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传播模式

2024-09-07

新媒体时代传播模式(精选12篇)

新媒体时代传播模式 篇1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如日中天,人类社会也随之迈进了新的时代,即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已普及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中,新闻传播模式也受其影响,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因此,及时分析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模式的特点,时刻掌握新媒体的动向,对新闻媒体工作的更好展开有重大意义。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模式的特点

(一)新闻的时效性增强

新媒体时代,新闻的时效性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特征。报纸或者电视是传统媒体时代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方式。常见的报纸都以日报为主要形式,人们只能在第二天才能获取前一天的新闻,这就导致人们看到新闻时,事态已经得到处理或者已经有了新的发展。同样,电视新闻也是一样,人们无法及时获得最新的进展,新闻时效性较差,严重影响了新闻传播的质量。然而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发展迅速,人们可以通过终端设备更便捷地获取最新动态,甚至可以在第一时间,即新闻事实刚发生时就获得相关报道,同步了解事态发展情况。这大大缩短了新闻获取与新闻事实发展之间的差距,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与此同时,新闻价值也得到明显提高。

(二)新闻的互动性增强

新媒体时代增强了新闻的互动性。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时代,新闻的传播方向为单向,用户只能观看新闻,而不能进行评论或对新闻内容进行反馈,用户参与度不高。相反,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引领着整个时代,人们通过网络获取最新新闻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客户端评论和反馈信息,从而为新闻媒体创造更有价值的信息,促进读者与编辑间的互动,提高读者参与度。这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新闻传播主体的多样性

在新媒体时代,传播新闻的主体不再只是编辑和作者,任何人都可以是新闻传播的载体,这改善了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单一性。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途径更加多样化,促进了新闻传播的发展。

二、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一)结合新媒体发挥新闻传播力量

新媒体的盛行,使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都开通了与读者的互动环节。它们通过网络留言等方式完成读者与新闻发送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并为读者提供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的权利。采编人员需要关注读者,充分了解听众人群的年龄分布,并掌握其覆盖面积。对于听众的意见,要酌情参考。要通过提高话题的服务性、新闻性,将新闻与听众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听众的关注度,以期更好地为听众服务。

(二)将自媒体纳入到新闻报道之中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具有互动性强和传播主体多样等特点,这也决定了在新闻报道之中融入自媒体的必要性。毋庸置疑,我们需要不断地适应时代潮流,将自媒体纳入到新闻报道之中。在新闻报道中,开设自媒体板块对社会影响大,应该追踪报道有价值的新闻,满足读者的需求。在核实后有价值的新闻后,可对新闻发布者进行相应的物质奖励,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新闻报道之中。这对自媒体的积极发展有重大作用。

(三)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或者摄影师,然而他们并不专业,这给新闻传播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专业的新闻工作人员就需要具备更强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自己与非专业人员的差别。普通公民上传的照片不会引起更多的思考,也不会有更多的后续报道。但新闻工作者与之不同,其更易引起社会关注。另外,复杂的网络使新闻传播机遇与挑战并存,网络事件错综复杂,很多事情都经过网友的大肆渲染,真实性有待核实。以一件事为起点进行追踪报道并深入解读,是对专业新闻摄影者的要求之一。专业的新闻摄影师要兼具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要保证照片有一定的隐秘性。摄影人员不可对照片进行随意宣扬。

(四)强化新闻传播意识

强化新闻工作人员对新闻传播的意识,对新闻传播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新闻记者应尽可能第一时间到达突发事件现场,进行现场拍摄等相关工作。新闻记者应第一时间发现新闻事实,进行事件报道。新媒体时代,拍摄工具的多样化使拍摄形式更加多样化。在这样的条件下,摄影师可能是任何一个人,新闻专业摄影师以及记者几乎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到达突发事件现场。在记者还没赶到现场时,网上经常出现了大量现场照片。此时,相对于新闻的及时性,新闻摄影工作者应把拍摄重点转移到照片的看点上,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充分反映照片中的内在事实,让观众意识到展现给他们的不只是一组照片而已。这就需要摄影师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需要摄影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拍摄角度进行拍摄和报道。

三、结语

随着网络的发展,新媒体已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使新媒体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下,对新闻传播进行创新,是促进新闻媒体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本篇论文的陈述,我们可以总结出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结合新媒体;融入自媒体;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以及强化新闻传播意识。

摘要:本文通过探究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特点,提出新闻创新模式,以期为促进新闻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袁敬舒.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J].新闻研究,2015(5):57+144.

[2]王珏.新媒体背景下我国电视新闻媒体的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2014:17-45.

[3]段天文.新媒体时代下的电视新闻创新分析[J].新闻研究,2014(13):153-154.

[4]张颖.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的发展策略[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3(1):199-200.

新媒体时代传播模式 篇2

新媒体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各种媒体形式。①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的“新”不仅体现在技术上,也体现在形式上。有些新媒体是崭新的,比如互联网;有些是在旧媒体的基础上引进新技术后,新旧结合的媒体形式,比如电子报纸、网络电视等。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传播特点,对以传播为手段的公共关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新媒体时代如何进行公关传播已成为公关界目前关注的热点。

新媒体时代的媒体传播特点

相互融合的传播内容与渠道。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最大特点是它的融合性。在传播内容上,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化成为一种趋势。以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媒体报纸为例,在新媒体时代,报纸不再是单纯的“纸质媒体”,目前国内很多报纸都有了自己的电子报,不仅可读,还可听、可视,极好地融合了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内容特点。在传播渠道上,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正在逐渐消融。一部手机不仅仅可以用来通话、发短信,同时还可以用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正是以互联网、通信、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传播渠道的融合为基础的。

全时全球发布的传播环境。随着Web2.0、云计算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瞬间的、随时随地的、没有任何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发布成为新媒体传播环境的最大特点。在时间上,传统媒体信息发布的采访——写作——编辑——传播的过程被大大简化,新媒体在进行传播时不再需要复杂的剪辑和烦琐的后期制作与排版,技术的简单便捷使得信息可以实现实时传播。在空间上,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及普及,信息的发布已突破了发布地点及传播地域的限制,实现全球发布,使“地球村”的概念真正得以实现,这一优势是任何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

交互式的“点对点”传播模式。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是单向的、“点对面”的,它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内由信息发布者向不确定的受众传播信息,受众被动地接受,很难进行信息的反馈。而新媒体的传播模式是交互式的、“点对点”的,传统的发布者和受众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可以进行互动。交互式的传播模式使受众的地位得到充分肯定,他们再也不是只能被动接受的被传播者,他们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传递自己的声音。“点对点”的传播也使新媒体由传统的大众传播走向了分众传播的重大变革。

个性化的传播行为。在新媒体时代,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可以个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关注的信息。2011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手机网民规模达3.3亿,国内微博客用户规模约为6311万,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为13.8%,手机网民中,手机微博客的使用率达15.5%。”②博客、播客等个性化的传播行为使人们在接受、处理信息的同时,也将自己新的感受、新的见解、新的观点发布出去。这种个性化的传播行为一方面让众人体会着发布信息,影响他人的快感,同时也带来了个人隐私泛滥,内容良莠不齐的弊端,为管理带来困难,也为受众的信息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媒体时代公关传播的新契机

利用新媒体可提升公关传播的内容到达率。内容到达率是所有公关主体在进行公关传播时非常看重的指标,它意味着有效传播。新媒体在传播模式上由传统的“点对面”变为“点对点”,这给公关主体进行差异化公关传播提供了可能。即按照公关目标将全体受众根据其特征划分成不同的群体,并向他们有针对性、有区别地传递不同的公关信息。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目标受众看到合适的公关信息,这就相当于对症下药,并通过反复传播使内容效果得以强化;另一方面可以避免目标受众遭受无关信息的噪音侵扰,降低影响公关效果达成的负面信息量。

利用新媒体可使公关传播更具个性化。新媒体交互式传播模式的特点在公关传播中所起的一项重要作用是使受众这个角色在整个公关过程中的地位得到提高。受众真正参与整个公关过程成为可能,受众不仅参与的主动性增强,选择的主动性也得到加强。同时,新媒体信息的异常丰富使受众的选择余地非常大。随着新媒体技术向智能化、个人化方向的发展,受众可以在更广阔的领域实现声、图、像、文一体化的多维信息共享和人机互动功能。自由地传递信息,自由地选择信息,新媒体把“公关到群体”推向“公关到个人”,使公关传播更具个性化。

利用新媒体可使公关传播更具亲和力。在新媒体时代,公关主体对内、对外的沟通可以显得更具亲和力。对内,公关主体可以及时发布各方面的运作情况,并广泛征求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领导决策层,从而大大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组织的凝聚力。对外,公关主体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在商业网站上建立自己的活动专区等形式积极与外部公众沟通,通过建立服务信息库的方式,对目标公众进行一对一的服务和沟通,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采用的是“面对面”的方式,亲和力更强,传播效果更好。

