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doc(精选10篇)
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doc 篇1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作者:赵秀英 张书坤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15期
[摘要]文章阐述了语文教学对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重要性,辨析了人格、健康人格、语文人格的概念,论述了在语文教学中挖掘作品中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树立远大的目标的方法与途径。文章认为,分析人物形象、渗透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 健康人格
[作者简介]赵秀英(1966-),女,河北任县人,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语文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和科研工作;张书坤(1965-),女,河北南宫人,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和科研工作。(河北 邢台 054000)
[中图分类号]G6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3-0115-0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高等学校培养与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健康的人格是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备素质。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在教学中存在着注重知识培养、忽略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不良倾向,这大大削弱了学生步入社会后适应各方面压力的能力。所以,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已经成为每个学校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在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方面,除了正常的心理教育外,语文教学在学生人格培养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一、人格、健康人格与语文人格教育的辨析
1.人格。人格(personality),来自拉丁文“persona”,原意为面具、脸谱、剧中角色。人格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定义,同一领域也有多种定义。教育学和心理学在对人格的看法上比较一致。普通心理学认为人格就是个性,通俗地说,它是以人的性格为核心,包括先天遗传和后天成分,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心理的影响并逐步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爱好、习惯和性格等特征的总和。简单地说,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性格具有可变性、可塑性。后天的环境、教育对人格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伙伴关系以及大众传媒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些都说明了人格的可发展性、可培养性,说明了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2.健康人格。健康人格是指人格内部的统一,是内外的相互统一而达到的一种平衡状态,也就是指能自觉驾驭自己生活的状态。它包括:了解自身现状,注重现在;能给予并接受爱,能专注于工作;能照顾别人,对他人有责任感,有积极的人际关系和独立、自主成长需要等一
系列心理特征。它指个人能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我、有效控制自我。健康人格是一个人健康的重要方面,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的基本条件。
大学生健康人格包括:第一,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这要求大学生内部心理实现和谐发展,要求他们的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智慧和才能、人生观和价值观、性格和气质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要求他们内心要有正确的自我认识,言行统一,能正确评价自身的所作所为,并根据社会道德的准则不断地调整个体和外部世界的关系。第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乐观的生活、学习态度。这要求学生在人际交往、生活和学习方面表现出他们的自我尊重和对他人的理解、尊重。和谐的人际交往使人性格开朗,学习有兴趣,待人坦诚,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积极的生活态度又反作用于学生的学习,使他们更加勤奋学习,生活更加充实。反之,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乐观的生活、学习态度的人,在情绪上往往会有很大的困扰,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孤独的症状,甚至产生嫉妒、攻击的心态和行为。
3.语文人格教育。语文人格教育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这一活动是在语文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实现人格培养的。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文质兼美的教学内容比其他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作品中鲜活的人物形象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评判标准;审美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优化学生人格中的审美结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离开了这些,语文能力的培养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的途径
1.挖掘作品中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代圣贤、英雄、仁人志士的典型事例,这些折射着人文精神的材料,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按所讲作品的内容,因势利导,将其中的人文因素发掘出来,深入阐述,使学生受到陶冶,铭记在心,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以文品人,使学生从作品中品出他们的人格魅力,成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如《涉江》中的屈原,坚持自己的爱国之心,即使被流放也决不变心从俗;《岳阳楼记》中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关怀民生的高尚情怀,他们都是古代中国人高尚人格的典范。现代文学作品中《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为中国的独立、追求真理被杀害的左联五烈士;《琐忆》中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憎情感,都为学生树立了光辉的人格榜样。让学生感受这些人物的伟大的精神力量,陶冶他们的情操,树立远大目标,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
2.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文学即人学”,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过程。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从作品中人物的身上分辨出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喜,什么是悲;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让学生体会作者寓于作品中的道德评判。从好的作品中,从正面人物的身上感受人格之美。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他的感人的故事,坚强的人格,他的“当一个人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的格言曾经影响了几代人。通过分析让学生感受理想人格的力量,感觉保尔精神并没有过时,激发学生的崇高理想,唤起他们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反之,也可从反面人物身上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丑的、恶的。另外,还要让学生从一些有人格缺陷的人身上反省自身。有些人物的悲剧除了社会的原因之外,自身的人格缺陷也是重要的因素。例如,《项链》中的玛蒂尔德,艳羡虚荣,追求享乐,为了在宴会上出风头,想方设法置衣服、借项链,不料归途中丢失,为了还债,付出了十年的艰辛,但仍对那个让她风光的晚上念念不忘。这让我们看到了玛蒂尔德性格中可悲的一面。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玛蒂尔德的悲剧有着更深的教育意义,它可以使学生反省自身,从中得到启发,摒弃那些人格中的缺陷,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
3.渗透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给学生传授知识外,还应把美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以美的画面、美的形象、美的人格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到美的存在、美的魅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是非常必要的。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审美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荀子曾说过:“美善相乐。”他们都把美提高到兴邦安国的重要地位。
美育之所以重要,是由它的广泛性、普遍性和多方面的渗透性决定的。因此,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美育是渗透其中的。语文就是充满了美的学科。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令人无限向往的“世外桃源”;岳飞的《满江红》展示了一个英雄的美的形象。这些通过艺术的语言塑造出的优美画面与美好形象都影响着学生的理想、信念,引导着学生人格的发展。所以,美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就是美的渗透。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审美。
美的现象,形态丰富多样,有优美、崇高美、悲剧美、喜剧美。语文课堂教育中渗透着美。这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审美教育,使之融化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教师不但要从通常的角度去分析讲解它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还要将作品中特有的区别于其他作品的美的特点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也欣赏到美,获得美的愉悦。另外,在课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还应该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知识,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理解美,欣赏美。让学生理解,美不仅是环境的美、场面的美,还有人格的美。
总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不断促进人的发展与完善,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使语文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所以,我们要把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融入语文教学的活动中去,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感受到榜样的人格魅力,树立自己的远大目标。
[参考文献]
[1]郑雪.人格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3]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4]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5]祁立刚.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N].光明日报,2005-12-28.[6]李林英,张红俊.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探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doc 篇2
一、理解健康人格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健康人格的标准应是完满的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和完善人格的内在统一。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应该有创造性、自我实现、超越自我、充分发挥潜能等优质品质, 具有求真、求善、求美的本质要求。
二、开发教材中的人格教育内容
在语文教材中, 一篇文章的知识点的序列, 零星隐藏着人格教育的内容。因此, 教师必须先将这些具有教育功能的内容挖掘整理出来, 正确地领会, 准确地把握。同时还要不断地钻研教材, 挖掘深层次的思想内容。有些课文的内容较深, 或时空跨越太大, 人格教育较隐蔽, 一时难以理解、领会。这时就要教师反复钻研, 潜心研究并先吃透理解。如小说《药》中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愚昧麻木的批判这一主题, 学生一般都能理解, 但如果联系鲁迅一生的经历、联系他对中国国民性的思考、联系当今许多触目惊心的社会现象来考虑, 那么, 我们对《药》一文反映的群众不觉悟及乐于当麻木的看客这一现象中所显示的对旧中国国民人格缺陷的批判, 将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从而更感到培养现代健康人格的必要性。
