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地理教学反思

2024-08-03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地理教学反思(共11篇)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地理教学反思 篇1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地理教学反思

(一)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像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弛骋想像,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例如经常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等语气赞扬学生的新观点。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

(二)要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到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使学生在在将来的地理学领域中有所创新,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浓厚兴趣。为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说明学习地理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还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内容的兴趣。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如:创设情景、巧妙设疑、艺术语言、课前讲地理、演讲辩论、增举时事、联系热点等。

(三)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动机支配下进行的。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创新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创新也是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21世纪的人才标准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需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和为美好的人生去创造。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地理教学反思 篇2

一、利用教材的创新因素, 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

一个人要想有很好的创新能力, 前提是渴望创新, 也就是要有很强的创新欲望。本人在物理教学中, 常常引导学生纵观物理学发展的道路, 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让学生从力学的发展过程: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伽俐略否定“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牛顿力学的建立→爱因斯坦建立狭义相对论, 体会到这是一个一个的创新;又从电的发展过程:摩擦起电→电磁感应发现→发电机发明→各种各样用电器发明的电时代, 体会到又是一个一个的创新;再从信息传播的发展过程:语言的产生→文字的诞生→印刷术的诞生→电磁波的应用→计算机的应用……所有这些无不浸透科学创新的足迹, 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发展过程中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意识到创新意识是物理学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只有创新才有今天的物理学, 只有创新才有今天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高度文明的社会。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从教材中有机地渗透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相关内容, 触发学生创新的灵感。新世纪, 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 科学竞争和知识经济的挑战, 我们将如何面对?这些问题, 都能促使创新意识和责任感在学生脑海中“萌发”, 并长期渗透到物理的探究活动中。

二、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提供和谐的创新情景

学生不能被强迫, 只能在自觉、主动的条件下进行学习,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心理学研究发现, 个体只有在心理和心态自由的情况下, 思维才能畅通, 被迫参加的学习活动是很难有创新思维发生。也就是说, 主体的发挥是创新意识发展的前提。所以,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营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激励、团结互助, 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超前思维, 向老师挑战, 大胆质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万, 起点是一问。”学生有疑问, 才会进一步思考、探索, 才能有所发现, 有所创新。因此老师在课堂上要多用开放性教学, 创设问题, 引导学生求异质疑, 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即使学生提一些不恰当或奇异古怪的问题, 教师也不要有责怪之意, 要充分信任和尊重学生, 以保护他们质疑的兴趣,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 我在演示奥斯特实验时学生知道了通电导体周围会产生磁场, 即电能生磁。有一个学生就问:“老师既然电流能产生磁场, 那么磁场能不能产生电流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磁能否生电?”“想!”“怎样才能知道呢?”“要做实验才能知道。”“好!我们到物理实验室探究这个问题。”到了实验室后, 启发学生设想, 进一步提出:如果要磁场产生电流需要什么器材?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 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自选实验器材, 再进行探究实验。由于学生都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行实验, 因此他们都非常认真仔细进行观察思考。在探究过程中, 同学们开始时都是将导体静止放入磁场中, 发现没有电流产生。有的同学就问:“老师是不是磁场不能产生电流?”我笑了笑, 但又有同学提出:“可能磁场不够强吧。”于是, 同学们换了强的磁场再作实验, 还是没电流产生。同学们都认为实验不能成功, 纷纷收拾器材准备结束实验时, 这时有一小组同学欢呼雀跃起来———原来当他们把导体在磁场中拿出时, 发现电流表偏转了, 终于发现磁能生电了。他们尝到成功的甜头, 多高兴啊!于是他们又提出许许多多新思路, 新方法。学生又将导体闭合、断开, 在磁场中不动、上下平行磁感线运动, 垂直切割磁感线, 斜向切割磁感线等情况下, 探讨电流大小、方向怎样变化。学生从实验记录中, 分析研究结果, 找出了电磁感应的规律并上升为理论。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每个同学都获得创新的机会, 使学生在同中见异, 平中见奇, 能在别人看来不成问题之处提出问题, 这就是创新意识。

三、实验教学中富有探究性,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重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可靠途径。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传统的实验教学难以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 应去掉条条框框, 改进演示实验, 把主动权让给学生, 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分析和探究, 自己完成实验, 自拟实验报告和数据处理等, 使学生既能学到知识, 又培养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例如, 我在教学用伏安法测电阻时, 让学生用R=U/I基本原理测出电阻后,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我进一步提出:在刚才的实验中, 只给你一个电流表, 没有电压表, 还给你一个已知电阻R0, 你能不能测出待测电阻R?这一问题提出, 同学们兴趣来了, 课堂气氛也一下活跃起来了。他们分组讨论, 自行设计实验, 自选实验器材, 再进行创新实验。各小组在实验过程中都尝试用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案, 有的小组在实验中也经历一个个的失败, 但他们都没有气馁, 总结经验教训再重新设计实验电路。经过同学一番努力, 有一个小组终于成功了, 我及时表扬了他们, 让该小组演示他们设计的实验, 并讲解了实验的原理。在该小组激励下, 其他小组也不甘落后, 又经过一番努力, 又有一个小组, 两个小组……成功了!同学们一共设计了六个不同实验的电路。

