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精选8篇)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 篇1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1、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超速积累,信息网络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正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使时代在各方面都呈现出变化速度加快和价值多元化的倾向,人所生存的环境打破昔日的相对稳定,呈现出变动不居的基本态势。每个人要想在如此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有基础性的知识与一般能力,更需要有对变化环境的判断能力、在多种可能性面前的选择能力、把握时机、敢于迎接挑战的勇气和决策能力以及迅速适应环境变化、主动改造环境和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意识与决策能力。为应对时代的挑战,不辱教育的特殊使命,我们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小学抓起,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引领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周围环境的变化,自觉地有意识地实现自身的发展。
2、现代教育技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供技术支撑
现代教育技术将文、图、声、像等各种教学信息有机组合在一起,直接诉诸于人的感觉器官,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在教学中实现了教育信息传输的高效率,将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方法和手段的局限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有利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有利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必须的技术支撑。
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是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校是一所创建10年新的学校。学校师资力量较强,办学基础教好,有比较丰富的教改实验经验,是海东地区“标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先后多次被市、区评为先进单位。但是,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的普遍应用中,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如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广大教师的素质等问题亟待解决。面对时代要求,面对学校现状,我们只能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列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并以此为动力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二、研究的理论思考
1、理论依据
⑴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从根本上说是研究教育领域中的“价值”问题的一门学科。著名学者王坤庆在《现代教育哲学》一书中指出:“所谓教育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教育现象的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因此教育哲学的有关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方向性原则和重要依据。
⑵脑科学
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外部信息进入大脑并在神经元之间传递“通常是由化学递质传导的”。当来自外部的信息能与人的大脑中的基因和经验组块相匹配的时候,大脑就会自动激活具有兴奋性的递质,使人脑的思维活动起来;与之相反,大脑就会自动激活带有阻断性的递质,使人的思维抑制、阻碍。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教师利用媒体提供与学生大脑中的相似经验匹配的丰富多彩的信息,就能激活、诱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课题界说
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系统方法促进教育效果优化的实践活动方式。信息技术是指获取、储存、分析、评价、加工、创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系统方法是指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具有一定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来加以考察的研究方法。
创新能力指创造、设计、发现或发明能力,是解决相对新颖或不熟悉问题的能力。在面临一些新奇的问题,具有创新能力优势的学生通常会凭借自己的经验、洞察力及创造力来产生新观点,在一些互不相关的事情之间建立联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实践能力指利用、操作、实施、应用问题求解过程—针对具体的和相对熟悉的日常问题。实践能力一般表现为将所学的理论转化为实践,或将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具体的实际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发展学习者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常常能很快适应环境并改善环境,以实现某个具体的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实验研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整合课程资源,着力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实现学生主动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多维”是指改变过去教师是主宰者,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信息传递方式,促成课堂教学多向互动(师生、生生、人机、群体等)局面出现;“互动”是指通过师生多种感官的全方位参与,促进认知与情感和谐的多维互动的教学关系的生成,实现学生主动发展,个性化发展。
三、研究目标
1、理论目标
探索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原则和策略,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和完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的理论体系。
2、教学目标
⑴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创新、参与实践的习惯,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普遍提高,为其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⑵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普遍提高,并取得一定质量的教育科研成果。
四、研究措施
1、加强硬件建设与软件开发管理
硬件建设:近年来,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充实有关设备。装备了多媒体教室1间,新建了1间计算机网络教室,购买了摄像机,为每间办公室添置了计算机,从而为师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软件开发管理:为满足教学的需要,我们不断丰富图书和音像资料,购置了相当数量的现代技术软件,加大素材库的建设。积极开发多媒体课件,加快建立多媒体资料库,不断完善教学、科研管理的信息服务功能。同时加大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杜绝资源闲置。
2、着力提高教师素质
我们着力通过培训、教研、督导三个环节来提高教师素质。一是培训。该项实验的有效实施首先取决于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因为教师是实验的直接参与者。只有当教师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价值,对课题研究充满信心并热情投入时,课题研究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在师资培训中,首先抓好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我们通过选编、印发有关教学资料,组织广大实验教师认真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及文件,同时,学校领导带头举办了《现代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视野中的创新教育》等专题讲座,帮助教师从理论上提高对课题实验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教师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在狠抓观念更新的同时,我们还通过开展对教师多媒体课件以及网页制作的培训,提高教师设计制作多媒体软件的水平,通过参加各级各类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二是教研。为适应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先后进行了“如何处理好教师、媒体、教材、学生之间的关系”,“大班条件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等专题讨论;开展现场观摩,案例分析,积累在实际教学情境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经验,提高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实践的能力;组织参加校内外学术交流及教学竞赛活动,使实验教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在实践探索中成长。三是督导。学校领导与课题组成员经常深入各实验班级,调查研究,现场指导。对实验中涌现出的好作法、好经验,及时总结、推广;对发现的问题,面对面地进行指导帮助。有效地督导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3、整合课程资源