三、让学生自我认同, 渗透人格教育
青年时期人格发展阶段的主要内容就是完成“自我角色认同”, 力图把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联系起来的内在的连续性, 认识自己和所处的生活环境的统一性。这就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因为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人物或者作者本人, 都具有流芳千古、可歌可泣的伟大人格, 其人格范例往往在不同方面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的楷模。像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情操;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浩然正气, 无一不是我们进行人格教育的极好素材。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可以有的放矢地运用这些具体形象的人格范例进行启发诱导, 给学生树立一个光辉的榜样。
四、用作为教学进行人格教育
在作为教学中, 要善于结合文本特点, 布置有利于人格培养的题目, 组织有益于人格教育的活动, 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人格培养。鲁迅告诉我们, 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 更需要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要写出好文章必须要有好的人格品质, 思想性不高, 认识能力不够, 作文水平是不可能提高的。文如其人, 在作为教学中, 要将写作知识和人格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 以人格为作文之本, 以作文促人格发展, 指导学生正确判断, 在对人生的追求中形成高尚的、健康的人格。只有这样, 才能写出独到的好文章。
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doc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 健康人格
[作者简介]赵秀英(1966- ),女,河北任县人,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语文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和科研工作;张书坤(1965- ),女,河北南宫人,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和科研工作。(河北 邢台 054000)
[中圖分类号]G6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3-0115-02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高等学校培养与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健康的人格是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备素质。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在教学中存在着注重知识培养、忽略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不良倾向,这大大削弱了学生步入社会后适应各方面压力的能力。所以,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已经成为每个学校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在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方面,除了正常的心理教育外,语文教学在学生人格培养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一、人格、健康人格与语文人格教育的辨析
1.人格。人格(personality),来自拉丁文“persona”,原意为面具、脸谱、剧中角色。人格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定义,同一领域也有多种定义。教育学和心理学在对人格的看法上比较一致。普通心理学认为人格就是个性,通俗地说,它是以人的性格为核心,包括先天遗传和后天成分,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心理的影响并逐步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爱好、习惯和性格等特征的总和。简单地说,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性格具有可变性、可塑性。后天的环境、教育对人格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伙伴关系以及大众传媒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些都说明了人格的可发展性、可培养性,说明了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2.健康人格。健康人格是指人格内部的统一,是内外的相互统一而达到的一种平衡状态,也就是指能自觉驾驭自己生活的状态。它包括:了解自身现状,注重现在;能给予并接受爱,能专注于工作;能照顾别人,对他人有责任感,有积极的人际关系和独立、自主成长需要等一系列心理特征。它指个人能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我、有效控制自我。健康人格是一个人健康的重要方面,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的基本条件。
大学生健康人格包括:第一,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这要求大学生内部心理实现和谐发展,要求他们的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智慧和才能、人生观和价值观、性格和气质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要求他们内心要有正确的自我认识,言行统一,能正确评价自身的所作所为,并根据社会道德的准则不断地调整个体和外部世界的关系。第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乐观的生活、学习态度。这要求学生在人际交往、生活和学习方面表现出他们的自我尊重和对他人的理解、尊重。和谐的人际交往使人性格开朗,学习有兴趣,待人坦诚,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积极的生活态度又反作用于学生的学习,使他们更加勤奋学习,生活更加充实。反之,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乐观的生活、学习态度的人,在情绪上往往会有很大的困扰,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孤独的症状,甚至产生嫉妒、攻击的心态和行为。
3.语文人格教育。语文人格教育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这一活动是在语文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实现人格培养的。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文质兼美的教学内容比其他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作品中鲜活的人物形象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评判标准;审美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优化学生人格中的审美结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离开了这些,语文能力的培养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的途径
1.挖掘作品中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代圣贤、英雄、仁人志士的典型事例,这些折射着人文精神的材料,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按所讲作品的内容,因势利导,将其中的人文因素发掘出来,深入阐述,使学生受到陶冶,铭记在心,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以文品人,使学生从作品中品出他们的人格魅力,成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如《涉江》中的屈原,坚持自己的爱国之心,即使被流放也决不变心从俗;《岳阳楼记》中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关怀民生的高尚情怀,他们都是古代中国人高尚人格的典范。现代文学作品中《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为中国的独立、追求真理被杀害的左联五烈士;《琐忆》中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憎情感,都为学生树立了光辉的人格榜样。让学生感受这些人物的伟大的精神力量,陶冶他们的情操,树立远大目标,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
2.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文学即人学”,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过程。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从作品中人物的身上分辨出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喜,什么是悲;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让学生体会作者寓于作品中的道德评判。从好的作品中,从正面人物的身上感受人格之美。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他的感人的故事,坚强的人格,他的“当一个人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的格言曾经影响了几代人。通过分析让学生感受理想人格的力量,感觉保尔精神并没有过时,激发学生的崇高理想,唤起他们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反之,也可从反面人物身上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丑的、恶的。另外,还要让学生从一些有人格缺陷的人身上反省自身。有些人物的悲剧除了社会的原因之外,自身的人格缺陷也是重要的因素。例如,《项链》中的玛蒂尔德,艳羡虚荣,追求享乐,为了在宴会上出风头,想方设法置衣服、借项链,不料归途中丢失,为了还债,付出了十年的艰辛,但仍对那个让她风光的晚上念念不忘。这让我们看到了玛蒂尔德性格中可悲的一面。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玛蒂尔德的悲剧有着更深的教育意义,它可以使学生反省自身,从中得到启发,摒弃那些人格中的缺陷,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
3.渗透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给学生传授知识外,还应把美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以美的画面、美的形象、美的人格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到美的存在、美的魅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是非常必要的。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审美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荀子曾说过:“美善相乐。”他们都把美提高到兴邦安国的重要地位。
美育之所以重要,是由它的广泛性、普遍性和多方面的渗透性决定的。因此,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美育是渗透其中的。语文就是充满了美的学科。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令人无限向往的“世外桃源”;岳飞的《满江红》展示了一个英雄的美的形象。这些通过艺术的语言塑造出的优美画面与美好形象都影响着学生的理想、信念,引导着学生人格的发展。所以,美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就是美的渗透。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审美。
美的现象,形态丰富多样,有优美、崇高美、悲剧美、喜剧美。语文课堂教育中渗透着美。这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审美教育,使之融化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教师不但要从通常的角度去分析讲解它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还要将作品中特有的区别于其他作品的美的特点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也欣赏到美,获得美的愉悦。另外,在课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还应该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知识,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理解美,欣赏美。让学生理解,美不仅是环境的美、场面的美,还有人格的美。
总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不断促进人的发展与完善,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使语文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所以,我们要把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融入语文教学的活动中去,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感受到榜样的人格魅力,树立自己的远大目标。
[参考文献]
[1]郑雪.人格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3]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4]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祁立刚.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N].光明日报,2005-12-28.
