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创新(精选12篇)
激发学生创新 篇1
新时代的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的光荣使命, 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教好书, 还要育好人, 更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观念上、思想上、方法上、品德上跟上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只有与社会和时代同步发展和进步, 才能培养国家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要在工作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观念, 工作中必须要兢兢业业、默默奉献、鞠躬尽瘁, 用自己的才能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一要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小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望高、模仿能力强的非常时期,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征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才能在工作中获得成就, 取得更好的效果。首先在教育中或管理中要以身作则, 处处要为人师表, 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人、做事, 切实当好学生的良师和益友, 当学生有困难或遇到挫折时要主动提供帮助或解决问题, 让学生感到温暖和体贴, 使学生从内心信任你、相信你, 从而使他们喜欢跟你交朋友, 愿意跟你谈心, 跟你说心里话, 从中教师也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态度, 这样更有利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更有利于管理学生。不管教师开展什么样的教育活动, 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班级学生的状况,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要多倾听学生的心声, 要切实做到“以人为本, 以情为主”, 要真正把关心、爱护以及帮助学生的一切落到实处, 要充分理解学生, 要主动接近学生, 多倾听学生的心声, 特别要随时注意和掌握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和波动, 从而有目的、有步骤地设计教学方案和教育目标, 一定要把教育工作抓好、抓实, 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要以教师自身的人格来影响和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创新人格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和修养品质直接会影响学生能否形成健康的创新人格和品质, 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学习伟大人物和先进人物的人格品质, 从中加强自我人格修养, 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品位, 树立良好的人格和形象, 以自己的良好人格去塑造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格。有人说:“教师是春雨、是人格、是渡船, 是蜡烛”, 所以教师要做春雨滋润学生, 催其成才;我们要做渡船, 日夜摆渡, 送人远航;我们要做人梯, 肩托后代, 攀登高峰;我们要做蜡烛, 照亮别人。良好和健康的人格品质就是一面旗帜, 就是一盏航灯, 能给学生带来一种无形而强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这种正面力量能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和良好的人格品质。作为一名教师应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 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 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创新要求,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
三创设育人环境, 激发创新潜能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性, 我在班级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 即班训学生自己定、班级自己管、活动自己搞、先进自己评、教室自己布置、班长轮流当的管理办法, 我在整个管理中只是建议者、协调者, 必要时做调解者和解释者。通过学生自主管理, 班级活动开展得有条有序, 全班学生充满生机和活力, 能积极地遵守班级管理制度, 能为管理好班级主动地献计献策, 这样从中提高了学生的自觉性, 形成了人人爱班级、人人管理班级、人人遵守班规、人人为班级发展和着想的思想意识和良好的人格, 有利于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发展。此外, 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 努力营造平等、和谐、民主、轻松的课堂交流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多提出问题、多质疑书本中的观点以及对教师讲解的看法,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甚至超过教师的能力, 允许学生出差错, 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 但出差错后不能放任不管, 必须引导学生明确错在何处, 便于学生改正,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学习中让他们创新性地展示自我、完善自我, 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出来, 创新性地为社会的发展积累才华和才能。
四利用形象直观的东西来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发展
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特征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抽象思维能力尚不稳定, 需要用形象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经验来支持。坚持形象直观原则, 能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理论知识和技能。教师在进行形象直观教学的基础上, 应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必要、抽象的概括, 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学生只有将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后, 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进而促进形象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为创新潜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 只要教师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措施, 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在能量, 更能提升学生的创新人格,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最终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摘要: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教师要有一定的创新才能, 要用自己的人格和品质来影响学生, 用自己的教学方法来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做法:要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要以教师自身的人格来影响和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创新人格;利用形象直观的东西来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发展;创设育人环境, 激发创新潜能。
关键词:创新潜能,激发,育人环境,创新人格
激发学生创新 篇2
本真是自然存在的,绿色的形态。回归数学课堂教学之本真就是追求原汁原味的数学课堂教学。反朴归真的教学形态更能体现数学的本质,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起源于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巧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提高课堂教育成效。
为此,教师必须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讲分式加减运算时可引入如下随例:
①计算:
对于①可能有学生逐项计算来求结果,对于②学生可能会望而生畏,不愿深入。教师可先告诉结论,让学生产生这么复杂的算式老师是怎样算出来的悬念,然后再引导学生逐项分解写出详细解答。
二、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由于数学教学的最终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实践就是解答、思考、演算习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题海战术”断不可取,以下方法尽可一试。
1、归类选题,举一反三。
例2(1)125×125×125×……×125[100个25]积的尾数是几?
(2)(21×26)×(21×26)×……×(21×26)[100个(21×26)]积的尾数是几?
分析(1)因为个位5乘5,积的个位仍然是5,所以不管多少个125相乘,个位还是5;
(2)每个括号里21乘26积的个位是6,我们只要分析100个6相乘,积的尾数是几就行了。因为个位6乘6,积的个位仍然是6,所以不管多少个(21×26)连乘,积的个位还是6。
当教师处理完例2后,学生仿照例题便能独立迅速地完成以下变式练习:
①,21×21×21×……×21[50个21]积的尾数是几?
②,1.5×1.5×1.5×……×1.5[200个1.5]积的尾数是几?
③,(12×63)×(12×63)×(12×63)×……×(12×63)[1000个(12×63)]积的尾数是几?
