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网络媒体(共7篇)
地区网络媒体 篇1
一、南京地区新媒体分布现状
南京地区新媒体主要为网络、移动T V、手机报等, 分布在传统媒体附属、门户社交网站南京片、政府部门附属三大部分。而其中又以门户社交网站南京片影响最大。
南京地区传统媒体附属的新媒体主要是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网、南京报业网、龙虎网、江苏都市网。前三者功能相似, 主要宣传自身平面报纸, 访问量少;后二者方可称为意欲分离而独立运行的新媒体。其次是附属于南京报业网的南京手机报;新华报业集团也在打造江苏手机报。
由于创办网站的主旨不在新媒体, 因此新华报业网与企业网站没有什么不同, 只是多了些新闻而已;最需与网民互动的论坛, 从原来最下角条目尚还清晰的一大块导读, 改为如今版中仅为四五条的小小提示并最终消失;对于“发表评论”等门户网站常见基本功能, 由于该网站访问量极少, 网友在上面发表意见引不起共鸣自然失去兴趣。而扬子晚报网也多为自家报版面新闻的重排, 加一点互动和提供平台征稿的内容。南京报业网则因效益不佳, 除主要新闻列出一二十条外, 把注意力集中到能带来效益的手机报上;南京报业认为网站会影响其销售量, 而不愿将新闻版面和内容上网, 成为少数对新媒体不看好的强势媒体。龙虎网系从南京报业分离出来与政府合资, 由于这种分离状态明显, 而网站作为新媒体又在广告收益上滞后, 使之在生存上举步维艰。真正致力于向新媒体领域进军的当属《现代快报》旗下的江苏都市网, 《现代快报》在其主要版面不断宣传江苏都市网, 努力使读者加深对此新媒体的了解, 还开办了港澳版, 不过其页面与运作方式仍沿习旧有网站做法, 并未有太多突破。
由于传统媒体附属的新媒体距离新闻特别是坊间信息太远太慢, 群众便把目光投向了西祠胡同、天涯社区、猫扑、泡泡、淘宝、QQ等大家认为有较宽松自由度的网络新媒体, 连传统强势媒体, 如江苏城市频道《零距离》、南京十八频道《听我韶韶》等, 均在西祠胡同开讨论版, 推动人气。
显然, 对比社交经营网站, 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的认识, 及附属的新媒体机构还处在起步阶段。去年, 汶川大地震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每次改由网络发布, 但地方传统媒体对于网络新媒体的利用还行动迟缓, 这显然与缺乏有影响力的本地新媒体有关。值得注意的是, 门户网站试图在各地建立的分站效果都不尽人意, 如搜狐南京等, 人气很弱;新华网是相对较好的, 因为其早在各地有分社。腾讯虽然借助其即时通话功能被广泛采用, 在各地开通即时新闻服务也颇有影响, 但也仅为很小板块的信息, 并不能突出创造网络论坛集散网民民意的功能, 未能发挥应有作用;这也为意欲打造本地区有影响力的新媒体提供了空间。传统报刊选择了较为熟悉的延伸载体——手机报, 确实是向移动中的公众提供了一种阅读的便利。随着3G时代的到来, 平面传播媒体可以在手机上实现视频广告, 新媒体还有许多领域可开发。
二、居民小区网站大有可为
虽然门户社交网站南京片相对人气较旺, 但仍偏重于发表对社会的意见, 而服务性较弱。
政府部门网站如“中国南京”, 为增强服务性, 南京市政府几年前就试图仿效其他城市如大连、上海、杭州、青岛等开设“市民信箱”这一针对市民服务的网络新媒体, 但由于委托的承办技术方在协调部门工作上的问题, 运转有待完善;而对居民日常生活需要有帮助的南京社区网站, 目前被民政部门演化为一种宣传慈善事业的平台, 其更大的作用有待发挥。
因此, 借鉴国外兴办居民小区网站的做法, 不妨为可取之举。居民小区网站定位明确, 不贪大, 不求全, 立足本小区, 成为业主居民间及与物业服务交流信息的互动平台。在此平台上拓展新闻、生活信息等服务, 可由政府及新闻媒体介入, 委托专业公司承制, 强调公益性与互动性, 将服务居民与采集民意有机结合, 并以此锻炼居民的自治技能, 为创建和谐社会出力。居民小区网站由政府及新闻媒体介入, 还有助于树立权威性, 成为沟通政府与民众的桥梁。此外, 创建本地区有影响力的网络新媒体, 可节约人力物力, 避免到处是网站又到处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
地区网络媒体 篇2
在传统网络广告传播与受众接受度出现分歧的背景下, 一种新兴的网络定向广告——窄告应运而生。在众多传播媒介中, 互联网为受众提供了任意选择的空间, 改变了受众被动接受的角色, 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浏览网页。在激烈的竞争中, 网站在借用广告盈利的同时, 将广告信息以量体裁衣的方式一对一地匹配给受众, 这种以受众本位为理念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互动性的新型传播方式, 标志着中国广告正在步入分众传播、精准营销和窄播的新时代。
一、调查问卷设计及质量评估
2014年1月, 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3年12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 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 358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5.8%, 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此项数据告诉我们一个重要信息, 在新媒体背景下, 网络已经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 广告营销者应当看到, 网络是一个蕴含巨大商机和无限可能性的沃土。
此次调查问卷以西北地区18~24岁高校在校生为对象, 这个年龄层上网时间比较充裕, 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强, 又由于西北地区经济欠发达的特殊性, 使得年轻群体会花费更多时间从网络获取新鲜资讯, 更可以借此对于窄告的传播效果予以研究。问卷设计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 包括性别、年龄、上网时间和网购习惯等内容;第二部分是受众对窄告传播效果的评价, 具体包括受众对窄告的认知程度、对窄告的信任程度、受众对窄告传播的态度三方面。
此次调查在西北地区几所高校内共发放300份问卷, 回收291份, 问卷回收率为97%, 有效问卷281份, 有效率为96.6%。此次调查从性别结构看:男生占53%、女生占47%, 男女比例较合理, 年龄以18~25岁人群为主;从上网时间看, 有92.9%的人群每天都接触网络, 符合大学生上网时间长的特点;从网购习惯看, 有网购经历者高达82.2%。因此, 该调查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问卷调查数据结论分析
1. 受众对于窄告概念的认知程度较低