整合课程资源是实施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措施。对此我们作了以下尝试:⑴信息技术课的整合。整合的信息技术课程由正规的学科课程(有教材、排入课表)、活动课程(如网页制作、电脑绘画、编程等兴趣小组活动)和其它环境课程(如学校与周边社会的信息环境)组合而成。⑵劳技课整合。将劳动课和科技活动课整合,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⑶社会实践课的优化。将《课程计划》中的班队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拉通考虑,设计综合活动课,让学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各学科所获基础知识进行实践活动。
4遵循四项原则
⑴趣味性原则。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说的就是在学习中,兴趣爱好可以激发学习的热情,使学习达到最佳效果。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后,利用其优势就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为创新奠定基础。
⑵参与性原则。在实施中,一方面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的互动方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另一方面利用其提供的工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使他们看到创新成果,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⑶开放性原则。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超越和突破,它的显著特点就是外向和开放。而开放性又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显著特点。我们要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空间的开放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⑷适度性原则。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遵循适度性原则。这里讲的适度,包括课件的效益性,制作的适度性,使用的适时性。效益性指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适度性是指在制作时,注意把握一个度,不能贪大求全,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在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中要注意适时,不能像放电影那样整节课使用,应选择在学生需要的时候。
五、研究内容
1、探究教学策略
⑴提供丰富学习资源,奠定知识基础
我们知道,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知识基础的,只有当学生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在面临一些新奇的问题时,才能凭借自己的经验、洞察力及创造力来产生新观点,在一些互不相关的事情之间建立联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现行文本教材,知识呈现方式是静止的,信息是有限的,更有甚者有的知识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是抽象的、干巴巴的,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光凭教师的讲解学生也难于理解。而现代教育技术所具备的集成性和综合性就能克服上述的这些弊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知识,起到事半功倍之效率。
①改变信息呈现方式,丰富感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从环境接受强化刺激后,便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储存。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集文本、图形、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功效集一身的特点,改变信息呈现方式,将静态的文本知识加工成动态的学习资源,用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和谐的音响,再现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及状态,增大信息量,强化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丰富学生的感知,形成正确的表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夏夜多美》一课,教者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将抽象的文字和静态的图画变成一幅幅优美和谐、生动有趣的画面:蓝蓝的天空,闪烁的星星,粉红的睡莲,飞动的蜻蜓,可爱的小蚂蚁,生动地再现了睡莲、蜻蜓、萤火虫帮助小蚂蚁的过程,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渲染,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不仅体会了夏夜的美景,而且感受了睡莲、蜻蜓、萤火虫美好的心灵,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
②优化学习资源,深化理解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直观的、形象的知识容易理解,对抽象的、陌生的知识难以理解。现行教材中有许多知识对小学生来说是抽象的或者陌生的,但又是学生必须理解的,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我们就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化远为近、化近为远、化宏观为微观、化微观为宏观,打破时空界限,虚拟现实世界等特点,将抽象知识直观化、陌生知识形象化,将其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他们会惊叹原来是这样。通过优化学习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如科学课《卵石的形成》,该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比较困难,教师编制了包括实地考察、初步推测卵石的形成原因、卵石形成的详细过程、巩固练习与知识应用、扩展知识等内容的资源库,生动形象的演示,使孩子们一个个睁大了眼睛,不时发出声声惊叹,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卵石的形成过程,而且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⑵营造探究环境,诱发创新
实践证明,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凭借学生自己的经验不断地猜测、联想、探究、体验而形成的。我们对传统教育环境和信息化教育环境进行对比:
传统教育环境 信息化教育环境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单一感官刺激 多感官刺激
单一路径行进 多路径行进
孤立学习合作学习
信息传递 信息交流
被动学习主动/探索/探究性学习
基于事实和知识的学习批判性思维和有见地决策
后摄反应 前摄或有计划的行为
孤立的、虚构的情境 真实的,现实世界的情境
从对比中可以看出:只有信息化教育环境才能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学生营造探究环境,诱发创新,提高其创新能力。
① 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创新
创新源于问题解决,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在实验中,我们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创新性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创新的欲望。我校数学组还总结出“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乐于探究;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探究;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能探究;创设应用情境,让学生善于探究”的经验,在全校推广。
②提供探究素材,支撑创新
a、提供探究材料。我们知道,学生的直觉、猜测、联想等都需要通过探究来验证,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材料支持。在教学中,我们就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大容量、超文本的优势,学生通过上网或者是查找资源库,寻找与此有关的丰富资源,为创新提供资源支撑。比如,语文第九册《可爱的草塘》在汇报展示这一环节接近尾声时,一个小组从资源网中查到的《北大荒的环保危机》一文得到启发,提出《开发北大荒是利大还是弊大》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兴趣高涨,议论纷纷,教师因势利导提出“能否用调查报告的方式来说明其观点”这一有创意的作业。同学们再次上网查找依据,写出了一篇篇充分体现创新能力、各具特色、观点鲜明的调查报告。以下是一篇《我心目中的北大荒》的结束语:“北大荒四次大规模的垦荒,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吃饭问题,但与此同时,由于过度的排水、开垦和捕猎,北大荒原有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湿地面积缩小,自然生态问题日益严重,退耕还荒势在必行!”
