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校园德育的影响(精选12篇)
网络对校园德育的影响 篇1
新的世纪已是一个网络化的时代, 网络正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新的环境”。据调查, 学生是我国接触、使用和受网络影响最广的人群。对学生认识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导向等方面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已给校园德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 网络给校园德育带来的机遇 (1) 网络为校园德育提供了“二新”。网络为校园德育提供了新环境。互联网使用的普及, 将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德育连为一体, 通过网络, 党和政府的声音、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家长和学校的希望可以共同作用于学生主体, 形成齐心协力共教育共同做好学生德育工作的局面, 使原来相对封闭的学校德育变成了开放的、全社会的大德育, 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创造了良好的网络环境。网络给校园德育带来了新内容。网络的发展, 是一件喜忧参半的事, 它在促进校园发展的同时, 也给校园德育带来了困难。网络垃圾、“西化、分化”思想冲击着学生的思想观念, 多元文化排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为此, 网络法制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成为新时期校园德育要加强的内容。 (2) 网络提高了校园德育的效率。传统的德育, 大多采用“课堂加黑板”的方式, 学生被动地在规定的时间和场所接受老师的“灌输”。网络的应用, 对于德育工作者来说, 可以在网上迅速而准确地查找资料, 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美观、生动形象的课件;对于学生来说, 感受美妙的音乐, 欣赏形象的三维动画, 聆听老师的讲解, 体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伟大现实意义, 思考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做一名合格的学生, 学生多种感知器官同时工作, 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
(2) 网络给校园德育带来的挑战。 (1) 网络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网络对于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 往往会导致一些青少年不顾一切地迷恋于网络, 这种现象称之为‘网络综合征’。”对网络的极度迷恋, 会导致学生与现实世界脱离, 必使其人情疏远, 弱化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 同时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进而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遭到损害。 (2) 网络扭曲学生的价值观。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 容易受到相异思想的冲击, 而Internet的脚步遍布世界各地, 不同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在网上冲突或交融。随着互联网上黑客的增加、色情内容的更新换代、“西化”思想的渗透, 有的学生人在网络, 身不由己, 甚至刻意寻求色情暴力信息, 长期沉迷于网络, 导致道德意识弱化, 形成畸形人格, 价值观被扭曲, 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3) 网络垃圾毒害学生的灵魂。网络是一个信息宝库, 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对学生有害的信息垃圾主要有三类:一是暴力、色情信息, 二是颓废的信息, 三是煽动性的政治宣传。一些敌对势力, 大肆利用因特网恶毒攻击社会主义制度, 散布政治谣言, 进行反动宣传和思想文化渗透, 从而严重影响了一些学生的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这些信息垃圾, 使学生的灵魂受到严重的毒害。 (4) 网络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网络无国界, 它有助于学生便利地接受发达国家新鲜的信息和先进的观念, 但也给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渗透并散布影响学生思想健康的言论和信息提供了便利。近年来, 西方信息大国在网上推行新的政治、文化上的“殖民主义扩张”政策, 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
综上所述, 校园德育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困难。面对机遇和挑战, 校园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 既要加强校园网的建设, 又要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既要增强学生对多种意识形态、多元价值取向的辨别能力, 又要使学生在多元价值取向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才能增强校园德育的主导性、主体性、实效性、时代性、人文性、系统性和创造性, 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滦县晒甲坨学区中心校)
网络对校园德育的影响 篇2
浅论网络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在信息社会,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强化了信息资源的`德育功能,拓展了高职校园文化范围,增强了高职校园文化的德育实效,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积极促进,但同时又对传统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很大压力.高职校园文化必须积极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通过实现网络时代的德育创新,才能更好实现其德育功能.
作 者:周永红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46刊 名:辽宁行政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年,卷(期):200911(12)分类号:G40-055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网络影响
网络对校园德育的影响 篇3
一、网络给中学德育工作带来了新机遇
1.可以共享全球教育资源。几千年来的人类社会创造了五彩纷呈的文明,但在传统教育时代,由于时空条件的限制,人们并不能充分享受这些丰富美好的资源,而随着快捷、方便、跨越时空限制的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教育将会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网络能够让中学德育工作者及时获取丰富的国内外德育思想、理论及方法,与传统方式相比,网络可以使德育工作变得更加便捷和容易,庞大的网络资源也能够直接提供给中学生各种领域丰富、易得的德育资源。
2.多媒体手段提供了更好的德育工作途径。如,通过文字、图片、动画、音乐、影视等多媒体手段将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具有趣味性,一方面吸引了受教者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创造了精彩纷呈的学习空间,提供了更多精彩的教学内容,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使德育工作更加易于落到实处,将德育工作变成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
3.受教育者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增强。传统的媒介、教育方式倾向于单向传授,而网络文化则更强调教育方和受教方的互动交流,将个人的主动参与性和能动性发挥出来。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学生接受外部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摆脱了原来的教育方式,突破了传统的限制,不再被动地接受,而有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可以更好地主动参与并能够尽情表现自己。
二、网络发展使中学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1.网络冲击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在传统的德育工作中,教师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在如今的网络时代下,死板而落后的说教就显得比较空洞和苍白。如今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还是采取“满堂灌”的方式,一味用枯燥无味、照本宣科式的呆板课堂模式来灌输,让学生对德育课缺乏感性认识和实践体会,空洞地记住一些理论知识,无法与实际的道德行为相结合,德育工作便无法发挥作用。
2.不良网络信息对于学生正确道德观念形成有很大的影响。网上信息内容多种多样,既有健康积极、科学正确的有益信息,也包括一些错误的、反动的、违背科学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不良信息,信息过于纷乱复杂也影响了人的思考。不法分子在网上制造、传播病毒来破坏他人电脑系统,窃取他人财产;制造、传播色情、暴力信息等破坏他人的身心健康;还有一些人通过网络进行诈骗、涉黄、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等,所有的这些行为都会影响德育工作的展开,对于中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造成了巨大的干扰。
三、利用网络开展中学德育工作
中学德育面对着大多数学生上网并日益受其影响的现实,必须正视网络时代给中学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善于利用网络,趋利避害,占领网络这个学生德育的制高点
1.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建设优秀青少年网站。要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巧妙地、大量地宣传正确的、健康的内容,用它们来占领青年学生的德育阵地。就目前而言,网页的更新、视频音频节目的增加、栏目的灵活多样等都是可以不断探索和发展的形式。另外,网站建设还要注重其实效性,特别要及时疏导一些敏感话题和过激言论,绝不能简单地堵塞和删除。
2.规范网络建设,构筑有力防线。要利用技术手段,加强“防火墙”的研制,特别加强对网上不良信息进行过滤软件的开发;抓好“绿色网吧”建设,加紧行政部门间的协调配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市场的手段,扶持一批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网吧,让一些不法网吧失去市场。通过这些举措,从源头上截断网上精神垃圾对学生思想的毒害,为加强学生德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创新教育形式,使学生喜闻乐见。网络发展有力地推进了中学德育的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黑板加粉笔的德育模式,在中学德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诸多方面加以创新,从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和被动接受,转变为双向、多向的直接交流和互动,从单调的指示、命令、说教,转变为图文并茂、多媒体并用、生动活泼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从而增强德育的说服力、影响力和战斗力。
4.培养优秀人才,适应网络时代的德育要求。很明显,一个不懂得网络的教师,自然不会利用信息网络和技术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德育;一个不懂得当代科技知识的教师,也不会和学生有多少共同语言。因此,学校应有计划、有目标地对教师进行有关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具有德育创新的技能,以适应新形势对中学德育工作的要求。
总之,我们处在这样一个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一定要认清班主任工作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定要认真分析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正视网络的负效应,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采取积极对策,真正取得中学德育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肖榕.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传承,2013(6).
