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朗读指导浅见

2024-07-29

低年级朗读指导浅见(共3篇)

低年级朗读指导浅见 篇1

古人云“: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叶老又说:“ 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驾驭文字。 ”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然而,近年来,由于高考的诱导,老师、学生都盯着“ 分数”,朗读教学能被几人重视。 课堂上常常听到学生读起文章来结结巴巴, 随意 “ 停 ”和“ 连 ”。 一篇文章读得支离破碎 ,听者苦不堪言 。 怎样指导学生掌握朗读中的“ 停”和“ 连”? 笔者认为,“ 停”和“ 连”是指朗读中的停顿和连接,是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 无论是“ 停”还是 “ 连 ”,都是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需要 ,而不是随意的 。 当然 ,由于生理上呼吸的需要也要有停顿,但这种停顿一定要服从表达的需要。 因此,我们通常是利用思想感情上的停顿来实现生理上的换气。

书面语言是借助标点符号来断句的,而有声语言是借助“ 停” 和“ 连”来断句的。 所以,有人把“ 停”和“ 连”说成是有声语言的标点符号。 然而,有些学生在朗读时,他们的“ 停”和“ 连”往往是被动的, 为了呼吸的需要随意的停顿或习惯性的停顿。 要么停得太短,连得太紧,缺乏思想感情上的转换;要么,三字一停,五字一顿,停的次数过多,时间过长,连得不紧,听起来拖沓、零乱。 要掌握好“ 停”和 “ 连 ”的技巧 ,重要的是要找准“ 停 ”和“ 连 ”的位置 。

一、根据标点符号进行停顿

朗读的停顿,主要依据作品中的标点符号。 一般说来,句末点号( 如句号、问号、叹号) 停顿的时间最长,分号次之,逗号较短,顿号最短;冒号、省略号、破折号伸缩性较大,视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确定( 比如冒号,如果在句中,它停顿的时间和分号、逗号差不多,如果在两个自然段之间用来提示下文, 则相当于一个句末点号) ;括号和表夹注的破折号,一般相当于一个顿号停顿的时间;书名号、 引号不作停顿。

二、根据语法结构进行停顿

如,“ 几年来的1文治武功, 在我2早如幼小时候3所读过的4‘ 子曰5诗云’6一般,背不上7半句了。 ”这个句子除了两个逗号和一个句号处要作较大的停顿外, 还应该有几处或长或短的停顿,而这种停顿就只有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了。7处因为是谓语和补语之间的间歇,这里是句子的重心,所以停顿较长一点, 其他地方停顿的时间长短依次是4,16,235。

一般来说,主、谓、宾三个主要句子成分之间的停顿较长,定、 状、补与中心词之间的停顿较短,而定、状、补内部各单位之间的停顿就更短了,有的甚至不需要停顿。

三、在重音词语前进行停顿

句中被强调的词语称为重音。 重音词语前需要停顿,这样可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如“ 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 加点) 优越。 ”“ 无比”一词是这个句子的一个重音。 为了强调突出这个重音,按一般的语法结构上的停顿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它的前面加长停顿时间。 再如“ 你说的就是那些兵( 加点) 吗? ”为了强调重音词语“ 兵”,必须在“ 兵”字前有个较长时间的停顿。

四、根据情感表达需要进行停顿

如“ 散学了,—————你们走吧。 ”句中的破折号要有较长时间的停顿,这是韩麦尔先生情感矛盾的表现:该散学了,但又不忍马上结束这最后一课。 有这样一个停顿还不够,还应在“ 走”之前再作一个较长时间的停顿,进一步表现韩麦尔先生不忍让学生离去,但又不能不“ 走”的矛盾心理及其对国土沦丧的悲愤心情。

五、根据文章结构层次进行停顿

前面说的停顿都是属于句中或句子之间的停顿, 可称之为语句停顿。 一篇文章除了语句停顿外,还有句群间、层次间、段落间的停顿,这就是通常说的结构停顿。 结构停顿的作用是使文章层次清楚,脉络清晰。 一般说来意义段落之间的停顿是全篇中最长的,其次是自然段之间的停顿,再次是自然段内各层次间的停顿,接下来才是句末点号之类的停顿。

结构停顿在议论文中的作用更明显。 议论文的层次感强,朗读者必须认真处理好结构停顿,以充分体现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六、为了创设一种特殊的情景或气氛,有时可以取消标点符号处的停顿,把前后连起来读

如,“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赶趟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为了表现人们被春天的吸引,纷纷走出家门,来到大自然中的情景,有必要缩短各逗号处的停顿时间,把各个词语、各个分句连紧一点,甚至可以取消“ 似的”之后的停顿。 再如,“ 骤雨一般,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般,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般,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般,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般,是强健的风姿。 ”为了表现陕北青年生龙活虎的形象和激情四射的场面, 可以缩短每一个分号之间的停顿时间,再急换一口气之后,紧接着读下文,这里可以不受标点符号的限制。

