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的问题及策略

2024-12-21

网络媒体的问题及策略(共12篇)

网络媒体的问题及策略 篇1

一、引言

近年来, 互联网已经越来越成为民众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于2012年1月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1年12月底,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 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 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 达到38.3%。[1]网络的特性使得某一事件得到空前的迅速传播和扩散, 进而容易演化成轰动的群体性事件。“药家鑫”事件、“小悦悦”事件、“7·23动车追尾”事件……层出不穷的网络事件中舆情问题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

网络舆情至今并没有一个一致的定义, 总的来说, 指的是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行为的公众对某一“焦点”问题或热点事件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情绪、态度和观点的总和。网络舆情已经逐渐成为反映民意的重要渠道。

主流网络媒体一般可以看作两类:一类是党政机关领导下的网站, 包括全国性和地方性的政府网站, 如人民网、湖北省人民政府网等;另一类是知名的综合性网站, 如新浪网、腾讯网等。值得一提的是, 依托主流网站生长的微博已发展成为具备强大影响力的自媒体形式的一种主流网络媒体。

二、主流网络媒体舆情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 网络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受到挑战

主流网络媒体凭借较高访问量和权威性一直被视为是网络舆情引导的主要力量, 尤其是党政机关的政府网站, 如果能及时准确地对重大事件做出报道, 表明自身立场, 网民受众在一般情况下会选择信任且跟随, 这是网络舆论引导的最理想方式。然而, 由于获取和发布信息门槛降低, 在网民的话语权得到提升的同时, 流言、谣言极易产生并迅速扩散, 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以湖北地区为例, 据调查报告显示, 网民最信任专业的数据分析和理论解释, 当涉及政府相关部门的谣言时, 只有约22.86%参与调查的网民信任相关部门新闻发言人。[2]纵观近年来发生的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 当政府相关部门未能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 而态度和立场又令群众不满时, 政府的公信力就会受到强烈的拷问和质疑。

(二) 网络媒体对突发事件事前预警不足, 事后应对不妥

与传统媒体相比, 网络媒体凭借其弱控制性、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以及信息的即时性, 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具备先天优势。然而, 主流网络媒体在突发事件中时常呈现未及时对外部环境进行预警, 信息监测滞后的状态。[3]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 早前已有网民在国家质检总局网站上留言投诉, 然而直到几个月后事件曝光, 网络媒体也并未重视公众所表达的诉求。这种对社会问题反应的滞后及对公众利益诉求的忽视, 体现出网络媒体社会预警、监测能力和责任感的缺失, 也使得公众对网络媒体事件处理的透明度和道德责任感产生质疑。

在事后应对方面, 虽然主流网络媒体已越来越重视及时回应并表明立场, 以求安抚民愤, 但仍然存在对重大舆情的处置妥善与否问题。在2011年11月的一系列“校车事故”发生后第10天, 外交部网站的一条“中国无偿向马其顿援助校车”的消息再次加温了“校车”话题, 遭到网友猛烈谴责, 这种国家形象传播忽视了国内舆情环境, 政府也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三) 网络舆论监督“异化”的暴力现象

所谓“异化”, 在哲学上的解释为“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的东西。”[4]经过之前的“孙志刚案”、宝马事件之后, 网络舆论监督显示出了其强大的积极作用, 政府利用网络舆论监督解决问题, 制定利国利民的公共政策。然而, 由于互联网日益发展和网络舆论环境的宽松性等其他诸多因素, 网络舆论监督逐渐产生消极影响, 进而“异化”成网络舆论暴力。这种舆论暴力现象本意亦为监督, 却因为针对事件发表的意见过于情绪化和偏激, 常常表现为语言上的暴力, 对当事人产生虚拟的舆论压力, 最终对其现实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如“铜须事件”中该大学生因不堪舆论谴责而被迫退学, “虐猫事件”中的女孩因不堪压力而被迫辞去工作等。

(四) 媒介职能错位导致“媒介审判”

“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做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 是新闻竞争日趋激烈下的产物。[5]从2009年轰动一时的“邓玉娇案”来看, 民众对相关部门处理方式和要求真相的态度都相当激烈, 网络舆论几乎统统倾向于受害者, 网友的谩骂和审判随处可见, 网络媒体也不乏对案件中的官员的审判, 枉顾本应公正的立场。但是道德上的谴责之外, 网民和媒体都无法也不应该在法律上定罪判刑。不难发现, “媒介审判”是一种媒介职能错位的现象, 损害了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 使得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的天平公分过分倾斜, 有悖于法治精神。

三、主流网络媒体舆情引导策略

(一) 主流网络媒体自身建设和完善

1.“把关人”角色向“引路人”的转变

传统媒体环境下, 舆论经过记者、编辑、总编等人层层把关, 最终形成主流舆论的大方向。网络媒体的出现削弱了媒体“把关人”的角色, 因此应当因时制宜, 转变网络媒体“把关人”引导舆论的方式, 从决定网民“看什么”转变为“怎么看”, 从“堵”和“守”转变为“引”和“导”, 充分尊重各种言论, 允许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理性碰撞。主流网络媒体的行为易受到网民的关注和热烈讨论, 对舆情的引导更加担负着重要使命, 因此应当重视其“把关人”向“引路人”角色的转变, 在引导舆情的过程中注重运用引导的艺术, 以疏导为主。疏导意为指正和辅助不通畅和不正确的事情使其能够正常地运行。对舆情的疏导是为了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确保网络舆情的正向积极传播。

2. 加强网络舆情信息处理能力

加强主流网络媒体舆情信息处理的能力, 本文认为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 信息处理的反应速度。相关研究发现, 当发生重大突发性和群体性网络事件时, 相关部门通过网络媒体在事发后1小时内做出快速反应并且启动有效的应急方案和措施是最佳方式。快速的信息处理对安抚网民情绪、引导舆论起到积极的作用。 (2) 网络媒体舆情信息处理的透明化和公正性。“媒介审判”代表着媒体对于自身权力的放大, 我们常说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若越俎代庖, 将会对舆论乃至社会产生不良影响。网络媒体应该保持其中立的立场, 坚持报道的公正、客观, 坚持报道和信息发布的透明化, 提倡“两面提示”、“诉诸理性”的报道方式, 给对立双方意见以平等表达的机会。 (3) 重视负面信息的收集和研判。负面网络信息一旦出现, 易形成规模迅速扩散, 进而误导舆情引导的方向, 产生消极影响, 往往容易生成于受众人数众多的论坛、网络社区、微博等媒体上。主流网络媒体应当重视对负面网络舆情的汇总、甄别和分析, 实时把握其信息的动态性变化和发展, 建立专门的信息动态监控队伍, 运用技术手段, 及时有效地处理负面舆情信息。

(二) 针对主流网络媒体舆情主体的引导策略

1. 培养真实可靠的“意见领袖”

即便主流网络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受到挑战, 但其舆论主导地位仍然被网民寄予了厚望。如果主流媒体的声音微弱, 网民的揣测和质疑将会引起舆论的恐慌。因此, 主流网络媒体必须强化“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能力,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对专家、权威人士的正面影响力的强化。针对网络事件, 尤其是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突发性事件, 专家和权威人士的意见和讲解往往能够获得网民的认同和信任。因此, 在事件发生后, 可以通过立即邀请专家和权威进行访谈、发布微博、在版块的显著位置设置专题链接等方式, 强化专家和权威的观点, 及时为网民解除疑惑, 使网民形成理性、客观的认识, 这对引导正向舆论大有裨益, 也强化了网络媒体的话语权威性。 (2) 网民“意见领袖”的正面舆论引导力的凸显。除了专家意见, 草根网民中也不乏一批颇受信任和尊重的“意见领袖”, 广泛地活跃于网络论坛、社区、博客、微博。由于这类“意见领袖”更贴近大众的需求, 更能代表大众网民的心声, 因此其左右网民舆论的能力也不可小觑。网络媒体可以采用通过对这类群体进行实名制的约束、理性表达的培养、对其偏激言论进行耐心解释和回复、制定相关准则条例等方式, 强调草根“意见领袖”所表达的正面理性舆论, 引导广大网民对事物形成一致、理性的认识, 以达到良性“二级传播”的效果。

2. 构筑网民的“心灵防火墙”

从网民的需求角度出发, 网络舆情的产生并不是第二社会中“虚拟人”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喧哗”, 而是来源于在现实社会中真实需求的行为反应。网民自发地将现实中的需求通过网络媒体表达, 形成了需求得到满足的渴望, 就产生了网络舆情。本质上, 舆情传播是受需求驱使的受众行为。[6]如今网民在使用网络时存在着不安的心理情绪, 包括对虚幻和未知的恐惧、对匿名和去中心化的兴奋、对网络的过度依赖等等。为网民构筑一道“心灵防火墙”, 有利于网民更加冷静、理性地对待和使用网络媒体。

首先, 应当使网民具备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培养网民绝不盲目信任与排斥网络信息的意识, 对于安全隐患提前做好心理和技术上的准备, 避免过分泄露隐私和个人资料。反之, 过度的不信任也会影响情感交流需求的满足, 因此网民必须辩证地看待网络媒体及其提供的信息, 认识网络安全问题, 才能更好地使用网络。[7]

其次, 要提升媒体从业人员的素养及社会责任感。与传统媒体相比, 网络媒体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人才管理机制还存在差距, 网络媒体的从业人员容易重视商业利益而忽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在舆情传播过程中产生不规范的操作行为, 对网民的心理安全感造成负面影响。主流网络媒体应当以身作则, 完善奖惩机制, 强化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 提高其信息“把关”和审核的能力, 树立自身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三) 监测与法规环境建设

