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共12篇)
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 篇1
1 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末, 为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 在高校设置了高职专业, 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和“三校生”。高职大学生作为时代的产物走进大学, 成为大学生成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化的节奏中, 受教育环境和自身实际状况的影响, 他们的心理状况令人堪忧。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和掌握高职大学生身心发展状况, 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教育与引导。
2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选辽东学院的大学生 (大专生) 共290名, 其中, 男生为160人, 女生为130人;低年级为120人, 高年级为170人;“三校生”为30人。
(2) 方法:
采用心理测量法:运用心理测量量表《SCL-90临床症状精神量表》《考试焦虑量表》《自尊量表》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测试。运用观察法、行动研究法:针对高职“大学生中的普遍心理健康问题, 设计相应的培养措施, 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对其进行后效评定等。
(3) 施测过程及数据处理:
用问卷的方法进行调查, 利用课前30分钟由任课教师统一发放问卷, 统一指导语, 统一收回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90份, 收回SCL-90问卷288份, 收回率99.3%。SCL-90调查统计处理按因子分小于2分为正常, 1.8-2分为轻度异常, 2-3分为中度异常, 3分以上为重度异常 (病态可疑) , 显著性检验用z检验的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结果分析
按SCL-90的统计方法, 290名高职大学生的总均分为1.62, 最高分为3.83;最低分为1.08, 总均分为异常 (大于或等于1.8分) 人数共35人, 发生率的15.5%;中度异常24人, 占异常人数的8.3%;无重度异常。
在290名高职大学生中发生因子分异常者124人。发生率为42.5%, 发生因子分异常共1584人次, 平均每人5.4人次。轻度异常984人次, 占异常次数的62%;中度异常383人次占异常人数的24.1%;重度异常217次, 占异常次数的13.6%。可见高职大学生心理异常发生率较高, 且多为中度异常。十个因子分发生率中强迫症状因子最高, 发生242次为15.2%;其次是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 分别是135人次和129人次, 发生率分别为8.5%和8.1%, 处于最低层次的是躯体化和恐怖, 分别发生86人次和60人次, 发生率为5.4%和3.7%.三个层次的因子分之间有显著的差异。
高职大学生各因子的平均分都高于普通大学生, 尤其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敌对、恐怖、焦虑等方面, 说明高职三校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大学生。
3.2 原因分析
首先是高职大学生的来源影响。高职大学生主要有两部分人群组成:一部分来自高中;另一部分学生来源于职高、技校和中等专业三所学校, 简称“三校生”。前者由于受高考的影响, 心理压力比较大;而后者, 这些学生的来源是没有升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 在“三校”已形成的不良习惯被带入到大学。
其次, 高职大学生的角色地位及生活环境与高中时期有着很大的不同。据调查, 80%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 生活问题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大学中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包括了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它一些因素, 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部分成绩优秀而其它方面平平的学生感到不适应。
第三, 学习压力造成的焦虑心理。现在的大学对学生学习要求严格, 若几门课程不及格就会面临失去学位甚至退学的危险, 加之大学更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 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导致成绩不理想, 因而产生挫折感, 伴之而生的紧张不安的情绪就是焦虑。
第四, 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随着经济发展, 社会财富增加, 青少年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使他们不善于交际。
4 对策与建议
针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方面的结果, 辽东学院心理教研室与心理咨询测量中心竭力设计培养高职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新理念。
帮助度过人际交往关:主要是通过团体咨询的方式, 以班级为一个团体, 组织各类人际交往的游戏活动, 力图帮助高职大学生度过大学生活中人际关系关, 使他们成为一个人格较为完善的人。
开展心连心校园网上心理咨询活动, 通过校园网, 高职大学生可以与心理咨询老师建立网上交往热线, 给予解决他们心中难以表达的心理健康问题。
利用心理健康课, 进行心理健康活动训练:如“明天的我”“我的未来”“应对挫折”等, 通过活动能让他们真正懂得和掌握以后有关人生、未来理想的知识与技能。
培训学生管理工作者, 尤其是辅导员, 应扩展心理咨询教育队伍, 建立以心理咨询师为主线、以辅导员为辅线的心理健康预警机制。以便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解决。
摘要:抽选290名在校高职大学生, 采用SCL-90临床症状精神量表测试, 结果表明高职大学生在人际关系、焦虑、偏执等方面比其他大学生分值略高。教育教学中通过设计多种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活动, 力图培养高职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SCL-90临床症状精神量表
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 篇2
一、方案背景
随着21世纪竞争日趋激烈,当代大学生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压力。为了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学会学习交流,从而适应社会各方面发展需要,管院心协在校心协的带领下,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的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培养方案。
二、方案内容
该方案分为两个模块:
1.理论活动:心理知识讲座 2.实践活动:
1)心理沙龙 活动原理:
叙事疗法是由麦克—怀特与大卫—埃普斯顿于19世纪的80年代总结发展出来的,在上世纪90年代逐步开始为心理咨询工作者了解和接受,很快成为后现代心理咨询技术之一。如今已成为了当今国际心理咨询领域中的关键词。
沙盘游戏疗法,其过程是在咨询者的陪伴下,通过非言语的手段,让来访者从玩具架上自由挑选玩具,在盛有细沙的特制箱子里进行自我表现,再现其多维的现实生活,使来访者的无意识整合到意识中,即“无意识意识化”,是一种从人的心理深层面来促进人格变容的心理治疗方法。活动开展:
通过给参与者提高一系列的心理测试、心理游戏、叙事冥想教学以及沙盘游戏等方式,创造一个相对放松自由的环境,让参与者体验叙事疗法的八大假设理论,五大基本功(贴近,温暖,感动,放空,好奇)和外化技术,在与自我,与陌生人的互动中,更好地感知内外部世界,放开自我,同时更了解自我。2)情绪墙 活动原理:
人本主义治疗者相信个体有“自愈”的能力,通过激发和引导求助者发挥自助的自我调节潜能,结合教育与理性的引导,强化求助者心理状况的自我认知。
活动开展:
通过引导参与者对自我情绪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引导其发掘产生消极情绪的深层原因,从而达到自我调节和自我救助的目的。3)心理电影展播 活动原理:
电影疗法是近二十年来兴起的一种心理咨询模式,它是一个系统的干预或援助过程,是在良好的治疗关系的基础之上以影视或影视片段作为治疗媒介,结合其他有效的治疗技术,对观影者在观看影片过程中或之后所产生的内心体验以及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动力关系进行分析、解读,促进观影者自我领悟或习得问题处理技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召唤其痛苦回忆,抚慰心灵伤楚,进而促其身心稳定,甚至治愈病情。电影治疗是医学与电影学的交叉与融合,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前沿,前景无限。活动开展:
通过特选电影展播,让观影者在电影情境中受到强烈的满灌,召唤出其心理烦恼和障碍的本源,达到抚慰与激励的目的。4)户外素质拓展 活动原理:
心理素质活动不是训练某种技巧或某种知识,而是设定一个特殊的环境,让受训者直接参与整个过程,在参与的同时,去完成一种体验,进行反思,获得感悟。通过本次训练活动,使其充分认识到团结、协作、默契在现实生活和工作当中的重要性。活动开展:
户外素质拓展活动包括定向越野、信任背摔、穿越生死电网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团体项目,使参与者对团队精神重新认识、重新定位,增进其内部团结;激发参与者的自身潜能、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对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产生正面的冲击和影响,达到完善和提高自己。5)心理情景剧 活动原理:
心理剧是由心理学家莫雷诺(Moreno)首创,它是一种集体心理疗法,将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通过戏剧、小品等形式展示出来,在心理治疗者的间接干预和同台参演者的帮助下,使心理问题明显化,在表演中心理问题得到解决。
