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2024-07-30

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共9篇)

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篇1

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达尔文认为:“欲使自己的智力和道德心理得到健康和保持,必须从儿童朝代就重视美育的训练,美育是完善人格得以成立的基础。”小学美术是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课的目的正是为培养学生以一种独特的审美的艺术眼光来观察美、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

那么,如何通过美术课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使之具有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呢?

一、寓绘画内容于故事之中,以激发发现美、创造美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有了兴趣,就会乐在其中。小学美术课首先应注重培养对 美术的兴趣,这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大都受兴趣的支配,是学习的主要动力。

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成为轻松、愉快的乐园,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前提。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喜爱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不仅喜爱听故事,也喜爱看故事、讲故事。根据孩子的这一生理和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尝试把美术课的内容寓于故事之中。达到所定的内容能够引人入胜。

比如上《龟兔赛跑》一课,我就告诉学生乌龟和兔子要举行跑步比赛,请小猴做裁判。接着我叫一高一矮两位学生,说兔子和乌龟的个子就像他们一样,究竟谁会获胜呢?于是大家争执开了,有的说:“冠军非兔子莫属了,你看兔子那么高大,它的一步就有乌龟的好几步”,而有的却说:“不,乌龟准会赢的。”我说:“比赛开始了,的确,兔子快多了,当它离终点只剩10米左右时,回头看可怜的乌龟边它的一小半路都没跑完呢!于是 它洋洋得意,心想:这回可赢定了,还是靠在对边歇会儿好了。讲到这儿时我结合挂图,问学生:“兔子这么骄傲,而乌龟又那么慢,究竟谁会获胜呢?”让学生继续将故事讲下去,有的说乌龟跑和满头是汗,但它不灰心,终于超过了还在睡懒觉的兔子,有的说当乌龟一鼓作气跑到终点时,小兔也紧追不舍,可小兔还是失败了,因此小兔哭红了眼睛;还有的说小鸡小鸭们早已抬来了幅“骄傲人落后”的标语放在终点那......就这样,学生的思维可活跃了,作画的兴趣也被激发了,画出的画千姿百态,颇具童心。

又如《节日的餐桌》这一课,让学生通过回忆,把过节时所吃的美味佳肴,根据记忆画出来。再进一步经过联想,用自己的画设计一桌丰盛的节日筵席,既有趣又好玩。

由此可见,趣味犹如磁石。紧紧吸附着孩子们的心,整个学习过程就会显得轻松、活泼、兴趣盎然。

二、重视培养感觉能力,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

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有人能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而有的人对美视而不见无动于衷。随着学生趣味性提高,就应培养其发现美的能力。有所感觉才有所发现。感受的培养通过人体的不同器官,或审视、或触摸、或品尝、或闻来获得,有了好的感受,才能使画有灵魂,有扑面而来的微型机。因此,在小学阶段,就应重视感觉能力的培养。

为上好《金鱼》这一课,我专门准备了一口金鱼缸,让每个学生亲自上来用自己的手来感觉水中游动的金鱼,体会一下机灵的金鱼从手中轻盈地滑过去的那种感觉,从中培养学生的触觉能力。

马蒂斯说过:“创作始于观看,而看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就如上《窗口》这课,课前我就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去观察,如从家、学校、车、船、商店的各个窗口,你能看到什么?哪些是主要的事物,同一个窗口也要多角度地去观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每一个小部分,并且针对每个窗口的窗外、窗台上、窗内景色和物品。其中有室外的高楼大厦、繁忙景象,充满活动的自然景色,窗台上可爱的盆花、玩具、父母的工作台、金鱼缸里自由自在的金鱼等,提示出一连串的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作欲,并有所取舍地来作画,感受了生活中美的东西。懂得大方、鲜明、顺眼就是美,开始形成了健康的审美观。这样不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提高其审美水准。

三、在自由自在的作画中,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而学校中的一切教育目的无非是为培养富有创造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而打下牢靠的基

础。而运用情趣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高,最终也是为这一目的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其创造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想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产生新奇的注意,以新颖的眼光,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去认识

和处理事物,充分发挥其个性的创造力,就不能太偏重于技法训练,过高要求“画得象”的作法,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降低他们的趣味性。

因此,让学生自由自在作画,用画画表现自己的情感,并随时表扬作业中发挥得好,进步显著的学生,以作业讲评和举办小小优秀作品展来增强他们的信心,然后在关键时刻根据少儿的性情,画面的需要和一些技法的运用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因材施教。这样一方面能提高他们作画的兴趣,使他们无拘无束地自我的心理空间中进行创作;另一方面使知识和技法慢慢地渗透给学生,培养了其观察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并能由浅入深地进行训练。生活赋予我们许多灵感。学生们作品与其创造时时启发着我,作进一步的升华。我上“布贴画”这一课是因为上了“树叶拼贴画”之后发现学生在作业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华,趣味性强,创作余地大,学生的兴趣仍有得以延伸的需要。于是我就先让学生看到自己作品的成功,进而享受到成功的快感,激起学生学习,再学生的愿望。这样有的学生拼贴人物,有的贴风景,或是静物等。无一雷同,尽管有的是离奇的,但充满幻想,有自己的个性,不失天真之美,具有一种成年人望尘莫及的魅力。

综上所述,我在实践中感到“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是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把教与学融于一体,只有创新意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未来的创造性人才。

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篇2

一、提供丰富的审美素材, 发现美

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它体现出来的美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强烈。我们经常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识特点的优秀作品, 引导学生欣赏并发现蕴涵其中的美。学生欣赏时, 开始只说好看, 却说不出为什么好看。再次观察时, 我让他们观察这些画的内容、色彩, 说说画家是如何表现安静的气氛的。

唐寅《枯槎鸜鹆 (qúyù) 图》在狭长的条幅上, 一枝枯槎从右下角时曲时直地冲出顶端, 运笔间颇有节奏的顿挫产生劲利曲直、深淡虚实的艺术效果。上端画一只鸜鹆 (八哥的别名) 正在昂首高歌。笔墨间传达出了动植物特有的灵性, 极尽自然之美。春天, 好似在这里停留, 尘世间烦恼丛生, 唐寅何尝不想在这一清静之地, 度过这无尽之春呢!

