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精选13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学校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笔者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几点体会。
一、直观操作、激发创新兴趣
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通过动手操作进行直观思维,从而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例如讲“圆锥的体积”这一课时,通常由老师在堂上演示,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我在讲这节课时,要求学生动手操作,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有的学生先把两块大小不等的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状,其中一个是圆锥体,另一个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然后把圆锥体转化成长方体或圆柱体,通过长方体或圆柱体的体积求出圆锥体的体积,再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的体积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确良1/3。有的学生则把圆锥体放在圆柱体、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进而,容器里的水没过圆锥体,通过测量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得出圆锥体的体积,然后再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还有的是用传统的方法(如“倒沙子”)得出结论。学生的思维非常开阔,在动手操作、计划、比较中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并且提高了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同学们就会去创新,而在创新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兴趣。兴趣越浓,创造力就越能得到发挥。
二、游戏激起,迸发创新火花
小学生的注意力是不稳定的,有意注意的时间短,持久性差,注意的范围也有局限性。游戏是儿童最乐于接受且最愿意参与的一种活动。游戏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人人参与、人人表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加有趣,更加轻松愉快。在数学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开展“夺红旗”“找朋友”“小小邮递员”“摘苹果”“对口令”“小动物找家”等学生喜欢的游戏。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时,教师给学生讲故事《猴王分饼》: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子。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同样大小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第一只小猴一块。第二只小猴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第二只小猴两块。第三只小猴更贪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第三只小猴三块。故事讲到这里,教师提问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哪只小猴分得最多吗?”“猴王这样分,公平合理吗?”这样教学把学生引进积极思维的境地,学生情绪受到感染,激起了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便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法,不断进发出创新的火花。
三、探索新知,培养创新的意识
探索新知识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关键所在,也是整节课的核心。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思维的发展、智力的开发,基本上都是在这一环节完成的。因此,教师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有目地地去观察,动 手操作并相互交流。
——鼓励质疑。“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即使学生提出不恰当或荒唐的问题,也应给予积极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因为灵感和创造常常孕育在异想天开之中。如在教学“十几减9或8”,在课将要结束时,我问:“同学们还有其他想法吗?”一位学生发言:“老师,12-8,2减8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8减2得6,再用10减6得4,因此12-8=4。这样做可以吗?”问题一提出,同学们立即议论纷纷。我及时表扬了这位不迷信教材和教材,善于发现问题并敢地提出问题的同学,然后引导同学们探索正确与否,并达成共识:这种做法是合理的。这样,通过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散探索。发散探索是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或固定模式,从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解法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求与众不同途径; 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引导联想。联想是创新的翅膀。要有所创新,就必须提出和解决众人“没想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包含在很多平常的现象中,只有那些善于联想的人才能想到。
四、巧设练习,强化创新意识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而且是联结知识与创新的桥梁。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努力将学生的创造潜能释放出来,卓有成效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这种练习时,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一题多样、一题多变的习题和形式新、人口宽、解法活的开放题,以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设计练习。这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发挥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强化。
总之,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持之以恒,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提高,把学生培养成为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2
一、创设良好教学情境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由“灌输式”转变为“探索式”、“合作式”、以及“交流式”等,为学生营造有利于活跃思维的课堂氛围,深度挖掘每位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要用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不断进步,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民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敢于、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敢质疑、积极探索、大胆发言,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机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新课标要求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情境教学法是其中常用并且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的意识,锻炼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学习《比例尺》时,教师将学生分组,以组为单位绘画学校的平面图,由于无法确定方向、大小,学生画的五花八门、大小不一。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在合适的契机引导学生,这时教师可以采用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如何才能在纸上将实际距离画出来?”学生根据学到的比例尺知识,经过思考与探究,得出应当将实际长度缩小相同的倍数画在纸上。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了解学生的需求,学生经过思考和分析,得出了正确答案,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二、加强生活实际联系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学习亦然。新课标提倡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通过大胆创新与质疑熟悉的知识,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学习《按比例分配》这一节内容,教师可以利用体育课上教师分球来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将隔壁班级分为男生组与女生组,然后将14个球分给他们,那么应当如何分?经过思考与讨论,有的学生认为应当平均分配,而有的学生则不同意这种分法,因为男生的人数较多,女生的人数较少,如果采取平均分配的方式,学生会认为教师偏心。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根据每组的人数分配球,人数多的多分,人数少的少分。这时教师提问:“这种分配方法有依据吗?”学生经过思考得出“应当按照人数的比例分配球,这样就比较合理了”通过生活化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布置开放课后作业