b、提供探究工具。现代教育技术的集成性可提供各种软件,帮助学生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现代教育技术的交互性可提供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人机互动在兴趣盎然中学习,通过生生互动在集思广益中提高,通过师生互动在角色平等中国共产党进,通过多方互动在多方协助中成长。我们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这些优势,营造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工具和交流的平台,使其掌握探究的方法,以保证探究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如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一课,当学生根据圆柱的体积探究出圆锥的体积后,很多学生自然提出“怎样求圆锥的侧面积”这一有创意的问题,教师倍感高兴鼓励学生探究解决。同学们通过求圆柱的侧面积的方法联想到求圆锥的侧面积也就是求围成这个圆锥侧面的扇形的面积,他们通过上资源库查找知道了怎样求扇形面积的方法,有的同学非常兴奋,有的同学却认为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没有办法知道,同学之间的争论很激烈,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同学们明白了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不能直接量出,“圆心角的大小该怎样求呢?”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次上资源库查找资料,通过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明确了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与圆锥的底面周长和母线的长有关,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资源库上自主选择友情提示、推导过程和答案进行个性化交互式学习,从而探究出求圆锥的侧面积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交互性,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③开展主题研究,诱发创新
在课题实验中,根据课程学习的内容和学校实际,确定一些有一定深度或难度的研究主题,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主题研究活动中,我们要组织好合作研究小组,明确分工,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创建答案,评价与展示作品。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⑶提供展示平台,物化创新
在课题实验中,当学生完成探究任务之后,我们就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通过电子演示文稿、课件、网页或实物投影,或将主题探究活动的成果上传到网上等方式将自己或所在团队的研究成果向老师或同学展出,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获得一种成就感,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提高。
2、探究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为完成教学任务的比较固定的教学程序及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应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中,我们运用新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使用新的教学手段来进行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学思想、教学过程、结构模式的根本变革,让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经课题组全体教师的不断深入研究,探索出能充分体现多维互动思想的情境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问题探究→交流验证→总结深化。
⑴创设情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特定的情境。这特定的情境可以是问题情境,可以是社会、文化、自然情境,也可以是虚拟实验情境,但这个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我们要求实验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根据学校已结题的课题研究所总结出的创新性目标系列,将其创新性目标尽可能体现在情境创设之中。学生在认真观察获取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明确需要探究的方向。
⑵问题探究。此阶段包含以下要素:一是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测或联想进而提出假设;二是搜集支持假设的资料,并适当进行归纳整理;三是独立或合作进行探究;四是形成自己或小组的认识或结论。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工具和帮助,为学生物化探究结果提供技术支撑。教师应鼓励学生从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等方面发扬协作精神,倡导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探究任务,实现资源共享,于是形成学生主动思考,人人参与,合作探究的场面,充分体现其主体性、参与性、开放性和适度性原则。
⑶交流验证。一是汇报个人或小组探究的结果,进行小组或班级交流,交流方式可是口头的,也可以通过电子演示文稿、网页或实物投影等;二是运用多媒体课件验证探究结果,辨析正误。交流验证阶段,要调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彼此间质疑、争辩,让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进而得出问题的结论。
3、探究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应该是一种立足现在、前瞻未来的发展性的评价,评价的目的应该由“选拔”转移到“发展”上来,即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为此,我们构建了多元评价体系。
⑴评价的主要内容
①学生的参与状态与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学习的参与状态时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参与活动的形式是否灵活多样;在活动中是否具有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意识。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看学生是否经历了学习新知识的探索过程,善于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否善于发现学习中的疑难,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探讨问题或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否多样、灵活、新颖、独特。
②教师的角色把握与教育技术的运用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思想——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灵魂、媒体——科学运用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难点、资源——开发利用学习资源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点、过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关键这四个方面来综合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⑵评价模块
在课题实验中,我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了能体现评价内容的评价模块,评价模块从主动参与、情感体验、思考活动、创新能力四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每节课后评价模块将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的结果累记下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自己了解自己,准确评价自己的发展过程。
六、实验效果
1、学生素质显著提高
⑴学习兴趣普遍增强
实验证明,现代教育技术是发展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我们通过对评价模块的四个指标(主动参与、情感体验、思考活动、创新能力)进行分析,从课堂上的提问情况、发表自己的见解情况、对研究问题的关注情况、对探究的兴趣程度、对不懂问题的反应情况、回答问题的创新意识等几个方面,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兴趣高涨。
⑵丰富了学生教育技术素养
我们根据中国教育技术标准里的学生教育技术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对学生的教育技术素养进行了检测。下面是六年级400名同学检测结果统计:
检 测 内 容 成绩统计(人)
优 中 需努力
能比较熟练地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 运用多种媒体和技术资源提高学习效率,补充课堂的不足能在他人的支持、帮助下,运用技术工具收集资料、交流经验、创作相应的多媒体作品会利用通讯技术和网络资源(如电子邮件)合作解决问题能初步评价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使用技术的优缺点从统计中,我们不难发现,8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相关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技术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能运用技术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能运用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统计结果也显示出具有正确的信息意识,能够准确评价信息,负责任地使用技术系统、技术资源和软件等意识已逐渐扎根于学生头脑之中,使其具有社会责任感。
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明显提高
在六年多的课题实验中,我们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整合课程资源,通过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下面试举例:
例1:在2001年和2003年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中,我校学生参加创新设计大赛,获小论文一等奖2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7篇;创新方案设计获二等奖5篇;电脑绘画及程序设计获二等奖3篇;科学幻想绘画获二等奖2篇;电子报刊项目获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
2、教师综合素质明显增强
⑴促进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我们根据中国教育技术标准里的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对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下面是对94名教师调查结果统计:
调查内容 答案统计(人)
你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 不了解
(1)有所了解
(44)比较了解
你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不会(2)会基本操作(75)熟练(17)
在课堂教学中,你经常使用的教学媒体 电视录像(8)计算机(39)其它(47)
你所用的教学课件的来源 商品软件(11)网上下载(47)自制软件(36)
