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共8篇)
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篇1
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是否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各种有效的教学对策实施的前提,学生教学的积极参与又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保证质量。由此看来,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活动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还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学习的结果,还能影响教师的教学工作。所以作为教师能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将是一件重要的教学研究工作。
动机是一个人发动和维持活动的个性倾向性,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需要的表现形式。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学习活动、确定学习方向以及引导、维持、调节、强化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机制或内在历程。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 大类。其中内在因素起决定作用,是维持学生对学习孜孜不倦进行的原动力。外部条件对激发学习动机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认识兴趣,以生动活泼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活动中的意义,引导他们进一步探讨的认识需要。学生们的求知欲大都来自于好奇心,好奇心会转变为求知欲。2.设置榜样
以学校里或社会上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克服种种困难尽心学习的模范人物和身边同学的优秀分子为榜样,使学生掌握成就动机高的学生的想法、谈话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特点。我们常用的表扬某某同学、评选出来的学习标兵等等,都可算是在给学生设置榜样。
3.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的方法,提供成功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成功感
成功感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影响学业成绩所持有的有效或无效的主观体验。成功感的强弱,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紧密相联。学习优秀的学生取得了理想的学习成绩,有助于形成较强的成功感,较强的成功感又激励学生继续努力,进一步证实和加强最初的自我成功感;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上屡遭挫折,无法达到学习的预期结果,容易使他们觉得自己能力有限,即使努力学习也难以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因此便有可能形成较弱的成功感。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应教学生学会如何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并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目标提出具体的建议。4.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学习目的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经常性的教育。具体的学习动机的教育应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来实施。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对某些学科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常常是由于对学习这门学科的重要意义缺乏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它的目的、任务、要求,认识在以后的应用中的价值和作用。这样随着学习的深入,认识的深入,学生对学习就越有兴趣,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越高。
5.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强化学习动机 学习结果的反馈,就是将学生学习的结果及时提供给学生,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包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成绩、作业的正误、考试成绩的优劣等。当学生了解了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强化正确的学习动机,克服不正确的学习动机,从而促进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这正是因为学生得知自己的学习结果后,一方面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求知欲得到满足,从而使学习的态度和手段得到及时的强化,产生进一步学好的欲望和愿望;另一方面有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增强和克服缺点和不足的信心与决心。6.适当的开展竞赛活动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良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学习竞赛有很多形式,如个人之间竞赛,对照过去与现在的自我竞赛,团队之间的竞赛等。不同的竞赛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动机都有激励作用。当然,有利就会有弊。过多的竞赛会失去激励作用,会造成过于紧张的气氛,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有损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只有适当开展竞赛活动,竞赛时最好按照能力分组进行,这样会使更多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有受奖的机会,这样才对多数的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另外应多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竞赛,使他们能从自己的进步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进学习的积极性。
7.适当表扬与批评,进行的正确的评价 教师正确的评价,恰当地运用表扬与批评的方法,也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这种表扬和批评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一种肯定与否定的一种评价形式和方式。当然,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赞扬与责备等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学习动机的激发也有不同的作用。一般来说,表扬和鼓励与批评和责备相互比较更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表扬、鼓励过于多,甚至是泛滥成灾,或是使用不当,也会对学习动机有一定消极作用。相反,适当的批评、责备或是惩戒式的责罚尤其对学习较好的学生的缺点的批评也有一定的积极效果。
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篇2
教育部于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项目, 从2003年到2010年期间, 教育部共评选出国家级精品课程3862门, 共有746所高校的课程获评国家精品课程。但是对于网络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满意度, 有文章表示, 大学生网络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效果均不是很理想;62%的大学生在网上从事与学习无关的活动;网络学习者学习动力严重不足, 学习效率不高;精心为其准备的网络学习资源和开发的学习系统, 他们似乎并不愿意“享用”。
有研究表明, 学习动机具有推动、引导、维持、调节和强化学生行为的作用, 学习者学习动机是学生行为的内驱力。尤其是在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网络学习中, 由于学习者学习能力不强、师生分离、缺少面对面的交流带来了高辍学率, 在这种条件下, 激发和维持学习者动机、保持其学习的动力格外重要。
1 网络环境下激发和维持学习者动机的策略
基于对网络学习非线性、交互性、个性化和开放性的特点的分析, 网络学习的师生由于时空分离、感情分离等特点造成的学习者学习动机低下的问题, 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激发和维持学习者动机的策略。
1.1 兴趣导航和目标导向策略
1.1.1 转变学习者观念
观念即思想意识, 属于深层心理结构, 因此具有隐秘性和稳固性, 是个体在文化传统熏陶和现实社会历练中长期沉淀的结果。
面对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知识经济下人才的标准提出了新要求。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成为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 这使得学习者不得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转变自身的学习方式。要想转变学习者的行为, 必须先转化他们的观念。当学生对知识产生了所属感, 而不把知识视为教师或课本的, 他们就会对建构知识富有更多的责任, 而不仅仅是接受、再生它。
然而转变学习者的观念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过程。如在第一阶段, 要大力渗透网络学习观念, 消除传统面授教育中的学习观念和社会性不良学习观念;在第二阶段, 要大力转化不良的自我观, 通过课程活动建立学习范式, 转化不良的操作观;在三阶段, 要继续强化操作观, 通过社会性建构学习来转化环境观;在第四阶段, 要强化终身学习意识, 通过实践指导、职业指导来转化毕业意识, 以树立远程学习毕业了但终身学习才刚刚开始的观念。
1.1.2 兴趣导航
事实上当学习者具有主动学习的意愿时, 其自身的学习才是真正发生的。建构主义者所强调的知识是通过自身建构起来的, 当学习者对学习任务具有一定的兴趣, 才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的去探索。
兴趣影响学习内容、内容呈现和网络工具的选择, 当学习者对学习任务、内容充满兴趣时, 才能保持高唤醒状态, 倾向对信息的良好加工。而不同的学习者对内容呈现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因此关注到不同学习者, 应给予不同的呈现方式, 如音频、视频、文本等。
