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激发兴趣的角度传播美-对普通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思考

2024-06-27

从激发兴趣的角度传播美-对普通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思考(共2篇)

从激发兴趣的角度传播美-对普通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思考 篇1

浅析从传播学角度浅析影视文化对社会文化的重构论文

论文关键词:电视剧《手机》 影视文化 社会文化 重构

论文摘要:社会文化重构是受到大众传播冲击的普遍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影视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影响较为强烈。本文以电视剧《手机》为例阐述剧中传播的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主张受众在观看电视作品时应该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对待影视中传播的文化,以便更好的去构建社会文化。

电视剧版的《手机》热播后,使得信任危机、谎言、工具奴隶、文化工业等等引得受众再次思索,同时一些剧中一些“经典”的台词,比如“囤”、“很牛彩”、“没我扛不住的事儿”“要做一个好人不难,但是要做一个不说谎的人,难”、“男人出轨,女人出门,这就叫中年危机”、“人在江湖飘,手机是把刀,有些电话就是不能接”等等再次成为为生活流行词汇。

电视剧版《手机》是对电影《手机》和小说《手机》的再次诠释,也是一种文化重构的过程。文化重构,即对于已有的某个文化现象的再加工,也是人们对于已有的文化现象的再次认知。视觉时代意味着所有视觉的表达方式都是对世界的重述,重述或重构的含义是指向视像与事实世界的关系。电视本身重构的话语方式和表现力使它成为世界的最真全面且富个性的观重述与传播者。现代大众传媒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不自觉地将媒体所营造的环境当做了解世界的重要参照,尤其是电视剧中的一些“真实”剧情更是人们了解“现实”的一种重要途径,人们在收看电视剧过程也是对一种文化现象的一种思索的过程,我们以电视剧《手机》为例浅析电视剧中的人物和所传播的理念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电视剧中,严守一主持的“有一说一”是一个受欢迎的电视谈话节目,“真诚的沟通”是这一节目的宗旨。镜头面前的严守一在受众的心目中是个有知识和文化的主持人,而生活中的他则成为一个现代工具手机的奴隶。在观摩严守一这个角色时候我们是作为电视剧里人物的旁观者的角度来解读的.,“有一说一”的受众是把媒介提供的信息环境下的严守一和客观现实中的严守一混淆起来。绝大多数人只能通过大众媒体去了解世界,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做出的反应,而是对大众媒介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手机》中的剧情只是社会现象的一个缩影,但是也有力的用隐喻的方式暗示定义了现实世界,仿佛剧情诠释了现实世界存在的现象,这就使得我们按照“剧情”作用于现实世界,去翻查手机、对婚姻充满恐惧、甚至觉得谎言充斥着世界。影视剧中表达的虽然反映了客观现实的一些现象,但是同时受众对电视剧创造的影像世界作出了客观反应,深深地影响了客观现实存在的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文化的构建。