归类选题,抓住重点,举一反三是提高数学学习效果的有效举措。
2、引导联想。联想是由感知、想象或思考某些事物而形成的这些事物表象间的联系所引起的其他的表象或思维。巴甫洛夫说过:“一切数学都是各种联想的形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各种联系,展开丰富的联想,即可以促进学习,推动学生探索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又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有人说1米等于1厘米,其理由是:1米=1分米×10 =0.1米×0.1米=0.01米=0.01×1(米)=1(厘米)
对于这个结论,学生当然不会相信。但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前提下向学生指出这个错误的关键在于第二、第三个等号不成立即1分米×10≠0.1米×0.1米≠0.01米。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会发现1个平方单位和1个长度单位中“1”有着本质的不同,即长度单位与平方单位不仅概念不同,而且进率也不相同。通过对比联想,学生会很快掌握平方单位与立方单位的异同。在教学中,经常指导学生运用联想方法,不但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解题能力也得到提高,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激发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就是执果索因的思维方式,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已具有了可逆性,重视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加速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1、逆用概念法则。培养逆向思维的意识概念法则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数学概念的正确理解,对运算法则的熟练应用,仅靠正向思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逆向思维方面的训练来加深理解基础知识。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法则来源于问题或问题本身存在着的互逆关系,这些都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极好素材。
2、注重公式的逆运用。激发逆向思维的兴趣在数学上不少公式是由已知知识逆向思维,通过猜测并验证而得到的,解题中,一些所谓技巧和灵活性也是由此而来的。而学生往往只习惯于从左往右地运用公式,缺乏逆向思维的自觉性和基本功。显然,这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是相当不利的。在教学中注重对公式的逆运用,往往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数学思维的发展是整体进行的,而逆向思维总是与顺向思维交织在一起。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时,也要注意逆向思维的培养,把培养学生逆向思维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紧扣在教学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顺逆运算、顺逆公式、顺逆关系,注意对学生进行顺向思维的训练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核心,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互逆因素,有机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鼓励学生自信 激发创新意识 篇3
关键词:鼓励;自尊;自信;创新
中图分类号:G5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5-0011-02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鼓励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的愿望。他强调说:“请你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一旦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是的,一个人的成长、成功,离不开鼓励,在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中,一个温暖的言行,一束期待的目光,一句激励的评语会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可能会改变一个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能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自激自励,互激互励,不断地去追求成功。
一、鼓励有助于维护学生自尊和培养自信心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任何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完美无缺,何况是孩子,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用不屑一顾的神情去嘲笑学生。
日本某幼儿园的一位老师在介绍本班孩子的美术作品时,举起一幅图画,那上面只有一些规则的横竖道道。这位老师微笑着向大家介绍:“老师数过了,这位小朋友的画中一共用了二十四种颜色,是我们班使用颜色最多的小朋友。我们为他在这一方面先行一步而感到高兴。”的确,这幅画看似一无是处,然而,这位教师却从中发现了孩子的长处。作为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成长的需求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在健康发展中发挥他们的潜能。给成功的学生以鼓励,表明了自己对学生成功的敬佩、赞美和追求;给失败的学生以鼓励,表明了自己对学生失败后的同情、安慰和勉励。教师恰如一名播种者,鼓励就是把自信和希望、善良和宽厚播种在学生的心田里。
教师课上课下的语言都要向学生注入一种“你能行,你一定行”的信息,教师的眼神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充满爱意,时刻面带微笑,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谈话都要充满鼓励和鞭策,一句鼓励的话激发了学生的自信,一个微笑温暖了学生的心灵,一次谈话沟通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教师之言非常重要,向学生注入一种什么信息,就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效果。教师之言会定格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对学生产生持久的影响,在这种长期的“你能行”的氛围中,学生一个个都感到自己真的行,学习成绩逐步提高。好的成绩又给学生带来好的心情和新的动力,一种心理与学习之间的良性循环也就形成了。
美国前总统林肯说过,“关键的一句话有时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往往要比父母高的多,言行举止对学生成长产生的影响往往也要比父母大的多。老师的一次表扬可能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而老师对学生的一次责骂,可能也会让学生从此一蹶不振。所以,在教学中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尤其对那些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不良的学生至关重要。
帮助学生迈出成功的第一步是非常重要的,这一步有时甚至影响着人的一生,记得有一位特级教师这样说过:“不要小看教师一两句鼓励的话,学生的心扉往往是受到教师公正表扬的一刹那开启的。”
班主任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能否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热情地鼓励,对学生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各种需要是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班主任工作中,我就采用多鼓励、及时表扬、正确评价的方法,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不断追求成功。这种情感的激励作用是金钱和物质所不能取代和比拟的,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个人和集体的荣誉感。强化集体的凝聚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也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曾明确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班主任应以真挚的爱、殷切的期待去鼓舞、激励学生,相信学生一定会成功,使学生从中获得信心和力量,情不自禁地投入学习中,从而迸发出智慧和创造的火花。
同一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由于所处的具体环境,受的教育及生活经历不同,他们之间就表现出各自的个性特点,而教师及时、正确的对不同学生进行鼓励,就可使学生摈弃错误,张扬个性。尤其对于自卑感较强的学生,哪怕他们在学习、生活、思想上有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及时发现,给与表扬和鼓励,使他们进步的同时,产生一种成就感,逐步克服自卑,走出“我怎么都不行”的不健康心理误区,树立“我能行”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鼓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看作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尤其强烈。”这种需要,就是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
雪融化后是什么?一位老师的评分标准令学生拍手叫绝,这位老师说,雪融化后是水,我打一百分;雪融化后是春天,我打一百二十分。教师要鼓励和诱导学生异想天开,并让他们尽情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并有成就感,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的综合素质,养成求异和创新的思维习惯。
学生具有了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必然能够逐步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并科学引导学生去讨论、去争论、去发现、去挖掘、去操作、去演示、去识别,对同一问题,从各种不同角度,挖掘出新奇思路,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发展,时刻保持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特征倾向。
