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传播(精选12篇)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传播 篇1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 网络舆论作为新兴的舆论力量正在越发壮大起来。当今, 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突发事件, 网络适时地揭示真相, 引导舆论。网民的主观能动性和传播意识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更加强烈。如何应对网络和现实冲突的突发状况, 正是当今网络时代舆论传播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一、网络传播与舆论的形成
无论舆论以什么形态的开始, 都离不开它所凭借的媒介的发展。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 众多网民开始热衷于凭借网络这个媒介进行各种评论和分享。网民在互联网媒体上的角色逐渐由信息接收者转变为发布者。网络为分散的人们提供了意见表达更为便捷的渠道, 也是凭借网络所赋予的匿名性的特点, 网络舆论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网络舆论由此产生。
网络技术的发展带给网民更多的渠道去获取信息和发表自己的言论, 最终通过这些形态构成了网络舆论的爆炸式发展, 网民将自己变成信息和评论的发布体, 舆论涉及方方面面。网络舆论传播正在改变整个舆论的传播形态并使之进入一个新阶段。
二、网络传播与舆论的特点
(一) 社交工具类
1. 体验感:
用户的唯一登录号使得用户有了一种“私人世界”、“精神家园”的情感倾向。随着使用频次的增加, 用户与好友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越来越多, 进而产生了较高的信任度。
2. 自由感:
在即时通信工具中, 网民想说的任何话只需自己点击回车键便可将信息发送;同时, 信息发送接收不受“现时”限制, 为网民提供了一个新的“时间”与“空间”观念。
3. 现实感:
其一, 这种通信模式主要是和现实生活中已经认识熟悉的人交流, 诸如家人、朋友等;其二, 或因商业交易关系、或匿名交友等原因与不认识的人交流。
(二) 公开工具类
1. 独立性:
针对所发生的事件, 它能以立体多元的方式去跟进, 通过动态的网络, 并作为独立形式作为媒介去发表自己的舆论。
2. 集合性:
当网民发出帖子或者微博, 能够迅速集合其他网民跟进, 通过多方面的消息针对所发表的事件进行背景揭露, 预测未来事件的走向, 为网络舆论发掘了新的深度。
3. 草根性:
此类舆论传播方式的门槛低, 不需传播者具较高专业素养, 它们没有传统媒体的深度, 却以其自身广度契合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
(三) 音像视频类
1. 固定性:
绝大多数视频上传者基本用非专业工具进行视频拍摄, 视频内容一经录制, 几乎不易更改, 在视频内容的真实性上面明显优于图文形式。
2. 直观性:
音视频能给受众带来感官的冲击, 让信息接收者感受到事件当时所发生的情况, 而文字类形态的信息接收者只能看到发布者所希望表达的内容。
3. 自由性:
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并不以观众的意志为转移, 网络视频则突破了这些限制。人们还可以自由上传视频和分享视频, 大大提升传播自由。
三、网络传播与舆论的不足
(一) 虚假信息误导舆论
舆论虚假信息是网络舆论现象中的一个负面问题, 它往往以似是而非、虚无缥缈或者若有若无的信息作为根据, 进而影响舆论。
(二) 恶俗信息干扰舆论
网络上很多恶俗信息其实往往是纯粹为了恶搞而没有实际意义的信息, 旨在吸引网络论坛用户的关注, 满足一下自己舆论引导的能力或者抒发内心压抑的情感等;这类信息发布后, 如果有大量的网民关注, 并有人对这些信息进行转发、点评, 则也会形成舆论现象, 只是由于舆论话题形成之初的信息是可以炮制并没有任何意义, 故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舆论也只能算作是恶俗的舆论。恶俗信息虽然不构成舆论话题, 但却干扰了正常网络舆论的传播。
四、网络传播与舆论的发展方向
(一) 提升网民传媒素养
互联网媒体不得不依赖具有较高素质的互联网受众, 正是他们主动地参与信息的报道才使事件呈现公开透明的传播特点。 (下转第47页)
(上接第33页)
(二) 净化网络舆论环境
自2008年春节过后, 中国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 许多非法网站被关闭, 许多低俗信息被删除, 这委实有效地规避了当前网络传播中的一些低俗现象, 为网络传播提供了一个更为健康的传播语境。这为信息传播提供更为澄澈的空间, 也使许多打着新闻的旗号进行商业操作的网站无处可逃。
(三) 严格把关人制度
在网络中不良信息的传播主要是由于把关人制度的缺失, 如今网民众多使得消息的传播和转载的情况变得复杂, 有些网民故意歪曲信息或者篡改事件信息, 而许多新闻工作者在没有核实信息是否真实的情况下就充当了传播虚假舆论信息的“帮凶”。在当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 严格网络把关人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成为一种新型信息传播、信息获取和观点分享的重要媒介, 极大地延展了媒体对舆论的传播, 并产生诸多的新闻传播学原理。总之, 网络作为新兴传播工具, 与其他舆论传播形态舆论珠联璧合, 对舆论话题影响力的凝聚、舆论的延展、舆论的塑造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普曼.舆论学[M].华夏出版社, 1988.
[2]杨晓茹.传播学视域中的微博研究[J].当代传播, 2010 (2) .
[3]胡环.新闻与舆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传播 篇2
新媒体时代,数字化、网络化、即时化、互动化的特征,快速地影响和改变了社会舆论的生成模式,使舆情传播具有鲜明的特点。
传播主体多元化。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发言人的时代。据统计,新浪微博用户有4亿多,每天发布微博总量达1.2亿条,新浪首页新闻1小时有几百万的浏览量,一条有分量的新闻,瞬间会被数万家乃至数十万家网站自动抓取、自动转载„„众多的个体网民表达自己意愿、情感、思想甚至诉求的愿望日益强烈。
传播内容海量化。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得到充分的体现,伴随着搜索引擎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文字、音频、图片、播客、微博等搜索功能的不断创新和扩充,使公众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所需更加快捷方便。
传播节点碎片化。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舆论事件的报道者。智能手机的普及,更让大众麦克风随时随地地现场直播变成现实。新闻发布的大众化,使得信息呈碎片状分布,同一件事有成千上万的网民按照各自的观点分别发布消息,再加上众多的转发和评论,舆论发展呈网状扩散,加剧了信息的碎片性。
传播方式群际化。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海量信息和传播渠道急剧增多,多向传播,多点互动,移动获得,移动表达,即时传播,即时分享,并且呈现“点对群”“群对群”的特点。这些网络化、立体化、群际化的传播方式,显现了极强的群际传播特点,既是各种信息、思想、观念、看法、意见的集散地,也成了个别单一话题的放大器,对社会公众的态度、认知与行为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播范围广泛化。互联网最大的优点是天下互联。随着手机等移动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任何一条有价值的信息,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超越地域的界限,瞬间传遍世界各地,由局域热点迅速变为全国甚至全球的热点。这种传播范围短时广泛化,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最鲜明的特点。
传播速度瞬间化。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完全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尤其在时间上,无论是文字、照片,还是音频、视频,只要当事人愿意,轻轻一点,瞬间便上传到网上,形成了新的信息。一方面,舆情的传播速度,尤其是突发事件的报道,在网民的参与下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另一方面,新媒体与受众的零距离互动使舆情得到快速传播和及时的反馈。
传播结果扩大化。在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的方式和路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许多声誉危机事件并非发端于公众媒体,而是出自于“微博”“社区”“微信”等新媒体,大众化的传统媒体则更多地扮演了“放大镜”和“扩音器”的角色。
新媒体时代的医药传播策略 篇3
从电影到电视,从电视到电脑,再到智能手机,在多屏化的今天,人们的眼球似乎越来越集中在电脑和手机上了,电视开机率的持续下滑预示着多屏竞争的趋势。虽然还有曾经沉寂的电影院线也在重出江湖;早已风光不的再报纸、杂志等纸媒也在寻求新的突破;大型LED显示屏及各种流动的、固定的显示屏(其实是户外广告的升级版)正在蓄积强劲的传播势能;遍布县乡市场的墙体广告似也彰显着品牌的无处不在;还有各类的新兴媒体异彩纷呈。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媒体了。市场经济大潮涌动,传播媒体也在这大潮中上演竞争、博弈的精彩大戏。也许这大戏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但不管怎样的博弈,网络媒体的悄然崛起正在强势冲击并改变着媒体的格局。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及工作习惯,上网也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和生活方式。传统的医药企业曾经情有独钟的传统媒体及传统的传播方式正在面临新的改变:从关注到观望,从尝试到策略转型。这些改变已经在近两三年发生了而且会在未来的几年里更大规模更实质性的改变。医药企业的网络传播最初多是从网络新闻公关切入的,而尤以外资、合资药企为早。形式则以新闻资讯、学术推广、科普软文等居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传播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传播力度和费用比重也在逐步加大,从象征性试水到5%、10%的尝试投放到与传统媒体平分秋色,还有更甚者基本把网络传播作为主要传播方式且亦取得良好效果,而受到行业及媒体的津津乐道。
