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的有效指导

2024-06-27

朗读的有效指导(精选12篇)

朗读的有效指导 篇1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呢?笔者就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 关注文本, 让朗读“情有所依”

文本是作者生活感悟的文字再现, 朗读是学生体验、感悟文本的重要途径。教师引领学生研读文本时, 首先, 要提醒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知识背景去读, 这样才能与作者的心灵碰撞。有了理解做基础, 再通过朗读把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传达出来, 这样的朗读才有内涵, 才不会浮于表面。其次, 在学生对文本有所感悟但不够深刻时, 教师应不断拨正学生的感悟方向。可以通过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学生比赛读、配乐朗读、给画面配音读等多种方式, 巧妙引领学生朗读的基调, 使他们能正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方向。只有关注文本, 理解文本, 学生的朗读才能“情有所依”, 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

2. 创设情境, 让朗读“趣味盎然”

生动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由于课文情境和学生生活经验之间存在一定距离, 因此要让学生体味作者的感情, 把握作者的思想, 教师需要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这样才能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从而读出文章的真实情感。

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 教师可借助导语、表情、动作、多媒体、表演等多种手段来实现。如在教学《西湖》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一课时, 教师可以通过课件, 先让学生伴着优美的音乐观看西湖美景的图片, 使他们如置身西湖一般, 深深陶醉于西湖的迷人风光中;再通过课文朗读,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西湖的美丽。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 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融为一体, 朗读时自然“趣味盎然”, 有声有色。

3. 授以技巧, 让朗读“有法可循”

朗读是一种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艺术活动, 它要求朗读者准确、鲜明、生动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貌。因此, 朗读指导还需技巧。对于小学生来说, 教师可以指导他们掌握以下朗读技巧: (1) 正确的停顿。根据标点符号、文章内容、说话人的意图和感情等作适当的停顿。 (2) 轻声和重音。文章的思想内容决定了语段中某些词语是轻读还是重读, 朗读要做到轻重分明。 (3) 适当的语调。语调是贯穿在整个词句中声音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 是表达语句感情的一种重要的朗读技巧。 (4) 真切的语气。语气是指朗读时的口气、情态。不同的文章内容, 不同的思想感情, 朗读时要使用不同的语气。 (5) 适宜的速度。朗读时的快慢速度必须和文章所传达的情感相吻合。

进行技巧指导时, 教师应当将技巧与实践结合起来, 避免为技巧而教技巧。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 示范法。教师可以通过适时的范读的方式教学生。 (2) 评价法。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及时给予评价, 通过评价让学生逐步掌握朗读技巧。 (3) 导引法。教师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方式, 给学生停顿、语调、节奏、轻重音等方面的提示, 在不经意间向学生传递朗读的技巧。 (4) 追问法。当学生朗读时能不自觉地运用某种朗读技巧时, 教师可以追问为什么这样读, 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将朗读技巧提升到自觉层面。

4. 赏识评价, 让朗读“充满阳光”

评价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手段。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由于受自身生活阅历、理解能力、技巧熟练程度等方面的影响, 朗读水平会参差不齐。教师需要用发展与欣赏的眼光来肯定与激励每个学生, 创设“充满阳光”、民主和谐的朗读氛围,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恰如其分的赏识评价是教师教学智慧和人格魅力的真实体现。不过赏识评价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 评价要中肯而不能无根据地胡夸, 同时正面鼓励并不排斥指出错误, 在“好话多说, 坏话好说”的情形下也要让学生看到不足并力求改进。

朗读的有效指导 篇2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朗读是活的,在朗读中引导学生真真切切地走进文本,走进生活,同时挖掘出他自己独特的感受,最终让学生悟出课文真正的味道。

关键词:阅读教学

有效

朗读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可见,阅读教学必须重视朗读指导,要以读为本。于永正老师说过:在阅读教学中,没有朗读或朗读不到位的课堂是冷冰冰的课堂,是没有味道的课堂,是没有灵性的课。由此可以看出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走进文本,展开想象

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从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有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

我在教学《坐井观天》中,在教学小鸟与青蛙第一次对话时,我利用文本内容,出示小鸟飞过广袤无垠的沙漠的幻灯片,然后抓关键词“一百多里”,让学生去感受路程的遥远。问学生:“一百多里,那该是多远的路程呀!”由于学生知识结构有限,他们并不能去真正感受那具体是多远的路程,但是有的学生说:“那是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个同学的回答让我震惊,他说:“比我们学校的跑道还远呢?”在学生仅有的感知上,我紧接说,它相当于我们学校跑道200多圈。学生一片哗然,都感叹:“哇,好远啦!”我又说:“想一想,如果你就是那只小鸟,飞了那么远,你会感觉怎样呢?”“我会很累!”“我会很渴!”„„“那你会用什么语气来读读这句话?”指名叫学生起来朗读、再全班读。这时候的孩子们读起来就有味道了、情感就更丰富了,同时在朗读中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累了、渴了你又会怎么办呢?”“会下来找水喝。”就这样,老师很自然地把学生们带进文本,又走进生活展开想象,最后再回到文本。在这看似不经意的谈话间中、朗读中,故事的起因部分学生就了解了。

“有效的朗读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要求学生在生本对话中调动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读懂了字词句,才能收获朗读的硕果。教师要给学生感悟的扶梯,让孩子们默默读书、细细品味、静静思索,充分地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与作者的心灵碰撞。这样,才能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其脑海中越来越清晰,才能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并感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才能入境悟情。

二、知识链接,激发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新的学习内容能否与学生原有的有关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所以我们教师要将学生引入一种与上课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使学生产生向往、探索的欲望。在“情境”的作用下,我们声情并茂地创设浓浓的教学氛围,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积极感情,引发情感共鸣,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使其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及表象得以唤起。

我在教学《怀念母亲》一课时,由于学生的妈妈几乎都健在,他们很难去体会季羡林身处异国,对去世的亲生母亲的那种怀念之情。所以我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季羡林的一段回忆录(出示幻灯片):“当我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的时候,看到母亲的棺材凄凉地躺在老家那间简陋的屋子里,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都被带入了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中,也都被深深地打动了。在自由练读时,指名朗读时,分组赛读时都能用饱满的热情,绘声绘色地大声朗读,读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情感目标也得到了升华。

