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朗读指导的教学论文

2024-06-23

浅谈低年级朗读指导的教学论文(共10篇)

浅谈低年级朗读指导的教学论文 篇1

浅谈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朗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基本功,是帮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方法,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真切感受课文内容的有效途径,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情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和朗读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学生要做到“喜欢阅读,感到阅读的乐趣”“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学生朗读的启蒙老师,应当如何帮助孩子们实现朗读达标呢?我的体会是:

一、适当运用多媒体手段,视听结合,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朗读内容

对课文内容的正确理解,是有声语言准确、生动表达的基础。有时孩子们朗读不好,其主要原因是对课文内容缺乏体会,理解不到位。运用多媒体,加强形象感知,效果明显。比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中第一句,“下雪啦,下雪啦!”,这对于南方从未实地见过雪的孩子来说,无法体会到下雪的那种新鲜、欣喜的感受,朗读时就缺乏小孩那种天真惊奇的情调。借助多媒体演示,结合老师的范读与画外音的描述,寓情于景,孩子们自然读得有声有色。

再如,《一个接一个》的第一段:“月夜,正玩着踩影子,就听大人叫着:‘快回家睡觉!’„„”孩子们往往会读成:“月夜正玩着踩影子,就听大人叫着:‘快回家睡觉!’„„”明显,他们中的很多人不理解“月夜”,以为”月夜”是一位小朋友的名字呢。孩子们看了视频,很自然就理解:月夜,就是有月亮的夜晚。“瞧,在深蓝的夜空中,挂着一轮明月,几个小朋友在院子里玩得正开心呢!”孩子们犹如身临其境,朗读的激情马上就调动起来。

二、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读悟互动,把情感自然融入朗读之中

低年级学生阅历浅,感悟能力比较弱,对思想感情的表达缺乏丰富体验,这是孩子学习朗读的一大难点。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边读边想,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放飞想象翅膀,学会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朗读之中。常用方法有两种:

一是情景引入,提示学生边朗读边想画面,在头脑中“过电影”,这往往要比让学生观看视频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而且还能达到“口脑并用”的效果。如,在《小小的船》一文朗读中,有时会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美妙夜空中的月亮与星星,感受星空的神奇与宽广,把孩子天真的表情带入朗读的音色与节奏,使稚气的童声更富有渗透力。

二是提问引入,选择“易燃点”连续发问,通过孩子们的体验分享,打开想象空间,引发情感共呜,把朗读激情充分调动起来。《夜色》一课教学时,设计了一连串的提问,让孩子们在回答问题中酝酿朗读情感。我问孩子:“你们谁也有和文中作者一?拥奶逖椋?胆子小,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许多孩子举起了手,我继续追问:“害怕的时候怎么办?什么感觉?”许多孩子回答:“害怕的时候闭上眼睛,但睁大眼睛就不怕了。”“我会抱紧妈妈,一想有妈在身边就不怕。”“我会把头钻进被窝。”„„孩子们通过交流自身体验,在朗读时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就自然地流露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三、强化学生的语感训练,听读并重,力求读得干净利落有感情

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识字比较少,很少有阅读基础,刚接触一篇课文时可能会碰到许多生字,很难较快地将课文读准确,往往不懂句子的连贯与停顿,经常出现朗读不流畅、断句不恰当等各种问题,这是较普遍的现象。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强化语感训练。通过语感训练把握好音韵、节奏、气势,使孩子们朗读得干净、利落、有感情。

首先,要求学生把句子读正确。在孩子朗读的起步阶段,允许他们“点读”,一字一句地读,做到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结巴、不重复。要让他们在读书的时候语速略慢一些,多读几遍,读得既准确又流利,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

其次,引导孩子学会用耳朵听。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准确感受每个字词的音韵、每个句子的语调,并在听觉比较中学会准确发音。如:《四个太阳》中有句“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这里的“了”“的”都要读的轻,短,音节不能拖,同时“个”“在”也不能重读。许多孩子对轻音把握得不好。老师在示范正确读法的同时,还故意用比较夸张的种种不正确读法,给孩子们作对比,让笑声充满课堂,效果自然就好。有时会请两位同学分别读同一个句子,让其他同学竖起耳朵听,并发表意见。“这里有个逗号他没停顿”“这里不能拖音”„„大家相互指点,学习热情高,进步快。

再次,指导学生用心用情读。朗读,强调读,只有用心用情读,才能读出美的音韵、节奏和气势。最有效的办法是选择课文中某些精典句,进行深入“解剖”,逐字解读,分节示范,唤起孩子的语言灵感,加深精确记忆。比如上文提到的“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这句话,要真正读出韵味、气势来,并不容易。因此,在老师范读时还可以让孩子拿起笔来一边听,一边在书上做标记: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同时告诉他们,这里的斜线不等于逗号,朗读时既要做到“气”不能断,又要掌握好语气的轻重快慢,让孩子们自己试着读一读,讲台上的老师犹如一位指挥家,用手势、表情引领大家读出不一样的感觉,语言的抑扬顿挫也就脱口而出,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大为增强。

四、做好个性化评价,鼓励为主,不断激发学生的朗读潜能

学生练习朗读过程中,老师要认真聆听,仔细观察,敏锐捕捉,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缺点,对朗读做出客观的评价,以利学生再接再厉,不断进步。因此,老师评价不仅要充分肯定优点,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还要指出不足,适当点拨,明确改进方向。孩子胆子小,缺乏锻炼,有时怕朗读不好,不敢大声读,生怕表现不好让同学笑话。所以老师这时候要用“放大镜”看孩子朗读中的优点,应以鼓励为主。这里,要注意两点:

一是老师用“好!”“很好!”来作简单笼统的评价是不够的,这样可能对孩子帮助不大,他们更需要有针对性的鼓励。如:“你的吐字非常清楚,听起来真舒服。”“你读出了标点的停顿,大家向他学习哦。”“哇,读得很有节奏感,大家用手当“快板”为他伴奏吧。”这种简单直接、量身定做的评价语言,会把孩子们的朗读内驱力充分激活起来,使他们越读越爱读。

二是尽量避免对孩子进行直截了当的批评,应从鼓励的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希望,这样既能保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不足、该怎么努力。如:“你比昨天进步很大,如果读得更流利一点,那就非常棒了!”“她的读书姿势特别好,挺精神的,如果能把轻音读得更清楚一点,那就更完美了。”聪明的孩子们会很高兴地接受老师的这种点拨,努力去发掘自己的朗读潜能。

五、开展课外朗读活动,内外配合,为孩子学习朗读创造良好环境

要让孩子朗读得好,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适当开展一些课外朗读活动,课内外相互配合,营造学习朗读的良好氛围。比如:组织收看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古诗词大赛”、“朗读者”等节目,让孩子真正获得文学语言美的享受,激发学习朗读的热情。借助网络上的听书软件,引导学生多听名家、名作的朗读录音,积累知识,提高语言素养。在学校、班级、家庭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让每一个孩子学做有个性的朗读者。同时,利用班级微信群,给孩子们充分展示朗读才能的平台。孩子们都“好面子”,为了读好,通常会努力练上好几遍才录音,对学习朗读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老师和家长们还可以在群里评选出“最美声音奖”“朗读小明星”“进步奖”给予充分的肯定,给孩子们增添学习动力,不断提高朗读水平。

