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共13篇)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品质,创造潜能得以全面发展,以促进他们茁壮成长。我从实践体验者的角度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浅谈几点:
一、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创新意识
俗话说得好:“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要把学生视为自主、发展、有潜力的人,首先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不放弃每一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无论学生的意见对与否,只要他们能表达出来,教师都应给予鼓励,要及时赞赏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引导扶正有错误的意见,补充不完善的意见。例如: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满腔热情、语言清新,激活学生的认知活动,这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种平等、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学生也就有了独立、自主思考和创新的机会。
二、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能敏锐地把握机会,并勇于付诸探索实践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还要有对真理执著追求的勇气。数学课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认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可以任家长和教师加工的材料”,而是可以独立于家长和教师之外并有自己的意志与愿望的人。学生是一个充满情感,有理想、有个性的完整的生命体。教师的任务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学生的“好奇心”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若平铺直叙地见解,只能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对此毫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给学生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促使他们各个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他们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例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时,教师可以先设计一个小游戏,老师先出示一些能被2、3、5整除的数,然后宣布游戏规则:“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出哪些数能被5整除,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又能被2整除”。游戏结束,显然是教师获胜,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老师为什么一下子就能判断出任意一个数能被2、3、5整除呢?你们想知道吗?”这样就会一下子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此时达到了教育的最佳时机。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性质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盖房子用的铁架或者木架为什么做成三角形呢?固定东西时,为什么要钉成三角形呢?„„”这些问题的设计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未知欲,激发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久而久之,小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与创造性就会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三、注重培养多种能力,使学生会创造
使学生会创造。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培养其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精神的科学态度,就是促成学生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就是挖掘潜能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自己把要学的知识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一是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观察力的培养。学生从小肯有强烈的接触事物、探索事物的本能与需要,这种本能与需要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二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想像力。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像开始。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才可以看到自己的创造成果,体验创新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引发创新和探究的意识。四是为学生提供一题多解,多向思维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条件,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学习活动中来。例如:教学“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先出示题目:25×72×4、99×99„„接着让学生进行尝试计算,打草稿、抄答案,足足忙了一阵子,有的还算错了。这时我却轻松地将各题的答案写在了等号后面,学生们一脸疑惑,猜不透老师是怎样“神机妙算”的。这时,我因势利导,告诉学生要用新方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对这些题进行简便运算。教师的引导加上学生的进一步的探究,再加上教师语言鲜明的鼓励、评价,使学生一直处于情绪高涨的状态,学习效率也提高了。探索、创新的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长期的、师生双边统一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在课堂学习中不懈努力,积极探究,才能真正具备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2
一、创设情境, 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 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 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 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 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 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 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 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 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 生动、准确的讲授, 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 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二、积极鼓励, 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乙烯性质时, 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 可以向学生提问:既然实验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 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与溴水的反应和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我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而补充了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的反应实验, 又引导他们从加成反应的过程去讨论, 自己得出答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教材结论的局限性。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 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设计、探索实验, 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 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 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学生完成后, 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 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创新, 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开展科技活动, 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 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 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现有条件, 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 再结合课本, 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 拓宽知识面, 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 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 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 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 写出专题调查报告, 并联系社会实际, 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3
