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讲讨论(精选8篇)
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讲讨论 篇1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摘要:教学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关键词:教学 学生 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又强调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对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学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第二,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第三,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第四,要改善教学评价标准。统教学评价偏向以课本知识为唯一标准,往往要求十分细碎,偏重速度和熟练,很少鼓励创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评价要鼓励拔尖,鼓励专长,鼓励创见。 教师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对有创新的学生要提出表扬,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班风乃至校风,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作者:王克文 工作单位:湖北省石首市大垸乡焦家铺中心小学 邮政编码:434400 联系地址:湖北省石首市大垸乡焦家铺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13593816790 email:wangkewen6@sina.com 个人简历:本人参加工作,一直从事小学教育。在平常的时候喜欢看一些有关教学和教育方面的书籍,并希望能和所有的教师朋友共同探讨教育方面的问题。 论文未发表,属于自己创作
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讲讨论 篇2
一、创设开发性教学情境, 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人的创新能力, 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 而且与积极情绪, 特别是与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 我们常常会发现:如果学生喜很欢某位老师, 对这位老师的课程也会表现出更强的钻研精神。因此, 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 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 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真诚、坦率地对待学生, 与他们交流思想、交换意见。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 使学生敢于质疑, 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 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 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二、细心呵护学生的创新萌芽
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 对事物有新鲜的感受、独特的见解, 就是学生的创新萌芽。尽管有时这种见解是幼稚的、不成熟的, 甚至是错误的, 我们还是要给以珍视和爱护。怎样培养、爱护学生的创新萌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疑问”, 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大胆质疑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死水。设置质疑, 唤起思维, 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有的教师怕学生质疑会打乱教学思路, 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处理, 所以不敢、不愿学生质疑, 这是没有摆正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的缘故。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 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儿童认知规律, 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 让学生再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 掌握思考方法, 主动地获得知识。
三、注意学法传授, 强调个性化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 教学中“授人以渔”的学法指导, 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的精神, 教师除了要注重学法传授, 还要强调个性。可先由教师典型示范, 展示学法, 在举一反三, 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 悟出学法。学生的智力、理解能力不同, 悟出的方法和道理就不同, 这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创造性。学法指导要强调个性化, 还必须通过思维训练, 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1、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与讨论中, 培养独立性的思维能力。
怎样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呢?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多向交流, 课堂方能真正“活”起来。据此, 教师要做到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探求独特的见解和答案。
2、扩宽学生思路,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 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采用这种思维方式, 可以突破常规, 从多方面寻求答案。在教学中, 要变“教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一个完整、独立的思维活动应当包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两部分, “提问”是整个思维活动的前一部分, “回答”则是整个思维活动的后一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应不断变换角度, 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知识, 创设思考、讨论的情境,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以培养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发挥个性创造能力。
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还要充分开展课外活动, 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更充分地发展。那么, 要开展那些语文课外活动呢?
1、课外阅读
每一篇名家作品, 都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都是作家创造之作。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能在阅读中吸取营养, 学习作家如何创作, 培养创新精神。因此,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 利用各种机会,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 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2、个人活动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 教师应提供学生个人活动的各种机会, 如采访、出黑板报、自编手抄报、自编童话故事等, 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独立性,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
3、兴趣小组活动