1.1.3目标导向
网络学习环境是开放的, 面对大量的信息, 学习者很容易迷航。目标导向学习强调学习者通过目标主动寻求执行任务, 由执行任务激发学习的企图, 产生任务目标, 进而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根据目标而主动寻求任务, 通过任务的完成, 进而达成了学习目标。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目标, 而忽略了学习者学习目标的达成, 但是在网络学习环境中, 没有现实中教师, 是通过自学为主的方式进行学习, 因此必须注重学习者的主体性, 注重学习目标的达成。学习者需要根据自身的信息加工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过程, 根据学习需求、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等因素来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策略。因此网络学习环境下, 针对学习者的特点建立一系列的目标系统, 让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目标, 根据目标来达成学习任务。
1.2 任务情景化策略
1.2.1 利用多媒体呈现, 增加多样刺激
双重编码理论认为, 人在信息加工的认知系统中有两种编码类型: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尽管我们在进行任何学习活动时都不同程度地同时使用了两种类型的编码系统, 但每个学习者都有他所偏爱和擅长的表征方式, 表现出认知风格上的个体差异。在网络环境中, 听觉类型的学习者对录音和文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图表、视频等则对他们起不到很大的帮助作用。相反, 视觉类型的学习者对图表、视频等的刺激接受良好, 但对于文本则会表示出刺激接受困难。
网络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浏览网页的活动, 网络环境下可以利用多种媒体的呈现, 实现多种的刺激, 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充分利用视频、音频、文本等呈现刺激, 或者是将多种媒体结合, 如今盛行的网络教学游戏也是不错的选择。网络教学游戏充分利用了沉浸理论 (Flow theory) 的重要因素:挑战和技巧, 激发学习者动机因素中的新异性、认知和好奇, 对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有着很大的激发作用。
1.2.2 提供作品展示的平台
前一辈学生的作品, 不仅展示了他们的成就, 而且为新的学生提供可以模仿的对象, 以及对成功的可视性, 这些都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问题相似的案例能够增加学习者问题解决的间接经验, 支撑他们的记忆, 为学习者遭遇问题时提供了比较的参考, 同时由于相关案例可以为即将解决的问题提供多种观点, 还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认知弹性。在学习者发布自己的作品的过程中, 作品的成型会逐渐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 维持学习动机。学习者给他人看自己作品的时候, 总是倾向于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 从而多次修改、加工和润色。当学习者称为创作者, 而不是观看这得时候, 他们的学习自然会更加得积极和努力, 学习也更加具有建构型、目的性和成功的可能性。
作品的网络发布不但能触发学习者新的沉思水平, 也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入的思考, 不但思考自己的作品同时也思考他人的作品, 提高了学习者自身的学术能力。
1.3 提高网络学习技能克服学习障碍策略
1.3.1 提高网络学习技能
网络学习技能包括:计算机基本知识、网络基本知识、常用软件的使用、搜索引擎的使用、网络平台的使用、电子邮件、课程论坛、和网络测验与答疑等。这些先决技能的掌握将提高学习者对学习的控制力, 迅速进入学习的状态。
远程教育学家迈克G穆尔认为远程学习应该是一种高度自主性的独立的学习, 学习者的自主因为远距离而得到增强, 学习者要具有高度的学习责任感和自我控制学习的能力。
而如今的网络学习者都是半路出家, 出身于传统学习环境下, 不少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缺乏, 面对自主学习为主的网络学习, 需要大力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平时就给予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机会, 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1.3.2 提供学习支持
传统学习环境中, 教师处于主体地位, 口头的交互成为最主要的学习支持形式。而对于新的环境中, 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成为助学者, 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更加需要特殊的学习支持。有效地支持体系具有下列特点:
(1) 减少学习者完成任务时所发生的失误;
(2) 使学习者能够完成独自所无法完成的任务;
(3) 使学习者加深和改善理解力;
(4) 更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
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 从而提高学习者自学能力, 降低学习者因为学习失败带来的失落感, 才能够强化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1.4 建设网络学习共同体激发群体动力策略
共同体是由分享着知识、价值观和目标的人们组成的社会组织, 强调在朝向共同的学习目标相互协作和支持的过程中, 学习者彼此之间的社会贡献与认知贡献。知识建构共同体的目标就是支撑学生“积极的、策略性的进行学习作为目标”——即, 由意图的学习 (Scardamalia, BEREITER, &Lamon, 1994, p.201) 。
传统的教育中, 学习者往往都是以小组或者集体的形式进行集中授课和讨论, 从中得到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提高对问题的认识。
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 学习者往往是孤身一人, 和教师、其他的学习者之间出于分离的状态, 如果没有相互协作和支持的过程, 很多学习者会感到孤独, 而丧失学习动机。缺乏交流的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找不到归属感, 找不到有共同语言的学习者, 甚至找不到学习目标。
建立网络学习共同体, 为学习者提供交流和分享的平台, 通过交流、关注差异、分享文化、适应、对话和访取信息资源建设学习共同体。鼓励学习者利用BBS、聊天工具、电子会议、电子邮件等进行人际沟通, 讨论学习问题, 促进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和分享, 在集体中共同进步, 让每个成员都成为网络学习的受益者, 从中找归属感。在交流的过程中, 往往也孕育着科学的成果。当然技术只是提供了一种媒介和手段, 真正的实现还在于学习者的能动性。
1.5 多样评价策略
1.5.1 个性化的评价
评价是要有有效的量规, 包括所有重要的元素, 每一个元素都是单一纬度的, 评分等级有明确的区别。由于网络环境导致的师生分离的特点, 传统的面对面的教学中的考核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网络环境, 相对于传统学习中的以教师为考核人员, 学生为被考核人员的关系, 网络学习中应有新的拓展, 而不仅限于结果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可以贯穿于整个网络学习过程, 作为连续的评价方式, 形成性评价起到以评促学的作用。再者实施多元评价可以将科学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对认知性内容的学习评价, 可用传统的作业、标准化测验的形式, 评定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对能力、品质、高级思维等的评定, 可采用定性的、非结构化的评定方式, 如“另类评价”。自我评价和小互评等评价方式在网络环境下的评价体系中也起到重要作用。自我评价在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环境中给予学习者很大的帮助, 自我评价才能带来学习者的自我反省、自我意识, 是真正实现自我学习和自我超越。只有能够自我评价的学习者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 实现自我。小组互评不但能够带来身居异地学习者之间的沟通, 同时可以促进互助学习的发生。
除此之外, 由于在网络环境中缺乏面对面的表达和情感交流, 还可以加入情感评价, 对学习者的情感做一定的点评, 关注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的观念的转变、情感的变化。也可以让学习者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来, 以专家的角度来思考评价的制定, 帮助他们的学习。
1.5.2 及时、频繁、准确的反馈
美国心理学家舒思克认为, 不断地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是有用的, 能保持他们较高的成就动机。不断给予他们成功的反馈, 从而激发学生的成功感。
对于学习者的任务完成要给与及时的反馈, 反馈能够起到信息传递和激发动机的作用, 如果反馈有延迟, 就会作用不到位。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而言, 缺少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 即时、频繁以及准确的反馈更加重要。及时的反馈有助于学学习者感到自己是被关注的, 因而产生成就感来维持学习动机。另一方面, 反馈要准确, 是针对学习者个体而言, 反馈是对学习者的特点和行为而言的, 因而要求反馈要个性化, 有针对性。对症下药, 学习者才能有针对性的改善自己的学习态度和行为, 感觉自己是被重视的, 进而得到情感上的安全感。
1.6 总结与展望
有关研究表明, 如今已经有系统的、有效的方法影响动机。但是对于动机的发现、测量、激发和控制不是精准的科学, 仍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研究。
本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学习的特点, 提出了激发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动机的几点策略:兴趣导航和目标导向策略;任务情景化策略 (利用多媒体呈现, 增加多样刺激、提供作品展示的平台) ;提高网络学习技能克服学习障碍策略;建设网络学习共同体激发群体动力策略;多元评价策略 (个性化、及时、频繁的反馈) 。
这些策略关注到宏观和微观, 关注到学生和教师, 虽然是针对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特点提出的策略, 但是对于传统学习环境同样有一定的效果, 由于本人时间和能力的限制, 本课题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 尤其对最新动机理论以及动机设计模型的研究缺乏, 例如沉浸理论在教学游戏中的应用、MVP理论在网络学习中的应用等。
