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媒体”对网络舆论监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24-11-11

“草根媒体”对网络舆论监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精选2篇)

“草根媒体”对网络舆论监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篇1

2009 2009 年度山东政法学院科学研究项目 课题建议表

课题名称 建议人员 单 位

“草根媒体”对网络舆论监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马宇飞 新闻与传播系 职 称 助教

建议时间 2009 年 2 月 29 日

选题意义、价值及目标(字数 300 字左右)
从 2006 年的“人肉搜索事件”到 2007 年的陕西“华南虎事件” ;从 2008 年的贵州,近年来以普通网民为中坚力量的“草根媒 “瓮安事件”,到 2009 年的云南“晋宁事件” 体”越来越显示出对网络舆论监督的引导、促进作用,国家各级领导也非常重视普通网 民的舆论监督作用。本项目主要研究“草根媒体”这一新兴媒体对网络舆论监督的影响 以及如何正确引导“草根媒体”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中国民主政治 和法制化进程发挥其积极作用。本项目的价值:网络已成为公民发表言论、行使公民监督权的重要平台,然而网络 的草根性决定网民素质良莠不齐,由此带来的负面现象乃至违法事件屡见不鲜。通过研 究“草根媒体”对网络舆论监督的影响,本文试图为其找到一条发挥监督优势、规避违 法风险的和谐发展之路。本项目的目标是通过个案分析与调查研究的方法,一方面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草根 媒体”在整个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的角色、效用、得失;另一方面通过系统地梳理和横 向比较,提出解决当下“草根媒体”发展中出现的种种弊端的有效方法,使其朝文明、科学、法治的方向发展。


“草根媒体”对网络舆论监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篇2

一、我国网络舆情

近年来,已经有许多舆论事件在互联网上发生、发展,并且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究其本质,网络舆论都有着相似的发生机制:1,经由传统媒体报道、网友爆料。2,网友讨论,信息跟帖。3,网络舆论压力形成。4,媒体争相报道,挖掘。5,有关部门应对(应对不当,再掀波澜)。6,再次应对。7,网名讨论热度减去、注意力转移。8,网络舆论暂时性消解。(期间形成的流行语、视频等娱乐化的尾巴长期流传)。

1、网络舆情的现状及特点

《网络传播》杂志供稿,中国的网民达到4.85 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36%。与传统媒体的单向式传播不同,新媒体赋予每个人言论自由权。 所以,即易形成舆论沸点,一旦不加以正确引导和规范,必将给政府工作和社会稳定带来困扰。

2、网络舆情的引导

加强互联网舆情引导。此前便有学者提出相关建议:首先,做到重视网络互动平台建设,积极利用新媒体,广泛开辟渠道,加强与网民的互动。 其次,拓宽舆论监督、网络举报渠道,加大信息透明度,避免使群众“不明真相”。由于近年来大量贪腐问题经网络举报后得到查处,政府拓宽了网络举报的通道。学者也指出,网络舆论的引导、应对绝对不能与现实问题的解决脱钩。网络舆情是社会矛盾冲突的反映,其根源在于现实问题的存在,如果这些现实问题得不到解决,网络舆情的引导、应对就不可能取得根本的成效。

二.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1、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1.1网络舆论监督具备广泛性

网络舆论监督不受地域、时空的限制。民众可在第一时间(相同时间)了解掌握大小信息。还能够及时对该事件进行关注和评论。在一定意义上增加了评论的无限性。故其在监督范围的广泛性方面显著强于传统的舆论监督。

1.2网络舆论监督体现高效率

互联网交织万千网民,本身是一个公共的论坛。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互联网更是日趋壮大。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一平台。他们在“一起”学习交流,分享。人数增多的同时,舆论压力自然而言也就增加。在某种层面是,强大的粉丝团便是促使网络舆论快速传播的关键因素。也因为其快速性,任何人可以利用新媒体在第一时间接收、捕捉到所关注所有的的新闻热焦,并可选择的匿名发表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2、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2.1网络舆论监督有利于真实民意的发布

