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媒体融合(精选9篇)
大数据时代的媒体融合 篇1
所谓大数据, 并不仅仅是指海量数据, 而更多的是指将这些非结构化的、残缺的、无法用传统方法进行处理的数据, 变为结构化的数据, 形成一个体系来指导人们或者帮助人们生活。如果我们不使用它, 那么“大”或“小”与我们都没有关系, 而现在我们要运用数据调查结果来生活, 来工作, 来做新媒体, 来做新时代的科技期刊, 所以, “大数据”, 不仅仅是大, 它的更大的意义在于“质”, 在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的前提下, 具有多样的数据类型, 快速的数据流转和动态的数据体系, 最后产生巨大的数据价值。科技期刊是文化生产, 用新闻传播的形式扩大科研成果的文化价值。“大数据”的本质就在于基于互联网基础上的信息化应用, 其真正的“魔力”在于信息化与产业化的融合, 使生产效率得到大规模提升。那么, 文化生产也是一样, 什么样的文章是要优先采纳的, 什么样的科研成果是这个领域最为前沿的, 又如何将这些科研成果以最快、最优的方式传播出去, 这就要运用到大数据, 使文化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大规模提升, 这一过程离不开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媒体融合概念最早是1983年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普尔在《科技的自由》一书中提出媒介形态融合的概念。媒体融合指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移动通信的技术赋权下诞生的信息传播的技术平台, 这个平台使传统媒体必须借助它才能实现信息传播的目标, 它使得传统媒体一体化。“新媒体”是一个时代感很强的概念, 当前指的是以数字、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兴科技为依托,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的媒介形态, 主要指第四媒体网络和第五媒体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科技期刊在大数据时代如何与新媒体融合, 寻找新形势下的融合发展道路, 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的实践
未来的媒体是个性化的, 未来的科技期刊更要在优质内容的基础上办出自己的特色。当今网络技术迅猛发展, 出版观念的更新、变化, 向传统出版模式提出巨大挑战, 也给出版业带来空前的发展机遇。Cross Ref首席执行官Ed Pentz曾经这样说:“所有事情都在线, 如果不在线它不可能存在;所有事情都互联, 如果不互联它也不可能存在。”大数据背景下, 科技期刊的网络化建设, 即构建具有专业性和竞争力的期刊网站是适应社会数字信息化发展的首要任务, 它是面向公众的最直接的平台, 科技期刊网站的建设已成为越来越多期刊提高国际化办刊水平的重要标志。
科技期刊门户网站的发展, 从最开始的对外发布信息, 介绍期刊基本内容, 到期刊产品数字化, 建设读者、作者数据库, 再到实现各类用户在线工作及内容提交、发布、评价。发展到现在, 期刊网站已经开始探索更多的功能特点, 如引进DOI技术, 为论文申请注册DOI, 加入Cross Ref组织, 实现一本期刊所引用的文献与引用此刊的文献全球双向互联, 使刊物的传播能力大大加强;在纸介质出版前, 提前发布论文数据, 同时可以实现电子刊的在线集成, 同时网站也要深入挖掘数据分类统计的功能;探索作者付费的OA模式, 论文录用后可提前在网络上发表 (作者自愿) , 比印刷版提前2~3个月时间, 实现多产品数字篇模式, 多产品指科技期刊可实现网络版 (pdf、html) , 数字优先版 (终版、待终版) , OA版 (作者、读者付费) , 电子刊等。数字篇模式, 是指从过去的收稿、组稿、排版、加工, 期次确定, 整期排版印刷, 整期上网转变为单篇录用、加工、单篇上网、期次确定、整期上网更新的过程, 提高公布研究成果, 增加论文被阅读、下载和引用, 彻底颠覆传统纸质出版观念。
科技期刊网站发展的一个普适原理即发展多产品平台, 将多种不同产品集成在一起而可持续发展的总平台, 如电子刊、视频、博客、实况报道、数据库、图书等。要让获得最大经济规模和市场范围的出版机构在单一组织和品牌框架内协同合作, 开发和使用这种平台的战略目标是通过联合多个品牌和多个产品项目的所有资源资产来创造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科技期刊网站的另一个普适原理为按需印刷。这是伴随数字技术和现代高速印刷技术发展起来的印制和销售模式。先将书稿以数字形式储存, 有纸质形式的需求时再印刷装订。因为有一个虚拟的数字出版数据库, 出版商、零售商、和读者就有一个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容量巨大、随时可以变为纸介质的书单。实施先卖后印的模式, 分订单型按需印制和小批量数字印制, 可单本或多本印制, 为用户提供一种集成性的全球性服务。
非英语科技期刊也要积极构建英文网站, 这是期刊提高国际显示度, 产生并扩大国际影响的重要途径。英文网站的建设可以参考爱思唯尔出版集团期刊产品经验, 主要在文章检索下载、知识最新动向、数据分类统计及移动终端设备等方面有突出特点。我国科技期刊一定要适应网络时代发展要求, 建设多产品平台和按需印刷模式, 将内容资源以及投稿、审稿、编辑、生产、印刷、销售、营销等所有工作过程数字化并集成起来, 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进行文献与知识传播, 实现科技期刊传统模式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二、媒体融合对人才队伍的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实现科学发展, 关键在科技, 根本在人才。”为什么传统媒体把握着优质的内容, 而当下最吸引眼球的新闻, 具有价值的科研信息, 却往往要从新媒体的途径获得。传统媒体要怎样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科技期刊要如何把握住科研命脉, 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人才, 因此, 探讨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必然要在人才队伍上下功夫。
首先要调整队伍结构。老编辑业务精湛, 甘于奉献, 且在业内审稿、约稿方面有一定的资历, 是编辑部的宝贵财富。同时, 科技期刊要大力发展思维活跃的中青年队伍, 有创新意识, 熟悉网络现代化办公模式, 更快适应未来数字化出版发展需求。新媒体环境下, 信息渠道被打破意味着对事实的多元塑造, 在多元的信息提供者之间仍然存在着谁是最准确的、谁最接近最新研究成果的竞争。科技期刊编辑部也要打破传统的等待稿件的状态, 积极调查所在领域科研现状, 可建立科研论坛, 对前沿主题及本刊发表的论文进行交流、评论, 在线统计论坛工作状态, 对交流内容整理、分类, 进行优秀主题及内容评选。这就需要科技期刊编辑部吸纳高新人才, 专业人才, 吸纳有一定调查能力及网络运用能力的人才, 使编辑的队伍多元化。
同时, 走学者办刊的道路, 招聘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中文、外文、相关专业的编辑, 在刊物的文字撰写、英文语法和专业知识方面层层把关。编辑部不再等稿来, 而是“走出去”。科技期刊优质的内容永远是王道, 编辑部要主动约稿, 抓住学术脉络, 在相关的专题会议上约具有前瞻性、时效性的稿件, 提高刊物的可读性和影响力。编辑部的人才力量是有限的, 但广大专家学者的力量是无限的。科技期刊可以建立“不为我所有, 但为我所用”的人才管理机制。完善编委会的管理制度, 建立编委会工作分配制度和激励制度, 使编委的工作有章可循, 量化管理的同时配备评优奖励、津贴奖励等鼓励机制, 使知名专家, 尤其是有精力的年轻专家能够积极为编辑部的稿件把关, 为科技期刊的发展出谋划策。总之, 科技期刊在这一转折时期, 要抓住机遇, 积极进行人才更新, 才能走上与新媒体融合的强刊道路[1,2]。
三、科技期刊的思维转换
大数据时代, 科技期刊要想在不断变化的媒介生态中立足, 必须要适应互联网世界的运行规律, 树立互联网思维, 新媒体思维。很多人认为, 新媒体的腾飞是新技术为其插上了翅膀, 如手机APP客户端的等前沿技术。实际上, 新媒体的崛起和迅速的发展主要在它的创新性思维。技术只是手段, 创新性的思维才是使得新媒体不断壮大的源泉, 也是新媒体越走越远的强大动力。科技期刊要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首先要分析新媒体的主体创新思维在哪里,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思维区别在于:新媒体意识到分享比搜索更重要, 互动比传播更重要, 无论是新闻还是我们的学术期刊, 已经不再是信息的简单传递, 更重要的在于分享, 分享与互动、创造并存。大数据将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 科技期刊的优质内容永远是立足之本, 我们要发挥内容优势, 转换思维, 将“聚合”来的优质内容, 再进行系统的“拆分”, 然后以互动的方式进行分享。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实际上还是有一定共同点的, 这也是科技期刊走新媒体融合道路的基础。前文提到, 科技期刊已经在实践中做出了一些探索, 下一步, 我们不再是在技术层面的跟进, 而更重要的是寻找自己的道路。科技期刊要结合学科特点, 形成管理体系, 利用好“大数据”带来的便利, 不仅仅是应用新媒体的手段, 而是转换思维方式, 找到自己的定位, 拓宽媒介方式, 形成品牌创新意识, 最终摸索出符合自己刊物发展的新途径[3,4]。
参考文献
[1]陈红梅.转企改制后中小型专业出版社编辑人才队伍的构建思考[J].研究与教育, 2012 (6) :122-124.
