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4-09-20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用12篇)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一、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意识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意识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当树立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治学态度和思维方式都要求新求异,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只有在这样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科学环境,努力的学习、探索、研究才能有新视角、新思想、新方法,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最原始的创新思想才会慢慢在大脑中扎下根。坚持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就必须以科学学习为中心,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科学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真正为学生提供成长的精神动力。创造一种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所以,在科学课教学中,应当大胆尝试实践教学,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努力唤醒、激励和鼓励“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科学课教师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黄金时代,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有意识的开发学习的创新潜能,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土壤里剥下创新的种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尝试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如:在讲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我们都采用定量的观察,经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解释)--分析、检验假设---寻求新的证据—做出新的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多方面、多维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又比如:在三年级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植物的生长变化”和“动物的生命周期”两个单元交叉进行,除解决观察周期长的问题之外,这样做还可以同时进行植物和动物生长变化的观察活动,使学生领悟到植物和动物的相通之处。完成对生物生命周的初步认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古人说过: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大胆质疑,喜欢寻根问底是创造的开端,也是创造企业管理论文http:///qygl/型人才的重要品格。瓦特小时候提出“壶盖为什么会动”的疑问,后来发明了蒸汽机;牛顿小时候提出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的疑问,后来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十分重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是幼稚可笑的,也不能简单否定和讽刺挖苦,而要正确引导,耐心解答。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并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消灭问题,恰恰相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引发更多的新问题,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

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种精神,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但创新更是一种能力,它不局限于某一种具体操作能力,它是一种创造力,是一种思维能力,是一种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创新能力是科学精神培养的实质。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和必需,并且要注重创新的原始基础、感悟和好奇心,并以此为基础一步一步来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独立实验时表现出来的宝贵品质———勇于创新。直觉和洞察力表面上看是一种先天素质,实际上它是一种知识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厚积薄发,是一种感悟,是一种环境氛围的熏陶。通过学习和多参加活动及社会实践,小学生的直觉和洞察力朝着正确的方向和目标的机率会越来越高,而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显得至关重要。如:在讲授《一天的食物》中,通过我们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等。使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并记录的方式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描述、简单的统计分析。学生发现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这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赞扬,树立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也要采用 “因材施教”的方法促进学生优势才能的发挥和发展,要发现和发展学生身上的多方面潜能。通过对教材中基本事实的具体分析,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科学教学中一般情况下我采用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完成后,让学生观察、思考再得出结论,让学生自己对本节课进行总结,这样做可以起到对新课内容的升华作用。在平时实验过程中,我从不去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的概念,但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让学生归纳出自己独特学习心得,只要言之有理,都给予充分肯定和欣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得他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以达到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素质教育呼唤着教学改革,知识经济呼唤着教育的创新。作为教师面对21 世纪的挑战,面对经济时代的到来,面对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形势,应不断开拓创新,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创论文发表新意识,转变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捧到底的教育教学模式,借助于现代教育媒体,努力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培养创新能力必须具备的一个要素是勤奋学习和集中的注意力。勤奋必须以能集中注意力为前提。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决定着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科学研究上有重大创新的人,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常人,常人想不到的东西,他们却能创新。这与他们能集中注意力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培养青少年的注意力,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歌德曾说过:阳光普照时,灰尘也会闪闪发光。因此,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打破等级观念,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由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师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形成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和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发挥。广博的知识,这是创新的基础。丰富的想象力,这是创新的翅膀。鲜明的个性,这是创新的内动力。秩序意识,这是创新的制度保证。我们需要培养青少年多方面的素质,但未成年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是最重要的。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2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 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 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 或者是借助问题, 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 说得离奇, 便是创新, 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 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 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 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 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 高效地驾驭教材, 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 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 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 了解更多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 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首先,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发挥创造性, 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 少数学生是配角, 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 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 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 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与学中, 做学习的主人, 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 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 班主任要发挥班集体的作用, 创造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在班集体中, 取长补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 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 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 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 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有效手段。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 或修正他人的想法, 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 从而在学习过程中, 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 任何合作, 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 都是应细心把握, 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质疑、解疑, 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 创设情境, 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 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 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 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 特别是同学的观点, 由于商榷余地较大, 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 进行批判性质疑, 并且勇于实践、验证, 寻求解决的途径, 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 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 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 运用激励策略帮助学生产生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育激励常常有如下的几种方式:1、榜样激励, 要以学生中创新的事例为榜样,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前景激励, 青少年学生向往美好的理想, 积极进取, 大胆创新, 开拓前进的道路。3、参与激励, 实践出真知, 训练出才干,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表现激励, 勇于表现自我是青少年的特点, 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特长, 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技能产生了无形的推动力。5、竞争激励, 有竞争才有发展, 同学们你追我赶, 争先恐后, 发挥了主体作用, 有效的推动了数学创新活动的开展。6、成功激励, 成功给人带来光荣、幸福等美好的感受, 更能鼓励成功者不断进取, 发展了同学的创造性。7、表扬激励, 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 热情地表扬学生的聪明智慧, 是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良好方法。