300名被访者普遍认为, 互联网广告内容参差不齐, 令人眼花缭乱, 难以辨别, 因此在调查中有44.5%的受访者对窄告的表现形式不太了解, 甚至将窄告等同于传统的网络广告, 认为此类广告占用网络资源, 应当被取消。当调查人员向被访者解释了窄告的传播形式之后, 有59.8%的受访者表示在浏览网页时注意过窄告的模式, 这其中又有76%的人群表示能够接受并且喜欢这种人性化的广告方式。
2. 新媒介背景下单纯的文字形式不利于窄告传播
互联网窄告表现形式主要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等。调查显示, 在受访者中有54.1%的人群喜欢直观的图片式窄告, 23.5%的人群更喜欢视频式窄告, 而文字式窄告的接受人群只有11.7% (见图1) 。
在网络元素多元化的今天, 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进入读图时代, 网络信息量巨大, 承载内容众多, 单纯的文字广告已经很难吸引受众的眼球, 只有精美的图片和视频才更容易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3. 窄告点击率与接受率不成正比, 网站知名度影响窄告的信任度
调查发现, 43.8%的人群会查看订阅邮件中的窄告信息, 但浅层阅读的人群占到52.7%, 因此窄告在传播过程中必须抓住吸引人这个原则。在“广告画面”、“感兴趣度”、“商品知名度”、“随意浏览”几个选项中, “兴趣和吸引度”成为影响窄告受众接受度的最大原因 (见图2) 。
与此同时, 影响受众信任度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网站的专业化和知名度。网络虚假广告鱼龙混杂的现状让受众对于电子商务平台的诚信度和商品真伪的鉴别等心存疑虑, 24.2%的人群表示不太相信, 44.8%的人群觉得专业类网站可信度比较高, 21.7%的受访者认为门户网站最可信。信任度也同时影响着窄告的点击率, 可信度高的网站与其窄告点击率成正比, 网络传播效果较好。
4. 受众对窄告传播的心理接受需要过程
调查发现, 受访者不喜欢窄告最主要的原因是:“出现次数多, 烦人” (占56.6%) , “具有强制性” (占7.8%) 。另外, “制作水平粗糙” (占7.5%) 也成为网络窄告不受欢迎的原因, 这反映出受众接受窄告时存在逆反心理、急躁心理和求新心理。
首先, 因长期受到传统网络广告的轰炸, 网络受众易引起逆反心理, 窄告虽然正在努力改变受众的这种思维定势, 但仍需要一段时间逐渐改变受众的思维定势。其次, 由于网络传输技术的限制, 当网速不稳定时网站图片和视频页面加载速度过慢, 也会影响受众的接受心理, 在这种急躁的情绪下, 受访者就不会去点击这些拖延页面显示速度的广告栏。最后, 窄告的传播从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好奇的心理, 当浏览网页时, 如果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或有趣的窄告, 受众会不自觉地点击广告栏阅读其内容, 从而促使行动, 有47.3%的人群注意到窄告是好奇心使然。
5. 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将成为窄告面对的最大问题
此次调查者中, 有64%的人群知道, 窄告是通过受众网络活动追踪信息来获取个人信息的, 因此认为窄告有侵犯个人隐私的倾向。但窄告自2004年在互联网诞生至今, 近十年的观察中尚未看到有关窄告侵犯个人隐私的相关报道。在信息化时代, 随着受众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增强, 新媒介环境下个人隐私保护将成为窄告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三、对网络媒体环境下窄告传播的几点建议
1. 匹配是窄告的卖点, 应以使用与满足为原则
广告的广是以传播的广泛性为目标, 而窄告的窄是以传播的精准性为目标, 简言之就是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 把适宜的信息传递给合适的人。如某网民在网易浏览体育新闻, 该网页广告栏上就会出现与“运动”等相关的广告, 而不会出现“化妆品”等与体育关联性不强的广告。匹配是窄告的卖点, 应发挥窄而告之的特点, 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指导, 不断提高窄告与用户需求的匹配度, 注重与受众的互动, 为受众提供更便利的的服务。
2. 窄告发布机构应做好把关人角色, 增加窄告的信任度
由于窄告传播费用相对低廉, 为网络虚假广告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窄告发布机构如果没有充当好把关人角色, 只会让虚假广告更加放浪。再好的模式, 如果没有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进行把关, 受众就会对窄告可信度产生质疑, 不利于窄告更好的发展。窄告的精准化、互动性和分众传播, 是未来网络广告发展的方向, 但窄告还处于发展阶段, 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3. 窄告应将个人隐私转化为商业服务数据, 保护用户个人信息
对受众来讲, 窄告是一项人性化的广告传播模式, 不同的受众同一时间访问同一网站, 该网站的窄告可以显示截然不同的内容。分众传播和精准营销的特性赋予了窄告追踪受众浏览网页行为的优势, 但因涉及个人信息隐私, 因此窄告传播应给予受众自由选择是否愿意加入窄告追踪个人信息的权利, 让受众拥有对信息追踪的知情权和事先同意权。窄告追踪信息的数据应该完全向受众公开, 允许受众对个人数据进行查看和自行编辑, 可以自主选择哪些是需要保护和删除、哪些个人数据可以提供给窄告, 这样才能使受众只注意窄告为其带来的便利服务, 避免泄露个人隐私的担心。
调查发现, 只有让受众充分认识和了解窄告, 摆脱传统网络广告传播的负面印象, 同时整顿虚假窄告, 并尊重受众的隐私, 才能在受众心里树立良好的形象。窄告还处于发展阶段, 存在一些不足,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窄告的先进技术为受众带来的便利也需要有效的认知推广和宣传支持,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窄告精准营销的人性化传播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4
[2]林升梁.美国伟大广告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3]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 (第四版) [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2.
[5]葛永红.“窄告”模式在中小企业网络营销中的应用[J].商业时代, 2008, (20) .
[6]童曼丝.从广告学方面看窄告的价值[J].法制与社会, 2009, (21) .
[7]陈琦.从传播效果看网络分众化传播模式[J].青年记者, 2008, (32) .
[8]杨陶玉.网络定向广告的精准传播[J].传媒网, 2006, (12) .
