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朗读指导教学设计(精选11篇)
《桥》朗读指导教学设计 篇1
迁西县三屯营镇高家店小学 关利孟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味语言中深刻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领悟作者表达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
四、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了《桥》这篇课文,感受到了洪水的凶猛,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难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播放洪水画面)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奔腾而来,势不可挡。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求生是人的本能。当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跌跌撞撞地向那唯一可以逃生的窄窄的木桥拥去时,有一位老汉早已站在了木桥前。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这位党支部书记,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做出的人生选择,留下的感人事迹。
二、品读描写,体会精神。
1、请同学们用心去读课文,划出令你感动的语句,结合当时洪水所达到的程度想想为什么感动?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引导学生发现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气氛,沉浸在山洪无情当中的无奈;然后让学生就“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谈谈说说。这样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自然灾害的无情,才显得村庄被毁的心碎,也才显得更加可恨山洪魔鬼般的摧残。
指导学生紧紧围绕“凶猛”进行朗读,读出山洪的凶猛,越读越凶猛,就越能体验自然灾害的无情。
为此,抓住文中简短的句、段,配上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山洪倾泻的声响音效,让学生声文并茂,入情入境地反复朗读。我采用个人朗读,双人朗读,小组朗读,多组朗读,集体朗读等多种形式,层层递进,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心碎不已。如,在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洪水的凶猛,让学生体会“咆哮”、“肆虐”等词时,我抓住了文中的比喻、拟人句。
师:“老师没有觉得文中是当人来写,你觉得更像什么?” 生:“更像魔鬼”、“像猛兽”。
师引导:“那请你们充分想象,说几个比喻句。”
学生拓开想象,补充、丰富了文中的比喻句,加深了对洪水的感受,朗读自然也因体会的深切而更到位了。
2、学生自学课文,用心去读,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3、讨论交流:
课件出示句子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1)这段话中,你觉得哪一个字最能让你感觉老汉像一座山?这是一种怎样的目光啊?
(2)老汉真的是“一座山”吗?为什么?
让同学们通过齐读来感受一下,这是个怎样的老汉。我再通过引读前面村民恐慌那部分段句,让学生体会,和惊慌失措的村民相比,老汉是那样的沉着、冷
静、临危不惧啊,他就像一座山。在村民们的心里,这个老汉高大的形象就像一座山。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课件出示句子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1)老汉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喊这句话的?(2)老汉是用什么语气喊的呢?(3)老汉对抢先逃离危险的党员态度?
学生通过体会,有感情朗读,注意语气,教师范读、指导。
课件出示句子3:老汉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的像只豹子。(1)划出动词,说说这些动词写出了什么?(2)这个小伙子是谁?
(3)讨论交流:小伙子被揪出来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想对爸爸说?老汉为什么这么凶,心里又是怎么想的?(4)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4: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老汉 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问:他俩的哪个动作让你们印象最深? 生答:推。
再次引读:同学们,木桥要被冲垮了!容不得多想,老汉一边用力推着小伙子,一边吼道──容不得多想,请你加把劲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容不得多想。“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4)老汉似乎会喊些什么呢?(出示文章内容)
学生齐读课文。
洪水依然在咆哮,可人们的心却在哭泣,最伤心的是一位老太太。首先我深情朗读结尾(配乐:《我的父亲母亲》):“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接着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这个老太太,此时此刻,你明白了什么?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紧接着让学生面对此情此景表达自己灵魂深处的感言,不然而然地产生对失去亲人的无比悲痛。由此可见,让学生体验着读,读出悲痛之情,引出人们对失去救我们的老汉和他儿子的无比悲痛,痛入心扉,痛得心麻。
三、理解题意,总结全文
1、文章以“桥”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2、师小结:正是这样一位老汉,把村民们送上了这座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他的精神,他的精神之桥永远屹立在我们心中。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的人格!在生死关头,老汉作出的重大抉择,表现出了大灾中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
四、领悟写法,感受表达特色: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五、布置作业
1、摘抄让你感动的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读课文,把故事讲给家长听。
3、想象写话,祭奠的这一天,全村的老老少少都来了,老支书的墓前跪了一片。悲痛欲绝的乡亲们会说些什么?请你身临其境地想一想,写下乡亲们的肺腑之言。
板书:
桥
老汉
乡亲们
沉着冷静
惊慌失措
断
撞
威严果
疯了似的无私无畏
舍己为人
跌跌撞
你拥我挤 生命桥 连心桥
《桥》朗读指导教学设计 篇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是任何时髦的教法都无法取代的。随着课程改革逐步深入,语文课堂发生了可喜变化,教师课内繁琐的内容分析讲解现象已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琅琅的读书声。然而“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决非让学生信马由缰、放任自流地读,指有理解、有体验、有感受、能传情达意地朗读。要求教师针对语文课的特点,灵活指导读书方法,让指导参与其中。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朗读指导方法。
一、完形朗读法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往往以省略、跳跃等方式形成“空白”或“空缺”,从而构成开放性空框结构,这种结构赋予读者对文本进行阐释和想象的极大自由, 召唤读者主动参与作品意义的建构。人物对话提示语的省略是空框结构的形式之一。完形心理学认为, 这种空框结构是一个缺陷或空白的不完全的“形”,当这种“形”呈现于读者眼前时 ,会在读者心里激起一种强烈的将其“补充”或“恢复”到完整状态的内驱力,在这种内驱力的驱动下,读者会积极主动地使不完美的“形”完善为一个完形整体。