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外,还可以体现在作业布置上,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布置一些开放式的作业,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开放式作业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例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开放式作业:同学们,下周我们要为两扇窗户做窗帘,窗户高2米,宽2米,那么我们需要买多少布?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有的学生认为4平方米就够了,即2×1×2=4(平方米);有的学生不赞同这种算法,因为使用的布太少,遮挡不住阳光;有的学生认为应当把窗帘做成两幅,并且二者要有一定的重叠;还有些学生认为应当计算窗框的长和宽,然后根据计算结果购买布。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积极发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除此之外,生活还有很多应用数学的思维,例如为了提倡节约用水,我市推行如下收费办法:每月用水10吨以下,每吨收1.5元;每月用水10吨以上的,除了要收10吨以下的费用,10吨以上的部分加倍收费,若你们家这个月的水费是30元,那么你家这个月用了多少水?这种作业布置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经学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有利于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接收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真正喜欢上数学,主动并且喜欢思考数学,那么这个过程必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创新是优秀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同时创新是民族生存与发展不竭的动力。而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将学生培养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将来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摘要:本文立足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从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加强生活实际联系、布置开放课后作业等方法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忠玲.小学低年级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之我见[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9):107-108.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3
一、在教学目标上,让学生想创新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创新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究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
三、在教学练习中,让学生敢创新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会学”中逐步形成的,而创新意识的巩固与提高,则是在教学练习中得到保证的。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练习题的设计,我的做法是:一是层次分明,既要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二是形式要新颖有趣,就是说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三是条件要发散多变,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能唾手可得。需要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解决;四是适当运用一题多解等等。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4
石芫中心小学
张才高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高。因此,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1.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中具有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提出在长6米、宽4米的房间里铺地毯,商店有宽1米、2米、4米三种型号让学生自由选择。有的说“买1米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4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还有的说“选择2米,这样又方便又省钱,床底下可以不用铺”。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创新意识的苞芽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二、启发学生积极思想,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请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我用这种方法,你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而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三、培养思维能力,唤起创新欲望。
1.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促进积极思维。
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盛。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难题后,都会从心底升起一股兴奋感。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满足的机会,进而产生学习成功感,引发积极探索的兴趣和动机。
2.设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猜想提出“个位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我引导学生举例先初步验证,再用实验验证,通过用小圆珠摆一摆、算一算,接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这样的环境中听不到呵斥和叹息的声音,看不到苦恼、僵持的状态。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创新能力。
1.渗透学习方法,丰富创新内容。
“数学广角”(人教版三下)教学目标三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教学时,我从森林运动会上各种动物报名参加篮球赛和足球赛的情况引入,结合学生出示了一张排列无序的表格,问:参加比赛的动物有多少种?学生答案不一,分别是17种、15种、14种,由此激发学生要重新整理表格的要求。于是我对小组合作提出明确要求:整理好以后,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一共有多少种动物。随后配合电脑演示,将小组整理好的表格有层次地展示,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评价,并在电脑的帮助下逐步呈现出韦思图的构造,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愿望,在合理引导下,师生共同努力获得对韦思图的演变过程及其含义的体验,最终实现了教学目标。
2.加强实践活动,增强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让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
例如:在组织一次班会之前,请同学们预算一下需要多少费用。先告诉学生现有经费多少,再要求学生调查活动所需物品的价格。比如布置教室的彩带、气球需要多少钱等。调查后绘制成表格,并要求学生思考探究:根据学生人数去购买各种小吃、水果需要购买多少?有多少种购买方案?哪一种方案在不超支的基础上既能把教室装扮得最漂亮又能让同学们吃得最开心?并申明:探究出合理答案的同学可以奖励一颗智慧星。这样学生们三五成群,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们将各自的探究结果汇报给教师后,教师将较有代表性的方案选出让学生进行比较探究,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种或几种加以表扬奖励。这样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有效的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生活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5
创新是促进社会以及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问题的提出使得教育改革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我们要将创新问题放在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注重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提升。数学课堂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场所,我们应积极加强数学教学,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树立创新的教学理念
要促进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将小学数学教学真正转移到学习交流和探索中来,转变僵化的教学方法,营造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努力下实现发展与进步,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于参与教学,也愿意参与教学,并在此过程中萌发出创新的思维与意识。要强化学生创新意识,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尊重和保护每一位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其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需要让学生先对数学学习内容感兴趣,这样,他们才能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如问题情境、设置悬念等,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如在学习《比例尺》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画出来,学生们画得五花八门,主要是学生们不知道怎样确定方向,不了解实际的距离在纸上应画多大。对比,教师应让学生思考:
你认为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怎么画就准确了?之后学生经过小组思考和探究,最后得出应当把实际的长度都缩小相同的倍数画在纸上①。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需求,然后,学生大胆思考和分析,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升创新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对生活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对自己熟悉的知识大胆质疑与猜测进而强化创新意识。如在学习《按比分配》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体育课上教师分球的场景展开教学:体育教师想给隔壁班的学生分球,教师一共有14个球,想要分给男、女两组同学进行练习,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分?经过自由思考和研究,有的学生说平均分,男女各7个球,然而,隔壁班的男同学不同意这种方法,因为他们班的男生人数比较多,女生少,男女分得一样数量的球,他们认为体育教师偏心。学生继续进行思考和研究,有的学生说要根据男、女学生人数的多少来分,人数多的多分,人数少的少分。教师问:人多的要多分,人少的要少分,那么有没有一定的.依据呢?之后,学生自己总结出“应按人数的比来分配,就比较合理了”.②通过这种生活化的教学,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问题探究中,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
四、布置开放式的作业
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还应体现在课堂外的作业布置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开放式的作业,能让学生充分的想象与创新,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放式的创新作业是创新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在学习完关于长方形以及正方形面积计算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开放式的作业:下周我们要给教室中的两从扇窗户做窗帘,每扇窗户高2米,宽2米,我们至少需要买多少米布?在进行作业交流时,有的学生认为一共4平方米,即2×1×2=4(平方米)但是有学生提出质疑:这样布的数量太少,会遮不住阳光的。还有些学生觉得应该把窗帘做成两幅,并且两幅之间要有一定距离的重叠。还有些学生认为需要按照窗框的长、宽计算购买布的数量③。在谈论中,学生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开放式作业有助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五、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6
创新者,乃敢为天下先者也。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创新就是不迷信“名人权威”,不做书本的奴隶,不唯师命是从,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否定,并善于运用已经积累的知识技能对现有的知识结论进行新的思考,提出新的见解、新的思路、新的方法等等。“创新”是一个展现学生理想和抱负、勇气和毅力的过程;“创新”也是充分发挥学生个人潜能的过程。因此,创新教育应该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应该从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语言特点出发,依靠教材和其他教学媒体,在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开掘学生的创新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新人格。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勇于创新,打破墨守成规的传统教学方式,从教学设计、课堂呈示、课堂对话、指导学生学习、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课堂教学组织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处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一堂言,以‚填鸭式为主‛,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毫无生机与活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的创新意识扼杀在萌芽之中,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创新的信心与勇气。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思维,兴趣是和情感相伴相随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主,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因势-1-
利导,叩开学生情感的闸门,引起情感的共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爱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课程实施,也必须始终抓住‚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基本原则,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既贴近生活,又具有一定开拓创新空间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种开放性的讨论交流中,在这种充满活力的自主性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来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创新技能。如在教《捞铁牛》一课时,当学完怀丙和尚指挥捞上第一只铁牛的那部分内容后,我就让学生说说第二只铁牛该怎么捞,经过小组交流,有一位女生非常清晰地把捞第二只铁牛的四个步骤说了一遍。我正准备表扬时,只见一位男生举手答道:‚我认为怀丙和尚在指挥捞后几只铁牛时,所做的准备工作第一步:摸清铁牛沉在哪儿?可以不做了,因为前文不是写了‘和尚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沉在哪儿’了吗?‛我一听,嘿,还真有理,我怎么没想到呢?这孩子可真会读书,真会动脑,我不由拍案称赞。这时,只见又有几位同学把手举起来,说准备工作中‚并船搭木架‛这一步也可省去了……瞧,孩子们多聪明啊!这一堂课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和思考: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扬民主,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适时建构起与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跟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促使学生们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欲,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也只有这样,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伟大转变才有实现的可能。
二、引导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重
视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针对每一个具体的问题,尽可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创新思维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如教学《穷人》时,问学生:‚遇上了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学生提出了问题:‚渔夫一家生活很苦,为什么还要收养西蒙的孩子呢?‛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如教学《月光曲》时,出示课题后,问学生看了题目想知道什么,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月光曲》是谁创作的?是怎样创作的?曲子是怎样的?这样就更好地为理解课文作了铺垫;如教《颐和园》第五自然段时,我抓住‚这么多的小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这句话,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经验想想,说说狮子到底有那些不同的姿态?通过质问,学生的思路一下打开了,不少精彩的理解油然而生。因此,教师的积极引导、启发与鼓励,对促进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很有利的。
三、引导想象与联想,培养创新意识
‚想象是创造力。‛‚想象是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以后得到的一种形象思维……‛,它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形象思维。想象越发展,越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力,就必须采取想象法,训练学生创造性的形象思维。
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续写故事和想象作文等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学《望庐山瀑布》后,要求学生结合平时所看到的瀑布想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景象,并口述其想象内容。再如,学习《黄山奇石》一课,观看录像后让学生联想石头的形状,有的同学把它们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说出了许多有趣的名字。
运用联想,能在把多种事物联系起来的思考中得到启发。联想对于学生作文内容的充实、写作思路的展开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出些联想性题目,让学生展开联想,能训练他们的创造性形象思维。