[2]孙菊.编辑人才是强刊的关键——以《应用生态学报》为例[J].编辑学报, 2014 (6) :605-607.
[3]张成良.从创新扩散理论解析创新出版思维转换[J].出版发行研究, 2014 (11) :28-30.
[4]唐涤非.转型期受众的变迁对媒体的影响[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5.
大数据时代的媒体融合 篇2
两年前,美国著名视频网站Netflix制作的剧集《纸牌屋》,是运用大数据获得成功的典型案例。在这部剧集背后,大数据的运用几乎贯穿了《纸牌屋》包括制作、营销宣传及发行等在内的所有环节。正是基于此,国内的一些视频网站、影视公司开始运用大数据分析进行影视剧的制作。例如乐视影业出品的《小时代》,就是利用大数据来确定“一定三导”策略。同理,在戏剧剧本创作中,也可以运用大数据来为剧团和编剧服务。
一、大数据对剧本创作的作用
剧本,一剧之本,好剧本是一部戏成功的基石。现在,大数据已经渗透影响到好莱坞的剧本创作领域。好的数据分析,可以为原本优秀的剧本锦上添花。目前国内的戏剧现状是专业的戏剧编剧数量稀少,剧团创作能力明显不足,在细分的戏曲、歌剧、音乐剧等领域则表现更为突出。在现状相较之下稍好一点的话剧领域,剧本创作往往会出现内容不错,但是市场反应不行,看剧的人寥寥无几,剧团长期处于亏本状态,经营困难。
因此,剧本的创作和选择,是当下剧团面临的头等大事。利用大数据分析判断,也许是剧团探寻、创作、选择剧本的解决之道。大数据专业分析平台根据受众群体的阅读习惯在网络上收集到读者喜欢的题材、故事等信息,利用各种参数建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理性的数据结论。然后把这些数据结论转化成文字要求。再将这些要求反馈给编剧。编剧利用反馈的信息搭建故事结构,塑造人物形象,配置人物角色,丰富情节内容,设置情节点,填充细节,密布冲突, 打造成读者需求的故事,分析人物关系是否存在逻辑矛盾,分析故事情节是否逻辑清晰,剧本是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初步创作完成之后,继续与读者交流,根据读者反应,适当增加或删减某些故事情节,经过多次反复,把故事改编成剧本。通过这样的方式,编剧在创作时既能保证剧本的创意性,又能利用大数据为剧本精准定位,与市场和观众紧密结合起来。上座率和口碑都不错的“开心麻花”,在舞台剧、音乐剧等领域都创作了不错的作品。例如舞台剧《乌龙山伯爵》、音乐剧《白日梦》等。“开心麻花”的作品都以喜剧为主,与传统严肃的作品截然不同。“开心麻花”作品的受众群体为25岁至45岁的白领、金领,利用大数据分析这一群体的观看习惯、阅读喜好等信息以及他们的生活理念和方式进行故事结构搭建、人物塑造等创作。像这样受众明确,定位精准,剧本创作自然事半功倍,一台剧的市场成功的基石也更加稳固。
另一方面,当编剧把自己脑中的故事创作成剧本,在面对快餐文化消费的环境下,是否能够通过大数据来反向评估和分析剧本的市场可行性呢?大数据能否在故事题材、故事结构、情节逻辑、冲突密度、角色配置、人物塑造、人物关系、话题性等方面对剧本进行数据分析和市场评估呢?途径和方法是存在的,比如在大数据中提取海量市场优秀样本元素、匹配市场票房反应、收集观众反馈信息、征询业内专家意见,建立一套科学、严谨、量化、细分的金字塔式评估体系,通过层层把控分析流程,将题材分析、文本分析、市场分析、观众喜好分析等元素综合考量,那么大数据对于剧本的评估和分析,将更客观、直接地反馈出剧本在市场的受欢迎程度。通过这种大数据的反向评估分析体系,也将为剧团、影视剧公司等出品制作单位控制、降低剧本投拍风险提供一定程度上的保障。
当然,剧本的核心仍旧是内容和创意,戏剧的创作和欣赏建立在情感基础之上。在大数据的时代下,剧本创作不能被大数据挟持,而是为剧本创作服务。戏剧之所以能延续千年,取决于情感的深度和触动人类心灵的共鸣。
二、大数据时代下的版权融合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版权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版权已经慢慢成为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核心点。在互联网上,每位浏览者在各类网站都有属于自己的账号,他们在网站上看过的小说、观看的视频,观看的电影,都被完整地记录在数据库中。人们每一次的戏剧消费、文化消费,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纳入了整个行业数据中。而且只有掌握这些核心版权消费数据,对用户的行为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为剧本创作、为文化产业服务。
在已经发展成熟的国际市场,大都有相对比较完善的戏剧版权机制。每演出一场,就有相对应的版权收益,给知识产权者应有尊重。在大数据时代,版权由大量主体共同创建,因此还需提前考量建立分享机制。戏剧版权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版权分享机制,也许是完善戏剧创作的一个研究方向。
从前几年搜狐网力推独播剧,到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花巨资在全球范围兼并文化企业,购买各种版权,打造正版内容提供商,到今年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完善剧本交易平台,在以内容为王的文化产业中,用IT技术把大数据有效组织起来,不仅可以在文化艺术市场发挥很好的作用,还可以对优秀文化和艺术作品进行传承保护。同时,文化版权的保障,也为戏剧剧本创作提供了可靠性。各大文学网站,庞大的作者基数,海量的文学作品,众多的读者群,为文学作品进行戏剧改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题材和数量众多的读者粉丝群体。
随着大数据技术理念的不断发展完善,大数据的作用也更为精准和清晰,在戏剧作品创作的整个环节中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版权领域,大数据把分散的版权资源聚合起来,并把优质的版权资源遴选出来加以运营,解构结构创造出意想不到神奇效果。版权是激发剧本创造力的法律制度保障,运用大数据将文化内容的版权作为一种资产数据进行有效管理、运营和维护,将释放出非常巨大的产业效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化版权和大数据的融合,将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大数据时代的媒体融合 篇3
美国的麦肯锡公司最早提出了“大数据”的概念,美国计算机研究机构Gartner将“大数据”定义为:大数据(Big Data)是指以分布式、虚拟化的海量存储技术为依托,实现信息的实时撷取、管理、处理的新型信息技术。数据统计分析与预测的前置性是大数据的重要特征。Gartner将大数据的特征概况为四个“V”,即:海量性 (Volume)、多元性(Variety)、价值性(Value)、实时性(Velocit)。根据Gartner预测,到2020年,大数据将成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主流,全世界的大数据容量将达到40ZB。大数据技术不但可以存储处理关系型与结构型信息,更可以存储非关系型与非结构型信息,且传输速度快、使用价值高。档案的新媒体则是建立在新一代互联网WEB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平台上的新型传播媒介,实现了数据的去中心化、去权威化与交互化、平等化。美国CBS技术研究所的罗斯托曾指出“:如果说传统媒体是点对面的传播,那么新媒体则是面对面、点对点的多元化、立体化传播,是建立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网络为平台的闪电式传播”。大数据与新媒体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人性化、个性化、高度集成化的窗口,打造社会化媒体平台(UGC),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界限,真正实现了档案管理以用户需求为目标导向。
二、大数据时代新媒体与传统纸媒融合的必要性
1. 大数据时代新媒体与传统纸媒融合推进了档案信息资源的扩充。大数据时代新媒体与传统纸媒的融合,使得档案信息资源的存储方式发生了改变。在纸质档案时代,主要是以“卷”“、件”“、份”、 “宗”为管理对象,档案的存储要受到空间有限性的掣肘,同时由于纸媒体的物理介质的不稳定性,出现了“不是所有的资料都能够有效的保存”的情况,一些占用空间大、数据关系不清晰的档案资料无法有效保存。而在大数据时代,依托着海量化的存储空间,更多地以“字段”“、数据库”为管理对象,突破了存储容量的限制。在云计算服务器上建立档案数据库,形成云档案系统。随着公共“云”、公共数据库的不断发展“,数据暴政”“、数据垄断”将不再可能。用户与媒体间、媒体与媒体间、用户与用户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使得档案存储的主体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不但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存储档案,普通用户也可以为档案管理部门提供档案资源,真正做到了“应收尽收”“、不留死角”。