如上《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完形朗读法:周瑜(明知故问):“……用什么兵器最好? ”诸葛亮(故意)说:“用弓箭最好。”周瑜 (暗自高兴 ,趁势追逼 ):“对……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已有察觉,有意)说:“当然照办……”周瑜(迫不及待地 )问 :“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 ”诸葛亮 (胸有成竹)说:“只要三天。”周瑜(掩饰不住内心的狂喜威胁)说:“军营里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泰然自若地)说:“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完形后,让学生根据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
二、变式品读法
讲读课文时, 教师有时可变换语调语气, 让学生比较品味,这是品词赏句的一种较好方法。如教学《瀑布》最后一节描绘瀑布的形态:“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这是作者对瀑布的由衷赞美。教学时,采用自由吟诵的形式让学生初步感知风中瀑布的美姿,接着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指导诵读“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这句时,让学生按顿号和逗号两种不同的标点法朗读,进行比较分析,想想使用哪种标点朗读更恰当,使学生体会到顿号朗读停顿短而均衡,语调显得平淡;用逗号朗读声音轻而舒缓,能读出作者看得出神入迷的样子。最后,让学生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带表情地朗读,口诵心维,从内心深处真切欣赏瀑布的缥缈、朦胧、纤美,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
三、唤醒体验朗读法
根据相似论, 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新知识联结产生共振,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比较好。同样朗读指导时,可通过创设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带着这种体验、感受朗读文本,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与文本融通,形成情感共振。这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运用得最经常的一种方法。当年有位老师教学《世界真美呀》一文,指导一年级学生读好小鸡从蛋壳里钻出来发出的感叹“世界真美呀! ”一句时,先让学生体会小鸡刚从黄乎乎蛋壳呆着一下子看到外面蓝湛湛、红艳艳、金灿灿五彩缤纷世界的心情,学生有的说激动、高兴、惊喜、惊讶,还有的学生说快乐、感动、惊叹……接下来老师让学生说说第一次看到自己向往已久的景或物时会怎么说, 再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读这句话,读完后请学生评价从他(或她)的读中你听到了什么(激动、高兴、惊喜、惊讶等)。如果没有听出,就让学生反复练读。同一句话,不同学生读出了多样的感受。这样的朗读训练,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感情逐渐细腻,还可以培养学生带着情感凝视周围一切的习惯。
四、换位移情朗读法
朗读时引导学生与作者、与文中人物互换角色,设身处地地感人物之所感,思人物之所思,寻求与作者、与人物的对话融合。引导学生扮演角色,常要引导学生自问:“我是文中的某某,那么我该怎么说话,怎么行动,带着怎样的表情? ”“我处在‘这样’的环境中 ,面对‘这种’人 ,我应该怎样说话 ?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思考边读,不断反思,不断调整诵读出来的声音形态与文本之间的契合度。
有位老师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就采用了“换位移情法”进行朗读指导。他让学生把自己当做那位被大娘抢救出来的受伤志愿军战士,现在在大娘背上来读“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子,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子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天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这一段话,有个男生自动将课文中的志愿军战士改为“我”来读,读得入情入境,让人听了为之动容。学生读后,教师评价:你刚才读得那么好,是提高技巧了吗? 学生否认,认为是自己边读边想,进入角色,读得很投入。接下来老师鼓励全班同学用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像这位男生一样读这一段,结果学生读得很用心、很专注,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五、层递推进朗读法
朗读是情感体会的重要方法, 凭借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理解语言内涵,理解语言情感,是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 对一些感情比较丰富的内容的朗读指导试图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须带学生走近作者,进入课文,全身心地感受,准确体会、表达情感。老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步感受、逐步把握、逐步理解感情,一步步缩小他们与作者、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差距,使朗读达到“言自口出”、“情自心达”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六年级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把“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儿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作为感情朗读聚焦点,引导分步朗读,逐步体会。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后,我出示上述片段,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虽然学生相当卖力,但感情体会不深,只是达到了初步感受的目的。我引导学生再阅读“谈水浒”,理解鲁迅先生“关心后代”的特点后,再次朗读上述片段。此时,学生面对的不是普通的伯父,而是对自己关心爱抚的伯父,朗读时感情更进了一步;阅读“谈碰壁”一段时,在理解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憎恨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朗读。此时,学生面对的已经不仅是关心自己的伯父,而是胸怀全国、憎恨敌人的伯父,感情理解前进了一步,朗读体会也深入了一步。在阅读“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后,再次朗读。此时,学生已从整体上理解了伯父的特点,知道他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感情体会深了,感情就达到了理想的境地。此外,在课堂上以读代讲的方法还有情境创设法、气氛渲染法、自我领悟法等,在此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小学朗读指导的有效教学 篇3
关键词:朗读指导;氛围;兴趣;方法;评价;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170-01
一、创设多种有趣的朗读氛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适时运用电化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在教学《烟台的海》一课中描写冬天的海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海浪汹涌的壮观景象,我让学生观看描写海浪的那段录像片段。有声有色的画面,使学生获得了具体直观的视觉体验,学生很快进入了意境,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内心的体会,读出烟台冬天海的凝重而壮观的景象。
2、精心创设语言意境,调动学生的朗读情绪
准确生动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能吸引、打动学生,调动学生的朗读情绪。在教学《大江保卫战》描写人民子弟兵奋不顾身保卫大堤的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子弟兵为了保住大堤,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他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为了行走快捷,索性……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也……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同学们,捧起书来,让我们用感情的朗读再现他们的英勇行为吧!”富有激情的语言感染,调动了学生朗读的欲望和热情。