四、引导求疑解难,培养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创新就必须质疑,而批判思维是要冷静的对待客观事物,进行冷静的评价,表现为不轻信,不随波逐流。学生在学习中敢于质疑,应该是提倡的,但这种质疑必须是科学的,有分析的。指导学生质疑,可以在讲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学习《伟大的友谊》一课,有不少学生提出疑问:恩张开头为什么连用五个‚共同‛?教师先启发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弄懂‚共同‛的具体内容,然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最后再归纳出之所以连用,是想说明它们的友谊是坚固的,牢不可摧的。
值得一提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学记》中‚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素质高,就可能快速准确的把握教学内容的要旨,找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突破口,进行有效的创新意识训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7
一、更新教学观念, 树立创新思想
创造性人皆有之, 只不过是有的人得以发挥, 有的人仍处于开发阶段而已。对于小学生来说, 创新主要是创造性的学习, 即在学习活动中独立思考, 产生新设想、新方法、新成果的学习。教师要改变那种把教学仅仅当作传授书本知识的陈旧观念, 真正把教学当作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 改变过于僵化的教育教学制度, 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生动而有活力的课堂, 激活学生的潜能, 为他们成长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 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调整好教师的角色。
首先, 教师在更新教育观念时, 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 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人、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有潜力的人, 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主动发展;其次要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 用探讨、商量式的口吻组织教学, 使学生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讨与学习;尤为重要的是要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和组织作用, 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 才能思路开阔, 思维敏捷, 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为了培养创新意识, 就必须确立一种以学习和学生为教学中心的观念, 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氛围和环境, 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 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 变“教师教”为“学生学”。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去, 敢于创新。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热情洋溢, 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 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创新精神, 诱导学生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乐趣, 变苦学为乐学, 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加强动手操作, 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生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的,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 创造条件, 让学生操作、演示。通过放手让学生操作,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芽, 并且操作要到位, 人人参与、个个动手。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 我首先让学生猜一猜探索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 接着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在书本后面剪下来的三角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按课本三个层次要求分别拼图操作, 并且同桌讨论以下问题:从上面实验操作可以看出,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无论是哪一种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我们已学过的什么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联系?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联系?通过操作、讨论,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结论 (边总结边板书)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与三角形底和高相等, 而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根据: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动手操作可加深理解公式中为什么“除以2”的道理。通过动手摆一摆, 动脑想一想, 动口说一说, 使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获得圆满的成功。成功的喜悦,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数学的魅力, 引发学生继续探索, 不断创新。
三、提供探索材料, 开拓创新精神
教学的材料要贴近生活, 贴近生活的材料, 学生更有探索的兴趣, 能使学生投入多向思维, 寻求规律, 掌握知识, 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提供探索材料, 我认为首先要把握好两个度。
(1) 要使学生在选择材料上有一定的自由度。
如在教学“小数减法”一课中, 我提供了以下的材料:超市里的圆珠笔每支3.05元、书包每个20.4元、钢笔每支12.4元、小刀每把0.65元、文具盒每个8.45元;如果给你带上人民币有50元、10元、5元、5角、5分各一张 (或一枚) , 而每次只能买一件商品, 请你决定买什么物品, 应拿出多少钱, 求应找回多少钱?列出算式进行计算。这样学生在参与购买物品的实践活动中自由度大, 他们不知不觉地运用了平常的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经过一段时间探索 (购买了第一次商品还可以继续确定方案购买第二种商品) , 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购买方案, 把典型的算式让学生抄到黑板上, 再引发学生观察, 从中掌握小数减法。在这种开放性的自由列式探索小数减法中, 学生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 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思考。
(2) 要使学生问题在思考过程中有一定的开放度。
如在教学“比一个数多 (少) 几求和”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材中有这样一个例题:“果园里有苹果树1420棵, 梨树比苹果树少280棵。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我们在教学此题时没有直接单一地引入例题, 而是让学生自己来编出, 以最后“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应用题。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步, 给出一个问题:“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个问题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补上苹果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 教师对具体数据略加调整写出:“果园有苹果树1400棵, 梨树有1100棵, 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第二步, 要求学生改编其中一个条件, 使它成为两步计算应用题, 分组讨论到底有几种改编方法, 并分别列出算式解答。
第三步, 教师提出:以上这几种改编方法为什么只有两种列式方法?这两种解题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什么地方?再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这样, 通过贴近生活的材料, 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在每一节课, 每一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培养。要求每一位老师从每一节课做起, 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 而不是知识的容器, 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 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 学会学习, 学会生存, 学会发展, 学会创新, 这是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 是当今教育的必由之路, 造就21世纪具有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 探索教育方法, 营造适合人才成长的“土壤”和良好的环境,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创新精神, 形成各种各样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模式。
摘要:更新教学观念, 正确对待学生, 树立创新思想, 激发学习兴趣;加强动手操作, 增强数学魅力, 培养创新意识, 获得成功体验;提供探索材料, 发挥生活经验, 开拓创新精神, 寻求知识规律, 这些都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途径。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参考文献
[1]顾寅娟, 刘耀.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www.sohu.com.