大学生心理情景剧是在心理剧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校园文化形式,它是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戏剧创作和艺术表演的形式,对预设的心理问题进行直观化的描述、解释和引导,能让观众和参与者在自发的、和谐的、轻松的状态下受到启迪,对大学生在成长中遇到或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或在今后的行为中有所改变。活动开展:
我们遵循集体心理疗法中心理剧理论的指导,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情景剧比赛——“剧说心语”,为大学生提供一个通过表演解读自己、解读生活、促进心理健康的平台。
管院心协策划部
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 篇3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的趋于成熟阶段,保持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对促进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心理知识,注意防御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积极培养良好性格和心理调试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不但体现在对于大学生个体的意义上,对于群体和整个社会它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迫切要求。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高素质人才,不但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全面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它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高等学校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有关调查和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存在不良反映和适应障碍、心理疾病发生率呈上升趨势。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比例有所上升,心理问题已经明显地影响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应将其作为开发大学非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认真做好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是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通过开展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等,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珍爱生命、关心集体,悦纳自己、善待他人。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家庭贫困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失恋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发现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及时转介到专业卫生机构进行治疗。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在哲学社会科学课中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课堂心理健康教学必须结合实际,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多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教育效果。
开展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是一个知识高度密集的群体,心理特征相对统一,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可实行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课堂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但由于高校教育时间有限,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尚需在课外进行。课外教育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如开设系列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还可充分利用学生会、社团组织,与学生建立密切联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
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的工作,必须建立新的工作体系。当务之急应建立测评体系,研究制定符合我国社会文化条件、适合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测评标准,并认真组织测评工作,设立大学生心理素质档案,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工作的预见性。应建立心理问题高危人员的预防和干预体系,做到尽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的发生。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工作体系,在学生工作系统设立专门部门,配备专业人员,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取决于这支队伍的素质。必须下力气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坚持少量、精干的原则,配备一定数量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必须下力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相关规定和要求,逐步使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达到持证上岗要求。同时,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是关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应该由多方人员组成。除了一支由德育、心理、医务人员组成的专业队伍外,全体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建立由校、系、班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在校领导的协调下,组成一支由德育教研室、学生工作部、团委、心理学教师、辅导员、医务人员和学生等组成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承担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既要保证有足够的数量,又要坚持精干、高效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张秀敏.《高校弱势群体心理健康训练模式的构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
大学生自信心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 篇4
关键词:大学生,自信心培养,心理健康教育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现实,追求成功和个性的张扬与现实的残酷无情的矛盾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同样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校园,由于各种自我认识和态度的差异,大学生们对四年的大学生活及未来发展的自信度有很大的差距。作为大学生最为亲密的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在从事学生工作过程中发现,同学们由于各种原因,自信心方面差别很大,许多存在心理障碍的同学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自信心不足的问题,一个充满自信,冷静对待困难和乐观面对未来的人,通常积极乐观,身心健康,不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和问题。分析学生自信心方面的问题,相应提出自信心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尽快消除他们的思想顾虑,树立自信心,是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大学生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和原因
具体而言,大学生们自信心不足的产生与以下心态相关。
一是心存不甘,不勇敢面对现实。这重点表现在新生身上,历经寒窗苦读,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理想总是很美好的,有较高的期盼也很正常,但是现实与理想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没有对比,对于很多高考失意,本来有可能考取更好高校的同学来说,总会觉得失落,觉得理想中的象牙塔不是这样的,从而产生失落情绪,自我否定,自卑感油然而生,自我意识缺失,进而对前途感到迷茫和黯淡,对人生和自我价值产生怀疑,心理负担加重,各种心理问题应运而生。近两年来,这类学生为数不少,及时发现,进行心理舒缓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缺乏交往技巧,人际关系紧张。良好的人际关系,融洽的宿舍氛围,容易形成快乐一起分享,痛苦一起分担的相互帮助的气氛,人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容易产生自我重要的感觉。然而,许多同学来到学校,与老师、同学及舍友的关系处理不当,不融洽,产生被大家孤立和抛弃的感觉,自尊心受到伤害,总想着跟自己有共同背景的人交往,如跟老乡交往,不愿意主动融入其他集体,自我封闭,信心不足。
三是不敢尝试,消极谦让。许多同学生性被动和内敛,对很多表现自我的机会消极谦让,总是把机会让给别人,貌似清高,其实这一次次的放弃,无形中磨灭了他们的自信,没有尝试,就不会取得成绩和获得成功,就不会有自我的肯定,总觉得别人行,自己不行,自信难以树立。
