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广播的魅力(精选10篇)
新媒体时代广播的魅力 篇1
传统广播要想成功地转型升级, 避免陷入被淘汰的尴尬境地, 就得积极地学习借鉴新媒体, 不但要抓住新媒体能够快速、精准互动的本质, 还要与新媒体主动进行融合, 以切实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1 广播在新媒体时代下的问题
近年来, 以微信、微博为主流传播媒体的新媒体迅猛发展, 在传播信息的速度方面, 这些新媒体较之于传统广播更加及时、快速。例如, 2011年在温州发生的动车事故, 网络上仅仅在事故爆发的4分钟后就有了第一条微博信息, 这种新媒体的传播速度令广播自叹不如。更加关键的是, 广播在受众感受方面, 受众只能是被动接受的线性传播, 并且所传递的信息也是稍纵即逝。但是新媒体由于具备视频、声音、图片以及文字的特点, 广大受众主观接受信息的能动性大大加强, 也能够随时随地寻找所需要的信息。新媒体在受众的互动方面, 表现为分享式的传播, 受众可以与新媒体之间实现互相分享、多点互动的全新体验与感受, 而传统广播依旧停留在“点对面”的线性传播上。传统广播的固有局限性使其无法有效地与新媒体这些巨大优势相抗衡, 其发展态势与前景也大不如以前[1]。
2 广播在新媒体时代下的转型
2.1 精准互动, 广播转型之术
广播要想在新媒体时代进行成功转型, 就得积极地向新媒体开展学习与借鉴, 特别是学习与借鉴新媒体迅速发展的精髓所在——精准互动。在以往, 广播只提供一个创意一个提案来服务客户的广告投放需求, 现在广播完全可以改变策略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同时提供多个不同的创意。例如, 客户对于产品的需求往往是多元化的, 有针对儿童的需求, 有针对老年人的需求, 有针对产品利益点的需求, 也有针对送礼的需求。因而, 可以在上下班的早晚高峰播放针对驾车人群需求的广播, 在老年人晨练时播放针对老年人需求的广播, 在儿童睡前的晚上八点左右播放针对儿童需求的广播。通过采取不同的广告策略来服务于不同产品的需求, 就是广播在实现精准互动成功转型的一部分。
2.2 观点立台, 做足新闻, 广播转型之道
在新媒体时代, 即便是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各种平台发布信息, 即“人人都是爆料者”, 但是这些信息往往多而杂, 广而泛, 鱼目混珠, 所传播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普通人往往难以辨别。如何才能有鉴别地对这些信息进行合理使用, 去伪存真, 而这就需要媒体记者加以核实了解, 这便是广播的优势所在。广播往往具备专业的记者团队, 可以行之有效地筛选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更确切地说, 通过观点立台, 做足新闻, 才是广播转型的成功之道。广播可以做好新闻评论, 可以做好信息传播, 更可以做好具备思想的媒体。在这个“人人都是评论员”、“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 广播可以通过强化自身的新闻评论, 以有效提升广播的思想张力、思想深度和思想高度, 最终提升广播的思想引导力、影响力, 切实提升广播的竞争力。
2.3 融合新媒体, 广播转型之迫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传统广播的竞争力与创新力, 广播就要学会主动拥抱、融合新媒体, 这是大势所趋, 更是传统广播成功转型的迫切现实需要。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1) 利用社交软件加强互动。比如, 广播在输送广播节目时, 可以有效利用微信等应用社交软件与受众展开互动。受众通过二维码的扫描锁定自己所参与的节目并进行积极评论, 广播则可以通过后台的编辑对这些来自微信的音频进行适当地剪辑、筛选便可以实现安全的播出。这样做, 定能吸引听众广泛参与, 也能够为广播集聚人气提供帮助。
2) 对原有的广播内容进行定制传播。众所周知, 传统广播的内容往往是为了照顾各方受众的需求而包罗万象、杂而固定, 有很多的内容是你不想听而又不得不听的。这使得传统广播在面对新媒体的强劲竞争时处于下风, 因为后者可以被受众有选择性的接受。所以, 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广播的竞争力, 我们也可以定制广播, 利用新媒体的筛选、过滤功能来向特定的人群推送特定的广播, 即投其所好。可以想象, 这种定制化的推送节目的方式, 必将成为广播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所在[2]。
2.4 培育人才, 广播转型之本
在面对新媒体来势汹汹的竞争时, 传统广播之所以处于下风, 竞争力不足, 归根结底还是缺乏优秀的、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 因而传统广播无论是在营销手段上, 还是节目内容上, 其创新能力较之于新媒体都大大缺乏。要想切实提高传统广播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力, 就得积极地培育人才。对内, 可以积极地培训现有工作人员工作技能, 转变其固有的思维方式。引导他们转变观念, 从心底树立创新意识。对外, 则可以适当地引进一些活水, 特别是来自新媒体企业的高新技术人才。利用“鲶鱼效应”的工作机理, 既可以改造现有的工作团队, 又能以新媒体所特有的思维来从本质上改造传统广播的节目内容与营销手段。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广播要想在新媒体时代进行成功的转型,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不但要切实地发挥自身所特有的优势, 还要与现代科技、新媒体技术进行积极的有机结合, 有效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以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受众需求。
参考文献
[1]夏青.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广播发展的思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3) .
[2]刘凌燕.中国专业化广播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06) .
