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旅游传播

2024-08-09

新媒体时代的旅游传播(共12篇)

新媒体时代的旅游传播 篇1

新媒体这一信息传播技术不断更新的产物正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选择偏好和思维方式等,其作为拓宽信息传播的手段和途径服务于各领域,拥有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的旅游业由于其产品的不可转移性以及区域旅游发展道路的变革,品牌化的形象宣传和推广则成为打破游客内心对目的地的感知形象并促使其产生旅游动机的关键所在,相比于传统媒体,从传播学角度看,新媒体在信息的传播以及反馈上拥有更多优点,2010年三月在海南三亚举行的博鳌国际旅游论坛上,传媒、旅游界精英即探讨了旅游业与传媒的结合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在信息高度发达和共享的今天,新媒体与旅游相结合是寻求双赢的必然途径。本文即抓住新媒体这个背景,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传播问题。

一、新媒体及其特点

(一)新媒体的概述

不同的学者对于一个概念的界定具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对于新媒体这个概念很难有确切的定义,由文献知新媒体的观点是由戈尔德马克(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率先提出的。石磊在《新媒体概论》一书中认为: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1]

大众传播媒体包括大众传播媒介,由一定的专业人员组成的传播机构,媒体组织的工作机制和传播业务等方面这三个部分,因此,本文中提及的新媒体即相对于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新媒介,其是一种物质形态,包括基于互联网传输网络的第四媒介和基于移动网络的第五媒介。

(二)新媒体的特点

1.传播方式

交互性特点:以报纸电视广播为例可以看出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多是“点对面”的单向线性传播,虽然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看到传统媒体中也有类似于现场连线、来信、回访等与受众互动的方式,但是相对于新媒体而言,其远没有那么便捷。从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QQ,微博,微信等通讯互动工具的转载、评论功能中即可看到信息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性。

即时性特点:日常生活中购买的报纸和期刊均具有具体的出版时间,而电视新闻也有特定的播出时间,诸如世界各地发生的地震灾难信息,我们在使用电脑和移动设备上网的时候会在事件发生的极短时间内接收到来自各种门户网站的信息弹窗,而报纸期刊以及电视对于该事件的报道往往滞后于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看到事件即时的每分钟的发展情况。

2.内容

形态多样性特点:纸质的报纸和期刊带给我们的是文字的墨香和宁静,图片的色彩和凝滞,广播给我们以听觉上的画面遐想,电视带动了我们的视觉和听觉,而新媒体则是上述三大媒介的集合体。

海量和分享的特征:互联网连接了世界各地,形成了一张连接各种信息和各色人群的信息数据网,其信息量是无限巨大的,而报纸则要受到版面的限制,电视广播要受到时间的限制。因为我们由这张巨大的网连接,因此丰富的信息可以说是透明的没有秘密的,如在各节假日过后,有关于游客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各种信息便传遍网络。

3.受众

自由性强特点:日常生活浏览电视节目多受到播出时间的限制,还会受到夹杂的广告的干扰,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上网的时间,想要浏览的内容等。

个性化特点:大数据时代,网上搜索痕迹会表露出人们对于选择信息的差异性,受众的爱好不同,对于信息的选择就不同,因此,在海量的信息中择其所爱使得每个人的个性得以彰显,例如门户网站中各个小栏目的设计就满足了受众这一差异化的需求。

二、旅游目的地形象及其传播的必要性

(一)旅游目的地形象

当今,形象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显因素,我们逐渐告别了主要依托于区域自身资源条件寻找发展契机的时代,转而去关心一个无形的、含义模糊的形象概念。形象效应能够带来巨大的价值和利益,我们可以看到世界范围内都在树立政府形象、企业形象、人物形象等等,当然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也在这一行列之内。对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由John.D.Hunt Image发表《a Factor of Tourism》 之后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现已经成为旅游界研究较为成熟的概念。此项研究涉及领域广泛,囊括了诸如地理学、人类学、符号学等多学科,同时取得了较为丰厚的成果。

国外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定义往往依据“image”的定义,image是一个广泛使用而定义模糊的概念(Mazanec and Schw e ige r,1981),一般认为,im age是人们对所认识的事物的个人的、主观的、概念性的理解 (Witt and Moutinho, 1989);或者说,im age是建立在人脑信息处理过程基础之上的,所形成的一种内在的信念和印象(Assael 1984;Crompton 1979;Gartne r 1993)。[2]

国内学者对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也已经比较成熟,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张建忠认为“旅游形象是旅游者对区域内各种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旅游要素的综合感知和印象”,邓明艳指出“旅游形象是旅游者在经历了旅游地旅游后,或潜在旅游者通过电视,杂志,广告,网络信息等媒体,获得的关于旅游地的总体印象。”[3]其余关于旅游地形象的概念定义很多,在这里不做一一赘述。

综合上述,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本质即我们通过感观如听觉和视觉等获得认知对象即旅游地的的信息,而后对信息加以分析和咀嚼形成对于旅游地特征的知觉,通过感觉和知觉在脑海中的交融形成认知对象即旅游地的最终形象。

本文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已有研究,基于以上两点基本认识,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结构梳理如图1。

(二)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的必要性

1.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

“传播”一词,用英文表示即communication,该词起源于拉丁语的communicatio和communis,其含义包括通信、 会话、交流、交往、交通、参与等。从日常用语的角度上讲,传播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4]那么,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传播即是一种传播活动, 这种活动的载体是各种传播媒介,活动传播的内容是旅游地形象讯息。这种传播活动的过程即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信息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传递给媒介,媒介再将这些形象 “符号”传递给受众,达到的目的是促使受众通过对这些信息符号进行筛选解读从而影响其进行行为决策。

本文所说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传播是限定在大众传播领域。

2.“虚拟环境”理论下谈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的必要性

由图1知,旅游者除了可以亲自前往旅游地通过实地经历和感受形成旅游地形象,还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的较为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产生对于旅游地的一个储存在记忆中的本底感知形象或者说原生形象,再者经过媒体广告的宣传并结合原生形象可以形成旅游地的诱导形象。在旅游形象形成的静态过程中,个人因素的差异是作为旅游业供给方的旅游地所无法掌控的,然而诱导因素却是旅游地主动出击打开知名度,赢得美誉度达到自身形象推广效果的重要手段,即通过对旅游地印象进行“整饰”来创造一个“虚拟环境”。

与其他行业相比,旅游产品具有不可转移的特性,因此作为游客的主体不可能在实际前往目的地前就看到风景,而对于一般商业如服装零售,消费者不但可以通过广告等了解商品详情,还可以通过周边人群的上身效果去进一步进行消费决策,由此旅游业通过媒体传播所创造出的“虚拟环境”对于游客形成本地感知形象和决策感知形象是具有垄断性的, 即游客对于“虚拟环境”的依赖性很强。因此,虚拟环境的创造即旅游地形象的整饰和传播便显得尤为重要。

三、基于“5W模式”的旅游地形象传播分析

(一)拉斯韦尔的5W模式

拉斯韦尔提出的这一模式首次较为详尽地分析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所谓的5W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 →通过什么渠道(in what chanel)→对谁(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该模式用图像表示如下:

(二)5W模式下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分析

1.传播者

传播者是传达一条信息的源头,其可以是作为个体的人,也可以是为他人提供信息的组织和机构群体,而由于旅游活动具有特殊性,受众在进行旅游决策之前无法切身触碰到旅游目的地的任何实体信息,因此传播者作为这一结构的源头具有重要的地位。

笔者从社会、组织、个人这三个层面对旅游目的信息传播的主要主体进行分类如下,见表1:

2.讯息

讯息,是传播过程中的内容,是对信息的一种符号化呈现,旅游目的地所传播的信息是多样的,狭义上讲,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只是包含在其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整体印象信息, 如旅游地的综合概况、主题形象等;除此之外,旅游地信息还包含旅游资源;大众服务;旅游企业产品,如旅游项目、设施服务等。

然而从广义上讲,旅游目的地这一区域系统中的一切要素均可以成为旅游地的形象材料,学者Stabler归纳总结了六大要素(天气与气候、自然资源、基础设施、文化因素、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这些要素是影响旅游地形象的因子,也构成了旅游地形象的整个讯息系统。

3.媒介

媒介即我们传递信息符号的运载手段和工具,例如通过声音传播信息的广播,通过文字传播信息的报刊,通过声像图传播信息的电视,甚至我们的面孔和五官也可以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可见,媒介是传播者传递信息符号的载体,扮演着搬运工和中介的角色。在没有文字、声音、影像等形式的传播媒介出现之前,人们早期进行旅游行为决策的时候多是通过有旅游经验的人口传面授来了解一个旅游地,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迎来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的传播媒介, 这一传播技术的进步改变了我们感知认识旅游地信息的方式,时间和空间已经不能作为我们了解一个目的地信息的障碍。

本文依据人类传播方式中二分法(即将人类的传播类型分为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分类方式将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的媒介进行总结如下,见表3:

4.受者

故名思议受者即受众,是旅游目的地形象讯息的接收者,拥有感官知觉的人理论上都可以成为受众,旅游地信息的受众是个较为复杂的系统,从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结构的三个部分出发,作为旅游地形象主体的旅游者可以作为受众,而旅游地的社区居民,对旅游者进行规划设计的规划师也可以作为信息的受众,由于当地居民长期居住于旅游地会对本土产生共同的认知,会形成“地方精神”、“民俗风俗”等, 对当地社区居民形成的旅游地形象进行研究是了解旅游者认知倾向的必要途径,而旅游地规划者的职业的敏感性会让其对旅游者的喜好偏向等有所研究,综合以上两部分受众对旅游地的认知,可实现“构想空间”的打造。当然,受众还可以是组织机构的形式,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后面所提出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策略中的受众则是前文提及的第一受众:旅游者。

5.效果

传播效果的评价一般是从对受者的影响程度出发,即传播者通过媒介传播的信息施加到受众身上之后对受众产生的各方面的影响。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的效果即旅游信息传播者通过传统和新媒介发出信息到达受众后对受众的思想 (对旅游地的认知)和行为(旅游决策)的影响。可概括为受众对旅游地建立了怎样的形象,形象的传播对受众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对这一环节的研究是进一步提升策划水准的基础。

对于游客而言,如果对于一个旅游地的认知度很低,那么在备选的旅游地中不会出现,而在知名度不相上下的旅游地中,自然满意度和美誉度高的会在众旅游地中脱颖而出, 因此,旅游地的形象首先影响和控制着受众的选择决策,其次形象的“好与坏”则直接影响游客的最终行为决策。联系旅游地形象现状分析的象限法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点。