“不要站在学生的前面说教,要站在学生的后面鼓掌。”给学生以动力和信心,鼓励学生积极健康地发展自己各方面的潜能,完善自己的人格,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积极向上的青少年。
激发学生创新 篇4
一、营造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努力创造有利条件,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让学生在轻松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一个个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全神贯注, 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例如, 在学习“时分的认识”前,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乌龟在钟面形跑道上不紧不慢地爬了一大格 (1小时) , 小白兔沿着钟面形跑道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 (60分) , 可裁判员却最后判定, 乌龟和兔子跑得一样快。“啊?” (小朋友们都面面相觑) 这个判定可令他们费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多了, 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正当学生们疑惑之际, 教师适时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 小朋友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这下, 学生们个个瞪大了小眼睛, 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短短的40分钟下来, 几乎每个孩子都明白了时与分的关系。无可否认, 正是这样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使得学生对新知识充满无比强烈的学习兴趣, 营造了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
二、重视学生学习过程, 促使学生主动探索
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运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教师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让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 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 决不暗示;要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时间, 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 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做到三个结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相结合;独立操作与小组合作相结合。如在讲解《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中, 可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分橘子的练习。有10个橘子, 平均分给小组中的4位同学, 每人分到几个?还剩几个?如果平均分给小组中的3位同学, 每人又可以分到几个?还剩几个?通过动手动脑操作, 启发学生梳理自己的意见, 并在小组中表达出来, 看一看, 谁说得最准确、哪组说得最完整,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让他们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三、创设情境, 提高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奇心强, 兴趣广泛, 对未知的问题喜欢刨根问底。所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显得非常必要。例如, 二年级《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一课, 既是教学的重点, 也是难点。一上课, 我设计了下面的问题情境:“小军带着3元钱准备到书店买4本数学练习簿。假如你是小军你在买练习簿的时候将思考什么问题?请同学们讨论。”学生积极讨论, 主动探究。接着, 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 各抒己见。有的说要问清每本练习簿多少钱;有的说要算好买4本练习簿一共要付多少钱。学生思维活跃, 我马上给予肯定, 大家说得都有道理!顺着学生的思维, 我接着问:“你最终是怎样买的?”这时学生又纷纷举手发言。我旁敲侧击, 恰当点拨, 很快就计算出结果。这样, 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既揭示了知识的奥秘,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又提高了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合生活实际, 设计一些趣味性练习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趣的练习题是培养学生解题兴趣, 激发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创新性的好方法。如在一次练习中, 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小兰有一些橘子, 送给小明一半, 送给小青一半的一半, 自己还剩下10个, 小兰原来有多少个橘子?”学生思考着, 交流着, 教室里形成了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过了一会儿, 有的学生这样写:10+10+10+10=40 (个) , 有的学生这样写:20+20=40 (个) , 我给予肯定, 并鼓励他们继续思考, 看还有没有其他算法。又有的学生这样写:10×4=40 (个) ……方法很多。我一一给予肯定。这样的练习题, 结合了生活实际, 一题多解, 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 更全面,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激发学生创新 篇5
创新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湖北省竹溪县城关中学 张俊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特殊的心理倾向,它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所学学科感兴趣,就会兴致勃勃,全面深入地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可见,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必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尤其是新编语文教材,既体现了教材的多样化和阶段性,又贴近生活,注重扎实、活泼、有序的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拟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导语是一堂语文课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用简短而精辟的语言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心理情绪,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语。如以名言、诗句、成语、古诗、传说、写作背景等导入。如《背影》一课的教学,我是以疑问式简介写作背景来设计导语的: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回到二十年代的中国。当时,旧中国军阀混乱,民不聊生,朱自清回到贫穷败落的家中,悲伤至极。朱自清的父亲又怎样对待求学归来的儿子呢?本文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情形。()话一落音,大半同学齐刷刷举手要求发言。于是,一堂深入探讨人间父子真情的大讨论在师生之间融洽的展开。学生对学过的文章,尤其是好文章,印象最为深刻,课前如能以此为契合点引入,即复习了前面的知识,又提示了本节课的内容,可谓“一箭双雕”.如,教学冰心的《纸船》一文时,我的导语如下:
点亮一盏盏《小橘灯》,如同闪烁的《繁星》,在明亮的灯光下,我们尽情品读着《春水》,如今,作家冰心《再寄小读者》一篇《纸船》。这样,即对冰心的作品再次复习,又能成功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境,激活兴趣
情景是一堂语文课的教学场景,是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的动人画面。语文课文体裁多样,内容包罗万象,而且有鲜明的想象和丰富的感情。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设计好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就能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点燃其智慧的火花,产生强烈的共鸣。如在《皇帝的新装》一课的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锤炼朗读,再讨论人物各自的心理活动,贯穿全文的思想内容及其课文实际问题,在学生的你一言我一语中得到彻底的解决。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 “触景生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艺术提问,强化兴趣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逆反期,兴趣往往很快就减弱,甚至消失殆尽。艺术提问,是语文教学中强化兴趣的`主要手段。学贵有疑。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练习,是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之一。《最后一课》的教学中,我在深入阅读课文的进程中,有机的穿插讨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和精心设计的问题,并注意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如细读第11段后讨论:1.韩麦尔先生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你觉得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讨论后明确:前一个“最后”表现了他沉痛而悲愤的心情;后一个“最后”提出了希望“用心学习”的原因,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2.海麦尔先生讲话的态度是“又亲和又严肃”,对谁亲和?为什么严肃?讨论后明确:韩麦尔先生对孩子充满了爱,所以态度亲和,但宣布的是一个十分沉痛的重大消息,所以又很“严肃”.指导学生朗读:以沉痛愤慨的语气,柔和而又严肃的读韩麦尔先生的话,把重音放在“最后一次……德语……明天……最后一堂……多多用心”.做到艺术提问,既要深钻教材,找准突破口,又要注意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注意语言的幽默,思维的规律,知识的循序渐进,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讨论、质疑、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