新媒体时代广播的魅力 篇2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广播 互联网 数字化 卫星技术
论文摘要:文章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竞争,阐述了广播技术发展的当前形势和发展趋势,介绍了开展网络广播技术的优势。结合大连人民广播电台的数字化、网络化系统建设,进一步阐述广播技术要紧跟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潮流,用科学发展的观念开展广播事业。
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媒体时代。计算机技术、数字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广播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传统的广播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正面临着新媒体的激烈竞争和挑战。正确分析形势,以科学的态度认真研究、总结广播的特点与规律,发挥广播优势,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各种有益的探索,对于推进广播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互联网发展迅速,截至2008年底:我国网民数量达2。98亿,普及率22。6%,首次超过全球平均水平(21。1%)。城镇和农村电脑拥有量为每百户62。6台和3。6台(2000年分别是9。7台和0。5台)。宽带网民达2。7亿,占总网民数的90。6%。手机网民达到1。176亿,较07年增长了133%。特别是3G网络的应用,使手机流媒体传输技术产生极大的飞跃,流畅地无线上网已不再是奢望。
信息传播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就迫使传统广播必须面对数字多媒体的挑战。网络上文字、声音和视频的获取已非常容易,而传统广播受频率资源和发射功率的限制使听众受到一定范围的影响,因此广播也必须开阔视野,基于互联网发展网络广播,使受众全球化。所谓网络广播,就是以Internet网为传播平台提供音频和视频服务的网络媒体,是传统广播和互联网融合的.产物。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会使网络(视频)广播的听众越来越多。网络广播具有许多特有的优势:
一、随着各种终端接收设备的普及,受众参与广播的活动也将增强。“互动性”的加强改变了传统的被动性听广播,使听众可主动与传播者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网络人们还可以随时自由选择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具有自由的选择权,在保存、查询、历史回顾等方面发生飞跃性的变化。
二、不再受传统广播覆盖面的局限,突破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借助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平台,哪里有互联网,哪里就能收听广播,使广播覆盖全球。
三、通过相应的技术发展建设,可方便地实现视频广播,充分发挥广播的信息量大,传播快捷迅速的特点。视频广播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收听广播的方式,广播也可以“收看”了。
我台紧跟新媒体时代先进技术的发展潮流,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于2008年年初对我台播出系统进行了大规模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将信息时代的三大前沿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卫星技术应用于广播,使广播得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广为传播”。此次工程建设项目主要包含三大部分:
一、建设一套全新的数字化播出控制系统。播出控制系统是以专业的数字化调音台、音频矩阵、专业设备与网络化路由器、数字音频接口设备等为核心,分别组成播出信号传输通道,互为备份。系统采用国内外先进、成熟的广播技术,以保证系统在广播节目制作、播出和监控等方面与当今数字音频技术、广播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潮流同步。同时充分考虑今后广播台网建设和发展的技术、业务需求,如开展数字音频广播、数据广播、网络广播、视频播出等新媒体业务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系统包括以下子系统:大屏幕视频监控系统;设备监控、报警、日志系统;慢录系统;监听系统;信号路由控制系统;辅助管理系统;同步系统;网络系统;时钟系统。
二、建立一个集广播电台生产、运营和管理等综合业务为一体,适应现代广播的网络化平台。包括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等在内的现代信息技术和广播数字技术。通过上述技术,将广播电台各功能网安全有效的互联起来,形成全台统一广播台网,以满足信息化、现代化、多元化广播电台的发展需要。我台已建成了广播制播网,播控传输网,综合业务网三个功能网。新系统采用扩展性共享性好、集中管理度和网络带宽利用率高的“星形网络结构”为主体的网络结构。根据业务种类、网络规模、安全级别等方面的要求不同,实现内/外网、各功能网之间的安全互联和信息共享。
三、设计构建数字化音、视频卫星转播车系统。该系统由大小两步转播车、车载广播制播设备、车载卫星系统、地面卫星系统、应急发电系统、辅助控制系统组成。转播车基于卫星传输技术,搭建起一套移动的数字音、视频演播系统。日前该系统完成了设备调试工作,功能完善,达到设计要求。这套卫星转播车系统在国内尚属首例。该转播车除了配备完整的音、视频广播播出设备,车辆本身经过改造,可搭建一套小型演播舞台系统,适合各种转播、直播活动。
我台数字化、网络化播控系统的建成,将使大连广播在技术革新和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同时我台正在建设网络广播播出系统和视频广播系统,紧跟新技术发展的步伐,顺应时代潮流。
全媒体时代广播记者的新定位 篇3
关键词:新媒体 国际视野 构想与创新 中国广播
广播被认为是融媒体时代最容易和新媒体相结合的传统媒体,它所具有的快捷性、移动性、伴随性,也非常符合新媒体发展的方向。对新闻及时性的追求,是传统广播与网络媒体的一致目标。新浪媒体拓展总监乔宇在谈到新浪微博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中国之声的合作称,中国之声在新闻报道上一贯坚持速度这个原则,速度实际上也一直是新浪坚守的原则之一,我们基于共同的理念,所以就有了非常好的合作基础。
当然,广播和新媒体的深度融合,还有赖于广播快、新、深、博的全面拓展。以中央电台中国之声大型直播《天宫寻梦》为例,为了更近、更完整、更真实地记录“天宫一号”启程这一历史性时刻,中央电台设立了北京总直播间。此外,还专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和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设立了现场直播间。特别是记者登上远望号测量船以及渭南和青岛测控站,随时监测、播报“天宫一号”发射的最新动态。初步统计,整个直播活动节目中,记者现场连线报道就达45次,直播室主持人的精彩串联、特邀专家的专业点评共同为受众呈现了“天宫一号”发射全过程的“视听盛宴”。这次直播开头的一条直播预告微博被转发了452条,被评论了1200多条,这条微博影响到300多万受众。通过微博的二次传播,直播节目影响到了更为广泛的人群。直播“将互联网媒介所特有的全时性介质特点移植到新闻广播身上,重新获得新生,最大限度张扬了广播媒体的个性优势,真正实现了新闻报道与新闻发生之间的‘零时差’、‘全伴随’。”①同时也实现了和新媒体的携手共赢。
据中国广播网2012年3月13日消息,中国之声新浪微博粉丝突破200万,成为首家拥有200万微博粉丝的广播类媒体。而处于中国广播第一方阵的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今年3月底也公布数据,官方微博开博近一年时间,粉丝突破了30万。从广播网络化到网络广播,传统的广播媒体正以前所未有的进取精神融入新媒体。那么,处于转型发展期的广播记者又将如何确立自己的新定位呢?笔者认为,广播记者从事新闻采编,在恪守传统的“把关人”职责的同时,必须适应新媒体创新的要求,把握好自己的定位,以崭新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实现自己的新闻理想。
