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课程如何开

2024-07-18

素质课程如何开(共5篇)

素质课程如何开 篇1

摘要:在新教育形势下, 一批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兼具区域特点的特色学校应运而生。沈阳市沈河区素质教育培训学校, 在创建之初就开创性地以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为主要教学任务, 经过几年扎扎实实的探索, 已一跃成为省内领先、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通用技术学科教学基地。本刊 (www.cmee-online.com) 本期就带读者一同走进沈河区素质教育培训学校, 希望他们敢为人先的教育品质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

马晓东校长

:马校长您好!我们了解到, 贵校于2009年开始运行, 短短几年内, 全校教职工在校领导的带领下, 团结拼搏、昂扬向上, 学校呈现出蓬勃生机, 并赢得社会的好评。您能谈一谈学校创建历程以及这几年取得的成就吗?

马晓东校长:沈阳市沈河区素质教育培训学校是一所很年轻的学校, 于2008年秋季开始筹建, 2009年秋季完成首期改建和装备。她是沈阳市沈河区教育局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优化区域教育资源, 深化高中新课程改革, 在学校教育模式上进行大胆创新而建立的一所新型学校。

学校创建的初衷, 是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 》和《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规定, 面向沈河区全体高中学生讲授高中通用技术课程, 建立具有区域和校本特色的高中生素质教育培训课程体系, 着力把学校打造成为学生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有机结合的地方, 成为以学生的创新发展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地方, 成为沈河区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践基地和展示窗口。

学校从2009年9月开始运行至今, 已经组织了15 137名沈河区高中学生开展技术学习和实践活动, 累计活动总课时16 056节, 使得沈河区成为区域范围内规范的通用技术必修课教育普及最好的城区。

基于我校在高中通用技术教育方面的实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2010年和2011年, 我们分别承办了沈阳市首届高中通用技术教师优质课大赛和辽宁省首届高中通用技术教师技能大赛。在区级、市级、省级、国家级等规模的教师专业竞赛中, 我校有6名教师荣获沈河区通用技术学科优质课大赛优秀奖, 2名教师荣获沈阳市首届通用技术学科优质课大赛特等奖 (全市共4名) , 2名教师荣获辽宁省首届通用技术学科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全省共4名) , 2名教师荣获辽宁省首届通用技术学科优质课大赛二等奖 (全省共7名) , 2名教师代表辽宁省参加全国通用技术教师技能大赛, 荣获二等奖。

可以说, 在高中学生通用技术教育方面, 我校在办学模式、教研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 已经在辽宁省独树一帜, 在东北地区名列前茅, 并引起了国内技术教育领域专家的关注。

:作为一所“年轻”的学校, 面对全新的办学模式, 贵校的课程建设是如何从无到有, 一步一步建立、发展、完善起来的?

马晓东校长:2004年, 国家开始实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 就是在全部8个学习领域中单独设立技术领域, 并将其定性为基础的学习领域。通用技术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科目出现, 既无师资, 又无经验, 因而成为新课改的难点。

目前国内在通用技术教育的定位、模式和实施程度上还很不成熟, 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教学水平和质量也参差不齐, 总体表现为南高北低。而通用技术课程是高中新一轮课改中唯一一个全新的课程领域和科目。

面对全新的学校模式, 全新的工作要求, 全新的高中课程, 正式投入运营后, 我校制定了课程建设3年内的三步走战略, 结合学校硬件、软件实际, 以教师团队建设为核心, 将近期任务和远期目标相结合。

2009~2010学年度:针对教师队伍职业素养一般、专业化程度不高的实际情况, 学校确定课程实施以大主题实践活动 (纸桥和木质房屋框架模型的制作) 为纽带的策略, 最大限度地融合课程教学内容,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 取得了课程建设和教师团队建设互动发展的良好效果, 顺利实现能开课的目标。

2010~2011学年度:完成保质课—在开足课时的基础上, 全面实现或超出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2011~2012学年度:打造优质课—课堂教学质量力争省内领先, 质量一流。

目前我校开设的是通用技术必修课程。必修课程的基本内容是4个字—技术设计, 它是未来所有通用技术选修课的基础, 其课程目标不是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培训, 而是在课程标准框架下学习具有很高专业含量的技术设计的知识、方法和思想。