二、引导学生善于捕捉美的元素, 感悟美

大自然中的花和鸟, 都不是孤立的, 它们的生活、生长规律, 都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由于天时季节不同, 生长环境不同, 生活生长规律不同, 花和鸟也在不断地改换着面貌。

教师教学生也应该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通过认识实践的不断反复, 达到理性认识的高级阶段。如教学《山茶花》一课, 我就带着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山茶花, 边观察边讲解, 认识花的颜色、杆的粗细、叶的生长环境等。这样, 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 不仅能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 而且能学到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 令学习兴趣更浓厚, 使学生们渐渐能够发现周围事物中蕴涵的自然美, 进而表现其特征和特性, 培养其审美能力, 陶冶高尚的情操。

大自然是人类艺术之源, 大自然更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最好课堂。让学生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观察, 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对象的外形美, 讲解某些自然画面为什么美的原因。逐渐引导学生注意对象的内在美, 使学生获得美的感知, 得到美的享受,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指导学生在技能中提高表现美的能力, 溶入美

在中国画“用笔”“用墨”的技法中, 首先笔法是由点、线、面构成, 其中主要是线条的运用。其次是墨法, 即利用水作用于宣纸上所产生浓、淡、干、湿、深、浅的变化。教学生画中国画, 要教会他们掌握运笔蘸墨的基本规律, 不能把他们引到刻意追求笔墨偶然效果

在基础技能中, 只有把美育溶进基础技能的训练中, 才能使美术教学和审美教学水乳交融, 自然渗透, 达到课堂教学之目的。事实证明, “美”的溶与不溶其训练结果是有着质的差别的。在审美感受得到强化后, 学生作画不再是被动枯燥地学习, 而是带有一种自觉性。表面看是积极性的提高, 实质是审美情趣得到了升华并促进了技能的提高。

四、激励学生大胆创造美的意识, 表现美

美育不仅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力, 还要培养创造美的能力。传统中国画教学, 提倡“师法古人”, 这是历代画家实践证明的一条行之有效的中国画教学方法。但是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模式, 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和创新精神。经过教学实践证明, 在教给学生笔墨技巧并强调突出中国画特点的前提下, 应该让学生们自己有决定作画对象、构图安排及色彩表现的广阔空间, 在宣纸上将传统的中国画技法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特点, 因势利导,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 促使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

美的认识在本质上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复杂的心理活动, 具体地说, 美的认识是审美主体在对审美客体进行的感受、体验、鉴别、领悟、评判和再创造的过程中, 得到的审美享受。正因为艺术是一种人们表达愿望的信息系统, 而美又是符合主体愿望的客体信息, 所以欣赏成功的艺术就会产生审美快感, 艺术和美也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实践告诉我们, 只有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美的, 美在什么地方, 才有可能表现美、创造美。因此, 教学中, 除了对学生进行想象、写生、临摹等基本技能训练外,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内在美的认识, 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内涵, 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增强对美的追求和美的表现力。只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美, 那么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中国画的线条美、构图美、章法美, 所表达出来的是意境美、形式美、艺术美。我觉得中国画教学任重道远, 真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我将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总结经验, 使自己能适应新时代不断发展的需要, 日臻完善。

摘要:游戏是幼儿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教育游戏对幼儿教育有积极作用的观念已被大家认可。优秀的幼儿教育游戏应该具备趣味时尚性、激发性、互动性和操作简单的特点。只有合格的教育游戏才能发挥其本身的价值, 实现提高幼儿的智力、价值观、身体协调能力等目标。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育游戏;趣味性

幼儿教育针对的是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时期是一个人的基础教育时期, 是一个人未来发展的奠基时期。儿童在这个时期, 模仿能力强, 好奇心重, 其身心发展会得到基本定型, 并形成自己的个性品质。由于幼儿时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期, 也是人格健全的关键期, 我们要做好幼儿教育工作, 保证儿童获得快乐童年的同时, 心智得到健康成长。游戏是孩子的第二生命。笔者在本文探讨的主要是幼儿教育中教育游戏的应用。

一、幼儿教育游戏应具备的特点

可在游戏过程中培养游戏使用者的知识、技能、智力、情感、价值观等的游戏被称为教育游戏。幼儿教育游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与互动性, 开辟了一片新的幼儿教育天地。幼儿教育游戏从认识发展的角度来看, 可分为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根据游戏社会性来区分, 可分为袖手旁观的行为、单独的游戏、平行的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笔者根据自身经验, 认为幼儿教育游戏应具备以下条件:

1.趣味时尚性

幼儿教育游戏首先具备的特点就是趣味性。虽然教育游戏的终极目标是教

浅谈幼儿教育中教育游戏的应用

时慕春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篇3

近十几年,我在教学中都在作这方面的尝试,每学期都安排了一些结合其他学科知识的命题美术作品或创作画作业。 试图激发同学们在各学科中去发现美,理解美,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促使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情感得以丰富,情操不断得到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生命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我的一些作法如下:

一、灵活运用各学科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各学科中存在的美

二十世纪以来,美术的观念和方法趋于多元化,综合探索领域足以让美术的观点与各学科之间架起桥梁。从中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各门学科的同时,用实的角度去理解去欣赏,同时也在学科中寻找美的感受,从而创造出美来。

比如:我上初二级美术课时,初二语文第三册中有一首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志远的《天净沙 秋思》描绘出一幅秋思韵味的图画。我就引导学生们通过诗词的意境创作画面,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从学科的关联去寻找生活中的情趣,感受美的意境。小林同学发挥想象画出的一幅画,画面上秋风啸啸,夕阳西沉,农家院子里炊烟袅袅,画面简单,但意境深远。确已把小桥流水人家,西风瘦马的深刻意义较好表现出来了。

二、深入生活,结合环保教育引导同学们发现美,热爱美

1.利用周边的自然环境,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受,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我经常在放学后带同学们漫步在夕阳下,一片绿的菜园地,一群群自由飞翔的小鸟,远处的群山……,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气息,自然中美的情境。这里的新津河畔,路边的落叶,一片片玉米地,草莓地里长出让人垂涎三尺的草莓。秋收季节,带着孩子们到稻田里看农民收割的场面,一片美景就在眼前。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感受自然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受,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2.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创设育人环境

我校正加快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营造一个“以美促德,以美意智”的育人环境。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校校道整洁,绿树成阴,学校的宣传栏和两边各30米长的以校训“崇德励志,求实创新”的主题浮雕成为学校校园文化的焦点。学校被评为“绿色学校”。借此机会我向学校建议:在校园中开辟画廊,常年悬挂学生美术作品。定时更换学生新作品。让学生自己绘制壁画、创作美术书法作品、出版校报、宣传栏美化校园,让校园有着浓厚的艺术氛围。

