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企业融资业务管理(精选12篇)
银行企业融资业务管理 篇1
摘要:面临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困境, 社会各界频出新招, 其中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日益受到追捧, 本文通过分析中小企业集群的特征, 探讨中小企业集群在银行融资方面的优势以及银行如何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对解决我国长期以来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风险管理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区域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中小企业遍地开花, 众多同类型的企业逐渐集中到某一特定区域, 从而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如著名的浙江义乌小商品产业集群、温州皮鞋、打火机产业集群以及北京海淀区IT产业集群。商业银行利用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方面拥有的各种优势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业务的同时, 还应加强风险管理工作, 更好地促进双方的互利共赢局面。
一、中小企业集群及其特征
中小企业集群是指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的相关产业或某特定领域内大量相互联系的中小企业及其支持机构在该区域空间内的集合。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企业集群, 由于其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而日益得到迅速发展。其特征可概括为以下三点:第一, 同一区域内绝大部分企业都围绕某一核心产业从事相关活动, 专业化协作分工以获取外部经济, 提升整体效率;第二, 生产资料、信息在各企业间充分共享, 使集群内各企业各自的运营成本大大降低, 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第三, 适者生存, 集群内企业总是在不断变化, 新技术不断涌现, 使得集群整体保持增长的持久动力。
二、中小企业集群的银行融资优势
基于以上对中小企业集群特点的认识, 我们认为中小企业集群在银行融资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具体如下:
三、中小企业集群提高集群内企业的信用度
由于集群内各企业联系相当紧密, 交易频繁, 信息畅通, 任何违约行为都会迅速为集群内企业所获知, 从而使得违约企业声誉严重受损, 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机会将大大降低, 企业经营难以为继。任何违约行为都是致命的, 所以集群内企业会尽力维系好本身的信用度, 这也能更好地满足银行对企业信用的要求。
四、中小企业集群增加银行的信贷收益
银行同时对集群内多个企业开展信贷业务, 由于各企业业务结构、组织形式、产品前景等关键指标都很类似, 相对单个企业贷款而言, 可以节省大量交易成本, 如调查成本、谈判成本和监督成本等。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 集群内企业不断发展长大, 产生更多的融资需求, 银行基于企业良好的信用记录, 发放更多的优质贷款, 从而实现二者的“双赢”。
五、中小企业集群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
大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原因是银行相关的信用记录基本上是空白, 银行出于控制风险的需要不敢贸然贷款。而集群内企业则有着天然的优势, 银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大大降低, 具体而言:第一, 由于地理接近, 银行对当地企业的各类情况已是相当了解, 很容易判断其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 有效避免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第二, 如果集群发展现状良好, 银行又看好集群的未来发展前景, 银行更乐于给予集群内企业更多授信额度, 而对于单个游离的中小企业, 由于风险的存在, 银行的态度更加审慎。
六、银行如何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通过上述分析, 中小企业集群在银行融资方面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 对银行广泛开展中小企业业务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但风险仍然不容忽视, 银行应不遗余力地做好风险管理工作。我们认为可以采用如下措施:
七、合理预测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前景
经过三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 中小企业已从原先的小作坊、个体户不断发展壮大, 中小企业集群也是遍布全国, 一派繁荣的景象。然而,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各种问题也相继暴露出来, 如大部分产业集群仍然专注于中低端制造业, 品牌意识差, 大打价格战, 随着近年来通货膨胀的加剧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此类集群很可能会被历史淘汰;另外, 集群使得集群内企业间联系相当紧密, 提高了整体效率, 但也导致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联动效应, 某一企业的危机可能酿成整个集群的危机。银行应合理预测集群的未来发展前景, 做好行业分析、区域分析, 防范集群衰败风险。
八、针对不同类型集群实行差异化的管理
不同的集群的各方面要素有所差异, 银行应针对不同集群的资金流动性、业务结构、组织形式等特点, 实行差异化的风险管理模式, 如对出口导向型企业集群, 应密切关注国际经济形势, 评价海外市场的需求能力在金融危机后的恢复程度和相关贸易壁垒等;另外, 对资金流动性较强的集群, 可以有针对性地运用“信贷工厂”模式以满足其资金需求的“短、频、快”的特征。
九、有效评价并积极管理集群整体风险
由于集群内企业受集群内部的有效约束, 只要集群发展良好, 其违约风险就相对比较低。然而, 如果集群整体面临衰退甚至淘汰的风险, 其内部企业的违约风险将大大提高。因此, 银行应有效评价集群整体风险并积极管理, 如定期评价集群的核心技术的先进性, 国家相关产业政策 (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 。
参考文献
[1]谢启标.产业集群与中小企业融资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6 (3) .
[2]黎文华.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集群式融资问题研究[J].中外企业家, 2009 (3) .
银行企业融资业务管理 篇2
一、合同能源管理概述
合同能源管理(EPC)是指节能服务公司(在国外称ESCO,在国内简称EMCo)和用能单位(项目业主)以合同形式约定节能项目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提供节能项目用能状况诊断、设计、投资、改造、施工、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管理、节能量测量和验证等服务并保证节能量或节能率,用能单位保证以节能效益支付项目投资和合理利润的能源效率改进服务机制。
1、常见的合同类型
包括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节能量保证型合同、能源费用托管型合同以及包含两种以上合同类型的混合型合同等合同类型。
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
在合同期限内,用能单位和节能服务公司根据约定的比例共同分享节能效益,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投入由节能服务公司单独承担。注:类似BOT模式,由节能服务公司全额投资,项目节能效益由节能服务公司和用能单位按合同约定分享。
节能量保证型合同
由节能服务公司和用能单位双方共同或任意一方单独出资实施节能项目,节能服务公司保证承诺的节能量。项目实施完毕,经双方确认达到承诺的节能量,用能单位向节能服务公司支付相关费用(如服务费、投资及合理利润、税费等),如达不到承诺的节能量,由节能服务公司按合同约定给予用能单位补足或赔偿。
能源费用托管型合同
在合同期内,用能单位按照约定的费用委托节能服务公司进行能源系统的运行管理和/或节能改造。
2、合同能源管理的优点
节能服务公司提供一站式能源诊断、节能改造施工、资金筹措、维护、效果验证等一系列专业服务。项目业主无须资金投入,在合同期内,从节能效益中支付ESCO服务费;在合同期满后,无偿获得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和后续项目收益。
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节能减排,以双赢为前提,为节能减排提供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新政解读
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能够大大降低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资金和技术风险,充分调动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积极性,因此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引导节能服务产业迅速发展,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从财税、金融等方面出台多项优惠政策,促进节能服务行业发展:
(一)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对节能服务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的节能改造项目,符合相关规定的,给予资金补助或奖励。有条件的地方也要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和引导节能服务产业发展。
(二)实行税收扶持政策
1、在加强税收征管的前提下,对节能服务产业采取适当的税收扶持政策。
对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取得的营业税应税收入,暂免征收营业税,对其无偿转让给用能单位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免征增值税。
2、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3、用能企业按照能源管理合同实际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合理支出,均可以在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区分服务费用和资产价款进行税务处理。
4、能源管理合同期满后,节能服务公司转让给用能企业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按折旧或摊销期满的资产进行税务处理。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企业办理上述资产的权属转移时,也不再另行计入节能服务公司的收入。
(三)完善相关会计制度
1、各级政府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按照合同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视同能源费用进行列支。
2、事业单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按照合同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计入相关支出。
3、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如购建资产和接受服务能够合理区分且单独计量的,应当分别予以核算,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处理;如不能合理区分或虽能区分但不能单独计量的,企业实际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作为费用列支,能源管理合同期满,用能单位取得相关资产作为接受捐赠处理,节能服务公司作为赠与处理。
(四)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
1、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需求特点,创新信贷产品,拓宽担保品范围,简化申请和审批手续,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项目融资、保理等金融服务。
2、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入的固定资产可按有关规定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
3、积极利用国外的优惠贷款和赠款加大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支持。
三、市场潜力和效益
1、市场潜力
根据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的统计,2009年我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从2008年116.7亿元增长到195.32亿元,同比增速为67.37%。有预测称,2010年至2020年期间,我国综合节能投资规模将达到3000亿元,未来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2、经济和社会效益
来自世界银行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办公室的资料显示,其在中国实施的357个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总投资达17.39亿元,平均投资487万元/个;年节能能力126万tce(吨标准煤),平均7.24tce/万元投资;项目年效益13.7亿元,年效益7874/万元投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项目的主要类型:
项目类型
工业锅炉节能改造及热电联产 蒸汽热力系统节能改造 配电系统节能改造 电机拖动系统节能改造
绿色照明 工业窑炉节能改造 蒸(空)锻锤节能改造 工业余热回收利用 房屋建筑节能改造
平均投资规模(万元)
788 139 231 178 99 529 238 1253 410
年效益(万元/万
元投资)
0.96 1.68 0.75 0.57 0.89 0.97 0.81 0.62 0.57
四、银行业务机会
合同能源管理融资具有以下特点:
1、未来重点发展领域:工业节能和建筑节能,特别是建筑节能领域在发达国家是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建筑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照明灯具等。
2、节能服务公司一般属于中小企业,成立时间较短,项目效益较好,往往能承受高额融资成本。
3、投资回收期:合同能源管理的项目投资回收期短,大多在3年以内,经济效益较好。
4、风险要点:合同能源管理是有条件的应收账款(节能服务公司节能量承诺落实),要落实好担保措施(包括担保公司)。