四、及时总结,巩固兴趣
课堂小结是语文教学的最后手段,也是语文课堂拓展延伸、提高升华的画龙点睛之笔,一直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所谓小结,就是从课文的教学目的出发,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再回忆,以达到巩固新课,激发学生提高创新的目的。总结可以就某一点进行,也可以就中心内容、文章主旨、语言特色、写作风格等方面全方位展开。在教学《美丽的西双版纳》一课中,我是这样做小结的:今天我们跟随少数民族作家李舵一起,欣赏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景观,并且了解了傣族人民独特的民俗风情。那么,你还知道其他少数民族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吗?你能不能在今后的作文中,也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构思作文呢?那就让我们去不断地学习,尽情地实践,大胆地创造吧!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胆地去实践创新,又潜移默化指导了学生写作,可谓一举两得。有一点可以肯定,课堂小结既是对本课的艺术巧妙收束,又为下一步语文教学提供了坚实有效的铺垫。
激发学生提问 培养创新能力 篇6
关键词:提问;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现在国际竞争的重点是各国对高科技人才的争夺。而高科技人才,应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敏锐的洞察力、执着的实践精神、较强的创新能力。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具体内容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使他们能够主动学习。而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则是主动学习的开始,是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的重要标志,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开发。
作为地理教师,笔者在激发学生提问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借此抛砖引玉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一、耐心对待学生,使学生愿意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实是相当简单明了,我们千万不能有不悦之色,更不能批评、嘲笑和讽刺。作为教师我们是做到了严格要求学生,给了他一个教训,希望他以后上课能专心一些,可这名学生以后可能再也不会来问了,接下来他的问题会越积越多,学生开始抄作业、不做作业、不懂装懂,于是就进入了学习习惯差的恶性循环。
记得有一次我在讲到东北平原时,给学生讲东北平原的土壤是黑色土,正在这时有一个特别调皮、特别爱闹的许某举起了手,我说:“你有什么问题吗?”他说:“老师,为什么东北平原是黑土地呢?”我心想如果我给学生解释清楚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会完不成,于是,我灵机一动说道:“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还真不知道黑土地是怎样形成的,许某,这个问题留给你,你在课下给大家查查好吗?”这个学生一听,老师不仅表扬了自己还委以重任,连忙点头,高兴地答应了。下一次上课,他在课前就拿出了自己查找的资料让我看,在课上他非常自豪地为大家讲解了东北平原黑土地的形成原因。“许某的讲解让我们了解了黑土地的形成,我们大家都应该谢谢他。”之后,这名学生对地理学科有了浓厚的兴趣,不仅常与我探讨有关地理学科的问题,还经常与我探讨有关人生的话题。所以,教师应耐心地帮助主动请求帮助的学生,千万不要认为地理是副科就随便应付学生。
二、保护独立见解,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课堂上,当教师非常投入地讲解的时候,下面冷不丁地会冒出一个“为什么?”甚至是听到与教师预设得出的结论完全相反的回答,这时教师不能用眼一瞪,自管自地讲下去,最好停顿下来,留时间给学生思考一下,应热情地鼓励学生们畅所欲言,并对其创造性的发现给予诚恳的表扬。当教师对一个学生的独立思维过程进行评价与指导时,受益的是全体学生,即使这名学生是错误的,也要允许他犯错,鼓励他通过与同学、老师交流,逐步领悟正确的结果和答案。这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教学中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保护,人格受到尊重,会发现自己的潜能,增强自信心,唤醒主体,养成勇于创新的好习惯。
三、改进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教师在平时还应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优化教学,激活思维,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引导他们思考,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北美概述时,可安排学生自己读地形图,分组来提出问题,要求不同的组来回答问题。有的学生提问北美西部的山地与东部的山地相比哪一个更年轻?当学生能把这些问题提出来时候,他就成功了一半。作为学习的主体,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体,教师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辅助者,这种经过思索而获得的知识会更牢固、更扎实。笔者认为这种教学可以用在前后知识联系较密切的章节中,而且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师启发、诱导、释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四、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问题
创设教学情境,可采用多种方法。现代多媒体教学是创设情境,营造宽松环境,激发培养求异思维的习惯和能力。必不可少的手段。例如,屏幕上黄沙覆盖,随风波动,村庄一退再退。房屋已经被风吹得不得不用木棍撑着,屋外人们却在大风黄沙中砍着零星的树木。我们的教育主题当然是沙尘暴和植被,学生通过观看,感官受到刺激,他们群情激昂,相互讨论,相互问答,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并深入到“人们应该怎样做?政府部门应该怎样做?”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不集中在一个点上,而是探索多种情况,研究多个为什么。若用事先设计好的问题来问学生,领着学生走,长此以往学生思维容易僵化,容易产生惰性,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五、抛开师道尊严,使学生敢于和教师讨论问题
教师抛开师道尊严,树立了“善解人意,乐于交流”的新形象后,学生就敢于向教师提问了。教师应当时时刻刻让学生感受到在对待教材、教学内容等方面可对教师提出质疑或批判否定,这对培养学生勤奋好学,敢于向权威挑战,勇于探索,追求真理是大大有益的。有的学生提出,假若喜马拉雅山不存在,我國的西藏、新疆会是什么样的环境呢?如果地球自转是自东向西会出现什么现象?阿尔卑斯山若是南北走向会对欧洲西部的气候产生什么影响?……这一个个凝聚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结晶,绝不是单纯输入后的输出,它已有了质的改变。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各种媒体的出现,学生了解新信息、新事物比教师要快得多,教师可与他们互相质疑问难,共同探讨问题,形成教学相长的状态,这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融洽了师生关系。初中学生由于知识不断丰富,学习能力逐步发展,有些问题教师可能一下回答不上来,千万不能敷衍学生,或强词夺理压倒学生。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发展求异思维,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师生合作,进行探究性学习。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7
一、利用教材的创新因素, 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
一个人要想有很好的创新能力, 前提是渴望创新, 也就是要有很强的创新欲望。本人在物理教学中, 常常引导学生纵观物理学发展的道路, 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让学生从力学的发展过程: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伽俐略否定“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牛顿力学的建立→爱因斯坦建立狭义相对论, 体会到这是一个一个的创新;又从电的发展过程:摩擦起电→电磁感应发现→发电机发明→各种各样用电器发明的电时代, 体会到又是一个一个的创新;再从信息传播的发展过程:语言的产生→文字的诞生→印刷术的诞生→电磁波的应用→计算机的应用……所有这些无不浸透科学创新的足迹, 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发展过程中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意识到创新意识是物理学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只有创新才有今天的物理学, 只有创新才有今天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高度文明的社会。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从教材中有机地渗透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相关内容, 触发学生创新的灵感。新世纪, 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 科学竞争和知识经济的挑战, 我们将如何面对?这些问题, 都能促使创新意识和责任感在学生脑海中“萌发”, 并长期渗透到物理的探究活动中。
二、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提供和谐的创新情景
