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现代技术论文

2024-08-31

应用现代技术论文(共12篇)

应用现代技术论文 篇1

1 远程控制技术

远程控制技术是指管理人员在异地通过计算机网络异地拨号或双方都接入Internet等手段,联通需被控制的计算机,并将被控计算机的桌面环境显示到自己的计算机上,通过本地计算机对远方计算机进行配置、软件安装程序、修改等工作。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机电控制技术也面临着全新的改革。Internet网络在当今社会不仅仅是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也为应用技术提供了可靠的平台,实现了远程控制的作用。这也是机电控制系统向基于Internet的远程控制发展的趋势。

随着远程控制的发展,控制方式技术有3种典型的远程控制方式:保持型、完成型以及人机交互型。(1)保持型:设备根据需要自主地完成这个命令,并且监控设备只对设备进行监视,只在必要时对设备进行干预。这种模式可实现远程设备的无人控制,主要作用在人所不及的地方。(2)完成型:远程监控系统不对设备的具体实现过程进行监控,设备完成任务后向远程监控系统报告。(3)人机交互型:在执行任务时,系统可以随时建立连接,进行设备与人员之间的交互,并且随时在远程监控端采集。

2 自动控制技术

以门为例,现代大门大多数是导轨型伸缩门,用1台电动机控制开启,开门的速度很慢,这就会在上下班时,因为拥挤而发生问题。另外在环境危机时也会有种种问题发生。为了彻底解决这一缺点,我们可以利用电气自动控制系统对此进行技术改造。采用交流变频技术,用PLC改造老式继电器———接触式大门的电路接线。其具有以下特点:(1)安全性能强。要想使改造后的PLC系统在环境恶劣时进行可靠的工作,并且系统的控制设备也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需要加强PLC系统的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通常所指的MTBF)。与PLC老式继电器相比较,改造后的系统,在采用PLC控制后,对于大量的开关动作,我们可以采用较先进的电子线路来完成这些开关动作。也就是说,我们采用了软件程序代替了老式继电器的复杂连线,既方便灵活,安全性也大大提高了。(2)控制较简单,通用性能强。PLC系统本就是一种存储程序控制器,输入设备系统和输出设备系统与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相似,但其可以连接在PLC的I/O端上。例如,对开关动作量的输入,可以将无源触点开关连接到PLC系统的输入端,PLC系统的输出是具有很强驱动能力的,它可直接驱动接触器等执行元件命令。当同一台PLC用在不同的控制系统对象时,也只是输入设备系统与输出设备系统的不同,应用的软件不相同,由于PLC系统是采用软件编程来实现控制功能的,对同一个控制对象来讲,当要求改变控制系统的时候,我们不必更改PLC的硬件设备,只要改变编程软件的程序,因此说PLC具有很好的通用性能。(3)编程等简便。目前在编程这个领域中,大多数的PLC均采用与实际电路接线图非常相近的梯形图编程(Ladder Programming),这种编程语言形象直观,易于掌握。而且PLC具有故障检测、自我诊断等功能,能及时报警显示,使操作人员能迅速作出判断,排除故障;具有较强的在线编程能力,维修十分方便。(4)性价比较高。PLC系统采用的是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具有外形尺寸小、重量轻等特点,同时功耗也很低,它的空载功耗大约为1.2 W。由于PLC的结构紧密,抗干扰能力很强,很方便地将其装在机械设备内部。

3 信息处理技术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微型技术的快速发展,微控制器的性能不断提高,促使微控制器技术获得广泛应用,并且以微控制器技术为基础的分布式自动控制系统,在当时是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微控制器技术系统具有很多优点,如:控制功能更明确,组成更简单,可靠性更高;运行速度快;开发、维护、扩充方便等。AFS-1000控制系统,经过10余年的运行,已接近衰落期,但电厂出于资金原因和其他因素的限制,并不能马上更换AFS-1000控制系统。因此,需开发此系统信息处理。

