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论文

2024-09-05

全媒体时代论文(精选12篇)

全媒体时代论文 篇1

尽管学界并未被清晰界定“全媒体”的概念, 但媒介信息传播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 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 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 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 并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时——[1]应用层面的“全媒体”已被公众广泛感知。近六亿网民和不断进步的信息手段, 对全媒体环境下政府的媒体运用提出了更高要求。正确研判新时期传播环境中的新表征、新变化, 对于高效、合理运用媒体、引导舆情有重要参考意义。

一、全媒体时代的新情态分析

从2012年底席卷全球的“棱镜门”事件, 到至今仍未平息的“秦火火”、“薛蛮子”事件——当“信息安全”、“媒介权力”成为热点词汇, “公民记者”广泛实施社会监督的同时, 新传播环境下的媒介生态也在发生新变革。

(1) 媒介形态更新快, 功能广。梳理2010年后逐渐推广的新媒介形态, 以社会交往为主要功能的微博、微信、易信;以个人智能移动终端为应用平台的App、安卓端;依托视频、诗歌、艺术展示等文化形式的“微小说”、“微电影”、“新媒体艺术”等层出不穷, 功能上的复合定位高度契合了受众需求的个性体现。新传播环境加速了单一角色的多重转变, 谷歌迅速完成了从搜索引擎服务方, 向系统开发商、硬件开发商等多种角色的转变;在我国, 百度、腾讯、新浪、网易等涉足新媒体的企业亦快速实现角色转变, 媒介功能从单一领域向复合型、多样化延伸, 受众的高粘性往往左右舆论事件的倾向和走势, 对社会各个层面产生重要影响。

(2) 传统媒体逐渐回归。2013年8月19日, 上海交大舆情研究实验室发布“2013年《舆情蓝皮书》”, 代表性案例中“肯德基速成鸡事件”、“毒胶囊事件”、“白酒塑化剂风波”等一批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都是由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率先曝光, 引发舆论高潮。传统媒体自我功能的延展和受众的理性回归, 促使传统媒体重回“主流”。在核心竞争力及竞争优势的不断探索、融中有异, 互助互补成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生且繁荣发展的全新态势。

(3) 新媒体也遭“冷落”。2012年12月5日, 《第十一届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的发布显示了政府新媒体建设程度的提高。仅以政府网站工程建设为例, 报告显示, 截至2012年底, 全国47个副省级以上地方政府开通网站, 网站及信用信息公开专栏的开通率达到百分之百;副省级以上地方所辖部门级区县的专栏覆盖率达89%, 比2011年提高了43.9%。[2]但是, 政府网站的高开通率与舆情引导不利, 两极走势客观存在。2012年1月, “三亚海鲜被宰”事件中, 三亚政府通过官方微博进行回应, 其“零投诉”的态度以及“对恶意攻击三亚的人依法追究责任”的反应导致舆情再次升温, “护短”言论导致政府十分被动。2012年8月, “悍匪”周克华落网后数十天内, “被复活”言论高涨, 重庆市政府、重庆市公安局被动利用官方微博多次辟谣。随着互联网传播走向常态, 政府网站往往陷入新传播形式, 低关注度、低引导效果的尴尬局面, 舆情引导遭受“冷遇”, 导致集体“失语”。

二、纵向维度, 构建长效机制

全媒体时代长效持久的政府媒体运用策略, 基于新传播形势下的新情态分析, 突出趋势预测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以传播效果为重要指标, 尊重传播规律和传播技巧的应用, 从构建时间、推广平台的纵、横两个维度, 兼顾缓急并重、新老并用、常态与非常态的协调统一。

(1) 立足长远发展, 常态与非常态并重。常态情境中关注度高、公信力强、传播效果好的媒体, 才有可能在非常态情境中有效引导舆论。主动分析受众的接受心理及接受习惯, 是传播行为对受众产生影响的首要前提, 是舆情应对的关键。例如, 新时期受众对观点空洞化、表达生硬化的新闻表现出“疲劳”, 舆论引导中就尝试用形象、具体、简洁的方式获得受众认同;新时期受众青睐图片、音频等多媒体形式, 注重互动交流中得到的价值体现, 舆论引导中就尝试丰富多样、易于接受的传播形式。其次, 将非常态情境中的舆论引导常态化, 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和持久执行的态度, 强调舆论引导的价值和意义, 落实舆论引导的规范化、稳定化。例如, 在“秦火火”、“薛蛮子”等网络大V事件的报道中, 注重阐明“网络谣传”与“网络传播”的差异, 明确“公民权利”与“网络犯罪”的区别, 并借助非常态情境中较为密集的舆论引导, 构建起常态情境中规范、有序的舆论环境。

(2) 确保常态公信力, 保障政府网站信息安全。政府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影响力与感召力, 维持了不确定的突发事件、风险事件中社会成员与政府之间的信赖关系, 是社会稳定的必然前提。2013年3月19日,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 (CNCERT) 发布报告显示, 2012年我国境内被篡改网站数量为16388个, 其中政府网站1802个, 同比增长6.1%和21.4%, [3]政府网站成为网络安全事件的多发领域。面向移动互联网的政府端口亦是多发区域, 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样本同比增长25倍, 其中约82.5%针对安卓平台。保障政府网站的信息安全, 特别是推广其唯一“官方”身份的认知度有其必要性。在此基础上, 可以在政府官方网站上推广官方微信、微博等移动端口的下载平台, 避免移动端口的混乱无序。许多商业网站在信息安全及“官方”平台推广中积累了大量经验, 亦值得借鉴。

(3) 抢占非常态舆论先机, 助推“航母式”网络媒体。2006年7月30日, 陕西新闻网 (后更名“西部网”) 的上线标志着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了自己的省级重点新闻网站。2012年10月“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品牌大奖”获奖名单显示, [4]十大新闻网站品牌中湖南“华声在线”、广东“南方网”、上海“东方网”、天津“北方 (下转第80页) (上接第57页) 网”位列“人民网”、“新华网”等国家新闻网站之后, 占据四席;而烟台“胶东在线”、宁波“中国宁波网”的第九、第十排名亦体现出地市级新闻网站的强大传播力。河南“大河网”《焦点网谈》、湖南“红网”《百姓呼声》等网络专栏屡获中国新闻奖。整合媒体资源组建大型网络平台的“千龙模式”、突显“渝派、务实”的重庆“华龙网”等……, 近年来, 部分省级、地市级新闻网站都在探索与实践中创新, 切实成为点击率高、传播效果好的真正主流媒体。传播学认为, 受众乐于使用并接受某种媒体或讯息, 总是源于自身的使用需要。服务性强、贴近性强、信息量大的“航母型”网络媒体, 比起功能较为单一的政府网站, 在受众接受及传播效果上体现出天然优势。一方面, 民生新闻、服务资讯、教育文化等内容的注入与受众需求有较高契合;另一方面, 其隶属关系和组织形式决定了与政府舆论导向的较强统一, 在常态及非常态情境中都能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横向维度, 打造全方位媒体平台

新媒体在技术上突破了传统媒体表达形式单一、互动性差、信息容量小的局限, 却存在情感交流不足、解读碎片化、渠道难以规范的先天弊病。统筹协调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发展关系, 力求优势互补、新旧融合。

(1) 关注新兴受众, “老”媒体拓展新平台。移动舆情终端系统的研发及推广, 基于主动关注新时期受众偏好, 实现有效传播的基础上。从受众角度看, 智能移动终端受到青睐的根本原因在于个性化、倾向性需求的实现;此外, 选择过程体现了极强的自主性满足。换言之, 受众对于不感兴趣的软件可以删除甚至无视, 而对青睐的软件终端体现出极好的接受态度。因此, 与受众应用心理及应用实际存在差异的移动软件终端难以获得认同, 能够切实服务受众的应用型移动终端接受度高;此外, 无法展现新媒体传播优势, 与传统媒体差异不大的“同质化”移动终端难以获得青睐。

(2) 回归本位职能, 新媒体延伸“老”责任。2012年, 美国总统奥巴马成功连任后, 公开肯定了其竞选团队借助Twitter、Facebook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的“拉票”卓有成效;已故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以Twitter上突破400万的粉丝数, 患病期间利用微博频频发布消息, 依靠新媒体抢占舆论领地。以网络和移动技术为代表的多种形态媒体的迅速成长, 催生国际传播格局的新变化, 一些国家将新媒体应用到政治宣传、舆论监督、国家形象塑造等新层面, 延伸新媒体的“传统”责任。大众传媒必须承担社会责任, 这是传媒行业的基本准则。新传播环境下, 新媒体在信息传播、舆论监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仍需进一步拓展在价值引导、教化公众等传统职能上的更大应用。

(3) 开放前瞻视野, 借力强势平台。强势媒体如何界定?答案并不统一, 但新时期经济飞速发展、全球一体趋势加强的背景下, 有较大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 面向主流受众, 且在社会中具有较高话语权的媒体毫无疑问是强势媒体。全媒体时代开放共享的资源和平等的信息权利, 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很多商业网站在传播效应上趋于“主流”。在美国, 谷歌公司2012年研发出的“谷歌眼镜”, 增强现实型穿戴设计有可能颠覆人类传统的信息获取习惯, 强势传播效果不容小觑。在我国, 凭借qq和微信两大社交工具, 腾讯旗下的新闻资讯特别是新闻弹窗, 在新闻推送的时间和关注度上具有极大优势;同样值得一提的百度搜索, 其搜索结果的排序直接影响了信息的接受效果。在常态及非常态情境的媒体运用中, 借力高关注度、影响力强的新兴强势媒体平台, 是提高舆情引导反应速度、增强舆情引导效果的新举措。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 宣传思想工作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且“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全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环境风起云涌, 呈现出愈来愈频繁的更迭趋势。尊重传播规律, 以不变应万变的开放心态和科学态度构建常态与非常态并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兼顾的全方位媒体运用机制有其必要性。科学合理的体系建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全媒体时代的媒体运用应着力构建长效机制, 并深入持久开展, 避免阶段化和片面化。

参考文献

[1]罗鑫.什么是“全媒体”[J].中国记者, 2010 (03) .