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格美 篇4
摘 要:本文主要简述在初中美术教学中通过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
关键词:欣赏 感悟 快乐 人格美
高新技术的发展,对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并把素质教育向全面纵深推进,培养全面协调发展的人,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手段。美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是要美化人自身,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因而,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要学画先学做人,要做人先立德。历来的艺术大师也都认为 “德为艺先” “学画者,先立德”大师们的画艺精湛,往往他们的高风亮节则更令人敬仰。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认为树人育人的初始和终极,都是美育的用武之地。换言之,美育,包括艺术教育,不但是人格修养的入门途径,而且能使它达到成熟的、高级的境界。因此,我在美术教学中除注意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他们的情操,传授绘画技能技巧外,同时还注意帮助他们 “先贵立品”,渗透人格美的教育。
一
将人格美的教育贯穿于初中美术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顺应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是当前教育现状的迫切需要
当前多数学校中,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方针落到操作层面上仍 存在很多问题,对学生的评价仍以语、数等所谓的“主课”为主,但却忽视了学生情感、审美、自理能力、社会合作等人文训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发现学生的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乏对亲情、人性、友情的体验等。所以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发展学生健全人格就尤为重要了。
(二)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阶段(年龄大约13岁---18岁左右)是个体从儿童向成人过度的时期,心理上的发展速度跟不上生理上的成熟速度,易形成闭锁性心理倾向,心理活动包括审美活动的重点开始由外部转向内心。作为这一时期的美育教育,易于开启学生的内心世界,激活学习动力,是学生塑早完善个性人格的最佳时期。
(三)中外美育史的借鉴
我国古代就倡导诗、礼、乐、艺之类的文艺美育,认为美育能促进人的内在修养,实现美妙的人生理想,达到和谐境界。教育家蔡元培积极提倡美育,写了很多文章使美育深入人心。现代美学家朱光潜提倡人生艺术化,认为艺术是人性的需要,美感教育是一种涵养情愫的教育。
西方的美育史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文艺复兴时期,美育受到许多文化巨人的关注,意大利教育家维多里诺举办的 “快乐之家”,让学生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并要求学生学会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
(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心理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关键阶段。由于于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是一个独立性和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而且又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所以中学生中出现的不正常心理状态很多,诸如狂想心理、害羞心理、嫉妒心理等。2 如果引导不当很容易产生不平衡的心理与人格缺陷。众所周知一个人的人格是否良好,决定了他的心理是否平衡,从而也就决定了生活是否平和愉快,人际关系是否和谐融洽,也影响着他的事业的成败。我就针对中学生的各种心理特点,通过美育的特性,使学生在感受美 理解美 追求美的过程中,更加热爱真善美的事物,学会欣赏,树立良好的人格,使学生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善于面对人生,面对挫折,成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二
所谓欣赏,就是指人们用审美的心理、用审美的眼光,对客体进行细致入神的观赏和体味。让人学会欣赏大自然,欢歌鸣叫的鸟儿,粲然怒放的花儿,无语凝重的远山,来去匆促的河流,空旷与落寞的戈壁,令人怦然心跳峭壁。学会欣赏人类几千来的人文艺术,一幅画、一首歌、一行字、一幢建筑物。学会欣赏人自身、欣赏他人、欣赏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理解和沟,可以使人扬长避短,更健康的成长和进步。其实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学会欣赏是一种爱,人与人之间在互相欣赏之中,世界才能充满爱!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树立良好人格呢?笔者认为这需要美育工作者持之以恒,关注学生心理,关注教育细节,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形成健康的心态,展现良好的人格魅力。
(一)发现他人的美,欣赏他人,感悟交流的快乐
被别人欣赏不易,你必须拥有过人的本领。欣赏别人同样不易,你必须具备容人的气度学会欣赏别人,是一种人格修养,一种气质提升,有助于自己逐渐走向完美。一个人总能在某一方面胜过别人,但在这一方面也总会有人比他强。所谓“一山还有一山高”,就是这个道理。每人都各有所长,随时发现别人的进步,随时为别人的成绩而喝彩,这对于一个人的生存能力、合作能力、发展能力的提高,3 都具有重要意义。
据调查嫉妒心理在中学生中相当普遍,当某些同学因表现好,成绩好,得到老师表扬,同学们尊重时,少数同学则会产生嫉妒心理。他们总希望自己强于他人,而当他们不如别人时,他们会常常因嫉妒而产生敌意。当他们认为不被人喜欢、欣赏和尊重时就气急败坏等。嫉妒心理对中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干扰很大,因此,我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使他们明白真诚地为别人取得的成绩,取得的进步,取得的荣誉喝彩,是一种胸襟,一种气度。只有不断开阔自己的胸襟,恢弘自己的气度,才能不断拥有成就事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听到别人有了成绩就不自在,看到别人有了进步就不痛快,是心胸狭窄、气量狭小的表现。这样的人很容易成为孤家寡人,不会有很多人愿意与他合作、共事和创业的。比如在作业评价方通过学生互评,让学生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每一次的作业,我都会选出一部分来让学生评一评。有时是优秀的作业有时会选一些绘画技巧不太高但有特色的作业让他们来发现他们的长处。这样在不断的评赏同学的作业过程中,我发现获得赞赏的同学不再吝惜赞赏画别人的作业,绘画技巧高的同学也学会了去用的眼光去欣赏技巧差一些的作业,发现别人的长处。在这种作业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欣赏别人的美好。同时在欣赏别人作业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定会多一份融洽,少一点隔阂,可以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案例: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实验过程一个学年。学生初一年级选了三个班级,实验方式是:其中一(1)班的作业评价就一种形式老师评分课堂不展示评价作业;一(2)班作业评价形式由老师评分和课堂展示优秀作业教师评价结合;一(3)班作业评价形式由老师评分课堂;课堂展示优秀作业和有特色作业;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结合。一学年结束时教师在每个班选出一些优秀作业和有特色作业,在三 4 个班级展示请学生评价。实验发现,一(2)一(1)的学生对优秀作业会给予肯定,而对于绘画技巧差却有特色的作业是一种嘲笑的态度,不会试着去发现别人的优点,使得被嘲笑学生有一种羞愧感,对绘画失去信心。而一(3)班的学生在这种互评作业的活动中,不管是绘画技巧好的作业还是绘画技巧差的作业,都会获得赞赏,也会获得中肯的建议,整节课在融洽的氛围中度过,学生不仅在互相学习中对美术知识的掌握获得提升,同时也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除了在课堂作业的评价中,让学生体会欣赏别人的快乐,我还根据不同的课题,随即的方式不断的让学生学会欣赏,感受欣赏别人的快乐。如:服装设计课,关注自己的服饰搭配,发现同学的服饰美,学会用课堂中所学过的服装设计知识恰到好处的评赏同学的服饰;室内装潢课评赏同学的房间摆设等等。只要教师注意,就会发现美术课中有很多课题可以给学生创造互相欣赏的机会,使学生学会欣赏他人,感悟人与人间交流的快乐。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态。学生一天中有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把人格教育融入教学就尤为重要了。
