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学生朗读教学

2024-10-04

浅谈低年级学生朗读教学(共11篇)

浅谈低年级学生朗读教学 篇1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感情朗读

金陵镇中心小学 刘达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朗读本身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朗读过程中要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课文(包括词句,段落,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和情绪。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其中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毫无疑问,这大大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体味。朗读还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等,使其对字、词、句获得整体的感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朗读时的情感。

一、首先要会读,读得正确,读得通顺、流利。

课堂40分钟,我们所要完成的任务是很多的,时间是非常紧促的,我们利用课堂让学生熟悉课文,对学生作适当地指导是可以的,但如果完全凭借课堂的时间,让学生把课文从不会读到会读,从会读到有感情地读,这是比较困难的,基本上也是很难实现的。这除了时间的原因外,还有现在的课文大部分已有一定的难度,比较长,和学生个体之间水平的差异。因此,我注重让学生在课前的朗读预习。在课堂上我又通过听录音,范读等,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整体的印象。再让学生结合读课文自由学习生字,为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自由读,小组读,比赛读等,使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正确,读流利。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轧实的基础。

二、把感悟到的说出来,点破那一层蒙笼的情感之纱。在生活中学生都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但在学习中,他们对课文的情感的体验是不足的,而且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发挥部分学生的优势,让他们把从朗读中体会到的那一份情感说出来,取长补短,带动其他学生对文本中情感地体验,使那些对文本中的情感体验不够明了,或暂时还没有体会到的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有利于全体学生把这一情感更鲜明地表现出来,为感情朗读课文指明方向。

三、创设情境,宣染气氛。

情感并不是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说有就有,说无就无。它需要感染,需要激发,它具有共鸣性,它可以随着环境气氛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感情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在班级里宣染适当的气氛是非常必要的。例如:让学生看课文的动画展示,介绍一些课文的时代背景,请学生分角色朗读或演一演,也可以请学生说一说或想象一下类似情况下的心情感受,当然,教师的感情朗读是一种有效而常用宣染气氛、感染情绪的好方法。

四、学会给课文画表情。个人经过实践,觉得给课文画上“表情”的方法就比较有实效。在上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23假如》时,我心里又犯难了,又是一篇诗歌,而且感情变换比较多,梦想的期待愉快,现实的难过悲伤相互穿插。虽然词语有体现,比如“红红的太阳、快活地成长、好吃的谷粒、奔跑、游戏” 等都是非常让人开心的事情,“寒冷的北风、缩着身子、叹息、苦苦等待、饿得哭泣”等是比较沉重的。单独看这些词句学生理解并不难,读出感情色彩也不难,但是诗歌整体来读,学生转换感情语气就容易卡壳,读来都是一个语气。早读课下课后,我思来想去,本课并不难理解,词语还是较浅显的,学生都理解,感情基调也明显,为什么总是读不出语气呢?再看到一些奖励孩子的带有笑脸的贴纸,灵机一动,为什么不可以在课文词句旁边标出表情呢,让人一看就清晰明了词句传达出的感情。于是我马上重新设计了课件,先出示相关词句,再出示很大的表示心情的符号。接下来的教学,全新的体验让我兴奋满怀。

师:同学们,红红的太阳是什么样的呢? 生:很鲜红,像苹果那样红。师:回答的真好,(相机出示带着笑脸的红红的太阳、苹果)红红的太阳就像一个大红苹果(可以指导学生用“像”来说一句话)红红的太阳还让你想到什么呢? 生:火

师:火给我们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呢? 生:温暖、暖洋洋的、舒服„„

师:对呀,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就不怕冷了,小树就能怎样地长呢? 生:快活地长、快快地长„„ 师出示“快活”,再放上大大的笑脸,让学生在这一句诗旁边画上笑脸。师:看到笑脸,我们应该怎么读呢?(学生很快能答出语速,语调等。)

同理再指导学生在表示难过的诗句旁边画上难过、失落的表情。再整节诗串读,语气感情就都出来了,老师没有需要多次提醒。

整首诗通过画上符号表情,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同时也让诗歌更像一幅生动形象的画,也许在孩子的眼里、心里变成了一部会动会说话的动画片,让他们更乐于去接触文本,更愿意去与文本对话。对于孩子,这是多么新奇的一次语文课,似乎又像美术课,尽量发挥孩子的天性,给他们一个属于自己的探索世界,全程纪律特别好,课堂氛围活跃。形象思维活跃的孩子,多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我想师生教学会更顺利,更快乐。

五、教师发挥领头羊的作用。

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朗读技巧、朗读能力是比较欠缺的,但他们的模仿能力和表现欲望是特别强的。因此,教师应注重范读的重要性,发挥在朗读时的领头羊作用。

当然,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带头作用,榜样示范作用,并不要求学生照搬照抄,囫囵吞枣。模仿也应带有自己的特色,发展自己的个性。这时就需要个别读,比赛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也让学生互评互学,不断提高。

这是我对培养学生感情朗读地一点想法,一点体会,一些还是我正在努力的方向,也许很不成熟,也许有许多不当之处,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让我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阅读教学朗读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找对学生喜欢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坚持练习,长此以往,相信一定会有成效。

浅谈低年级学生朗读教学 篇2

一、做好预读课文, 为学新课扫清障碍

每次预读课文时, 我都要求学生认真地把课文读两遍, 并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一遍, 把课文读正确。对于不会读的字, 要通过查字典或问别人知道读音。第二遍, 把课文读流利。对于读不通、读不懂的长句进行反复读, 直到读通、读懂为止。然后, 我会告诉学生读完后举手向老师示意, 多余的时间还可以练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优美的段落, 以备展示。在每次预读的过程中, 我总是密切注意学生的动向, 谁拼出了一个词, 谁读通了一句话, 谁读得最响亮……我从不吝于表扬。当那些充满赞誉的表扬传遍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时, 被表扬的孩子在得意的同时会更加努力地去读书, “精神溜号”的学生也会赶紧拿起书来努力地拼读。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 学生从不愿意读到自觉读, 从被动观望到主动参与, 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的朗读能力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

二、重视范读课文, 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读书处于初步的学习阶段, 他们的模仿能力极强。教师声情并茂、有声有色的范读, 能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去, 不仅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还调动了他们学习课文的积极性。例如, 《从现在开始》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第一个上任的是猫头鹰。他想到自己成了‘万兽之王’, 神气极了, 立刻下令:‘从现在开始, 你们都要跟我一样, 白天休息, 夜里做事!’大家听了议论纷纷, 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 只好天天熬夜。一个星期下来, 动物们都叫苦连天。”让学生朗读时, 我告诉学生应该把猫头鹰的话读得神气十足。可连续指名几个学生进行朗读, 都不令人满意。于是, 我进行了示范朗读, 没想到, 学生竟模仿得惟妙惟肖,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掌握朗读技巧, 真正学会朗读课文

1. 朗读课文先要读准字音, 这是朗读好课文的关键所在

在每学一篇新课文前, 我都注意用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将难读字、不易读准音的字, 或请教老师, 或请教同学, 将字音读准, 这样学生才能朗读好课文。

2. 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之上, 进一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课文