一、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培养的前提,兴趣的激发是指把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使其成为学习活动的直接动力。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热情,就谈不上对知识的深入研究,更谈不上创新。教育者应从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和不断进取精神。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二、改进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
现行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明确提出了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对教学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并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以此来检查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改进数学教学方法。
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寻找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而抽象思维需要有感性材料为基础,数学教学尤为如此。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探索、发现未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和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知识领悟、理解和掌握。
三、引导多方思维,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与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联系在一起的。是与学生的思维活动密切相关的。课堂上教师除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知道了是什么之外,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还可能是什么?不把学生思维限制在一个层面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对一些学生提出的一些怪想法不要训斥,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要得以保护。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四、给学生创设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空间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有一定过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要给学生动手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培养创新意识。如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互相研究讨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质疑问难,勇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创造的乐趣,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物创造力。讲授“轴对称图形”时。出示松树、衣服、蝴蝶、双喜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具有的性质。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这些图形的两侧正好能够重合。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可以让学生两两提问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数据处理等思维过程。
五、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学习
为了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要变革,由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向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的自制形式。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合理分组。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同学适当分组。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背景等因素。一般讲,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保证每个小组在相似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
其次,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合作学习由教师发起,教师不是合作中的一方。这种“外部发起式”的特征决定了学生对目标的理解尤其重要。只有理解了合作目标的意义,才能使合作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中,每次合作学习,教师应明确提出合作的目标和合作的要求。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4
北京 段蕴婷
------------------
在作文教学中,关于如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几年来,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产生兴趣,激活创新
1营造氛围,诱发创新的热情。在讲授《鸟的天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一则征集《鸟的天堂》导游语的广告出现在黑板上,看着黑板上画的大榕树,树上贴着的各种各样的鸟儿,耳边听着录音机里传来的清脆的鸟叫声,随着有感情的朗读,学生们感到了新奇,要把大榕树即刻介绍给游人的冲动被点燃了。事实表明,教师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用精心设计的情景,营造民主、和谐、欢愉的教学氛围,诱发了学生创作的兴趣,让所有的学生进入了“我要写”的状态中。
2交流合作,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创新不仅需要独立思考,也需要相互沟通;创新不仅要敢于异化,还需要合作攻关;创新不仅要自我内化,还需要伙伴交往。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通过交流产生思维碰撞,从而激活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在作文训练中,结合课文,激发兴趣,培养创新
课文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教师坚持“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课文是范例的功能,引导学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内化,并应用于实践当中。
1学文仿文式。如学习了《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等课文后,指导学生用总分的结构方式、排比的句式学写游记。
2文尾续写式。如根据《穷人》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桑娜掀开帐子以后》;根据《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了我们中间》;根据《凡卡》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凡卡梦见了爷爷》等。
3相关迁移式。如学习了《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让学生写《读〈我的战友邱少云〉有感》;学习了《小英雄雨来》,让学生练习缩写等。
在作文训练中,结合课文,让学生多文题、多角度地练习写作,大大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
三、在写作过程中,自主选材,感受兴趣,强化创新
在各单元的作文训练中,教师提倡学生自主选材,自主拟题;平时每周的小练笔,也让学生自己选材,自拟文题,放手让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翱翔。
强化创新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学生会从独立选材,自主拟题的创新思维训练中,感受到写作的无穷乐趣。
四、在习作资源中,拓宽时空,体验兴趣,打造创新
拓宽训练时空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从目前的小学作文现状来看,学生思维时间和创新空间都很有限。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教师必须创造条件,拓宽训练的时空,为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
从训练时间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上走向课下,加强课外习作的训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时及时地记录下来。
从训练空间来看,教师要为学生设计体验性的活动,拓宽习作训练的渠道。
五、在作文实践中,鼓励成功,获得乐趣,完善创新
学生的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作文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班中开辟习作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利用评讲课让小作者读自己的优秀作文,及时在班中鼓励、表扬;汇编个人、班级的优秀作文集,再配上学生自己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家长写上序言,进行评比等等。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再度创新。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5
(郸城县城关镇北环小学 河南 郸城 477150)
