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24-09-21

浅谈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精选12篇)

浅谈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1

浅谈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瓮安县玉华中学:王明祥

《语文教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在要求学生充分朗读,是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相统一的一个重要的过程和方法。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朗读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活动,它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初中朗读教学绝不能停留在读准字音、读顺文句、背诵文段和教学的过程环节这些层面上。作为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呼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用朗读为学生铺设起一座通向作品深层美感的桥梁。切实认识到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一、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语文能力的核心因素是语感,语感是一个人对语言的直接感知判断,是一种直觉思维,而非逻辑思维,任何人不可能根据词语的理性含义的相关语法规则来理解句子,而必须凭借语感,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素质的重要途径,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方法。现在的中学生,不会读书大有人在,无论是读课文,还是读报刊杂志,读不出节奏,读不出情感,甚至结结巴巴,读完一篇文章,脑是一片茫然,感悟不出文章的底蕴。造成学生读书能力差的原因在于:这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把精力过多地放在分析讲解以及机械地修改病句,划分句子成分,语法之类的训练上,学生几乎没有朗读时间,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放在次要位置,学生语感能力自然极差。由此,继承和发扬朗读教学,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学的有效途径。

二、朗读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最佳途径

语文教学围绕高中考这一指挥棒,重讲轻读,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语文学科正是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学科。但由于我国的教育体系一直受到社会功利观念的影响,只对智力,伦理两个方面去发展而审美一直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造成学生审美能力差,只懂应试不懂审美的现状。

新《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并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增加了文学鉴赏,名著导读。利用初中三年的时间对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进行全面的鉴赏教学,教材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并有专门的美学文章,它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利用朗读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从而得到陶冶,受到教育。因此我们更应该强调朗读。因为朗读正能艺术地表现课文的内容,使学生较为直接地获得美感体验。

朗读不仅可以把字面意思完整地,艺术地表现出来,还可以运用语气、语调等那些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底蕴,通过朗读把这些言外之意恰当地表现出来,能够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如读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学生的头脑中就会呈现出一个攀月台栅栏,过铁道买橘的背影,学生感受着作者浓厚的父爱情深的情绪。朗读激发了他们的想象,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较大的收获”。

朗读不仅陶冶着学生的性情,也培养着学生的审美趣味,文中句子的长短,骈散、平仄、音调的高低,语气的缓急等便文章寓有音乐的美感,这种韵律美,在朗读过程中结合学生无穷的艺术感染力。朗读不仅使学生从语言文字发现美,且自己的感情与认识客体产生审美共鸣,借想象对美的事物进行再创造,潜移默化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朗读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最佳途径。

三、朗读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朗读是一种阅读方式,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成功的朗读能赋予作品新的艺术生命力,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创造性的阅读活动,因此,要全面调动,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各种器官功能的全面运动,是其他任何手段都达不到的效果。它可以一改昔日的语文教学的枯燥、呆板无味的陈规,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同时,学生的朗读质量,是考查他们对文章学习得怎么样的一个尺度,学生对文章理解的如何,通过朗读能够清楚地反映出来。学生能从朗读中领会其中的文章的内容和意义,感受文章的气势和韵味,从而受到教育和感染,朗读的好处还在于能使学生在口头上逐渐习惯文章的用词和用语,自然地吸收书面语言,使说和读很好地联系起来。

朗读也是一种技巧,一般要求包括读音停顿、速度和语调等方面,语音是朗读的内容和目的之一,吐字清晰,发音准确,声音响亮,是朗读教学的起码要求,要朗读文章,每个字都当读得清晰可辨,毫不含糊。停顿是朗读教学中的另一个环节,它能显示文章 的节奏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吸引听众,恰到好处的语言停顿,还可以使文章 的意旨分明,便于听音领会,接受。从而唤起听、读双方感情的共鸣。

朗读的速度,即在朗读过程中适当控制,掌握语速,要根据作品表现出来的或喜或怒、或哀或乐的情调,来调整朗读的快慢速度。

朗读要求读得准确,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感情,进入角色,叶圣陶一向十分重视朗读,还具体介绍了朗读的方法,“文句之间的特别字眼,或是前后的词,彼此关联照应的发声都得高一点,就一句来说,如意义未完有文句,命令或呼叫的文句,疑问或惊讶的文句,都得前低后高; 意义完整的文句,”语调也要根据文章的主题来确定,如

因而朗读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浅谈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2

一、朗读可以营造学习气氛, 培养语感, 构造情境

语文教材中选取了许多充满诗情画意、动人心弦的优美文章。在教学时仅仅依靠理性分析是不够的, 还必须通过反复朗读, 引导学生再造想象, 构造情境使学生的身心沉浸其中, 全方位接触, 感受体验。用全身的每一个细胞去“谛听”“触摸”“感受”。在执教《在山的那边》时, 我不加分析, 只是在播放的轻音乐的伴奏下, 配之以彩色的几幅想象的画面, 让大家轻轻吟诵, 尽情玩味, 反复体会文字所蕴涵的意义, 体会作者的情感。很快, 师生对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并让学生们感慨、唏嘘不已。这种朗读的效果显然是不容置疑的, 我想我们的语文课缺少不了这种气氛。

随着考试对语言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少同学对文章中心的把握、问题重心的揣摩、词句运用的作用, “只能意会, 不能言传”的情况屡见不鲜。个中原因, 就是分析文章的能力还不高, 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悟性”还不高。此时, 我们有些同学就不能仅从分析文章的方法上找原因, 更应当多多朗读, 这样, 会使你对语言文字有灵敏的感觉, 并在此基础上悟出文中所阐述的内涵, 这样在回答问题的语言上通顺流畅, 做到简洁正确, 明白无误。

现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 注意到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 蕴涵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因此,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 让学生反复朗读, 通过朗读、揣摩,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 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 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 却听不到他的声音, 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 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 在学生朗读时, 还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 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 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味和情调。