学生不能被强迫, 只能在自觉、主动的条件下进行学习,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心理学研究发现, 个体只有在心理和心态自由的情况下, 思维才能畅通, 被迫参加的学习活动是很难有创新思维发生。也就是说, 主体的发挥是创新意识发展的前提。所以,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营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激励、团结互助, 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超前思维, 向老师挑战, 大胆质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万, 起点是一问。”学生有疑问, 才会进一步思考、探索, 才能有所发现, 有所创新。因此老师在课堂上要多用开放性教学, 创设问题, 引导学生求异质疑, 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即使学生提一些不恰当或奇异古怪的问题, 教师也不要有责怪之意, 要充分信任和尊重学生, 以保护他们质疑的兴趣,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 我在演示奥斯特实验时学生知道了通电导体周围会产生磁场, 即电能生磁。有一个学生就问:“老师既然电流能产生磁场, 那么磁场能不能产生电流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磁能否生电?”“想!”“怎样才能知道呢?”“要做实验才能知道。”“好!我们到物理实验室探究这个问题。”到了实验室后, 启发学生设想, 进一步提出:如果要磁场产生电流需要什么器材?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 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自选实验器材, 再进行探究实验。由于学生都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行实验, 因此他们都非常认真仔细进行观察思考。在探究过程中, 同学们开始时都是将导体静止放入磁场中, 发现没有电流产生。有的同学就问:“老师是不是磁场不能产生电流?”我笑了笑, 但又有同学提出:“可能磁场不够强吧。”于是, 同学们换了强的磁场再作实验, 还是没电流产生。同学们都认为实验不能成功, 纷纷收拾器材准备结束实验时, 这时有一小组同学欢呼雀跃起来———原来当他们把导体在磁场中拿出时, 发现电流表偏转了, 终于发现磁能生电了。他们尝到成功的甜头, 多高兴啊!于是他们又提出许许多多新思路, 新方法。学生又将导体闭合、断开, 在磁场中不动、上下平行磁感线运动, 垂直切割磁感线, 斜向切割磁感线等情况下, 探讨电流大小、方向怎样变化。学生从实验记录中, 分析研究结果, 找出了电磁感应的规律并上升为理论。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每个同学都获得创新的机会, 使学生在同中见异, 平中见奇, 能在别人看来不成问题之处提出问题, 这就是创新意识。
三、实验教学中富有探究性,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重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可靠途径。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传统的实验教学难以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 应去掉条条框框, 改进演示实验, 把主动权让给学生, 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分析和探究, 自己完成实验, 自拟实验报告和数据处理等, 使学生既能学到知识, 又培养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例如, 我在教学用伏安法测电阻时, 让学生用R=U/I基本原理测出电阻后,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我进一步提出:在刚才的实验中, 只给你一个电流表, 没有电压表, 还给你一个已知电阻R0, 你能不能测出待测电阻R?这一问题提出, 同学们兴趣来了, 课堂气氛也一下活跃起来了。他们分组讨论, 自行设计实验, 自选实验器材, 再进行创新实验。各小组在实验过程中都尝试用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案, 有的小组在实验中也经历一个个的失败, 但他们都没有气馁, 总结经验教训再重新设计实验电路。经过同学一番努力, 有一个小组终于成功了, 我及时表扬了他们, 让该小组演示他们设计的实验, 并讲解了实验的原理。在该小组激励下, 其他小组也不甘落后, 又经过一番努力, 又有一个小组, 两个小组……成功了!同学们一共设计了六个不同实验的电路。
在此基础上, 我又进一步提出:只给你一个电压表, 没有电流表, 还给你一个已知电阻R0, 你能不能测出待测电阻R?让学生先比较同上述的测电阻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讨论得出:实验的原理相同R=U/I, 要想测出待测电阻, 必须测出R的两端电压U (电压表可直接测量出来) , 没有电流表怎样才能测出通过R的电流呢?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性和开放性才能, 让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 设计出不同的电路。
通过这些自由度大、自主性强的实验, 学生既能学到许多知识, 又培养了观察能力, 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激发创新欲望,发展学生潜力 篇8
一、更新教育观念, 增强创新意识
1.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 去创新。教学中,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大胆提出疑问, 也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对学生的质疑应采取正确的态度, 做到提倡、鼓励、引导。
2. 创设情境, 鼓励参与。
对于学生具有能动性的个性, 教师应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情景, 适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使学生进行各种尝试。在尝试中, 不受教师讲解的束缚, 努力让学生感悟。例如教学“圆的周长和面积”时, 应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兀R2, 然后向学生提问:“计算圆的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能计算?”大多数学生都会回答必须知道圆的半径才能求出圆的面积, 这时教师要给予肯定。有的学生善于动脑, 提出不同的意见:如果有的题目没有给出半径是多少, 而是给出圆的直径或周长, 要求圆的面积, 应怎样计算?这时可以启发学生, 寻找办法, 通过不同途径寻找答案。这样就教给了学生发展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二、在尊重宽容中, 保护学生的创新冲动
儿童天生好奇, 喜欢发问, 他们都具有对问题敏感的火花, 往往提出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但由于知识经验、思维能力有限, 他们提出的问题可能很幼稚, 或者根本不像个“问题”。这点点火花能否燃成创新的熊熊火焰, 老师的尊重与宽容是至关重要的。如图上画着一群大熊猫, 图意是“大熊猫6只, 小熊猫14只”, 可是有一个学生却“纠正”我:右边那只不是“小熊猫”是另外一种熊猫, 是夜晚才出来活动的, 并说是从妈妈买回来的课外书查阅的, 与我“据理力争”。学生的话引起全班同学的一场大笑, 对此, 我没有给予否定。后来查阅资料, 确实如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保护了学生创新的冲动, 鼓起了学生敢问、敢说、敢争辩、敢为人先的勇气, 使创新的动力得以持续发展。
三、在自主探究中, 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教学不应当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播过程, 也应当是与此有关的人类创新过程的提示、再现, 继而学生有所启迪的过程, 这应是创新教学的精髓所在。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的观点给我们组织这样的教学予以很大的启示。他说, 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 如同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一样, 学生也只有在创新中才能学会创新, 勃发创新的欲望。
1. 尝试“新、奇”的解题思路。
在教学中, 让学生大胆猜, 提供一些预感性想法, 实现对事物的瞬间顿悟,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生从事学习活动时, 大胆地尝试是推动学习的有效手段。学生在尝试中获得的成功, 比教师先入为主传授知识而让学生获得的成功, 要在学生的后继学习和生活中起到更有益的作用, 而且也必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新问题、新事物的求知欲。而这种求知欲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不可少的, 如一题多解训练学生发散思维。
2. 尝试“巧、活”的解题途径。
在教学研究中讲究途径的多样性。“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同归”等都告诉我们解题的方法思路很多。求变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就是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如教学“比较四分之三和五分之四”的大小, 除了用通分的方法外, 还要激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讨论, 互相启发创造性得出多种方法。方法一:形式转换法, 方法二:数行结合法, 方法三:逆向思考法。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练习, 不仅巩固了知识, 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 还发展了能力, 充分发展了自身的主体性, 培养了较好的创新素质。
四、在开放教学中, 给学生创新的自由
创新不是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活动, 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上, 束缚在教材的范围内, 人只有在自由的创新中才能焕发创新的活力和豪情。
1. 开放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智慧感悟, 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活动化、开放性的情境,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实现所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 (进位) ”后, 我让学生口算下面各题:
做完后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问:“发现了什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自主发现了:十位上的数加1, 而个位上的数减1。这时, 有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老师, 我也能很快算出两位数加8或加7的得数。”“如果一个两位数加上8, 十位上是加1, 个位上是减2;如果一个两位数加上7, 十位上是加1, 个位上是减3。”我不马上给予评价, 讨论后, 这个学生的发言引起了同学们的一阵热烈的掌声。