药品是特殊的商品,关乎人的健康和生命,但同时受产业政策的影响,药品的同质化非常严重。尤其是本土医药企业,在同一个品类里经会有几个、十几个甚至上百个竞品参与市场竞争。而新兴的保健品似乎更像快消品。所以在传播层面上,药品、保健品的市场竞争及传播策略比拼并不逊色于快消品。无论是外资、合资医药企业还是本土的药企,不管是做处方药、OTC抑或是保健品,都可以根据公司战略、品牌调性及产品功能诉求,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在网络传播中大显身手,构成多维的传播层级从而形成合力。比如在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做品牌的提升和多频次曝光;在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权威新闻网站做新闻资讯、新闻专题及相关活动策划,构成企业及品牌形象的正面形象;在垂直类健康网站及门户的健康频道做专业的产品功能诉求及医药文化传播;在视频类网站做贴片及硬广(其实就是电视广告的网络化而已);在腾讯等互动性强的网站里做互动传播等等,还有独具创意的病毒视频、微博营销、微电影……还有以互联网为平台、依附于网络传播和网络在线支付的电子的商务,是营销与传播,线上与线下最完美结合的新事物,也是最具发展前景、充满无限活力的营销传播态势。
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把关策略探析 篇4
“把关人”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来的。他认为能进入传播渠道的信息必须要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在大众传播时期, 传统媒介因其独占的传播资源而牢牢地控制着信息的生产和发布, 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传媒提供的信息, 把关的权利紧紧掌握在大众传媒手中, 把关的过程及结果, 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互联网的普及使众多的网民成为信息最大的生产者、发布者。个人化、去中心化实现了话语权的平等, 传统媒体的把关行为被网络信息系统分散到形形色色的网民手中, “把关人”在新媒体时期出现多元化、泛化的趋势。
帕梅拉·休梅克和斯蒂芬·里斯提出著名的五层面“把关”模式, 把关理论从个人层面发展到体制层面。张玲将其具体分为:网民、媒体工作者、媒体组织、媒体外部组织及环境、社会体制。其中网民把关是最主要的把关, 因为网络去中心化特征使得其他层面的把关越来越淡化、弱化。因此, 在新媒体时代, 把关要取得预期效果, 关键就是解决好网民如何把关的问题。
2 网民把关的现实忧虑
网络传播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受众个体“把关人”地位的凸显。网民个人在被赋予“把关人”这一特殊角色时, 他们的把关行为是存在弊端的。
1) 网民的把关意识弱。网民分布在社会各个阶层, 对信息的理解能力有较大差异。网民把关人中必然存在一部分把关意识薄弱的群体, 他们往往因身份的隐匿而忽略对信息真实性的要求。而网络信息是以多向、发散的形式来进行传播的, 用户可以轻易地越过传统把关人设置的信息障碍来获取和发布信息, 信息能够直接从信源到达信宿。信息传播的流畅与信息的把关意识薄弱所形成的二律背反, 会带来网络传播控制的缺失。
2) 把关无秩序。网络传播中受众的一个明确特征是主体意识增强, 这使其在有选择地接受新闻的同时, 表达欲望也随之得以强化。他们在网络传播中争相发帖、建个人网页、开博客、微博, 尽情地、自由地表达着个人情感和需求。这样的结果, 好比一场没有规则的比赛, 只会呈现一片闹哄哄、混乱无序的局面。
3) 法律意识缺失。网络传播中, 一些受众存着侥幸心理, 认为网络具有隐匿性, 同时带着一种法不责众的心态进行违法犯罪的信息传播, 一些无法考证的流言、传闻、虚假新闻、诽谤信息蔓延开来, 很容易引起接收者的非理性、情绪化的行动, 盲目地认同和跟从传播, 造成恶性循环, 导致传播失控。
3 把关泛化条件下的应对策略
面对网络传播的巨大效应, 管理者在其面前显得有些惊慌而举步维艰, 那么在网民成为“把关人”的今天, 我们应该用什么手段来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呢?
3.1 加快法制建设
这里的法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国家宏观层面的, 首先要加强网络立法工作, 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 做到有法可依;其次, 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和执法、司法队伍建设, 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 法制把关还包括微观层面的, 网民要有法制观念, 必须强化法律意识, 加强普法教育。每一个网民也要按照法律法规来发布信息, 以法律为准绳, 主动为网络信息传播把好关。
3.2 提高公众媒介素养
加快法制建设, 依法治网靠的是他律, 是针对人的行为而施行。网络传播的特点决定要根除网络危害, 必须提高公民媒介素养, 依靠行为人的自律, 使网民自觉地不查看、不传播不良信息, 不从事不道德的网络行为。无论网络具有怎样的隐匿性和虚拟性, 他的行为主体总是现实社会中真实的人, 从某种程度上说, 管好现实社会的人, 就意味着管好了网络。
媒介素养是指民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研判能力以及把媒介信息运用到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能力。其实质是人们如何准确处理与媒介的关系问题。
提高公众媒介素养, 就要每一个网民主动建立自己的传播系统, 增加与外界的联系, 实现信息面前人人平等, 避免出现“信息劣势阶层”的不平等现象。同时还要让每一个网民都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传者, 这是新媒体时代对普通民众提出的新要求。所以, 我们必须加大对网民的教育, 使他们理性地、正确地对待手中的传播权力, 做一个负责任的传者, 自己为自己把关。
提高公众媒介素养, 还要使每一个上网者成为一个聪明的信息接受者。公众身兼双重身份, 他们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者, 同时也是信息的接受者。面对漫天飞舞的信息, 学会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的大小对每一个公民来说至关重要。
3.3 强化技术控制
除了上述两种软性的管理策略以外, 要应对网络把关泛化带来的弊端, 还应该加强技术控制。分级与过滤是网络内容控制中最常见的技术手段, 分级制度是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防止未成年人接触色情内容的一种办法, 通过技术手段对网上的内容加以控制, 能有效保证网民接收到健康、有用的信息内容。
个人“把关”的崛起是新媒体时代把关泛化的必然结果, 其势不可挡。既然时代赋予了个人如此重要的权力, 个人担负着如此重要的任务, 那么网民就应该克服自身存在的缺点, 真正充当好“把关人”的角色, 才能从根本上克服网络传播把关失范带来的种种弊端。
摘要:传统媒介的把关特权在新媒体环境下出现了多元化、泛化的趋势, 网民自己为自己把关成为网络传播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 要解决网络传播把关失范带来的种种弊端, 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好网民把关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传播,把关,策略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传播 篇5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戏曲;传播途径;发展
中国戏曲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具有较高的程式性、综合性以及虚拟性特点,是我国宝贵的财富,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人们已经步入新媒体时代,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那么就要加强研究与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优化传统戏曲的传播途径。
一、新媒体对推动传统戏曲艺术传播与发展的作用
(一)突破传播空间的限制
伴随社会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也使得新媒体在各行各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于是也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得人们能够借助于手机或者是计算机连接到互联网,能够随时随地接收信息资料,没有了中国戏曲原来的传播时间限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拓展传播地点。通过互联网的作用,人们不仅能够在乡村的戏台与剧场中欣赏传统戏曲,而且能够借助于网络搜索到许多的戏曲节目,于是就有效拓展了传播地点;其次,有效拓展传播内容。通过新媒体的作用,人们不再仅仅是接触当地以及和当地方言有关的几种剧种,而是可以接触到中国现有的200多个剧种,另外也可以接触到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的戏曲剧种[1]。
(二)加强戏曲艺术和观众的粘性
一是可以更加自主地选择节目。对于互联网而言,其主要是一种点对点的传播方式。广大观众通过网络能够对个人喜爱的喜剧节目进行自主的选择与欣赏,例如,以前的观众往往都会通过电视或者是剧场观看固定的演出,没法进行自主的选择。而通过互联网就可以打破这一困境,使得广大观众能够自由地进行搜索引擎,找到个人喜爱的戏曲节目。尽管与传统剧场相比,互联网的审美环境存在较大的区别,然而其传播更加便捷,人们的选择更加自由广泛。其次,观众能够通过微博与网站论坛等发表个人对节目的看法与建议。通过微博、微信与网站论坛等,广大观众不仅能够将个人对节目的意见进行发表,另外,也可以针对节目内容加强与观众的交流互动,这样一来,节目制作方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观众的看法,对节目进行优化与完善,进而创作出更加优秀的戏曲节目。第三,新媒体使得传统戏曲演员与观众的界限更加模糊。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演员与观众能够进行互换,首先,演员能够借助于互联网对他人的戏曲表演进行欣赏与观看,于是也会成为观众[2]。另外,广大戏迷也能够将个人演唱的戏曲段落传送到互联网上,使得他人进行欣赏,于是就成为了演员,如此一来,就会使得广大受众能够更加喜爱传统戏曲,而且也有助于传统戏曲的广泛传播。