旅游地的知名度是旅游者对于旅游地辨识和记忆的情况,其测算方式是:知名度 = 知晓旅游地的人数 / 总人数× 100。

旅游地的美誉度则是基于识别度旅游者对旅游地的赞誉情况,其测算方式是:美誉度 = 称赞旅游地的人数 / 知晓旅游地的人数×100。

综合以上两个维度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形态如下:

象限中的第二部分代表旅游地知名度和美誉度都很高。

第一部分代表旅游地拥有较低的知名度和较高的美誉度,即知道这个地方的旅游者较少,但是去过的都对旅游地给予好评。

第三部分代表旅游地知名度低和美誉度低,即去过的评价较低。

第四部分表示旅游地的存在性很强,但是是由于其臭名昭著。

从图3明显可以看出美誉度高,知名度高才能吸引受众,其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传播达到了良好的效果,而第1种情况景区本身具备良好的满足游客需求的条件,但是知名度有待提高,应该加大景区形象的传播力度,打开知名度。可见,旅游地的形象的传播对旅游者对于旅游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重游意愿等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传播效果的评价一般是从对受者的影响程度出发,即受众接收到传播者通过各种媒介传达的信息后产生的各种反应。引申至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效果,其概念即旅游信息传播者通过传统媒介和新媒介发出信息到达受众后对受众的思想(对旅游地的认知)和行为(旅游决策)的影响。可概括为受众对旅游地建立了怎样的形象,形象的传播对受众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对这一环节的研究是进一步提升策划水准的基础。

四、旅游地形象的“新媒体”传播策略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增加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传播渠道和路径,旅游地的营销策略也发生了多样性的变化,结合前文分析,本节将从旅游地讯息(内容),旅游地形象的新媒体传播双面性,受众等层面对旅游地形象传播策略进行概括性思路的阐述。

(一)内容:总括+简单+艺术+惊奇策略

旅游地通过媒介向受众传达的讯息是为了引导受众,宣传旅游地自身形象,这包括旅游地理念形象、视觉形象、行为形象、声音形象等,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旅游地信息的传播者面临着如何在纷杂的信息中脱颖而出的挑战和解决受众面对众多信息所产生的负面情绪的挑战。受众具有选择性心理和行为,在面对众多的信息并非全部吸收和接纳,而是根据自身需要进行筛选。我们从接触信息,理解信息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受众的这一行为。

对信息的接触:受众接触信息的第一步是通过调动感官引起注意,这种注意不可能是对全部信息的注意,传播者如果认识到这一点:受众接收什么样的信息?便会在信息堆当中突显出来。生活中我们总是趋向于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信息,因此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的讯息要做到简单,这就要求合理简约的进行形象定位和标志设计,选择彰显力度强的传播媒介。但是简单并不是内容不全面,而是高度概括的简约,传达的形象内容可以总括旅游地的资源特色,突出其独特性,除此之外,形象表现的艺术性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带给人以美感和联想性。

理解信息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作为传播者要抓住“受众喜好共同解读什么信息”,事实证明人们热衷围观、热闹、 有趣的“奇观”,因此传播者传播的讯息要做到特殊,凸显旅游地独一无二的形象特征,如九寨沟以水为奇,石林以石为奇。

通过上述分析,应用手机新媒体,旅游地可以与三大通讯运营商合作进行实时短信的发送,生活经历中笔者发现联通用户会在每到达一个城市时会收到该城市的欢迎短信,但是目前很少有城市会通过此种方式进行旅游地的宣传,因此,旅游地可以与运营商合作进行带有“简单”的形象定位语的实时信息发送以传播旅游地信息。实现信息流传的简约和便捷。或者综合形象传播成本问题和资金实力,选择使用率较高的APP进行形象传播。如在其打开界面上进行配以形象口号和景区标志的旅游地形象传播。

(二)渠道: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也有会使旅游地品牌形象快速受损的劣势,其病毒式传播会将负面信息快速传布,并且将污点放大,引发舆论,例如过去几年在论坛,微博中广为转载流传的“海南宰客门”事件使海南形象受损,致使游客对旅游地的印象大打折扣,旅游体验感下降,因此,旅游地需要整合多传播渠道,利用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去树立和洗白自身形象,如政府通过传统电视媒体对此类事件进行公开道歉等,利用新媒体进行旅游地形象的创意和高效传播,如与微信合作,在朋友圈进行旅游地形象传播等。 多渠道传播使得新旧媒体互补,对于脆弱的旅游业来说是理性的选择。

植入广告已成为新媒体语境下的一种手段,我们可以在影视剧中看到各类产品广告,但是生硬的植入方式会使受众心生厌恶,例如《咱们结婚吧》电视剧中御泥坊、统一奶茶等各种广告频出,引发网友调侃,称其为“超长广告片”,因此, 新媒体广告需要摆脱生硬的直接插入,而要有创意性和趣味性。旅游地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区域系统,属于一个具象的地理空间,除了综艺节目,如《花样姐姐》,《爸爸去哪儿》这样的现场展现,以及作为影视剧中的布景场地外,旅游地可借助新媒体打造虚拟的地域空间,如可与游戏开发商合作,将旅游地设置为游戏的背景场地等。

(三)受众:多层次,互动性,体验性传播策略

关注受众是不变的话题,同企业进行市场定位及细分策略一样,旅游地应该有自身明确的定位和市场细分原则,对受众进行多层次的细分是旅游地形象传播媒介选择的基础, 通过适当的媒介针对不同的受众市场进行形象的宣传,在节省成本的同时,可以有效保证传播效果,在进行新媒体策略的制定时,旅游地管理者应首先确定利用新媒体进行旅游地形象传播的受众覆盖范围,即宣传所针对的游客,其次投其所好,激发其出游的欲望,即满足受众的需求,最后,旅游产品通常是先消费后体验,因此做到反馈,重视互动可以增加游客体验的好感,从而提升旅游地在游客心中的形象。

旅游地由于提供的产品具有差异性,因此具有不同的受众群,主题游乐场,例如欢乐谷,其产品特色即动感刺激,适合年轻受众去挑战体能极限,老年人则被排除在主要受众范围之外,然而红色旅游地例如西柏坡的主要受众则是中老年人,除去学校组织的科教活动,红色旅游地不在年轻受众的主要选择目的地之内。根据CNNIC在2015年2月发布的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对中国网民年龄结构分布的统计中可以看到,中国的互联网用户群体主要集中在20到29岁这一年龄段,总体上看,这部分人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闲暇时间,主要的备选旅游地类型覆盖范围也较广,如观光型、度假型、游乐型、购物型等旅游地都可将新媒体作为主要的形象推广媒介,传统媒体作为辅助,以求全面覆盖受众群体。

互动性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一大主要特征,与受众互动,促进其体验性是提高旅游地形象的一种方式,需要强调的是,互动在今天不再是简单的类似于游客旅游地官方微博的转发评论式的扩散式互动,而需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受众形成互动,如在内容上,要让游客参与到旅游地形象的文案策划、视频制作、平面策划上来,征求受众的意见会让受众有归属感;在形式上,通过新媒体创意设计使得受众成为旅游地形象传播的一部分,如可在游客中征集出游笑脸作为广告宣传的材料等。

五、结语

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的效果是影响旅游地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影响游客决策行为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隐形概念,因此对于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问题的探讨自然是至关重要。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传播需要依托于媒介,在信息量超载、游客需求日益求高的今天,传统媒介的传播策略已经很难应对信息时代的变化,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因此旅游地形象信息的传播者需要选择传播效果优质的传播媒介进行创新传播。

本文基于以上两点对新媒体背景下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传播进行了探讨,在现有知识范围内提出新媒体背景下的传播策略,以求可以对旅游地形象同质化,传播效果欠佳的旅游地提供思路和想法。

摘要:科学技术的提升促使人类不断更新传播讯息的技术手段,如今基于互联网络的第四媒介与以移动网络为主的第五媒介已然成为人们接收和传播信息不可或缺的工具。新媒体为旅游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契机,在依靠资源优势进行旅游发展的道路已经逐渐被依靠形象进行品牌构建的道路所取代之时,新媒体凭借其优势以更快更新颖的方式传播旅游信息,因此,旅游地作为具象的区域系统,为谋求长远发展理应抓住新媒体这一传播媒介以打造优化自身形象。本文在研读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完成以下研讨:1.阐述新媒体概念并归纳新媒体自身特征;2.以“虚拟环境”理论为背景,旅游目的地形象及其传播概念为基础,分析进行旅游地形象传播的必要性;3.基于5W模式对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了传播学分析,阐述了应用新媒体进行旅游地形象传播的必要性以及借助新媒体传播旅游信息的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形象,旅游目的地,传播,信息

新媒体时代的旅游传播 篇2

新媒体时代,数字化、网络化、即时化、互动化的特征,快速地影响和改变了社会舆论的生成模式,使舆情传播具有鲜明的特点。

传播主体多元化。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发言人的时代。据统计,新浪微博用户有4亿多,每天发布微博总量达1.2亿条,新浪首页新闻1小时有几百万的浏览量,一条有分量的新闻,瞬间会被数万家乃至数十万家网站自动抓取、自动转载„„众多的个体网民表达自己意愿、情感、思想甚至诉求的愿望日益强烈。

传播内容海量化。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得到充分的体现,伴随着搜索引擎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文字、音频、图片、播客、微博等搜索功能的不断创新和扩充,使公众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所需更加快捷方便。

传播节点碎片化。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舆论事件的报道者。智能手机的普及,更让大众麦克风随时随地地现场直播变成现实。新闻发布的大众化,使得信息呈碎片状分布,同一件事有成千上万的网民按照各自的观点分别发布消息,再加上众多的转发和评论,舆论发展呈网状扩散,加剧了信息的碎片性。

传播方式群际化。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海量信息和传播渠道急剧增多,多向传播,多点互动,移动获得,移动表达,即时传播,即时分享,并且呈现“点对群”“群对群”的特点。这些网络化、立体化、群际化的传播方式,显现了极强的群际传播特点,既是各种信息、思想、观念、看法、意见的集散地,也成了个别单一话题的放大器,对社会公众的态度、认知与行为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播范围广泛化。互联网最大的优点是天下互联。随着手机等移动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任何一条有价值的信息,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超越地域的界限,瞬间传遍世界各地,由局域热点迅速变为全国甚至全球的热点。这种传播范围短时广泛化,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最鲜明的特点。

传播速度瞬间化。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完全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尤其在时间上,无论是文字、照片,还是音频、视频,只要当事人愿意,轻轻一点,瞬间便上传到网上,形成了新的信息。一方面,舆情的传播速度,尤其是突发事件的报道,在网民的参与下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另一方面,新媒体与受众的零距离互动使舆情得到快速传播和及时的反馈。

传播结果扩大化。在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的方式和路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许多声誉危机事件并非发端于公众媒体,而是出自于“微博”“社区”“微信”等新媒体,大众化的传统媒体则更多地扮演了“放大镜”和“扩音器”的角色。

