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现实生活的影响(精选10篇)
网络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篇1
0 引言
当前在所有影响人们行为思想的社会因素中, 网络无疑是处在首位的,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的调查显示:截止2013年12月, 我国目前的网民数约6.18亿人, 居世界之首, 无庸置疑, 网络时代改变了整个人类生存方式, 一场信息革命席卷了全社会。在网络环境下, 传统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已经离我们远去, 有的已经荡然无存。技术力量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强有力的, 技术的力量首先表现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上, 人类历史上经济运行模式的每一次变更都或多或少地与技术的革新有关, 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变更, 人民的生活习惯、交往方式、传统道德准则等也会跟着发生一些变化。不过应该看到, 这些系列变化并非都表现为积极的作用, 还有它消极、甚至恶劣的一面。作为现代科技产物的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给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问题, 这就要求“辩证地”对待和处理网络文化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1 对人格异化的影响
网络具有其他社会交往方式所不具有的独特性, 即网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虚拟生活”。所谓虚拟生活, 即并非传统意义上具有社会真实性的, 但又并非空中楼阁的, 而是在网络空间上存在的生活。网络虚拟生活从本质上来说对人类现实生活有着潜移默化的异化影响, 如果具有健全的人格, 能够在虚拟与现实中处理得当, 这种异化当然不会产生, 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 那么异化就很难避免。
具体而言, 一方面, 网络所具有的空前的开放性, 对大多数人尤其是青年群体的人格的形成具有巨大的冲击。开放性意味着在网络上会存在各种甚至完全对立的道德观点和价值取向, 大到德性主义与纵欲主义的对立、奉献精神与利己主义的对立, 小到对某个热点新闻的激烈辩争, 这种多元价值论的巨大信息对于在相对封闭体制下长大、在说教式环境中受教育的青年来说, 无疑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且, 网络的开放性也意味着网上必然充斥着大量的不健康信息和精神垃圾, 这对于缺乏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群体来说, 也非常容易使他们的人格产生异化。从现实教育和社会环境来说, 现阶段人们在学习、就业、恋爱、生活、人际交往等各个领域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加上目前客观存在的网络道德教育的滞后和法规上的不健全, 从而也加剧了这种网络人格异化的表现。
2 网络时代对人的自由的影响
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应用, 突破了人类生存的时空限制, 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一方面,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无限性, 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途径, 使人在更大的程度上展现自我、实现自我。另一方面, 由于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人的自由又出现了日趋背离的趋势。试想, 如果某一天网络瘫痪了, 我们还能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而且, 当今人们的潜意识逐渐被网络信息所控制, 人们也日益变成技术和情绪的奴隶, 只关心小小的自我, 漠视自我以外的事情, 缺乏对自然界、社会和他人的关心, 缺乏责任心, 游离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 渐渐的就忘却了最初利用网络的目的和人生的意义。
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性, 使人的自由受到了更多方面的考量。在传统社会, 人们的社会关系被限制在一个极小的范围, 人们的交往通常只限于认识的人或者与自己的实际生活发生联系的人。但在当代网络技术被广泛运用的社会, 情况就不一样了, 个人的行为不仅要受到内在“自律”道德的约束, 还要受到外在更广泛的“他律”道德的约束。自由离不开知性、德性和理性, 因此, 网络时代下要克服网络技术给人带来的局限性, 进一步发展人的自由, 就必须提高人的知性, 修炼人的德性和培养人的理性。
3 对人们交往方式的影响
网络文化的产生, 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以往人们交流、交往的困惑, 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交谈、对话, 并且是毫无顾忌地自由谈吐, 虽然远在千里, 却可以实现“面对面”的零距离沟通。网上聊天工具、软件的开发和利用, 使得素不相识的人之间可以自由往来、侃侃而谈, 在人类历史上使得一度淡漠的人际之间的关系又一次拉近了。
人与人之间在没有顾忌的情况下, 就会更加真实地展现和释放自己, 网络确实为人的精神需求和情感交流提供了一个空间领域, 对传统的人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挑战。网络交流打破了等级尊卑、贫富贵贱等传统的交往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网络作为一个交流的工具更加突破时间和地域之间的限制, 大大拓展了人类之间交流的空间和领域。
4 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社会文化生活冲击最大的就是道德伦理问题, 科学技术每前进一步, 都面临着传统道德沦丧的问题, 现代社会反思科学技术、理性至上的弊端时, 无不指责其对精神、道德等传统人文价值所带来的侵蚀。传统道德的教化作用如仁义廉耻、诚信待人, 在网络环境下是否还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这是个值得反思的问题。在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 我们到底还需要怎样的终极关怀, 道德信仰是否还有其存在的价值意义, 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人类的命运、走向问题。对待网络欺诈、非法行为等不能仅仅批判、指责之后了事, 这为我们重新思考人性方面的诸多问题提供了空间, 人类终究要如何才能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文环境, 仅仅依靠科学技术是否能够达到目的, 这些严肃而深沉的问题需要人类为自己的目标重新作出估量, 关键是下一步该怎么走, 这就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了。
5 结束语
总之,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并非十分新鲜的潮流文化, 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而任何影响都不是单一的积极作用, 还有其消极的一面, 有些影响甚至是恶劣的, 事物的两面性在网络文化发展进程中给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了。这便牵涉到我们所讲的“辩证法”问题, 中国传统的辩证法要求“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看待一个事物既要看它好的一面, 也要看到它不好的一面, 从而在实践中不至于走向极端。
参考文献
[1]徐瑾成教大学生网络人格异化的哲学反思[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
[2]翁铁慧.高校学生辅导员行动指引[M].上海:中国福利会出版社, 2004.52.
[3]陆翠玲.人的自由在网络时代的历史发展[J].宜春学院学报, 2010, 7
[4]黄瑜.“人肉搜索”的道德哲学反思[J].重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9, 23 (11)
[5]毛为忠.网络文化利弊谈[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 2007, (3) .
网络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篇2
by高二16班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的魅力越来越大,几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人们在享受互联网所带来的快捷,便利以及庞大的共享资源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出现,首先就是铺天盖地的网络语言让人目不暇接。这种缺乏文化底蕴却充满着活力和创新活力的新语言在受到年轻人极度欢迎的同时,也要经受越来越多的人的挑战,而如何正确对待这种语言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什么是网络语言现象
“555”“MM”“LZ”面对这样一些莫名奇妙的奇怪组合,你有何反应呢?实际上,这些特殊的字的组合正慢慢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且使用,甚至,在网 络的大环境里被越来越多的人推崇。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各大中小院校里,我们随处可以听见“恐龙”“青蛙”“灌水”“BF(男朋友)”等这样的网络语言,有的把它们当成口头禅,有的学生甚至把它们当作书面语言,在作文中使用。首个《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也把网络语言的研究提到日程中,这些充斥着让人似懂非懂的网络语言的使用频率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正规汉字,尤其是各种表情符号,越来越受到广大网民的推崇,网络语言现象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研究。实际上,中国的互联网真正兴起也不过是最近十年的时间,但在这短短的十年里网络语言的产生速度和流传广度已经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它不就改变了广大网民的网络生活和思维方式,同时也日益影响着现实生活,甚至走进报刊杂志这些与人们生活时时相关的传播渠成一种极具特色的语言现象。
二·网络语言是否是一种文化?
不得不承认,网络语言固然有一定的创造力,但这只针对部分人而言的,网语对一些不经常接触网络的人来说无异于“天语”。一种语言写出来如果让大部分人看不懂,影响了沟通,也就失去了它作为语言的意义。而网络语言现象越来越火热,甚至走入平面媒体,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网语是否是一个文化呢?还只是一种短暂性的语言现象。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从这个角度看,网络语言是网络发展的体现。对中国而言,网络的普及几乎是与经济发展同步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中国的经济的发展迅速,带动了整个社会形态偏向于一种快节奏,快思维的模式,这也波及到变化相对缓慢的文化事业上。中国文化自古就讲究底蕴和内涵,追求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在经济大潮中应运而上的网络语言却彻底颠覆了这种观念。网语中大多存在不规范的简体字,或用字母简称某个词语等,有失规范,缺乏语言特征,更别谈有什么文化底蕴了。而一种文化之所以称之为文化,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文化具有继承性和传承性,中国文化尤为如此。网络语言的更新速度相当快,很多昨天
看着很时尚的网语,几天之后可能就是明日黄花了。从这个角度看,网络语言只能是伴随互联网产生的附属物,适用范围也有很大局限性,在传承性上也较为单薄。因此,网络语言只能称之为语言现象,还不能独立称之为一种语言文化。对中国而言网络的普及几乎是与经济发展大潮同步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这带动了整个社会形态偏向于一种快节奏,快思维的模式,这也波及到变化相对缓慢的文化事业上。中国文化自古讲究底蕴和内涵,追求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背景下产生的网络语言似乎彻底颠覆了这种观念。王雨中大多存在不规范的简体字,替代字,或用字母简称某个词语等现象比比皆是。与传统语言文字相比,网络语言的规范性更让人担忧,这种信心语言不久就缺乏语言特征,更没什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可言了。因此,从纯粹的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只能是伴随着互联网产生的附属物,对网络有极强的依赖性,只能称之为一种语言想象,还不能称之为独立的语言文化。换个角度看,而把握着社会命脉的精英阶层通常是不屑于网络语言的运用和追捧的。目 三·如何对待网络语言现象呢?