引导学生参与环境美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表现能力的机会。教室内外和校园操场的壁画、宣传标语,让学生大胆创作、制作。我经常在全校和各年级组织举办各种书法、手抄报、绘画作品比赛,获奖作品分布在各楼层粘贴布置。一走进校园,就会被浓烈的艺术氛围所感染,时时处处是激情的想象和灵感的迸发。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艺术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生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3.结合本地特点,利用自然资源,融入教育教学

(1)开发本地丰富的新课程资源。广大农村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很多,就我校所处的地区而言,平时上美术课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有:树叶粘贴画、竹编、树皮稻草拼贴、编织等等。如:在学校“第五届艺术节”有一个项目是“变废为美”现场创作比赛,当时学生们带来了各种废品材料和在周边田野收集到的多种材料进行创作,尽情表现自己的认识和情感。辛琛同学在菜市场捡来鸡毛,做个骨架贴些废纸,粘贴上鸡毛,一只栩栩如生的大公鸡出现在眼前;一个男同学木群从田野捡来干树枝、树叶还有鸡蛋壳,制作了个小公主,真不简单;还有两个小女孩用废泡沫板雕刻、拼贴,捡了小石块、干树枝,创作出了有房子、瀑布、小河的一件用废品制作的艺术品。真美!学校的这个项目电视台做了专题节目。同时把学校的发展、学校的艺术氛围通过媒体带到外面,让外面的人知道有这样一所学校,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听同学们说:外面兄弟学校的同学很羡慕我们学校经常开展这些活动。就这一点,我想足可以令城里的孩子们望“农”兴叹。

(2)民间艺术直接作用于学生本身。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色的民间艺术,例如,这里的家长,一般是父亲种田母亲做手工,手工有:绣花、织毛衣、绣毛衣、绣彩珠,男的编竹篮、做花灯等等。所以我们这里的学生在手工制作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比如:上手工课,我课前让学生从家里准备各种家里制作的手工艺进行展示,课堂上,各种具有本土特色的工艺品,应有尽有。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好多女孩子平时在家靠制作挣钱的手工活,现在变成身边的艺术品。这种感觉让学生对艺术产生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原来,艺术就在自己身边。

(3)利用新课改贴近生活、寓教于乐。农村的美术课不是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贴近生活,融入生活,生活即是学习,学习也即是生活。例如在学习《风景写生》一课,我跟学生说,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比如你们早上上学路上会感受清晨田野美丽的风景,路边的野花,阳光的笑脸等等,下午放学,夕阳下的美景,金黄色的稻谷,农民收割的场面。都是多么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度进行写生。

三、热爱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去感受美,创造美

我们通常见到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压力下,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所以,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都结合生活周围的空间,引导同学们要去认真观察大自然的变化以及周围山山水水的魅力,想象出一幅幅变幻无穷的自然图画来。激发学生们用热爱家乡的丰富情感去感受自然这个美丽的大摇篮。在调动视觉,触觉、嗅觉、听等各种感官感受沙、土、落叶等材料特性,以及阳光,风等自然因素的同时,去捕捉自然美的存在。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自然的山水画,从而升华为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缘分让我在渔洲跟农村的孩子们相处了十九年,孩子们的纯真,朴实跟这里的自然溶为一体。每天放学后的夕阳,一片绿的菜园地,一群群自由飞翔的小鸟……,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气息,自然中美的情境。这里的新津河畔,路边的落叶,一片片玉米地,草莓地里长出让人垂涎三尺的草莓。秋收季节,带着孩子们到稻田里看农民收割的场面,一片美境就在眼前。四季的更迭,昼夜的交替。花开花谢,潮起潮落,一暮暮美丽的景象。让孩子们感受身边的每一寸土地自然的发出自然之美,学生从中去体会、感受,创造出一幅幅 “家乡图”,并举行主题为 “我的家乡”美术作品创造画比赛。让同学们把观察到的,感受到的用笔描绘出来。这些侧面不同,风格各异的图画作品,得到不少领导老师们的肯定与欢迎。

发现美,创造美作文800字 篇4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发现美,创造美作文8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活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我的生活道路上,真善美伴随着我前行。

儿时的童真是我记忆中的珍宝。小时候的我,很傻,很天真。五岁,我做了个梦,梦见我在我家院子里挖土,之后我挖出一个古董来,爸爸说值好多钱,我笑了。一笑,我就醒了,以为我家院子里真有古董,结果我真的带了把铲子去挖土,挖了一上午,也没见着什么古董。

经过“挖宝”事件,我才知道梦是假的,爸爸说我天真。天真?那是童真吧!一个人要是具备了童真,保留着一颗童心,多好啊。让我们一起去寻找我们记忆深处的童真吧!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积小善终成大德,积小成终成大功。诚实守信是中华人民的传统美德,守信是一个人做人的基本准则。但是生活中因为某些原因,使人间不得不制造出“善的谎言”。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身边就发生了“善意的谎言”事件。我8岁,不小心弄丢了十元钱,我当时想,惨了,爸妈又要骂我马虎了,怎么办?……我坐在教室里,愁眉苦脸的,一位朋友见状,掏出十元钱塞给我,那可是她要买面的钱呀!我问她:“你晚上不吃了?”她回答:“嗯,这钱当我请你的,不用还。”那天晚上,朋友在她母亲面前撒了谎,说是弄丢的,因此她被数落了一番。

其实,朋友向她母亲说真话要比这种“善意的谎言”好得多,但她的`坚持,让我非常感激。“善意的谎言”折射的是善良与美好,这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善良是一种精神,一种胸怀,一种风尚!

什么是美?美是要求人们做美丽的人,这样就要有美丽的言行举止。

我曾看到这样一部电影:一个劳改犯,刑期已满后释放,找到了一个踏实的工作,自此,改头换面,从车轮子底下救出了一个小孩,自己却被撞成了残疾。在我心里,他的外表尽管是丑陋的,但在心中开放着全世界最美的花朵!要记住:美,可以创造。在任何条件下都行,只要拥有一颗善良的心,便可以创造美!