摘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基于网络的学习日益普及开来, 但是对于网络学习的辍学率依然很高。学习动机作为学习行为的内驱力, 对于学习的发生有着重要作用。本文提出了激发和维持网络学习动机的策略:兴趣导航和目标导向策略;任务情景化策略 (利用多媒体呈现, 增加多样刺激、提供作品展示的平台) ;提高网络学习技能克服学习障碍策略;建设网络学习共同体激发群体动力策略;多元评价策略 (个性化、及时、频繁的反馈) 。
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篇3
关键词:中职声乐教学;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动机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则是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力量,学习动机的强弱直接影响学习进程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质量。
笔者所从事的工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从近年来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入学门槛低,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音乐素养普遍较低,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突出、学习方法不得当等问题比比皆是。唱歌跑调、识谱慢等因素导致她们不爱唱,不敢唱,缺乏自信心和学习动力。但是,经与学生交谈发现,她们渴望唱出美妙的歌声,渴望得到老师与同学的认可。也就是说,她们有努力学习的意愿,有被认同、赞赏的心理需求。因此,如何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声乐学习动机,进而培养其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依据苏联教育学领域提出的“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为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和推动,都是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和达到一定的目的,并通过具体条件所许可的一系列动作来完成。”的教育理论,我在声乐教学中尝试利用学生小组活动培养其学习动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对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动机发挥了重要作用,现总结如下。
一、优化并重组教学内容,激起学习兴趣。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立足学生实际,精选了一些艺术性强、学生易于理解且难易适中的声乐曲目,如《送别》、《金风吹来的时候》、《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同时,减少声乐专业技能、技巧训练的成分,强调声乐课的综合性,集艺术歌曲演唱、视唱、音乐欣赏、幼儿歌曲表演唱等融为一体,以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使她们能够适应幼儿园音乐活动课程的岗位需求。
为了更好地提高声乐教学效率,我尝试对教学内容重新组合。比如:艺术歌曲与幼儿歌曲、视唱与艺术歌曲相结合,这种重组方式的可行性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明确教学目标,并把握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上学期的一节校级公开课上,我上了一节艺术歌曲《摇篮曲》与幼儿歌曲《春雨沙沙》相结合的声乐课。学生通过观察、聆听教师的示范演唱,能够对比感受艺术歌曲《摇篮曲》与幼儿歌曲《春雨沙沙》演唱的不同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歌曲,掌握两种唱法的主要特点和歌唱方法。
实践证明,难易适度、富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会增加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度,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二、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激发并维持学习欲望
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声乐教学中学生的疲惫和厌倦,大多源自教学形式、方法的单调与乏味。所以,探究以学生音乐活动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1.情境教学法,带领学生进入音乐
每首声乐作品都有其不同的表现内容和音乐情感。比如: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表现了一幅在美好的夜晚,母亲哄摇篮中的宝贝入睡的情景。整首歌曲抒情温馨,表现了母亲对孩子浓烈、深沉的爱。在教学之初,首先应让学生完整地欣赏这首声乐作品,在聆听中想象音乐描绘的画面,体会音乐所表达的基本情感,获得对音乐的感性认识,从而进入到音乐意境中来。
在学生初次感受声乐作品时,我常常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她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对音乐的理解,为歌曲设计一个MTV(音乐电视),然后各组派代表展示设计方案。展示方式可以是文字叙述,也可以用绘画方式等。
情感是音乐的灵魂,声乐学习从聆听想象、情感体验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了对音乐的感性认识,才能为进一步的理解音乐打下良好基础。
2.问题引领法,引领学生深入音乐
问题引领法,贯穿声乐课堂的始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时就会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领,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的声乐学习步步深入。比如第三学期所教的艺术歌曲《红豆词》,歌词选自文学巨著《红楼梦》,是贾宝玉所唱的词。它是一首艺术歌曲,也是一首爱情颂歌,曲中蕴涵哀怨和呐喊。全曲以第一乐句的节奏型为基础,此节奏型自始至终贯穿全曲,再加上环绕式的音调,似吟似诵地表现了含蓄深沉的情感。
我在教学中是这样逐步设计问题的:在学生初次欣赏歌曲时提出:歌曲的基本情绪怎样?歌曲速度、节奏、旋律有何特点?当教师介绍歌曲后,再次欣赏时提出问题:歌词表达了贾宝玉怎样的心情?蕴涵了他怎样的情感?应该用怎样的歌唱状态、气息和声音来表现?在学唱歌谱时提问:歌曲第一乐句的节奏是全曲的基础节奏型,后面的节奏型是如何发展和变化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变化?在学唱歌词时提出问题:歌曲情真意切,怎样演唱才能做到“以情代声、声情并茂”?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师提出不同的问题,需要学生通过仔细聆听范唱、观察老师的示范、思考分析、小组讨论、练唱体验等方式来逐步解决问题。这样,能不断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她们通过问题的解决获得成功感受,从而促进她们学习积极性的不断高涨。同时,在问题引领下,声乐教学逐步深化,实现学生从感受到理解,进而表现和创造的过程。
3.小组合作探究、展演法,促进学生表现音乐
学生单独演唱,尤其对初学者来说,往往存在一定困难。而学生的合作探究与展演则是她们喜欢的一种学习表演方式。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比如幼儿歌曲表演唱的教学,可采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教师示范弹唱儿歌-学生学唱儿歌-教师示范儿歌表演唱-学生小组编排、展演儿歌表演唱-师生互评。在学生小组合作编排、展演的过程中,小组每一位成员都需要参与其中,献计献策并配合练习、展示,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可调动每位小组成员的积极性,使她们在团队力量的感召下展示出最好的自我,同时增进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以上三种教学法是我在声乐教学中最常用的几种方法。其实,一节足以让学生保持兴奋点的声乐课堂应贯穿更多的以学生音乐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现以一节区级公开课《青春舞曲》为例,做一详细阐述。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渗透了多种学生音乐实践活动的内容,包括歌唱、律动、节奏读词、打击乐演奏、欣赏视频、人体乐器演奏等。
“打击乐器演奏”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用打击乐器铃鼓、碰钟为《青春舞曲》编配伴奏。我要求她们先分别用一种打击乐器随音乐敲击,然后两种乐器合奏,没有乐器的学生随音乐演唱,最后加入人体乐器“演奏”维吾尔族舞曲的典型节奏。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学生人人参与,相互配合,呈现出一种生动、活泼、和谐而有序的课堂氛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音乐律动”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围绕《青春舞曲》这首歌曲,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预习作业让她们在课下练习,即“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歌曲节拍特点创编带有维吾尔族舞蹈风格的律动。”为什么安排学生课下练习呢?因为这个律动的创编有较高的要求——要带有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所以需要学生在课下探讨、练习相关的舞蹈动作。她们通过研究、练习 ,不仅体会了歌曲的节拍特点,而且感受了这首歌曲特有的维吾尔族舞曲的韵律。实践证明,学生分组展示的律动既简单易行又具有维吾尔族舞蹈元素,成为课堂一个亮点。
这节课中,学生通过唱、听、看、表演、创编,调动全身心去感知歌曲的风格和特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感受力、音乐理解力和表现力,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演唱和创编歌曲。
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而且能较好地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她们在各种音乐活动中不断发现、体验、创新,享受声乐学习的快乐,提升各种音乐能力。
三、利用外在力量,刺激内部学习动机
教师的表扬、竞争的奖励…都可能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外在条件,这种外在力量可刺激并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成为学习的推动力。
1. 及时做出教学评价
教师正确的评价,恰当地运用表扬与批评,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其上进心、自信心等。声乐教学中的评价可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运用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外在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受到评价之后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声乐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外在动机向个体内在需要的转化。