1. 强化主流网络媒体的舆情监测

(1) 加强网络舆情预警

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是指从危机事件的征兆出现到危机开始造成可感知的损失这段时间内, 化解和应对危机所采取的必要、有效行动。[8]网络媒体应当对网络舆情形成、发展、消亡过程中的重要可预测的因素进行分析, 进而制定有效的预警方案。一些突发性网络事件的舆情爆发其实是网民持续关注的热点或情绪厚积薄发的结果, 如有关“校车事故”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大众关于中国校车安全的担忧早在2005年就初现端倪, 并持续保持在一定的关注水平, 网络媒体却并未制定出恰当预警方案。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应当提高自身警觉和危机意识, 在事件潜伏阶段及时做出预警, 争取尽早消除危机因素。

(2) 网络舆情发展的实时监控

网络舆情快速传播的特点使其在短时间内造成极广泛的传播效应, 微博中的某条言论或事件可以在几小时内得到上万条的转发。在事件发生后的12小时之内, 网络舆情仍处于初始传播阶段, 在这个阶段, 网络媒体通过网络舆情智能监测平台, 将网络信息进行自动抓取、分类、检测, 实现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和新闻专题的追踪报道, 生成数据、图表、报告等分析结果, 掌握网民的思想变化状态, 做出舆情引导。目前, 此类平台产品包括方正的监测系统、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艾利艾咨询提供的管家式网络舆情全程解决方案等。

2. 量身定制地方性法规和管理条例

网络的特性使得公共事务不存在空间性和地域性的差别, 但是舆情却会因地区而异产生不同的特征和发展。因此根据地区主流网络媒体的舆情特征进行管理和调控是非常有必要的。与全国性主流网络媒体相比, 地方性主流网络媒体的法规制定明显存在差距, 相对较弱的控制性使得网络舆论更具备“群体极化”倾向, 因此相应的法律法规应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使其具备可操作性, 符合区域发展的需要。首先, 网民个人的资料在地方主流网络媒体中更有被泄露的风险, 应当更规范网民隐私的保护。其次, 在不违背大的法律环境的前提下应当尽可能保障网民的言论自由。最后, 在执行法律法规时应采取赏罚分明的处理政策, 保障管理办法的有序实施。

参考文献

[1]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2 (1) :5-6.

[2]沈阳.湖北省互联网省情报告2012[D].武汉:武汉大学, 2012, 2.

[3]许培瑾.2008年网络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9:6.

[4]石爽.网络舆论暴力——网络舆论监督的异化[Z].紫金网, 2009-04-01.

[5]常鹄.“邓玉娇”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正负面影响[R].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

[6]顾明毅, 童兵.互联网受众对网络舆情的需求起源[Z].人民网-传媒频道, 2012-02-09.

[7]宋琳琳.网络媒体使用与满足形态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9:7.

[8]韩春阳.大连网络媒体舆情疏导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11:6.

网络媒体的问题及策略 篇2

一、生物教学使用多媒体注意的问题

1.多媒体并不是万能的

多媒体虽好,但我们不能盲目地去用它,不能用多媒体取代教师的形象教学,认为只要采取了多媒体教学中的一切问题皆迎刃而解。在课堂中,多媒体的播放并非多多益善,课本中已有的,我们要善加利用,这样既解决了我们在做课件时,浪费大量时间去组织资源,又能在课堂中重点突出地展示一下多媒体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2.多媒体不能取代生物实验

多媒体教学要以研究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目标为宗旨,使用现成的教学软件,一定要根据我们的教学实际和学习情况有所选择和加工,注重择优,千万不要图省事,照搬不误,甚至把多媒体完全代替实验。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任何模拟和假设都不能取代鲜活的实验材料,都不如操作实验器材来的真实。学生实验能力的形成,只能通过实际训练才能获得。如显微镜的使用、标本的制作、解剖方法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如果用观看投影的教法取代亲自动手的实践过程,无疑是削弱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应根据教学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加强生物实验课的教学。

3.不能以看代讲,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电教媒体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绝不能代替课堂教学。这是因为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营造一个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加强主体意识,并帮助学生利用电脑及其他媒介进行学习。再者,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在知识、情感、意识诸方面和谐发展的过程。如果说“知识”的传授可以由现代教学手段来完成,那么“情感”和“意志”则主要由教师在和学生的接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应该说明的是在电教媒体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与语言的配合,教师的语言能使电教媒体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电教媒体又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师语言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因此,教师的语言要精确,媒体的使用要恰当。

二、如何优化生物教学中的多媒体使用

1.注意课堂操作的协调性

在使用电教媒体时,要善于把握时机,并注意操作步骤,如:课件的运行、暂停、重复、插入讲解等。例如:在学习“叶绿体的结构”和“线粒体的结构”等内容时,选用幻灯片或投影片,让整个结构清晰地展现在银幕上,各个组成部分(如叶绿体的外膜、内膜、基粒等)一清二楚,再通过教师的讲解,既了解了这些结构的名称、组成和作用,又认识了二者在结构上的相似与不同。

2.根据实验内容、性质、课型选择多媒体

并不是所有的生物课都能或都必须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物中有很多内容是学生能够看得懂,或通过自学能掌握的,或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生活经验已经具备的,或只需教师做简单的指导便能融会贯通的。这部分知识根本用不着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用了反而有画蛇添足之嫌。而像一些微观的现象或暂时观察不到的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再现,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加深印象。其次,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实验课一般不适合用多媒体来替代。即便要使用,也要根据实验本身的性质。第三,根据课型选择多媒体。新授课选择多媒体主要是激发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复习课则主要用来扩大容量、浓缩教学内容,建立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强化重难点。

因此,一定要明确多媒体是生物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的地位,要在“辅助”上下功夫。只有从教学的目的、内容、形式、效果等方方面面出发,适时适量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法优化组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各自的局限性,力争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网络新媒体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篇3

【摘要】 国际互联网作为新的传播媒体已经日益溶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网络新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关键词】 新媒体;新技术;媒体管理

近几年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介入媒体的构成当中,创造出诸多被称之为新媒体的媒体形态。短短几年间,中国的传统媒体界、新媒体机构和用户也的确或多或少看到了新媒体给信息传播乃至生活带来的新景观。全球信息网络以及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传媒行业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一大批网络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目前仅在中国,据目前注册的网站数量达到60多万,在网络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同时,网络安全以及互联网的健康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一、网络新媒体发展的现状

1.网络新媒体的技术支撑体系已经比较成熟

这是我国新媒体发展的先决条件。网络新媒体是一种传播方式,不能将传播方式、载体和内容混为一谈 目前传播内容没变,新媒体带来的只是传播方式不同。从全世界范围内来看,新媒体技术已经完全成熟,计算机成为新媒体传播的中心环节,互联网成为基本载体,光电传导、电子纸也日趋成熟。我国网络新媒体传播的硬件技术和支持条件已经成熟,特别是在通讯领域,技术上不但与国际发展水平相当,甚至有几十项技术能够领先于国外发达国家。

2.新媒体的终端已经相当普及

任何媒体传播都没有今天新媒体传播的条件好,中国目前计算机显示器、阅读器有1.3亿,市场上流通的电子书有3O多万种,网络新媒体的终端设备已经相当普及。这不是政府规划,而是市场自动形成的,绝大多数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具备瓦罐内络新媒体阅读的终端。网络新媒体传播的内容正在日益丰富 传统媒体每天传播的信息量不及互联网的1/4,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带来了精神享受。网络新媒体的市场达到了一定的规模,网络新媒体的市场逐年扩大,产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3.使用网络新媒体的消费者越来越多

在新闻出版总署进行的阅读调查中,阅读传统出版物的人数在以每年12%的速度下降,阅读网络新媒体的人数则以3O% 的速度在增长,特别是年轻人和知识分子人群表现尤为明显,他们正是出版物市场未来消费的最大主力。再比如说,过去人们读书、看报的时间,现在已经大量转移到网络上。这些事实都说明了新媒体已经被读者、观众和听众所接受,人们的阅读学习习惯已经发生很大的转变。

4.政策面对新媒体的重视

2006 年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四部分“新闻事业”中有关于办好新闻网站和发展新兴传播载体的阐述。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中国新闻奖”首设“网络新闻作品奖”,网络新闻作品第一次被纳入这一中国政府奖项。

二、网络新媒体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网民大国与网络和谐

据《经济参考报》说,到2006年底,我国网民数量有望超过美国居全球首位,已经公布的数字显示:到2006年上半年,我国网民总数为1.23亿,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中国进入网民大国的行列。调查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人每天都在和网络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网络由于其特有的高度开放型互动性和共享性为公众提供了很好的信息载体,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对公众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明显,但是网络也是一柄双刃剑。网民大国面临着网络和谐的若干问题:

(1)网民数量众多,分布却不均衡。城市网民,特别是大城市网民是中国网民的主力军。按照传播学中的“知沟假说”,知识、信息之间的这一鸿沟将会变得更宽而不是更窄。

(2)网络的文明化生存。当更多的网民聚于网络生存时,网络已由现实的小小补充,变得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角时,网络生存,在一些网民那里,甚至部分地替代了现实生存。网络安家、网上恋爱、通过网络形成工作交换平台(沃客的出现),以及网上的情绪表达与生活记录(博客与播客等),还有社会网络系统的实现(SNS),简易聚合变得越来越容易。人们的生存空间由现实拓展到网络,网络生存正在部分地侵蚀着现实生存。网络上的“文明化生存”成为一个新兴问题进入人们视野。

(3)网络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不高。日前互联网上发布一些低俗、虚假等有害信息愈演愈烈,这给构建健康、文明的互联网造成了极坏的影响。美国一家大学曾作过一份调查,问调查对象:你相信《纽约时报》还是相信NewYouk times.com 结果绝大多数表示相信 《纽约时报》,但有趣的是,NewYouk times.com的内容完全来自《纽约时报》纸面报纸。所以网络媒体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在一定程度上仍处于一个初期的、被人质疑的阶段。