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篇5

何银凤

贵州省荔波县玉屏二小

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让我感觉到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而且还有对美的体验。新课程改革后,教师角色的转换,不意味着完全放手,任其自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不应无序,不能盲从,不走形式,不为做秀。鉴于学生知识储量、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的局限,还是需要教师的扶持引领、参与调度如何在语文课中指导学生审美呢?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意识上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审美的内容,语文教材中,课文题材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如小说和童话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诗歌和散文展现了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因此,在备课中,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其二是遵循学生审美规律的问题。学生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这种认识的规律反映在审美活动中,是从理解到想象,从体验到评判,因而教学时又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基于以上两点,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方法的尝试。

一、引导寻美,让学生发现美。

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要从词句入手,在品尝词句中发现美。

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抓住“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记忆中提调出瀑布从极高处倾泄而下的表象,脑子中出现了 “真”有从天而降的图像。接着,让学生在想一想,这可能吗?这样就会理解诗人用“疑”字的原因是:“银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体会到诗人把情景说的恍恍忽忽的,这种似假还真的写法反而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假如我们再来一个追问:诗人为什么不说“像”而“疑”?让学生更进一层地想象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惊叹这条瀑布的奇特。因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怀疑它是从九天之上落下来的银河呢?只有反复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当,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引导入境,让学生感受美。

学生感性经验不足,知识水平又有限,往往难于直接入境。如何引导学生入境,我采取以下三种方法:1.图画入境法。《火烧云》描写的是夏天傍晚的自然景象。“火烧云”之所以值得描写,就在于它美而多变的色彩和形状,发人遐思,令人神往,给人美的享受。可惜从出现到变幻、消失,时间极短,不易看到。如何再现自然美呢?我采用了“对文作画,评画学文”的方法,让学生如其境、会其情。如何作画,老师给作画提示如下:

1.)画面要分天空,地面两个层次。

2.)课文提到的地面人物、动物的位置及其身上的颜色,还有天空中的“马、狗、狮”的朝向、姿势、神态、背景都要与文字相吻合。

3.)课文前半部描写的是一幅农村夕照图,要发挥想象与联想,给画面添上些背景物才能表现农村风情。学生作画后,开展评画学文活动。事先选择几幅代表作贴在黑板上,让学生鉴赏,然后边读文边评画。

把画图引入语文课,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通过作画,把自然美展现出来,能激发学 生热爱大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把文字美和自然美联系起来,还可以培养学生想象、联想、创造能力,起着陶情益智的作用。二是通过评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感受美、评价美的能力。

2、表演入境法。《荷花》后部分写荷花的动态美。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组织学生表演“荷花舞”。让全体女生都饰荷花,其中一个当作者;选两个男生,分别扮蜻蜓、小鱼。学生朗读课文数遍后,进入角色,按课文情节表演。演出完毕再回到课文,学习文中省略号。你们想想,省略了什么?可能还有哪些动物也被荷花吸引过去?它们又可能说些什么话?然后再演一遍,加上想象的哪些情节,让表演更上一层楼。学生在表演中受到美的熏陶。

3、对比入境法。比较是认识美的差异的基本手段。教学《西门豹》这类内容中含有比较因素的课文,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对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识别什么假、丑、恶,什么真、善、美。此外,对褒此贬彼的词语的比较分析,也能培养学生鉴别美丑能力。

三、引导想象,让学生拓展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常言道“诗情画意,诗中有情,画中有意”。选入课本的诗歌和散文,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才能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我们总是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风帆,去开拓最美的意境。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有这样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两个写景的诗句,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韵的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我首先要求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然后具体提出三个问题:

1.)烟花三月的长江是一派怎样的景色?你注意到了吗? 2.)你是怎样目送朋友远离的?朋友的船是怎样消失的? 3.)当时你的心情怎样?经过老师的点拨,不少学生由第一人称想象出了形象的意境来:晚春小草碧绿碧绿的,百花散发着芳香,彩蝶轻轻的飞舞,然而这美丽的一切我都无心欣赏,我站在江边,任凭春风拂面,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远方,江中的船越来越小,小小的白帆慢慢地消失在遥远的天边。滔滔的江水不停地流着,一个浪花推着另一个浪花,哗哗地滚向远方,朋友啊,此次分别又要等到何时相见?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

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篇6

云南省盈江县 为失范,使得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陷入冲突、困扰之中,人格“低落”、“缺失”、“扭曲”、“变态” 等现象呈现出增长势头,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出现厌学愤世、孤僻自闭、心态扭曲、行为逆反,甚至出现一些对家庭和社会的极端行为,造成家庭、社会的悲剧。所以现代教育的目标就是在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高中新课程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教学中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形成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与创造性,体验并提升情绪、情感与美感,养成德行,使学生具有求真、崇善、创美的科学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完整的人格应该是一个同时拥有知、智、情、意的人,以真、善、美为理想和信念的人。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的结构特点、物质组成、新陈代谢、生殖和生长、发育等基础知识的基础自然科学,在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可以利用生物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对学生进行求真、崇善、悟美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一、追求“真”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

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的具体目标是:(1)做追求真理,为真理献身的人;(2)做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3)做有道德的人;(4)做整个的人,即是有健康身体,有独立思想,有独立职业,手脑双全、智仁勇合一的人;(5)做主人,即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大自然的主人;(6)做创造的人;(7)做现代人。

现代社会的公民,平时会观察到许多现象,听到许多言论,看到许多行为,也要解决许多问题。然而现代的商品社会,精神家园失守诚信丧失,社会的各个角落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假”。人与人之间的虚情假意、市场上的各种假货等等,让人们目不暇接,并且在不同的领域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具有能够区分“真”与“伪”、按科学规律处理和解决问题、判断媒体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和技能,有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科学精神。而提高公民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这正是学校教育的目标和追求。生物教学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生物学教育有义务、有能力也有必要让学生学会鉴别真伪、保护自己,提高生活能力和质量。

1、利用生物学教学内容教会学生如何辨别真伪

生物科学知识是在生物科学家们艰辛探索后总结出的真实

的、有用的、合乎逻辑的、系统连贯的、精确的知识体系,是可靠的知识,因此是“真”的。生物学教育首先是生物学知识的传播。科学知识是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因此,掌握最基本的生物学知识与技能是生物学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生物学教育应该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学会一些基本的生物学技能,能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积极参与有关生物学技术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课本中的实例对学生进行求“真”教育。例如:必修1,2.1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节中的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科学实验原理、方法的同时学会一些简单的鉴别食品成分的方法。比如市场中的真假牛奶的初步鉴定,脱脂牛奶的鉴定等等。必修2遗传与进化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遗传、基因、DNA等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可以贯穿DNA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列举现代的亲子鉴定、罪犯的犯罪证据的确定、死难者身份的确认等等。最终让学生明白真的假不了,假的一切始终会被科学真理揭露,它不可能长存于世,并且让学生明白“真” 的可贵和必要。让他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个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好青年。