三、角色扮演,感悟体验

朗读时,学生分别扮演各个角色,甚至可以配上动作,把它们各自的心理感受读出来。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语气的创造性地模仿表演,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就能很好地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这样的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位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捕鸟内容时,让我受益匪浅,其中角色扮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让学生自由读那段话,把自己带到文中去扮演闰土,(教师出示捕鸟形象图)然后抓住关键词,边读边比划动作,去感受少年闰土生活的多姿多彩,使得文中生活在高墙内只看见四角天空的我无限的向往。就这样一读一演,学生的头脑中也很快就留下了一个有经验、聪明、知识丰富的闰土形象。这样的学习方法既减轻了教师字字句句的繁琐分析,又使学生在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获得自己丰富的知识和独特的情感体验。

有效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篇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扎实有效,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重视并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把“朗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探究,我发现了几种能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有效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采用多种形式,激发朗读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对于朗读训练而言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学生想读、乐读,才会用心去读,才能读得如情入境。因而,教师的任务就是给学生创造一种氛围,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让学生自读自悟,提高水平。朗读一旦成为学生的爱好,那么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阅读的深爱。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可采用集体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引读、想象读、表演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和信心。

1.表演读。孩子是天生的表演家,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表演情有独钟。教师可充分挖掘学生的表演天赋,让学生边表演边朗读。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想象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课文录音朗读或教师范读边想象画面,这种方式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配乐读。悠扬舒缓的音乐,能唤起学生们无穷的乐趣,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入情入境地朗读。例如,教学一年级《夏夜多美》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可以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想象画面进行配乐朗读,使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沉醉于课文叙述的优美意境。这样,学生就会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4.分角色读。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不同角色进行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教师可利用一些简单的道具,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充分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范读十分重要,教师朗读时的语音、语调,哪怕是一个字的读音都会影响到学生,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就是朗读的“权威”。因此,教师准确无误的范读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善于模仿,可塑性很高,示范朗读对他们来说更是必不可少。

在示范朗读时,教师应做到语言准确,富有激情,表情到位,感情到位,真正为学生起到示范的作用。比如读到高兴处,教师要喜笑颜开,读到悲伤处,则要眼红眉皱。这种有声语言和无声动作、表情的配合,可以使范读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如《桂林山水》《七月的天山》《火烧云》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融入朗读中,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受到感染,入情入境,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能唤起美的共鸣,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范读,有助于学生读出那种意境美的“味道”来。

三、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与方法

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是朗读好的基础。然而,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还得需要教给他们恰当的朗读技巧与方法。

1.基调。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感情基调,是激昂、兴奋,还是悲伤……在指导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去感受作者内心的真切感受,要根据不同的情感,读出不同的语气。

比如,爱的情感一般要读出“气徐生柔”;恨的情感一般要读出“气足生硬”;悲的情感一般要读出“气沉生缓”;喜的情感一般要读出“气满生高”……

2.重音。重音是语句中表达语音的重点字。重音可以重读,也可以轻读。但不能错位。

3.停顿和语速。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关键在于停顿和语速。与表达中心关系密切的要读慢些,关系不大的要读快些;内容比较难于理解的要读慢些,内容不难理解的要读快些;情绪欢快的内容要读得快些,情感凝重、低沉的内容要读慢些。

四、重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评价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朗读过程中的积极因素,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尝试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善于发现学生在朗读中的闪光点,当学生朗读得不尽如人意时,教师应尽量发觉其闪光的地方,给予鼓励,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乐于朗读,如果学生读得非常好,那好在哪里?可用这样的评价语进行评价:“听了你的朗读,老师感觉就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得很流利,而且读得特别入情入境。真了不起!”如果学生读得一般,要先肯定他的优点,然后再用委婉的语气鼓励他在某一方面继续努力;如果学生确实读得不好,也要帮助他指出不足之处,告诉他只要多学多读,朗读能力就会提高,要给他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有时候,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还有夸奖时竖起的大拇指等等,在适当的时候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评价语不要太单一,尽量以激励、肯定性的语言为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种愉悦感和自豪感,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扬起前进的风帆。这样,学生受到老师的表扬或鼓励后,就有了朗读的热情,朗读水平自然就会不断地提高。

总的来说,有效的朗读指导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能起到很好、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要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并不是一朝一暮的事情,但是,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有耐心,有恒心,对学生充满信心,采用科学、恰当的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是不难实现的。

有效指导,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篇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 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 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因此, 语文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 扎实有效, 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 重视并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把“朗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探究, 我发现了几种能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有效方法,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采用多种形式, 激发朗读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对于朗读训练而言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学生想读、乐读, 才会用心去读, 才能读得如情入境。因而, 教师的任务就是给学生创造一种氛围, 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 让学生自读自悟, 提高水平。朗读一旦成为学生的爱好, 那么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阅读的深爱。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 可采用集体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引读、想象读、表演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和信心。

1. 表演读。

孩子是天生的表演家, 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 对表演情有独钟。教师可充分挖掘学生的表演天赋, 让学生边表演边朗读。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想象读。

让学生闭上眼睛, 边听课文录音朗读或教师范读边想象画面, 这种方式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配乐读。

悠扬舒缓的音乐, 能唤起学生们无穷的乐趣, 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 入情入境地朗读。例如, 教学一年级《夏夜多美》一课时, 为了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教师可以让学生边听音乐, 边想象画面进行配乐朗读, 使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 沉醉于课文叙述的优美意境。这样, 学生就会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了语感, 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4. 分角色读。

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不同角色进行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 教师可利用一些简单的道具,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充分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

在教学中, 教师范读十分重要, 教师朗读时的语音、语调, 哪怕是一个字的读音都会影响到学生, 在他们的心目中, 教师就是朗读的“权威”。因此, 教师准确无误的范读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 他们善于模仿, 可塑性很高, 示范朗读对他们来说更是必不可少。

在示范朗读时, 教师应做到语言准确, 富有激情, 表情到位, 感情到位, 真正为学生起到示范的作用。比如读到高兴处, 教师要喜笑颜开, 读到悲伤处, 则要眼红眉皱。这种有声语言和无声动作、表情的配合, 可以使范读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 如《桂林山水》《七月的天山》《火烧云》等, 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 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融入朗读中, 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 用声音再现画面, 让学生受到感染, 入情入境, 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更能唤起美的共鸣, 从而, 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 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范读, 有助于学生读出那种意境美的“味道”来。