在此基础上, 我又进一步提出:只给你一个电压表, 没有电流表, 还给你一个已知电阻R0, 你能不能测出待测电阻R?让学生先比较同上述的测电阻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讨论得出:实验的原理相同R=U/I, 要想测出待测电阻, 必须测出R的两端电压U (电压表可直接测量出来) , 没有电流表怎样才能测出通过R的电流呢?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性和开放性才能, 让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 设计出不同的电路。

通过这些自由度大、自主性强的实验, 学生既能学到许多知识, 又培养了观察能力, 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地理教学反思 篇3

培养创新精神,已成为当前教育界和理论界的共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作为教育既要继承前人留下的丰富人文、科学遗产,更重要的是发展和创新前人所想不到、做不到的事情。显然,培养下一代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全社会,尤其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出一大批勇于创新的学生,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教师本身必须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打破常规,不断创新,不断提高。

一、创设质疑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而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只有抓住了这一点,才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根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发现真理。”任何科学发明与创造往往都是从质疑开始的。从释疑入手,从无疑到有疑,再从解疑到创新。然而,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质疑这个能开发创新能力的教学技巧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其原因:一是老师不善于提问,即使提问,也只是停留要“对不对”、“是不是”等无效问答上。没有技巧,没有深度,根本不能真正激发学生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了;二是学生不愿提问,没有质疑,没有“挑战”,只有被动的接受,被动地作答。可见,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也就是说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因此,从质疑开始,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无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教会学生质疑问难。

1.营造质疑环境

在物理教学中进行质疑,首先要营造适宜于质疑的重要条件的环境。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废除旧的教学模式,创建“多维互动”、民主和谐和课堂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将学习过程变为学生积极参与的构建知识过程。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爱因斯埋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挑战,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新问题,发表新见解。即让学生敢说,哪怕是说得不对;让学生敢想,哪怕是异想天开。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思维情景,巧妙设计疑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教学,让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产生各种猜想和疑问。

3.学会质疑方法

质疑要寻求不同的方法,要在难点处质疑;在困惑处质疑;在易错处质疑;在关键处质疑;在方法、策略上质疑;达到在无疑处生疑,在有疑处释疑的目的。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为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设置疑问,训练发散思给。

总之,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只要我们以饱满的创造热情去积极探索、思考和想象,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就会时时充满活力,我们的创造实践就会硕果累累。

二、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而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物理学家为了探究物理世界的奥秘,曾运用科学实验,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的规律。为此,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放开双手、大胆实验、勇于实践、不怕失败,教师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足够的实验机会。物理教材则是物理教学的凭借和载体,充分挖掘教材的创造因素,并把它们和物理教学的内容、教学途径和方法进行整合,探索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这不仅优化了物理的课堂教学,也推动了物理素质教育的开展。例如在学习“液体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后,引导学生讨论探索几个问题:(1)气压降低则沸点越低,那么在真空中水的沸点可以是多少呢?讨论结果为:真空中气压为0,水的沸点可以低到任何温度(直至宇宙中的绝对零度);(2)月球上没有空气能有水吗?讨论结果:凡是没有空气的星球上,就一定不可能存在着水。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使他们为自己的探索成果而感到自豪。

1.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必须优化教学环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一种能激起学生的思考的条件和氛围,使学生在客观情境中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激发其相应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倾向。刺激积极思考、培养其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从每一堂课入手,精心组织,更新课堂管理、课堂结构,使课堂完全“开放”。比如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放手让学生做实验,自主讨论,归纳结论,将学生一步一步引向“疑问→设想→探索→创新”的思维王国

2.加强物理基本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

创新能力的形成有赖于浓厚的知识为基础。因此,教学中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严格按照大纲要求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牢固地掌握物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把双基教学放在中心位置。通过“知识载体”使学生的悟性得以开发,潜能得到挖掘。

3.加强设计训练,激发独立思考

实践表明,指导学生进行设计性实验训练是调动学生动手和动脑积极性的一项有效措施,要力求使学生感到设计性实验有探索价值和有设计的必要,并能引起兴趣,能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实验设计应该注意联系教学实践,要从学生及实验的具体情况出发,通过启发引导,注意控制实验难度,降低思维分散,逐步提高设计水平,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标。

总之,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传授的知识,更要重视学习方法,尤其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核心,现代基础教育才有蓬勃的生机,才能真正提高质量,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富有竞争力的优秀后备人才。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地理教学反思 篇4

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探索精神的需要。作为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爱学数学、乐学数学为根本追求,所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如何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认为,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独立思考的一个好方法,它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教学“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利用课件创设小猴子吃桃子的情境,然后提问,现在盘子里一共有几个桃子?从而引出0和3相乘的式子。这样生动有趣的引入,学生顿时兴趣盎然,很快投入到学习当中。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学习情境,也会引起学生的极大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如在教学“元、角、分的笔算乘法”时,如果只是讲解怎样列出竖式计算,再做练习,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分组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售货、付款的游戏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元、角、分的笔算乘法。