[2]工业和信息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DB/OL].http://www.cstc.org.cn.

[3]去年我国境内被篡改政府网站数量同比增长逾二成[DB/OL].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3/19/c_115082130.htm.

[4]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品牌大奖获奖名单 (公示) [DB/OL].大河网, http://news.dahe.cn/2012/10-23/101682379.htm.

全媒体时代论文 篇2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娱乐源于生活而低于生活。娱乐是压力的反弹,人们在学习工作中压力越大就越需要进行娱乐。娱乐成为了中国当下社会的发展主导力量,只有娱乐八卦才能改变人们对热点新闻的关注,网友戏言:,东莞救了春晚,文章救了马航,黄海波救了南海。未来改变中国的只有一个决定性因素,那就是娱乐。

娱乐为社会人制造话题,使社会人见面相互“吐槽”时不必再偷偷的张家长李家短,在背后议论在现实社会中有关系的人,有大把的话题过足嘴瘾,满足内心的小阴暗。虽然没有在背后议论周围其他人来得刺激,但话题量之多,编排之精细也足以弥补了。

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娱乐另外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不用动脑,无论你是在博士后工作站搞研究还是小学肄业,只为博君一笑,还附赠广告。

在传统媒体时代,娱乐资源匮乏,获取的途径主要通过电视。电视广告铺天盖地,之所以观众对电视广告习惯性的收看,是因为电视台的可替代性较差,虽然有多个电视台可选,但每个台的节目内容独有,就使观众被迫地接受广告。

如今网络中娱乐资源多以免费为主,加之平台型媒体资源重复度高,插入硬广告会影响客户体验,从而造成流量流失,在跑马圈地的时代谁也不敢犯这个大忌。全媒体时代的娱乐就像一氧化二氮(笑气),人闻了可以发笑,被麻醉,同时还可以用作火箭和赛车的氧化剂,推动企业飞速前进。

综上所述,不难得出在全媒体时代只有将广告本身作为娱乐的载体才有可能在因特网和自媒体中顺利进行传播的结论。我将这种把内容以特定的内容进行编辑,从而达到社会化媒体自主传播的形式也称之为“原生广告”。

娱乐化原生广告如果用得不好,很有可能适得其反。电影《疯狂的石头》前几年在国内着实火了一把,作为投资人之一的刘德华,也为他当时所代言的品牌做了个顺水人情,将品牌信息植入了影片中。可是当黄渤脏兮兮的从下水道爬出来,指着身上的衣服操着青岛口音说了一句“班尼路,牌子货!”许多穿着班尼路的小白领恨不得立刻裸奔……王菲、刘德华、F4,不是红极一时就是天王级人物,都曾是班尼路的代言人,企业重金打造起来的品牌,却被黄渤扮演的“小毛贼”一句台词给毁了。至今每次路过班尼路我都会想起黄渤的形象,倒像是班尼路代言了黄渤。

装逼:平行世界中的另一个自己

传统经济时代,“每个人向往的是生活在别处”,人们通过异乡行走找到生命的意义;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在扮演“非自己”以演绎生命的精彩。“假若现实世界是絮絮不休于柴米油盐的家庭主妇,那么网络世界便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梦中情人。”网上这句名言是对互联网“假面舞会”心理最好的诠释。

网络世界依附于现实世界而存在,同时也在和现中实世界争夺人们的时间,我们现在已经可以看到某些个例几乎可以把现实世界从自己的生活剥离出去,因为那里更美好,更容易实现“梦想”。

每个人都不会希望自己不认识的人知道自己的私人信息,而网络使我们每天可以通过文字图片等手段接触到形形色色的陌生人,沟通信息瞬间到达,但彼此间经常是隔着千山万水。用如此高的沟通效率与最陌生的人沟通,保护自己也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解决的办法就是装逼——扮演另一个自己。

由于装逼具有吸引注意的功效,各种有娱乐精神的企业便乐得于此处做文章,管你口诛笔伐,我先赚足眼球。罗永浩对锤子手机的装逼营销算是一个的样板戏了,这位个性十足、头脑聪明、口才一流的罗永浩在“语录”和“可爱多”时代就通过犀利的言辞,尖锐的角度虏获大量粉丝,当名下公司的锤子手机发布,改头换面,名称里“可爱多”没了,互动内容脏话少了,仅保留了一些高级黑来延续自己的风格。

老罗从来只会用iPhone和自己的锤子相提并论,只认乔布斯为榜样,乔帮主故去后根本无人能出其右。如雷军这样在手机市场中颇有斩获的成功者都不敢出此狂言,更不用说老罗只是一个手机行业的门外汉、闯入者,但不可否认这些信息更适合在新媒体中传播,虽然掺杂着非议。

但是他的目的却达到了:让人们对锤子充满幻想,而老罗不仅用语言,还用一些图形化的开发信息对粉丝进行引导,使看客“预见”锤子的价值。

互动:一回生,二回熟

人与人之间由于共同的利益形成了组织,组织和组织之外的人又形成了一张复杂的关系网,这张网支撑着社会并使其立体化,运转至今。人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单元,我们推动社会前行,同时也被社会所影响,改变自身的行为,这就好像社会化媒体——每个人既是信息的制造者也是消费者。

与网络1.0时代的扁平化传播方式不同,社会化媒体的特点就在于互动,从论坛、SNS,再到微博、微信,信息从简单的单向流动变为复杂无序的多节点分发,这从目前种类繁多的新媒体信息分析工具运算出的一张张惊艳的图表就能看出——这是一个忠于互动、不存在“终端”的媒体社会。

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第四层是尊重,中国古语也有“来而不往非礼也”的说法,这就解释了社会化媒体快速兴起的原动力——每个人都希望更多地得到关注,除非本来就具有知名度,否则互动就是获取关注的最便捷手段。很多大V原创内容很少,专靠点评玩微博,借别人的新闻和观点使自己成为意见领袖,如果灵光一现来个“神回复”,就又把一大波粉丝收入囊中。相对于一个大号带着众多草根建起个圈子进行“传道”,大V之间的“辩论赛”更容易快速扩充粉丝,大V们每天都在抛出观点,我们可以把它看做辩题,反方挑感兴趣的题目挑起事端,展开辩论,一个观点既然有了是非,看客们就更容易参与进来——第一个大V确定话题,第二个大V确立双方不同的意见点,这样就省去了看客们的思考,往往是非此即彼的站队就好了。

就好像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资源配置效率一样,新媒体的互动功能和元素使信息交换效率提高,多元的互动结构会使社会更快的前进,使参与其中的个人更快的“社会化”,更会使精于此道的企业花更少钱促成更多交易。

全媒体时代的营销兵器谱

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只存在武侠小说中,全网营销的每种信息通道就像一种武器,自身的属性和使用者的招式各个不同。多年前CCTV的广告就是屠龙刀——“倚天不出谁与争锋”,只要用得起、用得好,可谓打遍天下无敌手。后来到了网络1.0时代,“倚天”真的出来了,财经体育娱乐新闻,看客们不用再每天抱着《中国电视报》查看自己喜爱节目的播出时间,可以随时登录各大门户网站关注。网站随着IT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变得更花哨,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各种信息载体齐上阵,为看客们提供多元的信息服务,逐年分流各电视台的观众。接下来的博客、人人、微博、微信,每把武器都一鸣惊人,企业们争相尝试,有慧根的跌跌撞撞摸到了门路有所斩获,但也有不少用新兵器伤着了自己。

全媒体时代的观念摄影 篇3

观念摄影也是摄影

《收藏·趋势》:内地观念摄影潮流是怎样形成的呢?

蔡萌:当代艺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小井喷”,摄影媒介是其中“媒介热”的热点。像当时画画的、搞行为艺术的,很多都以摄影的方式来呈现。比方说,在那时候,行为艺术是不允许在公开场合表演的,而只能选择在私密空间进行,用摄影方式记录,最终展现出来的就是一张照片,如《为无名山增高一米》《为水塘增高一米》《跟驴子结婚》,还有荣荣在圆明园拍的《东村》等。

《收藏·趋势》:那怎么会定名为“观念摄影”呢?

蔡萌:在初始时叫法很多,如“观念图片”“先锋摄影”“概念摄影”“新摄影”等等,后来大家渐渐习惯于称为“观念摄影”,其实,它的意思基本就是当代艺术的摄影。

《收藏·趋势》:当时的观念摄影主要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

蔡萌:20世纪90年代,台湾的阮义东出了一本书《当代摄影新锐——17位影像新生代》,里面有一些西方先锋摄影家杜安·麦可斯、克里斯丁·俄克等大师的推荐,它对当代艺术的影响很大。后来深圳李梅主编的《现代摄影》,主要介绍这本书中的一些内容,主要包括亚当斯、布勒松、马克·吕布、萨尔加多、尤金·史密斯等几个西方摄影家。1993年,徐冰、艾未未等主编的《黑皮书》《白皮书》和《灰皮书》,以手抄本形式发行,主要介绍国外的当代艺术先锋,有点像当代艺术的启蒙读本,对当代摄影的影响也很大。再有就是零零散散的杂志上的介绍。1996年,荣荣做了《新摄影》,主要是对当代摄影从1985年到1996年作了阶段性总结,尤其偏重于后5年的情况。当时并没有意识到80年代中期的萌芽状态其实也很重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温普林的“中国行动”“裂变群体”“现代摄影沙龙”等艺术群体出现,中央美术学院画画的陈淑霞、刘庆和等人在《摄影报》上发表摄影主张,和裂变团体有些紧密的关联。从事摄影的大部分人都是从当代艺术里分出去的,也就是说用摄影这个媒介做艺术,这跟西方有很大不同。西方大多数是从摄影这个专业出来的,大多数人从摄影本体语言出发来做摄影,而我们更多的是把它当做手段、材料、媒介来看。

《收藏·趋势》:那您认为这种跨界从事摄影的艺术水准怎样?