浅谈低年级朗读指导的教学论文 篇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发展语言, 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 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低年级学生由于理解能力有限,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需要针对本学段学生的特点, 恰当地进行朗读指导。

那么, 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呢?我认为, 在指导低年级学生朗读时, 先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即进入课文的情境, 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再“用情读文”, 即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感受恰当地读出来, 表达出来。也就是先“读进去”, 再“读出来”。

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朗读

低年级的课文浅显易懂, 有些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可通过生活经验的迁移, 把学生已有的某些生活经验转移到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来。如人教版教材第三册《纸船和风筝》一课, 松鼠和小熊吵架之后有这样一句话:“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 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如果直接让学生朗读, 学生可能读不出伤心、难过、孤独的语气。于是我问学生:“如果你和你最要好的朋友吵架了, 你会有什么反应?”学生纷纷举起小手回答。我顺势引导:“松鼠和小熊吵架之后心情和你们是一样的, 应该怎么读?”这时候孩子们就水到渠成地读出了这句话的语气。

二、启发学生通过合理想象进行朗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鉴赏文艺, 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要“读进去”, 也得靠想象。启发想象, 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太空生活趣事多》这篇课文介绍了一些新奇有趣的太空知识。在指导朗读前, 我引导学生想象宇航员们在太空中走路、喝水、睡觉、洗澡的样子, 想象他们在半空中漂浮的有趣场景, 并为学生播放FLASH动画, 让他们的想象既有根据又有创意, 想象之后再进行朗读, 那种对太空生活的好奇和向往就会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引导学生用体态语言辅助朗读

体态语言可以作为辅助手段来丰富有声语言的表现力。在低年级的感情朗读训练中, 体态语言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体态语言不光是教师的教学语言, 也是学生的学习语言。在感情朗读时, 让学生恰当合理地配上一些动作, 能更好的帮助他们理解课文, 读出感情。如《坐井观天》一文中的小鸟说:“天无边无际, 大得很哪!”我让学生试着用动作来表现|“无边无际”学生都把双手举过头顶, 而后慢慢放下, 嘴里还念着:“天—无—边—无—际, 大的很哪!”在动作的辅助下, 学生既读出了句子的轻重缓急, 又理解了“无边无际”这一词意,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引导学生揣摩范读提升朗读

学生“读进去”之后, 又怎样指导学生“读出来”呢?这就要引导学生在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的基础上, 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感受表达出来。教师有感情的言语渲染, 声情并茂的范读, 最能打动孩子的心, 最能使他们与老师、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 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 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 朗读好课文,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教师范读后, 让学生在模仿跟读中体会技巧, 也可以通过赛读的方式, 让学生从师生的共同评议中领悟技巧。例如人教版《找春天》一课中的最后一段“我们看到了她, 我们听到了她, 我们闻到了她, 我们触到了她在……她在……她在……她在……”通过老师范读, 学生自读, 同桌赛读等方式, 学生情感得到激发, 读出了自己对春天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把春天的生机勃勃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 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 边看边画, 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轻重缓急, 让学生进入意境。只有这样, 才能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五、依据教材来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 必须依据教材, 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 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 要让学生多读, 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 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 训练语感。

浅谈低年级朗读指导的教学论文 篇3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阅读教学 朗读指导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在小学低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济、最有效的阅读方法。然而,朗读的水平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因此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节奏,循序渐进,让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有条不紊的指导中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笔者认为可以分这样几个阶段:

一、设定标准,朗读入门

学生在进入二年级之后,学生们的朗读依然停留在幼儿园学会的“儿歌式”的水平,亟待另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进行规范。因此,笔者根据班上学生的特点,编制了一张朗读评价表,从音准、情感、声音、精神面貌等方面入手,设定学生的朗读标准,明确学生对于朗读的概念。并且要求他们于每一篇课文,都依照这个标准进行自读、互读,慢慢步入朗读的殿堂。

二、范读架桥,传授技巧

通过设定的朗读标准,笔者发现孩子们在朗读时已经能够正确处理音准,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声音铿锵有力。但是由于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因此很难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因此,笔者开始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范读指导。范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技巧性范读。让学生了解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及自然段间停顿时间的长短,并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的不同读法。如:古诗《春眠》:春 眠‖不 觉 晓,处 处‖闻 啼 鸟。夜 来‖风 雨 声,花 落‖知 多 少。笔者教这首古诗时,先通过标示范读,让他们知道了读音的缓急。再引导学生跟读,通过标示训练后,学生便会自觉地运用停顿与重音。讲清句号比逗号停顿时间稍长些。另外,还可以告诉学生一些语句以及文章惯用的朗读方式。如:问句用上扬的语调,感叹句用下降的语调。一般情况下,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情况的句子,常读得快些,急促些;表现高兴、兴奋、夸耀的句子,音调读得略高;表现悲痛、沮丧的语句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欢快的文章可读快些,忧伤的文章可用缓慢的速度朗读……利用引读法半扶半放指导朗读,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连平时不愿意开口大胆朗读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唱读现象也逐渐减少,这样的朗读指导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情感式范读。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这样地朗读可以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再加上摹仿是儿童的天性,。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朗读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如“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先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听,再让学生试读,然后让学生评一评老师和同学读的不同情感,然后引发讨论。学生发现老师读“冷极、雪、黑”等几个重点词是低沉的,整句话语速读得绵长些,这样的朗读比较,不但能提高学生朗读情感的水平,还能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敏锐的感悟。

三、情境朗读,走进文本

当学生明确朗读的标准,并知晓一定的朗读技巧之后,笔者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创设朗读情境是引学生入文的很好的一种方式。在操作中,笔者充分挖掘朗读点,采取多种朗读方式,如:自由读、开火车读、齐读、分角色读……另外,运用文章的情感因素,创设各种朗读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進文中,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读,笔者提供以下几种方法:

1.换位促读法: 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可设计出不同的换位朗读方式。笔者“小小导游员”的运用:如:《黄山奇石》一文,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在我们的眼前就是黄山风景区有哪些惟妙惟肖的奇石,是否去游览呢?要看导游的本领了。我们要请导游来为我们做介绍,介绍黄山奇石那些奇石。接下来是争当最佳导游员活动,看谁争取到的游客多,谁就获得了“最佳导游员”的荣誉称号。学生的兴奋点被激活,他们喜读、乐读,争先恐后地读,朗读的质量自然在老师的点拨下读音非常准确,有感染力,声音和谐悦耳,神情专注,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听众都是一种美的享受 。

2.媒体促读法:多媒体直观生动的画面、悠扬舒缓的音乐,能唤起孩子们无穷的乐趣,配乐朗读,给动态的画面配音,这些是学生们最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了。如读《静夜思》这首诗时,学生理解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后,朗读时我配上了一段音乐《明月几时有》,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争着要配乐朗读,在朗读时,个个都读得语调轻而柔,仿佛置身于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3.表演促读法:低年级的学生喜欢模仿,有些课文故事性强,内容浅显却极富童趣。如果让他们边表演边读,让学生揣摩文中角色的心理,演一演,说一说,会取得极佳的朗读效果,学生会越读越有劲头。朗读《小柳树和小枣树》这篇课文时,笔者在每个小组中抽出两名同学分别扮演“小柳树”和“小枣树”的角色。在朗读指导教学中,紧紧抓住这两个对比,让学生在读中演,演中读的过程中、就能保证学生学会不同的语气。所以,表演读这种训练形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和声调,读好重音和语气,通过反复训练,可以使学生做到朗读时不添字,不漏字,字字读准;不重复,不破句,读通人物对话。坚持这样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而然地会有提高。