能否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技术环境,促进学生学会正确、可靠地获得信息的方法策略 能(29)有时(56)不能(9)
能否创造性地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有效地加工处理,以解决工作、学习中的问题 能(33)有时(54)不能(7)
调查显示:我校绝大多数教师对计算机重要性的认识比较深,希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愿望极强,在操作系统、文字处理和电子表格等基本应用方面能够熟练掌握,力求在教学中实现学科的最优整合,创设师生民主、平等沟通的平台,使学生逐步具有新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备信息素养。同时,也可以看出我校教师灵活、较高水平的应用计算机已有了良好开端,自身素质的提高与积极利用课程资源为学科服务已成为教师的内在需求,学习中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已成为绝大部分教师自觉的要求。
⑵教育教学能力持续攀升,教研成果突出
我校教师从2002年以来,参加各项比赛课和技能比赛中,先后有 14 人获一等奖,有2人获全国二等奖;有 40 篇论文在国家级、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有 16 篇论文在区级及以上论文评选中获奖,有8件课件在市区级评选中获一、二、三等奖。仅2004年我校先后有3名教师被确认为海东地区级骨干教师。
3、构建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我们在六年多的实验探索中初步总结出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概括地表述为“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师素质,整合课程资源,实施情境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评价模块。”
4、促进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⑴深化了我校《小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研究》等多项课题的研究。我们在开展本课题研究中,既十分重视突出自身特点,又注意与学校开展的其它课题相整合,协调发展,相得益彰。我们把其它课题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本课题研究中,丰富本课题研究的内涵,同时又促进了其它课题的深化和发展。
⑵推动了课程改革实验的开展。《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将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因此在课题实验中,我们把两者结合起来,通过课题研究为课程改革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通过课改实验,充实和提升课题研究的价值,从而促进了我校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进行,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⑶提升了学校整体形象。课题实验自开题以来,一直得到众多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和热情支持。通过广大实验教师的艰苦劳动,实验的预期目标基本达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也得到了肯定。
“孩子很懂事。每次父母过生日,她都要送礼物。以前是买的小娃娃之类。后来是写明信片或者折一只纸玩具。今年她妈妈生日时,孩子神秘地说:‘今年的礼物只能看,不能拿倒手。’只见她打开鼠标,伴随着《祝你生日快乐》的音乐,一朵朵花儿向前飞来,一个小人儿(应该是她吧)手上端着什么东西跑过来。跑拢一看,原来是只大蛋糕。上面写着:‘祝妈妈生日快乐。’她妈妈乐得合不拢嘴,连声称赞:‘不错、不错,你真能干。’”[6(3)班家长 向东]“我的孩子很喜欢拿着小玩意乱胡弄。一次,冰箱里取出来玩的冰摔在洗衣粉水里了,发现冰慢慢旋转起来,像在水上翩飞的蝴蝶,非常好看,而那些冰周围的小缺口也开始消失了,并且明显比面盆里的水中的冰融化得快些,他疑惑而又惊奇:咦,难道洗衣粉对冰的融化有加快速度的作用?经过再三的实验,并通过电脑帮助解答了这个问题,知道了洗衣粉里的碱等物质融解到水里,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会产生热量,所以,冰中放了洗衣粉的地方会比其他地方融化迅速些,洗衣粉镂空的冰花也就自然形成了。当听到孩子欣喜地说:‘生活中的科学真奇妙!’时,我们做家长的无不欣慰,因为孩子在生活实践和计算机运用中收获了快乐。” [5(4)班家长 谢立新 ]
课题实验对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化,全面工作的开展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形象。我校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海东地区家长示范学校”、“青海省标准化管理示范学校”等。
七、几点认识
回顾六年实验进程,我们认为整个实验发展是正常的、效果是明显的,我们从中获得了以下认识:
1、开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实验研究”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正确举措,是克服现行教育弊端,推进课程改革的有效措施,是对学生一生发展负责的责任感的充分体现,是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高的有效策略。因此,开展此课题研究是必要的、有价值的。
2、从实验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学生个个都有很强的求知欲,他们身上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潜能和强烈的创新愿望,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挖掘、去培养。家长和社会各界对教育创新也是支持的,迫切希望的。因此,开展课题实验的客观条件是具备的,实施是可行的。
3、从实验中我们深深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从技术、方法的层面为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必需的环境和资源,同时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4、从实验中我们发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培养研究的深度和培养的力度,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的水平和技能掌握的水平。
5、从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有一些教师头脑中至今还对教育技术的本质缺乏基本的认识,不能正确处理好“人—人”关系和“人—物”关系,忽视对教育技术促进学习过程的探索与实践。
6、我们所构建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尚属雏形,还需要进一步充实、完善;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因此,我们必须不懈追求,深化研究,以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2007年5月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 篇2
“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摇篮”。要想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键在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十分必要, 也是大有可为的。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 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对于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良好个性的形成、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培养等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 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鼓励学生养成提问习惯
初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还不够强, 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教师在教学中民主意识的缺乏, 课堂教学气氛的不融洽是一个主要的因素。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罗杰斯认为:“促进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个人之间关系的某些态度和品质, 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 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因此, 要激活问题意识, 让学生敢问、爱问, 必须改变学生阅读的心理状态, 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青年学生求知欲旺盛, 这正是问题意识培养的基础。为此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鼓励学生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一句话, 教师要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提供适宜探究的学习环境。
如在学生的质疑过程中, 难免会提出一些“幼稚”的问题, 在这种情境中, 教师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创造学生喜爱的环境:通过多种形式肯定学生的提问, 比如面部表情、手势动作以及充满赞赏的话语;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赏识学生的独创。只要学生有一点新思想、新发现, 就应该表扬和鼓励他们, 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教师对学生提问质量的肯定以及回答问题的认真和耐心都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而一旦学生产生了提问的兴趣, 他们思考的范围、思考的层次都将得到提升。
(二) 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诱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有的人认为,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 于是在短暂的时间内给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这实际上仍是填鸭式的满堂灌, 毫无意义。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 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 引导他们进入问题之境,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要做到这一点, 至少应考虑到问题的“六要”原则。这六要原则是指:一要简洁明确, 问题设置要有针对性、目的性, 表达要简明扼要和清晰, 不要含糊不清, 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二要讲求过程, 不仅要使学生解出正确的答案, 而且要知道答案是怎么来的, 明白获得结论的过程, 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三要有阶段性, 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 应根据不同的要求, 采用不同的问题设置;四要有探索性, 通过问题的设置,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 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五要注意时机, 问题的设置火候要得当, 把握时机, 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六要少而精, 做到教师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很多, 在日常阅读教学实践中, 广大语文教师创造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如实物演示法、角色体会法、音乐渲染法、多媒体图画再现法、语言描绘法等等。