蔡萌:艺术标准不同,认识也不同。不可否认,跨界会跨出一些新东西来。也许你会认为,纯粹摄影的人没有艺术家的天分,但中国观念摄影家们由于摄影技术的欠缺,最终的摄影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感觉是缺少摄影属性。西方摄影除了当代那些观念外,还有极强的影调节奏、微妙反差、精致的构图、高超甚至极具个人风格的制作工艺,这使得摄影语言保持高度纯化。我们缺这个。

《收藏·趋势》:有观念,而无摄影?

蔡萌:对。你看中国的观念摄影和西方观念摄影几乎同时起步,但发展却不一样。他们有强大的传统在背后做支撑,每一个艺术时代转型的时候,必然是对上一个时代的反动,但如果将我们的两张现代和当代作品放在一起,你会发现,它们没有那么截然相反。

中国摄影界一直在淡化摄影语言,尤其是媒材语言的探索与建构。因此,现代主义摄影运动的变革并不彻底,而90年代以来的观念摄影运动和纪实摄影运动,也没有对摄影语言的缺失有所反省。

中国摄影的当代艺术运动更多强调了主体意识、社会责任、人道关怀、批判精神,以及执著于某种艺术观念、思想方法和文化判断,但对摄影属性本身的探索仍然差得很远。我认为中国观念摄影缺乏对摄影语言的认识,根源就是没有积累。正是这个缺陷导致了他们江郎才尽,做不下去了。西方的现代艺术家,他们一直在做影像实验,不断推出新的作品,这对摄影语言的积累起了很大的作用。

《收藏·趋势》:您对中国观念摄影涌现的新锐怎么看?

蔡萌:他们已经与他们的上一代不同,甚至可以说跟前边的观念摄影没有太多关系了。从阵势看,他们很强大,像骆丹、周庆辉、张巍、魏壁、朱丹阳、严怿波、塔可等都是新锐摄影家。不过,任何一个时代,新锐都是未来的装备团,99.9%的人都会被淘汰掉,最后只剩下一两个人站在那里,成为标志性的人物。

海外高人高在哪里

《收藏·趋势》:现在国内正在展出法国和日本观念摄影大师的作品,怎么评价他们?

蔡萌:先谈弗孔。他从90年代被介绍到中国来以后,对中国观念摄影的方法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我认为他是一个不需要被过多解释的人,他是在解释我们的人,是我们的师傅。有些人看到弗孔的原作,指出他的作品有些地方有些模糊,发虚,其实这是“转染”工艺的问题。这种工艺也许有缺陷,但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那种说不清的、暧昧的、迷蒙的、让你心动的,有点神秘的感觉,正是原作所带给我们的。看图片或相册是没有这种感觉的,这也就是我为什么提倡看原作,它所带给你的感知,是画册所不能替代的。

《收藏·趋势》:“转染”工艺是他独有的吗?

蔡萌:法国有一个弗雷松家族,他们用纯天然的矿物颜料来做转染,完全手工,像做版画似的,非常复杂。它是一种在法国受到垄断的彩印工艺,只此一家。他们会挑选世界上他们认可的摄影家为其服务。至今,也没有几位摄影家能被选上,弗孔是他们认可的一位。被选中,意味着摄影师的水平已经达到顶尖。

《收藏·趋势》:“转染”对弗孔的摄影作品是一种后期的提升吗?

蔡萌:这位摄影师的才华正需要这样一种后期的提升,才能将作品的内涵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收藏·趋势》:顾铮说他是从“照相”到“造像”的第一人。

蔡萌:他是一个对中国观念摄影影响特别大的人,主要是从方法上来说,如人物表演、摆造型,模拟某个场景进行摆拍等。

nlc202309030905

《收藏·趋势》:那日本的杉本博斯,其作品又是怎样的呢?

蔡萌:杉本博斯受过专业的系统的摄影训练,科班出身。弗孔不是科班出身,他更多的是一位诗人、小说家,对于摄影有很高的悟性。杉本博斯摄影作品的影像节奏,和画面所呈现出语言方式和语调节奏,有点倾向于商业摄影。他的趣味偏向于商业的味道,但和纯粹的商业派又不完全一样。

《收藏·趋势》:和中国的观念摄影家能够比较吗?

蔡萌:杉本博斯对摄影语言的认识虽然没有像西方现代主义大师那么高的层次,但已经够了。他在控制和驾驭摄影语言方面,远远高于我们的观念摄影师。

挖掘人性,才是好作品

《收藏·趋势》:您在今年2月份的文章《中国当代艺术看了想吐》中说,这几年的观念摄影几乎成了“摆怪”,为什么有这种认识?

朱其:作为一种摄影方式,我对于观念摄影的摆拍并不反感。我指的是那种顶着当代艺术的名声而模仿,实际上却没有任何创造力的行为。

这几年的观念摄影几乎成了“摆一个怪动作摄影”,或者“化装成一个什么人摄影”。摆怪动作基本上是两个手举在肩膀两边朝上,五指张开,类似于猴子抓狂状或者佛教中夜叉的动作。至于装扮“角色”,这两年最时髦的是红卫兵、村姑、千手佛、妖女。前几年还时兴模仿各种著名的新闻照片、历史图片、经典绘画,用得最滥的是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这两张画不仅是被“观念摄影”表演模仿,Video、雕塑、绘画也都在挪用。

《收藏·趋势》:您认为什么样的观念摄影作品才是好的?

朱其:那种反映人的精神内容,表现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本质的作品,才是最好的。

《收藏·趋势》:法国观念摄影大师弗孔的摆拍,您怎么看?

朱其:他的作品比较梦幻、童真,对于中国的观念摄影有一定影响。其实摆拍来源于新闻术语,本来是新闻摄影的一种方式,在中国的50年代末就已经出现了。“大跃进”的很多照片,都是先摆出造型,再拍摄的。王进喜的那张照片,也是第二天摆拍的,即模拟前一天发生的事情,因为不可能再回到原先的场景了。雷锋的许多照片也是摆拍的,比如拿着手电筒读《毛主席语录》的照片,前面是手电筒,头顶上有灯光,左臂旁有蜡烛光等,都是摆拍的经典照片。虽然有人讨论过新闻图片采用摆拍的方式是否符合新闻真实性,但这种方式本身也是一种摄影语言,也带有表演的性质。

《收藏·趋势》:您认为中国的观念摄影与西方的有什么不同?

朱其:没觉得有什么差别,他们的起步差不多是同一时期,表现的东西就是各自熟悉的领域,每个人都有所不同。

《收藏·趋势》:您觉得观念摄影中缺少摄影技术吗?

朱其:也有将两者结合得很好的,比如王庆松、吴印咸、沙飞、庄学本等,他们的作品与加拿大的观念摄影大师杰夫·沃尔,德国的格斯克,英国的南·戈尔丁也不相上下。

《收藏·趋势》:前几天在草场地举行了杨福东的个展《靠近海》《等待蛇的苏醒》,与2005年您策划《70后艺术——市场改变中国的一代》时,他的作品有新进展吗?

朱其:似乎没有什么进展。他的作品就是表达一种江南才子的情怀,那种诗意的、朦胧的,又有些苍茫的东西,有那么点小资情调。现在看,他还是沿袭了那种思维,没有突破。

《收藏·趋势》:当年那批您策划的观念摄影艺术家们现在好多已经不再坚持做了,或者已经转到做装置?

朱其:跨界也是一种常态,现在是“全媒体”“跨学科”“超文化”时代,即艺术手段全媒体,知识背景跨学科,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其实无论是不是跨界,只要艺术是好的,形式无所谓,那只是一种表达思想的手段。

《收藏·趋势》:观念摄影还会出现如85、95之类的“小井喷”现象吗?

朱其:这已经是一个艺术群体消失的时代了,不会再像85年之后,长期的思想禁锢,然后创造力出现大爆发,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现在的社会,艺术已经常态化了,大家不会对当代艺术的新奇感到有什么惊讶之处,艺术已经走向半艺术化、半商业化的模式。

《收藏·趋势》:观念摄影缺乏新进展与这种社会状况有关吗?

朱其:现在是机会多元化。艺术家不太缺乏艺术经费的支持,有些美院的学生,大四就被画廊包了,他们缺乏沉淀,缺乏创新,过度参与到商业活动中,在商业运作中经营自己,但对艺术的探索,缓慢而且可能无效。处于一种高级的平庸状态。所谓高级的平庸,就是有点艺术性,但又引不起别人感动,进而得到启发或触动,它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高级的商业运作模式。

此外,艺术批评的欠缺也是一方面。国内没有几个理论家关注观念摄影,一个个展出来,几乎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反响。另外,因为没有过多的资金注入,画廊的后期跟进配合不上,造不成大的影响,和市场的贴合度也不好。以前华辰拍卖中还出现过观念摄影的专场,这几年也消失了。

传统媒体要积极融入全媒体时代 篇4

传统媒体曾经拥有一个“美好时代”, 单一的传播渠道让它拥有了强大的魅力, 随着传播技术的革命性进步, 市场上的渠道资源以一种不可遏制的方式释放出来, 各种新的信息传播工具和信息接收工具层出不穷。网络、手机, 甚至是博客、QQ、网络游戏以及最新出现的i Pad, 都成了风头最劲的新媒体。

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前是报纸、电视和广播, 现在网络、手机、移动电视……新的信息接收终端层出不穷, 新媒体已经成为新新人类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现在的新新人类, 可以不看报, 但不可以不上网;可以不看电视, 但不可以没有宽带;可以不打电话, 但不可以没有手机;可以不写信, 但不可以没有QQ……

我们不知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还有多少“可以”和“不可以”, 从传播发展史上看, 从书写文字到机械印刷, 经过了几千年;而从机械印刷到电影和广播, 仅仅用了400年。以后, 媒体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英国BBC正式播出电视节目至今不过70年;美国五角大楼建设因特网的前身ARPANET至今不到50年;因特网的普及更是十几年前的事情。3G网络的成熟和4G网络的成功开发, 又将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传播形态加入其中。