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的确,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有了疑惑,才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启发学生不断提问,不断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善问、会问,在疑问中去探索、去发现。如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时,先让学生说出一些0除以一个数的例子,有的说0÷2=0、有的说0÷5=0„„这时,有个学生说0÷0=0,马上又有学生站起来质疑“你说得不对,0÷0也可以等于1,因为,根据商×除数=被除数,0和1相乘也得0。”“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我趁机让学生围绕0÷0=?这道题展开讨论,最后,同学们发现,当0作除数时,0除以0找不到一个确定的答案。因此,最后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树立了学生想获得更多知识的决心,使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巧于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培养他们主动去探索新的知识。要做到“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主动探索解决的问题,决不能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提示;凡是需要学生合作学习的,就大胆放给学生。”因此,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我没有按例题提供的解题方法讲解,而是利用学生手中的数学课本,让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知道课本封面的周长?经过讨论,结果学生得出了多种解法,在肯定学生的每一种解法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比较哪一种方法最好。这样,就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较多的空间,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地理教学反思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创新意识 创造能力

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首看其科技发展的快慢,而科技的发展取决于是否拥有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呼唤创新和创造型人才,呼唤基础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要求学校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人,为此,语文教学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已成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发人深思,究其原因主要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其语言内容充实最快,应用要求也最广,教学中若只停留在经验、知识的传授上,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将远离现实,与生活脱节。因此,现代的语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对事物大胆质疑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创造性运用的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顿悟和创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聪明?”“谁最棒?”“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老师问倒了„„”,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如:我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通过插图,我作了这样的处理,首先提问:①谁在十里长街送总理?②你认为课题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③插图是怎样描绘人们在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等等,通过我的启发,学生都能认真仔细

地观察。

二、营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的老师上课,常常一脸的严肃态度,要不要就斥训学生,这样的教学方法弄得教室死气沉沉,学生很少发言;而有的老师上课,常常面带微笑,用商量和启发的口吻来引导学生发言,使得教室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发言踊跃积极。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那种专制的“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方法压抑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遏制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发展;而那种启发、诱导、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却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动脑动嘴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学习活跃和学习创新的发展。可见,和谐、活泼、民主的教学气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所以,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如教学《争画》一课时,我则站在与作者平等的地位上,与学生共读、共讲、共议,只有他们有困难时,适当地进行点拨和指导,让他们在我身上获取平等主动参与意识。

三、更新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

心理学研究认为:“创造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自发的释放过程,适宜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条件是要实现和保障学生的心理环境。”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这样的大事。”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已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心理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教师无形中也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事实,往往还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也就习惯了当消极的听众,这就更不利于其创新思维的产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更新观念,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敢于提问,不怕犯错,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热烈讨论、民主宽松的良好的课堂环境。首先,学生应该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创新的基础是理解。教学中最大的弊病是“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当学生在思考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提供答案,要有意给他们造成暂时的失败感和短时焦虑,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会促使其注意力更集中,思维也更加活跃,这将激励其运用内在的潜能去自主探索、自主解决。因此,作为教师,我会这样对学生说:“把握时机,努力尝试,标新立异也会让人感觉不错,相信自己,你会成功的!”如在教学老舍《养花》时,先让学生读几次题目,再问学生:你们读了题目会提些什么问题?这时学生就活跃起来,一个学生:谁养花?为什么要养花?另一个:他养什么花?怎样养花?养花有什么用?是拿去买吗?„„这时老师就接着说:“你们认真读课文就知道啦!”这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涨起来。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发散。他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提出问题,不知不觉中就学懂了课文,教师就不用费太多的口舌,学生创新

思维的培养也得到了提高。

四、优化知识,丰富创新思维背景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一般来说,创新是在旧知基础上的创新。因此,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因此,优化知识积累,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我们应该让学生首先把课本的知识学扎实,但决不可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还必须延伸到课本之外;不能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多种联系。教师应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领域,例如天文的、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等等,为创新和创造思维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可通过以下手段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如:

1、开设阅览信息课。每周一次让学生进阅览室进行自由阅读或专题阅读,要求做好读书卡片,写好读书笔记。

2、开展信息交流活动。让学生课余时间看书报、听广播,收集信息,并利用课前5分钟轮流发言,进行信息交流。

3、开辟班级剪报栏。重点剪贴报纸的社论、短评,各方面的重大成就,先进人物的事迹,优秀时文,热点话题等。

4、开展课外阅读竞赛。要求摘抄优美文段、名言警句、名人轶事、生活知识、科学信息等,写好读后评或读后感,以量多质优为胜。通过这种种手段,优化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其信息的获取、筛选、评价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五、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也就没有人类的进步。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曾这样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想象,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心理学研究却表明,一般人只使用了大脑想象区的十分之五。儿童少年身上蕴藏着丰富的想象力。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想象的潜力,无论多么荒唐的设想,多么奇异的考虑,都要热情保护,使他们的想象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更加绚丽,更加美妙多姿。