三、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与方法

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 是朗读好的基础。然而, 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还得需要教给他们恰当的朗读技巧与方法。

1. 基调。

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感情基调, 是激昂、兴奋, 还是悲伤……在指导朗读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去感受作者内心的真切感受, 要根据不同的情感, 读出不同的语气。

比如, 爱的情感一般要读出“气徐生柔”;恨的情感一般要读出“气足生硬”;悲的情感一般要读出“气沉生缓”;喜的情感一般要读出“气满生高”……

2. 重音。

重音是语句中表达语音的重点字。重音可以重读, 也可以轻读。但不能错位。

3. 停顿和语速。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 关键在于停顿和语速。与表达中心关系密切的要读慢些, 关系不大的要读快些;内容比较难于理解的要读慢些, 内容不难理解的要读快些;情绪欢快的内容要读得快些, 情感凝重、低沉的内容要读慢些。

四、重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评价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朗读过程中的积极因素,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尝试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善于发现学生在朗读中的闪光点, 当学生朗读得不尽如人意时, 教师应尽量发觉其闪光的地方, 给予鼓励, 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 乐于朗读, 如果学生读得非常好, 那好在哪里?可用这样的评价语进行评价:“听了你的朗读, 老师感觉就是一种享受, 你不但读得很流利, 而且读得特别入情入境。真了不起!”如果学生读得一般, 要先肯定他的优点, 然后再用委婉的语气鼓励他在某一方面继续努力;如果学生确实读得不好, 也要帮助他指出不足之处, 告诉他只要多学多读, 朗读能力就会提高, 要给他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有时候, 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 还有夸奖时竖起的大拇指等等, 在适当的时候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 评价语不要太单一, 尽量以激励、肯定性的语言为主,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种愉悦感和自豪感, 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扬起前进的风帆。这样, 学生受到老师的表扬或鼓励后, 就有了朗读的热情, 朗读水平自然就会不断地提高。

朗读的有效指导 篇5

崇左市天等县龙茗镇中心小学

一、课题名称: 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1、课题研究类型:应用研究

2、课题负责人:

3、立项时间:2011年 9 月 1 日

4、实验时间: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

二、课题的提出

1、现实需要:课程标准中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各年级段的要求。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书声琅琅”是一堂语文课的重要特征,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是非常重的,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我们应重视朗读,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从课堂教学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都应当突出朗读的训练。鉴于上述原因和认识,我们提出了“优化阅读课堂结构 有效指导学生朗读”的课题。

2、改革需要:新课标指出 “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可见朗读教学不仅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手段。因此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作为一名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朗读,把

读贯穿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更要掌握一些朗读指导的方法,使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发展需要: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引起教学过程基本要素关系的变化和重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产生革命性的变化。这都要求老师的教要主动地去适应学生的学,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训练活动的有效性。开展优化阅读课堂结构 有效指导学生朗读的研究,能促使教师从自身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探索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训练有效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方式,引起学生朗读训练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教师专业化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研究需要:目前对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已有不少成果,但在如何优化阅读课堂结构,有效指导学生朗读,发展学生语感和感悟文章思想感情有效性研究方面并不多,这给本课题研究留下了较为广阔的空间,因此研究本课题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三、课题研究假设

新课标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本课题主要达到如下目标:

1、使学生在老师有效指导下,开展有意义的和有效的朗读训练活动,探究提高朗读训练活动有效性的课堂教学策略。

2、引导学生掌握朗读练习的方法,提高朗读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体验朗读的快乐,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全面健康成长。

3、引领教师围绕课题学习、思考、实践,在科学观的指导下,寻求有效指导学生朗读的方式和方法,促进教师专业的快速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以教师的备课方式、上课策略为主,通过对兴趣、情境、体验三个提高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关键要素进行研究,探索出有效指导学生,发展学生语感和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断改进练读方式,努力使他们在感悟语言、体会思想感情、理解课文内含等各方面能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思路:

1、借鉴学习经典理论:

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各类期刊、出版物中有关资料,认真研读,制定方案,提炼升华,撰写开题报告。学习关于有效指导学生朗读的理论综述。

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分析关于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进行教师有效指导方式和学生朗读训练方式的实验

本课题将从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训练行为两个方面对小学阅读教学中有效朗读训练的方法展开研究。在分析影响教学活动与训练活动有效性的基础上,通过对目标达成的有效性、主体的有效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学生发展的有效性的分析,重点探讨提高课堂中学生朗读训练活动有效性的教学方法,提出兴趣激发的方法,以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情境创设方法,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训练;感悟语言,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方法。收集并整理课堂教学实例,分析影响小学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有效教学的因素,探索和总结出适应新课改的小学阅读课堂朗读训练有效教学的经验和做法,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通过实施优化阅读课堂结构 有效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角色感,读得的愉快,读得入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养成反思习惯,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素养。

五、实验的组织形式:

课题组成员具有本科学历,小学高级职称。曾有多篇论文全国、省、州等活动中获奖。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学校具备一定的实施科研的条件。

课题组顾问团由市教师进修学校的语文教研员张艳兰老师、本校的教学校长张海萍、教科研主任张文霞、崔衍香组成。

六、实验步骤及方法:

(一)界定课题开题论证(2011年9月-10月)

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各类期刊、出版物中有关资料,认真研读,制定方案,提炼升华,撰写开题报告。

(二)资料建设(2011年11月-12月)

分析法: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

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各省教学杂志近两年的教案和教学设计,分析影响阅读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因素和行为表征及朗读指导上现存的问题。

(三)行动研究案例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

每月进行一次课题研究课,立足课堂进行实践研究;每月开展一次专题沙龙、每月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每学期写一篇课题教学论文;每学期组织两次课题研究经验交流;课题组单周进行课题理论学习与研究,探索提高

朗读训练活动有效性的理论教学策略;双周进行专题研究,努力探索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及朗读能力教学策略研究;通过研究小学阅读课堂教学中学生朗读目标达成的有效性、学生参与的有效性,鼓励教师在有效性教学指导下大胆想象、创新,通过感悟和反思提出促进教学活动有效性从而优化阅读教学,提高朗读训练的效率。