2.互联网正在推动媒体平移向新媒体演化

这是一个无法逆转的历史发展过程,也孕育着巨大商机。问题是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必须建立新秩序,要形成新产业必须建立健康的生态系统和产业链。党的宣传工作和媒体产业都面临向新媒体过渡的挑战和机遇。

3.网络新媒体“颠覆性力量”正在崛起

多对多传播,每个人不仅有听的机会, 而且有说的条件, 是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中科院声学所侯自强研究员认为互联网是一种双向媒介,与电视不同,受众不仅仅是被动观看,还要主动参与。如当前比较火热的BBS、讨论组、聊天室、博克Blog等。互联网社会化的核心是个人网络化,而随着“博客”的崛起,超越社会精英概念、真正面向社会每个人、并以个人为主体的知识过程开始在互联网中兴起,并将为人类社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博客的出现集中体现了互联网时代媒体界所体现的商业化垄断与非商业化自由,大众化传播与个性化(分众化,小众化)表达,单向传播与双向传播3个基本矛盾、方向和互动。博客依然在大多数人的视野之外,但他们改变历史的征程已经启动,博客世界的“颠覆性力量”正在崛起。

4.中国网民素质还有待提高

网络是个制造草根明星的“红人馆”,2006 年网络继续上演着制造“红人”的多幕剧。一个个渴望一夜成名的网络个体,经由网络成为闪亮明星。除了网络红人,网络媒体在媒介议程设置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草根话题经由网络媒体设置、传播后迅速占领了网络舆论阵地,并由此引起传统媒体重视。网民有了自由发表意见的平台,可这类言论自由随意、目的性不强、主体分散、导向不明,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甚至热衷于揭人隐私、谣言惑众,充满偏激和非理性、群体盲从与冲动。

经过调查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越来越频繁,网民平均每周上网16.5小时,已经超过了许多互联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网民平均上网时长。中国网民素质还有待提高,对于大多数网民而言:网络的娱乐潜力大于商务潜力。值得注意的是,网民数量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在这种形势下,主流网络媒体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便应该成为一种自觉。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除了引发投资者的关注之外,管理部门在2006年将目光更多地聚焦在这一领域。

三、网络新媒体健康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

仔细观察一下网络论坛和新闻跟帖的内容,大致也可以看出,理性、周密、客观的评论并不占主流,很多言论相当极端,情绪化、非理性、泄一时之愤的言论非常多,许多人甚至用极不文明的语言表达偏激立场,在网上形成“群骂”景观。互联网的“无界性”“自由性”既是优势,也对原本安全的社会运作模式造成了潜在威胁。从稳定社会大局、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创造健康的社会发展环境角度出发,必须由政府出面,通过法制力、行政力等强制手段有效地对网络公共空间进行管理,对网上舆论进行正面引导,才能避免某些不良倾向造成现实中的连锁反应。

有人把互联网上的言论堆积形象地喻为“舆论的狂欢”,这点在中国的互联网上或许更有代表性。受传统影响,中国人历来参政、议政愿望较之西方人更为强烈,政治是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主要话题,互联网的出现为这些言论提供了更公开的表达平台。我国互联网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在舆论表达功能的发掘上却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论坛BBS数量极多,门类五花八门涉猎广泛。表面上看许多论坛都有明确的内容限定,可是经常发现在以房产、购物或技术等为主题的论坛上仍有大量讨论时事的贴文存在,如果遇到突发事件发生,大部分论坛更是立即转向突发事件讨论,并不会因为事先的内容限定而放弃说话机会。

“新闻跟帖”也是我国网站独创的网络发言形式,自出现以来深受网民欢迎,一些关注度高的新闻甚至能达到成千上万条评论跟帖,相比在其他国家互联网上较为发达的电子商务、金融证券等,言论功能活跃是我国互联网的突出特点。互联网上丰富的舆论资源为政府决策提供了获取民意的重要渠道。随着网络日益普及,大多数领导人都开始重视从网上了解人们对经济发展、社会问题、政府决策的意见看法,客观上也影响了政府进一步决策;“两会”召开期间,普通百姓通过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网上直接交流,甚至献计献策,使公民得以直接参与到公共事务管理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在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扮演了推动者的角色。

四、结论

在未来几年里,我国互联网仍将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面对互联网发展的新形势,要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提高党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课题。这是管理网络新媒体的基本指导思想,加强对网络新媒体的引导和管理对于净化互联网环境、推进网络健康文明发展至关重要。这些规定都符合两条基本原则:一是维护国家利益;二是保护公众利益。具体地说就是要规范信息发布程序,不制作、不发布、不传播危害国家安全、影响社会稳定、违反社会公德的有害信息,守法自律,树立信誉,维护形象,共建网络媒体诚信。

总之,网络媒体总体上是发展良好的,对社会经济和文化、政治产生了很好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个人将成为网络新媒体的主体,不仅仅是信息的消费者和用户,也是更主动的信息生产者、创造者。只有坚持正确的舆论方向,加强有效的引导和控制才能健康地发展和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官建文.新媒体需要新“把关人” .对外大传播, 2007(1)

[2]席伟航,霍志静.政府参与新媒体管理的动因和原则——以互联网为例.中国记者.2006(2)

[3]柳斌杰.新媒体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传媒.2006(12)

[4]陈少华.网络媒体的有效引导与管理.新闻前哨.2007(2)

[5]栾轶玫.新媒体行进在林中路上.青年记者.2007(1)

[6]蔡名照.把互联网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信息网络安全.2007(2)

网络媒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1 网络媒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网络技术不完善

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使用网络的人群覆盖面广,分布世界各地,但是,从网络技术的发展时间上看,发展时间较短,导致网络技术发展的不完善,在发展过程中许多问题未得到及时解决,给网络用户的使用埋下了严重隐患。网络技术是否能够取得突破性的发展从根本上决定着网络传媒是否能够拥有健康安全的运行环境。技术漏洞加之网络自身监管的不足,会导致个人信息泄露,信息内容混杂,存在大量垃圾信息等问题,使得网络使用户要进行复杂的信息过滤和检索,不能准确、快速有效获得自己所需信息;同时个人信息的泄露也会给生活增添不必要的烦恼和困扰。不法分子也会利用网络来散布谣言,传播不良信息,用错误的言论来蛊惑人心,影响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更有甚者利用网络进行欺诈、勒索等犯罪活动,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危害社会秩序的安定和谐,给个人和社会造成极大损失。

1.2 网络媒体行业管理不善

网络媒体承载着信息传播的任务,网络媒体的工作人员对网上出现信息的及时过滤、筛选、评判使得网络媒体得以正常运行,但是,由于工作人员专业水平和个人素质参差不齐,便时常出现由于工作人员的工作疏忽或者为自己谋私利而导致不良信息在网络上肆意传播,使网络环境“污水横流”;工作效率低下,信息不能将及时传播和里利用,网络信息系统阻塞。

1.3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网络是个虚拟的世界,在网络中人们可以自由表达想法,发表言论,但是,有些人却在网络中用恶意的语言中伤他人,甚至有损社会和国家的利益。由于有关网络的法律体系构建并不完善,使得造谣生事之人得不到应有的警告和惩罚,导致网络环境污浊,网络媒体发展遇到瓶颈。

2 网络媒体发展问题的对策

2.1 推进网络技术创新发展

网络技术的创新发展是网络媒体沿轨道运行的根本,鼓励各大网络媒体实行网络实名制度,对网络用户进行身份认证,有利于对网络用户进行及时的掌握和控制,降低网上犯罪的可能性,加快网络犯罪侦破的进程。要不断开发新的软件,提升网络系统对信息的识别能力,留取能够被人们有效利用的信息,及时过滤不良信息,保证网络环境的清洁;同时要提升网络媒体的安全性,使得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及隐私得到有效保护。

2.2 提倡网络媒体行业建立健全自律机制

网络媒体行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网络行业从业人员需要加强自律意识,抵制外来诱惑,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进行自我约束,总结行业发展规律,时常反思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从问题中获取经验,用自身过硬的专业技能保证网络稳步发展。网络行业自身的调整对于网络媒体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办事效率,降低社会能源资源的消耗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2.3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有效健全的法律制度是网络媒体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基本保证。在建设完善法律制度的同时,要采取多种监管手段,加大处罚力度。网络用户在上网的过程中不仅要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更要根据法律的规定负责任的履行自己的义务,法律的制定只能起到外在监督的作用,想要真正拥有绿色上网的环境需要大家每个人的努力。

2.4 网络用户提高辨别能力

网络中很多不良的信息,往往夹杂在各种形式的信息之中或者以虚伪的外表呈现在大家的眼前,网络用户应当提高自己对信息的判断辨别能力,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汲取有益的信息,去除信息中的糟粕,提高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看到不良信息或网站的出现及时进行举报检举,不给任何不良信息以可乘之机。网络用户的监督力量是任何组织与团体都不可超越的,调动起网络用户的力量,每个网络用户都积极的维护网络媒体的健康发展,真正实现绿色上网便指日可待了。

3 结束语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媒体是人们获取信息、进行学习、娱乐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给人们带来便捷的交流方式,拓宽人们视野眼界。网络媒体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各种问题的出现都不能桎梏网络技术前进的脚步,在解决、反思、总结问题的过程中,网络媒体才得以持续发展,网络媒体的进一步发展会使人们充分享受到网络媒体给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曹淑琴,曾珍.网络舆论监督:公共权力制约的新途径[J].前言,2011(3)135-137.

[2]陈海华.从网络新闻事件看网络媒介从业者素养构建路径[J].中国广播电视学报,2011(2):38-39.

[3]张小罗.论网络媒体之政府监管[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4]胡荣.完善我国网络立法的必要性及思路[J].晋中学院学报,2008(1):77-99.

[5]郭文靖.我国网络媒体的政府监管[J].电子信息,2010(6).