二、重视教师示范朗读,诱发学生的朗读情感
哲学家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以科学的指导和示范的影响,其中范读就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相当的影响力。老师如能经常地给学生以正确的、动情的范读,就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读书的兴趣和朗读的能力。
教师范读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指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时的范读。教师这时范读,能激起学生对课文的浓烈兴趣。叶圣陶先生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进入课文意境,例如:学生听教师范读《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许多学生都被肖邦的爱国热情所感动,对他的英年早逝流露出痛惜之情,这样通过教师的范读,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二是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中的范读。教师这时的范读,一般是对文章的关键语句、重点段落感情较强烈的地方进行范读。目的是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及文章的中心。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船长》中哈尔威船长组织船员救援乘客时的一段对话,这段对话感情色彩强烈,教师进行了饱含感情的范读,这对学生体会哈尔威船长一生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品质提供了感性的理解。随后学生在自读时便能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文本中,读得字字千钧凝重,句句铿锵有力。
三、鼓励学生自主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方法
“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句子含义,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里“感悟”、“理解”的前提是朗读。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正是强调了读对理解的特殊意义。但我们在阅读中仍存在这样的误区,重讲轻读。有些老师认为只有把课文的内容分析通透,学生才能理解,才算完成教学任务,朗读则是安排课前进行;即使是课堂上的朗读,很多时候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或者是学生在教师的预设下泛泛的读,真正留给学生在课堂练习的时间较少,忽视了朗读对理解的作用。我们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反复朗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例如《大江保卫战》一文描写98年夏天,人民子弟兵抗洪救灾的动人场面。文中分别描述了“大堤抢险”、“铁汉本色”、“勇救群众”三个场面,叙事生动感人。在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本,采取个人读,小组读,齐读,表情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自读自练,品味领悟,读出真情:通过学生的齐读“大堤抢险”,读出人民子弟兵的英勇无畏;通过学生个体的自读、品读,再现黄晓文的铮铮“铁汉本色”;通过学生分角色的动情朗读,表现出“勇救群众”中军民的鱼水深情……通过朗读,学生体会到了人民子弟兵在洪水巨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四、发挥评价激励作用,树立学生的朗读信心
教师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评价主体,其评价具有不可怀疑的权威性。但是,正是由于这种绝对主体的权威性,使得学生在体会语言文字,进行感悟朗读时,失去了自我。依据教师的理解去理解,用教师的感受去朗读。新课堂强调"以学生为本"。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在朗读训练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性格特点及学习基础。在评价中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师鼓励性的评价,会激起学生再次朗读的愿望,建立朗读的自信。学生感悟的角度不同,对朗读的处理也各有千秋。我们在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感受。
《比本领》教学设计(朗读指导)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 认字5个,写字8个;
②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力目标:
① 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
② 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合作的重要意义。3.情感目标:学习与人合作。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合作的重要意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情景模拟、感情朗读、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演示、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以图画激趣,引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个小朋友。(出示梅花鹿、金丝猴的图画)
生指认两个小动物的名称。
师:他们各有各的本领。那么,他们都有什么样的本领呢?
生说出两个小动物的本领。
师出示词卡:爬树、跑。并请两个同学上台来把这两个词卡分别贴到相应的动物下面。
师:到底谁的本领大呢?梅花鹿和金丝猴谁也不服气。他们正在举行一场比赛呢!
师板书课题:比本领
(以图画的演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得生动,同时又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了进来,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中。)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 3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一起听故事,并且和自己平时的朗读比一比,你认为别人读得怎么样?(范读或学生读)
师:现在,请小朋友自己读一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不会的小组一起讨论。
生小组学习,互相帮助。
2.开展“摘果子”游戏,主动识字。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的生字卡,自由认字。生独立识字。
请同学们拿着自己的生字卡离开座位去考考同学。
师:老师想请小朋友像梅花鹿和金丝猴一样,同学一起合作“摘果子”。黑板上的“大树”上有许多“果子”,每个“果子”后面都有一个本课的生字词。谁摘到“果子”就要把后面的词语读出来。两三个学生合作“摘果子”。
三、读好课文,感悟品味。
师:请小朋友们四人一组,把课文读一读,评一评,看谁读得最好。
现在,请三个同学分别当梅花鹿、金丝猴、大象伯伯把第一段读一读。
师:请同学们再自由地读一读第一段。
生自由读
师:请一个同学把第一段读一读,其他同学思考:比赛前,梅花鹿和金丝猴是怎样想的?
生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朗读。
师:比赛开始了,它们各自使出了自己的本领,梅花鹿和金丝猴又是怎样做的呢?(生读课文,小组讨论问题)
引导说出“得意扬扬”、“垂头丧气”并课件出示,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进行模拟朗读,注意读出“得意扬扬、垂头丧气”的感觉。
师:接下来看看金丝猴摘到了吗?(生读课文)
学生试着表演金丝猴急得团团转的样子。
(表演,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义,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并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体验了人物的情感。)
师:他们俩都以为自己了不起,结果梅花鹿上不了树,金丝猴过不了河,最后它们终于想出了办法摘到了果子。它们到底想出了什么办法?请同学们读读课
/ 3
文,用波浪线画出表示它们办法的语句。
生读课文,同桌交流。
师:它们终于摘到了果子,靠的是什么?
生:合作
师:板书:合作
四、合作读书。
课文讲完了,你们还想再读这个比本领的故事吗?怎样读才能更生动,更有趣呢?