例如, 课文《清澈的湖水》描写了湖水的清澈与湖面的美丽, 主要体现在文中“湖水像一面镜子, 映出了蓝天、白云, 还有变幻的山峦。”学生知道这句写出了湖水的美, 但却总也读不出美的感觉。于是, 我就请学生闭上眼睛, 一边聆听课文录音, 一边想象看到了什么。学生听完课文录音后, 有的说看到了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有的说看到了连绵起伏的山……紧接着, 我就让学生带着想象中的这种意境再次读文, 学生就能把赞美湖水清澈的感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3. 朗读时, 根据文中的故事情节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来指导学生注意语调的把握

语调是指朗读句子时声音的高低升降变化。朗读时, 如果语调把握得好, 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 听起来便具有了音乐美, 这也能更细致地表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如《小柳树和小枣树》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喂, 小枣树, 你怎么不长叶子呀?你看我, 多漂亮!”从这一语句中, 我们了解到小柳树很骄傲, 看不起小枣树, 因为在春天到来时, 它抽出了嫩叶, 而小枣树还是光秃秃的。在指导这一内容的朗读时, 我先让学生了解到小柳树很骄傲, 接下来在我的范读后再指导学生朗读。“喂”字应读高升调并稍微拖长, 表示讥笑;“小枣树”读降抑调;“你怎么不长叶子呀”语调逐渐升高, 并且“不长叶子”读重音;“呀”字升高并拖长;“你看我”语速稍微快些;“多漂亮”语速稍减, 并且语音重而有力。在指名学生读时, 听着他们那动情的声音, 我的心不由一阵激动与暗喜。

四、指导朗读课文, 注重形式的灵活多样

指导朗读, 光在朗读技巧上进行指导是不够的, 还要注重形式的灵活多样。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1. 分角色读

朗读方式要因文而异, 一般来说, 人物对话多的课文, 宜采用分角色读。例如, 在学习《坐井观天》一文时, 我让学生在情境中分角色朗读, 并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它们的心理、情感。这样学生朗读起来不但饱含着深情, 而且还极富情趣与感染力, 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和谐。

2. 配乐朗读

在朗读过程中, 如果适当地运用听觉艺术来渲染气氛, 对激起学生情感共鸣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文章在音乐的渲染下, 会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永久的鲜明印象。同时, 学生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而喜爱朗读, 自觉朗读, 并能读出感情。如《纸船和风筝》一课, 在朗读时, 我选用了一曲感情基调与课文相适应的乐曲来进行配音。音乐响起, 学生那动听的读书声和着舒缓轻盈的乐曲形成了独特的音乐美, 极具感染力。此时, 学生不仅品尝到了朗读的无穷乐趣, 而且还从中受到了美的熏陶。

3. 加上动作朗读

低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边朗读边做动作, 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如《笋芽儿》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笋芽儿被叫醒了。她揉了揉眼睛, 伸了伸懒腰, 看看四周仍然是一片漆黑, 撒娇地说:‘是谁在叫我呀?’”学生连读了几遍, 依然是索然无味。见到如此状况, 我进行了范读, 读到动情处, 还情不自禁地加上了“揉眼睛、伸懒腰”的肢体动作。真没想到, 就是这几个动作竟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当我再让他们读时, 好多学生竟都兴趣盎然地表演起动作来, 而且读得特别投入, 有滋有味。

4. 借助插图朗读

课文插图的作用是绝不能忽视的, 因为大部分插图都饱含着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例如, 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 我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上的插图, 然后再说说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由于这些插图就是一个个故事情节的体现, 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 并且富有想象力。紧接着, 我让学生读课文, 看看课文是怎样写小蝌蚪找妈妈的。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 学生读起课文来就很容易进入到相应的情境中去, 对朗读课文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5. 表演读

小学生好动、爱表演, 在表演时能全身心投入, 这时他们的想象力最丰富, 对课文内容和所表达的感情能用心体会。因此, 边演边读就成了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好方法。例如, 教学《比尾巴》一文时, 为了让学生融入到故事的情境中, 我让学生戴上小猴、小兔、小孔雀的头饰, 边朗读边体会这些小动物的动作、表情, 再把它们表演出来。这样, 学生越读越爱读, 越表演越有劲头。不知不觉, 学生在表演中就对朗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五、适时“创新”课文, 敢于根据理解“改”课文

有些课文, 如果把语言或标点略加改动, 学生读起来就一定能感觉到浓浓的情感。例如, 我在讲《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时, 学生总也读不出对植物妈妈的敬佩之情来。于是, 我大胆进行了创新, 在课题中加了一个“真”字, 把课题变成《植物妈妈真有办法》, 没想到这么一改, 学生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读得棒极了!

浅谈低年级学生朗读教学 篇3

关键词:朗读兴趣; 培养; 朗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064-001

《新课程标准》指出:“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说明了“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用重大。学会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好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听故事,激发朗读兴趣

初入学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特别喜欢听故事,为此,我每天中午抽30分钟时间,给孩子讲故事。只要我一说:“接下来的时间,故事大王要来讲故事啦!”孩子们马上会安安静静坐着听故事。对于故事内容,也有针对性的挑选孩子们十分熟悉的故事,如《青蛙王子》《狼和七只小羊》《哪吒闹海》等,读时注重感情色彩,时而激情澎湃,时而低诉音弦,做到声情并茂,学生常常听得如痴如醉,下课铃响了还意犹未尽。曾有学生说:“老师,这个故事我听了不知道多少遍了,为什么你讲的感觉就不一样呢?听了还想听。”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原来自己所熟悉的故事能变得那么精彩啊,学生们就能从中感受到朗读的魅力。还有学生说:“老师,我能不能也当一回故事大王啊?”我笑着说:“好啊,你认真听,好好学,努力练,也许下次故事大王就是你啦。”我想,这就是我要的效果: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拍手读儿歌,触摸朗读的门槛

光有兴趣远远不够,低年级孩子刚刚接触朗读,很容易拖调,即使老师给予纠正,但不一会儿就会再现,所以在教学拼音时,我把每一课的拼音用儿歌的形式,让学生拍手打节奏读。如教学iuü时,我带领孩子一起拍手读儿歌:小蚂蚁,要过河,乌龟伯伯把它驼,鱼儿见了笑呵呵。学生手、嘴一起动起来,精气神特别足,儿歌读得琅琅上口。有时课外练习中有小儿歌,很多学生也会边读边拍手,因为他们很喜欢这种简单的朗读形式。

三、借助文本语言,指导朗读训练

当大部分同学对朗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全班就会形成一种浓郁的朗读氛围,这时教师就趁势教给学生读书的“金钥匙”,变“我要读”为“我会读”。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文本进行朗读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

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时,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初读感受,学生对小松树的印象最深,都说小松树很没有礼貌、骄傲。接着,我让学生找找小松树说的话,请同学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并讲讲这样读的原因。学生有的把“喂”加重了语气,读出它的不礼貌,有的把“长得多高啊”加重语气,体现出它的骄傲,还有的把“你呢?”加重语气,说明它一点儿都看不起大松树,各有各的道理,经过一整合,小松树的话读得像模像样。但是,我认为小松树的这句话并不只有这一种朗读,我请学生把描写大松树和小松树生长位置的第一自然段读一读,再读读小松树的话,看看还能怎么读?学生一开始满脸疑惑,一遍不够再一遍,终于,有位学生说:“老师,我觉得‘喂,朋友。’读时可以响一点,拖一下调。”“为什么呢?”“因为小松树长在山上,大松树长在山下,距离比较远,就应该这个样子说话。”“你能示范一下吗?”学生立刻读了一下,顿时,很多同学情不自禁地点起了头,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