网络媒体的问题及策略 篇5

网络化背景下90后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探讨

周文清

(徐州医学院,江苏徐州221004)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新的影响,面临着新的任务,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不例外。成长在网络时代的90后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也会产生一些共性的常见的心理问题,这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应具备相应的解决方法和解决策略。本文即是关于网络化背景下90后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网络化;90后大学生;

心理问题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网络环境也日益复杂,这些都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带来了新的任务和挑战,也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新的命题。90后大学生,甚至是95后大学生正成为高校学生的主要群体。90后是成长在“网络时代”的一代。据2010年网络使用调查发现青少年网民在网络音乐、网络视频和网络游戏等网络娱乐活动上的使用率分别%、%和%,均高于整体网民平均水平。从小接触网络,一方面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力;但另一方面,“价值多元化”、“道德底线模糊化”等的无网络文化特点也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90后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拖延症”泛滥、人际关系冷漠、纠结的情感问题和认知上的迷惑。

一、“拖延症”泛滥

网络化告诉发展,各种网站也曾不

穷,同类型的网站越来越多,比如,国内的常被网民使用的视频网站有15家,小众的视频则多如牛毛。但为了在竞争中取胜,树立和维持网站自身的特色,各同类网站抢占的市场份额和发展方向不同,每一家网站上传输的信息并不一样。另一方面,网络化的发展,各个网站开发了多种多样的节目来满足网友的选择需要。这导致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转战”不同的网站来获取信息,同时,可供选择的网络产品和网络节目的增多也使得网民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耗费更多的时间。在笔者的调查中,很多在校学生都有“追剧”、“追节目”的习惯。关注更新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有一名学生更形象地描述:“周一看韩剧、周二搜港剧、周三周四迷芒果台,周五的天天向上和周六的大本营是重点,周日的年代秀的独家爆料不能错过。”除了“追剧”之外,睡前“刷手机”也成了“90后”大学生们的共同习惯。笔者了解的学生中,甚至有在睡前要把“人人”、“微博”、“QQ

空间”和“朋友圈”都刷新一遍,一刷就是一两个小时。

大量的网络信息必然会占据大学生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事件,据悉很多同学都习惯将课后作业、学习任务、社团活动,甚至是“洗衣”、“吃饭”这样的日常安排“一拖再拖”,久而久之,“拖延”成了习惯。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日前针对我本校学生所做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8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拖延的症状”。比如在作业间隙不断玩弄手机,忙刷“人人”或微博;还比如,衣服堆了一周才洗。而这种“拖延症”也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焦虑、烦躁、厌恶等心理。

二、人际关系冷漠化

根据网络的不完全调查,90后中独生子女的比例是72%。从小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小伙伴较少的他们,与70后和80后相比,他们更加独来独往、少言寡语,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而又因为较早接触网络,他们把寒暑假的大部分时间消磨

在网络上,而近年来社交网络的发达更是让他们更加偏爱用社交工具沟通。笔者的学生曾经描述过一个非常极端的现象:一个宿舍的四个女孩子,同时拿着手机在她们宿舍的“微信群里”聊天,这种聊天会持续半个小时或更长,讨论结束后,她们又继续各干各的事情,相互不说话。网络的发达,交“朋友”变得更加容易,通过搜索、点击等可以与大洋彼岸的同龄人成为“好友”,但与身边人的交流机会却被大大缩短。事实上,沟通、交流是人际关系的基础,而面对面的交流会让交流双方很直观地了解对方、感受到对方的想法、情感。过多依赖“网络沟通”挤占了“面对面沟通”的时间,使人际关系更加冷漠。

三、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问题

90后大学生从小在父母和祖父母的宠爱下长大,很容易养成不为他人考虑、比较自我的性格,而因为大学前在父母和祖父母的“特别呵护”甚至是约束下长大,进入大学后,突如其来的自由

和自我空间使其有机会做出更多的情感选择,特别对是一些在外地求学的学生,精神上的空虚和寂寞,也使其更易形成对异性的强烈渴求。但因为他们缺乏恋爱经验和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经常陷入感情的纠葛。网络化大肆发展的今天,网络世界的多元化为大学生们展示了大量的关于恋爱、关于情感的信息,而网络上一些特殊情感类词汇的调侃也在90后和00后之间流行起来。网络上的电视剧中,“基情”、“腐女”、多角恋轮番上演,让人应接不暇,在一定程度上给90后大学生做出了比较负面的示范,他们也很容易在潜意识中形成对这些奇怪情感现象的认同感。另一方面,网络化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快节奏的“快餐文化”,社会的流动性也随之加大,这本身就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性,在父母和长辈们的宠爱下长大的不谙世事的90后们,社会经验不足、内心脆弱,在不稳定的大环境下更易产生焦虑、不安全等心理,这对他们的情感生活也产生一定的负面

影响。

四、认知上的迷惑,人格扭曲

网络化的飞速发展使得90后大学生可以接收到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一些被有关部门管制的网站也可以通过“翻墙”访问。有些媒体和商家为了夺人眼球、获得更多的收视率和经济效益,在网络上大肆传播一些低俗的、不符合主流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信息,也使得网络环境更加错综复杂。近年来,“杜蕾斯女孩”、“约炮女”等企图通过出挑的网络炒作获得名气的网络红人都是90后在校大学生群体。而娱乐圈的“那点事”更是在网络传播中变得更加让人大跌眼镜。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大学生活的四年是他们“三观”形成和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负面的信息会令他们形成负面的价值认同;而网络上所宣传的“无节操、无下限”的信息更会使其产生认知上的迷惑,甚至是人生价值选择的迷茫,更有甚者,其人格发展都会

受到非常负面的影响。

网络化背景下,90后大学生所产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受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而针对这些心理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法和新的实践尝试也势在必行。

1.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面对纷繁的网络环境和过量的网络信息,培养90后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是最根本和最基础的一环。网络环境对个体的影响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其信息和环境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则决定于个体本身的控制力和辨别力。而在两项影响因素中,改变环境是外力,调整自我才是根本。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自我总结和计划以及自我情绪控制力。鼓励学生做好个人计划和个人总结,帮助学生掌握情绪管理的技巧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辅导员老师需要高度重视的环节。

2.做好网络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心

灵的成长需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知识有助于他们自助做好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心理健康的维护工作。事实上,网络上有很多心理咨询网站。这些网站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的角色。这些网站来源多样,信息量丰富,高校的心理健康网站可以汲取这些网站的有益成分,建设出颇具本校风范和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发挥网络渠道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信息传播与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的有益影响,为大学生们提供正向丰富的心理健康信息资源,助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3.有效利用网络渠道,开展正向的网络活动。网络环境具有直接、快捷、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有效利用网络渠道,也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必备技能。利用校园社交平台,如学校官方网站、学校心理健康网站、学校官方微博等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可以将所要传播的信

息在最短的时间内推送到最多的学生身边,所以,有效利用这一渠道,策划和推送正向的网络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策划开展网络个体咨询、团体咨询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克服空间上和时间上的障碍,把不同的个体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流与分享经验,发展支持性团体。另一方面可以策划一些正向的全校范围内的竞赛活动,比如由教育部高教司组织策划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这种活动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减少接触负面信息的机会,摆脱这些负面信息所带来的困扰。

4.培养大学生在互联网上主动弘扬正能量、自觉抵制负能量。积极参加“阳光跟帖”行动,用文明语言和理性态度发表网络评论,营造理性、平和、有序的网络舆论氛围;围绕中国梦、推进改革、推行法治、奋斗创业、社会公益等内容,主动在网上发出和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博、微信、帖文、视频等作品。对于网上出现的违反四项基本原则、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利于民族团结等错误言论,对于“黄赌毒”等负面网络信息,教导大学生坚决抵制、主动驳斥、积极举报。自觉增强网络文明素养,遵守互联网法律法规和网络文明规范,自觉依法上网、文明上网、绿色上网,不浏览不健康的网络页面和信息,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5.培育和发展现实世界的校园课外活动。丰富而多彩的校园活动可以将大学生们从虚拟世界拉回到现实世界,同时有益于他们的身体健康,并且能够帮助其发展人际关系,在近距离的人际互动中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网络化飞速发展的背景下,“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辅导员老师的重视,引导这一群体克服网络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培育和维护健康的心理状态需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艳红,黄志梅,杨永华。90后大学生健康网络学习方式的研究———以泉州地区大学生为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03)。

网络媒体的问题及策略 篇6

这次教学改革一经推开就受到了广大英语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多媒体及网络给学生们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但与此同时,在进一步的教学和使用过程中,广大师生也不断地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丞待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和光盘

在多媒体及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离不开教学课件和光盘的使用,这些新的媒介取代了“黑板、粉笔”的传统和枯燥的媒介,集成了文字、图像、视频、动画、音乐等多种元素,可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图文音并茂的学习内容,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大大提升,使得知识的传授变得浅显易懂,直观形象。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英语教师更多的是使用教材出版社提供的现成的课件,这些课件的质量良莠不齐,很少有教师进行适当地修改,这就造成了教师讲解时的照本宣科,没有考虑到学生和每节课的实际情况。尤其是一些年轻老师,由于讲课时可以照着屏幕宣读,没有对整个课程的详细内容、重点难点等很好的把握,甚至于对所讲的课程都还不熟悉,只是照本宣科便能完成课程任务。所以说,从一定意义上讲,课件助长了某些教师对课程不深入钻研和不细致掌握的惰性。

另外,虽然多媒体课件授课改变了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课堂信息容量加大,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且,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大多数教师是坐着授课,很多时间教师只顾看着电脑操作课件,没有面向学生,缺乏了师生互动。单纯的课件授课还会使得学生听课时精力不集中或一味的盯住课件一页页的翻过而没有仔细体会其中的内容,课后学生会感觉很疲惫而且没什么收获,教师也得不到学生及时的反馈。

