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如何指导朗读

2024-07-03

新课程下如何指导朗读(精选12篇)

新课程下如何指导朗读 篇1

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换角色尤其重要, 很多时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以前的 “居高临下”的授课, 目前很有必要转变为师生“互相平等”, 在教授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生活中、在学习上都要以一种平等、宽容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位学生, 形成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有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能大胆地向新知识领域去探索、拓展, 并能在探索中接受到更多的语文知识。

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根据小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及其个性特点来授课, 以满足学生不同知识水平的接受能力, 同时也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 引导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改变学生不良学习方式, 并且在班级之间通过平等、和谐、合作的交流, 使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探究, 学生将在学习交流中有所发现, 这样学生的学习情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强。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合作”中发展, 在“探索”中创新。教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做精心的指导, 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成为有效、高效的学习。

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学生自觉学习的推动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自身或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人与文本之间的对撞、交换、合成等, 形成一个全新的结合体。教师激起学生的兴趣, 把被动学习转化成热情主动的学习, 可以在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激发兴趣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语文内容十分丰富, 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 他们的思维都较为活跃, 教师在这个时段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 对于思维敏锐的学生, 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积极性, 更能触动学生的思维与情感, 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2.以情动人

“情感这东西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梁启超说。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十分丰富, 很大程度上都反映其人、事、景、物, 同时还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因此, 教师在教授课程时, 抓住了文中的“情”, 也就等于擒住了学生的心, 再用语言文字的表现力与魅力, 把学生领进文章中的情感深处, 让其产生共鸣, 学生便对语文学习有了兴趣, 求知欲就产生了。

三、引导学生培养阅读习惯及提高想象能力

创新是当代教育事业的一个很现实的课题, 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博览群书、大胆质疑等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引导学生广泛摄取知识

创新要建立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之上。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 记忆和思维正是最好的时候, 如果没有博览群书, 就没有积累知识, 就难以形成知识拓展, 对问题的分析及判断上就缺乏合理的依据。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才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索未知世界。如果学生知之不多, 知之不广, 知之不深, 知之不新, 创造力就会失去源头活水。因此, 要教导学生除了学习语文课本知识外, 还要多阅读课外健康读物, 着重积累, 才能创新。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大力倡导学生的质疑精神固然难能可贵, 但对于学生们的质疑精神, 不是要求学生学习问问题, 而应该创造让学生大胆质疑的环境, 保障学生大胆质疑、批评的权利。因此,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 教师要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勇于质疑。不但要培养学生敢问、乐问、会问, 还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 向课本挑战, 向权威挑战。陶行知在《每事问》中写道:“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 只在每事问。”可以这样说,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是创新学习的起点。

3.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语文是一门集情感、个性、想象力为一体的综合学科, 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 在阅读教学中, 培养学生对文章中情境大胆地展开想象。这样, 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体悟情感, 又能培养想象力。对有故事性的文章, 学生读完后意犹未尽, 教师可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 以促进想象力的发展。

总之, 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要以全新的教育思想武装自己, 培养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敢于创新、敢于探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家彦.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 (05) .

[2]郭永军.小议新课程下的语文有效教学实施策略[J].科教新报 (教育科研) , 2010 (33) .

[3]王守荣.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 2011 (32) .

[4]马玉娟.语文教学中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05) .

新课程下如何指导朗读 篇2

新课标精神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内容、实施建议等都做了相应调整。新课标更加强调阅读教学的目标要盯住学生终生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培养;强调在大的语文观下再去研究具体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的培养;强调我们的语文教学思维的元点和终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开展行之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呢?这是我们广大身处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共同思考的一个难题。

通过网络学习以及翻阅各种书刊,我略有一些心得体会:

一、开展阅读教学,要把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放在首位

一位哲人曾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刻”。同理,语文学习,尤其是阅读理解,如果没有情感的融合,学生就很难深入地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语文反映生活,生活是情境性的。生活处在情境中的,离开了情境,很难理解和运用知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也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在课程目标中要求“注重情感体验。”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中情感的渗透与交流具有“三维性”,即教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和课文作者在作品中所表露出来的情感,三者融为一体、彼此渗透,体现在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把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放在首位,以情感为导向、为动力来组织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创设情境,给孩子们铺设一个情感基调,让孩子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情境中阅读、体验,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开展阅读教学,要把引导学生的感悟积累作为重点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单向分析、学生被动听记”,由此带来“阅读主体严重失落、学生阅读感悟能力普遍不高”的问题。所以,语文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阅读教学要努力实现由“单向教读”向“自读自悟”转变、由“分析听记”向“品味感悟”转变。这不仅是语文课标提出的新要求,而且也是近年来广大语文教育专家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对阅读教学规律所进行的新探索地反映。阅读教学中要把学生看成是能够通过自求领悟、自求理解、并有充分潜能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只能被动纳物’的书橱或其它什么容器。这就是说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感悟,要把引导学生感悟作为重点。

三、开展阅读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关键

著名语文教育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透彻。”他同时指出:“语文学习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及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在指导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和领悟、把握文章作者思路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并且还明确要求:“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那么,在阅读教学中究竟怎样才能抓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个关键呢?我的实践体会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要善于设置疑点,就能引发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四、开展阅读教学,要把增强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宗旨

语文课标中是这样要求的:“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增强创新素质。”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教育的灵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当然,小学生的创新,与科学家、艺术家以及能工巧匠的创新是有着很大差异的。小学生的创新是在有意无意间进行的,他们在课堂上很难有什么象科学家那样显赫的创新。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愿望和求异的思维品质,让其初步体验到创新的快乐。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将过去那种“答案标准化”的僵化模式改为“答案多元化”的弹性模式,以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鼓励学生,允许多种观点并存,提倡标新立异。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弘扬了学生的个性,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

新课程下如何指导朗读 篇3

关键词:广西;高中课改;生物;样本学校;教研管理;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8-0137

2012年是新课改在广西全面实施的开始,由于广西自身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发展的限制,必须在借鉴优秀省份课改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广西的实际情况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课改实施细则,指导课改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有:

首先要构建生物教学组织领导机构。一个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有一个严谨的组织领导机构,对全校的生物教学工作起到指导和管理的作用。所以,在各项工作开始之前,要建立起从学校领导到普通生物教师组成的组织机构。

其次要通过细致、扎实有效的工作开展队伍建设、课时安排、课程开设、设备改善、制定教研制度等工作。

一、通過与新课程的全面接轨,初步解决了传统教学方式与新课程理念上的矛盾,努力实现自我转型

新教材的变化固然很好但教师却在仓促间不太适应,学校和生物教师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实现自我转型。