费墨,“有一说一”策划人,他坚持做有深度的节目,坚持传递主流的价值观,不愿趋附权势和大众口味,坚持精英文化传播。费墨作为“有一说一”的策划,也是把关人,话题、问题和语言由他编辑,严守一表达的大部分是费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和文化理念。节目背后的集团由于经济驱使和收视率的压力,让严守一和费墨把“有一说一”变成娱乐性节目时,严守一选择了屈服于权势和现实,而费墨选择去别的节目讲国学,结果是费墨得到了爱戴,而严守一因绯闻和收视率等原因,被他的媒体组织和受众所抛弃。在我看来,费墨是一个在文化工业时代并没有被完全异化的一个人物,他想通过大众媒介这一平台来影响大众,来引导主流文化的传播,想解除商业化社会中人的社会主体价值失落的惶惑。今天,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增强,现代传媒在为人类提供更多信息以满足人们需要的同时,也不断强化着媒介所营造的信息环境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化。所以像剧中“有一说一”这样的节目提供的话题、理念、价值观等等一系列传达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受众的思考方向和价值理念,对受众的生活和文化有重大的影响。   牛彩云,剧中一个特别出彩儿的角色。一个从农村出来没有任何特长的女孩,怀着明星梦来到北京,穿着和妆容夸张地向明星靠拢。牛彩云去考电影学院时,引以为豪将一个生活中的剧情(她和他妈妈吕桂花以及于文海卖饺子时候被城管人员逮到,牛彩云用哭和撒泼的演技骗过了城管人员)搬到了考场,却没有考上。她的妈妈吕桂花说:“喜欢戏的人,如果真干了这行,那就得把戏和生活分开,演戏是演戏,生活还是生活”。这样一段话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在大众传媒参与我们生活的今天,我们能分清戏和生活吗?在牛彩云的理解当中,明星要带大墨镜要有博客,明星的生活应该和电视上塑造的那样光鲜亮丽,但是当最后明白了什么事演戏,什么生活时,真实爽朗地说出生活的真相,就是这样一个土的掉渣的人给观众深深一击。大众传播媒介混淆了现实与媒体提供的“现实”之间的距离,使大众对现实感知变得愈来愈混沌和麻木。牛彩云的明星梦和开通博客的行为也让我们联想到,娱乐化趋势的今天,一些年轻人希望通过选秀和大众传媒的平台迅速实现梦想。电影电视明星是电影电视产业利益、大众传播媒介、偶像崇拜和大众审美尺度等综合相结合的产物,他们是普遍社会心理活动的外化合象征。观众对意义的解码活动有赖于某种反复进行的消费模式,即一部又一部地观看由同一演员露面的影片或者关注同一个人的大众传媒塑造的形象。牛彩云不停地找露脸的机会,比如去试镜、串场儿、参加“有一说一”选秀、开博客等,这样的一系列行为说明在当今社会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实现个人价值和梦想的重要平台,也从一方面说明大众媒介提供的影响力对受众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对受众的文化层面的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

《手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现实负面生活的反拨,这部电视剧用逼真的生活场景营造了一个类似现实的“真实生活”,在传达的过程中,包括了小说作者的思想,导演的、演员的演绎还有镜头的选取等等,它的每个切面都想表现出与生活的相同之处,同时剧中加入的幽默的成分更发人深思,剧中传达的社会道德、知识、社会规范等等,在潜移默化中会被模仿和认同。电视文化理论中有一个核心的命题,即电视信息的“拟真性”导致了观众将电视信息完全等同于现实世界的真实,大部分人会相信电视剧中画面真的存在,进而也会相信画面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内涵,电视剧虽然是虚构的,但它往往可以按照“可能的社会”的标准塑造一个近乎完美的意识形态观念。,众可以从人物角色的解读,从中吸取人物生活经验并用于现实生活中,但是也希望受众在解读电视剧人物和剧情的时候,用一种理智的态度去对待,从而有助于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和社会文化的建构。

おげ慰嘉南祝

[1]南野.电视:影像的重述世界[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孙沛然.影视文化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

[3]刘广宇.影视理论纲要[M].重庆:西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高金萍.西方电视传播理论评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5]李岩.传播与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从激发兴趣的角度传播美-对普通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思考 篇2

一、“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服务于美国国务院外交服务学院的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其经典著作《无声的语言》中首次使用了“跨文化传播”一词, 其英语表达有“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其它常见的翻译方法包括有“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交际”等。其中“跨文化传播”被认为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领域;“跨文化交流”则较多地用于国际关系和政治外交领域, 关注不同文化形态下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展开的相互交流对于国际政治以及国际关系的影响;而“跨文化交际”多用于外国语言学或外语教学研究领域。