(二)教师对多媒体及网络媒介的认识和使用有所欠缺

首先,对于大多数尤其是年龄比较大的英语教师而言,适应基于多媒体与网络的教学新模式,首先要面临的就是多媒体及网络操作技术的提升,如果掌握不了一定的操作技术,那么教学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教学设备带来的问题无法解决,或是新的教学媒介的优势不能充分的被利用起来。其次,有些教师过高估计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的作用。他们把网络教学对教学质量的改进寄予了厚望,认为多媒体网络能革新教育,甚至能彻底解决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问题,能给自己的学校带来新的竞争机会。而事实上,这仅仅是一个理想的理论分析,我们目前采用的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远没真正达到他们所期待的理想状态,在此过程中,英语教师仍起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认为自主学习平台能够给学生提供课内课外的很多知识,因此放松了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放任自流,使得学生的学习缺乏目的性。再者,有些教师担心多媒体的使用会对他们的地位造成威胁,对新型的教学模式持否定态度。

(三)学生对自主学习平台的使用存在误区

学生们对于“自主学习”的概念尚需明确,目前大部分大学生不具备独立承担一切学习责任的能力,学习时间利用率太低,缺乏计划性、监控性、评估性、补救性、方向性,学生自身没有自己动手的愿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他们对自主式课堂教学活动很不适应。他们的自主学习令人担忧,自主学习能力尚需加强。目前很多高校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完成课本练习或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上。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只是更换了完成和提交作业的媒介,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难以完全实施,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许多学生还必须有教师的督促和指导才能有效地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四)多媒体及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结合尚需改进

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并没有完全否定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有些英语教师在这一点的认识上走入了误区: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该全盘的否定,摒弃“语法—翻译法”的教学模式,摒弃词汇教学,过分强调“听说法”、“视听法”、“交际法”等新的教学模式所擅长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的问题就是怎样把自主学习平台的学习和普通教室的学习结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而不是对立和重复。

(五)多媒体及网络学习的教学软件和硬件问题

软件方面,网络英语教学数据库和课件几乎还是一个空白。目前普遍使用的是出版社按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教材配置的光盘,一些网络课件不能适应实际教学的需求。网络课件缺乏灵活性。有些课件的内容很丰富,有很好的文字材料和例题,但出于保护知识产权之需,整个课件事先设置了密码,整个教学都是按事先设计好的模式和流程进行,无法因教学需要进行改变和打印出来,因此不能完全做到因材施教。

硬件方面,多媒体及网络是一门技术,在给师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自主学习平台,经常会出现网络或电脑硬件的一些问题,不能正常的运转,给师生带来麻烦。缺乏专业人才,制约了网络英语教学的普及和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发展。懂技术的,语言不能过关,懂语言的,技术不能过关。特别是年纪大的教师不喜欢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复杂的技术手段。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中介作用以解决出现的问题

以上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制约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需要尽快找到应对和解决的办法。当然,解决的途径和方法肯定不是唯一的,但是我们可以总结导致这些问题的一个共同因素,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即:大学英语教师的中介作用没有发挥好。在网络和多媒体环境下,教师开始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完全教学中心的角色,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教学设备与媒介和学生之间的中介、沟通桥梁、联系纽带。怎样发挥好教师的中介作用将从很大程度上决定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好坏。以下是针对上面提出的各种问题对于教师中介作用发挥的具体建议:

(一)教师要对课件的内容进行恰当的选择和修改

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共同完成的教与学有机结合的过程,教师的“教”必须引导学生的“学”,并注重师生互动。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课的主题,对课件的内容进行适当的选择和修改,课件长度不宜过长,要适当缩短。课件中涉及到的重复性的内容也要进行删减。因为课件给学生提供的知识应该是言简意赅的而不是面面俱到的,这样既可以给学生提出问题,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另外,还要精心安排和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性思维,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

(二)教师要进行角色转换和角色定位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尽快适应自己的新角色。打个比方来说,即从之前教学过程中扮演的“主演”到现在新模式下的“导演”。与此同时,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即“主演”,学生学习的内容和进度、检测与评价等环节都主要由学生自己来把握。教师开始演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监督者和合作者。在微观上,启迪和促进学生外语知识的建构;在宏观上,教师要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对学科知识的宏观把握,引导学生将局部的零星知识串接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并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的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听说读写能力,并使之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三)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要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自主学习”概念的认识,强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避免学生到自主学习中心后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下手。针对学生在网络模式下自主式英语学习能力较差的情况,教师应该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一开始安排集中网络学习的时间,教师可以实时实地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如教师通过网络分配的任务,并通过网络进行答疑和检查。只有这样,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才会逐渐地消除,较为理想的个性化学习环境也就得以创造。

(四)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及网络,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

按照新的教学模式的要求,教师课堂的讲解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有些教师可能会把自己的讲义、课件连同让大家讨论的题目、课后的练习等等全部放到自主学习平台上,传统教室的课程某种程度上也变成了学生的自习课,省去了教师讲解的环节。这样一来,对于大部分同学而言,知识的掌握很难做到全面和深刻。传统教室的课程应该同样予以重视,虽然不需重复网络学习的内容,但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检测和评价,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

(五)学习多媒体网络教学技术

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高校有必要聘请专门的技术人员来专门负责多媒体及网络教室的设备,对教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维修,更为必要的是对广大英语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保证教学的正常运转。广大英语教师也要努力成为网络英语教学专家即网络技术专家和语言专家的强有力结合者。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它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虽然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仍未摆脱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统得过多,管得过死,从学习内容、进度到教材的选择都由教师决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多媒体及网络环境给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的发挥着传统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很多优势。但事物总有两面性,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也不例外,我们应该在充分利用新模式优势的同时,及时地发现其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地进行解决,扬长避短。而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中介作用,扮演好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设计者”、“监督者”、“指导者”等新角色,更好地促进大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内江科技[J].2007(8).

[2]谢阿敏.浅谈多媒体条件下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若干的问题.大众科技[J].2008(7).

[3]张丽杰.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存在的几个弊端.科学教育论坛[J].2005(22).

(作者简介:祁艳晶(1982-),女,汉,河北衡水人,河北金融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助教,华北电力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外语教学与英语语言学研究。黄小芳(1970-),女,汉,河北易县人,河北金融学院外语部 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外语教学与英语语言学研究。)

网络媒体的问题及策略 篇7

随着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校园网络的快速普及, 信息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参与公共舆论、影响学习生活的重要平台。高校校园网络 (如校园BBS、校园贴吧、微博、微信等) 迅猛发展, 已经深入到大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当中。校园网络舆论涉及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 同时也反映着大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加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 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和谐校园舆论环境, 是21世纪赋予高校的一项新的使命。

1 校园网络媒体简介

(1) 校园网络媒体的概念。网络媒体主要有校园官方网站、校园BBS、校园贴吧、当地社区门户网站, 以及师生的个人微博、微信等。校园网络媒体全面展示了老师和学生的的学习环境、工作进展、文娱生活、休闲运动等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是校园里辐射范围最广、访问量最大、热度最高的主流媒体之一, 是师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交流学习、表达意见的重要渠道, 对师生的工作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 校园网络媒体的特点。校园网络媒体与其它传统媒体相比, 存在着巨大的传播优势, 具有传播快速、传播范围广、内容丰富多样、检索方便、可多媒体传播、互动性强等特点。校园网络媒体成为越来越多师生获取信息、交流学习的重要途径。

(3) 校园网络媒体的作用。高校网络媒体贴近师生的工作学习, 成为校园舆论传播、新闻速递、宣传教育、互动交流、娱乐休闲的重要途径, 成为师生学习、工作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院网站成为学生查询教务信息、课程成绩、考试报名、提交作业、问卷调查、师生课后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校园BBS是学生讨论校园文娱生活的主阵地, 在这里有校园动态、学术讨论、心情物语、影音欣赏、版友求助、跳蚤市场等;个人微博、微信成为越来越多师生朋友圈交流分享的主要媒介。

2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

(1) 舆论环境高度自由与舆论方向难以约束并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是匿名的、自由的、开放的, 这就造成舆论环境的高度开放。校园网络舆论的参与者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 高校网络舆论内容从国内外时事到师生身边事, 无所不包、无所不及, 积极与消极并存, 真实与虚假并存, 理性与偏激并存, 内容包罗万象, 观点五花八门, 舆论的方向难以约束。

(2) 舆论主体复杂多元与合理诉求渠道不畅并存。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主体复杂多元, 每一个网络参与者既是一个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者也是一个舆论的制造者。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有自己的观点和诉求, 造成了网络舆论的主体的个性化、多元化和不可预测化。由于学校提供的合理诉求渠道少且不畅, 或是学生根本不清楚如何去有关部门诉求, 这时校园网络成为他们最好的诉求表达、监督学校行为的信息空间。

(3) 舆论客体群体极化与媒介素养教育滞后并存。校园网络舆论的客体以在校大学生为主, 他们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如学习经历、生活环境、价值观念、年龄相仿, 因而他们在舆论中会倾向于一致性的结果, 易造成群体认同感。在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滞后的情况下, 看待问题时不全面, 极易产生偏激的观点和行为, 由于群体的认同感, 会使舆论向错误、极端的方向偏移, 甚至可能会被一些过于极端化的小团体将舆论激化, 从而升级为网络群体性事件。

(4) 舆论传播立体交互与校园媒体引导乏力并存。校园舆论立体交互, 现代网络媒体的反应快速, 覆盖广泛, 校园BBS、贴吧、个人微博、微信、QQ等朋友圈迅速传播。目前, 校园网络媒体却存在重说教轻宣传、重管控轻引导、重建设轻服务、重管理轻沟通, 在面对焦点、热点问题不能积极主动应对, 引导乏力。