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后,可设疑延伸想象:“如果乌鸦再找到一片肉,狐狸又想得到这片肉,情况会怎样?”同学们思维活跃,纷纷争着发言。有的说:“狐狸故伎重演,加倍奉承乌鸦,乌鸦接受上一次教训,不再理睬,狐狸只好夹着尾巴灰溜溜地爬进洞里去了。”有的说:“狐狸先说好话,乌鸦毫不理睬,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随即破口大骂起来,诬陷乌鸦偷人家的东西,迫害小麻雀,造小白兔的谣言„„”这时乌鸦沉不住了,立即还击:“你这是胡说!”刚一张口,肉片就掉到狐狸的嘴里„„这位同学的想法多富有创意,他冲破了定势思维的束缚,迈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点燃了创新意识的火花。于是教师紧接着设疑:“狐狸第二次得到那片肉,乌鸦又一次上当,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呢?”学生发言十分热烈。有的认为狐狸实在太狡猾,防不胜防;有的认为乌鸦太老实,不能识破奸

计。其中有一个同学说得更准确,也更深入:“这说明我们即不能爱听奉承话,也不能经不住造谣陷害,受不得一点委屈,遇事要冷静分析,排除各种干扰。”象这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知识理解的更透彻,思想和思维都得到升华。教师创设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立活动和实践创造的天地。

六、标新立异,树立创新榜样

教师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在教学中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地理教学反思 篇6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必须做到:鼓励学生学会质疑,鼓励学生开拓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拓宽知识面,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学会质疑 开拓思路 思维能力 知识积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中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必须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而创新精神需要我们从小培养,才能成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创新的基础是教育,教育要创新,就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实现语文现代化教学的迫切需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下面就谈谈几点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教师要勇于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

在新课标理念下,我们发觉我们学生的能力与新课标要求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由于应试教育的主宰,我们的语文教学,容不得学生的任何自由和创新。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勇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在教学中以创新教育思想为指导,才能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性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创新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鼓励学生学会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来自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才能有创新。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引导他们对求知事物大胆质疑,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在讲读“五壮士英勇跳崖”这部分内容时,学生通过精读不禁发问:五壮士既然已经完成了任务,为什么还要跳崖?针对这一疑问,教师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1)战士们的任务是什么?(2)战士们完成任务后的心情怎样?(3)这时战士们的处境怎么样?在这个处境中战士们是怎么想的?通过启发,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意义,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在引导学生阅读《美丽的公鸡》时,有的同学好奇地提出:文中明明写的是一只骄傲的自大的公鸡,为什么不能用《骄傲的公鸡》作题目。教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鼓励学生再联系文章,找找有关公鸡表现的句子。最后学生在读读、议议、找找中领悟到:公鸡后来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再骄傲,在不断的质疑中,学生们创造出了新的认识:没有心灵美,就不是真正的美丽。这样对学生进行的适时引导,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在无形中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

三、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新性的认识功能。”语文学科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要充分利用语

文的这一特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狼和小羊》一文中,课文结局是这样的:说完,狼向小羊扑去。教师可引导学生想问题:小羊究竟有没有被狼吃掉呢?如果说吃掉,不可否认这种想法是合乎情理的,再有如果有的学生说狼用力向小羊扑去时,小羊闪开,狼掉到河里,被水淹死了;还有如果有学生说忽然走来一个猎人,一枪把狼打死了,也有学生说狼听见狗的声音,来不及吃小羊,便飞也似地逃命去了。每一种推测想象都是符合逻辑的,我们都应予以肯定和表扬。又如在《月光曲》一文中,有这样的话: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贝多芬没有回答。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通过引导,学生兴致高涨,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1)贝多芬默认;(2)贝多芬谦虚;

(3)贝多芬怕太多人知道,人人要求弹奏;(4)贝多芬弹曲时进入意境,没有听见盲姑娘的问话。多么鲜活的想象!这样在挖掘学生想象力的同时,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习惯运用某种思维方式,往往会产生定势心理。只有打破常规,才能促进思维的发展,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句子:我妈妈病了,爸爸起床煮早餐。让学生把句中的妈妈、爸爸换成其他长辈,变成另外的句子。接着让学生把句中的“我”去掉,句式不变,又可以变成怎样的句子。

(二)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如《田忌赛马》第一次为什么会输?第二次为什么会赢?你有没有方法让齐威王再次赢?通过学生积极思考,可以很容易解决以上问题,这样就打破了赛马必须马比别人好

才能赢的常规。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多留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文开思路,不循规蹈矩,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拓宽知识面,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语文的学习,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因此,丰富知识的积累,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我们不仅要把课本的知识学扎实,还必须延伸到课本之外;也不能只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还要注意与其它学科的多种联系。为创新思维构建更广阔的知识领域,可通过以下手段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如:

1、多阅读课外书。每周利用一节课让学生自由阅读或专题阅读,写好读书笔记。

2、开展信息交流活动。充分利用好课前5分钟,让学生把课外看到的知识进行交流,既增加了知识,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3、开辟班级剪报栏。让学生收集一些重大新闻,先进事迹,优秀文章,热点话题等进行展示学习。