全媒体时代微信传播模式探析 篇3

摘要:微信是由腾讯出品的一款基于移动平台的即时聊天工具,以超过6亿人的使用量,成为亚洲最大的即时聊天工具,本文就对于全媒体时代微信传播模式进行一个系统的列举,并就这些传播方式给微信平台带来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关键词:全媒体微信传播模式探析一、全媒体学界对全媒体概念及内涵尚无统一界定,在研究和初步实践的基础上,发现之前的学者主要从两方面界定全媒体的概念,一方面是从全新的媒体运营模式角度,另一方面是从新的媒体传播形态角度。全新的媒体运营模式是指除传统的报纸,书刊,杂志,电视,电台以外的媒体运行模式。新的媒体传播形态则主要是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电子信息媒体的传播。综上所述,集合了文、图、声、光、电立体展示等多维度信息,通过传统与新媒体进行传播的媒体为全媒体。二、微信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快速发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的手机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或平板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从微信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微信其发展是十分的迅速,功能贴近用户的选择,同时由于腾讯有着QQ作为群众基础,将QQ与微信进行数据的互联,使得微信具有一定的使用基础。其次,由于微信有“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等一系列进行陌生人交流的方式,使得微信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QQ基础人群中,而是将自己周围的人都带入微信的使用队伍中来,而不仅仅是QQ人群使用。再者,腾讯根据人人网而模仿产生了朋友圈这个网站,利用好朋友,同学,亲戚间都加有QQ好友的便利,利用微信平台将朋友圈植入其中,从而使得朋友圈由一个网页集成到一个客户端使用中区,不仅仅极大地加大了朋友圈的使用,同时也扩大了微信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时间。三、微信传播模式微信成功了,这一点毋庸置疑,微信的成果也带给我们一些在全媒体下传播模式的思考。1、利用QQ平台进行传播人是全媒体时代争夺的焦点,在人的争夺上,腾讯有着天然的优势——QQ这个中国使用最多的即时聊天软件。腾讯参考了人人网创造了朋友圈,参考飞信创造出来了微信,同时腾讯利用QQ的平台和带动能力,将这些开拓者一个个送人或者即将送人墓葬。所以腾讯的优势是在于QQ平台的广大的用户资源。随着QQ的日趋变大,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发现移动QQ与微信在移动互联端以及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和互补,移动QQ缺少与陌生人快速建立联系的渠道,而微信有着多种与陌生人建立联系的渠道,但是通常人打开了微信界面也就关闭了移动QQ界面,更重要的是微信可以接受QQ的讯息,而QQ不能够受到微信中好友的信息,这或许是腾讯在移动平台上的一种取舍吧。2、人脉经济圈方式微信的最终模式是利用微信这个平台产生一个以微信为中心的一个移动的人脉经济圈,微信用户打开微信后可以进行文字聊天,语音聊天,分享心情状态,分享照片,可以采购物品,可以打车,可以说衣食住行通过一个微信就可以全部解决,同时还有利用微信和QQ账号登陆的游戏,摇一摇,以及与安全管家的互联,可以说微信也已经具备了整合手机里面的所有功能的能力,可以娱乐,可以保护手机安全,可以拍照留念等等。因此随着微信支付的加入,微信人脉经济圈跟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越快。随着腾讯已经入股金山软件(有个软件叫WPS)、华谊兄弟(电影生产商)、大众点评(购物网站)、Discuz(云服务)、游戏谷等众多网站,微信的人脉经济圈已经逐渐的成型,由此可见在可见的未来,微信将逐步成为移动端的一个奇迹。3、多中心一对多模式进行传播微信的多中心一对多模式主要是以不同的用户为中心,然后向不同的好友进行信息的传播。用户发表的一篇文章,其所有的好友就可以在朋友圈内进行阅读,他更新的每一条状态,其朋友也可以在朋友圈内看到。从宏观上看,微信上时时刻刻都有人不断在发表说说、转载文章等,而每个用户都有他们自己的朋友圈,这样朋友圈内的人刷新时就会看到其不同朋友发表的所有东西,这对信息的传播是极有好处的。而不同的用户形成了不同的信息发布中心,每个用户又有一群朋友,所以这种多用户一对多模式的应用是微信一个极大的优势所在。4、信息裂变式传播所谓信息的裂变式传播也就是说在一级用户进行信息传播后,又会有二级、三级、四级等用户进行信息的分享,这样的层层分级下去就形成了所谓的裂变式的信息传播。对于微信这个信息平台来说,在朋友圈内的信息发布能够在第一时间被用户的朋友等进行浏览,有利于信息的传播等。同时,这种信息的裂变式传播使得信息的传播范围变得更广、效率也更高,是在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上的一个很大的突破,不论是从理论还是从技术的层面上来说,这种一对模式的一次传播形成后产生的多对多的N次无限传播,最终会对信息的传播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相对于QQ和人人等其他社交平台,用户发出或分享的信息、文章等并不能对所有的好友可见,因为这些平台都有一些权限设置,可以做到仅对自己可见或者对部分好友可见等,这种设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用户的隐私保护心理,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信息的单纯传播来说,却没有发挥作为信息平台传播便捷的这一最大优势。而相比微信平台,虽然也有屏蔽默写好友消息的设置,但是没有相对于自己主动传播信息的限制,所以微信的信息传播范围广、限制少也是其信息裂变式传播途径实现的一个有力基础。在这样的条件下,用户的信息传播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最大的普及,所以在这种优势的基础上,逐渐出现了微信营销等一些商业利用形式,这足以凸显微信平台在信息传播方面的极大优势。5、碎片化语言简洁易懂在微信上发表状态等信息传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语言简单,没有太多的赘述,简简单单几句话就能把用户想表达的想法体现出来,或者还可配有图片,与文字相对应,帮助周围好友更好的理解。这种简洁的碎片化语言是现在社会发展的产物,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赘述自己的心情,一些简单的话语就能道出他们心里的无奈,这更体现了一种自立成熟价值观。而在微信状态的输入上,也有字数的限制,用户不能输入超过这么多字,否则系统不予以认可。这种限制与QQ、人人、微博等社交平台有一定的相通之处,都是在一定基础上对信息量大小的限制,让用户用简介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让朋友圈的好友在浏览的时候花费的时间更少,或者说,让用户在有限的时间里能浏览更多的信息。这始终简洁的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也有助于微信朋友圈的发展,朋友虽然没有天天见面,但是在朋友圈里却能通过简单的状态了解他人的生活状态,既不耽误时间,又不会因为信息量大而产生流量负担,所以这种简洁的信息设置也是微信本身传播的一大优势之处。6、二维码扫一扫二维码又称二维条码,它是用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是所有信息数据的一把钥匙。二维码的应用,似乎一夜之间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地铁广告、报纸、火车票、飞机票、快餐店、电影院、团购网站以及各类商品外包装上。微信二维码有成本低、成效高的营销特点,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是一种相对低廉和有效的传达方式。其次,二维码能有效传递信息,同时二维码更多由于手机的个性化特征,使得精准营销成为可以实现的重要营销手段,只要消费者拍摄了二维码就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对产品进行全面的了解。7、查看附近的人功能“查看附近的人”的功能是只要点击它能搜索岛最近的微信用户,第一次使用时,会提示您需要同意微信使用地理位置信息和补充个人信息;再进入到查看附近的人页面,可以查看到附近人的相关信息,包括性别、所在地区和个性签名;点击感兴趣的人,还可以给他打招呼并加为好友,加为好友后他们就可以及时的看到我们发布的一些信息。这一功能适用于人流量大的地方,一次性能搜索到很多好友,省时省力,对于用户的人脉拓展也是个很好的办法。四、传播模式优劣势分析1、传播优势第一点, 创新意识强。有着丰富的用户资源是微信天生的优势,但是这个并不足以战胜所有的对手,只有不断的创新才是战胜对手的终极武器,通过微信的发展流程可以看出,刚开始的微信功能很简单,使用的人也十分的稀少,微信的第一次大规模增长是Talkbox的加入,让微信有了语音聊天的功能,当然这个也是借鉴的,不过对于微信刚开始运行来说借鉴不是错,为了达到更高的要求需要借鉴更多的东西。但是微信并不缺乏自主的创新,微信最大的创新是集成,微信将一些其他移动聊天软件中的优秀的功能集中到自己的软件平台中,同时进行一些取舍,保留最精华的部分,这是需要很强的集成能力才能够完成的事情。第二点, 策略多变。微信在占领市场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策略堪称伟大的市场攻坚战,首先在弱小的时候利用庞大的后背,通过与QQ的互通,使得人们使用微信的时候省略了再次添加好友的事情,利用其庞大的QQ用户群,渡过了初始的夭折期,随后当Talkbox加入微信造成第一波的增长潮之后, 微信没有停止,而是再次添加了新的功能“查看周围陌生人”,这是利用第一次增长潮的余波,吸收消化第一批人,利用这些人对他们周围人的影响,从而加入“查看周围陌生人”的功能,必然将更多的人带入微信圈,而不是玩腻了离开。紧接着看到效果不错,果断的将“漂流瓶”和有着移动互联特色的“摇一摇”加入到微信功能中去,果然很快的微信就拥有了1亿用户的使用量,后面就是对原有的一些功能进行补偿和完善,顺便救了一下相应的朋友圈。第三点, 沟通范围无限扩展,微信不仅仅将目光放在国内,开始尝试着走出国门进入世界,这个极大的缩短了下一个1亿人的到来,当微信有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之后,腾讯开始利用这笔人力资源进行一些其他方向的收入以弥补微信的免费运行,所以微信支付平台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第四点,成本低廉,信息发送迅速。微信发布信息几乎不用成本,低廉的价格使得很多用户从此收益,信息通过网络的及时发送,能以最快的速度在朋友圈或相关订阅平台上更新,使得用户能以最快的速度了解信息,方便传播。2、传播劣势第一,没有对添加附近的人进行数据分析,使得很多不知什么背景的人都会出现在其中,这对用户的安全来说也是一份挑战;其次,朋友圈的功能只限于阅读,没有检索查询的功能,这不方便客户对相关信息的搜索查阅;第三,微信的语音操作系统一种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创新,仅仅是在通话功能的基础上的,而其他应用如唱吧,已经在语音方面超越了微信本身;第四,微信缺乏诚信认证机制,应该对微信的使用用户进行诚信度的积累评估,更方便大家的沟通互动。鉴于以上这些劣势,如果微信能在此基础上给予相应的改变,一定会使得微信的發展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除此之外,对于微信营销来说,全媒体时代下的微信传播特点也是营销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官方微信的开通,人们很容易对一些官方的语言产生疲劳感,利用微信平台如何做好自身的市场营销特色,是这个时候最要关注的问题。如何让微信使用者在无形中就关注你,并发掘产品的实际用途是我们有待改善的地方,把公司和产品或者服务的自身特色最大化并推销给更多的潜在客户群是发展个体微信营销的关键。总体来说,微信这个交流平台本来就是网络时代发展的产物,微信用户数量实现从零到亿的突破,依靠的是关联产品的用户基数、简单即美的产品理念、对用户心理诉求的洞察,共同支撑起这个庞大的数字和成果。它方便了大众的交流和信息的获取,掀起了人们对社会化媒体的关注,那些及时性的信息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利用微信集文字、图片、语音、视频为一体的特点,极大的方便了信息的传播。微信中多种多样的传播方式也给我们日常的生活提供了色彩,简洁的语言、生动的图片,它不仅联系了好友之间的关系,让我们即使每天不见面,却依然能了解对方的生活状态,增加了温馨的内心归属感受。其次通过微信平台,信息传播的迅速让我们之间的距离也逐渐缩小,这种在现今快节奏生活状态下的信息快捷传播使得微博的发展越来越能满足大众的需要,这也是全媒体时代下微信相对于其他社交平台在信息传播方式方面适应性发展的一种创新体现。参考文献:[1]林岳. 美容院微信营销途径[J]. 医学美学美容(财智),2013,(6).[2]张记红. 社会化媒体营销之微信营销[J]. 华人时刊(下月旬),2013,(3).[3]付宁. 浅谈微信平台下的网络营销[J]. 商情,2012,(44).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篇4