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 巧妙设疑, 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还要善于设疑, 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 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

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 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而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大胆探索, 让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造。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去探索与发现, 从而获得新知, 这对学生来说是认识上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从对知识初步理解到融会贯通是一个漫长的心理历程。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 就是学生发挥聪明智慧, 把各种知识构建成思路通道的建筑工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过程。

热情表彰、鼓励学生的新作, 最好由老师板书学生作业的全过程, 分析学生的思路, 指出其新颖之处和思维闪光点, 激励全班同学积极进取, 发展创新思维。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 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 大胆探索解题思路, 勇敢地提出新解法。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往的场所,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 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教师在教学中, 力求打破常规, 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问题, 对疑难问题能提出较多的思路和见解。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中的突破不仅仅是为了使现存的体系危机四伏, 而是为了导致新的思想大厦的构建。人的创造活动是受重新建构后的新思想体系指导。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3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新世纪召唤教师教学要创新,学生学习要创新。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新的人。”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惟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已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小学数学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形成创新能力呢?笔者结合几年来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主动走进数学。培养对数学学习的情感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早就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所以我们今天的数学教育内容必须要克服这一弊病,大力倡导要学习那些有现实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知识内容,这也是新课程对我们的要求,因为只有这样的教学内容才能有利于学生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运用等数学活动,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有更多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来,真正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让数学赔近生活,把数学知识巧妙结合学生生活。

例如,笔者在教学小学数学两步应用题“求比两个数的和多(或少)多少?”时,改变教材的呈现,从学生身边来提炼出这样的两步应用题的数学模型,让学生根据本班男生、女生各有的人数及听课教师的人数这三个数量。提问“你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这时有的学生会提出“全班一共有多少学生,男生与女生相差多少,全班学生比听课教师多多少”等数学问题。适时地引导学生来重点解决第三个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独立尝试的基础上,说一说为什么用这样的方法解决问题。然后,笔者又提供了类似的三个数量,还是让学生独立帮助教师解决问题,讲出原因。最后,让学生通过比较这两个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初步感知了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类型。这样展开教学,就是让学生发现原来在我们的周围就有数学知识,唤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就把教材中缺乏生活气息的题材,变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中来。感受到生活中就有很多数学问题。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更重要的是要让数学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数学教育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了数学,就要用”,这也是孩子的天性。例如,教完了长、正方形的面积后,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争当小小设计师”。在学校后院空地上设计一个面积是150平方米的车棚,“车棚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呢?”自然就会将求面积的方法派上用场,结果出现了150×1,75×2,50×3,30×5,15×10多种方案,然后根据实际需要让学生评选出最合理的设计方案,让学生将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数学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才能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观察、实验、推理、交流等探索性活动。教师应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去,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要为学生提供主动创新的机会,通过学生亲自实践,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这样的数学活动。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笔者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时,先让学生帮助教师将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通过生动的分月饼的过程得到1/2,使学生理解了“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明白了原来1/2是这样得到的,也就理解了它的意义。然后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圆形纸片、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等,自己动手折一折,看一看能折出几分之一的分数,比一比谁最聪明,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在小组内讨论,或者向小组同学介绍一下自己折的是几分之一的分数。有的学生折出了1/3、有的折出了1/4、1/8、1/16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主动去创新,这样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中,开展数学活动,为多数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所教内容,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可以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化难为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4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下,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既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下,大学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创新意识是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的意识。它是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它直接决定创新活动的产生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创新意识,就是求佳意识。马斯洛说:“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

创新能力一般是指人根据一定的目标任务,提出新理论、新构想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精神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状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二十岁左右,正处于人思维创造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思维敏捷、精力旺盛、思想活跃,然而,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是比较低的,具体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一)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

大学生对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掌握非常快捷,已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对事物的因果关系的规律性探索越来越感兴趣,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开始逐步地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往往只是在单纯的好奇上停滞不前,不愿意或者不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方法,为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而努力。

(二)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

大学生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逐渐丰富起来,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思维也较敏捷。但由于知识面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致使我们思考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

(三)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

大学生对创新已有一定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

找新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经过长期的脑力劳动,在大脑皮层留下一些暂时的神经联系,在特定因素的诱发和引领下会产生灵感。但由于学生缺少创新的技能,虽然产生了灵感,但缺少横向联系,最终是昙花一现。创新技能的缺乏限制了我们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四)有创新的热情,但创新精神不佳

大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有了一定的创新热情。但由于缺乏广泛的沟通和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导致了我们的创新目标不够明确。另一方面,大学生也缺乏创新的毅力。

大学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勇于培养自我的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大学生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培养创新精神,逐步提高创新能力。根据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并结合自身的大学实践经历,笔者提出以下几个大学生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勤于实验观察,树立创新意识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学习生涯中,都安排有一定的实验课程。理工科的学生要做物理、化学以及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文科学生安排有各种调研实验;体育、艺术学科的学生安排有一定的设计制作或训练实验。我们大学生应该积极地进行这些实验,努力发现并保护自己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人们对新鲜奇异事物以及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我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展开创性思维的内在动因。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思维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实验操作是锻炼我们大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最重要途径。从实验目的的角度讲,实验一般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两种。对于验证性实验,我们应该注重试验操作步骤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培养自己严谨的实验态度和作风;而对于探索性实验,我们应该灵活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对实验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想象,对多种因素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有全局观点并善于应变。