[2]刘莺.浅谈小学数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www.sina.com.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8
关键词:兴趣;模式;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376-01
创新意识对个人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小学阶段就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一、创新情境数学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来讲授知识能够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由情境可认启发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独特的想法与思路,这一过程既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展开合理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发表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从积極参与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培养起来了。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要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圆柱形的实验品,如圆柱的玻璃器皿、圆柱木块等,分发给学生要求其动手量出长、宽、高等所需数据,并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用切割、计算体积差等方式求得体积。
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小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理论的讲解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也有很多小学生对数学课程有着厌学情绪,这时教师就要注意采用新鲜多样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还要注重将数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拉近数学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认识左右、上下、前后”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座位编号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座位编号并进行确认练习,学生在相互认识的互动中对左右、前后、上下形成认识,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通过交互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能够形成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对其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通过交互式的合作,在学生之间能够对问题进行广泛讨论,也能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走曲径小路,观赏美景时就可以假设问题:对于曲折的小路,如何计算出它的长度?并号召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有的说用尺子,有的说用步测……通过学生之间交互式的合作讨论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型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势必会增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来实现,例如逆向思维的训练,有时会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产生更为简便高效的作用;联想思维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对全面思考问题具有很好的效果,联想能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
四、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课程中要更多地加入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在实践中创造并感知,从而激发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实践能够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为稳定的知识,因为从具体形象的事中才能强化人们对知识内容的感知和记忆。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数一些玩具木棒、数花生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化知识内容。实践活动的方式还包括课下练习内容,安排练习题时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乐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加强对知识的感知和认识,小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不但会加强知识的认识,还会形成自己动手的成就感,也会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9
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文/张志新
摘 要: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一般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点的强化记忆和训练,很少顾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反响的见解。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意识;学生
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在历史教学中,对于一些内容简单而又重要的知识,如果完全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地讲,就会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只有回归到历史情境中,才能感触历史的生动。因而将学生带入所讲述的历史氛围是教学的一个重要过程。如,在讲述“明末农民起义”时,如果仅仅讲述起义的过程是简单易行的,不但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学生很快就会淡忘。所以,我让学生联想一下:(历史教学论文 )如果自己是当时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你将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政权呢?这样学生的思维很快会被带入当时的情境,对学生深层次理解并掌握历史知识有很大的裨益。
二、将开放性试题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道高质量、不束缚学生思维的.问题可开启学生的心智,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动机。如,在世界近代史中讲到“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美国家进行殖民扩张”时,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关于殖民扩张的影响,首先介绍人们存在不同的看法,“进步说”认为西方殖民扩张主要方面是积极的,但也存在消极作用;“灾难说”认为西方殖民扩张主要方面是消极的,但也有进步性。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由于此题答案不唯一,这就给学生独立思考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大量释放和创新火花的不断闪现。
三、将逆向思维引进课堂
思维的逆向性指思考问题时沿着“顺向”的反方向进行思考,以期产生新的见解或突破性效果。如,在讲日本发动“七七事变”时,教师可以反过来问学生:“假如没有两个日本士兵失踪引发‘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会不会爆发?”进而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其他诸如“假如慈禧太后早死,戊戌变法会不会失败?”等问题都是比较好的逆向思考题。通过引导学生逆向思考,一方面可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判断力,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另一方面也可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融进逆向思维训练是落实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非常重要的一环。
(作者单位 河北省容城县容城镇第一中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0
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基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实现中国梦的需求,所以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性个性品质的优秀人才。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创造轻松愉快地学习环境,激发创新意识。
心理学原理明确提出,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由此可见,轻松、愉快地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发挥自主创造力。所以,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良好的课堂氛围应该包括宽松的环境和创新的意识,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有效创新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一)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是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普通一员,与学生和平相处,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具有丰富反映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
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我认为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