(三) 倡导发展性评价, 激励学生重视问题意识
要将问题意识的培养贯穿到教学活动中来, 除了改变教师的观念之外, 还在于改革现有的评价体制, 将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改变以往那种单纯依赖书面考试, 检测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单一局面, 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平时对学生的检测应当体现对问题意识的考查, 特别是考查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问题意识的培养。
在发展性教学评价观的引领下, 教师对待学生的提问或回答应有正确的态度, 应多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教师与学生之间达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是问题意识产生的良好条件, 而教师对待学生的提问与回答的正确态度更能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当做到: (1) 悦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鼓励学生与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 (2) 对学生提出的不明确的问题, 应加以引导, 帮助学生理清问题的思路, 抓住关键处提问。 (3) 对学生提问中出现的错误, 教师不宜加以嘲笑, 应肯定其大胆的行为, 发现其闪光点。 (4) 对于学生提出的不论简单的、复杂的, 也不论重要的、次要的问题, 教师都要及时作出回答, 回答不了的, 也应作出合理的说明。 (5) 要面向全体学生, 尤其要保护“学困生”可贵的问题意识。
总之, 作为教师, 应该认识到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而思考的前提是疑问。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 更应该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善疑好问、好问勤思、不断探索的良好习惯;只有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善于提出问题,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 才能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 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学生也才能真正成为独立、主动的学习者。
摘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 是创新精神的基石。但目前不少中学生存在语文基础不扎实、阅读能力较低, 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现象;而且由于受到传统观念、教师权威等的影响, 学生一般不敢问或不会问。因而在语文教学, 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创设各种问题情境, 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等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语文学习中独立思考的能力。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 篇3
【关键词】问题意识;语文阅读教学;创新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摇篮”。要想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关键在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十分必要,也是大有可为的。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良好个性的形成、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培养等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养成提问习惯
初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还不够强,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在教学中民主意识的缺乏,课堂教学气氛的不融洽是一个主要的因素。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罗杰斯认为:“促进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个人之间关系的某些态度和品质,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因此,要激活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爱问,必须改变学生阅读的心理状态,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青年学生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培养的基础。为此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一句话,教师要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提供适宜探究的学习环境。
如在学生的质疑过程中,难免会提出一些“幼稚”的问题,在这种情境中,教师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创造学生喜爱的环境:通过多种形式肯定学生的提问,比如面部表情、手势动作以及充满赞赏的话语;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赏识学生的独创。只要学生有一点新思想、新发现,就应该表扬和鼓励他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教师对学生提问质量的肯定以及回答问题的认真和耐心都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而一旦学生产生了提问的兴趣,他们思考的范围、思考的层次都将得到提升。
(二)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有的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内给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这实际上仍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毫无意义。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引导他们进入问题之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要做到这一点,至少应考虑到问题的“六要”原则。这六要原则是指:一要简洁明确,问题设置要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要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二要讲求过程,不仅要使学生解出正确的答案,而且要知道答案是怎么来的,明白获得结论的过程,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三要有阶段性,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应根据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问题设置;四要有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五要注意时机,问题的设置火候要得当,把握时机,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六要少而精,做到教师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很多,在日常阅读教学实践中,广大语文教师创造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如实物演示法、角色体会法、音乐渲染法、多媒体图画再现法、语言描绘法等等。
(三)倡导发展性评价,激励学生重视问题意识
要将问题意识的培养贯穿到教学活动中来,除了改变教师的观念之外,还在于改革现有的评价体制,将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改变以往那种单纯依赖书面考试,检测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单一局面,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平时对学生的检测应当体现对问题意识的考查,特别是考查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问题意识的培养。
在发展性教学评价观的引领下,教师对待学生的提问或回答应有正确的态度,应多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教师与学生之间达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是问题意识产生的良好条件,而教师对待学生的提问与回答的正确态度更能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当做到:(1)悦纳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与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2)对学生提出的不明确的问题,应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清问题的思路,抓住关键处提问。(3)对学生提问中出现的错误,教师不宜加以嘲笑,应肯定其大胆的行为,发现其闪光点。(4)对于学生提出的不论简单的、复杂的,也不论重要的、次要的问题,教师都要及时作出回答,回答不了的,也应作出合理的说明。(5)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保护“学困生”可贵的问题意识。
总之,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而思考的前提是疑问。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更应该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善疑好问、好问勤思、不断探索的良好习惯;只有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学生也才能真正成为独立、主动的学习者。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 篇4
孙 勋 荣
(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湖南怀化418000)
摘要:本文客观论述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主要属性和特征,中肯分析了医学高专教师提高运用这项信息时代工具技术的实际意义与重要价值,拟定了有效培训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衡量标准,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平台,营造高技能创新型医卫人才的育人环境提出了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应用能力;增强主要策略;育人基本思路Improving Teachers’Applicable Ability for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Fostering New Innovative Medical Hygienic Talents
for Their High Technology Ability
Xunrong Sun
(Huaihua Medical CollegeHuaihua Hunan418000)