二、加强朗读教学, 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 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 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完成, 朗读教学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通过朗读, 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 唤起学生的想象, 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得语感, 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如临其境, 从而受到教育和感染。

实践证明, 学生的感情朗读的水平标志着形象思维的水平, 感情朗读能力愈提高, 形象思维能力愈发展。所以, 在实际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不过多点评作者的语言, 让大家轻轻吟诵, 尽情玩味, 反复体会文字所蕴涵的意义, 体会作者的感情。这种朗读的效果显然是不容置疑的。其实, 朗读除了齐读有这样好的效果外, 其他的如分组读、分角色读、个人读, 包括老师的范读, 都能使课堂气氛活跃, 可以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加强朗读教学, 可以提升文学素养

同学们经常接触的散文是作者对人或事物的一种美的发现, 也是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它蕴涵着深刻的内涵、深邃的意境。读这一类文章, 我们可以通过有声语言来品味, 进行再创造。

不妨回味一下,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 那种慈母般的父子情怀, 质朴、清淡、素雅不加任何雕饰的语言怎不使你动容:

“……我看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过铁道时, 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 自己慢慢爬下, 再抱起橘子走。”

没有任何雕饰, 全凭自然感情的流露, 平淡中见隽永, 情动于中尚不能自已。平淡质朴的语言需要通过朗读, 品味出文字背后的意蕴, 有韵律节奏的语言更要读, 更要去细心体会、品尝, 感悟精神意象, 久而久之, 文学修养就自然会得到提高。

四、朗读可以提高讲普通话的能力

朗读时, 字音准确是最基本的要求, 经常训练, 久而久之, 朗读也就顺畅流利, 就很自然地会提高讲普通话的能力。

五、朗读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比如, 教学《木兰诗》, 我让学生放松, 跟着教师朗读。学生获得初步印象, 大致了解故事梗概, 就产生了深入阅读, 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愿望。

浅谈朗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篇3

受传统考试体系的影响,英语朗读在不同程度上被中学师生所忽视,学生花在朗读上的时间明显不足。大部分学生不敢大声也不愿意去朗读英语,而只会默读英语。尽管老师在课堂上反复引导、强调要大声朗读,很多时候也只能看到学生张嘴,却听不到声音。实践证明,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效率和效果都要比朗读能力弱的学生略胜一筹。那么,朗读究竟在英语学习中能起到多大作用呢?这一点不仅教师要明白,也有必要让学生清楚,只有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和重要性才能在教师的配合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朗读训练。

一、 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运用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是人类对语言具有的感受能力,也是进行交际的根基。研究表明,语感不仅对语篇的理解有辅助作用,而且还会影响到阅读速度。在写作过程中或写成之后人们也是凭语感来修改和完善的。有人提出了语感技能的概念,认为语感技能的形成不仅离不开练习,而且还必须经过语言练习的指导,只有通过反复的练习和指导,语感才能形成。而朗读恰恰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法也是学好英语的最佳方法。只有通过多读,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和句子的意思。

二、 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也许经常会听见学生抱怨英语学习难,学不会。而且社会上只要提到跟教育相关的话题,“英语难”便成了永恒的话题,以至于好像全社会已经形成一种“共识”,即英语真的很难学。所以,很多学生从一开始就背着英语难学的包袱,有着很大的畏难情绪和心理障碍,这种消极思想直接削弱和打击了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努力和兴趣。而英语朗读训练对于克服这一障碍,不失为一种简单易行且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实际上,只要稍微经过训练,学生就很容易能够熟练、流利地朗读英语课文,这时会给他们一种“英语我也会”的成功感觉,学生会明白英语其实并不是那么难学。而且,学生把课文大声朗读出来,相当于把自己完全展现出来,内心的感情也会在朗读的过程中得到一种宣泄,从而不自觉地将其内心的热情点燃。这种心理障碍一旦被打破,对于树立并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强烈兴趣和愿望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英语也不例外。好的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感十足,朗读过程是学生对原文的艺术风格、思想、感情色彩等内容产生深刻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美的享受的过程。通过朗读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获,学有味道,学有动力。

三、 朗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朗读对于一个初中生而言,在写作方面非常有益。朗读的越多,积累的单词、词组、句型就越多,写作的时候就可以胸有成竹,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意思。实习的时候我记得测验时有篇作文题目是How to learn English? 而关于这个问题的内容在第一课中就讲到过,有些学生平时读熟课文,所以写的时候应用得很好。然而,有些学生的作文基本上是没有写,之后我了解到,这部分学生平时很少读课文,有些基本上不读,这就造成了写作能力差的情况。事实上,朗读英语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只要多朗读英语,写作能力就能达到另一个层次的飞跃。

四、 朗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朗读不仅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快阅读的语速,对文章的结构和中心更容易了解,在提取文章的信息时也会把握得更准确,而且还可以弥补阅读中的不足。熟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想就是此道理。语言材料信息经日积月累融合在一起,最后可以质变成一种思维方式在大脑中储存起来。朗读是储存英语语言材料信息的最好方式。所以,为了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英语思维,我们要加强对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

五、 朗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

对初中学生来说,学习英语最棘手的是听力。因为英语听力水平是难以迅速提高的。那么如何想方设法去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是摆在我们广大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解决该问题有两种渠道:其一是多听英语录音,其二就是要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获得语言听力材料属短时记忆,如果仅仅依靠听,学生就很难准确地辨别出听到的文字材料。而朗读能够通过调动人的多个器官将信息输入大脑,存入的信息是形、音结合的,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提高英语听力水平。默读只能通过视觉输入词形的信息,难以有效提高英语听力水平。同时,朗读不仅仅是听他人在读,同时也是在听自己读,经过反复不断地朗读训练,学生的听觉神经也就习惯了这种信号,当别人发出这种信号时,他就会明白其中的含义,从而锻炼了听力。