校园德育教育对学生上网的影响 篇4
关键词:德育,网络
近年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因特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网络有其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经济实惠等优点。它包罗万象无所不能, 有了它就可以通向世界使人们互动沟通, 它可以资源共享使人们开阔眼界……诸多的好处不胜枚举。互联网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种潮流的冲击下, 学校中互联网网民, 特别是学生网络“痴迷者”越来越多, 有的甚至上网“成瘾”。学生在网络中可以了解世界, 可以学习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可以和其他同学、朋友相互沟通。同时, 通过网络也不可避免地使学生受到负面信息影响从而产生很多的问题。作为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者的教师, 既不能让学生任意发展, 也不能让学生断绝网络, “因噎废食”。如何既能让学生适度、合理上网, 又能使学生自觉抵制不健康信息的影响, 不至于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让网络为我所用, 而不是成为网络的奴隶, 能够让学生阳光、快乐、茁壮成长, 这是摆在所有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目前, 学生热衷网络人数越来越多, 有些学生禁不住诱惑, 上课时用手机偷偷的上网, 不专心听讲。有些学生晚休时钻在被窝里上网聊天, 交一些不健康的朋友, 或者谈情说爱, 往往聊到晚上十二点以后, 这样直接影响第二天的听讲效率, 睡眠严重不足时就趴在桌子上睡觉。甚至有的同学迷恋网上游戏, 逃课到网吧玩游戏。长此以往, 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下降, 等意识到成绩受影响时, 却已经跟不上课了, 这时他们很少能够摆脱网络奋起直追, 而是得过且过形成恶性循环, 最终变成差生。怎样指导学生理性利用互联网, 让学生有鉴别地吸取有用知识, 自觉抵制不健康信息的诱惑, 就成为我们乃至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给学生适当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我接手这个班级时, “差生”也很多, 但我通过主题班会引导、家长座谈会感化, 通过课下聊天沟通, 使他们改变了不少, 尤其使我感到惊讶的是, 这些差生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智力差、基础差, 相反很多都是脑瓜很聪明只是误入“歧途”而已。这更加使我意识到作为一个德育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在学生误入“歧途”时, 我们应该承担起“拉他一把”的重要责任。
那么, 作为德育工作者应该怎样指导学生合理地利用网络呢?
首先, 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正确看待网络, 进行心理疏导。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学生, 应该有勇气接受新事物, 有信心尝试新的方法。所以, 我们要求学生学习电脑知识, 掌握网络技术。因为将来的世界是信息的世界, 任何一个人都离不开网络。同学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建立一个内心防护墙。信息健康有用, 应积极学习, 可以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对于网上聊天, 我们也不能由于学生网恋不能自拔而阻止聊天。和同学朋友正常交往, 相互倾诉心中的苦闷, 共同分享心中的快乐, 对学生身心健康也是有益的。但要适度, 正面要求学生聊天注意时间、场合, 比如周末在家。不要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世界。另外, 远离黄色污染, 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 犯罪分子可以很容易地利用其心理的不成熟进行欺骗。一定要加强自己的防范意识, 主动拒绝黄色污染。
其次, 通过各种制度来约束学生, 提高学生自制力。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来约束其言行。必须明确, 包括中学生, 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文明礼仪和国家法规, 如“宪法”“民法”“刑法”, 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在网络上也一样适用, 网络上的很多行为都是违法的, 学生不能盲目涉足。在学校制定“学生违纪处罚条例”来约束学生, 要求学生通过正常渠道合理上网。
再次, 有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打击和冷落, 就通过玩网络游戏来找成功感和安全感, 他们认为只有网络才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才能称王称霸。有些学生由于家长忙于工作疏于管理和沟通, 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性格孤僻, 就想通过网络聊天来寻找温暖。作为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的这些陋习, 通过谈心找到学生的“病根”, 对症下药才能见到成效。比如:多给予学生关心和鼓励, 多组织一些竞赛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多表扬网瘾有进步的学生, 听取专家关于网络的讲座, 等等。
网络对校园德育的影响 篇5
信息化时代,信息传递具有全方位、便捷性的特点。青少年知识及观念构成不再源于父母和教师,还包括同学、偶像等差异较大的传播源,但其中信息有好有坏,对学生的影响也具有双重性,导致学生思想品德极易出现偏差,这对中学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节等活动具有实践性特点,学生参与其中能接收到正面信息,辩证地看待问题,明辨是非,健康成长。
一、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发展是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教育各个环节存在密切联系。如今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流趋势。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但青少年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较少,在成长中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因此,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校园各类活动对中学德育教育的作用
校园各类活动是教师根据学生发展需求组织、设计的各类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相契合,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学生在其中受到道德熏陶。
(一)导向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社会政治、文化等均发生了变化,学生作为校园主体,其思想观念等也随之改变。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学生德育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校园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现实生活贴近,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如在学生节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自己设计的产品,然后组织学生到社会上进行售卖,换得相应的报酬,体会父母生活的不易;或者进行爱心募捐、义卖等,围绕需要帮助的人群开展活动,学生集思广益,将筹集的资金用于帮助他人,可以让学生在付出中收获更多。
(二)素质拓展作用
教育学家认为,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素质等,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如学校组织的国防教育基地参观活动,可在现代技术的支持下,让陈列品具备视听功能、感应功能等。学生正处于求知欲较为旺盛的阶段,喜欢新鲜事物,在高科技手段的辅助下,增强体验式信息传递,改变以往单一的展示方式,能使展品更具时代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述过去的峥嵘岁月,以增强学生印象,发挥历史教科书的作用[1]。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树立国防意识,且能够逐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生活。
(三)凝聚激励作用
与传统时代不同,现阶段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凝聚力,合作意识较差。而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合唱比赛、军训、“一二九”历史短剧演出等各类活动中,可以使其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并学会与其他同学合作。如当学生参与军训时,在为整个队伍荣誉努力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其集体观念、团队精神的培养;学生之间互帮互助,也能够逐渐增强其对班级的归属感。另外,学校组织的励志合唱比赛和“一二九”历史短剧演出等活动,还可以在班级之间营造竞争氛围。学生为了获得优异的成绩,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合唱,从而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四)品格养成作用
校园组织的各类活动最大的特点是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其某些品质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可以让学生自主参与和组织支教、募捐等活动,将募捐到的书籍、衣物等物品寄往贫困地区。同时,学生还可以利用寒暑假业余时间到困难地区进行支教,将自己积累的知识传递给这些地区的孩子。这样在给困难地区的孩子带去知识的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通过此类活动,学生能够对比感受到自己的幸福,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并逐渐养成良好的品格;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身也是快乐的,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2]。除此之外,低碳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学生也不例外。校园活动还应当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注意自身的日常行为,通过共同努力来建设美好的校园和家园。
三、结语
中学德育教育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及阻碍因素的增多,对中学德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实践中,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活动,发挥其德育教育功能,如军训、支教等,在实践中强化学生品格的形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戴维书.论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对学校德育的影响[J].教学与管理,2012(24):39-40.