Abstract: This thesis has expounded the principal attribut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objectively, been apropos to analyse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 important value for teachers of Medical College to improve and utilize this technology in a new era of information, drafted criterion for training teachers’ ability toutilize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ffectively, put forward basic thought of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for utilizing the platform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building the educational envirnoment of innovative medical hygienic talents for their high technology ability.Keywords: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Applicable Ability of Teachers;Strengthening Main Tactics;Basic Thought for Educating
当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猛进步,促使以现代教育技术为重要内涵的信息化革命,快速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全方位飞跃的主要推动力。现阶段它作为我国产业优化升级、新型工业化稳步实现和学习型社会全面构建的关键环节,迫切需要我们加强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尽快促成信息技术应用在医学高专的全员普及。显而易见,要顺利达成这一创新目标,深入探索和客观遵循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规律,科学发挥这门工具技术的实用价值和攻关效能,真正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高技能创新型医卫人才,不断推进学习型社会的科学建设,的确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系统工程,值得我们透细研究,有效启动,规范动作,多出成效。
一、认真学习,深刻剖析,客观认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属性与特征
实际上,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以计算机技术、因特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交叉渗透为基础,借助现代媒体信息传播方式而形成的具有多媒体化、网络化、形象化、智能化等特征的开放式教学技术。也是对与促进学习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及评价的具有理论与实践特性的学科[1]。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它需借助声音、图文、动画等媒体信息的教学课件平台,向学生动态地展示运行独立、过程互动、内容生动的多媒体教学知识点,促使他们激发学习兴趣,以饱满的求知热情,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之中,以此拓宽视野,启迪心智,全面更新知识结构,扎实增强创新本领,逐步夯实求知创新和规范实践的运作基础,稳步成为具有临床理性思维和治病救人综合素质的高技能创新人才。毫无疑问,对这种富有研究价值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与应用,除了首先应掌握其基本含义与属性外,还须客观把握它的以下主要特征:
①要求学生认知、参与的学习活动体现“四化”,即学习过程交互化、学习资 源多样化、教学方式形象化和教学过程智能化。
②提供学生涉猎求知的教学内容具备“四性”,即针对性、够用性、生动性、多样性。从而使单纯书本知识演变转化为含因特网在内的所有可利用的知识资源。
③师生角色彼此更换,教师从单纯教学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引领学生科学求知 的指导者。学生则从对知识与技能的被动学习者转化为主动汲取者。
④所用课件内涵丰富,图文并茂,交互友好,满足需要。尤其能以超文本组织 结构,灵活地按人的联想思维方式非线性组织管理教学信息,使学生能按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习惯获取所学知识。
很明显,现代教育技术属性与特征直接向传统的“六个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册指导、一套教案、一张嘴)医学教学模式,从而引发了教育思想、育人模式、施教环节、成绩考核、就业指导诸方面的重大变革。因此,积极稳妥地采取多媒体理论与技术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医学高专教师规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确实有利于科学培养大量高技能创新型医卫人才。
二、刻苦求知,透细领悟,合理把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标准
实践表明,在刻苦学习理解和合理内化把握医学高专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标准的前提下,必须先期培养教师计算机操作技能,因为只有这样夯实基础,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所以,启动这项优化教师综合素质的系统工程时,务必紧扣培训目标,客观遵循信息时代教师专项技能培训规律,严格对照培训标准,有的放矢地按起步——采纳——适应——整合——创新等五个阶段,逐步依从培训标准的正确导向,引领、指导医学高专教师分阶段切实增强多媒体课件开发制作、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动态更新知识结构和教书育人诸方面能力,巧妙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紧密围绕城乡社区人民卫生保健需要和基层医疗单位的用人要求,研制出融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媒体信息于一体的、能培育学生成为高技能创新型医卫人才的有效知识模块的和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机交互式按需选学环境的多媒体课件[2],创造性地将现代教育技术当作施教授业的工具,注重以自身高尚的师德、灵敏的信息收集技能、善于创新的智慧与实践、深化教改的策略与思路和常规批判性思维能力等优良素质,精心培育学生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求知蓝本,学会临床理性思维、主动创新学习、执业资格获取、规范高效做事和善于技能创新等有助于就业的核心能力与基本素质,为振兴我国城乡社区医疗卫生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紧扣目标,多出效益,开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育人新环境
针对信息时代每位受教育者亟需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本领,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站稳脚跟,获得发展,真正占有一席之地的现实需求。我们必须紧扣育人目标,积极创造条件,联系实际,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育人效能,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一流的教学服务,完善的办学条件,配套的实训基地,顺利地培养出大量
高技能创新型医卫人才,使他们在城乡社区医疗卫生保健第一线勤奋开拓,勇于创新,治病救人,促进健康,为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健康人力资源提供保障。显然,要真正达到这个目的,务必先通过严格的科学培养,使学生顺利地转变角色,成为精通信息查询、分析和评价的考察员,精明能干的信息技术应用者和实际问题的处理者,而这一重任的圆满完成,离不开我们用以现代教育技术为重要内涵的信息技术创设有利于激发、强化学生多元智能和开拓创新意识的学习氛围,采取“自立、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模式,掌握应用以信息技术为主线贯穿的生命科学、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等多学科课程教学过程的有效育人办法,切实使学生具备建立学习资料资源库和教学评价系统促进学习的能力,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写作、交流和获取信息的技巧,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为人做事的本领[3],将所培育的大量既会动脑,又会动手和勤于创新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组成我国城乡社区医疗卫生事业的生力军,全面开创全方位满足广大城乡人民医疗卫生保健需求的新局面,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 篇5
而高校目前的教学内容仍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学生学得较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使得学生思路狭窄,创造性不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而且,现在高校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是学业成绩,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片面追求成绩,造成动手能力不强、实践活动能力薄弱的后果。
并且专业课设置过细,大学教育普遍重视学生的认知发展,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方面起了较大作用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培养,忽视了最丰富、最有活力的情感因素,将教育过程变成了枯燥的发展智力过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江泽民同志曾深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
第一,持续积累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根本。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点。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是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的。在大学期间,同学们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
第二,要营造活跃的创新校园文化氛围。体现创新教育要求的新型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创新实践活动,创新氛围的营造能为创新行为提供环境支持。一方面,要组织大学生营建自己的创新团体,加大指导教师的指导力度,在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兴趣、实际动手能力等方面重点开拓和深入。另一方面,大学生本身也要主动参与创新活动中,同时应鼓励大学生主动走出校门,参加社会调研,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对传统培养措施的改进与优化。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上,学者们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措施。在大学里,每一个人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自身兴趣获得优先培养,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人性得以彻底解放。大学应当充满着人和人的友爱、平等、团结和协作,大学生应当富有高尚的道德思想品质、崇高的人类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能够相互帮助和学习、共同提高和进步。要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