5、产品方案:与国际金融公司(IFC)、法国开发署(AFD)以及亚洲开发银行(ADB)建立能效融资合作渠道,支持节能设备和服务的供应商、综合承包商和运营商采用合同能源方式进行融资。
三、案例介绍
案例名称:高压变频器安装节能改造 A公司:节能服务公司 B公司:某电控设备有限公司 C公司:设备用户(用能单位)模式:
1、由A公司扮演运营服务商的角色,向银行融资从B公司购入高压变频器后免费提供给用能单位C公司使用,由A公司负责安装调试到位并提供日常的技术支持服务。
2、A公司则与C公司签订协议,由C公司从其每月节约的电费中按固定比例支付给A公司。这种高压变频设备使用寿命一般可达20年,协议分享电费期5年。这样,后15年的设备使用权、收益则完全属于设备用户,A公司也可以通过前5年的电费分成,实现投资收益。
银行企业融资业务管理 篇3
关键词:银行理财 直接融资工具 债务风险 金融创新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出现超级货币宽松,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都经历了一次主动加杠杆的盛宴,杠杆周期向上带来了债务活动的活跃和经济体债务率的迅速提升。在杠杆上升的过程之中,中国的金融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孕育出新的金融产品。
推出背景及基本情况
利率市场化压制银行净息差,而表内资产扩张又受资本充足率限制,银行资产扩张增速出现明显回落,到2013年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同比增速骤降至13.5%,较2012年年末17.7%的增速下滑超过4个百分点。在此背景之下,国内“影子银行”体系迅速扩张。以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及其资管部门、基金公司、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为代表的机构所从事的类银行贷款和债券业务,以委托贷款、商业承兑票据等金融工具为代表的银行表外业务,再加上小额贷款、民间融资工具等形式构成了外延广泛的中国影子银行体系。
银行理财的发展尤为迅速,新发产品规模从2004年的0.04万亿元,到2012年的30.36万亿元,十年间银行理财市场以年均近100%的规模增速迅速崛起。截至2013年二季度末,银行理财市场的存续规模达到9.85万亿元,成为仅次于信托业的第二大资产管理行业。理财业务的发展缓解了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冲击,提升了居民投资收益,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但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在近两年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论,包括刚性兑付问题、自营和客户资金未有效隔离、资金池业务的庞氏特征、逃避监管等问题不容忽视,更为关键的是银行理财定位和法律地位目前仍较模糊。
为规范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明确银行理财法律地位,银监会在继3月份出台《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即“8号文”)之后,开始进行银行理财业务方面的创新探索,并推出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和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10月15日,备受关注的首款银行理财管理计划试点产品由工行正式发行,募集资金75亿元,募集日期是10月15日—20日,认购起点虽然是10万元,对象必须是金融净资产达到6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个人超高净值客户,属于非保本浮动收益(净值型)产品;资金投向中,债权类资产部分只投资于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比例范围为0%—70%;在此之后,交通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的银行理财管理计划纷纷启动募集,上限金额合计约为200亿元。
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对应的具体投资品之一为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其定义为由商业银行作为发起管理人设立,直接以单一企业的债权融资为资金投向,在指定的登记托管结算机构统一托管,由合格的投资者进行投资和转让,在指定渠道进行公开信息披露的标准化投资工具。2013年10月23日,包括工商银行在内的11家银行试点发行的103亿元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央结算公司)的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综合业务平台正式报价转让,首批直接融资工具的期限在一年至三年不等。
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的设立将采取注册登记制度,各家商业银行只能通过银行理财管理计划认购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份额,该份额在经过登记之后,能在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综合业务平台上进行双边报价及转让。单个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必须与单个企业的债权融资相对应,单家银行管理的所有理财管理计划持有任一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的份额比例不得超过该工具总份额的80%。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在中央结算公司完成登记及其他操作后,相关信息将通过此前上线的中国理财网完成信息披露。创新试点阶段,银行理财管理计划若投资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份额,必须在中央结算公司单独发起设立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托管账户,并在该机构完成登记,一个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只能开立一个理财直接融资工具账户,同时,管理人还要为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开设独立的资金清算账户,对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份额的投资转让,必须通过资金清算账户完成资金划转。
该创新的核心要素比较
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处于资产端,解决基础资产如何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简称“非标资产”)变成标准化产品的问题;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则处于资金端,实现银行理财风险隔离。
而银行在资金端资产端,分别承担不同角色,在资金端担任理财管理计划管理人,为理财客户管理风险和收益,收取管理费,有些银行根据合同还可以参与超额业绩分成;在资产端担任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发起管理人的银行募集资金后投资于某一融资企业,通过管理融资项目风险和收益,以及连续报价和信息披露服务等,获得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的管理费用。
(一)银行理财管理计划与传统银行理财的比较
一般来讲,银行通过设立理财产品向客户销售,从理财客户获得资金,按照比例配置交易市场中的货币市场工具、银行间交易债券等。但银行理财管理计划与传统银行理财存在明显区别。
1.期限
存续期方面,传统银行理财产品期限主要为30天、60天、90天、180天左右,其中以1个月至3个月的产品为主,而投资直接融资工具的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则设置成开放式结构,存续期限长,定期可赎回,只要投资者在赎回当天不操作,即可自动滚入下一个期限。
2.客户群和收益率
银行理财管理计划一般主要针对高净值客户,采用净值收益,收益率相对高于一般的同期限理财产品。某银行的此款产品认购起点为5万元,首个封闭期的年化收益率为5.18%和5.32%。
3.投向
资金投向中,债权类资产部分只投资于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比例范围为0%—70%,取代了以往投资者在产品说明书中常见的信托计划、券商资管计划、保险资管计划等基础资产。
4.估值
银行理财管理计划更像证券市场中的债券型基金,每个交易日都有估值,而原有理财是以预期收益率来做报价,没有公开的估值,类似于短期存款产品。
5.信息披露
银行理财管理计划需在中央结算公司登记,披露期限、净值、成立报告、管理报告、到期清算报告等信息。而传统银行理财信息披露不及银行理财管理计划。
6.刚性兑付
按照监管的政策思路,银行理财管理计划要尽量摈弃原有理财的隐形担保,力图解决刚性兑付问题,但无隐性担保等特性可能也会限制其完全取代其他类型产品。
(二)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与各债券品种的比较
1.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债券品种
其推出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银行理财投资的非标类融资的标准化,所以它在几个方面不同于一般债券品种。(1)目前来看它的投资主体仅限于此次试点的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它的交易不能脱离银行理财管理计划独立进行。目前来看,理财直接融资工具至少涉及发起管理人、登记托管结算机构、作为投资者的银行理财管理计划、融资企业、评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主体。(2)其融资主体和融资投向上可能有较为严格的限制,目前具体的信息披露还不够,但预计监管机构对通过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进行融资的资金投向会进行明确的规范;(3)期限,一般来讲,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主要是替代原有的通道业务,所以预计工具的期限会以中短期为主。利率上可能因非标转标准,使得高于一般债券,低于一般非标融资利率。(4)债权融资工具具有私募性质,类似于没有交易平台的保险债权计划,但由于中央结算公司为其提供一个交易转让平台之后,则类似于为保险债权计划提供一定流动性。
2.不能简单将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理解为资产证券化
之前有分析认为,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是一个SPV,且有很强流动性,是不是变成了一种资产证券化产品?资产证券化的实质是把未来的现金流打包分级再证券化,主要是引起企业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端产生变化;目前来看,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发行主体是企业,具体并不对应企业进行打包分割后的某一资产或现金流,是一种企业原始债权性融资,主要是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端;虽然中央结算公司为工具提供了交易平台,但这种交易平台是为了发现工具的价格、提高工具信息透明度、促进理财投资的工具流动性而设的,只是提高了某项金融工具的流动性水平,并未经过再证券化过程。
推出银行理财业务创新和债权融资工具的意义
(一)降低“影子银行”风险
影子银行崛起但刚性兑付无法打破,造成金融体系“庞氏化”。影子银行体系是国内金融体制、金融管制和债务周期波动共振而形成的,作为银行的补充,最近2—3年内迅速成长,初步估算目前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超过20万亿元。国内影子银行体系存在一些特征。
1.金融工具非标准
如信托计划等均不是标准金融工具,流动性较差,缺乏统一的估值规则,市场透明度不够。
2.收益率偏高
由于缺乏流动性和交易成本较高,影子银行体系的融资成本一般高于正规融资工具,一般来讲,信托收益权收益率较同评级债券高3—4个百分点。
3.运行机制不透明
如资金池类信托其内部运行机制往往不规范,特别是由于规则制度的缺乏,对影子银行体系的整体监管和风险把控不够。
4.刚性兑付不破造成影子银行体系呈现庞氏特征
影子银行体系中的金融工具如信托计划一般都是在到期前通过续发来完成前一期兑付,这种运行机制造成对信用风险的隐形担保,加剧了风险的累计,使得金融运行庞氏化。
推出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可以使理财风险显性化、透明化,从而有助于监管层对系统风险的把控,并限制金融套利行为,降低交易成本;而投资者对收益率的要求迫使银行提高资产配置和投资管理能力。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在利率水平、流动性、估值等多个方面较非标工具有明显优势,推动企业将非标融资向标准债权融资转移,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减轻企业利息支付压力,提升盈利水平;也有利于规范影子银行体系,推动原有理财“非标”业务透明化、标准化,促进金融风险的缓释和化解。
(二)有利于明确银行理财的法律地位
2005年《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就对理财业务定义做出规定,其中第9条是“综合理财服务是指商业银行在向客户提供理财顾问服务的基础上,接受客户的委托和授权,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计划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的业务活动。”但银行理财的法律地位仍未明确,银行理财到底是委托代理、信托关系还是债权债务关系莫衷一是。法律地位模糊导致银行理财的发展受到明显制约。
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计划等产品,作为投资管理人的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一般均不负有向投资者承诺兑付本金的义务,但银行理财业务往往需要银行为其提供显性或隐性的担保,承担最后兑付责任。此次推出的银行理财计划,银行的独立管理人地位与信托公司的法律地位类似,有助于解除银行在理财业务运作中的刚性兑付义务,逐步确立在银行理财业务运营中的“卖方有责,买方自负”的理财观念,真正实现风险隔离。
(三)有利于明确银行理财的业务发展方向
目前银行理财的规模逼近10万亿元,规模很大但一直受到监管机构的规范监督,特别是2012年以来,政策出台得非常密集,银行理财在规范中不断发展,但也面临业务方向的转型。与此同时,证监会、保监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资产管理法规,为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松绑,给银行理财业务造成一定竞争压力。银行理财计划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在运作中给银行理财部门更多自主权,有利于银行理财业务逐步向真主的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和综合金融服务转型,利于银行理财的长期发展。
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由于试点阶段只有200亿元的规模,眼下还不会对动辄以万亿计的基金、银行理财等产品造成冲击,但长期来看,预计将对金融市场产生以下影响。
(一)对非银行金融机构通道业务造成冲击
