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发展管理(精选12篇)
网络媒体发展管理 篇1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定义和特点
网络舆情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情况。高校网络舆情是指“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群体通过互联网对校园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校园管理, 以及其所关注的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大学生可以通过校园贴吧、学生网站、网络论坛 (BBS) 、网络聊天室 (Chat Room) 、个人博客 (BLOG) 等方式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 讨论学习与就业, 畅谈人生经验, 同时关注国内外的时事, 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 与他人一起交流思想、探讨各种问题。高校网络舆情除了具有直接性、突发性、互动性、虚拟性等特征外, 还有其突出的特点:
(一) 主体的特殊性
高校网络舆情的制造和传播的主体一般都是在校大学生, 他们是一群思维活跃, 好奇心和责任心都很强的青年。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并敢于表达, 渴望得到发表看法的机会, 热衷于与他人共同讨论, 积极地参与在各种热点话题中, 无所畏惧, 畅所欲言。他们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实现人生价值, 而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是达到目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 内容的丰富多样性
由于网络言论的自由与参与者的匿名性, 网络舆情的内容显示出丰富多样的特点。高校大学生对身边遇到或者听到的各种热点事件都充满了兴趣, 并喜欢对这些热门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高校网络舆情可分为两类:一是校园类, 就是师生对学校中发生的事情的看法, 比如对“食堂伙食中毒”、“全体学生罢课”“学生公寓楼降电功率”等事件的看法。二是社会类, 就是对社会中的政治、生活、经济等方面的事件提出见解, 例如对“钓鱼岛事件”、“三沙市的成立”、“海南莺歌海事件”等事件提出见解和舆论。
(三) 舆情影响的深刻性
高校学生依赖网络来进行情绪的释放和思想的表达, 微博、论坛等与手机相结合, 使得大学生更加方便地参与到在网络中发表见解、评论他人的看法中。而大学生明辨网络是非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世界观和人生观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在心理和生理上还不够成熟, 网络舆情一旦形成, 就会深刻地影响他们的判断能力和认识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
高校学生在网络舆情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盲从现象明显
美国哲学家、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中提出群体极化的概念。他是这样解释的, 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 在群体商议后, 人们朝偏向方向继续移动, 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通过对60个政治网站的随机研究, 他发现网络上的群体传播确实容易造成群体意见的极端化倾向。由于网络言论的开放性, 网民可以就任何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 但大多数大学生的认识还是比较片面和肤浅的, 他们容易跟着声势强的一方走, 在群体压力下形成“一边倒”的现象, 盲从之风便顺势而起了。
(二) 存在“意见优势方”压倒“意见劣势方”的现象
当一个人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大部分人或优势意见是一致的, 他会更加积极自信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当有优势意见者都积极地赞同他们公共的观点时, 优势意见就会越来越强大。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下, 具有其他观点的少数人就会失去了站出来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 选择了沉默。最后就导致了优势观点越来越强大, 弱势观点越来越弱的局面。
(三) 校园网络舆情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网络中的信息可靠性和精确度不高, 由于舆情的监督、管理工作没有能够很好的落实, 在高校校园中还存在着散布不实消息和谣言的现象。有些校园的网站上的偏激意见或消极言论没有能够及时处理, 也会给大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很多高校对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视度还不强, 对管理舆情的投入不够, 相应的舆情监控、管理机制还没有建立。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对策
(一) 增加网络德育课程, 鼓励大学生自我教育, 提高学生明辨网络是非的能力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自由性等特点, 很多大学生认为在网络上发表言论不受法律、道德的约束, 导致一些不健康的言论的产生。应在大学生的课程中增加网络道德的教育课, 增加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理解以及网络舆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 鼓励大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教育, 树立网络道德责任感, 增强遵守一定的网络道德约束和法律行为规范的观念。大学生还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了解网络信息, 增强网络信息辨别判断能力, 提高自身的网络安全和防范意识。
(二) 落实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
一方面, 高校应坚持用先进的思想和文化来引导校园网络舆情的发展。中共中英、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 “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 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可以通过在校园网站上设热点专栏、舆情焦点讨论区、思想互动区等的方式, 充分利用校园网站来进行红色文化的传播。可在网上开展网络文化活动和舆情思想交流活动, 要敢于批评错误言论, 要及时纠正错误信息, 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 高校应建立高效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这支队伍应由高思想理论水平、通晓网络技能、高素质的高校资深教师和骨干学生组成。高校管理者要不断加强网络实践, 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掌握校园的焦点舆情信息。作为网络信息员的高校学生, 应时刻关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动态信息, 一发现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向学校舆情管理控制机构反映, 学校并及时地采取有效的舆情应对措施。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应发挥“领头”作用, 共同营造出积极向上的网络舆情氛围。
(三) 增强舆情监控的力度, 建设权威信息发布的校园网站
网络中的信息丰富繁杂, 可靠度和精确度不敢保证, 为了避免谣言和错误的信息在高校校园中传播, 高校可以利用高校信息技术设备齐全、教师及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较高的优势, 建立起有效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 时刻关注校园网络舆情动态, 敏锐捕捉一些苗头性、群体性、倾向性问题, 及时制止不健康信息的传播。同时, 加快发布权威信息的校园网站的建设, 在网站上及时地、公开地发布准确的信息, 为学生提供可靠真实的信息来源, 避免了由虚假言论引起的舆论危机的产生。
四、结语
在新兴多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网络给高校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还带来了潜在的消极影响。高校应该提高对网络舆情负面影响的重视程度, 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减少或避免网络舆情的不良影响, 使当代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健康成长。
摘要:近年来, 随着新兴传播媒介的迅速崛起, 网络舆情在新兴媒体中快速延伸, 而高校网络舆情在为高校学生传递最新有效信息的同时, 也带来了负面信息泛滥、盲目跟风等弊端。高校学生是网络使用者中最活跃、最积极的群体之一, 研究出有效的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对策对高校学生和建立和谐的大学校园有极大的意义。本文从分析在新兴媒体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定义和发展特点、深入了解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等角度, 探讨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新兴媒体,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黄广发.大学生群体网络舆情管理研究.华南理工大学, 2010年
[2]郭志伟.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与引导.中南大学, 2010年
[3]焦贺丽.网络对高校德育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上海师范大学, 2010年5月
[4]熊孜.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引导策略.考试周刊.2011年第53期
网络媒体发展管理 篇2
体信息传播融合在一起,成为时代发展的大趋势。面对已经来临的数字化时代,企业媒体的发展,将何去何从?