3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策略

(1) 精心构建和谐校园, 优化网络舆论环境。学院应首先从自身建设出发, 精心构建和谐校园, 才能塑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儒雅的学习氛围、以生为本的教学管理、生动形象的课堂、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温暖如家的生活服务、精彩纷呈的文体活动等等都会给舆论客体一个良好的舆论评价。同时要优化网络舆论环境, 积极处理网络舆情。对于网络舆论讨论的热点问题, 要做好耐心解释工作, 及时反馈处理、跟踪回访, 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为一切学生服务。

(2) 加强媒介素养培训, 提高舆论参与能力。媒介素养教育的滞后是校园网络舆论引导中存在问题之一, 加大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和紧迫。高校应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视野出发, 加强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提升学生对信息的分析选择、评估思辨、学习创造的能力, 提升学生网络伦理道德观念, 提升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法规的能力。学生媒介素养提高了, 自然从源头上减少了校园网络中的非理性言论, 让流言止于智者, 学生才能在价值多元化、信息繁杂化的网络世界明辨是非, 去伪存真。

(3) 真诚面对校园网络舆情, 重建解决问题的渠道。校园网络是学生与校方进行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 校方应在校园BBS中开辟专门的交流窗口, 并安排专门教师负责管理。通过交流窗口, 第一时间得知学生的诉求、问题、困难等, 并将收集到的这些问题及时反馈到归口本门, 并要求相关部门在规定的时间里就问题进行响应、解决。让校方真诚地面对校园网络舆情, 重建解决问题的渠道, 同时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有问题就在校园BBS互动交流窗口反应, 就一定能解决问题, 这样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减少了不良情绪的发酵升级造成消极舆论的传播。

(4) 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 净化校园网络舆论环境。校园网络是校园网络舆论的主要来源, 是各种舆论滋生的温床, 因而, 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是净化网络环境, 引导网络舆论发展方向的重要手段。学校要首先制定一套完善的校园网络制度保障体系, 从制度上规范校园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 比如《XX院校校园网络管理制度》、《XX院校校园网络信息发布条例》、《XX板块发帖回帖规则》等。在建立制度的同时, 要有一支专门的立体式校园网络管理队伍, 包括学院网络管理专职教师、学生校园网络自律会、BBS站长和版主等。这支专门的管理队伍可以渗透到校园网络的各个部分, 融入在网络舆论的最基层, 可以及时了解网络舆论的情况, 构建的高校BBS体系模型如图1所示, 实现了从省市信息监控中心、高校、校园网络中心到BBS站长, 再到各个讨论区的立体式校园网络监控体系, 可以有效地监管和引导校园网络舆论。

4 结束语

在校园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 利用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言论成为现代大学生的首选, 网络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以及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如何发挥好校园官方网站、校园BBS、贴吧、个人微博、微信、QQ、当地社区门户网站等在校园舆论中的作用, 对舆论进行正确而有效的引导, 是网络时代下赋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管理服务工作新任务和新使命, 我们应当创新宣传工作方式, 以生为本, 真诚为学生服务, 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和谐校园舆论环境。

摘要:随着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校园网络的快速普及, 信息网络逐渐成为师生积极参与公共舆论、影响学习生活的重要平台。本文探索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特点, 并提出了积极的引导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校园,网络舆论

参考文献

[1]李健, 杨杪.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策略初探[J].成功 (教育) , 2013 (1) :255.

网络媒体的问题及策略 篇8

1 网络新闻的特点及道德失的具体表现

所谓网络新闻, 主要是从新闻的传播媒介进行区分, 即通过互联网进行新闻传播, 观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短时间内获得新闻信息。与传统的新闻相比, 目前的网络新闻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其一, 网络新闻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与传统的新闻相比, 网络新闻能够实现全天候的实时新闻更新, 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新闻传送给观众;其二, 网络新闻的传播途径非常广, 内容的形式丰富。网络新闻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新闻的内容和形式, 因此在内容的丰富度上有了较大的创新, 而且网络新闻可以通过视频、音频以及图片等形式进行全方位的传播;其三, 观众可以随时参与到网络新闻的讨论中, 由于互联网的时效性和开放性, 观众可以将自己对新闻的看法通过评论的形式进行反馈, 从而加强了观众与新闻媒体的互动。

结合近几年来我国媒体网络新闻中道德失范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 其主要表现形式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网络报道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因素, 容易造成观众对事件认识的扭曲。具体而言, 一些网络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 采取了先入为主的态度, 对新闻进行了片面的报道, 然而一旦事件公之于众, 就会使得观众对网络新闻的真实性产生质疑, 从而产生了在观众群体中的失信。目前网络新闻片面性报道的一些常见表现有恶意炒作、子虚乌有等。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 然而一些网络新闻为了吸引观众眼球, 不惜编造和杜撰虚假新闻, 这对网络新闻产生了极大的损害。二是在网络新闻中时常出现恶意诽谤和谣言。目前网络新闻缺少法律的有效约束, 因此在网络新闻中出现了谣言四起的现象, 而这些诽谤信息会对受害者的名誉产生极大的损害。三是网络新闻中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网络新闻具有十分明显的虚拟性和极高的自由度, 然而一些网络新闻媒体为了满足其上也需要, 时常忽视其自身的社会责任, 为了迎合观众的需求, 在网络新闻中添加一些不负责任的信息。同时由于一些网络新闻的从业者素质较低, 使得目前网络新闻中充斥着大量的黄色、暴力等不良信息, 这些不良信息对整个社会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不仅威胁着网民自身的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 同时也对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四是网络新闻极易产生错误的舆论导向。在网络新闻中, 正确的舆论导向可以鼓舞精神、除恶扬善, 然而错误的舆论导向则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消极的影响。而且由于一些网络媒体是由境外公司投资, 因此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 为了刻意追求网站的点击率, 往往倾向于报道一些揭露性的新闻, 导致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出现偏失, 甚至会对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 解决当前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的对策

媒体网络道德失范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 甚至会损害国家的形象, 因此结合目前媒体网络新闻的主要特点及其道德失范的主要现象, 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第一, 深化和增强政府对于媒体网络新闻的监管力度。首先应该加强网络新闻的法律体系建设, 强化国家对于网络新闻传播的监管, 真正实现对网络新闻的依法管理。我国相关部门从2000以后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网络新闻的法律法规, 这对于保证网络新闻传播的有序进行起到了保障作用。然而结合当前网络新闻媒体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发现, 这些既有法律显然是不够的, 因此需要结合新形势下的实际情况对互联网新闻传播的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不仅如此, 还要进一步改进目前网络新闻法律执行力不强的问题, 不断推动网络新闻相关法律法规的细化, 提高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而且, 国家对于互联网安全的监管不应该再仅仅局限于网络黑客、暴力色情信息, 还应该进一步将范围扩大至异常舆论导向等方面, 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出台相关的政策。

第二, 增强网络新闻编辑的社会责任感。在对虚假网络新闻的研究中, 相关专家提出了虚假新闻实质上是职业道德的缺失。目前, 我国无论是传统的新闻媒体还是网络新闻媒体, 都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 因此网络新闻在新闻的时效性和丰富度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然而, 也有一些网站为了自身的商业利益, 传播一些刺激性的新闻吸引网民眼球, 然而这些新闻的发布有着很强的随意性, 这自然也为虚假新闻提供了滋生的土壤。然而虚假新闻的产生, 其根源是网络新闻编辑的社会责任感缺失。实际上, 网络新闻编辑的道德水平和素质直接决定着网络新闻的质量。因此, 要结合网络新闻边界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 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和道德熏陶, 并且定期开展相关的业务培训, 逐步提升整个网络新闻从业者的素质水平。与此同时, 还要提高网络新闻编辑的从业者准入门槛, 选择素质和道德水平较高的专业性人才队伍。

第三, 网民应该珍惜其话语权。在目前的网络新闻中, 网民可以直接参与到对新闻事件的评论中, 同时网民之间也可以相互看到评论信息, 因此, 网民的评论信息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自身看法, 还会对其他网民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这一层面来讲, 网民应该努力约束自身行为, 提升自身的素质, 并且珍惜自己的网络话语权。目前在网络新闻中网民之间的谩骂司空见惯, 而这些言论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会对其他网民产生误导。因此, 网名要自觉的对自身言论予以规范, 在发表评论时要保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同时, 相关部门对于一些恶意炒作和发布虚假信息的网民应该给与一定的惩处, 以更好的保证整个网络新闻环境的秩序。

3 结论

现代媒体网络新闻道德失范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需要国家相关部门采取综合性的措施, 逐步提升我国互联网新闻编辑从业者和网民的整体素质和道德水平, 从而可以更好的保证我国的社会稳定与和谐。同时, 网络新闻道德水平的提升还会在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舆论导向, 有利于保证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车宇.网络新闻道德失范与建设问题探究[J].民营科技, 2013 (1) .

[2]张爽.探讨目前我国网络新闻道德示范问题[J].新闻传播, 2014 (3) .

[3]何伟.网络新闻的道德失范与对策[J].青年记者, 2012 (9) .

[4]胡玉敏.网络新闻的道德失范及对策[J].科技传播, 2014 (12) .