(二)努力学习课程知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

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是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之上的。因此,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开始。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扎实学好基础课程知识是我们大学生培养创新力的基础。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越扎实,我们就越能观察和发现问题,就越能开阔视野,思路越宽广,越易于产生灵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要创新就必须打好学习基础。大学课程的学习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公共选修课程等三个方面。

对于基础课程的学习要全面系统,扎实掌握基本的内容及原理,这是以后学习的基础;而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扎实掌握课堂知识的前提下,我们应该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勇于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对于公共选修课程的学习,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大学学习规划广泛地展开学习,要敢于跳出主要的专业学科领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可以参与学习校内或校际间开设的辅修或者第二学位课程。

(三)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锻炼创新技能

在当今的教育模式下, 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和实践基本上都是验证性的活动, 而选择研究课题并参与相关的科研活动, 可以使自己在整个科研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并采用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问题。参与科研时间项目,可以培养我们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技术的运用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创新技能,进而提高创新能力。

(四)善始善终参加各种竞赛,培养创新精神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5

一、什么是创新意识

创新固然重要,但有用的创新更重要。

新颖是创新的必备要素,但并不意味着每次创新都是一种开天辟地式的革命。仅仅通过把一个领域的经验应用到另一个原本不相干的领域,可能就会完成一次伟大的创新。斯宾塞是美国电子管技术专家,二战期间在测试新磁控管技术时,偶然发现口袋里的巧克力会因为接近磁控管而融化。斯宾塞联想到,能否用类似装置给食品快速加热呢?微波炉就这样诞生了。

创新的实用价值更应着重考虑。我在SGI工作时,曾领导开发过一个三维浏览器产品。从技术角度出发,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这是非常酷的产品。但很遗憾,一个三维视图既不能带给用户更多信息内容,也会严重妨碍信息的高效传递,无法使用户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这样一个对用户没用的创新,最终只能走向失败。

任何创新都要考虑在现有条件下的实施问题。我的博士论文,就是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套非特定语言的连续语音识别系统。从新颖、有用的角度看,它都能得99分。但是,拿到真实环境中就碰到种种问题,例如噪音处理,如何分离各种同时说话的语音,麦克风太远等。因此,这项创新的可行性只能达到59分。

好的创新者应该是一个既有新颖想法,又理解用户需求,并能用实践将创意变成现实的人。第一种品质像一个科学家的特质,第二种像市场人员的,第三种则像工程师的。

二、怎样培养创新意识

究竟该怎样做,才能不断得到最好的创新呢?建议大家思考和实践以下五项创新准则:洞悉未来、打破陈规、追求简约、以人为本和承受风险。

洞悉未来就是要求创新者根据目前市场情况和用户需求,结合技术发展规律,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测和判断。

创新的最大障碍是无法脱离固有的思维定式或思维框架。发明汽车时,如果脑子里依然还想用赶马车的陈规来操作,就可能不是用方向盘,而是用缰绳来调整汽车方向!追求简约也是通向创新的必由之路。初做搜索引擎时,研究人员发现,如果用户多输入几个字,搜索结果就会准确得多。技术人员想到了一个最简单有效的点子:把搜索框长度增大一倍。

以人为本是企业能否保持持久创新能力的关键。在谷歌公司,每位工程师都可以利用工作中20%的时间,做自己最有激情做的事情。

承受风险也是创新过程中重要的一点。我从事研究工作时,主管曾说,如果每一个项目都成功了,你实际上是失败的;因为你并不是在做研究,而是在回避风险,只选择那些十拿九稳、没有什么创新价值的项目。

三、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力

我的第一个建议是,在学习中,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中学生学习三角形面积定理时,可能人人都会背诵底乘以高除以二的公式,但是,聪明学生还会记住这个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第二个建议是,遇到问题试着从不同角度来思考。美国3M公司一位研究员想发明粘合力非常强的胶水,但因为种种原因失败了,实验得到的只是一种粘合力很差的液体。一段时间后,他发现人们有这样一种需求:把便条或书签贴到桌上或墙上,可以随时揭下来—他此前发现的粘合力差的液体不正可以派上用场吗?就这样,一种险遭废弃的技术促成了即时贴的发明。

第三个建议是,多问问题才能更深理解。

第四个建议是动手实践。小时候,父亲曾让我们解答这样一个问题:用6根火柴拼成4个大小一模一样的正三角形。通过动手实践,我们都找到了正确答案。这样的实践让我对几何空间知识记忆深刻。

第五个建议是追随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谷歌,我们宁愿让员工做一个自己有激情的项目,也不愿因为项目紧急或重要,强迫他们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