四是不懂得规划,缺乏目标的指引,学习生活动力不足。目标是方向,是希望,更是动力。一个人如果没有人生目标,没有阶段性的目标,自己该往哪去,总体方向都把握不住,就必然会消极怠慢,得过且过,不会有达到目标的喜悦,也不会有取得进步的兴奋。
二、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根据以上的表现,要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高校辅导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培养大学生成熟的自我意识。个体能否真实地、客观地认识自我、对待自我,是衡量其自我意识成熟与否的基本标准。对有些自我评价太低及自我评价过高,自我意识存在严重偏差的同学,帮助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优劣势,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平台,关注他们的表现,一旦有值得肯定的表现就给予中肯的赞赏,增强他们对自身优势的认同,不断增强自信。
其次,鼓励积极表现自我,自觉行动,从行动中获得自信。积极的心态,自觉的行动,是个体获得成绩的前提,没有成功的喜悦就不可能获得对自我的肯定,自信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点滴的成功和成绩所促成的,对于那些不爱表现、安静低调的同学,可以指导他们采取例如做一件自己可以做成的小事、热情帮助别人,以及在每门课程上要求自己主动回答问题一次等行动,不断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增强自我重要的感觉,进而获得进一步积极行动的动力和更加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
再次,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努力获得他人对自我的肯定。他人对自我的关注,对自我表现的肯定也是增强自信心的重要方面,人人都有获得他人关注的需求,而要得到他人的高度关注,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是重要影响因素,为此,针对有些缺乏人际交往技巧的同学,可以多指导帮助他们获得友情,学会与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同学老师的关注和期望,积极地悦纳自己。
最后,打造社会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在服务和奉献中培养自信。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最热衷的活动,原因很大程度应该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于追求自我价值,有强烈欲望的大学生来说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当个体深深感受到通过自己对他人的服务和奉献,使得他人的处境和状况得到显著改观的时候,就会大大地获得一种快乐和幸福的体验,对自己的价值就会有较高的评价,也会产生一种不断争取自我能力提高和自我进步的动力,而充实忙碌的人生就不会有太多的闲暇去彷徨和忧虑,内心也就不可能空虚和失落,心理平衡感就会增强。
根据学生工作实践,我认为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成熟的自我意识、自我肯定,即不自信所引起的,不自信,不懂得树立自信是诸多心理失衡大学生所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培养他们的自信,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对大学生自我意识培养、鼓励自我表现、营造良好人际关系及打造社会实践平台等途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不断在实践中取得成绩,增强自信,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张积家主编.陈俊副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王志峰.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与塑造.思想教育研究, 2005, (3) .
[3]陈迎明, 喻跃龙.论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对培养大学生自信心的激励作用.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3, VOL8, (1) .
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培养方法 篇5
西埔小学
刘永昆
虽然我国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但由于全国小学生基数大,即使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比例只占百分之几,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更何况存在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也有可能发展为严重心理问题。因此,我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可从如下方面帮助小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一、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我们的家长和教师都较为信奉高标准、严要求这一信条,认为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有出息。实际上,过高的要求,不但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对于有的孩子来说,尽管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可还是不能达到家长和教师的要求。但在教师和家长的眼里,他们只看到成绩不理想、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这一结果,却没有看到孩子为此所付出的努力。教师和家长不仅不从自身的角度来反思是不是对孩子的要求过高,反而认为是孩子在思想上没有重视起来,只有通过反反复复的思想教育才能奏效。为了引起孩子思想上的重视,教师引经据典给学生大谈学习的重要性,家长痛心疾首地和孩子进行大清算──在孩子身上他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代价。对于这些做法,如果不考虑其良苦用心,说是“精神虐待”一点儿也不过分。以成败论英雄的考核标准,不但容易让孩子丧失继续追求成功的热情,也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埋下了祸根。只有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孩子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在制订学习目标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要搞一言堂,全由教师或者家长说了算。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往往有过高估计自己孩子学习能力的倾向。谁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在学习能力上存在个别差异,这是一种客观事实,我们必须接受这种现实。还有,在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扮演的不只是高高在上的监督者角色,更多的应该是支持者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精神支持比单纯的物质支持更重要。在这个问题上,有的家长常犯这样的错误:认为自己在学习、生活条件上以最高规格来满足孩子,对孩子的学习也就拥有了发号施令的绝对权利,这与其说是在培养、教育孩子,倒不如说是在和孩子进行一种交易。到最后,可能还是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二、培养挫折的承受能力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因此,我们不是怎样设法减少孩子可能遇到的挫折情境,而是帮助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和心态去对待困难和挫折。首先要摒弃遇到挫折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的错误思想。我们虽然常常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挂在嘴边,实际上却仍以成败论英雄,尤其是在学习成绩上。如果考试成绩好,不但有父母给予的各种物质上的奖励,还有教师给予的表扬和青睐。一旦考试成绩不好,不但要挨父母的白眼,还要接受教师毫不留情的批评。这就无形之中让孩子意识到,只有成功才能受到别人的认可,一旦失败就意味着不可救药。对于失败的过度恐惧,常常导致考试焦虑,甚至考试恐惧。不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如此,即使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同样深受其苦。曾经有一个学习成绩一向很好的小学生向心理热线诉说自己的苦恼。
他说别看自己因为成绩好而受到教师、父母的宠爱,就以为他过得很开心,其实,他过得也很辛苦,因为在父母和教师的眼里,自己已经是成功的代名词了,失败是不可能发生在他身上的。为此,他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来维护自己的形象;如不然,一旦稍有差错,责备就接踵而来。小小年纪就背负着如此沉重的心理包袱,久而久之,心理上出现毛病就不足为奇了。对待挫折很重要的一方面是能够对挫折进行正确的归因。有的孩子对于挫折的归因总是倾向于外界或者他人,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推卸责任、怨天尤人的不良习惯。
三、培养情绪调控能力