无论是银行理财管理计划,还是理财直接融资工具,都使原有理财非标资产业务透明化、标准化,无须再通过信托、券商资管等通道绕过监管,因此将对非银行业金融机构通道业务造成冲击。
(二)对债券市场将产生正面影响
银行企业融资业务管理 篇4
进入21世纪以来, 全球企业并购浪潮的重点已经逐渐由西方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转移, 中国日趋成为全球并购市场的重心。对于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的中国企业, 并购无疑是快速扩张壮大的重要途径, 成功的并购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 仅凭企业自身的资金实力难以实现成本日趋高昂的并购交易, 这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全新的市场机会。
2商业银行发展企业并购融资业务的市场环境分析
并购融资, 是指商业银行向并购方发放的用于支付并购交易价款的融资, 一般采取并购贷款的形式。近年来, 国内经济蓬勃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为商业银行并购融资业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1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企业并购重组政策导向明确
2010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 明确了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银监会也明确要求各商业银行持续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抑制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节能减排的各项调控要求, 加大对钢铁、水泥、风电设备、多晶硅、平板玻璃、煤化工、造船等严重产能过剩行业项目的信贷控制。2010年末, 《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颁布, 提出了通过兼并重组整合、盘活和优化已建成存量落后产能, 把有限的要素资源引导和配置到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最大限度降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成本的框架思路。该《意见》也首次明确要求商业银行积极稳妥地开展并购贷款业务, 鼓励商业银行对兼并重组后的企业提供授信支持。
2.2企业并购整合加速, 并购融资商机凸显
国有企业方面, 国资委力促做强做优国有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世界一流企业。2010年以鞍山钢铁集团和攀钢集团新设合并、东方航空公司吸收合并上海航空公司、上海医工院并入国药集团等标志性事件为代表的大型国有企业资产整合陆续展开。预计“十二五”期间一批不属于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规模小、实力弱、依靠自身整合存在一定困难的国企将被并入资本雄厚、公司治理完善的大型国企。从以往国企重组的案例来看, 并不仅仅采取股权无偿划转的方式, 更多是在并购方企业承债或支付现金对价的基础上有偿进行股权划转。民营企业方面, 企业并购热情高涨, 高潮迭起, 典型案例是2010年吉利成功收购福特汽车公司旗下沃尔沃轿车公司的全部股权, 总价约为18亿美元, 成为国内企业最大规模的海外并购案。
据统计, 2010年上半年, 在全球并购市场买方国家排名中, 中国以740亿美元的交易额列美国 (3160亿美元) 之后居第二位;而2007年, 中国还未进入前十名。在卖方国家排名中, 中国以550亿美元排名第二, 美国以3560亿美元位列第一。2010年前3季度, 亚太地区 (除日本) 的并购交易金额约3080亿美元, 其中中国企业参与的并购交易总额就达1230亿美元。2010年共披露涉及中国企业并购案例2656起 (以涉及标的企业数量计算) , 其中披露金额案例为2057起, 交易金额达1696亿美元。无论是披露案例数量还是交易金额, 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中国并购活动持续活跃, 收购目标和涉足区域也更加广泛, 并购方企业融资需求巨大。
2.3人民币境外直投开闸, 海外并购融资前景可期
为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缓解热钱流入导致的外汇占款压力, 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颁布实施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 允许境内商业银行为境内机构海外投资提供人民币结算。该《办法》的出台, 将根本性改变海外并购“内保外贷”和“外保外贷”的传统模式。境内商业银行均可根据境内机构并购整合经验、综合偿债来源及境内担保情况, 为其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的海外并购项目, 直接提供人民币并购贷款。而申请海外并购融资境内机构多为整体实力雄厚、行业竞争优势地位明显的大型企业集团, 积极参与该类企业海外并购, 不仅可以获得并购融资商机, 还将有效带动相关资产、负债业务的全方位合作, 市场潜力巨大。
3商业银行发展企业并购融资业务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 国内商业银行发展企业并购融资业务的外部市场环境已经成熟, 大力发展企业并购融资业务, 既符合当前国内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做大做强的外在需求, 也顺应了国内商业银行推进业务结构转型的内在需求, 势在必行。
3.1市场高涨的融资需求是商业银行发展企业并购融资的外在动力
企业并购活动中, 并购方一般通过2种渠道筹措资金来源——内部自筹和外部商业融资。内部自筹资金主要源自企业资本金、企业公积金、公益金及未分配利润等;外部商业融资主要有商业银行贷款、企业间拆借、发行公司债券等。并购是企业实现规模扩张的重要手段, 也是一种相对高风险的投资活动。近年来, 企业并购规模越来越大, 并购模式也日趋多样化, 相应的并购金额也水涨船高, 一些重大并购案例并购金额屡创新高, 有的甚至高达上百亿美元。因此, 充足的资金支持是并购成功的必要条件甚至是首要条件, 企业仅靠自有资金难以实现并购目标, 必须获得外部商业融资渠道的有效支持。而商业融资需要根据并购标的与并购模式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 目前国内企业并购可选择的融资渠道相对有限, 商业银行贷款及相关配套融资方式势必成为企业并购融资的主渠道。
3.2商业银行实现功能转型和价值最大化是发展企业并购融资的内生动力
对商业银行而言, 首先, 发展企业并购融资 (目前主要是并购贷款) 拓宽了信贷业务范围, 开辟了利息收入增长新的来源。随着国内商业银行在传统业务领域同质化、白热化的竞争, 传统业务的盈利能力和边际收益逐步收缩, 直接制约了商业银行扩张与发展的要求, 业务创新势在必行。随着政策限制的放宽, 推进高附加值的并购贷款业务, 在丰富贷款产品线的同时可以有效介入并购双方企业财务顾问、债务重组等相关业务, 实现利息收入与中间业务收入双丰收, 扩大客户的综合贡献度。其次, 由于采取并购方式实现扩张的企业多是经营管理出色、在市场上处于优势地位的企业, 是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 介入其并购融资业务, 势必将进一步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4商业银行发展企业并购融资的几点思考
4.1加大并购融资推进力度, 明确推进策略
商业银行应将企业并购融资作为战略性、基础性的业务, 积极布局, 科学推进。应认真研究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中央企业优化产业布局总体规划, 密切关注国内重点行业和特色产业的整合动向, 动态跟踪大型重点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动向。在并购融资推进策略上, 应优先支持大型绩优企业以延伸产业链、形成综合性企业集团为目标的纵向并购, 规模效益显著行业领军企业的横向并购, 优质民营企业和上市公司的并购, 严格控制房地产企业的并购融资业务。重点考虑以下领域:一是国家政策支持的行业重组, 如钢铁、汽车、电力、煤炭、水泥等行业;二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现代装备制造业、低碳经济相关行业的并购融资需求;三是风险较低的由并购方自身作为融资主体的并购融资业务, 审慎开展风险较高的结构融资和跨境并购融资业务。
4.2建立并购项目储备库, 深度挖掘业务机会
首先要加大并购交易信息收集力度。兼并重组是关乎一个企业发展的重大高层决策, 其时机的选择依赖于各项条件的完备和企业决断, 因此做好项目储备尤为重要。商业银行在日常营销中应注意采集合作客户在资本运作层面的意图和规划, 分析其并购、出售的实际或潜在需求。其次, 挖掘撮合并购交易机会。并购买卖双方对并购交易的成功与否具有同等地位, 培养主动撮合并购双方交易的能力, 将有力提升商业银行并购融资业务经营水平与市场地位。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网络和专业优势, 在项目储备过程中双向采集企业并购需求和出售需求, 在合规的前提下撮合并购交易, 争取银行在客户并购交易和融资方案设计中的主导地位。应深入研究探索包括受让原有股权、认购新增股权、承接债务、购买资产等交易方式, 着力提升并购融资方案设计水平。
4.3创新并购融资工具, 深化服务内涵
目前, 全球并购交易中采用现金支付的比重约为65%左右。自2008年银监会允许商业银行开展并购贷款业务以来, 并购贷款已成为境内企业并购交易现金支付的重要来源。但总体而言, 国内并购融资工具仍相对较少, 创新并购融资工具空间巨大。商业银行在积极推进并购贷款的同时, 可以研究创新并购债务融资工具、并购股权基金、信托融资、重组融资等各类融资工具, 拓宽并购融资渠道, 分散并购融资风险。此外, 并购业务不确定因素多、专业性强, 企业并购成功率并不高, 相当部分并购案例失败主因在于并购整合不成功。因此, 出色的商业银行不应仅局限于融资提供方的角色, 应积极为企业提供包括并购操作流程设计、并购交易与融资结构安排、尽职调查与估值、并购资金托管、并购整合实施在内的全流程金融服务, 深化服务内涵, 促进并购整合成功。
4.4优化考核激励机制, 促进专业团队建设
并购融资业务涉及到信贷、行业、法律、财务、评估等多方面知识, 高素质的并购专业人才是商业银行开展并购融资业务的基础与保障。商业银行在加大并购融资业务制度和流程培训、提升客户经理对复杂并购融资项目的的研判和处理能力的同时, 应该从长远考虑, 建立一套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培养人、吸引人、留住人。关键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并购融资业务绩效分配制度, 要积极探索“买单制”管理, 对并购融资业务实行“团队买单、二次分配”的办法, 按项目实现的收入水平将奖励费用直接分配到业务团队, 并综合考虑团队成员的贡献大小进行二次分配, 实现专业人员的市场价值。
4.5健全风控机制, 加强并购融资全流程管理
并购贷款同时涉及并购方与目标企业双方主体, 并购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是基于目标公司未来产生的现金流, 因此并购交易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并购成功, 还需考察并购双方是否有能力通过组织整合、资产整合、业务整合等实现协同效应, 并购后企业的经营及财务状况是否能保持稳定或增长趋势。因此, 商业银行在开展并购融资业务时, 应从并购全过程的角度, 在全面分析战略风险、法律风险、整合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汇率风险等与并购有关的各项风险的基础上, 完善风险评估模型和方法。在并购贷款存续期间, 要持续跟踪并购方企业并购整合计划的实施进度、并购完成后企业经营效果等, 及时控制并购前、并购中和并购后的风险点。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 全球企业并购浪潮的重点已经逐渐由西方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转移, 中国日趋成为全球并购市场的重心, 企业并购融资需求迫切。大力发展企业并购融资业务, 既符合国内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做大做强的外在需求, 也顺应了国内商业银行推进业务结构转型的内在需求, 商业银行发展并购融资业务空间广阔。
关键词:商业银行,并购融资,探讨
参考文献
[1]上海国资.现阶段商业银行发展并购业务的若干思考[J].上海国资, 2011, (6) :88-89
投资银行与企业并购业务 篇5
【摘要】:企业的并购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经济主体的自发要求。它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集中,提高经济效率。企业并购也是投资银行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业务之一。投资银行并购业务是指投资银行为协助企业进行合并与收购而开展的一系列融资服务性活动。本文通过对企业并购和投资银行的理解进而阐述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中所起的作用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战略方向。【关键词】投资银行 企业并购
一、引言
企业发展的模式一般有两种,即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内部发展是通过购买生产要素,建设新厂扩大生产能力;外部发展主要是通过并购实现对其他企业现实生产能力的控制。企业并购作为改善企业资源配置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的一种重要方式,其特征是与企业内部发展相比较而有分别的。公司间的兼并与收购,可以为公司提供一个快速发展的机会。然而企业并购是一项十分复杂而且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一般在并购的过程中,并购双方都要选择投资银行充当其顾问和代理人。因为投资银行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能为企业提供资金保证。选择业务熟练,经验丰富的投资银行是顺利交易的前提。投资银行发展到今天,其并购业务可分为两大类:(l)并购策划和财务顾问业务。在这类业务中,投资银行不是并购交易的主体,而只作为中介人为并购交易的兼并方或目标企业提供策划、顾问及相应的融资服务。这是投资银行传统“正宗”的并购业务。(2)产权投资商业务。在这类业务中,投资银行是并购交易的主体,它把产权买卖当作一种投资行为,先是买下产权,然后或直接整体转让,或分拆卖出,或整组经营待价而沽,或包装上市抛售股权套现,目的是从中赚取买卖差价。
二、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中的作用
企业之间的并购离不开投资银行的参与,投资银行为企业并购的成功提供了积极的贡献。投资银行在其并购业务兴起之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担当并购策划和财务顾问的角色。投资银行在公司并购中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投资银行可以帮助企业并购更有效率地完成
对于各国企业并购的程序与形式,并购的各种谈判,各种并购方式的优劣,并购的法律、法规,政府行为对企业并购的影响等专业知识,企业一般是不具备的,而投资银行的财务顾问及专家一般都具备这些专业知识。因此,并购企业有必要取得投资银行的帮助,以便对并购交易进行全面的策划。同时,投资银行一般具有丰富的融资经验和广泛的金融网络,而企业并购通常涉及的金额较大,仅靠并购企业白有资金往往难以完成大型并购交易。因此,并购企业需要投资银行的融资支持,通过投资银行帮助筹措资金,设计合理的融资方案,促成企业并购的完成。投资银行的财务顾问一般都有参加并购策划的实际经验,他们以其在企业资产评估,财务处理,并购法律、法规运用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为并购双方服务,从而使企业并购更有效率地完成。