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这一时代的最特色的概念,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我们的教育一样也要创新,其着力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那么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情境 萌发创新
小学生的求知欲的形成要经历过好奇---求知---探索三个阶段。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和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牛顿的万有引力的发现离不开对苹果自由落地的好奇。陈景润的歌德巴赫猜想离不开1+2等于3的好奇。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求源的精神。乐于深索事物的奥妙,发现其中的奇异。课堂上因此要引导学生勇于提出好奇问题。例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公式时,学生在看完书后,往往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不太注意。这时我巧设陷阱设置悬念。学生进行倒水实验:用圆锥体容器盛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过了一会,一个小组倒了水,还没灌满;而另一小组的同学却大叫:“水溢出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学生们议论纷纷。
二、主动探索 引发创新
荷兰文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通过自身活动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同时善于应用,一般来说,保持较长久的记忆。他还认为:发现是一种乐趣。通过“再创造”活动是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例如在教圆柱体体积公式时,让学生拿出圆柱体按切、拼、旋转步骤操作,得出一般的体积公式后,我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将拼成的长方体换一个角度摆放下,你又发现了什么?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说出他们的发现,原来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用侧面积的一半乘底面半径而得。学生在认知结构更新完善中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开拓。
三、沟通纵横 激发创新
创新思维简单的说就是有创见的思维如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组合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新异独特的有价值的新经验、新知识、新方法等创造成果。在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正向思维的同时鼓励学生从相反角度去看待和认识事物去思维。这样往往别开生面,独具一格常常导致新奇独特发现,取得突破性进展。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在掌握顺向思路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逆向思路。如“红花比黄花多4朵”让学生不改变题意说出黄花比红花少4朵、红花减少4朵和黄花一样多。
又如六一班学生数是六二班生数的11/
12、让学生说出六二班是六一班的12/
11、六一班生数和六二班的比是11:
12、六一班人数比六二班少1/12等。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同时还给学生创设较多的训练发展思维的机会,设置一些开放性习题,使学生不但善于单向思维而且习惯于多向思维发展学生求异思维。例如,在“年月日”这一内容时,教师没按课本顺序而是在介绍年月日有关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一年多少天?学生纷纷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1)31*7+30*4+28 31*7+30*4+29(2)90+91+92*2 91*2+92*2(3)31*12-4-3 30*12+7-1 等各自说出了自己的思路充分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激励成功 培育创新
数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创造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的。陶行知先生曾讴歌:“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靠平时长期有意识的培养而形成的。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使之落到实处,所以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着重抓了以下几方面:
一、营造自然放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没有生理的安全与情感的保障,最佳的学习不可能发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情境,才能为创新提供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创造需要心灵的自然放松,在一种压抑的环境下,学生只会封闭自己的心灵,根本谈不上创造。
课堂上要呈现出“乐、实、活、新”的教学景观,要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眼睛,创造让学生观察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头脑,创造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嘴巴,创造让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双手,提供学生探索与实践的机会;解放学生的时间,提供学生当堂练习的机会;解放学生的空间,提供学生自我活动表现的机会。
二、激发和培育好奇心、质疑习惯,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好奇是求知的动力,是学习积极性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成分。小学生好奇心特别强烈,在教学中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好奇心,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求知欲望,推进学习的进程。
激发好奇心的常用方法有:
1、创设故事、游戏的情境。如学习体积概念时,可以巧妙地从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学习分数的概念时,从学生熟悉的烧饼入手。学习等量转换时,从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
2、创设合作竞争的情境。如学习小数乘除法简便运算时,我让同桌分别用一般的笔算方法和转化的简便方法算,从竞争中让学生亲自体验到简便计算的优越性。
3、创设有趣的练习。如学习小数的性质时,设计在“1、10、100”三个数的后面添上适当的计量单位,使这三个数相等,再要求学生用同一个单位把上列各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出小数的性质。
4、用激励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激情,带着强烈的欲望,去探索、创新。
5、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善于提出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求知。不仅教师设疑,教师还应有目的地创设一种学生们提出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和操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存在足够的创新机遇。
三、实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荷兰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教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不同的再创造方法。
1、独立创造。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
2、合作再创造。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应努力渗透合作意识,因为合作模式是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对那些答案多样、思考出现困难、涉及面大的问题适宜采用小组的方式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通过班级适当的交流取得共识。
3、指导再创造。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点拨。
数学教学应指导小学生人际交往,为学生创设一个各抒己见、大胆提问、干说敢想的交往气氛,使整个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的氛围,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四、激活思维,鼓励求、启发想象,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核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问题的多样性,解决问题的多样化,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想别人没想到的方法,找别人没找到的窍门,让学生从求异思维中进一步了解事物。
创设一定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求异,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营造出创造性思维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极大地激发。
同时,学生们创造性的思维也离不开想力,为此在教学中应始终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1][2]下一页
3000多年前,古希腊生物家、散文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那么,就让我们用智慧的火种点燃学生们的创造之火吧,这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时光!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7