第四,不断探索新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根据培养平台的不同,可以将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划分为四种模式:教学实践结合型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型培养模式、依托科研项目型培养模式、“分层递进式"培养模式。每一种培养模式,都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以及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必须吸取的教训,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种或者组合几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第五,构建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首先,在教育评价上,教师要改变以往把考试成绩,通常是一次考试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的标准,建立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核和评价。其次,在激励机制上,一方面要对师资队伍及骨干力量以利益激励,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和相应回报。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 篇6
一、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意识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意识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当树立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治学态度和思维方式都要求新求异,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只有在这样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科学环境,努力的学习、探索、研究才能有新视角、新思想、新方法,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最原始的创新思想才会慢慢在大脑中扎下根。坚持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就必须以科学学习为中心,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科学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真正为学生提供成长的精神动力。创造一种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所以,在科学课教学中,应当大胆尝试实践教学,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努力唤醒、激励和鼓励“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科学课教师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黄金时代,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有意识的开发学习的创新潜能,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土壤里剥下创新的种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尝试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如:在讲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我们都采用定量的观察,经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解释)--分析、检验假设---寻求新的证据—做出新的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多方面、多维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又比如:在三年级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植物的生长变化”和“动物的生命周期”两个单元交叉进行,除解决观察周期长的问题之外,这样做还可以同时进行植物和动物生长变化的观察活动,使学生领悟到植物和动物的相通之处。完成对生物生命周的初步认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古人说过: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大胆质疑,喜欢寻根问底是创造的开端,也是创造企业管理论文http:///qygl/型人才的重要品格。瓦特小时候提出“壶盖为什么会动”的疑问,后来发明了蒸汽机;牛顿小时候提出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的疑问,后来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十分重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是幼稚可笑的,也不能简单否定和讽刺挖苦,而要正确引导,耐心解答。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并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消灭问题,恰恰相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引发更多的新问题,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
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种精神,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但创新更是一种能力,它不局限于某一种具体操作能力,它是一种创造力,是一种思维能力,是一种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创新能力是科学精神培养的实质。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和必需,并且要注重创新的原始基础、感悟和好奇心,并以此为基础一步一步来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独立实验时表现出来的宝贵品质———勇于创新。直觉和洞察力表面上看是一种先天素质,实际上它是一种知识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厚积薄发,是一种感悟,是一种环境氛围的熏陶。通过学习和多参加活动及社会实践,小学生的直觉和洞察力朝着正确的方向和目标的机率会越来越高,而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显得至关重要。如:在讲授《一天的食物》中,通过我们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等。使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并记录的方式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描述、简单的统计分析。学生发现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这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赞扬,树立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也要采用 “因材施教”的方法促进学生优势才能的发挥和发展,要发现和发展学生身上的多方面潜能。通过对教材中基本事实的具体分析,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科学教学中一般情况下我采用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完成后,让学生观察、思考再得出结论,让学生自己对本节课进行总结,这样做可以起到对新课内容的升华作用。在平时实验过程中,我从不去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的概念,但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让学生归纳出自己独特学习心得,只要言之有理,都给予充分肯定和欣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得他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以达到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素质教育呼唤着教学改革,知识经济呼唤着教育的创新。作为教师面对21 世纪的挑战,面对经济时代的到来,面对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形势,应不断开拓创新,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创论文发表新意识,转变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捧到底的教育教学模式,借助于现代教育媒体,努力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培养创新能力必须具备的一个要素是勤奋学习和集中的注意力。勤奋必须以能集中注意力为前提。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决定着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科学研究上有重大创新的人,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常人,常人想不到的东西,他们却能创新。这与他们能集中注意力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培养青少年的注意力,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 篇7
一、高中数学教育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一) 创新课堂教学环境, 提升学生创新意识
高中数学教育中,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良好且互动性比较强的课堂氛围, 这也是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和发现、分析问题的基础所在。为了营造互动性较强的课堂氛围, 教师应当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工作:首先, 重新定位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原来的课堂主导者转换为引导者、启发者,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教学的基础。其次,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多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进步和突破, 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困难, 及时给予学生帮助,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造宽松平等的课堂氛围。最后, 通过划分学习小组和建立学习对子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进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 鼓励提问与质疑, 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行为
从众多创新成果诞生的过程来看, 可知一切创新思想和行为都离不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一个过程。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当重视学生的提问和质疑, 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正确, 都应当先给予肯定和鼓励, 然后再引导他们去正确的分析与探究。
二、高中数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 以兴趣引导为主, 为学生的创造能力打造基础