1. 教师储备,积极培训,加强队伍建设

(1)教师储备,力量充足

学校领导要重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不断加大聘用生物教师的力度。充足的师资力量是学校校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保障。学校必须重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放手让一些高级教师、骨干教师从高三走到高一,大力改善高一、高二教师的资源配备,增强新课程改革研究的教师队伍。

(2)积极培训,迎接课改

各种培训可以包括:①校外培训:各种外出学习等;②校内培训:各种组内公开课、校级赛课等;③教研组会议、备课组会议集体备课、学习。

2. 集体备课,统一思想,建立完善的教研制度

集体备课是高一到高三三个备课组的统一思想,备课组要始终做到每上一节课,都要共同备课,认真分析教材,根据学情,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机动地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在备课过程中注重与生活实际、社会发展和生物科学新成果相联系。每一章的重难点都安排专人负责攻关。

3. 多媒体教学,课件入库,逐步加强设备完善

根据学科特点,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借助黑板将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展示出来,以帮助学生理解与构建整节课的知识框架,使学生能够将前后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教研组应该要注意通过各备课组资料的收集,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试题库、课件库、论文库等资源。如果学校教室全部配备电子白板,这对生物课堂多媒体教学的实施会更有利。

4. 成果交流,课题引领,扩大教学成果

教师们要积极参加新课程改革的各种交流研讨活动,集众家之所长,争取最快速度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教研组应该还要注意用课题引领教学,用课题引领课改的方向,形成良好的文字资料积累习惯,并形成论文扩大教学成果。比如钦州二中生物教研组就负责有自治区B类课题“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研究——以钦州市第二中学为例”,同时与课改相关的市级立项课题还有2个。

二、通过完善教学课时安排,初步解决课时安排与实际需求不符的矛盾

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出总体的教学计划。

1. 制定总体教学计划,合理制定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根据课程设置的要求,教学课时的开设可参考如下:高一上学期内容为必修1《分子与细胞 》的第一至五章,课时为2节/周;高一下学期内容为必修一的第六章和必修2《遗传与进化》”,课时3节/周;高二上学期内容为必修3《稳态与环境》和选修模块(选修3),课时为4节/周;高二下学期内容为选修模块(选修3)选修模块(选修1待定),课时为4节/周;高三全面复习。

2. 新旧教材分析,提出积极的解决对策,实现高效课堂。

(1)新旧教材研究分析,找到新教材的特点

新教材同以往教材相比,增加的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科学的过程与方法的内容;二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三是与社会和个人生活相联系的内容。课标提出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程理念,要在教学中实际落实。

(2)提高课堂效率,完善课堂探究模式,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高效课堂模式。

①提高课堂的效率。②探究活动的安排应当追求活动的质量而不是数量。③建立一种具有学校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就是课前学案、课堂教学和课后测评形成综合评价体系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3)要努力通过编写导学案的校本课程,并在努力编写和构建概念图,建立适合自己学校的高中生物的资源库。

比如笔者所在学校钦州二中早在2012年初就组织全校老师进行了校本课程的编写,目前完成导学案(必修1、2、3和选修3)和概念图的构建。

(4)有条件的教研组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教学的优势,积极制作课件,丰富教学形式,同时结合黑板设计板书构建概念图,用概念图板书贯穿教学的知识点。

教学活动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结合电子白板,让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以调动学生的兴趣,黑板板书设计、概念图的构建与白板教学的结合,也较有效的找到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点。教师们还应该积极收集各备课组每个学期的各种资料,想逐步建立起学校生物的试题库、课件库、论文库等教学资源,并通过学校网络操作平台,实现资源网络共享。

三、要注意总结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指明教师们以后努力的方向

1.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还存在旧教材的痕迹,教师在教学中不敢放手。希望教师们利用各种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总结归纳,继续用新课标的理念去指导我们的教学,不断摸索、改进,让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中。

要用课题引领教学,努力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利用集体备课的方式精雕细琢每一节高效课堂,构建新课程改革高中生物的高效课堂系统。

2. 新课程改革对生物实验室的设备提出了新的要求,实验室的建设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要不断的完善,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逐步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

生物是一门实验学科,学校必须加强对实验室的建设。以钦州二中为例,学校目前具有生物实验室办公室1间,材料器具室1间,学生操作实验室2间,选修实验室1间(尚在建设中)。学校对新课程改革实验室的建设也非常重视,正在建设的科技馆中规划了98平米的生物模具室。

3. 要不断地尝试和摸索新的评价体系,并逐步与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的方式接轨,探索出适合学校实际的评价机制。要根据学情、校情,通过过程性评价(校本课程评价、研究性课题评价、探究活动评价、课时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纸笔考试、学生总结自评、教师总结评价)两大类,逐步形成适合学校的生物综合评价体系。

比如钦州二中目前正在尝试用五个课堂评价表去评价组内的每一节公开课,并根据校实际情况对该评价机制进行改进,这大大提高了教师们的听评课的效率。南宁九中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也重在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这对其他学校评价工作的开展都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新课程理论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生物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思路,使教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行动上赶上时代教育新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生物教师要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改变方法,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法投入到生物新课程改革中,用新课改的理念教学,培养出具有生物素养的优秀的高中毕业生。

注:本论文系广西自治区B类课题2013B100,“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研究——以钦州市第二中学为例”课题论文。

新课程下如何指导朗读 篇4

近年来,不少英语教师根据新课程理念在词汇教学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是,目前在英语词汇教学中,仍存在孤立地教词、讲解的现象,缺乏在语言实践中运用。本文就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呈现、操练和使用词汇进行探讨。

一、有效呈现词汇

1.用直观法呈现词汇。(1)用实物呈现词汇。针对初学者的课本一般都包括一些人及事物的名称,book,boy, window,hat等,教师可以直接利用实物呈现词汇。(2)用图片和简笔画呈现词汇。有些词汇无法用实物引出,就可以利用简笔画或图片来介绍新词汇。如car,bus等都可以通过简笔画方式呈现。(3)教师用形体语言、面部表情呈现新词汇。这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模拟、示范作用。许多动词和表达情感的词:open,sit,angry,happy等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呈现。 (4)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新词汇。利用多媒体进行词汇教学能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其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2.通过举例法呈现词汇。举例的目的是通过创设一种情景,使词义变得明了,同时也展示该词与其他词的搭配关系。如在讲解lazy(懒惰)一词时可以举例说:I have a brother. He is very lazy.He gets up late,and then he does nothing all day.I say to him .“Don’t be so lazy! Do some work!”