四、评价多元,促进提升

二年级学生朗读水平还不高,他们只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在实践中,鼓励学生反复朗读,在音准,情感,声音,精神面貌上给予评价并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一过程,采用了朗读竞赛的方式,老师做评委,学生登台朗读,老师给予点评,鼓励和教育。从而在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促使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朗读情况的反馈统计显示,学生的整体朗读和独自朗读,不仅流畅程度和正确率大大提高,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对于朗读产生了兴趣和感情,愿意主动的去找材料读,真正实现了从“要我读”到“我要读”的跨越。

总之,新课程改革给了教师实践新课改的舞台,随之而来的是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问题如

浅谈低年级朗读指导的教学论文 篇4

一、研究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信息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功夫。《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要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主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项基本功,是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的一条重要途径。朗读能力的训练是一项长期的主要任务。为了打好基础,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得从一年级抓起。

二、本阶段的实施过程

1、利用插图,激发朗读兴趣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教材中特意安排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图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利用文中色彩鲜艳、画面形象逼真的插图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比如:小学语文第二册《王二小》,指导学生观察图画:a、学生自由观察插图。初看插图,学生只有一个整体印象,并不明白图意。b、针对问题,仔细观察插图。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便可加深对图意的理解。看完插图,学生急于知道课文内容,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2、形式多样,提高朗读水平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给学生充分的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借助拼音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低年级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教学分析。如果一味地讲,不讲求形式多样,对学生很厌烦。如可采用:指名读、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喜欢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多种形式,但应注意:低年级学生喜欢竞赛、表演形式,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尽可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朗读水评,不能让学生为读而读,应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对朗读较差学生,师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即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具备一定朗读能力的学生,师要求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会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体现出朗读的层次性。

3、通过朗读,增强语感能力

在小学阶段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的基本训练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反复朗读课文能体验到语言文字的节奏,情绪色彩,内在韵律,情味气势等。好的文章、诗歌、片段,就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诵读乃至多背诵,从中得到“感悟”,这样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有助于丰富培养学生语感,有助于丰富学生语言,培养感情,加深理解,随时体味,储存知识,终身受用。

4、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音乐美

低年级教材中,诗歌、童话等体裁的课文有着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回环的音韵、错落的节奏,是培养语感的材料。师要留意发现其中的音乐性,还要善于引导通过朗读来感受、欣赏、认识语言的音乐美。如:教学《小小的船》中,“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这四句短短的韵文,写得优美动听、富有情趣。在教学时,先用多媒体展示一幅画面:幽蓝的夜空中,闪烁着一颗颗星星,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提着小灯坐在月亮上欣赏着美丽的夜色。那美妙的画面很快把学生带入情境,再出示课文内容,重点指导朗读。同时思考:①划出轻声词:月儿、船儿,指导学生读出轻声。②划分出音步,读出顿挫舒缓的节奏;③确定朗读的重音。这样强弱的重音,加上顿挫舒缓的音步,节奏更加鲜明,形成了独特的音乐美,极具感染力。朗读时加之配上轻柔的音乐,反复吟诵,陶醉于诗的优美旋律,仿佛置身于美妙的夜空中。评析:在朗读中,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变成语言性的“音乐”,学生聆听着自己朗读的声音,真切地感受到语言的美。久而久之,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生成了“词的音乐家”。

5、加强方法指导,提高朗读素养

南宋·朱熹《训学斋规》:“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对低年级学生朗读要做到:眼看字、口发音、耳听音,不丢字,不添字,不读错音,不重复,不颠倒,声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比较适度。凡是通过耳听耳听辨识出错误和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当即停下,反复朗读,直到达到要求再往下读,低年级学生在朗读中普遍性不会断句,我就教学生按意思来断句。如《春晓》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由于学生不理解“处处闻啼鸟”的意思,误断成“处处/闻啼/鸟”。我引导学生理解,“闻、啼”各是什么意思,应该这样断句。通过一句一句地理解,教读,突破了难点,解决了存在的问题。在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借助拼音,一目双行的朗读能力,读正确、读流利,达到熟能成诵,只有严格要求训练,才能提高整体的朗读水平和读的质量。

6、多元化评价,激励学生“乐读”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喜欢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和赞美,哪怕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足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双向互动,师生互评。

(1)教师评。教师评价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时,要以鼓励为主,多发现闪光点,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因为低年级学生识字较少,阅读中出现的大多数新字要靠拼读来解决,这就决定着低年级学生不可能一步到位把文章读得非常熟练,只要读得基本正确、流利,就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如果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快乐、伤心、喜欢、讨厌等感情来,就要给他鼓励。比如请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范读,让他体会当老师的成就感。(2)学生评。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价,往往更具有吸引力,因为来自同伴的称赞和认可,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归属感等。学生相互评价的方式很多,可以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也可以找对子互评。

2.学生自我评价。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者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还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认识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如一位学生读完课文后,我请他自我评价一下,他说:“我认为我读得感情还行,就是声音有点小。”我说:“再大点声读好吗?”他又读了一遍,这一回声音响亮又有感情。总之,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不同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让无声的文字变为一句句动听的话语、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让学生感受朗读的无穷魅力。

三、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词,但实际上有不少学生连一遍课文还未读完就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的“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半功倍,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

浅谈低年级朗读指导的教学论文 篇5

周金玲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小学阶段,正确的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也是他们接受情感教育的最好方式。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

关键词:阅读教学 朗读指导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通过教师的表情、声音、语调、情感直接领悟,从而使学生有所感悟,长期坚持,能够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进入文本起到引领的作用,同时又能让学生得到最真切的情感体验。在课堂中,教师能向学生展示良好的朗读功底,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直接感受课文的内容,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的朗读,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教《山中访友》这样的一遍美文时,一定要发挥朗读的作用,教师可先示范一遍,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思想情感,通过多次的诵读尝试,学生看到作者把山林中一切当作是自己亲密的朋友,培养学生从感悟到产生情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目的。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年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如《老人与海鸥》、《草虫的村落》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如教学《老人与海鸥》中“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 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分公主”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爱。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热爱之情,为下文理解海鸥对老人的爱做好铺垫。

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一面》中的“哦!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不会错,一定是!那个名字在我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突然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鲁迅先生就站在自己身边,激动的神态和幸福的心情,难以用言语来表达,以及在当时险恶的环境中作者竭力保护鲁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熟读成诵、促进积累。

课改对老师们提出新的要求,教师的讲无法替代学生的朗读感受,《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所以应以读代讲,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就是以读为本,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读书的机会,创设读书情境,保证读书时间。

如《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触,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每一次学生朗读时,适当在给学生一些有关文本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思考,学生对闰土的形象已有了较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长期以往,学生既达到了培养朗读的能力,又获得了读书的方法,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达到积累的目的。