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戏曲的传播途径
(一)创建立体化的戏曲传播网络
对于传统戏曲行业而言,其主要是围绕着生产艺术产品作为核心,主要可以划分成两个组成部分:一是行政管理。其主要是负责完成对于资金、人员以及演出管理等活动;二是业务生产。其主要包括业务戏演出以及创作戏两个组成部分,其中创作戏主要是以舞台排演以及剧本创作作为核心,其是大兵团的作战活动,会在资金创作以及导演资源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投入,开展的是大集体会展活动。业务演出相对较为灵活多变,既可以是繁琐的也可以是简单的,参加演出的人数数量可多可少,能够与服化道以及乐队等各个部门进行有机的配合,主要是以舞台常规演出为主[3]。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变化,那么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戏曲行业必须要实现经营管理理念的更新,要建立新媒体部,实现对艺术品的数字化生产以及经营。要建立相关的网站,在网络平台中加入戏曲的生产项目等,其中包括音像产品、剧目创作、服装设计以及舞台表演等。要能够从各方面加强与观众的互动与交流,其中包括舞台表演与数字产品的研发等,从而创建完善的立体化戏曲艺术传播网络,要实现对多种不同载体的兼容。要借助于文本的作用实现对获取资料的阅读以及深入研究,并且参与其中。要充分发挥视频引擎的作用,实现对各种幕后台前的资源、舞台戏曲与电视戏曲的有机整合,借助于微博、微信等平台实现对各种新消息资料的发布,完成各种活动的组织开展。要加强与广大戏迷互动,促进艺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等。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具有的强大的检索引擎功能以及完善的数据库,构建科学、健全的戏曲综合信息库,从而真正地打破传统经营模式,更好地提升戏曲的传播效果。
(二)积极生产“短”“微”产品
对于传统的中国戏曲而言,其演出时间相对较为自由,短的为30至50分钟,长的能够超过两个小时,这是由于中国的信息最早是产生于农耕的时期。当时在农闲时,人们的时间较多,因此也就导致中国戏曲得到大时段的传播。然而,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因此也就难以承受传统戏曲的慢、散、悠,但是中国的传统戏曲比较优美,而且拥有着浓厚中国色彩的化妆与服饰,中国的演剧方式也非常经典,这是现代人需要学习与传承的精髓,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地满足人们对中国戏曲艺术的追求,而且能够充分适应人们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在新媒体背景下,传统的戏剧行业也要加强对产业模式的调整与优化,碎片化是新媒体传播的主要特点之一,对此,戏曲行业就能够将常规的两个小时大戏逐渐改变“短”“微”的形式。采用此形式逐渐进行传播,戏曲行业要创造更多的“微折子”“折子戏”等[4],从而使得一些表演以及唱段的精华片段能够得到碎片化的上传,如此一来,就可以有效地改变传统的特点,从而更加“短”“微”。这样在短短的3-5分钟之内,广大的人民群众就能够借助于各种新媒体媒介了解与接触中国的戏曲,有效扩大戏曲的传播范围,有助于中国戏曲的更好生存与发展。
(三)创设虚拟的戏曲舞台
中国戏曲主要是通过唱、念、做、打、舞等综合的方式对故事进行演绎,其有着较强的程式性、综合性与虚拟性特点。通过传统剧场的传播方式使得这些艺术元素得到了有机组合。在电视以及广播的时代背景下,采用声画分离技术实现了艺术的一次性合成。当前,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有效激活了传统戏曲原来所拥有的多种基因。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融合的艺术,其中包括多种元素,例如音乐、滑稽表演、杂技与美术等[5],诸多的戏曲原来被合成在戏剧舞台的歌舞表演中,通过新媒体的先进方法与技术能够实现对诸多元素的单独剥离,而且也可以将其进行逐一的合成。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动传统戏曲行业的发展,那么就要创设虚拟的戏曲舞台,因为戏曲表演具有特定的程式,因此就能够采用一些虚拟的演员按照戏曲的程式规范,借助于3D技术的作用将表演进行合成。如同德国电影3D动画的著名作品《丁丁历险记》一样。可以充分发挥3D真人动作捕捉技术的作用,基于真实演员的表演,利用3D技术进行建模。在演唱方面,能够参照一些流派名家的唱腔,借助于电脑程序的操控,从而创作出电子的唱腔,如此一来,可以有效解决唱腔以及表演等诸多问题,创作出虚拟的道具以及舞台。目前,在北京的新媒体艺术工作室已经开始采用此类的虚拟戏曲表演,尽管当前还不够成熟,然而也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认可与喜爱,而且也开始逐渐加强对有关艺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通过对虚拟戏曲舞台的创设能够使得戏曲表演获得更加广阔的空间。另外,也可以获得更多年轻人的喜爱,而且也能够永久保存一些规范化的戏曲表演程式以及唱腔,因此具有较大的艺术价值。总之,新媒体能够有效推动传统戏曲的传播与发展,能够突破传播空间的限制、加强戏曲艺术和观众的粘性。因此,为了有效推动传统戏曲的传播,那么就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例如,要创建立体化的戏曲传播网络、积极生产“短”“微”产品与创设虚拟的戏曲舞台等,进而有效推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戏曲的良好传播。
参考文献:
新媒体时代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 篇6
关键词:媒体艺术 媒体技术 文化遗产
一、文化遗产的传播是传承和保护的基础
如何运用正确的传播形式进行文化遗产内容的传播与教育,是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中的关键问题。这种针对性要具体到受众群体的分类乃至区域的分类,深入的定向原则是很有利于文化遗产内容传播的。不同的内容的文化遗产所处的环境区域不同,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是受众群体是没有办法严格界定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人们追求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标准差异也越来越大。在文化遗产发源地生活的群体不都是完全愿意专注于了解和继承其文化遗产内容的。但是,在其发源地以外的区域,也会有人想去了解和学习甚至想成为其文化的传承者。因此,传播的方式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有了具体的传播目标和方法手段,就有将其进行传承以及保护下去的可能性,这是文化遗产传播、保护和传承活动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二、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
现代科技引领我们的生活进入了新媒体时代的大环境,这意味着人们生产、生活和学习已经进入了全新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和渠道不再仅仅依靠传统的感官进行获取。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已经融入人类社会活动中并成为了人类的习惯。
1923年,被人们认为是一场电影技术工业革命的第一部同步有声电影在纽约公映,如今,人们已对新媒体时代2D和3D电影习以为常,更不要说令人瞩目的7D互动电影的普及。同2D和3D效果相比,7D互动电影更像是一场动感之旅,它把影音的艺术,通过传感,光感,震动等一系列互动手段综合起来,再加上五维度场景的包揽,立刻将观看者引入到身临其境般的影片叙事中。它将游戏娱乐与动感影院技术巧妙结合,使观影者能够成为电影中的角色,介入影片事先设置的环境与剧情,让观影者身临其境般感受到自己就是电影里的一分子,并持续与影片内容产生交互作用。7D电影几乎和观众所有的感官进行了充分的互动。而这种互动式的体验最终带来的效果是激发了人的兴趣点和满足了人们喜好新奇的心理,这样的结果恰恰做到了有效的信息传播。那么,在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过程中,适当地运用我们的科技和艺术的力量应该也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从而达到进一步的传承和保护的目的。
三、文化遗产的传播方式
1.“以人为本”的传播与传承
任何种类的文化遗产的发展都体现了特定民族、国家和地域内的人们的独特创造力,其创造、实现和传承、传播均需要人的参与,都需要人的语言和行为方能完成,因而人是文化遗产的主体。这些由人类共同创造和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因此,文化遗产的传播必须“以人为本”,以一种人们乐于接受,理解的方式自然地继承与传播。
新媒体时代,我们有成熟的全息影像技术和先进的全息投影设备,也有着全新的计算机互动技术。如果我们将人类文明的部分遗产,利用科技手段进行全新的还原并且与其能够进行互动,相信这种充满趣味性的传播方法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011年,Google公司推出艺术计划(Google Art Project),Google与世界各地博物馆合作,利用Google街景技术拍摄博物馆内部实景,并且以超高像素拍摄馆内历史名画。现在已将来自 6000 多位艺术家的数万件艺术品搬上了网络。其中,不仅精选了一些名作的超高清图片,而且还对 3 万多张图片进行了整合。这种街景视图的技术的使用,为各美术馆打造了 360度的导览功能。 Google艺术计划项目的成就让人们获得了一种额外的文化体验。网络博物馆使观众从知识的接受者, 变成主动的探索者。不仅如此,它同实体博物馆形成的“社区文化”,将博物馆逐渐发展成为公众文化活动的中心,这种常态化多元化的互动体验,更好地推动了文化遗产传播的持续发展。
2.新媒体技术支持下的文化遗产互动式传播与传承
潜移默化的互动方式带来的效果或许更完美。我们通过技术手段还原文化遗产的原貌,会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并且会造成翻天覆地的改变。这种对历史及文化艺术重新审视的行为,会深刻地提醒人们文化遗产内容保护的重要性。