(四)质的研究(2012年2月至7)

对本课题研究进行有效性的分析和反思性评价形成结题报告

七、预期的研究成果:

1.教学案例、论文

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以案例、论文的形式参加各级教学论文评比,并争取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2.结题报告

3.资料汇编

《新课程背景下优化阅读课堂结构 有效指导学生朗读研究》的研究方案、结题报告,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课例、案例,以及科研论文。

八、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设计合理:本课题是在新课程改革大潮下进行的课堂教学实践性的研究,主要以课堂教学实验、反思总结等案例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是基于课堂的校本教学研究,适合于一线教师,有研究的师资条件,研究时间也能得到保证。

2、方法得当:在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中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资料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开展研究活动。

文献研究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

行动研究法:结合课题方案定期开展专题研究、课题沙龙、撰写教学周记、月教学反思、教学随笔

案例分析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针对某一课例或某一教学片断的教学有效性进行个案研究,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资料分析法:通过阅读有关教学刊物和观看名师名课,有目的地整理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现象,分析研究师生课堂教学行为,提炼有效教学的规律。

3、措施到位:(1)、师资保证:课题组成员都是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和研究兴趣的新课程改革的积极实践者。(2)、物质保证学校为课题组的实验研究提供必要的时间、物力和财力保证,有计划地安排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

4、制度保证: 建立课题定期活动制度,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四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开展说课、听课和评课,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积极反思总结,及时开展交流;每学期都对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相互交流,深入理论提升,认真撰写论文。

崇左市天等县龙茗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小学生朗读指导的有效途径 篇6

一、让学生想读

示范引路。课堂上,教师要设法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让学生消除“读不好怎么办”的畏惧心理。教师要将自己看作是朗读训练中的一员,用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闻其声、感其情,产生“我也来读一读”的愿望。

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根据课文内容选配相应的图片和音乐等来烘托渲染气氛,再现文中所描写的场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自然而然地去读。如教学《威尼斯小艇》一文时,我把相关的图片展示出来,再配上一段舒缓的音乐,让学生边看边听,想象威尼斯的夜景。学生自然就沉浸在了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这时,教师再加以鼓励,学生就可以轻松地读出韵味。

二、让学生会读

学生有了想读的愿望以后,教师就要给予一些方法上的指导。

理解先行。对不理解的文章,学生不可能产生感情,所以要让学生首先理解课文。如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教师可以提问:狐狸夸乌鸦什么?(答案是羽毛漂亮,嗓子好。)此时教师把相关的课件展示出来,让学生看看乌鸦的羽毛,再听听乌鸦的叫声。学生就会理解狐狸是在说奉承话,目的是为了骗乌鸦嘴里的肉。这时再指导学生读课文,学生就能用夸张的方式表现出狐狸假惺惺的口气。

提高技巧。朗读技巧主要包括停连、轻重、快慢、语气四个方面。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应注意朗读技巧的训练。(1)初读时,教师先要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音节,再连词成句地朗读,疑难处由教师范读。然后,再让一个学生站起来读,其余学生注意去听,听后组织评议。这样全体学生都能进一步正确理解课文,朗读更加准确、流利。(2)学生在朗读时某些地方往往不会处理重音和语气。这时,教师可采用“讲解、讨论、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词的意思,从而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朗读的语气。如教《笋芽儿》一文,重点句是“笋芽儿再也沉不住气了。她扭动着身子,一个劲儿地向上钻,不住地说:‘我不怕,我要出去……’”我先让学生通过讨论知道这个句子要读出勇敢、坚决的语气。再通过比较,让学生把握住朗读“再”“沉不住气”“一个劲儿”“不住”等重点词时要重读。这样慢慢地,学生自己也能进行比较、体会,从而处理好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三、让学生乐意读

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朗读训练也是这样,要想方设法利用多种形式,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

让人人都有机会读。语文课堂不是少数尖子生表演的小舞台。教师要设计多种朗读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我平时采取下列方法:(1)轮流读(个人或小组)。这种方法既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使学生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自由读。教师就一定的篇章或段落,先向学生提出自由读的学习要求或思考题,接着让全班同学根据思考题自由读,一边读一边圈画要点。这种读的形式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朗读的速度和方法,并将读、思、记进行优化组合,疏通课文,促进理解。(3)齐读。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齐读,有利于带领学生进入作品所渲染的情境,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齐读能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堂动、静调节。

让人人都有兴趣读。对小学生来说,能当一次“演员”是很有诱惑力的。所以,表演读和分角色读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1)表演读。可以让几个学生戴上各种头饰演个小型的“情景剧”,其余学生则读文章的叙述部分。表演读富有趣味性,能形象地再现作品中的情境和人物形象,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朗读兴趣,把朗读训练推向高潮。(2)小组分角色读。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读,可以保证每个人都参与。这种朗读方式不用面对全班同学,更容易被大部分学生接受。(3)设“擂台赛”。利用活动课等时间举行朗读比赛,评出“朗读之星”。小学生对此非常有兴趣,都能踊跃参加。这时的朗读训练,已不再是“老师要我读”,而是变成了“我要读,我喜欢读”。这使得学生的朗读质量得到提高,朗读训练也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总之,教师只要适当进行点拨,就能使学生通过朗读深入地领会文章的精妙之处,从而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有效朗读指导策略谈 篇7

假如语文是一首歌, 那么, 朗读教学应该是最美、最动听的音符。朗读, 可以把灵性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中, 让神圣的声音激荡孩子的心灵。《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阶段每一个学段都提出以下标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教学中, 朗读是让孩子热爱阅读的重要方式, 朗读是提高学习能力的最好途径, 是培养高级语言能力的途径。可是, 在语文课堂里, 我们关注到有太多的教师对朗读指导不重视甚至忽视, 对学生朗读的倾听和指点更显单薄, 甚至感觉束手无策。怎样实施有效的指导?只要我们用心聆听, 用情去感悟, 用爱去实践, 相信朗读指导就会尽情彰显生命的活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了点滴的积累, 提出以下策略:

一、关注指导进程———循序渐进

学生的朗读要经历一个“入格”到“出格”的过程, 那么, 与之相适应的教师引领者、示范者的功能如何发挥?笔者认为也必须经历一个从“扶翼”到“放手”的过程。在起始入格阶段, 关注语速、语意的完整性, 关于语速、语感的基本常识;半依赖阶段,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引领下采用一些基本的策略揣摩朗读的诀窍, 关注如何做到朗朗上口;独立阶段则应该不待老师教学生就能自己朗读,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二、选择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有的放矢

(1) 情境渲染法。朗读教学是师生心灵接触、情感交流、智慧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画面、音乐、情境是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催化剂。在朗读指导中, 如果老师善于运用情境创设法, 将学生引入情境, 借助朗读, 去想像, 去体会, 去理解, 去表达, 就可以使朗读达到语言与语境的融合, 情感与情理的结合, 体会与表达的结合, 情思与情趣的一体。

(2) 点拨感悟法。《草船借箭》中有这么一个片段: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 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 天亮了就回去。”这短短几句话, 智慧的王崧舟老师让学生齐读、自由读、个别读, 一共读了八次。学生对“笑”有了自己的领悟, 学生对朗读这几句话也就有了自己的表达方式。王老师更是用精彩的点评加以肯定, 同时又指导学生读好他们理解的笑, 这个过程又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3) 教师示范法。“范读”应该是教师进行朗读指导的常用方法。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 不仅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还能在范读中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 体会文字的美妙。在此基础上, 再让学生朗读, 自然就读得格外投入了。情感的连接点、转折处, 语意的关键点, 有气势、悲壮处等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朗读功底, 可以起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功效。

(4) 评价促进法。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 在朗读指导中也是如此。教师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适时进行激励性评价, 充分地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 那么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便会领略到成功的喜悦, 即便学生朗读不到位, 我们教师也要巧妙地藏起批评的锋芒, 尽量把学生不足之处悄然藏于指点中。

(5) 音乐烘托法。听学校骨干王老师执教《厄运打不跨的信念》, 朗读指导有实招。揣摩人物的内心, 与文中的人物同悲同喜, 同苦同乐, 这是读好书的一种方法。教师带领学生们跟随音乐《二泉映月》朗读, 基调明确, 尽管是四年级的学生, 因为音乐一烘托, 就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文中的主人公产生了共鸣。

(6) 比赛促读法。课堂上组织学生的朗读表现形式必须丰富, 否则学生会感觉课堂的枯燥。因此, 比赛促读是一种好的训练方式。在小组赛、男女生对读、同伴对比中, 读背和评议相结合, 逐步体味朗读背诵的乐趣。

三、直击评价点拨———因材施教

(1) 画面联想法。引导学生凭借想象、联想以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 并进入其中, 深入其里, 去感受语言情境, 体会语言情感, 领悟语言情境, 理解语言技巧, 这是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加强语言综合训练的重要方法, 而朗读则是达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在朗读的过程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把一段段文字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朗读之中, 同样能领略到语言文字神奇的魅力。

(2) 品读玩味法。当学生手捧教材看到那一行行优美的文字时, 一定要引导学生用心去品味文字, 这样他们才能尝到书的甜, 闻到字的香, 感觉到文字的美了。教师要特别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智慧的引领既关注到了学习的效率, 又给学生指明了方向, 学生能感触到不同的指向表达了不同的含义。反复诵读, 朗读时才会吐字有情, 吐字有声。

(3) 逐层推进法。凭借语言文字还原语言形象, 理解语言内涵, 理解语言情感, 是复杂的心理过程。我们须带学生走近作者, 进入文本, 全身心地投入, 以准确体会、表达情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感情逐步感受、逐步把握、逐步理解, 从而一步步缩小他们与作者、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差距, 使朗读达到“言自口出”“情自心达”的效果。

朗读的有效指导 篇8

教师精彩的范读, 会激发起学生们要向老师学习的愿望, 主动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和不足, 从而对课文朗读水平的审美标准产生感性的体会。我在教学每篇课文前, 都会作一番深情的范读。每当范读时, 我都发现学生听得特别认真, 他们脸上的神情时而专注, 时而敬佩, 时而兴趣盎然, 时而又流露向往之意。

二、逐句领读, 培养语感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句名言:“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如果教师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 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自然地受到熏陶, 且能不断地提高读书的兴趣。当老师声情并茂地读完一篇比较难读的文章后, 学生早已跃跃欲试了, 这时可采用逐句领读的方式,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感训练。通过领读, 就可以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了解重音的确定、停顿的时机、节奏的掌握、语气的舒缓、感情的处理等, 只需“转轴拨弦三两声”, 便已“未成曲调先有情”了。这种“授之以法”的形象直观的朗读指导, 更能对学生起到引导、启发、激励、帮助和感染的作用。学生通过长期的耳听、口读、心会的训练, 能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 今后即使遇到一些陌生的文章, 他们也能试着借助自己学过的朗读方法来把文章读正确, 读出感情。

三、巧用齐读, 提高能力

针对学生朗读的水平和特点, 在初步把握某篇文章的感情后, 可充分利用齐读的功效来提高整班学生朗读的能力。齐读时, 有利于教师发现问题, 集中指导, 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在读中互相纠正, 互相体会。特别是对那些平时语感较差, 朗读能力较低的学生, 这就避免了个读时的胆怯和尴尬, 更有利于他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下, 在和谐、活泼的氛围中, 积极参与朗读, 有利于找到朗读感觉, 发现朗读规律, 掌握朗读方法, 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树立朗读的信心, 从而体验到一种成功的乐趣。长此以往, 他们的朗读能力便会在齐读中得到提高。

四、创设情境, 读出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并且对某篇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 范读、领读和齐读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孩子们个人的感情表达, 不能满足他们的表现需要。这时, 学生们渴望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 通过朗读时富有个性的语气、感情处理来表达各自对文章的体会和见解。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积极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因情而自得, 按“得”去朗读。例如浅显易懂, 利于抒发感情的课文, 可指导学生自由体味, 自由朗读, 读后适当开展“向老师的范读挑战”活动。评比时不必以教师的范读作为唯一标准, 只要学生感情处理恰当就可算挑战成功, 给予适当鼓励。像《我们爱你啊, 中国》《安塞腰鼓》这些文字优美、富有文采, 能唤起人们美感和激情的文章, 可让学生配乐诵读, 让他们伴着音乐的旋律, 读出自己的感受;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 可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出人物不同的感情。设身处地的,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正如清代学者刘大櫆所说“一吞一吐, 皆由彼而不由我, 烂熟后, 我之神气即文之神气。”