我们没有前车可鉴, 全靠自己学习、研究、思考、探索。我们紧抓课程建设和发展这一工作核心, 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根本, 在学校组织机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管理等方面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收效明显。学校从第一年“能上课”, 到第二年“教教材”, 再到2012年“用教材教”, 扎扎实实走完了很多学校至今还在探索的历程, 一跃成为省内领先、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通用技术学科教学基地。在不同层面的对外交流中, 我们了解到, 我们的学习是到位的, 研究方向是准确的, 思考结果是深刻的, 探索之路是正确的。

:通用技术课程是高中新课改中唯一全新的课程领域和科目, 相关师资力量是目前很多学校发展的短板, 贵校在专业化的教师团队建设方面有哪些经验可以与行业同仁分享?

马晓东校长:

1.整体团队结构三级优化发展

在整体结构上, 我们将学校团队分为三级:校级、中层和基层, 以构建和谐校园为宗旨, 校级通过率先垂范来引领, 中层通过优质服务来管理, 基层通过合作研讨来发展。学校三名校级干部分别包干3个教研组, 与组内教师同教研、同听课、同评课, 通过率先垂范来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学校要求中层干部在管理中不是简单地记录和评价, 而是要发现教师工作中的困难, 并帮助教师解决, 以专业服务来实现有效管理。同时, 中层干部还要能随时进课堂。在教师层面, 我们开展录像课进行自我研究, 达标课进行基本规范, 优质课突出专业引领, 每周平均展示课堂教学10节。

2.教师团队建设突出两手抓

针对学校教师团队的实际情况, 我们突出两手抓。

(1) 教师职业化建设:我们的思路是“强化责任感, 提升使命感, 享受成就感”。通过健全学校管理制度, 特别是考核评价制度, 先规范行为, 再逐步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在成绩分享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进而将被动跟随转化为主动进取。

(2) 教师专业化提升:我校优秀教师的标准是“教育教学理论扎实, 专业知识系统全面, 教学技能特色有效。” (1) 针对教师个人。在教育教学理论、学科专业知识、课堂教学技术三方面互动发展, 达到各具特色、和谐互补、只有更好、没有最差的发展目标。 (2) 针对教学团队。我们以课标为基准、以教材为依据、以课堂为中心, 探索有效的教研组织结构和形式内容。

我们通过系统的课程研发和交流, 规范的课堂教学评价展示, 全方位的总结分享等方式, 在教师专业发展上不设上限, 只设底线, 为教师学习、发展搭建宽广的平台。早在2010年12月3日的工作总结汇报会上, 教师的工作成果就已经得到了省教研员和局领导的好评。

:在这里, 您能介绍一下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与专用教室的应用情况吗?将来还有哪些建设与规划?

马晓东校长:我校占地面积3 818平方米, 建筑面积4 658平方米。现已装备高中通用技术综合教室10间, 材料准备室6间, 培训教室4间, 报告厅1间, 约500平方米的花卉植物养殖基地1个。

我校前期仅完成基本的硬件建设。教学设施仅能满足基本的技术操作需求, 技术设计活动开展的设施设备 (网络配置、计算机系统、软件配备等) 严重不足, 还不能满足学校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师开展技术试验活动的专业设施设备也亟待补充。

我们知道, 装备是教育的三大要素之一, 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证, 是推进课程改革的条件保障,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推进教育现代化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 在未来几年内, 学校将重点加强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建设和配备工作, 提高教育装备的使用效益。

(1) 教学设施设备。以自建与企业合作相结合的方式。 (1) 常规的基础性教学设施设备。学校根据教学发展需要统筹规划, 分阶段建设完善。如技术设计室 (传统和计算机设计) 、技术操作室 (现代木工、金工、电子等) 、选修课教室 (机器人、电子电路、建筑、现代农业等) 、配套教室 (办公室、会议室、报告厅以及设备室、工具材料室等) 。 (2) 专业性教学设施设备。将学校建设成现代高新技术的展示基地, 让学生走入学校即被包围在现代技术的世界里, 使课程从教室内走出来。

(2) 服务设施设备。主要以专业化的方式, 降低管理成本, 专注核心工作。如:食堂、卫生、保安、网站、设施维护等。

:您对学校的未来有哪些期待?近年来的发展目标是怎样的?