一、国际视野和“接地气”能力
网络传播使全球信息一体化成为现实,任何“国内新闻”同时都成为“国际新闻”。而肩负着“汇天下之精华”使命的广播记者,在坚持新闻理念的同时,更需要不断扩大自己的国际视野,提升“接地气”能力,把 “中国立场、世界眼光、人类胸怀 ” 融入日常的编采工作。
在地球村背景下,广播记者一方面要摆脱传统的区域性单点、局部的思维,从国际化视野考量本土事件,让新闻更具有立体感;另一方面,对于外域的国际性事件,也要努力找到事件的本土接点,对一些海内外关注度大的新闻,更要从公正、客观的角度全面考量,透彻分析,以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试以中央电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有关“中国输美轮胎特保案”的报道为例,对中国出口美国轮胎特别保护案,《新闻纵横》从听证会开始就追踪报道,其间不仅有记者采访中国业界人士谈特保的不合理性,同时还有权威人士谈特保对中美业界可能造成的双重伤害。最后在特保案被批准后,《新闻纵横》又约请经济学家谈应对之策特别是产业转型之道。整个报道破解的是面对后金融危机时期新一轮中美贸易摩擦,中国应该如何应对的大课题。这其中既有中国维护正常国际贸易秩序的鲜明立场,也有对“特保案”出笼背景及其后果的透彻分析,为海内外受众提供了了解“特保案”的客观公正的新闻源。
在通讯社、电视台网即时播发“无孔不入”的当下,一般新闻正在步入“趋同化”。而要做好融媒体时代的广播记者,打造不同寻常的媒体形象,不仅要告诉受众新闻是如何发生的,最重要的是要告知新闻背后意味着什么。“当今时代媒体竞争已由信息竞争进入观点竞争”②,每一篇报道,都要力求“去芜存菁”,不仅在事实、数据的调查和收集上,而且要在立场和观点的表达上,在新闻的充分性、准确性和平衡性上,都要尽量避免疏忽和漏洞。
二、注重传播内容的构想与创新
在信息时代,每一条信息都可以根据时间、地点等要素进行重组。广播记者必须提高组织信息能力,包括观察世界、衡量事物、收集材料和包装信息等多项素养,把更多精力放在传播内容的构想与创新之上。在融入新媒体的转型过程中,传统广播媒体的优势是内容生产能力,即新闻生产能力,而转型成败也将主要取决于对内容的重新设计与生产能否对受众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与凝聚力。
对融媒体时代的广播媒体来说,内容重整就是将不同的载体包括网站、手机、电视等视为一体化的“组合信息终端”,并为此进行一体化的内容设计和生产。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针对独立的广播媒体单纯进行内容设计和生产。在这个全新的共享的内容生产平台上,广播记者要以最全面的多媒体手段完成对所有新闻信息的采集与粗加工,然后由负责深加工的编辑根据特定受众的需要和定制,组合和加工成适销对路的媒介产品,在新媒体的框架下建构起相互联系的纽带,并实现资源共享和产品优势互补。
以中国之声的《重点关注》为例,此节目通过音视频、文字、图像等符号对新闻事件进行立体呈现,从选题—采访—编辑—加工制作—上架销售,整体环节都有融合报道思维运用其中。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预防流感、全国两会等报道,台网互联互动、融合传播的效果明显增强。今年两会报道,延续并开拓了手机报、手机台、微博……借助新介质,中国之声开辟出全新的广播新天地 。
三、由“把关人”到兼“主持人”
不容忽视的是,以互动与内容共创为主要特征的报道创新正成为融媒体时代的主流趋势,享有互动性优势的广播媒体更要深度利用和挖掘这一优势资源。记者编辑可以通过热线和网上通道等多渠道组织话题,吸引受众参与,不仅在网上互动讨论,也可以直接接入直播间,在第一时间关注到他们的“关注”,让受众直接发声,推动新闻传播方式从传统媒介主导的单向式变为专业媒介组织与普通公民共同参与的分享式、互动式,实现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更加紧密的结合与汇流。这就对广播记者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做好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还要担负起“公共论坛主持人”的新角色,组织与各类新闻相关的对话甚至观点交锋,将公众意见纳入新闻传播内容的范畴内。
在这方面,一些网络媒体已先行一步,其经验可资广播借鉴。如2006年获得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专题一等奖的新华网专题报道《网民感动总理 总理感动网民——总理记者招待会网上答问》,在温总理记者招待会召开前三天,新华网以“温总理记者招待会,你想问什么?”为题,公开向网民征集问题,并将网民的帖子在新华网首页发布。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回应了网民的提问,新华网立即推出“点评总理记者招待会,温总理深情回应网民”的引导帖文,获得了网民30万次点击跟进和约2000条的帖文回复。整个报道还链接直播的视频音频、现场图片,形成了互动性专题。
“台网融合”的大趋势下,广播记者究竟如何作为?答案将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充实。过去,我们是“录音机”,是捕捉声音的“猎手”。如今,我们会不自觉地拿起相机甚至摄像机等“长枪短炮”。曾经是弱势媒体的广播赶上了数字时代,正在改变为最有条件、优势与“新媒体” 结合的“新新媒体”。这是广播人的幸运,也广播人面临的挑战,赋予了广播人前所未有的使命和责任。广播人应自觉突破传统媒体的思维与能力局限, 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流通与互动要求,逐步锻炼成为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人才。
注 释
①王凯 《试论网络时代新闻广播的全时性取向》,载《中国广播》,2009年第3期。
②张振华 《新闻评论在打造思想媒体中的作用》,载《新闻前哨》,2011年第1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广电总台无锡记者站)
(本文编辑:莫玉玲)
新媒体时代广播的创新之路 篇4
广播本身在传统媒体中就处于劣势, 加上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冲击, 发展空间已经岌岌可危, 尤其是中小城市电台。2006年-2012年中小地市电台总体广告收入进入了历史黄金期, 但是仔细分析药品广告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并且2010年后广告涨幅已经出现下降趋势。由于大量药品讲座挤占了节目时间, 很多地方电台广播节目质量大幅滑坡, 加上新媒体的竞争, 听众流失严重。有高峰必有低谷, 2013年药品广告受到国家政策调控被严格控制。地方电台如不能及时调整发展思路与时俱进, 依然单纯依靠传统广播方式寻求出路, 这种固有发展模式必将使广播陷入死局。
广播媒体的发展已经不能再单纯的依靠广播自身, 因循守旧只能走入死路。在新媒体共存的时代, 在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 打造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势在必行。笔者根据承德976交通文艺广播目前的发展状况, 做一简单陈述。
借助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提高广播影响力
微博微信的出现, 使自媒体时代提前到来,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这两种新媒体迅速吸引了大批使用者。广播节目的传统参与方式是热线电话和手机短信, 那么在传播方式不断出新的情况下, 广播就应该及时调整思路, 扩展节目参与方式, 增加微博微信的使用, 通过新媒体将适用人群吸引到广播上来。目前“976承德交通广播”新浪微博已经成为承德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微博之一, 并且成功的为广播进行了市场推广。976交通文艺广播的微信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随之开通了网络微电电台广播、路况及时提醒、节目互动、商商业推广等内容。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广广播造势, 广播节目与网络形成优势互补补, 扩大影响力以及传播途径。