4、开展课外阅读竞赛。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提高了学生对信息的获取、评价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教学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是一朝一夕,只有教师独创性的教,才有学生独特性的学,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课程教育研究》2012年第8期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地理教学反思 篇7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 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 即复习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即使在学习环节中注重了“预习”, 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 为了更好、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 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 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 以致于丧失了创造力。上课基本采用满堂灌的方法, 不管学生听不听得懂, 反正讲了, 学生就该仔细听, 就应该会, 课上作笔记, 课后大量作业做巩固。但是, 事实上有些学生根本听不懂, 不知道教师讲了些什么, 课下只能抄作业, 结果学生疲劳厌学, 教师疲劳厌教。长此以往, 学生一旦习惯了这种被动的学习, 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渐渐丧失。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以“讲”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早已经过时的, 从学生的潜能开发、思维拓展、身心发展、自主健全的角度来看, 是非常不利的。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 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社会的进步对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也为教学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为学习提供新的学习方式。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数学教学, 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提高了教学效率,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般来说, 高中学生要探究出某个数学问题或者定理, 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而这绝不是能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就得到解决, 高中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方法, 任何脱离知识基础的探究都是盲目的。应该承认, 讲授式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但是, 它不能和“填鸭式”教学简单地划上等号。

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同学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 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 进入高中阶段, 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高中数学学习是中学阶段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 不少学生升入高中后, 能否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是摆在高中新生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除了学习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因素等外部因素外, 同学们还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和改进学法。

面对众多初中学习的成功者沦为高中学习的失败者, 我对他们的学习状态进行了研究, 调查表明, 造成成绩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的兴趣。要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学生愿意主动的学习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自此变得更加的重要。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 从教学心理学角度上讲, 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 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 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 并进行探索创造,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 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 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 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 学习不主动。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 还像初中那样, 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跟随老师惯性运转, 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 坐等上课, 课前没有预习, 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 上课忙于记笔记, 没听到“门道”。 (2) 学法不得当。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剖析概念的内涵, 分析重点难点, 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 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 笔记记了一大本, 问题也有一大堆, 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 只是赶做作业, 乱套题型, 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 机械模仿, 死记硬背。

3、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 不断追求新知, 独立思考, 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 进行探索和研究。而现在的大部分学生都缺乏创新意识, 照搬教科书和老师的方法学习, 致使学习呆板, 乏味。

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 激发学生潜能。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教授曾指出, 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在于, 中国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有待于加强;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 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地理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医学;美术教学;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955

医学美容专业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中尚属新兴学科,是医学与美学紧密结合的学科,它关乎着患者的自尊、自信、幸福指数、甚至是一生的命运。因此,在日益强调生存尊严的当下,美术教育在该专业中倍受重视。如何培养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提升其审美素养和造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和精神,使未来的医学美容工作者,既能恰到好处地美化患者,又不失患者独特的个性特征。为此,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优化教学内容,在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发散的能力

素描是美术教学的基础课程,也是医学美容美术教学的重点课程。但一般的素描教学不容易体现创造思维的培养,因为通常的素描训练,主要依托石膏几何体、静物、石膏像等雕塑作品和人物写生等教学载体,通过教师示范、学生临摹、写生等直接或间接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快速达到具有某种程度、较规范的绘画水平。这种偏重于素描技巧的训练,虽然培养了学生一定的造型能力,但对于将来要独立进行美容造型设计的医学美容师来讲,其结果很有可能使未来社会出现“千人一面”的可怕现象。因此,在训练学生造型能力的同时要重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1、在教学中穿插命题素描

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素描工具材料有创意地画命题素描,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材质美感和以材质表现美的能力。英国美学家鲍山葵说过:“一个伟大的画家在实际使用自己的画笔时,会有一种和运笔的快乐打成一片的意义感和合适感。”让学生拥有这种“我手写我心”的快乐感,首先得让他们熟练掌握不同材质与不同工具的美感特性,这样才能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快速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表达内心对美的理解。课前,让学生寻找身边有意思的素描材料,不同质感、不同厚度、不同肌理效果的纸张或其它可以被描绘的材料;各种性能不同的描绘工具等。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充分探讨、发现不同材质的美,确信学生熟悉并理解后再给出表现素描的命题,让学生有效地利用材质的不同特色,尽情的想象、体验,创造出最富有生命力的作品。开始时学生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因为他们总觉得自己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某个物象,会依照老师或其他同学的作品完成自己的创作,此时教师不要批评,应及时进行激励,根据学生的创作风格因材施教,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作品,使学生逐步拥有自信。教师的引导随着训练慢慢深入,学生也将会渐入佳境,他们会主动尝试练习,作业效果渐渐呈现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

2、鼓励学生以结构素描造型

医学美容提倡的造型思维方式是以理性的逻辑思维为基础,形象思维往往要被统摄在逻辑思维之中。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感性认知训练的同时,要特别强调思维的推理性和逻辑性。通过对物象内部结构以及各种结构之间的联系作出理性地分析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形体、比例、空间的深刻感受和表达能力,提高逻辑分析能力。要求用线性语言描绘,以短期作业为主,循序渐进地从简单规则的几何体到静物的写生和默写,再到对几何体自由逻辑分析,创造形体。其中特别重视逻辑性结构素描的训练,比如:根据结构逻辑关系作同一个几何体在各种位置上的结构默写训练;根据逻辑推理作形体的理性切割训练等等。这种符合医学美容造型需要的思维方式及造型训练,不仅是学生提高造型能力的保障,也使学生的形体空间感受能力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既使学生的素描造型更严谨、规范,又使其思维的发散培养更具科学与合理性。