分角色朗读。
五、书写生字。
语文教学朗读指导例谈 篇5
朗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堂上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的“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体验”的新理念。由此可见,如果能把好的文学作品作为语言的桥梁,利用标准的普通话表达出来,绘声绘色地传达给听众,就能达到如闻其
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境界。
现在语文教学中流行一个字眼,叫“语文味”,虽然这种“味”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个专家定论,但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教学酌文品“味”之佳法。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重视读的训练,尽可能地多读少讲,以读代讲,引导孩子在反复朗读中品味作者的语言,咀嚼、消化、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让孩子觉得“有滋有味”。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地读出感悟、品出语文真味呢?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大胆地“放”,还要巧妙地“扶”,并且运用巧妙的语言“扶”得恰倒好处。最近,本人有幸参加了市“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送教下乡活动,给农村孩子上了《小动物过冬》一课,我在这一课的朗读指导方面作了一些大胆的尝试。
一、游戏导入,激趣。
师:今天,我能来到伍佑小学跟二(1)班的小朋友上课,感到非常高兴。这节课,王老师还带来了几位好朋友,现在他们都躲起来了,让老师说几则谜语给你们猜,你们猜到谁,轻轻地喊几声,它就会出来了。
(1)百花村里有人家,鲜花瓣上种庄稼,招待客人用蜜酒,辛勤劳动人人夸。
(2)小小姑娘满身黑,秋去江南春来归,从小立志除害虫,身带剪刀满天飞。
(3)大眼睛,宽嘴巴,咕呱咕呱爱说话,捉虫能手就是它。
(生先凝神倾听,然后兴奋地轻唤“小蜜蜂、小燕子、小青蛙”,师随即出示三个小动物图贴在黑板上。)
师:今天,这三个小家伙又聚在一块儿干什么了?答案就在我们要学习的19课里,孩子们,快打开课本到118页,摆好读书姿势,开始读吧!
(生兴趣盎然地读课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者,都希望孩子们对自己所上的课感兴趣,我也不例外,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我特意动脑筋,找了几个与课文有关的小动物谜语,通过猜谜游戏,放松孩子们的紧张心情,消除初次会面的陌生感,融洽师生关系。接着,我又趁热打铁,用一句“今天,这三个小家伙又聚在一块儿干什么了”,勾起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朗读课文的兴趣已油然而生,孩子们充满热情地去朗读课文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二、斟酌字词,懂意
师:字词读得不错,把词语带到句子中,你还能读好吗?
(出示)(1)它们常常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过得很快乐。(指名读句子)
师:“常常”就是……的意思?如果把它换成“天天” 再读一读、比一比,哪句更好?为什么?
(出示)(2)它们天天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过得很快乐。
比较,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方式。针对孩子们的这个特点,我先用一句“把词语带到句子中,你还能读好吗?”激起他们的斗志,忘记学习的疲劳,重新调整好情趣继续学习,接着又通过换词的方式,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比较。通过比较,孩子们不仅明白了“常常”就是“经常”,不是“天天”的意思,还道出了“三个小动物都有自己的职责,它们要辛勤工作,造福别人,不能天天聚在一起玩。”的话,实在出乎我的预料。
理解是朗读的基础,只有深入理解字词内容,才能读出符合课文内容的感情来。因此,指导朗读,要在理解内容、激发感情上下功夫,而不要只单纯地做技巧上的指导或让学生机械地模仿。
三、研读文本,晓理。
师:三个小伙伴非常友好,生活得非常快乐。可是,当秋风刮起时,三个好朋友都不约而同地烦恼起来了。小朋友猜一猜,它们会为什么事烦恼呢?
生:它们都要过冬了,整个冬天就不能在一起唱歌跳舞了。
师:三个好朋友要分开了,它们的心情会怎么样呢?你能体会一下吗?
生:很难过,很伤心。
师:既然这样,它们为什么就不在一起过冬呢?
生:因为它们三个过冬的方式不一样。
师:是吗?让我们来看看这三个小动物到底是怎么过冬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吗?找到了,先与小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再分角色演一演。
(生兴趣盎然地研读起课本来,师行间巡视,不时融入学生的交流圈中。)
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朗读指导 篇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这个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感情,在读中品词赏句,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读中自悟自得,从而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创造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
一、朗读要充分展示学生个性
如,在教学课文时,在指导学生分析完了课文内容后,不要以优秀生或是自己的范读为标准,而是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各自对这段文字的体会。可以是惊奇的,也可以是慢慢儿欣赏的等等。这样就使得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的发挥。读得投入,读得愉快轻松,也读出了更多的创新空间,让学生的个性淋漓尽致的张扬。学习语言不是一个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个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所以,读书并不是“染之苍则苍,染之黄则黄”的过程,对于句子的理解、体会各不相同,读出来的句子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必须要鼓励个性化的多元朗读,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各尽所能,在朗读中将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与人分享,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二、注重精讲多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读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基本方法。少讲多读,精讲细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条原则。教师要坚定树立“讲”为“读”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做到“精讲多读”。认清教师的“讲”是为了帮助学生疏通思想、指点迷津、拨正方向。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讲,讲在点子上,讲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通过“精讲”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以读代讲。对课文中文字浅显、学生一读就懂的部分,教师无需再作详尽地讲解,可以“以读代讲”。而那些易于意会却难于言传的句段,教师很难把它讲得更传神,就应当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情感,以此把不可言传的感情读出来。通过这种以读代讲的方法,促使学生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读”是阅读教学的特征,要把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读”为基础,将“读”体现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阅读教学一般要做到三读:初读、细读、精读。只有将这三“读”落实好,让学生多读,才能达到《大纲》提出的“正确地读、流利地读”这一基本要求。
三、引导读中领悟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和“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阅读的体验:哪一个字用的好?为什么?让学生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议,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最后学生大胆发表了各自的意见„„这种自悟自得的阅读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阅读时依托语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经验认识和想像,唤起活生生的形象,体验到文章蕴涵的人类文化的精华、人文价值以获取美好的感受。