浅谈低年级朗读指导的教学论文 篇6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朗读指导课——“故事长廊”教学设计

大巫岚总校核桃沟小学 刘占锋

【本组说明】

本组的专题是“故事长廊”,围绕这一专题,教材安排的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其中有篇幅短小、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扁鹊治病》;有内容通俗、情节引人入胜的民间故事——《文成公主进藏》和《渔夫的故事》,有想象神奇的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这样编排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寓言故事、民间故事、神话故事,体会做事、做人的道理;领略正义和智慧的无穷力量;并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的教育,使学生了解故事的各种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读故事,讲故事的欲望。同步教材也安排了八篇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引导孩子多读、多讲,读中感悟,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引导他们大量阅读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故事,进一步激发读书的兴趣。

【设计理念】

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以知识树为线,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相互渗透,有机整合。

【教学内容】

1、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文:《寓言两则》、《文成公主进藏》、《普罗米修斯》、《渔夫的故事》。

2、人教版同步阅读教材《一幅壮锦》、《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辛伯达航海故事》。

【教学重点】

1、在“故事长廊”中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发展思维。

2、分享孩子同步阅读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为学生有效同步阅读奠定基础。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第八单元都有哪几篇课文啊?都讲的是什么啊?这节课,我们就要继续走进故事长廊,一起在故事长廊里感悟、体验、分享。

2、我们用知识树的方法来走进故事长廊(出示课件),这是一棵知识树,这是一棵故事之树。相信通过孩子们的阅读和交流,会让这棵知识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二、主题回顾 孩子们,从第八组课文中,你分别感受到了什么? 《寓言两则》:得到启示 《文成公主进藏》:美妙神奇 《普罗米修斯》:不屈不挠 《渔夫的故事》:机智勇敢

三、阅读概览

1、在《同步阅读》中,也选编了八篇中外经典故事,有民间故事,有古希腊神话故事,也有传说故事,我们重点阅读了其中的四篇(出示课件),前几天已经面置大家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并填写了《阅读记录表》,现在请大家和同桌相互交流一下,看看你们的阅读体会是不是一样的。

2、这几个故事里你最喜欢哪一篇,谈谈主要内容?(生文流,师引导)

《一幅壮锦》——不畏艰险(面对重重困难,勒墨和勒堆厄都退缩了,而小儿子勒若却历经苦难,为妈妈找回壮锦,满足了妈妈的心愿,过上了幸福美好的日子,这是为什么呢?)

《猎人海力布》——舍己为人(为了帮助更多的人们,为了保全更多人的生命,他,宁愿牺牲自己,变成了僵硬的石头。)

《牛郎织女》——善良执着(善良、正直的牛郎取了漂亮能干的仙女织女为妻,过着男耕女织的理想生活,可是好景不长,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一条天河隔在中央,“七七”鹊桥相会,多么动人的爱情故事)。

4、《辛达航海故事》——险象丛生,航海家辛伯达一个人被扔在岛上,内心恐怖到了极点,看到了神鹰,并被神鹰带到山谷里;在山洞里,与巨大的蛇共度一夜,提心吊胆;最后与血淋淋的羊肉绑在一起,被兀鹰攫着脱离险境,满载货物,安全归来,并救济了穷苦人。(智勇双全地奋力与险恶、环境博斗,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总是振作精神,怀抱希望,相信总会有办法解决,决不坐以待毙。)

四、片断分享,精彩赏析

孩子们,读了这四个故事,老师相信肯定有一些地方打动了你们的心,能谈一谈或者讲一讲,然后告诉大家为什么吗?(提个小小的要求,在汇报之前,请你先说谈这是哪篇文章的什么地方。)

1、《一幅壮锦》

(1)师质疑:大儿子、二儿子和小儿子你认为谁是真正的勇敢?(2)生自由发言,说出理由。

(预设)a、大儿子、二儿子不是真正的勇敢,他们虽然爱妈妈,但是经受不起苦难,愿意过享东的好日子,比如听了老奶奶对他们说的话后,他们就拿着金子自个儿享受去了。(片断体会)

b、而小儿子才是真正的孝顺和勇敢,面对重重困难,甚至是磨难,他不怕,咬紧牙根忍受着。因为他心中有一个信念一直在支持着他———定要为妈妈找回壮锦,了却心愿。(片断体会)

结语:面对重重困难和苦难,大儿子、二儿子选择的是逃避,享乐,小儿子选择的是面对它,战胜它,不畏艰险,最终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3)联系生活: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困难,你会怎么选择呢?

2、《猎人海力布》 学生分享“精彩片断” 预设:(1)他热心帮助别人,每次打猎回来,总是把猎物分给大家,自己只留下很少的一份。

从这里你感受到什么?(乐于助人)

(2)海力布有了这颗宝石,打猎方便极了。他把宝石含在嘴里,能听懂飞禽走兽的语言,能知道哪座山有哪些动物,从此以后,他每次打猎回来,分给大家的猎物更多了。

从这里你又感受到了什么?(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3)海力布知道着急也没有用„„海力布刚说完,就变成了一块缰硬的石头。

从这里你又感受到什么?(舍己为人)

3、《牛郎织女》

(1)牛郎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请找出相关片断分享。(2)牛郎织女的牵手与谁有关?找出相关片断分享。(3)读写结合,你想对王母娘娘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五、主题拓展

1、大家再看看这棵故事之树,此刻,它已经是枝繁叶茂,生机盎然了。(回顾知识树——板书设计)

2、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长廊,走进了一个美妙、神奇、多姿多彩的世界。我们一起感受、体验和分享,这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快乐的过程。这就是故事的魅力!孩子们,今天我们读的故事仅仅是沧海一粟,浩翰的大海就在前面不远处,正向你们招手呢!——教师推荐一些“故事”,鼓励孩子走进书里去。

浅谈小学低年级课堂朗读指导 篇7

一、教师范读,增强文本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低年级的学生还处在模仿阶段,而教师这个角色也正是他们最热衷于模仿的对象之一。把课本上一个个枯燥的生字变成了教师讲出来的一篇篇精彩的故事,能引起学生的想象,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朗读欲望。如教《秋姑娘的信》一课,在朗读课文时,我把声音读得轻柔,把秋姑娘对朋友关心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读完最后一个字,学生就给了热烈的掌声,还有个小男孩叫起来:“老师,我觉得你就是秋姑娘了!”于是我就让他们学着老师的样子来读。学生受到启发,在朗读时,模仿着我的语调。当然,学生也带入自己的个性进行朗读,他们用自己的朗读方式去读书,理解课文所讲的内容。

二、动作结合,增加朗读的趣味性和活动性

活泼是孩子的天性,教师都知道学生一节课很难一直专心致志,这时候如果教师加以呵斥,强迫学生去认真听讲,效果肯定适得其反,学生又怎么会有感情地读书呢?如果将学生的“动”和课文朗读结合起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家》一文中,对“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一句的朗读,我让学生加动作来朗读。学生伸出手,边读边做动作,表情是那么高兴。当要求学生用动作来表现“家”时,他们都在头顶比画起来。在动作的辅助下,学生既自然而然地读出了句子的轻重、缓急,又理解了词义。