高中学生正处于兴趣和爱好都比较广泛的年龄段, 在这一时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比较重要, 且效果也比较好。
首先, 有效创设情景, 以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集合的学习过程中, 我们就可以将班级设定为一个集合, 而班里的每个人都是元素, 任何元素的加减和变化都会对集合产生影响, 以此引发学生的关注和兴趣, 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去学习与探索。其次, 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当学生被有趣的问题吸引之后, 他们便会去寻找数学知识的发展规律、数理定义, 进而获取答案, 并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与创新的重要性, 当学生为寻求答案孜孜以求时, 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出自己鼓励者、引导者的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同时向学生阐述数学知识在现实中的具体应用和作用, 让学生始终保持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二)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教育中, 想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教师要做的就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书本式教学和简单的解题技能传授, 无论是讲新课还是旧知识复习, 教师都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导, 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具体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一题多解, 有效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例题讲解中, 教师通过针对性的尝试一题多解的方法, 能够有效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与看待问题的能力, 例如, 已知an为等差数列, 其前10项的和S=100, 前100项的和S=10。求前110项的和S。求解时可运用以下多种思路: (1) 利用方程思想 (常规解法) ; (2) 函数思想 (待定系数法) ; (3) 利用性质 (简化运算) 等解法;一题多解不仅能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还能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 拓宽学生的思路, 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其次, 开展定理、公式的探究式教学, 提升学生的发现和创新能力;高中数学学习中, 数学概念、公式及定理比较多, 如此多的理论知识, 理解和消化起来难度颇大, 也不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针对这一状况, 我们可以采用对定理、公式展开探究式教学的方法, 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比如对三角函数正弦、余弦公式的推导, 直线与抛物线位置关系的推算, 以及直线倾斜角和斜率的计算等等, 都能通过研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 从而帮助他们获得新知识、新解题思路和方法, 最终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 科学应用多媒体技术,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针对高中数学概念、定理及公式较多的现象, 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图形的形成、数列的变化以及公式的推演等, 以消除概念和公式的枯燥性和抽象性, 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数学知识, 帮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方式来观察、领悟各元素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等。
结论
总的来说, 高中数学教育中, 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化、复杂化的教育工程, 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从教学环境、学生本身以及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等多个方面展开综合性的考虑, 然后选择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 将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工作落实到位。
摘要:创新能力是人类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在智力发展上而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因此课堂教学也应当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作为首要任务。鉴于此, 本文结合笔者相关工作经验和悉心研究, 主要对高中数学教育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国忠.新课标下建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途径[J].学周刊, 2015 (09) .
[2]王先国.浅谈数学解证题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3 (03) .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 篇8
一、关于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简言之就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1)创新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而且更多的表现在发散思维上。(2)创新思维具有新颖性、首创性、独特性的特点,它是一个人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3)创新思维与想象紧密联系。
二、关于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包含的教学媒体主要有以下五大类:(1)视觉媒体,如幻灯机、投影仪等。(2)是听觉媒体,如录音机、激光唱机、广播系统等。(3)视听觉媒体,如电视机、录像机、VCD与DVD、音像阅览室、闭路电视系统等。(4)综合媒体,如多媒体语言实验室与欣赏室、多媒体音乐实验室与制作室等。(5)交互媒体,如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视频点播系统、计算机网络等。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虽然创新是人类的基本特性,但主动积极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仍需要靠后天培养。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与培养创新思维的关系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体现出来。
(一)现代教育技术为创新思维提供各类感知信息
现代教育技术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并且在传输信息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这样的信息量比单纯地听老师讲课要多得多。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将看不清楚或表述不出来的事物、实验,通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VCD等多种形式,在显示屏幕上进行微观放大、宏观缩小、有动有静、有图有声、情景再现,为学生提供各类感知信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可以加深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现代教育技术为培养创新思维提供了心理和环境空间
美国心理学家特丽萨·M·艾曼贝尔通过实验证明,有许多环境因素如评价、奖罚、监督等都影响人的创造力。心理的自由会给学生独立自主的积极性。环境和心理都有自由,学生才会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这是创新思维的前提。
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能让学生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从而顺利地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
1.有利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以多种形式展示科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2.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多媒体课件的最大特点是能用动态表现空间结构,老师通过工具平台按照实际教学制作课件,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激情,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抽象教学变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的能力。另外,网络上的不同观点也易使学生摆脱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的束缚,勇于异想天开、标新立异。
3.有利于形象思维的培养
多媒体课件对形象思维来说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课件可以创设激发想象力的氛围,给学生提供自由创造的机会,丰富学生的生活,提供感性材料等,这些都利于想象力的发挥。
(四)现代教育技术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思维的发散性是指多角度、多层次、多角度的一种思维方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形象性对学生理解、疏通问题,解决重、难点,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效果显著。从多媒体的多种形式的表述中,学生思维有所发散,能力也大幅提高。培养创新思维要求较高的教学环境,多媒体和网络的结合相得益彰,互为补充,为创新思维培养创造优质的理想环境。
形势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现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势不可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也是大势所趋,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 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电教馆)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推荐阅读: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研究报05-31
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总结07-06
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07-17
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08-28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10-08
现代意识的深化与创新07-17
创新应用能力08-23
数学应用现代教育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