随着教育的改革、时代发展, 以及外语教学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育的教学目标经历了从注重语言知识能力, 发展到语言交流能力, 又扩展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外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其主旨是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正确看待文化冲突问题,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 并且提高与目标语人群交流的技巧。然而, 本文认为外语人才“跨文化交流能力”只是强调了个体适应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没有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当今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并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 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更加频繁, 既包括人类文化交往层面的跨文化传播, 又包括日常生活层面的跨文化传播。因此传播中国文化, 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是时代的需求与呼唤。外语专业大学生应该是一个既具备高水平的外语语言技能, 同时又能具备较高母语和目标语文化的知识和素养, 能够承担和肩负着互为介绍和传播中外文化的特殊使命。在国家“文化强国”发展战略下, 对外语专业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 是高校外语教育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的重要体现, 更是高校外语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文化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 教学方法以知识讲授法为主。语言与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包含着语言, 因此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密不可分。目前我国高校外语专业的文化教学主要是以设置文化课程为主, 教学方式也主要是以对目标语文化知识的讲解和介绍为主, 教育的过程类似“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在这种以文化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是中心、是关键。与此同时,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主要是对知识点的背诵和记忆。而对于学习效果的质量保障便是“考试”。可以说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使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脱离, 忽略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另一方面难以让学生产生文化体验与跨文化意识, 导致无法真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 文化教学忽略母语文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外语文化教学一味侧重于目标语文化的学习, 师生双方关注的焦点均放在目的语文化的输入, 忽略了母语文化的传承与学习;与此同时, 外语文化教学的教材主要以介绍目的语文化为主, 很少涉及母语文化。其结果导致外语专业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不会用英语正确表达中国文化, 一味地顺应西方强势文化, “一边倒”式的单向交际。对于这种现状, 南京大学教授从丛 (2000) 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象, 表达了对大多数外语专业学习者不能很好地用目的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显现, 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忧虑。

(三) 文化教学与“育人”相脱离。培养什么样的外语人才, 是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然而我国高校外语教育长期以来只是片面专注于对学生外语应用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而忽略了对于“人”的培养。尤其是在文化教学中对中国文化敬而远之, 对目标语文化盲目接受与崇拜, 会逐渐使外语专业学生变得越来越“外国化”。我国高校培养的外语人才应该是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 同时又要具有中国文化根基、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 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交流中成为真正的文化传播者并得到尊重。

三、从文化教学到文化教育

从本质上来说, 文化教学的中心是文化知识, 而文化教育的中心是人的教育, 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对外语专业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文化教学提升到文化教育, 对外语专业学生实行语言、文化以及知情意全面的培养, 即实现文化与知识的结合, 教书与育人的结合, 读书与做人的结合。文化教育在传递文化知识的同时,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并促进外语专业学生认识文化、掌握文化, 发展文化自觉, 增强文化传播意识, 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从心理学维度来看, 跨文化传播能力包括三个层面:分别为认知、情感、行为。认知层面包括目的文化知识, 以及对自身价值观的认识;情感层面包括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灵活性、共情能力、悬置判断的能力;行为层面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关系的能力、在跨文化情境中完成任务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 以文化知识为中心的文化教学难以实现对学生的情感与行为层面能力的培养, 更难以实现对学生的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

(一) 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一个合格并与时代同步的英语专业教师要具备好的语言基本功, 广博的专业知识如, 语言学、文学、翻译学等, 还应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 (包括目的语文化素养和母语文化素养) 。可以说当今时代, 高校外语教师职责不仅要教好学生语言知识, 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更要肩负起对“人”的培养的责任。而良好的文化素养是育人的关键。一是对于高校外语专业教师来说, 尤其是要提高自身的母语文化修养。因为擅长外语和外语文化的外语教师, 只能成为教书匠, 而无法成为真正的语言教育者。二是从语言教学来看, 只有认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掌握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精华, 才能更好地理解母语与目标语的共性与差异, 才能更好地完成语言教学任务。

(二) 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对于高校外语专业教师来说, 还要充分意识到自身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 以及言行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影响。正如科学教学之父赫尔巴特所提出的:“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 在学生学习目标语语言和文化的过程中, 必然会受到目标语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影响。因此教师对于目标语文化的理解、解读和评价是及时引导学生文化价值观和批判性思维的关键。同时高校外语教师更要热爱中国文化, 积极传播中国文化, 并且要拥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

(三) 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正如美国语言学家Claire Kramsch (2000) 所说:“语言表述着、承载着, 也象征着文化现实, 两者不可分”。如果语言教学脱离了文化教学, 那么它将是机械的、片面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承载着一种文化的政治、经济、传统习俗、思维方式等多元的文化信息。因此, 不存在“存粹”的语言教学, 而把文化知识局限在文化课程之中也是舍本逐末。事实上, 所谓文化教育并不是要求教师要大讲特讲文化课程, 一方面是要在语言教学中充分挖掘语言所蕴含的文化知识, 寓文化教育于语言教育之中;另一方面, 在介绍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念的同时, 适时导入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 使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既要考虑到母语与外语两种语言本身的形式和结构的不同, 又要体验不同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

四、结语

上一篇:房产开盘活动策划下一篇: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