三、角色扮演,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和领悟力

低年级的学生有着很强的表演欲望,将他们擅长并且热爱的表演引入到课堂中,让他们演一演,读一读,在表演中学习了课文,理解感受了课文中故事人物的思想,何乐而不为。例如《北风和小鱼》一课,记叙的是冬天到了,小鱼在河里跟西北风的一些对话。文章中对话是重点,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来演一演,学生通过表演,理解了课文,把西北风和小鱼的神态、动作、语言,模仿得惟妙惟肖。此时,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已不再是问题,学生们很自然地把西北风的狂妄,小鱼的沉着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了。

四、联系实际,增加朗读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

低年级的课文比较浅显易懂,有些内容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我就把学生这些已有的生活经验转移到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来。如我在教学苏教版第一册《冰花》时,课文的“他惊奇地喊着:‘妈妈,你瞧,玻璃窗上开花了!’”是文章的小主人公小童喊出来的,要读出小童的那种喜悦和兴奋,读“妈妈”的时候就应当声调略高,“你瞧”要读出兴奋的感情。朗读之前,我问学生:“你们喜欢冬天吗?”学生大声回答:“喜欢!”“当你从美梦中醒来,看到窗户上都是雪白一片,你会怎么样?”这时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会很高兴!”“我会拿照相机拍下来。”我接着又问:“那你怎么喊,能喊给我听听吗?”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模拟喊话,达到了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朗读效果。

浅谈低年级有感情朗读的有效指导 篇8

词组是有生命的,常常带上了修饰词,赋予了极强的感情色彩。这是练习有感情朗读关键的一步。例如“慈祥的微笑、满意的笑容、可爱的葫芦”这类有感情色彩的词组,可以让孩子们体会词组的表达情感,读出这种感情。例如“洁白的鸽子、火红的旗帜、金黄的果实”这类体现事物特征的词,我让孩子们用语音、语气的变化来读出词组的意思,这样一来词语的朗读有声有色,放到文中时句子的情感也就顺理成章的表达出来了。

二、斜线断句,帮助朗读

对于低年级最难的是课文中的长句子,孩子年龄小一口气读完很吃力,这就需要我们指导学生在朗读时学会恰当断句。我经常采用的方法是斜线断句,帮助朗读。二年级上册第8课有这样一个句子:“看着/ 邓爷爷和蔼可亲的样子,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就平静了下来。”在添加了斜线,朗读时除了标点符号处有适当的停顿,斜线处还有自然地短顿,孩子们的气息能够正确运用了,流利朗读浑然天成,有感情朗读轻松自如。

三、语速变化,体现情感

课文的内容决定朗读的速度。紧急、兴奋的内容要读得稍快一些;庄严、平静的内容要读得稍慢一些。《我们成功了》一文中有着众多的表达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时的激动、欢乐的语句。稍快的节奏读下来,人们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在一篇课文,甚至是一句话中速度也是有变化的。《北京》一文中“站在高处一看,全城到处是绿树,到处是大楼。”北京的美丽无处不在,突出这一特点的词语是“到处”,当把要突出的词语慢读的时候往往效果更佳。

四、走入文本,读出情感

部分学生朗读时语气平淡,缺乏情感,主要在于对句意没有自己的理解与感受,缺少情感体验,没有与文本产生共鸣。我主要是运用:(1)换位体验,置身其中。孩子们充满童真童趣,很容易设身处地地为课文的主人公所感染,情感为其所动,产生共鸣。在朗读教学中可以很好地运用换位体验。(2)文本补白,读出深意。文本的内涵,往往隐藏于文本的空白处。低年级的孩子需要有教师的引导,拓展性的了解文本,达到与文本共鸣。例如《一株紫丁香》中第三节“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一句,引导学生扩展式谈话,说说老师一天中都要做哪些事,怎样的疲倦,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或者联想到了什么。引起共鸣,进而读出感情。(3)想象画面,聆听声韵。语言文字的魅力,就在于普普通通的几个字,却能描述出具有无限想象力的空间,通过朗读练习让孩子来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例如《山行》一诗中,诗人仅用寥寥几字就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深秋画面,引导学生想象弯曲的石径、白云缭绕的人家、火红的枫叶,用赞美之情将诗情画意表达的淋漓尽致。

浅谈低年级朗读指导的教学论文 篇9

论文题目:谈谈低年级阅读课中的朗读指导

论文作者:覃冬波

联系电话:***

通讯地址:象州县马坪乡龙兴小学

邮政编码:545811

电子邮箱:mpxx2009@163.com

谈谈低年级阅读课中的朗读指导

象州县马坪乡龙兴小学

覃冬波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的情感的熏陶。”通过朗读,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把作家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朗读教学搞得好,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扩大知识面,增强语感,开掘深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朗读教学搞得好,能使学生在起伏跌宕,轻重有致的感情变化中受到多方面的陶冶,朗读是我们搞活语文教学,促进推普工作,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局限,朗读无疑是学习语文的金钥匙。因此,如何在小学低年级中确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重视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朗读习惯必须从低年级抓起。我在指导朗读时,要求学生一要姿势正确,即:两腿分开,与肩同宽,胸要挺起,双手捧书,眼离书一尺,胸离书一拳,做到“姿势不对不读书”。二要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语调自然。对一些语调和表情夸张的学生着重指导。

二、重视读得准确、流利能力的训练。

低年级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低年级是培养朗读能力的起步阶段。新《课标》对低年级朗读教学有明确的定位,即“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基于这个理论,教学时,我尽量做到一节课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是否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的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通过训练,我班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

三、重视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不变的真理,而兴趣对于朗读训练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学生想读、乐读,才会用心去读,才能读得入文、入情。因而教师的任务是营造一种氛围,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激活学生朗读的欲望,让学生自读自悟,提高水平。

四、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做到几个“借助”。㈠借助画面朗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画面是引领学生入境生情,增强内心体验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

如在教学《司马光》中,为使孩子们体会到别的孩子“都慌了”,引导他们观察画面,说一说从哪儿可以看出别的孩子“都慌了”。有的学生说:“有的孩子吓哭了。”有的学生说:“有的孩子吓跑了。”有的学生说:“有的孩子站在旁边不知道该怎么办?”……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画面使学生感同身受,读起书来便倍加用情。

教学中只有当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他们对课文情感的感悟才是真切的,才能读出形,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

㈡借助表演朗读

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是诱发其阅读兴趣的有效手段。学生通过角色置换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去经历、去观察、去欣赏。这样,语言文字在他们面前就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具体丰富的形象,他们就能从语言文字中看到迷人的景色,听到美妙的音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会出现在他们面前。如教学《北风和小鱼》一课,为了指导学生读好二、三自然段北风和小鱼的对话,我先请学生做北风,学一学北风“哈哈”的笑声,做一做北风得意的样子,学生一边拍着胸脯、翘起大拇指,一边读出了北风骄傲得意的语气。再请学生做小鱼,读出小鱼的勇敢。在此基础上,同位合作,一个当北风,一个当小鱼,表演对话。孩子们兴致盎然,读得津津有味,演得妙趣横生。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与角色融为一体,忘我、忘情,感受到读书的情趣。