3.通过启发诱导呈现词汇。启发诱导法在讲解关联词群时,尤为有效。在介绍一组关联词群的核心词时,教师可以先用举例法引出该词,然后再出核心词引出其他关联词。如在教学fruit一词时,教师可以由orange、banana来引出。

4.用英文解释法呈现词汇。用简单的英语解释词汇含义也是一种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法。它一方面能让学生直接理解词义,另一方面也能增加学生的英语输入。比如,dumb—If you are dumb,you cannot speak.

5.用构词法呈现词汇。英语中许多词汇都是由词根加词缀构成的。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构词法知识后,他们就能比较容易地记忆单词,并扩充词汇量。

6.用直接介绍法呈现新词。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较抽象、 难以解释的词,如love、hate、beauty、safe。此外,为了节省时间、精力也可以采用直接法介绍词汇,让学生重复,然后教师把生词写在黑板上或是把英文单词写在黑板上,教师先领着学生读生词,然后说出其母语意思。以直接法介绍新词汇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既快又简单,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操练新词汇

介绍新词汇,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词汇,而操练词汇才能保证学生正确而迅速地说出新的词汇。

1.跟读操练。可以是学生集体跟读、男女生跟读、小组跟读、部分(个别)学生跟读等。

2.朗读操练。学生可以自由朗读、打节奏朗读、变换声调朗读。不同的操练方式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3.掌握读音规则,操练词汇。对于初学英语者,根据读音规则操练词汇,比较有效的记忆方法。例如,在教生词时,教师可以提供几组有相同发音规律的单词,让学生自主去发现其发音规律并拼读出来。在此过程中,学生记忆单词主要通过自己去发现,而不是教师讲解,记忆更为深刻。

4.采用趣味比赛方式操练。比赛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现行的英语教材大都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比赛内容,教师应进行很好的设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设计比赛活动,但教师要始终明白,不要为游戏而“做游戏”,做游戏是为了巩固词汇的目的。

三、运用新词汇

词汇运用是词汇学习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因此,教师应根据词汇特点,词汇呈现、词汇操练情况,设计一定量的词汇运用活动。

1.看图描述,形成口头或笔头作文。教师事先选择一些图片,让学生用所学的新单词加以口头或笔头描述进行初步运用。

2.听描述画图。教师或一名学生手持图片,用学过的单词口头描述图片内容,班上其他同学根据那位同学的描述在空白纸上画出来。

3.通过游戏运用词汇。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幅图片,图片中有许多问物体,允许学生看图片几分钟,然后,收起图片,让学生回忆图片内容,并写在纸上与同桌分享成果。

4.单词范畴分类。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组词,这些词属于不同范畴的词汇,然后让学生归类。

5.同义词和反义词配对。教师向学生提供一组词汇,告之其中包含若干组同义词和反义词,让他们分别列出来。

新课程下如何指导朗读 篇5

招堤二小

王俊

本书为“新课程教师校本培训教材”之一,对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相关内容作了系统的介绍。本书对推动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深入发展,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素质水平具有很强的作用。

通过学习《新课程理念下中小学教师**指导技能指导》这本书,并结合对新教材的使用,使我对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行为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指导性的新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个人想法。只有对教材理解了才能确定我们的教学行为,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新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都十分重视和体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特点。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生活材料与环境。教材内容的安排、所选素材进量符合儿童实际。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图文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明丽,能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因此,面对耳目一新的教材。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理解教材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那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行为的理解并结合 “4+4N” 课堂教学模式,还有我现在使用的数学教材。重点谈一谈关于情景创设这一方面的个人认识。

一、创设亲身体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情境是学习的火把,情境主要是问题情境。情境创设的核心意义是激发问题意识,促进探究进行。创设学习情境的目的是引起学生原有认识的失衡。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推动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安排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许多情境图完全可以通过学生实际活动,亲身体验来表现。因为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得到的知识,学生理解得更深刻,记得更加牢固。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学习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一定用同一种模式,同一种方法。一定非得让学生看明图意来理解知识,学懂知识。而是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情景图所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景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情境中,增加实际体验,亲身感受数学。例如,新教材一年级第9页中长短的情景图,教学时可这样设计,先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感知出物体有长短,从而抽象出长短的概念。然后通过操作探究出比较长短的一般方法。最后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比长短的方法,让他们比一比两人的手掌,比比身体的某一部位。也可让他们比一比每步有多长,谁跳的远。或者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比一比。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比长短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长短概念的理解,使学生感捂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观察图好得多。

此外,教师还可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把课本中的情景图制作成动画课件,充分利用它的形、声、色、动、静等功能,使静态的画面动作,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渲染气氛,创设学习情境。

二、创设求异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就是指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既不限于一种思路,也不局限于既定形式,而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新教材教学思想正是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用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地见解。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创造性活动的信心。如新教材在编排“9加几”的计算时,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节课共安排了两个例题,例一为我们提供的教学资源是学校开运动会的场景,通过学生们喝了一些饮料还有多少盒?引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例2展示的是“凑十法”的计算过程和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要给学生创设求异情景。先出示学校运动会的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结果说给同学听。然后在感知情景图的基础上,教师即使提出问题:“要算还有多少盒饮料,你会算吗?”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计算方法上。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以使用的计算方法也不同,有的用点数法,有的用接数法,有的用“凑十法”,有的甚至会想出三种以上的计算方法。但不管什么算法,教师都要给予评价和保护。让学生在班内交流自己的算法和想法。然后通过“9+4”重点说明“凑十”的思维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这样既培养学生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当然,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是很多的。手段不尽相同。但无论什么方法,都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适应教学形式的发展。

以上只是我读《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学法指导技能指导》这本书,关于情景创设这一小小方面的个人认识。关于情景创设只是这本书的沧海一粟,再加之个人的粗浅理解,不免有些地方说的有错误或不足。其实就这本书而言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地方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新课程下如何指导朗读 篇6

一、找出朗读不足,明确语文朗读教学目标

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朗读教学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教学的进行,无论是教师方面还是学生方面的问题,都需要语文教师自己去发现和解决,所以语文教师应对朗读教学进行深度的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困扰教学的根本。