对于儿童, 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 学习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兴趣小组, 如读报小组、读书小组、评论小组、创作小组等, 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阅读评论, 提高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学习创作, 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能力。
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讲讨论 篇3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052-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观念、新思想是创新的前提,但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学生不断吸收新知识,并逐渐内化形成的,这就引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即作文教学如何定位。小学作文教学“高耗低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存在的问题:一是过分重视写作技能训练,轻视兴趣情感的培养。二是过分重视文章思想性,轻视日常生活题材的选择。三是过分突出教师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小学作文教学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谈谈小学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几种方法:
一、运用格式塔理论,打开思维的固定模式.立足于一个“创”字
格式塔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它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其含义指的是“形式或一种被分离的整体”。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人们通过感官知觉所得到的一些整体的“形”、“式样”,也就是一种自主体的知觉活动组织成的整体。小学生作文常犯的毛病就是人云亦云,千人一面,就其根源是与思维方法有关。人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常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思维范围和内容成了一个严重封闭的“黑箱”,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学生思路狭窄。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运用格式塔理论,从思维训练人手来培养“独创”意识。思维训练的方法有常规思维方法和求异思维方法,常规思维方法又有形象思维方法和抽象思维方法。形象思维方法如联想、想象,在记叙文中常用到;抽象思维方法如归纳、推理、判断等。求异思维方法如多向思维、反向思维、外向思维、交叉思维、有形思维、变形思维等。比如形象思维的特征联想法的运用: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圈,让学生根据圆的特征展开联想,可以想象到:皎洁的满月,明亮的眼睛、浑圆的石磨、环行的跑道、高高的石拱桥、圆圆的足球、神奇的篮球、可爱的闹钟、迷人的彩灯、诱人的锣鼓,学生根据事物外形,进而展开联想,联想到本质:圆像空虚、像充实、像一无所有、像成功的花环……每个意象都可以写成一篇优美的文章。
再如,形象思维中的时空联想法,按时间顺序展开联想:从古代点的松明灯,到祖辈点的桐油灯,后来用煤油灯,父亲照的是电灯,将来应该有比现在更先进的灯。如果顺空间联想,可由眼前教室的灯联想到街上的路灯、天安门的华灯、海上的航灯等等。世界是多元的,认识问题的角度也应该是多维的,通过发散、换元、创优,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去思考,加大思维的跨度。我们把思维训练纳入作文课堂教学,诱导学生养成“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如成功背后的艰辛,平凡中蕴含伟大,表面热闹中潜在的内在寂寞等,通过训练,学生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灵敏性就增强了。
二、植根于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强调一个“新” 字
在写作时,要调动平时积累的作文材料,这正如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文章合为事而作。”,这个“时”就是现实生活,“事”就是平时积累的作文材料。学生的生活看起来单调,实际上身边不乏美好的事物,而学生往往视而不见,至少是感知很少。要对学生进行想象思维训练,简单地说,想象思维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图像重新进行加工而实现的思维过程。想象思维训练是训练学生创新作文的重要环节。?以往的作文教学,形式多数是陈旧的,即布置一个题目,便让学生作文。这是从科举时代就开始流行的办法。这种形式当然是
需要和必要的,但长此以往就会堵塞学生作文的思路,束缚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我在让学生写命题、半命题作文的同时,尝试采用多种形式拓宽学生作文思路。其一是体裁的变换。如把诗歇改写戚记叙文,或把故事改写成诗歌。在将李白的《赠汪伦》改写成故事的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充发挥想象力,运用描写、叙述、对话、抒情、议论等手法进行改写。学生根据指导,大胆合理想象,写出了(李白的故事》、《深情》等感情炽热的故事。其二是人称的改变。如将《我的战友邱少云》改成第三人称,写出邱少云的内心活动;将《十里长街送总理》改写成第二人称,使文章更亲切。其三是缩写。缩写的好处是提高学生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能用简洁的文字准确又全面地表达文章的中心。如,指导学生把《小英雄雨来》这篇文章缩写成简洁的短文。其四是续写。续写对学生的想象力是一种考验与磨炼,我不仅让学生续写一些课文,如《凡卡》、《穷人》等,还让学生搞作文连环赛。实践证明,形式的变换,不仅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作文兴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
三、重视积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看好一个“活”字
要写好文章,材料是关键。材料来源于什么地方呢?鲁迅先生在一封谈写文章的信里说:“留心各种事情,多侃侃,多想想,不看到一点就写。”这句话道出了平时积累材料在创新作文中的作用。一般说来,单纯的观察,学生往往只能看到一些具体的个别事物或现象,通过思维才能发现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因此,学生只有边观察,边思考,边积累,才能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写出内容丰富的作文来。例如写《我爱秋天》,老师让学生观察农村收割情景,面对那一望无际的原野,金黄色的波浪,老师问学生:“为什么人们称秋天为金色的秋天?”学生回答:“是因为稻谷丰收。”老师又问:“是谁让稻谷丰收的?”“是农民。”“那么,我爱秋天一文的基调应该是什么?”同学们齐声说:“歌唱丰收,歌唱农民。”一位同学这样描写秋天,他把秋天比作一个穿着金色裙袍的仙女,他用宽大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却将明亮和清爽撒介大地,他用宽大的衣衫遮挡着风寒,却捧起沉甸甸的谷物和果实奉献给人间。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云淡,更爱她的香瓢四野……这段文字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及赞美之情。如果没有学生平时的积累,那么只能写出“树叶黄了,秋风到了”的一般性的描述文章。对学生进行创造想象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开拓性。
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讲讨论 篇4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现并非都要像科学家、发明家那样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有什么惊人的发现、有什么伟大的发明,只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老师、不死记硬背,敢于标新立异、大胆思维质疑、有所发现、有所发展地掌握所学知识,即是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渠道很多,其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