2. 大数据时代新媒体与传统纸媒融合推进了档案管理技术的创新。大数据时代新媒体与传统纸媒的融合,使得传统档案管理技术得到了颠覆与创新。在纸质档案时代,由于信息传播技术较为滞后,档案管理过程中“被动性”较强,档案利用的主动权掌握在用户手中,只有用户亲自去档案馆调取资料,才能够使纸质档案“重见天日”,否则档案资源将被永远束之高阁。档案管理工作的重心在于档案的收集、编目与存储,而在大数据时代,利用云计算技术和新媒体对档案进行制作、加工、信息转换、传播与二次开发,可以实现将档案管理的复杂异构,促进档案的收集与利用的一体化。相对于传统的“被动提档”,依托着以No SQL数据库为代表的大数据云服务器,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检索与导航功能,促使档案管理有能力更加关注关系型数据库的引擎,将主要精力用于索引的优化、流媒体的应用、非结构数据库的开发等方面。
3. 大数据时代新媒体与传统纸媒融合推进了档案信息服务方式的改进。档案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应用,为档案用户提供服务。大数据时代的新媒体与传统纸媒的融合,可以将智能化服务注入到新型档案管理体系中,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贴身定制”、“个性打造” 的档案资源。将传统纸质档案的“单向传播”转变为档案管理部门与用户间的“多向传播”,利用大数据对类似档案的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日志的点击流进行统计分析与前置预测,依托全数据处理对象、多数据的处理工具,可以进一步优化“传播主体———信息流———受众——传播主体”档案服务链条,通过将用户引入到档案收集过程中,档案的使用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进行信息的碎片化筛选,进一步拓展了档案的管理手段。
三、大数据时代传统档案与新媒体融合的途径
1.实现大聚类识别,构建档案甄别新业态。大数据时代传统档案与新媒体的融合,要求档案管理部门必须树立系统化的意识,对档案进行大聚类识别,构建起档案甄别的新业态。相对于传统档案, 大数据时代,档案的存储容量得到了拓展,存储空间得到了解决,档案管理部门需要面对“碎片化”信息存储的问题。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下,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上的“挖掘”优势,在海量的关系型或非关系型的碎片数据中,生成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档案地图”,找到对档案使用者有价值的数据,使得每个档案资料都能够满足档案利用者的需求。档案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建立各类数据模型, 降低传统纸媒信息价值的离散性,对海量的碎片数据进行聚类、分类、相关性分析,并通过SQL、NOSQL等技术的“信息抽取、数据压缩、数据处理”等方式进行碎片识别,增强档案甄别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自动编撰打下坚实的基础。
2.推进全过程控制,构建档案收集新链条。大档案时代传统档案与新媒体的融合,要推进档案收集链条的重新整合与异构,压缩、 优化收集链条,实现“收集、整理、分类、存储、保管、检索、汇编加工、 开发利用”链条的最短路径,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全流程控制。在档案的收集过程中,可利用大数据的Hadoop 、HDFS功能,规划利用分布式客户端对数据进行收集,进一步提高档案收集的实效性,促进收集工作的精细化;在整理、分类、存储、统计、保管过程中,利用DFS(分布式文件系统) 和Map Raduc技术,将相关数据上传到Saa S和SOA服务器中,不但保障了海量资源背景下数据的安全性, 同时实现了“即用即取”;在开发利用阶段,利用大数据的RDBMS、 HBASE数据分析与预测技术,通过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复合型的架构,来反映整个数据库的数值变化趋势。例如:2013年,美国康奈尔大学档案馆与六家科研机构共同创建了Face Vivo Archives网络平台,建立一个连接开发数据的语义Web,通过此平台实现科研与档案管理的衔接,推进了收集、存储的一体化。
3.提供高技术支撑,构建档案管理新平台。大数据时代可以为档案管理提供高技术支撑,构建更完善的档案管理新平台。应用大数据时代高度可扩展的分布式批量处理系统、分布式文件、SOA大数据系统等技术,不但可以实现非结构数据与结构数据的全数据信息分类、信息聚类、数据压缩,将物理归档与逻辑归档相结合,将传统纸质档案管理中的“件、卷、宗”的保管,升级为数字档案下的“面对对象、字段、关键词”的“靶向定位、精细管理”。将传统档案的“小众服务”转变为“大众服务”,实现“内容、标题”复合型检索,通过Saa S、 SOA“云服务器”与电脑、手机平台的联动,使全社会的档案利用者能够实时的利用档案,便捷的挖掘受众自身所需要的信息。利用Daa S (上传与查询服务)技术,为每个档案的使用者设置上传端口,调动档案用户的积极性进行档案收集,实现我国的档案社会化管理与国际通用的ISO30301档案(文件)管理体系进行无缝对接。
4.探索全智能服务,构建档案利用新途径。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的特点,避免大数据带来的负面影响,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来提高大数据背景下档案服务的质量迫在眉睫。而智能化的服务系统是大数据时代新媒体与纸媒结合的突出优势,要通过大数据时代新媒体与纸媒的融合,推进档案利用的全智能服务。首先,要利用大数据的数据分析与预测功能RDBMS(关系型数据库),通过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复合型的架构,对数据的相关性、拟合性进行离散分析。将档案利用情况进行数据挖掘,对用户群进行精准细分,通过深入挖掘这些数据来了解用户需求,对每个用户的档案使用频数、档案使用内容、特征、偏好进行分析,将其嵌入到检索技术中,使档案的利用工作更贴近档案使用者的需求。将以数据节点为基础的简单而直接的信息共享活动转换为以数据流为主导的更为高级的信息价值的共享。例如: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NSB)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开发了可视化的职业数据科学家(Data Scientist)平台,在该平台中囊括了每个科学家的需要特点、能力特长、研究方向、对档案的使用特点等数据,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全智能化的服务。另一方面,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档案功能的分类与细化,使之更能够通过预测数据来挖掘档案中蕴含的价值,将更具备价值的档案进行共享,利用APK、二维码、微信等技术,为用户提供终端,为用户提供更个性化、 差异化的阅读空间,使档案使用者能够“足不出户”、“随时随地”的通过“主题检索”的方式使用档案资源。
总之,大数据时代的档案资源管理信息化是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对档案信息进行规划、配置、管理的过程。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也为传统档案的传统纸媒与新媒体的融合提供了新的平台。大数据时代新媒体与传统纸媒融合推进了档案信息资源的扩充、推进了档案管理技术的创新、推进了档案信息服务方式的改进。在未来的发展中,只有实现大聚类识别,构建档案甄别新业态;推进全过程控制, 构建档案收集新链条;提供高技术支撑,构建档案管理新平台;探索多智能服务,构建档案利用新途径,才能更好地促进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中新媒体与传统纸媒的融合,全面提高档案管理效能。
摘要:大数据时代档案资源管理信息化是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对档案信息进行规划、配置、管理的过程,本文在分析了大数据时代新媒体与传统纸媒融合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大数据时代传统档案与新媒体融合的途径。
大数据时代新旧媒体共生共赢之路 篇4
2013年全球每秒钟发送290万封电子邮件,每天Twitter上发布5000万条消息,Youtube上传视频2.88万小时…… “大数据元年”来临了,同时催生了一大批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传统媒体的生存,加速新闻产业的变革。但在实际中,我们也看到新媒体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新契机的同时自身也“受伤”,两者唇亡齿寒的相互依存局势成了当下的传播现实。
一、新旧媒体的优劣比较
(一)新媒体的优劣势
一般认为新媒体是继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旧媒体之后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其主要特点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
1.新媒体的优势