在朗读教学中注重的就是学生的朗读,如果学生在朗读形式上出现错误,会造成教师的教学质量下降,所以教师应分析学生在朗读方式上存在的问题。低年级的小学生对朗读没有具体的了解,在朗读时经常出现一些错误的朗读方式,由于小学生刚接触汉字对朗读素材中的汉字不是很熟悉,在朗读时很容易出现一字一顿“点读式”的朗读效果,字不成词、词不成句、句不成文,学生在读的时候生硬没有流畅性可言。低年级的小学生年纪比较小,在朗读时喜欢比较谁的声音大,所以学生在朗读时为了突显自己的声音大,声嘶力竭的在那“喊”没有感情色彩,这样朗读会影响身旁的同学并且丧失了朗读的意义。低年级的学生在朗读时总喜欢拉长声调,特别是在齐读时学生拖拉十分严重,听起来就像古代的学生在念诗经一样。由于学生在电视中看过一些古代私塾的朗读片段,所以在朗读古诗很喜欢摇头晃脑,比如在朗诵《锄禾》时,学生们个个都摇头晃脑、声调拉的也比较长,这种“拖延式”朗读形式没有重音和语调,在朗读时体现不出来朗读当中优美的感觉。除了朗读形式存在问题,小学生自控能力也比较差,上课的时候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很难集中精力,对朗读的兴趣也是三分热度,所以在课下的时候学生是不会主动地进行朗读训练的,所以导致学生的朗读水平比较低。

教师除了分析学生的朗读问题,也应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有的语文教师将大部分的时间用在讲课上,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比较少,就算进行朗读教师也只是随机挑选学生,并没有对学生展开有针对的朗读训练。还有部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时,只是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究竟怎样朗读才把感情表现出来,采用怎样的声音技巧来进行朗读,教师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分析。还有的语文教师对小学生的朗读要求不是很高,对学生的评价局限于错字、音准、流利、停顿、语速这几个方面,对学生情感的表现能力要求不是很严格,认为小学生没有必要掌握太多的朗读技巧。

二、扩充朗读安排,完善语文朗读教学形式

学生留出充足的朗读时间,利用好早读的时间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可以定期举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对于朗读资料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语文教材当中,教师可以扩充一些儿歌、诗歌选择小学生感兴趣的朗读资料,这样会促进学生的朗读兴致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朗读形式是朗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如果只是单纯的给学生讲解朗读技巧学生会很难接受,如果教师亲自给学生进行示范带领学生进行朗读,学生在跟读的过程中就会掌握一些朗读技巧并为自己所用,由此可见,示范朗读对学生还是有一定帮助的。教师也可以采取“看图朗读”的朗读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语文教材当中的知识,教师可以借助一些贴近教材的图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例如在讲一年级的《秋天》时,教师在朗读前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当中的内容:在蓝天翱翔的小鸟、在田野里耕种的黄牛、还有蹦蹦跳的小鹿,让学生细细体会他们的心情,在朗读时采用不同的语调将各个动物内心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其次,学生可以进行配乐朗读,既陶冶了情操又放松了心情,例如教师在知道《春到梅花山》的朗读时,教师可以配上悠扬的古筝乐曲《梅花三弄》,让学生在舒缓的环境中领略梅花山的美,沉浸在如诗如画的境界当中,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而且让学生对朗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三、结合朗读技巧,科学语文朗读教学评价

朗读技巧的训练是要和教材相结合的,所以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朗读技巧时应注意和教材当中的内容相结合,要求学生的发音、吐字、语调、语速等,符号的停顿、重音的掌握,例如在对《小蝌蚪找妈妈》进行朗读训练时,其中小青蛙和乌龟对话——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这句话中教师应告诉学生要对“大”“绿”等进行重读,来显示乌龟和青蛙的不同,让学生在朗读时读出意境和体验。教师还应对教学评价做出相应的完善,对学生的朗读做出评价制度,对小学生及时进行鼓励,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进行朗读有前进的动力。

新课程下如何指导朗读 篇7

首先、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必须正确认识学生存在的问题, 让学生树立英语写作是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必要条件的理念。高中学生的英语写作主要存在有如下问题:面对写作要求, 下笔困难;表达内容, 意义不清;写作要点不明确, 语句不通顺;语言、词汇档次低, 语言不地道、可读性不强。分析原因可知: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写作要求不高, 重视不够, 对学生写作能力定位低, 写作教学往往是走过场, 批改和讲评不能真正到位, 对于多写和泛写没能够得到应有的鼓励和提倡;教学方法不科学, 写作训练过早瞄准高考、人为限制学生的写作范围, 语句单调, 平淡乏味;写作教学缺乏递进性, 题目训练单一, 纯粹为了应付考试, 学生无法准确定位, 阅读和写作脱节, 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 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写作的质和量上准确定位写作教学的各个环节, 要求写作语句准确, 语意通畅, 逻辑清楚。树立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持之以恒的长期训练的理念。如果学生对写作重要性认识不够, 他们就不能积极主动地去配合老师搞好写作训练,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产生对立情绪, 英语写作就会半途而废, 达不到预期目的。在平时教学中, 老师要经常性地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写作重要性的教育。我在高2010级英语教学过程中, 在学生一进入高一就让他们了解初中和高中英语教学要求的异同, 尤其是写作教学方面的特别要求, 引导他们转变观念, 更新和完善学习方法, 让他们了解到英语写作在高考中、实际运用中以及对将来继续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从教学效果来看非常明显。

其次、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应注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让学生在老师的科学引导下提高写作能力。教师要有明确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程序, 组织系统规范的有序训练;积极帮助和要求学生养成主动地坚持英语写作的良好习惯;坚持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 即写作要先易后难, 先短后长, 先学会运用简单句、并列句, 后学会用复合句表达, 先写正确句子逐步过渡到围绕一个人、一件事、一个观点去写有中心的文章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进行分层要求。对学生的要求不能一刀切, 对学习好的要求要高, 对学习差的要求要适当低一些。要避免有些学生轻而易举地完成任务, 而有些学生又可望而不可及的情况发生;特别注意写作讲评。要经常指出优点, 以利模仿, 指出缺点, 警示避免学生以后犯同样的错误;积极鼓励优秀学生, 耐心帮助差生。要经常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