四、指导自主阅读
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做长期的、细致的、积极的引导和训练。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的训练,学生与语言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以读为本,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之目的。
每篇课文教学的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而教学的时间却是很有限的。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选准“读”的内容。只有选准了“读”的内容,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品词析句、体味情境,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操。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鲜明的态度,真实的情感是朗读的灵魂。而选择好了“读”的方式,找准了语言文字情感的基调,才能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涌起随之而至的激情,鲜明的态度与真实的情感也才能从“读”的声音语调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总之,教无定法。在朗读训练中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情发于心间,又能溢于言表。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对于朗读的要求在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以读为本”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同时,寻找朗读指导的全新对策,也就成了现代阅读教学急待探究的焦点。相信经过我们每位重视语文教学的老师潜心努力,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定能在学生、老师和作者这三者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
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朗读指导
一、了解朗读目的,让学生肯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随着学生的认识水平逐渐提高,对朗读目的的认同有利于他们重视朗读,愿意朗读。同时在课堂课外,教师要对放声朗读,积极练读的学生给予表扬,而对滥竽充数或者根本不读的学生加以教育,并在课后监督其到教师或指定的学生处过关。另外,还要争取家长的合作,让学生在家里加强练习,确保课堂上人人都肯读。
二、明确朗读要求,保障朗读时间,让学生会读
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打好朗读基本功。教师让每个学生明确朗读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其中“正确”,即做到“六不”:不读错、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流利,即顺畅,对长句子要学会自然停顿;有感情,则是能表达作者的喜怒爱乐。其次,要保障读的时间,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做到全班每一个同学都读完再停下,不可匆忙示意学生停下,转入下一个程序。特别在初读阶段,可以请大家把难读的语段提出来,大家讨论练读,直到达标。最后,精讲多读,把时间给学生读,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品味、思考。要明确朗读不是一个走过场的教学环节,而是学生必须会的一项语文技能。因此,每读完一篇课文都要求学生同桌过关,教师抽查,确保学过的课文人人会读,个个达标。
三、给予朗读指导,让学生善读
朗读训练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和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它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有助于积累词汇和句子,有助于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一)从基础着手
句子中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理解词语是理解全文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先让学生自读全文,做到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读后教师出示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让学生读准字音;接下来出示词组,在学生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去感悟课文精髓,并通过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对于课文中的长句,学生读起来比较吃力,把握好长句中的停顿,因此要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试读,边读边找感觉,然后请读得好的学生范读。这一切都是为课文的学习扫清障碍,为通读课文做好准备。
(二)训练朗读的方法
朗读训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又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言。学生学习书面语言主要途径是范文的内化,教学时,应该让学生直接去感受语言,积累语言。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体验朗读的快乐,让学生爱读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与文字接触,让书中的人物或景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形式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了解。
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学生去读,而且要学生乐于去读,使他们体验到读的快乐。如何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呢?首先要为学生创造朗读的氛围。在朗读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情就会油然而生。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使自己的脑海浮现出具体、清晰、鲜明的形象,从而调动情感来读出真情实感。其次要及时地给予鼓励、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如果能及时地作出评价,就能激励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阅读教学中关于朗读指导的思考 篇7
一、创设情境, 激发期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有关于“情境”的论述, 所谓“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人对处在一定情境中, 能引起共鸣的事物往往体验深刻。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意境”。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时, 第1 自然段描写了黄河波浪滔天的磅礴气势, 只有充分感受黄河的险才能体悟到艄公的镇静勇敢, 所以本段教学是否扎实有效对整篇学习至关重要。学生虽然在第一课时已初步了解了黄河, 但是大部分同学并未亲眼目睹汹涌澎湃壮美的黄河, 要求他们读出感受实在勉强。我在学生初步学习并朗读此段后, 出示黄河壶口瀑布的一段视频, 学生在画面与声响中真切感受到“浊浪排空, 万马奔腾”, 黄河带来的“胆战心惊”自然表现在了接下来的朗读中, 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适时范读, 及时引领
很多老师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不足之处不敢加以指导, 怕出现“牵”的嫌疑。其实不然,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 适度的引导仍不见成效, 此时教师就应该亲身示范。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第3 自然段时, 学生始终不能读出看到轻小的羊皮筏子上坐了六个人的惊叹。此时, 我请学生仔细听老师读一遍, 然后说说这样读好不好?学生听后茅塞顿开, “老师, 您将‘啊, 那上面还有人哩!’中的‘啊’字读作三声, 听到您的惊讶了!”“您读‘不止一个, 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 一共六个人!’时, 语速越来越快, 越来越高!”“您读的时候眺望远方, 好像真的看见羊皮筏子由远及近!”“我知道该怎么读了!”学生的朗读热情被充分调动, 争相展示, 他们不仅读出了惊叹, 更是在我示范的基础上读出了创新, 声情并茂。课后许多听课教师都谈到, 本段朗读指导是此次教学的最大亮点, 短短的时间里看到了学生朗读的巨大提升, 很有实效。我想, 这正是教师的适时示范带来的效果。教师的“身教”“领门”, 即恰到好处的范读, 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乃至语文素养的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珍视个性, 提倡自然