“泛传播”背景下企业媒体的不利现状
新闻线索丰富、操作方便、通讯快捷……在数字化时代,网络传播飞速发展。现在几乎所有的报纸都上网了,绝大多数电视节目都可以在网络上收看。从理论上讲,有了互联网之后,如果不去欣赏或者浏览其他的媒体,仍然可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网络是媒体中的媒体,它具有时效性、交互性、开放性、生动性、易保存性、易检索性和多媒体性等优势,体现出无孔不入、无所不能的强大力量。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媒体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由于受到规模、资金、人员等条件的限制,企业报和电视台的整体实力根本无法与社会媒体相比。这几年,企业报和电视台面临着重重困难:公司压缩非生产性投资、人员紧张、设备老化等等,员工思想认识和队伍稳定都产生了一些问题。
如果对受众进行分析的话,可以看出,企业媒体的受众是有限的,特别是对于电视来说,传统的职工新村、生活区是企业电视台的“领地”,本企业的职工和家属是固定的观众群。但是,现在周边大量的新建小区涌现,职工可以到任何地方购房,而这些小区没有接入企业的有线电视,职工就收看不到企业的电视新闻。同时,原来工厂的生活区里,住进了越来越多的非本企业人员,他们对企业情况并不感兴趣。所以,依靠有线入户的方式,收看企业电视的观众数量今后将越来越少,企业电视的传统“领地”将逐步缩减。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报的读者来讲,也有这样的需求,比如方便地检索以往的某一期报纸、下载文章和图片转发给朋友们分享、与报社沟通信息,等等,这都需要不断探索,拓展企业报的发展空间。
面临着网络媒体的挑战,企业媒体应该积极寻求良策,突破制约瓶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互联网的蓬勃兴起,为企业媒体的良性发展创造了无限的可能。企业媒体应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大力建设新闻传播网络。
国内企业开创网络媒体已有先例
笔者所在的中国石化系统,网络媒体的发展方兴未艾。5年前,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中国石化开通了中国石化新闻网(),为全系统职工提供及时、准确、权威的行业新闻资讯,为下属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形象宣传服务,作为中国石化系统唯一的权威门户新闻网站,开创了网络化生存发展之路。
中国石化下属企业与中国石化总部之间,依靠网络实现了新闻节目和新闻素材的快速互传。另外,各下属企业也相继开展了网络媒体建设。总部设在江苏徐州的中国石化管道储运公司,所辖输油管道5000多公里,分布在全国12个省市,因此电视新闻实现网络传输,对于这个点多、线长、分散的企业来说意义尤其重大。他们在企业网站上,专门建立了新闻中心,开设了“管道新闻”、“专题报道”、“石化管道报电子版”、“图片新闻”,以及“节目预告”、“网上投稿”等等栏目,在各地都可以收看。
广州石化将多媒体先进技术与企业思想宣传工作融为一体,建立了“政治思想宣传工作平台”,为企业媒体开辟了一个崭新天地。他们在基层操作室设立了网络学习的平台,操作人员可以点击收看各类自制电视节目、自办的杂志、中石化新闻以及公文通知等等。在副班组学习室,都安放有2台电视连接在电脑上,作为放大的显示屏,供班组学习的时候点击收看相关内容。一线职工非常欢迎这种形式,特别是反映基层员工参加各类文体活动的电视新闻,点击率特别高,因为与职工们贴得非常近,职工觉得很亲切。
建设企业新闻网,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利用自有的信息资源优势(企业报和电视台),借助现代化的数字传播手段,建设“与企业携手发展、为职工喜闻乐见”的企业新闻网,这是发展壮大企业媒体的必然要求,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在不久的将来,无论本企业的员工,还是关心该企业的网民,可以在全世界的任何地方,通过该企业的新闻网站,了解公司的大事小情。同时,建立公司内部网站,延伸到基层班组,方便员工在第一时间浏览企业报的电子版、观看电视节目,进行及时的网上互动和交流等等,必将受到大家的欢迎。
这个网络新媒体,应兼有文字、图片、声音和影像,辟有重要新闻站点、快速新闻站点、专题新闻网页,运用消息、评论、视频、图表等宣传手段,做强、做精、做足独家的企业资讯。
网站还应该具有强大的搜索点播功能,提
供视频点播,网友可以查阅企业报从创刊以来的所有版面内容,以及大量珍贵的企业电视资料,成为公司内容最全面、最权威的新闻点播库。
与此同时,新闻网还应开辟“在线投票”功能,网民可以随时对报、台的报道质量和报道内容提出评析意见,参与面广泛,反馈直接,意见表述全面。
不仅如此,还可以建立“企业新闻人”栏目,搭建一个集新
闻作品、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交流、个人博客于一体的平台,对所有从事企业新闻工作的员工开放。
企业新闻网应该通过不断的技术改造和内容改版,使页面风格、内容结构、网站功能和网络环境持续不断地得到改善和提升,逐步打造成为一个全新的舆论宣传阵地和新闻资讯窗口。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应该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正如一个完备的植物生态系统,要有参天大树,还要有低矮的灌木和各类草本植物。不同类别的植物能够和谐共生,就是因为它们各自的特点不同,在空间和养分的利用上存在互补性。网络媒体必将与传统媒体长期共存携手合作,使整个新闻传播体系更为有效和更加多样化。
发展网络媒体时代的企媒关系 篇3
但是,这些企业的自办媒体具有显著的内部性或内向性特点,对企业的广告营销、品牌塑造和公共关系构建,其作用就非常有限。一个企业,如果要想有效地进行市场竞争、品牌竞争和形象竞争,它就必须十分重视与社会媒体(相对自办媒体)的合作,把社会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当作企业的战略资源去配置和利用,把与社会媒体的合作共赢作为战略关系去构建。在新兴媒体崛起的时代,尤其是这样。
观察还发现,当今中外绝大多数成功的著名企业,都非常重视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通过媒体的广泛而有效的传播,收到了产品营销、品牌塑造和提升知名度、美誉度的良好效果。带领这些企业前进的企业家,往往是与媒体合作互动的高手。杰克·韦尔奇对GE的每一个广告,在播放之前都亲自过目,绝不允许会影响GE形象的传播行为发生。张瑞敏则是通过媒体“讲故事”的行家里手,让海尔的“故事”感动消费者、吸引消费者。有的企业通过建立媒体俱乐部,通过与媒体结成战略联盟而提高了自己的美誉度、竞争力。类似例子可以说不胜枚举。
在互联网时代和信息时代,媒体作为企业战略资源、战略合作伙伴和重要竞争阵地的意义,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重要。在中外企业发展史上,成也媒体、败也媒体的现象屡屡发生,更是加深了企业与媒体的相互依赖关系。恶劣的媒体关系,对企业来说,堵塞或损害的不仅是企业产品营销和品牌塑造的重要战略通道,而且破坏或恶化了企业在社会和市场中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发生,对企业来说都是致命的伤害。
有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由于不了解构建良好媒体关系的重要性,不重视企业在市场中“话语权”的建立、掌握与运用,一味地只顾埋头苦干,“只做不说”,消极地躲避媒体,或者拒斥媒体,把媒企关系仅仅看作是媒体要找企业“拉广告”的关系。这种想法和做法,不了解文化产业化时代的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企业化的现实,对企业经营是不利的,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也有的企业经营者因对个别不负责任的媒体及其工作人员反感和有意见,便对所有媒体反感和有意见,拒绝与一切媒体打交道,这也是片面的。还有个别企业自恃财大气粗而轻视媒体的肯定或监督作用,这也是缺乏远见的、不明智的。
网络媒体与网络新闻的传播发展 篇4
所谓网络媒体, 其实与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并无不同, 都是一种传播信息的渠道, 是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 信息的载体。而说到其与传统媒体的不用主要表现在工作方式的不同, 网络媒体依赖IT设备开发商们提供的技术和设备来传输、存储和处理音视频信号。
同时与其他媒体相比较, 网络媒体是存在一定的优势的。首先, 其传播范围最广, 能够达到全球性的效果, 任何信息一旦进入Internet, 分布在近200个国家的近2亿Internet用户都可以在他们的计算机上看到。其次, 要说到其保留时间的长短上, 位于网络媒体上的信息是常年、不间断的存在的, 不拟报纸、电台等媒体只能保留几十秒、甚至几秒的时间。第三, 网络媒体的信息数据是非常庞大的, 而内容也是十分全面的, 例如, 按照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影像、动画、声音、文字, 按照设计领域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涉及政府、企业、教育等各行各业等不同的信息。初次之外网络媒体还具有开放性强、操作方面简单、交互性沟通性强等特点, 而且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是许多行业企业选择其为宣传自己的载体的原因, 最后还要说到其给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具有强烈的感官性, 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人喜爱这种信息传播方式的重要原因。
网络媒体对新闻传播的重要意义