又如远离学生生活的古诗《悯农》,学生无法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悟这首诗的内涵,这时,我先通过部分字词的点拨,如:粟、四海、闲田,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意,然后再配三幅图:春天辛勤种庄稼图、秋天大丰收图和课本插图的农夫饿死图。学生看后只一遍就读出了古诗的意境。由此看来,学生的朗读能力很强,我们应扶放结合,采取适当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当然,由于各种因素,低年级学生在朗读中有发音不准、唱读、漏读等现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想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基础,教师必须确保学生能把字音读准,然后找出学生在朗读时容易读错的字词句,指导他们读准、读顺。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等句子的不同读法,掌握好朗读中句子的停顿、声音的轻重缓急高低升降。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四、注重评价鼓励,巩固朗读习惯

低年级孩子做事常常三分热度,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的进行评价鼓励。因为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继续坚持、好好朗读的强烈动力。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恰当的点评,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朗读好的同学,可以说:“读得真好,听得出你把自己的感悟放进去了。”“我们班又多了一颗朗读之星。”……给予他们肯定和称赞;对于胆小内向的学生,可以说:“如果你读得响一些,让全班同学都能听到你的声音,那你会得到更多人的赞美。”……给予他们信心和胆量;对于读错的学生,可以说:“虽然这句话读错了,但老师和同学们都很佩服你的勇气,再读一次,好吗?”……给予他们面对失败的勇气。适时的点评,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效果。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新课标规定的基本的语文课程目标,是公认的从事语文教学的根本手段,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长期而稳定的重要作业。让我们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让无声的文字变成一句句动听的话语、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浅谈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篇4

朗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基本功,是帮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方法,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真切感受课文内容的有效途径,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情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和朗读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学生要做到“喜欢阅读,感到阅读的乐趣”“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学生朗读的启蒙老师,应当如何帮助孩子们实现朗读达标呢?我的体会是:

一、适当运用多媒体手段,视听结合,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朗读内容

对课文内容的正确理解,是有声语言准确、生动表达的基础。有时孩子们朗读不好,其主要原因是对课文内容缺乏体会,理解不到位。运用多媒体,加强形象感知,效果明显。比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中第一句,“下雪啦,下雪啦!”,这对于南方从未实地见过雪的孩子来说,无法体会到下雪的那种新鲜、欣喜的感受,朗读时就缺乏小孩那种天真惊奇的情调。借助多媒体演示,结合老师的范读与画外音的描述,寓情于景,孩子们自然读得有声有色。

再如,《一个接一个》的第一段:“月夜,正玩着踩影子,就听大人叫着:‘快回家睡觉!’„„”孩子们往往会读成:“月夜正玩着踩影子,就听大人叫着:‘快回家睡觉!’„„”明显,他们中的很多人不理解“月夜”,以为”月夜”是一位小朋友的名字呢。孩子们看了视频,很自然就理解:月夜,就是有月亮的夜晚。“瞧,在深蓝的夜空中,挂着一轮明月,几个小朋友在院子里玩得正开心呢!”孩子们犹如身临其境,朗读的激情马上就调动起来。

二、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读悟互动,把情感自然融入朗读之中

低年级学生阅历浅,感悟能力比较弱,对思想感情的表达缺乏丰富体验,这是孩子学习朗读的一大难点。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边读边想,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放飞想象翅膀,学会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朗读之中。常用方法有两种:

一是情景引入,提示学生边朗读边想画面,在头脑中“过电影”,这往往要比让学生观看视频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而且还能达到“口脑并用”的效果。如,在《小小的船》一文朗读中,有时会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美妙夜空中的月亮与星星,感受星空的神奇与宽广,把孩子天真的表情带入朗读的音色与节奏,使稚气的童声更富有渗透力。

二是提问引入,选择“易燃点”连续发问,通过孩子们的体验分享,打开想象空间,引发情感共呜,把朗读激情充分调动起来。《夜色》一课教学时,设计了一连串的提问,让孩子们在回答问题中酝酿朗读情感。我问孩子:“你们谁也有和文中作者一?拥奶逖椋?胆子小,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许多孩子举起了手,我继续追问:“害怕的时候怎么办?什么感觉?”许多孩子回答:“害怕的时候闭上眼睛,但睁大眼睛就不怕了。”“我会抱紧妈妈,一想有妈在身边就不怕。”“我会把头钻进被窝。”„„孩子们通过交流自身体验,在朗读时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就自然地流露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三、强化学生的语感训练,听读并重,力求读得干净利落有感情

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识字比较少,很少有阅读基础,刚接触一篇课文时可能会碰到许多生字,很难较快地将课文读准确,往往不懂句子的连贯与停顿,经常出现朗读不流畅、断句不恰当等各种问题,这是较普遍的现象。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强化语感训练。通过语感训练把握好音韵、节奏、气势,使孩子们朗读得干净、利落、有感情。

首先,要求学生把句子读正确。在孩子朗读的起步阶段,允许他们“点读”,一字一句地读,做到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结巴、不重复。要让他们在读书的时候语速略慢一些,多读几遍,读得既准确又流利,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

其次,引导孩子学会用耳朵听。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准确感受每个字词的音韵、每个句子的语调,并在听觉比较中学会准确发音。如:《四个太阳》中有句“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这里的“了”“的”都要读的轻,短,音节不能拖,同时“个”“在”也不能重读。许多孩子对轻音把握得不好。老师在示范正确读法的同时,还故意用比较夸张的种种不正确读法,给孩子们作对比,让笑声充满课堂,效果自然就好。有时会请两位同学分别读同一个句子,让其他同学竖起耳朵听,并发表意见。“这里有个逗号他没停顿”“这里不能拖音”„„大家相互指点,学习热情高,进步快。

再次,指导学生用心用情读。朗读,强调读,只有用心用情读,才能读出美的音韵、节奏和气势。最有效的办法是选择课文中某些精典句,进行深入“解剖”,逐字解读,分节示范,唤起孩子的语言灵感,加深精确记忆。比如上文提到的“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这句话,要真正读出韵味、气势来,并不容易。因此,在老师范读时还可以让孩子拿起笔来一边听,一边在书上做标记: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同时告诉他们,这里的斜线不等于逗号,朗读时既要做到“气”不能断,又要掌握好语气的轻重快慢,让孩子们自己试着读一读,讲台上的老师犹如一位指挥家,用手势、表情引领大家读出不一样的感觉,语言的抑扬顿挫也就脱口而出,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大为增强。

四、做好个性化评价,鼓励为主,不断激发学生的朗读潜能

学生练习朗读过程中,老师要认真聆听,仔细观察,敏锐捕捉,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缺点,对朗读做出客观的评价,以利学生再接再厉,不断进步。因此,老师评价不仅要充分肯定优点,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还要指出不足,适当点拨,明确改进方向。孩子胆子小,缺乏锻炼,有时怕朗读不好,不敢大声读,生怕表现不好让同学笑话。所以老师这时候要用“放大镜”看孩子朗读中的优点,应以鼓励为主。这里,要注意两点:

一是老师用“好!”“很好!”来作简单笼统的评价是不够的,这样可能对孩子帮助不大,他们更需要有针对性的鼓励。如:“你的吐字非常清楚,听起来真舒服。”“你读出了标点的停顿,大家向他学习哦。”“哇,读得很有节奏感,大家用手当“快板”为他伴奏吧。”这种简单直接、量身定做的评价语言,会把孩子们的朗读内驱力充分激活起来,使他们越读越爱读。

二是尽量避免对孩子进行直截了当的批评,应从鼓励的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希望,这样既能保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不足、该怎么努力。如:“你比昨天进步很大,如果读得更流利一点,那就非常棒了!”“她的读书姿势特别好,挺精神的,如果能把轻音读得更清楚一点,那就更完美了。”聪明的孩子们会很高兴地接受老师的这种点拨,努力去发掘自己的朗读潜能。

五、开展课外朗读活动,内外配合,为孩子学习朗读创造良好环境

浅谈低年级学生朗读教学 篇5

摘要: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重要目标之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可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音韵之妙、意境之美, 又可促进学生有效地内化语言。这对于推进课改, 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是十分有益的。所以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亟待探讨的关键问题。

关键字: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朗读水平;小学生;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学习者必须要能心悟其情, 并能以声传情。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 语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教会他们掌握这个工具, 更要重视其所负载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所以,语文教学, 语言应当是本体,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核心, 离开了语言这个本体, 去挖掘文本所负载的思想内容、美学意境等方面,那是舍本逐末。而引导学生感悟语言, 品味语言, 培养语感, 才是当前语文课的根本, 而朗读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方法。

当前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二三学段中对朗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得紧紧围绕着这句话。本文就是以此为切入点,谈谈如何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朗读首在“实”

朗读的首要要求就是学生能够正确无误地朗读课文。在这方面,教师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共性要求。这就要求在朗读教学中要明确正确朗读课文的要求:

(一)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

首先,就当前的小学教育状况,大城市的小学教学已经基本普及了普通话教 1

学,可在一些偏远的山区,还是有部分教师用方言给孩子们上课的现象出现。这就需要教师以身作则,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其次,在学生朗读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大声地读,这样,有利于学生打开口腔,更容易纠正他的发音;最后,要求学生读的时候不要急,一个一个字地读好,要吐字清楚,不能含在喉咙。

(二)读准字音, 做到语音正确

正音的问题是朗读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基础,在朗读时, 如果语音不规范、不纯正, 口齿不清楚, 不利索,往往会发生音变, 或者变成另外的词,或者变成模糊不清难以理解的词,若是要读“南瓜”,但是学生n、l不分,就会读成“lán guā”,那么听众就会产生异议, 将词语理解错。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

1、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方言和普通话会有相似之处,有些当地方言与普通话属于基本音一样,但语调不同,这类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留意,适时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所犯的错误。

2、轻声。在朗读教学时要经常加以辨析和指导, 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字的读音规律。如小学阶段会出现的“衣服”、“玻璃”、“玫瑰”等这些轻声词语就要要求学生读准。

3、儿化音。这也是指导学生朗读关键的一步,儿化音的读法就需要教师时时训练,让学生知道儿化音读音的规律,小学阶段常出现的就有“哪儿nǎr”“大伙儿dàhuǒr”“泪珠儿lèizhūr”等,把儿化音读准会让朗读更好听。

4、多音字。多音字的读音就要求学生要看词语的组合,来辨别它的正确读音,这方面教师可在课文讲解中加强,使学生知道这些字在不同组词下的不同读音。

(三)语句完整,句读清楚

语句完整就要求不读破句,不丢字、不倒字、不添字。这个方面就需要教师在培养学生朗读习惯和聆听学生朗读的时候要有耐心,一旦发现学生有丢字、倒字、添字的想象一定要及时纠正,让学生养成朗读时保证文章语句完整的习惯。

另一方面,字音正确、句读清楚是再现作品的基础。句读表达不清楚, 朗读也就很难正确再现作品内容,甚至还会颠倒原来作品的意思。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朗读前先要让学生理解课文,不能在该停的地方不停,不该停的地方却停。

朗读的“实”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多下功夫,时时训练,日积月累,让学生的朗读达到“实”的要求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二、朗读次在“畅 ”

当学生能够准确地朗读课文的时候,第二梯度的要求也就是流畅地朗读课文。

(一)避免几个朗读误区

1、有口无心地读

这种朗读缺乏目的性,不切合实际。教师在要求学生朗读的时候,一定要用任务型的教学,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样才会有效果。

2、只求速度,不求质量地读

这在教师要求学生朗读的时候就在跟学生说清楚,是又流利又准确地朗读,不是只求速度而不求质量,这是学生朗读中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

3、只求形式,不求实效地读

这是部分老师没有深入理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造成的,课堂上盲目要求读的形式多样化,在一节课中齐读、指名读、默读、轻声读都一一顾及, 却不管是否有这个必要,朗读的形式设计一定要因课文不同而设计。

(二)变换朗读形式,激发兴趣

1、集体齐读。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虽有营造声势、烘托气氛之妙用, 但也是“滥竿充数” 和产生唱读的温床。所以次数不能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

2、分组读。可全班分为几个大组,进行分组接读。

3、分角色朗读。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特别愿意走进文中的童话世界,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文作一些简单的道具,激发学生兴趣。

4、竞赛式朗读。小学生都喜欢竞赛,而且很有好胜的心理,利用竞赛式朗读可以激发他们的参与度,可以组与组之间,也可以个人同个人之间比赛。

5、表演式朗读。一种是分角色表演式朗读,如《狼和小羊》这类有鲜明人物性格的文章就可用这种形式。另一种是动作式表演朗读,如《小兵张嘎夺枪记》这类动作型描写的文章就可用这种形式。

6、配乐朗读。这种朗读主要是通过合适的音乐来渲染气氛,以情感情。像《桂林水平》这类写景的优美文章就适合配乐朗读,更能感染学生投入到当中。

以上的这些朗读形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不用的文章需要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 让它们各尽所能,以优化朗读教学。不用形式的朗读其目的都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达到同样的目的——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朗读贵在“情”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称之为“美读”,“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美读如赋予作品以生命, 以美读通情, 以美读传情, 以美读激情, 激发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看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 与作者感情共鸣, 心灵相通, 将那种不可言传的情感“言”出来。这才是朗读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个方法指导地把握一个过程,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理解文章、把握基调——以声传情、再现文章。

(一)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一定的朗读技巧

朗读之所以会那么美就是因为文字的组合发音会给人一种抑扬顿挫之美。在教学中,多让学生感知语言,教师多引导学生,文章中哪些地方该停顿(/)、升调(↑)、降调(↓)、快速(→)、慢速(„)、重音(▲)、轻音(△)等。

(二)理解文章、把握基调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书读三百遍,其义自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握整篇课文的基调来进行朗读。