当然,欣赏别人,不是廉价的吹捧,不是无原则的夸奖。欣赏别人,不是投其所好的精神按摩,要欣赏别人,必须有发现别人长处的能力。就象伯乐相马一样。如果没有这种能力,谈不到欣赏别人。所以作为美术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运用艺术的眼光客观的评赏。在各项美术教学活动中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准,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欣赏中体会更多的快乐。
欣赏是一种修养,一种沉稳洒脱严于律己尊重他人的风度;欣赏是一种胸襟,容得下他人的才华和长处,同时作为自己不懈地学习和进取的动力。让我们的学生在艺术审美过程中学会欣赏,学会赞赏他人。体验交流的乐趣,培养豁达的风度,感悟人生树立良好人格。
5(二)欣赏生活中的风景,热爱生活,感悟生活的美好 欣赏能使人产生一种轻松、愉快和满足感,人的心灵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净化与调适。同时,欣赏还能开阔人的视野,充实生活并增添生活情趣。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欣赏往往能够促使人进入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这对人格培养,自然是大有益处的。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日常生活中可供欣赏的客体随处都是,一个建筑、一片树林、阳台上的花草等等,只要我们能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它们,便能给我们带来愉悦。美术课与审美活动紧密相联,学生在各种美术活动中能培养起艺术的鉴赏力、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修养,从而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发现美。
案例:在教<<徒手画校园>>中,我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汉阴城内找到五处以上美的风景,并用线描的方式描绘下来。但交作业时很多学生抱怨在这里寻找美的风景太难了,到处是建筑工地,污染严重,房子没有美感,应该到风景区去。因为课前做过调查,所以在学生抱怨完了后,用多媒体播放摄影家镜头下的汉阴,有老房子、有新建筑、有展现江南水乡韵味的……这些照片给了学生很大的震撼,极大的激发了他们欣赏家乡风光的兴趣,因势利导我再出示自己画的速写,学生再次惊叹,我在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点评作品等审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风景等待我们去发现。用艺术的眼光去发现美,再创造美的艺术会让生活变的更美好,同时我们也会获得更多的快乐。在水彩 中外建筑 诗情画意等课题的教学中,我都会融入感受生活美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欣赏身边美的事物,体会生活的乐趣。
(三)欣赏大师的艺术作品,陶冶情操,感悟艺术带来的精神享受
在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各种信仰、理想、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能使学生获得人文精神的浸染,提高人文素 6 养,完善自身的人格。如:<<诗情画意>>一课教学中,在欣赏画家描绘祖国山水的国画和诗人描绘祖国山水的诗篇时,能激起对祖国的热爱,无形中学生也会模仿画家和诗人用热爱祖国的心态去欣赏祖国的山水。一位学生以绿为主题,描绘家乡梧田,当我问:我们梧田的河道污染严重哪里来你画面上的绿?他说画家可以带着个人的感情去描绘山水,那我也可以描绘理想中的家乡了。当每一幅美术作品的诞生,其中隐含的不仅是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也体现了他们的审美情操、情感等。虽然,他们的理想或愿望并不一定能如愿以偿,但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及临摹创作的学习,能使学生更多、更直接 更艺术性地倾诉自己的理想、愿望等,从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而获得人文精神的浸染,提高自身的人文、道德修养。
(四)通过艺术创想活动挑战自我,欣赏自我,感悟成功的快乐 只有学会欣赏自己,才会发现属于自己的美,拥有自信,才能感悟成功的快乐。学生在工艺、绘画等创造活动中的作品,是学生个体在其自身发展中对原有自我的一次突破,其意义主要在学生自身。他们可以从中获得艺术劳动的满足感,成功感和强烈的自信心,增进美术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有创造力,但其表现形式因人而异。美术活动要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并能更大胆的去创想。
成功来之不易,才能深刻体会成功的快乐。“设计 应用”是开发创意思维很好的载体,每一个创想都能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树立自信心。
案例:在<<标志设计>>一课的教学活动中,在欣赏优秀标志时学生惊叹设计师的创意思维,当让他们让他们对同一内容创想三个以上的标志(用草图,使学生不会被绘画技巧所束缚,会相对放松的创想)形象,这时学生普遍表现出信心不足,这时我展示出同龄人的课 7 堂作业,学生开始有了一些自信。经过教师不停的启发和艰难的思考。在完成作业时很多学生流露出成功的喜悦。而工艺设计就是要学生开发创意思维,当我提出在三个(大部分学生就设计了三个)不同标志形象的基础上再想出十个不同的形象时,学生的反映是绝对不可能。在讲了开发创意思维的方法,看了设计师创意的过程后,学生满怀怀疑的试着开始创想,最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有的还超出了十个,少的也能想出五个不同的。设计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从语言到形象、一个形象到多个形象、色彩、素材等方面不断拓展、不断创新,他们必定经历苦思冥想、也有茅塞顿开,灵感一触而蹴,在这些思维活动的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观察、记忆、形象和逻辑思维、想象、创造能力等智力因素以外,还使学生能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在不断挑战自我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对逆境和困难的适应能力 对失败和挫折的承受能力,以及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心理品质。每一个创意都能让学生体会快乐,增强自信发现自我的魅力,欣赏自己,更激发设计制作的欲望。
三
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doc 篇5
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控制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自主发展,是指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元认知论强化自我意识,逐步主动自觉的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协调发展自己的知识、情操、意志和行为,并尝试实现自我价值。自主发展可分为相互衔接的三个阶段: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和自我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方法、习惯和能力是实现学生自我发展的前提。