网络媒体是一种依靠高新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传媒, 它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 发布信息和进行信息服务。而这其中当然包括对网络新闻的各种传播, 下面我们就从几个具体方面阐述网络媒体对新闻传播的重要意义。
1.网络媒体的切实应用, 使新闻的传播更快捷、更方便
中国新闻传播媒体的网络化进程, 虽然可以追溯到1993年12月6目的《杭州日报》电子版, 但真正拉开序幕的是1995年中国公用计算机因特网的开通。1995年1月12日《神州学人》杂志开中国出版刊物上网之先河。到2000年, 已是各种网络传媒形态充分发展:报纸电子网络版、网络新闻媒体、门户网站都在蓬勃发展。这些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 使网络新闻的传播更加快捷, 大大节省了人们通过其他传统媒体获取信息的时间, 新闻信息的传播更及时、也更有力。
2.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一些新闻对空间与时间的限制
通过传统媒体传播的新闻和信息, 存在时效性短、不易保存的缺陷, 但是通过网络媒体进行的信息保存与传播就避免了这一问题。网络媒体所容纳的信息量是十分庞大的, 不论是新的新闻, 还是对于过去各种事件的信息都会长时间的存在于网络媒体上, 这对于过往信息的查询更加方便和直接。
3.网络媒体为群众们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权力
网络媒体中信息或新闻的传播, 对我们而言, 有效的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的平台, 在这里尽管在许多场合下, 例如知名的新闻类网站, 对网络新闻仍然有编辑权, 仍然有网络记者和网络编辑在充当“把关人”角色, 但是, 由于受众享有极大的选择权和主动权, 新闻传播者的地位受到削弱, 权力在向受众倾斜。所有这一切都将使社会控制趋向弱化。在这层意义上, 网络传媒的确给受众带来了很多权利。这一作用的突出, 使得网络新闻的传播更加辩证, 不在成为新闻编辑者一头独大的工具。
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媒体传播网络新闻
网络媒体对于网络新闻的传播无论是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具有较大的优势, 但是这其中也存在许多的弊端, 例如由于网络可以以匿名、假名发布信息, 并拥有网络的多渠道发布, 许多动机不纯的组织发布虚假信息, 使群众受到蒙蔽;网络的搜索功能使人们的隐私权受到了侵害, 而错误的信息给许多当事人造成的巨大的伤害, 却因网络的虚拟性无法给予补偿。
针对于这种情况的发生, 我们为了更好的利用网络媒体在新闻事件舆论中的监督作用, 在这里我们就从其监督作用的几个方面来具体的解释一下。首先, 我们要说道的就是网络媒体对网络新闻传播的实时性和公开性, 这是基于网络媒体克服时间、空间限制的基础之上的, 即使人们不外出也可以知道所有发生的大事, 这不仅能够公开信息, 还能够提高政府行政方面公共权力行使的透明度和民主监督的力度;其次, 网络媒体在新闻事件中交互性和强大的信息整合功能。这主要归功于网络媒体为人们提供的自由发表言论的平台, 这些言语上的评价,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在这不断的交流之中, 信息的到整合, 再经过反馈为决策者更直观迅速的掌握大众民意, 从而做出积极有效的公共决策提供重要保障。
总结
网络媒体发展管理 篇5
伴随着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媒体作为一种媒体形式,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包括自媒体平台(博客、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社区等)、网络电台、网络商店等依赖于网络的媒体形式。新媒体具有较强互动性、较快的信息传播速度以及海量的信息等优势,因此,对社会信息流量与商品交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生存环境。当前,广播面临着来自新媒体的巨大挑战,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广播必须积极进行自身转型,抓住发展机遇,满足市场的需求。
一、新媒体发展概况
早在1967年,新媒体的概念就被美国学者戈尔德马克提出,并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新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背景下,新媒体发展迅猛,已成为世界上最热门的行业之一。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突出特征体现在:一是海量信息承载,处理速度快,通过网络传播处理信息,加大了信息的海量传播,增强及时性、实效性;二是碎片化信息传播,网络信息内容丰富,传播形式多元化,新媒体信息传播可以通过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三是新媒体实现了与受众的互动,新媒体传播具有双向性特征,在接收信息时,受众能够参与信息的反馈。
二、在新媒体背景下广播面临的挑战
第一,在新媒体背景下受众触媒习惯改变较大。和传统媒体相比而言,新媒体具有信息传递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信息量大等优势,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便捷,人们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等限制进行阅读、观看视频、收听音乐等。人们可以利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满足娱乐需求,很显然广播不能做到。新媒体极大地冲击了广播的发展,实际上是因为受众改变了触媒习惯。尤其是智能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设备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已经不再被动地接收单一的信息,移动终端使用从个人使用习惯进行数据分析,推送个人所需的信息内容,甚至做到一对一推送,正因如此冲击了传统广播的发展。
第二,广播自身缺乏创新。随着网络技术日益普及,在新媒体背景下网络媒体不断创新,将全新的体验带给受众。比如微博平台实现了音频、图片、文字等功能的融合,大大提升了用户的体验度,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参与互动,并及时上传发布个人资料和信息。反观广播,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情况下,大多数广播媒体对信息的传递仍然采用我播你听的方式,多采用单座或双座主持人的形式,播出的形式单一。部分广播实现了互联网的直播,但广播节目的播出模式、发射技术等受限,无法如新媒体般灵活多变,参与性不能直接体现,所以广播自身的根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受众的信息就得不到满足。
第三,在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盈利模式受到挑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广播电台体制需要改革,很多电台已开始走企业化道路,基于这种模式广播须对自身运营管理给予重视,从而在经济市场中不断发展。通常而言,广告是广播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在吸引广告入驻方面,新媒体具有更大的优势,新媒体广告投放的受众目标更精准明确,投入产出比的提高,造成广播媒体广告量的降低。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新媒体直接冲击了广播的盈利来源,对广播的进一步发展起到制约的作用。
三、在新媒体背景下广播发展的机遇与对策
第一,在新媒体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广播的.引领作用。新媒体不断挑战和冲击广播等传统媒体,然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其传播是基于“去权威化”或对“一种媒介多种声音”的自由市场传播效果进行追求,所以相对缺乏公信力和权威性。作为有着较长发展历史的广播媒体,其基础好,在受众中有较强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如果充分发挥其优势,应对管理机制与信息审核机制进行完善,使信息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得到提升,进而使受众对广播信息的信任度加大,即便在新媒体背景下也能较好地推动广播的发展。
第二,在新媒体背景下,广播节目要不断推陈出新使节目质量不断提高。节目内容是媒体发展的关键,事实上媒介发展的根本是内容与创意。在新媒体背景下广播需要从内容上不断挖掘,从形式上不断创新来吸引受众。事实上,广播本来就具有新闻报道、知识传播、休闲娱乐等众多的功能。新媒体的发展一方面为广播提供了更多原创内容,另一方面广播可以通过对新媒体内容进行选择取用,进一步加工,进行“二次销售”。广播节目可以通过节目质量的提高,增加自身竞争力,获得受众的认可。
第三,广播应加强与其他媒体形式的融合,全方位地推进融媒体发展。广播因充分与新媒体进行多元化融合,利用微信公号、网络视频、网络直播等实现与受众的实时互动,打破信息传播的单一模式,使得广播传播方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感受更直接。
四、结语
网络媒体发展管理 篇6
关键词:新媒体;改革;传播;网络民族主义
1994年4月20日,中国首次接入国际互联网大家庭,自此,互联网在中国迅速的发展开来,借由互联网的平台,一场媒介的革命悄然发生。网络民族主义正是借由新媒体的发展而顺势兴起的。本文从新媒体的产生发展分析当代公共传播新特性,以网络民族主义产生发展过程为例 ,简单论述如何利用新媒体公共传播做好对网络民族主义的舆论引导。
1 新媒体与当代公共传播