五、借说促读, 巩固效果

“读”是“说”的前提, “说”是“读”的后续, 在朗读训练时, 可以把说迁移至读, 在读中汲取说的方法、说的技巧, 以便克服读中一字一顿、拖腔、唱读等现象, 便于巩固朗读训练的效果。

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时, 在熟读课文, 充分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把握了作者的感情之后, 我引导学生查阅资料, 学写解说词, 接着再结合课文挂图, 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青海高原上这株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学生大都能带着新奇和欣喜的感情, 作一番绘声绘色的解说。这种说的训练, 不仅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而且帮助他们将作者描绘的作品情感内化为自身情感。最后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时, 他们对感情的把握会更加深刻, 更加真切, 作者对这株身处逆境的柳树所表现出的伟大生命力的赞叹和敬畏之情自然会溢于学生的言表。

浅析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有效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读”的重要性。朗读,就是用清新明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传情达意的一种语言艺术。《语文课程标准》各个年级段的目标中,都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通过朗读,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能力,陶冶情操。鉴于此,上课的时候,应注重读,让朗读教学在课堂中穿行。但仔细观察当前阅读课上的朗读,部分教师在朗读方法的指导上显得捉襟见肘,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朗读训练的安排与指导缺乏研究、思考。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指导非常必要。

一、感情范读,激发兴趣

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朗读训练的积极性。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句名言:“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如果教师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自然然地受到熏陶,且能不断地提高读书的兴趣。特别是在低段朗读教学中,学生的朗读水平有限,特别是一些长句往往读得一字一顿,适当的范读、领读是捷径。

二、渲染情境,读出个性

我们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提倡以朗读为主,理解为辅,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朗读的情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领会表达。古语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于海”。朗读教学中,依据文本内容,利用多种手段适当渲染,恰当为学生烘托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为学生带来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创设情境主要有以下方式:

1.突出形象,展现画面。从视觉角度,利用图片、投影等方式,为学生展现与课文情境相关的画面,是情境渲染最直观、最有效的方法。例如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长城》一课时,可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现万里长城的壮观画面。学生们深情的朗读和形象的画面融会在一起,相得益彰。

2.借助音乐,激发想象。优美的音乐,奇妙的音乐,往往会唤起学生对美好情境的向往,伴着奇妙的音乐,走进文字描绘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对美好意境的想象,是渲染情境,触动朗读情感的有效手段。像《金色花》、《沁园春雪》这些文字优美、富有文采,能唤起人们美感和激情的文章,可让学生配乐诵读,让他们伴着音乐的旋律,读出自己的感受。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感人泪下,温暖人心,学生诵读时就可配上一首淡淡忧伤的轻音乐。

三、品味语言,感悟深情

理解与朗读是相互依存的。脱离语言的理解感悟,一味强调外在形式的朗读,无法触动学生的情感,无法打动学生心灵。只有指导学生认真理解、品味语言,才能真正感悟到文章的所表达的情感。

例如课文《鸟的天堂》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有的学生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应该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树”、“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在教师指导下,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读得声情并茂,也就真正感情到了作品的意境,体会了作者的感情这是一种审美体验,也是一种人格的陶冶。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以促进对文章的感情品味,它们相辅相成,必须有机结合。

形象的画面,美妙的音乐,生动的语言三者适当结合,更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浓浓的情感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自然洋溢。正如于漪老师在著作中谈到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语言或铿铿锵锵,如金属撞击声;或潺潺淙淙,如小河淌冰。伴随着悦耳的音响,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学得愉快,学得有效。”如教《再别康桥》时,播放伴以蓝天白云、岸边垂柳、水中小草、潺潺小溪及欧洲田园风情曲子的朗读录像,那优美的韵律,那荡人心弦的画面,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学生看着听着,深深为画景诗情所激动,不约而同地跟着朗读起来。以景激情,诱发了朗读兴趣,通过朗读,学生读出了诗味,读出自己的感受,和诗人一起欣喜,和诗人一起眷恋。

有效的朗读指导隐而无痕,润物无声,就像春雨点点,沁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体味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的脉搏,读出文本中固有的语气语调,再现文本中固有的形象,表达文本中固有的情感,读得情意浓浓,读得眉开眼笑,读得兴高采烈,读得热泪盈眶,读得潸然泪下。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小议低年级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指导 篇10

一、创设朗读情境, 激发朗读兴趣

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产生无限的求知欲、强烈的共鸣。低年级学生生性活泼, 情感丰富,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 把握时机, 因地制宜, 围绕课文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朗读情境,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走入文本, 感悟文本, 这样才能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中, 用心用情读好文章, 有效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夏夜多美》是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的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 本课文美, 情更美, 文中的对话较多, 语言朴实。在教学时, 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假如你就是小蚂蚁, 你掉下池塘回不去了, 此时此刻的心情怎样?蜻蜓、萤火虫送你回家, 这时你的心情又会怎样?通过情境的创设将文本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人物当时所处的情境、心情, 从而把握睡莲、小蚂蚁不同的语气、语调。走入情境, 学生不约而同地为小蚂蚁的不幸遭遇捏了一把汗, 同时也对向小蚂蚁伸出友善之手的睡莲表达出了自己受到的感动, 这时, 我趁势发问:“该用什么语气、什么样的声音来读呢?”学生的朗读兴趣一触即发, 读起来分外投入, 绘声绘色。

二、感悟重点词句, 实现有效朗读

语文教学中, 我时常使用融合重点词句、对比感悟的教学方法, 使得语文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抓重点词句, 以悟促读, 以情促读, 读悟结合的学习方式, 对实现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大有益处。