网络对校园德育的影响 篇6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网络在人们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们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沟通、购物买卖、视听阅读等等,网络文化也应然而生。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小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较快,网络的便捷性、广域性、丰富性、虚拟性、开放性对学生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效应。网络文化对学生生活的渗透正在悄悄影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这是一种隐性作用,但作用力往往较大。本文通过查阅资料、调查分析等方法,阐述网络文化渗透校园文化的原因、网络文化对中小学生的正面影响、负面效应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文化;网络文化;校园文化
文化是以人类物质创造为基础的一类精神创造,它的发展受到人类社会物质发展的推动,同时超越现实的物质存在方式。网络文化则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精神创造,它以网络为媒介,以信息为核心,自由地获取、交流、创造多样文化信息。虽然是网络文化是一种虚拟空间文化,但它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全球性的特点并且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技术新,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改变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应该讲,自从计算机网络出现,网络文化即开始出现。最初的网络文化还有较多的地球上其他人类社会文化的特征以及计算机文化的特征。[1]因此,网络文化可以说是现有文化的一种隐射,中小学校园生活所特有的文化氛围也会在网络文化中有所体现,因此针对网络文化对中小学校园生活影响的分析有助于为研究学生思想动态开辟新道路。
一、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渗透的原因分析
2007年7月1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了《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提到,截至2007年6月30日,我国青少年学生网民已达到5800万人,占总体网民的35.8%,青少年学生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6.9%,在各种网名职业成分中比重最高。青少年学生上网时间每周平均时长11.6小时,其中每周上网超过20小时的青少年学生占网民总人数的16.6%,超过40小时的占5.9%。[2]从上述数据中不难看出,青少年学生正在长时间的上网过程中,逐步接受网络文化的熏陶,我们可以观察到,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常常使用网络语言,诸如“囧(尴尬无奈)”、“大虾(大侠)”、“斑竹(版主)”等词,如同接头暗号般让不上网的人无法理解。事实上,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了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网络文化渗透中小学生校园生活的原因在何?笔者将从三方面入手分析:
互联网本身特点是导致网络文化渗透校园的根本原因。
互联网的特点有:
1.资源共享性
资源共享包括共享软件、硬件和数据(信息)资源,是计算机网络最有吸引力的功能。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学业,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来支持专业学习,互联网就如同巨大的资料库,使学生能便捷地获取。除了学习之外,生活、社会实践、交友等也需要资源共享,互联网能满足学生对于信息的需求。
2.自由平等性
在互联网中不存在上下级关系,不分老幼,不分贫富,每个使用网络者都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享用网络。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在互联网上不用受到束缚,可以发挥个性,而个性的张扬对于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的他们是需要被理解却又难以受鼓励的,他们的喜怒哀乐需要宣泄,网络当之无愧成为最好的平台。
3.虚拟性
网络中的不真实性可以给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特别是在网络游戏中,可以尽情操控人力、财力、物力,虚幻飘渺的网络世界具有神秘色彩吸引青少年学生。他们所寻求的是一种自我肯定,特别是那些在长辈和老师眼里不出色的孩子,更容易为了填补心里些许的自卑,而通过网络的虚拟世界来树立自信。
4.校园为网络文化提供生长环境
中小学校园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统一思想目标、统一作息安排,使得学生朝夕相处中有了相同的话题和兴趣爱好,无形中也就产生的某一学校特定的一种文化氛围,这种文化不仅是显现于表面,而且隐藏于学生精神之中,当学生通过网络交流时文化也在传递。校园网络的完善也使网络文化的发展更迅猛,BBS、校内网、博客、QQ、MSN等网络平台、交流工具是网络文化的催化剂。另一方面,校园生活并不能完全合乎学生心意,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也有非主流文化的存在,对于学校的不满敢怒不敢言者,就会通过网络,利用其自由性、虚拟性来表达。
5.青少年学生的特质是网络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青少年学生处于青春期阶段,心身发展快速而不平衡。生理发展表现为身体急剧的生长和变化。肌肉、骨等组织全面地急剧成长,生殖系统的成熟, 第二性征逐渐显露。随着身体的发育,青少年必须适应发展中的新自我,同时还必须适应别人对于他的新形象所表现出的反应。然而,由于身心方面的成长不一定能平衡发展。因此会产生不稳定的现象,在”幼稚”与”成熟”的尺度上会有大幅度的徘徊。随着身体的变化和性成熟的过程,逐渐产生一些新的体验,也感到周围人对他们的新的反应。他们将力求发现自己现在真实情况以及将来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伙伴的来往,新的社会关系的产生,也使他们扩大了自我活动、自我探索的空间。他们也要弄清世界是什么样子?社会又是什么等。在这种不断认识和探索中,使理想的我逐步接近现实的我,使自我意识达到积极的统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与家庭的联系逐渐疏远,对父母的权威产生怀疑,甚至发生反抗行为。他们要摆脱家长和其他成人的监护,摆脱由这些成年人规定的各种形式的束缚。由于价值标准受到同辈和社会的影响逐渐大于来自父母的影响,因此,当与父母发生冲突时,往往会出现”摆脱家庭束缚”的倾向。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展,青少年对家庭的依恋逐渐转向伙伴群体,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他们的言行,爱好、衣着打扮等相互影响。信任伙伴胜过信任家长和老师。在伙伴关系中,同伴之间对共同问题的讨论及反面的经验提供了大量的解决问题的技术。
正因为青少年希望了解社会,试图摆脱束缚,渴求得到朋友,在网络世界里,他们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去观察世界,可以无拘无束畅游网络,可以广交朋友,所以网络对青少年影响更大,而网络文化也同时灌输到他们的脑海中。
中小学生的校园生活相对大学生而言较为枯燥,严谨的教学课程、短暂的课间休息基本构成学生在校生活。中小学生在校期间不可能有充裕的时间和机会上网,但笔者认为,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所谓校园生活可不仅指在校的八小时,离开校园,有网络通讯的存在,与同学老师的沟通交流构成了虚拟校园,这是对在校生活的一种延展。那么网络文化对校园生活又有怎样的作用呢?