自古以来,每一样新生事物的产生总会伴随着社会对其的争议和评判,网络语言也不例外。网络语言在中国产生后,尤其是近两年,由于网络在中国的普及,网民群落的不断壮大,网络语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的深入,对网络语言的讨论甚至说争论就一直存在着。虽然网络的快捷和强大的知识共享功能带给了人们极大的方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可以说存在的问题较多。突出表现在品位低、粗俗化。网上存在大量不道德不文明的言行:不守口德,随意漫骂和****扰者有之;说粗话、脏话,粗俗下流者有之,也就是网络语言的粗俗化现象。甚至,有些孩子的作文中居然出现了这样的话酱紫的拉,TMD,泥的BT说!偶分特(昏到)你死乐”。这不能不另人担忧。既然网络语言上还不能归结为一种文化,而只能成为一种语言现象我们该如何对待它呢?现在社会通行的有两种看法
一种是认为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网民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结果,“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体现了新世纪的最先锋的生活和语言活力。当代汉语的形态发生着急剧的变异,顺之者昌。”(《“网络语言”代表世纪语言发展的方向》)甚至大声疾呼“网络语言”代表21世纪语言发展的方向。他们认为人的语言总是经历了一种更替过程,包括汉语也总是接收一些新的外来语,创造一些新的词,同时也在淘汰一些繁琐的文字。
计算机与网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篇3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社会;生活;作用与影响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7-0000-01
Computer and Network Influence on Human Life
Yu Li
(School of Software Engineer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
Abstract: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computer and network,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is undergoing earth-shaking changes.The computer network brings convenient has penetrated into every aspect of life:Online games,Network classroom,Online shopping,Fry on the net.Network to the deep influence is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on people’s language,values,behavior,culture.
Keywords:Computer;Network;Social;Life;Function and Influence
当网络走进我们的生活中时,不管是在单位还是在家庭,你都能看到一些耐人寻味的现象:一些上网的男人一到单位或家里,首先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看新闻发生了什么,好友是否留言,好友是否在线,跟那个美女视频聊聊天。没有网络的时候,女人回家先做饭,自从接触了网络,女人是回家先上网。就工作而言,网络提高了办事的效率,一根网线,连接大江南北,一个信件,一个邮件,瞬间的完成,沟通起来极其简洁。计算机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其对社会的影响在不断扩展。不能不说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对社会各方面的意见、态度与价值取向,计算机网络都发挥着特别值得关注的重要作用。
南阳市即将举办全国农运会,为配合农运会提高市民参与意识,市政府举办“学习信息化知识、万人网上办农运”的活动,市委宣传部、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市科协于2010年10月推出“学习信息化知识、万人网上行”大众读书主题活动,借助民政局的社区培训中心、精神文明办的市民学校、职业成人教育系统的计算机教室和科协的远程教育系统等,对南阳城区内的广大妇女、群众、干部、应聘农民工等进行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培训。通过授课与自学相结合的形式,重点针对我区40岁以上人群、老年人、广大妇女等群体培训,使他们掌握“十会”内容。
“十会”内容是:一、会计算机基本操作;二、会简单文字处理;三、会上网浏览和使用搜索引擎;四、会收发电子邮件;五、会网上交流;六、会编发手机短信;七、会使用电子卡;八、会使用日常家用数字产品;九、会网上购物;十、会网上娱乐。
据市委有关部门统计,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共举办电脑网络培训班116期,25640余人参加,女性占60%,其中350人取得了计算机资格证书,万户家庭参与活动。计算机网络化对其家庭生活的主要影响在南阳市区得到了史无前例地扩展。
一、是充实完善自我,接受先进思想教育
参加本次活动多数家庭人员上网是学习各种知识和政治实事,了解国际国内局势。许多老年人也不甘落后,他们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多的优势上网学习,在学习的同时也充实了自己的老年生活,不仅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还缓解了老人的孤独和寂寞。如市城区天山路的一个家庭,开始一家三口只有女儿一人会上网,后来夫妻二人特别羡慕女儿能够畅游神秘的网络世界,于是老俩口要求女儿教他们上网,在女儿的耐心教授和辅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现在一家人都算是“网民”了。
二、是上网是拓宽信息渠道的最好方式,同时也给家庭生活带来了便利,提高了办事效率
比如在涉及家庭理财、验车、治病等生活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网上办理、上网查询等方式,使问题迎刃而解。
市区卧龙岗街区的李国庆老人常年身体不适,去了几家医院诊治,医生诊断结果都有不同,造成他精神紧张,怀疑自己得了什么重病。后来,异常苦恼的他上网寻求帮助,将自己的病情一说,就有人立即帮他分析、诊断了疾病,而且特别符合他自己的症状,还建议他去哪家医院诊治能达到理想效果,不但解除了他的疑虑,还指出了一条明路,足不出户就看了病,他感到特别受益。
有了网络,私家车办理年检就简单方便多了。人们可以直接从网上申请,事先在家填好表格,减少了排队等候的时间和人多混乱的场景,从容不迫地把验车的事就办妥了。另外许多年轻人还在网上银行购买股票、债券等业务,免去了来回跑路麻烦,大家感到利用网络办事省时、省力。
三、是陶冶情操,给家庭生活增添乐趣
网络是个神奇的世界,缤纷的世界,因此它给人们的家庭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中州路的郑宝林夫妻是失业的残疾人,然而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向往。下岗后,自强自立,不等不靠,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刻苦钻研信息化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磨练,通过电脑操作,设计用彩珠制作各种工艺品和农运会会标及吉祥物标志,并赠送给农运组委会。在家庭生活中,他还指导女儿电脑网络知识,并亲自教授女儿用电脑画图,不但使女儿增添了一项兴趣、爱好,同时还减轻了女儿画画的劳动强度,节约了出黑板报、出校内刊物的时间。
电脑是个伟大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好的证明。电脑如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又无时无刻不在,大公司、小公司、医院、学校、银行等等,你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它活跃的身影,今天电脑更是走进了普通老百姓的家里。我们绝对可以说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是网络的世界。
网络,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得方便,更加得丰富多彩,也使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我们也希望网络能更好地服务人们,变得更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米切尔,W.J.伊托邦,吴启迪,乔非,俞晓.数字化时代的城市生活.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
[2]比尔盖茨.未来之路[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1
[3]严峰,卜卫.生活在网络中[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1
[4]埃瑟戴森.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2.0版.海南出版社,1998,8:1
浅析计算机网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篇4
1 计算机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正面影响
1.1 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计算机技术对人们生活影响最明显的方面就是在教育上, 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 网络上的学习资源越来越多, 人们学习的方式也在逐渐发生改变。在计算机技术发展之前, 学习是知识获取的圣地, 想要获得相应的资讯, 必须到学校去学习, 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 人们将自己的知识都贡献到网络上, 人们通过计算机技术就能掌握, 学校已经渐渐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方式, 这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进行。计算机技术所提供的新型教育方式, 丰富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比如翻转课堂, 在线教学、视频教学等,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教育的改革[1]。
1.2 对生活的影响
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分为两部分。
其一, 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比如网上购物、网上订餐:近年来, 许多商家、饭店进入网络, 为顾客提供网上购物服务和餐饮服务, 通过上网, 便可以坐在家里, 在网上采购物品、饭菜且享受的都是上门服务。除此之外还有网上购票、网上旅游、网上看病等等, 人们无论在何时何地, 总能享受到它带给我们的快捷, 给生活带来便利[2]。
其二, 对政治生活的影响:计算机网络开辟了电子化管理的时代, 加强了人们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 有关部门可以及时了解相关的信息和基层群众反映的情况, 从而比较及时做出政策的调整。通过网上的交流, 使政府和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更加清晰, 使政府的行为更能受群众监督, 保证政府与群众的有效联系, 保证社会的稳定。