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情感场,加强师生情感的沟通,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关键。为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特别注重教室的布置、板报的设计、墙上悬挂条幅的选择等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态文化,学生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和启迪,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每一名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潜在的创新能力,只是有的学生可能在这方面表现突出些,有的学生可能在那方面表现突出些。要想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就应在教学过程中为他们营造一个创新学习的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一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及手段都应给予理解和重视,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以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克服那种满堂灌、一切都教师说了算的教学方法。二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态要和蔼可亲,语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既要有严父般的谆谆教诲,又有慈母般的暖暖爱心,使学生在学习中敢想、敢说、敢做。即使学生说错或做错了,教师也不要讽刺挖苦学生,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三是要多鼓励少批评。要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学习过程中答错了允许重答,答不完善允许补充,不明白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乐于探究的良好环境,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努力把教学活动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打破教材的条条框框,努力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集声、像于一体的教学场面,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获取新的感受、新的想法、新的发现,进而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萌动创新意识。
三、激励学生质疑问难
要实施创新教育,我们就必须打破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渴望创新、追求创新、参与创新。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才能产生创新意识,因此,教师首先要注意捕捉那些善于质疑、敢于发问、思维敏捷、好奇心强的学生,并善于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克服老师主宰课堂,只有教师提问学生,不准学生向教师质疑的弊端,要把学生提问、讲座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的思维从狭窄、封闭的圈子里解放出来,对能提出一些创见性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其次要根据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年龄特征和教材本身特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互相讨论,主动质疑问难,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解决问题。
四、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究
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不拘泥课本,不依常规,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形式,通过探究性实验增加学生探究过程的体验,学生能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实中的美妙与和谐;能够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实和日常生活中的道理;通过一个个探究性实验,来辨析真伪引发认识冲突,激起探究的深入,从而达到成功的彼岸,体会成功的乐趣,为以后创造、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
新课标教材中很多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极好的教材,而且各知识点都是彼此联系、按一定逻辑顺序组成的,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大胆创新。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能改变传统学习中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模式,形成对于知识进行主动探求、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讲讨论 篇5
汤阴县实验中学 暴玉萍
【摘要】:本文从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培养创新思维精神应该注意的问题、可资借鉴参考的方法等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创新思维
历史教学的目的旨在为培养有思维,有见解,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础。那么,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首先,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使用教科书。
加强历史科研意识,培养历史科研能力,应该说,对于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来说,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尽管如此,中学历史教师也应该知难而上,为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
质量而努力。中学历史教师所具有的综合素质中,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是第一位的,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和保障。很难想象,历史综合素质差,创新能力低的教师能培养出创新思维意识强的学生来。
其次,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所固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观念。从本质上说,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发展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的。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的化身,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不是压制学生的见解。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的离奇,教师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而是要大量引导的工作。历史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即使其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成份,也应该看到其中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观点和看法,然后以耐心认真的姿态予以回应,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
二、具体到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从本质上说,即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认识,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
(1)历史教师先对长期流行的结论进行分析,探究此
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并启发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不应该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而应该是多角度多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看待历史现象,自然会得到不同的历史结论,然后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