在一种鼓励探索,支持兴趣,重视实践的教育环境下,创新并不难。只要培养出灵活的头脑和扎实的基本功,再兼具了科学家、市场人员、工程师的特质,同时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你就一定可以做出最新颖、最有用、也最有可行性的创新来!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6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一个民族兴衰存亡的关键。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全面展开,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传统语文课教学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眼前的头等大事。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我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下 面,结合课改,就语文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改变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是支配者。而学生是来向老师求学的,理所应当听老师的话,服从老师的安排,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而新课改基于对课堂与教学一体化的认识,提出新课程需要相应的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在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才能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二、创设知识能力实践机会,增强创新意识。

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把实际参与看成学习的最高水平,这是因为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易于遇到新情况和产生新问题,这就是创新的过程。陶行知先生也说过:“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念;试念生断语;断语生行动,以此演化无穷。”因此,只有注重综合实践课的开展,多创设知识能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养成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遇到棘手的问题,学会开动脑筋,从多方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实施创新教育它要求要开放教育空间,要打破囿于学校,囿于教室的教育空间概念,让课堂向社会延伸,向影视报刊等传媒延伸,向电子网络延伸。这种空间的开放既是培育创新素质的需要,也是现代科技发展牵动教育的必然走向。身为教育者应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大自然,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纵横综合的思维和恢宏博大的胸襟。

教育的责任在于对民族负责,对未来负责。在当今知识急剧膨胀、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教育的着力点必须由文化传承转向激发创新,这是不可违逆的趋势。强化教育的“创新”追求,就是顺应时代要求,承担历史责任。因此,身为教育者,身为语文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中,一定要坚定教育信念,把握学习机遇,做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接班人,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有用的人。改变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把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方式,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

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化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引导和鼓励。没有求异就没有创造,求异往往成为创造的开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求异,让学生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不要盲目崇拜什么专家,要敢于对权威、对理论、对教材、对教师、对学校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格局,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录音、投影、电视、录相、电子网络等引入课堂。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强等特点,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应熟练掌握和应用网络信息,教会学生使用网络远程技术来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中培养创新的能力。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7

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它的增强和提高需要后天的激发和培养。事实上, 大部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处于潜在而缺乏动态表现的状态。大多数学生出于害羞、不自信等原因, 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 更不敢创新。因此, 对于教师而言,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成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这个培养和激发的过程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直接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念, 而代之以启发和引导, 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科学地评价学生, 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实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 真正以教师为主导, 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 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无穷。”在传统的观念看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传播书本知识, 这就必然形成“授人以鱼”式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而实际上教师的职责不只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我很注意保护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 力求和学生保持一种平等、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被动感,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尽情抒发, 张扬个性。

2. 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只有当我们把学生当作开拓的、有适应性的、自觉的、思维活跃的自我尊重的个体, 把学生当作平等的、能动的、独立自主的人来看待, 使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体, 鼓励他们发挥自主性与探索的欲望的时候, 我们才能开发蕴藏在学生思想中的潜在的创造性。因此在教学中我做到了这样几个转变, 即教学目标由“教师定向”向“学生定向”转变;教学要求由“带着问题去学”向“学出问题”转变;组织教学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教学方法由“教师讲解”向“学生自我体会、领悟”转变, 真正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方法

1. 启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培养其创新思维的能力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 发现是创造之源。一堂政治课, 好的开头无疑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巧妙设计开场白, 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 牢牢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过程中来。因此, 我从不放过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课题下面的“导言”, 通过启发和引导学生阅读“导言”, 激发其探求“导言”中“设问”的兴趣、欲望, 从而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然后再通过阅读正文, 使其了解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和一些较浅层的问题;最后再阅读小字内容和插图, 促使其发现、分析、处理材料所提供的信息, 思考材料说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我们该怎样做?由此还想到了什么?这样做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和探索空间, 更促使学生学会了思考, 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 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的效果。

2. 激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激活其创造性思维

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时设问激疑, 不断投出能激起学生思维浪花的石头, 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积极主动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源于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而教师的提问则是外在的, 因此, 学生自己提问要好于老师的提问。实践证明: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互问互答, 采取多样的提问方式有利于师生间共同探讨、相互激发。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以展开, 问题得以暴露, 学生有了更多的表现机会和空间, 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也会无形中得到提升。

3. 鼓励学生主动辨析问题, 训练其思维能力

“理辩而愈明。”由于政治课新教材内容的可辨论性较强, 同时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也有差异。因此在教学中, 我经常采用“辩论会”的方法, 将学生分成小组, 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讨论, 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答疑, 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甚至是师生间讨论、辩论。通过“辩”—“析”—“明”的过程, 真正使学生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教师的主导作用较好地体现在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上, 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强化, 其思维的辨证性、独立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也得到了发展, 从而实实在在提高了创新素质。

4. 启迪学生主动探求新问题, 引导其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学生对课本知识理解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通过观点的延伸、拓展, 教材知识点的适当整合, 以及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引导和启迪学生探求新问题, 强化问题意识, 养成提问的习惯, 使学生在思维中提问, 在提问中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激发关注创新个性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根据数学教材改革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如何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就显得更加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本人觉得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具有创新意识是成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保证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二、给学生提供创新的平台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芽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动。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凡是因为求知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往往愿意继续进行实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爱护学生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三、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者要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人手,巧创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使学生在迫切要求解决问题的状态下,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例如,“咔嚓”,伴着一声清脆的声响,一块三角形玻璃板被打碎的画面呈现在师生的面前,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小明不慎将一块三角形玻璃板打碎为三块(分别为①、②、③),他要去商店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玻璃板,该怎么办?”