(二)投资银行对企业并购中的买方和卖方的积极作用
对企业并购中的卖方来说,投资银行的积极作用则表现为帮助它以尽可能高的价格将标的企业出售给最合适的买主,而对企业并购中的买方来说,投资银行的并购业务可帮助它以最优的方式用最优的条件收购最合适的目标企业,从而实现自身的最优发展。对敌意并购中的目标企业及其股东而言,投资银行的反并购业务则可帮助它们以尽可能低的代价实现反收购行动的成功,从而捍卫目标企业及其股东的正当权益。在我国,投资银行积极参与企业并购还能够产生重大的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投资银行能在企业并购中发挥桥梁作用,引导企业并购的方向
企业的并购重组要符合我国企业战略性发展的需要,必须以投资银行为桥梁。借助投资银行,企业可以进行高效的资本扩张,可以完成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重组,这是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实力的便捷途径。我国企业效率普遍很低,通过借助投资银行市场化的改革与重组技术,对其实行全面重组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目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通过投资银行催化企业进行并购活动是实现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投资银行依据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在企业并购与重组中能起到导向作用。
三、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存在的问题(一)缺乏完备的投资银行业及并购方面的法律法规
投资银行在企业的并购活动中充当交易主体的代理人,这种代理人角色在客观上要求投资银行具有较高的法律责任和职业道德。为使投资银行承担其相应的法律责任,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行业准则作保证。但是目前我国关于投资银行和企业并购方面的法律法规非常不完善,特别是在并购业务上的规定更是少之又少,对投资银行的并购业务规范和违法事项的处罚没有详细的规定。而且与投资银行并购业务直接相关的资产评估没有统一的行业准则,不仅缺乏规范化管理,而且评估结果差异巨大,严重制约了投资银行业务的顺利开展。(二)投资银行对企业并购业务不够重视,并购业务所占比率低
投资银行业务包括传统业务、创新业务和引申业务三类。作为投资银行传统业务的证券承销、经纪和自营一直以来是投资银行的基础业务,为投资银行带来丰厚的利润。而随着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作为创新业务的企业并购业务在投资银行的收入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了现代投资银行的核心业务。我国证券公司的投资银行业务则主要集中于证券承销、经纪和自营等传统型业务上,证券发行收入在投资银行业务总收入中占绝对主导,而企业并购的佣金收入所占的比重很低,基金管理等引申业务则基本没有开展,甚至有些规模小的投资银行还没有开展企业并购业务。
(三)缺乏专业型人才,投资银行的规模现状不适应我国正在发展的并购市场
企业并购业务是高度专业化的业务,而且我国转型时期复杂的经济状况也增加了企业并购的困难,对投资银行的专业化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投资银行在总体上专业化素质不高,缺少从事并购业务的高级专业人才和企业运作的专家型人才,缺乏具有国际理念的并购方面的管理人才。而我国目前这些方面的人才尤其是综合性人才还相当稀缺。企业兼并、收购、重组等外部交易型战略实施社交涉及金额巨大,市场价值估测难度很高,交易程序手段复杂多样,所以需要投资银行家这样高素质的顶尖人才。投资银行自身的实力和信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项并购业务能否成功。我国投资银行的最大题是规模小,经营规模是投资银行并购业务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在并购过程错误观念使得政府行政干预过多
我国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政府和企业对投资银行的作用认识不够,企业的行政性行为特点比较明显,往往投资银行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设计出企业并购的方案后,政府人员和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就会有意识无意识进行干涉,使投资银行很难按照计划执行,极大地提高了操作成本。同时由于国有企业产权的复杂性及产权安排的不彻底使得企业的并购目标出现多元化,有些国有企业的并购是出于非经济的利益考虑的,在并购的过程中会涉及千丝万缕的关系和各方利益的冲突,这种政治行为必然会影响投资银行顺利开展并购业务,甚至会左右投资银行的意志。
(五)创新力不强
创新能力是投资银行业务竞争力的主要内容。我国的资本市场不成熟,并购活动的形式多样,并购的目的也具有多重性,这需要投资银行在开展并购业务时大胆创新。但是我国目前的投资银行缺乏创新意识,难以适应复杂的并购市场。主要表现在:(1)并购方式单一,操作复杂。我国投资银行的并购业务多采用现金并购的方式,即并购方用现金购买目标企业的股份,从而取得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但我国的投资银行资金能力不足,无力参与较大规模的并购。而且加强投资银行的自身积累,提高资信度和融资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有一些投资银行借鉴国际投资银行的经验采取换股方式进行企业的并购,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金不足的问题,但是牵涉到的手续较为复杂,交易时间较长,并购成功的难度也相应增加。(2)运营模式缺乏特色。许多投资银行并购业务的运行模式没有考虑自身的特点,仅仅是对其他投资银行的模式或国外先进的运行机制的一种简单复制,缺乏自己的特色。
四、我国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业务的对策(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快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投资银行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可能的范围内积极拓展业务,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外国经验,进行制度创新。应快对投资银行的设立标准、设立程序、业务范围、基本经营规则、分监合并、财务会计、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事项作法律卜的明确规定,并在适当时机出台《投资银行法》等相关法律。同时,现有的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也存在着不利于投资银行及企业并购发展的矛盾,也应对现有有关法律法规加以适当修订与补充。进一步完善相关企业并购与反垄断方面的法律、法规,确保企业并购在法制轨道健康运行。而对于目前不利丁投资银行及企业并购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应对其加以适当修订和补充。相关法律部门应根据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业务方面的实践和经验,尽快建一套比较完善的投资银行或企业并购方面的法律体系和业务准则。
(二)调整业务结构,在并购业务方面树立自己的特色
我国的投资银行必须转变观念,彻底摆脱传统型业务的过分依赖,把企业并购业务作为公司的核心业务发展,充分利用现在有利的经济形势增加并购业务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投资银行要想在并购市场上发挥主导作用,就必须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树立并购业务的特色,在业务的技术含量上拉开与其他市场中介的差距。业务特色是市场定位的核心,投资银行除把并购方案精心设计好之外,还应在融资安排、企业评估定价与企业整合等方面进行创新,将自身定位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之上。而且从国外投资银行业发展来看,大券商的优势事实上并不表现在三大传统业务上而是表现在新兴领域如并购业务、项日融资、金融工程、风险投资等。
(三)培养并购业务专业人才,逐渐推动投资银行的规模化建设
并购业务不仅需要系统地掌握和分析信息,而且需要高度发挥的构思和创意,更需要调动和组合资源实施方案的能力,这需要大量精通并购业务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目前活跃在我国并购市场上的操作人员大多数是以前的发行人员,无论在操作上,还是在思维模式上,他们都难以满足并购业务发展的需求。因此,专业人才的培养对投资银行并购业务的开展显得特别重要。投资银行本身也要积极参与并购重组,加速资本集中,向规模化转变,组建有竞争实力的投资银行参与竞争。为改变我国投资银行专业素质普遍不高的现状,投资银行应该加强与国外投行的交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对员工的技术培训,提高员工在企业并购业务上的专业素质;积极培养和引进熟悉企业并购业务的高级专业人才。
(四)明确政府在企业并购活动中的角色
政府对于投资银行开展的并购业务和企业的具体操作应该在宏观上加以引导,对企业并购活动中发生的各种问题进行客观的调节和仲裁,对企业的并购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在必要时对存在垄断性、欺诈性和强迫性的并购活动进行行政处罚,充分发挥政府的市场协调和监督作用。针对我国企业的并购活动,应将政府与市场相结合,把政府的支持与市场的选择紧密结合起来,尤其要充分重视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作用。在转轨经济中市场与政府缺一不可。但政府要摆正自己在经济发展中的位置,充分考虑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大环境,对企业并购进行宏观调控,加大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加快金融创新,促使投资银行国际化进程
投资银行国际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国的投资银行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国际化进程。首先,投资银行的基本特征就是创新,规范不能取消创新,这就要求投资银行有创新意识、创新技巧,能寻求现行制度下的创新空间。另外,投资银行国际化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只有精通国内外有关法律制度、熟悉财务、金融业务的人员才能提供一流的服务,高度专业化要求高素质的人,才能充分体现银行业的市场地位和作用,逐渐发展成为资本市场的核心,为参与国际企业的并购奠定基础。因此,为早实现与国际接轨,培养有关专业人才,也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银行企业融资业务管理 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 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244-02
一、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现状
近几年,我国中小企业的经济贡献度持续上升,工业总产值占比已增至82%左右,而银行信贷的比例基本维持在5%左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昂的现状未得到实质性解决。
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发布的关于五大城市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的调查显示,70.5%的被调查企业认为资金缺乏是困扰企业发展的最大难题之一,超过7成的中小企业取得的贷款高于基准利率,而企业间融资占据融资渠道的第二位。
对于小企业贷款,政府虽推动力度不小,但商业银行的响应有限。目前,商业银行在发放中小企业贷款时,仍然显得过于保守。中小企业贷款基本上以抵押为主,部分商业银行在抵押物中甚至只认土地、房产,其他一概不受理。同时,抵押贷还存在周期长、费用高的问题。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问题
中小企业融资还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
1.国家政策系统与金融体系对于经济转型下的中小企业需求变化反应相对滞后,正规金融体系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不足。
2.中小型企业均承担着较高的融资成本。正规银行中小企业授信政策一般要求利率上浮,此外,包括抵押物评估费、保险费、担保费等中介费用。中小企业贷款平均利率高于大型企业。
3.商业银行缺乏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产品、信贷审批管理体制,金融创新不足,授信审批的低效率与中小型企业高效、灵活的经营特点不适应,这也是地下金融得以长期生存的主要原因之一。
4.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不完善,我国的担保体系是以政策性融资担保为主体,以政府出资为主,民间资本介入很少。政府担保机构与商业银行缺乏互信机制,重复调查加重了企业的经济负担,影响了担保效率。
现实中,我国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府宏观政策导向、商业银行授信管理体制、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等方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单笔授信交易成本高,银行收益风险不匹配。中小企业贷款的“小、急、频”的特点,不但加剧融资交易成本,而且,对银行工作效率、人员素质也有较高的要求。在激励机制不到位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更倾向于投入少、见效快的大客户授信业务。二是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决策效率低。信息不对称问题是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的不规范,使银行对其经营业绩、经济效益、投资风险、还款信誉的了解比较困难,提高了银行的决策成本,抑制了商业银行贷款的积极性。三是中小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单一,规模小;经营行为短期化以及负债多、积累少、抗风险能力低,容易遭到市场淘汰。四是商业银行市场定位模糊、客户开发趋同。客户趋同的现象日趋严重,大客户、大项目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竞争对象,以利率下浮为手段的贷款价格战愈演愈烈。中小型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普遍趋向于做大、做强,急功近利,追求规模。五是金融机构的整合与信用风险管理的加强。商业银行普遍强化了信贷管理,集中信贷决策权,特别强化了对信贷人员的风险约束,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存在“寻租”嫌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人员的贷款积极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寻租”嫌疑也是诱发商业银行所有制歧视的根源之一。六是金融产品、金融制度创新滞后。各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型商业银行,均在尝试开发中小企业授信业务,但真正形成特色产生规模效益的并不多。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审批效率方面均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七是制度缺陷对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授信融资的影响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的审慎态度除去银行自身和企业的原因外,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缺失也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积极性,主要表现在税收政策、金融监管政策、资信调查、法律环境等方面。