2. 开放习题练习。
开放性的习题能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为学生全方位进行创新提供条件;能更好地启迪思维, 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如学生认识了20以内的数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在2、4、6、9、10五个数中, 哪个数与其它数不同?比一比谁的答案多。又如在四年级学完了数的整除后, 我又设计了这样的题目:在2、4、6、9、10五个数中, 哪个数与众不同?比一比谁的答案多。这时的答案比一年级多了, 数的概念也扩展了。这样能较好地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给学生以创造的自由, 开发学生持续发展的潜能。
3. 开放学习时空。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 新的教育教学观衍生出新的教学策略, 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新的特点。因此除课堂教学外, 教师应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活”的数学。
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9
一、引疑激趣, 诱发创新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爱因斯坦曾说,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 要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善于提出问题。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 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有兴趣地学习, 学习者不仅能全神贯注, 还能积极思考。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气氛中, 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要让学生以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思维活动中, 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 迸发创新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巧设疑问, 以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芦花荡》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老头子过于自信和尊重”。教学课文时提问:“为什么在‘自信和尊重’前面加上‘过于’两个字呢?文章中又是怎样描写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尊重’呢?”这样就形成了悬念, 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兴趣油然而生。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 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 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从扶到放, 引导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 往往急于求得答案, 这是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 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 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 这样只会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 不管不问, 听之任之, 放任自由, 则学生“众鸟乱飞”, “胡思乱想”, 达不到真正的创新, 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如先“扶”着学生探索知识, 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 “放”手让学生摸索, 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 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 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 培养创新精神。我们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维、想象, 敢于质疑、释疑, 提高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 使他们能够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再次发问, 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改写、续写等。当然, 在刚训练时, 教师要做一定的指导, “扶”着学生学习, 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 即可“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在这一过程中, 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解决问题时, 教师才能做适当的点拨。如教学《桃花源记》时, 我们可以先“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再“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 对故事进行续编。这样, 学生定能灵活多样, 富有创新。在改写、续写等训练中, 学生不但初步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了充分的理解, 而且养成了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事实证明, 从“扶”着学生创新, 到“放”手让学生创新,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方式。
三、联系实际, 培养创新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 培养从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 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荔枝蜜》后, 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 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 选择不同的方式观察一种动物,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 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 同样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 只有有了丰富的想象, 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 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联系实际情况, 让学生敢于想象, 敢于创新, 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所有训练都必须与现实联系起来, 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教学《小橘灯》一文后, 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 让学生联系自己周围的人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 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 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实现了学生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四、积极评估, 鼓励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 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得到表现, 得到认可。为了及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估, 相互鉴赏活动成果, 或者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作出评价。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 对促进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创新信心, 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这一声声的赞扬如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 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 还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 学生的创新意识定能得到强化。
作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0
人们一直在研究作文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在作文教学方面, 也有许多方家提出了许多设想、要求、愿望等。但是在现实的作文教学当中, 至今好像还没有一种比较成熟高效的、得到大家公认的作文教学模式或者是作文教学课型。目前, 在作文教学方面, 甚至有不少教师或者直接忽略作文教学, 仅仅满足于一学期写几篇课堂作文、读几篇优秀作文代替作文评讲, 或者直接让学生从阅读中“借鉴”满分作文。在各种各样的作文资料和作文讲义中, 也多是“揭秘满分作文” “满分作文大全” “满分作文秘籍”等面孔。这些资料有的甚至是部分“专家”在一定压力和“提示”下闭门“制造”出来的“满分作文”。就是这样的资料, 被许多教师和学生奉若经典, 整天捧读, 以期从中得到自己的满分作文。这些做法, 无疑使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脱离了作文的真谛, 而去追赶表面的热闹了。我以为, 作文教学, 还是要从源头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要真正激发学生写作的无限热情和蓬勃活力, 使学生真正从内心迸发出写好作文的强烈愿望。果真如此, 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达到了我们的预期。