一、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数学的特点之一是抽象、枯燥。为此,在数学课堂中,如何激发学习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只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才能有动力,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由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保护学生的求知欲,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要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事物,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大家都知道,复习《数的整除》时,这一内容概念多,各概念之间联系错综复杂,易混难辨,是复习的难点之一。根据这一情况,可以创设复习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复习前让每一个学生创作关于数字“1”的广告,要求广告词要是《数的整除》这一单元的概念。学生的兴致很高,创造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关于“1”的广告。
生①:嘿!同学们好呀!我就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阿拉伯数字“1”,不是吹牛,在数的王国里,我就像是孙悟空的金箍棒儿,神通广大,因为我能整除所有的整数;我又特别有自己的个性,我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和偶数也没啥交情,我的约数只有我自己一个,我就是我的最小倍数。
生②:我可谓是身兼数职呢!我是“约数大学”的校长,因为我是所有自然数的一个约数;我又是“倍数县”里的县长,所有自然数都说是我的倍数,怎么样,功劳不小吧!我还是“公约数市”的市长,若干个自然数排列在一起时,我就是它们的一个公约数。
生③:我特爱交朋友,只要是自然数,无论是谁,我们俩就是一对互质数,它就是我俩的最小公倍数,我就是我俩的最大公约数。
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使学生乐于发现问题,善于总结经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营造创新氛围,让学生敢创新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讲出来。只有在和谐的教学环境里,学生的求知欲才会提高。如在教学《年、月、日》时,课一开始师生的轻松对话便把学生带入了无限的快乐之中。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吗?你的生日是什么时候?一生答:我的生日是×年×月×日。师:祝你生日快乐(老师连续让几位小朋友说出自己的生日,老师一一向他们祝贺)!师问:请小朋友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生日,大家互相说一说。全体学生都兴奋地说:我的生日是:×年×月×日。师:祝大家生日快乐!这时全班小朋友无比高兴,紧接着教师又提问:结合你的生日说一说一年有多长?再互相说一说。结果全班小朋友说出了很多连大人都无法想到的一年的时长,如“一岁就是一年”,“我去年的生日到今年的生日正好是一年”等等。同样,小朋友也用自己的话说出了很多种一个月的长。
三、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创新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对实际问题比较感兴趣,在教学中应尽量多地使用与实际生活关系密切的题目,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用处,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汽车跑得那么快吗?”由于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的情绪特别高涨,立即展开想象:“汽车的马力大、路很平整、汽车的轮子是圆的……”教师又问:“如果汽车的轮子是方的或是三角形的,他还能跑得快吗?”这样就把汽车跑得快的根本原因归结为:“汽车轮子是圆的。”那么,“汽车的轮子为什么要做成圆的?”由于是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探求知识的愿望特别强烈。在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认识了圆和运用多种方法画圆之后,又让学生解释生活中的一种现象:“看马戏团表演时,人们为什么自觉围成一圈?”解决一个现实问题:“部队行军宿营时,指挥部设在哪儿好?”使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思维得以有效地激发。
四、引导质疑,让学生会创新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俗话说: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才可能促使学生深入地思考,积极探新。因此,鼓励学生质疑,能激起学生积极探新的心理愿望,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诱发创新意识。
如比较和大小时,教师鼓励学生突破例题中解题思路,大胆创新。于是有的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比较;有的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比较;有的化成小数再比较;有的认为再加上是1,再加上是1。因为,所以。还有的由这道题总结出一条规律来:比较两个有连续整数组成的真分数大小时,分母大的分数比较大,如等。通过引导质疑,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培养了创新的意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做到: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能质疑;当学生质疑时,教师要善于并及时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8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一条基本原则。那么中学的数学课堂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教学观念的创新
教学观念的创新就是要在素质教育质量关的要求下充分建立以学生为本的主体观,创设民主、科学、合作的教学氛围,实现优质高效的教学效能。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承认其学习的实质是自身能动性、选择性、创造性共同作用和发展的过程。教师教的本质就是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思维环境,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优化思维品质。学生唯一不能被替代的是其思维的训练和发展。教师教的落脚点是为了学生会学。课堂教学应该真正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的转变,学生的个性应该在和谐、民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充分自由发展。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人人是创造之人。”作为教师应善待每一位学生,重视发自学生身上的哪怕是十分微弱的思想火花。须知:学生未来的点滴成就恰恰是基于儿时不断闪烁的思想火花。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讲得多,机械重复练习多、大课堂形式多,让学生动手少、启动问题少、智力活动少、多层次变式练习少、个人、小组学习交流少、得到的鼓励少、创新少。因此学生是被动地“填鸭式”地接受数学知识,大脑成了数学知识容器,沉重的负担压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泯灭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灵活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充实和提高自己。
二、教学形式的创新
创新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应改变“记诵的学风”。在以记忆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中,那种鼓励听话、鼓励无怀疑、无批判地接受的气氛中,很难形成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发展更无从谈起,所培养的至多是只会踩着别人的脚印走路的“复制型”的人。
创新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营造民主、科学、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学习主动性的重要保证。教学创新的立足点,应该是让学生思维发散的同时,真正形成科学创造学习的能力。
比如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来掌控。在学完某一章或某一个内容之后,可以以专题研究的形式让学生来主讲。可在课前指定或由学生自荐,也可以学习小组合作准备,推举一名代表来主讲,还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准备,逐个讲解,后面的学生纠正前面同学的错误或补充内容。例如:高一学生学完“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这一章后,可以让学生来主讲一节复习课,要求复习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象,并配备相应的例题习题。当然,为了使课上更精彩一些,教师可以在课前帮助学生准备,诱导每个上台学生自我讲授,并及时肯定评价,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无师”也“自通”的目标境界。
三、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亚里士多德曾经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推动力。在教学中通过设计、创设问题情境去诱发学生某种创新的动机,使他们表现出创新的意向和愿望,这是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如“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二)”教学时,可作如下设计:
(一)观察联想、探究新知
观察反比例函数y= ,y= ,y= 的图象,你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吗?
探索:(1)函数图象分别位于哪几个象限内?
(2)在每一个象限内,随着x值的增大,y的值是怎样变化的?能说明这是为什么吗?
(3)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可能与x轴相交吗?可能与y轴相交吗?为什么?
(二)自主探究、领悟规律
考察当k=-2,-4,-6时,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有哪些共同特征?