浅析新媒体时代的广告传播 篇3

关键词:新媒体 广告 传播主体 传播受众

一、 新媒体广告概念及新媒体广告分类

新媒体包括数字电视、网络、数字广播、移动电视、手机短信、数字报纸、数字杂志、桌面视窗、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新媒体形态。新媒体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乐趣和方便,带动了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和需要。

新媒体广告就是指借助新兴媒体为媒介进行发布的广告传播形式。其中主要包括有数字电视广告、触摸媒体广告和互联网广告。

1、数字电视广告,增强了广告传播与受众群体的人际互动,服务性、娱乐性效果突出,广告画面清晰,内容完整,增强了广告的观众印象,贴近人们购买心理。

2、触摸媒体广告,包括了户外触摸显示频以及智能触摸手机,这种媒体主要迎合了年轻受众的接受心理,以快速的,有针对性的广告信息获取途径迎合了广告受众的需要,同时让广告信息传播直接到达目标消费者。

3、互联网络广告,借助于网络传播无限广阔的虚拟空间,使信息传递更加快捷、方便、多样、广泛。网络广告常见的发布形式有使用新闻组发布广告、使用电子邮件和电子邮件列表发布广告、插入式广告、搜索引擎广告、聊天室广告、文本链接及浮动广告以等。

二、新媒體广告特点

1、媒体的整合性特征。新媒体整合了传统媒体优势,结合报纸、广播、电视的特点,使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动画等要素融合起来,实现了平面与立体结合,使受众有了如同亲身体验的快感,因此新媒体广告被接受度较高。此外新媒体广告的强大信息检索功能,能更直接的给受众带来所需要的由各种传播符号整合而成的广告信息。

2、媒体的互动性特征。互动性特征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双向甚至多向的互动传播,是人类的传播行为中传播主体与客体所追求的方向,新媒体就有这样的优势,其互动性表现在目标受众具有对信息控制性的操作权和选择权,这就改变了传统媒介传播信息过程中受众只有被动地收看和收听,也正因为这个,新媒体被人们快速接受。新媒体广告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对于受众不喜欢的信息,他可以进行操作跳过或者关闭,而对于受众喜好的信息,他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了解,甚至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个特征对于使用者来说不仅给他带来了方便和可靠,而且自由灵活的操作与选择已经成为人们的首选。

3、媒体的表现超文本性特征。新媒体融合了诸多媒体特点,它将艺术与科技结合在一起,其中超文本性就是网络的信息组织方式,新媒体广告借助于这一与传统印刷文本不同的方式“自由运动的非顺序写作方式”1即非连续性的特点给予受众展现其所想看见的多元的,富于创造力的广告信息。当然高品质的新媒体广告需要诸多因素的配合,不仅包括了程序设计,还需要视觉传达方面的设计等等,正是这样才创造出不同的表现方式。

4、媒体的传播多层次性特征。新媒体广告的传播具有多层次性,主要是因为新媒体传播的多层次性,尤其是网络传播中,传播主体与受众的身份越来越模糊,有时候得到一条广告信息的同时,受众还会将这条信息迅速转发出去,所以这样的传播必然是多层次的,另外新媒体广告传媒形态多样,可以覆盖不同年龄、学历、收入层次的受众群。

三、 新媒体广告发展现状分析

1. 广告新媒体现状

媒体的经济命脉是广告,新媒体广告发布的多样化和覆盖率,得到广告主的青睐,这样就使传统媒体的生存基础——广告市场遭受较大的影响。根据摩根士丹利的分析预测,目前在国内,新媒体市值超过600亿,未来五年,国内的新媒体将以平均每年15%左右的用户增长率、30%以上的收益增长率发展。2新媒体广告已经开始改变着人类生活形态与行为方式,城市受众对广告的获知途径已经悄然转变,新媒体广告孕含着巨大的投资价值。

2.新媒体广告受众接触分析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认为:新媒体领域聚集了大量新兴注意力资源。3以互联网为例,互联网受众的主要年龄段为18至35岁,移动媒体增值业务的使用者也主要集中于年轻受众群体,年轻化受众代表着将来的社会主流话语权,对这些受众的注意力资源的掌握,是新媒体拥有的重要社会资产。虽然发生了上述变化和调整,这些重新聚集的社会资产依然需要通过货币化来体现其价值。

四、新媒体广告的发展反思

随着新媒体广告慢慢被受众接受认可,广告主对新媒体广告亲睐的同时还应该留意其中很多潜在的问题 。

第一,弥补公信力不足。新媒体的发展面临着很多传统媒体所没有的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例如其中的权威性可信度常常受到质疑,这点对于广告传播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受众在接受广告信息的过程中对信息信任与否直接关系到广告的经济效益,因此如果新媒体,特别是网络传播信息的真假难辨,良莠不齐必然会引起受众的排斥心理,所以新媒体广告效果较好的往往还是在传统媒体上发布过的,所以目前还是应该与传统媒体进行广告整合传播策划。

第二,重视广告互动。新媒体广告之所以受欢迎,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互动效果,但是广告主不能让这种互动形同虚设,既然能让受众提要求,有反馈,就应该重视受众的反馈信息,而不是视而不见,不加改进,或者受众反馈后没有回应。

第三,利用先进手段,创意为王。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新媒体的发展必然引起新媒体广告的进一步兴盛,这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可以使受众接触到更新型的广告形式,了解更多的信息,但是在视觉与听觉享受的同时也需要有广告创意的吸引才能让受众接纳更多的广告内容。广告主应该注意在创意方面多下工夫,使受众不仅自己接受信息还可以用作娱乐向其他人转发信息,达到信息的二次传播。

在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的今天,新媒体广告已经为广告主和广告逐渐接受,但真正将新媒体广告的优势发挥出来才是广告传播发展的未来方向。

注释:

[1]黄少华,翟本瑞.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2007-12-24 来源:网易科技报道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 篇4

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了解我们生存环境的重要渠道。为了适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时代的新闻传播需要媒体融合,媒体融合就是传统上需要依靠多种媒介技术来提供的内容和服务被整合在一种媒介之上,而这种媒介通常就是数字网络媒介。

在新媒体没有出现之前,对于新闻的传播主要依靠印刷媒介、广播和电视的电子媒介来传递。电媒介让我们在指定的空间中接受着国内外信息的涌人。所谓的昨天的新闻今天报,是因为传统的新闻媒介即使再怎么迅速也需要一个前期采集、录制,后期剪辑的过程。新媒体改变了以往新闻的所谓“即时性”传递,而真真切切地做到了任意空间即时的“现在的新闻现在报”的传播特征。消息类新闻的第一要义“快”也在新媒体时代下得到了迅速的施展。因此我们说传统媒体的“时效性”远不及新媒体。

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在大大增强的前提下,也由于多种媒介的融合,更增加了新闻的传播的量。媒介融合后多种媒介以不同方式对新闻的传播条数的量可从原来广播与电视每天数十条变成数百条,甚至千条新闻。进入新媒体时代,人们对于新闻信息的接受已由被动转为不知觉地控制中,新媒体带给受众的不再是单向性的,而是以“互动性”较强的方式在传播着,在新闻信息巨量传播中更要注重新闻阐述的真实性、合理性和科学性。新闻下面出现的评论,到BBS,博客再到微博,短信互动平台,在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着互动传播。2009年5月份发生的一位普通女青年“邓玉娇”事件,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中掺进了自己的褒贬倾向和善恶价值判断,把受众带入到不真实的事件中。现在新闻的发生基本上和事实同步发生,各种传播手段的丰富“抢新闻”的现象已渐渐消亡。

公众新闻期待意识已随着新媒体的出现而进入到泛化时代时刻都在期待着新闻信息的传递,更形成了新闻信息的全时性播出效应。新媒体不仅可以提供大量的最新消息,还可以提供新闻背景、资料,满足读者多方面的信息需求。随着新媒体手段的增多,并伴随多渠道的信息传送,已经没有天下不知道的事件的存在。新媒体的出现,使传统媒体24小时为一个周期的出版概念被打破,电子报纸通过光纤通讯线路,瞬间可以到达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传媒的力量是巨大的,2010年l0月19日李刚的儿子乜是凭借各大电视台,在网络、网络电视台、手机报纸、手机电视,以及在第二天的各大报纸与《新闻1+1》评论节目等媒体,“一夜成名”。

不同的媒体个体之间可以相互联系,对同一主题或同一系列主题所进行的报道。以世界杯为例,。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央视由传统的单一电视报道转向电视、互联网和手机三个重要媒体平台的联动,搭建了“全媒体”转播平台,全国性和地方性平面媒体也加入了世界杯的报道行列,还出现了一种大型体育报道合作方式,即应急新闻联合体。每家媒体都有供稿的义务和使用其他人稿件的权利,借此来挖掘新闻深度、扩大信息传播范围。

所谓的新媒体的“新”字主要是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够与时俱进。传统的传媒教育由于其严格的选拔制度和标准化的选拔方式使得传媒人才创新不够。《北京青年报》社长张延平曾谈到:“实施公开招聘,最后录取最多的不是大学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实际需要的是既能跑动又有思想的记者,既能管版又能管人的大编辑,既懂媒体又懂经营媒体的管理者,既懂传统媒体,又懂新媒体的跨媒体人才。”新媒体能够融合多种媒体于一身,其兼容并包的特质,要求新媒体人才培养具有开放性的思维,要打破僵化的传统思维,以包容性、多样性来铸就新媒体的辉煌。新媒体传播速度之快,要求新媒体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能够把新闻传播理论与新媒体技术进行完美的结合,创造出有价值的新闻作品,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新闻信息制作、把关与传播,满足大众的信息需求。新媒体的价值在于传播客观的新闻知识的同时,把创新型思维方式传播给广大的受众。

新媒体时代的旅游传播 篇5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戏曲;传播途径;发展

中国戏曲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具有较高的程式性、综合性以及虚拟性特点,是我国宝贵的财富,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人们已经步入新媒体时代,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那么就要加强研究与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优化传统戏曲的传播途径。

一、新媒体对推动传统戏曲艺术传播与发展的作用

(一)突破传播空间的限制

伴随社会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也使得新媒体在各行各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于是也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得人们能够借助于手机或者是计算机连接到互联网,能够随时随地接收信息资料,没有了中国戏曲原来的传播时间限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拓展传播地点。通过互联网的作用,人们不仅能够在乡村的戏台与剧场中欣赏传统戏曲,而且能够借助于网络搜索到许多的戏曲节目,于是就有效拓展了传播地点;其次,有效拓展传播内容。通过新媒体的作用,人们不再仅仅是接触当地以及和当地方言有关的几种剧种,而是可以接触到中国现有的200多个剧种,另外也可以接触到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的戏曲剧种[1]。