世界科技的进步需要人们要长期学习,不断更新自己拥有的知识,以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所以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再是知识文盲,而是不会学习的文盲,由此可见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多么的必要。
我国现在进行的新课标的改革,提出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要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
在这次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我校在教学过程中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个课题也进行了探索。我也承担了课题的研究任务,也初步探索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一点体会,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社会认知学派认为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的方法是有计划的或经过练习已经达到自动化的,学习的时间是定时有效地。自主学习的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并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控制,它们还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
自主学习意识是形成自主学习习惯的心理基础,当一个人处在自觉自愿的状态时,他的主观能动性就比较强,怎样让学生自觉自愿的进行自主学习呢?自主学习理论强调培育学生旺盛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熟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将学生引入科学的殿堂、知识的海洋。有了学习兴趣,才能进行能动的学习,即主动地、自觉地、资源地去学习,而不是被动地、不情愿地学习。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1)在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数学发展的历史、讲述著名数学家的故事;如:在讲数系的扩充时,我向学生讲述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讲立体几何时向学生介绍欧几里得体系,在讲集合论时向学生介绍集合论的奠基人——康托尔,在讲导数时向学生介绍牛顿对数学发展的贡献以及牛顿——莱布尼兹创建的微积分理论对科学发展的影响等;(2)向学生介绍数学对科学发展的巨大作用:如:在学习解析几何时向学生介绍解析几何产生的重大作用讲到了天王星的发现过程和伟大导师恩格斯对解析几何的评价;在学习统计时介绍了数学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3)介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如:在学习解三角形后向学生介绍如何利用手中的铅笔、直尺和量角器来测量身边的建筑物的高度;在学习了正弦函数的图像后介绍了烟筒拐弯儿的做法,并鼓励学生亲身去做;讲述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利用优选法是怎样指导工人进行技术改造的。(4)根据教学需要可以让学生选择与教材有关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方法,在讲课的过程中充分肯定学生的想法和对所讲问题的认识。激励学生要创造性的学习,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的学习。
二.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古人云:“学贵有方”“善学者事半而功倍,不善学者事倍而功半”,可谓学习方法之重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1)在学完一个单元后让学生自己回忆所学的知识,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开始时老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整合,如:基础知识方面、解题方法、解题时的注意事项等)对做得好的学生要表扬;然后,还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总结,自己命题进行检测,还可以将学生的总结和命题与其他班级进行交流。(2)在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一些学习技巧;如:对公式、结论的记忆方法,可以根据它们的各自特点编成易记的口诀;对易混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可采用对比的方法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对相近的结论可采用类比的方法加强记忆。(3)向学生介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将某个定理的条件更换,结论是否成立?减少定理的某个条件,结论是否成立,还可以让学生寻找某个结论成立的条件等。(4)指导学生如何解题,如何进行反思、优化解题过程。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就是学习如何进行思维的,数学中的逻辑思维、逆向思维、换位思维为学生以后在工作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不同的方式。讲到这点时,我向学生们介绍了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向学员开设了高等数学的多门课程,而这些课程无论是对学员们现在所学的军事理论还是将来的军事指挥来说都没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还要让学员们学习这么高深的数学理论知识呢?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提高这些学员们的思维能力。
三.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又有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更关键的是如何让学生们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好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就会终身受益,那么学生应该养成那些好习惯呢?我认为:在中学阶段一是上课之前要认真预习,二是上课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独立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三是课后要积极反思,认真完成作业。为此我校早在2003年就开展了“两先、两后、一小结”(即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做作业,每天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活动,为了使学生能坚持下去,要对学生做的小结进行不定期的检查,这样坚持一个阶段后,多数学生都能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
为了让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课堂授课方式与以前相比也有了改进,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如:在讲授概念时,可采用讲解、练习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在讲习题课时,对疑难问题可采用分组讨论,然后再统一认识。在学习立体几何时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与实物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另外还要求学生要学会发现问题,自我反思的好习惯。
四.