1.3 对工作的影响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 当领导者要进行会议时, 打开电脑视频聊天就能让人们进行交流, 人们在办公的过程中效率极大地提高了。
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在各个领域应用, 生产效率显著提高。最明显的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通过让机器模拟人的生产方式, 进行反复的机械式劳作, 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 保障生产的准确性和产品的质量。
计算机技术还能进行有效地监测, 帮助人们对流水线的工作进行监管, 这样的监管不能能够节约人力, 做到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还能有效检测过程中的潜在问题, 及时发现并早日解除。
1.4 对知识、信息传播的影响
计算机是快速掌握多方面知识的重要途径, 全世界各大图书馆的资料大多可以通过电脑上网获得, 它不仅查阅快捷而且也省去了大量的额外的花销。通过电脑在网上我们可以看到最新、最快、最权威的新闻, 获得千变万化的时代信息和人文科技知识, 广纳百川精华, 汲取各种知识营养, 来发展和壮大自我。
通过上网, 社会经验不足的人们可以得到了充实和提高, 他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校园文化、社会热点、国家大事、国际风云, 丰富自己的见解, 提高眼界。对于青少年, 在互联网上, 他们通过计算机接触到了多元的世界文化, 拓宽知识面, 丰富人生阅历。
1.5 对情感、交际的影响
计算机技术加快了人类信息交流, 加快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自由性。网络最突出的优点是它的交互性, 它既是信息的载体, 又是媒体中介, 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的通畅。花样繁多的论坛、聊天室、博客等使广大网民可以直抒胸臆, 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并充分表达和表现自我, 结交各种朋友, 相互介绍经验, 共同进步。在网上既可以推心置腹, 抒发情感、交流思想和心得, 又可以大发牢骚, 派遣抑郁, 达到缓解学习工作和精神压力的双重功效。
2 计算机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2.1 虚拟交流淡化人与人之间关系
计算机技术虽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让人们能够随时展开沟通和交流, 但是这种方便快捷的交流方法也使得人们见面沟通的次数越来越少, 人际关系淡漠, 情感疏远。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更是让人们习惯于网络交谈, 家庭聚会、同学聚会都改为了网上互动, 人际关系变得更为陌生, 社会之间也逐步趋于冷淡, 现实的社会道德关系日趋松散[3]。
2.2 网络成瘾损害身心健康
一部分人存在网络依赖症, 尤其是青少年学生, 在网络中找自我的存在感,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需求刺激、发泄情绪, 还有一些寻找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的刺激。尤其是随着网络游戏的发展, 很多吸引人眼球的游戏正在诱惑着人们, 一些自制力差的青少年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沉溺与网络中, 荒废了学业和工作, 断送了自己大好前途。沉溺于网络游戏的人群在操作电脑过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 眼和食指频繁运动, 使生理和心里过度重负, 导致身心疲惫。
2.3 网络暴力阻碍和谐社会构建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让每个人都不可能独立于网络独善其身, 言行稍有不慎, 或不小心惹到什么人, 就会成为网络暴力的攻击对象。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匿名性, 很容易使有些网民不负责任的言行极易演化为“网络暴力”, 利用网络平台向当事人发起群体性、非理性、大规模、持续性的舆论攻击, 并从网络社会直接过度到现实生活对当事人造成伤害, 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等合法权益, 给他们造成极大的精神伤害和心理伤害。
2.4 网络犯罪危害人身财产安全
黑客们凭借其高超的攻击技术, 非法闯入用户网站内部网络, 干扰系统正常工作, 窃取、调阅和篡改个人资料, 导致个人隐私和身份财产信息的的泄露, 危害人身和财产安全[4]。一些人利用网络漏洞或黑客攻击获取个人资料, 再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形式散播非法信息来进行网络诈骗, 套取个人信用资料和银行资料, 对网络安全防护意识淡薄的网民, 很容易被诈骗而严重损害经济利益[5]。 (下转第65页)
3 结语
总而言之, 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 人们的人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成熟和完善, 逐渐对人类生活产生就巨大的影响。计算机的应用在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也会损害身心健康、财产安全等, 因此, 我们必须要正确利用计算机, 以促进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谢治军.浅析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23:67.
[2]孙宁.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现代生活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4) :74.
[3]李洋.计算机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J].科技传播, 2016, 8 (15) .
[4]邓绢.计算机网络与人类生活[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5 (30) :8-9.
网络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篇5
【内容摘要】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化俨然形成并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活动方式。由于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为物质载体,借助网络才得以发挥其功能,所以本文着重阐述网络对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方式、社会交往方式、休闲娱乐方式、性观念与性行为等方方面面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网络文化 社会文化 网络特征
文化是在人的社会活动中产生、形成与发展并且深刻影响人的社会活动的社会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就是文化动物。网络文化是指人们在网络时代通过互联网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的总称。互联网首先在新闻传媒和信息共享这两大前沿地带登陆,迅速地向整个文化领域渗透和拓展,使得人类社会的整个文化领域都在互联网的笼罩之下。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以及多媒体高科技产品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呈现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使比尔・盖茨在他的《未来之路》一书中对未来信息社会的发展做出的预见正逐步成为现实。据国家工信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1―3月份,我国网民人数已经突破4。4亿,社交网站也已突破2亿个。网络对人们社会生活的日益全面而深入的渗透,正在极大地改变着原有的社会文化形态,重塑更具有现代意味和网络特征的崭新的社会文化。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谈谈网络文化发展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
一、网络对人们工作和学习方式的巨大影响
美国的威廉・达维多在《虚拟企业》一书中提出:信息的实质作用在于取代所谓的“实体流程”。这种实质作用已经开始得到实现,例如商业人员可以端坐家中,通过网络技术详细了解商业行情,天各一方的人们可以在电脑前与贸易伙伴“面对面”会谈,达成协议并立即签合同;教师可以在家里给各地的学生上课;读者可以不走进图书馆,坐在家里查阅自己需要的资料。有资料显示:全美国在家中办公的已经达到5000多万人。
即使在实现机械化的农业耕作领域,因为插上网络翅膀,使得原先的机械化耕作方式实现质的飞跃,步入新的时代。美国农民仅占全国人口1。8%,但是依靠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帮助,他们不仅养活了近3亿美国人,而且还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为了更好的实现农业生产网络化,在美国,大多数中型以上农场的大型拖拉机,都已经安装了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使拖拉机从原来的人力操作改为完全由电脑控制作业。根据美国科学家的预测,后的美国农民,可以在家里坐在电脑前把大部分农活干完,用感应技术进行自动操作将成为现实。
随着网络的高速扩展,人们的研究性工作方式与网络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且越来越“数字化”,极大地提高了研究者写作、运算与传授的效率。研究者可以借助网络,随意抄写、复制、增补、删除,大大节省过去耗费在手工作业方式中的极为庞大的劳动时间与劳动量,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不仅使研究者如鱼得水,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与精神成果,而且开创了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新天地,使研究性的工作方式产生了更为重大的改变。
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学校是最重要的基地。网络出现之后,砖瓦校园的学校功能正越来越多地被以互联网为核心,融各种传媒为一体的电子化学堂所取代。教学空间的电子化、知识的数字化是教育形式发展的最新方式,使教育的信息化达到了高度数字化的程度,这就使得“学校”渐渐成为一个历史的概念。网络教育形式的出现是一场深刻的学习革命,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日新月异,学校的实体形态已经演变为虚拟空间。
更为重要的是,电子化、数字化应用到教育与学习方式上,已不是简单技术层面上的变化,而是引起教育方式剧烈变化,使电子化网络教育成为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根本特征。
伴随着最初的无线电广播家族到电视家族,再到今天的网络教育,网络给人们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巨大改变:网络媒介逐渐代替纸质教材媒介,原来的翻书查典逐渐让位于网络检索,极大地提高了了解信息的速度和学习效率。不仅如此,与网络媒介知识相比,纸质印刷版教材中的知识信息只能按线性结构来排列,阅读与检索的速度和效率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而在