总之,朗读是连接阅读和口语训练的桥梁,是英语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流畅的朗读不但有利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各项能力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中学生的英语朗读训练,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能力。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4

朗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它与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深入地体味文章的思想情绪,领略到文章的 音乐 美、蕴藉美和形象美。

一、有感情的朗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语文教学中,笔者就特别注重朗读教学。由于自己的普通话比较好,故在讲析课文之前,总要认真地向学生有感情地范读几遍课文,然后让学生仿照朗读课文,这已成为习惯,颇受学生欢迎、领导青睐。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枯燥无味的文字变成了秀美的山水、迷人的画卷,变成了优美动听的欢歌、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真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能把学生带进五彩缤纷的世界,使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习兴趣盎然;有感情的朗读,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习兴趣,目标就无从谈起,而朗读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没有朗读的课堂,经常是“满堂灌”、“满堂问”,课堂气氛的沉闷可想而知。朗读有如一味“兴奋剂”,撞击着学生的耳膜,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激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朗读的抑扬顿挫,有如旋律和谐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试想一下,曲高和寡的音乐尚且被众人所喜爱,雅俗共赏的朗读又怎能不受学生欢迎呢?

曾经有一段时间,为了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经常读一些文章给他们听。令笔者惊奇的是,每个学生都出奇地安静,哪怕是那几个最调皮的学生,而且尽管只读一遍,他们却能快而准地说出各题的答案。由此可见,朗读是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方式,朗读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有感情的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

朗读,是一种作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翰墨转化为有声语言,变更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加入的庞大的头脑活动历程。它与默读的生理活动要领比较如下:

朗读:目→脑→口→耳→脑

默读:目→脑

以上可以看出,默读较朗读步伐大大地简化了,虽速度快了,但使口、耳缺少了锻炼,对语感的培育也大大降低了。

从朗读这一原理来看,朗读不光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明确,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作为培育学生头脑的重要途径。学生的头脑本事强了,他的概括本事、表达本事、构造语言的本事也就 自然 而然地强了。这些本事作用于语言上,学生一定会说得趋于简明、流通、连贯、得体、有条理,同时,如果学生经常性地朗读,其效果一定是熟能生巧。表现在语言上,学生就能渐渐取得发音清楚、音量适中、熏染力强的效果。一般说来,朗读本事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本事也通常比较强。这也验证了朗读能够促进学生语言本事前进这一点。另外,由于朗读时要求采用平凡话,这自然会增进学生说平凡话的本事。

所以说,朗读是培育语感的一种好要领,应有效地增强训练。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语音的以为本事、语义的以为本事和语法的以为本事。如果对精致的文章重复地朗读,会增强对语言范例的敏感和鉴别本事。反之,听到不准确的读音或词不达意、生硬欠亨的句子,就会从情绪上感到不适,并加以倾轧。

三、有感情的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一篇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要理解它的思想内容,首先就是朗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文章的内容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印象,产生立体感。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注重朗读教学。特别是中学段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而反复朗读,体会思想感情。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对于一篇文章,有感情地朗读,遍数多了,文章的意思在朗读中就清楚明白了。这里所说的朗读,不是指懒于动脑筋的走马观花似的朗读,而是指勤于眼、口、脑共同作用于文章的有感情的朗读。

四、朗读启真,潜移默化,增强学生的领悟能力

引导学生对形象的教材的整体把握和领悟,培养学生审美的感知、理解、抽象能力,从而 发展 学生的智力,这就是通常所讲的“以美启真”。在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对课文的重点部分、精彩片段进行反复吟诵,而这样的反复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在高声朗诵、低声吟咏中,通过声音把语言文字方面的特点、技巧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入境入情,逐步领悟教材真谛。例如在教《热爱生命》一课的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对生命的热爱,要求学生边读边体会,时而语速缓慢、语气低沉,体会主人公每前进一米都要付出惊人的毅力,时而语气加快,语气越来越坚定,读出了主人公对生命的渴望。学生在朗读中悟出了语速、语气的变化,再反复朗读,声音伴随着表情,显得声情并茂。在学生情绪高潮阶段,笔者及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时你想到了什么?你心里有什么感受?你喜欢文中的人物吗?为什么?这时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情感的激发中迸发而出。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鉴美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智力也同时得到发展。这时,教师已没有必要再去花时间解释词语、分析句子,甚至讨 论文 章中心思想了。

五、朗读欣赏,组织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受到真情感染的基础上,教师要掌握“火候”,善于组织“高潮”。在朗读欣赏阶段,可以组织交流。例如:笔者在教《背影》一课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认为文章好的地方?为什么说它好?学生说“父亲为我买橘子”这部分写得好。因为“蹒跚”、“攀”、“缩”这些词用得贴切,突出了父亲的爱。这时,笔者说“我认为这里可以这样读„„你们的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论文联盟整理读出了“父爱”,于是,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读。这种通过朗读欣赏,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到高潮时,学生情绪高涨,进入到一种理想的境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好的朗读本身就是课文极好的解释,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课文优美的意境,象征性的意境都能得以充分、酣畅的体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能否较好地把握朗读的各个环节,对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将起到“以车代步”的作用。

最后,有感情的朗读,能够起到突出作品中心思想的作用。我国著名的中学特级教师陈老师在讲读《土地的誓言》一文时,范读全文感情真挚,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表情,节奏快慢有至,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土地的热爱之情。

浅谈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5

桂英子

﹙ 内蒙古 包头 014040﹚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即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出声的口头语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很重要作用:朗读不仅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培养学生深刻领会文章的主旨的能力。朗读也有益于学生领略文章的音乐美,从而感染学生对文章含蓄美和形象美的体会,陶冶情操。

关键词: 朗读 语文教学 作用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即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出声的口头语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为通过朗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可以培养学生深刻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的能力,使学生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锻炼了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领略文章的音乐美, 还能够感染学生对文章含蓄美和形象美的体会。教师通过朗读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所以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作为阅读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下面笔者就朗读的作用的一些浅见。