再次、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必须将阅读和写作进行有效的结合, 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并重, 听说读和写并举的综合能力。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启发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如遇到优秀的句、段或篇提示学生注意欣赏作者的表达法, 把它们作为范例, 在自己写作中加以模仿和运用。又如遇到英汉表达方法不同之处, 提示学生注意英语的正确表达法, 帮助学生养成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好习惯等。积极培养学生全面阅读的习惯, 树立从阅读到写作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法。英语写作能力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检验, 它包括对语篇结构的分析、逻辑思维的定位、语言词汇的使用等方面的概括。事实上, 无论是教材上的阅读内容, 还是课外的阅读材料, 对于学生来说, 都无疑是值得欣赏的佳作, 是他们写作的极好范例。我们绝对不要割断阅读佳作与促进自己写作的联系。科学地说, 阅读与写作之间应该有“阅读—理解—欣赏—借鉴”这样的一个过程。因此, 教师要科学的引导学生进行英语写作训练,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最后、教师要不断运用常用方法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时刻纠正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写作训练时应考虑循序渐进的原则, 采取逐步提高的形式进行:用学过的词、短语或句式, 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法造句;换课文中的人物、时态、语态或体裁等改写课文;看图作文;填补式作文;写课文复述材料或写心得体会;将打乱顺序的句子按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或逻辑关系等整理成一篇完整的短文;教师给出题目和提纲让学生写作;写日记或周记;材料作文;教师给出汉语提示让学生用英语表达等形式。由于学生最初写作时, 容易犯错误, 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 使他们少犯错误。教师还要经常性地列举错误的表达法, 提醒学生注意避免。在批阅作文时教师要随时标出学生错误之处, 还要随时记录学生所犯错误, 把学生的错误加以归类总结, 把普遍性的错误提出来, 让学生集体改错, 使他们的语言表达尽可能地规范正确。

新课程下如何指导朗读 篇8

1. 学生缺乏朗读兴趣

“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 有着非凡的魅力。”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 朗读是非常重要的, 它帮助学生理解、积累语言, 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 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创造性的阅读。

在现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缺乏朗读兴趣,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课堂上不愿读。每当老师提出朗读要求时, 他们有的只是动动嘴唇, 完全是滥竽充数;有的像小和尚念经似的唱读, 听得让人昏昏欲睡;而有的扯着嗓子喊读, 声音震耳欲聋。但是这些朗读仅仅是机械地读完老师布置的任务, 而不是从心底里热爱朗读、喜欢朗读。

(2) 课后朗读任务完成不认真。有些时候语文老师会布置课后朗读的作业, 可是学生一点也不重视, 匆匆地扫一下课本就当读完了。如果老师要求家长签字, 学生也只会应付一下, 朗读课文时毫无感情可言。

这种对朗读提不起兴趣的现象在高年级的学生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在课堂上提不起朗读的兴趣, 课后作业不认真完成, 学生主动朗读自然是难上加难了。

2. 教师不够重视朗读

(1) 教师课堂上的朗读时间较少。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都能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是认识很容易, 要做到却很难。所以现在的课堂上, 仍然是教师讲得多, 学生说得少。其具体表现在几点:①课堂时间给了字、词、句。大多数语文教学模式还是重视文章的字、词、句, 掌握文章中的生字、组词、运用, 学习课文中好的描写方式并模仿, 理解句子的深刻意思。②课堂时间给了分析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这个阶段, 老师会用少量的时间让学生齐读课文, 或者是讲到那些深切抒发作者情感的语句, 教师会给予一些指导, 让学生大声地朗读。但这些时间用于提高朗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③课堂时间给了老师提问。还有一部分时间为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所占领, 教师更多的是重视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因为这些内容是与提高阅读能力紧密相连的, 但殊不知, 朗读对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也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

(2) 学生很少进行课外朗读。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更加侧重于听说写, 给学生朗读的机会相对较少, 重点下工夫指导的就更少了。教师的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 使得家长和学生也忽视朗读, 学生不会主动地去了解课外书籍, 去朗读课外读物。对于学生的朗读水平, 家长也不会在乎, 也不会关心, 他们只关注考试成绩, 只重视家庭作业。因此教师对朗读未给予充分的重视, 导致朗读教学这重要的一块出现了非常让人难过的荒芜现状。

二、解决朗读问题行之有效的对策

1. 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学生缺乏朗读兴趣, 所以才会机械化地朗读。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们才会用心去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有很多种方法。

(1) 做好示范。学生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教师在进行朗读训练的时候, 如果较好地运用了示范的作用, 那么他们的朗读能力将会有跨越性的提高。示范有很多种, 最喜闻乐见的形式就是教师亲自读, 学生听, 教师作示范。但是这种方式对教师的朗读水平有很高的要求, 如果教师自身达不到高要求, 就起不到应有的示范作用。只有教师具有了优秀的朗读水平, 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 朗读水平才能有更好的突破。

所以, 更好的范读形式就是运用较专业的语音音频, 让学生认真倾听, 真切地感受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 也是对学生进行听的训练的重要方法。五年级的课文《草原》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 在上这堂课的时候, 我就运用了音频朗读。在朗诵者富有磁性的声音中, 学生陶醉于草原美丽的景色。最后轮到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 读到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时候, 我能深深感受到他们内心所包含的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2) 用好工具。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可以在朗读的时候融入一些其他的素材, 比如说音乐、插图等, 运用好这些工具可以使学生的兴趣“更上一层楼”。语文学习中, 古诗文是学生不太感兴趣的一类文体。太晦涩、太难懂的古诗文学生读的时候更是了无生趣。但是如果在朗读古诗文的时候, 给学生配上乐, 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课文里的古诗词, 一般都具有句式整齐、平仄相配、节奏鲜明、句末押韵的特点, 好似高山流水。

在教学古诗时, 如配乐读, 可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美学感知力,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而且我们知道音乐是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 感染听众的。配乐读, 一是音乐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二是学生会更注重朗读的技巧。从语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速的快慢读出文章的旋律美。除了配乐, 插图也是不错的选择, 也能更好地让学生进入课文和情境, 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

(3) 多用表扬。每个人都喜欢被表扬, 学生更是不例外。要想学生对朗读有更高的兴趣, 那么教师在学生朗读之后, 一定要给出适当的评价, 多运用表扬,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让他们敢读, 敢大声读, 从而爱上朗读。

“你真棒!”“你读得真好!”“很流利, 很有感情!”这些都是我们常用的表扬语句。当然, 多用表扬, 不代表不批评, 对于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也是要指出来的, 只是在指出学生问题的时候应该注意指出的方式, 批评的话语要温和一点, 委婉一点。

2. 教师要加强对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视

很多教师认为, 朗读能力强不强对语文的学习影响不大, 其实, 这个是不正确的。朗读对语文的学习至关重要。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篇目都是文质兼美的, 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 非常适合朗读。

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朗读, 可以加强对课文的词句篇章的理解, 有助于他们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 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同时, 朗读对语言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 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 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 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 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

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 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所以, 朗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 语文教师一定要对朗读重视起来, 去用心培养、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那么, 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1) 时间还给学生。要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拿到一篇未读过的生课文, 首先, 要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 让学生把字句读准, 停顿得当。做到“口到、眼到、心到”, 不添字, 不漏字, 不颠倒, 不重复, 这样反复读几篇, 便由不熟到熟, 由不流畅到流畅, 这是朗读的基本功。熟读的过程又是感知的过程, 是经常练眼、练口、练脑、练耳的过程。这一过程, 是理解和感悟的桥梁。多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2) 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堂朗读能力的方法和技巧。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注意力不够持久爱转移等特点, 因此朗读的形式要多种多样, 朗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朗读活动中全面提高朗读效果。如, 我在课堂上常采用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小组赛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让学生有读的兴趣、读的欲望, 也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对于学生朗读积极性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 有哪些朗读技巧和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呢?