网络上,面对同样的问题,只要输入关键词检索和查找,就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获得相关答案,这就给学生创造了最为有利而便捷的学习手段。
二、网络对人们社会交往方式的巨大影响
与传统的交流方式不同,网络上的人际交流的方式从原来的必须见面进入虚拟交流,可以坐在家里上网,通过聊天室、E―mail、新闻组、论坛、个人主页、留言簿等交流思想和意见,其特点是流动性大、话题广泛、基本上不存在制约。交流方式的变化也改变着人际关系。其中聊天室种类繁多,但基本上都有自己所属的“专业”,进入聊天室的网民成分复杂,但大多数是对这个“专业”感兴趣的,因此其话题范围相对集中。
每个聊天室都会有一些相对固定的网民,都有自己几个“大师”级的网虫。这些人往往具备该专业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得到网民尤其是“菜鸟”级网民的恭敬。由于其专业知识丰富,因而拥有较大的话语权,但也由于网络的特点,这种专业不具备上下级关系,这些“大师”级网民很少有人会仗势欺人,相反的,为了更好的得到众人的拥护和支持,他们热心助人,不求回报,会受到一般网民的尊重。
网络使人们的相互交流方式也发生变化。论坛和新闻组比较相近,由于论坛对话题具有限制,其交流对象也相对固定,话题有比较严格和明确的划分。这类交流场所里交流的焦点一般是观点,除了即时性和实时性特点外,还可以有各类有用的材料。在论坛里发表意见的网民往往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相对于聊天室,论坛里的网民往往都能根据其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某一事件做深刻剖析,提出相对专业的观点,这种看似虚拟的交往方式,却能够帮助其他网友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所以深受欢迎。
BBS是电子公告牌系统的英文缩写,是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向用户提供了一块公共电子白板,在这个白板上,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或提出看法,十分普遍。就BBS情形来看,各类论坛中意见相同或相似的网民往往形成一个个规模不同的虚拟群体。
腾讯软件是较后出现的一种实时交流形式,既可以传输文件和打游戏,还可以用来聊天,寓交于乐,寓乐于交,信息与情感互动,增加信息的人性化色彩,是比较理想的私密化的网络交流形式,所以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大网民的大力追捧。
虚拟社区是人们另类生存空间,也是一个广阔的、无国界的巨大虚拟空间。因为它把时间和空间压缩到近乎为零的地步,消解和超越传统物理时空、距离和属性等现实社会的规定性,使人获得更多的存在自由和交流自由。不但个体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上学、看书、工作、购物、看病、休闲、娱乐等需要在现实社区中才能完成的生存活动,网民之间还可以自由交换信息、互通有无,也能从中获取社会支持与归属感,获得自我认同。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完善,以至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可以在虚拟社区中相遇、相识、相爱,人们可以尽情随意地在这里谈天说地、讨论时政、交流信息、传阅帖子、发表作品,俨然使虚拟社区成为虚拟世界。
三、网络对人们休闲、娱乐方式的巨大影响
曾经有人将纪元以来的第一个千年称为人类认识自我的千年,迄今为止人类最有价值的`思想在这个千年中已经成型并得到完善;随后财富的创造和积累耗去了人类的第二个千年,人们辛苦忙碌的结果,使得新千年获得了娱乐至上的可能性。
种种迹象表明,在未来1人类生活形态即将发生的诸多变化中,娱乐将会成为人类的第一需要,成为继和平、发展之后的第三主题。
娱乐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工作本身就是娱乐,也是为了更好地娱乐,这是21世纪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最新辩证思考。人们通过不断缩短工作日、发明五花八门的娱乐方式等,目的是满足娱乐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们认为:如果娱乐不能成为人类生活的最终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的话,那么人类从中获得的快乐终究是有限的。更好的娱乐需要更好的形式,于是网络游戏成为新宠。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娱乐方式。我们的父辈是听爷爷奶奶讲故事长大的,我们是看连环画长大的,我们的下一代将伴随着网络成长。网络时代的游戏品种之多,门类之齐、花样之新是任何前代无法比拟的。在网络游戏里,人类与生俱来的游戏本能终于找到了最为完美的释放。网络游戏既有科幻题材、畅销小说,也有惊险比赛、暴力搏杀等,通过精美的电脑制作,画面更加抽象浪漫、震撼人心,具有电影的特技效果。网络游戏虽与电影制作有相似的故事情节,却有不同的游戏角色,这些角色不是明星而是网民。网民在角色表演中能获得更深刻的刺激、体验与成功喜悦,从而使网络游戏具有无可比拟的吸引力。
尽管网络游戏因为容易让人上瘾而影响人的现实学习生活工作而饱受非议,但是利弊相比,利远大于弊,从积极的方面来看,网络游戏不仅使人获得放松和愉悦,而且健康的网游往往还包含着更多的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启迪。在哲学的范畴,游戏的本质恰恰蕴涵了人类追求自由解放的全部含义。从现实的意义上说,战争与体育,工作与生活等等,无不具有游戏性,只是因为在生活压力下,人们忽略了生活中的游戏本质。
四、结束语
网络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篇6
1.1 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计算机网络对农村人们交往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QQ、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的应用上。即时通讯软件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虚拟化的沟通平台, 人们互相不见面, 但可以借助电子邮件、论坛、聊天框对话等方式进行间接的交往与沟通, 剔除了现实人与人交往中的尴尬、淡漠, 增进了彼此之间的距离。青少年农民可以通过即时通讯软件在网上广泛结交朋友, 与人聊天抒发自身感受、情感;老年农民也可以在计算机网络的支持下通过即时通讯软件的视频聊天功能与远在城市的孩子进行见面、联系。
1.2 影响人们的消费方式
近年来,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下, 以淘宝、京东商城等为代表的一批互联网在线商业营销模式逐渐崛起, 并凭借其自身丰富的商品资源、实惠的价格优势及支付的便利性等特点得到了人们广泛的认可, 这其中就包括广大的农村消费人群。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收入与以往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提升, 计算机网络在农村中得到了极大的普及, 这使得农民的消费方式也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小到生活用品、服装, 大到家电甚至汽车都成为农村人们网络消费的主要对象。就农村网络消费人群而言, 受计算机网络操作需要一定技术性的限制, 目前仍然以中青年一代为主要消费人群, 老年人虽然不会使用计算机亲自到网上购物, 但是在中青年的影响下也具有了一定的网络消费意识, 在购买商品时有些老人喜欢倾听年轻人的意见, 来选择是在网上进行消费还是在实体店购买商品[1]。
2 优化并促进计算机网络在农村发展的策略
2.1 继续推进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发展
互联网体系建设是推进计算机互联网在农村中得以继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为尽快实现农村的网络现代化, 必须要强化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建设工作。具体而言, 首先, 政府要在对城乡发展进行全面统筹的基础上, 不断吸引外资注入, 增加农村网络投资建设力度, 最终实现“网络村村通、电脑家家有”的良好局面。保证互联网通讯设施的完善化, 为农民的计算机网络行为提供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其次, 针对农村群众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现实情况,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人民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工作, 结合农民计算机应用的喜好邀请计算机专家到农村中开设讲座, 将简单、易学的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传授给广大的农民群众。最后, 要加大对计算机互联网功能的宣传工作, 让广大的农民群众不仅认识到可以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来进行购物、娱乐、沟通, 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来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解决农业相关问题等, 发挥计算机网络对农业发展的辅助作用。
2.2 努力发挥学校教育对计算机网络拓展的主导作用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学校计算机教育的开展对于当地计算机网络的拓展情况能够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为此, 首先, 学校要发挥其知识传授的职能, 结合当前计算机网络特点, 将应用较为广泛的计算机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 如office办公软件、PS制图软件等, 培养其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其次, 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素养, 使其通过良好网络素养的树立来规范自身的计算机网络行为, 杜绝不良网络信息对学生的影响, 使其对网络诈骗、网瘾行为的坏处有充分的认识[2]。青年一代作为农村发展的主力军, 无论是其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的提升, 还是网络良好素养的树立, 都对计算机网络未来在农村地区的良好发展能够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
摘要:计算机网络发展至今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已经在社会各个群体中得到了全面化的扩散, 这其中就包含农村地区。基于此, 就计算机网络对当今农村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促进计算机网络在农村地区发展的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农村,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胡志坚, 李永威, 马惠娣.我国公众闲暇时间文化生活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6) :53-58.