三、商业银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商业银行之所以回避中小企业授信业务,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贷风险失控问题,由于商业银行没有发展起相应的评估企业项目风险的技术和适用不同企业特点的信贷风险管理技术,导致了银行在对中小企业“惜贷”行为以及对抵押品的过分依赖。所以,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体系,建立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授信管理模式,是彻底解决商业银行回避中小企业授信的现实选择。
1.转变经营理念,重塑银行信贷文化。经营货币就是经营风险,所谓经营风险就是规避、覆盖、分散风险,不是简单地回避风险而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追求利润最大化。(1)传统的信贷文化是以“风险回避”为核心,以片面追求“零风险、低风险”为经营目标,适应了改革初期信用环境恶劣、风险管理水平低的特殊背景,对于控制信贷风险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形成了一些消极影响:一是信贷目标短期化,缺乏长远的客户市场价值分析;二是市场定位界定不清,对信贷客户的选择缺乏科学的标准;三是客户选择上“搭便车”、“傍大款”现象普遍。
2.优良信贷文化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兼容并蓄、与时俱进是其基本特征。(1)风险经营理念。银行经营的所有业务都是有风险的,应主动承担和管理风险,商业银行本质上就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不可能消除信贷风险,只能通过制度的完善适度规避信贷风险,对风险的过度约束必然制约商业银行的正常发展,片面地追求无风险业务的结果是在避免风险的同时也失去市场机会。(2)收益至上理念。对商业银行而言“不赚钱”是最大的风险,片面追求“风险最小化”的结果就是以牺牲利润为前提的客户开发策略,价格战一向是我国商战的主要手段,在银行业也不能幸免。具体表现为“利率下浮”、“手续费减免”、“垒大户”、“上规模”,从宏观面看上刺激了“大户”的过度投资行为,直接影响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传导,微观上使得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降低,信贷投向过度集中,系统性风险加剧。(3)风险覆盖理念。商业银行不可能长期在亏损的前提下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因此开展商业可持续的中小企业贷款,商业银行必须覆盖成本与风险,提高利率水平和风险拨备水平。小企业对利率不太敏感,能够承受高利率。(4)客户导向理念。传统的信贷文化是以银行为导向的管理模式,关注的是银行有什么,而不是客户需要什么。金融创新不足,授信产品缺乏差异性,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金融市场多样化需求。(5)定量分析理念。我国商业银行习惯于对风险进行定性分析,比较适合对大型和特大型企业的授信管理。商业银行应该结合国外商业银行先进经验,根据自身特点,建立强大的数据信息平台,设定小企业授信业务的基本要求,通过贷款流程改造和差别化授信管理,逐步形成适应中小企业信贷需求特点的企业信贷文化。
二、建立高效合理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模式
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涉及到具体的授信业务流程中的三个方面分别为:客户选择、贷款定价、制度建设。构建科学高效的授信风险管理模式的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商业银行的“惜贷”问题,使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得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1.中小企业授信风险控制思路。首先,建立以数学概率论为理论基础的中小企业授信风险控制思路,通过度量和规划目标客户违约概率、违约风险暴露和违约损失率,估计和控制全行中小企业资产组合的整体不良率。
其次,通过制定规范化的风险评判指标,实现授信评审批量化、工厂化和标准化操作,以适应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对效率的要求。
2.中小企业授信风险管理体系。中小企业授信风险管理体系就是要覆盖所有影响授信业务目标实现和可能造成风险隐患的因素,包括流程、产品、客户、团队、制度等方面,从总部层面的战略规划和资源分配,到各业务单位的市场开拓和产品管理,风险都应得到有效控制。
(1)组织框架。商业银行成立专业化的中小企业信贷事业部,打造专业化的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开发、信贷风险管理团队,是解决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难的有效途径之一。
(2)制度体系。确立以授信准则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主要由目标市场标准则、客户标准、授信标准三部分组成。
(3)职责分工。中小企业信贷事业部设立信贷工厂,分为授信评审中心、信贷服务中心、风险预警中心,分别执行贷前、贷时、贷后管理职责。
(4)业务流程。确定目标客户包括市场调查、市场规划、客户甄别;分别包括业务开发、授信审批、售货服务。
3.风险管理技术。风险管理技术是中小企业授信管理的核心技术,它是标准化作业、流程化审批的基础,是授信管理的量化指标,同时也是保证中小企业授信业效率的前提条件,主要有以下九种技术组成:
(1)行业筛选技术。建立由行业规模、公司人数、发展能力、与大公司关联性、银行获利潜能为主要打分项目的行业筛选指标体系。(2)客户筛选技术。结合国内外最好的实践总结,针对客户所处行业类别,确立客户选择标准、选择程序以降低风险。(3)授信额度测算技术。通过客户选择标准的筛选,合格的客户将使用授信标准来确定价格、期限、贷款方式和信贷产品结构。(4)资产组合管理技术。主要包括客户授信标准组合管理、客户信用等级组合管理、客户规模等级组合管理、客户行业分布组合管理、授信标准例外情况组合管理
(5)风险定价技术。以数学概率论为理论基础,确立基于客户违约概率、违约风险暴露和违约损失率基础之上的风险定价技术,估计和控制全行中小企业资产组合的整体不良率。(6)风险计量技术。以客户信用等级为依据确定违约损失率指标,通过与担保违约损失率、产品风险暴露度指标的组合得出预期损失率指标,该指标是产品定价、风险拨备的主要依据。(7)早期预警技术。早期预警是信贷工厂流程信息处理的关键节点,为授信评审提供审批依据,为评审标准调整提供数据支撑,为信贷服务提供信息支持,协助信用恢复和回收制定实施方案。(8)问题贷款回收技术。主要包括软回收、硬回收,软回收、信用恢复和硬回收是信贷工厂授信后管理流程的三个连续节点,是针对信贷资产风险程度的不同而采取的相应处置措施。(9)品质控管、合规管理技术。通过梳理从贷前调查到授信回收的各个操作环节,确定操作岗位名称、操作内容、格式文档和规范文件等,从而建立一套完善的品质控管和合规管理体系。
(作者单位: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 山西太原 030001)
银行企业融资业务管理 篇7
在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直接融资快速发展、资本监管约束日益强化和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的背景下, 经营环境的变化对国内银行业提出了加快经营战略转型的现实课题。客户结构是银行经营战略的基础, 如果客户结构不能调整到位, 经营战略转型就难以落到实处。因此, 如何立足于我国商业银行和各类企业发展的特殊规律, 寻找到适合国内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正确途径, 是摆在银行面前的一大难题。
我国商业银行大客户在融资渠道扩大和议价能力加强的同时, 对银行贡献率下降的速度比预计加快, 商业银行传统的通过大企业维持高速增长的局面将难以为继。与大企业相比, 我国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06年末, 中小企业的数量在全国企业总量中的占比超过99%, 在GDP中的占比超过55%, 在工业新增产值中的占比超过70%, 在国内出口总额中的占比超过60%, 在社会销售额中的占比接近60%。然而,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无抵押、担保难等问题, 虽然融资需求高于大型企业, 不少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仍望而却步, 面对这种供需不平衡的状况, 近年来, 国家正在采取各种措施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2003年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正式生效, 对我国中小企业从战略角度给予的国家支持开始系统化、规范化和规模化;2007年8月召开的“全国小企业融资工作高层研讨会”推出《小企业贷款风险分类方法》 (试行) , 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小企业信贷进一步做出规范, 推动了银企的沟通, 也为商业银行转战中小企业融资领域指明了方向。
我国商业银行依托其机制灵活、市场意识强、机构布局相对合理、创新能力较强等优势, 实现了公司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深圳发展银行在国内首次提出全行公司业务“面向中小企业”、“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转型”;招商银行继“点金成长计划”之后又推出了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物业兑”、“货权兑”和“账权兑”三类特色融资产品。这些都表明我国各家商业银行在经历高端客户的争夺战之后, 纷纷意识到需要转化发展思路、调整客户结构,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成为国内银行客户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之一。从长远的眼光分析, 理性选择市场定位, 抓住转型改革的有利契机, 赢得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中的优质客户, 才能赢得现实和潜在的市场。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现状
(一) 银行放贷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我国中小企业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必须提供抵押、质押等担保, 信用贷款只在极少的场合对极少的企业适用。由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资产少、信用低等弱点, 导致在寻求担保中遇到一系列不易解决的问题:一是很难找到符合担保条件的担保人。根据我国《担保法》的规定, 只有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和公民, 才具有成为保证人的资格。国家机关、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等均不能成为保证人。
我国虽有不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但真正具有代偿能力而又愿意代为他人清偿债务的, 却不很多;二是银行可以接受的抵押物非常有限。比如, 房屋作为不动产可以抵押, 但若所处地域不佳、变现困难, 银行就很难接受。又如, 土地也可以用来抵押, 但这仅仅是土地使用权的抵押, 对银行并无太大的吸引力。这样, 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时, 就很难找到能为银行所接受的抵押物:三是办理抵押等担保, 环节多、手续多、成本高, 导致贷款企业望而却步。
因此, 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出于安全性和效益性的考虑, 往往将90%的资金集中投向数量不足5%的大型优质企业以及电力、电信、烟草等垄断性行业, 中小企业根本无法得到有效的信贷。特别是, 从1998年始, 金融业加强了金融放贷的风险管理, 不仅贷款审批权层层上收, 还加大了对信贷员的考核力度, 信贷员放款不慎给银行造成损失, 将面临下岗的危险, 因此, 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请求很少给予积极的考虑。再者, 中小型银行尤其是非国有的中小型银行数量不足、运作质量不高, 更加堵塞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使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进一步加剧。
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数据, 截至2008年6月底, 贷款余额亿元以上的户在全国17家最大商业银行中, 数量比重不足0.5%, 贷款余额比重却超过0%。创造中国近六成GDP的中小企业, 目前仅占主要商业银行贷款的16%。可见, 当前商业银行贷款依然不断地向大客户集中。此外,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供给根据各地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存在着地区差异。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各省 (市) ,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中西部地区,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低于东南沿海地区;在陕西、新疆等经济不发达地区,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则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中国工商银行就推行分类指导的区域信贷政策:对东部沿海一些中小企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优先安排信贷规模, 积极支持其大力拓展中小企业信贷市场, 2007年, 工商银行累计向广东、浙江、江苏三省的中小企业发放贷款1762.77亿元, 占全行向中小企业累计发放贷款的36.44%;在东北和中西部地区,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情况, 加大对优质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拓展力度, 2007年, 工商银行累计向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优质中小企业发放贷款310.8亿元。我国商业银行根据各地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分别制定信贷政策符合市场规律, 在整体上促进了中小企业贷款的供给。