新媒体大行其道的直接效果就是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当前,人们可以通过手里的智能手机随时获取最新的新闻、最雷人的事件以及最感动的瞬间。这一切的实现,只需要下载相应的手机应用程序。新媒体更为新闻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内容,新闻受众不仅可以阅读新闻,还可以随时发布新闻,随时点评新闻。本文就新媒体发展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展开分析和讨论,探讨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一)实效性增强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采用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符号进行传播,打破了与传统媒体的界限,使新闻信息的表现形式趋于多样化。这种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报纸、杂志,改变了报纸、杂志等浪费自然资源的情况,是新闻传播的巨大进步,使得新闻能够在视听等方面让受众得到更多的信息感受,实现了新闻多媒化的信息传播。新媒体时代下,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人们看到消息十分及时,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随时了解到事件的发生和动态。

(二)互动性增强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具有双向互动性,比起传统媒体下的新闻传播,互动性增强不少。传统媒体将新闻信息硬“推”给受众,而在新媒体上,受众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拉”出所需的新闻信息,彻底改变了传、受者的关系。受众可以通过链接的方式,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内容,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人际”传播信息的状态。新媒体可以实现传播者与受众快捷有效的沟通。在新媒体上,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人人都可以发布信息,浏览信息。另一方面就是,现在人们在了解事件之后,可以通过新媒体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和发布者交流与沟通。这体现了一种双向的互动,有利于新闻影响的扩大,带动社会的发展。

(三)新闻传播的全媒体化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中,文字、图片和声音是传播的主要方式,新闻传播的主要介质是报纸和电视。而在多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方式逐渐开始有了新的特点,那就是全媒体化特征。首先是新闻传播介质的全媒体化。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闻传播介质与传统的电视和报纸一起进行新闻传播,如手机、电脑、移动阅读设备等。这能使人们随时随地获得各种形式的新闻资讯。各种新闻获取渠道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新闻阅读量,契合了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其次,新闻传播方式的全媒体化。新闻传播形成了对人们多种感官的刺激,具有了深度,增加了新闻的趣味性和人们关注新闻的兴趣。新闻传播呈现出全方位特征,即从传统的文字和图片转变为动态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

三、新媒体时代给新闻传播带来的影响

(一)新闻传播主体的隐匿性,使虚假新闻泛滥

在网络没有发展起来的年代,虚假新闻传播的范围是比较有限的,尤其是传统媒体,即便它们刊播了虚假新闻,传播范围往往只在一定区域内,速度也相对缓慢。近年来,互联网媒体发展很快,网络媒体有时甚至为传统媒体提供新闻素材。如果这种素材准确,倒也无妨。一旦有误的信息经过传统媒体报道后,取得了更大的传播效力,相应的危害也更严重。一些网络新闻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源流往往难以辨别,这使新闻具有更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而且新媒体具有隐匿性特点,无法找到新闻的传播主体就无法保证一些信息的准确性。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兴趣和观点以及利益要求各异,最大的共通点就在于“娱乐”二字。然而,现在的状况是不少媒体和从业人员在新闻娱乐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到了不惜造假的地步。

(二)新闻信息量剧增,内容多但不精

新媒体时代有着多种多样的新媒体,因此发布媒体的主体具有不确定性,有些新闻没有办法确定是否为专业人士发布,虽然新闻数量极大,但是内容质量根本无法保证。在这些媒体的拥有者中,有些人发布新闻的动机就是不纯的,许多人只是为了吸引他人的眼球,为了一些经济利益。这导致新闻信息量剧增,内容多但不精。

(三)媒体的相互融合,造成新闻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

新闻与娱乐的界限日益模糊。大量新闻事件传播实践证明,媒体之间的竞争异常残酷,“适者生存”的生态法则同样受用。不少媒介为提升自身的收视率,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已然不是传统地据实进行新闻事件的报道,而是充分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策划和构思新闻事件,通过娱乐化达到盈利的终极目的。固定地域所占有的传媒市场额度有限,如果为了经济效益而过分地竞争,就成了不正当竞争。这也是对新闻事件据实报道的基本原则被抛至脑后,一味寻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症结所在。

媒体之间为了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使得新闻的内容出现趋同化的特点,没有以前鲜明的特点,逐渐失去自己独特的风格,所有的东西都是千篇一律,没有新颖感,最终读者失去阅读兴趣。

四、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将自媒体纳入新闻报道中

为了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在新闻报道中,要将自媒体纳入进来,为自媒体提供机会,以此作为网友发布新闻的一个营地,如“亲历者”。同时,为了核实和追踪有价值、有重大意义的新闻,要设置相应的负责该板块的新闻编辑,以应对那些对新闻持有严谨态度以及有较高阅读需求的读者,并将新闻发布到其他相应板块。另外,核实之后,为了鼓励更多人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新闻报道,可以对新闻的第一发布者进行适当的奖励,促进自媒体的繁荣发展。

(二)报道有价值的新闻

新媒体时代,要坚持报道有深度、有价值的新闻,避免新闻内容同质化。多媒体时代下,新闻内容呈现出同质化的倾向。为了避免同质化,一些新闻机构开始采用一些哗众取宠、措辞浮夸的手段来刺激读者。这会严重影响新闻的健康发展,导致新闻内容严重失真、观点偏激。在多媒体时代下,要坚持报道有深度、有价值的新闻,并非只报道一些言论偏激的新闻,这样才能促使读者独立思考。首先,要避免一味地通过各种奇闻轶事来刺激观众的好奇心,坚持报道对人们生活有切实影响、对国家发展有作用的新闻。编辑要有发现有价值新闻的能力。其次,记者要成为真正的无冕之王,坚持对新闻进行深度报道,通过挖掘新闻的深度,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使人们感受到社会的真实性。要报道新闻事实,了解新闻事实发生的原因,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新闻事实的处理情况进行监督和报道。

(三)新闻发布与读者的阅读习惯相契合

要根据读者的阅读习惯发布新闻,有效节省阅读时间。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量庞大,人们找到所需要的新闻越来越困难,这给人们的阅读造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为了提高读者的忠诚度,在发布新闻的时候,我们要尽量缩短读者筛选新闻的时间,新闻和读者的阅读习惯之间要相一致,以便于读者阅读。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根据新闻事件的不同种类和发生的不同时间,对计划要发布的新闻进行一个类别的划分,使读者读起来更加方便,节约时间,也可以帮助读者实现个性化的阅读,为读者提供分类订阅的方便。其次,在新闻发布的页面上,内容要尽量清晰简洁,采用罗列标题的方式将新闻展示给读者,有效地节省阅读时间,这样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进行选择,点击标题就可以阅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另外,为了满足有阅读兴趣的读者继续了解和进行进一步的阅读或是扩展性的阅读,可以提供相关新闻的专题链接,便于读者按照个人的阅读习惯进行阅读。

五、结语

在多媒体时代,为了使新闻获得高效和优质的传播,要不断对新闻传播模式进行创新,满足时代的需求。在新媒体时代下,我们需要规范制度,限制新闻发布主体,保证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正确性,从而保护读者的权益。针对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问题,要及时作出正确引导,减少对社会的影响,保证社会上积极正能量的传播。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并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本文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着手,以网络传播媒体为重点,阐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并探讨新媒体实效传播的发展趋势,分析新媒体的优势。研究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是本文的重点。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创新模式,影响

参考文献

[1]赵萍.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创新模式研究[J].采写编,2016(01):215-216.

[2]汪梁.论新媒体时代传播特征及创新模式[J].中国报业,2016(08):14-15.

[3]陈孟达.新媒体时代下新闻教育的创新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6(08):351.

[4]杨东伶,徐文静.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理论的创新[J].新闻战线,2015(10):24-25.

[5]高颖.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主体[J].西部广播电视,2015(17):20.

新媒体时代传播模式 篇5

——以中国科技大学《技术传播学概论》为例

徐奇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省合肥市230026)

摘要:新媒体时代为技术传播学的实践提出新的挑战,也要求技术传播学的教学能够匹配市场的需求。在新媒体时代,技术传播学的课程不仅应当达到传统的培养学生专业写作能力、说服能力和理解受众能力的目标,还应当让学生具备使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和提高作品可用性的能力。除此之外,各个开设技术传播学课程的院校可以根据自己院校的特色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一些特殊能力。以中国科技大学传播学专业的《技术传播学概论》为例,学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开发能力、实际场景的应用能力以及面向大众的科学普及能力。关键词:技术传播;教学;新媒体时代;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in New Media Era ——Taking Introduction to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in USTC as

an Example

Qizhi Xu(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Hefei Anhui, 230026, China)Abstract:The practice of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is facing the challenge from new media era, and thus we should adjust the teaching task of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course.Besides the traditional tasks of developing students’ ability to write technical articles, to persuade and to understand the audience, we expanded the tasks to make students able to use new media techniques and to improve the usability of their outputs.We also encourage universities to add some featured tasks to their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course.Taking USTC’s Introduction to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course for communication-majored students as an example, we encourage students to foster some computer skills, applied skills in real situations and skills to popularize science to mass audience.Keywords: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teaching, new media era

自1967年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Goldmark率先提出新媒体(new media)概念后,与传统媒体(报刊、广播、电视)相对应的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发展迅猛。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现在进入的全民新媒体时代,传统的技术传播学实践也进入了新的时代。在新媒体时代层出不穷的新产品、新市场、新用户、新传播手段,对于技术传播学的教学也提出了很高的挑战。1 什么是技术传播?