充分利用手机, 让广播嵌入人们的生活, 使传播无处不在, 随手可听
从收音机到车载收音机再到手机, 广播的传播方式越来越简捷, 网络电台、微电台已经被人们所认知。APP手机客户端已经成为新的传播跑途径, 也成为每部智能手机的必备软件。所以承德交通广播即将推出APP——“976手机客户端”, 会让承德智能手机用户都能通过手机软件, 接收交通广播的信息传递。这样一来, 受众人群不断增加, 并成为广播的忠实用户, 紧接着广播广告收入的结构就会发生改变, 由过去的单纯广播广告转变为“广播+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传播途径的增加, 必然意味着广告价格的提升, 也自然会带来新的创收增长点和新的客户群体。
依靠活动为客户服务, 创造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广播过去单纯的广告业务已经满足不了客户日益增长的传播需求, 只重收入忽视客户效益的短期广告行为, 已经禁不起各种新旧媒体的市场竞争。只有从客户角度出发, 培育维系其利益, 才能带来长久的更大的广告效益。所以976承德交通文艺广播自改版以来推出一些列活动, 如“976美食体验团”“976欢乐大派送”“热心司机光荣榜”等, 一方面树立自身社会形象, 一方面也为合作的商家带来效益, 起到双赢作用。这种模式将起到培育和稳定客户群体的积极作用。
依托品牌优势, 发展产业链
承德交通广播一直在打造自身形象, 使“976”的品牌价值在不断增长, 已经成功借助影响力成立了“承德976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借助品牌可以探索一些附属产业, 比如, 户外广告、汽车用品、消费场所等。目前承德私家车保有量16万辆, 交通文艺广播已有车友会成员1 600多人、出租车听众2 000多人, 初步以发展10 000人的忠实车友估算, 如果每人每年在976引导下消费500元, 那么就会有500万元的消费额。一旦利用好不断发展的听众消费群, 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广播节目为依托, 将网络推广、活动宣传、产业链发展串联起来
通过灵活多变的广播节目形态, 使广告形式多样化层次化, 收入结构立体化。形成“广播广告+网络、手机客户端广告+活动推广收入+产业收入”的新格局, 增加新渠道收入。
新媒体时代中国广播创新与发展 篇5
与会者结合理论和自身实践探讨了广播在新媒体时代的融合策略,认为新媒体不会取代广播媒体,广播在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更应发挥自身优势,发掘潜力,从内容、技术和观念等方面实现全面融合。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国广播面对来自国外广播和国内多种新兴媒体挑战的竞争压力,如何在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突破制约广播发展的多个瓶颈,开创快速发展的新局面,是摆在中国当代广播人面前的时代命题。广播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中,如何进一步发掘自身优势,如何在合作的过程中既能发挥维护广播的既有地位、保持广播的内核,又能实现共赢,都是传统广播媒体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专家学者从广播的理论研究、本质和发展认识、产业链重组以及广播媒介教育等方面,探讨了当前新媒体时代传统广播在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中的双重困境。
新媒体为广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和更加多样化的传输渠道,但内容依然是广播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内容为王”的口号在新媒体时代依然需要秉承。为适应媒介融合时代媒体发展的需要和受众的传媒产品消费习惯的变化,广播在内容生产与传播方面有必要创新。但随着新媒体时代信息获取渠道不断增加,如何在信息泛滥时代做出特色内容,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正确处理技术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从广播自身主体优势出发结合内容创新实现跨越,成为学界和业界普遍关心的话题。
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变革思路 篇6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新闻,内容,新闻编排
当下, 似乎人人都是记者, 信息发布平台早就不是稀缺资源, 微信、微博, 公众平台、聊天群、社交平台都充当了媒介的角色, 而智能手机APP的普及、4G网络的覆盖, 更令传统媒体在新闻的及时性上输给了新媒体。于是, 报纸期刊, 甚至是电视, 都在新闻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大功夫, 以期区别于新媒体的浅显。但广播是个例外, 短平快精的新闻资讯更符合广播的传播特点, 也是广播的优势, 在新媒体时代, 广播不仅要将这一优势发扬光大, 更应该在编排方式和内容选择上寻求创新。
一、广播新闻内容为王, 有用有效的新闻才能抓住听众
不管时代如何进步, 传播媒介如何变化, 对于新闻而言, 永远是内容为王。广播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 新媒体时代下, 车上收听人群成为目前广播受众的主力军, 这部分人的收听特点是碎片化、短暂化。因此, 在短时间内一条资讯要想吸引住听众, 内容一定不能太枯燥、太高深。广播在选取新闻内容的时候要本着有用有效的原则。有用是要听众听了感兴趣, 对生活工作有帮助。当然, 哪个方面的内容才能和听众相关, 并为他们所关注是与广播频率的目标人群定位相关的。一个定位是都市白领的电台, 在新闻内容的选择上要尽可能的前沿、时尚、精英。财经类、时尚类、体育文娱, 能体现国内国际最新趋势的新闻都是都市白领所喜爱的。而定位为中老年人群的电台, 新闻内容则需要偏向正统, 还要侧重一些健康保健类的资讯, 菜价的波动, 社会民生新闻, 便民资讯等。总之, 广播由于收听地点和方式的差异, 它的受众群体更容易区分与定位。因此, 大杂烩式的新闻内容并不适合广播, 广播新闻首先要明确受众群体。其次是根据受众的特点侧重地选择新闻内容。
二、新闻样式与新闻编排要短、平、快、精, 忌拖沓艰深
不同媒介呈现的新闻内容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大同小异。但是, 呈现新闻的方式与编排方法却能够独辟蹊径。对于广播而言, 简短精练的新闻形式更适合受众的收听习惯, 也符合广播的传播特点。在广播新闻界, 新闻的呈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文字消息, 录音报道, 现场连线报道。文字消息这类新闻虽然程序简单, 但是编辑过程却尤为重要。首先篇幅不宜过长, 缺少采访录音的补充, 过长的文字内容会让听众产生疲劳感, 笔者认为, 300字左右较为合适。其次是注意尽量少用数字, 因为缺乏文字的对照, 听众会被过多的数字弄糊涂。
广播新闻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是录音报道, 在这类新闻当中, 首先, 导语和记者语言要简单直白, 甚至是口语化, 少用复句和长句, 艰深少见的词语尽量避免。其次, 采访同期声的运用是决定一篇稿件成败与否的关键。一般来讲, 一篇稿件当中最好是有三方的采访录音, 即便是做不到, 只有一个采访对象的同期声, 也要在剪辑的时候分出层次, 层层递进, 总分总, 分分总都是比较常用的模式。第三, 同期声不宜过长, 单段长度控制在20秒最为理想, 剪辑同期声时要浓缩精华, 删除不必要的啰唆和语气词。最后是要保证音响的质量。
除了文字消息和录音报道之外, 现场连线是广播最具特色和优势的一种报道形式。笔者认为, 广播需要在新闻报道中增加现场连线的比重。现场连线除了可以报道突发事件、社会新闻、民生资讯, 政府最新的政策措施都能够通过现场连线来报道, 重大新闻尤其是各家媒体都关注的情况下, 广播要先播发现场连线报道, 把最新、最精髓的内容告知听众, 随后再通过录音报道详解新闻。