(二) 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困境正逐步改善
1. 国家有关政策陆续出台。
为促进和指导各银行不断改善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逐步调整和优化信贷资产结构, 2005年8月银监会颁布了《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该“意见”积极鼓励银行业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作为银行业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为了进一步为小企业融资松绑, 2006年10月银监会颁布了《商业银行小企业授信工作尽职指引 (试行) 》, 指出只要信贷员尽职办理审贷手续, 就不追究其终身责任它将更加有效地缓解当前银行职员“放贷终身被追究责任”的问题。由此可见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发展的重视, 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扩大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契机。
2. 我国商业银行逐步重视对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开展。
在我国商业银行大企业客户逐步开始发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而并不完全依赖银行进行融资的背景下,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座上宾, 它们对于商业银行的价值逐步显现。上海银行、浦发、民生等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已经成立中小企业客户事业部场, 专司独立的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正如第三章所描述的, 部分外资银行也开始重视这一市场并已经展开了相关业务活动, 一场中小企业客户的争夺战已经展开。
2006年3月中旬, 浦发银行确定了“建立可持续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的思路。浦发银行把发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列为与花旗银行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主要内容之一。
民生银行也提出“小企业金融是民生银行未来业务发展的重点, 中国民生银行在目前条件下选择小企业金融业务作为未来业务尤其是公司业务战略发展的重点, 是由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决定的, 有其客观的必然性。”
而上海银行作为上海银监局的试点银行, 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开展得相当红火。目前, 上海银行是上海中小企业开户最多的银行, 共有21.7万户中小企业在上海银行开户。通常采用的利率, 可以达到上浮1%-5%。
正在加入这个市场的不仅有股份制银行, 还有一向对中小客户不感兴趣的国有银行。工商银行目前也开始积极备战中小企业市场。对金额较小的微型企业贷款逐步实行标准化操作:在保证抵 (质) 押物合法、有效、易变现的前提下, 开办了应收账款、存货和其他物权质押, 探索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 缓解小企业担保难问题;并针对中小企业推出了一系列的全套的贸易融资、保理业务和资金管理等附加服务。截至2008年年底, 工行共有20多家支行能够授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
另外, 在继2006年年中, 渣打银行高调推行中小企业服务之后, 花旗、汇丰等外资行都开始了中小企业的业务。他们都凭借自己的优势, 做客户的细分市场, 并将全套的金融服务打包给中小企业。另据中国银监会通报, 截至2008年6月末, 全国主要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小企业授信户数达778641户, 比年初增加15861户;各项贷款余额为26373.78亿元, 比年初增加1412.29亿元, 其中某国有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达到巧86亿元, 比年初增加462.95亿元, 增长41.2%:按五级分类划分, 全国主要商业银行小企业不良合计518.69亿元, 比年初下降202.12亿元。从统计数据来看, 各行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 逐步增加了小企业贷款,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小企业的资金困难。
为适应金融改革的要求, 优化资产结构, 提升核心竞争力, 各家商业银行积极拓展中小企业授信业务, 不断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产品。
三、我过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困境的原因分析
如上所述, 之所以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仍然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中小企业信用度低, 融资风险大。
中小企业融资的显著特点是“信息不对称”, 由此带来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商业银行为降低“道德风险”, 必须加大审查监督的力度, 而中小企业贷款数量少、频次多的特点使商业银行的审查监督成本和潜在收益不对称, 必然降低了它们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的积极性。同时,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普遍信用意识淡漠, 信息披露意识差、财务信息虚假、财务管理水平低、报表账册不全、一厂多套报表等等现象普遍存在;赖账、通过各种手段逃避银行债务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违背市场经济交易规则的无信用行为极大地挫伤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国有商业银行已经企业化改革的今天, 中小企业当前所面临的融资困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自身信用缺乏的必然结果。
2. 中小企业资产少, 负债能力有限, 且不能提供足够的抵押担保品。
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很多在市场上缺乏技术性的竞争优势, 这也导致了其资金周转困难, 发展难以延续的局面。一般而言, 企业的负债能力是由其资本金的大小决定的, 中小企业资产少, 相应地负债能力也就比较低。如中小企业外部融资难、资金占有率与其在国民经济中所作的重要贡献不成正比的主要原因。
3. 银行自身的管理体系存在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管理结构多为行政体制式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结构, 表现为管理责任关系和信息汇报渠道均为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网点之间以及机构内部行长、科长、经办人员之间的分级管理。贷款审批实行逐级上报、层层审批制度, 行长或主管信贷的副行长具有最终决策权, 审批流程呈纵向运动特征, 如此之长的传导链条不适应中小企业经营灵活、资金周转快的特点, 客观上增加了中小企业依靠商业银行实现其真实有效的贷款需求的难度。
不仅如此, 商业银行还普遍推行了授权授信制度, 强化了各单位一级法人的地位, 上收或部分上收了各基层行的信贷审批权限,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决策权限主要集中在市级分行, 基层行即使有好的中小企业贷款项目, 也需要到市级分行进行申报、审批, 贷款条件更加严格、责任更加明确、环节更加复杂、审批时间更长, 降低了贷款发放的效率, 不利于调动基层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的积极性, 不利于防止银企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经营风险。
4. 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限制。
商业银行不愿意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 主要是因为商业银行认为中小企业风险较大, 难以控制, 不能给银行带来收益。从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和商业银行以往的风险控制水平来看, 贷款发放前, 由于许多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 难以提供商业银行所需要的信用信息 (主要是财务报表) , 而商业银行自身又没有广泛地收集企业的软信息, 造成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之商业银行普遍没有建立起适合中小企业经营特点的信用评估体系, 从而不能有效地识别客户信用;由于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大多没有进行市场细分, 很少通过对中小企业的组合管理来分散风险。贷款发放后, 商业银行疏于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预警和监督回收加上中小企业情况复杂多变, 在无有效风险控制的情况下较易形成不良贷款。
参考文献
[1]雷全林中小企业融资坚冰开裂科学投资2003, (12) :18-19
[2]卫容之英国渣打银行中小企业理财服务进中国国际金融报2004, 12 (20)
[3]刘红渣打银行全面推进中小企业理财金融时报2004, 12 (18)
[4]邬静娜福建中小企业贷款试点调查中国经营报2006, 1 (6)
银行企业融资业务管理 篇8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据统计, 中小企业税收占我国总税收的55%, 占国家GDP的60%。更重要的是, 中小企业为就业提供了广泛的渠道, 我国75%的就业都来自中小企业, 我国65%的专利都是来自中小企业, 80%的产品的开发是在中小企业。但是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规模小、资产结构存在缺陷、生命周期短, 管理不规范, 透明度低, 信用级别低、抵押不足、高风险等问题, 使得融资难成为严重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方式主要有:企业内部职工集资、民间融资、短期拆借、风险投资、债券及股权融资等。间接融资渠道主要是商业银行贷款、融资租赁、担保融资、信托融资等。
尽管我国已存在上述多种融资渠道, 但各种模式发展不均衡且缺乏协同推动机制, 未能对中小企业形成有效的融资支持。政府政策性资助十分有限, 申请审批有很强的政策性;风险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 政策法规不完善、退出机制不健全;上市融资、债券融资市场门槛高, 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历史都有很严格的要求, 一般中小企业根本不可能获得机会;民间融资受到了法律与政策的诸多限制, 而且民间融资利率较高, 一般中小企业无力负担。总之, 各种直接融资方式受到法律法规的严格限制, 而间接融资则受到中小企业自身条件和金融信贷政策的限制。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法通过资本市场融资, 融资渠道单一, 银行融资占主导。但是在现有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下, 银行对于数额少、风险大、时间性强的中小企业贷款存在“惜贷”、“惧贷”现象。
二、银行风险管理的弊端
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程度不高, 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和经营目标短期化。银行不愿支持中小企业融资, 根本原因是贷款管理中风险收益的不匹配性削弱了银行的放贷积极性。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大银行承担了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却只能得到固定的低收益, 无法分享企业高成长带来的高收益, 产生风险收益不对称;中小企业信息搜集成本高, 信贷资产管理成本要大于大型企业贷款成本, 出现成本收益不均衡。
银行信贷观念落后于经济形势发展, 往往错误地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不能对业务、市场和资金效率进行合理的分析, 通过否定业务逃避承担风险。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还不到位, 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差别化理念, 忽略了不同行业、地区之间中小企业的差异。这将导致在权衡中小企业的风险性与成长性时, 银行过分强调风险性, 为保证自身安全而拒绝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银行风险量化的技术比较落后, 缺乏风险对冲工具。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重视定性分析, 过于重视贷款投向的政策性、贷款安全性等。但是风险管理量化手段欠缺, 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 银行无法综合分析宏、微观现实, 不能对中小企业以及行业、产品的发展前景进行合理的评估。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创新
(一) 加强机构之间合作、建立综合融资体系
银行应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 创新机制, 建立专业优势丰富与风险投资的合作模式。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融资前可以要求中小企业获得其他机构的投资, 比如有创业投资、小贷公司支持。这样可以有效降低金融服务过程中的风险, 同时也是为不同金融机构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经营领域。各机构之间合作实际上起到了相互进行风险评估, 风险过滤的作用。
(二) 抵押担保方式的创新
由于中小企业固定资产较少、信用级别低、抵押不足, 因此在抵押担保方面也应该采取较为灵活的方式。改变过分依赖抵押品、抵押物、质押物的质量的状况, 跳出不动产抵押限制的范畴, 如允许以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作为抵押担保, 商户联保、船舶抵押融资、机器设备融资等。可以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开发动产质押融资、保兑仓、保函等多种业务品种, 与专业担保公司合作开展担保公司担保贷款业务, 将现有的各种公司类信贷和中间业务产品进行整合与创新。
(三) 客户审查方式的创新
在确定一家中小企业是否值得提供信贷服务时,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做了解企业以及行业发展状况。改变过去单纯审查企业资产状况的方法, 而更加注重对企业管理层的调查, 考核被投资企业的管理队伍, 是否具有管理水平和创业精神, 是否具有企业家的素质。