(二)加强戏曲艺术和观众的粘性

一是可以更加自主地选择节目。对于互联网而言,其主要是一种点对点的传播方式。广大观众通过网络能够对个人喜爱的喜剧节目进行自主的选择与欣赏,例如,以前的观众往往都会通过电视或者是剧场观看固定的演出,没法进行自主的选择。而通过互联网就可以打破这一困境,使得广大观众能够自由地进行搜索引擎,找到个人喜爱的戏曲节目。尽管与传统剧场相比,互联网的审美环境存在较大的区别,然而其传播更加便捷,人们的选择更加自由广泛。其次,观众能够通过微博与网站论坛等发表个人对节目的看法与建议。通过微博、微信与网站论坛等,广大观众不仅能够将个人对节目的意见进行发表,另外,也可以针对节目内容加强与观众的交流互动,这样一来,节目制作方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观众的看法,对节目进行优化与完善,进而创作出更加优秀的戏曲节目。第三,新媒体使得传统戏曲演员与观众的界限更加模糊。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演员与观众能够进行互换,首先,演员能够借助于互联网对他人的戏曲表演进行欣赏与观看,于是也会成为观众[2]。另外,广大戏迷也能够将个人演唱的戏曲段落传送到互联网上,使得他人进行欣赏,于是就成为了演员,如此一来,就会使得广大受众能够更加喜爱传统戏曲,而且也有助于传统戏曲的广泛传播。

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戏曲的传播途径

(一)创建立体化的戏曲传播网络

对于传统戏曲行业而言,其主要是围绕着生产艺术产品作为核心,主要可以划分成两个组成部分:一是行政管理。其主要是负责完成对于资金、人员以及演出管理等活动;二是业务生产。其主要包括业务戏演出以及创作戏两个组成部分,其中创作戏主要是以舞台排演以及剧本创作作为核心,其是大兵团的作战活动,会在资金创作以及导演资源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投入,开展的是大集体会展活动。业务演出相对较为灵活多变,既可以是繁琐的也可以是简单的,参加演出的人数数量可多可少,能够与服化道以及乐队等各个部门进行有机的配合,主要是以舞台常规演出为主[3]。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变化,那么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戏曲行业必须要实现经营管理理念的更新,要建立新媒体部,实现对艺术品的数字化生产以及经营。要建立相关的网站,在网络平台中加入戏曲的生产项目等,其中包括音像产品、剧目创作、服装设计以及舞台表演等。要能够从各方面加强与观众的互动与交流,其中包括舞台表演与数字产品的研发等,从而创建完善的立体化戏曲艺术传播网络,要实现对多种不同载体的兼容。要借助于文本的作用实现对获取资料的阅读以及深入研究,并且参与其中。要充分发挥视频引擎的作用,实现对各种幕后台前的资源、舞台戏曲与电视戏曲的有机整合,借助于微博、微信等平台实现对各种新消息资料的发布,完成各种活动的组织开展。要加强与广大戏迷互动,促进艺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等。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具有的强大的检索引擎功能以及完善的数据库,构建科学、健全的戏曲综合信息库,从而真正地打破传统经营模式,更好地提升戏曲的传播效果。

(二)积极生产“短”“微”产品

对于传统的中国戏曲而言,其演出时间相对较为自由,短的为30至50分钟,长的能够超过两个小时,这是由于中国的信息最早是产生于农耕的时期。当时在农闲时,人们的时间较多,因此也就导致中国戏曲得到大时段的传播。然而,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因此也就难以承受传统戏曲的慢、散、悠,但是中国的传统戏曲比较优美,而且拥有着浓厚中国色彩的化妆与服饰,中国的演剧方式也非常经典,这是现代人需要学习与传承的精髓,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地满足人们对中国戏曲艺术的追求,而且能够充分适应人们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在新媒体背景下,传统的戏剧行业也要加强对产业模式的调整与优化,碎片化是新媒体传播的主要特点之一,对此,戏曲行业就能够将常规的两个小时大戏逐渐改变“短”“微”的形式。采用此形式逐渐进行传播,戏曲行业要创造更多的“微折子”“折子戏”等[4],从而使得一些表演以及唱段的精华片段能够得到碎片化的上传,如此一来,就可以有效地改变传统的特点,从而更加“短”“微”。这样在短短的3-5分钟之内,广大的人民群众就能够借助于各种新媒体媒介了解与接触中国的戏曲,有效扩大戏曲的传播范围,有助于中国戏曲的更好生存与发展。

(三)创设虚拟的戏曲舞台

中国戏曲主要是通过唱、念、做、打、舞等综合的方式对故事进行演绎,其有着较强的程式性、综合性与虚拟性特点。通过传统剧场的传播方式使得这些艺术元素得到了有机组合。在电视以及广播的时代背景下,采用声画分离技术实现了艺术的一次性合成。当前,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有效激活了传统戏曲原来所拥有的多种基因。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融合的艺术,其中包括多种元素,例如音乐、滑稽表演、杂技与美术等[5],诸多的戏曲原来被合成在戏剧舞台的歌舞表演中,通过新媒体的先进方法与技术能够实现对诸多元素的单独剥离,而且也可以将其进行逐一的合成。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动传统戏曲行业的发展,那么就要创设虚拟的戏曲舞台,因为戏曲表演具有特定的程式,因此就能够采用一些虚拟的演员按照戏曲的程式规范,借助于3D技术的作用将表演进行合成。如同德国电影3D动画的著名作品《丁丁历险记》一样。可以充分发挥3D真人动作捕捉技术的作用,基于真实演员的表演,利用3D技术进行建模。在演唱方面,能够参照一些流派名家的唱腔,借助于电脑程序的操控,从而创作出电子的唱腔,如此一来,可以有效解决唱腔以及表演等诸多问题,创作出虚拟的道具以及舞台。目前,在北京的新媒体艺术工作室已经开始采用此类的虚拟戏曲表演,尽管当前还不够成熟,然而也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认可与喜爱,而且也开始逐渐加强对有关艺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通过对虚拟戏曲舞台的创设能够使得戏曲表演获得更加广阔的空间。另外,也可以获得更多年轻人的喜爱,而且也能够永久保存一些规范化的戏曲表演程式以及唱腔,因此具有较大的艺术价值。总之,新媒体能够有效推动传统戏曲的传播与发展,能够突破传播空间的限制、加强戏曲艺术和观众的粘性。因此,为了有效推动传统戏曲的传播,那么就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例如,要创建立体化的戏曲传播网络、积极生产“短”“微”产品与创设虚拟的戏曲舞台等,进而有效推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戏曲的良好传播。

参考文献:

新媒体影响下图像时代的文字传播 篇6

关键词:新媒体;图像时代;文字传播

Literal Communication of Image Time Influenced by New Media

Zhao Xu-yuan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and looking back on the history of literal communication system, the thesis make a conclusion on the advantages and difference of image and words, explains the cause of image time, analyzea the influence of new median, introduces the existence pattern of words in image time and finally put forwards the worries of future words in image times.

Key words: New media; image times; literal communication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05-0000-01

随着21世纪信息爆炸式的迅猛发展,人类的传播交流发生了重大变革。在传统传播形式的继承发扬基础上,新媒体作为一种整合型媒介颠覆了人类的传播形态,动摇了人们长期依赖的文字印刷传播形态的绝对统治地位,直接扩大深化了图像的传播功能与责任,催生了图像文化的到来,同时也带来相应的文化心理上的不适应与质疑等问题,刺激人们去重新分析思考新媒体影响下图像时代的文字传播。

一、图像、文字的本体分析比较

了解图像与文字本体差别如下:

(一)在现代传播观念中,图像是一个混合媒介,包括文本、图片、声音等,文字只包括各种基本语言符号、标点等。

(二)文字作为一种语言,具有抽象性、符号性的特点,对语言的掌握、理解要求具有相应的文化水准。声像艺术的视听审美时空与大脑中精神审美时空极其相似,传播接受者可通过视听感官进入审美时空中。

(三)文字的阅读使信息传受变成线性的、连续的、规则的、重复的和逻辑的。而图像媒介集文字、画面、声音等多种传播符号为一体,改变了传统媒介线性思维的单一模式,调整了人类阅读感官的投入。

(四)图像能表达难以言传的复杂信息;身份识别与认同;唤醒审美意向。文字影响并丰富着人们的认知心理、想象力、抽象思维能力,带来审美愉悦,接收自由度更高。

以上图像与文字的分开比较是片面的,在实际传播历史中,图像是人类最早的思维模式,之后文字占了绝对优势。图文结合促进信息的传达与交流,文字抽象点化出图的内涵,图像演绎了文字的内蕴,两者相得益彰。

二、新媒体所带来的影响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出现在传统媒体之后的各类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统称,是当下图像传播最有潜力的媒体技术。它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和即时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

新媒体技术作为新的传播形态,在以下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特点:(1)多形态表现,集合视频、音频、文字、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表现形式;(2)多渠道发行,制作内容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运营商的GPRS等传输手段,刊播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实现多渠道发行;(3)多终端阅读,受众不仅通过传统的新闻纸、电视屏幕、收音机等获得信息,还可以通过PC显示屏、电子纸阅读器、手机等获取信息,满足了受众对信息快捷性的要求,节约了获取信息的时间和成本,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丰富了信息接收形式。

三、未来文字传播发展趋势

(一)全媒体传播趋势

“全媒体”是指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等手段来传输的新的传播形态。 “全媒体”充分发挥各媒介自身的特性,另外促进了受众的全面覆盖,完善了以受众需求为导向的超细分服务,是一种功能全、覆盖广的媒体形态。在全媒体传播形势下,纯文字或印刷文字仍将存在,人们永远不会放弃对意义与价值的深度追求,而文字和图像不过是具有记录和表征意义与价值的媒介。真正对生活有感悟的人,无论文学阅读,还是图像阅读,都不会忘记反思与体悟,不会放弃想象与理性思考。

(二)维护传统文字传播

要想文字不被图像俘获的方法就是不断加强与现实的联系,重建文字阅读文化是其手段之一。图像文化时代伴随浅阅读方式存在,浅阅读是现今大众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体现了消费主义倾向。通过直接的、瞬间的图像信息,摆脱释义的、理性的负担,用娱乐来代替判断和推理,让感性成为审美的主要特征。

四、图像时代的传播担忧

在新的科学技术出现后,人们在得到更多便利和满足后总会有缺憾,这无疑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发展中的辩证法。世界图像化背后最大的支持是高度发展的技术,影像的复制、仿真、虚拟现实遮蔽了现实的经验,虚拟的图像弱化了接收者对现实的认知,想象力、创造力被剥夺。