1、引导学生同文本对话,同作者对话

这方面也需要教师在分析课文的时候,分析课文所蕴含的是什么感情,作者想要传达的又是什么感情。如:《一只贝》蕴含的就是作者对这只可怜又可敬的贝的敬佩之情,学生只有自己把自己融入其中,敬佩这只贝,才会用声音传达出敬佩之情。

2、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进行想象

学生对于有些感情的理解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如《枫桥夜泊》这首诗,体会

作者独自一人漂泊在外,夜晚面对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他在想什么呢?把自己融入其中,面对同样宁静的江面。静静体会,再加上老师的引导,让学生想像、体会,只有学生体会了,学生才会读出感情,读出作者当时的惆怅。

(三)以声传情、再现文章

朗读训练不但要读出文本固有的轻重缓急,把握朗读基调,复活形象,引导学生读进去,还要根据文中的语句细细的品味意蕴,全身心地投入!与作者诚恳地交流,贴近读物所反映的生活,产生情感的共鸣和感悟的沟通,喜则笑、哀则哭、羞则面红耳赤、惧则手足颤抖、将文中的情感读出来,让书声带出情感。情感如山中清泉静静地流淌,同时,朗读又是情、文、声三者不断碰撞,发现和融合的过程,需要学生不断探寻,发现和调整,体会作者写作时的精神状态。悟得作者表现在文中的神气,唤起与节奏相伴的情绪,用最合适的声音形态淋漓尽致地表现文中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读的初始,一般会以五言诗的相对固定的节奏来处理停顿“低头/思/故乡”,但反复朗读感悟,读成“低头/思/故/乡”,更能表现思乡情深无处诉说的情感!

如何提高四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 篇6

张冬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三小学)

摘 要:四年级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通过对四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现状分析,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工作实践,认为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要把朗读训练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师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指导:朗读目的性要明确,要体现层次性;朗读要把握文章基调,要体现学生个性;朗读要有教师“导”的痕迹,要体现学生成长的过程。

关键词:四年级;朗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可以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受到熏陶感染;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积累,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叶圣陶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歌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四年级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因此,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要把朗读训练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形式,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

一、四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两个学期以来,我对四年级学生的朗读现状进行了一些分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长期而稳定的重要作业。然而,有些老师受新课程改革中“人文熏陶”“感悟体验”等新理念的冲击,对学生朗读基本功训练有所忽视,朗读教学华而不实。比如,有的只关注朗读形式的变化;有的侧重于朗读次数的增多;有的只灌输朗读的技巧;有的教师一切都围绕考试转;上面要求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也就练什么,功利化的目标指向使得阅读教学支离破碎,繁琐冗长,大大挫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应付考试,学生死啃书本,不愿涉足课外阅读,更不懂阅读方法。

四年级的学生百分之六十是农民工子女,监护人及其家庭对学生的阅读学习不够支持,学生阅读兴趣不浓,主要表现在:首先,大多数孩子没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其次,阅读面较为狭窄,人均占有课外书籍仅为一、两本,大多是作文书和学习辅助类书籍,儿童文学、科普类书籍和报纸杂志甚少。再次,阅读量少。根据我校调查,坚持课外阅读的学生仅占11.6%。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二、提高四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1.重视良好朗读习惯的培养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一个不可忽视的阶段,起着衔接作用,低段语文朗读教学主要是为了巩固识字、写字,而中年级开始过渡到初步理解、感悟。所以,不管是课内文章的朗读,还是课外文章的朗读,都要求学生认真仔细,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是朗读最基本的要求。同时通过各种激励性手段和经常性反馈评价,督促学生努力做到不错、漏、添、改字,尤其在初读时稍放慢速度但尽量不回读。鼓励是最好的催化剂,因此,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它能够增强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另外,不管是自我练读,还是读给别人听,要时时做到自然大方、情绪饱满。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朗读情况,及时发现并指出个别学生朗读时的不良习惯,如,指读、感情不自然、尾音短促等,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课堂上应给每个学生朗读练习与展示交流的机会。

2.朗读目的性要明确,要体现层次性

我们评价一堂好课,往往会关注课堂上是否有“琅琅书声”,可是往往忽略朗读的背后是否有人“滥竽充数”,是否有人“有口无心”,朗读中可能也有许多无效的劳动。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特点,在精心设计朗读教学环节的同时,更多考虑学生每一次朗读的目的意图,让学生在朗读中“读有所获”,不断提高朗读的质量,体现朗读的层层深入,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中可尝试体验性初读、感悟性品读和反刍性默读,分层次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这样不仅重视学生初始阅读体验,也是对学生主体的关注,而且也体现了阅读的本质状态和过程,更是在尊重学生生命活动的前提下,确保了语文课堂更加和谐精彩。体验性初读是阅读教学的开始,教师要了解的是学生在初读课文时的第一感受,最有效的方法是预习和交流。教师安排学生在课下对课文进行预习,即初学课文自由读。预习的要求可以包括四个方面:(1)读一读。要求借助拼音、工具书读通课文;(2)写出自己读了课文之后获得的感受(长短不限);(3)依据学生的体验性初读情况,教师可对本次阅读教学的目标、下一层次教学主题、教学切入点等作进一步的调整和准备。感悟性品读是阅读教学的深化,是关键阶段,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老师和同学观点、陈述的接受领会性反应,在情感上达到了与作者、课文的人物深刻、全面的交融。有疑处品读,明白其理。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有的课文可以鼓励学生质疑,在阅读、质疑、解疑、生疑的过程中层层深入,引导朗读,完成学习目标;(4)一篇课文学完了,还要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最后一次阅读,就是反刍性默读。它是阅读教学的总结阶段,也是深化、升华阶段,把感悟到的情感、老师讲授的知识点,通过理性的分析、阅读印证,积累成经验,形成自己阅读学习的技法。这是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过程,时间不要太长,但是环节不能少。

3.朗读要把握文章基调,要体现学生个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个学生对于文本都有着不同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理解要尊重学生个性。同样的,朗读作为学生对文章情感内省的.一种外现形式,自然也带上了个性色彩。情感朗读也需要以尊重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为前提。其实,学生朗读的投入程度与对文本的理解是成正比的,不应强求一致。在指导情感朗读中,教师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朗读水平、个性特征,引导他们“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一般来说,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朗读时能把握住文章的情感基调,就基本上掌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就能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朗读较好地再现出来,达到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七月的天山》,在备课时,应重点设计问题来进行优美词句的品读训练:文章写七月的天山,描写了哪些景物?请你把觉得作者写得最美的句子画下来,好好读读,想想你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七月天山的美。学生通过理解、感悟之后,如果能读好这些描写雪山、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景物的语句,课文的朗读也基本没问题了。