2、通过生物科学探究历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追求“真”的过程是一个充满艰辛和喜悦的过程,并勇于为了真理而奋斗

生物教学在这一方面对学生的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必修1的开篇是一份邹承鲁院士的访谈录,我在上这一内容的时候是先让学生阅读,然后与他们分享阅读感受,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不仅需要对“真”追求的热情,还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充分的准备和科学的方法。最后把邹承鲁老先生的“办老实事,说老实话,做老实人!” 与学生一起共勉。另外,在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中都有许多科学探究的实验和探究历程。生物学家研究生物学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追求真理、发现真理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生物学家的求真精神是促进生物学发展的思想基础。这种求真精神包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也包括知错就改,不断进取,知难不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大无畏精神。生物史告诉我们,生物科学的发展史就是靠着生物科学家们这种精神抓住机遇获得成功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与学生一起分享这些精神财富,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求真的过程,不仅可以学习生物知识,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同时使他们从真理本身及真理的发现过程中受到启迪,让学生体验到求“真”的艰辛,获“真”的愉悦,教会他们如何在学习和工作中求真、求实,“转知成智”培养他

们的思维能力,形成创造性。

二、崇尚“善”

“善”是人的主观目的,“人之初,性本善”,“善”是善良、与人为善、善待人、善待事,也就是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与人、社会、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现在学校教育面对的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由于受到父母和祖辈的溺爱娇宠和百般袒护,变得自私,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从不知为别人着想。长者不愿约束孩子,孩子在家庭这个最早加入的社会结构中,未能养成尊重长辈、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而是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走向外部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再加上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为伴,幼时缺少与小伙伴一起游戏的集体活动,既不易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的精神,又缺少竞争性,所以社会适应能力差,容易形成孤僻、缺少热情的个性倾向。在家里,父母代劳独生子女的许多本应自理的工作,易于形成依赖性,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都差,也缺少劳动自觉性。学校教育目的就是树人,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生物基础知识的教育引导孩子们崇“善”,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与自然的发展,并能为之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1、与人为善,培养协作精神

新课程理念下倡导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我认为合作学习的基础必须是能够与人为善,所以无论从学生目前的学习要求还是将来的发展要求来看,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为善,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必修1,3.2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一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对学生渗透与人为善的思想教育。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要完成基本的生命活动,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既有分工又相互协作。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这一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细胞比喻为一个小型的社会,而各种细胞器就相当于这个小社会中的具有不同职能的单位,只有这些职能单位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这个小型社会才能正常运作。让学生明白自己作为家庭、班级、社会的一份子,一定要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将来才能在社会上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明白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懂得与人团结协作,相互帮助,与人分享,并尊重他人的劳动。必修3,4.3 群落的结构一节的种间关系——互利共生这一内容的学习也可以渗透这一思想的教育。

2、善待生命,尊重生命,培养社会责任感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的教学内容,涉及许多与人体健康及生态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另外还涉及了环境、资源、人口、粮食和自然保护等热点问题。在本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可发掘教材的潜

在内容,培养学生关心自身健康,珍爱生命、尊重生命。例如:1.1 细胞生活的环境中,资料分析给出的“人体血浆化学组成” 表格的内容,使学生从具体的事实数据了解自己,从而学会关注自身健康。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的调查 “体温的日变化规律”,在学生调查的过程中学会关心家人,注重家人健康。通过整个 类自身的生存也会受到严重的威胁。教育学生增强环保意识,善待生命,善待自然,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自觉性,积极参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项活动,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要性及一些相应措施,激励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感悟“美”

美,是人们的共同追求,美给予人的是舒畅与欢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那么,什么是美呢?朴素地说,美是客观存在于人脑中的反映,美是审美客体给审美主体带来的一种愉悦,美是大众的一种认可。真的、善的,就是美的;假的、恶的,就是丑的。“求真求善求美,自信自立自强”,应该成为当代青少年的价值取向;追求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统一应当是当代中学生的“美”。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旅途中最美好的阶段,是最爱美,最想表现美的时期,同时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的时期。现在不少中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对事物的看法还不够全面,出现了审美偏差。如追星热、武侠言情小说热、上网热、染发热、早恋热、奇装异服热;极度自私,损人利己;嗲声嗲气,满口脏话等等。殊不知,他们的品格和行为不仅不美,反而很丑。所以,学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正确

的“美”的观念,让他们对“美”有一个正确、恰当的理解,追求属于中学生的“美”。

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大自然中一切生命物质的形态、结构功能、演化、发展和分布。不论是生命体本身,还是生命活动过程和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及人类攀登生命科学高峰的探究实践过程与成果处处都有美的东西值得人们去感受、去发现、去创造,所以说生物学中蕴藏着巨大的美学价值。这也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成为可能。

1、生物学中的美学价值

生物学中的美学价值,包括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艺术美等。其中生命体本身及其生活的自然环境,它们作为客观自然界的自然物,其中都蕴含着光、音、形、色的天然之美,如花、鸟、虫、鱼等各种生命;山川、平原、江河、湖泊、海洋等生命赖以生存的各种环境,都充满了自然之美。生物学不仅要把生命体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且还要把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在我们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可以从中感受到山河的雄伟、海洋的宽广、草原的辽阔、森林的丰美、草木的葱茏、花朵的艳丽、叶片的多姿多彩、猿猴的敏捷、狮虎的威猛、鸟儿的蹁跹、虫儿的灵动等如是这样的天然美。

然而一片绿叶并不仅仅只体现自然之美,当阳光普照,绿叶舒展,它在尽情地吸收阳光和CO2进行光合作用,为自然界的其他生命提供着O2和有机物,为自然界在默默贡献,当我们把绿叶的这一生命活动“人格化”,这就是一种社会之美。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了然现代人既要重视美的外在表现,又要具有美的内在精神,人的美的价值存在于为社会、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之中。一个人的思想行为愈有利于社会、他人,就愈高尚、愈美,个人存在的社会价值就愈大,努力达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人的美。