AFS-1000信息处理系统的开发:(1)硬件的组成:利用RS232接口,建立控制系统与信息处理系统的数据通道。其由通信部分的AFS-1000控制系统通过RS232接口,把历史数据送到打印机。信息的处理部分:带有PENTIUMⅢ中央处理器、20 GB硬盘的PC机1部;EPSONLQ-1900打印机1部。(2)软件部分:系统软件:Windows 98操作系统、Visual Fox Pro 6.0数据库语言系统和ASMfor Win汇编语言软件等。1)信息处理软件:信息处理软件具有自动纠错、自动翻译英文信息、智能打印、历史信息数据库管理4大功能。2)信息接收软件:其是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运行SETLOG.COM时,接收程序常存在于内存中。当系统产生了中断,程序会根据中断的类型,查找中断向量表,确定要执行哪一模块。3)自动翻译英文信息模块:自动纠错模块会产生TEMPO.TXT文件,将它输入到数据库AFS.DBF中。自动翻译英文信息根据AFS.DBF记录,会在字典库查找与之对应的中文信息,最后把中英文信息写入AFA.DBF中。(3)智能打印模块:当出现“汽轮机跳闸”、“锅炉燃料跳闸”等重要事件时,系统会把此事件发生前8个报警及后续报警及时打印出来。这时模块就可以提取重要的信息。

4 结语

现代机电控制技术必将随着我国相关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和成熟。现代机电控制技术的新发展将会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摘要:现代机电控制技术是机械、电子等专业知识有机结合的综合性应用技术,主要通过远程控制、自动控制、信息处理3个方面的应用技术来体现。

关键词:远程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处理

参考文献

[1]董乾坤.远程测控与系统控制.文化科研出版社,2005.9

[2]付强.网络的远程测控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2(3)

[3]姜霞.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学友出版社,2005.6

[4]张国富.基于Web的自动化加工设备的远程控制技术.萌芽出版社,2001.5

应用现代技术论文 篇2

完善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完备建设我国经济发展相对不平衡,因而在推动高职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严重制约着教育改革推进。

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而言,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往往不能够紧跟社会的发展潮流,给教育教学带来阻碍。

因此,在推进高职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改良者去完善资源的优化分配,积极通过各种符合国家法律的渠道筹措基金,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高职院校的现代教育改革经济支持。

在此基础上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管理部分的完善建设,以期能够更好地推动高职教学事业的改良,为高职教育的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关注教师队伍的素养提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教师在授课环节上对于设备和授课模式的改变提供了一定条件。

培养一支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无疑会在教育改良道路上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阻碍。

高职院校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当中,可以提前对教师队伍进行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培训。

新媒体课堂的设备建设中,必须设置有计算机、扫描仪、投影仪、移动硬盘等必要的基础设备,在此设备基础上,开展教师对于计算机的应用、图片信息处理的应用,同时结合发展较为领先的院校当中的课件配置,开展教师对于课件的优化处理,从而最大化地提升新媒体课堂的教学意义。

新媒体课堂设备应用下的教学成果通过利用新媒体进行课堂授课,可以提升课堂的生动性,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和理解知识。

为增强新媒体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期间就需要对图文配套、语音视频在专业知识的应用上提升水准,完善精致的课堂媒体表现形式,极大提升新媒体课堂实际教学意义的发挥。

2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应符合时代要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那种言传身教的教育,已经不适合当前社会信息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不符合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

传统教育中往往每门课的课本都厚若方砖,且文字僵化,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绪。

传统教育中对于学生知识的灌输,是一种全盘式的被动教学模式,没有关注到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思维中的创造性培养同样达不到应有效果。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授课枯燥单一,师生之间的代沟明显,缺乏知识的反馈和应用。

现代技术的应用改变了这种传统的僵化教学方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增加,授课方式开始变得多姿多彩,明确了师生之间的课堂位置。

学生接受知识从原来完全的被动,转换为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传播环节,同时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关于设备的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获取信息之后的反馈,促进了学生对于知识信息的理解。

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注重学生性格的培养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因材施教提升整体学生的学习能力。

运用新的教学思维,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育事业改革当中,对于课堂中的授课模式做了重大改变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建设。

同时改革的还有教师在教育当中给学生传达的一种新的学习思维,即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两者结合。

终身教育的新思维一直在被社会所宣扬,学习知识的途径不只是通过课堂,课外之后在家庭或者走向社会同样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教育传播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当代社会中,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所具备的创新意识尤为关注。

因而在学校培养学生的环节中,可以通过教学互动、知识讨论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的手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对知识进行自我钻研、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代教育技术下的新课堂传统教育中的主要授课方式是文字化的授课,学生被动地获取教师所传达出的知识,课堂中缺乏色彩,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改善了这一状况。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统的课堂中教学传授给学生的都是固定的知识,而在新课堂中需要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是学习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知识,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同时在传统课堂中,在授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基本都是单一的,每一门开设的课程的教师只负责其自己的授课内容,没有使知识连贯起来,从而导致学生知识链不完备,同时对学生在获取知识后真正的融会贯通产生影响。