另外,新媒体环境下的图像传播中,电力的突然中断、存储盘坏死无法读取、电脑病毒入侵或某种错误操作,会将输入的文本、字符消逝得无影无踪。

四、总结:

新媒体的发展不仅给文字传播形态、传播环境与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也给媒体理论研究提出新的问题,引发新的思考。不同时代人类对于传播介质、方式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适应这种变化,依据这种条件和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应对,是当下传媒人应该提前预测掌控的。重新审视新媒体,适应的同时避免为它所束缚,并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应用,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文化传播服务。

参考文献:

[1]许静.传播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李岩.传播与文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蒋建梅.现代传播.4期,图像时代和谐图文共生关系的建构,2010年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 篇7

1 新媒体的涵义

传播信息的介质就是媒体。换而言之, 媒体就是一个提供信息传播的宣传平台。传统的媒体主要分为四大类:报纸、广播、电视和杂志。然而, 伴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进步发展, 户外媒体、网络媒体以及新媒体纷至沓来。

新媒体就是新型 (兴) 媒体的统称, 是社会的产物。所谓新媒体就是网络、数字以及计算机技术, 是把手机和数字电视以及电脑作为终端, 向受众传递娱乐服务以及最新信息的媒体形态。新媒体改变了传统信息单向传播的方式, 使得新媒体中的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接受者或是信息的传播者与制造者。在有关信息方面, 不再是被动接受, 而是主动运用和利用。

2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变化

新媒体是以个人为中心, 是传统媒体的升级优化。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新媒体。例如: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 电视是相对于广播的新媒体, 然而网络则相对电视是新媒体。社会科学在不断进步发展的过程中, 新媒体时代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例如数字媒体的到来。

2.1 社交媒体的转变发展

所谓社交媒体, 就是现当代人们进行社会交往交流的工具。社交媒体是新媒体发展领域中变化最为显著的。由古代的飞鸽传书到现代的快递邮寄, 博客、论坛、贴吧, 以及交友社区, 再到如今的QQ、微博、微信朋友圈等。这些都是人们进行照片共享、音乐共享、视频共享以及经验交流的平台, 都在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不断地变化。交流便捷, 传播速度快, 信息涉及广, 运行机制灵活多变。人们可以自主选择,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个人需求进行操作与运用。社交媒体逐渐被大众所认可, 形成了与用户之间交流最为频繁的平台。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商业用户逐渐利用社交平台来实现自己的营销手段, 最为典型的就是微商。

2.2 网络视频的进步发展

世界各地的宽带网络在高速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升级, 网络视频在新媒体中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由一开始的百度视频、优酷、土豆, 以及搜狐视频, 到如今的乐视TV, 腾讯, 爱奇艺和PPTV等多家实力相当的视频媒体同步竞争, 更有诸多的卫视TV加入竞争行列。内容丰富多样的网络视频充斥着互联网。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 或是综艺娱乐和经济节目, 又或是教学微课堂视频, 网友自制搞笑网络视频等, 应有尽有。可谓是极大的满足了受众的视觉需求。与传统被动的观看电视节目, 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弥补了电视播放的弊端, 展现了新型媒体的优势。与此同时, 国家网络电视还打造了方便用户观看的“三网融合”, 即汇合手机电视与网络电视以及移动媒体于一体的媒体平台, 重播直播或是在线离线观看均可。

2.3 受众观念的转变

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是单向传播, 强调的是以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的传播形式。受众获知信息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然而新媒体时代是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以及大众传播, 这三种传播方式融合一体, 使得受众与信息传播者的身份没有明显的差别。受众的选择具有多样化,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信息,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意见领袖, 每个人也都可能是信息的发布者与传播者, 这些都取决于受众个人的选择。受众的关注点不同, 选择的内容也就不同。

3 新媒体时代传播研究转型的策略

新媒体是建立依托在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基础上的。若是说传统媒体是工业社会的产物, 那么, 新媒体就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发展尽管有很多优势, 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例如, 信息发布的多样化给新闻信息的“把关人”带来了挑战;互联网的蓬勃发展, 给网络信息管理增加困难等等。因此, 在新媒体时代传播中, 应该将传统媒体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更好的促进社会信息的发展。

3.1 对传播主体加深认识

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严重冲击下, 进行了自我改革与创新。传统媒体在其不断发展中, 通过开发新媒体产品与不断拓宽信息的传播渠道, 从而完成自我革新。例如, 传统广播电视报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以及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 将信息以多渠道的形式进行传递。尽管这样革新的方式使得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下, 不可否认的是传播主题已经发生改变。传统的单方向传播形态已然改变, 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在新媒体时代已经充分展现, 信息来源多元化。受众有自我选择权,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因此, 媒体必须重视受众的关注点, 了解到受众所想要了解的信息, 加深对传播主体的认识, 从而做出相应的对策。

3.2 加强媒体与用户之间的沟通

在新媒体时代发展中, 用户有发表个人意见和建议的权利。媒体在自我运行中, 除了传播信息与发表自我建议与意见外, 还要认真倾听用户的声音, 提高用户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从而掌握用户的需求, 与用户平等的进行交流, 虚心接受用户提出的意见, 从而不断完善自我。尊重不同用户的发言和言论观点, 做好“把关人”的身份, 积极引导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言论。

4 结束语

时代在召唤, 社会在发展, 科学在进步。针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本文就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进行了探讨, 从新媒体的涵义入手, 从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变化发展的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从而提出新媒体时代传播研究转型的策略。对于新媒体时代要实现真正的传播研究转型, 就必须重视传播的主体, 加强与用户的沟通交流。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 新媒体时代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它以自身特有的传播优势, 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生活习惯以及工作生产方式, 迫使传统媒体遭受到强烈的冲击。新媒体时代带给社会以全新面貌, 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传播,转型

参考文献

[1]侯丽丽.新媒体的互动传播原理与应用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 2012 (07) .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转型研究 篇8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学,转型研究

一、前言

短短几年, 新媒体已经逐渐成为传播领域不可忽视的一股强大力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手机和电脑上获取信息, 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选择以新媒体的方式来重新建立自己的影响力。新媒体使整个媒体行业面临一次大洗牌。新媒体对于传播学的影响吸引了大批学者, 那么这股新风潮能够给传播学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二、新媒体的概念

什么是新媒体?如果深究这个概念, 那么新媒体每隔一段历史时期都有不一样的概念和内涵。因为每一次的技术革命总会带来新的技术和新的通讯方式, 新的通讯方式又会带来新的技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概念是不断变化的, 曾几何时, 电视同样被视作新媒体, 如今却成了传统媒体。今天的新媒体指的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基础上, 依托互联网终端而存在的新的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 新媒体不但在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上起了变化, 而且还让媒体与受众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事实上, 新媒体强烈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让媒体不再是一个单向的交流平台, 而是成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在新媒体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传媒界迎来了真正的百花齐放。[1]

三、新媒体带来的变化

(一) 网络视频的快速发展

网络视频技术发展的前提是足够的带宽。在过去的聊天室时代, BBS和论坛之所以有如此之高的参与度, 是因为那时的带宽太小, 只能处理文字信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加载网络视频也不会使普通家庭的网络瘫痪, 数十兆、数百兆速度的宽带已经逐渐在中国家庭普及。尽管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仍然有一定距离, 但是视频网站和视频软件终于不再是不可能的事情。无线网络和4G网络的发展也让所有的移动终端都能随时随地获取高速网络, 使人们能够观看网络视频。在中国, 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土豆、哔哩哔哩等大型视频网站目前正处于激烈的竞争之中, 视频信息的数量每天都在暴涨, 用户规模也越来越大。许多人打开手机和电脑的主要目的就是寻找有趣的视频。网络视频的发展还催生了网络直播行业和网络视频节目, 一个个庞大的产业正在不断成长着, 假以时日必将改变世界。[2]

(二) 社交媒体的不断壮大

仅仅几年, 社交媒体从无到有, 再到统治世界。以美国的社交网站Facebook为例, 其用户人数已经仅次于中国和印度的总人口, 成为网络世界的超级大国。社交媒体从博客时代一路走来, 越来越轻便, 越来越快捷, 用户越来越多, 影响也越来越大, 社交网络甚至让许多人患上了依赖症。在社交网络上, 你可以随时获取朋友的信息, 也可以分享自己的状态。维持人际关系不必再走街串巷, 状态之下的评论成了和朋友交流的主要途径。在这个世界上, 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是媒体内容的提供者, 一个社交网络账号的影响力轻轻松松就能碾压许多的传统媒体。微博明星动辄上千万的粉丝让他们每个人都获得了不输于专业媒体的巨大话语权, 媒体传播的逻辑发生着惊人的变化。

(三) 搜索引擎的发展

搜索引擎是真正改变世界的技术, 即使是在传播领域之外, 搜索引擎也是许多人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有了搜索引擎, 所有人都成了渊博的学者, 不知道的知识随时可以在网上查阅。甚至是哪家菜馆好吃, 哪条道路交通状况好, 都可以在搜索引擎上查到。今天的人类已经养成了一切不知道的问题就去找搜索引擎的习惯, 因为搜索引擎的确可以回答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3]

由于搜索引擎巨大的流量, 它也成了一个重要的新闻媒体, 许多人每天打开搜索引擎来阅读新闻。搜索引擎由于特殊的性质, 能够准确及时地抓住新闻热点, 有着比较高的新闻敏感度。许多传统媒体为了维持自身影响力, 也选择与搜索引擎合作, 借搜索引擎的渠道来推广自己的信息。[4]

四、新媒体时代传播研究的转型现状

(一) 传播认识的研究转型

传播研究面临着许多方面的转型, 但其中最根本的还是思想观念上的改变。历次媒体传播方式的革命不过是丰富了传播的内容。广播出现之后, 媒体可以传播声音;电视出现之后, 媒体可以传播画面, 但归根结底, 传媒仍然是媒体生产内容, 受众接收内容。新媒体彻底地打破了这个规律, 受众和媒体之间的界限已经开始模糊, 在看到新闻报道之下的评论时, 是否有人意识到, 原来的受众已经通过这种方式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这对媒体和传播学的传统理念有着颠覆意义。新媒体让传播行为真正做到了无处不在, 任何人都是一个媒体的受众, 任何人也都是媒体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这个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看不见的大网, 我们所有人是这种网络的一个节点, 社会逐渐走向了媒介化。一个民间自发形成的话题可以通过这种媒介化掀起巨大的风浪, 而以前, 这是专业媒体才有的力量。[5]

(二) 传播技术的研究转型

传播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改变是, 传媒工具不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创办一家报纸需要大量的编辑和记者辛勤工作, 每天还要联系印刷厂出版。创办广播电台需要一个频道, 还需要发射塔, 技术人员、主持人, 什么都不能少。创办电视台的成本就更高了, 那是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是, 新的技术改变了这一切, 只要你愿意, 你可以在网络上创办自己的报纸, 在网络上开通自己的电台, 甚至是自己录制节目或者直播。每个人都可以是导演, 是编辑, 是记者, 是主持人。[6]