梅、兰、竹、菊之所以被称为花中四君子,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形态和色彩,人们崇尚的是:“梅”凌寒独放,升华成冰肌玉骨;“兰生幽谷,无人自芳”,成为人们人格高洁的象征;“菊”隽美多姿,然不以娇艳姿色取媚,却以素雅坚贞取胜,盛开在百花凋零之后,人们爱它的清秀神韵,更爱它凌霜盛开,西风不落的一身傲骨;“竹”秀逸有神韵,纤细柔美,长青不败,象征青春永驻,年轻;春天竹子潇洒挺拔、清丽俊逸,翩翩君子风度;竹子空心,象征谦虚,品格虚心能自持,竹的特质弯而不折,折而不断,象征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凌云有意、强项风雪、偃而犹起,竹节必露,竹梢拔高,比喻高风亮节;品德高尚不俗,生而有节,视为气节的象征。所以,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物肉,不可居无竹”。这些自然生命形式的特征早已成为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伟大精神力量,其社会之美的价值的确撼人心魄。

21世纪之所以被人们称为生命科学的世纪,这与古今中外无数科学家的辛勤与汗水是分不开的。例如:我们的教材中提到的达尔文、袁隆平、克里克、孟德尔等,许许多多的科学巨匠,为了实现揭示生命奥秘的伟大理想,不计名利终身矢志于科学实践活动,从而凸现出各自崇高的人格魅力。他们对真理孜孜以求的作风和决心值得人们称道,并化为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精神动力,因而是美的。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科学,生命现象又是地球长期演化的产物。纵观生命科学发展历史的长河,其取得的成果无疑是巨大的。三大遗传规律、细胞学说的创立、《物种起源》的问世、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人类基因图谱的描绘、克隆动物的诞生、人与牛胰岛素的合成、超级杂交水稻的育成,转基因动、植物的突破等等。这一桩桩、一件件骇世惊俗的巨大成果,正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本质力量的完美体现,从中闪烁着人类伟大智慧的光辉,真可谓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存在于一切艺术作品中的美即为艺术美。生物范畴内的艺术美如:园林之美,根雕之美,人体之健美、野兽奔跑时的力量之美等。园林之所以美,是因为春、夏、秋、冬植物景色各有特色,景观变化无穷。它集自然美、艺术美、建筑美、绘图美、文学美

于一体,以自然、艺术美为特征,有了自然美,园林绿地才有生命力,但园林更要借助各种造型加强其艺术表现力,把现实风景中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根雕之所以美是因为它具备了艺术作品的特征,故能体现出艺术品的美学价值。根雕作品,是艺术家们发挥他们非凡的想像力,取材于具有一定树龄的树根,加以雕琢,外形千奇百怪的树根,便成为一件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作品。健美的人体体现的是人体,尤其是青春的、健康的、充满活力的人体,那造型的对称、比例的均衡、线条的生动、动作的和谐、皮肤的色泽、肌肉的弹性,构成了自然界中最完美的一部分。

2、利用生物教学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

生物学中潜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这让生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成为可能。但是美育不同于纯粹的知识传授,也不同于单一伦理道德的说教, 它与许多学科的教育都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生物学教学毕竟不是美学教学,如果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味突出美学教育,而忽略了向学生传授最基本的生物学的知识与技能,则势必本末倒置,背离初衷。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美育不能像美术课、艺术课那样进行一般美学的说教,而应寓于潜移默化当中,起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生物学知识丰富,其中各种美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又千差万别,这

样就要求生物教师在自己掌握一定美学知识的前提下,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运用绘声绘色,形象、生动的语言去启迪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设法采用各种诸如挂图、多媒体、电影、录像等直观手段让学生获得丰富生动的表象。这样不仅符合人类认识事物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规律,亦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审美对象,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增长才干,又受到美的熏陶。

再比如,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野外实习环节。在野外实习中,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从教学效果而言,可让学生深切领会到各种生命形式鲜活真实的生活状态,从而有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审美效果而言,恰好为同学提供了生动形象的审美对象。在大自然中,同学们可以感受到山河的壮丽,花朵的鲜艳,林木的葱茏,聆听生命体与生存环境合奏的美妙旋律,真正体味出“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蝉噪林愈近,鸟鸣山更幽”,的强烈美感。山河是美的,生命是美的。美在生物学广袤无垠的知识海洋里,在人类攀登生命科学高峰的伟大实践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让同学们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美感得以升华。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还应成为他们走出迷茫

与困惑,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引导者。在生物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安排下,生物课程必然可以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具有完整的人格,同时拥有知、智、情、意,以真、善、美为理想和信念的人的“源泉”。

参考文献:

1.鉴赏美 追求美 塑造美丽人生——和中学生谈美 杜洪涛

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篇7

人才不是天生的, 人的成才既有客观原因, 也有主观因素。不过, 在同一历史阶段, 在时代、境遇和学校教育等客观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基本相同的情况下, 成才的主要原因却在于自己的主观因素。无数的事实证明:兴趣是人才成长的起点, 青少年的早期兴趣对他们未来的成才有着积极的作用。一个人对某种活动或学习的浓厚兴趣, 是其智力迅速发展的触发器, 是他迅速成才的重要的心理条件。因此, 美术课教学应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发现美。

一、发现美, 使学生热爱美术课堂

一个人如果对任何事情失去热情的话, 兴趣就无从谈起了, 在美术课教学中, 应该给予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比如先从欣赏学生作品的基础上抓起, 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针对学生的习作谈谈感受。在没有其它功课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 美术课使学生感到放松, 也增强美术课本身的感染力。再让学生写一些自己生活中曾经最感动的美丽映像, 在此基础上完成创作 (可能学生最初的作品很不理想, 甚至一塌糊涂) 。传统的素描固然是锻炼基本功必不可少的环节, 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 未必适合。学生面对老师摆在面前的实物, 全然没有美的感受和自主发现、表现美的兴致, 要使学生热爱美术及美术课, 首先应该努力使学生自主发现美的存在。如一片落叶, 一缕晚霞、一个背影等等, 只有在发现美的基础之上, 美术的“艺”才能配上用场。现在受应试的影响, 学生急功近利, 突击学习美术, 固然一时能够得分, 但是从长远来说, 无疑扼杀了学生潜在美的创作能力特别是创造能

2. 学生的美术基础能力薄弱, 缺乏将课程内容与设计结合起来的能力。

他们理解的民美, 往往停留在相关元素的简单借用而非再创造, 借用民美精神来做主题创作的相对少。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 用更直观、简洁的案例深入浅出的阐述其专业内容, 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综合能力来调整教学重、难点安排, 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3. 教师对民美了解的不透彻。