二、网络文化对校园生活的积极推动作用
(一)从教育教学角度来看
网络教育能实时或非实时任意交流、讨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及协作学习;教学空间的无限扩展、教育对象的空前膨胀,能够满足学生求知欲。
网络促进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教师可以更方便、轻松地学习他人的经验,寻找各种信息和教学材料。
网络教育有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目前我国教师资源分布,其素质、能力、学术水平由于历史和经济发展的差异,呈现出不平衡现象。我国教育资源尤其是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东中部地区和大城市,一般中小城市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教育资源不足,教育专业门类不齐全,高等学历人才极度缺乏。而网络教育则不受地域限制,能够集中最优秀的教师资源,使最优质的教育传递到全国各地,推进师资力量薄弱地区的教育发展。
(二)从生活娱乐角度来看
网络拓宽了中小学生人际交往范围。学生原本的人际交往只局限在学校和家庭,但通过网络可以使他们接触到那些日常生活中并不熟悉的群体。特别是对于那些不擅长与人交往的学生来说,网络能使他们暂时放下自己的羞涩,大胆地与人交朋友,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心理疏导。人际交往的拓宽有助于青少年开阔自身的眼界和思路,更加全面地、客观地看待生活和社会。
网络让中小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网络覆盖面的广泛,使学生离开了校园仍然能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网上沟通,感受校园群体的气氛。网络能带给学生更多共同话题,例如:如何使用网络进行学习、娱乐,都可以成交谈的内容,有利于学生自身兴趣爱好的培养与发展。网络还能让学生畅所欲言,可以宣泄内在的情绪,使老师家长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
三、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学生的危害
武汉某中学初三学生晓辉自从家里购买电脑后,就迷上了网络,先是上网闲逛、聊天,继而疯狂地迷恋上了网络游戏。现在,到街头网吧泡上四五个钟头是他每日的“必修课”。“明知沉迷网络会影响学业,多次告诫自己不能再泡网吧,可还是身不由己,也会觉得对不起父母。可是越是自责越想逃避,越愿意躲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这样就不会想那些烦心事了。”晓辉觉得网络就像精神鸦片,一旦上瘾向戒除非常困难。在那个世界里,晓辉过五关斩六将,获得快慰和满足,但在现实世界中,却是学习成绩一路下滑,已经有7门功课“红灯高悬”,面临着被退学的危险。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2006年12月27日前公布的研究成果表示,人们之所以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主要是因为网络游戏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像上述案例中的晓辉就是为了逃避“烦心事”,才在网络中越陷越深,网络世界的奇妙无穷能弥补青少年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足,但同时让他们无法自拔。
(二)网络文化与青少年犯罪的相关性
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统计,2006年2月,在对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中关押的500名失足少年进行调查,结果有28.2%的失足少年经常去网吧上网聊天、玩游戏或阅览色情内容;因在网吧玩网络游戏或浏览黄色网站而直接导致犯罪的占33.5%。[3]
不可否认,网络文化有其消极、堕落的一面,充斥着暴力血腥黄色内容的网页往往给青少年学生带来负面影响。青少年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还没有发展到成熟阶段,很容易被诱导犯罪,加上教师家长管理的不到位,没有及时将青少年从消极网络文化的阴影中拉出来,青少年因模仿而导致犯罪可能性大大提高。
(三)网络语言引发的交流障碍
伴随这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习惯隔着屏幕交流,认为这样更轻松自在。并且,网络语言以简练形象生动增添了网民之间交流的幽默感。但是,打字飞快的青少年当他们提笔写字的时候却常常惘然。字迹歪歪扭扭,词不达意,说话拿腔拿调,都是需要纠正的问题。一种源自台湾的交流语言深受90后的喜爱,谓之“火星语”,例如:鸥孩油拌歌笑事菜克讷(我还有半个小时下课呢);誰赖佩龌廖添(谁来陪我聊天);呕惠嘉贾喽(我回家了),如果用这些语言和长辈交流,估计没有人能看得懂,但不少青少年学生却乐此不疲,认为这类语言够个性、够神秘。无可厚非,这是属于年轻人的语言,但如果长期使用这样的语言进行交流,是否会造成语言表达能力的弱化,以及交流障碍?
四、如何利用网络文化加强对中小学生校园生活的管理以及校园文化建设
在上文中,笔者分析了网络文化渗透校园的原因,阐述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学生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如何利用网络文化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校园生活的管理是更需要探讨的一个话题。
青少年学生的校园生活牵涉到方方面面,小到上学要准备什么必需品,大到升学择校、招生录取,管理者再细致也不可能做到完全满足学生要求。然而,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资源共享,互相帮助解决疑问,也能使管理者清楚了解到学生对什么满意,对什么有意见,从而调整管理策略和方法。网络文化透露出的是青少年学生最单纯的需要,管理者应该把目光投向校园网络,不仅利用校园网络来公布学校的动态新闻,更要利用网络来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感。
从网民的文化程度分布(见表1)来看,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的网民占到了49.4%,大专本科生占47.7%,而硕士博士学历的网民只有2.9%,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网络文化的主导者并不是高学历高水准之人,更多的是普通学历人士营造起来的一种氛围,没有高深的学术问题,没有奥秘的理论分析,青少年学生在这样的网络文化中得到的是轻松愉悦,但是否在网络文化中得到积极的教育就需要有人加以引导。[4]
因此加强学校网络建设的管理十分必要,对于一些不良的信息要采取必要的手段加以屏蔽,使学生在校园中上网能够避免吸收“垃圾”。强制手段只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要建立更有意义的网络平台,以其独特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在网络中寓教于乐。例如,校园网BBS,校内网等以校园为主题的网站,不仅能让学生在其中互相交流,可以通过发帖来发表自己的大作,或者是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也可以说出自己遇到的麻烦,通过与其他学生探讨得以疏解,加上网络管理员制度的完善,使得学生能在这样的平台中得到更多积极影响。
网络所具有的快捷方便、信息丰富、交互性强等优势,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新载体和新途径,但网络上信息庞杂、交往匿名、空间虚拟、技术含量高等特点,又使得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在思维方法和工作方式等方面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抢占思想舆论阵地的制高点,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一要坚持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二要坚持学校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坚持继承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坚持道德教育与违规惩治相结合。三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文化传播平台。四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领导体制。五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为网络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理论依据。[5]
网络不仅仅是信息化的形式,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才是构建网络文化的内容与实质。在这个意义上,网上资源的建设是构建网络文化的基础。完善校园网络办公管理系统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资源库,为教学、科研、管理提供网络联系,提供文件、资料、数据的网上传输和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满足学科齐全、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等要求,以适合各级各类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的需要或个别化学习的需要。构建网络信息发布和公共信息服务系统,精心设计校园网页,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广阔空间,而且营造了一个理解、信任、和谐、开放的情感氛围。[6]此外,教师和家长应该加入到青少年学生的网络群中,建议可以使用虚拟身份,因为这样能够了解到更多学生最真实的想法,和最渴求的愿望,并且能够通过对网络文化的接纳和理解,更贴近青少年学生心理,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苏振芳.网络文化研究——互联网与青年社会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 2007年07月18日来源:新华社.
[3]鲍宗豪.网络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蔡建国.大力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N].湖南日报,2007-11-13.
[5]刘云山.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新华网,2007-6-4.
[6]黄玮.开放式校园网络文化的构建[N].北京教育报,2000,10连载.