(三) 传播活动的研究转型

传媒不再是一个活动, 一件盛事, 而是已经成了每个人的日常, 哪怕在朋友圈发张自拍, 评论朋友的一条状态, 都是在进行传播活动。这就需要传播学的研究者建立新的模型来适应新的情况。新时代的传播活动在新闻事件发生时就立即启动, 然后全程跟踪, 迅速获得影响力, 这是专业媒体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因为它们需要获得消息, 赶赴现场, 然后整理出一份初步的报道。[7]

五、新媒体时代传播研究的转型策略

(一) 重新认识传播主体

要实现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转型, 首先要重新认识传播主体。原本的传播主体是专业的新闻媒体, 受众没有任何话语权。但是在新媒体时代, 受众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模糊了, 每个新媒体的参与者本身既是受众也是主体, 既接收消息也传播消息。尽管新的传统媒体也在新媒体上逐渐站稳脚跟, 利用自己的规模优势与新兴的自媒体争夺话语权, 但是专业媒体终究无法做到游刃有余。重新认识传播主体有利于深入理解目前的媒体行业逻辑。[8]

(二) 注重研究传播技术

传播研究领域必须要重新认识技术带给传媒的作用。原来我们认为, 技术能够让传播变得更加高效, 更加具体, 更加生动。但是我们都低估了技术的力量, 技术带来的不仅是方式和效率的改变, 而是真正的规则的改变。新的技术让受众不再被动地接受一切传递来的信息, 而是有选择地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接受自己需要的消息。在媒体中加入广告营销行为需要更加小心谨慎了, 如果用户不愿意接受广告信息, 可以单方面地关闭自己的信息接收渠道, 毕竟受众的选择实在是太多了。

(三) 深入研究传播价值

由于新的传媒方式, 传播的价值已经不再仅限于信息传达了, 传播行为本身具有更多的意义。在新媒体时代, 人们的信息传播本身就带着巨大的商业价值甚至是政治意义。媒体不能再把对传播的认识定义为向公众传播消息、引导舆论等简单的应用方式上。新媒体的力量已经逐渐凸显, 媒体需要更加关注自身与用户的交流。媒体在引导舆论的方式和引导舆论的动机方面都已经有了改变。

六、结语

新媒体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整个媒体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过去适用于传统媒体的传播研究已经无法应对新媒体的情况, 亟须转变观念, 走出新思路。本文首先对新媒体的概念进行了介绍, 对新媒体带来的各种变化进行了深入的总结, 对新媒体研究转型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新媒体时代传播研究的转型战略。

参考文献

[1]于凤静.当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两极格局”研究[D].武汉大学, 2014.

[2]王珏.新媒体背景下我国电视新闻媒体的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 2014.

[3]付晓静, 张德胜.新媒体时代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的变化与转型——以辽宁全运会为个案[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5 (03) :51-54.

[4]李娇.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介的形态延伸对大众阅读方式的影响[D].重庆大学, 2012.

[5]茹家鹏.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化转型探究[D].河南大学, 2013.

[6]谢铝菁.碰撞·沟通·融合[D].浙江大学, 2013.

[7]刘晓蒙.电视从业人员对新媒体接触情况的调查研究[D].山东大学, 2013.

新媒体时代大众传播功能的消解 篇9

一、新媒体的事件传播特点对环境监测功能的消解

传播新闻事件是媒体最重要的传播功能之一, 通过对事件的选择、把关、传播完成媒体新闻报道、服务社会的职责, 满足受众了解外部环境的需要。新媒体语境下, 事件传播的特点发生了以下改变:

(一) 信息内容的碎片化堆积

传统媒体话语权集中, 受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影响较大, 新闻价值取向更倾向于塑造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 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 制造社会共识, 引领舆论导向。“权威化的主流价值观主导的话语模式”[2]仍然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而新媒体在事件表达中则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特点。新媒体“点触”式的信息获取手段和信息发布平台使得个体形态的“新闻源主体”[3]异常活跃, 借助新媒体,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渠道逐步融合, 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逐渐消弭, 个人和组织的信息传播能力趋于平衡, 权威化的宏大叙事让位于个体化的碎片堆积。

(二) 信息传播的无序开放

随着新媒体对社会影响的逐步扩大, 我国出台了许多专门针对互联网、微博等新媒体的文件和法规, 但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制度往往以滞后的姿态对新媒体现象加以确认。传统媒介组织与国家机关往往是同化的关系, 政府通过对媒体的监控实现对社会的监管, 传统媒体的组织结构和媒介特征有利于这一监控的实施。新媒体以及基于新媒体的信息传播, 打破了这一有序监控的平衡。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作为人们获知消息、发表言论的重要渠道, 这一渠道甚至影响了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微博的匿名性, 在给网民自由传播提供保护伞的同时, 消解了个人的主体性, 个体的自觉性逐渐减弱, 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淹没在群体之下, 进而丧失了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意见领袖的引导、谣言的恶意传播、情绪性信息的蔓延使新媒介信息传播充满了无序的混乱。

街头巷尾的琐事, 世俗化的吐槽, 明星的高调秀恩爱与离婚拉锯战, 官员的“不雅照”与小三反腐……各类不加筛选未经把关的信息碎片纷至沓来, 甚至在传播国家重要会议新闻时, 吸引大众眼球的不是代表们的提案, 而是各路明星的花边新闻。

新媒体在事件传播中的碎片化表达和监控的无序使海量的未经筛选的元信息纷纷登上传播平台, 在给受众带来丰富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查找和信息选择的困难与无奈, 信息爆炸与信息匮乏并存, 真相信息与谣言信息并存, 消解了大众传媒为受众提供环境监测的功能。

二、新媒体的情感传播特点对社会协调功能的消解

大众传播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是塑造文化身份、激发情感认同的重要手段。有别于传统媒体单向度的情感渗透, 新媒体的交互平台为受众的双向及多边情感互动提供了可能。情感学家诺尔曼·丹森认为:“情感互动是一个互相作用的过程, 它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结合在一个共同和共享的情感体验领域之中。”共同的情感体验造就了情感驱动下的群体的形成和群体行为, 当个体将自己认同于某一群体时, 同时也认同了这一群体的信仰、价值和行为取向, 并出于群体的压力, 采取与群体相一致的语言和行为。受众通过新媒体与群体成员分享喜悦、愤怒、同情、爱慕等情感体验, 同时也宣泄自己由现实困扰所带来的负面情绪, 从中寻找共鸣。语言作为情绪抒发的主要渠道, 当引起广泛的群体共鸣时就会形成“流行语”, 如《齐鲁晚报》总结2013年网络热词“喜大普奔”、“不明觉厉”、“累觉不爱”等, 而当流行语作为一种情绪宣泄引起广泛的群体情绪时, 在去个性化的影响下, 极易引发群体情绪的极化反应, 如“官二代”、“富二代”、“城管”、“公务员”, 这种基于不良情绪的信息扩散与传播容易引发社会群体性事件, 从而消解了大众传播的社会协调功能。

2014年4月19日,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城管执法时, 将一名拍照的群众打伤, 随后“城管打人致死”的网络谣言激怒民众, 5名未能及时撤离的城管被群众围殴, 其中2人失血性休克, 3人软组织受伤。多家媒体在转载该新闻时采用了“城管打人被围堵”的倾向性表达, 在迎合受众情感认同的同时, 其新闻表述本身强化而非缓解了社会矛盾, 网络评论中一边倒的“打得好”“该打”的叫好声, 与其说是对事件本身的评论, 不如说是群体对抗性情绪的聚集与宣泄。

三、新媒体的“积极受众”消解了舆论引导功能

“受众中心论”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活动和信息选择行为是能动的、积极的, 新媒体语境下的受众是信息的个性选择者、无缝生产者、能动生产者和议程设置的分权者。[4]受众由被动接受信息转向主动建构自己的信息环境, 其本身成为了信息传播过程中重要的“把关人”。

(一) 受众对负面信息的偏好

研究表明, “相对中性和正面新闻报道来说, 受众更加关注负面新闻报道。”[5]当诸多新闻信息扑面而来时, 人们会更优先关注负面新闻信息, 并且在阅读负面新闻时的受众情绪唤醒度更高, 从而产生强烈的角色代入感, 并高估负面事件的发生频次, 强化消极的情绪体验。新闻媒体为了满足受众的负面信息需求, 在进行新闻把关时优先选择具有负面倾向的新闻, “性”、“暴力”、“低俗”化新闻围绕受众, 媒体积极符合主流价值的舆论引导功能无法有效实现。

(二) 对官方舆论的对抗式解读

长期以来以传统媒体为代表的官方舆论和以新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因存在基础与目标追求的差异, 形成两个不同的舆论场。官方舆论对新媒体环境的认识不足导致其在舆论宣传时固守传统的权威应对方式, 采用格式化的官方语言, 与新媒体环境下的简约、生动、迅捷个体表达相比, 无论是反馈时效、态度立场还是表述方式都给公众以高高在上、乏味的印象, 从而造成媒体公信力的下降, 成为公众对抗式解读官方舆论的根本原因之一。[6]

“昆明PX”事件中, 公众于2012年底通过微博对该项目提出质疑, 而昆明市政府直到2013年3月才召开新闻发布会, 官方媒体应对的迟缓与受众对官方辟谣的质疑使该项目的讨论在微媒介形成白热化, 并进而引发群体性事件。公众对官方舆论的对抗式解读和对微博微信的过分依赖成为促使PX项目持续发酵的重要原因。

四、大众传播功能的消解呼唤媒体社会责任提升

狄更斯说:“这是最坏的年代, 也是最好的年代。”新媒体语境下的大众传播, 不仅有功能的消解, 也有重构, 本文突出前者, 意在强化提升大众传媒社会责任意识的紧迫性。在新媒体所带来的媒介融合与社会转型期, 正视挑战, 寻找机遇, 主动改革, 正确发挥主流媒体的大众传播功能, 为构建理性、和谐的大众传播环境担负起新的责任。

注释

1[1]新华网.首批试点媒体社会责任报告正式发布[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6/09/c_1111045531.htm.

2[2]李凌燕.从话语的双重功能看新媒体的文化角色含义[J].现代传播, 2014 (1) .

3[3]李保军.简论新闻源主体[J].国际新闻界, 2006 (6) .

4[4]刘文辉.从“被时代”到“我时代”:新媒体语境下受众身份的重构与异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5) .