业内人士不禁感叹, “渠道霸权”的时代终结了, 一个新的充分竞争的全媒体时代开始了。

“全媒体”是指媒体机构及运营商采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网页、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 进行纸媒、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等不同媒介形式之间的融合, 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传播形态。全媒体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层次的各种传播形态来满足受众细分的需求, 使得受众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视觉和听觉的媒体体验。

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刘长乐这样描述全媒体时代:“一个事件的发生犹如投石入潭, 这些媒介像水波纹一样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环环紧扣, 充分发挥不同媒介的特色, 形成一个完整的报道体系。这应该就是我们目前描绘的全媒体的一个基本轮廓。”

全媒体时代强调的是信息的多渠道传播, 传播媒体的多样化是突出的特征。过去稀缺的信息资源就在人们身边, 原来高不可攀的媒体普通人也能掌握。

传统媒体的积极姿态

新媒体挤压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 在网络时代,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报道者, 通过一部手机, 普通人就可以实现现场直播, 所以催生了“公民新闻运动”, 各种论坛、微博在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

然而, “公民新闻运动”的报道者是作为个体存在的, 深度报道则永远是留给专业人士的, 留给社会化、组织化的传统媒体的, 这也是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 传统的大众媒体采取了积极的应对姿态, 报纸开设了电子版, 广播开设了网络广播, 电视推出了高清晰度电视和数字电视。传统纸媒与电信运营商结合, 推出了手机报纸、手机电视。电信与网站结合, 推出了手机博客……新世纪的媒介环境, 你未唱罢我已登场, 好不热闹。

如有的报纸实现了报网合一模式, 报纸和网站共用同一个编辑部, 同一批采编人员, 同时运行两种媒体形态, 创造了“报即是网, 网即是报”的模式, 从策划上就超前一步。

传统媒体不仅利用自己拥有的资源去占领开发新媒体的领域, 还通过与新媒体的深度合作来拓宽自己的影响力。传统媒体还拥有在内容制作上的绝对优势, 深度报道可以说是传统媒体的传统优势。在这个信息泛滥而优质内容稀缺的环境下, 这一优势必将成为传统媒体参与全媒体时代竞争的核心优势。

全媒体:“第三只苹果的滋味”

前不久, 世界华文媒体集团主席张晓卿在清华大学作了一场题为“迎接全媒体时代———第三只苹果的滋味”的报告, 将全媒体比作“被乔布斯咬掉一口的苹果”。他形象地指出, 人类发展历史上有三只非同寻常的苹果, 第一只是亚当、夏娃偷食的禁果, 第二只是砸到牛顿头上的苹果, 而第三只意味深长的苹果, 则是以苹果公司为代表的新科技发展带来的全媒体时代。

的确, 不论是苹果公司生产的i Phone系列, 还是i Pad系列, 一面市, 便受到全球无数粉丝的追捧。更有嗅觉敏锐的传统媒体, 迅速利用这个平台提升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上海《外滩画报》推出了i Pad版电子杂志, 透过i Pad阅读精美的杂志, 的确是一种很美妙的体验。于是i Pad版《外滩画报》订阅量急剧上升, 稳稳地占据了高端消费市场的阅读份额。

毫无疑问, 以苹果公司为代表的新科技实力, 表明了新世纪以自由和创意为代表的核心价值观。传统媒体只有紧紧跟上这班潮流的快车, 才能不被时代抛弃, 只有提供更多的富有个性化和深度的优质内容, 才能在新的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媒体的替代和共存性远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传统媒体的很多价值是SNS、微博无法替代的。全媒体时代要“合”而不同, “合”是指全媒体时代的媒体发展趋势一定是融合, 是受众的需要, 也是软硬件发展的趋势, 以及商业规律的要求;而“不同”是指长产业链上大家差异化的位置。

全媒体时代召唤所有媒体, 在已有和即将开发的新传媒形式前改变自己, 以革命性思维, 促成跨越式的大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必将打破界限, 迎来一个信息自由共享、交流互动的全媒体时代。

参考文献

[1].喻国明:《拐点中的传媒抉择》,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7年版。

[2].赵凯主编:《解码新媒体》, 复旦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编写, 文汇出版社, 2007年版。

全媒体时代论文 篇5

近看我们地质系统,以我**局为例,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以《**地质矿产》唯一的媒体传播,发展到今天《

山野风》和局网站及各单位设立的网络和视频等综合媒体传播,这不能不说也是地质系统的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笔者作为一名媒体工作者,时常会回味过去工作状态和满足现在媒体的科学进步。

从自己的工作经历和体验来看,1986年开始调入大队宣传科从事宣传工作(今天来说称为媒体工作者更确切,当然主要是完成党的宣传工作,含有较强的政治性),主要工作有两项,一是做好单位内宣传工作的具体事务,例如写墙报、出宣传栏、编简报、布置会场、写标语等。二是做好对外宣传报道工作,向局报社和地方报社、电台、电视台投稿。

想当年,写标语、出宣传栏先要在办公室用纸和笔抄写好,再一张张贴出去,爬着楼梯挂上去,费九牛二虎之力,仍然是黑乎乎、死板板文字一块。看现在,在电脑里图文并茂编辑好,通过qq发给广告制作中心,贴挂不用操心,亮丽多彩,赏心悦目。想当年,出一期简报,小心翼翼刻钢板,手推油印蜡纸,脸上手上都是油墨,一份份装订好,很像红军时期的《红星报》。看现在,电脑编辑排版,文章想怎样放就怎样放,图片想大就大,想小就小,打出彩印,复印上百张就十几分钟时间,清清楚楚,吸人眼球。想当年,要投一篇稿,先用材料纸打草稿,修改好,再用格子纸誊写一遍,信封装好写清地址再寄出去。要发图片新闻,先用120相机黑白胶卷照好像,在暗房关2个小时洗印出来,选好一张粘贴在稿纸上,配上文字说明寄出去。看现在,用电脑编好文字,用数码相机照好彩照,通过电子邮箱或传稿平台几秒钟就完成了投稿任务。用手机接到野外单位通讯员的报道和彩信,便可编辑上队简报。

今天,当我事半功倍的图文报道几乎同时在《**地质矿产》、《萍乡日报》、《山野风》、局网站、队网站出现的时候,心里感到无比的欣慰,突然觉得我们共和国的媒体真正与世界的先进国家同步发展了,同时也觉得自己从报纸文字“记者”变成了全媒体“记者”。

现在,我作为一名“记者”,学会了用脑、用眼、用手进行“短、平、快”的图文新闻报道。配备了手机、摄像机、数码相机、录音笔和笔记本电脑,可以实现全天候的多媒体信息发布。我作为一位读者,懂得了在家里、在办公室、在外出差上网看新闻,看局情,了解国家大事,用手机接收重大的突发新闻。特别让我高兴的是,过去苦等邮寄的《**地质矿产》报纸,今天一打开《**地质矿产》电子版,便可以及时一览无遗。网络媒体真正让我全知天下事。

全媒体时代,深度报道求新求变 篇6

报纸是一个面向大众的产品,而新媒体却是如此个性化的媒体。新媒体提供的技术给了受众充分的自主权。因此,要在全媒体时代做出吸引人的调查性报道,就必须有把受众当成用户的理念转变。媒体追求的不再是让公众“看”我、“听”我、关注我,而是请受众参与进来,一起让内容产品更丰富。

传统媒体用什么来吸引受众参与呢?只有个性化的独家报道才能吸引受众有针对性地参与。深度的专题报道可以很好地发挥这样的作用。《纽约时报》多媒体专题报道《雪崩》在这方面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发表6天收获了290万次访问量和350万浏览量。尽管报道可以无限地接近真相,但不可能完全还原真相。因此,一些更加了解真相的受众,可以在报道发布后进行补充,提供更多的证据,让公众了解的情况更加接近真相。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能够利用好受众,让其提供“拼图”中所缺少的那一块,不仅节省人力成本,而且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时重视用户生成内容,及时给用户以反馈;或者建立互动的平台,让读者可以表达他对文章内容的看法以及对媒体的意见等,创造多样的方式让用户在阅读报道时有一种参与感和主体感。

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生存策略 篇7

1 全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我们应该知道, 任何一种媒体技术的产生, 都会促使着世界产生一定程度的改变, 而互联网技术的普遍使用, 则有效的满足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制约着传统媒体的发展。据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一项研究结果显示:18~35岁的年轻消费者在互联网用户中占到了67%, 他们上网的时间达到每天150min左右, 由此可见年轻人正从传统媒体中逐渐流失。[2]

1.1 影响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

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 报纸、广播以及电视等传统媒体一直是我国传播信息的主要渠道, 使得信息的发布、选择以及主流方向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是, 随着互联网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普及, 网络媒体、微博以及微信等媒体不断涌现, 标志着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信息的传播途径和还原了信息的真实性。这样一来, 就会严重影响传统媒体的地位和市场, 阻碍传统媒体的生存与发展。

1.2 彰显传统媒体信息传播途径的不足

随着全媒体的不断产生, 信息的传播渠道已从传统的一点对多点转变为多点对一点, 使得消费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信息, 而不只是单纯的依靠报纸和电视。而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渠道方面却表现出了十分明显的劣势, 主要表现为:传统媒体中的报纸只是通过机械式的复制粘贴, 把信息进行印刷并发放给消费者;电视在传播信息时, 则是表现出很强的时段性, 如果错过了信息传播的时间, 就很难重新获得这一时段的信息。但是互联网的出现, 使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的观看信息, 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