提升新闻时效性。报业竞争主要表现为时效性的比拼,但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电子媒体,正在迅速瓦解报纸的这种传统优势,例如,广东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为了增强时效性,以全媒体的视野,将集团主办的报刊数字化,做报网互动,在官方网站同步发布相关新闻的同时,还推出可用手机阅读的电子版、官方微博,让不愿意看报纸的人也能随时随地看到南方报业的报道。
增强受众主动性。传统媒体的受众易受到时间、地点、空间等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几乎不可能自主决定在何时、何地、以何方式来接受信息,而新媒体则能够打破制约受众接受信息的各种限制因素,让他们能够以手机短信、移动网络等方式掌握国内外的最新动态和资讯,实际上,新媒体的出现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使人们与生活对话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减少信息成本。与报纸相比,新媒体在信息获取量方面有了跨越式的提升,而在终端设备技术、传输技术高速发展的支持下,新媒体的信息获取成本已近乎于零,可以说,低成本发行网络带给报纸的传统优势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已经荡然无存。
新媒体无边界。新媒体打破了电视收视的空间限制,将新进技术应用到手机电视、车载移动电视和楼宇电视,帮助媒体和广告商锁定旧电视难以把握的年轻人和高收入群体等。消解旧媒体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
2.新媒体的劣势
消息缺乏权威性。大多新媒体过分追求新闻发布速度或者为了追求点击率而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导致新媒体信息的可信度降低。根据最近的《中国十二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的统计结果(中国社科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依然深得广大网民的高度信任,而网络新闻则名落孙山,在信任度排行榜上位列倒数第一。
易传播不良信息。由于新媒体的新闻生产者没有任何准入标准,个人道德素质无法鉴别评价,特别是不少网络上的虚假信息,混淆视听。因此,准入门槛的不存在使新媒体新闻的真实性失去了专业和道德的屏障,为一些不健康的因素以及低级趣味提供了滋生和繁衍的温床,导致思想道德和文化品位出现滑坡现象。
(二)传统媒体优劣势比较
1. 传统媒体的优势
学术价值高。每一种图书、期刊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学术领域,撰写任务主要由学者和专家们完成,并且在撰写之前已经对受众需求等内容进行了严格的调查。所以,那些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作品大多由旧媒体创造,在指引科研方向、开拓学术领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这种作用,是绝大多数新媒体所不能比拟的。
专业化运作。如期刊、图书等旧媒体,无论是在信息采集、内容审阅,还是文字润色、制作成书等环节,都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严格地把关。在专业化运营模式的制约下,只有那些真正具备专业水准的优秀原创作品才能最终脱颖而出,并最终使旧媒体在信誉、品牌、权威性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2. 传统媒体的劣势
对受众缺乏了解。事实上,旧媒体的软肋从产生起就开始存在。读者是谁,在哪里,有何需求,是否变化等此类问题,基本上凭借一种定性式的估计。
传播速度慢。相对于新媒体而言,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慢得多。如报纸,当天发生的事情一般只能第二天才能见报。
二、新旧媒体的关系
人类传播史一再告诉我们,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始终呈叠加性状态发展,任何新媒介都不可能完全取代已有的旧媒介。如今,各类传统媒体的数字化步伐加快,逐渐演变成为新媒体。新媒体扬长避短,通过资源整合,发挥了更大的传播效应,新旧两种媒体形成一种共存共荣的局面。
媒体形式。由于虚拟化、无纸化是新媒体所呈现最多的两种状态,所以受众难免因此对其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产生疑虑,而传统媒体的呈现方式则具备感性特征,如杂志、报纸都可以拿在手中被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另外,新媒体对物资设备都有较高的要求,传统媒体则具备成本低廉、方便阅读等优势。
媒体内容。由于开放度较高,所以一些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容难免会进入新媒体的传播体系,并在受众当中造成负面的后果与影响。传统媒体由于受各类政策和技术的制约,其传播体系中极少出现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较少的内容和资源反而成为传统媒体参与竞争的有力武器,而实际上,新媒体在内容方面对传统媒体还是有着较高依赖度的。
媒体受众。根据近年来“全国城市居民媒介与消费调查”的统计结果,杂志受众在传统媒体受众中所占比例最高,广播对于开车族的吸引力有增无减,绝大部分时段的电视观众保持平稳,并且有向晚间黄金时段集中的趋势。阅读网站新闻则进入到网民上网目的的前五名。从以上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各自掌握着不同的受众群。
媒体管理。传统媒体所采取的严格管理机制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自身在受众心中的公信力,在这种约束的影响下,传统媒体也逐渐具备了严谨和规范的特征。而新媒体由于属于开放性的平台,而且管理机制相对模糊,所以在很多时候所传播的新闻只有通过传统媒体的确认,受众才能够完全相信和接受。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模糊的管理机制极大地弱化了新媒体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nlc202309051127
三、新旧媒体共生共赢之路
(一)传统媒体数字化之路
1.顺应时代发展,占据新兴内容产业制高点。要以原有的媒介内容为基础,通过开设独立网站的方式对信息的内容和总量进行进一步地扩张,使自身成为跨媒体的信息平台。也可以采取联合经营方式共同完成一个大型新闻网站的创办和经营,不同媒体依然负责各自的优势领域,以此获得信息的规模优势与更强的综合展示能力。
2.做数字化媒体的建设者,使传统媒体焕发新活力。挖掘资源特质,最大程度地满足依旧对旧传媒抱有浓厚兴趣受众群体的实际需求,对自身产品进行进一步的扩展,例如,以提供广告和资讯服务为主的免费报刊,以生活服务为主的社区类报刊,以深度解析为主的新闻类报刊。
多品牌延伸。品牌延伸的可行方向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电子图书和期刊、网络视频和音频业务、中介服务、会展经济等领域,以便更好地实现对新市场的拓展和占领。
3.整合既有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对于产业内部而言,所谓资源整合,就是将产业内部零散的价值碎片整合在一起,让提供给受众的服务不再是种类繁多又彼此独立的价值存在,而是在每一则具体的知识、智慧和信息服务之外,带给受众以生活方式的昭示以及精神家园的归属感。对于产业外部而言,资源整合则是要打破传媒的介质壁垒与现有的传媒经营格局,实现传播形态向不同介质形态的迅速扩张,以此满足信息时代对于传媒产业所提出的新要求。
旧传媒产业的发展,既离不开多渠道的行业资源以及广泛的社会资源的配置与整合,也需要行业资源的内部良性配置,所以,在开展科学、全面、深入可行性研究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要进行切实可行的制度安排,从而创造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运营模式,进而加大传媒政策的开放力度。
(二)新媒体发展途径
新媒体的发展,就是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力进行分流,同时最大限度冲破自身局限性的过程,不过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新媒体内容的整合与发布,或多或少都要借助传统媒体的力量来实现,所以我们可以判定,随着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进一步明晰,缺乏整合能力与原创内容的新媒体在内容方面的劣势会被进一步放大。而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新媒体一方面要加大从业人员信息获取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扩大自身在互动性方面的优势,最大限度调动受众原创的积极性,让自己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单位: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导刊杂志社)
参考文献
[1]张骋. 新媒体时代传媒的转向——从工具到本体[J]. 编辑之友,2013(8):48-50.