在《风娃娃》的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 我先让学生自读, 思考:风娃娃为什么要帮大风车?是怎么帮的?学生通过读课文, 很快明白:是风小, 所以风车抽上来的水断断续续, 而风娃娃看到了, 连忙深深地吹了一口气, 使劲向风车吹去, 使秧苗有了水喝。在反馈的过程中, 我及时抓住重点词, 如“慢慢, 断断续续”, 进而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想象秧苗缺水的情景, 同时指导学生看插图做动作, 理解重点词——“深深”“使劲”, 让学生读懂了课文, 感悟到了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 也使风娃娃热心的形象更为凸显。学生的感悟加深了, 读时感情自然流露出来。总而言之, 只有通过融合重点词句、悟情悟景, 有了深刻的体会和真切的感受, 才能实现有效朗读。

三、多元朗读训练, 提高朗读能力

低年级的语文课文内容较为浅显, 大多具有丰富的童话色彩, 易于学生理解与感悟, 在教学中巧妙使用朗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可让语文课堂奏响精神律动的音符——琅琅的读书声。朗读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 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朗读教学方式, 不仅激发了学生学文的兴趣, 唤醒了学生原有的生活感知, 更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春雨的色彩》是一篇语言优美, 充满诗意的课文。在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中, 我以“多元化朗读训练与指导”为主线, 采用多种形式, 多层次的读, 如自由读、指名读、范读、学生仿读、齐读、展示读、引读、评读, 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 走进文本, 读出感受, 读得到位, 读得有方法。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到了春雨的轻柔、美丽, 感受到了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 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接着我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相机指导, 使学生及时有效地了解到了自己读得怎样, 得到了提高。在配乐朗读中, 学生的情绪高涨, 越读越精彩, 越读越兴奋!在此之后, 我进行了学法迁移, 由扶到放, 指导小组合作读, 如此扎实、有效的朗读训练, 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水涨船高了。

四、保证朗读时间, 提高朗读质量

我们常常发现语文课堂中围绕着课文挖掘, 朗读时间被挤占是十有八九的事情。一节课四十分钟, 朗读练习常常如和尚念经匆匆过场, 很少落到实处。这样的朗读, 学生只能浅尝辄止, 对整节课的学习活动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亦会养成学生不良的朗读习惯。有时候, 我们发现学生在品味语言文字时往往说得头头是道, 而在进行表达性朗读时却不尽人意。其原因就是学生书读得不够充分, 不够深入。假如我们在学生已有的感悟基础上, 把对课文的挖掘留给学生去朗读感悟, 给他们充足的时间, 通过练读、诵读, 读出感觉, 读出情趣, 朗读质量提高了, 连文本内涵都从读中感悟得出, 还何需教师的讲解、挖掘呢?

《笋芽儿》一文的教学中, 在学生感悟文本的基础上, 我把课堂交给他们:“你们认为该怎样才能读好课文呢?用自己的方法试试看!”有了感悟基础, 学生迫不及待地朗读起来, 有同桌互读的, 有小组齐读的, 还有自读的……我发现许多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怎样读得更好。如有几个学生在讨论“沙沙沙”该怎样读好?有的说:“应该读得轻一点。有时候, 春雨悄悄地下, 所以要读得轻轻的。”“对!春雨下得小, 不像夏天的暴雨, 不能重读。”接着, 我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范读给老师听, 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练读、诵读, 就读得更加有激情, 朗读也就不再停留在文本上, 而是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中了, 这样读出的感情才自然真切。

五、借助经典诵读, 丰富朗读内容

朗读的内容不能局限于所学的课文内容, 而应多样化, 从课内走向课外, 多读读适合小学生的各种经典, 如诗歌、散文、辞赋、乐府民歌、小说骈文、律诗文词、戏剧歌谣等。

在第一学段中, 朗读的经典材料以儿歌、儿童诗、国学启蒙为主, 因为这些材料篇幅短小, 有节奏, 韵律感强, 朗朗上口, 十分适合低年级学生诵读。

在我校开展的“中华诵”活动中, 我将“弟子规”作为经典诵读材料, 于是每天的课前三分钟, 我都能欣喜地听到“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的稚嫩童声。大量的诵读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让他们吸收了古代语言的营养, 让朗读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可谓“一举多得”。

浅析低年级朗读指导的有效策略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低年级 朗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2-065

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达到以读代讲,以读助讲的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那么,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呢?

一、丰富朗读形式,让朗读兴趣盎然

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总是容易被新颖有趣的形式所吸引。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不断丰富朗读形式,以使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对朗读产生兴趣。这样一来,朗读形式丰富多样,学生读起来自然是兴趣盎然。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四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时,作为一首儿童诗,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听录音,自己跟着轻声朗读,在听完录音以后,自己再试着朗读。此时,教师以巡回的方式倾听学生的朗读,在巡视的过程中,当教师发现学生朗读不到位的时候,则运用范读的形式让学生听听教师读的与自己读的有什么不一样。最后,再采取同桌互读、交流汇报展示的形式进行朗读。这样一来,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不仅对课文内容了解得更加深刻,而且也有效避免了枯燥无味的朗读现象的产生,学生们一个个读得兴趣盎然,赋予了语文课堂无限的快乐。

由此可见,要想让学生真正读之入味,读出丰富的情感,离不开教师以多种朗读形式进行引导与点拨。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兴趣盎然、思想雀跃,进而在有滋有味的朗读中获得对课文更多的了解与认识,有效提升学生的朗读效果。

二、亲历朗读体验,让朗读真情流露

叶圣陶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要想让学生读得有滋有味,真情流露,就离不开学生的亲身体验。因此,在低年级朗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切身体验提供机会,以使学生能够在入境入情的体验中获得对文本内容的深切感知,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朗读效果。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二册《春笋》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对课文的感受体验更加深刻,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主要采取了让学生亲历朗读体验的教学方法。首先,在学生朗读之前,笔者先让学生画出文中描写春笋动作的词语,然后让学生仿照文中的样子,模仿春笋“冲破、掀翻、冒出”的样子,边做动作边朗读。这样一来,学生在亲自表演中获得了对文本语言的深刻感知,自然就读出了文章的真情实感,进而获得了对春笋的美好感受与体会。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为了使学生获得对文本内容的深刻感受与体验,教师主要在学生的表演朗读上下工夫。学生边读边演,或站或立,脸上洋溢着兴奋的微笑。此时,学生的情感会更投入,朗读也更有感情,进而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有效提升了学习效果。