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有助于小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有益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小学生之间发生人际关系的冲突,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当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好冲动的小学生尤其是如此。因此,教师要及时抓住机会,教会小学生一些简单易行的情绪调控方法和策略。比如,对于那些情绪容易冲动的同学,可以让他请一个稳重的同学在自己情绪冲动前提醒自己;在感觉到压力太大的时候,可以通过写日记、谈心的方法来舒缓压力;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可以听听音乐,散散步。小学生掌握了一些具体的情绪调控方法,可以大大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四、悦纳自我悦纳自我是建立在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的。对于一个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人来说,很难做到悦纳自我。因为悦纳自我,就是能够容忍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任何人自身都存在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缺点,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也是人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我素质的内在需要。容忍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并不意味着对自己的不足和缺点视而不见,听之任之,而是在承认自己存在不足和缺点的前提下,采取积极的行动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克服自己的缺点。不能悦纳自我的人容易变得自暴自弃或者形成强烈的自卑感。要让小学生能够悦纳自己,一方面是自身要具备自我反思评价的能力。与他人的比较的目的不是给自己贴上一个像“我是差生”“我是一个不受大家喜欢的人”之类的标签。而是要通过比较,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寻找以后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家长和教师要正确评价孩子。有的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唯成绩论,至于其他方面的长处、优点则被完全忽略。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拿周围诸多人优点的集大成来进行说教,比如说“XXX的学习比你好,XXX的书法比你好,XXX的钢琴水平比你好”等。孩子听到这些话后,可能觉得自己简直一无是处,反正努力也没有用,索性放弃算了。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学习好的那个同学可能体育不如你的孩子,书法好的那个同学可能学习不如你的孩子。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作为家长和教师,不只是给孩子挑刺,而是给孩子一个认识自己的角度,通过这个角度既能够看到闪光点也能够看到不足之处,对于任何方面都不存在盲区。
五、学会人际交往
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篇6
一、抓住思想教育之本,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消除抑郁心理。在教学的各门功课中,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现实,理解人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现实之间不断产生的矛盾,使他们的理想和行为切合实际。
二、利用思品课解剖不健康心理,教会学生自信、自强,恰当地评价自己,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摆脱烦恼、战胜挫折的方法,引领学生从自己求知的成功和失败中,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思想、能力和所具备的水准,会客观地对待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既不盲目自大,又不自卑,既不过度表现自己的兴趣,也不过度压抑自己的忧伤,在顺境时不趾高气扬,忘乎所以,保持谦虚谨慎,不懈努力,在逆境中不垂头丧气、一蹶不振,不做违心的、后悔和内疚等引起内心冲突的事情,始终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做到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有效控制自我、不断超越自我,对前途和未来充满信心。
三、抓住学生在校生活,如集会等各项活动契机,引领学生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合群是健康心理的一种表现,作为教师要利用好切入点,及时教给学生与人交往的方法,鼓励学生真诚地与人交往,使师生和同学之间彼此相容。同时把集体作为个人成长的基石,在集体中陶冶情操,胸怀坦荡,为他人服务。
四、结合各科教学教会学生科学用脑,合理支配自己的时间,养成有规律、有节奏地生活和学习的良好习惯,注意劳逸结合,不留过于单调而繁重的课业负担,重点知识放在丰富多彩的辅导活动中解决,这样会使学生产生轻松感并对前途充满信心,此外,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切合实际,应该是经过努力就能达到的。否则,就会使学生产生心理负担,从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五、注意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以教师端庄的人格形象感染学生。教师的情绪、气质、性格、兴趣、爱好、人际关系、社会交往等都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建设,要乐观、开朗、和善、公道,要善于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保持轻松愉快的精神面貌。这些对于学生来说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防止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
六、结合教学给学生树立强者风范,如教材中的著名榜样、科学家、发明家等,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是指在挫折、失败、中伤讥讽、冷落压力面前正确对待,妥善处理,不怯懦自卑、灰心丧气,做到持之以恒,百折不挠,善始善终,在改革开放的现实社会中这是每个社会成员必备的心理素质。在学生的在校生活中,引导学生学会沟通,敞开封闭的心扉和老师、同学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和谐发展,开阔视野,经受锻炼,不断提高适应能力,这是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途径。
七、创建三结合教育氛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针对目前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保持家长学校及社会的联络和沟通,对可能出现的思想行为方面的问题及时警示,防范不良后果的发生,特别是对那些单亲生和留守生,不但教师本身要有独特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更要教育全体学生,多加关照和理解,主动与他们沟通,帮助他们之不便,使那些有孤独悲观、抑郁自贱心理的学生感受到学习生活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感到快乐和温馨,同时也要注意“小皇帝”的思想“改造”,让他们学做人的道理,克服骄气、傲气,学会与同学友好相处,学会同情他人。使他们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强烈的求知欲望、科学的求知方法和顽强的探究精神。
总之,在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要求教师课上认真观察每个学生神情,了解并抓住学生心理;其次要及时疏导,使其恢复健康心理;最终要持之以恒,培养健康而完善的个性人格。
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篇7
林古伦中肯地指出, 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道德素质, 因为教师正常、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前提。教师是学生的导师, 教师的榜样作用在学生身上能得到最大的体现, 教师的言传身教,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无限的。所以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 为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态度决定着教师采取的教育方式, 尤其是在教育活动中教育主体对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对整个教育行为的态度和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决定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能否真正把学生作为个性健全的“人”。师道尊严不复存在, 改变了教师的绝对权威, 师生之间是一种合作式的朋友关系, 这种“师生观”支配下的教学必定是民主的、合作的教学活动, 活动效果必然是和谐的。
学校教育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学生出现调皮捣蛋等违纪的现象是在所难免, 而出现作业拖拉懒惰实属正常。毕竟我们学校不是机械加工厂, 不能把学生当作是同一型号的机械零件, 不允许有任何瑕疵, 事实上这些统一产线上加工出来的零件也会有些差异。学校教师对于这些差异学生会产生胆怯、厌烦的情绪倾向, 导致教师最后采取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放任, 让学生为所欲为;高压, 对学生的错误或者是个性行为一棒子打死, 批评斥责加打骂, 从而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作为一名合格的现代教师应该放下权威, 全面、公正、客观地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异, 正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学生在个性发展阶段上, 会出现各种有悖常规的言行, 甚至是在接受教育中, 出现逆反心理, 这是疏导教育失败的表现。我们应视其个性的发展的不同是正常的, 对于个性表现倔强的应采取曲折、迂回式的教育方式, 对于个性表现柔和的采取温和的谈话法直接触及事件中的人物本身。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个性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无论是好是坏, 教师的态度都将决定学生今后的发展, 对学优生倍加赞赏、宠爱有加, 对学困生漠不关心、置之不理, 都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缺陷, 引发心理疾病, 影响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因此, 作为教师,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一视同仁, 走近学生, 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善于洞察学生的精神和心理状态, 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逐步形成师生间的心理交融, 积极促进每一位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二、教师要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