5[5]李强, 苏慧丽.网络新闻受众负面偏向的关注度研究[J].当代传播, 2014 (1) .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 篇10

1 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指的是相对的、动态的传播媒介, 它所代表的是每天发生的新事物和事件, 新媒体的本质也不断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因为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新闻和媒体, 所以当我们想要分析新媒体的含义时就必须先了解其内涵和延伸, 在学术界的专业人士对于其解释也是各不相同, 百家争鸣。其中最为有影响力的是郭庆光教授对于新媒体的理解, 在他看来, 我们现在谈论的新媒介指的是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 而如今出现的新媒体形式, 不仅包括以上这些, 同时还包括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多频道有线电视、文字、音像的电子出版以及互联网络等多种形式。还有一些专家将新媒体定义为信息共享和传播平台的互联网;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其具有互动性和复合性的数字媒体。

所以, 由不同的视角和出发点的研究者对新媒体的定义和解读就产生了差异和不同。

2 当前新闻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发展现状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他们之间更加平等, 两者之间的互动更加密切, 有助于新闻信息以最好的状态传递给大众。另外一点是过去的新闻传播的主线是单一的, 如今在新媒体的背景下, 新闻信息的传播呈现出非线性的多方向传播。因此, 新闻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不断地交替, 新闻接受者的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他们逐渐拥有话语权。而且, 虽然现在新媒体已经占据主要地位, 但是传统媒体仍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在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

3 新媒体时代新闻的接受与传播主体之间的关系

3.1 两个主体的本位发生了变化

在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就是所谓的本位, 传播者是根据各方给予利益的高低来选择传播什么类型的新闻信息。在传统新闻传播过程中, 传播者是主导者, 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中, 新闻信息传播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 以前传播者的主导地位得到改变, 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他们之间不再有高低地位之分, 使得两者共同构成新闻传播的主体。

3.2 二者在新闻传播中两个端点的位置发生了转移

新媒体时代所具有的特点逐渐受到大家的关注, 它使得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频繁和密切, 它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它的信息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化, 其新闻传播的方向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原来在传统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线性单线传播改变为如今非线性、多向性的传播过程。同时, 新媒体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也逐渐朝向更加平等的地位进行发展, 它们之间的角色交换越来越频繁, 使得人们更加喜欢如今的新媒体形式。另外, 现今社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新媒体形式也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有利的利器, 人们逐渐厌烦传统新闻信息的传播形式, 新媒体形式的出现更加能够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 其使得新闻传播中的接受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逐渐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此看来, 伴随着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广泛应用, 以及新媒体时代发展的愈发成熟, 在未来, 新闻接受者将称为新闻活动新的主导者。

3.3 新闻传播主体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到目前为止, 在新媒体发展过程中, 传统新闻传播的大众媒介还是具有较重要的地位和优势。比如, 近些年来, 随着新闻信息传播的工作人员越来越多, 传统新闻传播方式在经过长期的发展, 其已经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品牌化传播形式等。不过由于新媒体的出现, 传统新闻传播受到了较大的阻力。有些大型的企业凭借自身的经济优势和先进的技术, 得到与许多媒体机构合作的机会, 通过他们对企业的宣传, 使其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从而有利于其企业的发展。

4 新闻传播主体变迁引发的思考

4.1 新闻传播主体变迁带来的影响

随着新闻主体的改变, 人们对于新闻与信息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分越来越不清晰, 给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工作人员、处理方式等方面都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正是因为人们对于新闻和信息之间的难以区分, 为个体新闻、小众新闻和社区化新闻等新媒体形式的出现做了铺垫。

4.2 新闻传播主体变迁带来的启示

政府应该加强对新媒体方式和手段的监督和控制, 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 以规范新媒体下人们的行为, 为人们提供法律的保护和保障, 从而保证新闻媒体行业稳定地发展。虽然, 如今新闻媒体的传播主体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 但是其整体格局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 政府应该从以下两点做起, 首先, 就是要加强人们对于新闻传播的总体认识, 提高人们对于新闻传播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使大众对于新闻传播保持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另外, 政府需要对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不法行为和暴力行为等进行法律约束和制裁, 以杜绝此类不良事件的发生, 维护新闻传播行业的稳定和社会环境的稳定。而且政府应该利用行政手段, 积极引导人们对于新闻和媒介的传播进行讨论, 进而使得其整体得到改进和提高, 为维持新闻传播整个行业的稳定做出努力和贡献。

5 结论

随着新闻传播行业的传播媒介和方式的巨大改革和变迁, 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在此期间, 作为新闻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会发生位置互换的情况, 使得传播主体受到影响, 由此也会给新闻传播过程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不过, 新媒体也具有包容性这一重要优势, 其巨大地包容能力会使这种情况被传播者很好地解决和处理。

参考文献

[1]李静.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J].甘肃政法学院, 2013 (78) :12-13.

[2]熊波.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研究[J].武汉大学, 2013 (54) :33-34.

[3]韦路.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四大转型趋势[J]今传媒, 2013, 13 (11) :119-124.

新媒体时代整合营销传播新业态 篇11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融合;整合营销传播

1 整合营销传播新业态背景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IMC)由唐·舒尔茨提出,最初这一理论的重点是如何通过各种传播活动(如广告,公共关系,直邮等)创造一个统一的组织形象,“整合”主要是在传播形式上保持一致。大数据时代让这一理论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主要原因如下:

1.1 媒介渠道多元化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改变了IMC的环境。在传播模式上,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由一对多变 为多对多。单向传播变为了双向乃至多向传播,受众的媒介接触点更加广泛。

1.2 受众行为多元化

新媒体的发展,传播者的内容海量化,但受众的注意力更加分散,传播者对受众的控制力降低。广告主很难将信息完整地传递到受众,更加难以维持受众对其的关注。另外,受众传播自主性增强,对广告主的信息可以及时反馈,这也使广告主难以把控。因此,IMC环境更加复杂化,实现手段更加多样化。

这两点是IMC产生新变化的主要原因,当然,在给企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机遇。

2 整合营销传播新业态

2.1 渠道整合——跨屏营销,场景营销

传统媒体不会因为新媒体的诞生而灭亡,新媒体的出现意味着传播渠道更广。企业可以整合二者优势打造统一声音,让传播范围更广,力度更强。同时,企业可以进行跨屏营销。例如,天猫双十一晚会就利用T2O模式,将电视与手机双屏联动,春节联欢晚会抢红包也利用手机摇一摇等方式开展跨屏互动。

另外,跨屏营销还要在传播节奏上合理规划。品牌可以利用传统媒体传递强势声音,后续通过新媒体进行声音扩散。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先进行口碑传播再通过传统媒体进行强势议题设置形成舆论。新媒介形成新场景,如今受众可以在物理与虚拟场景中转化角色,场景营销由此诞生,企业可以通过让受众在特定场景中接受信息,进一步促进购买。例如,近年来流行的VR让受众拥有了更好的体验。

梅罗维茨提出的媒介情境论认为:新媒介的出现造成了社会场所普遍的重组,它通过改变各类社会人群所接触的情境类型,改变了我们对角色的认识。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梅罗维茨进一步拓展了媒介情境论的内涵和外延。他将“情境”的概念延伸为“语境”,具体分为地域语境和媒介语境。在网络时代,受众观点的形成并非都来自本地经验和本地判断,外部观点同样非常重要,新媒介打破了地域限制、打破了一些旧的情境,将不同情境融合成 “新情境”,人们在这一新情境中也会有一系列新的感知、新的行为和新的表现。

2.2 内容整合——内容营销

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让企业展开与受众的沟通对话,与顾客及相关利益人建立亲密关系。如今,自媒体媒体化,媒体的自媒体化趋势显著。传统媒体也纷纷转型自媒体,自媒体也在加强自身的专业性。其中,内容的质量和创意很重要,不同媒体传递的内容要相互配合,才能产生“整合”的效益。

另外,内容营销在企业的公关策略上也有较好的帮助,若企业遭遇危机,可以通过传统媒体进行新闻发布,同步通过社会化媒体与受众沟通。在内容的制作形式和话语表达上要区别对待。例如:王老吉与加多宝之战,加多宝在微博上的一系列“对不起”海报让其赢得了民心。

粉丝在企业的内容营销中很重要,PAPI酱的火爆再一次体现了自媒体的力量。企业要对粉丝进行管理,维系与粉丝的关系,通过支持一定的意见领袖,带动更多粉丝关注。

2.3 受众整合——关系营销,口碑营销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兴的社会化媒体重构了数字营销环境,圈子营销开始兴起。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微信强关系网络很容易造成口碑传播的路径。以弱关系网为特征的微博,在链接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也并不逊色。六度空间理论就向我们展现了人际传播的力量。如何建立受众之间的联系,利用受众之间的联系来传递品牌信息,将成为数字营销时代品牌传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新媒体时代,品牌传播已经从传统的大众传播时代变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结合。整合营销传播必须要利用人际传播方式才能扩大影响力,获得良好口碑。六度空间理论在品牌传播中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扩散品牌传播内容,扩大或维持品牌声量,有利于品牌与受众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有利于提升品牌影响力。IMC把建立、维持、改善与消费者和顾客的关系作为营销传播的目标和考核的标准,推动着营销传播人与消费者和顾客的对立与极端的不信任局面的改善。

2.4 数据整合——精准营销

IMC,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传播模式是建立在全新数据库基础上的传播模式,从而为传播对象、时机、渠道、方式、诉求等的精准与恰到好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它的数据,不仅是有关消费者态度的,还包括消费者的行为(购买行为,购买关联行为、兴趣行为);它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消费者的又有竞争者的,还有利益相关者的;它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是一个系统,而不是单纯的数字、描述;是要运用于整合营销传播全过程的,而不是仅仅是开始。

大数据近年被广泛关注,其四大特征是容量大、种类多、速度快、价值密度低。企业可以通过长期自建数据库进行消费者洞察与分析,市场分析,竞争对手数据收集,媒介投放绩效考核,投资回报率预估等。同时,数据大还不够,关键是数据的质量。高质量的大数据为企业带来了精准营销的可能。如今,广告主从传统的购买媒介转为购买受众,程序化广告购买模式可以将合适的广告呈现给相应的受众,对媒体来说,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对广告主来讲,提高了广告到达率,尤其是针对大型广告主,其可以通过私有程序化购买的方式,购买到媒体优质资源,最大程度维护品牌形象。对受众而言,可以接受告相关度高的广告,满足其信息需求,降低厌恶感。

2.5 组织分工的整合

新媒体时代,一个代理商很难完成一个项目的各个部分,这就需要各个代理机构相互协调,整合各方资源为广告主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因此,整合营销传播还涉及组织分工的整合问题。

总之,新媒体的即时性,多媒体性,互动性,个性化,容量大,易检索等特征给予了受众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在品牌策划中,新媒体的运用可以扩大影响力,增进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联系,更有利于塑造品牌形象。但新媒体的出现并不能代替传统媒体,而是要与其共同作用,配合线下活动的开展,从而形成一个立体化,多维度的整合推广模式。新媒体时代,不仅仅出现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问题,广告主和代理公司也都面临难以适应的问题。整合营销传播给予我们的帮助是极大的,在新媒体时代它的基本原理值得遵循,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渠道多样化以及受众个性化的发展,整合营销传播呈现出的新业态将为广告主及代理公司提供更多思路。

参考文献:

[1]唐·舒尔茨.整合营销传播[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李晓英.大数据时代互动式整合传播营销体系的建构[J].当代传播,2015(4).