网络文化发展对社会生活影响研究 篇7
1 网络文化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1.1 网络文化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积极影响
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已经融入社会领域的各个角落,与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网络文化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改变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网络文化发展对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网络文化发展为构建全新的商业模式提供了条件,企业可以通过网络更快捷地获取客户的需求信息,并有效地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企业运作的经济与管理效率,在与客户建立更加紧密联系的同时有效地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网络文化的发展给企业带来最根本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网络覆盖具有全球化的特点,这给企业的产品宣传等提供了便利,企业利用网络可以及时了解到市场动态信息,并可以对自身的产品加大宣传力度,以提升企业产品的品牌效益。其次,为企业的生产营销活动带来便利,网络不仅让企业与客户加大联系,而且使企业对供应商有了更大的选择权,企业可以利用网络方式对各个供应商进行选择,从而以最低的价格买进质量最好的生产资料,从而为企业节约大量的成本。另外企业通过网络方式可以建立新的销售服务模式,能够吸引更多的客户。最后,网络文化发展改变了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网络文化的发展使不同的主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快捷,实现了上下级之间能够直接互动,能够有效地剔除中间一些不必要的以及烦琐的程序,使组织与管理结构更加得高效。
二是网络文化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产品的生产销售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实际的社会市场需求,在网络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需要将传统的生产方式转变为数字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的生产方式,将使社会生产效率大大提升,有效地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信息设备的引入不仅能够使产品的质量得到大大提升,而且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有效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是网络文化的发展对社会需求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网络文化的发展,人们的观念意识逐步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对生活的需求来说,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已经不仅只关注物质需要,而且更主张精神方面的需求,对于产品的要求不仅要有使用性能,而且还要具有美观性以及舒适性,同时根据不同性别、年龄、兴趣爱好以及职业等人群对产品性能的要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人们生活需求总体趋势是朝着个性化、小批量、多种类的需求方向发展。这也在无形中促使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而不断进行技术升级以及产品结构优化等,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提升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1.2 网络文化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消极影响
虽然网络文化发展对经济生活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也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如果企业太依赖于网络文化就可能会使企业的决策与实际的社会生活产生脱离,对企业正常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另外,网络文化的发展虽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需求,但是受网络上的一些不良思想影响可能会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比较片面,更加注重追求物质生活享受,同时可能促使人们产生不良的消费观念以及消费习惯,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2 网络文化的发展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
随着网络信息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对于人们的文化生活来说,网络文化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网络对人们生活与学习方式的影响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方式与网络建立起了非常紧密的联系,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也逐步朝着智能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比如说:网络文化发展提升了网络工作者的书写与计算的效率,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顺利完成自己的工作,不管是摘抄还是删除的效率都有所提高,与传统的手工相比较既省时又省力。而对于人们的学习方式来说,也逐渐发生了很大改变,学校已经不再是人们学习的唯一途径,实体化的教学课堂逐渐被网络代替。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网络教育形式逐渐实现多样化,网络远程教育已经开始逐渐兴盛,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通过远程教育平台进行学习,使学习者由传统中被动地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并且人们利用网络进行检索比传统的工具书检索的有效信息更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人们的学习效率。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网络学习也不例外,由于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以及虚拟性等特点,网络学习为学生提供的自由自主性,促使学习效率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网络学习也让学习者逐渐依赖网络,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甚至可能会使学习者失去个性。再加上网络信息非常多,很多信息无法过滤,会使学习者在学习中产生迷茫,虽然制定了学习目标但是由于无法集中注意力,而制约了学习效率的提升。另外,网络创造的学习环境缺失情感交流,情感交流是激发学习者学习的根本动力,也是提升学习者学习效率的根本,在实体学校的学习中教师与学生是面对面传授学习内容,在无形中就会使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但是网络学习环境虽然给学习者带来较为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但是却不具有情感交流,很可能影响学习者情感、态度、道德等因素的发展,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2.2 网络文化发展对社会交往方式产生的影响
在网络信息时代,人们的交往方式逐渐发生了改变,传统上的人际关系交往都是以见面为基础,而在网络时代可以通过虚拟的方式进行交流,人们只要在有网络有电脑或者是手机的情况下就可以随时通过聊天工具进行交流,网络交流具有很多特点,比如说,交流的对象具有流动性、话题内容较广泛以及交流没有制约等特点。而网络交流方式的出现给传统的交流方式带来巨大的改变。传统上的交流对象一般是亲人、朋友、同事以及恋人等,是比较了解对方身份的,但是网络交流具有隐秘性,身份也相对复杂,人们可以利用不同的身份与不同的交流对象或者是群体进行沟通,从而得到丰富的体验。网络交往也可以超越时空上的限制,随时可以与世界各地的朋友亲人进行联系,也可以与刚认识的人成为知己好友,这在无形中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网络交流的内容更加广泛,传统的人际关系交往主要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语言来传递信息,但是在网络中可以利用视频、语音以及文字的方式进行交流,还可以利用图片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另外利用网络聊天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以及幽默。传统的交往方式一般是通过信件电报等方式传递信息或者是电话方式交流,但是随着网络社交工具的发展,人们可以利用的交流工具逐步增多,比如有QQ、SNS、微信、微博等,网络交往方式对人们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比如说,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意识、不再受传统中的长辈、教师以及领导的权威束缚,人们的交往范围也得到了拓展,满足了人们的交往需求,而且在交往中不仅表达了自身的情感,而且能够释放内心的压抑,使交流更加得轻松自由。但是网络交流方式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影响,比如说,由于人们过分地依赖网络工具交流而使真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得到了淡化,而导致真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出现冷漠与疏离。网络交流方式虽然让人们的感情得到释放,但是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很难形成稳定的人际关系,比如说,由于网上交流并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但是一旦熟悉就会觉得交往肤浅,而且人们在交流中会选择兴趣爱好相近或者是背景相近的人作为交往对象,这也使交往范围变得有些狭隘。同时网络交往可能出现信任危机,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不自觉地怀疑或者是欺骗交流对象,久而久之就可能无法得到真实的沟通与交流。最后网络语言会对传统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比如说,网络语言中大量使用谐音、假借、错别字等给汉语语言的规范性使用带来影响,尤其是对学习书写具有很大影响,因此对于网络文化发展中的优势要继续保留与发扬,对于带来的冲击与挑战也要采取必要的措施。
2.3 网络对休闲娱乐方式产生的影响
人们娱乐休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在工作之余能够使身心得到放松,从而有更大的精力去面对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娱乐休闲也可以算是一种工作。随着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增多以及人们休闲娱乐需求的增多,人们开始关注娱乐休闲的形式,甚至把娱乐休闲活动当成一种有目的性的活动。主要是为了从中得到快乐。而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上网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休闲娱乐项目,尤其是网络游戏成为网民最喜爱的娱乐项目。在网络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网络游戏的品种逐渐增多,而很多网民能够在网络游戏中让自己的情感得到完美绽放。网络游戏既包括科幻题材的畅销小说,也有惊险比赛,还有某种浪漫抽象的角色游戏,而网民在这些游戏的体验中能够获得感情体现,并能够分享自己的成功以及喜悦。因此网络游戏对于人们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但是网络游戏的吸引力能够让人们成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网络游戏能够使人们的身心得到放松,使人的精神产生愉悦。而且健康的网友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人生价值与意义,但是由于有些游戏却可以让人上瘾,甚至可能无法自拔等,导致人们的休闲娱乐生活的质量逐步下降。再加上网络上由于储存信息量多且杂,隐匿性较强且传播速度快等特点,某些不良信息利用网络便利条件扩大传播速度,给人们的思想认识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可能会对整个社会风气带来非常不良的影响。
3 网络文化的发展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
3.1 网络文化对社会政治生活的积极影响
(1)网络文化发展对公共行政产生的影响
首先,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行政组织形式,不仅可以让决策者与组织成员之间及时了解到双方的思想,从而更好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减少人力消耗以及时间的花费,节约出更多的人力投入其他工作当中,很大程度上提升行政办公的效率,更有利于创建廉洁且又高效的政府组织。其次网络文化的发展促使行政决策更加的合理,主要是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行政决策者的眼界更加开阔,而且决策过程在网络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更加的公开公正,政府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必然会选择更加理性的决策。再次,网络文化发展促使行政机关的办事方式与手段发生了转变,逐步朝着智能化、电子化的方向发展。最后,促使行政人员更加专业化。由于网络文化发展,行政人员不断汲取信息,促使他们的认知水平、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判断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2)网络对行政管理模式的影响
网络文化的发展,不仅给社会经济生活与社会文化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同时也逐步改变了政府管理模式,政府部门的职能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的需求,还要有保持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职能,更重要的是在面对社会上出现的问题时需要具有预先判断与处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而只有政府行政管理实现电子化,才能够提升政府的管理效率,促使政府管理模式逐步向着服务型的方向转变。
(3)网络文化对民主监督的影响
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给社会政治生活带来很大的改变。传统中政治生活方式很难有效地让社会大众参与到政治活动中,人民群众没有有效的渠道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交流,也无法发表自身的建议看法,但是网络技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畅所欲言的平台,人民群众可以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活动提出自身看法以及建议,从而使政府的决策更加民主、科学合理。
3.2 网络文化的发展对社会政治生活的不利影响
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提出自己的政治意见或者见解,网络平台也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发表自己政治观点的主要途径,但是不科学的网络谣言会给我国民主政治稳定带来很严重的影响,甚至可能给国家稳定带来很大的影响。一些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网络传播平台具有民主性并且具有匿名性,很多不利于国家发展的自由思想以及仇视政府的反动思想借助网络传播平台传播不利于社会政治生活发展的思想,不利于我国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而有些人为了发泄情绪满足自己的私人利益,不惜采用网络传播虚假的新闻,主要目的是为引起社会的关注,这些行为都不利于社会政治生活的稳定发展,甚至会给社会大众以及社会稳定带来很大危害,因此需要人民群众用理性的思维以及判断力识别信息的真伪。
其次,网络文化发展确实为建设民主政治做出了贡献,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民主建设中,但国家的其他特殊利益组织会利用网络传播自己的政治观念,引起社会关注,以此作为分裂政治力量的手段,并为自身谋取不正当利益。再次,政府部门如果过多依赖网络,某种程度上会导致政治决策存在片面性。由于广大人民群众可以依托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人民大众更青睐网络民主政治建设,然而网络民主并不是唯一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也不可能一切政治活动都由网络民主平台检测,因此政府要多方协调,着力建设民主政治,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需要通过现象看到本质,并要对问题进行冷静的分析,在最终的决策上要采取谨慎的态度,避免影响到群众心理。
最后,网络文化发展对社会政治生活带来巨大的威胁,网络系统很容易受到病毒黑客的攻击,甚至可能利用黑客病毒破坏政府计算机系统的稳定,这给国家安全会造成巨大的威胁。
总之,网络文化的发展是科学进步的表现,同时又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以及生活方式得到改善的重要标志,也正是由于网络文化的发展,给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网络文化的发展也会使人们的价值观念、民族意识等产生巨大的变化。虽然网络文化发展趋势给社会生活带来很多优势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冲突与挑战,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网络文化发展所创造的巨大价值,因此要采取措施,阻止网络文化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各种危机,并积极利用网络文化发展的优势条件,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摘要:网络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很大改变,网络文化依靠网络科技对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分别分析了网络文化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社会文化生活、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文化,社会生活,影响
参考文献
[1]朱燕平.网络文化发展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3).