下面是我在声乐教学中为学生小组合作创编、表演儿歌设计的评价表:
评价标准 评价方式 自评 互评 师评
小组成员参与的积极性
创编合理、有创新
小组成员配合默契,表演完整、流畅
唱、演协调,有艺术感染力
2. 充分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及时了解其学习的结果及不足,利用反馈作用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我在声乐教学中,每隔两周要进行一次回课或阶段性测验,并在学生回课时对其进行指导及打分,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强化正确的学习动机,克服不正确的学习动机,从而进一步向更好的方向努力。
3. 开展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舞台声乐实践。
竞赛是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之一,在竞赛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好胜动机,发挥最高水平,提高学习效率。
声乐教学中可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艺术歌曲演唱或儿歌表演唱比赛,学生互评互学,分享他组成果,反思本组优缺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
比如,在第三学期艺术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的学唱中,当学生已唱熟歌曲、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安排了一个学生自由组合的编排和演唱的比赛。比赛第一名是四位同学的组合表演:由两位同学演唱歌曲,其中一位扮演歌曲中的姑娘,另外一位扮演那位倾慕姑娘的小伙子,第三位用“a”音轻声伴唱,衬托歌曲抒情浪漫的气氛,第四位用打击乐器三角铁为演唱伴奏。她们的设计新颖有趣,配合自然默契,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学生们在这项活动中都表现的十分积极踊跃,其他组的表演也各具特色、各有亮点。不难看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在比赛的热烈氛围中各显其能,学习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另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舞台声乐实践活动,如各级各类声乐比赛、声乐类文艺演出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得以锻炼,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声乐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声乐学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学生在声乐学习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困惑。
而声乐教师的任务就是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地给学生以前进的动力。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活动的空间,让她们在各种音乐活动中成为声乐学习的主体,体验声乐学习的快乐,掌握声乐演唱的技能,为她们走向工作岗位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第3版.卢强主编.北京出版社,2010.11.
〔2〕金虹.学习动机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初探.理论界,2005.05.
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篇4
一、利用“显性”游戏,以“形”激趣,产生动机
游戏,特别是形式新颖的游戏,能够从直觉上给予学生强烈的刺激,这样的游戏会一下子给学生以感知快感。新颖性和复杂性激发了兴趣感,活动中的胜任感增强了快乐的感觉。[1]211首先,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直观形式的游戏,如情境表演、学具操作、小实验等都能快速地吸引学生。在低年级,“摆小棒”游戏是常见的,对刚刚从幼儿园步入一年级、二年级的孩子而言,利用“摆一摆、数一数”小棒进行操作的游戏来进行算理教学(如进位加时的“满十进一”)是很有必要的。在“认识方向”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室外游戏,让学生于开阔的视野、开放的活动中认识方向、辨别方向,其本身就是一种有趣的游戏。户外环境丰富了“可能性”,拓展了儿童技能和能力的潜在发展区,并充实了同伴文化和个人游戏世界。这些开放的活动使得儿童和成人可以共同建构具有灵活性和结构性的课程。[2]其次,猜数学谜语、数学故事、数字古诗等以言语形式呈现的游戏,体现的是童趣和童乐。如教学“平行”时,教师在课前抛出一个谜语:齐头并进(打一数学名词);教学线段时,教师抛出这样的谜语:风筝跑了(打一数学名词)。小小谜语让学生感受到即将进入探索状态的轻松与快乐,也许谜语本身与数学研究的内容并无多大关联,但正是这种外在的活动不经意间激起了学生的探索动机。再次,数学游戏工具的色泽、大小、形状等有时也是需要考虑的要素,既要考虑实用性,又要注重美观性,更要便于研究数学问题。如探索游戏的公平性问题时,我们常用正方体骰子进行研究,其实,还有各种颜色的等十面体骰子(每个面分别标有1至10)等学具,学生非常喜欢这类游戏玩具,有利于对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二、运用“多维”游戏,以“思”导趣,增强动机
数学教学中游戏类型多种多样,有的学校把游戏分成感知类、体验类、巩固类、探索类和综合类五大类游戏;还有的学校将数学游戏分为操作类、思维训练类和综合类三大类游戏。就思维拓展而言,游戏又分为观察比较、灵活运算、直观图形、想象思维、逻辑推理、另类创新六大类游戏。我们在研究中结合数学知识点整合情况,将游戏分为知识点型、知识线型、知识面型、知识体型四大类游戏。游戏分类方法较多,对于各种类型的游戏要进行综合、创造,以多维度的游戏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促发认知、情感有机结合,从而在认知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为例,对于这一“核心知识点”,可以设计知识点型直观图形游戏:游戏活动要求:将长4厘米、6厘米、9厘米、10厘米的四根小棒制作成一个活动图形(可以拉动),小组内同桌合作,任意拉一拉,拉成一根最长线段。因为四边形容易变形,学生在小组内玩得很有趣,边玩边想:可以拉成一个三角形,但要满足一个条件,即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于是学生玩出了一些花样:最长是14厘米。
再如知识线型灵活填数游戏的设计:法的性质等为“知识线”,引领学生进行思维挑战,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倒逼学生熟练掌握运算定律、性质等。上面的例子表明,所谓多维的游戏建立于知识点、思维力和情趣度为三个方向轴的三维体系之中,这样的游戏紧扣一个“思”字,学生越思越趣、越趣越思。
三、巧用生成游戏,以“错”融趣,深化动机
游戏下的课堂是生成的、生动的。特级教师华应龙提出的“融错”教育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课堂不仅允许学生出错,有时尚可鼓励学生生成一些“错例”。利用教学中的错误资源,巧妙融合趣味性、拓展性游戏,这对学生的思路辨析、方法理解以及素养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
(一)依据教学“重难点”设计游戏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教学中,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的是,运用计算公式忘记“÷2”。如果只采用教材提供的方法,简单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发现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显然是没有突破的,学生对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要用“底乘高再除以2”理解不够透彻,运用时总是容易出错。如果融入游戏意识,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尝试动手操作、发现、推理,让学生用一个三角形进行动手操作的游戏,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会进一步深化。游戏要求:1.将一个三角形任意两边的中点连接。2.沿着中点连成的线段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3.观察思考:拼成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相比,什么变了?什么不变?现在的底、高与原来的底、高分别有什么关系?无论怎样剪拼,你会有什么发现?在游戏中,对于一个三边都不等的三角形而言,学生又会画出三种不同的图形。教师还可以改变规则,引领学生从相邻两边的中点分别向第三条边画高,再沿高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多种拼法加深了学生的认识,学生对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要用“底乘高再除以2”这样的计算方法有了真切的感受。为了提升学生的理性认识,还要引导学生关注两类游戏活动的共性规则―――寻找任意两边的“中点”,启发学生自我反思:为什么是“中点”?引领学生向深处探源,变要我“思”为我要“思”,教学实现了向深度学习的`跨越。
(二)于知识“混淆处”设计游戏在教学核心知识点时,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会对所学新知产生一定的“干扰”,这种干扰让学生对不同的知识点产生混淆,从而影响后继学习。如何借助游戏干预,需要我们深度思考。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如黑棋子的个数比白棋子多a个,那么白棋子的个数就比黑棋少a个;而在六年级教学中,学生往往会错误地建立这样的数学模型:如果黑棋子的个数比白棋子多a%,那么白棋子的个数比黑棋子少a%。为了明晰两种数量关系的区别,可以设计这样的小游戏:游戏要求:1.摆一摆:12个黑棋子摆放一排;15个白棋子摆放另一排。2.分一分:根据两种棋子相差的个数,是几个就将每几个黑棋子或白棋子摆放一堆。3.算一算:两种棋子相差的个数是黑棋子个数的几分之几?是白棋子个数的百分之几?通过摆棋子的游戏,学生重点体验“每3个棋子”分成一小堆的过程,两种棋子分成的堆数并不相同,边操作学生边主动思考:两种棋子相差的个数不变,但是,随着“单位1”的变化,相差的个数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也在发生变化。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动机不断深化。
(三)于差错“生成点”妙用游戏学生学习中容易生成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错误,这些错例如果巧妙地加以利用,往往会起到极好的效果。教学物体“间隔排列”规律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小明从一楼走到三楼要30秒(已知各层之间的台阶数相等),照这样的速度,他从一楼走到六楼要多少秒?不少学生脱口而出,要60秒,因为6是3的2倍,所以用的时间也正好是2倍。对于这样的错误,教师让学生开展这样的游戏活动:
游戏要求:
(1)走进现场:下课了,自己沿着校园里的楼梯走一走。
(2)画画想想:先简单画画一楼与二楼之间的台阶,再画画一楼与二楼之间的台阶。
(3)我来评判:一楼爬到六楼的时间是否正好是一楼到三楼的2倍,结合图示说说你的理解。可以看到,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亲自到现场走一走,体会思维的偏差之所在;接着,通过画一画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在直观图示的启迪中,把握问题的实质在于“走了几个楼梯”:一楼到三楼走了2个楼梯,用了30秒。正确的列式:30÷(3-1)×(6-1)=75(秒)。课堂的生成资源是数学探究的海洋,利用各种错误资源,以游戏的方式、游戏的策略介入资源整合、开发,可以更加有效地推进游戏过程。
四、妙用“闯关”游戏,以“评”促趣,维持动机
评,可以是游戏的方式开展评价,也可以是对游戏活动本身的自评、互评等。通过游戏的奖励方式,激发学生的内驱力,维持学习动机。以“梯形的面积”为例,新授课结束后,学生往往失去了学习的劲头,强烈的探究动机容易迷失。因此,教师可以设计有梯度的“闯关”练习,促发学生运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第一关: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是1.5分米,高是6厘米,求梯形的面积;第二关:一个直角梯形的下底是上底的3倍,上底延长12厘米后就得到一个正方形,求梯形的面积;第三关:将一些圆柱木料堆成梯形状,最上层4根,最下层16根,每相邻两层之间相差1根,求这堆木料一共有多少根。学生在短暂的思维“休整”后又重新进入挑战状态,学习动机得以维持。闯关游戏要即时评价激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挑战并产生获得感。综上所述,基于数学游戏的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策略丰富,以“形”激趣,以“思”导趣,以“错”融趣,以“评”促趣,必将促进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促使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最终走向“游戏育人,理趣共融”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美]保罗西尔维亚.兴趣心理学探索[M].刘聪慧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篇5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就像人干其他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动机和目的一样,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进行学习也有他的学习动机和目的。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致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通俗讲学习动机主要是学生在学习上的自觉性和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是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使其行为朝一定的学习目标正常发展的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正确的学习动机既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又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正确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先这就需要探讨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分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学习动机既然是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客观的学习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那么,首先要看到,内部条件在学习动机形成中是最初要注意到的。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那么就要了解这个对象的内因。
我认为内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生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有较强的学习动机。
2)学生自身的目标及需要
学生树立的目标不同,形成的目标结构不同,影响着学生的动机和学习。如果目标是明确的、中等难度的、近期的便可达到的,那么便会加强学生的动机和完成目标任务时的持久性,这是由于具体的目标提供了判断行为的标准,中等难度的目标提供了一种挑战,近期可达到的目标不会被日常事物所干扰。
3)年龄特点及是否成熟 在各种动机表现中可见,幼年的孩子对于社会的影响、家长的过高要求常常是不予理睬的。按照马斯洛的理论:小孩子对生理安全过分关注,而大孩子对社会影响。如教师、家长的期望等比较在意。比如,刚入学的孩子会产生对小学生地位和外表的羡慕,而对于教师的眼神却不会多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性的动机作用才增长,如注意到自己在班中的地位,渐渐地学会与其他同学比较等。
4)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
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好奇心、意志品质都影响着学习动机的形成。比如交往性动机对某一学生来讲可能是主要的、第一位的,但有的学生可能以竞争中得首位,得到别人尊重的威信性动机为其第一位的动机。这在一定程度上既反映年龄特征,也反映了个别差异,此外,成功与失败对不同学生的作用不同也反映了个别差异。有人趋于进取,力求获得成就,有人则力求避免失败。
5)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
学习动机与理想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学生整个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直接反映的理想情况或志向水平影响着学习动机和目标结构的形成。理想水平高,学习的动机就强。
以上是内因,外因有以下两点: 1)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 不同的社会条件,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首先是社会要求通过家庭对学生的动机起影响作用。例如,封建社会中读书人普遍具有追求功名富贵的学习动机;工业社会人们以劳动市场的需求确定自己学什么专业;我国十年**期间,由于对知识和知识分子不公正的待遇,普遍产生的“读书无用论”。这些无不反映了社会舆论对学习动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在学生动机形成过程中,家庭的文化背景、精神面貌也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长注意教育,孩子就对社会上的正确舆论产生积极响应,对错误的现象会抵制,否则就会造成一种矛盾状况,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健康发展。
2)老师的榜样作用
动机是有感染力的。老师在学生学习动机形成中是一个十分强有力的因素。首先,老师本人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榜样。如果老师本身治学严谨、学而不厌,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从事他的专业和教学,就会对学生留下极深刻的印象。相反,如果,老师对他的工作表现出厌烦和冷淡,这种情绪也会影响学生。老师的期望也会对学生的动机和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老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期望行为和期望结果,由于这些期望的不同,产生了老师对不同学生的对待方式的不同,这种不同的对待方式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概念、成就动机水平和抱负水平。如果这种对待方式持续下去的话,便会对学生产生固定的影响,高期望的学生产生了高水平的动机,经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高水平的行为,低期望的学生则恰恰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的行为和成就与当初的期望值越来越接近。
此外,老师不仅有榜样作用,他还是沟通社会,学校的要求与学生的成长,形成正确动机的纽带,要善于把各种外部因素和学生的内部因素结合起来。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工作,配合各方面力量去完成的。
了解了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我们还要知道如何激发学生的动机,结合我自己的学习情况,我想就这个问题谈一下几点:
1)目标与自信
一般来说,具有高抱负水平的学生,必然追求高的学习目标,因而能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动机。而抱负水平低的学生,追求的学习目标也低,其学习动机也一定是微弱的。但是,学生不能盲目确立目标,目标太高或太低都不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学生自己的学习情况拟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是他们对“目标实现”充满信心。动机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自信。在学习中屡屡失败的学生很难对学习产生足够的学习兴趣,但是,如果让他们时常体验成功,他们就会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内部动机。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帮助潜能生树立信心,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改正自己的错误,如何挖掘自己的优点。在评定学生时,既要让优秀生看到自己的高水平,又要让潜能生看到自己的收获。无论学生的成就大小,都应给与充分的肯定。
2)表扬与批评 毋庸置疑,恰当的表扬和合理的批评都有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但其作用因年龄、性别、学习水平等变化。研究表明,儿童乐于接受正面鼓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越来越看重同伴的看法。在性别方面,对女生来说,表扬比批评更有效,而对男生来说,批评比表扬的作用更大,学习的水平不同,表扬和批评所起的作用也不同,表扬对潜能生作用最大,中等生次之,优秀生最小,而批评对优秀生作用最大,中等生次之,潜能生最小。