3、利用抽象素描的创新优势

抽象素描是改变学生观察、思维方式所需的训练手段之一,主要是通过平面、立体、空间等抽象方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意识、构图能力、画面空间感觉和想象力,构建他们头脑中创意的源泉。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将一些熟悉的客观形象进行主观再造,经过嫁接组合,使物象脱离原有的形象性质,演化创造出完全不同的新形象。利用这些新形象通过分析、联想再进行设计,如同图案作业中的渐变表现手法,不断让学生变换角度进行思考、尝试与探索,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不断地从熟悉的事物中抽象出富有创意的新形象,培养发散思维。

二、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提升学生的创新表现意识和能力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相结合,能为美术教学提供更优化的教学环境,也为学生的创新表现争取了更多的时间。比如:自编课程《头面部的美容造型与表现》一课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并渲染情境让学生先了解头面部美容造型的重要性,再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头面部美容造型的多种方法、步骤,生动的画面加上适时引导,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节约的时间为创新作品预留出更多的空间。因此,学生作品立意新颖、造型有趣。而自编课程《城市环境雕塑》,课前我通过网络搜集并实地拍摄了大量富有创意的城市环境雕塑作品,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和预设的问题,利用方正奥思多媒体制作平台制作了课件,使学生很快了解了我们身边特定环境中可观赏、可触摸、甚至可参与互动的雕塑艺术形式,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也使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审美能力快速提升。之后,教师再在示范过程中加以启发、引导,激发起学生的创作灵感,使他们把创新的思想融入造型之中,在课堂上创作出了许多独具创意的作品。

三、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创新发展

我们的专业教师已习惯了重视技法的传授,所以对学生的评价也往往侧重于技能技巧方面。久而久之,学生的技能技艺提升较快,却又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纯技法的评价比综合素质的评价要容易得多,而且似乎可信度更高一些。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已成为促进学生创新发展的重要环节。在美术教学中,除常规的分数外,增加自评(口述与自评短文相结合)、同学互评(自由选择作品,使用美术语言大胆分析评点)、教师过程性评价、任课教师感受性评价等多维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艺术创新之路上越走越宽。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地理教学反思 篇9

富民县散旦小学

缪金花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的《课程标准》的提出,更加强调“促进学生的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培养学生将来的创新性人才奠定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教育提高的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关键词:创新 意识 教育 数学 问题 培养

前言:“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教育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不仅关系到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重要是关系到小学生的茁壮成长。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打开每一个学生的思维空间,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正文:

一、概述

1、创新的概念

创新是把已知的素材(或者以知的经验)重新组合,产生具有新价值的事物、思想和方法,即在创新性思维指导下的行动及其价值的实现。

2、创新的意义

教育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主要动力,是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关键,而现如今的新课标就着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模型,并使之逐渐丰富和完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更好的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备的创新意识

1、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既不限于一种思路也不局限于既定形式,而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样才能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来探索解题的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在教学15减9时,可以这样设计,先出示算式15-9=?,然后启发学生:看谁最聪明,能想出不同的方法来解答。用这样引导的方式可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来解答这道题,从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实施教师的求异思维。

3、质疑问题

问题的解决意味着某种知识的创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不同见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学习永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求、创造性的过程。培养学生质疑问难,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疗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尤其是在承上启下的过渡处,新旧知识该在连接处,思考问题的转折处,沿着学生的思路认真斟酌,精心设计问题,使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真正成为启迪学生思维的“钥匙”。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班有个学生在课堂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2+2=2×2,而4+4≠4×4呢?”这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我及时予以表扬,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找出答案。通过解决教材没有,教师没想到的创新问题,即深化了学生对乘法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强化了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探求热情。

3、突破常规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与教师自身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文化素质,还要善于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突破常规教学,不可呆板生硬的局限于某种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拘泥课本、教参,不把学生固定在一个点上,创新型的使用教材,针对教学中的疑点难点,有意识的设置争议环境,让学生参与争议,既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又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4、丰富的想象