1、朗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这是朗读训练作用最浅显,也是最基本的一点。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与默读相比较序可以看出,默读程度较朗读程序大大地简化了,虽速度快了,但使口、耳缺少了锻炼。对语感的培养也大大削减了。由此,从朗读这一原理来看,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他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吕叔湘先生认为:“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等技能没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课型,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条常用教学线索,也是一种灵动多姿的教学细节。朗读最浅显最基本的作用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

这些能力作用于说话上,学生必然会说得趋于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同时,如果学生经常性地朗读,其结果必然是熟能生巧。表现在说话上,学生就能逐步取得发音清晰、音量适中、感染力强的效果。一般而言,朗读能力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通常比较强。这也验证了朗读能够促进学生说话能力提高这一点。另外,因为朗读时要求采用普通话,这自然会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

所以说,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应切实地加强训练。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语音的感受能力、语义的感受能力和语法的感受能力。如果对精美的文章反复地朗读,会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和鉴别能力。持之以恒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反之听到不正确的读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就会从感情上感到不适,并加以排斥。

2、朗读能够有助于深刻地体味文章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

情。这是朗

读的基本目标之一。

我们常说作家在创作时总是披情入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家塑造的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的。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象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抒情载体-------艺术形象。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如在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时,教师只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让学生真切地演绎人民对总理的深情热切的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学生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感情。在学习《白杨礼赞》这篇抒情散文时,教师可通过学生在朗读文章时准确把握文章句调、语速、感情的变化,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更深刻地领会作家通过赞美白杨树意在歌颂北方农民质朴、严肃、不屈的性格和抗日军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力求上进,执着奋斗的精神内蕴。

由此,教师应加强指导学生朗读,尤其是应该精读的文章,不能粗观大意,浅尝辄止,必须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推敲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感,代作者说话,代作者表达思想,抒发情怀。经过这样的朗读,对文章的理解才会加深。

3、朗读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

我们知道音乐是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感染听众,从而显示艺术魁力的。好的音乐,总给人余韵袅袅,绕梁三日的美感。古今好的诗文莫不如此。在汉语中,汉字有四种声调。由汉字组成的文章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直观体味到汉字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独特魁力,感受到文章的音韵美。同时,文章还有急切舒缓、起承转合的律动的特点。学生也只有通过恰当地朗读,才能从语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速的快慢感受到文章的旋律美。特别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编排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它们一般都具有句式整饬、平仄相配,节奏鲜明,句末押韵,好似高山流水的特点。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古诗所具有的音乐美,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美学感染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除此,在《荷塘月色》、《春》等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中,朱自清运用了不少的叠词,朗读它们,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贯穿于文章中,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到朱自清散文所具有的音乐美。

4、朗读能够增强学生对文章含蓄美和形象美的感悟能力。

浅谈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6

高育奇

洱源县第三中学

第一次见识多媒体教学设备是在10多年前,那时我还是个学生,坐在多媒体教室里,觉得非常新奇和不可思议,心里曾憧憬自己走上讲台也能用上这样的设备,14年后,这样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交互式电子白板走进了我们学校的普通教室,而且比当初见到的设备更先进,更人性化,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作为一个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我觉得电子白板给我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效益,它已经成为我的课堂教学的好帮手,现就自己在过去一年的教学中使用电子白板的心得来谈谈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电子白板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它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教师讲课言之有物、具体实在,取得良好的效果。

农村孩子见识少,许多课文的讲解只靠老师的一张嘴,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大大制约了他们的想象力,电子白板实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声音、画面和教师讲解的有效合一,这对语文教学来讲是一种最具感染力的教学方式,图片、视频、解说„„这些能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在教学《走进纽约》中对大都市景象以及城市快节奏生活的描写时,仅靠阅读文字是难以体会大都市高楼林立,街道纵横、人流如潮的景象,很难体会快节奏内容表达所映衬的快节奏都市生活,而利用电子白板,教师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下载相关视频、课文朗读做好课件,教学时,视频与朗读的配合,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学生通过视听来感受大都市的气息,会让人有如身临其境,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想,这就是电子白板给我们农村学校带来的最大惊喜。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紧凑,流畅。

传统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需要教师不断在鼠标和黑板之间奔波,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流畅性,还会影响教师教学的条理性,采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后,这个难题迎刃而解,教师直接用白板笔控制设备、进行板书,方便快捷。

另外,在做好课件的基础上,讲课时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优势一边展示一边讲解,减少了中间一些环节对教学的分割,使课堂教学更为流畅,更为紧凑高效,保证了教学的计划性。

三、电子白板让语文老师从繁重的板书中解放出来。

由于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的板书量较大,如果事先把板书做成课件,在课堂上适时呈现出来,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也不用再写时一身汗,擦时一身灰。有些教学内容利用课件进行展示后,直接用白板笔在上面进行勾画、注解、分析,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展示更多的信息,正可谓一举两得。

四、电子白板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鼓舞巩固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积极性起着决定作用。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想学,才会乐学,才会主动去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艺术魅力和兴趣因素,这正是语文教师所擅长的。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等特点决定了电子白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拥有更广阔的的天地。特别是游记、美文和古诗文,这类课文的教学讲究的是意境,这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比如一首绝句,短短四句,翻来覆去的讲,学生越听越枯燥,还谈什么意境,电子白板是解决这种情况最好的手段之一,它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有形的,可感知的,可视,可听的动感内容。多媒体容声,色,文为一体。对学生的感官和视觉产生强烈冲击,学生在课堂上会很活跃,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另外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日益普及,学生参与意识的增强,鼓励学生结合他们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协助教师设计课堂教学中所需的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是交互式电子白板活动挂图中的背景、页面或图像,也可以是动画,还可以是歌曲、音乐等,相信参与这一过程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更加强烈。