首先, 朗读的指导要关注细节。教学人教版教材一年级课文《阳光》的时候, 学生在朗读“阳光就跳进了我的家”这句话时, 读得非常慢, 全班每个字都拖得长长的尾音。于是我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跳”这个字, 问他们“跳”这个动作的速度是快还是慢, 他们回答是慢。我接着问, 那读的时候应该用什么节奏呢?太阳跳进我家, 我该是什么心情呢?最后, 学生明白了, 要用活泼的语气、快乐的心情读这么一句话。

其次, 让学生融入课文情境。第一, 把握全文主体情境基调。人教版六年级课文《月光曲》, 是一篇非常有情境的课文, 全文给人的感觉是温暖、宁静的, 将贝多芬“听到对话——走进茅屋——弹奏乐曲——创作《月光曲》”作为朗读主线, 学生把握这一情境基调, 那么在朗读的时候, 自然能够品味出其中的轻柔和舒缓。第二, 做动作融入情境。例如, 当读到“清晨, 推开门一看, 呵, 好大的雪啊”这句话时, 可以让学生做一个“推开门”的动作, 然后“一看”, 接着再感慨“呵, 好大的雪啊”。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融入情境, 那么, 学生在读的时候, 内心的惊讶和激动之情自然而然就会流露出来。第三, 运用直观的教具。除了利用我们自身的动作、表情, 还可以充分利用直观的教具。比如说, 拍几张照片, 做个ppt, 利用插图、配乐、视频等。这些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 都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字的体会,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的情境。

最后, 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朗读不能停在表面, 只有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才能读出感觉。在帮助学生把握文章感情的过程中, 教师要能够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教师要能够挖掘出文本中的情感因素, 要善于“解读”。教师要能够帮助学生“解读”课文。人教版六年级的《养花》, 它的中心句是“有喜有忧, 有笑有泪, 有花有果, 有香有色。既须劳动, 又长见识”。虽然表面上是表现老舍对养花的喜爱, 但内在突出的更是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当老师帮助学生解读出这一文本中的情感因素, 学生更能在朗读中读出真挚的情感来。第二, 合理运用文本中的情感因素。《金色的鱼钩》是一篇具有浓厚感情的文章, 文章中的老班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是可歌可泣的。初读文本学生都能体会这一感情基调, 那么教师要做的是合理运用这种情感因素, 帮助学生将内心对老班长的敬佩之情在朗读声中表达出来。

新课程下如何指导朗读 篇9

一、加强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进而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提高分析文章的能力。通过朗读, 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理解。随着对文章内容熟悉程度的加深, 学生便能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作者的思想、文章结构的安排及写作手法的运用。“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大家也有过这样的体会, 一篇内容复杂、深奥的文章, 第一遍读时往往不识其真面目, 而读第二遍时, 便有些眉目了, 等到第三、四遍时候, 它便变得可爱、清纯了, 这便是朗读的作用。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他的《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一文中谈到这样一件事情, 20年代北京大学有一位担任戏剧教学的外籍教师, 他上课时并不像其他教师一样急于分析剧情内容, 而是先和学生一起大声朗读课文。每当读完一段, 教师就问学生哪些地方不懂, 学生说有几个词不懂, 教师就解释, 解释完了, 教师又问学生这一段写得好不好, 学生如果说看不出来, 教师就叫学生再读一遍, 继续读一遍。这样读来读去, 教师并没有说多少内容, 学生竟然就把这一篇戏剧内容弄懂了。是什么原因呢?这不正是朗读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很好体现吗?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只有重视朗读教学环节, 并加强朗读训练, 学生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 更深入地探求、思索, 从而解决问题。

二、加强朗读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如果所有内容都靠教师讲解完成是不可取的, 也是不可能的, 那么问题该怎样解决呢? 我想这时就需要用朗读的魅力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陶冶情操。

朗读是一种智力活动, 而且是一种高度密集型的智力活动。加强朗读有利于开发学生大脑的潜能, 特别是有感情地朗读, 能传递情感信息、触发情感、引发心灵的共鸣。重视朗读, 就可以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 达到陶冶情操的根本目的。

课堂上,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可以采用多样的朗读方式。

1.个别朗读。课堂上 , 老师让学生个 别朗读的机 会很多 , 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可以是教师指名读, 也可以是学生个别要求读, 但无论是采用何种朗读方式, 都应该充分考虑到朗读的目的、学生的朗读水平等实际情况。教学面向每一位学生, 教师应该学会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保证每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张扬, 能力得到提高。

2.分角色朗 读。如果 一篇课文里 面出现了不 同的多个人物角色, 就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苏教版语文课本第七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就可以采用此种朗读的方式。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是采用此种朗读的方式也要注意两种语言的关系, 还要紧密联系上下文的内容, 切不可孤立地朗读课文, 使得学生不能把人物的性格特点、感情读出来。另外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 班级还可以在课外组织表演赛, 如《刻舟求 剑》等课文就可 以采用此 种形式。 由此 , 我们不难看出分角色朗读课文不仅能集中学生注意力, 还能于潜移默化中使得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如前面的《“诺曼底”号遇难记》和《刻舟求剑》等课文都可以采用这种朗读方式。学生将自己融入所表演的角色中, 朗读的积极性格外高, 真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示范性朗 读。为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课堂效率, 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双赢, 有时还需要做些示范性的朗读。而在小学语文课堂当中, 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读”非常重视。初中语文教师尽管告诉学生要多朗读课文, 但是自己在课堂当中对朗读的重视性不够, 甚至有些忽视了。其实, 我想告诉所有的语文教师, 示范性的朗读很重要, 这必须引起重视。教师示范性的朗读, 有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但既然是示范性的朗读, 教师在朗读语言的把握上也应该具有一定的技巧。比如, 朗读时的语调、语速……

4.生动传神的表演朗读。初中学生年龄还小, 教师在课堂当中, 应注意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如前面的《“诺曼底”号遇难记》和《刻舟求剑》等课文, 我们都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通过表演, 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获得情感上的愉悦。