《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同样的文本, 每一位学生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可能会有不同。学生理解文本的过程, 往往是结合了自己的独特体验后的一种重新建构。我觉得在确定解读文本无误的前提下, 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理解的个性差异。我在《黄河的主人》一课的教学中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第2 自然段中有一句:“从岸上远远望去, 那么小, 那么轻, 浮在水面上, 好像一个小小的浪头, 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有的学生认为重读“那么小, 那么轻”, 用强调的语气表现筏子的轻小;有的则认为可以轻读这两个词, 用弱化的语气来突出筏子在浪头上的危险。我没有立即给出裁定, 而是请他们自己互相朗读品味, 再来说说可以怎么读。经过再读再品, 同学们得出结论:这两种读法效果都很好, 无论是强调的读还是弱化的读都能表现筏子在滚滚黄河中的小且轻。既然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把文章理解得这样透彻, 我又何必强求一致呢!所以我赞成两种读法都可以, 你觉得怎么读最能表达你的感受就怎么读。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朗读要提倡自然, 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学生这样自然朴素的理解当然应该得到尊重理解。得到了理解与尊重, 学生也越发敢读爱读了。
四、精心组织, 有效评价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状态,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我认为目前的阅读教学中, 朗读的评价常存在这样的问题, 一是打消学生的朗读热情:“你又读错了!”“没有感情!”诸如此类否定的话常挂在嘴边, 这种评价易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二是多以教师评价学生的朗读为主, 缺少学生的参与;三是评价语言贫乏, 总以最简单的“不错”、“还可以”之类笼统、乏味的话给予表扬, 使课堂气氛沉闷、机械、形式化, 导致学生不喜欢朗读, 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我在教学《黄河的主人》第7自然段时, 学生未能读出第一次乘坐羊皮筏子的乘客的紧张害怕, 我给予评价、引导:“这个乘客胆子很大呀, 一点不害怕。”“这个乘客有点儿害怕了!”“这个乘客心惊肉跳!”还适时请同学互评:“他读得让人好担心!”“好像一不小心就掉进黄河里了, 吓死了!”这样不断地在评价中引导鼓励, 不断地互相提建议, 学生比着读, 读得越来越入境, 乘客的心惊胆战被他们读得感同身受, 也体会到乘客的感受从侧面衬托了艄公的机智勇敢, 镇静机敏。我想, 如果我一开始就仅仅是“读得不好”“没读出感情”, 或是“读得不错”这样的评价, 怎能看到这样精彩的朗读训练?所以我认为教师应充分运用赏识评价, 让学生敢读;多元评价, 让学生会读;真诚评价, 让学生爱读。
注重指导,构建有效的朗读教学 篇8
案例一:一位教师在对《望月》中“我”与“小外甥”对诗的片段进行教学。
师: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人们吟诵的对象。不仅诗人们留下了许多佳作。连“我”和“小外甥”也忍不住对了诗。请大家自己练习把这部分内容读好。
(学生自由练读)
师:读好了吗?同桌练习对一对诗。
(学生同桌练习)
师:哪一桌愿意试一试?
(一桌生读,做到了正确、流利,但是对诗的感觉没有读出来,“我”与“小外甥”的性格特点也未能表现出来)
师:读得不错,还有哪一桌也来试一试?
(又一桌读,教师不置可否)
师:还有想读的举手!(学生踊跃)男生扮演“我”,女生扮演“小外甥”,我们都来对一对诗。
(听起来,男生、女生都读得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但是既没有读出诗歌的韵味,也没有读出人物的特点)
师:读得真好,一、二组扮演“我”,三、四组扮演“小外甥”,再对一次!
(全班被分成两大组,再次对诗)
案例二:《印度洋上生死夜》第四段有这样的一句话:“不,我不能走!现在我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确切知晓这场海难即将发生的人,我有责任向来往船只通报这一信息。”主人公皮埃尔的妻子受到章鱼的袭击,生命垂危,急需返回港口抢救,而此时他凭经验知道,一场海啸即将发生。一位教师这样引导学生体会皮埃尔高度的责任感。
师:这段话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生:坚决、果断。
师:哪些词语要重读?
学生回答后,老师指出要在“不能、唯一、有责任、通报”等词语下面加上着重号,最后让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几番练习后,学生读得铿锵有力、慷慨激昂,面色或轻松、或自豪、或得意。但仔细观察发现,学生朗读中情感的表达多是言不由衷。
这是本人在教育学习中观察到的两个案例。为了提高朗读效果而让学生掌握有声语言的表演技巧是必要的,但这只是“自读感悟”的辅助手段。朗读训练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真情感地参与。在上面两个案例中,教师对指导朗读显然缺乏科学的方法。
其一,目标单一,功能缺失。教师看起来是在进行朗读指导,但实际仅是在布置任务,至于怎样读、读到什么程度,没有明确的要求。
其二,评价欠妥,导向不当。案例一中,老师对学生的朗读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指导,“读得不错”“读得很好”的笼统评价反而给学生以错误的暗示:读得大声、整齐就是好。
其三,方法不当,指导不力。案例一中,教师一次安排男女对诗,一次将全班分成两大组对诗,全然不顾文章人物年龄与个性的差异。即使读得铿锵有力,也失去了诗歌的韵味。
为了提高朗读的效果,朗读的重点应该在于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真情感地参与,做到“在朗读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感情的强烈震颤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读书声成为律动的音符”。
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地朗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朗读的目标。学生朗读前,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这样的朗读只能算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收获朗读。朗读前,教师应给学生设定一定要求或目标。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子,读通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如果是个别朗读,应该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昕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二、重视个性化朗读指导。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流行的一个叫“语文味”的字眼,即通过朗读让语文细酌如“味”。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个性化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其个性张扬,促进其主体发挥,使其享受到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案例一中的那位教师如果在指导朗读时能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到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理解的特点,通过采用个别读的方法,听一听学生个性化的理解,看看他们创造性的表达,效果也许会好很多。
三、精心选择朗读的方法。朗读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文本和学生的实际加以灵活运用。情感丰富而多变的内容适宜个别读;对话多、情趣浓的文章,可选择分角色朗读;要表达热烈气氛、磅礴气势的,可以齐读。还有配乐读、个别读、接力读、轻声跟着教师读、在教师的引导下读、跟着优等生或者音像材料读等。好的朗读方式往往能产生好的效果。上述案例一用对话、一对一进行朗读就比较好;案例二则适合用个别读、自由朗读的方式。
四、强化情感体验。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目视、口诵、心准的同时,借助想象,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和语言积累,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使文中人物“活脱”,文中的事“活现”,文中的物“活化”,使语言文字变成活的画面。这样就能为学生对语言内容的理解、语言情感的感受提供形象支撑,从而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案例二中,学生还没来得及感悟作品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感情,揣摩文章的主旨,就在老师的带领下选择了一种语气,敲定了表达的重音,这样怎么能做到“其言皆出我之口,其情皆出我之心”呢?