五、合理运用“白板”资源。

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了丰富的库功能,其中有软件自带的公用库和教师自建的资源库。库中的所有资源都可由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调用、添加、改编、重组。教师可以在自建的个人库中添加教学所用的素材,可以将课堂教学中师生交互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添加到库中。教师可将自己在教学中积累的各类教学素材、各类题型输入资源库,建立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库。在课堂教学中可按需随时提取出来,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灵活性、高效性。

最后,我还想说,电子白板虽好,他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师不能把它当做救命稻草,一味的抓住不放,教学的主角是学生的学,电子白板是为此服务的,如果教师过分的依赖电子白板或为了使用白板而让学生跟着跑,那就本末倒置了。

浅谈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7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 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 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 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语言技能目标以学生“能做什么”为主要内容, 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英语教学要充分重视朗读, 要唤起学生对朗读的“愉悦”, 养成“天天读, 大声读”的习惯, 为以后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朗读的重要性

1. 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听力、口语, 增加语言基础知识的积累

学生朗读时, 口中发出的声音传到自己的耳朵, 表明学生不仅在读, 还在听自己读。经过声音对大脑皮层的反复刺激, 学生的听觉神经也就习惯了这种信号, 当别人发出这种信号时, 他就能产生“共鸣”, 听得明白。另外学生在大声朗读时还必须及时纠正口型和舌位, 才能念出标准的英语, 学生如果能多朗读或读熟乃至背诵, 时间久了, 不但能提高口语的表达能力, 而且还能丰富词汇, 增加语言积累。

2.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法知识结构

如果学生能将一个句子读正确, 语音、语调到位, 那么这句话的意思他就一定能把握, 这个句子的结构也一定能不攻自破, 这就解决了很多语法难点, 而不必大费脑筋地专门分析语法现象、句子结构或查找语法书了。笔者曾在一个英语基础较差班级做过这样的尝试:每天课前用10分钟专门检查他们课文朗读情况, 来引导他们对课文朗读的重视。一个月后, 我发现以前花很长时间讲解知识点, 学生却难以记住, 而现在基本上只需点拨一下, 学生就能运用词组进行表达了。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 增大了英语语言储存信息量, 同时也意识到了朗读课文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从而变得更加重视朗读。

3. 朗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水平

一篇好的英语作文涉及许多方面, 比如能写出完整的句子, 能正确地运用所学过的语言知识点表达文章所要求书写的几方面, 同时语言形式正确, 没有语法方面错误, 并且全文连贯流畅。要写出这样的一段文字来, 不能指望学生在短期内取得进步。如有的学生利用学会的语法知识把单词进行一番“排列组合”后生成句子。这种“赤裸裸”的语言形式和规则, 学生记得并不牢靠, 他们会一千次地重复着同样的错误。但是若经常朗读句子、段落和篇章, 效果就不一样了, 因为这时学生接受的语言信息是立体、复合的概念, 每个句子都包含着十分丰富的语言点。学生通过反复朗读, 就会让这些机械的语言形式和规则变得丰富起来。通过朗读, 每个语言形式和规则都孕育于整体的背景中, 其语言输出也就具备了整体性。所以, 学生只有经过长期的朗读, 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其写作能力才会提高。

4. 朗读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英语思维

英语思维靠语言作载体, 是英语世界的抽象化。准确无误地朗读、背诵课本上的对话、课文和相应的阅读材料, 让学生不断地接触英语, 并把这些语言材料贮存在大脑里, 久而久之, 学生的语感就能不断增强, 语言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英语思维能力也能得到逐渐培养。

二、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和措施

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把朗读能力的培养纳入自己的教学常规中, 每天要布置朗读的内容并要有相应的检查措施。

1. 跟老师或者录音读

录音材料或者教师朗读都会给学生提供标准的语音语调的发音表达方式。听录音模仿, 用耳听、口说, 使学生从语言的具体实践环境中直接掌握语言准确表达的技巧, 比如语调的升降、连读、爆破等等。跟录音或者老师模仿朗读, 学生可以勇敢地读、说英语。因此, 可以避免怕出错而害羞不敢读、说英语的心理障碍, 从而避免了“哑巴式”英语学习方式。

2. 示范朗读

邀请英语学习好且能力强的同学先作示范朗读。创造机会, 让每个学生都有可能给其他同学做示范朗读。因为他们是同龄人, 这种模式将激发其他学生模仿的欲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3. 学生集体朗读

全班学生一起朗读对话或者课文。这是一个很好的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有些英语成绩不好的学生可能害怕单独在许多人面前读英语。一起读可以消除他们的紧张或害怕丢脸的焦虑。因为一起朗读, 他们没有感到来自外界的威胁, 这就给了他们把英语读出来的信心和勇气。

4. 情境朗读

情境阅读也是朗读的一种方式, 就是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或课本剧中人物的语言, 根据课文情境, 每位扮演者运用声音和面部表情, 绘声绘色地进行朗读活动。学生与同班同学一起协作进行情境朗读, 让他们既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又锻炼了他们英语表达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5. 大声、快速、流利地朗读

学生模仿录音或者老师的语音、语速和语调, 大声、快速、流利地朗读, 有利于说出地道、标准的英语。很多学生平时怕开口说英语, 怕大声地朗读单词、句子和课文, 这就为发音不准确埋下了隐患, 不能准确地朗读出英语单词, 流利地读出英语句子和短文, 对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词就难以准确地听辨出来, 更不能体会英语的语感、语调和语气。试想, 如果这些英语句子、短文, 学生能大声、快速而流利地朗读出来, 那么, 同样的句子、短文在英语的听、说、写运用等方面就不会有问题了。

6. 录制个人朗读录音, 以提高他们的信心和兴趣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朗读能力, 笔者采取了更为具体的措施:要求学生每人准备几盘空白磁带, 每周对指定的英语篇目自行朗读录音, 在下周的英语早读课上, 选择几盘给全班同学播放试听。这样, 为保证录音的效果和质量, 学生在录音前就必须先反复朗读要录制的课文, 熟练朗读之后才能录音。通过他们自己的朗读录音, 学生的英语口语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而这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浅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8