网络媒体的问题及策略 篇9

1 当前传统电视媒体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传媒电视媒体发展现状中遇到的瓶颈主要来自于同行业的竞争、自身运营模式存在不完善因素、传播方式的挑战等方面。

1) 新兴媒体冲击传统电视媒体, 降低其市场占有率。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一系列数字化技术的兴起, 以网络、移动通讯设备、数字电视为主导的新兴媒体发展起来, 其以新颖的模式、便捷性、良好的互动性以及受众可参与性等诸多的优势迅速占据了相当一部分的传播媒体市场。在这样的形势下, 传统电视媒体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以电视开机率为例, 据调查北京地区2013年的电视机开机率为30%, 而在2010年为70%, 仅三年时间降低了4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 传统电视媒体的市场占有率在受到各种新媒体的冲击下正在逐步缩小。

2) 传统电视媒体为线性传播, 缺乏互动性。传统电视媒体单一的线性传播手段成为了其发展中最主要的障碍之一。随着人们精神意识层次的提升, 人们开始更多的重视自我参与、自我实现。在当前的传媒行业, 受众大多关注自身的参与性以及互动性, 新媒体的出现正是满足了广大受众的这一需求, 得以迅速占领市场。而传统电视媒体一直以来都是以“一对众”的单一模式开展信息传播等传媒工作。在这样的模式下, 受众只能停留在线下, 被动地接受电视节目传送的信息, 不能实现线上的互动、参与等活动, 受众只能单方面的面对媒体, 不能做出任何反应或者评价, 这就不能满足当前受众的心理需求, 从而使得相当一部分的受众转而投向互动以及参与性强的新媒体, 通过这些平台来获取信息, 同时还能够实现互动。

3) 传统电视媒体盈利模式单一, 抗风险能力差。在盈利模式上传统媒体还没有完全走向市场化, 还是主要依靠广告途径来获得收益。而顺应市场需求而生的新媒体则有多种的盈利模式, 其中包括广告、游戏、会员等渠道, 这些盈利模式使得新媒体的市场估值提高, 便于其进行大额融资, 进而壮大自身实力。在传统电视媒体方面受到固有体制的影响下, 其盈利模式尚没有向市场开发, 主要依靠广告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存在很大的风险。相对于传统电视传播来说, 广告业是个非常灵活、充分市场化的行业, 在电视的市场占据率逐渐下降的趋势下, 其必然会转向与新媒体, 会加强与新媒体间的合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构成了传统电视媒体在广告收益方面的降低, 直接影响其盈利水平, 使其抗风险能力下降。

2 传统电视媒体应对挑战的转型策略分析

针对当前传统电视媒体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笔者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研究再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 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实现其有效转型。

1) 传统电视媒体整合新媒体, 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传统电视媒体在社会价值体现方面是其他众多新兴媒体无法抗衡的, 其生产以及传播内容的优质化、客观化等也是其他媒体形式不能企及的。面对当前的市场化形势, 传统电视媒体要充分依托上述固有的优势, 在将优势加以保持的前提下要进行适度的创新, 然后再充分借鉴新兴媒体的运营模式, 去芜存菁, 将那些自身不具备, 但非常迎合市场以及大众的新型传媒技术加以改良运用到自身的发展中。如将新媒体中突出的优势 (及时性、便捷性、互动性、参与性以及多渠道化等) 加以变通结合一定的科学技术来应用到传统电视媒体中。另外, 传统电视媒体还可以通过新媒体来获取信息, 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提高传统电视媒体信息传播的效率, 能够实现信息传播的及时性;还可以通过新媒体的力量来提升自身品牌的影响力和发布资讯, 如可以以建立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新媒体途径来进行品牌的推广、宣传以及资讯的传播,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关注详细的电视播出节目, 从而提高收视率。

2) 依托信息化技术, 完善与观众的交流互动平台。结合电视传统媒体自身的固有特点, 可以依托信息化技术等一系列的数字化技术来完善与观众的交流互动平台。具体来说,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与观众的互动。1) 直接互动平台。即不借助任何其他媒体形式, 直接通过电视媒体自身来实现与观众的互动。如在节目中根据需要设置与观众互动的环节, 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将观众的反馈信息及时公布出来, 并作出回应;另外还可以选择电话等途径实现实时的对话和沟通。2) 间接互动平台。这种交流互动平台的建立需要依靠其他新媒体平台的作用来达成。在这方面, 传统电视媒体可以借助移动通讯媒体、网络媒体等渠道来成立自身的官方网站、微博、论坛等, 通过软件技术以及专业人员的维护来实现与观众间就电视节目的实时在线交流和沟通;另外, 还可以依托先进数字技术, 来成立电视台附属的网络电视, 这一形式在当前已经较为普及, 但是在互动性、灵活性方面还稍逊色与其他网络视频等新媒体途径, 需要再加以完善和创新。

3) 创新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 夯实其经济实力。在传统电视媒体的转型中, 对盈利模式进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提高其盈利水平, 能够夯实其经济实力, 提升其市场估值, 从而获得更多的融资和发展机会。具体来说, 电视媒体新型盈利模式的建立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 要依托自身固有的优质产品的品牌效应, 开发出多元化的产品经营方式, 如电视台自营的电视购物, 或者与有品质保证的商家进行合作开发购物节目等。这些经营方式在一些电视台也有所体现, 但是所占的比重较少, 在实现转型的过程中, 需要对现有的方式进行扩大和完善。其次, 要注重传统电视媒体的延伸产品的开发, 通过价值链作用使电视媒体增值, 降低广告收入在全部收入中的比例。

3 结论

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并得到迅速发展, 显示其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而传统媒体具有丰富的资源、专业的人才、长期的品牌优势, 两者交互与融合是其发展趋势。在当前的趋势下, 传统电视媒体必须要逐步进行转型, 使之形成为全媒体, 才能在市场中生存和持续发展。在转型中会遇到各种的障碍, 其中主要的问题体现在新媒体的冲击, 一对多的传播方式缺乏互动性, 以及盈利模式单一等方面。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 同时参考了一些参考文献, 提出了针对以上问题的解决措施。以期能够凭借这些转型策略帮助传统电视媒体顺利向新媒体转型, 能够更加广泛地发挥其自身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罗星丹.论新媒体时代下传统电视媒体的转型[J].新闻传播, 2013 (10) :235-236.

[2]周威玲.从传统电视媒体到全媒体转型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 2014 (1) :100-101.

网络媒体的问题及策略 篇10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要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便使教学收获到了一半的效果。而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他们关注的是形象的事物, 会对一些色彩鲜艳的图片、动画产生兴趣。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利用多媒体多设计一些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图片或动画来引起一堂课, 让学生在兴趣中开始一节课的学习。

例如, 我在教学“8加几”时, 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 设计制作了这样的故事情境。小猪自认为自己很聪明, 什么都会, 它的朋友就想考考它, 于是给它出了这样一道题。这时大屏幕上出现图片:10个格子的空盒子, 接着画面变成盒子里有8个鸡蛋, 外面有4个。然后, 它的朋友就问它一共有多少鸡蛋?怎么列式?得数多少?前两个问题的确难不倒小猪, 而后一个问题却把小猪给难住了, 既而引出新课内容。

又如, 在讲解三角形的特征时, 我根据教学目标, 在导课时就设计了一些有关三角形的实物, 如红领巾、房顶、大桥的拉线等。通过让学生看这些实物的图片, 更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三角形。在这基础上, 我在讲三角形的特性时, 让学生通过动画对比, 更直观地对三角形的稳定性有了认识。这样, 学生接受知识很快, 而且还对三角形有了更深的认识。

再如, 学生遇到难题时, 往往会退缩。这时如果利用多媒体化难为易, 学生也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的。当我们在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 由于学生对立体图形认识的能力不够, 所以往往会感到很迷茫。这时, 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 更形象地让学生感受到立体图形的不同面。如在求无盖的长方体表面积、粉刷教室墙面、通风管道、火柴盒等问题上, 在课堂中让学生能充分感知每一种情况的变化, 通过网络找到相应的图片后, 制作出每一种变型的立体图,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参与从而得出计算方法。当学生在积极参与时思维能力也在提高,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所以说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建一个形象、声音和教学相结合的情境, 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吸引他们的注意, 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习数学知识。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动静结合, 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求, 静态、动态与活动相结合, 使静态的知识动态, 可以直观生动的显示在图形的变化, 有效激发学生去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使教学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 促使学生积极学习,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并一个接一个形成感性认识的过程。

例如, 我曾听一位老师教学“圆锥的认识”一课时, 由于这种图形学生平时接触不多, 对它的认识不够。所以该教师应用多媒体制作课件, 先在屏幕上展示生活中的圆锥, 让学生对这个知识有一个认识。在认识它的高时, 学生更是不能理解, 所以老师先显示一个亮点, 然后用不同颜色从这一亮点在图形内部做出圆锥的高, 同时闪烁着这条线, 让学生对它有一个认识。通过这样动态显示, 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 化静为动, 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

现在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新教材上设计了很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 促进思维能力的内容。特别是一些数学广角, 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并不是很容易。这时, 如果利用多媒体的展示, 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得到了帮助。如推导图形的面积公式, 求立体图形的体积及表面积、找次品、烙饼问题等。如果真的在课上实验让学生认识, 可能会费时费力, 而且会有一部分学生没有都做完实验, 对知识的形成不够全面。这时, 如果利用好多媒体就会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三、在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

现在, 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已经成为教师和学生认可的了, 但许多人往往追求形式, 没有很好地使用, 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我也知道一些数学老师的媒体应用上有很多不恰当之处, 如一些老师下载所有的链接, 在课上向学生展示太多的课件, 用来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 但却忽视了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所以, 怎样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也是我们所要重视的问题。

现在, 许多青年数学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 不再关注教学的基本训练, 导致教师的应变能力很差。太多取决于教学课件, 完全放弃了直观教学模具、板书的形式。教师带来好课件使用前, 不再注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内容, 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实践, 导致错误。有些教师为了办好课件, 用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制件课件, 而教学被忽视了, 对方法的研究和教学模式的选择, 相当于把马车放在马前面。

总之, 如何利用好多媒体进行教学, 是我们新一代教师所面临的新问题, 所以我们要不断完善多媒体教学, 改进不足, 真正的为课堂教学服务, 为培养学生能力服务。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中, 应用多媒体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 使一些较抽象的事物更直观形象地让学生认识。一节课如果现代信息技术的多种媒体运用恰当合理, 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生动,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那么, 如何恰当地使用多媒体,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呢?