莫里吉奥塞拉奇尼(Maurizio Seracini)是一位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的学者,他在意大利创建了一所利用高科技进行艺术品诊断的学校。他的团队通过科技手段解开了一个长达五个世纪的谜团,关于达芬奇失传的作品——那幅本来应该保存于佛罗伦萨的韦奇奥宫 500人大厅的名画“安吉亚里之战”。他的团队先后用了近10年的时间,依靠3D技术、热成像技术、雷达装置、射线荧光光谱技术和X光射线衍射等技术,成功地重现了500人大厅重修之前的面貌。不仅如此,他们还找到了“安吉亚里之战”这幅画。就是因为这幅作品,达芬奇才被认为是那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科技已经为我们的历史写下了新的篇章或者说至少更新了我们的历史。 莫里吉奥塞拉奇尼(Maurizio Seracini)的团队认为不应该只有研究者可以享受、发掘和探索这些秘密的乐趣。为了让更多人广泛了解这些技术,他们的研究团队决定开发出一种可以广泛应用于平板电脑上的应用程序,让更多人有机会去体验发掘和探索的乐趣。这不只是满足好奇心,因为它改变的不只是你看到的图像,还改变了图像学和艺术品的意义。并且这个方式很先进也很简单,每个人都能掌握它。当人们走过博物馆无数的房间时,你可以成为探险故事的主演而不是被动地去欣赏。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作为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国家,我们也意识到这些文化资源的重要价值,仅仅是文字和图片上的宣传,无法达到好的效果。近些年,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博物馆领域的尝试也得到了不错的效果。例如,早在2003年,北京故宫数字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就制作了《紫禁城·天子的宫殿》VR作品。总所周知,出于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故宫内一些建筑的内部结构是很难向观众开放的,但这些精美壮观的内部装饰,如果无法一一展现在世人面前,是非常遗憾的。因此,他们利用数字技术,还原了宫殿中大木结构以及斗拱的搭建过程,观看的过程就好像观众自己在搭建一座建筑,非常直观和具体。不仅如此,体感操作设备,多点触控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这些人机交互的方式,使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通过简单的动作、声音等操作,就可以完成与VR作品的互动,这种让观众直接参与其中的方法,也是未来信息传播的趋势。
科学技术的力量赋予了文化遗产挖掘精神一个新的标准:为保护文化遗产而衍生出的工程学,它实际上已经成为把艺术与科学融合在一起的标志。重新发掘艺术作品的文化价值对于今天的我们是特别急需的。将未来科技应用到历史文化之中会为我们带来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四、国际化的技术合作与资源共享的研究体系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不仅应该加强自身的保护工作,也要重视与周边国家的技术合作与交流。首先,应该在世界范围内积极开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互动,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优秀和先进的经验技术。其次,应该形成资源共享的研究体系,这也是促进各国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中国是一个区域影响力很大的世界性国家,它的很多文化遗产都是多国共同享有的。因此,良好的合作态度和胸怀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在东北亚地区的韩国、中国、日本三个国家就有这样的学术合作成果:2015年11月30日,在韩国首尔举行了"东北亚名人会"第十次会议,会上发布了新书《韩中日共用常见808汉字表》,这本书成为名人会十年历史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三国学者在历经10年的学术研究的合作过程中,为韩中日三国的文化交流和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掌握了拉丁语,就可以轻松地理解欧洲的古典文化,同样的,了解了汉字就可以很好地了解韩中日三国的东洋文化。韩国、中国和日本是汉字文化圈的三大轴心,汉字是韩中日三国间可以进行知识和文化交流的媒介和连接环,就算不会说,只要会写汉字,三国之间就可以进行沟通。如果我们将更多类似的合作和资源共享方式,运用到人类文化遗产传播、传承和保护当中去,那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传承与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是没有种族、地域和国家界限的,这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责任和义务。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涉及到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所以每个人都应不惜余力的去传播、传承和保护它。
参考文献:
[1]彭冬梅,潘鲁生,孙守迁.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J].艺术研究,2006(1).
[2]谭必勇.张莹.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1(4).
[3]张贺.记住“回家的路”路有多难——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喜与忧[N].人民日报,2007-05-31.
[4]张云崖.牛爱军,虞定海.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性传承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7).
[5]李晓霞.图书馆网页设计中应关注的内容[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3(1).
[6]胡继云.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对传统武术保护的认识[J].搏击·武术科学,2008(8).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传播 篇7
关键词:网络游戏,虚拟社区,虚拟自我,身份认同
1 公会
网络游戏的公会作为游戏中玩家与玩家交互的基本平台,成为一个公平、和谐、团结的社区。无数玩家在同一个游戏中相互交流、交友、沟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虚拟世界,而公会就是这个虚拟世界中的小社区。在这里,玩家可以实现与现实世界对等的、公平的待遇。此外,网络游戏的虚拟社区相比现实的社区有很大的优势:公平、公正、和谐。“合作”是网络社区的一大特点。加入公会的成员必须与其他玩家进行合作,才能获得奖励。公会作为游戏中最基本的社会结构,都有自己的网站和论坛,相当于另一个社区。
孤单是人所惧怕的,游戏设计者抓住了玩家的这一需求,允许玩家个人自行建立公会,大大地调动了玩家的积极性。公会作为一个社区,在网络游戏中是不断更迭的,在游戏的早期阶段,公会基本上与玩家们慢慢熟悉虚拟世界[1]。公会有严密的管理体系和正式的庞大的领导机构负责处理游戏世界中公会的日常事务,公会有会阶制,有见习、成员、资深、官员、领导等公会头衔,是公会管理者为了赏罚分明所创立的一种奖惩制度,通过不同等级下放不同权限,以达到激励的目的。游戏中给每个公会提供专门的会所,这是公会会员联络交流的地方,有计划的公会活动让会员有机会交换商业技能物品,向低等级会员免费提供物品,增进公会的凝聚力和相互的信任[2]。
我们可以根据团队合作型玩家游戏过程,绘制出团队合作型交互模式图,如图1所示。
玩家建立虚拟角色之后,通过练级,获得相应的装备、技能、成就等。与此同时,与其他玩家结识,并加入公会,等到装备达标后,可以获得参加公会的资格。与公会成员一起进入公会进行活动,可以获得装备和报酬,公会的活动以DKP积分的方式由团队负责人进行记录,每一次活动成员都可以获得等额的DKP。积累较多积分之后,成员才可以获得装备。由于DKP分值只在本公会使用,因此它很大程度上束缚了玩家,使玩家长期地留在公会中。
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玩家加入到公会后的公会活动以及获得奖励的流程,这也是公会团队活动中的每个玩家所重复的步骤。
2 团队
随着游戏中公会的组建,公会中的成员逐渐增多,来源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目的:组队竞技。彼此之间通过公会的活动不断增强了信任,通过虚拟世界的交往,延伸到现实世界的交往,慢慢会形成一个庞大的玩家社区。在这个社区中,每个玩家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现实社会一样。而这个社区能否长期存在下去,取决于游戏社区中的团队活动,特别是副本团队的组建,也直接影响着玩家是否能够获得奖励和装备。
如图3中,游戏预先设定的规则,玩家是不可控的,不能进行自由选择。对于玩家来讲,可控的部分为左右两边的实线所标记的步骤,玩家可以在游戏规则所强制的步骤之后,进行可控性的自主选择。
通过对网络游戏两种团队合作方式进行对比,可以得出:
第一,在网络游戏庞大的虚拟社区中,玩家会主动地接受游戏规则,并且为了达到游戏目的,不断地在与内部游戏设定以及外部虚拟社区之间进行积极的互动,创造出个人的游戏规则,表现了网络游戏中玩家个人的主体性所在。
第二,网络游戏中的团队合作系统是一个既虚拟又真实、既公平又复杂的交互系统,玩家在游戏中践行的每个阶段,都存在着各种合作方式。公平成为网络游戏团队合作的共同理念,这也是网络游戏得以壮大的经验所在。
综上所述,与传统的大众媒介相比,网络游戏的形成了一种复合式的多重传播。这种传播具有两个特点:
1)作为一种新型的大众传播方式,网络游戏把大众传播的单向传播隐藏在游戏者在游戏中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类人际传播,以及游戏者与自己虚拟角色的自我传播——人内传播之中。
2)网络游戏的传播将游戏内容外化为符号的传播,并且将符号与玩家虚拟体验相结合。传播者将网络游戏文化、观念、艺术结合在一起,建构成一个体验平台,游戏者通过在这一平台的虚拟实践与虚拟体验,自愿地“被迫”接受传播者所塑造的符号系统,并在某种程度上内化为自我认同与真实践行[3]。
参考文献
[1]施芸卿.虚拟世界中的公平演练——以《魔兽世界》为例探讨虚拟世界团队的合作机制[J].青年研究,2012(1):25.