本文所指的技术传播在英文中是Technical Communication。该词翻译到国内时有不同的译法,有“技

[1]术传播”和“专业传播”,有“专业交际”,也有“技术性传播”。全球最大的技术传播学专业组织美国技术传播学会(Society for Technical Communication)为技术传播下了一个非常宽泛的定义,认为只

[2]要满足下面一条或数条特征的传播形式都是技术传播领域:

 交流有关技术或专业的话题,如计算机应用、医疗手术或者环境立法;  使用技术来进行传播,如网页技术、帮助文件或社交媒体网站;

 提供操作指导,不论任务是否技术性的,甚至不论是否采取技术手段进行传播。

笔者认为,本文中所指的技术传播(Technical Communication)是通过写作、演讲等各种媒介手段传播“专业”信息(不光是科学与技术)的过程,而技术传播学主要是研究这个过程中的传播手段、渠道、受众及效果的一门学科。在技术传播的过程中,对于受众来说,这些信息必须是“有用”的,即受众在做

[3]出某项决定或采取或不采取某项行动时可以以之作为参考。也因为这一特点,技术传播实际上是一门关于如何说服的学科。

Technical Communication与国内学界通常提到科学技术传播时所提的技术传播(Technological Communication)有很大不同。翟杰全认为对于前者的目标和任务是促进人们对技术(也包括科学)的知晓、兴趣、理解、学习、应用和使用,而后者是为了促进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意识、愉悦、兴趣、理解,拥有自己关于科学技术的观点,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应用和使用。同时,他还指出在受众上,前者主要是具

[4]有特定身份的技术用户,包括社会组织和消费者两大类,而后者主要是面对普通大众及相关的大众群体。其实在内容上,两者也有很大不同。按照维基百科的定义,前者的内容领域涵盖了软科学、硬科学、包括

[5]计算机软硬件在内的高科技、电子消费品以及商业过程与实践。这里提到的商业过程与实践很显然不包括在国内的科技传播研究范围内。新媒体时代的技术传播

新媒体(new media)的概念是相对广播、电视、电影、报纸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新的媒体形式,主要特征是通过运用了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的新型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按照保罗·莱文森的媒介“三分法”中提到的旧媒介、新媒介、新新媒介,包括新媒介和新新媒介在内的新媒体时代已经发展了超过20年。作为报刊、户外、广播、电视之外的第五媒介,新媒体已经逐渐开始融合传统媒介并统治我们的信息渠道:信息必须在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全媒体平台上进行传播以获得最佳效果;社会各阶层开始利用新媒体渠道发出自己的声音,有可能实现平等自由的对话;新媒体成为民众利益表达的第一渠道,也成为公共事件的第一信息源。

在新媒体时代,技术传播需要关注的变化主要是信息设计、信息表达的形式及传播的渠道、受众对于易用性的要求等。

在信息设计上,技术传播要适应碎片化内容与注意力快速转移的要求。新媒体的发达带来的一个显著现象就是信息的极大富裕,受众的注意力在各种媒介提供的大量“闪烁”信息之间游动。尤其是最近10年移动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碎片化趋势更加明显。“标题党”的出现正是这种快速争夺注意力的战争的极端表现之一。举例来说,在微博的140字内容限制下,传统的技术传播讲究的规范、索引等要求完全不适用了。而微博按照时间线进行的信息流布局使得“刷”成为了主要阅读形式,传统的索引、排版等技术传播手段也面临挑战,如何在快速的“刷”中获得注意力成为了新的研究课题。作者简介:徐奇智,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新媒体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主要从事技术传播学的教学与研究,关注于新媒体技术、可用性工程和人机交互技术。在硕士博士阶段致力于将美国技术传播学的概念引入中国,是国内较早引入相关概念的学者。目前课题集中在九年义务制教育的科学类数字教科书和科学可视化传播。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渠道大量使用数字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信息表达形式也向多媒体化和交互化发展。从工程英语(Engineering English)及技术写作(Technical Writing)发展起来的技术传播,拥有较强的语言学和修辞学传统,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注重文字写作和文档编排与设计。这种“平面”或“线性”的信息表达形式在新媒体时代不能提供最佳的阅读体验。在新媒体时代的技术传播需要使用包括图片、视频、音频在内的多媒体技术,需要采用多样的交互形式,还需要考虑各种不同的用户使用场景。

新媒体时代的技术传播需要更多关注用户使用行为的变化,并注重可用性工程和人机交互技术的应用。新媒体时代的受众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变得更加没有耐心,很容易放弃任何一项他们觉得不爽的产品或服务。苹果的iPhone和iPad的成功,树立了“凭直觉就能使用”的产品标准,用户越来越不愿意接受需要学习成本的产品。这不仅对“产品说明书”和“用户手册”这样的传统技术传播产品的市场空间提出了挑战,而且也使得技术传播作品本身作为一个产品或服务,必须要满足更挑剔的用户。可用性工程和人机交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也成为技术传播中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技术传播教学的新目标

3.1 传统的技术传播学教学目标

技术传播学的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环境和产业环境的变化一直在发生着改变,从最开始为了提升工程师社会地位和工作沟通能力开设的工程英语(Engineering English),到为了提升工程师职业沟通能力而开设的技术写作(Technical Writing),再到后来的技术传播,并逐渐融入包括联机文档、可用性工程、人机交互等内容。但是,培养技术传播者的核心教育目标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塔夫茨大学的萨穆埃尔·钱德勒·厄尔教授在1910年代提出了技术写作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将抽象思想转变为文字的能力;描述一项不在眼前的物体的能力;针对不同读者写作的能力;在写作中充分并清晰的阐述概念的能力。他同时指出了两项重要因素:一是如何将概念翻译成文字,二是如何理解文章的目标读者[6]。这个教学目标的框架直到今天依然是技术传播学教学实践中的核心目标的一部分。

技术传播学教学目标还应该培养学生说服目标受众的能力。按照维基百科对于技术传播的描述,技术传播中的信息必须是受众在做决定或采取行动时有用的,因此技术传播有很强的说服功能,技术传播学教学内容中也包含大量的古典修辞学(Classical Rhetoric)内容。通过掌握古典修辞学的说服三要素——情感诉求(Pathos)、人品诉求(Ethos)和逻辑诉求(Logos),学生应当掌握面对不同受众时的说服能力。

如何理解受众也是技术传播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因为要说服受众,所以必须理解受众。学生在技术传播学的教学中需要掌握移情的能力,即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通过在不同场景下(包括求职、论文写作与答辩、演讲、商业洽谈、申请出国留学等)的情绪追忆、角色扮演、体验分享、情景讨论等方法的学习,学生需要理解不同场景下不同用户的特点,并有针对性的运用技术传播的相应技能。

综上所述,传统的技术传播学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以说服为核心目的的、针对各类受众的表达专业信息的能力。

3.2 新媒体时代的技术传播学教学应当关注的新目标

在新媒体时代出现了大量的新产品,而且用户行为和习惯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技术信息的传播渠道也极大的扩展,甚至主渠道都发生变化。用户(包括专业用户和消费者)获取技术信息的主渠道已经不再是专业性的文档(如产品说明书、用户手册及其它商业文件),新媒体渠道已经成为主流。根据笔者的用人单位调查,以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的技术传播部门为例,已经开始更多的关注社交媒体的技术信息传播,并且与市场营销部门(Marketing)和公共关系部门(Public Relations)紧密配合,在广告和营销活动中采用更新的新媒体手段植入技术信息。这种变化要求技术传播学教学增加对新媒体技术(包括人机交互技术)和可用性工程(包括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的教学和相关能力培养。

学生需要在技术传播学课程上掌握新媒体技术的概念和一些实用方法。新媒体技术是以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一些技术。在技术传播学课程上,一般受课时限制,无法给予学生

大量的技术教学和实践,但可以培养学生对于新媒体技术概念的理解,并通过案例了解各种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方法,培养学生在技术传播实践中设计新媒体技术使用方案的能力。

新媒体时代的技术传播产出物需要充分好用,因此学生还需要在易读性的基础扩展掌握易用性,即运用可用性工程相关方法的能力。可用性工程是工程学中的内容,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到各种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中。可用性工程主要应当包括可用性设计和可用性测试两方面。对于技术传播学的学生无法在教学中掌握过于复杂的可用性工程知识,但可以在技术传播产品的创造过程中掌握“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并有意识的运用初步的一些可用性测试方法(如焦点小组、观察法等)对技术传播产品进行优化。

3.3 根据教学环境和对象调整的目标

本文所论述的技术传播学课程是针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传播学专业本科生和传播学双学位本科生开设的必修专业课,通常针对大三下学期的学生。与其它院校的相关专业相比,教学对象具有相当强的特点,如理工背景、传播学专业知识、科技传播方向等。针对这些特点,在技术传播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增加了一些新的教学目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所有专业均只招收高中理科毕业生,且在本科一、二年级采取通识教育,即所有专业学生均需要学习同样的数学、物理、计算机等课程。因此,本技术传播学课程的教学对象都具有很好的理工科背景知识,受过比较专业的自然科学训练,拥有较好的计算机技能。针对这种情况,在技术传播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在文理结合中适当偏向于技术方向,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技术实践中要应用一些基本的新媒体技术。这些新媒体技术并不一定在课堂内教授,而是通过课堂要求,由学生结合自己的计算机技能和理工背景,在课外进行学习。

不同于段平教授的《专业交际英语》,本课程面对的对象基本上都是传播学专业学生。在上《技术传播学概论》之前,他们已经学习过包括《传播学理论》、《新闻学》、《心理学》、《网络传播》、《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等传播学专业课程,具有比较好的传播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能力。因此,在技术传播学教学中,教学目标更加偏向于技能教学,即在设计的各类场景中进行实际应用从而掌握技术传播中的各项概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在真实场景中的实际应用能力成为了重要的目标。