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最好方法是实践,只有提供给学生大量的自主学习的机会,才能切实培养其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始终坚持这样一点:只要学生自己能做到的老师决不包办。此外还要积极拓展学科的知识面,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更好的自我发展自己。如在学习三角函数的变形时,向学生提出三项交流发电机的三个线圈的电流强度之和为什么是零的问题;在学习导数这一章时向学生讲述微积分产生的背景及实际意义,并说明导数和微积分的几何意义。另外还可以把数学竞赛的有关知识穿插到平常的教学之中。以便让那些有能力的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自己。
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doc 篇6
摘 要: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认为应结合高中体育教学现状,在深入理解高中体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内涵的基础上,以教学中的导入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为节点,在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培养中采用有效的策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内涵;引导;情境;反馈;典范
素养是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态度。体育的核心素养是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学校体育课程或体育活动,最终获得体育技能以保持身心健康。体育的核心质量分为健康意识、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三个部分。
健康意识是体育教育的基本内容。健康意识的培养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爱好和兴趣。通过体育课程或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让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确定适合自己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运动。其次,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通过体育运动的一些知识,让学生了解基本的体育规则,加强学生对体育人文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锻炼常识,树立良好的品德。
运动技能主要包括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和自我技能的评估。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参加体育活动,掌握体育活动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锻炼能力。自我技能的培养主要是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自己的运动能力,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
身体素质包括两个方面:运动素质和健康素质。健康素质主要包括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身体素质主要是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身体健康。根据国家的规定,学生的身体健康主要依靠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来进行评估,体育锻炼是培养学生这些方面能力的好方法。心理健康素质主要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积极引导,创设情境
学习过程是一种积累的认知过程。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精心准备,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通过积极引导学生认识知识的过程,掌握体育素养的核心要素,应符合标准和要求。首先,运动能力方面引导,根据学生已有的运动认知和学习经验,结合不同项目的特点,有意识、有倾向地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新认识的自我探索,发挥高中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出运动能力的应达到的水平与要求。注意树立学生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意识,是通过教师教学中经常、反复地以提问、讲解、示范等形式有目的进行引导,从课堂常规、场地器材安全、运动损伤预防、拼搏精神、比赛规则等方面,明确学生课堂中的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要求及培养方法。
其次,以创设情境的形式,缩短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应用的距离。依据教学设计,创设个人、集体体育社会活动中的真实场景。如在进行篮球交叉步持球突破的学习中,运动能力方面培养,以回顾有防守情况下原地或行进间投篮,引出交叉步持球突破技术,并明确学生交叉步持球突破后的上篮或投篮的动作组合。健康行为方面培养,通过固定防守、移动防守设置使学生发展有防守进攻意识及队友之间的配合。?w育品德方面培养中,以比赛法中的扣分情况,建立走步违例的规则意识。以分组练习及5对5教学比赛的合作学习情境,培养学生承担运动角色、懂得合作的优良品质等。
二、及时反馈,树立典范
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取、转化和评价。体育的学习是以体育锻炼的形式进行的,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的行为和身体素质都以直觉的形式表现出来。重视对学生体育教学的及时反馈,培养学生的正确认识。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理解。反馈运动能力,根据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动作技术要点,整体协调,反复强调练习效果,以集体反馈的形式与个人反馈相结合。健康行为和体育道德反馈,应及时准确,抓住机会。
教师根据高中学生通过建立典型,针对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和精神为典型,以点表面,实现教育的目标和培养学生的目的。通过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榜样,可以激励学生学习典型和自我要求的内部化发展。同时,通过体育能力、健康行为、体育道德等因素的建立,明确体育学科核心素质培养要求和方向的不同方面。例如,篮球交叉步持球突破的教学中,对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有帮助,勇敢顽强的学生,遵守游戏规则的学生必须给予肯定,树立榜样,促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训导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在多方面发挥其体育能力、运动、健康、行为和品德的模范作用。
三、自主实践,课外拓展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实现体育锻炼的独立实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和评价学生学习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实用的空间,帮助他们学习内外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立实践是体育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格培养的综合体现和推广。如在篮球交叉步持球突破教学中,学生们的自由组合,通过小组内的双人有防守的交叉步持球突破、3对3模拟比赛、5对5比赛等形式进行,由学生组织角色和旋转动作,体验运动员、裁判、观众等。
课外拓展,是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对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的实践。教师结合课堂教学,通过家庭作业、假期运动计划等形式,提出课外拓展的内容与形式建议、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同时,结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课堂教学之外的教学内容的丰富,使学生通过学习的迁移自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陆菊萍.高中体育核心素养分析及其培育方式[J].新校园,2017(07).[2]张莉辉.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探究[J].新课程,2017(06).作者简介:
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doc 篇7
一、发挥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在思想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在语文教学中,教材中有很多的课文的内容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和教育性,是政治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在学习这些文章的过程中,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对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特有的生动性、情感性和形象性,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为指导,激发学生在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塑造自己健康的人格,进而达到提高学生思想境界的目的。
例如,岳飞在《满江红》中抒发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英雄情怀;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高尚的民族气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僵卧孤村”“尚思卫国成轮台”等句都催人泪下;《最后一课》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浓的爱国情怀,激励学生要好好学习祖国的语言,给学生的心中敲响了警钟。
俗话说,文如其人。每个作者都通过自己笔下的人物、故事、语言等表达了自己对于客观事物的各种看法,同时也体现了作者自己的思想情操和道德素养。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中,除了要从文章的本身出发,对语言文字做出分析,同时也要从作者出发,探索作者写作的背景,从而更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意义,并且给学生树立道德的榜样。这对学生健康的人格塑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发挥语文学科的审美功能,在审美熏陶下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俗话说得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一个层面上来看,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侧重于对学生“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则是偏重“动之以情”。它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因素造成影响(其中包括情感、意志、个性特征等),达到塑造学生人格的目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在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在立意、表达等过程中蕴藏着美的因素,这就为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素材和条件。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发挥文学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对作品的语言、感情、形象等进行体会,并能正确地辨别真假,判定是非、善恶、美丑,进而使学生在审美的陶冶中心灵得到净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目的。