(四) 提供多样化的专业融资服务
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 有选择性的筛选中小企业。在投入资金后, 使这些中小企业成为忠实客户。通过此举, 培育出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基本客户群体, 为其持续提供开户结算、银行信贷、金融信息、政策咨询等相关的专业化服务。这一方面能够使商业银行更加及时地了解和控制客户企业的风险, 并扩展盈利空间, 扩大利润;另一方面也能帮助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 双方互利共赢。
摘要:本文从银行风险管理出发, 结合中小企业发展实际, 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银行“惜贷”的缘由和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弊端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不利影响。并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了通过有针对性地创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 更加灵活地应对中小企业融资。
关键词:中小企业,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韩瑞强, 许承明.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策略[J].金融纵横, 2008 (12) [1]韩瑞强, 许承明.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策略[J].金融纵横, 2008 (12)
[2]谢子远.硅谷银行模式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J].创新, 2010 (5) [2]谢子远.硅谷银行模式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J].创新, 2010 (5)
[3]苗爱红.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思考[J].会计之友, 2011 (8) [3]苗爱红.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思考[J].会计之友, 2011 (8)
[4]孙伟民.浅析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 (14) [4]孙伟民.浅析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 (14)
银行企业融资业务管理 篇9
1.1 银行理财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是商业银行在对潜在目标客户群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针对特定目标客户群开发设计并销售的资金投资和管理计划。在理财产品这种投资方式中, 银行只是接受客户的授权管理资金, 投资收益与风险由客户或客户与银行按照约定方式承担。一般根据本金与收益是否保证, 银行理财产品可以分为保本固定收益产品、保本浮动收益产品与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三类。另外按照投资方式与方向的不同, 新股申购类产品、银信合作品、QDII产品、结构型产品等新股申购类产品、银信合作品、QDII产品、结构型产品。常见的理财产品有平安年年红、建行对公理财产品“乾元周周利、乾元三号月月利等。
1.2 贸易融资业务
贸易融资业务是指在商品交易中, 银行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 基于商品交易 (如原油、金属、谷物等) 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的融资。常见的贸易融资业务有进 (出) 口贸易融资产品、应收账款 (预付款项) 货款类融资产品。
2 企业会计核算常见错误
(1) 由于银行金融产品业务的表外交易的特性, 使得企业财务人员误以为在签订交易合约时无需入账, 而等到实际交割时再作处理也不迟。
(2) 对银行金融产品直接按余额作为货币资金入账。
(3) 企业财务人员对贸易融资产生的负债主体混淆不清, 相应负债未及时入账。
(4) 企业财务人员对银行金融产品及贸易融资业务产生的投资收益或利息支出等无区分核算, 全部按银行单据列入财务费用。
3 会计核算时应关注的事项
(1) 首先了解企业管理层购买该类银行金融产品的意图并考虑企业管理层实施该意图的能力。对于银行理财类产品, 需根据企业管理层的意图、企业的财务能力及公允价值是否可靠计量等相应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到期长期投资等。具体考虑因素:①考虑企业管理层对银行金融产品划分的理由;②企业管理层对银行金融产品按意图划分后, 相应的实际实施情况;③企业在既定经济环境下是否具备实施特定措施的能力。
(2) 关注企业管理层对该类业务的内控与风险情况。企业财务人员应关注企业管理层对该类业务的内部控制情况。内部控制对企业非常重要, 内部控制稍有疏漏, 就会给人可乘之机, 使企业在极短的时间内遭受巨大损失。因此, 企业财务人员应当评估该类型业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进而判断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相应关注重点:①风险敞口及其形成原因;②风险管理目标、政策和过程以及计量风险的方法。
(3) 获取相应的文件支持记录并存档保存。①取得企业管理层将投资划分意图的支持文件, 如总经理办公会纪录、董事会纪要等。②复核包括预算、会议纪要等在内的书面计划和其他文件记录。
(4) 对于贸易融资业务, 财务人员还需关注对应负债的计量与披露是否恰当。
4 会计核算举例
(1) 银行理财产品案例:201X年1月, 甲企业将期末部分结余资金购买了银行推出的“乾元—季季利”产品。“乾元—季季利”是银行将募集资金投资于信托受益凭证、债券市场、银行票据资产、货币市场基金等金融工具, 属于中低风险的理财产品。该理财产品每一个季度为一个投资周期, 在每个周期内, 客户可以随时免费申购或赎回。甲企业管理层认为, 该产品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高于银行同期限存款利率, 可以获得稳定收益且公司三个月内无新投资计划、流动资金周转使用保持稳定, 因此预计在交易周期内不会提前赎回。据此, 甲企业财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 对于该收益相对固定且管理层的持有意图明确, 持有期内不收回的理财产品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处理。对应会计分录如下:
(1) 201X年1月, 甲企业向银行申购200万元“乾元—季季利”产品: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 2, 000, 000.00
贷:银行存款 2, 000, 000.00
注:“持有至到期投资”期末在资产负债表中“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项目中列示。
(2) 201X年4月, 甲企业收到银行理财产品利息1万元:
借:银行存款 10, 000.00
贷:投资收益 10, 000.00
(3) 201X年4月, 理财产品到期后, 甲企业向银行赎回:
借:银行存款 2, 000, 00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 2, 000, 000.00
(2) 贸易融资业务案例:甲企业系国内一家生产企业, 企业原材料主要依赖于进口, 产成品全部在国内销售, 购汇业务量较大。200x年1月1日, 该企业有一笔100万美元的信用证需要对外付款, 为有效控制购汇成本, 甲企业购买银行推出的“进口汇利达”产品。“进口汇利达”由进口贸易融资、人民币定期存款和远期售汇三项业务组合而成:企业在进口贸易结算项下需要进行对外支付时, 由银行凭企业所提交的人民币保证金或人民币定期存款存单作为质押, 为企业提供进口融资并代为对外支付, 同时办理一笔相同期限的远期售汇交易;在融资到期时, 由银行释放质押的人民币保证金或人民币定期存款存单, 并用于远期售汇交割以归还进口融资款项。
业务操作过程具体如下: (1) 200x年1月1日, 甲企业按照即期售汇价, 将原用于购汇的811.07万元人民币定期存放银行1年; (2) 甲企业以上述人民币定期存款作为质押, 从银行获得100万美元的同期限进口押汇款, 并用于对外支付信用证; (3) 甲企业同时在银行申请办理一笔1年期的远期售汇业务, 提前锁定1年后购汇偿还进口押汇融资本息的汇率; (4) 1年后, 银行释放已质押的人民币定期存款用以远期售汇业务的交割, 并用交割后的美元款项偿还进口押汇融资本息, 业务结束 (200x年1月1日美元即期售汇价为8.1107, 1年期的远期售汇价为7.8855, 人民币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2.25%, 美元1年期进口押汇融资利率为4.5345%) 。
甲企业业务收益的测算如下: (1) 人民币定期1年存款本息合计:RMB8, 110, 700.00× (1+2.25%) =RMB8, 293, 190.75; (2) 1年进口押汇融资本息合计:USD1, 000, 000× (1+4.5345%) =USD1, 045, 345.00; (3) 远期购汇需用人民币金额为:USD1, 045, 345.00×7.8855=RMB8, 243, 068.00。
上述业务交易按照业务实质应分解为三笔业务进行会计处理: (1) 美元以即期汇率结汇, 然后以人民币定期存款为质押; (2) 贸易融资; (3) 远期售汇。对应会计分录如下:
(1) 甲企业存入银行保证金:
借:其他货币资金-保证金存款 8, 110, 700.00
贷:银行存款 8, 110, 700.00
(2) 甲企业向银行借入美元借款:
借:银行存款 8, 110, 700.00
贷:短期借款 8, 110, 700.00
(3) 支付进口贸易货款:
借:应付账款 8, 110, 700.00
贷:银行存款 8, 110, 700.00
(4) 支付美金贷款利息357, 568.00元和收到保证金存款利息182, 490.75元:
借:财务费用-利息支出 357, 568.00
银行存款 182, 490.75
贷:财务费用-利息收入 182, 490.75
银行存款 357, 568.00
(5) 根据期末即期汇率调整期末美元借款余额汇兑损益:
借:短期贷款 225, 200.00
贷:财务费用-汇兑收益 225, 200.00
(6) 到期后, 以抵押的保证金存款偿还美元借款 (假设到期日汇率与合同汇率一致) :
借:短期借款 7, 885, 500.00
贷:其他货币资金-保证金存款 7, 885, 500.00
参考文献
银行特殊企业下的财务管理 篇10
任何的一个企业都需要严格的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来进行有效的管理,合理的评估各公司参与项目的风险,正确预计项目回收后的收益,评估项目风险收益的可行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司的资金一定程度的安全性、一切经济活动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
银行作为一个特殊的企业,一方面,它以吸收存款的方式,把社会上闲置的货币资金和小额货币节余集中起来,然后以贷款的形式借给需要补充货币的人去使用;另一方面,为商品生产者和商人办理货币的收付、结算等业务,充当支付中介。它是负责经营货币的企业,它的存在方便了社会资金的筹措与融通,它是金融机构里面非常重要的一员。总之,银行起信用中介作用,而银行的盈利主要来源于借贷利息的差额。
在金融危机开始的背景下,鉴于银行业务的特殊性,银行面临着三个重要的挑战,一是信用缺失,二是客户信任的缺失。三是收入减少。三大挑战无疑是给了银行财务管理又一难题,更要求银行进行完善的财务管理,才能在金融危机中生存下来。银行该如何进行财务管理,可参考以下几方面。
一、严格遵守财务管理原则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简单地说,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严格的遵守财务管理的十大原则,从根本上形成合理的管理体系。
二、谨慎地评估贷款人
市场经济中,银行对于贷款人的评估不仅仅要关注大额贷款者的资产负债表,而且更多的是要关注公司在市场上价格、市场影响力、公司信誉,以及涉及该公司的不稳定因素。只有完完全全地分析了公司多方面的情况,合理地评估之后,银行才应该根据这些评估后的信息做出正确的低风险的决定。
以美国安然公司为例:2000年披露的营业额达1010亿美元之巨。公司连续六年被财富杂志评选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公司”。
若银行只是简单的根据安然公司的拥有资产的数量,只是考评其资产负债表,评估贷款业务的可行性时,那么无论如何的评估分析得出的都会是执行向安然公司的贷款项目。
事实上,这个拥有上千亿资产的公司2002年在几周内破产,暴露出的是持续多年精心策划、乃至制度化系统化的财务造假丑闻。一系列负面信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安然公司的社会声誉以及地位,对安然公司的股票价格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直接影响安然公司的经营与社会成长环境,成为安然公司最终破产的导火索和原因。
必须承认的是资产负债表上揭露的信息是不完全与企业现状想吻合和匹配的,企业资产的实际价值在不断变化,资产存在账面成本与实际价值不符,这是在资产负债表中揭露不出来的,也是资产负债表可能会误导银行决策的。
当然,小型企业也可以因产品质量可靠、信誉良好,或因研发高效而拥有具有市场优势的科技产权,关其未来前景的信息,虽不一定直接表现为实际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出来,但却会影响公司的市场价值。
三、合理地分散贷款风险,寻找共同承担风险的伙伴
大公司如果不能稳健经营,也会有出现重大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因此,即使前景良好的贷款项目,也有可能出现意料之外的事情。
作为银行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低估风险的存在,面对数额较大的贷款、需要慎重行事,大额的贷款使风险集中积聚在少数项目上,银行承担的市场风险巨大。作为银行可以尽量考虑寻找更多的合作银行,形成银行团体,实行银行团体放贷,在分享利益的时候也会使贷款风险分散在每个银行,不至于使一个银行承受太大的风险,合理地划分风险,让银行团体来承担该项贷款可能出现的资金无法收回的风险。
四、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制
银行对于客户应该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制,慎重的发行没有任何信用保证的贷款,合理的编制各个客户的信用记录,对于信用缺失的客户在进行贷款时以多提取信用保证的方式来减少银行可能由于企业信用缺失而造成的损失。
五、分散化投资
银行经营的业务除了日常的借贷以外,剩余的资金进行投资,银行掌握的是大部分资金来自于公民存款,在进行投资的时候更应该合理的选择投资项目,选择存在互补的投资方案尽可能分散投资风险,做到对资金的保值、增值。
笔者认为,由于银行业务的特殊性,要求银行的高层领导更需要谨慎、合理地进行银行的财务管理,也希望目前所有的银行领导能够从安然公司的事件中认真分析评估贷款者的标准,从多方面来分析预测贷款者的未来走向,从源头上控制银行的资产,选择合理的方式,在保证企业能够安全的经营下去的同时,达到企业盈利的目的。
摘要:合理地进行企业的财务管理, 严格按照财务管理的十二大原则执行, 才能使公司有序顺利的发展, 以取得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实行正确的财务管理方式, 是成功企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银行作为一个特殊性质的企业, 必须更加严格的进行财务管理。
关键词:银行,借贷,财务管理,分散风险
参考文献
[1]王宏.安然公司事件对美国银行业的深刻影响.中国城市金融, 2002 (04) .