因为中国科技大学的传播学专业开设在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中,本专业学生的重点培养方向是科技传播,而非语言学传统的写作人才。结合国内的科技传播市场需求,在技术传播学的教学中,比较偏向面向大众的科技类话题,要求学生能够怀疑并辨别科技信息真假,还要能够利用技术传播的方法达到较好的科技传播(科学普及)效果。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技术传播的特点,提出了技术传播学的扩展教学目标:除了让学生掌握传统的专业写作能力、说服能力、受众分析能力外,还需要让学生掌握新媒体技术、可用性工程和一些人机交互技术。针对各个学校的不同情况,在考虑学生背景、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可以对教学目标进行补充或调整。例如在中国科技大学的传播学专业中,《技术传播学概论》的教学更加偏向技术和传播实践,同时比较偏向针对普通大众的科技内容。

受到篇幅限制,本文没有论及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等内容,但结合本文所述的教学目标,各个院校的技术传播学教育应当灵活的设置,而不是强调统一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当然,关于技术传播学教学的其它方面,教育界、学术界和业界还应当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仅为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品牌传播 篇6

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移动互联产业迅猛发展。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通过网络、卫星等渠道逐渐成为信息传播及扩散的主要通道。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传播关系,同时也改变了整个传播的话语环境,加上数字移动技术的广泛运用和电脑、手机等终端的普及,将大众传播带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出现为社会信息的传播和人们的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人们拥有了信息发布的主动权,使得传统的信息传播形态开始改变。这样的局面也为组织的品牌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不少高校也开始意识到,利用多种新媒体手段进行有效的品牌传播才是自身特色化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争夺生源的必然选择。

新媒体的定义及特点

新媒体指的就是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为基础,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其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其一,从本质上来看,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最大的特点是数字化。这样就带来了数字媒体在信息传输量上无限的丰富性和信息形态上纷繁的多样性。在数字化传播时,时空障碍完全消失。新媒体信息基于数字化基础之上带来了信息的易存储和易复制性,而新媒体的数字化特性也是其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根本所在。

其二,从传播方式来看,新媒体信息的传播方式由传统媒体的单向说服性传播向交互传播转变。在新媒体环境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舆论的主体,既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和评论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与现实生活中人们身份的公开性和真实性不同,网民在互联网上一般无需显示真实的身份,这种“面具”特征降低了参与风险,因此,网民敢于在互联网上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和主张,敢于争论、指责和批判。这也使得信息传播由媒体导向向受众导向转变。

其三,从传播内容来看,新媒体传播内容具有前所未有的广泛性和多样性。这是基于新媒体交互性传播方式而言的。新媒体对媒体受众地位的提升,甚至在某个程度上的转化弱化了对传播信息发布前的规范和监管,使得新媒体传播内容不再像传统媒体那样需要经过层层过滤,参与传播的每一个个体都能即时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丰富了新媒体的传播内容。

其四,从传播范围来看,新媒体具有全球性传播的特点。与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围相比,新媒体传播的范围更广,具有一种全球性。这种全球性,实际上也表明了新媒体的传播具有一种开放性的特征。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品牌传播

新媒体有着与传统媒体不一样的特性,这一特性要求高校必须重新调整品牌传播策略。

高校首先需要做好的就是自身网站建设。中国互联网中心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止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4.57亿,其中大学生网民所占的比重为23.2%。高校抓好网络阵地进行品牌建设和传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从本质上来看,高校网站的目的就是为来访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因此,应该从来访者需要的角度来安排和设置网站板块,提供相应信息。

麦可思研究曾以普林斯顿大学和北京大学为例,对比中外大学网站特点(见一),结果发现:国外网站设计多走简洁路线,网站首页往往以图片为主,配以少量文字说明,竭力用最直观的方式让来访者在第一时间感受到学校各方面的生活和信息;国外网站往往只将考生及家长最关心的几项罗列,如本校特色、申请入学、费用与资助、参观本校等,而各项教学成果、学校生活等均以展示的图片链接到相应的二、三级网站;在介绍本校之中,国外网站偏向以活泼轻快的口气向来访者讲述学校特点和优势,通过在校生、毕业生及教师个体访谈向来访者展示学院教学、生活等,各种数据都巧妙地融入内容之中,让来访者对该校产生兴趣。

在当前移动互联信息纷繁的局面下,长篇累牍的文字介绍已经远远不能吸引公众的注意,中心明确的图片和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视频资料才是高校进行直接的自我展示和品牌传播的重要途径。

在建设好学校网站的同时,高校还要注重各大搜索引擎、门户网站及教育类网站的宣传投入。此外,高校要善于利用微博等信息发布平台进行学校品牌建设和宣传。作为近两年新兴的网络信息发布平台,微博在中国拥有广泛的使用人群,其用户使用数量、人群覆盖面以及信息发布量和信息传播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不少高校及内部院、系都开通了微博,并将其作为了对外新闻发布和意见反馈的重要平台。据统计,截止2012年11月29日,仅腾讯微博中高校微博认证账号数量已达16166个。通过对微博内容的管理和关系群的建立,高校能更有效地策划网络话题营销。同时,微博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聚集效应也能使高校在第一时间掌握负面信息的传播情况, 更好的预防和控制舆论危机。

在利用新媒体进行品牌传播的过程中,许多高校都甚少关注传播效果,不注重对传播效果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导致大众面对高校品牌传播的审美疲劳,造成高校投入大量物力和精力的品牌传播收效甚微。当前大多高校都有信息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他们采集一定时期内通过其它域名来访学校网站的数据,只要高校利用好这一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即能得知每天网站来访的主要时段、地区、以及主要域名,这些数据对高校自身来说都是最真实可靠的,可以成为高校选择品牌传播网络媒体的重要依据。

危机事件管理和舆论危机应对

新媒体的运用固然为高校的品牌传播提供了更好的方式和平台,然而,正是由于其信息传播新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危机信息的传播。公众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在各种论坛及社交网站上都能自主发布信息,这样被传播开来的信息首先就带有了发布者的个人主观情绪色彩,而经过不同个人的转发和传播后,信息内容的情绪化倾向可能会更加严重,造成互联网传播内容的不可控性;新媒体传播内容的不可控性使得负面信息也极易留存,即使媒体所揭露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负面信息却不易去除;而且由于互联网信息搜索的便捷性,致使这些信息很容易就被网民找出来,这样负面影响可能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受影响方造成冲击。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高校建立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和舆论危机应对机制。endprint

高校的网络舆情监管主要是为了防止影响甚至损害高校品牌形象的事件和消息的出现,或者在此类事件或消息出现后进行及时的危机处理。从管理层面来说,学校需要安排专门部门和相关人员作为网络舆情管理团队,全面负责网络舆情管理和宣传工作。同时,建立校内信息通报和协调机制,以便及时整合资源,形成上下一致的对外口径,对舆论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高校需要构建“宣传部+二级单位+学生组织”的宣传人力组织模式,以及学校和二级单位双重管理机制,就能很好地对学校内外舆情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控制。

在新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中,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经常以各种论坛等群体讨论形式出现,这种讨论方式会因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而更容易导致群体的情绪化和极端化。尤其是公众通过新媒体手段通常只是进行文字沟通,对文字背后的真实情感并不了解,因此很容易获得某种想象的群体认同感,并在这种群体认同感的激励下走向极端,表现出较弱的推理和判断能力。而在高校发生突发事件时,这种公众的群体非理性状态很容易产生对高校不利的言论甚至行为,进而不断扩散,对高校品牌形象造成严重的冲击。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但并不意味着它不能被预测和预防。要把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就需要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人员做好网络舆情预警工作,对各大网站、论坛、微博等平台的信息进行过滤,时刻关注与高校切身相关的信息。针对高校内部发生事件,要具备对事件走向的预测能力,在事态恶化时就积极采取相关措施予以干预。宣传部门要坚持定时统计上报。同时设立专门的舆情发言人,从而做好舆情的监管和预警工作。

做好高校品牌建设中的舆论危机处理,一是危机发生时要控制负面信息的扩散;二是与公众进行积极而良好的沟通,从而消除负面信息在网络传播中可能产生的偏差,从而将损害降到最低;三是需要高校与主流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是因为主流媒体能凭借自身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在引导社会舆论走向上具有自身的优势;四是高校在危机事件处理时要树立积极主动的态度,通过在主流媒体以及自身网站上发表申明,澄清事实并驳斥不实言论,并在自身网站、微博、BBS等地设立对话平台,解答公众疑问,努力做到信息公开透明,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斐.大众传媒对高校形象的塑造、影响及应对策略[D].陕西师范大学,2007

[2]林慧.高校品牌传播路径与基本策略[J].世纪桥,2008(10)

[3]邱均平,苏金燕.网络信息传播特点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J]. 山东社会科学,2008(5)

[4]黄山,姚思聪.网络信息传播的总体特征分析[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8(5)

[5]罗烨,曹明香.关于高校品牌传播与推广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2)

[6]黄乃考.新媒体时代高校整合品牌传播的基本步骤[J].中国传媒科技,2012(10)

[7]李强.高校危机管理案例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0

新媒体时代传播模式 篇7

1 网络游戏交互式叙事的构成要素

按照美国学者Fried对“互动性”的定义和分类,可以对网络游戏交互式叙事系统互动维度进行大致分类,如图1所示。

玩家首先通过鼠标、键盘进行操作,控制游戏界面,通过鼠标点击或者键盘输入特点的、预先设置好的按键,将信息传递给交互中介,然后交互中介将此信息传送给触发代理器,接着传送给游戏服务器——分析代理器。

2 玩家与计算机交互的叙事元素

网络游戏具有功能完备的设备系统,是实现玩家、计算机、游戏之间进行交流的基础,包括传统的I/O设备(如鼠标、键盘等)和非传统的I/O设备(如旋转方向盘、P5手套等)。

3 玩家与游戏、玩家交互的叙事元素

3.1 虚拟交互的技术——命令集

命令集就是玩家得以操控的“动作集”。玩家可以通过控制硬件设备和相应的软件操作游戏虚拟环境,也可以通过控制解决存在于网络游戏中的潜在冲突。

3.2 虚拟交互的规则——游戏任务

网络游戏的叙事性最直观的表现方式就是故事。故事和游戏的结合在电子游戏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包括拯救地球、拯救公主、帮助公爵等。微观方面,网络游戏中运用了大量的影视视觉效果,如视角转换、蒙太奇效果、插入镜头剪辑等[1]。

学者伽达默尔提出:网络游戏最突出的意义就在于自我呈现。网络游戏中的自我呈现包括:力求扮演多种角色、喜欢更换服装展现自己、在游戏中扮演“人妖号”(女扮男装或男扮女装)、在游戏中喜欢领导团队、游戏中追求影响力和号召力及力求他人了解自己等[2]。游戏学研究专家Jesper Juul提出视频游戏在同一时间,游戏是真实的。因为它们依据真正的规则完成玩家互动[3]。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传播的交互模式以游戏模式为主,游戏作为交互的基础存在。网络游戏之所以能够胜出,其主要原因在于交互模式已经成熟,传者和受者通过游戏的交互能够达到身心的满足。

参考文献

[1]张新军.故事与游戏:走向数字叙事学[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248-252.