二、学生作文创新意识解读
所谓激发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就是要使学生相信, 满分作文也是身边的同学写出来的, 自己也能写出满分作文或者高分作文。要写出自己的满分作文, 只跟在别人后面鹦鹉学舌, 是肯定写不出来的, 必须真正掌握一些基本的作文方法, 并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写作过程中。要使学生相信, 凭着自己扎实的作文基本功, 加上不断的学习、揣摩、积累和写作实践, 辅之以自如运用的写作方法以及自己对生活、对生命、对人生等的思考、认识、感悟, 肯定能写出满分作文或高分作文。这种心理预期, 是保证学生写作热情持久并能坚持不懈进行写作实践探索的一种强大精神动力。
当然, 仅有这种意识肯定还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帮助学生学习一些作文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这项工作是要花一定的心思和时间的。否则, 学生初期所激发出来的一点写作热情和创新意识会很快冷淡下去。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意识
1.成功范例引领, 点燃学生写作激情
学生从学习写作开始, 经过多年僵化的写作训练, 最初的写作热情和头脑里的写作材料早就消耗殆尽, 每次写作都成了应付式的完成任务。有的同学读了一些作文书, 写作时也习惯于生搬硬套了。其结果, 竟然在初三学生里出现了很多写作笑话。例如老师关心生活到医院看望, 关心学习深夜冒雪来家补课, 补完课一言不发头也不回地就走了。更有甚者, 有一个同学写父母为了培养自己的勇敢精神, 竟然在夜里关上电灯、穿上白衣装成鬼怪来吓唬自己, 真是荒唐透顶。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本原因是失去了写作热情, 失去了写好作文的自信, 直接原因就是进入初三中考复习冲刺阶段后时间紧张, 几乎没有了阅读时间, 没有了为写作而进行的积淀和感悟。一句话, 就是失去了写作的根本动力——创新意识。所以, 我们可以给学生读一些中高考高分作文, 并对这些考场作文进行亮点分析, 从而点燃学生写作的激情,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创新意识。
2.方法技巧指导, 巩固学生心理预期
“作文是什么?作文是倾吐真情、张扬个性, 作文是与自我‘对话’、与社会‘对话’、与大师‘对话’, 作文是让‘我’血肉丰满地站起来, 是让‘我’的生命之花独特绽放, 是让‘我’的思想之树自由生长……作文是一种生命状态, 是一种生命运动, 更是一种修炼过程。”作文教学, 就是要叫学生老老实实地写作文, 写出自己的作文。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作文创新意识, 就是要从思想认识上让学生养成思考感悟、表达独特见解, 从选材上让学生学会剪裁生活, 别具一格地表现生活, 让学生学习、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写作方法, 让学生加强语言积累, 并在语言表达上努力推陈出新, 显示自己独特的个性。学生有了起初强烈的作文求好愿望, 自然非常强烈地想要掌握自己的“三斧头”, 自然会顺着老师讲的方法去思考琢磨作文之“道”, 甚至还会自己去寻找总结打造作文亮点的“独家窍门”了。
3.分步训练, 及时鼓励, 强化创新意识
学生的作文创新意识被激发起来了, 教师还要注意合理安排作文训练步骤, 由浅入深地训练各种写作方法和技巧, 对整体作文写得好的要表扬, 对整体不算好, 但某个训练点、某一段文字写得不错的同学也要表扬。这样才能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使学生尝到用心写作、创新写作的甜头, 更坚定自己的努力方向, 逐步地张扬自己的写作创新思维。
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地强化学生追求作文成功的愿望, 直接用语言与学生的心灵对话。当然, 教师也要注意适时了解学生的写作心理, 及时调整写作训练计划, 确保学生的写作热情持续高涨。对于个别写作实在有困难或者想调皮偷懒的学生, 我们甚至可以让他不写指定作文, 而写他平时写作文当中遇到的困难和想法, 只要他能达到规定的1000字, 我们就可以告诉他:“你看, 其实你是非常能写的呀!”这样, 他也能克服对写作的畏惧心理。
4.树立典型, 推广经验, 伸手触碰成功
在以中高考成功范例、名家名作引领的同时, 我们也要注意树立学生身边的成功典型, 帮助学生总结自己写作思维创新、方法创新的经验和做法, 尤其是原来作文不好而后来有所进步的学生的例子。这样, 一种追求成功、创造成功的浓烈氛围就形成了, 一种成功就在我们身边、自己伸手就能触碰成功的作文创新心理意识就滋长起来了, 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威廉·詹姆生说:“播下一个行动, 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 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 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所以, 我认为, 我们作文教学的目标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强化学生作文成功的心理预期。我们要在激发学生的作文创新意识上多下工夫, 下大工夫。这个目标实现了, 就等于打开了一个个潘多拉魔盒, 出来的不是妖魔鬼怪, 而是学生颇具个性的思维展示, 是一个个充满灵性的独特表白。让我们在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中播下创新的种子吧! 唯有如此, 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真正事半功倍, 才能真正充满无限活力, 呈现出一派学生乐写、教师乐教的繁荣局面。
参考文献
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从课堂开始 篇11
在现有教育教学模式中,出于社会整体对教育的认识、学校的客观条件、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等因素的影响,在很多学校物理的教学环节中,实验,公认是最薄弱的环节。特别在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实验”基本上是一个名词。很多教师出于考试的需要,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的思想:“做实验不如讲实验”,即使有时也做了实验,但老师在课堂上讲实验的时间往往比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时间还多,基本上学生是在听实验,看实验,最多无非也是根据课本和老师已设计好的步骤“照章办事”,这就大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对实验的兴趣,久而久之则学生的动手能力就变得相当的差,往往有些学生一谈“实验”就色变,根本不能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更谈不上怎样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能力了。
如何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物理思想、科学素养、乃至于创新能力,关键在于转变观念,真正把推进新课程改革落实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全方位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一名具有创新能力、有竞争能力的劳动者。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是摆在中学物理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现我就根据自己积累的一些经验来谈谈我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做法。
1 在物理教学中持之以恒地渗透各种仪器的设计思想和实验原理
中学阶段,实验器材大都比较简单、直观,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器材,把这些实验仪器的设计思想,设计技巧和构思介绍给学生,以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动手设计的能力。通过观察、动手、实验,使学生一目了然,一切尽在不言中,应用起来得心应手、准确、灵活。对常用的物理仪器要熟练使用,这是实验的基础,是实验的工具,熟练地应用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常见的实验仪器有十三种,这十三种仪器是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打点计时器、弹簧称、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对这些常见实验器材的原理一个一个地讲,一个一个地用,不仅会用,而且还能熟练地使用。在这里,建议不管条件如何的学校都要开放实验室,以便于学生自由自在的观察,千万不要怕损坏仪器。
如:对于温度计,让学生观察它的构造、然后讲解它的设计原理:把玻璃泡内部液体温度的变化而出现的热胀冷缩通过很细的玻璃管显示出来,然后让学生自己到处去摆弄,当学生熟练掌握温度计原理后,他们甚至可以设计出各种各样且精度相当高的温度计,笔者就曾经专门开过一堂这样的观摩课:学生利用现有的饮料瓶、吸管和空气等随处可得的日常用品制造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又如:利用液体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压强时,让学生观察压强计,然后让他们随便操作,让他们自己分析压强计的工作原理:通过探头,把液体内部压强的变化通过U型管两端的液面差反应出来,学生根据这些简单的原理甚至设计出简易的听筒。又如天平的使用,笔者也是搬一些托盘天平去让他们自己观察、自己动手,这样通过观察和动手,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天平横梁的调节方法和应用,通过指导,学生又学会了平衡情况可以通过支点的设计和指针的偏转在分度盘上放大出来,这样,学生通过动手可以制造出灵敏度很高的天平。
可见,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器材,可使学生较容易地掌握实验器材的应用方法,通过分析其设计的技巧和设计的构思,可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2 根据教学的需要发动学生自制教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根据课程的需要自制一些教具,并示范教具制作的过程和原理给学生,启发他们的设计欲望,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种好方法。简单的材料再配上一定的物理知识,就能制造出一定的实验器材,对学生很有启发作用。例如:中学物理实验中有一个小实验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一般做法是:把细金属线在铅笔上紧密排绕若干圈,测出这个线圈的总长度,然后把总长度除以匝数即为其直径。学生分组做这个实验时,得出的数据往往不尽相同甚至有些组相差很大,究其原因:①学生在绕线圈时,往往很难做到“紧密排绕”,即使能紧密排绕了,在测线圈长度时,往往线圈变松或套圈,这样就影响了测量线圈长度的准确性。②学生在确认第一圈或最后一圈时,又常常确认不准致使匝数算错,故有以上差异。针对以上情况,我就在课后作业中布置学生想办法对实验进行改造,尽量设计出更准确、更合理的实验器材。结果就有学生自制了一种“测径器”,它能很好地解决以上实验存在的问题,这个设计在后来参加创新发明比赛中获市二等奖。