马晓东校长:我们会在局领导的指导、帮助和兄弟校的支持下刻苦拼搏, 打造沈河区高中学科教育的新亮点, 在学校前三年课程建设目标基本完成的情况下, 着手规划下一个三年课程发展规划。我们会刻苦拼搏, 抓住机遇, 创造条件, 突出学校特色, 加强软件建设, 推进内涵式和可持续发展, 打造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教育示范基地。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 我们有决心、有信心通过艰苦努力, 创造更大的辉煌。

如何增强素质类课程教学效果 篇2

一、素质类选修课程的教学现状

1. 学生选课方面。

选课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冷热失调”和“选而不修”现象, 选课的盲目性比较大, 不少学生选课是建立在对该门课程是否有兴趣或者该门课程是否实用的判断基础上的, 而不是建立在对自我宏远发展蓝图的深思熟虑之上。这样就会造成文学类、艺术类的课程比较受欢迎, 而哲学、史学类课程则相对冷清。同时, 这样的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一旦发现课程内容和自己的所想有偏差时就极容易选择逃课, 出现“选而不修”的现象, 到最后演变成只为凑够学分或者只求实用。在这种强烈功利色彩心态指导下的选课, 短期内会对学生毕业后就业等有一定的帮助, 但是从长远看, 违背了选修课设置的初衷, 也不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2. 学生修课方面。

部分学生由于对于素质选修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导致在修课过程中存在应付教学、凑够学分的现象, 甚至有的学生对教师的授课内容充耳不闻, 在教室里肆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教师对其严加管束, 该学生就有可能在教师评教中对该教师作出不好的评价, 同时也为了在有限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对这部分学生也听之任之。

同时, 在上课过程中由于选课学生来自不同的学院和专业, 学生管理方面也存在不便, 导致出勤率不能及时掌控, 尤其是选课人数较多的课程。比如笔者就曾有几门课的选课人数均在250人以上, 这样的教学班管理起来实在困难, 教师不可能每次上课的时候都先将人数统点一遍, 只能偶尔抽查, 所以就有部分学生存在侥幸心理不来上课。长此以往, 就比较容易形成逃课的恶性风气。

3. 教师授课方面。

目前, 教学素质选修课程的教师绝大部分是助教、讲师等一批年轻教师, 相对有名望的或者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绝大多数从事专业课的教学与科研, 于是, 有部分从事素质选修课的教师就认为自己偏离了所学专业, 干起了旁门左道的事情, 从心里就缺乏对这类选修课的重视。这种工作态度势必导致部分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心不在焉, 上课的时候漫不经心, 一种教师和学生双重应付的局面就形成了。

同时, 由于从事素质类选修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绝大部分都是由与此相近或相关专业, 而非此专业的教师承担, 所以教师在该领域也是个“学生”。这些教师对该课程的讲授是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靠自己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感受传达出来的, 在该课程他们方面缺乏一定的专业培训。也恰恰由于教师在这方面的不够专业, 导致有些课程只是流于形式, 没有切实达到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

4. 选课制度方面。

首先, 修课学时较少。笔者所在高校的素质类选修课程的授课学时数大多在16学时, 短暂的学时安排使学生接触课程犹如走马观花, 很难领会其精髓。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也有一个话题刚开讲就要结束的感觉。其次, 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些混乱。同一门课程两个学期都要开设, 但是学时数却不一样。同一门选修课数位教师同时在上, 教师们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讲述各自的内容, 缺乏统一性。再次, 在修课时间安排上, 大多数选修课都被安排在周末或者晚上, 疲惫了一周或一天的学生在周末或者晚上还要上课, 这本身就会影响听课效果。

5. 考核机制方面。

目前学校对授课教师教学的评价和考核是建立在学生评教的基础之上的。虽然学生评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有一定促进作用, 对领导了解与管理教师教学业务有一定帮助, 但是心智没有完全成熟的学生在评教时往往带个人情绪给教师作出不公正的评价, 而学生评教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个教师的直接收益, 甚至影响该教师的职称评定。这样一种权力不对称的评价机制导致教师处于劣势地位, 也导致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纵容学生的不良行为, 故意讨好学生, 更有个别教师通过在课堂上放与课程毫不相干的录像或电影来吸引学生, 以博得学生好评。