[2]吕小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发展的必要性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8).
[3]任彦.我国网络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新挑战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
[4]黄芳.网络文化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3).
网络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篇8
网络社区也称虚拟社区 (Virtual Community) 。这一概念首次被美国学者霍华德·瑞恩高德 (Howard Rheingold) 在他1993年出版的著作《虚拟社区:电子疆域的家园》 (The Virtual Community:Homestanding on the E2lectronic Frontier) 中提出。他认为, 虚拟社区是指网络中相当多的人展开长时期的讨论而出现的一种社会聚合, 他们之间具有充分的人情 (Human Feeling) , 并在电脑空间里形成了人际关系网络。[1]瑞恩高德没有将具体的交流手段作为社区的特质, 也没有强调社区的空间意识, 反而是强调了“人际关系网络”这样一个概念。因此, 在本文中, 也沿用他的思想, 将网络社区定义为网络中具有一定稳定关系、互动频繁并对个体产生持续影响的社会集合。在这样一种视角下, 我们可以看到, 网络社区并非只有BBS这样一种形态。从结构上来看, 某些网络社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网上空间, 而某些网络社区则是由一些网民基于兴趣或利益等关系链条所构成的一种可以延展的关系网络。但不管怎样, 网络社区都可以视作一种“社会网络” (Social Network) , 即网络中的社会行动者 (Social Actor) 及其间关系的集合。
然而, 对于网络社区中的人际信任度与现实人际信任度有着什么样的联系与区别, 对于网络人际信任度的影响因素又有哪些等, 日益成为这个网络时代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为此, 我们做了如下的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于2010年7月30日至9月15日, 以电子邮件的形式随机在网络上发放500份调查问卷, 问卷回收后得到的有效问卷为297份, 其中男性161人、女性136人, 问卷有效回收率为59.4%, 平均年龄为20岁。
(二) 研究工具
自制调查表:主要通过23道客观题调查被试的上网习惯和交际习惯来获取其网络人际信任度、现实人际信任度和现实交往能力。
人际信任评估:根据Rotter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 (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 缩写为ITS) 。[1]
(三)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对调查结果的所得数据建立SPSS数据库进行录入以保证数据的准确与真实, 数据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二、数据分析
(一) 影响现实人际信任的因素
从表中可以看出浏览网络社区的时间、对网络的信任度以及现实人际交往能力都对现实人际信任度 (此处为ITS量表所测, 以后均称为ITS现实人际信任度) 有显著性影响, 其中现实人际交往能力在0.01水平显著, 具有极强解释力。
(二) 影响现实交往能力的因素
通过上表可知, 上网时间、网络人际信任度、交际方式与现实人际信任度都对现实人际交往能力具有显著性相关, 即具有较强解释力。而且现实人际信任度对现实人际交往能力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三) 性别差异对于网络社区信任的影响区域
男性
浏览网络社区的频率根据选项平均数分析可得, 平均数越小的浏览网络社区越经常, 但是二者的平均数都在2以下, 因而男女浏览网络社区都较多, 但男性较女性浏览网络社区更频繁。
女性
浏览网络社区的时间根据选项平均数分析可得, 平均数越大的浏览网络社区越久, 但每周女性较男性浏览网络社区时间更久。
对于是否参加网友聚会的问题, 平均数越大表示越有可能参加网友聚会。分析可知, 男性较女性更愿意参加网友聚会或与网友见面。
(四) 年龄对现实人际信任度的影响
18岁以下
18岁至22岁
22岁以上
通过对18岁以下、18岁至22岁以及22岁以上的数据分别进行分析可以看出, 平均数越小对现实中的朋友信任度越高, 而18岁以下的更相信网络上的朋友, 18岁以上的更相信现实中的朋友, 但是变化趋势不特别明显。
(五) 现实人际信任度对网络人际信任度的影响
相关性
**.在0.01水平上相关l (双侧) .
通过对n ITS和网络信任进行相关分析可知, 现实人际信任度与网络人际信任度在0.0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
三、讨论和结论
我们对所收集得到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对整理出来的信息进行了梳理, 得到如下结论和推断:
(一) 浏览网络社区时间越长, 网络人际信任度越高;现实人际交往能力越高, 现实人际信任度越低;网络人际交往度高, 现实人际信任度低
互联网的使用对人在现实中的人交往能力和现实人际信任度都产生了影响。Katz和Aspclen1997年在美国所做的调查, 研究比较了网络使用者和未使用网络者的社会化参与程度, 结果发现这两者在社会参与和社会交往中并没有差异。他们得出的推论认为:“网络正在缔造一个友谊更浓厚、人际关系日益密切的国家。”但是与这项研究不同的是Leavltt和Whisler在1999年采用跟踪数据调查所做的一项研究, 这项研究考察了被试上网前后一两年社会交往的变化情况, 结果发现:大量地使用网络造成了社会参与活动的下降, 与家人交流的减少以及当地社交圈的缩小, 也增加了个体的孤独感。[2]通过我们此次的研究,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网络人际交往度高反而现实人际信任度低。
对于网络社区的浏览时间与网络人际信任度之间的关系, 我们认为是由于停留于网络虚拟社区中的时间增加而导致用于现实人际交往上时间的减少, 因而交际圈开始向网络化虚拟化发展, 所以相对的对于网络社区的人际信任度会有所增加。
(二) 浏览网络社区的频率, 男女浏览网络社区都较多, 但男性较女性浏览网络社区更频繁
浏览网络社区的时间, 每周女性较男性浏览网络社区时间更久。
对于是否参加网友聚会的问题, 男性较女性更愿意参加网友聚会或与网友见面。
男女对于网络社区的浏览时间可以看出个人偏好的差异, 一般青年男性上网主要是玩游戏、看新闻, 而女性主要是浏览网页和聊天, 这里看新闻和浏览网页就主要是属于浏览网络社区了, 女性浏览网络社区的时间长可能由于其社会角色决定了其乐于交流的特点。
而女性对于网友聚会或见面的抗拒一是出于安全问题, 二是在虚拟社区的交流更具有隐蔽性和不具名性, 女性的选择可能象征着其自我保护的特性与想要交流的愿望之间的统一。
(三) 18岁以下的人对现实人际信任度较低, 而18岁以上的则对现实朋友信任度较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现实朋友的信任度也就越高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 人们之间的信任是建立在彼此熟悉和确信的基础上的。[3]但是在网络空间, 人们的社会交往更像是一场陌生人之间的互动游戏, 这在客观上增加了网络空间的风险性,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结构性风险是网络空间包含的内在结构逻辑。[4]
在我们的统计中, 18岁以后的被试现实人际信任度明显高于18岁以前的被试, 这可能与其生活阅历丰富以及人格特质趋于完善的原因, 但是为什么是18岁这个年龄阶段则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四) 现实人际信任度越高, 网络人际信任度就越低
现实交往能力和网络交往能力关系不太明显, 现实交往能力越高网络交往能力略偏高, 这可能与一个人的人格特质中的乐群性特征有关, 也可能是其交际能力使然。因而网络人际信任与现实人际信任之间的关系并不呈现为我们之前所设想的负相关。
总之, 网络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较少有社会面貌的接触。通过人—机—人的人际交往方式, 较少道德束缚或社会规范, 但有创意性。网络社区同样具有现实社区中才存在的强联系、中联系与弱联系的关系特性, 同样可以取得社会支持, 进而获得心灵的归属。网络社区把个人的思考过程从孤立无援的状态, 转化成一种能与他人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因此, 我们应该正确了解与面对网络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网络社区与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
摘要:网络社区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人类社交方式, 这种虚拟的间接的社交网络带来了新的交往模式, 离开了一定的社会情境线索 (如外貌、空间特征和非语言线索等) 也导致了传统的人际信任观发生了改变, 而本研究就是从调查网络人际信任度、现实人际信任度、现实人际交往能力三个方向出发, 研究网络社区人际信任与现实人际信任之间的联系与影响, 从而找出较为合适的交际模式。
关键词:网络社区,人际信任,交往能力,ITS
参考文献
[1]Rotter J B.A New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personal Trus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67 (4) :651-665.