让学生充分扮演文中角色时,一要注意面向全体,给每位儿童提供演练的机会,使人人都投入到角色活动中,享受读书的乐趣;二是要提供选择,让儿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和表演方式,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使其发挥潜能,彰显个性;三是教师的点评要与儿童扮演的角色“同一”,如“瞧,多得意的北风啊!”“你真是一条勇敢的小鱼!”……进一步强化儿童的角色意识,使其始终沉浸在角色环境中,尽情与文本对话。

㈢借助音乐朗读

音乐是一种刺激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对渲染情景,创造气氛是不可多得。在朗读中,配上合适的音乐也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学《春笋》一文,配上一曲悠扬柔美钢琴曲,配以优美的大自然画面,引导学生入情入景,把学生带入无限遐想的诗文中去,从轻响的乐声中,想象着、体味着、感受着春天到处生气勃勃的艺术魅力。这种热烈而微妙的教学效果,不是其他手段可以替代的。

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进入情境,获得情感的体验,也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第二册《识字1》是一篇描写春天景物的韵文,教学一开始,教师就用深情的语调导入:“小朋友,冬天已经过去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我们身边。听,多热闹啊……”接着,播放一段春天山涧中清泉叮咚,鸟音婉转的配乐录音,让学生凝神静听,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录音结束,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清清的泉水从山中流出。”有的说:“小燕子在空中自由地飞翔,”还有的说:“桃花、杏花开放了。”……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此时,教师已把学生带入了情境,已激起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进行情感朗读已不是难事。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篇10

在语文教学中,感情朗读相当重要,它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之精妙,领悟语境之美妙,从而陶冶美的情操。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一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课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的情感,也是学生情感的“发源地”。学生通过想象、联想,能够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挚的情感。因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 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调动起他们的想象、联想,借助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感受来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可以用教师的语言描绘情境,用图画展示情境,用表演模拟情境,用音乐烘托渲染情境„„ 学生进入情境,甚至进入角色,便容易“情动辞发”而读出情感。如在朗读《静夜思》这首古诗时,学生们在幼儿时期家长就教会他们背诵了。但诗意是什么?学生一知半解。我就引导学生先读课文(边读边听凄凉的古筝音乐),了解诗人李白被流放到外地,时值中秋佳节之际,天上月圆,人间团聚,而诗人孤身一人在外地。他看到天上的明月,忍不住低下头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这是一种思乡情。经过诗文对照,学生们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 朗读面部表情就比较严肃了。并通过语气的变换,朗读时气氛的渲染,使学生理解作者一个人在外孤独冷清的场面。读完古诗,有几个学生说自己有一种想哭的感觉。这样较难理解的古诗意境,经过老师对当时情境的渲染,在学生心中激起感情的波澜。有了这样的感觉,教师再进一步指导,就能通过学生的朗读把课文的意境展现出来。二 联系生活实际,读出真情实感

朗读前,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感染他们的情绪,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启发他们想象人物的神态、动作并加以换位思考,接着让他们自读课文,进一步揣摩感情,多读几遍“其义自见”,学生也就能自然而然地读出句子的语气来。如讲读《青蛙看海》一课,课文是按青蛙想看海—努力登山—看到海的顺序写的。全文的朗读语气也随青蛙的心情变化而改变,所以先要着重体会青蛙的心情。教学时,笔者先提出了“如果你特别想看到大海,可是前面有一座高山挡着你的去路,你的心里感觉怎样”

等类似问题,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心情来体会课文内容,再要求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后大家一起评论,语气对不对,教师可这样鼓励“读得不错,谁能比他读得更好”。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给他们以锻炼的机会。最后,在学生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青蛙看海》一课是急切→高兴→失望→希望→又高兴又轻松的语气特点,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够绘声绘色的朗读课文了。

三 教师智慧评价,促进感情朗读

在课堂教学中,朗读评价至关重要。恰当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朗读水平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中,不乏如翘大拇指、夸“你真棒”、“大家拍手表扬他(她)”,还有夹杂英文的表扬方式等等外在的评价方式,而深入文本、结合对文本感悟进行的切实评价不多,两者没有做到有机的结合。评价一定要注重内涵。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如当学生把《月亮湾》一课中写河岸上桃花多而美的句子读得有滋有味时,教师真诚地夸奖:“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真的看见了朝霞般的桃花!”即便是要指出学生朗读的不足之处也要巧用评价用语。如在上《月亮湾》一课时,很多孩子喜欢写河里的小鱼和倒影的句子,孩子读不好时,你可以先夸奖他的优点,再说:“就是有点可惜,小鱼好像有点不开心了,谁能让小鱼开心呢?”学生自然会扣住“一群群”和“游来游去”。结合语境对学生的朗读作出反馈,既不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升华朗读的情感。朗读评价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也可引导学生角色移位。根据学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主人公或课文所描述的对象去参与朗读。如教学《小动物过冬》一课时,当学生读到青蛙说的“我不到南方去,就在这里过冬。我准备吃得饱饱的,过两天钻到泥土里去,好好睡上一大觉。等到来年春天,再出来找虫子吃。” 话时,教师边点评边引导:“你这只可爱的小青蛙过冬,不用飞很远的路,只要钻进泥土睡觉,你有什么感觉呀?”这位朗读的同学马上意识到自己就是青蛙的了:“我觉得很得意,很满足。”“那能把你的得意满足给大家表演一下吗?”学生自然会抓住“饱饱的”“好好睡上一大觉”来读,同时加以动作表示“饱饱的”,角色移位后的朗读更具真情,更有情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感情朗读”是一种个性化形为,由

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和感悟语言的能力、朗读水平等因素的千差万别,因此,有感情朗读的处理形式也就各具特色,如果我们潜心探索,因文因人而异,把“有感情地朗读”真正落实到每一课的教学之中时,学生们就可以读出情趣、读出思想、读出境界了!

浅谈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湖南省望城县雷锋学校 匡青海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培养人才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关键词:培养 学生 作文 能力

作文教学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当前推行素质教育,作文教学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培养人才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呢?

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兴趣、态度和习惯。作文能力属于智能因素,要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不定期必须重视非智能因素的影响。孔子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使学生对学习更加投入和坚持。因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是十分迫切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来培养:提高对写作的认识。兴趣的产生基于需要,写作的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在现代社会中,写作水平的高低已影响到一个人事业的成就和生活的幸福。深刻认识到写作是文明人类不可缺少的需要,能培养和加深对写作的感情。同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成功可以与兴趣形成良性循环:成功激增兴趣,兴趣导致成功;越是成功越有兴趣,越有兴趣越会成功。赞扬学生的好作文和写作中的进步,对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特别能起作用。所以我在批改作文中发现好作文和有进步的,都给予表扬和鼓励。也可以用榜样来诱导学生。唐宋古文八大家中的“三苏”,在家庭培养写作兴趣和写作才能方面的成功是众所周知的。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我所担任的