同时, 这种不对称的师生权力评价机制的存在也导致教师在学生的课程考核中故意放水。素质选修课的考核方式大都采取交学期论文的形式, 教师在课程结束考核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论文, 所以即使平时不来上课, 只要有学期论文也会有成绩。即便知道有的论文是直接从网上下载的, 教师也会“大度”地放他过关。

二、增强素质选修课程教学效果的建议

1. 引导学生对素质类课程形成正确认识。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从简单的技术型人才转变为复合型人才, 综合型、复合型人才是现代社会人才需求的主流方向。因此, 人才培养也应该从简单的对专业技能的重视转变为对学生诸种能力和素质的关注, 学校应当鼓励大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 学有所长, 学有所专, 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在这种教育背景下, 素质类课程就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素质类选修课程应该引起学生们的关注。

2. 完善导师制度, 指导学生选课。

在引导学生重视素质类课程以后, 教师还应该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 避免选课的盲目性, 建议学生选课与个人的长远发展相挂钩, 而不是简单地建立在自己对某个课程是否有兴趣或该课程是否实用的基础上。虽然目前很多高校都已经建立了导师制度, 但是对导师的权力与责任的宣讲往往没有到位, 甚至个别教师还不清楚导师是做什么的, 就更谈不上对学生的选课指导了。同时, 也缺乏对担任导师的教师进行统一的上岗培训, 使导师有其名而无其实。

3. 形成良好的素质类课程教学师资团队。

在素质类课程教学团队中应该鼓励德高望重的骨干教师、教授参与其中, 并在他们的带动下形成一支良好的教学团队。这些骨干教师、教授们大多走在各学科专业的前沿, 了解学术发展动态, 并且教学经验丰富, 可以很好地起到传帮带作用。教学团队的建立还可以形成良好的学科研讨氛围, 有效推进学科向前、向新发展。同时, 作为主管部门, 还应该为教师提供和创造更多的外出进修和学习的机会, 为其提供一个广阔的学科交流平台。

4. 合理、有效的选课制度保障。

首先, 审慎安排选修课科目, 适量增加选修课学时。选修课科目的设置不能盲目跟从, 一定要结合本校的师资优势、考虑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开出高水平的选修课。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适当增加选修课的学时,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素质类课程带给他们的自身提升, 而不是浅尝辄止。其次, 指导并加强同一门课程授课教师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杜绝自由、散漫的授课方式。由于素质类课程选修人数过多, 所以很多高校都是同一门课程数位教师同时在上, 这本无可厚非。可是由于教师们之间缺乏沟通, 在上课时往往非常随意, 甚至出现数个版本的教学,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看法。再次, 合理安排选修课时间。将绝大多数选修课安排在周末或晚上是为了合理有效地避让必修课, 这样的安排本身就是厚此薄彼的体现, 同时这样疲劳的时间段也不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对此, 有些高校已经做了一些有效的改革, 如:将每周的周二或周三抽出来, 专门安排选修课, 还有一些学校, 将公共选修课固定安排在每周二、三、四的第5—6节课, 这些措施对提高选修课的教学质量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为其他院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5. 多元教学考核机制的建立。

对教学活动的管理者———教师的教学考核应该多元化, 让教师摆脱与学生权力不对称的束缚, 以轻松、自如的心态参与课堂教学与管理。学生评教可以作为衡量教师教学的一个依据, 但不能是唯一依据, 应该研究出更合理、更公正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

同时, 对学生的考核也应该多元。目前对于素质选修课程的考核方式绝大多数都是考查, 而考查的方式无非是交学期论文或者象征性地出几道题。其实, 笔者觉得对很多的素质类课程通过这种形式并不能真正考查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 对一些课程应该允许考核方式的多元。比如笔者曾上过一门素质课《社交礼仪》, 该课程是考查课, 有的教师的考查方式是交学期论文, 而笔者的考查方式是出几个情景题, 让学生解决其中的问题。这两种方式其实都不能真正考查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交上来的学期论文很多都雷同, 甚至还有完全相同的, 原因很简单, 就是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认真做论文, 大多都是直接从网上下载的。通过情景题考查则相对好些, 但是学生在做题的时候难免有些刻意, 甚至有个别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这样写道:该情况在生活中我会怎么做, 但是在做题时会怎么做。显然这样的答案不是我们授课教师要的, 而且面对这样的回答我们该如何给出成绩?所以, 笔者觉得对于类似课程的考核不应该简单地凭借论文或几道题, 而应该综合多方面因素, 比如该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外表现, 其他学生对该学生的评价, 教师对该同学的评价等。

摘要:素质选修课的开设无疑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是目前由于教学管理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该类课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从引导对素质类课程的正确认识、加强任课师资队伍建设、合理选课制度保障、多元考核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议, 提高该类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素质类课程,教学效果,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海龙, 肖月, 周子明.对如何提高高校公共选修课质量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6, 27 (4) :46-74.

