值观的引导方式产生冲击,特别是当下微博网络形式的兴起,更会对传统的舆论导向模式及核心价值观领域的占有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微博在当代大学生中流行,不仅仅限于它是一种网络工具,更重要的是,它还发挥传播思想和建构观念的价值观导向功能。

(二)微博易导致当代大学生价值认知的偏差

微博中的信息内容往往涵盖着各个主题的内容,信息难免繁杂且零乱,良莠不齐。而当代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未完全成熟,价值观还尚未定型,因此他们对信息好坏的筛选、判断能力十分有限。另外,由于微博上信息更新速度非常快,大学生很难对不良信息进行有效过滤,而带有个性化和感情色彩的时间描述以及其中蕴含的错误的价值观指向,容易导致接收者受到强烈的震撼,印象深刻。

近几年,在微博里直播自杀事件已有20多起,而其中大学生的比例不在少数,这不得不引人深思其背后的原因。04年发生的19岁少年曾鹏宇微博直播自杀事件轰动全国,他在直播自杀的过程中,心情其实是有变化的,从最初决心自杀,到最后意识模糊、不能自救,只能用一句“对不起”来向这个世界道别,可以看到他在生命的最后其实是有一些悔恨的,但是舆论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有些人选择劝慰,同时将信息传递给警方,但是也有网友在其微博中点赞甚至评论一些催促其自杀的言语。无论是因为什么,年轻的生命最终逝去,可怕的舆论背后是价值观的错误,当代大学生不成熟的价值观极易受到影响,追寻刺激或蔑视生命。更加荒谬的是,榆林某女大学生在愚人节之际直播自杀只为“愚人”。可见,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大学生微博用户在价值观的认知上,都往往不可避免的出现错误和偏差了。

3如何利用微博平台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进行引导

3.1从大方向来说,学校应注重以下两点:

(一)学校应关注网络文化,弘扬网络道德。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要想避免网络道德问题,就必须先从思想上做起,必须将网络道德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长期建设中来,大力倡导网络道德教育。另外,高校的学生自治组织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影响力也越来越强,学校应当有效地加以利用,发挥学生自治组织的自我教育和管理作用,以使网络文化渗入基层。

(二)注重具体培育措施,开设网络文化及道德的课程。学校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如何熟练运用计算机,还应教导学生如何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增强认知能力、抵抗不良网络风气,从而使他们能够辨别网咯世界的虚伪真实,不迷失方向。

3.2从具体措施上来考虑,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代大学生应学会如何筛选信息,选择性阅读。首先,我们要培养信息意识,确认自己的信息需求,将老师教给我们的检索知识结合起来,提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其次,大学生还要注重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做到高效准确的获取信息。

(二)学校或班级定期开展微博话题交流会,营造健康网络氛围。学校定期开展交流会,能时刻掌握网络动态,了解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从而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学会如何使用微博,如何利用微博提升自己。

4 总结

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网络成为人们获得信息、分享信息的主要工具。对于大学生而言,使用微博这样的网络平台时,应学会科学地筛选、阅读、接收信息,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如何利用微博这样的网络平台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将是一个持续性的话题。

参考文献:

[1]喻国明,等.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2]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askci.com/new-s/hlw/20160805/17065450828_11.shtml.

[3]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中国青年大透视——关于一代人的价值观演变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4]吴学满.微博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及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2(4):25-26.

[5]彭良姝,方章东.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格和价值观的影响[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1):111-113.

上一篇:命运交响曲小学作文下一篇:爱,是这样传递的45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