[2]Leavitt H J, Whisler T L.Management in the 1980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9, 36:41-48.
网络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篇9
10年来, 网络技术迅速发展, 网络生活也日新月异, 这一代中学生的网络生活及其道德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存在哪些需要引导和关注的问题?这些都是家长、教师、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
为了回答各方对新生代中学生网络生活及其道德状况的关切, 笔者通过“中国青少年道德发展监测平台”, 再次集中收集安徽、北京、福建、吉林、浙江、重庆、四川等7个省市的2157份中学生的有效数据, 对中学生网络生活开展10年跟踪的深度研究。
积极变化: 重学习、 沉迷少、守规则
经统计分析, 与10年前相对照, 笔者发现中学生参与网络生活的情况呈现出一些积极的变化趋势:
( 一) 参与网络生活的整体情况
1.中学生的网络生活时间在增加、花费在减少。
首先从上网频繁程度上看, 现在的中学生每天都上网的比例是13.9%, 相比10年前的3.6%, 增长了10个百分点。
其次, 从上网时长分析, 今天的中学生每次上网少于2小时的比例相较10年前降低了13个百分点, 并且时长在2到4小时的中学生比例高于10年前10个百分点, 差异性显著。可见10年间, 中学生网络生活的用时在增长。
最后, 在网络消费支出上, 有七成中学生选择零支出, 比10年前的中学生网络零消费人数增加了一成。表明今天中学生的网络消费趋向理性, 更多学生享受花钱少的网络生活。
2.网络学习正在成为中学生网络生活的“主角”。
对比10年前只有20%的中学生选择“经常借助网络促进学习”, 10年后, 这一比例增长为45%。同时, 基本不用网络来学习的人数下降了20%左右, 差异性显著。说明网络的学习功能日渐被中学生重视, 网络学习成为网络生活的重要内容。
同时, 学生对“一边上网玩, 一边学习”的态度有所改观, 相较于10年前近一半中学生认为可取, 而今天这一人数降至30%。可见, 中学生对网络的娱乐功能与现实的学习生活界限有所明晰。
( 二) 网络游戏参与情况
1.沉迷于网络游戏的中学生百分比降低。
本次调查显示:有22.32%的中学生经常玩网络游戏, 55.83%的中学生很少玩。而在这些学生中, 沉迷于网络游戏的人数比例达10%左右 (玩电子游戏时间每次超过5小时, 每周玩的次数超过4次) , 而10年前是12.6%, 通过检测发现中学生沉迷网络的现象有显著差异, 如今沉迷于网络游戏的人数有所减少。
2.体验刺激不再是玩网络游戏的主要原因。
10年前, 中学生玩网络游戏主要是为了消磨时间、释放压力、锻炼智力、体验刺激。而今有57.2%的中学生认为玩网络游戏只是为了消磨时间, 也有缓解压力和益智的, 但很少有为体验刺激而去的。
调查显示, 有76.91%的中学生对周围玩网络游戏的同学采取不干预的态度 (10年前为62.2%) , 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 大多数中学生逐渐对网络游戏持开放态度。
3.网络游戏中与人相处更守规则、懂合作。
在网络游戏中, 如果与合作者共同获得“战利品”, 79.1%的中学生愿意按游戏本身的规则去分配或者由电脑随机分配, 这比10年前多了18个百分点;10年前有11%的中学生认为要去抢“战利品”, 谁抢到归谁, 而现在只有4.9%的人愿意这样做, 在今夕对比中, 能看出中学生参与网络游戏时更守规则。
10年前, 有31%的中学生认为无需考虑网络游戏的竞争者, 做好自己即可;而今约有80%的中学生认为要合作、公平竞争, 能看出中学生在网络游戏中越来越具有团结精神与合作意识。
( 三) 网络交友情况方面
相对于10年前, 中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的情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主要发生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微信、微博等新交友平台受青睐。
这次调查显示, 66.5%的中学生有经常联系的网友, 40%的中学生有1—5个网友, 11.3%的学生表示有6—10个网友, 15.2%的学生有10个以上网友;而2006年的调查中, 有46.5%的中学生没有网友, 29.1%的学生有1—5个网友, 9.4%的学生有6—10个网友。
从开始结交网友的时间看, 在小学便开始网络聊天的人有1873人, 占67.8%, 764个人在初中时开始接触网络聊天, 占27.7%, 高中才开始的比例最少。目前, QQ依然是活跃在学生中的通讯软件, 而近年来新出现的微信、微博等带有通讯功能的软件, 开始抢占即时通讯市场, 受到青少年学生的青睐。
2.中学生对网友依赖程度和依赖人数有升高的倾向。
本次调查显示, 11.5%的中学生对网友有中度以上的依赖, 其中重度依赖的比例为3.1%, 而2006年调查中, 达到重度依赖的不到1%。网友对部分中学生的生活产生着明显的影响, 其中, 有32.6%的学生下网后难以忘记与网友交流的一些内容、交往时的体验, 25.1%的学生每次与网友交往实际所花的时间都比原定时间长, 21.4%的学生将与网友交往作为逃避问题和排遣消极情绪的一种方式。
我们发现, 中学生对网友的依赖, 存在着一定阶段性特征, 初中生对网友的依赖程度要高于高中生, 而且从一年级到三年级, 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随着年龄的成熟与学生压力的增加, 高中生对网友的依赖程度整体低于初中生, 但也呈现出随年级而不断升高的趋势。
这种变化与网络普及速度的加快有关, 但也说明网友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正在扩大。
问题: 网络游戏中不文明现象依然严重
通过调查, 笔者发现, 当前, 中学生在网络生活中依然存在着以下需要关注的问题:
1.中学生网络游戏中文明缺失、暴力倾向依旧严重。
在网络游戏中, 有42.9%的中学生会说脏话, 其中超过一半的中学生认为说脏话的原因主要是发泄情绪, 16.19%的中学生表示说脏话已成为一种习惯, 网络游戏中的不文明现象令人堪忧。
有47.5%的中学生认为周围同学有模拟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行为, 这比10年前多了将近4个百分点, 表明中学生受网络游戏中行为方式的影响一直比较大, 但没有显著的统计差异。
2.约两成中学生难以区分游戏世界与现实世界。
在与游戏近似的现实情景中, 中学生处理问题的方式与在电子游戏中基本一样的有19.8%, 比10年前少了2个百分点, 偶尔一样的有48.2%, 比10年前多了8.1个百分点;但整体并没有显著改进, 依然有约两成的中学生不能清楚地区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3.中学生对玩网络游戏的认同度明显提高。
本次调查显示, 中学生对“花费很多时间玩网络游戏的行为”认为“很正常”的比例是22.5%, 比10年前增长了7.5个百分点。这说明中学生网络生活的状态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 绝大多数中学生能够合理地使用网路, 发挥网络的正向功能, 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沉迷在网络游戏中, 而部分同学认为“很正常”。
4.网络游戏对现实影响利弊参半, 有利影响范围缩小。
与10年前的调查结果一样, 有约70%的中学生认为网络游戏对现实有影响, 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学习成绩和生活作息上, 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上。
总之, 相比10年前,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 网络生活新奇光环的逐渐退却, 中学生参与网络生活的普遍与深入程度都有了提高, 而且呈现出沉迷少、守规则、重合作和通过网络扩展学习资源, 不再通过网络游戏寻求刺激等积极的变化倾向。但在当前的中学生网络生活中, 也表现出对网络游戏的认可度增高, 参与网络游戏时的文明缺失现象与模拟游戏的暴力倾向依旧严重的问题, 也还有少部分中学生不能很好地切换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模式, 从而将游戏中的暴力行为与不文明语言带入到现实生活中来等, 都是当前中学生网络生活引导中需要密切关注与重点引导的问题。
建议: 讲究引导策略
( 一) 网络游戏引导策略
根据调查结果, 我们建议, 对中学生参与网络游戏, 可以改变以往以禁止为主的策略, 转向对参与网络游戏的时间、方式以及如何参与网络游戏的具体引导上来。
1.建议与孩子协商每周玩网络游戏的时间, 并监督其遵守约定。
根据调查, 中学生认为玩网络游戏可以缓解学习压力, 已经成为这些中学生的一种正常的休闲娱乐方式, 中学生正在游戏中实践合作、守规则等积极的行为方式, 因而, 不必完全禁止中学生参与网络游戏, 而是协助自制力尚不健全的中学生, 根据整体生活的安排, 协商制定每周玩网络游戏的时间, 并进一步帮助他们遵守自己的时间约定, 以使其在享受网络游戏乐趣的同时, 避免沉迷网络游戏。
2.提醒并监督网络游戏中的语言文明。