(三)归纳小结
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当k>0时,在每个象限内,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在每一象限内,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
(四)探究猜测、知识的升华
(1)在一个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取两点P、Q,过点P分别作x轴、y轴的平行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为S1;过点Q分别作x轴、y轴的平行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为S2,S1和S2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2)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绕原点旋转180°后,能与原来的图象重合吗?
四、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次进行创新教育
我们知道:不同年龄的学生存在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对于一个班级来说虽然他们的年龄差异很小或没有,但是由于学习习惯、兴趣爱好以及接受新事物能力的差异,在一个班上有好、中、差的学生是很正常的。如何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融入到数学学习中来,是数学教师所要担任的重要责任。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启发、点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留有思维空间,“保底但不封顶”,层层递进,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到成功带来的自信和喜悦,又培养了学生的钻研和探索精神。
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课堂教学是创新意识的主渠道,改革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实践表明,课堂讨论式的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并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交往能力。因而,平时的每一堂课都应留给学生足够的表达意见的时间。特别是在解题分析过程中,教师不应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不应先发表意见,先“定调”,而应该先让学生讨论,允许说错,直到学生思维受阻时,再给予建议或揭示答案。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不唯名师、不唯课本是举,大胆质疑,要有批判精神。
如旧教材高中《代数》下册128页第7题:已知a、b、c、d成等比数列,求证:a+b、b+c、c+d成等比数列。启发学生:若a=2,b=-2,c=2,d=-2时条件满足,但学生很快发现结论不成立。我们用这种例子来说服学生:要敢于质疑,善于批判,这也是一种创新精神。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在解答一些常规的问题时,要鼓励学生勤于一题多解、突破常规的解法,尽量做到创新。只有这样,创新意识才能深入人心,创新精神才能发扬光大,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出来。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9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学校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笔者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几点体会。
一、直观操作、激发创新兴趣
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通过动手操作进行直观思维,从而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例如讲“圆锥的体积”这一课时,通常由老师在堂上演示,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我在讲这节课时,要求学生动手操作,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有的学生先把两块大小不等的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状,其中一个是圆锥体,另一个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然后把圆锥体转化成长方体或圆柱体,通过长方体或圆柱体的体积求出圆锥体的体积,再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的体积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确良1/3。有的学生则把圆锥体放在圆柱体、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进而,容器里的水没过圆锥体,通过测量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得出圆锥体的体积,然后再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还有的是用传统的方法(如“倒沙子”)得出结论。学生的思维非常开阔,在动手操作、计划、比较中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并且提高了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同学们就会去创新,而在创新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兴趣。兴趣越浓,创造力就越能得到发挥。
二、游戏激起,迸发创新火花
小学生的注意力是不稳定的,有意注意的时间短,持久性差,注意的范围也有局限性。游戏是儿童最乐于接受且最愿意参与的一种活动。游戏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人人参与、人人表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加有趣,更加轻松愉快。在数学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开展“夺红旗”“找朋友”“小小邮递员”“摘苹果”“对口令”“小动物找家”等学生喜欢的游戏。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时,教师给学生讲故事《猴王分饼》: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子。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同样大小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第一只小猴一块。第二只小猴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第二只小猴两块。第三只小猴更贪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第三只小猴三块。故事讲到这里,教师提问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哪只小猴分得最多吗?”“猴王这样分,公平合理吗?”这样教学把学生引进积极思维的境地,学生情绪受到感染,激起了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便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法,不断进发出创新的火花。
三、探索新知,培养创新的意识
探索新知识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关键所在,也是整节课的核心。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思维的发展、智力的开发,基本上都是在这一环节完成的。因此,教师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有目地地去观察,动 手操作并相互交流。