五、保证充分的酝酿时间。当我们遇到疑难问题需要讨论交流时,总是事先独立思考,等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进行交流、讨论。审视我们的阅读教学过程,我们发现教师很难保证学生有独立、充分、深入与文本对话的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学生有个性化的朗读谈何容易?事实上,在课堂中创设静思的氛围,给予学生尽情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更深入地理解材料,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内化后通过朗读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特级教师王崧舟在上《邱少云》这篇课文的最后一段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读好碑文,他除了先用图片、音乐渲染当时悲壮的气氛外,还让学生静静地思考:怎样读才能表达我们此时此刻的心情?这段时间安排得很充裕,学生相当投入,时而皱眉深思,时而闪亮着眼睛,似乎身临其境来到战场、墓地和英雄对话。因此当学生朗读同一句碑文时,就有着不同的风格:有深情的、缅怀的、敬仰的、悲壮的、自豪的……由此可见,给学生以独立思考、充分酝酿的时间是实现有效朗读的奠基石。
六、注重朗读评价。重视对朗读的评价,发挥其反馈调节、展示激励、促进反思、积极引导的功效,对提升朗读教学效果有非常大的作用。朗读教学中,既可以是老师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互评,还可以引导学生自评。老师的评价通常是示范。如学生读:“不,我不能走!”老师可以这样评:“想到妻子,他满心的愧疚,但是想到乘客,他又义不容辞!‘不能走三个字饱含了皮埃尔的深情啊,把你的感情融进去多好!”这样的评价,既有总结,又有激励,在一次次的朗读评价中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又能有效地指导朗读。
总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朗读指导,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构建有效的朗读教学,其教学效果才能达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阐述的境界。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的论文 篇9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 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发职责。
一、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读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三、重点段落 ,着重朗读、多读少讲,在读得准确、流利上下功夫。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一节课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年进否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通过一年的训练,我班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例如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又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措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美,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演出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依据教材 指导朗读,给学生树立自学的`信心。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要求学生,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误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自已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激光》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激光》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激光的特点与作用的。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五、重视范读、领读,读中领会语言文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我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而儿童的模仿性又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在范读我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例如,我教《小竹排在画中游》一课时,是这样领读的,先用轻松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调领读的“小竹排,顺水流”,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接着欢早地领读“鸟儿唱,鱼儿游”,用声音渲染快乐的气氛;领读“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则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对景物喜爱之情;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江南鱼米乡,小竹排在画中游,”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跟随老师的领读,学生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一个个犹如置身于美丽的江南鱼米之乡,亲身感受着那里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的动人美景。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的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跟读中不但能领会文意,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而且能学会断句,纠正方言。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呀,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角,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那么教师在讲读、理解人物形象时,可让学生边轻声朗读边思考下面问题:
1、作者知道闰土要来自己家中,心情如何?闰土来了,者的心情又怎样?
2、作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外貌和性格的?
3、从闰土的外貌和性格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农村少年?
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思考,学生对闰土的形象已有了较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
又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要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指导 篇10
唐庄镇四合新村完小:徐佳佳《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充分发挥朗读对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样,在阅读教学时,恰当地充分运用朗读手段,适时进行朗读指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弄清生字词,读通读懂课文,而且可以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让学生与文本通话,不但可以了解作者思想,而且能领悟更深层的东西,受到良好的熏陶。毕竟,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想懂得有些社会化知识和从成人的眼中看世界,这是很难的。因此,只有通过读来慢慢体会,设置情境朗读,结合实际教学,指导他们用恰当的朗读方法,使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外,读可以增强记忆,发展思维,让小学生多读多练,自然而然,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会的东西也就有所增多。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教师需要更新朗读的理念,对学生的朗读指导给予高度的重视。下面结合自己的朗读教学实践,谈点做法和体会。
一、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所处的重要位置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古代许多文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就要求他的学生多读诵,多思考;宋代教育家朱熹要求他的学生“凡读书需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强牵暗记,只是要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朗读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一直传至今天。
朗读有助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朗读先要扫清字词障碍,借用工具书,帮助解决。精湛的语言文字,对于小学生有时难理解和掌握,试着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多读,来帮助消化理解,比如教学北宋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理解,如何让学生理解呢?其实诗无须过多讲解,用“读”来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感受春天的美景。
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想,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体现了小学儿童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内部语言还未得到充分发展,其思想形式带有很大的情景性。国外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最初“是在高声的思维”,以后才“有外观的语言过渡至耳语,再过渡到