地区网络媒体 篇3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双语传播机制实质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结果。[1]我国民族地区双语传播的发展, 首先离不开国家或地方层面的法律、政策基础。这里包括《宪法》中关于少数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语言政策的规定。我国最早涉及少数民族语言政策的文件是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 (扩大) 全会上的报告。此外还包括少数民族教育、少数民族语文教育方面的政策以及有关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政策。其次, 民族地区双语传播离不开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标准化和信息化的建设。我国少数民族语文第一个标准是1965年发布的《少数民族语地名拼音字母音译转写法》。除上述内容之外, 民族地区新闻媒体的双语传播也必须有技术方面的支持。建设稳定的操作平台是实现少数民族语言信息化的一大基础工程, 建设这一平台为新闻媒体双语传播提供了技术保障。朝鲜文和藏文软件操作系统经过不断的研发, 已符合新闻媒体的发展需要。
东北地区朝鲜族媒体、西藏地区媒体等有关少数民族媒体虽然都位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但是东北地区朝鲜族媒体与西藏地区的媒体有很多共同点的同时, 还有各自的特点。
东北地区朝鲜族媒体并非都位于典型的民族地区, 这里典型的民族地区指的是行政区域划分规定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东北地区只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算得上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 东北地区是典型的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地方, 而西藏地区相对东北地区, 单一少数民族即藏族的人口比例较高。
纵观我国东北地区朝鲜族媒体发展进程可知:朝鲜语媒体是发展到一定状态后进入我国的, 一开始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朝鲜语报刊都是相对成形的。朝鲜半岛的移民到中国境内后第一次办报是在1909年。
从媒体双语传播形式上来看, 国内朝鲜族媒体与西藏地区媒体均经历了从“合璧”、“双壁”共存到“双壁”为主的时期。
1915年创办的中国第一份汉朝双语报纸《延边实报》是一份“双壁”报纸。《东北朝鲜人民报》《延边日报》都是“双壁”形式。现在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朝鲜语报纸《延边日报》也是“双壁”的形式。
分析广播、电视媒体的双语传播时, 我们也可以用上述思维考虑:1956年延边人民广播电台建中波广播发射台, 以发射朝鲜语广播节目信号为主。同年9月1日, 汉语地方节目重新开播, 朝、汉语节目用一部发射机、一个中波频率轮换播出。[2]这可以理解成朝鲜族广播的“合璧”形式。
西藏最早出现的双语报纸是《新闻简讯》。大部分内容为汉藏合璧。1956年汉藏两种文字的《西藏日报》同日创刊发行。现在的《西藏日报》属于汉藏双壁的形式, 而在创刊初期也曾考虑过创办成汉藏合璧的形式。
西藏广播从汉藏语混播到汉藏语分开独立播出, 经历了“合璧”到“双壁”的转变。而西藏电视台在1989年自办两个频道节目:一是面向全西藏的藏汉语混播的卫视节目, 一是面向拉萨地区的藏汉语混播卫视节目。一部分时段播出汉语节目;另一部分时段播出藏语节目, 这属于“合璧”。1999年10月1日, 西藏电视台正式开通藏语卫视频道, 实现了汉藏语分频道同步播出。[2]分频道使得西藏电视台转变到“双壁”形式。
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 在西藏地区广播这一媒体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对广播在西藏地区的发挥, 东北的朝鲜语广播没有发挥出这种优势, 这与东北地区大多是平原地带有很大的关系。
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外传播大致可以分为向国外传播、向中国境内区外的其他地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传播。少数民族地区媒体 (或少数民族语言媒体) 的双语传播应在少数民族的对外传播中充分发挥作用。
东北地区朝鲜族媒体与西藏地区媒体在都承担着一定的对外传播任务。政治、地理等多方面因素使得东北地区朝鲜族媒体在对外传播方面发挥了较多的作用, 这也使得东北地区朝鲜族受到更多来自国外的“冲击”。地理位置、语言等因素使得东北地区媒体受韩国等各方面的“冲击”比较大。
西藏地区的媒体由于政治、宗教等多方面因素也应当承担一定的对外传播任务。在国际范围的西藏对外传播, 由于国际政治、宗教、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使得西藏地区媒体在对外传播方面起步较晚。西藏地区媒体在对外传播方面可以向东北地区朝鲜族媒体对外传播模式借鉴, 主动走出去, 与国外媒体合作。
现今的国情和政策等各方面基础上, 少数民族地区媒体、少数民族语言媒体使用双语传播甚至多语传播是个大趋势, 也是必须坚持的方向。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少数民族地区媒体、少数民族语言媒体都会进入缓慢发展的稳定期, 如何在这一时期突破瓶颈, 得到持续的发展, 是每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媒体、少数民族语言媒体新闻工作者都需要考虑的。尤其是在当下的国际形势下, 如何将我国的少数民族信息良好地对外传播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和挑战。
摘要: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或少数民族相关新闻媒体存在着双语甚至多语传播的现象,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东北地区朝鲜族媒体和西藏地区媒体的双语传播现象, 对其进行比较, 并尝试对西藏地区媒体的双语传播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双语传播,民族地区,新闻媒体
参考文献
[1]周炜.关于西藏自治区藏语文立法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藏学, 2009 (1) .