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首次出现“新媒体”这个概念。1967年, 美国CBS ( 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 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P·Goldm ark)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EVR(电子录像,electron ic v ideo reco rd ing)商品的计划,其中首次提出了“新媒体”(new media)一词;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E·Ro stow)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简称“罗斯托报告”)中,也多处使用new media一词及有关概念。自此,“新媒体”用语在美国社会迅速流行, 并传至其他西方国家。[1]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经济快速发展下,我国科学技术能力也得到了明显进步,尤其是新技术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新媒体。信息量较于传统媒体更大更多,并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形容新媒体的特点为“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
2 网络民族主义的发展——以汉服运动为例
网络作为新媒体发展中最重要的载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随着电脑的大范围普及,网络也成为了新时代大众自由表达观点的新平台。近年来,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就是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一个有力佐证。
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伴随网络在中国的普及而产的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它既符合传统的中国民族主义的诸多特点,也表现出了不同往日的新形态。网络民族主义借助了新媒体时代的新的传播媒介——网络,利用网络传播便捷快速参与度高的特点,快速发展。在今天,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网络所独具的这些特点使得网络民族主义不同于以往的民族主义,而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政治现象。
汉服运动作为依托网络平台发展的一个民间发起的爱国复兴运动,可以算是当代网络民族主义的代表。他的产生、发展、壮大都与新媒体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可以具体分析下汉服运动的产生发展与高潮中新媒体的所起的作用。
2003年7月21日,澳大利亚华裔青年“青松白雪”(王育良)在网络上上传了自制汉服照,紧接着,2003年11月22日,“壮志凌云”(王乐天)身穿汉服上街,成为第一个被报道身穿汉服公开走上街头的人。很快,网络上出现了很多王乐天身着汉服的照片,王乐天的举动因此广为流传,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响应,并在全国掀起了汉服复兴的浪潮。这一事件通过新媒体传播渠道快速传播,影响力逐渐扩大,直至今天成为汉服运动之开端。
2004年5月,汉服吧正式成立。汉服吧是所有汉文化复兴者和汉服复兴者交流的网络平台,短短几年已经拥有393,358关注者,9,282,891个帖子。
2006年7月18日,《重回汉唐》最终版创作录制完成,放在主要视频网站上的MV都反响热烈,短时间内点击量就达到优酷网25.1万次,土豆网19万次。这是写给汉服复兴史的第一首歌曲,引起了众多汉服复兴者的共鸣。
2009年8月12日,西南大学学生制作了片长43分7秒的汉服短片《汉家衣裳》在各大网站播映,优酷点击量达15.7万次,土豆点击量达9.6万次。这也是首部汉服运动宣传短片。
从这些数据就可以看出,汉服运动的开始,发展与高潮跟网络,跟新媒体都紧紧相连。换句话说,正是有了新媒体这个环境,汉服运动才可以发展得如此壮大。
3 如何利用新媒体公共传播做好对网络民族主义的舆论引导
新媒体本身具有快速散播信息与大众参与度极高的特点,大众本身也有利用新媒体平台表达自己的意愿。民族主义是一种共有情绪,新媒体的出现为这种本来蕴藏在大众中的情绪提供了一个便捷渠道。由于新媒体平台的特性,如何利用新媒体公共传播对网络民族主义的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就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3.1 从政策方针上进行适当制约。
网络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全民共有的情绪更是极容易引起争端非议。因此,政府更需要进一步通过有关政策,合理的、适当地对网络民族主义进行制约。
例如,2005年4月21日,我国公安部就针对我国部分地区发生涉日游行示威活动发表讲话,其中明确指出:“未经公安机关批准,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发起组织游行示威的,也是违法行为。希望广大群众和学生依法办事,不要参加未经批准的游行示威活动,也不要利用互联网和手机短信传播鼓动游行示威的信息”[2]这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膨胀,能够有效避免活动过程中一些极端暴力事件的发生。
3.2 对社会舆论进行良性引导。
在新媒体时代,公共传播有了更多渠道,从而产生一种现象——事件的发生往往开始于舆论再以舆论结尾,越是大的热的事件,社会舆论越是贯穿始末。
例如,2005年4月,当中国一些城市发生反日游行示威时,人民网于4 月16日发表新闻评论《我们怎样表达爱国热情》,及时进行了有力的网上舆论引导,成功地影响了受众的注意力和倾向性。[3]
3.3 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合理利用话语权。
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等传播工具的普及,提升了公众对社会话题的表达欲望,也提供了便利的媒介手机。无论是作为受众还是传播者,都应该做到理性而不偏激、科学而不盲从。对一些耸人听闻的话题,要有必须的谨慎,而不能“见风就是雨”,或者以点概面、以偏概全。[4]否则,话语权的得到就不是一种进步,而是一种退步。
参考文献:
[1]石长顺,石永军.论新兴媒体时代的公共传播[J].现代传播(双月刊),2007(4).
[2]陈岳.北京奥运会与民族主义:理性的呼唤[J].现代国际关系,2008(11).
[3]李霞,李正.从民族主义透视围绕“3·14”事件的中外新闻传播———兼谈中国民族主义转型[J].国际新闻界,2008(5).
[4]杨开新.新媒体时代,更应该珍视话语权[N].经济日报,2014-09-22.
[5]钟楠.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浅析[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2.
[6]王军.网络民族主义、市民社会与中国外交[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10).
[7]王金良.全球化时代我国民族主义发展的问题与对策[D].山西大学,2006.
[8]王红曼,张方译.网络民族主义情绪与民族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03).
借助网络媒体推动期刊发展 篇7
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媒体正以其优越的传播速度、扩张速度冲击着纸质媒体,显示出其无比强大的力量。网络阅读也已变成越来越多人选择的阅读方式。作为纸质媒体的期刊该如何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
1数字出版的必然性
社会文化形态是和社会发展同步的。文化的传播从始至今都是依附于最新的技术来变化自己的传播形态,因此,数字出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适应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更快、有效阅读时间不断缩短、人们对文化产品要求更加便捷等特点。特别是数字出版产品在设计上更为人性化、综合化,它不但为我们呈现了未来的出版新形态,还将以此改变我们的生活。如今,青少年更热衷、习惯于阅读网上的新闻和利用手机传播新闻。他们对数字化传输的媒介似乎更感兴趣。而青少年的决定就是未来的决定,这将决定传统媒体的兴衰存亡。
就期刊而言,数字期刊从阅读方式上可分为3类:
(1)网络阅读。
早期的数字期刊在网上的表现只是简单的“电子版本”。随着技术的发展,电脑容量的增加,显示精度的提高,数字期刊也能像印制精美的纸质期刊一样,一页一页呈现在读者面前。比平面纸质期刊更优越的是,它的广告或插图经点击后,可弹出活动画面,并配有音乐,体现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2)电子书。
电子书刚出现时容量有限,携带不便,一直未能推广。电子纸张的出现给电子书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纸张利用正、负电荷作用显示,不借助光源,具有轻便、省电的特点,甚至还可以曲卷。这使得电子书具备了纸质出版物的所有优点,而又优于纸质出版物,因此,电子书取代纸质出版物是必然趋势。
(3)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类似电子书,缺点是显示面太小,同时受内存量和传输方式的影响,阅读速度太慢。但因其普及、便携,随时随地都可进行阅读,很受年轻人欢迎。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阅读设备的存储量和传输速度都会大幅提高。对于阅读那些以文字为主的期刊来说,手机阅读是不错的选择。