[2]高永亮. 广播电视媒体强化“新闻立台”的路径探析[J]. 现代传播,2013(8):157-158.
[3]王志刚,谢芳.新媒体环境下的报纸受众特征[J]. 青年记者,2013(17).
[4]张意轩,于洋. 大数据时代的大媒体. 人民网-人民日报,2013–01–17.
[5]张涛甫,项一嶔. 大数据时代的传统媒体突围 [J]. 新闻记者,2013(6):35-36.
[6]赵晶,徐喆. 大数据时代:媒体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J]. 今传媒,2013(9).
大数据时代的新闻媒体 篇5
一、数据新闻的制作
在大数据时代里, 新闻的报道再也不再是单纯的新闻媒体可以独自完成的一件事了。在传统的报道方式里, 我们的新闻单位通常是记者在新闻的发生地做现场的采访, 记者把材料寄送到新闻媒体单位, 由编辑负责材料的整理, 修改, 最后总编把稿件审查无误后, 再播出。在这样的新闻报道里, 我们可以观察到单个的新闻事件, 但是对于像春运这样的新闻来说, 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是不具有优势的。当然传统的新闻报道也可以得出铁路运输旅客2.9亿人次, 但是这样的报道缺乏对比, 没有直观的可视感, 普通的受众也不是很了解2.9亿人次属于什么概念。在大数据的新闻报道里, 新闻媒体并不是单独的报道, 而是与计算机的云计算功能网络公司之间相互合作。亿赞普公司为新闻媒体单位提供了大数据的信息, 再通过互联网的云计算功能, 数据新闻的报道才得以实现。
二、数据新闻的生产过程
一般来说, 数据新闻的生产过程经历了数据的收集 (data) 、数据的过滤 (fitter) 、数据的可视化 (visualize) 、形成新闻故事 (story) 。数据的收集一般是通过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带着某个问题去寻找数据, 第二种是从一定的数据中提出某个问题加以报道。数据的来源一般是政府、企业、机构获取。一般来讲, 我国的政府公开的数据有限, 从企业、机构获取的数据较多。其中亿赞普就属于机构这样的行业。数据的过滤就是数据的筛选, 在大数据时代里, 数据呈现的是海量的特点, 再这样海量的信息之中, 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可用的, 在海量的信息之中选出新闻报道可用的信息是数据新闻的关键所在。第三, 数据的可视化的实现, 在数据新闻的报道中给观众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新闻的可视化, 这个过程一般由新闻媒体单位负责。最后数据新闻的归宿是向观众呈现一个完整的新闻故事。著名的新闻学者祝建华这样说“理想的数据新闻是准确而理想的数据故事”这里面包含了这样几个关键点。第一, 准确。不管是数据新闻还是传统的新闻报道都是新闻的一个类别。新闻是最近新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必然要求是准确的, 如果数据新闻不能做到准确, 严格意义上说, 就不算作是新闻报道。第二, 数据故事。数据新闻实现了对受众传播感性的直观的可视化的新闻报道。相对于传统的新闻报道, 数据新闻的受众群体进一步扩大, 它的简单易懂, 可以说不管是大学生, 小学生, 老人小孩都可以理解数据新闻。
三、大数据的新闻
2014年央视的“据说春运”开启了“数据新闻”的电视报道篇章。众所周知, 每年的春运都是央视报道的重头戏, 2014年春运的输送旅客人次高达28亿次之多, 其中铁路运输占2.9亿。通过数据新闻的可视化的特点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哪条线路最繁忙, 也就是春运的压力较大。2014年的数据新闻报道从可视化的动态图中我们可以得出, 北京到成都的光点最亮, 铁路运输的客流量最多, 这其实不难解释, 很多的四川等西南地区人是来北京务工, 再加上成都站最为西南地区的最大的中转枢纽, 自然客运量很大。在东北地区, 人口流动最密集的是沈阳到大连的铁路线了, 沈阳作为东三省的首府, 人口相对密集, 大连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城市和港口, 城市之间的经济交往繁多, 所以铁路的运载压力也会加大。
可视化的数据新闻动态图可以实现更加人性化的新闻选择, 赋予了观众更多的可操作性。在这样的一个动态图中, 首先向你展示的是全面的铁路运输路线图, 你可以直观地看到全国铁路运输动态。其次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其中一条线路的运输状况, 就可以点击其中的一条线路, 这条线路的全部详细信息就呈现在你的面前。
四、数据新闻的偏向
在各种的新闻类型里, 财经类军事类更适合于数据新闻的报道, 财经类的新闻数据较多, 所以适合于数据新闻的报道形式。目前的数据新闻处于起步阶段, 在大数据的时代了里, 一切皆可“量化”。可以说我们的文字转化成了数据, 我们的方位成了数据, 我们的沟通也变成了数据, 世间万物都转变成了数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数据新闻的报道不再局限于财经类和军事类的新闻。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大数据时代的媒体融合 篇6
大数据又被称之为巨量数据、海量数据,主要是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是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在智能手机、社交媒体的影响下,新媒体取得了快速发展,给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影响,媒体融合已成为传统媒体求生转型的必行之举,特别是在当下这个数据大爆炸时代。2012年末,国外大数据先河之作《大数据时代》指出:大数据开启了重大的时代转型,正如同望远镜观测宇宙、显微镜观察微生物一样,改变人们的生活与认识世界的方式……在这种大环境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大势所趋,依托互联网、利用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是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最佳路径。
1.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对传统媒体而言,大数据和新媒体的发展无疑对其存在着巨大的挑战和威胁,单一的媒体传播已经无法满足时代要求和人们对信息量快速传播的需求,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进行互补、相互融合,这也是二者共同发展的必然方向。
首先,媒体融合可以使信息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广泛,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而言,有着强大的公信力、庞大的受众群体以及权威的舆论地位,这些对信息的传播和流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的信息发布容易受版面、时间等条件限制,信息传送存在局限性,而新媒体依托新媒体技术能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而且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的技术结合,让发布的信息更加形象生动。
其次,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可以增强信息的时效性。新媒体依托互联网而生,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在大数据时代下,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发送者,而纸媒明显存在缺陷,需要有人专门地对信息进行采集、编排并传播,无法及时地将信息传送到外界,存在传播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媒体融合发展之后,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这种情况,二者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最后,大数据时代为传媒行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传媒行业发展带来挑战,如果要掌握强大的话语权,就需要进行改进和创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就是最为重要的创新之举,在强大的数据支撑下,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建设大数据运营平台,以新媒体为依托整合数据关系,更有助于二者发挥独一无二的信息传递作用。
2. 大数据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媒体融合无论在形式上如何创新,“内容”始终占据着媒体的核心地位,而传播信息内容必须建立在用户需求上。在媒体融合中,充分发挥大数据思维、利用媒体的多样性,与用户形成多种形式的互动,通过数据的采集、统计、分析,了解用户的行为习惯、观点态度,分析出数据用户的基本情况,根据用户的个人倾向性进行信息的精准投放,对增强用户体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扩大媒体的影响力。但是在媒体信息内容生产过程中,面对着全世界巨量的数据信息,如何在纷杂烦扰的信息中挖掘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来对用户进行精准投放成了一项难题。