地区网络媒体 篇4
1新疆有线电视媒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1.1节目源已不能满足农牧民群众的需要
乡镇农牧民群众目前收看电视节目用的都是“村村通”或“户户通”,虽然“户户通”增加了一些电视频道, 但相比有线数字广播电视节目相对较少,其节目源已不能完全满足农牧民群众的需求。
1.2收看节目信号不稳定
“村村通”或“户户通”都是用户直接接收卫星信号来收看电视节目,其缺点是信号不稳定,遇到刮风下雨卫星接收天线经常偏移或接收信号产生损失,影响正常收看电视节目。
1.3无法提供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人们获取媒体信息的渠道越来越方便,尤其是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村村通”或“户户通”只能提供单向性节目, 不能提供双项互动性节目,也无法提供多样化、专业化、 个性化的服务。怎样让农牧民也能收看到城市人收看到的有线数字广播电视节目,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2新疆乡镇群众对有线数字广播电视的需求
传统的收看电视节目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地乡镇农牧民的需要,乡镇农牧民对新媒体的需求呈现上升趋势, 其主要体现在:
1)随着乡镇农牧民群众收入的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网络数字技术发展、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村村通”或“户户通”形式收看电视节目已经不能满足农牧民群众的需求,有条件的县市应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发展有线数字广播电视,将有线数字广播电视网络延伸到基层农牧民家中, 以此满足农牧民对电视节目内容的需求。
2)如何实现有线数字广播电视网络运营商的受益问题。新疆地域辽阔,乡镇农牧民居住比较分散,因此把有线电视延伸到乡镇农牧区需要有线数字广播电视网络运营商投入较大的资金,因此,如何实现其经济利益, 也是发展乡镇有线电视媒体所要思考的重要内容之一。
3)农牧民对有线电视媒体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乡镇农牧民经济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意识到科技种植的重要性,因此,希望新媒体在具备基本功能的同时,还要开展专项节目以此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针对性的帮扶。
4)有线电视的维护等问题。由于乡镇人口分散, 将有线电视媒体延伸到基层农村,虽然能满足当地群众的文化、经济需求,但是由于距离较远且分散,维护成本相对较高,而且传统的农牧民习惯于免费的收看“村村通”“户户通”节目,因此开展有线数字广播电视网络延伸,需要农牧民缴纳一定的费用,而该费用有时会受到部分农牧民的反对,因此有线数字广播电视网络收视费用的征收困难也是影响乡镇媒体发展的瓶颈之一。
3新疆乡镇新媒体发展的潜力
1)新农村的建设,特别是乡镇安居富民房的规划建设,使村民集中居住在了一起,大大节约了有线电视传输距离和传输成本,使得城市中有线数字广播电视网络覆盖乡镇成为可能。
2)有线数字广播电视节目内容日益丰富。乡镇接入有线数字广播电视网络不仅使乡镇各族农牧民群众可以收看到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广播电视节目,还可以收看到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节目点播。获取到更全面的文化教育、生活信息、科普知识等海量的信息, 接受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食粮。同时还可以为哈密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互联网接入和智慧乡镇信息等服务,使哈密乡镇各族农牧民群众可以享受到更优质的公共文化和信息服务,这也是推动哈密市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举措。
3)有线数字广播电视节目内容丰富、图像质量清晰、可以自由选择。除了提供直播数字广播电视以外天山云信息平台还提供大量的视频点播和互动回放节目(包括汉、维、哈3种语言),视频点播内容时长达20万小时,每周都会有节目更新,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信号优势:节目信号质量高,画面清晰,音质更优美,传输安全,收视稳定。广电宽带:广电宽带采用EPON+EOC的方式进行组网,扩容方便、延展性好、 节省光纤资源,另外,广电宽带是绿色宽带,屏蔽了大多数的不法网站及一些负面网站。服务领域拓宽:提供电子商务、电子指南、股票、便民服务信息、农副产品购销推介信息、本地文化信息等多种服务。
4)有线数字广播电视与网络的融合,不仅丰富了电视内容,而且还为广电网络公司经济创收提供新的途径。拓展了乡镇电视媒体传播渠道。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传统的电视传播渠道提供了新的平台,以电视微博、 微信为例,很多县级电视台开设了网络平台,以此吸引更多的网民参与到电视制作与交流中,以此为电视节目拓展市场影响力;创新了乡镇电视媒体的运营模式。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有线数字网络电视中不仅实现了盈利模式的多样化,而且还打造多渠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提升了有线数字网络电视的市场竞争力。
4新媒体时代乡镇有线电视媒体发展的对策
4.1创新经营模式
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对乡镇电视媒体运营的要求,因此有线数字网络电视必须要从创新经营模式入手:一是构建多元经营模式。构建多元化的运营模式就是从转变经营理念入手,挖掘自身的产业潜力和市场需求潜力,在满足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的基础上,要积极打造互联网模式下的专业服务,具体就是专业频道服务。广电网络公司要紧紧结合当地的特点开展特色节目制作。例如,针对当地农作物种植特点,开展专门的农作物讲座节目,以此提高受众,做到服务于当地经济。
4.2提高乡镇有线数字网络电视的管理和维护人才
乡镇有线数字网络电视的覆盖,需要一批有线数字网络电视专业人才队伍。因此,需要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树立竞争意识,选拨高素质的人才。 另一方面广电网络公司也要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 通过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4.3地方政府和运营商协作促进乡镇电视媒体的转型
乡镇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是关系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民生工程,一方面建设乡镇有线数字网络电视要积极争取政策和财政支持,以有力的行政推动和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乡镇数字有线电视网络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有线数字电视网络运营商要抓住商机,看准市场采取和政府合作共同开发建设的办法,对基本节目免收视费,对收费节目对农村给予优惠,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例如,哈密市政府为使乡镇农牧民能收看到有线数字电视与新疆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协议,由政府投资完成哈密市乡镇现代文化公共服务平台传输设备和线路的安装,新疆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哈密分公司,将为哈密现代文化公共服务平台免费提供10年直播基本标清节目113套。
总之,基于新媒体互联网技术对有线数字网络电视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有线数字网络电视必须从一元经营模式转向为多元经营模式,同时充分利用好有线电视网络自身的优势来实现其产业价值,以此实现乡镇有线电视媒体的健康发展,为农牧民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节目, 实现伟大中国梦。
参考文献
[1]肖叶飞.视听新媒体时代有线电视产业链与竞争格局分析[J].中国有线电视,2015(1):16-20.