从发展趋势看,数字出版必将取代传统出版而成为出版的主流。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发展极不平衡,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纸质期刊与数字期刊将共生共存。鉴于互联网的普及和电脑容量的增加,网络媒体应该成为纸质期刊数字化的首选载体。期刊要在数字化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与网络结合的道路。
2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结合的现状
期刊与网络结合的理想状态是最好的内容以最好的形式展现。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二者都面临着发展的瓶颈。一方面,网络媒体在“内容为王”的理念指导下,需要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内容,它们为内容的来源和质量而苦恼;另一方面,期刊也在努力开拓多种渠道,吸引受众,为如何利用互联网而绞尽脑汁。网络媒体需要借助传统信息内容的生产方式才能真正赢得受众,传统媒体只有运用新型的传播技术才能获得新生,这是一种双赢的发展战略。
然而,目前媒体网站多数还只是其媒体母体的一个附属,网站在运作中受到体制和制度的束缚。媒体网站依旧按照传统办法运营,没有很好地了解互联网这一平台,未能抓住网络传播的特质,也没能依托传统媒体的固有优势展开经营,丧失了充分发展的空间,而不能以第四媒体的独立形象,根据网络媒体的特质去开拓市场空间,这必然会造成网站经营的落后、竞争力的降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归纳如下。
2.1对于媒体网站建设的认识不足
很多期刊社没有真正认识到网站建设的重要性,对网络媒体产生的威胁并没有切身的体会,因而对自身网站建设没有紧迫感。
2.2媒体人员对于网络运营知识的缺乏
一些期刊尽管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对网络传播的特性认识不深,对网站建设也缺乏明确的思路。另外,由于缺乏专业网络技术和网络知识,在信息的处理、版面的设计以及网站的建设上都不及商业门户网站,难以吸引网络用户。
2.3网站建设投入成本大,回收周期长
目前,期刊网站建设大都处在投入期,网站经营基本处于亏本或收益低下的情况。没有了利益驱动,期刊社也就不愿意花太多的人力、财力来建设网站。
3纸质媒体应主动适应变化,与网络媒体共发展
在网络媒体产生、发展且日益壮大的今天以及未来,纸质媒体必须适应新形势,壮大自身、发展自身,并利用新的传输手段,建立新的媒体终端,改造、升华自身。
3.1监测读者群变化
市场需求变化是纸质媒体发展的晴雨表,要用各种手段了解自己的读者群,如刊登读者调查表,利用发行渠道调查,利用广告客户调查,甚至利用专业调查公司进行读者抽样调查。一旦城市年轻读者减少,就要考虑他们的阅读方式是否已转为网络或手机阅读;发行总量下降,高年龄段读者和偏远地区读者比重增加,除了表明读者学历水平下降外,还应考虑是否也受到网络普及的影响。这些都是要随时考虑的问题,应对此及时作出相应对策。尽快建立网站,保证期刊品牌在数字化过程中的连续性。同时,编辑期刊的网络版,向读者提供优惠政策,使具有网络阅读条件的读者不放弃订阅本期刊。随刊向读者赠送期刊电子版或延伸阅读内容的光盘。这样,除了满足已习惯采用新的阅读方式的读者的阅读需求外,还可不断扩大数字期刊的影响力,争取数字版的新读者。
3.2及时转换角色
随着数字期刊的发展,期刊将变为纯粹的内容提供商,依靠内容取胜,依靠内容盈利。作为内容生产者来说,期刊数字化的到来,只是对期刊人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不会取代他们的地位。网络的互动越多,声音越多,新闻源就越多,这也使所有的互动、声音、新闻更具议论性、讨论性。也正因为网络新闻的议论性、讨论性,使得网络信息嘈杂甚至比较嘈杂。人们在嘈杂的声音中,无法和难以找到一个中心,故而失去其权威性。期刊的优势在于它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深度报道的潜力、公信力。因此,期刊的发展必须利用这一优势,打造自身实力,在内容上下工夫,下气力,用具有深度、厚度、权威性、公信力的报道,显示其不可替代性,从而实现与新媒体的并存、共赢和同步发展。
要保证做到以内容取胜,就要培养具备创造、创新意识的编辑队伍。如果说,新的技术、新的出版形态仍属于竞争力范畴的因素,那么编辑不断的创造力则属于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将是期刊立足市场的有力保证。
期刊是连续出版物,它的特性决定了创新的必要性。编辑要深入社会生活,挖掘、采集第一手材料,不断推出新的策划与选题,使得期刊不管是数字形态还是传统形态,都能做到以内容取胜。采用网络制作手段,让纸版期刊得到延伸,使更多的读者了解我们的期刊。网络只是工具而已,它并不能创造内容。内容不断精品化,这是我们永远追求的主题。
3.3转变经营模式
由于角色的变化,期刊传统的赢利模式将发生改变。任何新技术的价值最终都要体现在实际应用之中,从编辑方式到出版流程,从发行方式到发行渠道,从市场推广到广告运作,都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模式,积极探索、采用新的技术含量高的模式。网络营销是数字时代期刊发展必须适应的新型营销方式。
网络营销是网络环境下以网络为工具的营销活动,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无时间和地域限制、无版面约束、内容详尽、多媒体传送、形象生动、双向交流、反馈迅速、成本低等特点。网络营销的常用方法有搜索引擎、交换链接、网络广告、信息发布、论坛营销、博客营销、个性化营销等。营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缩短期刊的出版周期,扩大期刊影响力,吸引更多的网络读者。
4结论
数字出版的推广应用并不预示着传统期刊的消亡。任何新技术都是作为工具、手段或载体出现的,内容才是出版的实质。只有立足内容这个根本,再搭上数字出版的快车,传统期刊才能焕发生机,找到新的发展道路。
摘要:网络媒体出现后迅速抢占了纸质媒体的生存空间。作为传统纸质媒体的期刊必须顺应数字化出版的潮流,主动适应变化,继续发挥期刊有深度、有厚度,以及具有权威性、公信力的优势,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同时通过网络制作手段,使期刊的影响范围得以延伸,从而实现纸质期刊和网络期刊的并存、共赢。
关键词:数字出版,网络媒体,期刊
参考文献
[1]熊彦清.期刊数字化:新技术带来新发展[N].中华读书报,2007- 03-14.
[2]陈天晗.建设新型的数字化媒体终端[J].新闻战线,2007(6).
网络媒体发展管理 篇8
1 网络媒体的特点
1.1 网络媒体的互动性
电视媒体给予受众的是被动的接受, “给什么, 看什么”, 而受众通过网络媒体获取信息的方式是交互的, 个性化的。只要受众输入指令, 网络媒体立刻能带给你海量的信息来源, 是“看什么, 给什么”, 受众的主动权大大的增加了, 传者与接受者的地位更为平等。
在互联网上, 受众不仅可以自己的选择信息, 还可以由受众变成信息发布的主体。一个组织、一个人都可以具备新闻媒体的功能, 甚至比电视媒体发布的还要快, 比如微博发布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它使得在以往的电视媒体上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和个人言论自由得以以一个较低的成本实现。
1.2 时效性、开放性、多样性
网络媒体的发布信息是即时性的, 事情可能正在发生就已经被发布出来, 电视媒体不可避免的会经历采编审核等步骤, 这种速度是电视媒体无法望其项背的。而且由于任何受众都可能变成信息的发布者, 所以只要是人们接触到的东西都可能变成网络媒体的“信息”。信息的获取由原来相对封闭的状态进入完全开放的状态, 而且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 还可以加入大量的形式多样的表达方式, 比如动画和视频图像等等, 而电视媒体在此方面就呈现于相当的滞后性。
1.3 易检索, 服务性较强
网络媒体的受众如果需要某一领域的相关信息, 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内容, 还可以根据需要随时下载保存信息, 给了受众极大的便利。
2 网络媒体给电视媒体带来的冲击
相对于快速发展的网络媒体, 传统的电视媒体存在的劣势是显而易见的。网络是迄今为止所有传媒表现形式及优点的集大成者, 它所表现出的实力和潜力是令人望而生畏的, 不能不承认它是传统媒体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对手。
其实有些电视媒体已经“触网”了很长时间, 中国的网络新闻传播业已经有了极大的进展, 几乎所有的电视媒体都有自己的网站, 可是有相当大一部分电视媒体的网站是电视媒体的“网络版”, 简单的照搬电视媒体的内容, 沦为电视媒体内容的重播工具, 而不是利用网络传播的特殊优势, 制作适合网络信息传播规律的信息。
电视媒体面对的是来自于商业网站的直接竞争, 根据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网络受众上网的主要目的为“获得各方面的信息”的占了68.84%, 对此变化, 电视媒体应予以高度的重视, 主动开发网络的潜藏价值, 这样传统的电视媒体才可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经受住网络媒体带来的剧烈的冲击。
3 电视媒体应注重扬长避短, 积极应变
电视媒体的最大优势是有着一群训练有素的采编队伍, 能够提供大量的原创新闻及其它信息。而目前大多数商业网站还是主要通过与电视媒体的合作或者是对电视媒体发布的新闻进行再编辑。这点在新闻的发布上显得尤为突出。对于网络媒体来说, 组建自己的新闻采集队伍, 不仅存在政策方面的障碍, 无法承担的成本, 更重要的是短时间内难以见效。
目前电视媒体拥有网络媒体无法企及的媒体公信力, 大众对其有很高的认知度。网络提供的信息虽然庞大, 但是需要电脑终端来实现,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在偏远农村地区进行网络建设还任重道远。而由于缺少了电视媒体审核的步骤, 缺失了“把关人”的角色, 没有对信息进行真伪鉴别和价值的衡量, 其信息的不确定性也是很明显的, 这无疑是降低了网络信息的可信度。