[2]丰晨成.“魔兽世界”中的合作行为与组织——规则的影响[EB/OL].天则经济研究所,http://www.unirule.org.cn/Se cond Web/Article.asp?Article ID=2487.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传播 篇8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董林认为,网络媒体是传播中原文化最好的平台。……中原文化具有丰富的网络文化产品素材,河南省的网络媒体任重而道远。[1]网络是现代社会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兼有报纸、广播、电视之长并有着方便、快捷、平等、互动、开放等自身独特性,相比于报纸、广播、电视三种媒体有着更强的传播优势。本文将对作为中华文化核心的中原文化(河南文化)网络传播进行分析与研究,并提出可操作性的策略建议,为建设文化强省提供一定的思路。
一、河南省文化资源网络传播的现状分析
目前,河南的网站主要有新闻类、企业类、电子商务类、文学文化类及局域网五大类,这些网站是传播河南文化资源的主要平台。
(一)河南省专题文化网站
河南的文学文化类网站目前共有几十家,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有中原文化网、河南文化网、河南文化产业网、创意中原网、郑州文化网、大河风等。这类网站均致力于对文化资讯及文化现象的传播与解读,且各有侧重。这些文化网站是传播河南文化资源的主体,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问题也很突出。(1)网页板块设置不合理,文化特色不突出。河南文化网主页导航栏中,中原文化板块的六个栏目排列分散;《老电影》《视频》《专题》《图片》等归属不明;专门辟出的《党风廉政》一栏,在整个文化氛围中又稍显突兀。中原文化网主页从色彩搭配到板块设计未能体现出中原文化的厚重感。(2)地方特色不突出,专题性不强。中原文化网主页中间的多媒体画面是最吸引浏览者的区域,但这个最重要的位置却没有“中原文化”的信息。(3)网站运行维护技术落后。中原文化网网页浏览速度慢,影响到浏览者的阅读耐心。
(二)河南省综合网站文化频道
河南省综合网站有大河网、商都网、河南省人民政府网等新闻和政府网站,这些网站都辟有与河南文化相关的频道或专栏。但由于这些网站是综合性网站,所以在对河南文化资源传播方面体现不出品牌优势,地方性特色不突出。比如商都网除了“河南地理”“河南戏曲”频道专题性介绍了河南自然人文景观、河南戏曲文化外,其他栏目没有突出地方性特色。
(三)国家级网站中原文化频道
人民网、新浪网、环球网、凤凰网、中国网、新华网、文汇网等都设有河南频道,并且排序非常靠前。比如,人民网主页上的“地方频道”一栏将“河南”排在第一位,在北京、上海之前;新浪网主页下部新浪城市一栏,河南排在第二位,在上海之后;凤凰网主页有两个地方网站:河南站与台湾站;文汇网河南频道在31个省区市及港澳台中排在第4位,在北京、上海、云南之后。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凤凰网河南站的“中原文化”栏,以文字新闻的方式介绍河南文化的相关新闻,更新速度快,信息密集。新华网河南频道内容丰富,在河南频道主页有“文化”“考古”“民俗”“特产”“姓氏”“风光”等宣传河南文化。但大多数频道存在主题不集中、内容单一、文化特色不鲜明、信息更新迟缓等不足。在2011年中国网站流量及影响力排名前十位的综合网站中,网易、搜狐、yahoo、央视国际没有地方性频道,中原文化在这些网站以零散的方式传播。
(四)“网上看河南”宣传活动
“网上看河南”宣传活动由河南省委宣传部主办,自2002年以来,已经成功举办11届,成为全国网络宣传的一张重要名片。其中第六届、第八届、第十一届活动紧紧围绕“中原文化”展开,主题分别是“点击中原文化、聚焦中博盛会”“建设文化强省、助推中原崛起”“领略华夏历史文明、感知中原文化新风”。这三届“网上看河南”活动对中原文化的网络传播起到了强劲的推动作用。
不过,“网上看河南”活动尽管为河南的文化宣传、经济发展、形象改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还是有些缺憾和不足:其一,主题过于集中,报道内容同质化。除个别网站能够在对活动进行集中报道的基础上有横向拓展外,大多数网站以新闻通稿或是转载文章为主,原创性文章匮乏。其二,印象式报道较多,深度思考的文章太少。各网站的“网上看河南”板块所发文章大多以消息报道为主,很少有对河南文化的历史价值、功能价值、经济价值进行思考的文章。另外,报道形式简单,未能充分发挥网络媒介功能。三届“网上看河南”的宣传报道完全是图文方式,板块设置缺乏创新,页面缺乏精加工,重点不突出、特色不鲜明。几乎没有音频、视频,很少有网民互动,新闻点击率低。
二、河南省文化资源网络传播的挑战与机遇
(一)河南省文化资源网络传播面临的挑战
1. 河南省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和分散性需要网络传播
河南省文化资源的“多”体现为类别多、数量多。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分散零碎状态。比如,根亲文化是河南的文化品牌,各地也举行了种种节会进行宣传,但是在根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缺乏整合、各自为政,还没有专题性网站或者网站频道对根亲文化进行整合,河南的根亲文化还未形成集团效应。尤其是对根亲文化的传播过多关注其经济效用,而较少对其进行内在价值的发掘和文化品位的提升,这样势必会影响到根亲文化的可持续性挖掘和利用。因此,河南文化资源尽管类全量多,但在对外传播方面缺乏整合,需要借助网络对外传播。
2. 河南省文化资源消费的内向性与非均衡性需要网络传播
根据调查,河南省文化资源的消费群体以本地居民为主。而在地区与地区之间、地区各市区县之间,河南省文化资源消费还存在着非均衡性。以旅游资源为例,2015年国庆节期间,河南全省共接待游客4570.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6.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5%、11.7%。在已经公布数字的15个省区市中,位居第三。然而,内向性与非均衡性依然存在。比如,周口淮阳、鹿邑因为分别有太昊陵、老子故里等人文景观,旅游消费在整个周口旅游消费中占了绝大比重。而川汇区、项城、扶沟、沈丘等大部分区县旅游发展处于萌芽甚至尚未起步阶段。网络传播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已给河南的文化资源带来了很大的好处。2015年一个新特点是“旅游互联网”。为确保游客顺利出行,河南全省各地及时通过网络、微信、电视等渠道发布各类旅游预警信息。各大景区通过网络预售等举措,为广大游客理性出游、便利出游提供了条件,使游客出游前可通过互联网查询旅游目的地的天气、道路和酒店、景区门票等各类信息,对相关情况提前作出预判,避免拥堵情况的出现。例如:洛阳嵩县白云山景区为游客提供了免费Wi-Fi服务,使游客通过微信及时了解景区内的交通情况;焦作青天河景区实现了微信扫码购票入园、智慧景区导览、语音讲解等智慧旅游功能,大大节省了游客排队时间等。旅游与互联网的融合不仅扩大了旅游消费领域,而且有效提高了旅游的服务质量。
3. 河南省文化事业投资不足需要网络传播
河南省文化事业投资严重不足,势必要借助网络进行文化资源的传播。2010年河南省文化事业费用为95143万元,是上海的1/2、广东的1/3,全国排名第12位。文化事业基建投资52948万元,全国排名第6位。考虑到人口基数,河南省文化事业费用投入严重不足,占财政支出比例小。虽然河南财政对于文化事业的支出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远远满足不了全省日益增长的文化事业发展的需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二)河南省文化资源网络传播发展机遇与条件
1. 河南省“文化强省”战略的政策转移为河南文化资源网络传播提供了政策支持
河南省委、省政府先后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文化建设提供了积极有效的政策支撑,在强调文化资源挖掘、整合、利用的同时,对河南省文化资源的网络传播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加快数字、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等各个环节中的应用……”“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建设,构建互联网新闻宣传和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传播网络化。”《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文件)则明确提出:“创新文化传播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扩大对外文化贸易。”种种政策表明,利用新媒体,发挥网络优势,传播中原文化成为当下河南文化资源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
2. 河南省网络资源建设的稳步提高为河南文化资源网络传播提供了物质支持
一是河南省网络建设步伐的加快。2010年以来,河南省互联网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宽带网、3G移动网等基础技术的广泛应用、省企合作框架协议的落实、农村信息化建设等工作的展开,加大了全省网络的建设与推广力度。2012年8月23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通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河南省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具体来说,到2020年,基本建成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下一代通信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家家通宽带的目标,城乡基本公共信息服务趋于均等化,社会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信息化水平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河南省网站影响力的提升。伴随着网站建设与网民数量的增加,河南省各类网站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影响日益扩大。
首先,河南各级政府网站近年来表现突出,屡获大奖。2011年河南省新郑市政府网进入2011年度“中国政府网站领先奖”榜单“区县级网站”前十名,河南省政府网获2011年度“中国政府网站优秀奖”榜单“省级网站”前十名,洛阳、南阳市政府网获得此奖项地市级第32、41名。
河南省新闻网站在全国整体影响力靠前,2010中国新闻网站影响力TOP100,大河网、河南广播网、中原网榜上有名,名次排在第62、63、64位。大河网每天向全球发布河南新闻5000余条,日页面点击量超过1000万次。大量新闻被新华网、人民网、新浪、搜狐、网易等著名网站转载,一些报道还被美联社、法新社等国际著名通讯社转发,是国外网民了解河南的重要途径。商都网拥有400多家信息源,主页访问量已突破11亿人次,日均点击量300万左右,在中文网站排名中居第159位,在全国拥有较高知名度。中原网是河南省最早的新闻网站之一,目前居国内新闻网站50强第40位,日均访问量50万人次。