在广播新闻编排上, 把大段的新闻时间细分成小章节被认为是吸引听众的法宝, 开车人群的收听时间是随时可能被切割的, 能完整听完一小时新闻的人很少。所以, 为了让听众在短时间里尽可能获取足够的资讯, 新闻可以10分钟到15分钟为一段, 大段的新闻包含小章节, 每个15分钟里编排社会、财经、时政等新闻, 每个章节都有一个吸引人的资讯, 这样听众就不会开了广播不知道在播什么, 关了广播也只是听了一半。
三、音效修饰让广播新闻更出彩
虽说新闻是内容为王, 但是璞玉也需要雕饰才能光华绽放, 适当运用音效修饰会让广播新闻如虎添翼, 可听性更强。例如, 在一篇都市流浪歌手的人物报道专题中, 在播音员播完导语之后, 先出一段歌手十几二十秒的现场弹唱剪辑, 随后再切入记者的口述报道, 这样听众第一时间就能被带入这名歌手的世界, 在对歌手有了直观认识的情况下, 对歌声背后的人也会产生更强烈的了解欲望。在一些现场感比较强的新闻报道中, 如演练演习、文艺演出、慰问孤寡老人等, 在稿件的开头加入现场音响的压混, 让听众产生好奇心, 同时也令枯燥的新闻播报生动起来。在新闻节目当中, 各种宣传片, 背景音的运用也至关重要。选择什么样的宣传音乐与新闻节目的定位有关, 正统的新闻节目, 音乐要大气、磅礴, 令听众产生敬重庄严的感觉。很多音乐电台的资讯类节目则选择一些清新轻快的背景音乐, 新闻内容与音乐风格匹配, 多以时尚娱乐, 名人趣事为主。笔者在上一段提出广播新闻编排要分小章节, 那么两个章节之间的分界线最理想的就是音效。一段精心剪辑的音效既可以承前启后, 又有能够让人放松, 缓解听觉疲劳, 为听众的持续收听打下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 新媒体时代对广播新闻来说, 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坚持新闻内容为王,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 都能把握住大众的需求, 精准定位, 同时不断创新生产形式, 让广播新闻最大限度地体现伴随性特点, 由此才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当中占据一席之地, 并不断开拓自己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叶贞.论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突围之道[D].
新媒体时代广播技术的发展 篇7
1 网络广播概述
1.1 网络广播概念
网络广播是依托互联网传播平台提供音频、视频服务的媒体, 是传统广播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传统广播与互联网融合的产物。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广播听众越来越多, 明确这一发展趋势, 促进传统广播与网络技术的融合, 是发挥广播技术优势、推进广播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网络广播优势
1.2.1 选择空间增大, 互动性增强
传统广播的受众是被动性接听广播的, 受众只能在固定的时间、有广播的地方被动接听广播内容, 受到时间、地点等多重限制, 受众自由选择的空间较小;网络广播受众可以随时自主选择节目形式、节目内容, 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自由选择空间增大, 同时, 受众可以主动与传播者进行沟通、交流, 互动性增强。
1.2.2 打破地域、时空限制
网络广播依托互联网平台, 广播得以覆盖全球, 哪里有互联网, 哪里就能接听广播, 不再受到传统广播覆盖面的限制, 打破地域、时空限制。
1.2.3 改变广播收听方式
传统广播受众只能“听”广播, 而网络广播轻松实现了视频广播, 使广播收听方式不仅仅限于“听”, 还可以“看”, 使接听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逼真, 充分发挥了广播信息量大、传播迅速等优势。
2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台发展策略
新媒体时代, 传统广播显然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潮流, 如何促进传统广播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 发挥广播媒体的优势, 促进广播事业的发展, 成为摆在广播电台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1 构建完善的电台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完善的电台管理体制, 是促进电台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首先, 广播节目质量是电台生存之本, 电台应完善节目制作机制, 丰富节目内容, 提高节目质量, 打造电台“王牌栏目”, 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其次, 完善节目调整机制, 建立以定量和定性分析为基础的节目动态管理办法, 提高电台工作者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
2.2 加强电台广播网站建设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卫星技术的发展, 广播网站应运而生, 利用电台媒体丰富的音频资源和网络互动性, 弥补了广播媒体“只可听不可视”的缺陷, 发展成为传统电台媒体进行资源整合、扩大传播范围的有力工具。通过广播网站, 电台可以加强自身宣传力度, 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例如, 主持人可以透过网站看到听众留言, 并对留言进行回复, 增强互动性, 了解听众对于自己主持的意见和建议, 并将其融入自己的主持风格, 使节目越办越好。
2.3 构建适应现代广播发展的网络化平台
依托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广播电台各功能网的有效互联, 形成电台统一广播台网, 进行高效管理, 从而适应时代对于广播电台现代化、多元化、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需求。
2.4 构建成熟的数字化播出控制系统
播出控制系统是以专业的音频矩阵、数字化调音台、网络化路由器以及数字音频接口等设备为核心, 分别构成播出信号传播通道, 互为备份。为确保系统在广播节目制作、播出、监控等方面能够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需求, 跟上广播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应采用国内外先进、成熟的广播技术。同时, 应充分考虑广播台网未来发展的业务、技术需求, 如开展数据广播、网络广播、数字化音频广播、视频播出等新媒体业务的需求, 高瞻远瞩, 构建完善、成熟的数字化播出控制系统, 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小结
新媒体技术的创新发展给广播技术带来空前的挑战, 但广播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信息量大、传播迅速等优势仍然存在, 促进传统广播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 推进网络广播的发展, 是发挥广播技术优势、推进广播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摘要:新媒体时代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崛起为广播技术的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传统广播技术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发挥其优势, 成为一个严峻的课题。本文阐述了新媒体时代广播技术发展的形势和发展趋势, 分析了网络广播技术的优势, 并提出新媒体时代广播电台发展策略, 旨在促进广播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广播技术,网络
参考文献
[1]董官宝.略论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J].科技风, 2011 (16) .
[2]秦燕.科学技术进步与传媒的演变[J].科技管理研究, 2006 (11) .
[3]安小华.广播媒介的多元化传播浅析[J].科协论坛, 2010 (9) .