[3]张巨才.从整合营销到精准传播[J].企业研究,2015(3).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途径 篇12

1新媒体新闻传播的特征

1.1时效性强

新媒体最大特征即为快速。但在传统媒体时代, 人们获得新闻的方式只有报纸和电视,报纸最快的方式即为日报,所刊登的内容大多是已过期的新闻, 同时报纸也无法对整个事件的发展情况、事件现场给予更全面的报道,因此人们所看到的刊登的报纸新闻,大多都是已解决了的、人们已遗忘了的事件 [1]。电视新闻也是如此,现场报道相当少,时效性较低。不过,新媒体却不一样,绝大多数人已有个人终端如手机,可与互联网连接,进而获取多种实时信息,并将事实现场所发生的情况更详细的发布到网络上,使得人与新闻零距离,时效性得到极大提升[2]。如网络上流出的“房姐”事件,网友纷纷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中,且得到了官方与主流媒体的重视,促进了整个事件的发展。由此也可看出,对于突发性事件,微博等社交媒体可快速地传播事件发生现场的情况,此种全民直播现象,弥补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时效性的不足。

1.2互动性强

互动性也是新媒体的主要特征。传统媒体时代, 人与新闻间的交流是单方面的,人们仅能被动地接受信息消息,但不能表达自己对所发生新闻事件的看法,在重要决策的制定方面,不能发挥出媒体的影响力。但新媒体时代,特有的互动性强等特征可通过网络平台征求群众意见,群众可在评论区中自由发布自己对事件的看法。新媒体的网络互动,促使整个社会风气更健康积极。

1.3风险性强

因网络的开放性,新媒体新闻宣传过程中,人们可不受地域、族群、文化背景等限制,自由传播与交流新闻信息,任何人均可通过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进行聊天通话、新闻信息交流、文字谈话、视频播放、群体讨论等,方式不限[3],但也极易因监管不力或网络操作匿名性所致不良的或虚假信息增加网络传播风险性。同时,因新媒体覆盖面较广,所产生不良影响后的破坏性大。

1.4多样性

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主要发送者为记者与编辑,不过新媒体时代,每个人均是新闻传播个体, 均可利用个人终端将自身所看到的新闻发送到网络上,新闻传播途径多样化。

2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途径

2.1社会化媒体

2.1.1网络论坛(BBS)

网络论坛是与网络技术相关的网上交流场所, 可实现两人或多人参与、多方交流的论坛。网络论坛的类型较多,包括情感倾诉类论坛、军事类论坛、 交流性论坛、动漫论坛、吉他论坛、教学论坛等专题性论坛,其中的交流性论坛属于较广泛的大类, 主要是用作论坛成员交流与互动,内容多样,信息全面,可提供交友信息、新闻、线上线下活动信息等,通过网络论坛可在最短的时间里将信息传送至世界多个地方。此外,受众还可利用个人网站或主页展开新闻传播活动,此种可编排、可访问且直观形象的个人主页较大程度上促进了个人在谈论上进行信息传播活动,人们可通过网络论坛自由地与他人进行交流,表述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4]。如2011年年底,方舟子将打假矛头直接对准韩寒,并对韩寒的部分作品产生质疑,而网络上关于此事的新闻消息不断,掀起了各种热议,针对该事件的交流论坛纷纷出现,公众在论坛中各抒己见。而韩寒作品及韩寒方的一系列反击行为成为交流论坛的主要谈论对象,方舟子被封的“打假斗士”头衔也相继受网民热议,整个事件起因与发展还有待证实,但网民在网络上的互动性推动了事件的发展。

2.1.2微博

微博操作简便、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且无门槛限制,可匿名完成信息发布,更自由,是当前相当受欢迎的新闻信息传播方式之一。以2009年2月9日发生的“央视配楼失火”事件来讲,央视大火发生约30分钟后,“草根媒体”纷纷早于主流媒体进行了信息传播。而一位称之为“加盐的手磨咖啡”的网民,在事件发生时正好路过现场,并用随身携带的手机拍录了火场照片,照片在当日21时4分上传到网络上,此后的12小时,照片访问量直接超出37万次,跟帖1 700多个。随后一个称之为 “msun msun msun”的网民于当日22时左右将火灾现场视频传到Youtube上,6分钟后,新华社才发出了关于火灾的情况,凸显出了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时效性[5]。近年来,微博的火热使得不少传统媒体纷纷转型,大多数新闻机构均开通了微博账号,并通过微博来完成新闻与讯息的发布,利用评论数量与关注度来作为新闻关注情况的判断,以正确调整方向。现今我国微博市场已出现了20余种微博产品,而绝大多数市场份额均被一些主要门户网站微博所抢占。而这些有较强影响力的门户网站微博包括腾讯微博、搜狐微博、新浪微博、网易微博。另外,还包括新华微博、做啥网、百度贴吧、凤凰微博、 天涯微博、人民微博、搜房网、同学网、Follow5、 嘀咕网等。以新浪微博为例,截至2010年,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超过5 000多万,每日平均发表的微博内容达2 000多万。

2.1.3社交网站(人人网、开心网等)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促进了社会网站的兴起,社会网络所覆盖的范围面更广,每日在社交网上集散发布信息的人相当多,他们也可通过各类社交网站获得想要的信息,社交网站的出现为我们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也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社会网络最典型的特征即是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利用口碑传播,进而影响与我们有关的人。 例如开心网,现今每年注册的开心网用户已超出9 000万,页面总浏览量已超出80亿,月度活跃用户已超出5 000万,位居我国SNS网站首位。此外, 作为Web2.0产物,开心网还成功实现了传播者及收受者间的彼此双向互动。而入驻开心网的媒体机构里,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周报等深度媒体,每日均将最深的深度新闻发布于开心网站上, 单条新闻每日即可获得几百条深度评论;而新华社电视、上海文广、电影频道等主流机构则通过转帖、 投票、抽奖、竞赛等方式来与用户展开互动,均收到极好成效,并拥有了几万至几十万用户粉丝。

2.2手机

现今新媒体新闻传播中,手机媒体是最大众化、生活化,也最便利快捷的传播工具,基本人手一部手机。利用手机我们可随时成为事件发生现场的第一报道者,而提供的信息与图片也可通过微博、 QQ、人人网与各大网站论坛、贴吧等交流平台进行信息发布,而这些平台也成为公众获得新闻信息的主要来源。如轰动一时的“抢盐事件”“地沟油事件”“陈仲伟医生事件”“魏则西事件”“小悦悦事件” 等社会性事件的相关图片信息大多数均是由网民通过手机来进行信息传播的。又如微信能订阅公众账号取得咨询,腾讯QQ的新闻弹窗等,全面推动了数据新闻的发展。

3对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的思考

现今,新媒体用户正用最快的速度进行着信息传播,无愧于被称之为21世纪最闪耀的传播媒体。 自1998年,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宣告,互联网成为继广播、报纸与电视等传统媒体后的第四传播媒体,互联网就已打破了传统新闻媒体单向信息传播这一模式,实现了新闻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为新闻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进步。但在传播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弊端,主要为以下几种。

1)新媒体信息传播无具体的传播方与接受方。 互联网属于无中心、无等级,相当自由的虚拟世界, 属于完全突破现实世界等级观念的第二社区,不少网民均因享受自由空间才跻身网络,新媒体信息传播时特有的互动性与参与性更是传统媒体不能比拟的。但新媒体新闻传播没有具体的传播方及接受方, 任何人均可第一时间进行新闻信息的传播与反馈, 而所有公众均可通过看到传播的信息,对一些虚假新闻、失实信息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谐。

2)垃圾信息泛滥。众所周知,网络上有大量垃圾信息,如虚假信息、垃圾邮件、过时信息等。 据了解,我国网民每年接收电子邮件超过500亿条, 而其中的垃圾邮件就占了约300亿条,垃圾邮件损害了用户利益,威胁电信安全。同时,网络上散布的有害信息也对青少年身心带来极大伤害。从我国现行法律视角来分析,垃圾短信已严重影响到公众正常生活,为侵犯公众个人隐私权的体现。

3)知识产权被侵犯。现今的互联网侵权盗版现象严重,不少网站在未经授权、支付相应费用的基础上即开始转载他人的新闻报道,提高自己网站点击率。加之网上资料有可修改性,若未及时保存侵权证据,会让自身陷入明知被侵权却无证可举的两难境地。而博客作为新媒体的主要新闻传播途径之一,也逐渐成为网络侵权灾区,此种侵害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应给予严厉打击,因为公众在博客上发布的图片、个人文字等均拥有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

4)信息可信度低。媒体上传播的新闻信息量大,信息源多,真假鉴别困难,虚假信息泛滥成灾。 新媒体的出现,实现了公众的信息发布自由,为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以至于部分假新闻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最终带来了严重恶果。而虚假信息的及时处理却较困难,不良信息传播的拦截率低,需引起高度重视。

由此可见,新媒体时代,用户主导了新闻走向, 那么在现代数字技术发展尚不成熟、传统媒体不能满足公众信息需求的背景下,应将二者结合起来, 实现媒介融合。媒介融合可让消费者利用某种媒介终端完成综合性信息接收,受众还能一次性接收到集合式新闻内容。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更希望通过微博、手机、网站等终端设备来获得图片、声音信息,以满足自身视觉感受。因此,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为了更好赢得消费者青睐,在市场上站稳脚步,除了要相互竞争外,更需合作。此外, 国家政府应进一步规范新媒体新闻传播行为,遏制虚假新闻、网络暴力事件、不良信息的传播,强化新媒体新闻信息传播的法律法规宣传,增强受众法律意识与责任意识,让受众对社会传播环境与新闻社会价值有更正确的认识与了解,才能实现新闻传播效益与质量的提升,促进新闻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立娟.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特性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108-110.

[2]刘瑾璐.试析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传播如何走出困局[J].新闻传播,2014(18):17-18.

[3]莫湘文.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以“央视新闻”微信公众账号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5(4):115-117.

[4]李萍.变革与坚守:新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应对[J].今日科技,2015(11):51-53.

上一篇:焊接技术下一篇:激素冲击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