(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质疑的精神的培养是培养创新思维精神的前提。一般来说,创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有三个:即思维不被已有的结论所束缚;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传统固定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看其是根据何种原理或理论推理出来的,这个理论是否严谨,是否完善,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
(3)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坚实的基础,它可以这样来理解:一是生理基础,主要是开发学生的右脑思维潜力;另一个则是知识基础。长期以来,史学界有一种“史学危机”的声音,这是因为我们把历史知识看成已经穷尽了的,固定不变的东西。其实历史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作为人们对客观历史的一种主观认识而已,历史研究不可能再现历史原貌,而是尽可能的使二者趋于接近。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新的史学材料的出现,知识更新是必然的。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方式可以分为采取课堂内的方式和采取课堂外的方式。这两种方式互为补充,相得
益彰.由于种种原因,在一个时期以来,中学教学界把创新思维意识训练过多的放在了课堂内,而轻视了课堂外这一重要的方式,这影响到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由于课堂外这一方式在时间的掌握安排,具体的实践操作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灵活性强的特点。因此,课堂外丰富的空间资源为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1)学术专题讲座:学术色彩浓厚是举办专题讲座这一形式的主要特点,考虑到这一点,教师在举办专题讲座时应注意三个问题①精心安排,全面搜集史学界近年来的研究新成果,并加以筛选分类汇总,使之有条理而不紊乱;②专题讲座围绕一个研究中心为宜,而且选题宜小不宜大;③专题讲座的内容最好与历史课程的进度同步。
(2)专题辩论:专题辩论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参与教师主导性参与的最佳契合的一种方式。同专题讲座一样,专题辩论亦离不开历史教师精心准备这一环节,只不过这一环节的实施者既包括历史教师,也包括学生。教师也并不是一个神手旁观者,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对学生的辩论准备工作的指导作用上。在广泛征询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教师然后确定一个在学生中能引发矛盾和争鸣的辩论题目。教师应帮助学生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资源,搜集相关的史料和论文,指导学生撰写辩论词以及辩论应注意的事项。辩论双方谁赢谁负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通过史学辩论前的准备工作和整个辩论过
程,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提高。
(3)撰写小论文:长期以来,历史教师给学生课外布置的作业往往是以应试为目的的试卷作业。其实在学业相对轻松的高一或高二年级,根据所学的内容,教师可以指定一个题目,或让学生自拟题目,要求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写一篇字数不长的小论文,作为一门开卷考试的内容。这样在学期末进行闭卷考试时,就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和学生考试的压力。
强调课堂外的重要作用,决不是说课堂内的作用不重要。实际上,课堂教学仍是创新思维精神培养的“主战场”,但是它不是唯一的“战场”,需要课堂外这一战场的有利配合补充。
无论是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堂外,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精神的训练,笔者认为,应坚持以下二个原则:
(1)选择性原则:可以说教材上,没有一个历史问题现在已经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这一问题上,在考虑到中学生不同的思维发展状况特点前提下,对于史学研究上的学术分歧应该有所取舍,即选择性原则。选择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选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学术之争。目前的中学教育制度中,对中学生聚合式思维的关注和培养要远远高于对发散式思维和关注和培养,其结果是聚合式思维
能力的发展是以阻碍或压抑发散式思维能力为代价的。
二是选符合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坚持的原则。历史是一门政治性十分强的科学,中学历史教学不同于历史研究的一个地方在于它强烈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因而中学历史教学应顾及一定的适用性。
(2)监控性原则: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都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教师应起到十分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发表历史见解和心得体会,绝不等同于鼓励学生海阔天空纵横乱谈,或者鼓励学生追求标新立异式的“一家之言”,归根结底,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活动中闪亮的火花,并给于表扬,而且还要剖析学生头脑中不正确或片面的见解,并帮助学生发现错误,最终找到正确的解答;不但对学生的发言做一个细致的总结,而且使学生认识到,总结并不意味着思维活动的终结,而是学生继续深入思考的开始。通过一系列的思维训练活动,使学生意识到,创新在本质上说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或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研究向前推进,或者对前人不正确的认识加以纠正。教师对此列举一些报刊杂志中的非常“引人论目”的引起争议的新观点,使学生加深对史学创新真谛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新观点不等于科学的观点,大胆思考,阐发独立见解,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指导,以雄厚的事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这一切都与教师的监控作用是分不开 的。
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精神,尊重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地位,让中学历史教学气氛活跃起来,对于改变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窘境,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良方。然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智慧潜力过程,则是一个浩大的长期的工程,它需要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中学历史教材编写者以及具有创新思维精神主体的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对此我们是有信心和决心的。参考书目
①:《教育——财富蕴涵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②:何成刚《我的教育观——李晓风老师的实践与探索》,《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2期;
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讲讨论 篇6
1、“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重视了学生个性发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一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教学”元、角、分”时,设计教学情境:我问可爱的小同学们,我们上商店买东西,要带什么去呀?同学们大声说:”钱”。还没有等我再往下问,很多同学就从口袋中拿出钱来。有10元、5元的,有5角、2角、1角的,也有拿出少见的分币和100元大钞。这一下同学们兴趣都起来了。我说,光有钱,认识钱还不行。还要清楚这元、角、分的不同,这样买东西时才会不出错钱。同学们就是在这种兴趣中,了解到元、角、分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换算。只要一个个新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生活情境之中去,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就会积极去探索,去创新。否则,则会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