具体做法是在均匀的圆柱体上自下而上均匀地刻上刻度,在“0”刻度位置钻一个小孔,操作时,把金属丝的一端插入小孔,然后把金丝沿圆柱体紧密排绕,(第一圈刚好从0刻度开始)读出最后一圈在标尺所对的刻度值,再把这个数值除以匝数,这样所得的数值即为金属丝的直径。从上面这个实验的改进可看出它很好地解决了书本中实验的两点不足,大大地提高了测量的准确程度。这样学生既容易地掌握它的测量方法,同时又学到了设计思想,这样就逐渐地培养了他们的设计能力。
3 探索实验创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学习在于应用,教学上可根据教材中提出的一些实际问题,组织和鼓励学生构思各种方案,挖掘他们的探索思想和独创意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如:在光的反射这章里,有选读材料:球面镜。关于凸面镜,教材介绍了汽车的观后镜。当时就有一些学生想到这么一个问题:现在交通工具这么多,路况又这么复杂,能不能把凸镜也应用在骑自行车过程中,提高骑车的安全系数呢?这时我就充分肯定他们的设想,并鼓励他们进行设计活动,经指导最后设计了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帽子:在旅游帽前面加装一面小小的凸镜就可达到这样的效果,既实用又美观。
又如在《声音的发生与传播》这一节教材中,关于声音是怎样发生的,书本是通过演示实验来说明的。具体是:用悬挂的小球去靠近正在发声的音叉,发现小球被弹开,以此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在振动。这个实验往往比较不直观,坐在比较后面的学生看不清楚,原因是小球被弹开的幅度不大。这时,我适时地提出问题:能不能对这个实验进行改进?或有更好的实验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这时学生的设计能力就在这里受到激发,纷纷想出各种方法。就有一名学生通过自己平常玩过的纸盆喇叭的发声现象来直观的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这个实验经指导改进后成了一个演示实验:拿一个“8Ω、2W”的纸盆喇叭,把一些泡沫小颗粒放在纸盆上,用一节干电池给纸盆喇叭试触供电,可明显观察到纸盆喇叭在发声的同时,把泡沫弹起。这个实验有力地说明了:正在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并且同时可看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也可以用较低压低频的交流电供电(如2V),或专门的音频信号输入,效果更明显]
让习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12
在我们周围处处有数学, 时时会碰到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教学是来源于生活, 而又应用于生活中的。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 会使学生的思维因缺乏具体生动的信息的支持而阻塞。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如何认识数学教学有明确的阐述:“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在教学要求中使学生感受创新数学, 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尽量求新、求变, 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不断的知识、习题变形, 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掌握。
通过习题的锻炼, 推陈出新, 从各个角度展现知识点, 并带动学生从多角度查找问题, 更好的领悟数学知识。
一、课堂中推陈出新
目前大多是习题都是计算题, 应用题等客观题, 不仅题目枯燥, 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而且这样的题型很难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 在平时的练习中, 教师应多加强题型的变换, 添加一些主观题, 以及一些提供创新思维的改错题、评价题等类似主观题, 以加强学生的独立思维,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1.阅读下列题目的解题过程:
已知a、b、c为△ABC的三边, 且满足:a2c2-b2c2=a4-b4。试判断△ABC的形状。
解:∵a2c2-b2c2=a4-b4 (1)
∴c2 (a2-b2) = (a2+b2) (a2-b2) (2)
∴c2=a2+b2 (3)
∴△ABC为直角三角形 (4)
问: (1) 上述解题过程, 从哪一步开始出现错误?请写出该步骤的代号__。
(2) 错误的原因为____。
(3) 本题正确的结论是____。
解答: (1) 本题从 (3) 开始出现错误。
(2) 使 (2) 式成立的条件有两个:c2=a2+b2和a2=b2, 前者得出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学, 后者得出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3) 正确结论是直接三角形或者等腰三角形。
这样的题型, 由于给出了类似的解题步骤, 容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灵感, 通过等式左右两边拆分, 查找相同部分与不同部分, 进行找出等式两边的关系, 得出揭露。
然而, 思考题目中的错误做法, 也容易使学生对自己平时的解题习惯产生一定的反思。对于a2=b2中a, b为0这个隐含的条件, 很多学生都会忽略。学生应该记住此类容易犯错的条件, 从各个方面多角度分析问题。
通过此类问题, 不仅让学生学习了分解等式的学习方法, 还特意留意了一些容易犯错的隐含条件, 对于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思维的培养。
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力求多解
教师在平时的练习中, 应提供一些多种解法的练习题, 让学生从多角度, 深层次的审视问题, 不断思考, 更加全面的给出答案。不同的解法解题, 相当于利用了不同的知识点, 这样练习一道习题的效果等于练习了多道题目, 既省时省力, 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解答: (方法一) 由题意变形得:
两边平方并运用基本不等式得:5b2= (5a) 2+c2+10ac≥10ac+10ac=20ac
即:b2≥4ac
(方法二) 由题意变形得:
观察此式得:是关于方程ax2-bx+c=0 (a≠0) 的一个根,
于是:Δ= (-b) 2-4ac≥0, 所以b2≥4ac。
这道题目第一种方法练习了基本不等式的知识。由于问题中存在b2, 而题干中各个变量均没有达到平方的量级, 所以自然想到等式两边分别平方。平方变形后, 将b2单独放到等式一边, 对另一边进行数学变化, 利用基本不等式的化简计算出答案。
再如在解几何题时, 根据课本习题, 可故意隐去一些结论, 让学生去解答、猜想、证明, 迎合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的欲望, 给他们创设一种“探索”的感受意境;使其在解题中感到乐趣无穷。类似上题, 可以从结论中发现所学知识点, 进而运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三、贴近生活, 发现真知
在习题中揭示出知识的应用价值,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他们周围世界的力量, 真切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 学用结合,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
例3.实际应用题
在一个笼子里, 有一些鸡和兔子, 有一个人只数出了鸡和兔子的头共有36个, 腿恰好有l10只, 可是他还是计算不出到底有多少只兔子, 多少只鸡?请各小组帮忙计算一下鸡和兔子各是多少只?
(方法一) 分析:参考题目中共有两个变化因素, 鸡和兔子的个数, 所以可以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的形式来解决此类问题。
解答:设鸡的数量为x只, 兔子的数量为y只, 由已知条件得:
x+y=36
2x+4y=110解此方程组可得:x=17
y=19
则共有17只鸡, 19只兔子。
(方法二) 分析:根据自然常识可知, 题目中一个不同点是鸡和兔子腿的个数存在差异, 根据这个差异, 结合动物的总数和腿的数量, 可以计算得到鸡和兔子的数量。
解答:假设36只动物全是鸡, 每只鸡有2条腿, 所以, 动物共有72条腿, 题目中已知动物共有110条腿。则腿的差别有38条 (110-72=38) 。此时是假设动物全是鸡, 而实际, 每只兔子比鸡多两条腿, 则差异的腿的条数, 应该就是兔子比作鸡造成的。对于每只兔子, 差异的腿的个数为2, 则可推算, 兔子的个数为19只 (38÷2=19) , 鸡的个数为17只。
由此题可以总结得出, 遇到应用型的题目, 特别是其中变量较多时, 可以找出题目中变化的量, 进而分析变量之间的联系。另外, 不要忽略题目中隐含的自然规律。
总之, 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数学学科特点, 根据教学内容, 紧扣教学目标, 设计好习题, 加强设计“精品”习题的意识, 以少胜多, 以质为上。
在知识和难易程度适宜的基础上设计习题务必求新、求活、求近, 让习题练习不断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直接发源地、激发器。
在数学教学中提出创新数学题目中的数学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 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 切实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 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摘要: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最实在的内动力, 是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应尽量求新、求变, 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创新】推荐阅读:
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10-29
回归课堂本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09-24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地理教学反思08-03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11-14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10-21
激发学生思维论文07-13
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06-0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08-03
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08-07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