新课程下如何指导朗读 篇10

(一) 小学语文低年级朗读教学的实践不够充分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 主要的教学模式是是“填鸭式”, 即“讲问教学”。在一节课有限的四十分钟内, 学生的读书的时间就被挤掉了, 有时候甚至没有, 朗读教学往往只是一种形式, 来去匆匆, 没有实质的效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性的阅读, 要求学生通读课文, 在教学中, 要求学生认准生词生字。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为了节约时间, 教师要求学生进行集体的朗读, 这样的朗读纪律得不到保证, 朗读的不到应有的效果, 朗读只是课堂中的过渡环节。

(二) 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朗读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提问学生阅读, A同学读完B同学读, 教学课堂看着似乎很热闹, 但是在读书之前没有明确的要求, 在读书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指导, 在朗读之后更是没有及时的评价, 只是单纯的“读书”, 是为了“读”而“读”, 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是被动的, 没有用心没有自己的感情, 读书只是“有口无心”的念经, 朗读教学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没有明确的目的与计划, 朗读教学只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可有可无的形式。

(三) 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的阅读对象比较狭窄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国, 教师提问学生朗读往往只是关注几个尖子生, 每一节课提问的学生都是那几个学习比较好的学生, 成绩一般的同学没有朗读的机会, 没有发挥自身的特点的机会, 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机会的情况下, 语文朗读教学的质量不会得到提高, 学生学习的机会的均等性得不到保证,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会受到极大的削弱。

(四) 小学语文低年级朗读教学的朗读指导比较机械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教学的时候, 只是一味的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或者让学生将某一人物的感情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但是在阅读课文之前生字生词, 主旨大意, 思想感情没有具体的明确的分析,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还不健全, 学生在总体上不能够独立的理解课文的意思,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的时候, 需要站在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发展思维上, 先是引导学读懂课文, 在将课文的的主旨大意、思想感悟等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授下去, 学生就会用心的, 用感情的去阅读课文。

(五) 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

教师在教学中的评价语言比较单一, 不能够起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教师低于学生的阅读评价往往就是“读的比较好”、“读的比较认真”, 这些评价语言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 相反, 往往会削弱学生去朗读, 去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新课标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 可以从语言、语调和情感方面进行综合的考察, 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本把握。”所以,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朗读教学中, 需要使用综合的评价语言, 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如“这位同学阅读的声情并茂, 同学们要向他学习。”等等, 学生朗读的信心大大增强, 积极性与主动性会大大加强。

二、促进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策略

(一)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朗读兴趣

低年级的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年龄都不成熟, 在进行朗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朗读兴趣。那么小学教师需要如何激发小学生的朗读兴趣呢?笔者认为,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本质上还是要在“读”上下工夫。在小学低年级的课文中, 文章的行文方式都是对话, 来了保证课文的生动形象, 小学低年级的课文一般会采取拟人的方式来进行, 课文的情节比较简单流畅, 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会将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一些联系, 在文章中找到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东西, 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联系, 学生自己积累大量的阅读资源, 朗读兴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 教师需要抓好生字教学, 为学生的顺利朗读扫清一切障碍

朗读最为重要的前提基础就是识字, 学生只有学好生字, 才会将课文通顺的阅读下来, 学生的朗读能力才会不断地提高。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要十分重视生字教学。生字教学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会读的生字, 一类是会写的生字, 一个要求认准字音, 一个要求明确字形, 正确书写。在教学过程中, 要把两种生字区别对待, 把握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认读的教学中, 要求学生分组进行学习, 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阅读, 出现错误的情况下, 组长给予及时的纠正, 然后进行反复的练习。第二种的学习要求学生认清字形,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认清字形, 引导学生反复的书写, 学生字音字形的问题得以解决, 朗读课文中国更加的顺利通畅。

(三) 教师需要掌握正确的朗读评价, 体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小学生的朗读能力确实是有待提高, 但他们能够进行初步的评价阅读。如在学习《小熊往山洞》一文的时候, 教师提问一个学生来朗读, 然后提问其他同学对于这位痛的朗读进行一定的评价, 来评一评这个同学读的怎么样。其中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认为这个同学读的很流畅, 但是没有感情。”教师这个时候要因势利导, 你可不可以有感情的阅读呢?这个学生接下来进行非常有感情的朗读。教师在接下来进行总的评价, 评价语言要丰富多彩, 多一些积极与鼓励, 少一些消极评价, 培养学生树立自信心, 引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总而言之, 小学低年级的朗读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我们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 促进低年级的小学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宋玲芳.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 2008, 1.

[2]韩若.浅谈小学地娘家语文朗读训练与培养, 2010, 9.

新课程下如何指导朗读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119-01

引言

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以及创作精神、合作意识的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这一点。而朗读是实现学生交流,多方面提升学生基本能力的最有力平台,教师是应该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设备,推进小学语文生朗读教学与训练的进程。从目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情况来看,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对象集中化、评价方式不合理等问题还普遍存在,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小学朗读教学作用的发展,成为了朗读教学的瓶颈。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升小学朗读教学有效性,已经十分紧迫。

一、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朗读教学目标不明确

朗读不仅可以修身养性,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教学应该以学生学习特点和规律为依据,明确教育目标,这样才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目的。但是目前大部分的低年级语文课程上,朗读的方式一般都是按部就班的朗读教材内容,朗读前教师也很少提出具体的朗读要求。这样学生根本不知道朗读的意义何在,只不过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教学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学生的能力根本得不到培养。

2、朗读教学对象过于集中

现阶段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多度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朗读教学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一般都可得到教师重视,朗读训练也多半是对成绩优异学生进行点拨。这样的教学非常片面,违背了新课程标准的原则和要求,没有将学生个体差异以及提升全体学生的素质作为依据,严重阻碍了语文教育的发展。

3、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语文朗读已经给出了明确的要求,评价要全面,要体现学生的特点,支出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目前小学语文朗读评价中,教师多半将评价集中在语言和语调等方面,实际上大部分的语文教师在评价语言上也十分匮乏,一般都是“很好”、“认真”等等,这样的评价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也认识不到自己到底哪里不足,哪里具有优势,评价意义不大。

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策略分析

1、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浓厚朗读兴趣

多媒体技术是小学语文课堂上最为有效的教学工具,它能够直观、生动的展现知识要点。能够活跃和优化学生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朗读教学也是如此,小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对于图画十分敏感,图画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抓住这个特点,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图画相结合,辅助朗读教学,提升学生朗读热情和能力。