三是河南文化网站特色越来越鲜明。河南文化产业网在全国文化类网站中排名第二,成为国内外了解河南文化产业和项目的重要渠道之一。河南文化网在省政府部门网站中点击量稳居前八位,成为河南省文化宣传、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网络平台。[2]
四是河南政务微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2016年5月16日发布的《2015河南省互联网发展报告》,公布了河南政务微博人文地图和河南政务微博影响力排行榜。报告显示,河南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政务微博大省,数量位居全国第二。报告指出,河南作为全国省级行政单位中政务微博发展较早的省份,政务新媒体保持稳定快速增长,探索出了符合地域特色的政务新媒体发展之道。截至2015年12月中旬,新浪微博平台经过认证的河南省政务微博数量已经达到11761个,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党政机关官方微博数量8725个,政府人员微博3036个。
三、河南省文化资源网络传播的应对策略
(一)河南省文化资源基础信息普查及数据库建设
在数据库内容建设方面,既要整体突出区域特色,又要建立各种类型的专题文化资源数据库,如戏剧库、名人库、典籍库、影视库等;在数据库形式建设方面,既要有文字性资料,也要有三维影像、全息影像等视频资料、音频资料;在数据库资料利用方面,既要注重资料的科学性、知识性,也要注意发挥数据库资源的社会共享;在数据库技术建设方面,既要规范资料的分类标准等软件建设,也要注意数据库的搜索、反馈、链接等硬件建设。
(二)河南省文化资源网络传播机制及传播平台的构建
我们应根据河南省文化强省的整体战略,及时制定出一整套河南文化资源网络传播的发展规划,高密度、高强度地将中原文化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文化强省战略牵涉各部门各行业,河南省文化资源网络传播平台应紧紧围绕文化强省的大战略,本着“宣传中原优秀文化”的宗旨,形成跨部门、重沟通、重合作的网络传播体系,在不断完善信息内容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省内省外传播影响力。构建“国际—国家级—省级—市级—区县级”五级数据平台,整合形成互联网、手机、微博等多种网络服务方式,做好网控中心、数据中心、应用系统、信息服务平台的规范管理和维护工作,协调政府网站、媒体网站、文化网站、商业网站的信息发布与共享。
(三)河南省文化资源网络传播人才的培养
建立一支文化层次高、专业素养高的人才队伍是网站良好运行的关键。目前,河南省文化资源网络对外传播人才缺乏,高素质人才匮乏。按照《全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河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培养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全局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河南网络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充分发挥河南文化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主导作用。
(四)河南省文化资源网络传播的具体措施
1. 创建河南精品文化网站
河南应整合网络资源,打造精品文化网站,凸显河南文化特色。构建“一体多翼”的文化网站体系,即以河南省文化厅主办的河南文化网为主体,以河南文化市场网、河南文化交流网、河南文化产业网、河南文学网、河南戏曲网、河南武术网、河南根亲文化网等网站为子网的高度集成的网站体系。该网站以公众信息服务和政府部门管理办公为导向,是一个办公职能和服务职能协同发展的网络平台。通过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网站建设,做到管理规范、信息共享,将分散的、单一的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将河南文化网打造为展示河南文化形象的主要平台和重要窗口。
2. 建立河南省文化资源视觉资源库
大力发展河南文化资源的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手段,以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为载体,储存和保护河南省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具有地方性和历史性,并且还具有不可复制性等特点。尽管今天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并且有相关的政策、资金、人力等保护措施,但不可否认,随着时间的流逝,文化资源的那种原初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品格正逐渐地从自身剥离。要保留住元数据,保存住文化资源的本相,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储存、分类、检索,达到信息资源共享、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学科的研究等目的。
3. 开发规划河南省文化景观的网上虚拟旅游
大力发展虚拟旅游是河南文化网络传播的重要举措。在具体做法上,一是虚拟旅游产品要有计划地及时更新,与时俱进;二是虚拟旅游设计要方便快捷,服务客户;三是虚拟旅游作为一项工程要多方合作,明确权责;四是加大虚拟旅游的宣传力度,扩大影响;五是对虚拟旅游市场进行细分,准确定位客户;六是虚拟旅游要全省联动,如根亲文化、道家文化、武术文化、戏曲文化等精品线路的系统设计。
4. 研发以河南省文化资源为底蕴的网络文化产业
河南省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是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坚实平台。(1)主管部门尽快制定网络文化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河南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2)建立管理机构,集中统一管理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避免政出多门、职能重叠,优化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使网络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3)建立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基地,孵化一批重点项目作为突破口,从而带动河南网络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和提升。
随着中原经济区的构建和国家、河南省对文化强省战略的强调,河南文化资源对外传播成为整个战略举措的重要一环。目前,河南省在网络建设、政策环境、区位优势等方面已具备构建河南文化资源网络对外传播的有利条件,补足现有文化资源网络对外传播的缺漏、整合现有网络资源、建立文化资源网络传播机制、培养和储备文化资源网络对外传播复合型人才、加强文化资源网络传播的法制建设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已成为河南省文化资源现代性转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潘天翠.资深传媒人谈:互联网与国家形象传播[J].决策探索(下半月),2007(3).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传播 篇9
1 网络游戏交互式叙事的构成要素
按照美国学者Fried对“互动性”的定义和分类,可以对网络游戏交互式叙事系统互动维度进行大致分类,如图1所示。
玩家首先通过鼠标、键盘进行操作,控制游戏界面,通过鼠标点击或者键盘输入特点的、预先设置好的按键,将信息传递给交互中介,然后交互中介将此信息传送给触发代理器,接着传送给游戏服务器——分析代理器。
2 玩家与计算机交互的叙事元素
网络游戏具有功能完备的设备系统,是实现玩家、计算机、游戏之间进行交流的基础,包括传统的I/O设备(如鼠标、键盘等)和非传统的I/O设备(如旋转方向盘、P5手套等)。
3 玩家与游戏、玩家交互的叙事元素
3.1 虚拟交互的技术——命令集
命令集就是玩家得以操控的“动作集”。玩家可以通过控制硬件设备和相应的软件操作游戏虚拟环境,也可以通过控制解决存在于网络游戏中的潜在冲突。
3.2 虚拟交互的规则——游戏任务
网络游戏的叙事性最直观的表现方式就是故事。故事和游戏的结合在电子游戏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包括拯救地球、拯救公主、帮助公爵等。微观方面,网络游戏中运用了大量的影视视觉效果,如视角转换、蒙太奇效果、插入镜头剪辑等[1]。
学者伽达默尔提出:网络游戏最突出的意义就在于自我呈现。网络游戏中的自我呈现包括:力求扮演多种角色、喜欢更换服装展现自己、在游戏中扮演“人妖号”(女扮男装或男扮女装)、在游戏中喜欢领导团队、游戏中追求影响力和号召力及力求他人了解自己等[2]。游戏学研究专家Jesper Juul提出视频游戏在同一时间,游戏是真实的。因为它们依据真正的规则完成玩家互动[3]。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传播的交互模式以游戏模式为主,游戏作为交互的基础存在。网络游戏之所以能够胜出,其主要原因在于交互模式已经成熟,传者和受者通过游戏的交互能够达到身心的满足。
参考文献
[1]张新军.故事与游戏:走向数字叙事学[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248-252.
[2]刘赛.网络游戏行为的结构一一项探索性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传播 篇10
一、新媒体传播的发展背景
伴随着当前社会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新媒体传播业逐渐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为我国在新闻传播方面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 许多国家都逐渐开始重视起新媒体的传播。基于蓝海以及全球化3.0 等一些新概念的出现, 也引起了我国整个新闻业的大力关注。在目前阶段, 网络、数字报、数字电视以及触摸媒体等新科技正在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 逐渐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2005 年年初, 新闻集团董事长默多克召集集团中诸多高管一起进行商议新闻集团在整个互联网之中的发展战略, 这件事情过后不久, 新闻集团就以5.8 亿美元的重资收购了当时具有30多个游戏、社交以及娱乐网站的Intermix Media。
传统媒体做出这样的动作, 新时代发展成立的一些媒体也渐渐浮出了水面, 2006年年末, Google用16.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Youtube。种种情况说明:传统与新时代的媒体发展逐渐进入相互推动以及相互融合的传播时代。
(一) 电子书的相关概念及其特点分析