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灵活运用表扬和批评。对小学生、女学生要多表扬,而对男生,尤其是调皮的男生,批评比表扬更有效。对成绩好的学生要严格要求,不宜多表扬;而对潜能生来说,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与更多的表扬。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应多表扬。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表扬或批评都不能滥用,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3)挑战与乐学
其实,学生比较喜欢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太简单的活动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不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如果学生看不到活动的价值,看不到活动与学习目标的联系,则不会对活动感兴趣。相反,如果适当开展一些个人竞赛和团体比赛活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迅速高涨,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相互关心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挑战性活动的另一面应充满快乐,快乐是人的基本需要。事实表明,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能有效地维持他们的学习动机。所以,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仅要使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而且要充分考虑活动的兴趣性,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比如,在活动中,老师要控制好自己的语音、语速、身姿语、眼神和面部表情,要注意刺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要恰当地讲幽默故事、个人经历、趣事轶闻等融入活动中去。同时,要求学生大胆参与,进行热烈讨论,畅所欲言。
正如不情愿的进食有害于健康一样,不情愿地学习有损于教学,老师教之于无色,学生学之于无味,结果学生怕学、厌学。学生如果缺乏学习兴趣,教学则成为死亡之吻;学生如果缺乏学习动机,教学只不过是一种厌恶疗法。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篇6
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求知需要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有了知识,才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作为一名学生,必须明确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意义。我们应该使学生明白,学习能使自己获得最基本知识和技能。我们还应该使学生明白,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要有一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从而把学习当成自身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
2、强化学习动机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注意教学的反馈,给予及时、正确的评价,使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外国学者罗西和亨里的实验证明了反馈的重要作用。他们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3组,每组给予不同的反馈。对第1组,学习后每天告诉其学习结果;对第2组,每周告诉学习结果:对第3组,则不告诉学习结果。如此进行8周后,改换条件。除第2组仍旧告诉其学习结果外,第1组与第3组的条件对换,即第1组不告诉他们学习结果,对第3组则每天学习和测验后就告诉其成绩。这样又继续了8周。
实验结果表明:在第八周后,除第2组显示出稳步的前进以外,第1组与第3组情况则变化很大,即第1组成绩逐步下降,而第3组成绩则迅速上升。由此可见,反馈在学习上的效果是很显著的,尤其是每天的及时反馈,较之每周反馈更佳。如果没有反馈,不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则缺乏学习的激励,很少进步。反馈的方式,可以直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通过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进行。
3、培养独立进取的个性
学习动机与独立进取的个性是密不可分的,个性是独立进取还是被动退缩与动机水平关系密切。上进心强、抱负水平高,将持续地推动学习活动高效率地进行,而良好的学习效果又给学习动机带来自我强化的作用,反之,缺乏上进心且抱负水平低,只能使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甚至恶性循环。调查发现有45%的学生“如果别人不督促我,我极少主动地学习”,所以教师要注意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强化学生意志品质,使学生养成良好自觉的学习习惯。
4、设定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
在平常的学习中我们发现“我给自己定下的学习目标,多数因做不到而不得不放弃”的学生占了63%,“我几乎毫不费功力就能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的学生占0.54%,这说明不少的学生设定的学习目标难度过高,从而不易实现,结果不得不放弃。
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过易的目标不能满足自己的成就感,不足以激发动机;难以实现的目标,也容易使自己畏难、气馁。而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经过努力可以实现,使自己从中体验到成功感,从而导致学习兴趣的产生,激发学习动机。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他认为“最近发展区”是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即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地完成任务,不需教师的帮助即可达到的水平)与学生的第二个发展水平(即在现有发展水平之上,学生不能自行完成任务,须经过教师的启发帮助才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学生心理发展的第二个水平上,也就是说,教师应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课题和内容,它的水平应稍高于学生的原有水平,以激发学生内部矛盾的发展,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的水平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这样不断发展,推动学生向更高的水平发展。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目标或要求,要使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
5、注意调整学习动机的水平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有区别的,两者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同样的学习动机可以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不同的学习动机可以取得相同的学习效果。同时,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又是紧密联系、互为因果的,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变量,学习动机制约着学习效果。一般来说,学习动机正确、强烈,指向学习活动本身,则学习效果好,成绩佳。但并不是动机越强效果越佳。研究表明,若任务难度适中,则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易导致最佳的学习效率。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也不是绝对的,也有动机强烈但短期内学习效果差,或学习动机不强却学习成绩好的情况。如我们在调查中就发现有70.3%的学生“迫切希望自己在短时间内就大幅度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但59.5%学生“常为短时间成绩没能提高而烦恼不已”。这是因为动机对效果的影响要通过学生的技能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中介的作用。但另一方面,这些技能、习惯的改善,同样离不开良好的学习动机的支持。所以,学习动机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对学习效果起着重要的影响。
6、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丰富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教学内容的新颖和丰富,使学生学有所得;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可引起学生的新鲜和好奇,两者都可以使学生获得精神的满足而产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最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大力提倡“以技能培训为主”,即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突出技能训练。具体做法是:教师在开学初,根据教材内容制订技能训练计划,根据计划不定期检查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在学校原有各种设备的基础上,加大投入,新增了25台电脑和一大批实验器材,基本上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的需要。由于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得到了很好的结合,学生动手的机会多,所以,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其次,鼓励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
7、培养良好的集体氛围
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篇7
由于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 是学习动机的源泉, 据此, 我在教学中, 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 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 运用多种手段, 激发学生生物学习中的求知欲, 强化内部学习动机