地区网络媒体 篇5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西部地区,报业集团,全媒体转型
向全媒体转型是当前传媒变革的重要方式。全媒体作为一种业务发展模式,主要是运用媒体手段和媒体平台的形式进行报道体系的构建,为全媒体转型提供传播渠道。本文主要选取西部报业集团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将其置于全媒体语境中,为报业集团的发展提供路径,将促进西部报业集团的改革和创新。
1 新媒体时代西部地区报业集团全媒体转型存在的问题
1.1 受传统思想观念和旧习惯影响
西部地区处于内陆地区,思想观念整体上较为保守,是当地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在当地成为一种群体性的思维和行为定势。西部地区的经济和思想观念都较为落后,报业集团在发展中受观念约束力和观念瓶颈影响较大。另外,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导致报社的工作人员无法强化对新兴媒体的认识和理解,实践改革的进程缓慢,全媒体改革意识理念不强,尚未实现传播形式的数字化转变,甚至在改革初期技术人员无法适应技术改革要求,对改革产生抵触心理[1]。
1.2 受传统传媒企业体制影响
媒介融合是报业全媒体发展的基础,要想促进传媒企业取得良好的发展效果,需要加强体制改革。通过了解,当前西部地区的大多数报业集团还在沿用传统的企业管理制度,没有结合新媒体时代特征对传媒体制进行改革,导致报业集团全媒体内部的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出现较多的问题,导致传媒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同时,在采编和营销工作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没有做好营销环节的宣传工作,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不能与采编工作形成良好的互动,导致内部各组织和部门之间存在间隙,导致组织结构障碍逐渐暴露出来。
1.3 受数字化技术条件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当前媒体行业向着网络化和数字化方向转变,数字化作为当前信息的基本标准,报业集团的图片、视频和数据都被赋予了数字化。没有被数字化后的信息,信息传播的途径相对较窄,无法取得良好的信息传播效果。数字报业的产业升级需要加大对设备的更新投入,为全媒体转型提供必要的保障。全媒体记者采访任务主要负责文字、图片和视频的采编和整理工作,为全媒体记者配备相关的工作设备具有必要性。我国的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良好,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迅速,但是西部地区受经济制约影响较大,导致信息化水平不高,信息技术不发达,导致全媒体信息传播的能力较差。因此,提高全媒体转型技术具有必要性。
2 新媒体时代西部地区报业集团全媒体转型对策
2.1 创新全媒体流程结构
首先,需要搭建权利对等权利观的“网状结构”流程,对全媒体结构流程进行深层次的扩展和组织再造,防止单一化组织模式的出现,向融合文化导向结合。网状结构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会产生互动模式,实现了对传统垂直结构模式的转变,拓宽了网络结构,提升了采编人员的价值认同效应。
其次,夯实全媒体流程。需要建立社会性网络聚合中心,对聚拢数据和社会圈子,促进了媒体信息结构的优化和互动,影响着全媒体新闻模式结构的转变。最后,建立全流程循环体系,需要确保流程再造体系的规范性,结合实际需求,重新进行全媒体布局,加强全媒体平台建设[2]。
2.2 合理构建全媒体企业体制
全媒体作为一种社会实践,需要对其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内容体系进行重新的构建,促进全媒体信息内容的全面整合。媒体内容对提升全媒体应用价值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互联网行业发展迅速,要想促进全媒体行业取得良好的发展效果,需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为新媒体行业提供技术,促进平台价值的延伸,促进产业升值。需要注重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促使平面媒体向全媒体进行转型和发展,提高报业行业的竞争力,注重对传统内容的研究,运用技术变革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强化全媒体企业体制的良好建立,为有价值信息的传播提供创新途径。
2.3 建立全信息化信息传播模式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传统技术的变革和发展,使传媒行业向全信息化传播模式转变。传媒行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促进了新的时间和空间理念的建立,信息的传播形式需要以全息性进行传播,促使传统传媒时间的转变,能够运用多渠道进行新闻信息的传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传统的报业受新技术和新观念影响较大,展现出了较强的竞争能力。西部报业在进行全媒体转型时,需要实现全介质传播和信息覆盖,满足不同用户对不同信息的获取需求,实现信息获取的互动性要求,通过网站报道和视频跟踪形式,对信息进行即时播报,优化全媒体信息传播流程。要想促进西部集团传播能力的提升,需要运用网络新技术促进媒体布局和新闻信息传播系统平台的建立,全面建成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全媒体平台发展模式,提高报业集团的传播能力[3]。
2.4 将媒体内容融入其他产业
随着传媒行业的发展,促使融合、技术、平台、介质成为全媒体战略的关键词,对促进全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全媒体行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容易陷入以媒体为主的误区,导致全媒体技术的发展遇到瓶颈,要想促进全媒体行业取得良好的发展,需要确保报业全媒体运作的前瞻性,促进内容与结构的合理搭建,实现对全媒体转型体系的审视。在对内容体系进行架构时,需要对内容渠道进行分类生产,为全媒体提供丰富的生产来源,展现出生产内容的分散性特点,提高分享度,强化与用户之间的联系。需要将媒体内容纳入到全方位的媒体行业中来,展现出全媒体行业的价值来源,需要在互联网作用下,促进新媒体内容体系的延伸和发展,构建多终端和多介质的全媒体机构,强化互联网与电信运营商之间的联系,建立虚拟的网络内容体系,强化媒体内容与技术平台之间的合作和发展。
2.5 促进媒体行业的技术化
数字化技术在传媒行业中的应用,提高了全媒体行业的竞争能力,促进了竞争方式、竞争渠道和竞争手段的创新,加大了竞争传播的影响力,提高了报业的信息量和传播速度。随着新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报业要想在激励的竞争中得到发展,光靠内容的比拼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媒体行业的发展要求,需要充分运用数字化时代发展内容,强化品牌竞争能力,展现出报业的技术化发展优势,促进传播渠道和传播终端的创新和发展,促进内容、品牌和渠道等传播能力的提升,促进报业竞争能力的提高。
2.6 构建全新的流程
构建“链条+平台”为核心的全流程循环体系,确保流程再造的规范性,构建全新的生产价值链,确保全媒体布局的合理性。对于报业传媒来说,传播平台是一个新鲜的名词,需要优化内部的流程,强化创新设计能力,建立多层次的流程结构,在平台上对多种岗位的角色进行分工,有利于确保各个流程环节的互通性,确保分工协作的合理性。需要将“链条+平台”作为群媒体的核心思想,构建“全流程”循环体系,促进全媒体生产链的重新构建,推动报业全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
3 结论
西部报业集团要想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生产理念和能力优势,促进报业全媒体转型。全媒体转型在西部报业集团中的应用,是报业集团发展中的一次伟大尝试,需要了解西部报业集团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流程机构、企业体制和传播模式,促进西部报业集团全媒体变革,需要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全媒体集团转型,快速发展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吴溪.全媒体时代大庆新闻传媒集团传媒战略转型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2]张世钊.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产业路径及发展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4.