教师自身更多是侧重美学、设计应用方面的研究, 对某些具体的民间工艺比较陌生。理论运用到实际操作层面, 就略显不足。例如,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学生有咨询复杂剪纸造型的具体操作方式。由于教师本身就存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课堂中无法直观的给学生做实际指导。教师对相关工艺制作程序的陌生是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四、结语

现在艺术类教学体系中需要民间美术的参与, 作为一门基础教学课程, 民美发挥着它独特的优点和魅力, 其独具特色的美学价值、丰富的艺术形态是美术鉴赏类教育的载体。有效的利用民力。

学生最初发现美一定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不要欣赏名家特别是西方名家的作品, 这一点也是需要教师从学生的情感需求考虑, 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考虑。学生只要能够从作品或者现实生活中发现独特的美, 哪怕是凄凉的所谓美也未尝不可。

二、感受美, 使学生追求美

在教学中, 现在的教材都比较接近学生实际, 尤其是教材当中有许多国画名家作品欣赏。教师应该重点指导学生认识这些艺术品的成功之处。在欣赏中, 使学生感之以美,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从而产生学习的需要, 从而培养学生对美术及美术课的兴趣。一个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 是逐步提高的, 应该在教学中多引导帮助学生明确追求的目标。这些目标要实际一些, 使他们对美术课及美术课堂的需要得到强化!教师更多一些正面的教育引导, 要鼓励学生, 使学生获得信息。

同样, 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的美的存在, 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知道, 关键是要感悟美的存在和价值, 姹紫嫣红是美, 同样残枝败叶也是美, 轰轰烈烈是美, 凄凉也是美, 出于感情表达的需要, 我们要教给学生去感受美。如果就是在教室了, 按照老师的事先安排, 学生完成特定的“作业”, 即使再优秀, 也是苍白的。我认为, 历史上优秀的美术大师之所以能够创作不朽之作, 原因还是在于他们热爱生活,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因感受美, 是学生美术学习的根基。

三、鼓励学生创造美, 促进学生对艺术的追求

美术是一门动手操作的课程,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给予适当的表扬, 让学生有个喜悦的、积极的心态。学生最初完成的作品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我认为不要紧, 只要学生动手了, 是自己发现并完成的就要多鼓励, 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加“艺术”成分, 并告诉学生可能败笔的理由 (我这里强调的是“可能”) , 让他们知道这是必然的过程, 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不会减退!当学生感到了自己的点滴进步后, 兴趣自然就会空前增加, 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热情会被极大地激发。当美术学习成为学生的最爱时, 艺术自然就会有望成功了。

对于美术课的教学各人有各人独特的方式方法, 不管什么方法, 只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则学必有所得, 学必有所成。

间美术资源, 将传统的生活审美、老百姓的生存智慧、吉祥文化等重要特点与当今设计教育融合起来, 结合学院自身的办学特点与教育方针, 培养出合格的、符合市场需求的综合性人才。这些问题需要站在教学一线的老师去认真思考, 并将理论研究通过实践落实下去。

参考文献

[1]左汉中著, 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6

[2]谢琳, 高校民间美术课程教学谈[J].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0 (2) .

[3]何睿.孙宪, 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定位与能力培养[J].教学论坛, 2008 (12) .

作者简介:

代玉,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82.6.16, 籍贯:重庆, 研究方向:美术学。

摘要:美术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客观实际,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需要出发, 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基本素质, 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入技能和技巧, 从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发现美 感受美 创造美 篇8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课程;审美核心价值;课堂实践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放在课程基本理念的头条位置,因为音乐的美决定了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因此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应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所以,对于音乐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新的课程改革将高中阶段的音乐学习分为六个模块: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于听觉,音乐艺术的这种特征决定了感受与鉴赏是所有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音乐鉴赏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主要表现在:第一,培养审美感知,包括音乐辨别力、音乐感受力和音乐记忆力,这是音乐审美的基础;第二,培养审美情感,包括音乐情感辨别力和音乐情感表现力,以及音乐情感理解力,这是音乐审美的发展和深化。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高中音乐教师应重视音乐鉴赏教学,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关注音乐审美核心。

课堂教学是高中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重要途径,也是音乐教师提升学生审美品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阵地。那么,高中音乐教师如何在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贯彻审美核心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做些努力。

一、教学内容

高中音乐课学时有限,一般一周一节。在这种前提下,选择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音乐作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非常重要,这是实现音乐教学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新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卷)较现用的欣赏教材在内容及曲目的选择上做了大幅的修改:第一,大大增加了民族音乐的篇幅,并兼顾了形式与音乐风格的分类;第二,在让学生了解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向世界音乐文化辐射,并按照音乐史的线索把每个音乐流派的代表人物的重要作品作为重点欣赏曲目;第三,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的近现代音乐做了回顾,所选择的作品兼顾了音乐与历史、音乐与社会以及音乐与时代的结合。应该说,新教材确实体现了经典性与文献性,展示了人类音乐文化的精粹,也给予了教师极大的选择空间。但教师还是可做些适当的补充,在参照教材体系结构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每课内容都做必要的处理。

二、教學方法

1.情感性。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与一般学科的教学方法相比,有其独特的特征,主要体现为: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在效应。高中学生的思想与人格相对较独立,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很多时候会以怀疑的态度审视他人的思想与情感,所以高中音乐教师更要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学气氛,才能较快地引领学生进入正确的审美途径,获得高品位的审美享受。所以,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是音乐鉴赏教学优化审美功效的重要标志。

2.参与性。对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而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样一种体验的。因此,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参与和体验音乐的过程,高中音乐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尽量把音乐鉴赏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包括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作的活动过程。另外,教师还应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以及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合理地设计音乐活动内容和方式,才能让学生积极愉快地参与进来,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

三、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的审美特点,主要体现在听觉环境与视觉环境两方面,二者的和谐是创造良好音乐教学氛围和情境的外部条件。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清晰、音质纯正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快感,并诱发美感的产生。所以,教师应建议学校配置良好的音响设备。

另外,一个良好的视觉环境对音乐教学也很重要,高中学生对美的渴望非常强烈,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要求。所以高中音乐教室的布置应更优雅、艺术化,座位的安排、设备的摆放也应尽可能富有新意。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聆听美好的音乐,才能使审美过程更加愉悦。

发现美 感受美 积累美 分享美 篇9

――《颐和园》教学实录

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邮政路小学

张蕾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大语文观出发,本堂课教学贯穿“发现美,感受美,积累美,分享美”这一主线,引导学生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来吸收积累语言,从而去运用语言。在引导学生品味感受了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的优美的语言之后,又带出了同一个主题的另一篇课文《五彩池》的学习,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阅读课文,就文中某些词句说出自己的感受,以此来体会五彩池美丽、神奇的特点。这种设计,充分体现了在阅读中欣赏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