教师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 教师是影响学生学习情绪和态度最积极、最活跃的的因素。环境可以熏陶人, 情绪可以熏陶人,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利用教师的言传身教, 用榜样的力量, 以积极的情绪感染每一位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积极地接受教学任务, 并且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竞争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满足感。
例如, 在面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 不能吝惜教师的鼓励性语言。教师的一个笑脸, 一个赞许, 一次鼓掌学生都会热血沸腾。在教师的鼓励和表扬中学生会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真挚的关心和呵护。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 我们除了赞许之外。还要多一些期待和鞭策。学生没有面临苛责的批评的压力, 就会轻装上阵, 学习起来自然会得心应手, 所向披靡。
三、教师要适当减轻课业负担
课业负担过重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主要问题。现在有些教师依然受着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 片面地追求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 采取的是“题海战”“人盯人战术”, 除了作业还是作业, 而且作业的布置没有质量, 没有梯度, 没有创新, 只是一味的重复, 这样无休无止的重负作业占用了学生的娱乐时间。最后成绩可能上去了, 但是这个班的学生却被称之为“圈养鸡”—————呆板、不活波, 成了千人一面的机器零件。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 为保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课业学习安排上, 每天总时间不超过六小时, 小学低年级一般不留书面作业, 中高年级不超过半小时。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切实落实到实处, 给学生合理的课业负担。同时还应该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要求家长积极配合学校, 共同来完成这一任务。
四、教师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全面教育, 既在课程设置上要开足开全每一门课程, 并且面向每一名学生, 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均衡的发展。各个学校秉承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可设立音乐、美术、体育课。为了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知识, 有些学校还开设了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 还开设了第二课堂, 建立课外活动小组。课程的设置上综合利用了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 有力地推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活泼、愉快的生活体验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特别有益。因为活波好动本身就是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之一, 也是他们身心健康的要求和表现。而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的活动内容, 给学生提供了体会愉快、欢笑、成功的情绪的机会。在活动中学生还能够释放掉多余的能量, 缓解紧张心理, 陶冶自己的情操。这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都十分有必要。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好“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课程资源。
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 篇8
(一)问题的表现
目前,中小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迫切需要开展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很多调查和中小学生的自我报告表明,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吸烟饮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和生理问题。
我们将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一个归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际关系的紧张;二是学习所造成的压力;三是在“自我”方面出现问题。北京市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王建宗统计了近5年来所接收的6万多次的热线咨询内容,把各类问题作了分析,其中人际关系方面问题占42%,学习方面问题占27%,两项占了近70%,余下的是“自我”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咨询者来自重点学校的占45%以上,可是重点学校在所有中小学里的比例仅占5%,可见,重点学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要远远超过普通学校的学生。
首先,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具体分析如下:(1)师生关系的问题;(2)亲子关系的问题;(3)同伴或同学关系的问题;(4)对异性的看法问题。这四个问题还可以细细分析,只要某一个环节人际关系紧张,就会产生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其次,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学习上。具体分为:(1)学习压力问题,并由此造成种种心理行为问题。(2)厌学问题,即厌学情绪突出。(3)学习困难问题。我们在调查中看到,学习基础差的中学生占40%以上。(4)学习障碍问题,甚至出现极个别的“学校恐惧症”。例如,一进学校就头痛或肚子疼,一上某教师的课就恶心或拉稀。
再次,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自我”上。具体分为:(1)自我评价问题,评价过高或过低,于是在自尊心、自信心上出现问题;(2)自我体验问题,由于体验的错误,往往出现自卑、焦虑或逆反心理;(3)自制力问题,因自我控制能力差,常常表现出耐挫力过弱。如果这三个方面问题联系在一起,会造成心理行为的严重问题。北京某校初一女学生,因母亲工作繁忙来不及为其做好饭菜又来不及做详细解释,只是让她匆匆吃了顿方便面,而这个女生自我认识较差,误认为母亲对她有看法,自我体验又不准,觉得失去母爱,再加上缺乏自制力,结果为吃一顿方便面而自杀,从而酿成极大的悲剧。
人际关系、学习和自我,三方面问题往往联系在一起构成并发症。有位在上小学时获得大奖的三好学生,其母在其上市重点中学后对她寄以很大的期望,希望她在班上保持在前10名,可是她的学习成绩却排在第35名之后,母亲就以自杀相威胁。这不仅造成亲子关系紧张,而且给她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压力,在她自己感到失去自信心之后,离家出走3天,险些造成严重事件。幸亏学校及时发现,及时寻找回来,对其及时进行心理辅导,才使她逐步摆脱心理阴影,最后获得较好的发展。
(二)问题的起因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或心理行为问题,并非现在才有,只不过今天的问题更为严重、更为突出。原因在哪?《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这主要是因为“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学校德育工作还很不适应”。这里具体又分为外部原因和自身原因。
其一,外部社会原因。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主要表现在:(1)社会上滋长的“一切向钱看”的消极现象,不仅妨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助长了她们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心理。(2)在当前教育体制下不能全面贯彻党的方针的条件下,容易产生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消极现象,它往往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挫折感和人格障碍,甚至于萌发“轻生”的念头。(3)有些家庭教育不当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消极现象。像离婚家庭子女失去正常教育,易产生情绪低沉,不能适应现实生活,致使学习成绩降低、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于使品德滑坡、人格异常。有些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娇惯、纵容、溺爱,致使孩子任性、懒惰、独立性差、依赖性强、不够合群等毛病严重。(4)大众传递中不健康的内容也是造成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所有这一切,都同《意见》指出的“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相违背,都是产生“问题”儿童青少年、“学校处境不利”儿童青少年的根源。