关键词:朗读 审美感 想象 语感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朗读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加深学生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宋代大学学家苏东坡有诗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学生对课文语句、情节、结构情感的理解程度越深,朗读起来就会琉璃自如,抑扬顿挫,有节奏感;反之则吞吞吐吐,让人听起来不知所如。在朗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象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抒情载体——艺术形象。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如在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时,教师只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让学生真切地演绎人民对总理的深情热切的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学生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感情。在学习《白杨礼赞》这篇抒情散文时,教师可通过学生在朗读文章时准确把握文章句调、语速、感情的变化,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更深刻地领会作家通过赞美白杨树意在歌颂北方农民质朴、严肃、不屈的性格和抗日军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力求上进,执着奋斗的精神内蕴。又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通过有感情色彩的朗读可以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

教师应加强指导学生朗读,尤其是应该精读的文章,不能粗观大意,浅尝辄止,必须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推敲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感,代作者说话,代作者表达思想,抒发情怀。经过这样的

朗读,对文章的理解才会更深。

二、通过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

朗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有色的语言,让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审美情感和想像,同是一篇诗或文,干巴巴的读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给听者的感受、感染、影响也是不同的。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助于文中蕴涵感情的抒发与宣泄,使静态的无声的语言文字化为动态的有声的具体情景,从而激发读者与听者的情感美。可以说,好的朗读可以使读者、听者、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化为一种难以言传的情感力量,拨动人的心弦,撼动人的灵魂。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后一段,作者的感情达到了高潮。为了宣泄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议论兼抒情的表达方式,反复朗读,自然会使读者、听者的情感同样达到高潮,从而激起人们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之情。

三、通过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朗读过程中,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必须通过我们反复的朗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们展开他们的双翅自由翱翔于语言的天空。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启发学生想象,然后朗读,又通过朗读进一步激发想象,在朗读中,可以通过声音的描绘,读出富有春天特点的景物的色彩来,如: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树叶儿都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腿”。读出富有春天景物的质感来,如“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读出富有春天特点的景物的气息来,如:“风里带来些新香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微微润湿的空气中酝酿”。又如朗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就会使人联想到辽阔无边、无限美好的北国雪天风光图。

四、通过朗读背诵,有助于语感的形成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七条是这样表述的:“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语文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良好的语感是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中最能形成而又宝贵、最能使人终身受益的因素,语感的形成是自发的、是在长期的大量阅读中潜移默化形成的。有人读《白杨》,仅理解为是对一种高大挺拔的树木的描写,有人却由此联想到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具有坚强性格的人们;有人学《繁星》仅看到一幅海天星空图,有人却能融情于景,透过语言文字读出作者淡淡的思乡之情。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读者对语言文字感受能力的不同。可见,语感能力会直接影响阅读效果。只有对语言文字有了敏锐的感受力,才能读出文字所表达的深刻意义。

总之,朗读是非常重要的,《语文课程标准》将“朗读”作为一项培养学生能力的任务,要求教师对学生加强训练并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因此,我们必须对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范读以及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给予高度的重视,一定要认真对待,并要努力提高朗读的艺术水平,使语文课的特点真正得以体现,使学生在朗读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浅谈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9

摘记: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教师要解放思想,摒弃那些阻碍学生发展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同时,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这一重要资源,为语文阅读教学服务,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

关键词:图书馆资源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语文能力是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形成的,而语文素养是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长期过程中沉淀而成。因此,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主要渠道,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对于中学生来说,阅读是获取信息的最基本途径和最简便方法。阅读分课内、课外两方面。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强大功能,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才能帮助学生积累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和语感经验,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中学语文教学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要求我们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而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视野的拓展,仅仅依靠学生手中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它迫切要求我们将眼光从几本教科书中解放出来,投向广泛的生活、投向网络、投向图书室。

一、利用图书馆来为课本、教学服务

图书馆文献资源丰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改革的新舞台。我的学生基础差,对他们不能运用普通中学的教法,要对他们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授课过程中曾充分利用起图书馆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我在讲解古文时,我没有一字一句作解释,也不过分强调词的用法,而是指导学生多诵读,通过反复诵读领会古文的韵味,领会作者的情感。我经常带学生去图书馆找有关诵读古文的音像资料,让他们沉浸在孙道临、乔榛等诵读大家有板有眼、抑扬顿挫地朗读中,同学们有时也跟着朗读。慢慢地,同学们由不会读变成会读,而且读得较有节奏,有感情,从而也就喜欢上朗读了。这还要归功于学校,近年来一直坚持地经典诗词背诵。

再比如,教学鲁迅的作品《孔乙己》。当师生在课堂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分析以后,又走进了学校图书馆。从阅读鲁迅其他悲剧作品《祝福》等,到观看《孔乙己》影视片段,进而通过电子文本,阅读了古今中外许多著名悲剧,学生对鲁迅作品以及其悲剧文学的社会意义审美价值,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再回到课堂看这篇课文,就容易理解了。

所以,我经常到图书馆借一些切合教学实际的电影、电视片断播放,借一些与课文有关的书籍介绍给学生。这样逐渐使学生对图书馆产生兴趣,培养了他们利用图书馆的意识,也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利用图书馆为古文阅读适当的补充材料

文言文阅读无论是对提高民族自信心还是自豪感,提升学生的文言文文化素养等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也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难点,初中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的目的是,“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为了配合日常的阅读教学工作,我们学校图书馆提供了与课文相关古代经典作品,如《论语》、《诗经》、《孟子》等一些励志的书籍,这些书籍是初中课本中大量文言作品的出处,阅读原本,可在教师指导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延伸扩展。同时,学校规定每天的第一节课、语文课、课间操,以及每周一的升旗仪式,都必须进行经典古诗文朗诵,每学期举行一次经典古诗文朗诵比赛。