一直以来, 图书都是人们进行知识以及历史传承的重要媒介, 伴随着新时代计算机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以数字形式传播并逐渐跻身人们阅读主要方式的图书——电子书, 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以及依赖。当前在国内外已经有非常多的数字图书馆或者是在线销售网站等, 都向大众提供数字化的电子阅读服务, 在网民之中受到大力欢迎。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在2008 年统计的有关国民阅读倾向的具体数据显示:近6年以来, 我国的整体国民阅读率在渐渐走低。1999 年第一次调查显示, 国民的整体阅读率是60.4%, 到了2005 年, 有关统计比例降为48.7%, 首次降到50%以下。2008 年进行的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 报纸阅读率是73.8%、杂志阅读率是58.4%、书籍阅读率48.8%, 连续下滑的势头开始消失。网络阅读率开始大幅上升达到44.9%, 这个比例比2005 年统计的数据高出17.1个百分点。
电子书指的是将图文消息转换成数字信息的模式在磁盘或者是光盘等一些储存设备上加以储存, 经过计算机或手机等一些移动端设备在网络之中进行广泛传播, 并借助这些有关设备进行相关的阅读。
电子书所具有的优势有很多, 其信息量、所需存储空间小, 运用方便快捷, 读者可以将想要阅读的书籍在网络上直接下载到自己的移动终端加以储存, 然后随时随地进行阅读, 在便捷的基础上还大大减少了书籍所占用的空间。在阅读方面, 它的数字化界面与传统的图书一样, 都具有封面、版式以及插图等一些信息, 同时还有与纸质文献相同的阅读方式以及整页显示等。
(二) 数字报纸的相关概念以及特征
在网络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对于新闻信息方面的需求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势头, 这种强烈的信息需求表现在大众都希望在第一时间得到最有深度以及最新、最全的信息内容。对于报刊、电视、广播以及手机短信、互联网等几种媒体, 报刊媒体是所有新闻信息之中最大的原创者。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2006 年2 月20 日在我国浙江在线首次推出了数字报纸, 这种新生事物得到了全国报业的热烈关注。
数字报纸在整个传统报业方面的总体收入之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纽约时报》 从开始创办数字 《纽约时报》后, 其网站的总用户超过1200万, 具体收入突破1亿美元, 同时年增长率仍以30%至40%攀升。《华尔街日报》首次创设收费网站的运营模式, 其网络报纸的全部发行量达到80万份, 收入总计1.5亿美元, 网络在线的订阅已经完全超过实体印刷版的总体收入。
2005 年在美国网上有关付费内容的综合收入是20 亿美元, 相较于2004年上升了15%。在20世纪初的一段时间内, 美国在网络方面有关付费内容的收入从2001 年总收入7 亿美元迅猛提升到2002 年的总收入13 亿美元, 在之后的增长率方面更是保持着稳定的状态。
数字报刊保留了传统纸质报纸最能够吸引人的版式样式, 同时还结合了当前在互联网上进行新闻阅读的快捷与方便。数字报刊呈现出传统报纸的版面图, 在相关的版面图之上点击我们感兴趣的文章, 能够直接弹出这篇文章有关的具体新闻内容, 这种形式也就是在版式方面保持原汁原味的式样, 符合大众在阅读报纸时的习惯, 同时又能够有效地结合在网络上浏览新闻的便捷性。当前数字报纸一共分成四个大类:CEB格式或者是PDF格式、离线多媒体版、在线多媒体版以及HTML网页式。
二、网络时代背景之下新媒体传播的基本现状
一是新媒体逐渐渗透进我们日常生活之中的方方面面。一项有关调查表明, 目前我国的网民数量突破了6亿, 并且还在呈快速上升的趋势, 互联网技术在社会之中的普及和广泛应用, 对于人们的学习、工作以及日常生活等都产生了根本影响, 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 对于工作以及学习效率的提升都发挥出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大部分领域。
二是数字报纸在社会中的出现。伴随着信息技术在整个媒体传播之中的高效运用, 传统媒体也在有效地融入数字信息技术的基础上, 保证了其在未来发展之中的生存与竞争的能力。
三、 新媒体传播业在未来发展中的趋势
(一) 新媒体技术渐渐走向成熟
计算机以及互联网在新时代新媒体的传播之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相关的技术之中, 光电传导技术已经渐渐成熟。我国新媒体有关传播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和许多发达国家相媲美, 有几十项技术甚至能够领先于发达国家。新媒体在新时代的迅猛发展以及传播, 必然会对我国传统的媒体产生强大的冲击, 在新媒体方面进行消费的公众不断增多, 且其成长速度呈上升的趋势。
我国新媒体在终端技术应用方面已经得到普及, 手机用户的数量逐年增长, 正常情况之下, 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人几乎都会或多或少地在电子设备上进行书籍阅读, 而新媒体阅读终端更是出现在绝大多数人的手机上。
(二) 传播内容不断丰富
与传统媒体相比较的话, 新媒体在传播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传统媒体日常的传播量较之新媒体的传播量相差甚远。在当前时期, 对于新媒体的规模来说已经足够大了, 但是其依然还在保持着逐年增长的势头, 相关的产业规模也在渐渐增大, 仅仅是手机产量在每年就能够超过三亿部, 手机刊物以及手机报等都在发展。与此同时, 互联网也能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内容, 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于信息方面的需求。
(三) 新媒体传播业的发展势头
新媒体传播的相关市场总量在日益扩大, 网民数量也在不断提升, 电子书以及数字报纸的相关市场容量在不断增长。有关预测结果显示, 在不久的将来, 全球范围内, 数字出版方面的发展将远胜于传统形式的出版, 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大大地提高了复合型新闻业的进步与发展, 从而对于新闻业向现代化转变做出强大的助力。新媒体若想要在未来的发展之中稳定长足地进步, 就要构建一条完善的产业链, 增强和其他相关产品服务商在合作方面的力度。
结束语
根据本文所述我们能够了解到, 在当今网络时代有关背景之下, 新媒体传播正以其自身的优越性不断加速发展着, 并且渐渐地向社会生活之中的各个领域进行渗透, 在为大众提供诸多便利的同时, 促使人们对于新媒体传播方面的研究力度不断增大, 进而保证新媒体传播能够更加健康地进行可持续的发展。
摘要:新媒体传播对于网络技术的高效运用, 不但大大改进了传统媒体传播方面的局限性, 同时还能够有效推进新闻媒体传播业逐渐向更高层次的进展, 有效达到了信息传播的全面性、大量性以及瞬时性, 为整个社会健康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网络时代背景,新媒体传播,基本现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黄健.网络时代背景下新媒体传播业的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院.2008, (01) .
[2]何高波.新媒体时代的整合营销传播之道[J].现代营销 (学苑版) , 2011, (11) .
[3]付玉辉.聚焦移动、融合、监管主题的新媒体研究——2009年中国新媒体研究综述[J].国际新闻界, 2010, (01) .
新媒体时代品牌传播生态系统 篇11
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媒体创新提供了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人们对“ 信息无处不在” 的需求推动了媒体的创新。目前, 新媒体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向, 一是提高传播的精准性, 以互联网和手机等媒体为代表: 它通过网络智能识别受众, 能够得到受众即时的信息反馈, 强调体验和互动。另一个创新方向是电波媒体覆盖到了以前无法覆盖的区域, 从楼宇、卖场、机场等公共场所到公交车、地铁、飞机和火车等交通工具。
面对新媒体时代, 一切都在被异化着, 所有原生态的文化都被新技术方式赋予了新的解释。新媒体时代的主要信息传播特征可以用8 个字来概括: 分众, 定向, 即时, 互动。但迄今为止, 新媒体还没有一条能为自己提供媒体购买和广告制作中介服务的“ 麦迪逊大道”。随着新媒体在娱乐和信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企业在构建品牌过程中必须制定在新媒体世界中以及在其外围的品牌传播战略。一种独特的品牌传播模式正从新技术的“ 原生浆液” 中浮现出来, 这就是新媒体组成的品牌传播生态系统。它与传统媒体的不同在于, 这是一个受众自发形成、分散而不受统一管理的信息沟通世界。
品牌是企业与购买者及员工、投资商等品牌关系者共创的。
营销理论的变迁, 经历了从4P到4C。4P 理论是20 世纪60 年代美国营销学者提出的, 是营销理论的一个经典模型, 但是, 由于这一理论是站在厂家的角度, 是卖方市场的角度, 所以它是一个静态的理论框架。到了1990 年, 美国学者从消费者的角度提出了4C 理论, 研究消费者的欲望和需求, 但是, 这一理论没能体现出与消费者的关系。这些理论都是基于这样的信条: 市场处于被控制状态。
但在新媒体文化中, 关于营销者控制品牌的老观点已不再被人接受。在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 信息的DNA” 正在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基本交换物。从前所说的“ 大众” 传媒正演变成个人化的双向交流。信息不再被“ 推给” 消费者, 相反, 人们或他们的数字勤务员将把他们所需要的信息“ 拿过来” 并参与到创造它们的活动中。人们不再被动地“ 消费” 媒体, 而是积极地参与其中, 通常这意味着创造内容, 以任何一种形式、任意一种规模。所以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 信息传播不再是传播而是沟通。企业的品牌构建思维也需要发生改变——品牌是企业与购买者及员工、投资商等品牌关系者共创的。
在品牌构建中如果从消费者的角度去考虑, 了解消费者想要什么, 消费者互动的目的是什么, 就会更有助于决策。因为角度不同, 你所要做的事情也是不同的。双方都为品牌贡献价值, 卖方不能只是单方面告知或劝说, 而应该为双方共创品牌设置一些前提条件, 如品牌的核心价值观和远景。我们常看到的互动营销是设计一个游戏或活动, 让消费者去参与, 他会觉得好玩, 但这只是达到了一个最初目的。而透过互动让消费者更深刻地认识品牌特性, 才是达到了一个更高的目的。互动营销不是目的而应该是一个策略, 首先应该明确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 然后再去思考用什么互动方式去达到这个目的。
共创品牌有许多方式, 关键是首先要从组织内部开始, 最近发生的“ 邮件门” 事件就充分说明了一切。因为品牌关系者不仅仅是企业与购买者, 而且员工、投资商、社会都在参与品牌的共创。20 世纪90 年代初美国著名学者舒尔茨就提出了一种现代营销方法——整合营销传播IMC。IMC 是以利害关系者为核心, 实现与利害关系者的双向沟通, 建立与利害关系者长期紧密的关系, 以更有效地达到广告传播和产品营销的目的。