其二,学生自身原因。除了社会各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因为学生心理行为问题较多的是青少年期,这正是心理学家所谓的“危机期”。这种观点表现在各派心理学家的思想上。例如,斯普兰格将这个时期比喻为“疾风怒涛”阶段;霍林斯基称这个时期为“心理断乳期”;艾里克森提出,这个时期的发展任务就是避免自我同一性的“危机”等等。我们不必照搬西方心理学家的这些观点,但是,青少年期处在人生发展的十字路口阶段,一方面,这个阶段是理想、信念迅速变化的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萌芽趋于形成的时期;是开始以道德意识、道德观念指导自己行为的时期。另一方面,这个阶段又是生理迅速成熟,容易造成主观和片面;情绪情感日渐发展,但两极性严重,自控性差,使逆反、对抗心理容易出现。这是一个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性和依赖性错综复杂的时期。因此,青少年心理发展,必然是两极分化严重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处理好幼稚向成熟、童年向青年过渡时期的各种矛盾,使之日趋成熟化。
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 篇9
诱因是指引起人们需要的刺激。需要是人对其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性的主观体验, 是人的内驱力在心理上的反映。即需要产生动机, 动机导致行为。因此, 需要是产生一个人的行为的原动力, 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要实施有效的激励, 就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的需要特点, 满足其合理需要, 转化他们的不合理需要。
在内容型激励理论中,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 高校学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其需要有着明显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
物质需要的基础性。由于我国物质水平极大提高, 人们对物质需求也越来越高。当代大学生群体更是如此。但是, 由于经济背景不同, 家庭条件各异, 使得部分学生基本的生活需要都得不到保证的, 往往容易形成自卑感。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注意调整这部分学生的需求动机。
发展需要的稳定性。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考虑到这学生发展的需要, 创造各种机会、条件, 营造必要的环境, 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成就需要的强烈性。作为青年学子, 往往都有较强的成就动机, 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培养不同学生不同的成就动机, 并加以积极引导和培养。
二、运用社会心理动力机制以及公平理论促进班级管理
学生管理规定、班集体目标、班集体舆论和班集体规范构成了班集体的动力系统。在该系统的规范和压力下, 学生常常表现出从众、服从等社会心理现象, 如遵守作息制度, 从众和服从是在规范、群体的压力下发生的, 它只是个人不愿被集体排斥或制裁所做出的妥协, 并非自觉自愿的行为和态度的真正转变。因此, 班级管理要注重运用榜样的力量, 促进学生出现模仿从同榜样的社会心理现象。模仿是在社会认知的基础上出现的, 这种模仿是自觉自愿的;认同则比模仿更进一步, 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一致, 因此更具积极意义, 能推动学生自觉、主动地向榜样学习。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行为应该给予及时的强化, 增加该行为出现的频率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格品质特征。
三、应用激励理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 但是高校教育的办学模式及特点导致学生出现学习怠慢的情绪, 因此, 高校教育管理的目的之一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采取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 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从而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严格的行为规范和适时的行为修正是实现成人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管理过程中,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要关心他们, 爱护他们, 用丰富的情感感染他们。切实做到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心理地位, 才能够了解和洞悉学生思想、品行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启发、帮助、激励。
目标是一种刺激, 适当的目标能够激发人的动机, 规定行为方向, 具有激励作用。按照国家教育方针而制定科学的教育培养目标, 明确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要求, 使之具体体现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让学生能在不断的成功中逐步树立自信心, 强化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能力。
所以, 从激励理论出发, 高校管理工作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核心, 从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设置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严格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三方面入手。
在新的形势下针对大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 仅仅着重于他们的智力与能力的培养显然是不够的。高校还应真正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他们较高境界的道德修养、强烈的高成就动机、调整与控制个人情绪的能力以及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从而达到心理学家公认的心理健康素质标准。即:一是要热爱生活, 接纳自我;二是情绪稳定, 心情愉快;三是有安全感, 能承受挫折和不幸;四是自我意识正确, 自我评价客观;五是有强烈的高成就动机, 学习兴趣广泛, 求知欲强;六是有坚强的意志力, 自信心强;七是适应能力强, 能正视现实;八是人际关系和谐, 乐于与人交往;九是心理和行为与年龄相符。面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实现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两个转变。即由一次性的新生入学心理健康调查 (静态) 到经常性的心理关注 (动态) 的转变;由被动地等待大学生来咨询和治疗的单一性到主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多样性转变。
2.由只关心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到既关心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又关心他们的生活质量, 强调对他们进行生活教育。因此, 对于大学而言, 提倡对大学生进行生活教育, 使他们学会生活, 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 应当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3.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学素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挖掘创新潜质。现代社会要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而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创新心理素质和方法。减轻大学生由于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重要的一点就是指导他们掌握一些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利用学习心理学的理论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作为知识经济中改革的前沿阵地——高校已经开始广泛运用心理学的成果。作为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心理学基础和应用研究, 传播心理学知识, 应用心理学成果, 是时代赋予我国心理学家的艰巨任务。不仅心理学的知识创新可以提升我国的整体知识创新能力, 而且创新能力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其研究成果也将推动其他学科的创新和整个民族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4.
[2]范咀华.现代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2.
[3]徐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观[J].科技创业月刊, 2004, 7.
[4]莫雷.教育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7, 8.
[5]卡肖, 阿格尼斯.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5.
[6]车文博.人本心理学.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6.