4.朗读要有教师“导”的痕迹,要体现学生成长的过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朗读无疑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于是乎,我们的语文课堂似乎寻找到了“救世主”――课堂以读为本,回归本真。甚至有人提出要“变着法子让学生一遍一遍地朗读”。更有甚者为了追求所谓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不敢提朗读指导,当然教师的朗读示范也就更别提了。综观当下的语文课堂,“读”领风骚,书声琅琅,这是好事。但问题是,由于误读了“课标”本意,朗读成了放任自由式: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你能用朗读把作者的某种情感读出来……这样的声音在时下的语文课堂上随处可闻,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时髦”。虽然教师在课堂上也注重了让学生评读,但大多仅停留在评价声音是否响亮、咬字是否清晰、音调是否有高有低、语速是否有快有慢、语气是否有轻有重等“浅表层面”上。由于大多教师不敢“理直气壮”地指导朗读,造成了学生的齐读“拿腔拿调”“拖沓刺耳”“有口无心”。每当早读时分路过教室,我的心里便憋得慌。新课标指出,朗读作为阅读教学中的“本”,究竟该怎样做到以读为本,在继承传统与顺应新理念中求得平衡呢?我认为,语文教师应发挥有效的朗读“导引”与“示范”作用,“光明磊落”地在学生个性解读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提升式的培养。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角色朗读、根据提示语进行朗读……

角色式朗读指导就如别林斯基所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言、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经常启发学生:“你要通过诵读把内心的感受传染给别人,这样的读才有价值。”以此唤醒学生沉睡的情感。角色朗读是学生最喜欢的朗读方式。读时,叙述部分可由老师导读,也可单独采用对话式练习。在教学《去年的树》时,分角色朗读小鸟和大树、门先生、树根和火柴的对话,这是学生最喜欢的环节。再如《称赞》《巨人的花园》的教学都可以用到。

有的教师对加提示语朗读曾进行了大胆的常识。教师在教学《去年的树》研读对话,训练朗读这个环节时,可先让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学生自然就找到了小鸟寻找大树时的三组对话,然后指名三个学生交流(媒体出示三组对话)让学生在小组里面分角色合作朗读这三组对话,汇报点评。而后让学生通过加提示语的方法练习朗读。如,《去年的树》中:“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你听。”(出示课件加提示语)熟读对话后,鼓励学生表演,师适时进行角色采访。这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小鸟和大树之间的那份真情,这种演绎朗读和情境表演等手段,利于学生体验小鸟当时的心情,实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零距离接触。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文本的特点,采取多种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朗读的质量,让课堂上回荡着琅琅的书声。

总而言之,朗读指导应成为“学生最爱”。若学生爱朗读,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已经成功了大半。如果真这样的话,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定将是另外一番图景:书声琅琅、情意绵绵、“濡化”悄悄、“语味”浓浓……最后我想说:重视朗读指导吧!教师有效的朗读指导是给学生一双发现的眼睛,搭建一座体验的桥梁,打开一个情感的世界,开拓一方思维的天地。

参考文献:

浅谈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有感情朗读 篇7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引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去朗读课文, 学会在朗读时推敲词语的含义, 把握段落的语意, 学会概括篇章的基本内容。每篇课文有着不同的情调, 教师要根据课文的体裁和题材, 引导学生读出课文的韵味, 读出课文的情调, 读出课文的神韵。课文的阅读是一种再创造, 包含了学生的体验与主观感受, 既然如此, 它对学生理解课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古人很重视朗读, 强调朗读成诵:“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古人的话不无道理。朗读的过程是一个感悟的过程, 作者的遣词造句, 语言形象生动, 结构的灵巧与精致, 韵律的和谐优美, 节奏的抑扬顿挫等等, 都可以通过阅读加以体味, 进而整体感知。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也是通过阅读体现出来的。

在教学过程中, 我十分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朗读时的情感的激发,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学会朗读, 要有感情地朗读

文章不是无情物, 它寄托着作者的思想, 表达着作者的愿望。所以, 对于每一篇文章, 教师都要指导学生朗读。首先要会读, 字音要读得正确。小学课堂一节课一般是40分钟, 除了教师对课文的讲解, 留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很是有限。况且学生单凭课上的时间很难读懂课文, 有感情地读更是困难。读得流利, 是对学生的朗读一个更高的要求, 课文中有很多长句子, 又很难理解, 加之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一上课马上朗读肯定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对此, 我加强了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前, 教师根据课文的内容、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水平, 制定预习计划, 对学生的预习提出明确的要求。这是学生熟悉课文的重要环节。在上课时, 我范读、领读, 让学生去感悟, 在教师的引导下, 再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读的方式也不要拘泥于一种方式, 单一的方式会使学生感到厌烦。可以教师范读, 也可以让学生听录音, 也可以课前指导朗读水平高的学生, 让他带领全班学生去朗读。多样的形式, 会使课堂朗读的形式丰富多彩。读, 要让学生把课文读得通, 读得正确, 读得流畅自如。有了前面的基础, 学生才会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会表达感情, 充分进行情感体验

情感, 往往给学生一种朦胧的感觉, 似乎盖着一层面纱, 需要学生去点破。在生活中,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情感, 但对于课文的情感体验并不深刻, 因为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文章的表达方式等等, 都制约着学生的理解, 影响着学生的朗读, 学生的情感也会受到影响。因此, 在教学中应发挥部分学生的优势, 让他们把从朗读中体会到的那一份情感说出来, 取长补短, 带动其他学生对文本中情感的体验, 使那些对文本中的情感体验不够明了, 或暂时还没有体会到的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有利于全体学生把这一情感更鲜明地表现出来, 为感情朗读课文指明方向。

三、创设朗读情境, 渲染朗读氛围

情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 它需要教师的激发, 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根据课文的内容渲染朗读的气氛。情感既看不到, 又摸不着, 说是什么样的情感, 需要在朗读中去体会, 需要教师去激发。教师在一定的朗读氛围中, 创设了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朗读情感, 才会引发学生的感情共鸣。同样一篇课文, 如果缺乏有感情地朗读, 只能是一滩平静的水, 荡不起一点点情感的涟漪。如果教师创设了适宜的朗读情境, 那么学生的感情就会随着环境气氛的变化而改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在班级里渲染课堂气氛非常必要。比如古代的寓言故事, 可以先让学生看课文的动画片, 让学生了解故事, 领悟大概, 这样他们就会发自于内心去朗读, 去感受。对于一些故事, 教师可以介绍一些课文的时代背景, 请学生分角色朗读或演一演, 也可以请学生说一说或想象一下类似情况下的心情感受, 当然, 教师的有感情朗读是一种有效而常用的, 渲染气氛、感染情绪的好方法。

四、发挥示范作用, 突出个人特色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 他们尚不具备朗读技巧, 朗读的能力还欠缺。很多学生只知道大声朗读, 或者模仿着教师进行朗读, 真正拿到一篇课文, 不知道从何入手, 更谈不上朗读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要做好示范, 让表现欲望强的学生带好头, 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当然, 教师只是起到一个示范作用, 并不要求学生照搬照抄, 囫囵吞枣。学生模仿也应带有自己的特色, 发展自己的个性。这时就需要个别读、比赛读等形式,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 也让学生互评互学, 不断提高。