1.3 降低传统媒体的广告收益

众所周知, 广告所产生的经济收入是传统媒体得以生存与发展的有生力量, 是提高其经济效益的主要渠道。例如, 就报刊单位而言, 报纸销售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远远低于其广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据有关资料显示, 报刊行业每年所获得的广告费用占到了年收入的60%—80%, 是整个企业得以生存与发展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是, 随着全媒体的产生, 客户在选择广告平台方面就有了更多选择的平台, 且全媒体的受欢迎程度远远高于传统媒体, 可以及时有效的传播广告内容, 使得传统媒体在广告方面的垄断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2 传统媒体的生存策略

受全媒体时代的影响、市场竞争机制日益完善等因素的影响, 传统媒体面临着逆流而上的发展和随波逐流的消亡两条路, 身为新竞争形势下工作人员的我们, 必须做到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结合当前消费者对多媒体领域的需求制定正确的发展计划, 才能有效的帮助传统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得一席生存之地。本文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传统媒体后, 将传统媒体的有效发展途径总结为以下几点。

2.1 结合全媒体, 建设传统媒体的数字化传播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方式、传播途径以及传播内容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弊端日益凸显, 已不能适应当前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所以, 传统媒体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方法就是与全媒体结合, 丰富自身的信息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 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例如, 我们可以通过使用手机、电脑等工具, 利用微博、微信以及QQ等平台通消费者建立密切的联系, 及时有效的掌握消费者的需求, 并制定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发展方案。据美国纽约时报2012年8月的公布的数据显示, 他们报纸发行获得的收入首次超过广告收入, 这为报刊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良好的带头作用。而产生这一历史性超越的原因主要是由于2011年广告营销不断下滑之后, 纽约时报结合全媒体制定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 设置付费门槛, 实现了传统媒体向全媒体的成功转变[3]。

2.2利用好社交平台

近年来, 社交平台不断增多, 传统媒体中的微博、微信公众账号等社交平台也有着不可小视的力量。它相对于官方网络而言具有内容新颖、表达方式多样化以及操作简便等优点, 受到了广大消费群体的喜爱。此外, 在《法制晚报》于2014年博推“头版新闻由网友决定”的互动传播方式之后, 很多传统媒体都在纷纷效仿, 建立了报网联动的经营管理模式, 促使得传统媒体所报道的内容更加贴近生活, 满足消费者的续修。再有就是, 在《北京晨报》中明确指出了, 大多数的市民都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中了解到自己所关心的事, 继而刺激了市民对微信社交平台的依赖性。所以, 我们在选择新闻题材时, 应做到尽量选取有趣的、新鲜的、能够满足消费者心灵需求的内容进行报道, 以便于增强传统媒体的市场竞争力。

2.3电子报、手机报仍有发展空间

就目前而言, 手机作为人类的主要交流工具, 具有方便快捷、性价比高等优点, 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追捧和使用, 如果我们可以将传统媒体与手机结合在一起, 不仅可以随时随地为消费者提供充足的信息来源, 同时也可以增强传统媒体的活力。例如, 2006年6月, 广州省首次出现了“能听的报纸”——语音 (IVR) 新闻, 客户只需要使用手机拨打转好, 根据语音提示进行操作, 就可以听到丰富的新闻[4]。而随着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的逐渐普及, 曾经受人追捧的手机报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渐渐被人遗忘, 最终导致了不少消费者退订手机报。这使得很多传统媒体的企业都纷纷放弃电子报和手机报。但事实并非如此, 同微博、微信相比, 手机报依然具有自身的优势, 如它不需要强大的网络支持、内容呈现速度快以及操作简单等。所以, 我们可以在老年人群和边远山村中发展手机报和电子报。

3结论

从上述内容我们不难看出, 全媒体的到来虽然给传统媒体的生存与发展制造了十分明显的压力, 但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我们只要可以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 积极分析市场环境对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影响, 就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 以促进我国传统媒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可贝.副刊的文艺性与新闻性浅析——以《南方都市报》副刊为例[J].青年记者.2011 (14) .

[2]张桂芳.论报纸副刊在当前的境遇与创新空间[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5) .

[3]宋建锋, 刘校豆.副刊的媒介化生存与传播新生态探析[J].中国报业, 2013 (6) .

全媒体时代的新旧媒体融合探究 篇8

1 新媒体与旧媒体的对比分析

1.1 传统媒体

传统媒体主要指报纸、杂志和书籍等印刷媒体以及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虽然不能与新媒体相媲美,但是,其在报道的深度以及权威性上一直占有优势,对于一些重大的、突发性新闻事件,传统媒体的剖析处于领头地位,这是新媒体所无法具备的。并且,传统媒体的评论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受众一段时间内的观点及看法,从这点来说,传统媒体一直处于领袖位置[3]。此外,传统媒体在扩展学术领域、引导科研等方面的优势,也是新媒体所不能比拟的。

传统媒体人才的新闻素养以及专业技能,也是新媒体不能忽视和比拟的,传统媒体对于图书、期刊的信息采集、审阅、润色文字及制作等,都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把关,经过长期的发展,有着极为广泛的人脉资源,可以说,传统媒体是品牌,也是社会公信力的维护者。

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的技术水平非常高,其对文字水平的要求比较高,这就会限制一部分人群,并且,新媒体中技术的使用也会限制一部分受众。另外,新媒体对经济水平的要求也比较高,正是由于以上种种限制,使得新媒体不可能像传统媒体一样广泛地存在于每一个家庭中。

1.2 新媒体

新媒体是一种数字化、网络化的媒体,以计算机处理以及互联网为基础,使媒介的传播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新媒体不仅具有传统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的功能,还具有即时性、交互性以及融合性等特征[1]。互联网用户能够接受信息,也能够发布信息。数字化、网络化的平台以及渠道不仅是大众传媒,也是一种全方位立体化的融合性大众传播方式,虽然不同于传统的媒体,但是其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为受众的信息需求提供帮助,新闻媒体必须要及时、全面、深入地分析和处理相关事件,利用互动、储存以及检索等特点[2],为受众获得新闻信息提供渠道。新媒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在某些方面还能够超过传统媒体。

新媒体以互联网作为代表,在短短的十几年,就获得了传统媒体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获得的受众群体。并且,随着手机电视、云计算、4G技术等不断出现和发展,新媒体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席卷着传统媒体市场[3]。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的影响与冲击非常巨大,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优势十分明显,新媒体的出现,拓展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提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受众开始主动接受信息,网络时代每一个人都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

以网络为依托的新媒体,能够满足公众的信息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使新闻信息及时传送到受众面前,新媒体能够很快达到传统媒体在特定时间内不能达到的盲点,弥补了传统媒体在传播中的空白[4]。如英国伦敦发生地铁爆炸,市民威廉·达顿用手机拍摄了照片,并在第一时间在朋友的博客上,通过图片直播的方式,对灾难现场的状况进行“报道”,而路透社法新社在两个多小时之后才发出新闻照片。

2 新旧媒体融合的现状及表现

2.1 新旧媒体融合的现状

一直以来,传统媒体是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在媒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传统媒体有很多特点是新媒体无法代替的,虽然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是,传统媒体依旧有着庞大的受众。新旧媒体要实现融合,就应积极吸收新媒体的内容、形式,加强信息的整理与收集,扩充信息量。新媒体为了自身的发展也需要吸收传统媒体的优势,强化自身综合性信息的传递能力,强化信息的采编、审查体系建设,使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得以提升。

2.2 新旧媒体融合的表现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新旧媒体可以相互融合,实现优势互补,融会贯通。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并不是水火不容,此消彼长的关系,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并且都有各自专长的方向,因此,二者融合其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5]。信息传递单一的媒体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发展与进步,在全媒体时代,需要多种传播手段相结合,实现新旧媒体的有机融合。

传统媒体具有较强的公信力、权威性,并且有庞大的受众,在信息传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传统媒体的人才队伍素质能力也比较高,专业性强,新闻信息敏感性高,能够科学筛选信息,去掉没有意义的信息,只传播具有新闻价值和意义的信息。目前,新媒体的最大不足就是可信度不高,因此,新媒体必须借助传统媒体可信度高、权威性强的特点,提升自身的公信力,使其发展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的主流媒体,在重大事件中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另外,由于新媒体不具有采编权,因此,在获得信息等方面也需要寻求传统媒体的帮助。

二者融合后,能够使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更加及时、有效。新媒体主要以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新闻信息传播出去。例如灾害信息,由于受到灾害地区条件的限制,传统媒体可能无法将信息准确、快速传播出去,不能对灾区的信息进行有效地采集和编排,使得大量关于灾区的信息流失[6]。而新媒体可以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将灾区的灾害情况及时传播出去,在新闻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正因为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新媒体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快速进入传统媒体的盲区,使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准确。

3 新旧媒体融合的策略

新旧媒体的融合其实是不同形式的信息资源的融合,建立新的媒体信息资源内容能从根本上实现新旧的媒体融合。

新旧媒体要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提高媒体评论的水平,评论是媒体观点以及形象的重要表现,评论的水平关系媒体的公众形象,因此,新旧媒体要想实现融合,必须需要提高评论的质量。

其次,积极延伸媒体产业链条,新旧媒体需要同时做出改变,利用各自在传输方式以及传输渠道上的优势,积极延伸各自的产业链条。

最后,建立新旧媒体共享平台,综合信息终端,实现新旧媒体信息资源共享,使传统媒体的内容更加数字化,新媒体的媒体更具权威性,最终实现新旧媒体融合的目标。

4 结语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各媒体都想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媒介市场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地位。但是,这种以一己之力争霸市场已经不可能实现,新旧媒体的融合已经成为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利用新媒体的技术水平,加之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才能促进全媒体时代实现更好的发展。

摘要:全媒体时代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表现手段传播媒介信息,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等媒介形态,运用广电、电信以及互联网等进行传播,使用户能够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随时随地接收信息。全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与全媒体同步发展进步,相互促进。新媒体的发展以高新技术为基础,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但长期以来,传统媒体都拥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将二者的优势充分结合,可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全媒体时代的发展。本文以全媒体时代新旧媒体的融合,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新媒体,传统媒体,媒介融合

参考文献

[1]张莹.全媒体时代新旧媒体的融合发展[J].青年记者,2015(8).