新媒体时代公共广播的赢利模式 篇8
广播对听众的头脑施予影响。当人们收听广播, 听到一些故事时, 它会使收听者想象故事所涉的场景和人物。这个在想象中嵌入形象的有意识的过程, 使得广播如此的神奇, 你牢记它, 回忆它, 甚至哼唱它。
美国有6亿台收音机, 因此广播仍然是媒介的主力军。广播一直是一个有效的、个人化的单向媒体。
有一天, 我们心生了祈望:
可以有一种双向互动的媒体;
听众可以搜索内容, 觅得那些没有记住的故事;
可以给朋友发送音频或视频故事;
可以反复进入一个节目;
可以掌控收听的时间与地点;
可以使用视频来适当阐述一个故事;
我们的故事可以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
现在, 所有这一切都成为了可能, 因为我们已使公共广播蜕变为“公共媒体”——广播, 外加网络和数字设备。
未来的数字化发展清晰可见。数字媒体、互联网和无线网络正在使现有的一切模式发生一场犹如地震般的变化。它把听众放在主导的位置, 听众自己决定何时、何地收听和收看以及收听收看什么内容。消费者而不是广播电台, 越来越多地设置娱乐和信息的议程甚至是部分广播内容。
对于广播公司来说, 这意味着我们不再只与其他广播电台竞争, 还要与个性化的媒体和听众、观众自己制作的节目竞争, 有时就是与全由听众自己生产的内容竞争。
无论是看、听还是运作起来都像高品质的收音机的广播, 其信号是通过无线区域网络而不是一个地方的发射机接收的, 而且运行效果良好。它们使任何城市或乡村的电台或音频流可以在任何地方传送。这个无线区域网络, 不久甚至可以在小汽车里派上用场。
由于这些变化, 我们的听众群是会增长还是会缩小呢?
那些专注于听众利益的最佳节目制作者将会扩大他们的地盘。反映我们栖居之地的本地信息和文化体验是最重要的事情。即使是那些自视为世界公民的人, 也可能有一个自己心灵皈依的故乡。如此, 对故乡的关注就成为最首要的了。
然而, 数字化和基于网络的媒体正在吞噬我们的广播听众。i Pod就是明确无疑的一个例证。预测显示, 全部网络媒体的使用增长到一定程度, 在未来五年里可能会与传统广播的收听大体持平。
如果视野一成不变, 固守旧模式, 我们就无法生存。听众的持续下降, 不仅会严重影响我们对听众的服务, 还会影响公共广播的财政稳定。
对我们而言, 增加个人布施和承销收入的能力, 取决于听众数量及其更大忠诚度的增长, 而这些是通过在听众和公共广播公司之间更强有力的管理来实现的。
公共广播面临着又一次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关键时刻。我最熟悉的广播媒体, 必须在未来5年里做出比过去40年还要多的改变。
置身公共传媒业, 怎样才能加强与我们服务的社区、居住的国家和公共广播媒介本身的联系?这一切又怎样才能赢得支持?
这意味着要超越治理许多公共媒体公司的体制性思维。我们正在打开更广阔的视野, 承担一个公共媒体的新职责, 这个媒体因其自身特点而被视作一个重要的、独立的社会机构。
公共媒体迥然有别于商业媒体。公共媒体没有股东, 没有个体业主。这意味着源自非营利性公司的全部净财务业绩都要返回到产品上去, 这也是它们惟一能去之处。我们的赢利模式与商业同行基本相反。对我们来说, 节目质量越高, 成本也越高, 但它却培养了一个更小众化、更高品质的听众群, 他们以更大的收益回馈我们。广告经营者常常发现:更高质量的节目会导致更高的生产成本、更小的观众群、更少的广告收入以及日益增加的损失。因此, 我们有非常与众不同的赢利模式。
怎样才能使这一模式长期运作?怎样才能保护和发展公共媒体模式?
首先, 必须以宽广的胸怀来接纳技术的变化, 在各种技术形态中确立自己的生存空间。
互联网上的流媒体节目可能是我们获得最快增长的机遇。网络收听日趋全球化。借助类似于i Pod的设备, 点播收听亦增长迅猛。
网络分布式内容是我们不得不接纳的一种节目制作样式。它可以加强电台的竞争力, 并使它们顺应技术的本土化、民族化和全球化的变革。但这些都不是免费的。每一次听众点播我们的某一项在线服务, 都要投入带宽费用。不妨假设电话是由生产商付费。一个音频用户, 每日一小时, 一年要花费生产商约4美元;如果是1千用户, 这还是容易做到的;但如果是100万用户, 它就是一个挑战了。但是, 一旦有了足够的用户, 就会有一个商业计划来支付这笔费用。于是, 与能动的听众直接联系的方式, 消除了大多数的中介机构, 带来了更强劲的收入增长。
其次, 必须通过与当地听众的对话来强化地方节目内容。
公共广播的优势之一就是地方性, 它也一直是公共广播的重要力量。
本地节目是区分我们之所以为公共广播的重要标志。解除管制、整合和季度性财政压力迫使商业广播依循商业模式运作, 而这种模式对有关当地的问题、新闻、文化和艺术的严肃报道支持甚少。这也留给了我们可以充填的增长空间。
公共广播提供有影响的地方节目, 为听众提供他们在其他地方可能无法求得的信息和洞见, 满足听众乡土感的需求。凡此种种, 我们都可以在所有的技术平台上完成。
第三, 必须强化、深化和丰富节目内容。
存在着一种可以使新闻茁壮成长的更好的模式, 我们称其为公众透视新闻。强烈的地方视点与公众参与的结合, 为我们的节目内容增添了更深层的种族的、社会的和思想的多样化的问题。这也使得我们的报道之于更广泛的听众具有更大的关联性和意义。
当我们赢得新闻听众而竞争对手减少他们对新闻报道的承诺时, 我们每天都在反复默念这样的问题:“如何确保我们的新闻是足够的好?如何确保我们的新闻是与听众相关的、准确的和有深度的?”