在朗读中,找准“ 停”和“ 连”的位置是十分重要的。 究竟哪里该 “ 停 ”,哪里该“ 连 ”,这主要看文章表情达意的需要 。

低年级朗读指导浅见 篇2

济南市商河县第二实验小学 苏琳

邮编:251600

电话:*** 邮箱:sulin6135@163.com 投稿栏目:教学研究栏目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通过朗读,能够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对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刚刚踏入学校,正是培养其良好朗读能力和习惯的时候,这就更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有“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贫乏,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薄弱,但他们的模仿能力和表现欲望比较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呢?如何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朗读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种具体的做法。

一、重视教师朗读的示范作用 范读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亲自读课文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项眼、口、耳、脑并用,情感参与,操作性很强的艺术活动,是教师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把握、朗读技巧的运用、语音标准及无声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在示范朗读时教师本身要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教师要用自己声情并茂地朗读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倾听当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品味你朗读时运用的语气、节奏等等,以此帮助学生学会朗读,热爱朗读。

1、课前范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把握感情基调

对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学生年龄小,识字比较少,认知、感悟能力比较弱,没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在初步接触一篇课文时很难较快地将课文读准确,一篇课文中大多是生字,学生读书时往往结结巴巴,不懂句子的连贯与停顿,经常出现断句不恰当等各种问题,读完一句后也不知所云、有口无心。

教师在教学一篇新课文时可以这样做:在学习课文时,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生字词,标出难读的地方,标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自由朗读的时间,等学生初步预习完课文,教师再开始范读,教师在范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仔细听,听生字词的发音,听老师朗读时的感情基调。然后再张口模仿,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再读课文,和刚才相比,看看都有哪些进步。这些难点就很容易突破,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也就不再困难了。这样一来,教师语气生动、停顿恰当的范读就能帮学生读通课文,体悟朗读的要领,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课文,弄清楚课文的感情基调,激发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为学生后面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做好铺垫。

像一年级下册中的《乌鸦喝水》一课,课文虽然短小,却写出了小乌鸦内心复杂的情绪变化,小乌鸦一开始因为口渴而感到焦急,所以到处找水喝,后来终于找到水了,心里充满着无限喜悦,但问题接踵而至,瓶子口太小,水又不多,小乌鸦喝不到水,心里是多失望。但小乌鸦没有放弃,通过自己动脑筋想出了好办法,终于喝到水了,此时此刻,小乌鸦的心里是多么激动呀!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才接触这篇课文,对小乌鸦那复杂的情绪变化肯定理解不深,这就需要教师用自己声情并茂、情感丰富地朗读,把学生带入到故事中,一是让学生扫清识字障碍,掌握生字的读音,初步感受老师读课文时的停顿、重音,每句话中词与词的连贯,各种句子的不同语气等。二是让学生在老师有感情地范读中,边听边体会小乌鸦的心情变化,初步把握本篇课文的感情基调,为后面的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好良好的铺垫。

2、课中范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升华感情

低年级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低年级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而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因此,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一般来说,在理解学习课文过程中需要教师范读的地方有: 课文的精华之处,表达作者感情的地方教师要范读;课文的难点之处,学生不好理解的地方教师要范读;当学生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不强,教学时教师在适当时机范读,能将自己对书面语言的理解传达给学生,弥补这一不足。

例如在教二年级上册《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时,教师范读小柳树说的话“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喂,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子呀?你看我,多漂亮!”要用昂扬、得意、轻蔑的语气来读,范读小枣树说的话“你虽然不会结枣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发芽长叶,比我绿得早;到了秋天,你比我落叶晚。再说,你长得也比我快,等你长大了,人们在树阴下乘凉,那有多好啊!”则用舒缓、平和、谦虚的语气来读。以启发学生:通过对比强烈的语气和读书时表现出的情感状态,让学生体会到两种不同的态度:小柳树的骄傲、得意和小枣树的谦虚、宽容跃然纸上,学生对这句话乃至全文的理解也就更进了一步;然后再让学生尝试朗读,仔细玩味,并互相评价;这样,省去了枯燥的讲解,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变得容易多了。

再例如《乌鸦喝水》一课,第二自然段“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里水不多,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这一段中“可是”一词表转折,跟一年级学生难以讲清,只有通过领读,通过语感来意会。“怎么办呢?”是讲乌鸦在动脑筋想办法,要领读得轻而慢,让学生体会乌鸦在思考,想办法,从而体会到这是一只爱动脑筋的小乌鸦。第四自然段“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在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喝着水了。”“一个一个”领读得慢一点,表达出艰难、通过努力的意思,“渐渐”一字一顿地读,让学生好象眼看着水一点一点上升。这样,把课文变成有声的言语,使文字描绘的意境在脑中浮现,从而加深对课文词句的理解。