素质课程如何开 篇3

一、设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变以往的被动的“要你学”为主动的“我要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其次要寓教于乐, 乐中求知。因为寻求趣味和快乐是学生的天性, 教师寓情趣于教学之中, 辅以新颖的教学方法、精湛的教学艺术, 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做到乐中求知。

最后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发展学生个性,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形成、兴趣意志的培养与学习习惯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培养习惯。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必须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这样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学习活动方面, 增强学习效果,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学生根本不知道怎样提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第二种情况是提出的问题不够深刻;第三种情况是提出的问题很适合, 有一定的探讨价值和讨论意义。以上三种情况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方法。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情况,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灵活地掌握和运用,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学科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因此改革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就十分重要。

改革教学方法不仅要重视对成功的教学方法、经验的推广和运用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推陈出新, 而且要大胆创新,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一套合适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 既要发挥教师作用, 使学生学会, 又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使学生会学;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 又要重视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要把好的教法组合在一起, 形成最佳的课堂教学艺术, 优化教学过程。

四、应用电教辅助设备

及时创设情境, 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对教材中重、难点的理解出现障碍, 导致学生“思维”受阻时, 教师及时使用电教媒体, 能使学生的思维具体化、角色化、多元化, 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从而收到势如破竹、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家契克岑特米哈依在研究人们的幸福感时发现, 乐观体验经常发生在全身心投入到某一事件的时刻, 真正的快乐是在过程中, 而不是取得成果之后。多媒体引领学生在发展到某种程度后, 会获得一种个人控制感, 并在学习中得到满足和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色彩鲜明的音像教材,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多方面关注学生的需求

当今社会要求人才有多方面的技能, 为此素质教育提出要求:教师除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外, 还要关心学生的身体。在学习之余还要让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 这样学生才有健康的身体投入到学习中, 发展才能。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学会同学之间团结, 不拉帮结派;用宽容心对待同学, 不要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就大动干戈;如果在学校受欺负或者有帮会的人找自己的麻烦, 要告诉老师和父母, 及时加以处理, 而不能把委屈或伤害默默地埋在心底。现代社会留守儿童增多了, 学生心理日趋复杂, 加之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对学生的影响, 因此素质教育可以说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细致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 教师的职责是无私的、崇高的, 更是神圣的, 教师任重而道远。今后, 我们必须尽自己的职责, 做好教育工作。

总之, 教师要设法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语文课是基础课, 在素质教育中更应该发挥重要作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是每个教师的追求, 在教学中不断完善, 在完善中不断发展, 在发展中不断创新, 真正达到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随着各国母语教育教学理念的日新月异, 思潮迭起, 实施和深化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流, 而更新教育观念更是推进教改的前提。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广大语文教师需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利因素, 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变单纯的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 培养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孝大.教学创新的探索[J].中小学管理, 2000 (01) .

[2]刘元政.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几个环节[J].文学教育 (上) , 2010 (07) .

[3]顾芳玲.课堂教学的创新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 2006 (05) .

素质课程如何开 篇4

基于目前国内外综合性大学素质教育的现状, 我国百余所综合大学中设立的音乐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最为主要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素质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 比例失调。综合性院校的课程分类, 目前没有一个通行一致的分类标准。一所大学几万学生通用一个教学计划的情形并没有从根本上加以改观, 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的特长, 严重制约了特殊专业 (音乐、美术等) 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音乐这样的专业在综合大学里面算是比较特殊的专业, 这就意味着它有着它的特殊性。音乐科目的学习, 既不像语文那样清晰, 也不像数学那样明确, 而是一门非常难以把握、很抽象的学科, 所以这个学科需要有一个很好的比例调整, 比如说增加专业课的学习、有更多的实践的机会给学生等等, 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使之更好的为奋斗在一线的音乐教师服务。目前, 能开展音乐教育的高校越来越多, 但因为条件的限制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 使得许多学校虽然也较重视音乐教育, 但效果却不一定好, 或流于形式只抓亮点, 或只有很少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如何使在校学生人人都有机会接受音乐教育, 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也是课程设置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问题。