谁能够为我们的新闻与信息节目提供新颖的视角?为什么同源信息总是浮于表面混淆视听?企业故事、独立研究和新思想者的新视角又在何处?我们正在为美国大众传媒的这些方面竭诚努力;我们正在创造一个人们能够奉献新闻产品、值得信赖的空间, 并以一种新的方式拓展听众的生活。
公众透视新闻即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尝试:
聪明的听众聚集在我们周围;
这里的有些听众知道的比我们广播报道的任何主题都要多;
22000位新“专家”现在加进了我们的数据库;
他们有能力帮助设置每日的新闻议程, 深化新闻故事;
对于那些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事情, 现在常常会有报道。
为了进入更先进的数字化平台, 两年前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创建和投资了名为Gather.com的赢利性公司。它是一个社交网站, 最重要的任务是用户生成内容。它为我们联系听众和促进听众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它探得我们在社交网络时代看到的一种趋向, 各个年龄层的听众都想参与到我们的节目中来, 贡献自己的创造力, 彼此互动。
Gather不是听众评论我们的节目之地, 而是我们的听众聚会之所——一个可以为我们的节目内容添砖加瓦、创造全新的内容、围绕共同的兴趣彼此切磋交往的场所。这些对于听众的人生和全方位的个性发展都有裨益, 也拓展了他们广泛的兴趣。
以往单纯的公共广播电台经过发展, 已被重新定义为社区机构。在这里, 凭借空中电波、在线传播、舞台展示和人际交流, 我们吸引了一种领袖式听众。
社会重构正在形成, 它与由易趣创造的经济重建非常相似。My Space的青少年依照他们的趣味标准进行社交。Gather.com使一个成熟的听众穿越广泛的话题而掌握有实际价值的知识——从金融到体育、政治、书籍和艺术。它也使一个成熟的听众与志趣相投者相识相知。我们相信Gather.com将深化受众的经验, 建立听众的忠诚度, 为广播公司输送新的人才和节目内容, 最终帮助公共广播电台增扩听众。
如果要在My Space时代依然保有竞争力 (My Space比谷歌主页拥有更多的流量, 并减少了传统媒体的使用时间) , 我们必须参与其中, 进行创新, 并为主要是成年的、受过良好教育且有思想的听众提供更多的相关内容。这就是我们的Gather.com和公众透视新闻正在努力做好的事情。
第四, 必须多样化经营, 稳定资金基础, 寻找新的经济模式。
为了生存和发展, 公共广播将需要继续寻求慈善事业的支持, 此外, 它还需要开发创新型的自筹资金技术。这意味着要用企业家的热情、创造力和驱动力去取代一些旧的非赢利模式。
在美国大众传媒里, 我们已经能够投资或创造利润, 创收业务, 并用这些生意中挣得的利润和收益来履行我们非赢利基金公共服务的使命。我将其称之为“社会目的的资本主义”, 它需要把资本主义的传统原则用之于一个非赢利组织, 以造福于公共部门。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NPR) 非常幸运地从麦当劳的继承人琼·克罗那里获得了2.25亿美元的捐赠, 这笔资金让它受益匪浅。我们尚未遇到属于我们的克罗女士, 我们必须谋求自己的路径。
因此, 当1980年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对公共广播获得更多的财政预算表示异议、希望国会削减对它的资助时, 我们对此予以了认真的考虑。我们开始考量我们全部的资产和可能从中赢利的各种办法。广义的资产, 不仅包括我们的无线电塔、发射机和演播室, 还包括一些无形资产, 比如我们的听众, 以及因其存在而使我们能够创造新的收益的能力。收益用于永久性的养老基金投资, 以补充我们从捐赠者、节目承销商和公共广播公司处接收的资金。
从里根时代的联邦通讯委员会 (FCC) 那里, 我们探求并获得增长了的承销能力或节目赞助信息:
考虑听众在我们一些节目中的兴趣点, 然后按照目录制成产品售给他们;
关注我们所拥有的目标单一的频率 (点对点视频) , 寻求许可使用它们来实现另一个数字数据传输的目标, 而这是一项更有利可图的业务;
建立了一家专注于听众兴趣 (成功的作家、食品、酒、住宅等等) 的出版和活动公司, 作为一个赢利机构, 它将继续独立运营;
几年前经营了商业调幅新闻广播台和一套使用卫星基础设施的地区性的商业电台网络, 在恰当的时候, 两者都让我们收获颇丰。
这个模式对我们来说很奏效。它帮助我们成为公共广播中最大的独立实体, 其中母公司预算达1亿美元, 捐赠达1.3亿美元。最重要的是, 它使我们成为继美国国家公共电台之后第二大全国性节目生产商, 成为关注当地、提供区域广播以及内容的最大的运营商之一, 成为一个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听众和增强我们社区实力的公司。
为了生存和发展, 公共广播将需要继续寻求慈善事业的支持, 此外, 它还需要开发创新型的自筹资金技术。这意味着要用企业家的热情、创造力和驱动力去取代一些旧的非赢利模式。
资料来源:
新媒体时代广播的魅力 篇9
1. 当今广播新闻的现状
新闻是广播电台的立台之本。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 在与报纸、电视、网络博弈的过程中, 广播新闻如不发挥其自身快速、及时、现场感强的特点, 就会在传媒业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失去克敌制胜的重要砝码。反之, 作为广播记者如能做到先声夺人, 充分发挥广播新闻的自身优势, 将是广播记者提高自信心, 赢得听众、赢得竞争的重要手段。
1.1 缺少快速性
广播新闻以快著称, 然而实际情况却名不副实。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广播记者的观念缺乏更新, 仍然热衷于伏案写作, 以稿件写作水平的高低来论英雄。
1.2 不生动性
现在许多广播新闻稿, 为什么同样拥有重大的主题, 但播出后却反映平平呢?原因很简单, 这些稿件没有充分考虑听众的感受, 基本上还是报章体的翻版, 充其量加两段缺乏现场感的音响或采访录音, 听起来枯燥乏味, 没有吸引力。例如:“娃哈哈”口服液广告, 采用老两口生活断型情节, 从隔代人童年今昔对比入手, 巧妙地拓展了产品的目标消费群体, 体现了“娃哈哈”不仅是孩子的饮品, 也可以弥补老年人遗憾的时代主题, 歌颂了新时代的新生活。这样拉近了产品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 这是很有诱惑力的诉求点。这里, 产品的代言人与信息高度吻合, 给人以质朴自然的美感, 使受众于美的享受中接受了信息宣传。如果单纯的利用广播播出的话很难让观众产生生动感。
1.3 被动性
好的录音报道能吸引人收听, 听完了有的听众就会有想法, 于是就会有人同电台联系, 提意见, 谈感受, 提供新线索等等, 然后记者又会根据情况再次行动, 再次形成报道, 从而使广播由单向传播变成了双向传播。这样下去就让广播产生了被动性。
2. 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应对策略
2.1 充分应用网上广播
有人称网上广播为“在线广播”, 系指数字化的音频视频信息通过国际互联网传播的形态。网络广播应该包含广播网络化和网络化广播两个从属概念。有狭义与广义的区别, 狭义的网络广播就是通过网络进行广播, 这是一种流媒体技术, 通过在因特网站点建立广播服务器, 运行节目播送软件, 将节目内容广播出去, 访问者运用计算机接收软件, 访问节目运行站点, 收听、收看、阅读广播信息。它是网络传播多媒体形态的重要体现, 亦是广播电视媒体网上发展的重要体现。网络广播之所以对年轻和高端的观众有很强的吸引力,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媒体新闻的宣教色彩浓厚, 官话、大话、空话、套话较多, 而网络世界的信息传播虽然良莠不齐, 但由于来自众多网友的民间“舆论场”, 具有敏于追踪热点、敢于正视难点, 透明度高, 平民化色彩浓的优势, 对传统媒体宣传型的报道模式构成了有力的冲击。广播电视媒体在互联网上建立Web站点, 将自身拥有的音频视频信息资源优势与网络传播的优势结合起来, 以新技术新手段扩大传播领域和范围, 是今天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的一个亮点。
2.2 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