求知欲在生物学学习中是指学生对于学习生物知识和技能, 对于解决与生物知识有关的问题的需要, 它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与此相关的好奇心以及学习兴趣。在教学中, 可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1) 在生物教学中设置恰当、多样的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和求知欲。这常见于课的引入中。例如, 在学习植物营养器官变态类型时, 我这样引入新课:首先出示甘薯、马铃薯、藕的挂图, 接着提出问题:我们经常食用的这些物品, 是植物的哪一部分?学生大都会回答:是根。然后我指出只有甘薯是根, 马铃薯和藕是茎时, 学生对这些司空见惯的物体就会重新产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
此外, 设置问题情境还常用故事法。如通过讲大坂城姑娘都很漂亮的故事, 引入“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通过讲青霉的发现的故事引入“微生物学”等。
(2) 加强实验教学, 丰富实验教学的方法。为了充分发挥生物学实验在培养学习动机中的作用, 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方法:
首先, 在课堂教学中, 把挂图、标本与活体实物结合起来, 将学生实验与知识学习结合起来, 采取边实验边讲的教学方法, 尽量使学习变得直观、形象、轻松。如膝跳反射实验, 这些实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中, 注重引导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老师只指导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生自主探究, 不拘形式。话。酒店服务的学生要求模拟客人一进酒
店从引领、搬运行李、办理入住登记、介绍片辅助教学酒店设施、用餐、结账等环节进行会话。
例如, 《功夫熊猫》《料理鼠王》《当幸福来敲门》等优秀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好影片, 英语对白清晰简单, 情节感人, 学生从中既感受到
3.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用语尽管大部分相同, 我
注意不断适量增加新用语, 逐步扩大用了语言的美, 又可以励志。语量, 使学生保持兴趣, 经历挑战, 从而5.演英语短剧
日积月累, 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努力创造和设计英语语言情境, 把课堂当做培养和锻炼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场所, 鼓励学生多讲英语。教师在英语课上, 除组织学生开展对话表演、课文复述等活动外, 还要经常根据所教内容, 呈现与学生学习和生活相关的用语, 并经常启发和组织学生用英语简单讨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或大家都共同关注的话题,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他们的听说能力, 又深化了教材内容。
可以让学生对一些故事性强或对话多的文章进行改编, 以小组为单位排练, 在课堂表演, 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又培养了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探究、合作及团队精神。在教学中, 我曾让学生改编过课本剧:马克吐温的《在火车站》、童话《睡美人》《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以及《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刷房子的一个片段, 效果非常好。
其次, 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如讲“昆虫的呼吸”时, 设计了蝗虫头部浸入水中却淹不死的实验。实验前, 让学生亲自到野外捕捉蝗虫, 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教肓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实验时, 学生亲自动手准备器材、做实验, 当学生用放大镜在蝗虫的胸腹部找到了呼吸器官时, 自己就找到了答案, 成功的喜悦和探索的乐趣会使他们被学习的强大动力所吸引。
另外, 要特别重视课外实验的“魅力”。生物课外实验是中学生物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生物课堂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 因此生物课外实验也就成为生物教材的重要内容, 如第一册中就编入课外实验10个, 在整个实验内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 由于多种原因, 不少老师未能充分重视课外实验的教学, 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也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思想教育的绝好机会。笔者就十分重视课外实验的教学, 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把“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探究根的向性”“观察青蛙的变态发育”等设计为课外实验, 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采集、培养所需活体生物, 认真观察, 写好记录、作好报告, 最后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评估, 老师作好指导。通过这些课外实验, 既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热爱生命、爱护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尚情操, 同时使他们对生物这门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 设置丰富的活动情境,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 重视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如对幻灯、投影、电视录像、微机教学等多种手段的合理应用;其次, 改进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 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是轻松的、愉快的、有用的;此外, 还可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如动物猜谜、花卉栽培、爱鸟月活动、采集和制作昆虫标本等。
2. 培养、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刺激外部学习动机的形成
成就感来源于父母、老师和同学对学习自我提高的赞扬和尊重。学生希望通过学好生物学能够得到社会的肯定, 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 其外在表现是好强、上进和追求荣誉。我认为在生物教学中, 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可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生物教学中实用知识的教学。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结
求, 目的明确, 有针对性;练习要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需要。设计要有坡度, 有层次, 难易适度, 根据教学技能要求应注意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训练。如在学完旅游行程安排这节课后, 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用中英文写一篇自己熟悉的景点的行程安排, 要求图文并茂、内容翔实, 并设计一句新颖的广告词, 学生对这样创新型的作业很感兴趣, 完成的很有特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策划的行程安排组织讨论, 学生听、说、写、译能力的培养就从这个小练习中得到了锻炼。
4. 根据教材内容适当选取原版英语录像
总之, 教学有法无定法。在日常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不断探索课堂教学规律, 灵活多变地运用课堂教学艺术,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从而进一一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三、课堂练习设计新颖、有针对性
课堂练习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的的主要途径。练习内容要紧扣教学要
(新疆兵团工贸学校) 合教材内容, 对学生进行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等知识的教学, 如人工呼吸法对病人的施救、眼耳的卫生保健、传染病的预防等。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是多么的重要, 要想成为一名健康合格的公民, 必须具备一定的生物学知识,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渗透应用生物学知识。生物科学在医学、农业、工业和现代军事上的应用非常广泛, 如心脏移植、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水稻杂交、基因工程、生物仿生学等;让学生了解我国生物科学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以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调动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从而使学生萌发为祖国而读书的强烈学习动机。
(3) 适当地组织生物学知识竞赛。不同形式的竞赛对学习动机都有或多或少的激励作用。如个人竞赛、小组竞赛、班与班竞赛等, 让他们享受掌握知识后的成就感。
3.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结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每次作业、测验、考试之后, 让学生知晓学习结果, 有助于激起其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力。因此, 我主要采取以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综上所述,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 如果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高这些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肓, 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和转化差生都将是有益的帮助。
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 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 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 我认为, 设置准确而又巧妙的提问, 将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大动机。那么语文课堂中有哪些技巧呢?