当然,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需要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智慧、技能等都达到一定的标准,这也促使了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表情范读、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游戏情境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其情感,引领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使其产生共鸣,体会文学作品中蕴藏着的丰富而深刻的情感。
三、延展语文的触角,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上面我们阐述了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让学生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而这种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学生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其稳定的性格特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课堂,把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和学生的具体生活、学习中。这就需要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一个人格素养实践的平台。例如,有一年的教师节,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教师节演讲比赛。学生在得知这一主题后,都利用闲暇时间搜集资料、拜访教师。在这一个过程中,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增进了师生的感情,使学生对教师的工作多了一份理解,很好地弘扬了“尊师重教”的精神。
在课外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教导学生的方法要活泼生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得到发展。例如,可以组织学生春游、秋游,让学生在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中陶冶情操,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进而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总之,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只有形成了健康的人格,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成为一个乐观向上的人。这与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是息息相关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探索对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有帮助的途径和方法,并实施于教学中。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提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并不是说要忽视语文教学中常规的训练和学习习惯的作用。应该知道,书写认真、工整,完成作业及时等看似琐碎的事情,同样可以塑造学生严谨、勤奋等良好的性格。
摘要:语文教学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主阵地, 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doc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 健康; 人格魅力; 塑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065-001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呢?具体途径有三: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高扬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而二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这主要根源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比拟的。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
守卫本土是动物的本能,这成了有思想的人类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渊源。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满江红》),“还我河山”的呐喊;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陆游“僵卧孤村”“尚思卫国成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感人泪下;《冯宛贞》率众痛击英法联军,激起民族万丈豪情;《最后一课》像一只警钟唤醒学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
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教师授课时不要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比如,讲朱自清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
二、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动之以情”。审美陶冶作用于除语文认识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即我们常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
《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有位教师上《背影》一课,首先动情地讲起了自己的父亲,学生听得入神感动,然后纷纷讲起父亲如何关怀、培育自己成长,全班沉浸在浓重的情感氛围中。教师看时机成熟,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新课教学。我在讲《背影》一课时,怀着对父爱的深刻体验去动情地讲授,学生们情绪受到冲撞,好几个学生不能自抑,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滚烫的泪。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不用说教,把孝心献给父母的观念早已深刻印在每个人的心底。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大量的写人记事文章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一件小事》里车夫勇于负责,正直无私;《窗》中临窗病友忍痛给他人带来快慰和享受;《散步》中“我”作为中年人扶老携幼,表现出承前启后的庄严的使命感。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注意,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
此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美进行再创造,也有益于塑造健康人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审美经验与审美客体融而为一,在创造美的同时也创造自身。学习《晋祠》,学生深深陶醉于祖国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此时教师出这样一个训练题:由对周柏唐槐的描写展开想象,写成抒情散文片断。学生思路大开,有的想到古老的中华民族虽经沧桑却生机勃发,有的想到老年人饱经风霜又焕发青春,都很精彩。
学了《窗》后,学生无不认为不临窗病友冷漠、自私、忘恩负义、见死不救的性格可鄙。于是在续文中让他转化,醒悟过来后继续给其他病友带来欢乐;还有的同学颇有心计地让他饱受精神折磨,从中体现了豁达、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审美取向。
三、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大纲》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以往的教师节,学校都要求学生向老师献一点爱心,亲自制作个小礼品什么的。今年,我们组织教师节演讲会。学生为了写好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文章,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采访。在这一过程中,增进了对老师的感情和理解,磨练了意志,锻炼了思维能力,这对弘扬尊师重教精神不能不说是一种实际的做法。
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它可以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但不必处处配合。我每个学期都要带学生游玩一两次,“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师生从中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陶冶情操,了解风土人情;锻炼观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生课外有饲养小动物的爱好,我也支持。因为在这过程中他必然要学习有关知识,学会观察,提高语文能力,也有利于塑造耐心、细致、沉稳的性格。
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doc 篇9
师范附小 李莉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是成功的秘决,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力。学生只有感兴趣了,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和探究。要想让学生对科学课产生学习兴趣,我作为一名科学课的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这样一名话:“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对于那些单调的、枯燥的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如果对所授内容的平铺直叙,势必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枯燥无味。只有教师想方设法的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去诱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我在长大》一课时,首先课前我收集了学生们小时候的照片若干张,上课伊始,我分别拿出来,让学生们猜猜都是谁?然后再问他们为什么有的照片我们看不出他是谁了?那是因为我们在不断长大,在变化,这样就调动起了学生们的积极性,这样很轻松地导入下面的教学内容。
二、引用资料,适当补充,在兴趣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科学课,对我们县城的孩子来说,有很多内容是纸上谈兵,如果老师只依靠书上的图片和文字,那学生将会对科学课失去兴趣,甚至觉得枯燥无味,也许还会造成学生就在下面玩这样的恶性循环。为了让学生对每一节都感兴趣,我除了自身注重收集资料外,还号召学生收集图片和文字等资料,我也适时的运用网络,结合本单元的内容放给学生观看。如学习四年级《植物》这个单元,我专门利用了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补充了植物的寿命有长有短的文章,利用媒体播放猪笼草和面包树等令学生惊奇的植物。学生听的满脸惊讶,看的兴奋,有的学生竟然不由自主的发出“啊”龙血树可以活几千年啊!“还有面包树啊,可以吃吗?”植物繁殖的方法这么多啊!