网络对校园德育的影响 篇7
1. 网络文化的界定
对于网络文化, 早就被人们接受, 但是很多人对网络文化的概念不太清楚, 并且在学术界, 并没有对网络文化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 目前网络文化的界定有两种观点, ( 1) 从网络环境看, 网络文化主要是技术、文化的载体, 对于传统文化, 网络文化是一种新的形式; ( 2) 从文化价值的角度看, 网络文化是一种综合性文化, 由不同的文化结构、特性组成。总体上看, 网络文化是技术、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一种平等、无中心文化载体, 因此, 在分析网络文化过程中, 要从内涵、功效两个方面进行。
2. 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
2. 1 大学生思维方式受网络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
网络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变的发达, 但是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却减弱。由于网络文化具有高度的综合性, 尤其在网络游戏和视频严重刺激着人们的视觉感受。给学生带来了消极因素, 很多时候不愿意动脑去考虑问题, 追寻事物的本质, 如果时间过长, 就会使人们过分的依赖网络信息数据, 而忽略了实践才是真理的道理。
2. 2 大学生的道德法规观念逐渐弱化
现阶段国内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善, 因此, 网络环境的约束主要取决于网络的内部结构和网络使用者的自觉性和道德谴责感。由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网络文化的信息自由传输性, 有时候由于某些原因大学生会在网络论坛上发表过激的文章, 将道德法规观念抛于脑后, 从而影响了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2. 3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形成障碍
由于网络世界的信息十分丰富, 且具有自由平等和信息传递的隐秘性, 导致很多大学生对网络世界开始迷恋, 逃避现实, 不愿意与人接触等心理障碍。现阶段把痴恋网络的人群称为网痴、网虫, 这些人群由于过分的迷恋网络游戏、网络小说以及网络聊天等, 导致个人心理受损, 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3. 加大对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教育工作
3. 1 建设健康的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具有透明、公开等特点, 网络文化在汇集各种文化的基础上,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性, 它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极大的冲击, 导致大学生很难树立正确的人生。因此, 高校要全面认识网络文化的优缺点, 把网络文化的精华部分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这些优秀、健康的网络文化。高校应该建立相应的学术交流平台, 把一些最前沿的学术观点引进网站, 以先进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让大学生在接受网络上先进文化的同时, 正确的对待国家的传统文化, 要不断的开发德育信息教育资源, 把优秀的传统德育文化传入到网络中, 使大学生在网络里, 能够不断接受正能量和先进文化的熏陶。
3. 2 加强网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可以建立一支具有先进理论教学水平和有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队伍, 能够有效的掌握网络的宣传, 确保先进的科学理论、优秀的作品、正确的社会舆论等牢牢的占领着校园网络这块阵地。高校要发挥 “两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作用, 丰富两课教育的内容, 强化网络思想教育工作, 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网络这把双刃剑, 从而正确的处理网络道德问题。高校还可以举行相应的网络活动, 例如, 网络歌手大赛、网页制作大赛等, 组织网络知识讲座, 利用多媒体进行讲课, 从而正确的引导学生文明上网。
3. 3 加强网络法规教育, 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出现过失网络行为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对网络法律法规有这正确的认识, 因此, 在校园内可以开设网络法律法规公共课程, 从而引导学生学习网络法律法规知识, 使学生在上网时能够做到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现阶段国内已经对网络信息技术方面制定了很多政策和法律, 例如,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理》、 《计算机信息国际互联网保密管理条理》、《互联网信息内容服务管理条理》、《互联网电子公告管理条理》等。高校可以通过 “两课”教育和校园网站宣传, 为学生教授网络法律法规知识, 以实践的案例告诫大家, 在上网时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制度。
3. 4 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扩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覆盖面
高校要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树立开放式的教育意识, 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手段, 正确的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要加强集体教育意识, 使学生能够正确的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 不在网络上做侵害他人和集体利益; 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意识, 使学生能够为自己树立正确的理想, 不把时间和经历浪费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
4. 结束语
由于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因此, 要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网络知识学习, 并且注意施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从而保证国家下一代接班人在良好的环境下成长。
摘要: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网络文化正在逐渐的影响着大学生正常生活和内心的情感世界, 这就给高效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网络文化作为一把双刃剑, 在给高校德育工作创新带来了契机的同时, 也影响着德育工作正常的开展。因此, 必须将网络文化和高校德育工作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解决两个之间的矛盾, 不断发展创新。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校德育工作,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1]潘丽华.浅谈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工作[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 2007, (06) :163-164.
网络对校园德育的影响 篇8
一、目前国内高校德育模式的基本特点
据统计, 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上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不少高校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 德育计划与理论相脱节,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对德育的认同偏差以及德育教育涵盖内容的狭隘认识。如何应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成为目前德育教育研究中的前沿性课题。
二、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的影响
在庞大的网络信息系统里, 不可否认, 大学生如果能够对网络文化资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便可获得自身成长的有利因素。正如“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网络文化的可贵之处, 就在于它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体,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便接受了网络文化的教育, 这样便给德育个性化提供了契机, 使封闭的传统德育变成开放性的大德育。大学生们不再限定于特定地点学习知识, 只要在任何一个设有终端的地方就可以听名师指导, 关心国家大事, 领略世界风采。但网络背景下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网络文化的兼容性容易导致大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取向。大学生由于自身所处的特殊环境、年龄和心理等方面因素, 对于新潮的文化以及新事物都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和热情, 并且更愿意听从自己的选择和判断。但由于大学生缺乏经验和历练, 面对各种文化的碰撞时更容易陷入迷惘, 被错误的思想左右。
第二, 网络文化的丰富性容易导致大学生沉迷网络、远离现实人群。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 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中成为“隐形人”, 做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敢想而不敢做的事, 但人际情感是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来维系的, 久而久之, 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阻碍学生人际交往的工具。
第三, 网络文化的包容性使一些恶俗文化得以掺杂其中, 大学生如果长期沉迷在其中, 极易导致思想被腐蚀;网上传播色情、暴力信息以及诈骗、赌博、邪教等犯罪行为, 无不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造成强烈的冲击。
三、网络文化下高校德育的应对举措
(一) 以创新的技术, 开辟德育阵地
面对时代的变革给我们带来的挑战, 德育工作者也应与时俱进, 开设网络技术方面的相关课程, 帮助大学生提高上网技能, 让学生们学习如何在互联网上挖掘“宝藏”, 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再者, 学校可以加强本校网站的建设, 报道国内外重大科技和社会热点, 以正确的理念去宣传网络文化。例如, 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 内容涉及理论学习、国际热点及动态分析等, 目前已经成为各学生和团支部等学习交流的窗口。同时, 学校可以在网上开展知识交流活动, 让老师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 齐抓校园主网站、二级网站和班级微信这三块阵地, 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 使德育工作者们能够对症下药, 提高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和真实性。
(二) 以创新的理念, 建设德育队伍
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品德教育。网络文化背景下, 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新型德育工作队伍, 是做好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保证。这支队伍必须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 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精湛的网络技术水平和强烈的开拓精神。比如可以利用网络开办“问题银行”“创新超市”等, 注入创新的理念, 将传统的灌输方法变为吸引和参与的方法, 使教育对象在德育认知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和实践, 形成高水平的素质。
(三) 以创新的活动, 丰富校园文化
学校是最能够影响学生思想行为之地, 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质。学校应广泛开展高雅又不失趣味的校园活动,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文化教育的宣传工作, 并把传统的校园文化和新颖的网络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积极举办道德讲座、播放文化素质教育电影、提倡公益活动等。这样可以对网络的消极影响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融为一体,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结语
开放式的德育教育必将取代传统封闭式教育, 德育工作者们既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 又要增强教育对象对多种意识形态、多元价值取向的辨别能力, 使学生在多元价值观念中保持必要的张力,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摘要: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 网络文化作为新型的文化形态, 它的发展使教育走向了一个充满信息流通的开放境地, 同时也为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本文就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 以及存在的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并以坚持创新为核心理念, 提出了应对措施, 希望能将网络环境转化为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沿阵地。
关键词:网络文化,德育,影响,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赵福民, 胡凡刚.简论网络文化对社会的影响[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2, 23 (6) :34-36.