——鼓励质疑。“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即使学生提出不恰当或荒唐的问题,也应给予积极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因为灵感和创造常常孕育在异想天开之中。如在教学“十几减9或8”,在课将要结束时,我问:“同学们还有其他想法吗?”一位学生发言:“老师,12-8,2减8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8减2得6,再用10减6得4,因此12-8=4。这样做可以吗?”问题一提出,同学们立即议论纷纷。我及时表扬了这位不迷信教材和教材,善于发现问题并敢地提出问题的同学,然后引导同学们探索正确与否,并达成共识:这种做法是合理的。这样,通过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散探索。发散探索是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或固定模式,从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解法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求与众不同途径; 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引导联想。联想是创新的翅膀。要有所创新,就必须提出和解决众人“没想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包含在很多平常的现象中,只有那些善于联想的人才能想到。
四、巧设练习,强化创新意识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而且是联结知识与创新的桥梁。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努力将学生的创造潜能释放出来,卓有成效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这种练习时,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一题多样、一题多变的习题和形式新、人口宽、解法活的开放题,以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设计练习。这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发挥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强化。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0
文山州广南县曙光初级中学文明生
【关键词】创新,意识,学生,培养,如何,教师,范进,问题,评价,提出 曾几何时,记得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学科,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职责和使命。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些浅谈:
一、激发兴趣,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
二、鼓励学生设疑、质疑,发展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
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课文分析中认为胡屠户是个贪财如命,趋炎附势的小人,我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有位同学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见解,胡屠户骂范进,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能简单地说从他对中举前的范进的态度上就说他是个小人。这个主张一提出,马上引起了争议,有的同学说,胡屠户这个人,从作为范进的岳父的角度来看,他是个好岳父,因为换谁在他这个角度,有了范进这么个只会死读书不会生活的女婿,都会责骂范进,这也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这时,又一同学提出了一个主张:胡屠户为什么不让范进也去做屠户,光骂他又有什么用?这时,又引起了一片争议。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全被激活,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此时,教师适时组织读议:“同学们,让我们再读课文,然后将你们所提的问题与当时的现实情况进行对照,看看胡屠户是什么人!”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当时这种情况下,胡屠户由于深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中了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好的,有前途的,没中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不成器的,没有用的,同时也决定了他只能让范进在科举这一条道上走下去,而不能能有其他的想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惑,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
再如在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就《孔乙已》的主题而言,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认
为小说“揭示了为封建科举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是不是一定要这样理解才算对呢?那不一定,其实鲁迅自已只说,《孔乙已》“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这一说法,别无他议。千千万万的教师这样教,亿万的学生这样学,再也没有什么创见了,应该说在封建社会,爬上去的知识分子毕竟只是风毛麟角,没有爬上去的是大量的,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成为孔乙已呢?这存在着一个自身因素的问题。孔乙已自身缺乏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学会自下而上才是我们今天从学习这篇小说中应获得的启示。
其二,小说中的人们,对孔乙已这样的苦命人是这样冷漠,是不应该的。今天,我们要予以同情与温暖,不能那样冷漠,我们要让世界充满爱。我想如果这样理解,我们今天学这篇课文才有现实意义。
三、启发想象,开拓语文教学的创新之路
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正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殉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仕表表现自已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
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已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
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中的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例如,学生表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诗人询问苍天的场面时,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创造性的表演。
不同的学生对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仰天长叹的„„学生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精神的所在。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角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教师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已最不舍的人。
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已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孩子们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缩放。
四、正确评价,激励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伴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给予以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伴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应更多多地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 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 的结合(包括书面的、口头的、操作的)。