1.品读文中的好词好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美景。

3.培养学生美的情趣,激发热爱祖国和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够从文中自主地发现美,感受美,并乐于积累美。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关于颐和园的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摘抄大量的美文佳句。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共三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一篇略读课文《秦兵马俑》,介绍的都是我国的“世界遗产”。《颐和园》这篇课文描述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能把书看懂,但多数学生要从课文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还要教师有方法的去引导。如果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从不同角度欣赏到不同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就会有效的学习游记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颐和园。课文按游览顺序一次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呢?咱们看着图,喊出它们的名字吧!(师点击课件,出示图片)生: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

师:看来你们对颐和园的景色非常熟悉。那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生:颐和园不愧是人间的天堂啊

生:颐和园是个景色怡人,风景优美的大公园!师:你能用上积累的词语真棒!

师:如果用一个字形容颐和园的风光是什么字呢? 生:美!

师:是呀!古今中外凡是到过颐和园的人无不怦然心动,无不叹为观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颐和园尽情地发现美和感受美吧!

二、发现美。

师:请同学们认真的默读全文,看看颐和园什么地方最美?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待会儿谈谈感受。开始读书吧!(学生自由读书,勾画句子)

师:听到你们的琅琅书生,我想你们已经被颐和园的美景所陶醉了吧!下面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同桌同学听听吧!(同桌互相品读美句)

师:是啊,颐和园处处都是美景。下面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来感受你所发现的美吧。

三、感受美

1.长廊

生:我认为这句话最美!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画是相同的。(出示灯片)

师:读了这句话,你认为长廊怎么样呢? 生:我认为长廊很长。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呢?

生:我从七百多米,273间感受到了长廊的长。师:你能读长的感觉么?(生读句子)

师:啊!长廊真不愧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啊!你再往后读读,还能感受到什么呢?

生:我还感受到了长廊的画很多,而且很美。我是从五彩的画,有人物,花草,风景,说“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画是相同的”说明画不光多,而且各有不同。师:你说的真好!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长廊的美么?(生读句子)

师:想不想看看长廊上那五彩的画呢?咱们看着图喊喊它的名字吧!(出示灯片)

生:牡丹亭,麻姑献寿,刘备携民渡江,穆桂英飞索套宗保,龙王借宝。师:长廊上不光有人物画,还有许多的花草,风景画,美不美啊? 生:美!

师:咱们再读读这句话吧!读出你的感受吧!(配乐)2 佛香阁和排云殿

生:我喜欢这句话。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师佛香阁。下面一排排金壁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出示灯片)

师:你很会发现美。读读这句话,你认为佛香阁怎么样呢? 生:我认为佛香阁很高。我从“三层建筑”“耸立半山腰上”感受到的。师:说的真好!你能读出这种感受么?(生读句子)

师:佛香阁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我还认为佛香的造型很美,古色古香。我从“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感受到的。

生:我觉得佛香阁的色彩很美,具有皇家宫殿的豪华气派!我从“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体会到的。

师:你们不光会发现美,还会感受美!真了不起!那排云殿你想谈谈感受么? 生:我认为排云殿具有色彩美和气势美!

生:我从“一排排”体会到宫殿排列很整齐,占地面积很大!师:说的好!咱们来个男女朗读比赛吧!女同学先读!(女同学读句子)

师:女同学读的很好!男同学准备好了么? 男:好了!师:读吧!

(男生读句子)

师:认为男同学读得好鼓掌!(掌声起)认为女同学读得好得鼓掌!(掌声起)师:哈哈,旗鼓相当,不分上下啊!祝贺你们!3 昆明湖

生:我喜欢这句话。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

湖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师:读了这句话,你觉得昆明湖怎么样呢? 生:我觉得昆明湖很静,很绿。

师:体会得很好!你能读出这种感受么?(生读句子)

师:谢谢你的精彩朗读。再往后读读,昆明湖还给你什么感受么?

生:我觉得昆明湖很平。特别是“滑”字用的好。说明湖面很平,很滑,没有一点儿波纹。

生:我还要补充一下。如果换成“划”,就会把湖面划破,就表达不出水平如镜的感觉。

师:老师也很喜欢这句话。我和你们合作读读可以么?

师:此时我们正荡舟在碧波万顷的昆明湖上。昆明湖真静啊!生:静得像一面镜子!师:昆明湖真绿啊!生:绿得像一块碧玉!师:昆明湖真平啊!

生:游船,画舫在湖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4.十七孔桥

生:我喜欢这句话。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狮子,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师:你们觉得十七孔桥和别的石桥有什么不同么?

生:我觉的十七孔桥的桥洞很多,有十七个呢!同时石柱也很多,有上百根之多。不光如此,狮子也很多!

师:体会的很好!据资料记载,一共有508只石狮子呢!想不想看看石狮子呢? 生:想!(播放灯片)

师:狮子不光数量多,而且姿态也不一样。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语? 生:姿态不一!

师:那你们通过网上阅读和课外阅读还积累了哪些词语呢? 生:栩栩如生。生:活灵活现。生:各式各样 师:好。还有么? 生:虎虎生威 生:千姿百态。生:式样不同!

师:好哇!看来你们平时的积累非常丰富啊!了不起!

四、积累美

4.说话练习:如果你想在颐和园留影的话,你想选择颐和园的哪处景点呢?说说照片上的内容。(教师示范说,再指名说)

学习《五彩池》。1.过诵读。渡:游览完了颐和园,咱们再去四川松潘的五彩池吧。

2.初读课文,感受五彩池的色彩美和形状美。

3.自由度全文,划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读一读,谈一谈感受。4.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5.小结:听了你们的朗读,让我们感到了五彩池不在天上,而在人间!

六、分享美。

1.交流在网上和课外积累的美句。2.学生朗读课外美句,并谈感受。

七、总结全文。

谈:我们通过发现美,感受美,积累美和分享美,领略了人工雕琢的皇家园林颐和园的恢宏气势,欣赏了大自然造物主赐给人类的自然风光五彩池的美丽风光,同时,我们还积累了许多美文佳句,真是受益匪浅!希望同学们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尽情领略祖国壮美的山河凤光!

教学评价:

上一篇:行政部门2013年工作计划下一篇:2021深圳大学疫情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