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 丰富服务内容, 开发更多的增值点。在新媒体平台中开办各类专业性广播频道, 如财经、科技、购物等, 以小众化播出的模式, 直接针对目标受众, 避免了同类广播频道在传统平台中低收视的尴尬境地, 转而依靠各类专业性广播频道, 解除广告压力, 有效地到达目标群体, 以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取代单一的盈利方式。
2.3 量身定做广播节目
新媒体的传播内容应根据新媒体的特点安排, 应该有一定比例的量身定做的节目。如果一种新媒体只是将部分广播频道“平移”到自身的播出平台, 所提供的节目内容与传统广播节目没有本质区别, 却要求用户支付更为高昂的收视费用, 将缺少足够的说服力使受众转变已有的收视习惯, 从传统广播或其它更为低廉的媒体服务转向费用较高的新媒体。新媒体公司可运作一些独有性垄断性资源, 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进行平台平移。
结语
广播作为传统媒体, 是电子传播时代的重要标志。对于传统广播新闻媒体来说, 仅把广播中播过的内容简单打包搬上新媒体平台是远远不够的, 在构建新媒体产业的时候, 要注意产业之间的新的延伸和拓展。■
摘要:近年来, 新媒体的高速成长给现实的冲击和变化是不能忽视的。对于具有相当历史的广播新闻来说, 新媒体冲击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 也为广播新的延伸和拓展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冲击
参考文献
[1]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2007年中国广播影视发展报告》第348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摩尔《互联网之父:未来互联网将走向太空》-《网络观察》2007.4
新媒体时代广播的魅力 篇10
一、创新广播载体
在以往, 收听广播节目都是通过收音机来实现的。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尤其是互联网的兴起, 各种传播媒体的传播载体也越来越多元化, 其中广播媒介也不例外。为了可以进一步提升广播频率的市场竞争力, 我国广播电台应该在广播频率的传播载体上进行创新, 在利用传统的传播载体的同时, 要大力拓展新的传播载体。具体而言:一是网络。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接触并使用网络, 进而导致网络用户激增, 而这些用户中又多为年轻的群体, 广播电台要想吸引更多的听众, 可以开通网络广播频率, 提高网络这一新兴媒介来拓宽自身的受众面;二是手机。近几年来, 由于我国居民收入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居民拥有了手机。而且手机相对于其他载体更具有诸多优势, 其中一个重要的优势就是便携性。例如: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 可以不带电脑、不带报纸, 但肯定会带手机, 因此, 广播电台可以通过短信等方式来向手机用户投送有关自身电台广播节目或频率的信息。这样就可以极大的提高自身节目的知名度和潜在的收听观众的数量。
二、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一个广播频率的良好运作离不开科学的管理机制。只有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广播频率的创新才有制度保障。现阶段, 广播电台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主要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制定广播节目评测指标。广播频率的创建是希望可以提高广播电台的市场竞争力, 吸引更多的收听观众, 但落实到具体之处就需要将其量化, 而量化则需要一系列的指标, 包括收听率、广告吸纳率等;二是制定相关鼓励节目创优创新的激励措施。节目的创优创新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只有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 创优创新才会得以实现。例如:鼓励节目创新, 很多主持人主持节目墨守成规, 不敢大胆尝试和创新, 就是怕犯错, 怕受罚, 针对主持人的这种普遍心理, 电台应该出台一系列的鼓励措施, 如可以专门开设一个频率来试水各种创新节目, 鼓励大家积极创新;三是开设免费的电话邮箱。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同时群众的评判也是客观的。每一广播节目不管是内容还是其他方面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不足, 或许电台或者主持人都觉得没有什么不妥, 但是可能群众就不会接受, 而这时就需要群众向电台管理层或者主持人提出建议。免费电话邮箱的开通使电台管理层和主持人第一时间倾听到观众的建议提供了渠道与方式, 从而可以及时的做出调整, 从而提高广播频率的收听质量和效果。
三、加强对特色主持人的发掘和培训
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在新媒体时代, 广播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要注重广播人才的培养和挖掘, 尤其是现阶段, 广播频率之间的竞争与其说是节目之间的竞争, 还不如说是主持人之间的竞争。一个具有特色的主持人可以极大的提高广播频率的市场竞争力, 吸引更多的收听听众。但是正所谓“千军易得, 一将难求”, 特色主持人并不是说有就有的, 这需要广播电台重视对广播频率主持人的培养和挖掘。具体而言:一是完善电台的薪酬和福利制度, 提高广播电台对广播人才的吸引力;同时也提高自身员工的忠诚度, 避免员工尤其是优秀员工的流失, 从而保持电台员工的完整度;二是加强对主持人的发掘和培训。一方面要大胆给予新的主持人以机会, 充分挖掘其潜能, 不能因为怕影响电台的收听率就不敢启用新人。例如:为了提高新主持人主持节目的能力, 可以多安排其与老员工一起主持广播节目, 通过这种“以老带新”互助的方式来最大限度的提高新主持人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广播主持人的培训。一个广播主持人要想成为专家型的广播主持人就必须有“活到老, 学到老”的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身主持节目的能力。例如:相对于广播, 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的节目表演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为了可以提高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表演意识和能力, 广播电台可以在每次例会中组织本电台的主持人观看全国知名主持人的表演节目, 看完后, 可以一起谈谈心得体会, 最终达到“见贤思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阮虹、陈怡.从中国之声改革成果探析广播节目的研发与创新[J].中国广播, 2011 (5) .
[2]黄芳、缪缤.塑造广播品牌实现广播频率创新转型[J].声屏世界, 2013 (04) .
【新媒体时代广播的魅力】推荐阅读: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06-27
新媒体时代的报纸评论05-10
新媒体时代的视觉奇观06-22
新媒体时代的舞台变化07-09
新媒体时代的说书先生08-02
新媒体时代的旅游传播08-09
新媒体时代的戏剧艺术09-06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传播09-25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09-28
新媒体时代记者的转型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