[2]刘赛.网络游戏行为的结构一一项探索性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 篇8

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了解我们生存环境的重要渠道。为了适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时代的新闻传播需要媒体融合,媒体融合就是传统上需要依靠多种媒介技术来提供的内容和服务被整合在一种媒介之上,而这种媒介通常就是数字网络媒介。

在新媒体没有出现之前,对于新闻的传播主要依靠印刷媒介、广播和电视的电子媒介来传递。电媒介让我们在指定的空间中接受着国内外信息的涌人。所谓的昨天的新闻今天报,是因为传统的新闻媒介即使再怎么迅速也需要一个前期采集、录制,后期剪辑的过程。新媒体改变了以往新闻的所谓“即时性”传递,而真真切切地做到了任意空间即时的“现在的新闻现在报”的传播特征。消息类新闻的第一要义“快”也在新媒体时代下得到了迅速的施展。因此我们说传统媒体的“时效性”远不及新媒体。

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在大大增强的前提下,也由于多种媒介的融合,更增加了新闻的传播的量。媒介融合后多种媒介以不同方式对新闻的传播条数的量可从原来广播与电视每天数十条变成数百条,甚至千条新闻。进入新媒体时代,人们对于新闻信息的接受已由被动转为不知觉地控制中,新媒体带给受众的不再是单向性的,而是以“互动性”较强的方式在传播着,在新闻信息巨量传播中更要注重新闻阐述的真实性、合理性和科学性。新闻下面出现的评论,到BBS,博客再到微博,短信互动平台,在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着互动传播。2009年5月份发生的一位普通女青年“邓玉娇”事件,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中掺进了自己的褒贬倾向和善恶价值判断,把受众带入到不真实的事件中。现在新闻的发生基本上和事实同步发生,各种传播手段的丰富“抢新闻”的现象已渐渐消亡。

公众新闻期待意识已随着新媒体的出现而进入到泛化时代时刻都在期待着新闻信息的传递,更形成了新闻信息的全时性播出效应。新媒体不仅可以提供大量的最新消息,还可以提供新闻背景、资料,满足读者多方面的信息需求。随着新媒体手段的增多,并伴随多渠道的信息传送,已经没有天下不知道的事件的存在。新媒体的出现,使传统媒体24小时为一个周期的出版概念被打破,电子报纸通过光纤通讯线路,瞬间可以到达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传媒的力量是巨大的,2010年l0月19日李刚的儿子乜是凭借各大电视台,在网络、网络电视台、手机报纸、手机电视,以及在第二天的各大报纸与《新闻1+1》评论节目等媒体,“一夜成名”。

不同的媒体个体之间可以相互联系,对同一主题或同一系列主题所进行的报道。以世界杯为例,。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央视由传统的单一电视报道转向电视、互联网和手机三个重要媒体平台的联动,搭建了“全媒体”转播平台,全国性和地方性平面媒体也加入了世界杯的报道行列,还出现了一种大型体育报道合作方式,即应急新闻联合体。每家媒体都有供稿的义务和使用其他人稿件的权利,借此来挖掘新闻深度、扩大信息传播范围。

所谓的新媒体的“新”字主要是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够与时俱进。传统的传媒教育由于其严格的选拔制度和标准化的选拔方式使得传媒人才创新不够。《北京青年报》社长张延平曾谈到:“实施公开招聘,最后录取最多的不是大学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实际需要的是既能跑动又有思想的记者,既能管版又能管人的大编辑,既懂媒体又懂经营媒体的管理者,既懂传统媒体,又懂新媒体的跨媒体人才。”新媒体能够融合多种媒体于一身,其兼容并包的特质,要求新媒体人才培养具有开放性的思维,要打破僵化的传统思维,以包容性、多样性来铸就新媒体的辉煌。新媒体传播速度之快,要求新媒体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能够把新闻传播理论与新媒体技术进行完美的结合,创造出有价值的新闻作品,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新闻信息制作、把关与传播,满足大众的信息需求。新媒体的价值在于传播客观的新闻知识的同时,把创新型思维方式传播给广大的受众。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 篇9

1 新媒体的涵义

传播信息的介质就是媒体。换而言之, 媒体就是一个提供信息传播的宣传平台。传统的媒体主要分为四大类:报纸、广播、电视和杂志。然而, 伴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进步发展, 户外媒体、网络媒体以及新媒体纷至沓来。

新媒体就是新型 (兴) 媒体的统称, 是社会的产物。所谓新媒体就是网络、数字以及计算机技术, 是把手机和数字电视以及电脑作为终端, 向受众传递娱乐服务以及最新信息的媒体形态。新媒体改变了传统信息单向传播的方式, 使得新媒体中的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接受者或是信息的传播者与制造者。在有关信息方面, 不再是被动接受, 而是主动运用和利用。

2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变化

新媒体是以个人为中心, 是传统媒体的升级优化。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新媒体。例如: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 电视是相对于广播的新媒体, 然而网络则相对电视是新媒体。社会科学在不断进步发展的过程中, 新媒体时代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例如数字媒体的到来。

2.1 社交媒体的转变发展

所谓社交媒体, 就是现当代人们进行社会交往交流的工具。社交媒体是新媒体发展领域中变化最为显著的。由古代的飞鸽传书到现代的快递邮寄, 博客、论坛、贴吧, 以及交友社区, 再到如今的QQ、微博、微信朋友圈等。这些都是人们进行照片共享、音乐共享、视频共享以及经验交流的平台, 都在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不断地变化。交流便捷, 传播速度快, 信息涉及广, 运行机制灵活多变。人们可以自主选择,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个人需求进行操作与运用。社交媒体逐渐被大众所认可, 形成了与用户之间交流最为频繁的平台。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商业用户逐渐利用社交平台来实现自己的营销手段, 最为典型的就是微商。

2.2 网络视频的进步发展

世界各地的宽带网络在高速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升级, 网络视频在新媒体中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由一开始的百度视频、优酷、土豆, 以及搜狐视频, 到如今的乐视TV, 腾讯, 爱奇艺和PPTV等多家实力相当的视频媒体同步竞争, 更有诸多的卫视TV加入竞争行列。内容丰富多样的网络视频充斥着互联网。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 或是综艺娱乐和经济节目, 又或是教学微课堂视频, 网友自制搞笑网络视频等, 应有尽有。可谓是极大的满足了受众的视觉需求。与传统被动的观看电视节目, 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弥补了电视播放的弊端, 展现了新型媒体的优势。与此同时, 国家网络电视还打造了方便用户观看的“三网融合”, 即汇合手机电视与网络电视以及移动媒体于一体的媒体平台, 重播直播或是在线离线观看均可。

2.3 受众观念的转变

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是单向传播, 强调的是以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的传播形式。受众获知信息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然而新媒体时代是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以及大众传播, 这三种传播方式融合一体, 使得受众与信息传播者的身份没有明显的差别。受众的选择具有多样化,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信息,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意见领袖, 每个人也都可能是信息的发布者与传播者, 这些都取决于受众个人的选择。受众的关注点不同, 选择的内容也就不同。

3 新媒体时代传播研究转型的策略

新媒体是建立依托在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基础上的。若是说传统媒体是工业社会的产物, 那么, 新媒体就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发展尽管有很多优势, 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例如, 信息发布的多样化给新闻信息的“把关人”带来了挑战;互联网的蓬勃发展, 给网络信息管理增加困难等等。因此, 在新媒体时代传播中, 应该将传统媒体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更好的促进社会信息的发展。

3.1 对传播主体加深认识

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严重冲击下, 进行了自我改革与创新。传统媒体在其不断发展中, 通过开发新媒体产品与不断拓宽信息的传播渠道, 从而完成自我革新。例如, 传统广播电视报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以及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 将信息以多渠道的形式进行传递。尽管这样革新的方式使得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下, 不可否认的是传播主题已经发生改变。传统的单方向传播形态已然改变, 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在新媒体时代已经充分展现, 信息来源多元化。受众有自我选择权,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因此, 媒体必须重视受众的关注点, 了解到受众所想要了解的信息, 加深对传播主体的认识, 从而做出相应的对策。

3.2 加强媒体与用户之间的沟通

在新媒体时代发展中, 用户有发表个人意见和建议的权利。媒体在自我运行中, 除了传播信息与发表自我建议与意见外, 还要认真倾听用户的声音, 提高用户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从而掌握用户的需求, 与用户平等的进行交流, 虚心接受用户提出的意见, 从而不断完善自我。尊重不同用户的发言和言论观点, 做好“把关人”的身份, 积极引导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言论。

4 结束语

时代在召唤, 社会在发展, 科学在进步。针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本文就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进行了探讨, 从新媒体的涵义入手, 从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变化发展的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从而提出新媒体时代传播研究转型的策略。对于新媒体时代要实现真正的传播研究转型, 就必须重视传播的主体, 加强与用户的沟通交流。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 新媒体时代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它以自身特有的传播优势, 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生活习惯以及工作生产方式, 迫使传统媒体遭受到强烈的冲击。新媒体时代带给社会以全新面貌, 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传播,转型

参考文献

[1]侯丽丽.新媒体的互动传播原理与应用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 2012 (07) .