想象是利用表现,在头脑中加工成为见过的情景,创造出新的事物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文字描述形成相应事物形象的认识活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形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形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创造丰富的情景,为学生提供想象的前提,给与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创新素质得到发展。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设计这样一个例题:“每个学生带80元钱到商店,钢笔9元/支、彩笔5元/支、笔记本4元/本,你可怎样买?”学生说出自己的买法,教师根据所说,把与教学有关的方案和学生一起研究并解决。在简单的提问中,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的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也学会了新知。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1、给学生创设实际动手的机会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思维因素,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动手机会,如果课堂上只有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那么学生获得的知识只能说是比较肤浅的,应该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听一听,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以及分割、拼合等操作过程,多和感官协调统一,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探究、发现未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和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知识达到领悟、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可让学生小组准备好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按要求拼成任意一个长方体,然后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探索新知的奥妙,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们通过操作、对比、辨析、理解体积与长、宽、高有关系,这样掌握的知识会更牢固。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合理采用操作手段,有的放矢地加强诱导、点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动机,培养兴趣(1、)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人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而少年儿童好奇心更为强烈,不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对教学方法加以改进,使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来。如:“年、月、日的认识时”,教师可让学生举例哪些年份是闰年、哪些年份是平年。随后教师让学生做小考官报出年份,教师判断它是闰年还是平年。这样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跃跃欲试。从而为孩子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

(2)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识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的喜悦感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去学习去探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各种差异来训练学生,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水平上突破自己。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中等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学生的能力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也会随之提高,学生也因此获得成就感,学习数学的兴趣很自然的就提高了。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一旦有了进步或开始独立的思考问题,教师应给予学生及时的支持与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教学内容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改题,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考查和评议等方法来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

常规是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在掌握常规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敢于设想创新,敢于标新立异。要启迪学生创造性地“学”,善于找出新规律,运用新方法。例如:根据松树棵数是柏树的4倍。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些什么?”于是学生展开联想,积极发言,有的说:“柏树是松树的四分之一,松树和柏树比是四比一;还有的说松树和两种树总棵数的比是四比五,柏树和两种树总棵数的比是一比五„„这样一来,不仅广开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而且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4、设计开放性习题,进行思维发散

开放性习题往往答案不固定或条件不完备,能引发学生思维发散,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根据所教授的知识内容以及相关的材料多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的习题,以此来逐步训练学生的思维发散,让学生打开思维的空间,给学生创新的机会,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例如:“红星小学有250名师生,现在要租车去游览。有两种车供选择:48座大巴车,每辆租车费480元;20座的中巴车,每辆租车费220元。怎样租车才能使每个旅客都有座,又最省钱?”在解题过程中,应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尽量多租每个座位少花钱的车;二是使空座位尽量少,提高座位利用率;然后设计几种方案,进行比较,再确定最佳方案。

5、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

创新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一个逐步培养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为,要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出创新的意识。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组成小组,提出问题,由小组人员互相讨论得出结果。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自己去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创新的乐趣,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力。

创新意识的尝试美术教学反思 篇10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尝试

恩施市实验小学

王晓红

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艺术创造并非易事,因为他们完成的作业大部分是临摹,一段时间以后,学生的创造能力在临摹中逐渐减弱,已经习惯了照抄别人的模式。因此,当设题让学生创作时,学生会说:“我画什么呢”“太难了”,急着找资料东搬西套。培养的学生再出色,也只是墨守成规,缺乏个性、想像力的人。在新课标要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围绕学生这一基本需要,为学生多提供创新的机会。在美术教学中,我常常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活动。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疑惑,因为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如果不善于疑惑,一切都习以为常,一切都见怪不怪,即使有问题也发现不了任何问题,所以要想创新更谈不上了。

在色彩课中,我讲到三原色、三间色时,鼓励学生们自己动手,自己调颜色,让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如原色中红色加黄色混合后将是橙色,究竟是什么样的橙色,不同的学生会调出不同的颜色来。学生们会得出通过不同的颜色比例调出不同颜色的这样的结论。同理其它原色相调也是这样的,这样的色彩课上学生会发现不少问题,主动解决、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再比如:上《海底世界》这课时,我给学生放映了有关海底世界的录像,使学生了解到海洋里的鱼千奇百怪,然后让他们闭上眼睛随意用纸撕出不固定的形状,并借助这个不固定形画出象形中的鱼。这样不但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保持儿童化的原始状态和最基本特点。还可以是领悟性自由式绘画,对学生的悟性进行开发。

二、突出主体地位

营造创新氛围

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鼓励其创造性的完成作业。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的“接受、模仿、继承”为基本模式。现代教育则认为,学生才是教学的真正主题,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作用是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会学”的飞跃,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和个性。

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就要张扬个性,有时候就要突破权威。这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术课上,我不以师者自居,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美术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绘画示范时,我从不让学生跟着老师一笔一画的画,不要求学生作品非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学生有创新的地方,我会及时的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心情较好、情绪愉快、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发展创新思维

培养和发展想象力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条条框框太多,不让学生越雷池一步,如“非得这样去画”“不能胡思乱想,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等,这样学生作画紧张,感到美术课枯燥,观察迟钝、思维滞塞、作画小心,颇有弗感越雷池一步之感。这样就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我认为,有时候“胡思乱想”也许能有创新。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小学生往往喜欢异想天开,有的想法甚至有些离奇,如我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画一幅《希望的学校》,多数学生画出了自己理想中的美丽学校,但有一个学生把未来的学校建在了月球上。我问他为什么要把学校建到月球上,他理直气壮的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随着世界人口急剧的增加,地球有一天会承受不了„„”我首先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想法,表扬了他敢于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我认为只要学生的作品能够和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达到统一,即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我就会很高兴地接受这个结果。对于学生的神奇想象,教师要充分理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教师不要把知识技能看作僵死的东西,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和创造空间,阻碍他们发挥自己的个性。