一堂课教师柔和的语调、期待的目光、亲切地抚摸、关注地倾听、激励的语言好似一条条情感的纽带,使师生感情更加融洽,沟通更加顺畅;教师的信任、鼓励、欣赏、赞扬,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产生‚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精神环境之关键‛。事实确实如此,我在课堂上巧用‚微笑艺术‛,使孩子们在宽松的气氛中,敢想、敢说、敢做、敢创新。(2)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语文教师在传授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学习。教师要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了解在现实生活中,语文这个学科和生活时刻都在密切联系着。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主体教育‛,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根本。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自主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和平对待。因此,学生们有发问的权利,有说‚不‛的权利,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并且我经常给学生创造‚钻空子‛的机会,时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最大限度地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新活动
(二)为学生提供出新的环境。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求知欲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基础。学生提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对知识的进一步了解的过程。只有学生在思考之后才会产生疑问,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经常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发挥创新的潜能。有的时候学生问的问题是教师想不到的,他们有的时候会比教师想得更全面和更周到。教师要多多的鼓励学生质疑,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耐心地给予解答。学生在提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只有这样才会不断让自己的知识联系起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求最简便最准确的方法。
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紧密结合语文教材本身丰富的感染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兴趣和刨根问底的欲望。从而将‚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要。
二、不断提高自身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这也正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关键。
思维的创造性是指敢于超越传统习惯束缚,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定势的禁锢,善于把大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设想、新发现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灵活地迁移运用各种法则、原理、规律,能举一反三。
(一)抓住时机 及时点拨。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的引导要注意适时和适度,而点拨则讲究巧妙性和启发性。
如《飞夺泸定桥》一文,‚红四团仍旧摸黑……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了后面‛,学生对文中的‚抛‛甚是不解。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个词用得精妙之处,教师先让学生寻找与之相关的词语,有‚扔、甩、落、丢‛。学生在比较之后,意见不统一,很多人认为‚扔、甩‛比‚抛‛在文中更适合。教师并不急着把答案告诉学生,只是叮嘱学生再想想。这时,有学生站起来:‚我觉得‘抛’在文中更合适,因为抛不光说明远,还说明这个动作很轻松。‛学生联系上下文的确发现红军在赶往泸定桥的路很轻松,轻易地克服了很多的阻碍。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既使学生扩大了词汇量,又锻炼学生品析词句的能力。
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点拨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路,而且对创新思维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求新的精神 有批判才会有创新。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提出的意见和批判要及时的改正。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的好习惯,敢于向老师说‚不‛,敢于向教材说‚不‛。比如,我在一节语文课中,写板书的时候写错了一个字,把‚拆‛字少写了一点,当时我没有注意到。这时,一个学生举手了,我请他起来,他说:‚老师,你写的‘拆’字错了。‛我一愣,定睛一看,果然错了。我停顿了半分钟,心里想这是一个表扬学生敢于提问题的好时机。我郑重其事地对学生说:‚老师今天非常高兴,因为有同学给老师指出了一个错误,我非常感谢他及时地让老师改正了错误。‛说完,我还向那位同学鞠了一个躬,这时,同学们都鼓起掌来。从此,我班的学生就渐渐地敢于向老师质疑,敢于向书本质疑了。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创新意识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活动空间,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和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是学生‚动‛起来的具体表现。只有学生积极地多方面地探索,创新方能逐渐成为他自身品质的一部分。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例如,我在讲《太阳》一课时是这样完成这堂课的:(1)先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然后我让他们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说出来,然后和同学相互交流。(2)学习太阳的三个特点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特点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认识相互增进知识。(3)在学生学习完太阳的特点后,让学生把这些特点和现实生活中的太阳对比。这样把课本上的知识带进实践中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知道原来语文就在我们的身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1
关键词: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连基本的学习任务都完成不了,更别谈创新意识了。教师首先应该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小学数学在难度上还不算太大,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爱玩的天性,把教学内容渗透在游戏之中,采用游戏教学的方式,寓教于乐,这样不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够使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打下基础。
二、创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环境因素,只有让学生的思维进入知识再现的状态,才能引导学生通过展开独立的、充分的思维来获得知识。相对宽松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学生向教师暴露出思维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因此,数学教师应该创造相对宽松的课堂环境,转变教学观念,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能够有效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三、采用分层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虽然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启蒙阶段,但是受到家庭环境、认知水平的影响,特别是现在辅导班的盛行,使得学生在进入小学之后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不仅包括智力上的差异,也包括思想上的,教师应该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按照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四、鼓励学生多动手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受到思维发展的制约,学生一般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发展还很不成熟,需要在感性的教材的支持下才可以进行。数学和语文、英语等学科不同,要求学生在动手的前提下才能够解决问题,看是看不出答案的,学生需要动手去计算,才能够得出答案。教师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上课的注意力,还能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遵循激趣、质疑、多思、动手的原则,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发展空间,在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程根夫.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想的融入[J].新课程学习:上,2011(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2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以生为本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以人为本是一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潜能, 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新教学理念。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中, 一直传颂着“师道尊严”“一朝为师, 终生为父”的古训, 在这种教育理念下, 教师往往主宰教育活动一切, 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学, 只能盲从教师、教材, 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