新媒体时代广告传播策略探析 篇10

一、广告形态传播策略的制定

在广告的形态发展的趋势之下, 传媒广告开始与众多的电视和电影展开了深度的合作, 共同建设体系完备的现代化的开发产业链。节目以自己较高的收视率和人气为发展导向与热播的电视剧或者电影进行合作, 选取明星大咖作为推广的代言人, 在热播的综艺节目上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推广, 同时与众多的企业和开发商相互合作, 共同来开发有创意的商品或者综艺形式, 借助电影的人物形象和票房卖点为契机, 开发新的传媒广告形态, 建设专属的开发产业链, 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收益。现在众多的传媒广告都在进行风景名胜的实景拍摄的过程中, 进行直播, 这样不仅可以直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还可以大幅度的增加人气。以奔跑吧兄弟为例, 众多的取景的地点都选择了在大多数的风景名胜的地区作为实际的拍摄地点, 这样的区位选择不仅可以增加节目的直接收视率还可以增加节目的人气指数, 同样与当地旅游公司进行合作可以有效地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快速的发展, 促进区域旅游产业链的形成, 还可以与综艺节目的直播和旅游区域的知名度进行人气的互补, 扩大产业链的规模, 调整旅游产业的结构。同时众多的节目旅游线路的打造也促进了区域旅游业的火爆。在媒体运营的过程中穿插新媒体广告可以有效地吸引观众的眼球。

二、广告传播形式的革新

新媒体时代的广告传播形势是多种多样的, 按照种类的属性来说, 可以有直接形式的产业渠道推广, 也可以有间接形式的产业形式的推广, 主要以固定渠道的推广方式为主, 进行直接的衍生品销售, 但是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电视多媒体技术的进步, 推广的方式和推广的渠道也变得宽泛了起来, 手段也多种多样, 形式也花样百出。传媒广告的版权持有者在节目获得成功的时候可以直接的授权一些厂家对综艺节目中的人物形象及形式内容变成产品进行生产, 形成直接的垂直销售体系, 生产商可以从中赚取到可观的利润, 版权持有者可以坐等分成。不过这需要节目具有较高的人气, 同时具有较高的商业炒作热点, 同时具备较大的商业开发的价值, 这样才有利可取, 既可以赚取可观的收益也可以收获较大的知名度。在一些节目举办的现场, 有时会邀请一些明星大咖坐镇现场与观众进行直接的互动, 在节目的引导下明星会向观众直接介绍一些商业产品, 或者是商业活动, 吸引或者鼓励观众以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去参与, 达到商业推广的目的, 这样主要是依赖于节目的忠实粉丝和明星较高的人气为基础, 进行商业推广, 有着一定因素的限制, 不利于长远的发展。

三、互联网手段策略的传播

如何真正使互联网高效、全面的思维渗透进一档广告的营销骨髓, 并且在“互联网+”的理念下真正服务受众并形成良性多频次互动, 各大电视媒体与网络传媒都在与互联网公司寻求深入的技术合作, 想依靠互联网的技术进行产业链更大范围的推广, 众多的综艺节目的运营商通过互联网的平台与观众进行线上交流, 在线上直接进行衍生品的推广, 吸引更多社会群体的目光。微信是大家常用的社交客户端, 一些综艺节目的运营商以微信为平台与观众进行现场直播的直接互动。通过官方的微信账号扫描二维码与场外的观众进行直接的互动, 场外的观众通过扫描二维码参与现场的活动, 利用微信摇一摇的形式进行有奖参与, 直接参与到节目的活动过程去。这些手段的利用可以有效地提高传媒广告的知名度和收视率, 吸引着更多人参与到活动当中去。传媒广告的价值主要在于的文化定位和收视率, 换言之, 也就是有多少人真正欣赏你的这个广告。而收视率较一般的广告, 虽然不具备较高的文化价值定位, 但是它通过明星大咖对衍生品的形象代言和广告宣传, 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收视率, 同时通过明星大咖对衍生品的推广, 也让观众深刻认识到了其价值, 提高了节目自身和衍生品的知名度, 为追求较大的商业价值奠定了基础。同时依据明星影响力的不同, 针对不同文化定位的媒体运营方式选取不同的广告形式在社交媒体或者其他的媒体平台上进行在线推广, 通过明星自身的使用或者喜爱, 为广告产品进行代言, 提高产品的影响力。

四、结语

随着我国移动传播技术的全方位, 多元化的发展, 在现代媒体的传播的过程中, 结合多媒体自身的技术, 制定符合于时代趋势的移动传媒广告, 对于广告的内容要进行准确的文化定位, 对于广告的创意要奇特, 能够充分的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同时要与一些节目和电视台进行合作, 扩大广告的影响力。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地进步, 移动多媒体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在我国新媒体时代的进步中, 如何依靠技术手段和移动传媒的运营方式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占领传播的制高点, 这就需要结合于社会移动传媒发展的特点, 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的策略, 保证新媒体时代的广告能在社会群体中顺利的传播。随着近年来我国多媒体事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综艺新媒体广告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越来越多的主流卫视都推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媒体广告, 迎来了越来越多的观众的喜爱。在电视的荧屏是上形成了“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的综艺盛典。但是面对这些缤纷缭乱的局面, 广告运营商如何制定符合于媒体时尚发展的传播策略, 需要慎重考虑。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广告,传播策略,现状研究

参考文献

[1]陶喜红.中国期刊产业市场结构的特征[J].国际新闻界, 2011 (03) .

[2]朱春阳.传媒产业规制:背景演变、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8 (03) .

新媒体时代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 篇11

关键词:媒体艺术 媒体技术 文化遗产

一、文化遗产的传播是传承和保护的基础

如何运用正确的传播形式进行文化遗产内容的传播与教育,是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中的关键问题。这种针对性要具体到受众群体的分类乃至区域的分类,深入的定向原则是很有利于文化遗产内容传播的。不同的内容的文化遗产所处的环境区域不同,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是受众群体是没有办法严格界定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人们追求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标准差异也越来越大。在文化遗产发源地生活的群体不都是完全愿意专注于了解和继承其文化遗产内容的。但是,在其发源地以外的区域,也会有人想去了解和学习甚至想成为其文化的传承者。因此,传播的方式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有了具体的传播目标和方法手段,就有将其进行传承以及保护下去的可能性,这是文化遗产传播、保护和传承活动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二、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

现代科技引领我们的生活进入了新媒体时代的大环境,这意味着人们生产、生活和学习已经进入了全新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和渠道不再仅仅依靠传统的感官进行获取。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已经融入人类社会活动中并成为了人类的习惯。

1923年,被人们认为是一场电影技术工业革命的第一部同步有声电影在纽约公映,如今,人们已对新媒体时代2D和3D电影习以为常,更不要说令人瞩目的7D互动电影的普及。同2D和3D效果相比,7D互动电影更像是一场动感之旅,它把影音的艺术,通过传感,光感,震动等一系列互动手段综合起来,再加上五维度场景的包揽,立刻将观看者引入到身临其境般的影片叙事中。它将游戏娱乐与动感影院技术巧妙结合,使观影者能够成为电影中的角色,介入影片事先设置的环境与剧情,让观影者身临其境般感受到自己就是电影里的一分子,并持续与影片内容产生交互作用。7D电影几乎和观众所有的感官进行了充分的互动。而这种互动式的体验最终带来的效果是激发了人的兴趣点和满足了人们喜好新奇的心理,这样的结果恰恰做到了有效的信息传播。那么,在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过程中,适当地运用我们的科技和艺术的力量应该也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从而达到进一步的传承和保护的目的。

三、文化遗产的传播方式

1.“以人为本”的传播与传承

任何种类的文化遗产的发展都体现了特定民族、国家和地域内的人们的独特创造力,其创造、实现和传承、传播均需要人的参与,都需要人的语言和行为方能完成,因而人是文化遗产的主体。这些由人类共同创造和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因此,文化遗产的传播必须“以人为本”,以一种人们乐于接受,理解的方式自然地继承与传播。

新媒体时代,我们有成熟的全息影像技术和先进的全息投影设备,也有着全新的计算机互动技术。如果我们将人类文明的部分遗产,利用科技手段进行全新的还原并且与其能够进行互动,相信这种充满趣味性的传播方法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011年,Google公司推出艺术计划(Google Art Project),Google与世界各地博物馆合作,利用Google街景技术拍摄博物馆内部实景,并且以超高像素拍摄馆内历史名画。现在已将来自 6000 多位艺术家的数万件艺术品搬上了网络。其中,不仅精选了一些名作的超高清图片,而且还对 3 万多张图片进行了整合。这种街景视图的技术的使用,为各美术馆打造了 360度的导览功能。 Google艺术计划项目的成就让人们获得了一种额外的文化体验。网络博物馆使观众从知识的接受者, 变成主动的探索者。不仅如此,它同实体博物馆形成的“社区文化”,将博物馆逐渐发展成为公众文化活动的中心,这种常态化多元化的互动体验,更好地推动了文化遗产传播的持续发展。

2.新媒体技术支持下的文化遗产互动式传播与传承

潜移默化的互动方式带来的效果或许更完美。我们通过技术手段还原文化遗产的原貌,会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并且会造成翻天覆地的改变。这种对历史及文化艺术重新审视的行为,会深刻地提醒人们文化遗产内容保护的重要性。