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另外,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两为主原则,合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动学生动手实践或亲身制作学具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它会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手脑并用,通过自身的探索后获得成功,体验到参与之乐。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让学生在先课前自制一个长方体,通过各种感官理解什么是长方形的表面积,然后让学生把模型拆开,成显一个组合图形,让学生动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师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得出长方形的表面积公式,学生不仅兴趣更浓,积极性高,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印象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
3、加强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探新知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手操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在编排时就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编排原则,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拼组图形”的练习时,课前老师准备许多大小
各异的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照着例题的图形拼图,然后再让学生发挥想象,大胆拼组。教师要求学生任意选出老师课前准备的教具,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结果,学生的作品丰富多彩,他们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动物、植物、人物等等。如拼出了不倒翁、小松树、小鸡、人物等。就连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也拼出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的操作活动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倡导解题方法多样化,在不同方法中求创新
学习过程是个体的认识活动。小学的学生虽然年龄比较小,但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同的。在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例如,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老师应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并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体会方法的灵活性,比较方法的优缺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低年级的教学中也要让学生一题多解的练习。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例如我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例题时,我就没有用课本中的计算思路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根据学生在学习生活体验中已形成的知识体系和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找出题的多种计算方法。在教师”看谁最聪明,想的方法最多”这样富有激励、煽动的语言刺激下,学生兴趣盎然,探索情趣高涨。通过动手、动脑,一张张小嘴娓娓道出了各种不同的计算思路。有些与课本
中的计算思路虽然不同,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实在难能可贵,这就是他们在自主探索中表现出来的很了不起的求异和创新。我在每位同学表达了自己探索的计算方法后,都用他们的名字命名了这种计算方法,从而满足和鼓励了学生探索、表达的强烈欲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讲讨论 篇7
教育心理学研究说明, 民主的气氛, 平等的关系, 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数学教育教学中, 应大力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形成师生、生生间的一种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关注、赏识的人际关系, 使学生的身心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让他们的思维充分得到发散展开, 进而去探索未知、去创造未来。
二、健全个性人格, 稳定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和任务是, 保持一个人的创新精神但又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 传递文化知识但又不能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 鼓励他发挥聪明才智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 密切注意每个人的独特性而又不忽视一种集体性。由此, 稳定学生的创新精神, 是学生的特长个性与品质人格的有机的统一、高度的结合。在数学教学中, 既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即让学生在禀赋、气质、兴趣、情感、思维等方面的潜在资质得以发现, 让学生的心灵自由和精神世界的独特性得到尊重, 让学生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思想的创造性得到鼓励, 从而使学生在心理方面的个别差异得到正视和发展;又要健全学生的人格, 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形成科学的态度, 培养顽强的毅力, 从教育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完善自身的人格品质,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以稳定。
三、开展活动教学, 深化学生的创新精神
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使命之一, 就是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活动教学体现了这一改革趋势, 它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革、完善和发展。活动教学既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生命活力和丰富个性, 又有助于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式。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应积极开展活动教学,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要参加的活动, 并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选定课题, 寻找材料, 设计方案, 然后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或独立地进行探索、研究、实验、总结等。这样, 一则养成了学生独立探索的习惯, 二则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则深化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四、组织尝试训练, 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邱学华老师的实验结果表明, 尝试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 有利于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 又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在数学教学中, 应为学生设计尝试练习,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先进行尝试练习, 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还在独立创新的学习中发掘了学生自身“沉睡的潜能”, 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教给学习方法, 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发挥“向导和顾问”的作用, 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首位, 教会学生研究思考问题的方法,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强化学生已初步形成的创新能力。一让学生树立“自主创新”的意念, 明确“学会学习”是未来所必备的技能;二让学生不仅把握如何思考问题, 还应会在问题思考中不断提出新问题;三让学生享受创新的快乐, 使创新在学生心中扎根。