建设大数据平台就可以完美地解决这项难题,也是顺应媒体融合的时代发展趋势。搭建一套完善的大数据体系、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媒体融合中的各个项目及其传播效果进行监测和分析,在大数据可视化技术的分析下,将数据直观呈现出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下,媒体融合已成必然趋势,统一大数据平台建设可以作为新闻生产变革的支撑平台,借助大数据的可视化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形成独具特色的新型媒体风格,如此还可以改变传统媒体采编人员的工作模式,拓展新的业务范围。
3. 媒体融合下大数据平台的思维方式和经营模式
众所周知,社会产生信息量的速度远远超过大数据分析速度,只有经过大数据处理后的信息才能体现出信息价值,揭示有意义的新的关系、趋势和模式,这就是数据挖据技术。和大数据可视化技术一样,两种技术都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支撑。
第一:大数据平台建设让媒体真正有能力以自我为中心改变为以用户为中心。从前在传统媒体下,媒体用户群以观众、听众为主,为用户提供时事新闻等信息传递服务,但是新媒体与之不同之处在于在为受众进行信息传递时,收集用户数据,并研究用户的行为习惯,明确用户需要什么,并在后续服务中做出相应的改变,将潜在用户、模糊用户重新定位标准,有针对性的进行信息服务。
第二:大数据平台的信息收集将影响媒体发展走向。现代社会、无论是商业还是企业,在进行发展战略决策时,都是依托调研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这就是大数据的显微镜作用,通过对细小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不同的数据中找到新的发展趋势,并以全新的视角发现新商机。这一点最早应用在商业中就是沃尔玛的“啤酒和尿布”效应[4]。在当下数据平台中,已经不仅仅是发现数据之间相互影响的效应关系,而是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找出跨界合作的新商机,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增加新的发展机遇,预测媒体未来的发展走向。
第三:大数据平台建设将会改变传媒产业形态。要完成媒体融合的发展目标,不仅仅是要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形式上的融合发展,更是需要将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智能手机终端等等新兴媒体传播渠道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自产品优势为媒体数据采集、存储、分析服务。大数据平台的建设首先要做的就是采集数据,按照各类信息的功能、形态、受众进行区别对待;然后,对采集的数据做好规划传播,通过接口、文件导入、数据库交互等形式将其纳入系统,做好预处理和存储管理;其次,对信息进行分析,依据用户倾向性提供数据信息展示,展示方式可以是网站、APP等[5]。这就是新型传媒产业形态的运营模式,也是未来传媒产业的必然发展模式。
4. 当前媒体融合面临的挑战
4.1 大数据技术运用不够成熟
建设大数据平台无疑是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但目前在建设大数据平台中仍然面临着种种未可知的挑战,其中技术不够成熟是影响大数据建设的重要因素。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技术不够完善,难以挖掘大数据在传媒行业的潜在价值,这就需要社会相关行业重视对数据人才的培养,通过对人才的培养克服技术层面问题,进而让大数据平台发挥深远意义。
4.2 用户隐私问题
这是大数据时代的敏感话题,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有效地保护用户隐私不被侵犯是需要重点探索的热点技术之一[6]。在大数据平台收集用户信息时,如何确保用户信息不被侵犯时赢得用户信任的关键,这也是当前时代最需要建立的互联网信任的关键点。只有在收集用户信息时保护用户信息,不让用户信息被窃取盗用,并能有效保护用户隐私,才能让用户主动反馈更多信息,并享受数据平台带来的积极意义。
4.3 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全世界每天生产出的巨额信息量是客观存在的,这既是大数据平台需要的,也给大数据平台的信息筛选带来困难,特别是很多时候,对巨量的数据无法判断其真实性和可靠性,而导致信息不真实、不可靠的原因和可能是人为的,在这种情况下,致使信息传递存在失误,难以保证信息的传播对其他用户的契合性和安全性,这也是数据平台建设发展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5. 结语
大数据时代趋势下,我们应该正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和发展,并依托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站在新的起点上,充分把握和利用大时代提供的创新机遇,排除困难和挑战,努力进行技术革新,化不利为有利,聚集各方优势,建立形成合力的大数据运营平台,为当下时代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实现1+1>2的发展目标,促进大数据应用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的飞速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全世界的数据总量增长速度日益加快,社会已然迈进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和“媒体融合”成为当前时代两个热门词汇,在IT行业内部更是备受关注,大数据的发展对当下媒体融合提供了新机遇,同时也带来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大数据平台建设的必要性,探讨大数据平台建设在媒体融合下的应用和发展,并做出可行性前景预测。
关键词:大数据,平台建设,媒体融合,应用
参考文献
[1]程建设,段世刚,崔航,明笛.大数据平台建设及其在媒体融合中的应用[J].中国报业,2015(05):84-85.
[2]宫魁,汤代禄,贾立平.做媒体融合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媒体集团统一大数据运营平台建设分析[J].青年记者,2016(06):79-80.
[3]王勇.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3.
[4]刘逸帆.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广电产业资本运营新态势[J].中国广播,2014(12):45-48.
[5]樊慧敏.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5(10):16.
大数据时代广电新媒体的发展探索 篇7
虽然广电媒体相较于纸媒而言,具有天然的优势,但是近几年随着网络视频的发展,广电媒体的发展可谓是举步维艰。大数据对传统广电媒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众分流,媒体影响力下降,互联网时代,社会化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将广电媒体的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分流,导致当前广电媒体的观众呈现出老龄化、农村化的趋势,其影响力大不如前;二是电视台的内容失去了独特性,在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前,电视节目的内容对于受众来说,始终是新鲜多变的,但是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后,网络媒体通过分析受众对电视节目的喜好,制作的网络节目,使媒体内容更符合受众口味,如美国Netflix公司出品的《纸牌屋》就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而其在受众中的影响力,也可以看出大数据对于电视节目制作的影响;三是资本、人才的流出,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具有逐利性,而根据当前传统广电媒体的发展滞后和新媒体的突飞猛进,资本、人才等资源在新旧媒体之间的重新整合也变得理所当然了。
2 大数据时代广电新媒体的发展策略
大数据时代,传统广电媒体要想保持发展的活力,就必须在革新理念的前提下,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进而结合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和新媒体的创造力完成转型。
2.1 革新理念