二、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这种感情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自悟自得的。教师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指导,而是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通过朗读,能够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像《王二小》一课,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王二小的勇敢和机智,感受侵略者的残暴行为,激起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对王二小的崇敬之情。然后,教师顺势把这种强烈的感情注入学生的心田,产生共鸣,使其感受到课文悲愤、反抗的基调。学生带着这种感悟,自然而然地就能读好课文,读出感情。

三、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朗读能力 要使学生愿读、乐读,首先要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兴趣的培养又是多途径的。朗读时,教师可以经常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训练。如配乐朗读、竞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为学生创造机会,激发兴趣,提高朗读效果,也可以通过创设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小学生涉世不深,认知能力有限。课文中的很多场景是自己没有体验过的。这时教师就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描述,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这样对朗读过程中的情景再现是极为有利的。

例如教学《春晓》这首古诗时,大部分学生已经会背,但是背诵时没有感情,对诗意也是一知半解。这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学生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春天的一个早晨,诗人从熟睡中醒来,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到处可以听到鸟儿的欢快地鸣叫声,哦,原来这是昨天晚上那场春雨带来的啊!只是不知道那场春雨吹落了多少花瓣?让人感到惋惜。学生徜徉在这个春天的早晨,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同时也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在这种情景之中,再让学生来朗读古诗,不用教师再多指导什么,学生就能朗读的很好。

四、多读多练,鼓励学生熟读成诵

朗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要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训练。教师要保证每节课中学生都有充足地朗读时间。教师可采用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个人自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四人小组评议读、开火车轮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多背诵,以达到积累和运用地目的。另外,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如举行朗诵比赛,让学生自己选择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或诗歌进行配乐朗诵表演,当场评分、奖励。

低年级朗读指导浅见 篇3

普集镇中心小学

弓 瑞

新课标明确规定:“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而读就要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为朗读既可以规范学生的口语,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因此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方式,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但是,低年级的孩子刚接触语言文字,很难正确地把握文章,有感情地去朗读,所以就会出现唱读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朗读多加指导。下面来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多次示范,加强训练

识字少,并初次接触朗读,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只会把生字连起来机械地读,这时候,作为老师,就要教给他们基本的朗读方法,告诉他们句子和句子,段落和段落之间要有自然的停顿。但是,究竟要停顿多久才合适呢?学生还是不太清楚,这时,我就告诉他们,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停顿是心中默默数,数完1、2的时间,自然段和自然段之间是数完1、2、3的时间。刚开始,学生有一定的困难,慢慢地,学生就掌握了停顿的方法,能正确停顿了。但是,朗读仅仅学会停顿是不够的,所以,还要教给学生读好轻声、儿化和各种句子的语气的方法,这些方法光靠讲是不行的,教师要作必要的示范指导,这种示范指导无论是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一般来说,当学生练了几次都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如:你们听听老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认为哪种最准确?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在教师的范读中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

二、激情参与,全面提高

多形式朗读的挑战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想读、乐读,还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两种含挑战的朗读方式鼓励全班学生积极参与,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1、学生间比赛。众所周知,人都有一种强烈的自我展现和被别人欣赏的心理,学生也不例外。所以,在教学中,我常常让几个或者几组学生读相同一段课文,或者在课堂上举行朗读比赛,或是小组间比,或是个人之间较量,然后彼此之间指出对方的优点与不足,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心理,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同学长处。这一举措,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2、师生比赛。学生听说和老师比赛,往往很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我常采用和学生比赛的方法。对于一些简单的内容,我往往故意输给学生,让孩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提高朗读的兴趣。但有一定难度的内容,我却要赢学生,让他们从老师的朗读中受到启发。例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在引导学生理解每一小节的内容时,就要启发学生找出该小节朗读所适用的语气、语调、语速及其变化。引导学生回忆教师在范读时,哪些小节朗读的语气是相同的?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比较好?而哪两个小节要读得稍慢,娓娓道来,就像在向人们介绍一个动人的故事一样。读完后,我问学生:老师和你们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学生听了后,毫不犹豫地说:老师读得好。这时,我接着问:那你们应该怎么改正过来呢?这样,学生通过对比,就能悟出这篇文章的朗读要点。

三、表扬和激励。

在阅读的课堂教学中对表扬和激励对学生的朗读评价十分重要。当学生读完后,我常常及时表扬、激励他们进步。小学生最爱戴高帽子,一句表扬的话能让他们乐上半天,兴致勃勃。所以,我十分讲究技巧,读得好就说棒极了!读得真好。你真行!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等等,使学生从老师的表扬、激励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由此乐于朗读,积极参与。

上一篇:舆论思想下一篇:诚信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