低年级朗读教学浅谈 篇8

一、科学指导,奠定小学生朗读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的朗读提出了要求:学生在朗读时要正确使用普通话,并确保课文朗读的正确性;学生的课文朗读要流利且有感情。因此,教师要不断优化低年级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不但能够达到标准才能有所收获。第一,读准字音。课文朗读首先必须保证语言的准确性,因此教师必须要矫正学生的读音,并加强对学生的知音阅读训练,确保学生口齿清晰,为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完成课文朗读打好基础。第二,读出重音和停顿部分。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往往不能掌握长句子的读法,也不能掌握正确的停顿时间和位置,从而影响到了朗读的成效。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长句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停顿技巧。另外,教师还要强调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要注意重读和轻读的词语或者句子,从而使学生掌握课文中想要突出表达的词语或者句子需要重读突出。第三,读出语气和语调。朗读过程中语气和语调代表着对课文的理解以及情感的表达,这也是朗读过程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技巧。语气语调都是具有感情色彩的无论是喜怒哀乐还是爱恨惧恶都可以用相应的语气语调表现出来。教师要鼓励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加强自己的理解,在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的同时,还要加上自己的感情,带上情感的进行朗读才能够具备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语气语调,针对学生难以把握的句子或段落教师还可以采用领读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为学生打好了独到榜样,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精心选材,丰富小学生朗读资料

为了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在朗读的过程中不仅要能够读得准确和流利还要读出情感,教师要为学生精心的选择朗读材料,同时引导全班同学参与朗读活动,利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进一步强化朗读技能的锻炼,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打下基础。教师在组织分角色朗读活动的过程中为学生进行精心选材,需要遵守以下几个准则:第一,生活化。教师为学生选择的阅读材料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那读的过程中能够寻找生活中的样子,这样的道路材料也能够让学生快速的进入角色,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对文章中人物的理解,准确把握住人物的性格以及思想感情,提高分角色朗读活动的有效性,并以此为契机使学生对朗读技巧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比如,在朗读《我必须去》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简单介绍里面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李丹本来准备去敬老院为爷爷奶奶们表演节目的,但是在别人之前接到爸爸电话说带她去看马戏表演。李丹静下心来想了想最后选择不能失信于人,还是去敬老院表演节目,于是就放弃了观看演出的机会。教师可以用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类似事情,从而让学生体会角色的内心活动,使学生快速进入状态。第二,个性化。为低年级学生富有个性的课文进行朗读能够鼓励学生敢于展现自我,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角色分工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中的人物选择具有相似个性或者能够担当这一角色的学生,进而引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也要体现出角色个性。第三,趣味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其选择有趣的童话故事,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

三、重视范读,规范小学生语文发音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够完善,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占据主导位置,因此为了确保学生高效地完成朗读就需要针对学生的思维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朗读策略的设计。因此,为了满足学生的思维发展要求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教师要提高对范读的重视程度,采用科学准确的示范朗读方法,为学生营造形象直观地朗读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生动的范读具备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影响力,能够帮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激励和促使学生大胆尝试朗读。教师在范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边听边思考,重点关注朗读的停顿、重音、速度以及节奏,让学生能够快速的融入教师朗读的情景当中,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范读中获得形象可感的朗读技巧。教师在范读时可以采用多样化方法,可以全篇领读还可以结合教材文章进行讲读,尤其是在范读课文的中心句时更是要保证语言鲜明、语气语调丰富。另外,为了充分发挥范读在低年级学生朗读指导中的作用,教师可以选择类型不同的文章进行范读,并以此来感染学生,使学生掌握不同文章类型的正确朗读方法。

浅谈低年级学生朗读教学 篇9

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强调“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朗读,应该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而对起步年级的教学来说,更要强化学生的朗读训练。

对于一个初入学堂的新生来说,一开始就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至关重要,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首先要以“读得准,不唱读”抓起。

具体说,抓以下的.训练:

1、读音准确

众所周知,读得正确是读得流利、有感情的先决条件,学生初学拼音时,我就要求他们能读准每个字母、每个音节的读音,能区分卷舌音、平舌音、前鼻音、后鼻音等难读的音。学习生字后,我不要求他们借助拼音,读准每个字的读音。如:水“shui”不能读成“sui”,朋“peng”不能读成“pen”等等。

2、读词完整

浅谈朗读教学 篇10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一节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堂是不完整的课堂。曾经就有语文专家说过:‚上语文课,不朗读,怎么叫上语文课呢?‛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朗读教学方面,提出了以下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这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日常的教学中可以看出:朗读教学说起来容易,真正落实起来并不容易。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操着一口方言腔,这对于朗读教学是一大拦路虎。我在日常的教学中也为之烦恼,每次遇到朗读课文时总能多多少少闹出点笑话,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对朗读的孩子是一种打击。为此,我想了以下方法来应对。

首先,我们要面对现实,不要对孩子们操之过急,一步步来改变。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每个老师都会在教学目标一栏中定下‚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标,我们应该把这个目标实施到每节语文课中,不要只是纸上谈兵。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做到坚决不放过每个字词的教学。在此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在学生每次朗读之前,播放片段朗读录音,这样可以让孩子们更加深刻地体会每一个字的发音和朗读的情感。有时在指导朗读时,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与朗读片段有关的图片或者视频,这样也可以加深情感的把握。

其次,要把朗读贯穿于整堂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把握课文的大致内容,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在反复的朗读中揣摩课文的用词用句。教师要重视朗读,在其过程中对学生加强指导。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应重视朗读,教师的朗读要起示范作用。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这就需要老师有过硬的朗读水平,老师富有表情的朗读多了,学生才会读出丰富的情感,老师也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从而激发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朗读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课堂上要多给时间让学生去朗读,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不要一味的灌输书本知识。讲得再多,都没有学生亲自朗读体会得来的深切。我在自己的班里就做过这样的实验:之前的我在课堂上就习惯满堂讲,总是不放心把问题交给学生去处理,生怕学生讲不出来,尤其在展示课中,更是不敢生成。可是,这样的上课模式并没有将学生的成绩提高上来。之后我反思了良久,真正的教学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他们才是主体。于是在教学时,我多把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去朗读去体悟。这种教学方式,比我一个人单独地讲解课文内容和所表达地情感要更好把握内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从而学习成绩也有所提升。所以可以看出,朗读一定要还给学生亲自去读去悟。

另外,朗读教学的方法要多样。在教学中,可以安排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不能滥用,应根据教学对象和所朗读的文章特点进行选择。具体可采取以下方式:教师范读、全班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小组读、分段朗读、角色分配朗读、动作表演读、开火车读等等。采取的方式越多,就能更大地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能更好地实施朗读教学。如果每堂课上都采取全班齐读的方式,那么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倦怠了,所以作为老师,一定要在课堂教学时,多引导学生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这样能激发他们的朗读动力。

最后,朗读教学要多多训练。要想让学生的朗读达到较高的境界,就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不读破句子。在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读,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朗读时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如果有错误,要及时地正音,教读,但绝不要严厉批评,这样会打消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导致以后不愿意再开口朗读。朗读的训练非常重要,不管是课堂中还是校内校外的一些活动中,一个孩子的说话能力就体现了他平时的朗读功底,朗读的功底提高了,那么演讲也就不成难题了。所以,我们要多多发现学生读得好的词语,对于朗读功底不厚的学生就先从词语抓起,词语读好了再读句子,句子读好了再连起来读整段的话,从而朗读整篇课文。就这样用鼓励的方式带动朗读教学的良性发展。

浅谈低年级朗读教学的点滴感悟 篇11

一、巧妙引读,给朗读一个支点

低年级学生由于接触的课文不多,加上他们年龄小,生活经验少,理解能力又不够,朗读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容易把所有的课文几乎都读成同样的腔调,没有变化、没有感情,犹如“一潭死水,风过不起一丝涟漪。”如何使低年级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课文内容,把体会到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一旁“添油加醋”。