2、公共必修课比重大, 占用课时较多。教育行政部门对各归口公共课程缺乏统一的协调, 各自强调所辖课程的重要性, 使得公共课程的比例越来越大, 这是目前所有综合性院校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公共性的课程比例占的偏大, 这就难以培养出各种专业知识强的人才。高校的体制、教育方针、办学模式、审美教育的功能、规律等是一致的, 要根据其共性来研究课程设置模式, 但每一环节中的课程组合、安排又不是固定不变的, 这里又有一个个性差异问题, 因为每所大学在教师配备、教学设备上有差异, 同一所大学, 各学科有人才培养规格上的差异。因此, 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也是必须遵循的教育理念。

3、音乐专业课程内容老化, 课时膨胀。我国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音乐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长期以来超脱不了原苏联模式的桎梏, 在进入新世纪, 面临知识经济浪潮冲击的新形势面前, 问题与矛盾愈来愈突出。音乐课程目标滞后时代发展需要, 脱离实际现象严重。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综合性大学中音乐专业学生的培养重视知识传授能力和专业技能训练, 忽视学生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忽略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教育, 致使学生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能力减弱。所以说综合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调整与建设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针对以上的音乐专业素质教育现状所凸显的矛盾, 如何合理构建一个科学、规范的音乐专业素质教育体系, 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首先, 重视音乐专业的人文性。综合性大学内部本身就设有人文学科领域的专业, 如文史哲等等, 而在音乐专业之外, 普通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即主要以艺术为核心的人文教育。从音乐专业的角度来看, 艺术是我们的专业, 音乐是一种技术体系, 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然而音乐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 或者说是一种人文, 它能够提升人性, 提高人的教养。综合性大学的人文公共基础部正是帮助我们开辟音乐专业学生人文教育的一个新的空间。

其次,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 促进整套音乐类素质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工作。

我们往往把很多精力都放在第一课堂内, 通过第一课堂的教学来实现音乐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但是, 由于一些大学的客观情况以及制定培养计划的限制等等, 第一课堂往往满足不了这些教学计划。这样, 我们还可以通过第二课堂的建设来帮助这个体系的构建。例如, 我们可以设置各类“论坛”, 邀请不同的校外专家进行定期的讲学、交流。或者由本校的教师开设论坛, 对音乐专业的所有学生开放。这种做法, 节省了课时, 却起到了互惠互溶、共同进步的作用。

再次, 为贯彻落实党的素质教育方针, 各高校文理渗透、人文素质方面的选修课制度已基本形成, 一般高校校级公共选修课学分定在6-10个学分不等, 开出的选修课程多的达200多门, 少的也有几十门。但把音乐选修课和其他选修课放在一起让学生选课, 往往学生在选课时会比较实际, 哪些课程对他们毕业后找工作用得上的, 一般比较有吸引力, 如市场营销、办公自动化软件、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等, 而实用的课程选完后学分也基本够了。还有选修课的限定, 限定选修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课系列, 是为一些必须加强音乐教育的专业, 根据其专业特点专门调整组合的音乐综合课。

所以我们要本着体现“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 以音乐为本, 以育人为本, 力争在构建该体系的过程中寻找一般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之间的共同规律, 进而全方位的探索综合性大学中音乐专业素质教育的共性以及特性, 这对整个高校的音乐发展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摘要:在我国的大多数综合性大学中普遍设置了音乐专业, 作为综合性大学专业设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音乐专业承载着音乐技术的传承与推进的重要作用, 并自然成为校园文化传播与艺术交流的主要载体, 对综合性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基于此,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与探讨不胜枚举, 各类研讨会议与著述也数不胜数。但是, 对于音乐专业学生本身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研究在国内还是较少的, 而合理的构建一个适合音乐专业本身发展与需要的素质教育体系, 已经迫在眉睫。

素质课程如何开 篇5

一、建构主义及其教学模式对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

建构主义是基于认知发展 (Cognitive Development) 领域而提出的一种理论, 这一理论充满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并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了应试教育本质, 其中教师、学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教师角色从传统的传递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学生角色从“填鸭”式被动学习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也发生了极大变化, 其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 目前已开发出了以下几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