四、科学评价

鼓励创新

“赞许犹如阳光”。的确,每一位学生,不论其品质好坏,成绩优劣,无不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肯定和鼓励。小学生总朝着老师鼓励的方向发展。教学中,我既热情鼓励绘画好的学生,更要想法对绘画基础差的学生进行鼓励,决不能简单的批评责备,更不能把其说的一无是处,学生的错误中往往有合理成分,教师应满腔热情的给予肯定,以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欲望。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地理教学反思 篇11

关键词:小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我国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渗透到英语学习的每个阶段,不管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检验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好坏与否的标准就是考试。另外在小升初、中考和高考英语试题中基本上都是笔试,完全没有口试,所以老师很注重笔试成绩。课堂上老师就是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老师只管在讲台上自己将自己的内容,学生在下面被动的听着课也不知道是听懂没听懂反正忙着在下面认真的做着笔记,一节课基本上没有多余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所以学生的英语基本上是“哑巴英语”。

二、受教师的专业素质影响

教师是整节课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知识素质以及个人能力的高低事关课堂教学的成败。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但是,有的学校英语专业教师较少,有的英语教师甚至于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培训,而是“半路出家”,而且有许多教师不重视对学生英语口语的培养,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提起英语口语学生都比较头疼,有的学生是不敢说,有的学生是不愿意开口去说。这样以来学生越不说就敢说,导致有的学生想用英语表达却说不出英语的苦恼。面对这些问题,老师就应该在课堂上尝试去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意识,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想法。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英语教学有极大地的促进作用。对于上课不敢说英语、英语基础很薄弱的的同学要帮助他们克服胆怯的心理障碍,英语老师可以把较为简单的问题交给他们回答,多表扬鼓励他们,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表扬,这样可以帮助他们逐渐树立自信心。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即使学生出错也不要中途打断,让他们说完以后再纠正错误。当学生回答完,老师可以说Yes/Right/Fine等语言进行肯定,或者还可以给他一个微笑,点头、目光接触、触摸、手势、姿势等进行交流。这些都能有效的拉近老师跟学生的距离,从而让他们感觉到课堂的轻松。

二、有效运用英文歌、儿歌、绕口令

教材的每一单元都有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英文歌和Let’s chant,我们应该运用这些资源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课堂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并且有音乐伴奏,有利于学生快速有效掌握所学内容。另外老师可以学着自己编Let’s chant或者让学生自己编,看谁编的好,最后让这个学生交给大家,这样不就可以一箭双雕吗?比如在给学生教形容词性物主代词时不需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但是必须要让学生明白怎么用。我试着编了一个相关的chant:Whose book is this? It’s mine. It’s mine.Whose work is this? This beautiful work.It’s mine. It’s mine. It’s mine. It’s mine.Whose work is this ? This awful work.It’s his. It’s his. It’s his. It’s his.Are you sure it’s not yours? No, no. it’s not mine.Are you sure? I’m sure.It’s his? It’s his.It’s not yours? It’s not mine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方便学生记忆。在给学生教手、耳朵和眼睛时我借用了中文歌曲《两只老虎》的伴奏编了一首歌:I have two hands. I have two hands. Where are they? Where are they?Here is the right hand. Here is the left hand. Here they are. Here they are. 而且還配了比较贴切的手势。这样学生就在唱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了单词,同时也增加了学习英语的热情,一举两得。

二、开展游戏活动

对于小学生来说,爱玩、好奇心强是他们的天性,如果上课的时候能将英语知识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会对教学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这学期在学Unit 5Look at the monkeys时涉及语法现在进行时,我是这样做的:请一个学生A说一种动物(The tiger)另外一个同学B根据第一个同学A说的动物做出老虎正在奔跑的动作,再请第三位同学C完整的描述同学B正在做的动作,最后组成句子——The tiger is running.就连平时上课不爱发言的同学都能参与进来,英语口语不太好的,我就让他参与到其中学小动物的动作。虽然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游戏,但是全班同学都很积极投身于这一游戏活动并且乐此不疲,整节课课堂说英语的气氛很浓。所以以后的课堂上应多设计一些游戏激发学生说英语的激情。

三、创设情境教学

学英语的目的就是要说,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真实的情景说英语,我们就要想办法创设情景让学生去练习说,这样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记得在教四年级下册Unit 4 Wha’s the weather like today?时,在学习完描述天气的单词和句型以后,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扮演小小天气预报员的情景,我在课件上出示一张中国地图,上面有全国各大城市的天气情况,并且还配上了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渔舟唱晚》,然后请学生上前来播报天气,当熟悉的音乐响起,拿着话筒用英语播报天气的时候,学生特别自信,好像自己真就是播音员而且还是用英语播报的播音员,学生们争着抢着上台播报天气活动,都想当一次过过瘾。我想如果每一节课我们都能设计这样的活动,那么学生的口语还怕练不好吗?

上一篇:平凡的人不平凡作文下一篇:作文片段摘抄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