“ 共创品牌” 的另一方式是, 发挥“ 新”、“ 旧” 媒体各自的优势, 以新兴媒体的“ 无限沟通” 与传统媒体的“ 彩色推广” 相结合, 构成了一种全新的“ 融合营销” 模式, 它将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可以让购买者按自己的意图使用品牌。例如, 微软允许用户按自己的意愿设计软件使用方法。电影《是谁杀害了爱温》的促销就是一个例子, 电影公司建立了网站, 在线玩游戏的人可以在站点上为故事设定不同的结局。显然, 这家电影公司是在推动促销, 而不是在控制促销。
如何提供多样化的个性服务, 如何追随移动的生活节奏, 成为新旧媒体的分水岭, 也成为广告投放有效无效的判别标准。
传播学的鼻祖麦克卢汉40 年前讲过的那句名言“The Medium Is Message”( 媒介就是信息)。似乎已经预见到了今天的新媒体革命, 而且还远不止如此。
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顾客面对的是一个呈现爆炸性增长的市场, 其范围、内容都在不断地扩展、更新。在今天的顾客与企业、产品( 尤其是科技含量高的产品) 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顾客的自主购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 决策困境”。而企业想传达的产品信息或者被干扰失真, 或者被淹没冲淡, 使得消费者很难对某一品牌形成清晰持久的印象。正如有的商家所感慨的:“ 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是浪费的, 问题是我不知道浪费掉的是哪一半。”
新媒体的出现为信息传播的个性化、分众化、定制化提供了基础, 所以新媒体更多地体现为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教授黄升民指出, 目前的群体受众正在从大众转向分众和个人, 营销策略也从教化转向服务和娱乐, 在这样的趋势下, 如何有效地覆盖小众市场, 如何提供多样化的个性服务, 如何追随移动的生活节奏, 成为新旧媒体的分水岭, 也成为广告投放有效无效的判别标准。
在个性化、分众化的品牌传播中是以内容或受众关联, 实现按需定制、精准定向。以网络游戏为例, 如果在游戏中的重要功能饮料道具为安神补血液, 该饮料可以提神醒脑, 迅速补充体力, 玩家在多次使用该道具后, 就自然会强化对该饮料的记忆, 同时还对饮料的产品特性有了充分了解。这对于个性化的营销传播来说, 明显具有巨大的信息传递优势。最近出现的绿盛QQ 能量枣就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
新媒体时代不仅是指技术革新和传播手段发生变化, 更重要的是品牌战略思维的转变, 是媒体、实体、群体三位一体的结合。
结合浙江华盟文化的研究数据,我们着重探讨资源整合中媒体资源的重要作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不是相互排斥, 而是互补的, 传统媒体不会消失殆尽,而是随着技术的发展,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 融合的趋势越来越强。所以在品牌传播中通过运用IMC( 整合传播) 理论, 对“ 空中部队”( 电视、电台等)、“ 陆军军团”( 杂志、报纸等)、“ 导弹部队”( 网络、手机、分众等新媒体) 进行多兵团联合作战, 最终达到沟通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所以说媒体的价值不是告诉我们最好的印刷手段, 也不是带给我们最鲜艳的色彩图像, 带给我们的是最近的文明和文化。在新媒体时代不仅是指技术革新和传播手段发生变化, 更重要的是品牌战略思维的转变,是媒体、实体、群体三位一体的结合。
以2005 年商业大片《无极》为例,《无极》不仅与空中网推出了中国首个电影wap 官方网站, 而且也落实在电影宣传的配合上,空中网广告中心高级经理唐荔介绍说。《无极》充分利用作为一种新兴广告载体的手机媒体, 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整合、交互的营销沟通模式。
以2006 年足球世界杯為例, 由于央视占有独家资源, 以及观众对此的强大注意力, 许多厂商都想搭上这趟快车, 所以, 在广告的推广上, 一方面是电视上的广告播出, 另一方面, 在网络上可以进行最喜爱的球星、世界杯博客、世界杯中国故事等评选, 实现电视与网络资源的整合。这样的开发, 增进了网络的互动元素, 也增进了电视的视频优势, 同样避免了生硬的广告形式, 更易为受众和广告主所接受。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传播 篇12
关键词:网络传播,网络媒体,管控
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在2013年达到了新的高度,据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的数量达到了6.32亿人,79.6%的网民使用网络新闻功能,43.6%的网民使用微博功能,40.7%的网民使用社交网络功能,19.6%的网民使用论坛/BBS功能。除了网络新闻,微博、社交网络、论坛均为互动性很强的传播媒介。网络新闻的传播主体是各大门户网站,而互动传播媒介的传播主体则是所有在网络上发布言论的网民。如何对上述网络媒体进行有效的管控,成了当下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本文将就网络新闻和互动媒体的有效管控展开讨论。
1网络新闻和互动媒体的现状
网络新闻是由网站发布的互联网新闻,据中国互联网协会的数据显示,百度、腾讯、网易是排行前三位的门户网站,占据了国内大部分的网络新闻市场。按照《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综合性互联网站(门户网站)可以从事登载新闻单位发布的新闻的业务,但不得登载自行采写的新闻和其他来源的新闻;其他互联网站不得从事登载新闻业务。只有新闻单位建立的新闻网站可以登载自采新闻。”据此可以看出,网络新闻在内容上与传统媒体上保持了一致,网络加强了新闻的传播速度。
网络传播的一大特征是其优越的互动性,互联网站发布的新闻,均可通过其评论功能使受众与他人展开互动讨论,这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其互动性为新闻单位提供了工作参考,也为有关部门进行舆情监测提供了平台。
网络媒体的又一个重要部分是互动媒体,通常性质是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社交平台,其特征是用户可以自主发布讯息,受众可以是全体网民,个人发布的讯息往往带有新闻性质。如互动媒体的代表——新浪微博,其宣传口号为“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儿”。2013年上半年,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达到5.36亿,互动媒体影响力的强劲增长引发了一些以谣言为代表的社会问题,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北京市2011年12月推出了《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引导以微博为代表的互动媒体健康发展。
2网络新闻和互动媒体中的问题
由于网络上信息的纷繁浩杂,网络新闻与其他信息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部分无新闻资质的网站以各种形式变相自采新闻,如“小编见闻、独家访谈”等。受众在浏览网络上的信息时,如不仔细辨析,便会将由记者撰写的新闻与普通网民发布的信息混为一谈,极易形成新闻政策的真空区。由非记者撰写的信息大部分未经官方证实,易形成谣言以讹传讹。网络新闻的编辑者是网站的工作人员,目前国家尚未对网站的网络新闻编辑人员(简称网编)进行规范化的职业考核,人员素质良莠不齐,部分网络编辑没有新闻记者的专业素养和政治素质,工作时随意性大,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编辑在转载新闻时,为了吸引点击率,随意改动新闻标题,断章取义造成误解成了很普遍的现象,损害了新闻的严肃性和真实性。
互动媒体让普通网民有了各抒己见的权利,也在信息传播速度和范围上达到了新的高度,2011年的7.23动车事故中,网民在事发4分钟后就发出了第一条微博向外界传达消息。在整个救援过程中,事故亲历者不断用微博向外传达消息,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了事故的讨论,谣言和不实信息大量涌现。网络具有无国界的特点,在事故发生后国外媒体的报道也通过网络传入国内,并由互动媒体在国内传递与放大,影响了国内舆情。2009年7月5日在乌鲁木齐发生的严重暴力恐怖犯罪事件,也被证明是境外分裂势力利用互联网传播煽动信息策划事件。在信息的高速传播中,混杂其中的不乏有害信息,如虚假信息(包含不明事实的人员发布的错误信息及故意散布的谣言信息)、煽动信息、低俗信息、不应公开的机密信息等。网络的匿名性,信息发布者的道德水平及素质高低是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
3网络新闻和互动媒体管控的做法
笔者认为,规范网上新闻,需要从发布和传播两个阶段加以管控,除了进行道德约束外,也要进行法律约束。目前,网民浏览新闻主要通过新浪网、百度、腾讯和网易这4家门户网站,新华网等新闻单位自建网站在影响力方面尚逊于门户网站。一方面由于门户网站完善的网络功能和庞大的用户群体使其有能力将新闻送达每一个用户,甚至可以将新闻主动推送到网民的上网设备上,用户渗透性极强;另一方面,门户网站通常从全国各大省级以上媒体转载新闻进行登载,新闻的数量要远远大于以自采新闻为主的新闻单位自建网站,内容的吸引力要强于新闻单位自建网站。因此,国家应主动介入新网络新闻的采编发布,建立一家具有权威地位,发布权威新闻的综合性门户网站,以遏制网络不实新闻。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对非新闻单位登载新闻进行监管,杜绝以各种形式打擦边球自采新闻、断章取义等现象的发生。同时,应出台相关政策,对网络编辑实行规范化的职业资格认证,应要求网络编辑具备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和政治素质,提高网络新闻的质量。监管互动媒体应联合服务提供商,出台相关法律要求网民对自己发布言论负责,禁止匿名用户使用互动媒体,打击利用互动媒体传播有害信息进行侵害他人权益甚至犯罪的行为。加强对网民的道德教育,增强网民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使用互动媒体时,不传播不实信息、不损害他人权利。
4结语
网络极大的增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由于网络的自由、匿名等特点,网络传播是一种过度自由、缺乏理性的传播,很多情况下人们滥用了自由和新闻自由。网民利用了网络自由发言的平台,却没有承担起应尽的道德责任。因此,使网络真正成为方便的工具,而不是负面事物滋生的温床,就需要每个人尽其道德义务,共同维持网络信息交流平台的健康运转。
参考文献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传播】推荐阅读: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06-27
新媒体时代的旅游传播08-09
新媒体时代传播模式09-07
新媒体时代的报纸评论05-10
新媒体时代的视觉奇观06-22
新媒体时代的舞台变化07-09
新媒体时代的说书先生08-02
新媒体时代的戏剧艺术09-06
新媒体时代广播的魅力09-14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