三、重视师生感情,带动学生兴趣
兴趣与感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的感情表现得比较明显。他们往往是对哪个老师有感情,就对哪个老师教的课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科学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首先,教师对敢于、善于质疑问难,大胆创新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对学生过于严厉,批评太多,容易使学生产生挫折感。要容许学生犯错误,要多包容他们。试想,课堂上学生存有戒心,生怕自己一旦出错就招来老师的指责,同学的嘲笑,那他还哪敢再标新立异。其次,在上课时,力争做到教态亲切、说话和蔼、辅导耐心,使同学们感到可亲可敬。哪怕这一天你的心情不佳,你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老是板着脸,这样会让学生对你产生距离感。他们就不会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告诉你,师生之间就会缺乏真实的情感交流。与此同时,我还与学生经常谈心,了解他们学习上的困难,并和他们一起做科学实验。我和学生一起“建桥”,玩风筝,有的同学做的风筝飞不起来,我就和他们一起研究其中的原因,帮助他们改进。由于师生感情融洽,不仅使原来学习兴趣浓的学生能持续下来,而且也带动了原来学习兴趣不够浓的一些同学,也积极地参加了课外的自然研究活动。因此可以说,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就培养了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以上是我不成熟的做法,但是,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课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争取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另外,鼓励学生创造,让学生多体验成功是激发兴趣的有效手段。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抱有最大成功希望的事情容易产生兴趣。学习中获得成功,会是精神上得到满足。当学生再次面对类似活动的时候,学习的欲望就更强烈。
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doc 篇10
[摘要]:英语教学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导入与目的有关的文化内容,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一直以来,在英语教学中,由于我们过分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致使学生屡屡犯“文化错误”,因而达不到真正语言交际的目的。可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 中外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 中学生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反映了使用该种语言的民族的文化,学生在学习一门语言的同时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然而目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环节比较薄弱,许多教师忽视文化教学的内容,因此,我认为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重视文化教学,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由词汇按一定的语法所构成,用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复杂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的全部特征。学生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是在习得该民族的文化。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如果不了解这种语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那是不能真正掌握这种语言和合理运用这种语言进行交流的。
二、培养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当一种文化跨越了不同的价值观、宗教、信仰、精神、原则、沟通模式、规章典范等不同文化时,我们就称之为跨文化。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较好的学习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相互依存和影响。从英语学习者的角度来说,学习英语既是为了掌握这种新的交际工具,也是为了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从英语教学的角度来看,教授一种语言同时也是传授一种文化,语言的教学与文化的教学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例如在美国,多数人家的厕所都是在二楼,当主人对客人说“Would you like to go upstairs?”的时候,并不是在邀请客人到楼上参观,而是在暗示客人厕所在楼上,如果需要用的话,客人不必再问。作为客人一般不用同类语言向主人提问,以免造成误解。这个小例子说明,要准确的掌握和运用该民族的语言进行交流,离不开对该民族文化的了解。可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中学生求知欲强,对世界充满好奇,来自异域过渡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风俗习惯在他们的认知领域还是空白,因此更能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强烈愿望。而我们的英语课堂就如同一扇窗户,为他们展现出一道别样的文化风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其学习活动的效率。
三、培养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方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1、向学生传授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根据课文内容增加相关的背景知识,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而且还能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比如课文里涉及手势的内容,我们可就此介绍一些体态语言的知识,像中国人跺脚表示生气,而美国人则认为这是不耐烦;中国人指着自己的鼻子表示我,而美国人却是指着自己的胸膛表示我。另外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Easter(复活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背景知识的增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而且还能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2、比较中外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在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Go for it!八年级上册Unit8:When is your birthday?单元中,有询问对方年龄How old are you?这一重点句型,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在我国,询问对方年龄是比较自然的事情。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在谈话中很少涉及年龄问题。他们认为年龄是个人隐私,如果在一般谈话中问:“How old are you?”,他们会很生气,尤其是老年人,他们会认为,“难道你嫌我老了吗?”当然,问两三岁至十岁左右的孩童,是没有多大关系的。再比如在七年级上册Unit3:This is my sister.单元中,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grandma, grandpa, uncle, aunt, mother, father,sister, brother, cousin”这些亲属的称谓,还要告诉学生英语里的亲属关系称谓比中国简单,父母双方的父母都称为grandma, grandpa, 没有祖父、祖母和外祖父、外祖母之分。Uncle可以使父亲或母亲的哥哥或弟弟,aunt可以是父亲或母亲的姐姐或妹妹。英语中经常在uncle, aunt后面加上名字以示区别,这说明西方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这些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是具体环境中影响学生交际的文化因素。通过中西两种文化的比较,了解了英语国家的文化,学生在交际时才不会陷入说话不得体的尴尬境地。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怎国家文化的底蕴,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3、教授包含丰富文化内涵的词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许多词汇都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例如“dog”这个单词,它的意义很明显是“狗”,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的人给予狗的附加意义是不同的。在中国,人们把狗常用作骂人的话,比如:狗眼看人低、走狗、狗仗人势等。然而在英语国家的人眼中,他们视狗为人类最忠实可靠的朋友。在英语中“Lucky dog”是幸运儿的意思,诸如此类的还有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皆有得意之时)等等。通过学习狗这个单词,学生们感受到了西方人热爱动物的情感,同时增强了学生接近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再比如“cool”这个单词,学生把它理解为凉爽、对人冷淡的意思。但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讲,还指人能保持冷静、做事有条不紊的意思。此外,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除了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有关外,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英语中的“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是亏损、负债的意思。此外,green在西方国家它可以被联想为“缺乏经验”,而在中国文化中,绿色代表新的生命和希望。同样,白色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纯洁,而在中国却被用来象征恐怖或死亡。这些都是与我们在观念划分上有差别的。通过比较和补充这些知识,既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他们多少掌握一些颜色在西方文化中的涵义,减少学生受母语影响而造成的理解错误。
4、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营造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八年级上册Unit7的内容是“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在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很多种食物及饮料的名称,如chicken, beef, hamburger, apple, orange等,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备水果,餐具,分小组尝试做西餐,再让学生根据小组准备好的food and drink 来进行配餐。在配餐时边想、边说、边动手,最后总结各组的配餐情况,通过配餐活动帮助学生巩固饮食词汇,开发了智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还可做一个名为点餐的游戏,模拟一个外国餐馆的场景,有服务员,有顾客,学生不仅学会了在餐馆如何点餐,还品尝了一次西方的大餐,了解了西方人的饮食习惯。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自己融入其中去体验与感受,对于课堂的内容将会充分理解,并铭记于心。
(二)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课堂教学是非常有局限性的,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文化色彩比较浓厚的英语活动来激发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了解异国文化的愿望。例如教师可以教学生曲调优美,语言幽默的英文歌曲和简单的歌谣或诗歌,让他们在唱唱、跳跳、演演中感受英文歌曲所蕴含的西方文化,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上网等方式收集、阅读、选取、整理有关英语国家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文学艺术等等,使他们在这种开放、自主和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中体会西方文化的内涵。然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各自做一个配有图片,色彩,文字说明的英语文化专题集,在班上进行集体英语文化专题集展览,这样学生通过交流,可以从其他学社那里得到一些启迪,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同时在活动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英语教师还可以组织动员学生收看或收听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电视节目,VCD光盘等节目,来引导学生注意了解英语国家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教师也可以组织班级英语文化节,学生通过英语短剧表演、演讲、唱英文歌曲等多姿多彩的形式展现自己,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doc】推荐阅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05-11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8-19
在复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05-26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论文08-12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备课中落实新课程理念05-15
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研究性学习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