[2]陈华新.论高校德育工作的真善美维度[J].前沿, 2010 (14) :197-200.
[3]吴连星.真善美的统一:德育与智育的价值回归[J].上海教育科学研究, 2006 (8) :91-92.
网络对校园德育的影响 篇9
新形势下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非常重要的部分,更是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高校是为我国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地方,当前我国教育部门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均衡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今后的发展储备优秀人才,为了更好的进行人才的培养,当前需要做好的就是网络文化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
1 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影响
1.1 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
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极大的拓展了德育工作的空间,网络技术的发达更是丰富了高校德育教育方式,为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新的方式。网络文化自身的多维变化,想要做到直接给出每个问题具体详细的答案是不太可能的。而且随着网络文化背景下学生眼界的开阔,在接受教育方面也已经不是被动的听从了,而是习惯将各类消息观点摆出来,运用自己的观点和判断力,做出选择和判断。所以需要高校做好德育教育管理和创新工作。
1.2 丰富高校德育教育内容
网络信息内容本身具有较强的个性,同时受民族、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网络文化的内容也呈现出了多元化和多样化,给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在虚拟的网络平台上进行信息自由的发布和接受,使得学生“自我主义”不断膨胀。特别是学生时代,大部分学生的价值观都处于形成阶段,高校德育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网络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高校德育教育内容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和丰富,学校更是可以通过开设网络德育论坛和心理咨询网站等方式进行学生思想状况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1.3 对德育教育者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挑战
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在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上都具有较大的改变,更是对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和地位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因为在网络中个人真实信息是被完全隐蔽的,教育者和接受教育者之间更是不存在任何距离,受教育者更是可以通过结合自己的爱好进行信息的获取,充当信息发布者和评判者。极大的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改变了过去那种将教师作为整个教育工作主体地位的教育模式,使得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因此,高校德育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平等交流的新型教育模式,提高对学生内在精神的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 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应对对策
2.1 积极构建以“慎独”为特征的网络伦理体系
网络伦理与传统伦理相比较来说,网络伦理更加关注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在当前以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社会发展基础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以网络化的信息作为中介的。这种交流状态下也就阻碍了正面的道德舆论抨击,这时个体的道德自律也就是变成维系正常伦理关系的一个保障。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大部分网络行为主体都呈现出匿名化,使得道德舆论的对象变得更加模糊,提升学生自身道德自律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就需要高校在进行德育工作时,做到传统伦理中“慎独”与网络规范两者相融合,做到德育教育内容的增加,构建一个网络时代将“慎独”作为特征的网络伦理体系。
2.2 做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能够带动学生选择能力、判断能力、鉴赏能力的提升,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丰富的信息海洋中进行信息的辨别和区别,坚决抵制那些恶劣、低俗和反动的信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一方面要做的就是强化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用科学有效的理论知识进行学生头脑的武装,提升学生整体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敏锐能力。另一方面就要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网络文化价值的引导和指挥,提升学生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和情操,对于网络中出现的不良意识形态进行坚决的抵制。最后就是要提升学生自身的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学生自身的自控能力,始终做到遵守网络“游戏”规则的法制意识,做一个守法的优秀公民。
2.3 强化队伍建设,提高高校德育教师素质
高校德育教育者自身需要具备较高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时代责任感,对于当前信息技术的特征有所了解,能够熟练的应用网络平台,解决现代网络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能够抓这些问题,才能开展针对性强的教育工作。强化德育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做的就是强化网络知识和技术,能熟练地掌握网络技术的操作,会使用网络工具,这样才能满足网络文化背景下学生对德育教育工作的需求。其次就是要求德育教育工作者能够正确理解我国指导思想,并做到指导思想的运用和进一步探索,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德育教育工作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利用网络的便利,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最后就是要求德育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健全的人格,作为学生信服的楷模。在网络文化背景下,自己要能够实现从“教”师到“导”师的转变,做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工作,提升学生整体的素质和能力,具备一个健康的人格。所以,高校需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高校德育队伍综合素质,构建一支专业、高素质的德育队伍,培养他们成为网络上思想道德教育的高手,建立一个以“灌输、引导、监控”为主要方式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新格局。
参考文献
[1]杨恩泽.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5):61-66.
[2]于美玲.探究网络文化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J].教育界,2014(21):32-33.
网络对校园德育的影响 篇10
一、网络给中学德育工作带来了新机遇
1.可以共享全球教育资源。几千年来的人类社会创造了五彩纷呈的文明, 但在传统教育时代, 由于时空条件的限制, 人们并不能充分享受这些丰富美好的资源, 而随着快捷、方便、跨越时空限制的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网络教育将会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网络能够让中学德育工作者及时获取丰富的国内外德育思想、理论及方法, 与传统方式相比, 网络可以使德育工作变得更加便捷和容易, 庞大的网络资源也能够直接提供给中学生各种领域丰富、易得的德育资源。
2.多媒体手段提供了更好的德育工作途径。如, 通过文字、图片、动画、音乐、影视等多媒体手段将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 具有趣味性, 一方面吸引了受教者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也创造了精彩纷呈的学习空间, 提供了更多精彩的教学内容, 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使德育工作更加易于落到实处, 将德育工作变成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
3.受教育者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增强。传统的媒介、教育方式倾向于单向传授, 而网络文化则更强调教育方和受教方的互动交流, 将个人的主动参与性和能动性发挥出来。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 学生接受外部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摆脱了原来的教育方式, 突破了传统的限制, 不再被动地接受, 而有了自由选择的权利, 可以更好地主动参与并能够尽情表现自己。