两个班,听到“作文”两字就头痛,叫他们写作文更不用说了。作文有“怕”字这拦路虎,怎样写也没多大变化。针对这情况,进行一些有趣的语文活动,如:知识竞赛、背诵比赛等等。在本学期学习第一单元时,有两课是要求背诵的,于是就开展朗诵比赛。在准备过程中可以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他们比以前认真多了,都想在比赛中大显身手。在比赛中有些同学朗读很有感情,态度大方自然;有的胆子很小,一到讲台就钻到讲台下躲起来,引得同学哄堂大笑。比赛后,就布置了这周的周记:记一次有趣的语文活动。过两天我收来看,大部分写的比以前进步了,能把这次活动的经过写清楚,且体现“有趣”,有位同学在结尾处这样写:“这是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面对60位同学朗读,虽然我朗读得不好,但我知道要是自己下苦功常练,我肯定能朗诵得不错。这次朗诵比赛真有意义,使我看到了别人的优点,更看到了自己的缺点。”活动后写的作文内容充实多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培养对语文的兴趣,作文的兴趣会被激发的,有了兴趣,学写作文的动机就油然而生。同时要纠正学生把作文看作任务或者是负担的态度。有了兴趣,有了正确的态度,就要培养学生常作文的习惯,引导学生平常有什么触动心灵的,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一篇文章了,因而我要求学生每周写周记。

其次,教学生细心观察生活。无论文章或文学作品都来自生活,观察是写作的一种基本功。通过观察可以增进对客观事物的了解和体验,可以获得写作的材料和形象。观察在文章写作中,尤其是在记叙文写作和文学创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鲁迅说过:“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叶圣陶认为观察是“基本要项”;老舍主张“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在作文教学中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且要善于观察生活,会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如:在班中有些同学成绩差,读了两三个星期又想读了,有的成绩好的,也想出去打工赚钱,且说:“读书无用。”于是我就引导学生根据这些同学说法写一则短评。从这里向学生讲明,虽然是很平常随口而出的话,都可以捕捉来议论分析,纠正其错误。留心观察生活,无论大事、小事都把它积累起来,写作时就不会觉得胸中无物可写了。因而,观察是学习写作、准备写作、提高写作水平的一条又扎实又宽阔的途径。

再次,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作文来教学。阅读和写作的关系非常密切,阅读对写作的积极作用是巨大的多方面的。从写作心理看,阅读能提供兴趣和意识;从写作内容看,阅读能提供观点和材料;从写作技能看,阅读能提供语言和

技巧;从学习写作的途径看,阅读是写作的“老师”。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王充写《论衡》,阅读了《汉书》“艺文志”列举的1300卷书。即说明了阅读对于写作的巨大作用。我针对现阶段的学生现状,尤其引导学生对范文的阅读。这个学期重点学习议论文,对于新接触的文体学生总是摸不着头绪。如:在指导学生阅读马南屯的《从三到万》时,教会学生抓住这篇议论文的学习重点:学习从一个故事引京广线点的写法。我讲这内容时,我就先讲了富翁的儿子刚学会一、二、三,就以为看书什么都学会了,飘飘然了,就辞退了教师,有一次他父亲叫他写请帖,有个朋友姓万,他写一个早上,一个“万”字也没写好,只写了五百画。于是我问学生:“从这个故事里你们认为富翁的儿子怎样呢?”学生答:“骄傲自满。”又问:“换一种说法又是怎样呢?”学生答:“不够谦虚”。再问:“那么你们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应怎样才能学到本领呢?”有些答:“谦虚谨慎。”有些说:“不要忽视老师的作用。”于是我把这两种答案综合归纳,就是讲故事后引出的论点了。我说:“你们在写议论文时就可以学习本文的写法——从故事引出论点。先说一个故事,再结合你所写的故事表明你的看法,即论点。”课后,写这单元的作文时,有部分学生已学会从故事引出论点和写法。如:有位同学在文章的开头就叙述了父子扛驴的故事,然后提出:“一个人做事要有主见,否则,就任凭别人左摆右摆,什么事也没有干成。”可见,在阅读教学中结合作文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此外,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注重作文的批改、评讲等必要的环节。在批改、评讲时要指出他们作文的精彩之处与不足之处。如学生在写材料作文时,好的表现在:能结合材料提出论点,并围绕着的提出的论点摆事实,讲道理,并联系实际深化论点来结束全文。不足的地方恰恰与之相反。通过批改、对比评讲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总之,当前推行的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的。写作能力的素质就包含了思想素质、语文素质、创造能力的素质等。所以,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途径,来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结合实际贴近生活——指导小学生作文三法

小学生常把作文当作负担,每逢看到题目,便愁眉苦脸,迟迟不能下笔。我认为,造成学生作文难的主要原因是命题脱离了学生生活的实际,以致学生提起笔来感到无从下笔。鉴于这种情况,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拟定文章题目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收集作文素材,学生感到有事可写,有话可说。

一、回忆生活,打开记忆仓库每次作文,我都事先把题目公布出来,如《起床之后》、《上学路上》、《第一次洗衣》、《拔河比赛》、《扫树叶》等。这样做,可使学生有时间回忆生活中的往事,寻找感受最深、记得最牢的人和事。这样一来,学生记忆的仓库打开了,素材丰富了,灵感也有了。有一位学生在《扫树叶》一文中这样写道:

秋天来了,树上的叶子变黄了。风一吹,树叶一片片、一阵阵飘落下来。有的随风直打旋,像飞舞着的蝴蝶一样好看。校园里落叶积满了地,有的像扇子,有的像喇叭,还有的像粽子。

我和小兰挥动扫帚,使劲地扫,树叶很快堆成一座小山。不一会,我身上便汗津津的,胳膊也酸溜溜的,不听使唤了。我把身子靠在树上埋怨说:“妈妈平时只知道让俺读书、写字,就是不让俺参加劳动。”一边说一边弯下腰去拣了几片最大的树叶,当作扇子摇着。小兰看见了,打趣地说:“华姐姐,要是给那树叶加个长把儿,你不就是铁扇公主了吗?”我白了她一眼,赶忙回击她:“我要是铁扇公主,那你不就是随从的小妖精了吗!”

这篇习作,写得形象生动,亲切感人,逼真地反映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特征。

二、留心生活,积累生活素材生活中,有许多能令人动情的场面,却往往稍纵即逝。学生一般不留心这动情的瞬间,以致失去了感知生活的最佳时机。留心生活,及时收集作文素材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留心与不留心的差别很大,比如,教学楼,学生一天总要上下几次,比较熟悉吧,可要问从一楼到三楼楼梯共有几级台阶,却很少有人说得准确,而口袋里的钱,虽不能时时数着,大都知道有多少。这不是很好的说明吗?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一次,我要求他们留心观察山羊和绵羊的外形。观察后,一位学生在《山羊和绵羊》一文中用对比的方法写道:山羊的角比较直,角尖向后竖着,绵羊的角比较弯,多向下盘在脖子两侧。公山羊有胡须,公绵羊没有胡须。山羊的尾巴又短又直,爱摇动,绵羊的尾巴又肥又长,老是耷拉着。山羊的毛又短又直又松散,绵羊的毛又长又密又卷曲。这篇作文,写得具体、详细。我把这位学生请到办公室,一边批改作文,一边问他:“你写公山羊有胡须,母山羊有胡须没有?”“有!”他毫不迟疑地回答。我又问他:“你知道绵羊的尾巴老是耷拉着是因为什么吗?”他想了一会说:“可能是因为太大了,摇不动。”我认为这位学生在观察时是留心了,动脑筋了,要不准会在我这突然袭击下吃败仗。