学生作业、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班中开辟习作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利用评讲课让小作者读自已的优秀作文,及时在班中鼓励、表扬汇编个人、班级的优秀作文集,再配上学生自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家长写上序言,进行评比等等。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再度创新。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生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c)-0014-01
打造培养极具创新能力的人才,为适应新课标要求,实现持续全面发展的核心保证。创新意识的形成需要构建良好的创造思维,引领实践行动与价值观。小学生年龄特征决定,其创新学习并不是将形成的创新成果视为判断准则,而是树立锻炼学生创新精神的总体目标。新课标明确,需要进一步引领学生知晓知识的生成以及发展,注重学生积极自主的探索与不断的创造。应为学生创新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保障,明确发展方向,基于数学学科核心优势打造高效优质的小学课堂。
1 开创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透过心理学研究不难发现,学习过程中拥有良好健康的心态与情绪,可令学生神采奕奕、精神振奋。相反负面情绪对其学习活动将形成抑制,进而影响最终效果。为此,教师应为小学生开创打造民主、轻松、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应令学生以及教师互相尊重,保持平等关系。该环境下,学生将放松心态,积极的调动思维,体现创造力,令学习数学能力大大提升。该课堂氛围中,学生自始至终均会满怀自信,充满朝气,在愉快的学习中不断的完善,升华,展现自我主体性,并快速高效的实现由被动学习向着主动进取的转变。培养形成创新意识,需要借助学习活动的创新完成。该阶段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不应被动滞后的学习,应在已掌握知识以及学习经验的基础上,主动积极的创新知识。也就是说学生创新思维在其主动探究新知识的阶段中形成,并持续不断的完善。为此,教师应积极主动培养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将其置于主体地位。该环节具有一定难度。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思维,科学认识并正确对待各个学生。将其视为平等、自信,具备发展潜能的人。应对每位学生充满信心,引导他们透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可实现更优秀的发展。应令学生明确自身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数学教师则是有效的合作人、组织人以及引导人。
2 开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勇于猜想
数学学科知识来自于生活以及生产实践。同时可推动人们实现不断创新。因而数学知识获取学习的科学方式为,通过再创造,令学生自身将学习的内容通过自主的发现以及创造形成。该过程为有效科学、和谐的方式。只有借助自身力量创造学习掌握的知识,方能被丰富灵活的应用。因此教学阶段中,教师可为学生开创合理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之中形成探究学习问题与知识的兴奋点。这样一来,学生可在不断的学习探索中,找寻思路,不断创新发展。例如在讲授有关百分数知识内容时,教师可组织学生集体观看草原逐步沙漠化的视频片段,并引导学生探究分析植物较易在沙漠环境中生长成活的具体问题。而后可呈现有关农场分析、做实验获取的数据,令他们分组讨论。学生通常会充满兴趣,思维被有效的调动起来,并快速的发觉利用一百做分母表示植物成活率较为便利容易,进而可高效合理的掌握百分数内涵意义,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应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勇于尝试,积极探索。猜想是一切创新行为的萌芽,当然猜想有否体现价值性,则需要通过实践进行验证。因此,教师在引领学生不断猜想的阶段中,还应激励他们细心认真的进行验证。倘若在验证后发掘猜想存在误差,则应快速的理清思路,进行重新的论证分析,只有引领学生将验证以及猜想有效融合,方能体现核心意义。
3 全面尊重个性,激励学生勇敢质疑
学生为单独个体,个体的建设发展具备不同特征。因此,我们应全面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令他们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不断动脑思考,探寻问题最终答案。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对知识问题的求知欲望以及好奇心,形成对问题积极思考判断的质疑精神与批判态度。不仅应令学生学会知识,还应掌握会学的技能,进而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有关圆的知识后,学生产生疑问,汽车测速器对其行驶距离进行记载量测是怎样实现的呢?学生之所以产生这一疑问,则是受到教师有关车轮为何做成圆形的启发引导而形成的。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将测速器以及圆形的周长、车辆的车轮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而可明确圆形周长有关知识,令问题迎刃而解。该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鼓励引导,可令他们主动的质疑,并积极的释疑,不但令所学知识更加深化,学习思路更加清晰,同时知识将更加完备。还可引领学生由多视角入手有效的应对问题,启发创造思维,形成创新意识。
4 灵活踏实,有计划培训学生思维
有效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激发其创新思维的重要阶段。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做到灵活踏实,重视直观教具的应用,尽量令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倘若课堂教学阶段中,仅有教师进行单独的演示,而学生没能亲自进行操作,则其获取知识仅能较为肤浅。倘若令学生个个均参与到实践过程中,便可令其积极的调动感官认知,进而学有所或,通过自主动手操作,提升创新意识。例如,实践教学过程中,在讲授有关长方体内容时,教师可令学生进行自主动手,一些学生将剪下来的牙膏盒进行比对。一些学生在纸张上描绘出长方体的不同面并展开比较,还有一些学生采用直尺测量长方体棱长。在动手剪、亲自量、对比分析等活动中,学生可逐步明确长方体不同面的具体特征。该实践过程中,学生将积极的动脑思考、动手练习,并且直观快速的掌握所学知识。这样一来其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将逐步发展,并可锻炼逻辑思维,丰富内涵素养。
培养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力,不断的创造为当前新课标引导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教师应通过有效启迪,引领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不应墨守陈规,应通过标新立异,有效的突破常规,预防思维定势导致的不良干扰影响。应积极的找寻新规律,采用新方式。例如,针对松树栽种量为柏树四倍的数学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同学们,通过这个问题你们尽情的展开联想,还能想到什么呢?在教师的激励引导下,学生丰富想象,展开联想翅膀,并踊跃发言。一些学生回答,柏树的总量为松树四分之一,松树以及柏树的比例为四比一。还有一些学生认为,松树同总体数量的比例为四比五,柏树在良种树的总量中占到五分之一的比例。通过该类灵活模式,可令学生不断的开阔分析研究数学问题的认识思路,进而可锻炼培养学生思维的清晰敏捷、灵活创新。
5 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锻炼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引导他们敢于质疑,不断创新,丰富的联想探究,进而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丰富内涵素养。教师应积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价值,引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大胆的实践、不断的探索,进而发展成为敢于创新、不断发展的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奕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教育界,2012(22).