大数据时代不断向人们证明“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这一真理,因此广电新媒体要想发展,就必须转变观念,实现从新旧媒体的融合到传统媒体的转型的过渡。在理念革新的过程中,广电媒体要坚持“三要”“三不要”的原则,为广电新媒体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所谓“三要”是指,广电媒体要加快转型,在传统媒体弊端暴漏之前,及时变革其中不符合大数据时代发展要求的电视制作模式;广电媒体要积极加入到新媒体的阵营中来,利用现代化传播理念支持广电媒体的变革;广电媒体要保持谦虚的态度,对于网络传媒中存在的知识短板要敢于从头学起。 “三不要”是指,广电媒体不要进行身份设限,而是要用全媒体的理念,接纳不同受众群体,探索新电视节目发展方向;广电媒体不要盲目回避,因为大数据显然已经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发展洪流,而处于社会发展大潮中的媒体要做的应该是迎难而上,而不是逃避推脱;广电媒体不要抱着传统优势,盲目自大,柯达、诺基亚的发展悲剧已经向那些固守陈规的企业敲响了警钟。因此,广电媒体应该在历史教训中总结经验,放下身段,积极融合到新媒体的发展中来。
2.2 网络支持
广电媒体的转型不该是一蹴而就,而是应该遵循一定的发展思路。首先,借助互联网实现将电视节目从线下转到线上,如湖南电视台就已经建立了“电视+ 网络”的模式,芒果TV会将当天播出的电视节目及时上传到网络上,这样既能为那些错过直播的人提供重播的机会,也能为那些想要反复观看的人提供便利。其次,利用网络媒体建立电视节目的网络运营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电视制作人可以利用互联网、摄像机、智能手机等多媒体形式进行信息收集,而这些信息经过创意加工,制作出不同终端的电视节目,并在全媒体共享平台上发布;最后在平台运营的过程中,广电媒体也可以通过PC、IPTV等渠道分发输出,以实现全媒体整合营销。
2.3 数据改造
数据改造,是指传统广电媒体应该利用大数据思维改造传统电视节目制作流程和经营模式,建立个人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的电视节目制作模式、广告推送模式和观众服务模式;同时,通过对大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探索更多能够增加受众黏性,降低节目运行成本的方法和途径,并利用对观众在电视社交平台上反馈信息的收集,引导节目制作、创新与版权购买,如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等节目就是利用网络收集观众反馈,确定节目版权购买的典型例子。
3 结语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的蓬勃发展,大数据正慢慢地渗入到传统广电媒体的各个环节,而这种量变的积累必然会带来电视节目生产方式、营销方式的质变。因此,在传统广电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电视制作人应该摆正心态,积极迎接大数据带来的各种变化,并充分发挥大数据对广电媒体的变革作用,以保证为观众呈现出高质量的电视作品。
摘要:21世纪是数据信息大发展的时代,移动智能终端、网络社交品台、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等极大地拓展了互联网的应用范围,而在这样数据不断膨胀的环境下,传统广电媒体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完成转型,才能在大数据时代的传媒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电视台,新媒体
参考文献
大数据时代下新媒体的隐忧 篇8
大数据时代带来了各个行业的重新洗牌, 新媒体作为海量后台数据的持有者, 自然是大数据时代来临下的“急先锋”。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尹明华曾在中国传媒大会上表示, “新媒体的本质就是大数据分析。”[1]数据使得新媒体的运行呈现出全新的模式。“今日头条”就是一款基于数据挖掘的推荐引擎产品, 是大数据时代的突破性产品。截止2014年2月, 已经为超过9000万的用户提供服务。[2]
大数据已然成为新媒体发展的基本动力, 使得新媒体的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完全不同于传统媒体, 显现出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巨大优势, 但是, 在新媒体一路高歌猛进之时, 其内部也潜伏着一些隐忧, 对新媒体的跨越式发展构成一定的阻碍。本文拟从新媒体人、用户及传播内容三个角度综合剖析大数据时代下新媒体在高速运行中潜存的问题。
一、新媒体人
(一) 数据的主体地位制约创意思维
数据可为媒体人的传播行为提供指引, 这在美剧《纸牌屋》上反映得极为充分。《纸牌屋》的数据库包含了3000万用户的收视选择、400万条评论、300万次主题搜索。最终, 拍什么、谁来拍、谁来演、怎么播, 都由数千万观众的客观喜好统计决定。从用户洞察、用户定位、用户接触到用户转化, 每一步都由精准细致高效经济的数据引导。但是, 过于依赖数据, 则会让人自身的创造力受到桎梏, 新见解、新方案、新创意可能会因为不符合数据统计及分析而被轻易否决。这对新媒体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隐忧。
“卓越的才华并不依赖于数据”并不是一个神话, 史蒂夫·乔布斯推出的i Pod、i Phone和i Pad靠的并不是数据, 而是直觉——他依赖于他的第六感。当记者问及乔布斯苹果推出i Pad做了多少市场调研时, 他有个著名回答:“没做!消费者没义务去了解自己想要什么。”[3]任何一个行业, 如果失去了创新的动力, 其结局只会是走向衰落。“我们比想象中更容易受到数据的统治——让数据以良莠参半的方式通知我们。其威胁就是, 我们可能会完全受限于我们的分析结果, 即使这个结果理应受到质疑。”[3]
(二) 数据的物质联系抹消人性服务
数据能明确客观趋势和用户喜好, 制造出广受欢迎的产品。但数据缺少人性化的分析过程, 人情味在新媒体的产品生产当中容易被抹消掉, 造成媒体和用户之间的情感联系被彻底的转换成物质联系。
当下的新媒体中, “标题党”泛滥, 媚俗化内容四处扩散, 就是媒体人屈服于数据主宰的重要表现。专业化的媒体不应该成为大数据传播环境下各种内容需求的奴隶, 而应该是大数据传播中的智者——开放的合作者、专业的超越者和人性的守护者, 既能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 又能为其提供超越其固有需求更具人性的信息服务。[4]
(三) 数据的用户筛选遗失潜在传播人才
信息传播时代, 人们往往以粉丝量和传播力来认定一个人的传媒价值, 借力大数据无疑会有助于寻找到合格的传播人才。但是, 数据所反映的追捧并非一定是真实的追捧, 有些真正具有影响力且具新闻能力的人未必会被大数据所网罗。
大数据概念尽管火热, 但大数据时代下新媒体的人才培养思维和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大数据从业人员面临巨大的缺口, 人才的寻找若禁锢在数据的指挥棒下则远不能满足或适应当下媒体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人才的挖掘, 离不开慧眼与伯乐。
(四) 数据的技术差错导致决策偏差
新媒体以大数据分析预判着媒体前进的方向, 但若数据在处理过程中存在技术差错, 就会极大的影响决策判断。
在大数据时代, 对大数据进行统一表示, 实现大数据处理、查询、分析和可视化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大数据的出现以及潜在的商业价值不仅要求新媒体组织使用专门的数据库技术和专用的数据存储设备, 更要求专门的数据分析方法和使用体系。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是海量的, 横跨多个领域、多个时间段, 数据处理在任何一个环节上存在技术问题, 就会导致决策者的决策偏差。
二、用户
(一) 数据还原引发隐私泄露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 人们生活在全方位、无缝式的数字新媒体空间内, 由数字网络构建的虚拟空间和人类的真实生活不断交融, 人们在不断接触和消费各类信息数据的同时, 本身也以数据的形式留存于新媒体空间内。网站浏览和下载记录、手机的通讯服务信息、社交平台的分享和评论信息、电商平台的交易订单和商品评价、商品物流和消费信息、卫星定位和位置信息等等, 都记录和还原了大量的用户数据。我们的个人数据和隐私也随着不断流入到后台, 成为大数据库当中的一员。
前段时间斯诺登爆出的“棱镜”计划就是政府通过新媒体平台所做出的隐私侵犯行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障是大数据时代下亟待解决的难题, 只有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法制的全力保障才能得以周全。
(二) 信息过度造成生活骚扰
超量的数据信息无疑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但过度推送, 只会让用户感到厌烦。在大数据分析的助阵之下, 新媒体的推送量更是呈指数级增长。媒体信息资讯的发布、广告主广告的侵扰, 信息爆炸的效果每个人都深有体会。在如此浩大的信息海洋中, 即便因为数据的精确分析而使得信息具有其自身价值, 但数量过多会令人产生疲累感。
(三) 目标信息束缚用户视野
数据对个人或群体的定位固然会将用户需要或者喜欢的事物源源不断推送到其面前, 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优质服务, 但大数据时代下, 用户深处新媒体门户营造的“拟态环境”当中, 若长久只接触几个领域内的信息话题及产品服务, 优先看到的只是与我们曾经驻足或者反复搜索过的内容相类似的信息, 久而久之, 用户的视野会被固化在某个特定区域内, 甚而使得思维从开放走向封闭, 从多维走向单一。
三、传播内容
(一) 信息碎片化