三、注重多项评价,让朗读丰满润色

在低年级朗读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朗读水平获得质的提高,教师的评价是最直接、最快速、使用频率最高,也最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因此,在低年级朗读训练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细心斟酌,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经过教师的点拨与润色以后,学生的朗读水平将会有显著提高。

如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三册《青蛙看海》一课,笔者主要通过分角色朗读来使学生获得对课文内容的深刻感知。其中,对于青蛙的话:“天啊,这么高的山!我没有一双向你一样有力的翅膀,也没有四条善跑的长腿,怎么上得去呢?”学生朗读的时候,没有从青蛙的立场出发,朗读时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为了使学生明白作者的真正用意,笔者是这样对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指导的:“青蛙在说这句话时它的心情怎样?你是从哪看出来的?”学生思考后说:“青蛙听说翻过那座山,就可以看到海了,可是看看自己的腿,它感到为难了。”在学生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笔者再趁机说:“你能读出青蛙此时此刻的感觉吗?再来试试!”就这样,在教师有针对性的鼓励与评价下,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更近了一层,进而有效提升了朗读效果。

由此可见,在低年级语文朗读指导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朗读一味地听之任之,不予评价,那么,学生对文本内容或者文中人物的理解与看法也往往会停留在浅层。教师只有注重对学生的朗读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价与引导,才能使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认识走向更深的层次,进而为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奠定基础。

总之,对低年级语文教学来说,“教有千法,读为上策”。只有朗读才能使学生获得最真切的感悟与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切身体验的朗读、多向的朗读评价等,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使学生真正爱上语文。

朗读的有效指导 篇12

一、教师首先要细细研读教材, 理清文章的感情脉络

为了能更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 教师首先要解析文本, 精研教材。教师要想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 首先, 要具备的条件就是要“吃透”教材。魏书生曾经在一次讲座中问了这样一句:“在座的各位谁不用看教材和教师用书就可以去给孩子上课?”在座的教师无语。他又说到:“教材是教学的依据, 而教师用书为我们指引了工作的方向, 它告诉了我们教师去教什么, 怎样去教。如果没有认真地去读教师用书, 没有去利用它, 那么, 我们就很难把握好在课上应该去做什么, 应该让学生去学习什么。”我认识到魏书生老师讲的也就是告诉我们要上好一堂朗读课就要“吃透”教材。

其次, 情感基调是朗读课的关键。如果我们想上好这节课, 就必须掌握情感基调这一重要因素。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情感基调, 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 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关键之所在。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 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字里行间所隐藏的情感。把其所暗藏的情感挖掘并表达出来。要想做好这一点, 细读文本是把握情感的最基本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做好了这一点, 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 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二、精心设计符合本堂课的朗读指导方案

不同风格、体裁的课文, 我们应该设计不同朗读指导方案。当遇到古诗时, 宜采取高声朗诵, 字正腔圆地读出节奏、感情, 如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古诗二首》 (范成大) ;当遇到现代诗时, 宜读得抑扬顿挫, 婉转深情, 如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大地的话》《我们的手》《初航》《我只看见你的眼睛》以及《太阳的话》, 在高低起伏间让学生体会那浓浓的感情;当遇到哪些情真意切的文章, 而学生又读不到位, 教师可范读引导, 之后学生模范朗读, 如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睁开眼睛, 看见我端着的鱼汤, 头一句话就说:“小梁, 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 吃完了, 一定要走出草地去!”教师范读, 将老班长的殷切希望、鼓励, 以及那种不甘心再现出来, 之后学生模仿朗读, 我们不要求学生惟妙惟肖, 只是模仿、揣摩, 或许以后遇到此类的语段, 学生就有了成功的信心了。

三、大胆取舍, 精选重点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 教师可以在不损害文本整体效果的前提下, 依据朗读教学的需要, 以及教师自己的特点, 大胆取舍, 精选重点。教师要精读文本, 通过朗读, 来寻求朗读的最佳途径。朗读指导不能整齐划一、统一要求。要因文章的内容而异, 要因其所表达的情感而异, 要因学习者的水平而异。因此, 我们要学会取舍, 做到详略得当, 其实这也是我们在朗读过程中所要的一个“精”字。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 从课文中挑出相关段落或者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 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 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詹天佑》时, 课文共有七个自然段, 前三段是铺叙, 最后一段是总结, 而第四、五、六段才是重点, 而第四段尤为重要。因此, 将教学重点放在指导朗读第四段上, 让学生在多次朗读中体会“詹天佑不怕困难, 也不怕嘲笑, 毅然接受了任务”的那种决心。正是由于减少了前几段所占的教学时间, 更加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效果也更明显了。

大胆、有效地取舍, 避免了全而不精, 把精力和时间用在“刀刃上“, 目标更明确了, 朗读更充分了。通过重点语段的朗读, 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机会, 朗读训练也更有效了,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充分了。

四、将教学时间高效利用, 让学生的能力在朗读中得以提升

每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 导入课文、检查预习、整体感悟、学生探讨以及小结, 都要花费时间, 只有高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才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朗读的要领。普通话是朗读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 其次声音要洪亮, 要让所有人听清楚你读了什么。还有要读准字音, 读清句读, 读出情感。在初步朗读文章的时候, 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要让学生默读、自由朗读, 让学生读出感觉, 读出内涵, 读出韵味。要让学生大胆评议, 通过评议, 进一步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

五、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不同种类文章采用不同的读法, 主要包括重音的使用、停顿的把握以及语速的掌控等。然而要真正读出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并不是那么容易, 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因此, 教师需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进行指导, 让学生对文本有一定的理解, 并让学生真切感悟文本所表达的情感, 不然教师纯技巧的指导也是徒劳的。教师要先让学生感悟课文的精义妙理, 然后才能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这时, 教师要将课文中那些表现文章中心或表达人物情感的重点句子、词语进行朗读技巧指导, 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朗读将作品中的“情”品读出来。

学生学完了整篇课文, 但这一段是文章总结, 不能仅停留在理解这一段的程度上, 如果教师再作朗读技巧上的指导, 学生对于主题的把握就会更加容易。

上一篇:新时期历史教师的素质下一篇:连续油管压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