电视媒体在信誉、品牌、权威性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 同时电视对受众的智力门槛要求比较低, 受众层次多元化, 覆盖面广泛。现阶段来说, 网络媒体的普及程度还远远比不上电视媒体, 网络电视的节目制作也不够完善, 仍需多方借鉴传统电视媒体成熟的制作手法和完善的运营机制。
4 网络媒体与电视媒体的竞争与融合
杰克富勒曾说, “每一种媒介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新媒介通常不会消灭旧媒介, 只是将旧媒介推到它们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网络破坏了电视媒体原有的生态环境, 使得其生存形势变得严峻, 面对挑战, 电视媒体更应主动出击, 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 把自己的功能延伸、扩张到网络之中。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的融合已成必然发展趋势。这也是解决彼此冲突的有效方式, 不仅能实现资源共享和市场竞争互助的最佳结合, 更有利于构筑媒体生存的广阔空间。
4.1 融合的途径
(1) 信息重新整合, 多渠道发布。
电视媒体的信息经过网络手段进行个性化的加工, 突出服务性。目前数字网络电视已经悄然兴起, 它将电视和网络进行了有效的整合, 俨然就是一个可以上网的电视机。而且要对发布的信息根据内容按发布的形式进行细化, 这并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 而是根据不同的传播形式让内容有所侧重。
(2) 优势互补。
电视媒体没有条件做的一些事情, 可以利用网络的即时性、交互性的特点予以实现, 把电视媒体的劣势用网络来弥补, 拓宽了电视媒体的受众范围, 扩大了媒体的服务功能。
(3) 资源上共享。
电视媒体积累下来的雄厚的人力资源是网络媒体必须依靠的, 其强大的品牌资源, 丰富的传播经验, 强大的采编能力与网络媒体强大的技术支撑合体, 势必产生巨大的增值效应。
4.2 融合存在的障碍
目前, 我国电视媒体仍然是媒体的主流, 短时间内, 网络还不太可能威胁到电视媒体。拥有“技术王国”的网络媒体和拥有“内容王国”的传统媒体只有在充分的竞争的基础上完全融合才能实现双赢。大融合中, 新旧媒体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以及经营理念等多方面的差异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进行磨合、互补。
同时, 融合过程中机制的缺失短时期内还无法做到完善, 比如如何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共享、对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建设等等, 这些都需要国家政策乃至行政手段的支持和干预。
媒介的变革有力地推动了媒介的产业化发展, 媒介间的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之势。毫无疑问, 这对网络媒体、电视媒体而言, 都是一次挑战。网络不会取代电视媒体, 电视媒体也不会消亡。无论是网络媒体, 还是电视媒体都要生存下去, 在跨媒体的大融合背景下, 网络媒体与电视媒体相互吸收, 借用对方的优势, 共同发展。从传统电视媒体到网络媒体, 又从网络媒体走向传统电视媒体, 新旧媒体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互联网覆盖全球的特质使得新旧媒体大融合充满了迷人的诱惑。
摘要: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媒体, 有着传统的电视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的出现给了电视媒介极大的冲击, 迫使电视媒体进行重新定位。然而网络媒体的发展依然依赖于电视媒体, 电视媒体也在网络媒体发展的推动下不断改进自身, 走向完善, 它们之间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 而是最终形成相互竞争也互相融合的格局, 进而共同构建了传播媒体广阔的生存空间。
关键词:网络媒体,电视媒体,冲击,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晴.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J].科教文汇, 2008, 1.
高校网络媒体现状与发展研究 篇9
一、功能研究
功能研究主要包括高校网络媒体的特点、职能、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刘健认为, 高校主流网站具有展示形象、引导舆论、沟通师生、交流信息等功能。因此, 高校应该办好主流网站。[2]曹南燕, 张地坷也指出, 高校新闻网具有传播信息、舆论引导、思政教育、传承文化等功能, 并从转变观念、加强管理、创新工作机制等方面提升其功能。[3]
在研究高校网络媒体的重要功能的同时, 也有研究者分析了它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张立祥、赵婧、宋杨认为, 高校网络媒体文化既能宣传主流文化、拓展交往空间、缓解大学生精神压力, 又易导致价值观偏移、道德感弱化、脱离现实生活等问题。作者建议, 应明确其教育职能, 健全管理体制, 加强队伍建设, 完善高校网络媒体建设。[4]张晓冰研究了高校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问题。研究指出, 校园网络议程设置具有随意性、及时性、互动性和多元化等特点, 且呈现非理性化、非预设性的趋势。作者建议, 学校应主动设置网络议程, 做好把关工作, 同时要及时报道新闻事件, 掌握主动权, 并有步骤地进行引导BBS论坛的评论。[4]
二、网络舆情研究
网络舆情是媒体或网民借助互联网, 对某一焦点问题、社会公共事务等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5]它与高校网络媒体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张合斌研究了高校校园网络社区舆情的形成及特征。研究指出, 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表述行为特征、网络道德规范的不成熟以及网络言论管理的不足是网络社区舆情形成的主要原因, 其具有突发性、随意性、直接性、偏差性等特点, 因此有必要对校园网络舆情进行监控和引导。[6]
周勇分析了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及对策。建议应建立专业网络队伍, 建立舆情监控制度。同时设立高校新闻发言人, 培养“舆论领袖”, 实现网络和现实的互动。[7]刘冠群、谢正宇通过对十所高校新闻网站的调查, 发现高校新闻网功能单一, 偏重信息传播和形象宣传, 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低, 互动性不强, “主流声音”不断弱化。作者提出, 应当利用微博、手机版丰富传播形式, 引导BBS板块的发展, 增强新闻网的活跃度。同时深化报道内容, 改进文风。[8]
三、舆论引导研究
由于网络媒体在高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因此, 如何通过高校网络媒体进行舆论引导, 便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
吴先琳认为, 当前高校新闻媒体在引导校园网络舆论方面缺乏主动性, 功能上重宣传轻育人, 忽视连锁效应。作者建议, 应当四大媒体联动, 掌握校园BBS话语权, 重视网络编辑的把关功能, 组建网上评论员队伍, 形成舆论强势, 同时实施新闻发言人制度, 增加高校事务的透明度。[9]
王玉珠研究了高校网媒建设与舆论引导问题。研究指出, 应对外推进网媒联盟化, 建设高校区域联盟群体, 依托、联合权威媒体。对内则建立学生传播队伍, 健全网络管理机制, 培养意见领袖, 倡导大学生网民公约。[10]陈欣、张魁以安徽大学新闻网为例, 建议通过把握时事热点、挖掘校园新闻、设置校园议程等方式, 增强高校网络新闻宣传的舆论引导力。[11]
四、新媒体研究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当前在业界发展突飞猛进, 已经成为高校师生了解和传播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 对高校新媒体的研究也呈现上升的趋势。
李冰认为, 微博有利于学生及时获知校园信息, 促进师生之间意见交流, 并通过议程设置引导校园舆论。[12]陈思宇认为, 微博能够满足高校新闻工作的多元化需求, 应调整高校新闻思维, 加强部门联动, 不回避负面信息,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13]
刘冬梅、张竣淞指出, 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更符合受众的心理需求, 开拓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高校官微要加强策划, 及时掌握舆情, 与“粉丝”保持良好的信息沟通。[14]阴卫芝研究了美国五所高校的社交媒体准则, 指出可为中国高校借鉴的理念和内容。在具体内容上, 对注册“官博”应有严格的审批制度, 在隐私、诽谤、避免利益冲突和准确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则。在理念上, 则与高校发展目标、文化环境、教育主题相一致。[15]
五、结语
总体上看, 关于高校网络媒体的研究并不充分, 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远远不足, 与其在高校媒介生态中的重要地位并不匹配。因此, 对高校网络媒体的研究应当成为未来高校媒体和舆论研究的重点。
网络媒体由于其本身的交互性、海量性、及时性等特征, 已经深刻改变了当前的舆论生态, 高校信息传播和舆论宣传也不例外。当前学界关于高校网络媒体的研究主题较为集中, 主要包括功能研究、网络舆情研究、舆论引导研究、新媒体研究等内容, 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又都有相对深入的探讨。