“带①去!”

“带②去!”

“带③去!”

“带①、②、③去!”

学生的情绪空前高涨!

“怎么带合适呢?你能说明理由吗?”

“为什么③合适?你能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③中三个元素的位置关系怎样?”

“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两角和一边的位置关系还有哪些?”

“通过刚才的探讨与发现,总结一下你的收获。”

我们看到,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激发了创新思维。

四、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已成为全世界课程改革的特点。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思考,鼓励学生创新。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前人发现的一个再发现过程,学生在“再发现”的过程中被指引的是一条优化的道路,然而发现必然会出现新的元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强调学生在“再发现”中所达到的结果,还要关注和肯定学生在各自的“发现”中所展现的创新思维。

五、发展学生的创新个性

创新思维要求思维成果的独创性,即创新的成果应是新颖的独一无二的,因而创新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具有强烈个性色彩的对自我的超越活动。所以创造个性的培养,就是要在共性的基础上,充分把学生的差异显示出来,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能够不断地超越自我,开拓新领域、促成新发展。创新个性培养还应注意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这一关系,才会真正使学生的创新个性得到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要关爱学生,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恒心,以训练学生创新思维为突破口,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学习中学会思考,促进思维发展,只有这样师生的共同配合,才能教学相长。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9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不断凸显就业能力普遍较弱的问题,就业能力差不仅反映了高等教育方法上的欠缺,也反映了大学生由学校转入社会时能力的欠缺。对于生物专业学生,应更加注重培养开放性思维,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提高我们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生物,实践,创新,素养

最近几年,在全国各地举办的人才招聘会上,大学生“求职难”与用人单位“招聘难”共存的现象引起广泛关注。求职人员关心的是“你能给我多少薪水”,而用人单位关心的是“你能为我做什么”,供求双方没有在实践能力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因而尽管岗位空缺,但是招聘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大学生又陷入求职难的窘境。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比较扎实,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很差,实践能力、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差,创新能力就更不用说。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遇到许多实际问题时,往

【1】往不能找到解决方法,束手无策。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生物专业毕业生就业水平不佳,比起其他专业更为紧迫,竞争更大,压力更大。因此,对于生物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提高生物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就必须提高我们的综合素养。

一、注重实践能力

大学四年的学习却找不到工作岗位,四年知识几乎用不上,这主要是大学生实践能力欠缺,无法将所学知识充分发挥出来,不能将知识转化为有用的东西,求职的时候也就没有办法体现自己的价值。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欠缺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高校的原因: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很多高校缺乏实践场地,尤其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张,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原有的试验场地远远不能满足蜂拥而来的学生需要,常常是很多人围绕一个实验设备转,一人演示,多人围观,起不到动手效果。部分高校可能由于资金不足,使学生的实验流于形式。没有做

【2】 实验的条件,学生的动手能力很难提高。

2.自身的原因:缺乏吃苦耐劳的毅力。

当前大学生几乎都是90后,这类学生又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核心家庭”,自小备受宠爱,经济上高度依赖父母,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空前优越,对未来严峻的就业形势、激烈的竞争估计不足,忧患意识淡漠,吃苦耐劳精神缺乏,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性低下,导致其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普遍较差。.社会原因:科研学术氛围不浓。

当前人们对科学研究的态度更是急功近利,科研成果没有实际意义,特别是基础研究工作所需要的‘十年磨一剑’的从容氛围已经荡然无存。浮躁功利,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苦心钻研,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学术不端行为不断出现。因此,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学生的实践动手、研究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那么,针对这种现状,对于提高生物专业实践能力,主要有一下几点:

1.强化实践意识

学校需要通过就业指导以及其他课堂教育,收集大量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使得学生明白实践能力对于其本人就业、择业、创业的重要性,充分意识到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对于实践技能要求强的课程,采取笔试和实操各占5O 的考核方法,由此督促学生重视实践能力提高。

2.加大实践教学投入

在政府资金投入基础上,学校也应多渠道拓宽资金来源,包括科研经费、企业资助、个人捐款、科技成果的转让、技术服务等,集中资金改善现有实践教学条件。要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为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创造良好氛围和物质保障。

二、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是一种重要素质,它既是个人能力充分发展的动力,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生力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然而我国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部分高校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支持,这些将不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缺少创新能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①素质教育实施不够完全。在教学过程中沿袭了中国传统教学观念和方式,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播,轻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只满足于考试成绩;②课程设置不合理。一些专业课程设置落后和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轻视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③师生交流开放程度

【3】 不够。高校教师只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缺乏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高校的教学内容普遍都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普遍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学得较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与遵从意识,忽视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