我们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经常组织开展“读书报告会”、“阅读辅导”、“演讲比赛”“征文” 等 活 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做出积极的贡献。尤其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我们通过举办各种阅读后动,目的是提高道德品质修养。

三、利用图书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学习,从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新知。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本的学习,引导学生走向图书馆,去寻找与课本有关的资料、书籍等加以整理。例如《黄河颂》一文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学校的图书馆和网络为依托,学生自发的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上课的时候,小组间互相展示本小组搜集则资料,并且互相补充。这样,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了自主合作学习的力量和乐趣,感受到自主合作学习的成功的喜悦,也提升了学生合作、交流、协调的能力。

中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重要时期,而良好读书习惯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渠道,是以生为本的重要体现,也是应用图书馆资源开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中学图书馆资源的建设和应用,要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中学语文阅读的引导,培养中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

四、利用图书馆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学生进入七年级时,这一时期的学生刚刚有小学进入初中,他们的任务是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同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国古人有一条著名的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手到就是指做读书笔记。善于读书者总是书不离笔,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读书笔记有助于学生巩固记忆,积累宝贵资料,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启发学生对学习心得进行归纳,这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学生进入八年级时,他们的阅读方法是浏览,这就要求他们掌握书中精髓。这时一般的要为他们选择一些中情节、重想象的作品,为了快点读完,自然而然的选择先易后难。因此,在无形中训练了学生快速阅读整体把握信息的能力。

总之,阅读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有力手段;是丰富文化知识、扩大生活视野的主要途径;是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最好办法;更是信息获取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图书馆是学校的一个重要资料部门,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现代教育科学》2012年第3期

作者简介:我叫陈雅新,1999年6月专科毕业于唐山师范学院,1999年8月至今工作于唐山市迁西县金长峪初级中学,2003年6月本科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教学成绩优秀。

通讯地址:唐山市迁西县金长峪初级中学 联系电话:

*** 4

论 文

金 长 陈 雅

初 级 学

浅谈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10

林永军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进化的科学。生物学科的教学注重 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强调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已不是生物教师的梦想。现行的初中生物学 新教材(人教版),内容新颖且知识覆盖面广,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好奇心强,但理解力有限,要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较高的教学目的,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完全胜任。由于多媒体课件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对优化生物课堂教学很有必要。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往往是教师们备课时主要考虑的 一方面,因为学生只有拥有了兴趣,进入了了境界,才能去研究、去探索。通过课件展示能将图片,声像设备综合起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对教师导入新课 的帮助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尿的形成和排出”一节,首先出示感动中国人物──田世国和他的母亲的照片,并提出问题“田世国为什么会感动中国?” 图片的展示和问题的提出,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继续探究的心,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坚实的铺垫。同时还可以在网上下载关于学生比较关注的动画片角色,如把Tom 和Jerry用到“从种到界”的课堂中,一场Tom寻亲记拉开了课堂的序幕,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真正的知识点。

二、难点突破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认识能力和思维有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难点也较多。多媒体课件使教学难点更易突破。

1.展示资料法

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直观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在生物课堂,让学生接触尽量多的生物资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节多媒体课件教学中,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的威胁是一个重点,我为了讲 清楚这一部分内容,就从网上收集了大量的珍惜动植物如藏羚羊,白鳍豚,扬子鳄,朱鹮的图片、电影资料和发生在它们身上的小故事,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一曲 《丹顶鹤的故事》使学生深受感动,感情升华,学生从不同侧面接触教学内容,达到教学要求的同时,拓宽了知识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在“生物的进化 历程”中,化石的概念,比较抽象,化石种类不好掌握,我从网上收集大量的说明动物遗体化石如鱼的,大象的,蜻蜓的,三叶虫的等,同时出示恐龙蛋化石和动物 脚印化石,播放化石形成过程及种类的视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下总结出化石的概念,并且印象深刻。

2.变静为动法

例如“花的受精过程”,可以设计成一个动画过程:花粉粒落在雌蕊柱头上,一会儿,开始萌发,花粉管先伸出一点点,随后慢慢地生长、伸长,在花粉管中形成的两个精子也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而往下移动,并随花粉管从珠孔进入而伸入到胚珠中。接着两个精子 从花粉管出来,分别与卵细胞和两个极核融合,此时,旁边的注字改为受精卵和受精极核。在这—过程中,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直观,所 以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就变得比较容易。

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教学内容中,其功能是一难点,学完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后。接着放映有关草履虫的功能的FLASH动画。从消化,排泄,生殖,呼吸各个方面演示一遍,最后提问归纳总结,这样使肉眼无法看清的草履虫,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另在“血液循环”“气体交换”等课中同样使静变为动态,多媒体课件的生动形象的画面和问题情景的设置,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不随意注意,而且可以激发并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3.以视频资料作为小结和知识的延伸

在课堂知识点较多,课堂过程比较复杂的课型的小结上,可以采用此法。如“空中飞行的动物──鸟”一节,整个探究过程涉及到知识较多,繁杂,在最后的捋顺问题上,通过放映视频,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反馈练习

可以灵活制作,题型多样。比如,在课件中制作按钮,每一按钮动作之后都有一定的问题。或者教 师在选择题的课件中,通过选项按钮的设置,待学生答错,则提示“答错了,请重选”激励学生,待学生答对了,则提示“您答对了,请再接再厉”以示鼓励。将枯 燥的内容变为形象生动的画面,图文并茂,使得教学在一种友好、或者说是游戏的气氛当中进行,不但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而且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使教师 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高效轻松的复习方式