地区网络媒体 篇6
一、校内媒体资源的整合
虽然校园媒体存在的形式有区别,但是它们之间的本质是相通的。虽然作为纸媒的校报存在不少硬伤,但因其代表着学校,其权威性不可替代;虽然校园广播、电视台在保留性方面存在缺陷,但是它们传播快,代入感强烈;虽然官方网站行文风格都是“硬消息”,但是它可保存,可修改,可塑性强;微信、微博更是如此。因此,整合校园媒体资源,建立一个资源共享、交流互动的平台,是校园媒体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媒体资源的整合应该从专业性、思想性以及服务性三方面着手。
首先是专业性。以校报为首的纸媒杂志,作为权威代表官方的报道外,应当开辟更多的版面和专题到各学院各专业,甚至可以通过报纸平台,举办一些专业性甚至是跨学界的讲座、交流会,让师生接触更多的专业性、多方位的知识,形成学术型、学习型的校园官方媒体。例如,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近期承办的“中国认知传播学会2016年年会”,一场规模极大、专业性极强的盛会。学院师生从前期的筹备到年会的进行,到后期的追踪报道都参与其中,这对师生知识、能力、统筹的能力都有所帮助,师生在此期间也有所收获。
其次是思想性。学校做好“大家长”的角色即可,不要去太多地约束限制,放开手让学生做,在一些方向、质量把控上做一些引导和建议。大学生是一个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的群体,既是写作者也是读者受众,他们知道面对的群体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他们是最接近读者的群体。例如,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校心理健康中心主编的《心海导航》报纸,采用“大家长”模式管理,是一份月刊,相关老师主要起到的作用就是前期每月主题的确立以及后期稿件排版的审核,其他关于版面的设置、内容的采集、呈现的形式等都是“放任”学生自由发挥,由于它更接近学生,有学生需求的信息和喜欢的模式,甚至还设置了投稿版,选中的稿件,学生会得到相应的报酬或者综合评定分数的奖励,这样操作使得这份报纸远远超出了校报的阅读量,在学生群体中甚受欢迎。
再次是服务性。校园媒体的对象主要为校师生,应洞察师生的需求,突出对师生的服务功能,对这些受众提供实际有用的信息,如招聘、留学、考研等实用信息的发布。例如,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设有招就处、外事处等机构,这些机构旨在让学生更早地了解考研动态,让学生更加了解教育部颁布的新机制等信息;更多地让学生进行对外交流,增强学生的实践沟通能力;向毕业生发布招聘信息或者举办招聘会等,这让毕业生在“毕业季”对寻找工作不再彷徨,这样的服务性平台的存在,必定会让学校越办越好。
二、校内外媒体资源的整合
从调查可见,各高校媒体的类型、更新频次、访问量等各方面存在差别,但都存在限制过多、内容过硬、更新不及时、创新意识差等特征。学生对校园媒体的接触率、认知度和满意度也存在较大的问题。
从部分数据可见,如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在媒体资源方面比较好,而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媒体资源方面就比较欠缺。如果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能与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借鉴,就可以相互发展,共同进步,校内外媒体资源可从“高校联盟”的角度进行整合。
再从学生对资源满意度的调查中发现,学生认为校园媒体的内容过于单一、乏味,应当更多地与时事热点相结合,如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就与绍兴日报社合作,在绍兴日报社设立就业点,《绍兴晚报》也会设置专门的新媒体版面,关于学校的重要而有意思的报道就会出现在《绍兴晚报》上面,这样一种“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进行整合研究也是切实可行方案。
(一)高校联盟
高校既要突出自我的个性化竞争,也需要积极地寻求合作,其中的一种方式便是“高校联盟”。各高校校园媒体的联盟是必要的,可以达到集体发声、引导舆论的效果,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也利于各高校师生学习、沟通与交流。某种程度上,合作式的竞争、共同进步发展是未来高校媒体发展的趋势。
例如,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反邪教协会,每年都会举办一场各高校间的交流盛会,邀请到浙江省内各个“兄弟”学校一起交流学习,这种高校联盟的方式,让信息分享化、流动化,更多的方式方法可以交流,也让社团办得越来越好,更好地可以服务学生。
对高校媒体资源的调查发现,如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媒体使用率和普及化比较低,而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和绍兴文理学院的使用和普及度就比较高,且效果也不错,采用高校联盟的方式可以带动“兄弟”学校媒体资源的发展,从而一起走向优化。
(二)“走出去”与“引进来”
受社会多元化文化氛围的影响,大学校园媒体资源的整合适应多元化的媒体环境,遵循多样性原则,不断地在整合创新的差异性中寻求突破与创新。即以互联网作为有效的载体,在校园媒体资源建设中积极构建传统媒体资源的网上阵地,完善校园媒体资源的传播体系,为校园资源构建新的整合方式。例如,在官网构建教学视频、增设网上授课等。同时,与外界的媒体相互合作,让外界的时事热点“走进来”,将校园的一些新鲜事、稀奇事“走出去”,创造出一个健康、健全的新媒体环境,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媒体资源亟须整合。本文在对绍兴地区高校媒体资源进行分析调查的基础上,对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媒体资源整合路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视域,高校,媒体资源,整合路径
参考文献
[1]胡勇华.高校新闻媒体面临的发展困境与对策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65.
[2]滕秋玲,崔磊.新媒体视域下高校隐性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06):46-47.