[2]郝爽.浅谈全媒体时代下新旧媒体的融合[J].新闻传播,2015(18).

[3]卢凤娇.全媒体时代的新旧媒体融合[J].金田(励志),2012(8).

[4]盛雪.探讨全媒体时代下新旧媒体的融合[J].新闻传播,2014(1).

[5]祁文静.浅析全媒体时代新旧媒体的融合——以“外国小伙北京街头扶摔倒中年女子遭讹诈”事件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8).

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如何突破重围 篇9

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1.全媒体定义

“全媒体”的“全”不仅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络在内的各类传播工具, 也同时涵盖了视、听、触觉等人们接受信息时的感官, 而且针对不同受众有不同种类的要求, 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 深度融合, 实现传播的最佳效果。

全媒体这个概念来源于传媒界, 一开始在学界并没有这个词。近年来媒体形式千变万化, 媒体内容、渠道、功能层面的融合, 使得人们在使用媒体的概念时需要意义涵盖更广阔的词语, 至此, “全媒体”的概念最近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并开始在新闻传播、远程教育等领域广泛运用。

2.媒体环境发展趋势

2000 年前传统线状媒体—2005 年前网状媒体—2010年前博客社交—如今3G手机移动互联网, 到未来大面积涉及4G媒体, 这也是我国的媒体从距离媒体到身边媒体的一个飞跃。媒体环境发展的大趋势下, 使得传统媒体人不得不思考如何应对这一变化。怎样改变自身, 与新兴媒体完美结合, 成为他们首要考虑的问题。

二、传统媒体

1.传统媒体的定义

近几年网络媒体的兴起引出了传统媒体的概念, 以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即通过某种机械装置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娱乐的交流活动的媒体, 包括电视、报刊、广播三种传统媒体。

2.传统媒体的趋势

电视的开机率不断下降, 我们不难想到自己有多久没有打开电视机, 上班的路上不再听广播, 午间休息时不看报纸。北京地区看电视的人群明显减少, 开机率大幅下降, 从原先的百分之八十降到现在的百分之三十。单向传播, 距离感的传播都是导致开机率下降的原因。受众只能被动地一味去接受信息, 没有发表意见的平台, 这也使得许多受众都选择了言论自由的网络新兴媒体。传统媒体死板的, 超距离感的传播方式, 使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慢慢地放弃传统媒体, 去寻找贴近他们生活的新兴媒体。

三、新媒体

1.新媒体的定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 生活水平的提高, 新的技术革命下出现了新媒体。如数字杂志、报纸、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 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 新媒体一定有它自己的独特优势。

2.新媒体的特点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愿意使用新媒体来达到自己对新闻的需求?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 每天都会发生很多的新鲜事, 人们不可能随时随地都看电视, 报纸。这时, 新媒体就发挥了它携带方便的特点, 一部手机知天下。传统媒体在人们心目中永远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 它只会单一地把新闻传送给受众, 受众只能听和看, 却不能自由地发表言论。微信, 微博这些新媒体就会满足受众的需求, 在知天下的同时还能评论天下奇闻, 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体现了受众更乐于接受身边媒体, 而距离媒体人们不好接近, 也无从下手。

四、传统媒体应该如何突破重围

传统媒体人很早就意识到新媒体不会是传统媒体的敌人, 它们肯定在某一天会达到融合。不是传统媒体放弃自身改行做新媒体, 而是资源整合的一个过程, 最后达到全媒体时代。

1.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

央视新闻本身有它自身的优势, 精英的主持队伍, 高效的新闻, 客观公正的报道, 但在全媒体到来时, 央视新闻也做出调整。并不是转行做新媒体, 而是他们运用传统媒体的优势与新兴媒体进行了完美融合。2002 年11 月1日央视新闻有了微博的诞生, 2013年4月1日有了微信公众平台的诞生, 2013年5月1日有了自己的客户端。央视新闻的三步走形成了央视媒体自己的新媒体战略, 双路径成长—多渠道传播—差异化发展。微博, 微信已达到千万人的关注量。每天大家习惯上央视新闻的微博, 微信看当天的要闻, 方便快捷还权威。央视新闻还有自己的门户网站, 央视新闻网, 与传统媒体形成了完美的资源共享。我们发现, 越来越多的省、市级电视台都有了自己的网站和微博, 微信公众平台。他们在网站上也分出频道, 还会有专门的评论区, 互动区。拿哈尔滨市电视台的微信平台举例, 他们的微信平台上有“我要报料”板块的设置, 无论你是新闻记者, 还是普通百姓, 都可以通过这个板块把自己的所见所闻, 有新闻价值的事情通过微信平台让全哈尔滨的人看到。这些新媒体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他们都依托于自身的传统媒体支撑, 达到资源共享。

2.传统媒体如何提高自身

(1) 增开新的板块和栏目

新闻成系列性, 对于重大的新闻不仅做一次报道, 而是应该做成一个系列, 让受众能连续的关注。当新媒体在娱乐大众上受大家欢迎时, 传统媒体应该以服务人们生活和社会为主。白天一般都是老年人和妇女在家, 传统媒体应该多开一些符合老年人兴趣爱好的栏目, 提高电视的开机率, 带有一定的趣味性, 不死板的同时也能带给人们一些知识。

(2) 在重大新闻报道上, 传统媒体有权威性强的优势, 在主持风格上应该加以改变, 向新媒体学习。主持人可以设置一些场外连线, 新增一些环节, 使得死板的新闻报道活一些, 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不仅仅是一个接受者, 更是一个传播者。虽然传统媒体无法在实效性上进行突破, 但可以通过新颖的形式吸引受众。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到什么程度, 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传统媒体未来发展的趋势。传统媒体在突破重围时, 一定要在坚守自身优势的时候, 注重新媒体产品的开发和跟进。传统媒体不要盲目跟风, 应该在做足调查之后, 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而做出改变。传统媒体应该找到自身的立足点, 跟新媒体有效地结合, 让新媒体带动传统媒体, 进行创新, 吸引受众。传统媒体要在和新媒体融合中不断的更新、创新自己, 不应该一味地依靠新媒体。把握好自身的优势, 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向新媒体谦虚地学习, 建立传统媒体自己的商业模式, 并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快速地让自己适应这种转变, 最终达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完美融合。

摘要:随着科学的进步, 信息技术的提升, 新媒体时代全面到来。新媒体给传统媒体造成极大的冲击, 在新的媒体时代, 传统媒体如何突破重围, 获得新生, 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转型

参考文献

[1]石颖, 高原《传统媒体如何在新媒体下实现转型》

[2]盛雪《探讨全媒体下新旧媒体的融合》

[3]唐学良《全媒体下新旧媒体融合发现与研究》

[4]央视新闻ppt案例分析

全媒体时代论文 篇10

“全媒体”一词源自于美国的一家家政公司, 其成立与199年, 该公司的经营业务涉及到书籍、杂志、电视、报纸、广播、网站等多种媒体。自从2008年以来, “全媒体”一次开始被传媒业界的相关人士频繁提起, 从“全媒体”一词所衍生出来的相关词汇也有很多, 主要包括“全媒体时代”、“全媒体广告”、“全媒体记者”、“全媒体报道”等各种词汇。虽然全媒体是传媒业界近年来所关注的重点, 但是对“全媒体”的定义仍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通过对传媒学界各专业人士对全媒体的相关讨论, 本文对全媒体的概念大致归纳如下:全媒体涉及到各种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音响、网络、卫星等在内的传播工具, 通过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进行全方位、立体的对所传达的内容进行传播。全媒体可以根据不同受众者的需求, 通过合适的媒体形式有针对性的对资讯等进行传播, 以实现资讯的全面覆盖并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根据上面的相关叙述以及现代社会媒体业界的发展现状, 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已经进入并正处在全媒体时代的发展阶段。

“全媒体时代”受众接受心理的特征

在以往传统的大众传媒时代, 受众者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心理特征, 那就是希望从媒体获得更多关于外面世界的相关信息, 通过这些信息对外面世界能有更全面的了解, 从而给自己的生活和

文金星

工作进行相关的定位以便更好的规划自己;同时, 受众者也希望能够通过媒体的信息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 使自己被社会肯定;或者通过搜集媒体信息对社会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然而在全媒体时代, 受众的心理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希望得到更加细化的信息, 对信息的质量也有了要求, 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参与到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去并进行相应的互动等等。关于全媒体时代受众的心理的具体特征作了如下分析:

1. 受众对信息的需求随机多变

在全媒体时代, 信息的传播渠道是各种各样的, 尤其是在网络上各种信息海量存在。由于受众者受到各种不同信息和资讯的干扰, 因此受众者在对信息进行选择接受的时候往往具有随机性以及多样性的特征。受众者的思想、意识、观念的不同导致受众对信息的选择也呈现出多样性各种不同的信息随时可能被受众者挑中。即使在受众者接受信息的过程之中, 由于同时也会受到其它信息的干扰, 随时都有可能将注意力转移到其它感兴趣的信息上去。因此说, 全媒体时代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是随机多变的。

2.受众对信息存在自主选择

在全媒体时代由于受众的选择具有多样性, 同时受众的价值观念和自主意识都在不断的增强, 致使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受众根据自身的需要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自主选择的现象。在新闻心理学中有相关方面的阐述, 它认为人的情绪与人的需要是有极大的关系的, 那些能够满足受众需要的对象主体会对其产生肯定的感情然后很乐意的选择, 相反那些不能与人的需要相匹配的事物受众就会对其进行否定然后避开。因此在浏览报纸、网页、广播、电视频道时, 受众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各种铺天盖地的消息和资讯进行自主选择, 只有那些自身感兴趣的话题、信息等才会予以关注。这就是在全媒体时代人们的选择多样时, 人们会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进行自主选择的现象。