3.创新和科研机制落后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和科研活动投入不足,资助经费少,实验设备陈旧以及实验器材与当前高端科技完全脱节,吸引不了大学生创新和科研活动的兴趣,更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多数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实验平台和实践基地,实践机会和科研机会不足,严重阻滞了大学生创新和科研活动的进行,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增强实践创新教育观念。

高校既要注重对学生的共性培养,也要培养学生的个性;把增加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创新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使大学生课堂内外都能长见识,增才干,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改革教学体制

高校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开展各种学术讲座、开设创新系列学术报告会、成立社会实践社团等,着重建设适应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促进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科研活动的兴趣,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建立创新科研平台

高校加强对创新实验平台的建设,是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新实验仪器等措施满足大学生创新和科研活动的基本要求;定期开发实验室,实现实验教学与科研项目实验研究相结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兴趣,鼓励大学生的参与创新实验和科

研项目,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三、结语

大学毕业生普遍对未来生活充满热烈的憧憬之情,对未知的生活领域往往具有积极的探

【5】索之心,这是大学生身上一种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珍视。但是,毕业生往往期望

立即就能找到一份工资高、环境好、稳定、不太辛苦之类的好工作,这是不切实际的。面对现在紧张的就业压力,作为大学生更应该思考自己的价值所在,提高自己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而不是好高骛远或者自怨自艾,自暴自弃。

当然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是依靠学校提供合适的环境与氛围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是普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只有在高等教育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使人才脱颖而出,才能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因此,要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加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创造优越的实践教学环境,拓展实践教学空间,为学生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使学生自觉形成自我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彭青霞.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6):154-155.【2】 彭红涯.理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时代报告.2012,12: 127.【3】陈劲,王黎萤.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M].北京:国家行政学出版社

社.2008.77-78.

【4】王丽,陈江博,苏雪琼,等.科研融人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

究与探索,2011(8):1l2-114.

【5】梁剑光,朱东兴.生物专业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教育的实施策略[J].高教高职研究考试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0

《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主要原则,是使每个学生的英语素质水平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自我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这是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要求的一代新人的需要。因此,教师需要解决知识的无限性与在校学习时间的有限性这个矛盾,使学生从“学会”上升为“会学”。正所谓“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不尽”。为此,以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实施情况。

一、为学生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非常强调学习者先前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有意义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使新知识和原有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新知识纳入到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其中一个很关键的条件就是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主动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是建构知识意义的关键因素,而学生的主动性需要教师制造冲突的学习环境来激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学生建构知识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的,所建构的问题情境需要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便发挥学生已有经验的.作用。因此,在英语教学问题上,各种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近生活实际的语言情境的创设,将有利于解决英语教学远离学生生活、远离语言学习中应有的真情实感的问题,极大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激发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想象、表达、交往、创作的愿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将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统一在具体生动的语言情境中,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使他们不仅掌握了语言知识,而且发展了语言能力。如英语第三册二十一单元八十一课Shopping(购物),这课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非常贴近,于是我让他们将讲台布置成百货商店,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自编对话。

面对这种真实的交际场合,学生们发挥得非常自然,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高涨,教学效果很好。可见,良好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可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突出其主体性,这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和创造力等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

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论认为,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个较大的问题是:“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充斥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依赖性增强,厌学情绪高,学习效率较低。为摆脱这尴尬的教学局面,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因此,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成为教师工作的重要目标,正如德国著名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指南》一书中写到:“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强调了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因为学会学习是学生学习上自立自主的一个必要前提,只有学会学习,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就非常注意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例如:在教生词时,并非如传统教法按生词表的顺序教学生读生词,然后使其机械地背生词,而是要求学生自己用《英汉双解词典》查阅单词的词义注释,特别是英英注释,然后组词造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内部动机;创设情境;思维定势

在当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创新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开展教育工作的创新,要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发展学校教育工作的创新思维,开发学校教育工作的创新潜能,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开发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善待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造的内部动机

创造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善待学生的好奇心。在刚学英语时,学生都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他有许多问题要问,又急于模仿。这时教师如能满足他的好奇心,耐心解答他的问题,他就会觉得有成功感,这种快乐成功的经验有助于维持他的好奇心,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主动自觉地去探索新知。如果教师对他的好奇心持否定或冷漠的态度,他就会一蹶不振,以后连求知的欲望都没有了,更谈不上在此基础上创新了。因此,教师要抓住他们的好奇心积极加以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形成高涨的英语学习氛围。

二、重视个别差异,培养创造性人格

实际教学时,为师者必须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观判断,采用不同方法因材施教,否则很难收到预期效果。这说明教师除了重视学生心理外,还必须重视个别差异,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方面更是如此。根据智力多元论,有些学生有语言学习方面的天赋,有些学生擅长数学及逻辑思维能力等。因此,智力是一个很难测定的系数。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不放弃任何学生;不论是上智下愚,都有适度改变的可能。”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展,并在发展的过程中获得创造的机会。例如,在英语学习中,男女同学有不同的特点:女同学口齿伶俐,语音语调正确,且记忆效果好;而男同学大多没有这方面的优势,有时显得木讷,甚至怕开口。在初学英语时教师就要重视这种差异,因势利导:多鼓励男生或采取男女生搭配的活动方式,让男女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优势互补,让男女生的创造力共同发展。