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讲讨论 篇8
关键词:科学;创新;好奇心;巧设情境;实践
中国分类号:G301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学者必须重视小学科学教学。而在科学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我对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结如下:
一、好奇心是推动学习的动力
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就能主动的去钻研,这种好奇心如不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因此,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而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时,作为教师,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给予指导。如教学《电产生热》一课时,要求学生用一根铁丝把一节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并摸一摸铁丝,手有什么感觉?这个实验本身效果不明显,可是有的学生的效果却很突出——手很烫,原来他是用了三节电池。虽然他与实验的要求不一致,但恰恰由于这一个不一致,使他发现了电热效果明显的一种方法。因此,这时教师切不可训斥否定学生,否则就把学生创新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教师应该大力表扬,并以次为契机进行启发,唤起创新意识:“除了增加电池,还有哪些办法也能使电热效果更明显呢?请你自己设计实验动手试试。”这时学生创新的意识则更强烈。
二、巧设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科学的发现始于疑问,而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开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巧设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扶持创新意识。如教学《大气的压力》一课时,为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特意构建创新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向学生们出示了“马德堡半球”,合上两个半球抽掉其中的空气,让学生用力向两边拉开,一个、两个、四个,直到最后到全班同学像拔河似的一齐拉,但仍拉不开。此时,我提出問题:“你现在最想说些什么呢?”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奇怪极了,纷纷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这两个半球为什么拉不开?用什么办法才能把这两个半球拉开?如果两个班的同学一起拉,能不能把它拉开?恰当的问题开启了学生思维之门,教师为学生构建创新情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扶持,深入探究的愿望油然而生。学生创新思维的启迪。
三、营造良好氛围,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
良好的教学氛围,不仅能促进求知欲的滋长,激发解决办法的兴趣,而且还会刺激新思维的开拓。因此,在教学中应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重视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热喷泉”实验,学生对实验现象感到非常惊奇,并产生极大的研究兴趣,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闪现了出来,有个学生说:“如果我把做的‘铝皮风车装在上面,不就是成为一个新型的自动风车吗?”这不正是表明:小学生也有创新潜力,完全可以培养起一定的创新精神。
四、注重于学生思索,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切知识既是探索的结果,又是重新探索的起点,创新思维不仅体现在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而且还体现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并能在某些知识间建立联系,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如果学生在发表不同观点的同时能启发其创新思维的发挥,对某一事情如果能亲手实践一下,更能促进其创新思维的迸发和创新能力的显露。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有一个实践题:一个装满水的塑料杯,倒立放入水中,不从水中拿出杯子,怎样才能把杯子中的水“赶”出去,让空气又占据杯子的空间。准备的材料是一根玻管,一个烧杯,一段橡胶管,让学生讨论利用这些材料,解决这个问题。在学生常规的几种方法解决后,继续启发:“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呢?”同学们苦思冥想起来。猛然,一位学生站起来指着橡胶管说:“可先在塑料杯底戳一个小洞,然后把橡胶管插进去,接口处不要漏气,再向橡胶管吹气,这样可能会使空气占据杯子的空间。”边说边上实验台进行演示操作,果然成功了。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只是要我有意识的去培养他们。
五、立足于学生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产生于动作。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因此,我不失时机地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如教学《沉浮的秘密》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物体沉浮的规律后,要求学生实践自制“潜水艇”。有的学生找来两个装眼药水的玻璃瓶,用胶布把大口连接起来做成船体,再在两端小口各套上一段自行车上的气门芯,一段插入水里,一段露出水面含在口里。想让它沉,就吸出瓶里的空气;想让它浮,则用口吹进气体,使水排出。在这个实践制作活动过程中,无疑增强了学生创新的思维与能力。当然,创新能力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才能形成和增长。所以,突出学生的实践性,让学生经历“搞科学”的过程,比获取最终结果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更加重要。
【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讲讨论】推荐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0-23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08-19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07-10
浅谈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06-16
在小学科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8-27
浅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10-27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0-19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09-30
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07-14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