3.受众对信息的个性化和便利化的要求

在全媒体时代, 信息的传输具有丰富性和广泛性等特点, 各种信息大量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也就使得受众各种爆炸信息所淹没。但由于受众群具有不同的职业、兴趣、精力、生活环境等, 人们所能接收的信息的总量和种类也是有现制的。例如从事股市交易的更多的关注股票的涨跌、热爱篮球的将其大部分精力放在篮球比赛上……各受众群体就希望能快捷的找到其感兴趣的相关信息, 并能够得到周到的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服务。

4.受众希望与媒体进行互动参与

在传统的媒体时代, 受众只能处于接受的地位, 并不能将自己的观点、想法等反馈给媒体。而在全媒体时代, 由于受众开始具有选择性, 进而就更希望能够与媒体进行互动, 例如热线电话、电视节目现场直播的短信互动、真人访谈等节目都能为受众提供与媒体进行互动的机会。而通过这种互动沟通, 媒体与受众可以进行双向和多项的交流, 进而是的媒体的服务更加贴近生活、符合实际, 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不同的需求。

5.受众的娱乐化心理增强

不同于传统的媒体时代, 在全媒体时期受众想要提供各种不同的风格的信息, 而不是形式单一、具有很强的政治气息的信息。尤其是在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 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大大的增加, 受众更希望通过获得一些具有娱乐性质的信息来减轻各种压力。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阶段, 由于人们的价值观很容易发生扭曲, 因而很希望对内心的压抑感进行释放, 因此更加加强了人们对于信息娱乐化的需求。所以那些具有人情味的并且很新颖的信息通常就会被人们所接收。当然, 在全媒体时代由于人们过于猎奇的心理, 使得一些不利于人们健康生活的信息得以滋生, 例如暴力、个人隐私、色情等低级庸俗的信息。这就要求各个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受众的需求进行健康的引导, 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价值观。

针对受众接受心理的特征,

强化各媒体人的责任意识、受众意识

在全媒体时代, 各媒体要根据受众的心理特点, 改变传统媒体的固有观念, 以受众的接受为基础, 通过不同程度的引导、暗示、选择等功能, 增强传媒的责任意识和社会价值观。

1.突出媒体的引导功能, 强调社会效益

由于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当今的信息社会已经完全呈现出“信息爆炸”的状态, 各种不同层次、不同质量的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 大众传播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国已经完全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在全媒体时代, 大众传媒的接受者早已经改变了以前被动接受的地位, 全媒体受众的心理呈现了复杂性、多变性、叛逆性等多种心理状态。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全媒体受众心理的特点进行了相关的披露, 然后指出大众媒体在全媒体时代的责任, 应该根据全媒体时代受众的心理对受众者进行正确的指导、暗示等, 进而增加受众者的责任意识。

息都混在一起, 人们常常不能分辨其真假, 整个信息环境对于受众而言充满了迷惑。这就要求各媒体在进行信息编辑的时候一定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对所有的信息进行筛选、编辑, 突出信息的引导功能。并以加强社会效益为准则, 要勇于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提供一个伸张正义的平台, 积极揭露社会中一些丑恶的行为。比如一些媒体对高官贿赂、国企职位不正当竞争、地沟油等社会事件的披露就很好地委会了媒体人的责任意识。还有一些电视栏目, 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关注”、浙江卫视的“小强热线”等等, 都是对当前有关民生的话题进行探讨, 然后请专家进行解答疑惑。这样的电视栏目很好的体现了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意识, 向广大受众传达了健康积极的道德价值观, 能够正确的引导人们分清是非、惩奸扬善。

2. 充分发挥媒体潜在的舆论力量

媒体是展示社会的有利工具, 它拥有很大的潜在舆论力量, 尤其是在发生重大的事件抑或是产生重大危机的时候, 媒体在对事件进行报道时所融入的情感往往会带动它的受众, 同时它所提倡的文化、精神等也会被广大的民众所接受并将其付诸于行动。充分的发挥媒体的舆论力量会推动广大受众自然而然的去关注整个社会环境、关注他人的命运。例如当下社会发生的H7N9禽流感、雅安地震, 各媒体纷纷进行报道。对于H7N9禽流感, 很多人散布谣言引起了人民的恐慌, 而这时媒体就是一个有用的武器, 国家通过媒体时刻公布受感染的人数、H7N9的传播区域、如何进行正确的预防等等, 有效的对谣言进行了制止, 并引导人们正确地有准备地面对禽流感的到来。而对于雅安地震, 除了各媒体进行及时跟踪报道以外, 电视媒体更是全天候的对雅安地震进行直播, 以便其他群众能及时知道灾区的情况, 同时对于在地震中所发生的一些感动的人和事也进行了重点的报道, 这样能很好的感染并带动社会民众, 带动全民进行抗争救灾的行动并且将奉献的精神传承下去。

3. 各媒体要做好与受众的互动

对于全媒体时代的受众来讲, 他们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接受媒体所传达的信息, 而是要求参与到媒体的传播活动中去。因此, 各媒体人就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媒体人姿态, 与受众进行平等的互动, 而不是以“训导员”的架势去对待受众对受众进行说教, 要使广大受众能够在获得信息的过程中感受到亲切和友善。所以媒体人在传播资讯的时候, 对于报道的方式、节目的策划、栏目的编排等都要以受众的心理为基点, 并且能根据受众不断变化的心理和爱好对报道进行创新, 使得媒体栏目能够很好的贴近民众。同时要使受众能够参与到信息的传播中去, 为受众提供发表建议、表达观点和意愿的渠道, 同时也能够对各报道进行评论。各媒体要以引导者的身份来调动受众的情绪, 与受众做好沟通互动的工作, 让受众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角色, 广大媒体则是要退居次位。

4. 各媒体要对报道的内容进行选择, 杜绝庸俗

在全媒体时代各媒体竞相发展, 激烈的媒体竞争导致也使各媒体产生了很大大的压力。为了争夺受众、增高点击率和收视率等等, 降低了报道的质量, 忽视了作为媒体人的社会责任, 一些标题党就应运而生, 他们为了满足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 对暴力、色情等进行了传播, 使得媚俗之风风靡在所有的媒体之中。尤其是当下的一些法制类、生活类节目, 看似为人民服务、贴近人民的生活, 实则对一些暴力、色情等内容进行了过度的报道, 对受众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尤其是对小孩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这样的媒体报道完全丧失了媒体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

为了改变这种不好的风气, 作为媒体人就应该对自己所报道的内容进行适当的筛选, 杜绝庸俗。措施有如下几点:坚持正确的报道方向, 进行报道的时候要把社会的利益放在首位, 筛选出具有积极意义、能够正确引道民众的报道, 对社会上的一些不好的事情进行纰漏, 同时对一些好的事情也要极力宣传, 以促进社会文明健康的发展;提高媒体对报道的品味, 作为媒体人在面对各类信息的时候要进行把关, 根据自己的主体意识对各类信息进行处理, 所报道的内容绝对不是为了片面的满足某些具有低级趣味的受众, 并且在进行报道的时候要坚决不受世俗功利的束缚, 保持媒体人应该有的职业操守;拥有优秀的的职业道德, 杜绝低级信息, 通过对社会良好秩序的守望向广大受众传达积极的理念、高雅的情操, 在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要保持媒体人的人格尊严。

总结

以上通过对全媒体时代受众的心理进行了几点分析, 并且就受众的心理对全媒体时代各媒体提出了一些实践性的建议, 当然这些建议可能也正在被当代的许多媒体实践着。希望通过各媒体通过改进报道的方式、报道的结构以及规范报道内容的同时, 能够更好的迎合广大受众的需求, 也为全媒体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做好基础。■

随着网络的全面覆盖, 更多地群众通过网络对信息进行分享和传播, 也因此推动媒体逐渐走向了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改变了以往单向的传播方式, 使得媒体的流动性更大, 而自媒体时代主要是通过网络来达到传播的目的, 使得传统媒体包括电视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对自媒体时代的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 现结合自媒体时代的特色对电视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自媒体时代如何展现电视魅力

文吴丽艳

自媒体对不少人来说比较陌上, 但对于主流媒体来说却是一项非常大的挑战, 主要是平民通过网络等途径将自己身边的新闻传播开来, 这就使得更多的平民成为了主要的传播者,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改变了以往单向的传播方式, 使得媒体的流动性更大, 其中以微博、微信以及博客等新载体均属于其中之列。但这些传播媒介多是通过网络来达到传播的目的, 使得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对自媒体时代的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

深刻认识并把握

自媒体传播环境中的受众特点变化

从自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来分析, 不难发现, 大众能够通过某一载体平台对信息进行分享和传播, “全民DIY”的说法随之出现。这就告诉我们, 自媒体时代的受众群从传统的被动接受逐渐转变为新闻的主体, 掌握了新闻的参与和创造权, 这也是自媒体时代所要创造的一个自主氛围。

在自媒体时代, 受众者在开放的传播环境内, 更加敢于展示自我, 个性化发展也越来越明显。且随着信息化传播越来越广泛, 更多地受众者成为了舆论的主体, 且自我意识越来越强, 受众者能够通过网络展示自我的看法和观点, 并通过网络将自我的意见传播出去, 这就将受众者的主体地位展现了出来。由此可知, 自媒体时代的受众者不再是“听着”而更多地是“参与者”, 甚至位, 就必须结合充分认识到“受众者”的主导地位, 并尽可能地将话筒和交流交到公众的手中, 使电视在自媒体时代的优势更加突显。

进一步认识传统电视不可比拟的发展优势

1.专业性和权威性

传统电视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 已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条件, 并基本实现了全民使用, 相对自媒体公信度更高。在长期的发展中, 有大量的专业人才队伍, 且技术也非常成熟, 而这些条件是自媒体短时间内无法达到的。此外, 具有雄厚的财力支撑也是自媒体无法比拟的。