地区网络媒体 篇7
关键词:新媒体,辽宁,地区形象,塑造与传播
1 辽宁地区形象特征
地区形象是社会大众对该地区的整体感知及评介,是该地区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外在显现。独特的、唯一的、正面的地区形象不仅会提升区域的知名度、加强区域的凝聚力,还会极大地提高区域的竞争实力、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因此,如何塑造以及传播健康的地区形象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辽宁省位于东北地区的南部,总面积14.8万平方公里,总人数为4374.6万人,是满清文化的发源地,拥有沈阳故宫、抚顺清永陵、本溪五女山山城、葫芦岛九门口水上长城等六处世界文化遗产。
辽宁地区形象是社会及大众对辽宁地区综合实力的具体认知及了解,既包括城市建筑、景观绿化、环境卫生等快速度高密度发展的地区硬实力,也包括政府行为、人文素质、生活服务等体现精神文明建设的地区软实力,总而言之是政府形象、旅游形象、医疗形象、教育形象等一切与辽宁地区外在风貌、内在素质息息相关的形象的统一体。在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良好的辽宁地区形象将直接影响着辽宁地区的经济状况。
对于辽宁地区而言,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措施为辽宁省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辽宁省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经济零增长,大批企业面临亏损,大批职工面临下岗。1995年8月,辽宁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全面树立辽宁老工业基地新形象,力争用三个五年的时间做好经济上的调整与改动。根据《中国各省市区域竞争力实证研究》,辽宁省在全国31个省市区域竞争力的排名中位列第七[1]。截止到2014年,在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排名中位列第八[2],均处于上游区。辽宁省现已经迈进GDP万亿俱乐部,截至2015年2月,在中国GDP总值排行榜中位列第七[3],“辽宁老工业基地”成为辽宁省最为重要的形象特征。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龙头,辽宁省曾在中国工业史上创造数百个第一,被誉为“共和国装备部”。2005年,为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战略部署,形成以大连港为中心,营口、丹东、锦州、葫芦岛、盘锦等港口为两翼的现代化港口群。与此同时,辽宁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沈阳动漫产业基地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以及国家广电总局先后批准为“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
此外,辽南皮影戏、东北大秧歌、奉天大鼓、营口评书等具有浓郁特色的地方文化,被称为“文化三宝”的鞍山岫玉、阜新玛瑙、本溪辽砚,以及在各大活动中频繁亮相的朝阳紫砂、抚顺煤雕、锦州满族刺绣、大连青铜雕都是辽宁地区形象的重要组成元素。而雷锋精神、郭明义捐赠造血干细胞事件、罗阳因公殉职等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更是辽宁形象的精髓所在。
总而言之,辽宁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重要组成部分,辽宁形象涵盖沈阳“一宫两陵”等辽宁历史、丹东鸭绿江等辽宁风景、辽南皮影戏等辽宁文化、道德模范郭明义等辽宁精神等诸多方面。
2 新媒体的特征及影响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媒介融合的发展态势,鼓励并提倡新媒体的多样化发展。
所谓新媒体指的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进行大众传播和人际沟通的形态,包括手机媒体、IPTV、数字杂志、移动电视等[4]。新媒体的出现取代了传统媒体唯我独尊的局面,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充斥并覆盖着人们的生活,深刻的影响了社会的方方面面,麦克卢汉预言的“媒介即讯息”得到了印证。
信息的实时发布是新媒体的主要特征。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之前需要进行前期采访、后期制作等诸多环节。而新媒体则通过手机、电脑、IPAD等传播载体,利用移动通信、计算机、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使得内容的生产更方便、更快捷。新媒体可以及时实现信息的制作与分享,新闻的及时性这一标准由“几小时前的新闻”上升为“几秒前的新闻”,从而使受众获得“亲身经历”或“准亲身经历”的情感体验。
交互性是新媒体较之于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所在,是新媒体的显著特征。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往往采取至上而下的传播模式,而新媒体则打破了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垄断地位,转向了“互播”,这种双向的传播模式回归了人性。新媒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一方面个体仍然担任着受众的角色,是媒体信息的消费者、接收者,在这重身份中,受众不再囿于传统媒体的灌输式信息传播,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人们往往倾向于能够满足自身消费需求的消息信息。另一方面个体可以通过手机、电脑、IPAD等众多载体源源不断地向新媒体提供自己认为有趣、有意义的信息,是媒体内容的生产者、发布者,从而营造了一个开放的传播时空。就新闻消息的传播而言,当事人、目击者比记者有更大的优势,他们只需拿出手机对现场进行拍摄、录制,然后将图片、视频配以简单的标题文字上传到论坛、贴吧、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即可实现新闻的现场报道。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个体制作的信息内容,由于更贴近生活、接近百姓,会获得更多受众的青睐,其影响力甚至会超越大众媒体。因此,个体发布的消息信息有时反而逆转为大众媒体的信息源。
面对新媒体强烈的数字化冲击,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也迎来了新的传播形态,建立了适用于微信社交平台的公众号、适用于微博社交平台的官方微博,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等方式,便可实现传统媒体的新形式传播。
可以说,新的技术拓宽了信息传播的方式、改变了信息的传播局面,信息爆炸时代正式到来。
3 新媒体时代辽宁形象塑造与传播的相关策略
新媒体为公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资源上传与分享途径,为大众营造了言论自由的传播与交流时空,却也造成了信息的爆炸以及传播环境的混沌、失控。特别是微信微博等新型移动程序的出现,豆瓣天涯等论坛贴吧的普及,任何个体可以通过任何渠道将消息信息发布出去,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身份的核对、信息的验证等程序,大大降低了信息发布的门槛。当信息传播的权利转向了每一个人,也就加大了舆论导向控制的难度。“新闻的娱乐化倾向难以抑制,网络视频也以碎片化的形式努力抓取迅速消减的即兴化兴趣。在海量信息的网络世界中,为了吸引眼球,俊男美女、色情暴力、标题党、搞怪猎奇……无所不用其极。[5]”另外,个体发布者在社会生活、文化背景、专业素养等方面的良莠不齐,也将导致个体生产的信息内容涉及盲目炒作、恶意传播等嫌疑。
同时,新媒体时代消息信息在量上的积累最终会导致质变,面对海量的消息信息,各个媒体在信息内容的选取舍上、报道视角的选择上都以满足目标受众群的消费体验为目的,以拼凑的方式呈现事件。“记录与传播的碎片化进一步助长了偏执。脱离情境的孤立事件片段本就容易引发歧义,借着社会情绪的推助作用,误解、误读具有了强大的心理能量来与事实对峙。[5]”身体缺席的社会大众本就无法对信息的真实性做出直接判断,这时媒介的言论就会成为受众认识事件的间接经验。
因此,在地区形象塑造方面,新媒体为地区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带来了契机也带来了挑战。对于辽宁地区而言,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要因时而异、因地制宜,要针对新媒体的特性以及辽宁地区的形象特征融合多种传播手段,从而使新媒体成为塑造及传播良好辽宁地区形象的有力武器。
3.1 加强地方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
在辽宁地区形象塑造与传播方面,《辽宁卫视》、《辽沈晚报》、《东北新闻网》等根植于辽宁的传统媒体掌握着庞大的辽宁本地信息资源,是第一手信息的传递者,这是不可比拟的优势。