三、营造民主氛围,调动创造情绪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康布斯认为:“所有学生都有学习动机,只是教师必须注意,学生的学习动机未必专注在他所教的科目上。”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动机专注到教师为他所设的科目上来,这正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在英语课堂上,一切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都成为教学的辅助资源,利用得好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以人为本”,给予学生充分的创造空间和时间

现代教育常把学生管得过死,沉重的学业负担把学生的休息时间都剥夺了,有时甚至连学生课间休息的十分钟也被占了。

五、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掌握创新策略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创造性是指个人头脑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或新联系或新答案,用以组织某种活

动或解决某个问题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性思维和聚敛性思维。

六、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促进创新目标的达成

在英语教学中,多年来我们的评价方式一直很单一,主要是笔试。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教学改革的发展,在中考和高考中增加了听力和口语考试,由原来的纯知识点测试转向对学生

综合能力的检测,但仅这方面的测试还不足以反映學生的全面素

质,如: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情感、价值观都无法反映。因此,我们在平时就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地、适当地作出评价,而不至于抹杀学生哪怕是丁点的进步。我们还可以运用“成长记录袋”加强家长、社会、学校三方面的沟通。

总之,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自由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平等、融洽、交流、合作的协作关系,提高综合分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用创新的火焰点燃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激情,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载于教育研究,1999(4).

[2]张德秀.创新性思维的发展与教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2

一、尊重学生

如今素质教育搞得红红火火,如火如荼。素质教育就是要重视以人为本,培养人的个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人认为学生是我们的对立面,于是乎就要控制他,打击他;甚至还有人认为学生是我们的附属物,我们不必尊重他,不让他自由,也不让他们提意见。以上错误观点产生的原因是没有把学生当成教师的平等对象,他们总认为教师是板着面孔站在学生对面的上级,而不是立在学生脑子里扶助上进因素去战胜消极因素的助手。其实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我们应该像尊重成人一样尊重他们,尊重他们出校门进入厂矿企业,从现代企业的发展感受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祖国的强大,从而鼓励他们发奋努力,做一个现代的职业技术工人。

2. 在诚实守信的规范要求下,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这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关键。

诚实守信以帮助自己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古人说:“民无信不立,信不诚不成。”诚实守信能使人保持与他人、社会的良好关系。竞争是人们自我发展的一种力量。现代社会充满竞争,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学会与他人交往相处的能力更重要。而诚实守信、具有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是基本要素。

我们充分看到:未来社会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打破了原有的地区国家格局,与此同时,人际关系的处理显得更为重要。特别是学生毕业以后,面对着就业竞争压力和以后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处理上,有些同学出现了很多困惑,缺乏自信心,不能正视现实。因此要教育他们在无情的竞争面前,勇于接受挑战,善于挑战,既要正确认识自己,又要正确认识他人。既要公正善良、正直友爱、是非分明,又要有较强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具备竞争与合作的能力。要培养学生正确与人交往,首先要使学生做到诚实守信。在教育活动中,理直气壮地诚实守信是做人的美德。缺乏诚信的人际交信是对别人的不尊重,最终自己也将得不到尊重和肯定。明确地让学生懂得:未来的竞争和合作是在一种有序、规范、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下进行的,诚信不仅是自我做人要求,同时也是社会、每个成员的基石要求,是文明社会进步的标志。

3. 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这是学生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

学会做人关键是在“做”即行为本身,我们认为:要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整体修养,关键在于发挥“内因”作用,而强化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对他们的成长的潜能和对他们充满期待的内心世界给予关注和赞赏。教师应该成为学生“人格尊严”的守护者。因为学校应该区别于监狱,监狱是改造人的,是严肃的,犯人们的自由和尊严被他们所犯的罪行交换掉;区别于军队,军队整齐划一,说一不二,服从是军人的天职,他们只需说“YES”;区别于工厂,工厂生产产品统一规格,冰冷的机器。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一切都要人性化,可能是宁静的,又不是死气沉沉的,像秋天里的树林,有鸟,也有微风,是晴朗的天空。

二、赞美学生

不仅演员需要鼓掌,需要观众对他演技的赞扬,学生同样也需要赞扬。赢得别人对自己赞许,是人类的一种本能的需要。赞美会使人们更加自信、自尊,敢于追求成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赞赏。”如果你能满足学生这种心理渴望,善于赞许,你和学生之间就会架起一座友谊之桥,学生就有可能迸发出创新意识的火花,逐渐形成自己的创造能力。丘吉尔曾说:“你是想人家有怎么样的优点,那你就怎么去赞美他吧。”的确,只要对方有一定的领会能力和自尊心,那么你的赞美就可能使他改正自己的缺点,朝你赞许的方面发展。总之,赞美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愉悦,而且会成为他们尝试一切、创造一切的无穷动力。