高校网络媒体具有传播信息、舆论引导、沟通师生等重要功能, 但由于把关人作用的降低, 又易导致价值观偏移、道德感弱化、脱离现实生活等不良问题。因此, 需要加强高校网络媒体建设, 掌握主动权。同时, 由于大学生群体的心理易冲动、不稳定等社会表述行为特征, 网络道德规范的不成熟以及网络言论管理的不足, 极易产生突发性、随意性、偏差性的网络舆情。因此, 需要培养“舆论领袖”, 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增强互动性。
虽然高校网络舆情具有重要影响, 但高校新闻媒体并未充分发挥职能, 正确有效引导舆论。因此, 需要四大媒体联动, 尤其重视网络编辑的把关功能, 推进网媒联盟化, 掌握舆论发展主动权, 增强高校网络新闻宣传的舆论引导力。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形式因其更符合大学生受众的心理需求, 已经深刻影响了大学生群体传播交流信息的方式。因此, 需要高校充分重视和利用官微的重要性, 加强策划, 及时掌握舆情, 增强服务性和互动性。同时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社交媒体的运作方式, 以获得长足发展和进步。
论网络时代报纸媒体发展 篇10
现代的传媒业正在悄悄的变局, 我国的传媒业在2008年就受到纸张大幅度涨价以及奥运会两项重大事件的影响, 也加速了这种变局的进程, 在这种变局中, 我国的纸媒可以说受到的波及较为严重。我国纸媒的市场地位一向处于劣势, 可以说纸媒的发展状况一直不是很乐观。随着报刊自负盈亏, 自主经营的方式的运行, 它已经脱离了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 单靠发行量来保证运转大都会成问题, 于是不少传统纸媒都改头换面, 或者靠一些视觉的冲击以求留住读者, 或者靠制造一些卖点来吸引读者, 但是往往效果是相反的, 所期望的效果远不急想象中的那么好, 他们往往忽略了传统纸媒作为公众媒体的独特作用, 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需要自己独特的营销策略。
对于今天的传统纸媒来讲, 其实一直面临的都是行业内部与外部竞争的双重压力, 我国传统纸媒在经济危机下所面临的困境, 也就是读者会对报纸的价格更加敏感, 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冲击, 一些读者可能会转向使用网络来获取信息, 因此会对报纸的发行带来一定的影响, 部分报纸迫于压力, 会采取降价的策略, 但是不见得所有报纸都会采取降价的方式。价格虽然对报纸发行有影响, 但并不是最直接的因素。是不是有足够的特色和与其他信息渠道差异化的内容才是最关键的。在如今的危机形势下, 报业、读者都在进行着新的选择, 报纸发行市场也将出现一次重新的选择。报纸销量在这几年都有一定的波动, 随着经济危机的加剧, 销售量波动的问题也会更加突出, 报业的内部市场结构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在这个情形下会出现一些格局也就是整个报业将会朝着集中化方向发展, 报业集团之间会出现新的战略重组;还有一些定位不清晰, 缺乏内容特色和没有形成自身特定的读者群的报纸会面临生存危机;专注一些细分群体的报纸会在市场缝隙中赢来发展机遇;报业集团将会探索更多的新闻产品形态, 向跨媒体延伸, 比如进军互联网, 或者与电视、广播等媒体之间进行战略联盟等。
进入网络时代的传统纸媒, 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 正与网络媒体展开受众争夺战。然而网络媒体的优势特点正在对传统纸媒造成着大批量的冲击影响。
一、即时性
即时性是网络新闻传播时效性强的形象表述, 在网络媒体的诸多特点中, 即时性是网络媒体在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一大法宝。上世纪末, 网络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 就不断创造了发稿时效第一的记录。当传统媒体由于各种各样的局限而不能及时、充分地满足受众的知情权的时候, 网络媒体脱颖而出。如:在911事件、美国军事打击阿富汗以及伊拉克战争等重大国际突发事件的报道中, 人民网、新华网、新浪、搜狐等网站均以其即时性的报道及时、迅速、全面的将事件动态性的展示给读者, 充分凸显了网络媒体的优势, 也吸引了大量的受众, 使网络媒体成为突发情况下人们获取信息的一条重要渠道。这一点则是纸媒无法媲美的, 就给纸媒带来巨大的挑战, 迫使纸媒必须采取深入挖掘报道内容来弥补时效的不足。
二、海量性
网络的海量性一直以来被新闻网站、商业网站等众多网络媒体发挥的淋漓尽致。在各大报告中, 网络媒体的日更新量, 在对某事件的报道专题中, 也不乏多少条稿件的说法。网络媒体新闻传播的海量性, 还体现在具有强大的检索功能及易复制、易存储等特点。谷歌、百度等专业搜索引擎及一些网站自有的检索工具, 使网上查找新闻变得十分便捷。读者可以通过拷贝粘贴、下载、收藏、打印网页等方式复制、存储所需资料。
传统纸媒都是经过专业人士的用心编排才拍搬出来的, 自然达不到网络媒体的这种海量性。但是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 正如“海量性”的同时也具有“劣根性”, 我们不能随意地因为“劣根性”而否认“海量性”给大家带来的资源共享的优势, 也不能完全的说那些如海的信息每条都是有价值。客观全面的看问题,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网络是利还是弊就全看自已怎么掌握了。
参考文献
[1]闵大洪:《2007年的中国网络媒体》, www.zijin.net, 2008-02-08。
[2]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世界传播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11月第1版。
网络媒体发展管理 篇11
随着互联网走入百姓的生活,人们开始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比如说:即时通讯、高速下载、影音媒体以及网络购物等等。网络最开始是用于军事目的,之后就用于研究,所以说网络走进大学校园是必然的。不过,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的优点和缺点也表现出来,到底如何避免网络的弊端,享受網络的便利呢?首先我们就看看什么是新媒体吧。
一、新媒体的定义
事实上众说纷纭的新媒体定义的确让人应接不暇,但是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定义就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上出现或更新的媒体形态,比如说数字杂志、数字广播、移动电视、数字电影以及手机短信等。所谓的新媒体就是除了传统媒体之外的媒体。这样说来新媒体的定义似乎有些抽象,但是如果描述过新媒体的特性,大家对新媒体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下面我们看看新媒体有哪些特点。
(一)交互性和便捷性
传统媒体所传递的信息最具代表的特点就是单向性,而新媒体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实现了双向的信息传递,并且是实时的。可以说这个特点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但是这个特点也让现在的人们十分依赖新媒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淡了很多。比如说:现在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新闻,“某某边走路边玩手机,结果出了车祸”;或者我们原来聚会的时候都是大家坐在一起热热闹闹的谈天说地,而现在的年轻人聚会却经常是大家坐在一个,各玩各的,每个人都拿着手机,不得不说这真是新媒体带来的悲哀。
(二)开放性和共享性
传统媒体我们只能被动的接受,而面对新媒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这就使我们接触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并且信息量也越来越大。但是同样的,这个特点也是优缺点并存。因为再享受新媒体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在非常需要某个信息的时候却需要面对海量的信息,不仅需要检索还需要自己判断信息的真伪。举一个发生在华中师大的例子,某同学在学校的BBS上公布了这样一个信息“某女同学在私生活混乱”,不明真相的同学信以为真,虽然最后证明这是一个玩笑,但是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这就说明,面对新媒体带给我们的信息,我们需要理性的去面对。
(三)虚拟性与娱乐性
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尤其是网络游戏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娱乐方式。在新媒体刚刚普及的时候,多数人还是能够分清虚拟与现实的区别的,但是现在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与虚拟世界,不能自拔。虽然虚拟世界带给我们快乐,但是我们自己是生活在现实世界的,如果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必将走向惨淡的人生。
二、网络平台对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平台的出现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所以下面我列绝以下网络平台存在的优点和缺点:
(一)网络平台的优点
首先,各种网络平台的存在的确丰富了生活,改变了生活的方式。以华中师大为例,校园网络内连接着图书馆、教学办公室、实验室、学生宿舍、教师以及学校内的超市等等,这样的网络覆盖率,大大改变了学生的生活。
(二)网络带来的负面