网络游戏中存在着普遍的语言文明较差的现象, 经常使用发泄性、侮辱性的语言, 不利于放松与缓解情绪, 反而可能增加不良情绪, 因而, 需要进行引导与纠正。与10年前的情况非常不同的是, 目前电脑已经成为大多数家庭的普通电子用品, 当前孩子玩网络游戏, 很多是在家庭中进行 (住校生除外) , 因而, 家长可以提醒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注意语言文明, 引导孩子在网络中以宽容、平和的态度对待他人, 也放松自己, 提高自己的文明程度。
3.学校可以以群体辅导的方式, 引导学生区分网络游戏与现实生活情境。
模仿游戏中的暴力行为, 是目前中学生网络游戏对现实生活的主要不利影响之一, 针对这种情况, 学校可以开展群体辅导, 通过深入、生动的亲身体验及现实案例的方式, 锻炼提高学生社会角色辨识能力, 严格区分网络游戏与现实生活情境, 不能把游戏情境中的行为方式带入现实生活。
( 二) 中学生网络交往引导策略
首先, 要引导学生区分网络交往的特殊性, 提高鉴别网友的能力。
网络交友环境复杂、多变, 中学生容易盲目对网友产生信任和依赖, 因此, 要加强对网络交友的引导, 让学生学会判断和识别不同的网友, 注意在网络交往中对自我的保护。特别要重视加强女生的安全意识, 不要随意将自己的个人真实信息透露给陌生的人, 更不要与陌生的网友约会见面。
其次, 可以对中学生网络交往进行时间上的约束, 避免网络沉迷。
中学生由于自身的不成熟以及自制力比较差, 容易在网络交往中花费太多时间。因此, 家长和教师对中学生的网络交往要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帮助中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网络交往与线下交往平衡进行, 避免中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网络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篇10
关键词:虚拟现实,动画产业,影响及前景
虚拟现实又称为VR、灵境技术等, 其主要是利用硬件和软件对模拟世界进行创建和体验的计算机系统, 作为一种特殊的成像媒介方式, 其可以使人切实感受到精神世界中才可能存在的体验, 将虚拟现实应用到动画产业中, 对动画创作主体、动画创作方法、动画作品和受众群体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一、虚拟现实对动画产业的影响
1、虚拟现实对动画产业创作主体的影响
首先, 有效的拓宽了动画产业创作主体的感知感觉;虚拟现实的作用决定, 其能够使动画创作主体感受到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空间, 在虚无缥缈的空间内体会创作动画的细节, 甚至可以与虚拟世界中的受众进行直接的互动, 充分挖掘动画创作中容易与受众引起共鸣的内容和主题, 虚拟现实是对人类主观能动性的一种有效利用, 其超乎现实的感觉感知, 为创作主体提供广阔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创作者在感受客观世界不存在的事物的同时可以主观创造世界不存在的事物, 并自行其感知这些食物的性能, 使创作元素得到不断的丰富[1]。
其次, 强化了动画产业创作主体对美的认识;虚拟现实这种艺术形式已经突破传统艺术展示的范围, 更强调与受众的互动和交流, 创造主体在对其利用的过程中追求充分表达个人的思想、观点, 在取悦受众群体的同时尽可能使其了解创作主体的意思, 进而实现创作主体与受众群体之间的情感共鸣, 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创作主体对美的认识将不断全面。
再次, 扩大了创作主体的想象空间, 在虚拟现实中创作主体的创作形式不再限定于绘制人物、改写剧本、电脑上色等, 其更注重创作主体的体验, 主题在体验的过程中可以不断的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进而使创作想象空间不断扩大, 使其既满足受众群体的普遍要求, 又能够在自身的故事框架中发展。
2、虚拟现实对动画产业创作方法的影响
虚拟现实对动画产业创作方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剧本创作、动画镜头和动画角色塑造三个方面, 在虚拟现实中创作主体天马行空的想象通过文字进行呈现, 使创作主体想象空间内的事物展现给观众, 例如“龙猫”这种憨态可掬深受观众喜爱的形象, 就是创作主体将猫和其他想想又结合的产物;另外剧本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更加富有吸引力[2]。例如《功夫熊猫》中的阿波其最初使沉迷于市井之中的小人物, 所以其说话的时候市井气息浓重, 如“退出, 不退出, 做面条, 不做面条”, 而龟仙人的身份决定其说话要总是富有哲理, 性格上的变化在虚拟现实中可以任由创作主体主观发挥, 而真人表演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动画方面, 动画的失控表现、时空空间转化、长镜头方式等方面也受到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 在动画角色造型方面越来越追求逼真和奇幻, 例如《僵尸新娘》中可爱美丽、不是很惊悚恐怖的新娘;《最终幻想》中超现实的情景设计等。
3、虚拟现实对动画产业作品和受众群体的影响
1) 虚拟现实对动画产业作品的影响
首先, 使动画作品的沉浸性更加突出, 例如现阶段动画影视尝试建立的4D、5D体验项目, 就是虚拟现实基础被动式沉浸体验的具体形式, 通过对相应片段编写数据进行控制, 利用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备, 使受众群体在观看动画作品的同时沉浸在动画作品创造的氛围中[3]。
其次, 强化动画作品的互动性, 虚拟现实突破传统受众群体被动接受信息的形式, 而是将受众带到动画世界中去体验, 例如虚拟现实中的互动地面投影, 受众在经过的时候不仅投影中的水面会发生变动, 而且水面上的荷叶, 水中的鱼儿也会对受众的动作发生互动, 这就是动画作品互动性增强的一种表现。
2) 虚拟现实对动画产业受众群体的影响
首先, 虚拟现实使受众群体突破客观束缚, 可以在体验的过程中结合自身兴趣主动对动画世界中的存在进行观察、认知甚至思考, 使其在动画欣赏中独立性逐渐突显, 受众群体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其次虚拟现实艺术作品中的事物虽然是数字信息的成果, 并不是现实世界中由分子构成的客观存在, 但其却可以给受众群体真实性的体验, 例如在虚拟现实中创建一扇窗, 虽然其在现实世界并不存在, 但在虚拟世界中受众可从任何角度对其进行操作, 人们在潜意识中会形成对动画作品的真实性肯定。
二、虚拟现实的前景
现阶段对虚拟现实的利用只是通过屏幕显示或立体显示完成最初级的虚拟体验, 而其具有的其它感官功能并未得到有效的应用, 如声音系统、触觉系统等, 这些功能又被称为立场反馈, 除此之外虚拟现实还具有远程通信系统, 参与者可利用传统输入设备或其他输入设备, 如3D扫描仪、触控手套等, 实现虚拟环境模拟和或虚拟人物的互动, 例如进行飞行员驾驶模拟, 参与VR游戏互动等。虚拟现实使现代信息科技的重要成果, 其利用人机界面实现对复杂数据的可视化操作、是一种新型的互动式艺术语言, 使人类的思维与科学及时更有效的融合, 进而产生全新的认知体验, 实现了构建作品和参与者之间的对话, 进而使创作意义逐步生成、实现。现阶段其被广泛的应用于产品设计、远程教育、建筑设计漫游、科学计算可视化等领域, 未来随着其逐渐深化, 其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虚拟现实作战指挥、虚拟现实影视艺术等更广阔的范围内将得到有效的应用, 可见其发展前景广阔。
三、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 随着动画产业的不断发展, 人们逐渐认识到单向信息传播的动画产业并不能满足受众群体参与性、体验性的需求, 所以在虚拟现实技术深化的过程中, 动画产业尝试将其应用到动画创作过程中, 实践证明其对动画产业的影响较大, 而且随着未来的深化发展, 影响的范围和深度都将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刘庆科.论虚拟现实对动画艺术创作的影响[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3.
[2]张可.现实主义动画创作论析[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 2008.
【网络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推荐阅读:
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影响08-27
论虚拟现实技术对认识论的影响11-04
中国传统美德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意义12-10
网络对翻译的影响09-12
网络对校园德育的影响05-21
网络对行政监督的影响09-11
网络环境对会计的影响10-04
戏曲对网络传播的影响12-14
网络对电视文化的影响论文参考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