[2]郭复初, 王庆成.财务管理.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3]何学飞.论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中国农业会计, 2006.
[4]美国安然公司破产案.中国破产法网, 2008.
[5]杨惠敏, 周守华.从公司治理结构透视财务管理目标.会计研究, 2000.
[6]卢晓兰.浅析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及其影响因素.中国科技博览, 2010 (23) .
银行企业融资业务管理 篇11
关键字:城市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风险管理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小企业融资难及银行“惜贷”问题由来己久,因此国内外学者就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论证。目前,这些研究多是站在中小企业和整个银行业的角度,单从城市商业银行角度研究中小企业信贷的文献并不多见,但无论是从中小企业出发,还是从整个银行业角度出发,这些前人的学术成果对研究城市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对这些研究加以概述。
(一)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方面。从中小企业自身来讲,我国中小企业整个产业结构就存在问题,多以产品初加工型及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技术密集型及资金密集型产业很少,且技术落后,产品成本过高,造成了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差,从而降低了银行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积极性,造成外源融資不足。加之我国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业务往来本来就少,缺乏企业及个人信用信息的积累(李明芳、陆媛媛,2008),致使中小企业向银行寻求贷款难上加难。
(二)在银行规模与中小企业贷款关系方面。国际上认为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贷款,即使能够获得,也要比大企业付出高得多的代价。Berlin(1994)认为相对于大企业来讲,虽然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差,银行贷款风险高,但中小银行可以对小企业进行密切监控,并安排合同条款,从而形成与小企业更为紧密的关系,以降低风险,获得正常利润。
(三)在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策略方面。在商业银行的贷款技术方面,国内外大部分学者都认为长期化和交易对象集中化的关系型借贷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有助于克服中小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改善中小企业贷款的可得性和贷款条件,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可有效缓解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并提供中小企业和银行双赢的融资机制
二、中小企业特点
中小企业是相对于大企业来讲的,总体来说,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纵观国内外,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基本上都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在数量上具有绝对优势。并且中小企业的经营范围也极广,除一些高技术、高资金含量的特殊行业,中小企业基本上涉及整个经济领域的各个行业。
(二)规模小,资金贫乏,抗风险能力差。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资产额、销售量以及雇员人数上,规模都较小。并且,中小企业的资金多是靠自身的积累,很难像大企业那样向社会募集资金,因此,对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普遍存在着资金贫乏的问题。这就使中小企业在面临原材料及产品价格波动的经营风险时,更容易亏损或破产,从而降低了银行资金的安全性。
(三)经营具有灵活性。一般情况下,相对于大企业来说,中小企业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中小企业的经营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这就使其可以很快的随着市场的变化调整其经营模式、改变生产方向、调整产品结构,从而更快的适应市场的新需要,更容易的进入一个新市场。
三、城市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信贷业务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涵义。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是指,经国务院批准,重点为某一城市或某一地区提供服务,在撤并原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主要由其总部所在城市的企事业单位、居民和地方政府财政投资入股组成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主要经历了城市信用合作社、城市合作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三个发展阶段。1979年,我国第一家城市信用社在河南省驻马店市宣告成立,随后城市信用社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有力地促进了中小企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的繁荣。为了化解城市信用社的风险,提出在城市信用合作社基础上,以城市为单位,将城市市区内的城市信用合作社合并为一家商业银行,组建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投资入股的地方股份制性质的城市合作银行。其后,由于城市合作银行逐渐背离了其“合作”性质,因此,1998年3月13日,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出通知,将城市合作银行统一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
(三)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自1995年6月22日,我国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深圳城市合作银行(1998年6月正式更名为深圳市商业银行)建立以来,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已经走过了近二十个年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植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进行了兼并重组、清收、置换不良资产等一系列改革,并且积极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吸取国外先进的银行管理经验。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好转,资产质量大幅改善,同时经营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总体实力逐年增强,总资产和总负债规模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郑先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应树立的理念[J].中国金融,2007,(5).
[2]陈四清.试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国际金融研究,2010,(2).
银行企业融资业务管理 篇12
1.存在的风险。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存在着许多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合规风险,以及法律风险等。但针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对的最大风险。它包含了:违约风险(指部分或全部贷款不能收回的不确定性)、清收风险(指不良贷款的回收)、迁徙风险(主要指信用等级的迁移)等。
2.形成风险的原因。形成上述风险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1)中小企业整体实力弱。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资产规模都较小,流动资金短缺,整体实力弱,只有少部分的资金用于研发方面,因此技术水平低下,生产力低下。(2)中小企业制度不完善,管理不科学。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中仅大体规章制度,而无完整体系。众多中小企业管理杂乱、经营不善、产权复杂,银行放贷款风险由此加大。特别是在财务制度和管理方面,漏洞较多。(3)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产生通常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商业银行无法关注借款人投资风险之时,将会提高利率,而低风险的借款人却因此退出市场(发生逆向选择),或者借款人选择风险更大的项目(产生道德风险),至此银行放款平均风险也会提高。
二、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层面滞留的问题
1.中小企业准入贷款条件过高。中小企业主要贷款方式为抵押或者少量担保贷款,信用贷款几乎不存在,当前抵押贷款的比重也有着上升趋势。多数中小企业认为银行过于苛刻的抵押条件,乃其获得银行贷款的最大障碍。
2.贷款审批流程繁琐。各家银行对每一笔对公贷款业务管理流程基本相同,大体上分为贷前、贷中及贷后管理。以上信贷流程各家银行基本相同,并且沿用多年,这样的管理模式延长了流程,增加了贷款环节,而延误时机对于“短、少、频、急”的中小企业资金特点而言,中小企业客户流失指数加大。
3.信用评级体系不健全。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分析仍然偏重于以往的财务及非财务性指标,确定权重的客观依据依旧匮乏,而影响信用的定量和定性的相关因素难以客观确定每项因素权重合理性。
4.银企信息不对称。由于信用管理制度有待完善,长期以往,中小企业信用缺失现象较多。据信贷调查,成立时间较短的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财务审计部门认可的财务报表及完善的连续经营记录较为缺乏,如此一来商业银行难以真正掌握企业的财务数据及经营状况,使得商业银行无法向这些企业放贷。
三、提高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水平的建议
1.放宽贷款条件。商业银行应该适当放宽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条件,结合中小企业的具体状况,尝试凭借替代方案使得中小企业的担保问题得以改善。(1)运行个人担保。根据我国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个人担保这一途径十分可行。国外的金融实践表明,此类转变对激励客户还贷意义重大,同时还可精简贷款手续,银行对融资需求的反应速度也会大幅加快。(2)加大政策性体系担保力度。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视,从而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对中小企业融资给予大力支持。当一些中小企业符合政策扶持指标,有融资需求但担保品无法满足时,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为其提供担保,以保障该企业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
2.简化贷款审批流程。(1)差别授权。在差别授权上,应当将总行的一些权力逐步下放到分行,增加分行的审核权限,如此中小企业贷款各分支行可自行审批,缩短贷款审批周期,增加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效率。(2)依据风险度针对性简化运作流程。风险程度较低、抵押担保品充分、贷款额度较小的中小企业贷款,相对简化操作流程;而风险较大、担保能力不强、贷款额度高,特别是新客户,在贷款前要对这些企业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严格控制风险。(3)建立科学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依据中小企业具体特征,基于现有的银行信用评级体系,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时,不仅充分考虑中小企业的发展、效益,同时注重对其财务风险进行评估,使信用等级与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和偿债能力对等。
3.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措施。首先客户信用等级等信息资源共享,同业之间理性进行信息沟通,避免道德风险倾向较大的不良客户利用银行间的业务竞争而重复借贷或多重套取银行资金,同时对于这种不良客户实施“黑名单”制度,统一制裁,进一步完善银行信贷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昱临.浅谈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1,(20).
[2]叶倩,冯丹慧.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融资体系的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6,(30).
【银行企业融资业务管理】推荐阅读:
农业银行企业信贷业务08-27
企业所得税管理、银行业08-22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执行《企业会计08-22
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超短期融资券业务规程(试行)11-02
企业银行融资10-06
企业内部银行05-09
银行企业文化手册10-27
安徽银行招聘网:广发银行企业文化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