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 篇10
自尊心能使人主动、自信。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不承认自己是弱小的,不承认自己存在的不足和缺点。他们个个争强好胜,喜欢老师的赞扬及鼓励。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在探索中对学生进行了赏识教育,尊重鼓励学生,扬长避短,让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从而有效地呵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这是促使学生走向自信和成功的重要途径。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多给予学生鼓励
学生就像一棵幼苗,只有在开始的阶段就得细心培育,才能保证他健康、正常地成为栋梁之才。学生入校后在老师的教育和管理下活动,形成了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和谐的。在这一关系里,老师处于主导地位。平时要注意学生的一点一滴,善于发现学生的微小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使学生树立自信心。这样学生愿意与老师沟通交流,把老师当成朋友。只有学生的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和满足感,才能形成学生健康的心理。
2.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特别是对一些比较特殊的孩子。比如,我们班的索××小朋友平时活动时总爱招惹别人,注意力也不集中,表现懒懒散散,可画画特别好,就抓住了这一优点,每次画完画我就表扬鼓励他,“索××小朋友的小手真灵巧,如果以后不再和小朋友们打架,长大后准能成为一个画家。小朋友们就很喜欢你。”他听后,显得特别自豪,为了得到老师更多的表扬,他不断克服自己的缺点。小朋友们也开始喜欢他,渐渐地索××有了自信心。
二、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
良好的氛围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独特的作用。学生虽小,但也和大人一样,自尊心很强。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挫折,产生沮丧、自卑的情绪。自卑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我们必须让学生远离自卑,在各项活动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帮助学生战胜困难,克服自卑心理。
1.多说些赞美的话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用正面、积极、恰到的语言,肯定赞美他们,是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最简便的表达方式。如,班上仁××同学自己不会系鞋带,有一次鞋带开了,老师就鼓励她说:“仁××的小手真能干啦,不信你看,系鞋带一学就会。”孩子听了一下就精神起来,在老师的赞美声中,自己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2.关心学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自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生活困难,他们需要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老师在工作中若能注意观察学生,主动接近学生,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并给予及时的帮助。这对于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产生自信心,并保持愉快的心情有着重要的作用。如,给学生拉上背部拉链,帮助他越过障碍物,满足孩子们游戏的欲望等。正是这些琐碎而繁杂的细节照料,最能让学生体验到老师对他们倾注着慈母般的爱。
三、多给学生精神鼓励,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刚入学的学生意志品质未完全形成,情绪容易动摇变化,注意力不持久,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不能坚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必须给学生提供精神鼓励,对他们的进步适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时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敢于正视和迎接困难,这样学生就有了精神的支柱和感情的靠山,自信心无形中得到了加强。
1.树立榜样,积极暗示
学生在幼儿时期最喜欢模仿,无论学生做事成功与否,都要给予正确的评价,使学生明确是非标准,提高承受能力,当学生遇到新事物不敢尝试、缺乏信心时,当学生在做一件似乎不可能做好的事时,老师要给予鼓励,给学生一个拥抱,给一个微笑。告诉他:“你能行,我相信你。”有了老师的鼓励和暗示,学生会感到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撑着自己,从而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心,走上了健康成长的道路。
2.因人而异,照顾个别差异
在教育过程中,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此,在活动中要因人而异。对能力强的要求高一些,能力差的适当降低一点标准,给予帮助,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感觉。如,我班德××同学在做纸动物时很吃力,看到别的学生拿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小动物时,精神黯然,觉得自己没用。在这时他最需要鼓励和帮助。经过我耐心辅导,信心讲解,他终于学会了,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
摘要:学生的心理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特长是多种多样的,学生的语言是丰富的,学生的表达方式无奇不有,学生是天真的,是无邪的。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心理发展目标。作为老师要懂得学生心理发展每个阶段的特点,并且给予正确引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自信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自尊心能使人主动、自信。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心理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自信心,心理健康,方法,途径
参考文献
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篇11
一、构建良好环境,培养健康心理
良好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大前提,因而学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建设环境,让学生在好的环境下受到熏陶、感染。首先,打造良好的校园心理建设大环境。从建筑物的设计、校园绿化的规划、标志语的设计等细微方面着手,尽量体现出积极向上、明亮整洁的校园风貌,让学生在大环境下受到感染,从而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其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方面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学科成绩,还要开展多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打造成具有文化感染力的活动,让学生在各色各样的活动中心理素质得到培养与提高。例如:班主任配合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艺术活动、文化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等。在参加活动过程中,师生关系不断融洽,学生情操得到陶冶,心理环境也得到一定的改善。再次,注重校风、班风、教风、学风的建设。抓好“四风”,能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造一个绝佳的环境。最后,联合学生家长,为和谐家庭环境建设奠定基石。例如:班主任定期与家长沟通,向家长渗透健康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让家长明确健康心理的构建与家庭也有关,不单是班主任一个人的责任,并且会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这样一来,家长保证给儿女提供良好环境,促进健康心理养成。
二、教师细致引导,培养健康心理
小学生健康心理的构建离不开教师细致入心的引导,教师要做到耐心、细心、责任心,在每一位学生心灵上种上一棵常青树。笔者班上有这样一名学生:小红是外地转学来到我班的,与同学关系一般。虽然小红喜欢并且善于言谈,但是却不讨班上人喜欢。在课堂上,小红经常会分心,自控能力也较差,还时有打断教师上课的行为,成绩排名班上靠后。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经常回家依赖父母完成,独立能力很差。班主任了解到实际情况后,与其展开心对心的交流,让学生走出心理发展困境,与其他同学重建良好人际关系。在交谈过程中,多鼓励学生,挖掘其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重塑自信心,如:老师很欣赏你的言谈能力。多与其他人沟通交流,其他学生一定会喜欢你的,老师相信你能做得到。而对于小红不能独立完成作业,过于依赖父母这件事,教师则可以通过电话、面聊等方式与小红的家长详谈,请家长配合自己的工作。在与学生沟通时,班主任要注重流露情感,以爱的教育博取学生的信任,以爱的关怀感化学生,以爱的语言促进学生行为改变。
三、创设有效情景,引导学生感悟
在构建学生健康心理时,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感悟。小学生不喜欢说教式的灌输“什么是健康心理”“如何培养健康心理”等,并且健康心理蕴含的内容极其丰富,以说教方式很难渗透得完。将构建健康心理内容融于情景中,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开心的心理,班主任以“我开心”为主题,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促进感悟。师: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你遇到过哪些开心的事情吗?此时,学生纷纷分享自己遇到的开心的事情。班主任出示情景内容:放学后,小明闷闷地站在学校大门,看着其他同学都被家人接走了,自己的家人还没见身影,于是心生闷气:为什么我家人还不来?想一想,如何才能让小明开心起来?假设你是他,你又会怎么样做?根据这个情景,学生积极探讨起来,很多学生都想到了“多想点开心的事情”,情感转移,缓解不开心的情绪。紧接着,班主任继续出示情景:不一会,表姐将小明接回家了。回到家,发现妈妈生病躺在床上,爸爸出差不在家。想一想,如何让妈妈开心起来?(引导学生模拟情景,表演出来)在这个情景中,班主任让学生融入情景,换位思考,以健康的心去包容、体谅别人,让自己更开心、快乐。
四、开展多元活动,培养健康心理
构建健康心理对于小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除了环境建设、细致的引导、情景感悟,班主任还可以通过开展多元活动,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例如:举办“拥抱大自然”的活动。春夏秋冬,四季更换,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但大自然始终给人不一样的美景与收获,每一个季节,班主任可以组织“拥抱大自然”的活动,让学生融身于大自然,静心倾听大自然的声音,用眼睛看一看大自然的神奇魔法。置身于大自然中,班主任还可以开展各种“寻宝”活动,让学生去发现大自然的美妙,从而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又如:举办“关爱老人”活动,利用闲暇时间,带领班级学生一起去敬老院慰问老人,帮助敬老院老人干点活,拖拖地板,端点水,引导学生学会关爱老人。再如:举办以“健康心理”为主题的手抄报活动,促进学生去多方搜集健康心理的资料,深入认识健康心理。通过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健康心理逐渐养成,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写作心理 篇12
一、帮助树立信心, 鼓励畅所欲言
学生作文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交给老师看得较差, 自己收藏不愿公开的较好;限制题目的较差, 自由写作的较好;犹豫再三的较差, 信手拈来的较好。费时多, 认真写的反而差些, 很可能是写作时顾虑重重:写社会现象怕说观点不正确, 在抹黑现实, 写自己的心境、琐事, 怕说没有意义, 情调不健康, 想抒情, 又怕说无病呻吟, 娇柔造作;想写细致些、具体些, 又怕说啰嗦、繁琐, 想写简单一些, 又怕说无血无肉, 徒有空架子;想用几个新词点缀下文采, 又怕说华而不实。对自己的构思总是持犹豫的态度, 即使有点儿灵气、才气, 也就被压抑了。
怎样帮助树立信心呢?