网络媒体的问题及策略 篇11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有了极大的改善。特别是随着国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顺利启动和实施,农村中小学有了自己的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教室,这为农村学校的现代化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然而,在多媒体教学活动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本文就此展开论述,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现代教育技术;远程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8454(2009)20-0018-02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1.领导不够重视,教师积极性不够高

自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以来,一些学校领导或是分管领导不够重视多媒体技术对教育教学的辅助作用,忽视了多媒体教学。其表现是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完善,奖惩不分明,导致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的积极性不够高。

2.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不足,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

一些农村教师信息技术知识比较落后,在学校举行信息技术校本培训时,不认真参加培训,不愿意上机操作实践,平时也不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导致连一个简单的课件都不会制作,下载后的课件不能根据自己教学需要进行编辑、修改。多媒体教学只是纸上谈兵。

3.多媒体教学设备欠缺,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

在农村,除了条件稍好的学校外,一些学校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根本无从谈起多媒体教学。一些学校仅有的一间多媒体教室,不能满足整个学校几十个班的多媒体教学,使得矛盾重重,不利于多媒体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4.思想认识不够,多媒体教学课件质量不高,教师乱用课件的现象依然存在

在农村的学校中,一些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不能根据学科课程的特点,因时因教材等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加之思想认识不够,总认为多媒体教学只是学校的表面要求,不会具体进行教学业绩的考核考评,只是应付而已。制作课件时不去搜集整理资源,而是利用Internet的资源优势直接下载课件,对其中的知识点和错别字等不进行修改和整理,直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造成乱用课件的现象。

5.教师信息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农村,由于受地理环境、社会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够严谨,教师的随意性较高,一些教师违反设备操作规程,在进行网络资源下载时浏览不良网站等,信息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多媒体教学的应对策略

1.加强领导,健全制度,严格奖惩,确保多媒体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职能部门,应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管理和引导,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考评制度、奖惩制度,对现代教育设备的管理和利用实行责任追究,对表现较好的,给以适当的物质奖励;对开展相关活动不利的,实行年终考核不合格或是不能参加当年的评先选优等,确保多媒体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2.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的资源优势

(1)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于一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各种媒体技术的交互出现,能较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大知识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为学生提供大量全面的学科知识,使教学容量大大增加,从而扩大学生视野,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3)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具体化

在常规教学中,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很难以具体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使生活中一些比较抽象和难以表达的问题和概念等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比如,数学、物理、化学学科中,一些比较抽象的图像,一些难以实现的常规实验等,我们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将其有效地表现出来。又如语文、历史等学科,在谈到人物故事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有关这一人物的历史故事、背景等,让学生能全面了解相关的知识。

(4)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多媒体教学不同于常规教学,必要时可以放一首音乐给学生听,放一段短片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3.进一步加强学校信息技术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学校应根据具体教学的实际和教师自身的实际,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培训时应采取严格的培训制度和纪律要求,为使培训真正取得实效,尽量避免一些低水平不适用的重复培训现象,从而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专业水平,培养教师良好的信息素养。

4.加大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投入力度,确保各项教育活动正常进行

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大现代教育技术的投入力度,无论是硬件方面还是软件方面,在政策上对农村学校经费的投入与管理给以适当的倾斜和放宽,为农村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和空间,便于开展有关的教育教学活动。

5.多媒体教学要把握好适当的“度”

多媒体教学不是千篇一律的。根据自身教学的实际,可以选择利用多媒体课件,也可以利用实物展示台进行,有时可能要采取几方面结合的方式。另外,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还要根据教师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宜用多媒体教学的就用,不宜用多媒体教学的就不要强行运用。要把握好多媒体教学的“度”,杜绝“换汤不换药”式的多媒体教学。

总之,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正确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的活动中来,大大提高课堂的使用效益,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书本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网络媒体的问题及策略 篇12

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旨在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构建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如何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我国大学生英语实际应用的能力。网络英语教学具有多媒体集成、跨平台资源共享、个性化学习、交互和远程教学等许多独特的优势。[1]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的特性与功能,亲身体验各种创造性和合作性及自主性的英语学习。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使过去单一、陈旧的大学英语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革,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和理想的新天地。2007年7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正式稿颁布了,根据这一要求,越来越多的院校正在逐步推行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对传统教学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挑战。

二、网络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多媒体网络教学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谈谈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1. 教师对网络教学的错误理解。

有些教师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简单地理解成把原来写在黑板上的东西用投影仪来显示,把原来用录音机播放磁带转变为使用电脑播放声音,再配上别的一些声音、图像,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堆积在课件里,在课堂上,教师握着鼠标,按照课件里所设计的步骤一一展示教学内容。从本质上来说,他们的教学仍然是“满堂灌”,只不过是披着高科技的外衣罢了,学生并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上学生缺乏情感的交流。课堂教学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的过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后,很多教师坐在主控台前面边操作鼠标,边讲解,不能面对学生,无法与学生进行交流,结果本应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堂教学由于没有了师生的情感交流,课堂气氛显得相当沉闷,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逐渐消失,甚至有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

2. 教师过分追求教学内容的大容量与趣味性。

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高科技技术使教学更容易“寓教于乐”,吸引学生,使课件游戏化、趣味化。但有部分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课件里包含太多的动画、电影片段、歌曲或游戏等,一堂课下来,虽然学生感觉轻松愉快、气氛活跃,但所获得的有效信息量却非常少,根本无法达到我们的教学要求。

3. 教师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能力需要加强。

有的教师从事英语教学多年,习惯了“教科书+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面对复杂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他们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手忙脚乱,不知怎样操作和适时切换到所需的媒体上,因而达不到多媒体教学优化组合的效果。有时也会因误操作造成死机,自己处理不了,还得请技术人员来处理,浪费了宝贵的上课时间。有的教师上课时画面放得太快,学生难以参与课堂活动。

4. 多媒体课件弱化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其趣味性、多样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有部分英语教师过分地追求课件设计形式的丰富性、内容的多样性、视频和音频的完美性,而使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削弱了。

(二)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由于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 接受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 他们已经习惯了教师的授课方法, 因为教师大多会在黑板上列出学习的重点、难点和需要掌握的内容, 因而感到学习比较轻松。

而今面对多媒体教学, 学生感到有喜也有忧, 喜的是多媒体上课图文并茂, 声音悦耳, 图像醒目, 在单位时间内所获得的信息要比传统方法上课所获得的多得多;忧的是面对多媒体提供的大量语言信息, 不知如何取舍, 抓不住重点, 感到学不到什么东西, 毫无成就感可言, 久而久之就慢慢失去了对外语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 由于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的时间不长,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整个教学都是按事先设计好的模式和流程进行的,因此不能完全做到因材施教,不能组织课堂活动,不能像教师一样根据学生的表情和反应随时调整授课节奏[2]。有的课件几乎完全是教科书内容的移植,可教性、可学性和可思性的内容不够丰富,而且图像也多为静态图片,缺少动感。学生看的时间过长,容易产生疲劳,精力难以保持高度集中,影响到学习的效果。

3. 学生自主学习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现在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必须从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成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3]这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但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自我管理能力低,他们上网学习时出现聊天、看电影、玩游戏等情况,有些学生甚至不去网络教室进行自主学习,造成资源浪费。这些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过程在没有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下没有连贯性、系统性,结果学习效果与预期相差很大,久而久之,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动力消失。

三、完善多媒体网络教学及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多媒体网络教学代表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学生唱主角,教师是学生的辅导者、指导者这一目的。在某种程度上,多媒体网络教学实现了“一对一”的教学理想,它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又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转变。尽管多媒体教学目前还存在较多的缺陷,既有软件开发还不够成熟和硬件建设的不到位,也有因教学模式转变而带来的适应过程。但只要我们能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的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为完善多媒体教学功能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可以从几方面来解决以上所提到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多媒体网络教学及教师角色。

在英语教学中,多媒体网络教学只能定位在辅助教学这一层面上,它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网络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启发者、引导者,课程教学的设计者、开发者和研究者。[4]我们应把多媒体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教师要想利用多媒体上好外语课,就必须精心设计出一套内容完整的教学计划,比如,教学步骤、教学重点、学生的课堂语言实践活动、课堂教学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的取舍等。课堂上展示的课件内容不可“照本宣科”地播完课件的全部内容,要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供他们进行课堂语言实践活动。如就课文相关主题进行小组讨论、辩论、演讲、表演等,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毋庸质疑,多媒体教学能给学生输入大量的语言信息,而传统的、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活动却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语言输出的渠道,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相辅相成,优势互补,既能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与沟通,又能使学生掌握英语的实用技能,从而避免单一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局限性。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适应时代发展。

多媒体网络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手段,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还应该掌握必要的网络和计算机知识,熟练运用各种现代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行政主管部门应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的内容可包括: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形式及方法、教学课件的开发及制作、多媒体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化组合等。作为英语教师,应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感和紧迫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尽快适应多媒体网络教学。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网络教学为学习者创造了一个交互的、不受时空约束的、开放的学习环境,这样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习者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获取不同的知识。但由于学习者学习水平、学习风格各不相同,有的主动性强,有的则依赖性很大,所以,在网络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与进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教师要帮助学生改变观念、转换角色,使他们成为语言学习的积极参与者、独立自主的学习者。

四、结语

多媒体网络教学毫无疑问已经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前进方向。它不但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而且体现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将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和“以人为本”的人际交互功能。它引导着英语教学朝着不受时空限制,凸显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但是,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要正确认识、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使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湘玲, 宁春岩.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网络英语教学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 2002, [3].

[2]蔡基刚, 武世兴.引进多媒体网络技术,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J].外语界, 2003, [6].

[3]Piaget J.结构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65.

上一篇:物联网与隐私保护技术下一篇:患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