[2]吴勇.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42).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2
一、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思想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 更新教学理念。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 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而新的教育观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上来。
二、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创新的氛围
“亲其师 ,则信其道。”教师只有把学生视为具有平等人格的人, 才能赢得学生的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这就要求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抛弃“不苟言笑”的面具,学会“蹲下身子看学生”。同时还要把平等自由还给学生, 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自主探究。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并对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大加赞赏;提倡学生有错必纠,甚至是纠正教师、权威的错误;允许学生“插嘴”,更允许学生“争论”,因为在“插嘴”、“争论”中常会产生智慧的碰撞 , 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教师一定要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的指导下, 把现代教育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如果每一堂课都能营造出学有乐趣、学得忘我的学习氛围, 那么一定能使课堂成为学生创造的乐园。
三、创设情境,激发创新兴趣
数学课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及时创设情境,提供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使他们在迫切要求解决问题的欲望之下展开思维, 从而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例如, 在教学“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有一块等腰三角形的玻璃, 不慎被打破成两块。若要再配一块同样的玻璃,是否必须两块都带去? 只带一块去行吗? 为什么? 这样创设了一个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对这一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 备感亲切,饶有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他们积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得出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案,由此引入新课。实践证明,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达到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效果。学生不仅学习了书本上的知识, 而且还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一题多变”,培养发散性思维
初中数学 教材中的 作业题有 “练习”、“复习巩固”、“复习题”等,这些题目的设置注重基础,突出重点,强调普遍性和通用性,但又按“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广探索”等不同等次设计,适合于不同认 知水平和 能力的学 生参考使用。 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用好这些资源,而且还要更好地拓展这些资源。“一题多变”则能使这些练习题成为学生学习的不竭源泉, 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一题多解”最基本的方法有变题设、变 结论、变情 境、变图形 、变数据等。实践证明,通过“一题多变”,能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 使他们善于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活学活用,勇于创新。
总之, 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它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创新的氛围,引导他们多动手实践,从多个角度看问题, 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为他们迎接时代的挑战打好基础。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3
2009-10-28 09:44:15 作者: 来源:铁岭县蔡牛中学 文字大小:【大】【中】【小】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下面就此谈几点体会。
一、允许提问、鼓励质疑、让学生创新
创新意识始于积极思维,始于提问。当学生不由自主地提问时,正是他们积极思考,发现新知识,产生新思想的时候,如果我们做老师的只简单地说一句:“不许插嘴”或置之不理,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严重挫伤,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小绵羊”,还谈什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
在一次有关非洲粮食短缺问题时,组织了一个活动“让我猜猜看,非洲为啥缺粮”这一活动,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思维活动,通过一番猜想后,同学们的猜测是多种多样的。多数同学的猜想是教材中讲到的,而有一位学生的猜测是“战争”,教科书中未提及,但事实上该区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发生的战争也冲击了该区粮食的生产。我对这个勇于质疑的学生给予了肯定和赞扬。这个学生感到很愉快,学习兴趣大增。我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想让学生质疑,在质疑中去激发自己的探知欲望,从而扩大阅读面,关心国家,关注世界,积极思考问题,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自觉地产生和提高。
二、提倡对话,鼓励争辩,让学生创新
在教学中,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地自由发表和自由参与,大胆质疑,并展开激烈争论,充分发挥教学民主,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动中通过对话、争辩,让学生学会探索、批判、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也常常会设计一些辩论活动,给学生一个发表见解的平台,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事实证明,学生在争论中弄明白的问题,将会给他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课堂教学中的疑问,会激励他们不断观察、思考、读课外书或查阅资料,自己寻求答案。这样做会比教师“硬塞”给学生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宽容“错误”,提倡“求异”,让学生创新
在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难免有错误,因此,教师应尊重他们,热爱他们,要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在教学中,笔者时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回答的问题,乍听起来似乎是错的,但换个角度思考,也不无道理。对这样的学生不能一概否定,应当多加指导和鼓励,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是必要的。比如,在政治教学中,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地方保护,只讲发展速度不讲经济效益,偷税漏税骗税、非法侵占耕地、台独问题等众多社会问题,笔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解决对策,都有惊人的收获。这种做法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经济、政治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法制和道德观念,自觉规范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调动学生个体情绪、创设情境、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创新的前提。
比如,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有些学生往往感到某方面的学习很吃力,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时候教师不能简单地“批评”论事,而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多给予他们思想上的鼓励,有进步及时表扬。要知道教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乃至一个眼神,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教师首先应该调动学生个体学习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另外,创设情境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比如,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尽量利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创设一些操作情境。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剪拼图形”、“自制图表”、“续写故事”、“编排导演”等等……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新知与旧知,已知与未知时刻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造成冲突。教师就要利用这一矛盾冲突精心设疑,创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透发学生思维动机的问题。如设计新奇有趣的问题,设置悬念等,使学生形成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激励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推荐阅读:
浅谈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05-1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0-23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08-19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8-25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11-19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07-07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08-16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09-30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