碎片化是新媒体最重要的传播特征, 碎片化传播, 碎片化时代和碎片化生存都是人们对新媒体这一传播形态的描述。在今天, 人们的生活被很多碎片化的内容切分, 在信息传播进入网络时代以后, 碎片化逐渐成为社会传播语境的一种形象化描述。碎片化首先来自信息传播的碎片化, 大数据下所做出的分析必定是零散无章的, 无法做到全面和客观, 更遑论深度。随着各式各样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 人们接受和消费信息的方式逐渐呈现碎片化的特点, 进而影响阅读和思维, 它在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也会导致阅读的浅层化和思想的表面化。
(二) 因果数据弱化
大数据的特性是海量信息, 如此巨大的分析样本, 往往使得数据间的相关关系得到彰显, 因果关系则难以或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分析。
谷歌曾在美国流感即将大规模爆发之前利用搜索引擎的数据关联进行分析, 判断出流感集中的区域和发展趋势。我们可能觉得, 这种做法很合理, 但是也有可能, 通过这种方式找出的人, 根本就没有感染流感。谷歌数据分析的核心思想是认为这些检索词条和流感爆发相关, 但是这也可能只是医疗护工在办公室听到有人在打喷嚏, 然后上网查询如何防止自身感染, 而不是因为他们自己真的生病了。[3]
同样的道理, 新媒体在后台收集到的用户频繁搜索的数据, 可能只是某一时期内或者偶然情况下的行为, 据此预测推送或许会让用户惊讶, 更重要的是, 对于社会重大问题的分析预测如果不深入考虑数据间的因果关系, 将会影响整个社会对事情的评价和判断, 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
(三) 内容保护不力
在大数据时代, 流通是价值的真正创造者, 新媒体对流通有更高的诉求。传统数字版权管理技术通过内容加密、版权对象授权分发、数字版权客户端等协同控制数字内容的分发, 借此保护内容拥有者的权益。但是, 传统数字版权管理技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限制了内容的流通, 因为此项技术不仅要求对内容进行预处理, 还要对消费内容的终端提出一定的要求, 无形中增加了内容流通的开销。如何能够既保护内容创造者的合法权益, 又能让内容自由流通是大数据时代新媒体的根本诉求。[5]
“今日头条”无疑是大数据下国内新媒体中的成功案例, 但也饱受版权官司纷扰。号称“不生产新闻, 但只做新闻搬运工”的今日头条, 聚合大量的新闻内容, 著作权必然是其不可逾越的一道门槛。享有《广州日报》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以著作权侵权为由将“今日头条”告上法庭。短短几年之内, “今日头条”可谓经历了冰火两重天。
大数据时代下, 新媒体异军突起, 迅猛发展, 在新媒体的未来引发大家无限遐想的同时, 新媒体潜伏在隐忧更需被注意及重视, 唯有这样, 方能推动新媒体的良性发展和跨步式前进。
摘要:大数据时代新媒体异军突起, 但是, 大数据在为新媒体提供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埋下了一定的隐患。无论是从新媒体人、用户、还是从传播内容的角度看, 都存在着一些隐忧, 关注并正视这些隐忧对推进新媒体的良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数据,新媒体,隐忧
参考文献
[1]张意轩, 于洋.大数据时代的大媒体[N].人民日报 (第14版) , 2013-1-17.
[2]蔡雄山.“今日头条”的版权之困[J/OL].财新网, http://opinion.caixin.com/2014-06-11/100688836.html.
[3]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103, 102, 95.
[4]付玉辉.大数据思维与新媒体演进[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11) :70.
大数据时代的媒体融合 篇9
一、大数据的到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大数据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大数据也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任何数据都是被大家共享的。数据就是资源, 数据就是财富, 数据为王, 任何人都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因此, 大数据时代对各行各业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新闻传播也面临着大数据时代带来的种种冲击。社交媒体的出现对网络媒体构成了挑战。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社交媒体深入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人都可以当记者, 成为草根新闻人。在突发事件面前, 新闻报道和一手信息发布已经不再是媒体的专权, 以老百姓为主的“民间舆论”和以官方为主的“主流舆论”逐渐开始了力量转换。大数据时代, 有时效性的新闻几乎都是当事人传出的, 而不是到现场去的记者。因此, 媒体越来越难获取独家新闻和首发新闻。
全国大约有6亿多网民, 大约4.5亿人有过网购经历, 淘宝网就是运用大量用户数据, 分析用户购买习惯找出相关关系, 通过人们对某类商品的搜索次数, 浏览介绍的时间, 甚至是返回点击数来分析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同类产品, 以达到更好的营销目的。同样, 网络媒体也可以将这种用户分析手段借鉴过来应用在新闻舆论分析上, 实时监控传播效果。
二、大数据引领智慧媒体
大数据具有类型复杂、海量、快速和价值等特性, 利用这些特性, 我们可以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 将正确信息传递给需要的人, 引领网络媒体进入智慧媒体新时代。这就为我们引入一个概念———分众传播, 分众传播是指受众在新闻选择的过程中因为动机和需求不同, 根据自己的习惯进行信息筛选。受众的知识水平、能力背景和生活环境等差异也会影响其对新闻信息的关注度, 也就是“选择性接触”。除了个体的差异, 群体价值和群体规范对受众也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因此, 如果能够了解目标受众的思维习惯、浏览习惯和当前最感兴趣的话题, 就可以使传播效果大大提高。
同时, 大数据能给我们提供精准的广告投放服务, 实现广告定向投放的智能化。通过对大量的网民行为进行深度的数据分析, 按照广告的需求锁定受众目标, 进行一对一传播, 提供多通道投放。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广告预算, 提高顾客转换率, 增进目标客户群对广告的好感度。
大数据的精髓在于预测, 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建模、处理、分析来预测事物、事件的发展规律, 人们对某件事情的关注度、态度等是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获知的。网络媒体通过对庞大的用户行为进行数据分析, 新闻传播和内容推送将更有针对性、更能精准地到达目标受众的手中。对于一个新闻事件, 面对不同的受众, 我们可以根据其群体习惯采取不同的宣传手段, 新闻报道前期策划中, 要增加受众分析, 真正站在受众的角度发布文章。大数据的预测功能或许不能完全精准地计算出传播效果, 但是它可以说出当前受众的状态如何, 这就足以部分地指导接下来的报道。因此大数据的运用使网络新媒体时代进入智慧媒体时代。
三、大数据平台建设的构思
大数据平台的构架可分为数据存储层、数据处理层、数据分析层, 类型复杂和海量由数据存储层解决, 快速和实效性要求由数据处理层解决, 价值由数据分析层解决。数据先要通过存储层存储下来, 然后根据数据需求和目标来建立相应的数据模型和数据分析指标体系对数据进行分析产生价值。而中间的实效性又通过中间数据处理层提供的强大的并行计算和分布式计算能力来完成。三层相互配合, 让大数据最终产生价值。
共有云的数据平台服务分为两个方面, 一个是对外部提供大数据服务能力, 一个是直接面向最终用户的数据查询分析。但是前提都是搭建大数据平台, 完成多渠道入口的数据采集, 清洗和分布式存储。当前我们网络媒体行业的大数据中所说的数据不是数据库中的历史数据, 而是实时数据, 通常指的是几小时、几天、几星期这种时间段内的数据。移动终端的庞大和实时监控给媒体收集数据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一般来讲大数据支撑平台分为四层, 即资源层、能力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在应用层中, 我们可以从云计算架构中获取各种服务, 而大数据的收集则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平台和云计算中心, 并依托于成熟的互联网技术。
【大数据时代的媒体融合】推荐阅读:
大数据时代的新闻媒体09-07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观05-14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挖掘09-26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管理11-09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10-25
大数据时代的人才管理05-11
大数据时代的企业决策05-14
大数据时代的终端安全05-15
大数据时代的应用研究06-12
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