2.人口覆盖率高

尽管近几年互联网已基本实现全面覆盖, 使得网络成为了当前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品, 但其普及率却无法与电视相提并论。自媒体无论如何发展均受到网络的限制, 但就我国网络覆盖的具体情况而言, 大都市和经济发展非常好的城市实现了完全覆盖, 但网络却无法扩展到很多偏远地区, 也就是说网络无法达到的地方, 唯一能够流通的媒体有且仅有电视媒体。不仅如此, 相对网络铺设所需费用来看, 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系统的花费更低。

3.对受众的知识水平要求低

浅析全媒体时代记者必备素质 篇11

关键词:全媒体 记者;必备素质;媒介环境;传播;

中图分类号:G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1

随着我国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网络的平民化,已经成为国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工具。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32亿,手机网民也达到了5.27亿。各种媒体相互渗透,全媒体的概念逐步明确,很多媒体也开始提出 “全媒体化”的战略目标,标志着全媒体时代已经开启。

全媒体时代媒体对记者的要求已经远远的超过传统媒体对记者的要求。要想跟上时代节奏,记者务必要融入这个全媒体的主流之中,积极迎接全媒体时代,思想和技术上都要完成由“传统媒体型”向“全媒体型”转型。

要适应这个媒介环境,就要先了解媒介环境,所谓媒介环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与媒介之间、媒介与其外部环境之间关联互动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构状态”。每一次新媒介的出现,都将开创新的媒体时代,打造一个全新的媒介生态。在全媒体时代,媒介环境的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传播主体的变化:新的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主体发生重大变化,由公众媒体转变为“公私”混合的时代。

2、各媒介间关系的变化:网络媒体的出现与发展,打破了不同媒介之间的界限,新旧媒体相互融合,在保持原有介质优势的条件下,媒介之间开始互相借鉴传播方式,实现媒体的相互融合、渗透。

3、新闻传播流程的变化: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传播流程已被改变,受众在传播中的主动性更强,新闻传播的主体为记者与受众共同分享,促使新闻产品多样化发展。

4、服务对象的变化:全媒体时代,各类媒介间高度融合,受众由单纯的受眾转向成传者和受者的双重角色。

这些变化都对全媒体时代记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保持原有新闻素养。从思想素质上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仍然是作为记者的政治大方向。从业务素质上来说,新闻媒体的基石仍然是记者的采访能力和写作能力,尤其在全媒体时代,庞大的信息量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受众面前,报道的质量一定是最重要的指标。从作风素质建设来讲,做好记者的前提当然是良好的作风素质。

第二,新思想与技术的要求。记者要接受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只有从思想上承认转变,才会在行动上去改变,学习全媒体时代记者所要学会的各项新的新闻专业技能。要转换原来单一的思维方式,寻找适合全媒体时代的方法。

第三,传播能力的提高: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改变了传统媒体信息采集与制作的流程,不同的媒体在同一个信息操作平台上,统一策划,根据受众的特点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制作成不同的新闻产品,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传播给受众。

第四,记者信息选择与整合能力的提升:与传统媒体相比,全媒体时代的记者更需要掌握多媒体传播能力,记者要能够熟练地搜集、处理各种文本、照片、图表、动画、视频等素材,其中也包括多媒体多新网络语言理解能力。这种新闻业务流程是对新闻信息和资源的整合,要求记者的资源整合能力极大提高。“融合新闻”体现了这媒体对事件的处理更多角度,更注重与受众互动,这对记者的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注意培养多媒体报道的思维和理念,懂得不同媒介的传播效果,将信息资源转化为不同的新闻产品,从而提高新闻传播的能力。

第五,对正确信息的把关能力:全媒体时代,新闻的多元化、复杂化,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都使得虚假新闻数量增加,尤其是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转发、转载的再次传播过程中,传播方为了提高时效性,往往会缺少对信息的把关,还有些媒体为了吸人眼球,恶意将标题夸大或根本不符合新闻主题内容,要杜绝这些现象,考验的正是媒体人员对信息的把关能力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第六,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全媒体时代,记者面对爆炸式的信息量,筛选、鉴别有价值的信息,将其有序的整合出来,使受众更加真实、系统、深入地了解新闻内容。因此,拥有更强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力,就拥有了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发展空间。

第七,坚守职业道德。无论在什么时代,记者最重要的是要坚守职业道德,媒介素养不仅包含专业素养,还包括职业道德素养。在全媒体化的今天,媒体的商业化、市场化的情况下,坚守职业道德的意义更为重要,如果媒体人员滥用权利牟取私利,或者为增加点击量、收视率进行恶意新闻炒作,干涉个人隐私,甚至制造“假新闻”等等,不仅导致受众流失,更会削弱媒体的公信力。

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 篇12

1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传统媒体受到的冲击

1.1 新媒体的迅速扩张

新媒体产业已经形成自己的格局, 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已经形成了新媒体产业的第一方阵, 其营业收入过300 亿元人民币。新媒体产业已经由PC互联网产业向移动互联网迁移。2013 年, 百度的广告收入突破300亿大关, 超过央视成为我国第一大广告媒体, 奇虎360广告同比增长88.3%, 搜狐广告收入增长51%。

1.2 纸媒受到的冲击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让当代年轻人愈发习惯用手机浏览新闻, 微博微信的流行使越来越少的读者阅读纸质报纸, 报业的衰退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现象, 2012 年11 月13 日, 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因长期处于经营困境而向法兰克福地方法院递交破产保护申请。2007年创刊80 年的美国知名杂志《新闻周刊》一度因经营亏损停止纸质印刷, 并以读者通过电子邮箱的方式订阅该杂志。目前, 我国各大城市的都市报面临着相似的窘境, 报刊的版面严重缩水。

1.3 电视媒体受到的冲击

2016 年2 月, 香港亚洲电视因长期亏损停播, 3 月, 遣散400 余员工。亚洲电视面临的问题固然有其特殊性, 但全媒体时代, 电视媒体所受到的生存压力是空前的。

首先, 新媒体改变了观众的收视习惯。在海量的网络空间信息中, 存在着大量优质的信息资源, 国内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 这在电视节目的新媒体传播中处于劣势。全家人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着某个电视节目的播放已经渐渐成为历史, 更多的年轻人会利用互联网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时间安排收看电视节目。电视节目的线性播出方式制约着观众在收视时间和内容上的选择权利。

其次, 社会结构的改变影响了观众结构。我国社会的结构改变主要表现为:一是城市化程度提高, 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演变为城市居民, 人口更为集中;二是社会分层越来越明显, 城市中高等收入阶层群体日渐庞大。他们因其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或职业技能教育, 有着专业技术特长和稳定的收入, 追求并逐步形成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对于传统媒体来讲, 这一社会结构的演变是低端受众涌入, 高端受众流出的社会原因。在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过程中, 这部分受众由于对信息的需求量不大, 要求不高, 对于支付信息成本的能力较弱, 免费电视因其信息成本廉价, 无疑成为其主要选择。而具有较高信息支付能力的高端受众, 对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接受能力较强, 对信息的专业化、细分化、小众化要求较高, 新媒体往往更对其具有吸引力。

2 传统媒体的生存基础

2.1 在农村市场占据优势

尽管新媒体的兴起让传统媒体受到了冲击。但到目前为止, 电视媒体依旧是覆盖最广泛的媒体。电视市场在农村有着绝对的影响力, 受综合因素的影响, 电视媒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会在农村保持着较高的影响力。

2.2 传统媒体原创性强

尽管新媒体的崛起挤占了传统媒体的市场, 但是无可否认的是, 时至今日大量原创、首发的报道内容仍旧来自传统媒体。即使是美国较为有名的几家新媒体, 其自身生产能力也是有限的, 新媒体工作人员更多的是从事信息的整理和汇编, 因此新媒体在新闻源上对传统媒体的依赖度依旧很高。特别是在我国, 新媒体在新闻采编方面远不及传统媒体具有优势, 绝大部分新闻内容的发布, 仍旧是依赖对于传统媒体已发布信息的转载。因此, 从信息源的角度来说,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存在着信息的“源”与“流”的关系。这种依赖关系决定了传统媒体的存在价值。

传统媒体拥有完善的新闻制作和运作机制。尽管在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覆盖面等方面, 新媒体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但是传统媒体的原创性、挖掘深度、高度以及后期制作的精良程度都是新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新媒体因其卓越的时效性可以提供给受众及时的“新闻快餐”, 但传统媒体的深耕细作则更有利于对新闻素材去芜存菁、去伪存真, 在提供给受众调查性、解释性等深度报道的“新闻大餐”方面, 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3 传统媒体的发展——“内容为王”

传播介质的壁垒在今天是不难被传统媒体打破的, 传统媒体存在的价值仍旧要回归其信息价值本身。在百度副总裁朱光看来, 新媒体只是解决了技术问题, 但这不是决定因素, 更重要的是让优质内容生生不息。无论是传统媒体, 还是新媒体, “内容为王”仍是不变的主题。

新媒体技术可以让一流的内容传播得更好, 但不可能将二流的内容变成一流。在传统媒体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这样的品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能够锁定目标受众, 因其优质的传播效果对未来的受众产生影响。这种历经长期发展所积累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 并不是新媒体能够在短时间内超越的。特别是在传媒产业纷繁复杂的今天, 林林总总的新媒体作品乱花渐欲迷人眼, 传统媒体的金字招牌更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

品牌力和影响力在当下依旧能够对传媒市场带来正面的支撑, 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崛起, 这种优势必须在传统媒体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和改进才能维持并发展。目前许多传统媒体利用其品牌影响力开办同名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 在新媒体市场延伸其品牌影响力。

尽管在全媒体时代, 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被新媒体不断蚕食, 但因其在人才、资源、公信力等方面积累的优势, 只要传统媒体能够突破与新媒体之间的媒介技术壁垒, 与其有机融合, 并将这些优势巩固完善, 提升核心竞争力, 就能够在新兴的传媒产业中拥有主导地位。

摘要:我国新媒体产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新媒体的迅速扩张给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压力, 但传统媒体所积累的资源、品牌等优势为其生存和发展创造了可能。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社会结构,内容为王

参考文献

[1]唐绪军.2014新媒体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下一篇:私人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