生物的许多内容都是需要反复理解和记忆的,一单元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必须组织学生从不同角 度练习不同形式的习题,使学生掌握和运用已学的知识。利用课件:(1)用投影片浓缩单元教学内容。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2)用幻灯片显示重点、难点或易 出错之处。(3)采用笔、口、幻灯片等多种形式结合进行练习。(4)设计小型书面测验题进行教学反馈。这不仅大幅度降低了教师的工作强度,而且极大地提高 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堂反思

教学活动过程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课件本身的缺点会不断显示出来,及时的调整和补充也是对课程的丰富和完善。

浅谈朗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11

一、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语言的过程,更是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朗读课文”是很受学生喜爱的一个教学环节,特别是对于有着浓厚感情或是能进行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的文章,学生尤其喜欢。这样不仅使学生很快掌握了课文的内容主旨也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和语言组织能力。比如课文《包公审驴》讲的是包公运用智慧,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的破案的故事,课文的对话极多,这样,我在教学时就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征。再通过课本剧表演让学生进一步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实践证明,这样的课上下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发展,课堂气氛活跃。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于语文课的学习充满了兴趣,都期待着下次语文课的到来。

二、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可以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课文准确地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趣等,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地感受,自然而然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激起学生情感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了良好的语感。

三、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当我们学习一篇文章,一首诗歌或一个精彩的片段时,一开始并不能够理解其含义或感受其文笔的精彩。但是只要它们时进浮现于学生的脑际,成诵于嘴边,就自然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想象联系起来。这些东西就会丰富他们的思维材料,于是使他们慢慢的学生欣赏一篇文章,一首古诗,一个精彩的片段。有时甚至可以对一篇文章顿悟其义,产生灵感。

四、朗读能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等思维能力

中学的语文教材,大部分语言优美生动,蕴含的内容比较丰富,在教学法,更应以读代讲。通过朗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水到渠成,从而也使学生对语言文学的感悟能力得到提高。最關键的,是能够使学生掌握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的方法,不少学生能在读中发现问题,并且努力去解决,这对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大有益处。

五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山中访友》一文时,结合课文描写自然景物的特点,我首先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同时,展示出元阳哈尼梯田的美丽风光摄影,教师用绘声绘色的朗读,结合“山中”这一关键词,把课文中的景物与梯田作比较,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美,同时,也感受到“人间仙境”哈尼梯田的奇观,以此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唤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领略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浅析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12

关键词:朗读,语文,重要环节,培养能力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语感,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目前, 语文教学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我认为要适应这一趋势, 应该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尤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朗读”更应受到一定的重视。对于初中生来说, 由于他们年龄及阅历所限, 对感性知识的接受能力仍大大超过对理性知识的接受能力, 所以要提高初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就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的思维融入课文的意境中去,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朗读是实现这一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

那么, 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到底有哪些作用呢?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朗读有利于传递情感

从某种意义上说,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情感活动过程, 它一刻也离不开情感参与。这种情感, 包括教材所包含的作者的写作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学生的学习情感, 三者的融会贯通, 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仅要求教师教学时有充沛的感情, 更重要的是要把这种情感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并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参与, 来正确体会教材所蕴含的情感。教材中大量的白话文, 学生大多能懂, 但是这个“懂”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 许多学生无法对作品产生共鸣, 如果能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 那么学生就会理解这个问题。例如反复让学生诵读记叙文则易于使学生通过有声语言, 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 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时, 我先让学生“看”课文, 结果学生对文章并没有什么感触, 甚至有学生对“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的描写感到好笑。于是我再指导学生调整情绪状态, 进入角色去朗读课文, 对关于父亲背影的一段描写, 反复诵读, 反复体会:“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读着读着, 学生的脸色庄重了, 声音低沉了, 文章中的父子深情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学生, 有些学生因此想到了炎热的夏夜, 祖母为“我”摇扇使我入睡;有些学生想到了每个冬晨, 母亲为“我”准备早餐……一直以为是理所应当的事, 此刻才体会到其间包含了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可见, 朗读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情感, 体会文章情感的丰富性。

二、朗读有利于知识的传递

有些语文知识通过课文的朗读可易于学生理解掌握。一般来说, 在各种文体中, 记叙文注重一个“情”字, 文章往往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因此朗读时感情、语调较丰富;说明文注重一个“知”字, 课文强调科学性、知识性, 不受感性认识支配, 故朗读时宜采用平实的语调;议论文突出一个“理”字, 强调行文的雄辩、有力, 所以朗读时要注重气势, 语调严谨。朗读可帮助我们传递各种文体知识。

如《影子的故事》是一篇说明文, 但它是由故事生动引出科学知识, 让学生体会记叙笔调的生动与说明笔调的平实在朗读时语气的不同, 来加深理解记叙与说明的区别。又如, 在教《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 通过最后一段朗读, 可帮助理解抒情与议论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前半部分用一组排比来描绘祖国人民在和平环境中幸福生活的图景, 这里是抒情, 故宜用轻松、舒畅的语调;后半部分表明观点, 激发读者应该去热爱我们的战士, 朗读时语调气势要加重, 较为严肃, 速度稍快。

三、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语言能力, 而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语感的强弱, 所以培养学生语感是中学教学的重点之一。培养语感有多条途径, 朗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在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中, 许多老师比较重视“讲”, 认为与其让学生多读, 不如自己多讲一些。其实, 多数课文是学生基本上可以读懂的。况且语文学习是重过程而不重结论的, 正如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把文章的层次、段意、中心思想这些结论, 或者说这几条“鱼”送给学生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 提高他们的“捕鱼”能力。所以, 与其多“讲”, 不如让学生多读读、多念, 自己从朗读中去体会、去领悟。叶圣陶曾说:“吟诵的时候, 对于探究所得的, 不仅理智地了解, 而且亲切地体会, 不知不觉间, 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生只有通过对课文的熟读精思, 才能领略文章丰富的内涵, 欣赏到文章特有的美, 从而提高语感, 进而提高语言能力。

上一篇:食堂管道天然气管理制度下一篇:电影片名翻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