1.添提示语引读。如在教学《丑小鸭》一课中,我引导学生朗读“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我先让学生想像:那一刻,丑小鸭会想些什么?之后根据想像内容引读:

师:想到自己被亲人、伙伴百般欺负的情景,丑小鸭不禁悲从中来,他想对着亲人喊——

师:想到自己躲躲藏藏、偷偷摸摸的生活,丑小鸭百感交集,他想对着森林喊——

师:想到自己一次次地昏倒,又一次次地被人救起,丑小鸭激动万分,他想对着蓝天喊——

这样的引读与课堂浑然一体,了无痕迹。学生在老师引言的引导下,能更为深刻地走进文本内核。

2.加导语引读。在上《母亲的恩情》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母子依依惜别的深情,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不知不觉,天亮了!熬了一夜的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瞧,母子俩正依依惜别呢!母亲紧紧拉住儿子的手,这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儿子的行牵动着母亲的心啊!此时此刻千言万语都化成了一句话,那就是“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啊……”教室里回荡着深情的童音。

教师通过自己饱含深情的引读,创设了一个对话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对话情境之中。在教学中,老师情绪的渲染、精彩的过渡引读是细腻的、丰满的。这十分重要的,因为这引读起到示范引路的作用,老师用自己的情感与语言渲染带路,学生边听边感悟,思绪与情感随教师的语调、语气、语态的变化而变化,融入当时的情境,使自己的体悟与文本产生共鸣,朗读时就会以声解义,读出文章的精妙之处。

二、巧设情景,给朗读变一次脸

因为表达的需要,有时把意境或情境浓缩在关键的词语或句子中,表达的比较简要,但文字背后却蕴涵着极丰富的情感,极宽广的想象空间,如果不加以恰当的引导,低年级的学生就无法感悟到;有时课文的背景离学生的距离甚远,学生一时无法理解和感受,在朗读时就会言不由衷,情不达意。所以在朗读指导时,我们要创设具体的情境,帮助低年级学生构建形象,依据词语或句子进行拓展生发,走进课文的情境,让学生可以触摸体会,朗读也就会情动于衷,有感而发。

1.联系实际,感同身受。低年级的课文比较浅显易懂,有些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可以把学生已有的某些生活经验转移到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来。

苏教版第二册《蘑菇该奖给谁》第一段朗读指导片段:

师:这个词语很有意思:(点击“嘱咐”)谁来读一读?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两个词语都是口字旁。

生(迫不及待地):我知道为什么的。因为嘱咐就是说话的意思,没有嘴巴怎么说话呢!

师:小朋友真聪明。让我们回想一下,当我们出门做客时,妈妈会嘱咐我们什么呢?

生:当我到亲戚家去做客时,妈妈会嘱咐我不要随便乱翻人家的东西。

生:当我到亲戚家去做客时,妈妈会嘱咐我吃饭时不好挑食,对人要有礼貌。

师:老师还知道,不仅小朋友出门时妈妈会嘱咐,就是爸爸出门时,妈妈也会嘱咐几句呢!对不对?

生:对,我爸爸出门时,妈妈经常嘱咐他不要喝醉酒,可是他总是喝的醉醺醺地回家。

生:我爸爸在深圳工作,妈妈平时总要嘱咐他别天天打麻将,别天天洗桑那。

生:我爸爸是驾驶员,每次出门妈妈都要嘱咐他开车要注意安全。

师:那课文里这句话你会读了吗?

(学生的朗读不由自主地带上了嘱咐的味道,同学们自动鼓掌)

2.合理想象,融情于文。情感并不是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说有就有,说无就无。它需要感染,需要激发,低年级的学生在朗读指导时,应该让他们透过文字看画面,借助文字想画面,把文字与画面交融于一起,让他们与文中人物一起快乐,一起伤悲,才能读出情,悟出理。曾听过一位老师执教《窗前的气球》,指导学生感受科利亚躺在病床上的“真没意思”,她是这样指导学生进行体验朗读:

师:小朋友,假如现在你就是科利亚,一个人躺在病房里,连妈妈也不能见你,你觉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很孤单。

生:我觉得很难受,很寂寞……

师:这么孤单,这么寂寞,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生:如果我不躺在病房里,我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

生:如果我不躺在病房里,我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外面游玩;我怎么会得传染病呢?

生:但愿快快好起来吧,我可以早些出院……

学生想着说着,说着想着,仿佛此时来到了科利亚的病房,仿佛自己就是科利亚,情感随之真切地流露:“科利亚病了,住进了医院。他得的是传染病,医院规定,谁也不准来看他,他也不能到病房外面去……”此时的朗读融文字与情感于一体,是心灵的阐发,真情的表白,学生完全走入了课文之中,声音中含情,神情中表意,把科利亚的“孤单”、“寂寞”、“无奈”浸透在自己的深情朗读之中。

三、巧作点评,享受朗读的乐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读书的评价不能吝啬自己的赞美和表扬,要以肯定鼓励、积极引导为主,享受朗读的乐趣。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

1.鼓励式:通过评价,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还要暗示性地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方法,从而让学生“会朗读”。一个孩子读书的时候声音很好听,但是感情处理还不到位,你可以说:“老师很喜欢你甜美的嗓音,要是你……,就会更好的。再试试好吗?”我想学生听了这样的评价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满心欢喜地听出老师表扬了自己,而其他学生也会从老师的话中听出了应该如何读。

2.肯定式:教师每次对学生朗读的评价目的性应强调,是为了纠正字音,还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文本,还是为了鼓励学生多读,切不可只单调地评价“很好”、“棒极了”、“再加上感情就更好了”,表扬应该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如“你们的想象比作者还丰富,真是个小作家。”“听你动听的朗读简直是一种享受呢!”等 。

3.总结式:《鸟岛》中第三小节写鸟岛的热闹。

生读:“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

师:你读得多好啊!你不但用眼睛看到了热闹,用耳朵倾听了热闹,还用心感受了热闹,真了不起!(用评价告诉学生,读书要用眼、用耳、用口、用心多种感官去感受,去表达。)

生再读。

师:我看到你眼睛都笑眯了,听出来你很开心。你不但能找出重点词读出鸟岛的热闹,还能带上丰富的表情,配上自己设计的动作表演出来,真能干!(这样的评价,告诉学生用体态语言来帮助读书的方法。)

4.幽默式:《美丽的丹顶鹤》中有一段话:“一群群美丽的丹顶鹤,唱着嘹亮的歌儿从遥远的北方飞来。”

一生读:一群美丽的丹顶鹤……

师:是一群吗?我怎么只看到两只?(生读)

师:哦,这次来了一大群了,鸟儿鸟儿你从哪里来的?(生读)

师:我怎么感觉你从我的身后飞来的呢?(生笑)

(生读)

师:你真厉害,简直比周杰伦的《千里之外》还要远,谁敢和他比一比?……

在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利用巧妙的点评来指导朗读,实际上这种“赞扬”就是一种朗读的指导,是一种更为自然、更为巧妙的引导,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学习,效果更佳。

上一篇: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材分析下一篇:中考复习研讨会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