内部语言”。小学儿童可以通过朗读,用“听”来进行思维,从而促进智力的不断发展;用读来调动学生学习,从读中理解。正如一位外国诗人说的那样:“从读的情况可以看出读的人是否真正理解所阅读的作品。”
二、重视教师范读,激发学生共鸣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让师生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老师的感情引起学生共鸣时,就会激发他们朗读的激情,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让学生进入意境。教师通过形象的范读,把对作品的理解融入范读中,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唤起美的共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想象,教师在范读时,就必须达到声情并茂。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保证朗读时间,教给朗读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出现重写轻读的现象,造成很多学生的朗读能力差。鉴于此,教师必须依据不同年级、教材特点设计每节课的朗读时间,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朗读。在初步理解课文之后,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准、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课堂上不能一味地“讲—问
—答”,必须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朗读,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读—想想—品品,这样,通过足量的时间,多样的方式,加强了朗读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
四、创设朗读情境,提高朗读水平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自然也不会例外。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这一规律,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好胜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情境,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入境”。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音像法、看图法等等。在新视听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对图像、音乐有一种格外的亲切感。我们可以在朗读教学时恰当地应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在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入情入境地读,就能唤起美的共鸣。通过创设情境的朗读训练,准确地表达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这样朗读水平自能较快得到提高
五、朗读与评价并存与学习中
把朗读指导与教学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边读边评,以评促读,在读与评中培养语提高能力,发展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情感体验与领悟。朗读指导与评价的主要形式有:一是教师读,学生评,旨在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听读的习惯;二是学生读,教师评,旨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朗读指导;三是学生互读互评,旨在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互受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评价过程就是有效的学习过程。评价也就成了学生发展的资源。抓住朗读环节中,“评价”这激励机制,让学生想读书,爱读书。在评价中,要做到不露痕迹的点拨,让学生自己感悟,自己体会,做到教学无痕。一节生动、有意义的语文课,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只有教者和学生感到其乐融融,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下,理解领悟知识,学生无形中获得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指导在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要抓好学生的朗读,以读入文,使学生从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朗
诗歌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篇11
一、指导掌握朗读节奏,理解诗意
诗歌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诗歌讲究押韵、节奏及句子的对称,朗读起来,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均匀有力的节奏,跟音乐一样优美,针对诗歌的这一特点,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在朗读中理解诗意。如古诗《咏鹅》,全诗四行,第一行三个字,每个字一次停顿;第二、三、四行都是五个字,也是三次停顿,形成对称。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读准“曲”“项”“掌”“波”等字音,然后指导他们正确诵读全诗。《咏鹅》这首诗的节奏,第二句是“曲项/向天/歌”(二二一式),第三、四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都是二一二式)。因此,我把全诗板书,标上生字的音,划出音节;然后先由我范读;再让学生跟读,并明白停顿;最后自由读。这样,学生在反复诵读,读出诗的节奏的同时,便感知到了这是一首写白鹅在水中悠闲地嬉戏的美丽画境的诗,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读诗句,按诗的停顿把每句诗分解成三个词语,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特别是重要词“曲项”“歌”“拨”等。进而指导学生边读诗句边把所在诗句的词语意思连起来,说出每句诗句的意思;把一句句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出全诗的意思。最后,再让学生反复诵读。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一些朗读技巧,又能达到深入理解诗意的目的。
二、引导把握朗读语气,体会诗情
诗歌的学习,有助于陶治学生情操。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如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也是极其重要的。而诗歌的情感往往蕴含于诗的重音之中,只有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才能深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古诗,学生难以把握朗读古诗轻重缓急的语气。因此,感情朗读,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对诗句已理解,对诗人的情感已初步掌握之后进行。该怎样读好每句诗中的重音所在,用怎样的语气读,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呢?这就需要教师心中有数,适当加以指导。如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诗时,我充分利用电教手段,课前把故事制成投影片,上课时引导学生在诗句的重音、停顿、感情升华处进行勾划,用“/”表示间隔,用“~”表示升调,用“.”表示重音。边读边标出,师生一道吟诵。这时,学生一个个便会诗兴大发,摇头晃脑,皆像古人一样了。很快,学生就理解了诗意,初步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我再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朗读的语气,读出感情。如读到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时,我问他们:“读到‘楼时是不是马上停呢?”学生一试,都说要读得长一些,而且还应该升调。这样,就把诗人那种奋发向上,永无止境的进取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好似绕梁之音,文虽尽,而意不绝!这样抓住难点把握朗读语气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不但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感情,而且还会使学生的朗诵能力自然而然得到长进。
三、创设有效朗诵情境,欣赏诗境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精髓,加强诗歌的朗诵,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我注重设计多种形式的读,并利用录音、录像等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朗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读中解“意”,在读中明“情”,在读中悟“趣”,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在教学《瀑布》一诗时,首先我采用录音范读,其次引读重点诗句。然后分小节朗读:第一小节读出瀑布先声夺人的非凡气势,全班齐读;第二小节读出诗人那种出乎意料的惊喜、惊叹之情,采用示范读、自由读、指名读的方式;第三小节由男、女分读,读出诗人赞叹、赞美的喜悦之情。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把删掉比喻句的诗与课文进行对比读。通过鲜明的对照,学生更强烈地感受到诗人作词造句的形象性、生动性和准确性,体会到诗中语言所蕴含的大自然之美。最后,让学生欣赏录像画面,配上乐曲,背诵全诗,使学生更加细腻地体会诗句蕴含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将课文语言内涵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增强语感。
【《桥》朗读指导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阅读教学与朗读指导08-13
朗读指导教学管理11-10
《跳水》教学设计(朗读指导)05-29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07-13
指导朗读09-21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指导07-02
浅谈低年级朗读指导的教学论文07-04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指导07-27
有效朗读指导策05-22
朗读的有效指导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