(一) 支架式教学 (S c a f f o l d i n g Instruction) 。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建构一种概念框架 (conceptua framework) 。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 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中。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 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 并将各种属性之重要性排序。探索开始时先由教师启发引导, 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适时提示, 以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4、协作学习。即进行小组协商、讨论, 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5、效果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和组评, 内容包括: (1) 自主学习能力; (2) 协作学习贡献; (3) 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程度。

(二) 抛锚式教学 (Anchored Instruction) 。这种教学方法基于范例性、具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 将其形象地比喻为“抛锚”。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2、确定问题。选出真实事件或问题起“抛锚”作用。3、自主学习。指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题的有关线索, 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协作学习。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 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5、效果评价。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因为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 随机进入教学 (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事物和问题的模糊性和随机性决定其不确定性, 前者指内涵不可界定;后者指外延不可界定。随机进入教学指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 使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得到认识与理解以达到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其主要环节包括:1、呈现基本情境。指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2、随机进入。即由学生“随机进入, 教师只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学习。3、思维发展训练。教师应特别注意在内容通常比较复杂、问题往往涉及许多方面的情况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4、小组协作学习。围绕不同侧面的情境展开小组讨论, 集学生和教师的观点、看法进行思考并作出反映。5、学习效果评价。内容包括: (1) 自主学习能力; (2) 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 (3) 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在于:1、建构主义充满了唯物主义辩证法, 符合人类认知发展规律, 奠定了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易于构建教育策略和实施方法;2、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可拓性强, 具可操作性, 内容丰富, 适用面广, 迎合了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3、有利于知识体系的构建, 课件设计灵活, 便于剪裁, 适于个性化教育实施;4、突显以人为本, 有利于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夯实了素质教育的根基。

二、在数据库实验课中加强对学生的素质培养

基于以上讨论, 本文着重介绍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如何基于抛锚式教学方法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实验课程中来加强对学生的素质培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我们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的基本情况是:在校生近3000人, 其中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实验课采用在软件环境Windows 2000情况下Oracle数据库, 课时为32学时。此数据库实验课教学的目标是: (一) 基础型实验。以支持理论教学为目标, 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内容覆盖理论教学主要内容。其素质培养包括引导学生有意感性认识实验环境, 能够掌握基本软件平台和硬件设备的使用;同时强调师范类学生将来会为人师表, 应特别注意自身的素质修养, 并公示实验室中精神文明、行为文明、语言文明等素质要求, 以倡导和谐为主。 (二) 应用型实验。使学生能够掌握并灵活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吸引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参加一些创新项目。其素质培养包括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加强心理素质培养, 培养合作、协作精神以及不怕吃苦的精神。

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实验课程中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基于抛锚式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以实验室环境来实现类似情境的发生, 使学生对真实环境有感性认识。2、确定问题。将有的应用型实验表达为企业数据处理要求, 然后交给学生 (个人/分组) 由教师引导进行“需求分析”, 选出问题起“抛锚”作用。3、自主学习。由教师根据选出的问题向学生提供解题的有关线索, 然后由学生提出解决方案, 也可分组讨论, 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一素质培养十分重要, 为今后独立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将打下坚实基础。4、协作学习。在应用型实验中有很多机会实现协作学习, 其中尤为关注的是, 协作学习的组织形式, 比如, 能力强/能力弱、性格开朗/性格孤单、性格相投/性格不合、男/女等因素均须应考虑, 这对素质培养大有好处。协作学习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以及教师的参与, 一定能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5、效果评价。在实验过程中随时能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 其效果评价可由自评+实验成绩+教师评价综合得出。

三、结论

今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迫不容缓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使命要求教师自身素质亦应提高, 同时要夯实自己的现代教育理论基础, 与时俱进。文中对数据库实验课中加强对学生的素质培养, 做了初步探讨和实践, 切望讨论。

摘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本文讨论了如何在数据库实验课程中加强对学生的素质培养, 着重探讨了在软件环境Windows 2000情况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实验课中素质培养的实施。

关键词:学生素质,素质培养,数据库实验课,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国素质教育报告.中国素质教育报告网.

[2]米文丽.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 2009.

上一篇:长期氧疗护理论文下一篇:语文欣赏诗词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