留心生活,不仅能发现事物的表象特征,也能发现事物的本质特点,以至引发文思,从而达到胸有所积不吐不快、下笔左右逢源的状态。

三、基于生活,展开丰富想象写作是一种艰辛的劳动,要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分析、剪裁、谋篇,才能写出有内容、有感情的文章。要做到这一点,作者要从原材料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进行科学的、符合规律的想象。当然,想象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必须建立在现实生活和科学常识的基础上。作者对现实题材把握得越多,想象的翅膀就越能够展开。如《灯光下的校园》这个题目,一位学生通过想象,写得就颇具特色:“校园里一片寂静,天空没有月亮,只有几颗星星眨巴着眼睛,像是偷看着这校园中的情景。落叶时节,微风载着凉意,有意无意地吹了进来。灯光下的老师办公室,像茫茫大海上的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照亮了人类的良知和文明,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文中将教师的办公室比作灯塔,贴切、得体,虚实结合,给人以清新隽永之感。这种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的想象,既入情入理,又生动形象,具有耐人寻味的力量。

体验生活:作文材料情趣化

现在一些学生怕作文,一到作文课,老师布置完作文题目,下面就唧唧喳喳好一阵。他们为了完成作业,不得不敷衍成篇,草草了事。语言枯燥,内容单薄,味同嚼蜡。就这样左一次地写,又一次地写,一个学期下来,把他们的作文都拿来比较比较,基本上还是原地踏步,收效甚微。老师批改的心血以及学生宝贵的时间,就这样付之东流。究其原因,这些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怕作文。“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正如一本好书会使人爱不释手,如痴如醉,百读不厌。例如新版教材都在选文、内容、配图、装帧上良苦用心,以唤起学生对教材产生直接兴趣。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情境,美好的人物、心灵,它们会自然而然地唤起学生对美的期待和向往。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首先应该从作文材料入手,引导学生能从生活中体验到写作的乐 趣,从写作中体验到生活的情趣。

1.生活寻趣。生活是文章的源泉,文章是生活的反映,真实是文章的生命。引导学生在作文表达自己生活的真实感受、真情体验、真正乐趣,鼓励学生写出原汁原味的社会生活、人物现象,是作文教学的坦途大道。在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口,我口言我心”。比如春天来了,我组织学生到校园,到郊外去“找春天”。看一看春天有哪些景象。想一想哪些是书上没有讲到的,你还发现了哪些问题,都—一记在你带的小本子上。然后回到教室,让同学们说一说春天有哪些特点:有的说,春天果树开花了,有红的、粉的、白的;有的说,花丛中有许多小蜜蜂,在辛勤的采蜜;有的说,小燕子跟着妈妈从很远的南方飞回来了;还有的说,农民阿姨和叔叔在田里辛勤地劳动呢!再议一议提出的问题。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春天的诗歌、散文、故事、对联等内容,画一画或者写一写你心中的春天。最后做一做:回到家后,可以将自己采集到的动物、植物做成标本;可以用你采集的各种形状的树叶或小草拼成不同的图案,贴在纸上,再用水彩笔进行修饰点缀,做一份漂亮的贺卡;还可以以春天为主体,做一张别开生面的手抄报。把画好的画,拼成的图案,做好的手抄报,带到班里贴在墙上,装扮一下自己的教室。也可在精心制作的贺卡上,填上最衷心的祝福,送给最敬

爱的老师、知心的朋友。通过这样作文实践活动,使同学们感受到春天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人在自然中是美的,人的劳动是美的。这样的指导,小学生的习作是写自己的生活,写心里的话,写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写自己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写快乐的事,快乐地写,把写作文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去想、去做„„

2.实践凝趣。生活是作文的矿藏。情感是作文的源泉。生活是作文的矿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情感是作文的源泉,喷涌面出,择地而流。“经历即文章”让学生去开采生活这一矿藏,让学生去寻觅情感这一源泉,是激活学生作文兴趣的有效办法。“人有两件宝,动手又动脑”;实践练习作,效果快又好。教学实践活动使我体会到,积极引导学生在习作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信心的好方法。比如我们经常开展一些“小鬼当家”、“买一次东西砍一次价”、“让妈妈(爸爸)感动一次”等生活实践活动,以丰富写作的素材。又如在教学中经常组织一些习作实践活动,如指导小学生当小记者,编辑手抄报;组织学生举行优秀作文讨论会,集体评价作文;指导学生给自己的作文画插图等等,让学生把习作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既动手又动脑、动心、动情,极大地凝聚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体验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然而,据我所知,目前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的作文内容空洞,或随意编造,或抄袭作文。造成这种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缺乏习作方面的体验不无关系。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这段话告诉我们:写作的冲动来源于学生心灵的震撼。如何让学生乐于表达与交流,从而提高作文能力呢?我觉得可以在体验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

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材料。那多彩如画的校园生活,幸福欢乐的家庭生活和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中,有多少闪光的内容值得我们去描绘,去歌颂。然而,由于学生缺乏体验,对生活中的一些事往往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作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用心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习惯,从而丰富学生 的情感体验。

1、引导学生关爱校园

校园生活是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的第二家庭。学生在校园中感受着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友谊,也感受着集体的温暖。由于校园生活也是教师十分熟悉和了解的,所以十分有利于引导学生关爱校园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教师应设法通过诱导,让学生充分体验学校生活的快乐。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并想方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各种感觉器官,用眼看一看,用耳听一听,用鼻嗅一嗅,动口尝一尝,动手做一做,用心想一想......活动中学生尽情展示自我,切身地体验过程。课内,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科教学的过程之中:动手实验,制作手工,扮演角色,游戏竞赛等。

此外,面对课堂内外涌现的大量信息资源,教师应用敏感的心灵去捕捉,用深刻的眼光去洞察,用灵活的机智去重组,并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激发他们的内心体验。

2、引导学生关爱家庭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天地。学生与家庭成员特别亲近,在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中充分展示着性格的真实。在这样的交际环境中,引导学生以家庭小主人的身份,关注家庭,大胆地参与家庭生活活动。可布置学生开展一些活动:今天我当家,上菜场买菜,烧饭、烧菜,洗碗;给爸爸妈妈献上一杯茶;在“三八”给妈妈制作贺卡;在父母不在家时当一回小主人,有礼貌地接待客人;随父母参加一些有意义的亲子活动,外出旅游......在家庭生活中,要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对学生参加的家务劳动、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等进行评价,从中让他们体验到劳动的艰辛、成功的快乐和人情的温暖。

3、引导学生关爱社会

社会生活五彩缤纷,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接触社会,可布置一些社会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如利用双休日让学生去敬老院给孤寡老人送温暖;去公园或其他公共场地打扫卫生;调查采访自己感兴趣的人或事;参观书画展......有条件的学生还可当商店营业员、公交车售票员等。如一位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找人签名,每人需签满20人以上。为完成这项作业,学生必须与许多人交往,在此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在克服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会有各种体验,这些都为孩子们创造了写作的源泉。

上一篇:《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会考基本篇目知识要点下一篇:借房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