莫里吉奥塞拉奇尼(Maurizio Seracini)是一位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的学者,他在意大利创建了一所利用高科技进行艺术品诊断的学校。他的团队通过科技手段解开了一个长达五个世纪的谜团,关于达芬奇失传的作品——那幅本来应该保存于佛罗伦萨的韦奇奥宫 500人大厅的名画“安吉亚里之战”。他的团队先后用了近10年的时间,依靠3D技术、热成像技术、雷达装置、射线荧光光谱技术和X光射线衍射等技术,成功地重现了500人大厅重修之前的面貌。不仅如此,他们还找到了“安吉亚里之战”这幅画。就是因为这幅作品,达芬奇才被认为是那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科技已经为我们的历史写下了新的篇章或者说至少更新了我们的历史。 莫里吉奥塞拉奇尼(Maurizio Seracini)的团队认为不应该只有研究者可以享受、发掘和探索这些秘密的乐趣。为了让更多人广泛了解这些技术,他们的研究团队决定开发出一种可以广泛应用于平板电脑上的应用程序,让更多人有机会去体验发掘和探索的乐趣。这不只是满足好奇心,因为它改变的不只是你看到的图像,还改变了图像学和艺术品的意义。并且这个方式很先进也很简单,每个人都能掌握它。当人们走过博物馆无数的房间时,你可以成为探险故事的主演而不是被动地去欣赏。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作为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国家,我们也意识到这些文化资源的重要价值,仅仅是文字和图片上的宣传,无法达到好的效果。近些年,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博物馆领域的尝试也得到了不错的效果。例如,早在2003年,北京故宫数字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就制作了《紫禁城·天子的宫殿》VR作品。总所周知,出于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故宫内一些建筑的内部结构是很难向观众开放的,但这些精美壮观的内部装饰,如果无法一一展现在世人面前,是非常遗憾的。因此,他们利用数字技术,还原了宫殿中大木结构以及斗拱的搭建过程,观看的过程就好像观众自己在搭建一座建筑,非常直观和具体。不仅如此,体感操作设备,多点触控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这些人机交互的方式,使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通过简单的动作、声音等操作,就可以完成与VR作品的互动,这种让观众直接参与其中的方法,也是未来信息传播的趋势。

科学技术的力量赋予了文化遗产挖掘精神一个新的标准:为保护文化遗产而衍生出的工程学,它实际上已经成为把艺术与科学融合在一起的标志。重新发掘艺术作品的文化价值对于今天的我们是特别急需的。将未来科技应用到历史文化之中会为我们带来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四、国际化的技术合作与资源共享的研究体系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不仅应该加强自身的保护工作,也要重视与周边国家的技术合作与交流。首先,应该在世界范围内积极开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互动,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优秀和先进的经验技术。其次,应该形成资源共享的研究体系,这也是促进各国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中国是一个区域影响力很大的世界性国家,它的很多文化遗产都是多国共同享有的。因此,良好的合作态度和胸怀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在东北亚地区的韩国、中国、日本三个国家就有这样的学术合作成果:2015年11月30日,在韩国首尔举行了"东北亚名人会"第十次会议,会上发布了新书《韩中日共用常见808汉字表》,这本书成为名人会十年历史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三国学者在历经10年的学术研究的合作过程中,为韩中日三国的文化交流和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掌握了拉丁语,就可以轻松地理解欧洲的古典文化,同样的,了解了汉字就可以很好地了解韩中日三国的东洋文化。韩国、中国和日本是汉字文化圈的三大轴心,汉字是韩中日三国间可以进行知识和文化交流的媒介和连接环,就算不会说,只要会写汉字,三国之间就可以进行沟通。如果我们将更多类似的合作和资源共享方式,运用到人类文化遗产传播、传承和保护当中去,那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传承与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是没有种族、地域和国家界限的,这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责任和义务。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涉及到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所以每个人都应不惜余力的去传播、传承和保护它。

参考文献:

[1]彭冬梅,潘鲁生,孙守迁.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J].艺术研究,2006(1).

[2]谭必勇.张莹.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1(4).

[3]张贺.记住“回家的路”路有多难——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喜与忧[N].人民日报,2007-05-31.

[4]张云崖.牛爱军,虞定海.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性传承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7).

[5]李晓霞.图书馆网页设计中应关注的内容[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3(1).

[6]胡继云.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对传统武术保护的认识[J].搏击·武术科学,2008(8).

新媒体时代广告传播的新特点 篇12

1 广告信息的多次传播与舆论效应

移动互联网新的信息交互方式带来了很多新的场景,带来了消费精神的新发散,所以从新的消费精神来讲更多的是从过去的追求功能角度到追求情感价值的实现、观念价值的实现,在喧嚣的媒介环境中,移动互联网正冲击着一切,新媒体的显著特点就是互动与分享,相比传统媒体广告的一次传播,新媒体广告可以形成二次传播、三次传播、病毒传播。当今,自媒体的流行,对微信公号以外的媒体意味着:内容制作、内容分发及商业模式这三个核心环节的第二次推倒重建,衡量一个广告影响力的标准逐渐演变为“能不能被用户分享”。

新媒体时代,广告主可以借助新型的传播手段和技术增加广告的影响力与传播效果,当广告投放至社交媒体后,受众会对广告内容进行筛选与选择,当被受众接受后,传播过程会自主延续,转化为民间舆论的形态继续扩大影响力。因此,广告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而是通过新媒介的传播转换成为一种舆论声音,实现信息即时互动,使得信息的传播延伸下去,在更广的范围继续发挥作用。正如2015年12月百事可乐在微信朋友圈里投放的贺岁微电影广告《把乐带回家之猴王世家》,微电影上线之后引爆朋友圈,造成刷屏,片中“苦练七十二变,才能笑对八十一难”迅速成为金句。从腾讯社交广告提供的数据来看,这支微电影共收获了1.03亿的曝光次数,2亿多次的视频观看量,以及32万的点赞,13.4万的分享与收藏量,自媒体们纷纷争相转发,引发二次传播,更有“人民日报”党报和钱江晚报等纸媒的自发效应,共计约有数十家媒体自发报道,再次扩大外围声量,限量版纪念罐也在推出2小时内就被抢购一空,超过预期,传播效果成功,营销结果令人惊喜。

2 广告和基于互联网的内容营销共生,与公关界限模糊

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传播平台和内容生产者互相依赖,广播式传播和社会化传播共生,新的广告生态链条和业态形成,并打破了过去媒体、广告、公关界限分明的生态链模式,借助于社交媒体的强大功能和影响力,广告传播是与潜在客户进行对话,并引导和说服他们采取行动。现在的广告传播已经是参与对话,并与人们建立联系,而不再是一味的单向式推销,广告和基于互联网的内容营销共生,广告和公关的界限将逐步模糊,新媒体所带来的口碑传播,越发让广告公关化、让公关事件化。

大众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个人同时生活在现实空间和意识空间,而意识空间对受众消费决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未来谁掌握的人们的意识空间,谁就掌握的人们的消费方向,而新媒体就是企业打通人们现实空间和意识空间的法宝,最关键的就在于传统媒体是回合制的单向告知,新媒体则是即时的互动与传播,一个产品上市的广告调性出现偏差,新媒体凭借其强大的传播力,可以迅速传播开始,引发舆论,一个广告行为瞬间转化为公关事件。广告传播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要和利益相关者沟通,沟通需要互动,单向传统则无法构成沟通,在每一个新媒体的节点,都相对于它所对应的传统媒体有反应发布效果的渠道优势、时间优势、创意优势,也就是互动优势。广告、公关发布方(主人和渠道)有互动的需求、发布平台有支持互动的条件,互动把营销最重要的手段公关和广告融合在一起。

3 广告传播形态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广告传播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口口相传,而是报纸到互联网,电视广播到手机,以及不同媒介之间的信息传播,比如通过微博、网页、微信甚至是网络节目进行产品的推广与营销。即在新媒体时代,传播形式的互动性、媒介形态的多样性、广告内容的多样性是广告传播的显著特点。手段的多样化,使得广告的传播更加快速,广告的覆盖率更加广泛,同时广告主对于广告传播方式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增加了广告市场的竞争,这种情况之下,最受益的就是广告主[1]。相对于传统媒体只能被动接受而言,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接受者可以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通讯技术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这使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如微博营销,将明星效应与新媒体效应相结合,不断拓展企业广告的市场效应[2],粉丝是金,转发是银,从“我型我秀”出道,薛之谦的偶像路并不顺畅,因为频频透过微博发段子而重新走上事业巅峰,2016年3月的一条微博,薛之谦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向粉丝诉说了自己皮肤干燥、容易长痘的苦恼,透露出自己亟需改变皮肤干燥问题的紧迫性,在与粉丝产生共鸣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推荐了御用化妆师推荐的天然护肤品牌Calibio嘉莉比奥,短短的时间内就收获了120 000个赞,20 000条评论,9 400条转发,利用名人效应和微博的爆炸性传播,结合Calibio嘉莉比奥本身的大牌效应,完成了一场化妆品品牌在移动端的完美营销。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推广模式广告定位明确,互动性强,口碑效应好,影响力大,成本也相对较低,有益于真正实现品牌的有效传播。

4 广告信息的创新传播

新媒体时代也是一个交互营销时代,是讲究情感和价值观的广告营销时代,而营销的核心逻辑依然没有变化,即是理解用户并且创造出真正被他们能够认可的价值,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兴起彻底改变了人们获取、接受信息的方式与量级,消费者不再只是手持报纸杂志或者端坐电视机前,就会因为精心设计的广告而做出购买决定,ISMAS是现今广告传播的新法则,即Interest(兴趣)、Search(搜索)、mouth(口碑)、Action(行动)和Share(分享)。新媒体时代下,受众不再是媒体身后单纯的数字指标,个体价值在信息爆炸中得到提升与再定义,在新的媒介环境里,消费者的行为模式不再是注意力的吸引,形成购买行为,而是在互联网下,消费者已经养成了主动使用媒体的习惯,兴趣则成了关注的核心。因此,单纯的信息传递只会造成信息流广告的同质性与单一化,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是广告传播必须要重视的一点,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才是一切可能的开始。

如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NIKE针对奥运会的赛场实时变化,进行快速反应,对体育精神进行再赋予,大打感情牌,赛事结果一出来,耐克立刻就在微博进行互动,放出广告,当太多品牌都在赞美奥运赛场的“第一”时,“第一”反而被淹没。耐克把比赛场上,人们也许很难记得的“第二,第三,第N”,打造成耐克品牌策略的“第一”,“伟大”二字成为广告文案的核心,耐克是第一个用心关注无缘奖牌的奥运选手的运动品牌,再次定牌品牌人文内涵,与消费者产生强烈共鸣,引发热议,广告传播极为成功。

5 结束语

2010年是移动互联网的元年,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新媒体独有的媒介特性也使媒体环境更趋复杂化,产品是基础,营销是推动力,广告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在将来高科技加传媒的终端广告形式下、追逐经济利益的根本动力下,探索新的广告传播方式将成为未来市场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徐佳.新媒体时代广告传播新思路[J].现代视听,2011(9):31-33.

上一篇:双排搅拌桩下一篇:中学生作文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