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极高的网络覆盖率方便了大家学习,同时也方便了大家的娱乐。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成绩下降,颓废不已。
三、网络平台在生活上的影响
(一)校内的影响
随着网络的逐渐发达,技术的进步,网络不再是单一的为人们提供某方面的便利,而是全方位的改变生活。首先是学校通过与计算中心的联网改变学生最关键的一个问题,那就是钱包的问题。只要是华中师大的学生,在学校内可以不带钱包,只要一张学生卡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每人一张实名学生卡,可以在超市、食堂、图书馆甚至洗浴中心使用。极大的方便了学生的生活。但是同样的,如果计算中心所采用的加密方式太过简单,那么一旦遇到黑客攻击,可能学校会面临很大的损失。
(二)校外的影响
在新学期到来的时候学生最担心什么问题?那就是学费的缴纳,很多学校还在采用原始的交学费的方法,但是华中师大已经实现了网上交学费,网上交学费有两个优点:第一是不用再担心学费遗失的问题;第二就是不用担心有的学生把学费拿去买别的东西,家里却不知道学生没交学费这种情况了。
四、新媒体在教学上的应用
(一)多媒体教学
最直接的就是所有的课程都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抽象的知识,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远程教学
学生在校的时候可以快速连接学校的内部网查找老师讲课的视频资料进行学习。而学生在家的时候可以通过连接学校的外部网,在认证成功之后依然可以找到视频学习资料自学。
(三)远程查询成绩
学生家长可以和学生一起进入学校的教学网,查询学生的成绩。家长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也可以通过网络和学校的老师取得联系。
总结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带给我们的是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便利。虽然目前新媒体网络带给我们的是两方面的影响,但是新媒体网络只是一个工具,是为人类服务的。就好比刀子,切菜的时候是工具,砍人的时候就是凶器。我们不能因为新媒体网络有可能给我们带来负面影响就畏首畏尾的不敢去使用它。相信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认识的提高,必然会在将来的某个时间点对我们今天的行为给予一个中肯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潘文君.新媒体时代民族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2]孙娜.基于B/S模式的新疆财经大学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3]王小娟.高校电视传媒制播网络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网络媒体发展管理 篇12
1 电视与网络的融合和发展, 带来“网络电视”事业的新发展
第一台黑白电视机于1958年3月17日诞生, 带来了电视事业在我国的加速发展。随之我国的第一家电视台即北京电视台 (中央电视台的前身) 正式开播。作为唯一的一家电视台, 最初时期黑白电视节目每周播出4次, 每次仅2、3个小时。而今天的中央电视台仅仅卫星电视节目就开办了15套, 知名栏目就有400多档, 拥有40多万小时的节目资源, 日播出量400多个小时, 收视人群超过11亿人, 全国人口覆盖率达90%以上。再加上各个地方电视台、区县电视台等等, 作为电视的收视人群可以达到95%以上, 收看电视成为了人们生活中重要的消遣、娱乐、信息来源的方式之一。
曾经有业内人士指出, 电视是传媒产业中的“老大”, 人们的收视习惯中, 第一要选的便是电视。但随着近几年, 网络节目的不断兴起, 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到了网络电视。曾经因为技术、收看习惯等因素制约的网络电视, 慢慢地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信息来源、娱乐、消遣等的重要方式之一。
目前, 网络电视产业正处于上升期, 不管是传统媒体, 还是民营资本进军网络电视领域, 都在挑战着电视行业并引发媒体行业内的激烈竞争, 也将改变电视的传播途径和方式。
以中央电视为例, 中国网络电视台 (即CNTV) 于2009年12月正式开播, 在新媒体建设上中央电视台走出了新的步伐, 同时这也鲜明地表明了网络促使曾经传媒的“老大”——电视, 开始有了新“挑战”与“机遇”。CNTV是在央视网的基础上, 借助于网络所做的电视传播的播出平台。作为电视行业的领航者, 央视向网络迈出了新步伐, 而随之许多的兄弟地方电视台也陆续将目光转向了网络电视这一新的传播平台, 如, 湖南卫视推出了“芒果TV”;上海文广推出了“上海网络电视台”;凤凰网推出了“凤凰宽频”等等, 各个省、市、区、县电视台都开始了转型之路, 陆续进军网络电视。由此可见, 网络对于电视来讲, 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冲击, 实际上它是电视改革和发展的助推器、孵化器, 如果没有网络的新兴崛起, 何来电视行业发展的新突破、新转型、新发展。任何一个行业突然崛起, 都会给人们带来一些收视习惯上的改变, 毕竟人们的思想在进步, 接受方式在追新, 因而, 电视与网络, 看起来是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可实际上是网络促进了电视的多元发展, 成为了传统电视行业向新方式电视行业的新转型。
2 广播与网络的结合, 让收听节目变得“立体”
广播曾经与电视并驾齐驱, 甚至在电视还没兴起时, 广播就已经是当时全国几亿人口的信息来源渠道。一个收音机便宜时几毛钱、几块钱, 甚至到现在几十块钱, 与电视相比, 它更受大众的欢迎, 说白了, 就是老百姓掏得起这个钱购买收音机。记得童年时, 收音机是各家各户的主要“家用电器”之一, 而且那时许多评书、相声、综艺节目、歌曲等等广播都是和电视一样被很多人所推崇。
1940年12月,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成立, 当时是以国际国内及抗战消息、社论等为主要内容, 后来被确定为中国人民广播诞生纪念日, 这是我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 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慢慢地广播开始陆续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开始茁壮成长。曾经一度, 广播成为了人们继电视之外的第二大媒体。
而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上升, 广播又有了新的收听渠道后, 广播就越发的发挥了其优势所在。据了解, 截至2014年底, 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64亿辆, 其中汽车1.54亿辆。看到如此数据, 广播何愁没有收听人群, “汽车”成为了广播收听的主流人群。
近几年网络的出现, 人们开始淡化了对于传统收听广播的需求有所改变, 网络广播慢慢地成为了人们收听广播节目的一种习惯, 中央广播电台、北京广播电台, 包括一些省、市、区、县等都开始将广播放到了网上, 也分别有了自己的专属收听网站和网络在线收听的方式。网络的出现又再一次将广播推到了转型的边缘, 如何将传统广播做得固定的收听人群不变, 是摆在广播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通过对辖区内对几个社区居民的调查, 网络对于广播不是冲击, 而是一种促使广播不得不“沉下来”思考的推动力, 广播不是没有收听人群, 而是如何“定向”收听人群的问题。
3 报纸与网络的“合体”, “电子报”应运而生
报纸与电视、广播曾经在传统媒体中, 并称为“三驾马车”。它们可以说是传媒界的“三巨头”。如果说电视是“老大”、那么广播就是“老二”、报纸就是“老三”, 当然在不同时期都各领风骚数十年, 都曾经在人们的收视习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报纸起源于2000年以前的中国, 而今中国可以说是世界第一报纸大国。前几年, 中国的报业发展迅猛。据有关数据显示, 北京每天有着超过了700万份的报纸印刷量, 平均1.5人左右手里就会有着一份报纸。而仅仅是《北京晚报》这一份报纸, 每日都可以达到百万份的订阅量。而在2005年时, 这一数据达到了高峰, 当时全国的报纸将近2 000种, 仅仅用纸量一年就超过了300万吨, 数字之惊人, 堪称世界之最。
而网络的出现, 让传统的印刷报纸开始走向了电子化, 一些电子报纸成为了报纸的转型方式。如:我们曾经红极一时的《北京晚报》, 有了北京晚报的在线阅读;北京《晨报》也有了数字报刊;《人民日报》也有了自己的专属网站和在线阅读等等, 网络促进了报纸的转型与发展, 让传统的报纸随着人们收看习惯和收视需求的变化, 有了更多元化的思考, 也有了新的途径。
4 结束语
总之, 无论是电视、广播、还是报纸, 在近些年来, 网络的兴起都开始让这些传统媒体有了新的转型、新的发展、新的变化, 有人说这是网络对于传统媒体的的一种冲击, 但通过走访、调查, 发现网络更是传统媒体在发展转型中的助推器。网络不是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与挑战, 更是对它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促进, 一种推动, 一种引领, 是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与“发展”的无形力量。
参考文献
[1]赵玉明, 艾红红.中国广播电视史教程[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9.
[2]吴信训.新编广播电视新闻学[M].2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3]周小普.广播电视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