一、抓住契机, 设置矛盾, 激活思维
一般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 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 为此, 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 抓住突破口, 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切入点, 造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悬念”。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悬念”时, 也就意味着思维的大门已经打开, 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我在教《皇帝的新装》时曾这样问过学生:
问:《皇帝的新装》文中哪一句话让皇帝特别感兴趣?
引导学生答出: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 都看不见这衣服。
问:这句话是哪一个人的逻辑?
引导学生答出:两个骗子。
问:两个骗子为何要说出看似正确的结论?
引导学生答出:抓住了皇帝爱漂亮的衣服这个特性, 这既是投其所好, 又是抓住皇帝致命的弱点。
问:大臣与大臣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答出:骗。
问:大臣与皇帝之间又存在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答出:骗。
问:老百姓与皇帝间是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答出:骗。
问:老百姓与大臣间同样存在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答出:骗。
问:这种互相之间的骗是在谁的领导下开展的?
引导学生答出:皇帝。
问:这些群体各自骗的目的是相同的吗?
引导学生答出:不同, 大臣的骗是为了保住官位, 老百姓的骗是为了免杀头, 皇帝的骗是为了保住皇位。
这时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一个国度到处存在着“骗”, 大家想一想这是个什么样的国度?
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说:腐朽。
老师再次问学生:“骗”与“腐朽”之间存在着什么必然的联系?
学生很快就明白“骗”是导致“腐朽”的根本原因……
这一番连续性的提问, 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学习的兴趣, 并急切地研读课文寻找答案。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在上《孔乙己》一文时, 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 “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 很自然地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她在此基础上, 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 从而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 抓住契机, 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 能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二、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 化难为易, 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 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 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 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 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 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 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 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 学生的实际水平, 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 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 层层深入, 一环扣一环地问, 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这样的提问处理, 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我在教《变色龙》一文, 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
我问: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善变”。
我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
引导学生回答:“变得特快”“反复无常”“狡猾”“愚蠢”等。
我问:他虽变来变去, 但有一点是没变的, 那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看风使舵。
我问:“看风使舵”体现了他的什么性格?
引导学生回答:狡猾、媚上欺下。
最后, 教者就顺势利导, 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
引导学生回答:媚上欺下。
我问: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引导学生回答:当时社会像这样的人较典型普遍。 (讨论)
这样一组从易到难, 环环相扣的设问, 在教者的引导下, 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三、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 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 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 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 既拓宽思维的空间, 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我在教《小橘灯》一文时, 也曾这样设问:
我低声地学着课文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 我爸爸到外面去了……”
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 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 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
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 又继续问:“既然她知道爸爸的去处, 为何不直说?”
有的学生会说:“怕敌人知道。”
在这个时候, 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 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 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 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 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 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 在课堂上适时适度地运用富于艺术的提问, 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的训练, 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 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 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篇8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学习动机;激发;培养
在小学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个体的成材与否不仅仅取决于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越来越受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情绪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当中,学习动机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动机,学生就会主动去学习语文,适应语文课堂,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
一、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是培养学生热爱语文学科的前提条件。实践证明: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造成学生语文学习动机障碍的主要原因,因此,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外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是能否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因素。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权威性影响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平等交流。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适应教师角色的转换,与学生做朋友,与学生进行互动式的平等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才会愿意上语文课,才会对语文课的学习产生兴趣,激起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动机。
二、使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小学生对自己的语文课学习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学习的盲目性使其容易丧失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就小学语文而言,要在重视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把自己的理想与语文课的学习结合起来,形成学习的良好动机。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语文教材中的名人事迹,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自我奋斗的目标。如《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一个很好的课本案例,让学生从小故事上受到教育和启迪,让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学习的热情。
三、创设有效的课堂问题情境,加强学生学习的动机
启发式教学是新课改提倡的教学方法,因为启发式教学能够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的欲望。要很好地在课堂中实施启发式教学,就要善于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引发出的的问题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语文课堂问题情境创设时,要把课本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样学生会感觉到自己所学的东西是很有用的,就会对语文产生正向学习动力。
四、进行积极有效的激励性教育
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会对学生进行激励性教育,从教学实践来看,表扬和批评两种措施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通过效果对比来看表扬和鼓励更有激励作用,尤其是对低年级或成绩差的同学效果更好。积极的鼓励和进行适当的表扬也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予以肯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使学生更有自信心和上进心。在表扬时,要针对学生好的行为进行表扬,教师要明确学生哪一种行为值得表扬。此外,表扬要真诚,要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表扬,学生课文读得好,回答问题时说得棒,都应该进行表扬,且可以发动全体同学对某一个同学的某一个行为做出鼓励。
总之,当前小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呈下降趋势,其原因在于没有长效的语文学习动机。所以教师要主动去激发、去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让学生自身形成内部动因;另一方面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上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学习内部动因和学生所处外部学习环境相结合,让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圣梅,谢爱梅.善于表扬,激发学生课堂积极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2).
2.张华,张颖.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J].广西师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1).
3.钟秀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01).
4.张冰艳.教育的真谛是唤醒[J].才智2012(04).
【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推荐阅读:
浅谈理工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09-09
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07-02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08-12
请举例说明在你的课堂上如何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07-06
体育课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07-01
如何激发小学生对语文阅读识字的自主学习07-20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1-11
如何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07-09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率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