多鼓励, 忌指责。讲评要大力表扬好作文, 指出问题要态度诚恳, 切忌挖苦讽刺, 伤害学生自尊心。挖苦的态度不只伤害作者一人, 而且会使全班学生产生严重的戒备心理, 弄得“谈写色变”, 无所适从。
作文计分可以计高分, 不要总在“一般”、“良好”之间浮动, 好一点的可以记为“优秀”。不要用“文无完文”的观点束缚我们的评分思想。评分的着眼点, 不只在于给作文的质量以估价, 还要有利于刺激写作积极性, 评分的标准不只在于一般的评优劣, 还要检查本次训练的特定目的是否达到。
给批语要讲点艺术性, 要动感情。批语忌程式化、套话, 不能都写成鉴定性文字, 可以写成抒情性、感想类文字。当然, 教师时间有限, 不可能都加长批。但与其篇篇批不痛不痒。不如少批一点, 精美一点, 有鼓动性一点, 收效可能会更好一点。
有的学生好标新立异, 因而有时出现幼稚不得体等毛病, 这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有些教师对此特别反感, 因而讽刺批评特别尖刻严厉, 必欲立即改正才罢休。其实这很不妥当, 副作用很大。当你猛攻这些毛病的时候, 随之而来的是束缚学生手脚, 窒息了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我们不能要求学生一下子写出比较满意的文章来, 作文中的幼稚病, 只能靠慢慢引导, 让他们自己慢慢领悟而得到纠正, 一顿大刀阔斧, “芜”虽尽了, “菁”也完了, 只有一片“荒野”, 结果是所失大于所得。
对学生作文给一点隐私权。在不触犯原则的前提下, 允许学生保留一点属于个人的思想感情世界。教师和家长都不要强行收看学生的日记, 不要逼供心里话。有的学生写到了家庭、学校、老师的关系时, 特别声明不要转给家长和有关老师看, 有的把日记中的几页订起来, 不让别人看。我们一一按他们的要求办, 不违背他们的意愿, 做一个他们“信得过”的老师。这也是使学生写作能广开言路的一种值得关注的做法。
二、要让学生有丰富健康的感情生活
要使学生作文的感情健康充沛, 不仅要平日有感情体验, 还要有健康积极的写作心理。这些都是伴随着高尚品德产生的。作文教学也不能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要让学生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敏感于周围事物, 生活中常涌起感情的波澜, 只有认识的敏感才有表达的灵感, 那种不论何时何地何情, 一概漠然处之的冷漠麻木的心理状态和形同空白的精神体验, 既不可能有感情材料的积累, 也不可能有正常的写作兴奋。
要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正义感教育。教他们关心国家, 关心他人。要设法开拓生活面, 组织参观、访问、游览, 组织读报, 看好电影、电视, 培养热爱生活的感情。开展各科竞赛活动, 培养和保持旺盛的进取心理。
在这个问题上, 当前最严重的障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 有一部分学校、教师、家长, 天天只逼着学生读课本, 做作业, 生活方式极其单调, 生活天地极其狭窄。情绪长期处于抑制状态, 思想感情钝化了, 怎能写出活泼有锐气的好作文来?
三、设法刺激写作欲
人们平时写文章或为了工作, 或为了生活, 是一种直接的需要, 所以有责任感就会非写不可。而学生作文看不出它的直接意义和必要性来, 因此一般说来写作的自觉性较差。为了克服这种被动和怠情心理, 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设置情境, 从生活实际中提出问题, 使学生思想处于特定的环境中, 为了要完成某一项具体任务而写作, 负有使命感。如让学生读报上所载全国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 设想替他们的亲人给模范们写一封信, 要求能把亲人的感情、祝愿尽量准确丰富地表达出来, 这样的命题可使学生的写作心理摆脱单纯的课堂练习的框框, 把为练而写变成为用而写。
针对青少年好辩好胜的心理特征, 设置争辩题, 使他们不吐不快, 不辩不罢。这些问题可来自阅读, 也可来自生活。例如:许多单位每当开展卫生检查, 就积极组织大扫除。对此, 有人说是以检查促工作, 有人说是“做表面文章”, 弄虚作假。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推荐阅读:
培养学生健康心理06-30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09-11
学生绿色健康心理培养09-13
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培养10-12
体育培养学生健康07-07
小学生健康心理培养05-21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05-10
大学生该如何培养出健康的恋爱心理10-21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09-21
营造良好课堂心理氛围 培养学生健康人格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