三、宽容学生

宽容不仅是方法或手段,更是一种精神。如果我们在教书以自省性、自控性、自励性为内容和目标,达到行为自律。促进学生形成稳步向前发展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具体做法:(1)不断自省促进学生对自己行为作出评价。(2)从抓学生平时活动中发生的冲突事件入手,结合文明礼仪教育,使学生学会自控,以达到身心修养的成熟境界。例如,我们可以抓学生在球赛和运动会表现出来的一些比较激进的倾向,或者因此而发生的一些冲撞事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懂得“礼让三先”、“三思而后行”的重要性。(3)让学生不断自励,使学生人格不断迈向自我完善,以达到行动自律的最高层次。

4. 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学会五个“关心”是培养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人与人的交流有其功利的一方面,而要更多地关注非功利的一面。获得关心、获得尊敬是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也是人格完善的基础。

(1)学会关心他人,包括学会关心集体中的他人、同学、老师等。同学老师每天都朝夕相处,作为集体中的个体,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要学会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弘扬“我为人人”的风尚也是人格完善的基础。

(2)学会关心家庭,孝敬长辈,为家庭负起应有的责任。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求索取,不愿付出,更有甚者,对待父母冷漠,缺乏孝心、关爱。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怎能爱他人,爱国家,爱人类。

(3)学会关心国家,即关心国家的大事、国家的发展和前途。

(4)学会关心社会,即关心社会的人和事。

(5)学会关心人类生存发展,即关心环境、自然、生态乃至地球。

总之,夯实职教生做人的基础重在教育实践,万事开头难,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教育者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只要能依靠学生、相信学生,在工作中不断提高管理艺术,就会越来越好。

如何建立新课程改革下的师生关系

赵亚红

(定西市安定区公园路小学,甘肃定西

摘要:“以人为本”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以人为本”的首要前提就是大力调整师生关系,没有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化,新课程改革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师生关系。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融洽和谐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是和谐融洽、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关系,是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关系。所以,我们应该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现代人意识,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时,容不得学生半点质疑;当面对每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孩子,我们只以个人的眼光取舍,排斥那些有思想,有个性,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所谓的调皮孩子;讨厌质疑老师提出的“标准答案”,勤于思考的,所谓的笨孩子,那么我们就剥夺了这些学生心灵的自由,而心灵的自由一旦丧失,学生的思维就会僵化,自然也就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实践,创造能力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旦他们失去创新的勇气和胆量,如何能指望他们担负起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社会何以发展,时代何以进步,创新型国家又如何建立?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又怎能抢占世界范围内科技的制高点,又凭什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教学要以问题为纽带

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教学。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所以我们要尽可能让学生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在没有机会的地方发现机会,在没有道路的地方开辟道路。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我们都很清楚,当学生走进教室的时候,总是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老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老师的回答使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因此教师要以问题贯穿教学过程,让问题成为获取知识,提高他们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和手段。

五、为个性发展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我们要允许学生标新立异,营造有利于学生自由表现的宽松的文化氛围,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与创新能力培养息息相关的问题。传统教育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师生之间不能平等地上交流意见,甚至不能

一、创设和谐,实现师生互动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可以说,建立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而应该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师生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通过与学生的层层交流与讨论,通过一堂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孩子们在一种和谐、宽和、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通过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的情境,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之间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从而得到体现,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

二、熟悉学生,和学生交朋友

心灵彩桥的建立,要求教师不仅应是知识的传授者,智慧的启迪者,更应如慈爱的父母、知心的朋友……要成为这种多元角色,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就不应局限于课堂上与学生隔着平等地探讨科学知识。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不要说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可能得到良好发展,正常的人格也难以发展。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改变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意见)、情感(体验)、意志(欲望)和行为方式,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情况下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这样的:能够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帮助学生创造性地应对环境变化。

六、允许学生犯错误

世界上有三种人不犯错误,一是神,神是万能的,焉能有错;二是不作为者,即谓“不做者不错,多做者多错”;三是看客,在一边指指点点看热闹的人,他们不会有错。学校是这样一个场所,每个人都可以尝试错误,并从错误中学会正确。学校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地方,老师不是山头上的“山大王”;学校不是“庄重的神庙”,老师也不是神庙里的一尊“天神”。学校提供了一种可能:师生在一起分享知识,并体验分享探究知识的快乐。而且已经没有什么绝对的永远正确的知识供人们“顶礼膜拜”,在学校没一个人可以声称自己是知识的富豪而拒绝学习。什么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往往不是一下子就掌握真理,而是从犯错误的深刻教训中,获得许许多多比知识本身更多也更精彩的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就是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学校是每个人可以犯错误的地方”,明白这点很重要。教师明白这个道理,就意味着已经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不是生硬地记住一些知识,而是学会发现和创造。因此要求教师能宽容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差错,告诉他们不必太在意那些差错,让学生从自己的差错中获得真知。

总之,只要我们注意以上几点,就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的广大学生,有了这种意识和能力,我们的国家定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也就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上一篇:月,月杜甫,月的意思,月赏析下一篇:给国外客户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