二、网络发展使中学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1.网络冲击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在传统的德育工作中, 教师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但在如今的网络时代下, 死板而落后的说教就显得比较空洞和苍白。如今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还是采取“满堂灌”的方式, 一味用枯燥无味、照本宣科式的呆板课堂模式来灌输, 让学生对德育课缺乏感性认识和实践体会, 空洞地记住一些理论知识, 无法与实际的道德行为相结合, 德育工作便无法发挥作用。
2.不良网络信息对于学生正确道德观念形成有很大的影响。网上信息内容多种多样, 既有健康积极、科学正确的有益信息, 也包括一些错误的、反动的、违背科学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不良信息, 信息过于纷乱复杂也影响了人的思考。不法分子在网上制造、传播病毒来破坏他人电脑系统, 窃取他人财产;制造、传播色情、暴力信息等破坏他人的身心健康;还有一些人通过网络进行诈骗、涉黄、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等, 所有的这些行为都会影响德育工作的展开, 对于中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造成了巨大的干扰。
三、利用网络开展中学德育工作
中学德育面对着大多数学生上网并日益受其影响的现实, 必须正视网络时代给中学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善于利用网络, 趋利避害, 占领网络这个学生德育的制高点
1.主动占领网络阵地, 建设优秀青少年网站。要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 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巧妙地、大量地宣传正确的、健康的内容, 用它们来占领青年学生的德育阵地。就目前而言, 网页的更新、视频音频节目的增加、栏目的灵活多样等都是可以不断探索和发展的形式。另外, 网站建设还要注重其实效性, 特别要及时疏导一些敏感话题和过激言论, 绝不能简单地堵塞和删除。
2.规范网络建设, 构筑有力防线。要利用技术手段, 加强“防火墙”的研制, 特别加强对网上不良信息进行过滤软件的开发;抓好绿色网吧”建设, 加紧行政部门间的协调配合, 运用法律、经济和市场的手段, 扶持一批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网吧, 让一些不法网吧失去市场。通过这些举措, 从源头上截断网上精神垃圾对学生思想的毒害, 为加强学生德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创新教育形式, 使学生喜闻乐见。网络发展有力地推进了中学德育的现代化,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黑板加粉笔的德育模式, 在中学德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诸多方面加以创新, 从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和被动接受, 转变为双向、多向的直接交流和互动, 从单调的指示、命令、说教, 转变为图文并茂、多媒体并用、生动活泼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从而增强德育的说服力、影响力和战斗力。
4.培养优秀人才, 适应网络时代的德育要求。很明显, 一个不懂得网络的教师, 自然不会利用信息网络和技术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德育;一个不懂得当代科技知识的教师, 也不会和学生有多少共同语言。因此, 学校应有计划、有目标地对教师进行有关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培训, 使他们具有德育创新的技能, 以适应新形势对中学德育工作的要求。
总之, 我们处在这样一个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 一定要认清班主任工作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定要认真分析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正视网络的负效应, 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采取积极对策, 真正取得中学德育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网络对校园德育的影响 篇11
关键词:绿色网络文化;中职校园;德育工作;监管教育
在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传递出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这给中职校园中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和思维模式的形成带来了较大影响。我们应将中职校园的德育工作通过网络文化全方位地贯穿到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打造健康、和谐、绿色的精神文化环境。校园文化通过网络技术保持了校园的特色,使学生的身心等全方面健康成长。
一、以“绿色网络”为核心建立德育工作的保障体系
网络信息时代为中职院校带来了方便、快捷、信息化等全新的理念,使学生在校园中不断接触新事物、新技术和新观念。为了构建“绿色网络”,学校应该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力度,打造出适合校园文化的网络信息氛围,以“绿色网络”为核心建立起德育工作的保障体系。
1.网络监管的缺乏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影响
网络信息在校园内逐渐渗透,使网络信息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增大,不良信息为学校的优秀校园文化传播带来了严重阻碍。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信息污染”对校园文化和学生均就能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网络信息的开放性能够为校园文化带来多元化的信息内涵,两者间的融合使学生的价值观念多元化,其中也包括道德规范、信念、追求等因素。由于学生的身份特殊性,在沒有形成自己独有的价值观念之前,社会的荣辱观同样缺乏,很难树立起良好的价值观念。尤其对于一些缺乏自控能力、情商较低的学生而言,虚拟的网络信息将会影响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学生需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核心,树立起社会主义道德观念。
2.以“绿色网络”为环境的德育工作保障体系
建立“绿色网络”的校园文化,其主旨是要在校园网络上营造一个健康、安全、有序的网络环境,使校园网络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但就目前来看,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对网络信息的建设和监督方面也十分缺失,学生对网络信息产生好奇心理,沉迷于网络,对负面信息的接收难以控制。因此,学校需要对网络信息的监管进行系统、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监督和管理。
二、以“和谐教育”为核心建立德育工作的支撑体系
1.打造与社会相结合的校园网
学校应该以价值观为标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以主流文化为主体的资料库,利用校园网络的先进技术做到图文并茂,突出校园文化的氛围,打造出校园网络的价值观,将社会文化信息延伸,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开辟新的有效途径。
2.打造以校园文化为主流文化的校园网
校园网络是建立校园主流文化的基础平台,是学生获取校园文化信息和师生信息的有效平台。因此,校园网络的建设需要基于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引领校园主流文化,为学生提供丰富、健康的网络信息资源和精神财富。
三、良好的网络素养形成方式
1.培养中职学生的信息素养
中职学生的信息素养还有待提高,学生应该对信息具有处理能力,也就是说需要正确地利用网络知识,不断加强信息处理能力和意识,包括知识技能和在网络中的态度、价值观念等行为标准。德育教育需要利用网络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更应该对学生的网络素质培养承担责任,培养学生对大量外部信息的收集、处理、分辨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培养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
学生在接受网络信息的冲击时,必然会对原有的思维结构产生影响。因此,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学会对网络中的信息进行判断,搜索有用的信息,扩大知识位。学校应利用多元化的网络信息渠道,对校园网络进行全方面的组建,使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责任感和鉴别能力,具备超强的网络文化意识,不断提升和调整自身的网络认知结构。
总之,随着网络信息的普及,中职院校中的“绿色网络”德育教育已成为重点目标。中职院校既要加强网络信息的扩展和管理工作,利用网络技术引导和普及校园主流文化,又要让校园网络具有丰富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身心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何红.“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3.
[2]肖凤.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高校网络德育绩效评价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3]戴丽艳.提升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科学化的对策——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的思考[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3,5(2):64-67.
[4]戴丽艳.提升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科学化的对策——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点思考[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13,5(4):28-31.