2.2网络舆论监督够为政府提供科学的政治方针

2.3网络舆论监督能够起到网络教育,以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的目的

2.4网络舆论监督迫使事实真相水落石出,构建和谐社会作用

2.5网络舆论监督能及时创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及时清扫不良网络信息

2.6网络舆论监督是维护权益、防腐倡廉的关键手段

三.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

1、情绪型网络舆论诱导网络暴力出现

据社会实践问卷调查显示,60%的网络舆论漏洞来自于网民“不合理”情绪的爆发,即“情绪型”网络舆论的泛滥。不少网民表示,上网的同时伴有心情不好的状态常常会诱导自己产生异常行为。比如参与某些关乎道德判断的消息评论,而且一般会选择消极的评论而不是积极鼓励别人。那么,“情绪型网络行为”的产生还来源于多方面,比如,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或者受到网络信息的刺激,均可引发之后的网络暴力。

2、“人肉搜索”诱导网络暴力,甚至延伸到现实暴力

所谓“人肉搜索”,其实就是在一个社区里面提出一个问题,由人工参与解答而非搜索引擎通过机器自动算法获得结果的搜索机制。这样的情况,必然也伴随产生了利、弊之处。它虽然能快速解决人们遇到的问题,但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带有自身情绪的“添油加醋”、“批判性”答案变为侵犯他人隐私权、名誉权等的一大助长不良网络氛围的“暗道”。

四. 我国网络舆论正确引导的必要性

1、必要性1:准确汇集民情民意的需要

现代网络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已经成为了政府了解民情民意的渠道。即,民众在网络上反应本身或大众的真实需求或揭露某些腐败反廉的谋利手段。也正因为网络舆论监督具有的广泛代表性,所以国家的相关行政人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来自不同阶层民众的想法和意见。在此基础上,便能够根据大众心声制定相关的对策条文。于此,令国家能够较之直接地传达更加快速高效的解决方案。以此方法,也即能够长久、牢靠的得到民众的拥护与支持。

2、必要性2:人民行使监督权力的需要

与民众能够通过网络反应真实需求相对应。网络也成为人民行使监督权力的一大途径。民众能够通过网络探求隐藏迷雾背后的事实。更可以通过网络打击不正当行为,传播社会正能量。近年来,在网络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你听我说”、“网上信访”、“我要反映”等的民意放映通道。“文明网”等的出现也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社会正能量的传播。

五.网络舆论监督的规范和完善

1、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

目前,我国的网络监督体系并不完善。良好的网络环境能够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法律法规的完善是健全网络行为管理和约束的一大途径。对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网络实名制的建立。实名制的建立能够有效的约束,规范民众的行为。在此基础上有利于促进人民行使监督权力。第二,制定较为严谨的网络文明公约。第三:在此基础上还要整理一套与法律法规相适应的“网络法”。划清权力和义务的界限。并对步伐分子进行严厉打击。 第四:不定期举行文明网络宣传活动,并以良好标榜为代言人进行倡导和鼓励。第五,我们还能定期清除网络上的一些不健康网站以及一些不文明信息。

参考文献

[1]刘召成.网络舆论监督的异化与人格权保护.信息网络安全:2008年第7期.

[2]关梅.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意义问题与出路分析.新闻界:2009年第3期.

[3]戴元光.戴元光自选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巢乃鹏.网络受众心理动作行为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

作者简介

杨 蓉,女,出生年:1994年,学历:大学,职称:在读医学生,研究方向:绿色网络。

张婉越,女,出生年:1994年,学历:大学,职称:在读医学生,研究方向:绿色网络。

金灿灿,女,出生年:1994年,学历:大学,职称:在读医学生,研究方向:绿色网络。

上一篇:事业单位改革化解措施下一篇:小班糖果宝宝教案 康夏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