比如:《海底世界》一文的朗读教学,在教学之前,教师搜集各种各样鱼类、珊瑚、石头、贝壳等事物的图片,并结合课文将这些图片制作成多媒体动画,配上音乐,在教学中播放幻灯片,为学生营造一个奇幻美丽、色彩斑斓的教学情境,学生仿佛自己置身于“海底世界”中,思维一下子就会活跃起来,学习欲望也随之高涨,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朗读教学,效果势必会更好。

2、注重示范引导朗读,教会学生正确朗读方法

朗读教学离不开是教师的指导,小学生规范性差,教师必须要做好示范,帮助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小学低年级是基础的基础,这个时期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不利于未来的学习,为了避免这些情况发生,让学生体验到朗读的乐趣和魅力,教师应该重视示范引导。

比如:小学生朗读时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拖长音,还有拿腔拿调的情况。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必须要及时纠正,小学课文中有很多“儿歌”或者是“诗歌”,教师首先利用这部分内容,来教会学生有节奏、有韵律的进行阅读,开始的时候借助拍手来确定速度和轻重缓急。以儿歌“猜一猜”为例,教师在黑板上将儿歌的节奏划分好——“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在朗读的时候配合拍手的方法,效果会非常好。

3、充分挖掘文章的美,帮助学生领会文章魅力

低年级小学生好奇心很强,尤其是对于美好的事物,表现出的兴趣十分浓厚。一篇好的文章,是作者情感与技巧的融合,小学朗读材料,一般都是记叙文,以写景、状物、记事、写人等几个方面为内容。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出这些文章中的情感与内涵,以此陶冶学生的情操,实现道德教育,读通课文,读懂语句并理解文章内容,低年级的学生年级小,但是他们也有对文章的独特想法和见解。

比如:课文《上天的蚂蚁》就反映了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在亲人的鼓励下,不断的努力,只要不气馁就一定能够完成自己的目标,人生总会遇到这样的挫折,成功不可能一墩而就,我们只有不断地战胜与克服,才可以成为生活的强者。这样的话题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并有指导意义,也易使学生在语文朗读中体会文章的魅力所在体味它的深刻内涵。

结束语

小学朗读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认识到这些不足,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制定更加完善的教学体系,明确教学目标,并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点,朗读教学又是语文教育的核心,是现代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研究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 唐传华.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15)

新课程下如何指导朗读 篇12

然而, 不知几时几何, 朗读成了语文、外语等个别学科的“专利”了, “声声入耳”的读书声不再在我们的历史课堂响起, 学生课堂失去了“读书”的生机。作为文字学科的历史, 既是传承人类文明的载体, 又是文学艺术的精品。正如鲁迅先生感叹的《史记》那样:“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所以, 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 我们应该达成这样的共识:一部浩瀚史书, 就是一部文学巨著。我们应该用文学的眼光去欣赏历史书, 象读文学巨著那样去饱读它, 而且应该大声地朗读。这样, 我们就可以在朗读中品位历史的真谛, 在朗读中遨游历史的天空。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要求:“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爱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塑造健全的人格, 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 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在新课程理念下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朗读教材无疑是其中一种很好的选择。朗读就是要让学生在读书中感悟人文主义的精神, 去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去塑造坚毅的品格, 去培养求真务实的作风, 去升华“以史鉴今”的真谛。人类的文明历史如同一条蜿蜒的大河河流, 有时是平静和柔顺的, 有时又是充满了豪迈和激情的。任何一个历史的传承者无不是怀着这样的心情把它记录下来的, 最后把它写成史书。不朗读它, 我们就无法领悟其中的宁静与澎湃;不大声地朗读它, 我们又怎知道“乘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博大胸怀与豪情壮志。

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 历史课堂中朗读的运用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诸多的益处, 特别是对于调节学习氛围, 提高课堂质量, 实现历史教学的价值取向方面具有明显成效。

一、振奋学生的课堂精神

根据调查, 历史课一般都被安排在下午, 尤其又以下午第一节课居多。这样, 一方面学生在下午第一节课堂上普遍表现为比较困倦, 精神明显不佳;另一方面, 历史课难免有时也比较枯燥的, 乏味的, 学生会显得精力不集中。在这种状况下, 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增添一些调味剂来振奋学生的精神, 而朗读就是其中很好的一味兴奋剂。朗朗的读书声可以唤醒那些略带几分睡意的学生, 让他们精神振奋;可以点燃因枯燥而缺乏生机的课堂, 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还可以让那些“身在曹营, 心在汉”的学生, 集中精力, 重新回到我们的课堂。可以说, 朗读就是历史课堂教学的调味剂、清醒剂、催化剂。

二、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充分证明, 朗读可以增强我们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知识点多, 记忆量大是历史学科的一大特点。因此, 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如何记住历史知识是指导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而朗读正是指导这个环节的一个闪光点。在历史课堂上, 教师若在史实讲解前让学生进行朗读, 可以让他们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也可以避免部分学生未预习书本而出现的茫然, 达到弥补的作用;在讲解过程中恰当运用朗读, 学生可以直接感触历史文字的震撼,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讲解过程结束后运用朗读, 可以深化学生学习后的知识印象, 达到巩固基础知识的作用。

三、感悟人文艺术

升华学习意境, 实现历史教学的价值取向。朗读是一种特殊的欣赏, 历史朗读也不例外。它让人从历史文字的流淌中感悟人物、事件、时代的意境, 加深历史语言的理解。举例来说, 在人教版 (2003年) 《世界近现代史》第11页有这样一段历史材料:“在中世纪, 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 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 透过它向外看, 世界和历史都罩上一层奇怪的色彩……在意大利, 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

当我们的学生朗读时, 读的不仅是一段“文艺复兴”的历史文字, 更是一段精美的文学艺术描写。在这些文字之间, 学生能真切的感悟到“中世纪的黑暗”被来自意大利的曙光所“刺破”, 能领悟到人类每前进一次的艰辛, 从而实现对历史人文精神的理解和升华。例如, 在人教版 (2003年) 《世界近现代史》第52页引用的《独立宣言》材料:“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 他们被造物主赋予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 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 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通过朗读这段激昂的、战斗的檄文, 有助于学生直接感触人文主义的战斗精神, 培养学生重视人的基本权利, 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观念, 关注和尊重他人的生命和权利, 而这些正是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价值追求。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时代为我们的历史课堂提出了新的挑战。历史教师应该勇敢的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 用创新的思维, 用实事求是的眼光, 去面对我们的课堂, 努力探索出一条良好实现历史教学价值的课堂之路。

参考文献

上一篇:冷却系统下一篇:应用环境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