网络对校园德育的影响 篇12
1 英语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分析
1.1 校园文化及其建设内容分析
校园文化与学校历史以及教学环境、标准、传统、价值观念、信仰、办学实践等又很关系, 它是在多种与校园有关的因素综合作用与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对学生个人或团体行为及其对校园行为或事件进行认识理解具有指导、参考作用的意识模式。通常情况下, 校园文化有四层含义内容:第一层为有形文化, 像校园活动以及言语、物质所传递的文化内容、含义等;第二层为行为方式, 它是以一定环境下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或标准为主要代表;其三为价值观, 是以学校使命及观念为主的文化形式, 这种文化形式既受校园文化的制约, 同时对校园文化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最后是哲学意识, 它是以校园文化中的信念、信仰为主要代表。总之, 校园文化及其建设作为高校的重要一部分, 不仅对高校文化建设及学生价值观念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 同时也是影响高校教学发展与教育提升的重要因素, 是高校建设及发展的重要内容。
1.2 英语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英语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一部分, 其建设开展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兴趣, 提升学习积极性, 从而实现学生英语学习与应用能力的提升, 同时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形成,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 对英语教学来讲, 不仅是进行英语知识的课堂教学, 同时也需要参与并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通过对学生行为与日常生活习惯的影响, 实现学科知识中所包含文化的传递与渗透, 使学生在进行英语学科知识与内容学习的同时, 实现个人英语能力及相关素养的提升发展, 从而实现全面培养与综合提升的教学目的。总之, 英语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同时英语教学开展的重要内容和形式, 在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 网络教学对英语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
2.1 网络教学在教学开展中的作用优势分析
结合网络教学特征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 具有更为独特的教学应用优势。
首先, 网络教学中, 网络能够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同时为教学活动搭建一个良好沟通交流平台, 从而促进教学的开展, 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对于英语教学来讲, 网络教学中, 丰富的英语学习与阅读网站、最新英文歌曲或影视讯息, 英语手机APP的广泛使用等, 都是英语教学的资源, 能够在教学中进行应用, 实现教学质量与效果提升。
其次, 网络教学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网络教学中, 探究式教学是主要方式, 这与网络以及人的探究式思维模式相符合, 因此, 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学习中自主发掘问题与探索、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从而实现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 进行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培养和储备。
再次, 网络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相互沟通、协作, 同时建立良好的共享关系, 对学生学习提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高校教学中, 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为基础的网络教学, 其中不仅包含有高效率的运算以及逻辑判断、储存等功能, 而且网络教学能够集动画、声音、图形以及文字等多种信息类型为一体, 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
最后, 网络教学中含有丰富的网络语言, 而网络语言与时代发展有着很紧密的关系, 并且其中蕴含着较强的趣味性, 有利于学生在扩展视野同时, 掌握丰富的语言信息知识, 还能够实现教学氛围的活跃, 对课堂教学的开展都十分有利。
2.2 网络教学在英语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影响分析
结合上述对网络教学特征优势的分析, 其在英语校园文化建设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首先, 网络教学模式通过英语教学的网络化形式, 有利于促进英语校园文化的建设开展。现代教学环境下, 网络教学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教学模式, 高校英语教学中也逐渐实现了网络化教学, 这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不管是教学方式, 还是教学设计都有了较大的变化, 其中都带有更为明显的现代化信息标识, 多媒体技术与数字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都有了相应的应用, 对英语教学的信息化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 在网络教学的影响下, 英语校园文化建设也融入了浓厚的信息化气息, 不仅打破了传统校园文化建设中以教学楼、宿舍等学校建筑场所为主要场所模式, 逐渐形成了校园网络以及网络自习室等以网络形式为主的校园文化建设, 极大程度了提升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也有了很多的激发, 同时还促使学生在英语知识学习同时, 主动进行计算机与网络信息有关知识的学习掌握, 对学生全面提升与综合发展都有着积极意义, 从而对英语校园文化建设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 网络教学对英语校园文化建设来讲, 不仅缩短了英语校园文化建设中世界各区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距离, 以网络形式将其联系在一起, 而且还开辟了更多的英语校园文化建设沟通渠道, 提供了世界各地不同院校在英语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交流, 加强与国际以及知名院校的合作联系, 共同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 这对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及教学目的都造成较大的冲击, 使传统的“填鸭式”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的英语教学, 转变成为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多种教学模式综合应用实现学生英语文化素养与沟通交流能力全面提升的教学, 对高校教学发展和进步有着积极作用。比如, 在网络信息技术支撑下, 各高校建立的电子图书馆以及校园网络、社交讨论专区等, 都是进行英语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平台, 对促进其建设有着积极作用。如下表1所示, 为某高校对网络在学生行为意识中的影响结果统计。学生行为意识的培养是高校教学及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一部分, 根据下表结果可以看出, 网络环境下, 学生行为意识培养和形成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3 以网络教学促进英语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结合高校教学中网络教学开展的具体情况, 网络技术与信息设备是教学开展的主要工具, 通过网络信息与教学知识的有效结合, 最终推动网络教学开展, 实现教学提升与校园文化建设发展。对于英语教学及校园文化建设来讲, 亦是如此。
3.1 搭建英语网络课程学习平台,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在网络教学中, 通过相应的网络课程学习平台搭建, 能够为学生进行课程知识学习与交流创造环境, 并提供机会, 从而提升学生课程学习积极性, 这对校园文化建设也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比如, 在英语教学开展中, 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十分有限, 且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掌握的知识, 容易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遗忘, 针对这种情况, 如果进行英语课堂教学网络课程学习平台搭建, 将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容在网络课程平台上展示, 学生就可以借助网络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随时温习, 进而牢固掌握并学会应用相应的知识内容, 这对英语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都十分有利。如下图1所示, 即为某高校建立的英语网络课程学习平台示意图, 其在英语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中, 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2 构建英语在线聊天室,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在线聊天作为一种现代社交模式, 在学生中一直很受欢迎。针对这一情况, 在英语教学中, 结合英语教学需求, 进行英语在线聊天室搭建, 为学生提供一个英语交流平台, 通过在线模式与聊天对象建立对话连接, 不仅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交流关系加强, 还有利于加强对英语教学知识的练习掌握, 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 进而为英语校园文化建设也做出一定贡献, 起到相应的积极促进作用。
3.3 建立网上英语沙龙,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英语网络教学中, 还可以通过建立网上英语沙龙, 加强学生英语学习交流同时, 促进英语校园文化建设。网上英语沙龙的建立设置, 可以在传统英语沙龙功能基础上, 借助现代网络与信息技术进行进一步延伸与扩展补充, 以使网上英语沙龙在英语教学与学习交流中的功能作用更为全面的发挥, 通过对学生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 以促进英语教学和学习的提升, 推动英语校园文化建设。
3.4 构建英语电子图书馆, 促进英语学习与校园文化建设
英语电子图书馆不仅能够为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信息支撑, 同时还可以扩大学生英语学习范围与视野, 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促进教学发展的同时, 推动英语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注意的是, 高校为促进英语网络教学开展而构建的电子图书馆, 书籍资料主要以英语专业书籍以及旅游英语、交通英语、会计英语等与英语有关的书籍资料为主, 以为学生英语学习提供帮助。
3.5 开设英语留言窗, 促进英语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
传统校园文化建设中, 开设相应的文化建设窗口, 以为文化交流提供平台, 是最为常见的方式。英语网络教学模式下, 为促进教学提升与英语校园文化建设, 也可以通过开设英语留言窗口形式, 来为学生提供英语学习与教学提供交流平台, 这样一来, 不仅能够解决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紧凑遗留的相关教学问题, 还可以促进学生就学习内容展开交流讨论, 提升教学与学习效果。
此外, 网络教学模式下, 还可以通过网络形式开设英语四六级以及雅思、托福等听力课程, 为学生英语专业考试提供交流平台同时, 促进英语教学与文化建设的开展。
4 结束语
总之, 进行网络教学对英语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 既有利于推动英语网络教学的开展, 提升英语教学水平, 又有利于为英语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更为广阔的平台, 加强文化建设与交流, 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发展, 具有积极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红成.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试验研究——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3 (12) .
[2]蔡晓春.论网络教学在大学英语改革中的重要性[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1 (3) .
[3]彭兵转, 魏绪涛.基于《新时代交互英语》的大学英语教学探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2 (4) .
[4]徐轶群.网络英语教学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消费电子, 2013, 9 (18) .
[5]刘玉梅.新论英文原声电影在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中的作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5 (2) .
[6]苏丽敏.利用多媒体网络优势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J].校园英语:教研版, 2012 (5) .
[7]王军, 吴恒菊, 洪雪娇.基于语言、文化与交际的影视英语教学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4 (2) .
[8]王芬, 赵博阳, 张玉莲.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多媒体网络教学与外语自主学习[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 .
[9]周永全.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谈大学英语教师在多媒体网络教学课堂中的角色转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 .
【网络对校园德育的影响】推荐阅读:
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对学生德育影响的研究09-08
当前校园网络德育建设论文11-05
网络对翻译的影响09-12
网络对行政监督的影响09-11
网络环境对会计的影响10-04
网络对现实生活的影响11-13
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影响08-27
网络对电视文化的影响论文参考08-15
浅谈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07-11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其预防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