而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冲破了传统的师道尊严, 要求教师转变观念, 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本, 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并不是抹杀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只是对教师的主体作用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不能把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等同于无上权威的主宰作用。相反, 教师仅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 教师的主体作用仅仅是一种主导作用, 教师的讲授、示范、指导, 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活动一种引导。
二、教师备课要创新
在实施创新教学的过程中, 备课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基础, 因此, 所备的课要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适应, 要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着想。因此, 备课内容要涉及到以下几点。
1. 教学目的要创新。
要根据教材内容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制定具体的目的和要求。
2. 教学过程要创新。
设计时可不循旧规, 对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讲授新课、主要环节如何处理进行创新设计。
3. 教学方法要创新。
可以采用提问法、发现法、联想法、操作法等等, 方法不固定单一, 思维不封闭僵死。
4. 师生合作要体现创新性。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着, 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路人,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
三、创新地、灵活地使用教材
传统教学中, 教材是不可改动、不可逾越的, 但随着时代发展, 知识更新越来越快, 教材有时不能及时地跟上时代的发展,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用教材, 更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材料,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和谐发展。
例如, 在教学“可能性”时,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了解, 发现学生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并不是一无所知, 生活中时有接触, 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而如果采用教参上的例题, 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偏低, 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因此, 我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首先出示A、B两个纸箱, A纸箱放入一个白球、两个黄球, B纸箱放入15个白球、30个黄球, 然后让学生猜一猜, 从哪纸箱中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这样一下子便激发学生的兴趣, 产生了认知冲突, 让学生逐步清晰、逐步升华, 使学生明确了, 摸到黄球的可能性不但与黄球的数量有关, 而且与球的总数密不可分, 甚至可以借助分数来进行比较, 自然地导入到新知识的学习。
四、课堂教学要创新
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 主要是要体现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实践证明, 学生的学习过程越开放, 思维就越活跃, 思维发展也就越充分。
教师可创设创新情境, 构建民主、宽松、和谐的创新氛围,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 为学生主动创新制造机会, 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 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
例如, 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 先回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并有意渗透转化的思想, 然后教师让大家想一想谁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 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比一比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创新, 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 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改变一问一答的形式, 使问题更具开放性, 加大了思维难度, 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同时使学生在提问、答题的交流中提升了思辨能力。
五、作业设计要创新
作业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练习设计首先要注意层次性, 主要有三个层次: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和发展练习。三个层次的练习目的各有侧重:基本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综合练习的目的是深入理解知识, 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 形成知识结构;发展练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练习设计还要注意形式多样, 可以设计如下形式。
1. 口头作业。加强说解题思路, 说算理、看图编题等。
2. 操作实践作业。如量一量、画一画、称一称或者进行社会调查等。
3. 综合作业。将学科知识汇总, 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等。
4. 开放性作业。
设计一些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开放性题、多题一解总结规律等等, 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思考从各种设想出发, 不拘一种形式, 不局限于一种途径, 尽可能地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 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种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 只有在良好的气氛中学生才能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学会研究问题, 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教师要树立创新观念, 运用创新教学手段, 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这样才能才能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 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从而使学生获得有效、持续发展。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在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自由、和谐、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 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发展的机会, 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 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 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展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3
教师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在教学中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富于创造性的人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培养学生自学的基础(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便于学生运用与迁移),自学的方法与技巧(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听、说、读、写基本方法,能举一反三,会筛选、归纳、运用、生成信息),自学的人格品质(包括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观察力、坚韧性、创造性)等方面,引导学生从学会学习,进而学会做人,形成独立、自尊而又富于创造性的人格。
三.善于挖掘、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语文教材中的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作名篇,以及跳动着时代脉搏、展现着时代特色的美文时文,绝大多数闪烁着作者创造性思维的光辉,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将这些创造性因素加以提示,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触发点。如教《变色龙》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小说是写人的,为什么以“变色龙”为题呢?这对我们的作文命题有什么启发?学生为了解开疑问,就会通过阅读课文认真思考,来仔细揣摩作者命题的艺术。这样,创造的热情就被点燃了。