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允许大众传媒甚至个人对所有相关的信息资源以文字的改写、图片的增减、音视频的调整等编辑手段进行再加工,从而形成简讯、深度报道、系列报道、专题报道等新的新闻报道形式。被重新编码的信息也可能成为其他媒体再次整合的对象,整个新闻的传播过程亦是信息不断被选择、取舍与加工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本地媒体发出的第一手信息在舆论导向上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正确地控制好舆论导向,很可能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不利于辽宁地区的形象塑造。
因此,本地媒体在维护辽宁地区形象方面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肩负起主流媒体的精神,强化自我监督意识,杜绝传播一切未经证实、查明的消息、新闻;其次,完善与其它媒体的资源共享机制,对有利于提升辽宁形象的新闻、消息进行重点宣传;第三,加强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在影响大又具有争议性的新闻面前,地方媒体要肩负起维护地区形象的重任,要尽可能地还原事实真相,对未经证实的负面消息及时制止、质问,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进行损害地方形象的报道;第四,地方媒体应抢占报道的先机,掌握信息传播的主动权,避免“首因效应”对受众接收信息的影响。
3.2 提高危机公关能力,避免陷入地区形象危机
2010年的7.16大连新港火灾事故等突发事件、2012年营口盖州的突发洪水等自然灾害、2012年沈阳出租车“拒载门”等不良社会现象曾一度使辽宁形象陷入危机。
以往的地方管理者在获取信息方面具有时间上的优势,他们有时间也有能力来解决不利于地区形象的消息信息。但新媒体多渠道的传播方式解构了这种权威性,任何信息都不可能以隐匿、谎报、瞒报等形式回避。因此,地区形象的传播在新媒体时代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当危机到来时,辽宁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危机事件应对小组,果断出台相应的公关措施。面对错误,要勇于承认,敢于正面回应公众的质疑,树立一个诚实守信、敢于承担的辽宁形象;面对谣言,要尽快找出有利证据以消除大众误解,特别是对还原事实真相具有很强说服力的实时监控摄像头、行车记录仪等影像资料,从而让毫无证据的消息信息无所遁形。同时,地方政府要联合权威媒体、权威人士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利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账号、社区论坛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实时追踪报道,甚至通过新闻发布会等形式确保危机事件的妥善处理。
3.3 加强微营销手段,塑造良好区域形象
速度更快、覆盖面更广的3G、4G移动无线技术以及配置更高、质量更好的智能手机技术,意味着人们通过手机即可掌握全世界,在这种环境下,微营销应运而生。微营销是以营销战略的转型为基础,通过传统方式与互联网思维实现营销的新突破,传播容量大且形式多样,强调内容性与互动性,微信、微博是微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时代,微营销不仅是现代企业营销的新渠道,更可以成为地方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新手段。地区形象的行为主体是微营销的主要实施对象,概括来说可以分为三类:公众、企业以及政府。
公众,是地区形象的代言人,地区形象直接受地区内公众言行举止的影响。美国著名新闻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的“刻板成见”理论认为,“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它在我们所意识到的信息尚未经过我们思考之前就把某种性质加给这些信息”[6]。东北人所呈现出的粗鲁、野蛮等负面形象实际上并不代表所有东北人,而是少数人的行为举止所投射给大众形成的“刻板成见”,隶属于东三省的辽宁人,自然而言地被归类于这样的符号标签之下。刻板成见虽然很难改变,但并不是一成不变,微信微博等微营销手段便是打破这种“刻板成见”的有利武器。一方面,对于辽宁普通网民而言,他们发布的信息内容要展现出辽宁人热情、好客、开朗、大方的气质,杜绝消极、低级、负面消息的发布与传播。虽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当所有辽宁人都具有这种“主人翁”意识,参与到建设辽宁形象的伟大工程中来,自然将彻底消除这种“刻板成见”。另一方面,对于辽宁地区获得身份认证的微博用户以及微信个人公众平台而言,这些用户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因此有强大的公信力,“名人经济模式”下的他们起着意见领袖的作用,发布的信息、做出的评论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要积极引导社会大众认识辽宁,在辽宁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方面,他们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企业,是辽宁形象的支撑条件。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等优秀企业形象是一种无形资产,是塑造良好辽宁地区形象的先决条件。企业的微营销手段往往借助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公众平台。辽宁地区的企业单位通过微营销宣传自身品牌的同时,应与辽宁地区形象相配合,从而形成互惠互利的局面,通过大力发扬辽宁地区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理念来塑造良好的辽宁地区形象。
政府,不仅是微营销的参与者还充当着监督者的角色。一方面,政府各部门可以通过官方微博、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树立自己的形象、实现政务的公开、加强政民的互动,以建立和谐的群干关系。目前,辽宁地区传播力和覆盖力较大的政务微博是辽宁省公安厅的官方微博“平安辽宁”以及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的官方微博“沈阳发布”,其中“平安辽宁”自2011年9月开通以来,发布了3万多条微博,拥有320余万粉丝;“沈阳发布”自2012年7月开通以来,发布了2万多条微博,拥有230余万粉丝。另一方面,政府要监督辽宁省内公众、企业的微营销手段,鼓励及奖赏对辽宁形象的正面塑造,防止及惩治任何破坏辽宁形象的行为。
当然,除了公众、企业以及政府之外,其它的团体部门、大型社会活动也可以通过微营销手段进行自身宣传。2014年,大连赏槐会、大连老虎滩的微推广平台便是成功的案例,分别入选了“2014中国旅游营销创新TOP10”和“2014中国智慧旅游创新项目TOP10”[7]。
3.4 盛大社会活动、重大社会事件是提升辽宁地区知名度、美誉度的重要手段
盛大的社会活动、重大的社会事件涵盖各种特色节日、展会活动、体育赛事、学术交流……在2013年全运会期间,沈阳地铁电视上播放的形象宣传片《全运从地铁出发》巧妙地将奥体中心、彩电塔等沈阳地铁沿线风光传播给来沈做客的游人,为全运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示了全新的辽宁形象,是新媒体传播辽宁形象的一次重要举措。
对于辽宁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而言,相关部门不但要主动申请各大赛事的举办权,还应积极与媒体合作,加强消息信息的报道力度。在辽宁地区举办的大型社会活动、重大社会事件是获得媒体聚焦的最佳时机,媒体曝光度的提高可以使辽宁形象的传播由变被动为主动,对辽宁形象的宣传推广、对促进辽宁省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等都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区域化竞争激烈的今天,辽宁地区在形象塑造与传播方面任重而道远。借助新媒体平台向公众展现独特的辽宁历史、辽宁风景、辽宁文化、辽宁精神,必将成为辽宁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新契机。
参考文献
[1]左继宏,胡树华.中国各省市区域竞争力实证研究[J].特区经济,2006,(3):48-49.
[2]2014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发布暨区域发展战略研讨会[EB/OL].中国网,(2014-03-06).http://www.china.com.cn/zhibo/2014-03/06/content_31667931.htm?show=t.
[3]31省份2014年GDP增速普降总和与全国数差额减少[EB/OL].中国新闻网,(2015-02-03).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2-03/7027801.shtml.
[4]姜进章.新媒体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7.
[5]杨钢元.形象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58.
[6]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6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