四、优化知识积累,拓宽知识领域,丰富创新和创造思维背景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一般来说,创新是在旧知基础上的创新。因此,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因此,优化知识积累,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我们应该让学生首先把课本的知识学扎实,但决不可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还必须延伸到课本之外;不能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多种联系。教师应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领域,例如天文的、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等等,为创新和创造思维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可通过以下手段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如:1、开设阅览信息课。每周一次让学生进阅览室进行自由阅读或专题阅读,要求做好读书卡片,写好读书笔记。2、开展信息交流活动。让学生课余时间看书报、听广播,收集信息,并利用课前5分钟轮流发言,进行信息交流。3、开辟班级剪报栏。重点剪贴报纸的社论、短评,各方面的重大成就,先进人物的事迹,优秀时文,热点话题等。4、开展课外阅读竞赛。要求摘抄优美文段、名言警句、名人轶事、生活知识、科学信息等,写好读后评或读后感,以量多质优为胜。通过这种种手段,优化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其信息的获取、筛选、评价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五、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形式的联想、想像,拓宽思维空间
康德说:“想像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牛顿的万有引力源于苹果下落引发的联想、想像,瓦特的蒸汽机源于沸水掀动壶盖引发的联想、想像。由此可见,联想想像是创新和创造之源,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联想和想像,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不断地有所创见。语文教材,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尤其具有形象性、表意性、灵活性,它本身就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和丰富的联想内容。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多向展示,引导学生从“已知”中预测“未知”,作更深更高层次的分析、思考、联想、想像,进行发散思维,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尽力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讲解习题以及其他途径,多设置一些“空白”让学生借助联想、想像去填补,使学生隽逸奔突的才情、明睿深刻的洞察得以张扬和生发。比如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想像情节上的空白,情节的走向,人物的命运走势,艺术形象中鲜明而模糊、富有张力的意蕴,作者意念上的省略等。如教《竞选州长》,可让学生设想:“假如我不退出竞选,结局会怎样?”并要求学生发挥想像续写出不同的结尾。又如根据《最后一课》的`结束语:“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进行想像:1、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道别;2、二十年后的小弗郎士;3、韩麦尔先生悲惨遭遇等。说明文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想像被说明对象的形象、结构等。议论文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把想像与分析、推理联系起来。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联想、想像,去生动地再现课文内容,灵活地填补课文内容,大胆地延伸课文内容,合理的再造课文内容,就能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也应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像,触类旁通,不断拓宽其思维空间。如“一滴水的联想”这样一个题目,教师可启发学生从几个方面进行联想,从而总结出这个题目至少可以作几种立意的文章:1、体现了团结就是力量;2、表明了个人离不开集体;3、强调了持之以恒。此外,还可经常设置各种情景,让学生快速展开联想想像。如“星期天,你到花园玩,看见一个小男孩在和一只小狗说着悄悄话……请你展开联想和想像写篇四五百字的短文。”又如,“早晨,王老师一踏进办公室,只见办公台上插着一束鲜花,她将花儿捧起,心想:这是谁送来的呢?请你展开联想和想像续写下去。”总之,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之外,更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训练联想想像能力。学生联想想像力的开发,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展求异思维
敢于标新立异,这本身就是创新。标新立异即抛弃陈旧的或者普通的成分,创造新的成分,它是创新者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信息有机的沟通起来,唤起其感性认识,再进一步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逻辑思维加工,使感性认识向理性飞跃。在教学中,我们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树立“异想天开”“敢为人先”的思想,运用求异思维,不依常轨,不受传统方式的束缚,敢于寻求变异,从而引发新的思想、新的见解。例如,“狐假虎威”不好,但有学生却认识到,狐“假”虎威对付老虎,保全性命难能可贵。除此以外,像“旁观者未必清”“留得青山在,也怕没柴烧”“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未必黑”“滴水未必能穿石”“有文凭的人,不一定有水平”“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有出息”……诸如此类的观点,也都是求异思维的典型例子。
七、突出“主体”地位,激发求知热情,营造民主开放、积极探讨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火花
现代教育观认为,在教学活动这一特殊的认识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只有尊重学生主体,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然而,传统教学往往只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以操纵者、主宰者及真理拥有者自居,形成家长式、注入式的教学,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这种定势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泯灭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扼杀了学生的创造个性。因此,要发掘学生的创新、创造潜能,必须改变这种教学状态,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把“讲堂”变成“学堂”,把“听课”变成“做课”,让学生去思索、去感受、去讨论、去畅所欲言,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状态,从而激发起求知的热情,踊跃尝试探索,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创造潜能将得到最大的开掘,创造力将得到最大的发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引起思考,才能有所发现和创新。古今中外有成就的科学家和大学者,没有哪一位不重视“问”和“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质疑辩难,是学生追求真理、勇于创造的内驱力,是通向创新的第一步阶梯。因此,教学中不但要激发兴趣,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问,懂得“好问则裕”,培养创新精神。
好的作品其蕴含总是十分丰富的,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往往善于发现他人之未见。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鼓励学生不固守常规,不迷信权威,不满足于“众说”,在逆向思维中认识常人不易认识的问题,发现文章中白璧微瑕之处,提出新的完善的意见。不仅能对课文中的遣词用句、注音标点等大胆质疑,提出新的看法,而且能就原文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写作技巧、语言特点等高低优劣进行一番分析评价,道他人之所未见。如在教《秋魂》时,有学生阅读了“秋土”这章的开头一段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段只写“春天、夏天和秋天的土地”,而不接着写上“冬天的土地”?在教《陈涉世家》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文中不说 “大楚兴,吴广王” ?在教《七根火柴》时,有学生指出:根据课文开头的环境描写可知,当时是阴雨天,无名战士不可能在雨地里慢慢数火柴。学生能大胆质疑,就能激发他们思维创造的火花,就能在质疑中求进步,求创新。
对于学生的“创新”要及时加以肯定、鼓励。对学生的点滴“创新”只要在其所处的集体中是新的,就要尽快加以肯定。这是因为“创新”的成功,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快,希望尽快地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和祝贺。而老师的及时鼓励能强化和巩固学生的这种满足和愉快,促使学生去争取新的“创新”的成功。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告别传统模式,告别轻车熟路,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一定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资料: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推荐阅读: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08-19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0-2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05-24
浅谈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06-16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07-10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研究报05-31
浅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10-27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0-19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