新媒体课堂中的教学环境高职学院的教育重实践,而往往受到地域条件和教学环境的限制,不能充分地进行教育实践活动。

而新媒体课堂中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职院校实践不充分的障碍,计算机的应用,通过视频、图片等直观的表现形式,摆脱了地域环境和时空限制对于教学活动的阻碍。

同时,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往往会接触到过于危险或持续时间过于漫长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中对于实验的模拟再现极大地缓解了教育与实践之间的矛盾,从而提升了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传播迅速,高职院校通过搭建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传播的互通往来。

还可在信息平台当中传达一些教师、专家、优秀学生的知识和学习理念,促使因地域和时空限制的学生能够进行频繁有益的互动交流,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束语

教育事业应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出互联网信息技术下的传播方式,实现知识在互联网中高效便捷地传播。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院校要关注到教师队伍的新发展,培养出一批能够胜任新媒体课堂教习的优秀师资队伍。

同时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学生自我的完善和发展,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只起到引导学生向正确道路前进的作用,不能强制干预学生的学习生活,关注学生在人文素养塑造过程中自主学习、形成创新意识尤为重要。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误区分析 篇3

存在的误区及原因

(一)为了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忽视教学过程

一些教师认为要在课堂中应用教育技术就是不能再用传统的教学技术手段,产生了一种为了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的倾向,忽视了教学过程。

例如:我曾经听过一堂初中数学《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课,任课教师是一位青年教师,他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室来上这一堂。在课堂中,他利用了网络教室控制软件的各种功能来开展教学。如:将扫描教材上的图片放在PPT中用来导课,PPT课件代替板书、呈现例题及解法,用电脑习题取代书面作业,小组合作交流必须用耳麦和留言板……功能用了很多,却忽视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来感受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只体会到了计算机的各种新功能,津津乐道于能上网了、老师转播我的屏幕了……学生的注意力根本没有在怎样解决问题上。

产生误区的原因:产生该误区原因在于教师对于应用教育技术的目的不清楚,不知道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到底是为了什么。

(二)媒体滥用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些教师认为,课堂中大量应用各种媒体,就可以达到声像并茂,形成多种感官刺激,从而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却不知道,在课堂中媒体也是要有选择、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应适时适当使用的。

如:一堂物理课主要内容是讲安全用电,任课教师在一开篇利用一段介绍“不怕电的神奇人”新闻来进行导课。在这段新闻视频中主要介绍这个人不怕电,徒手接电线、摸电闸的神奇事迹。那这样一段新闻是会吸引学生,但会给学生造成学习干扰:是不是我也有这样的能力呢?这与安全用电存在着悖论。

产生误区的原因:产生该误区原因在于教师对于应用教育技术的方法不清楚,不清楚在教学中怎样应用教育技术。

(三)教育技术应用只辅教不辅学

现在很多教师在应用教育技术时只设计怎样利用教育技术进行教,以利于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为出发点,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辅“教”,而不是辅“学”,忽略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制作的教学课件中大多扮演“播放者”的角色,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在上课时只能按课件流程和教师的指定好的思路被动接受地学习。

如;在《平行线的性质》一课中,任课教师设计了很漂亮的课件,还使用到了几何画板,但只是局限在教师的展示上,没有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尝试、体验如何探究平行线的各个性质。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让学生经历数学经验、体验数学规律的形成。那么,在这一课中,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室来上这一堂课,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己动手探究,得出平行线的性质,这样自己探究得到的比任何人传授得来的都容易掌握和理解,印象更深刻不易遗忘,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严谨的求学态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产生误区的原因:产生该误区原因在于教师对于应用教育技术的意义不明确,不清楚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应起什么样的作用。

走出误区的对策与思考

要想让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避免误区,促进教学三效的提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技术手段。通过适当的教育技术,变抽象为直观、变枯燥为有趣、变传授为探究,吸引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锻炼学生思维和操作能力。

其次,要注意教育技术的应用应适时、适当、适量。教学中应该根据学习的实际情况巧妙设计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环境下适量地运用教育技术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促进学生讨论,以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

第三,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营造新型的教学环境,特别是要注意运用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使学生在这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所支持的相关学习资源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如:将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提供有意义的资源环境,呈现丰富多样的知识内容,突破书本限制,开拓学生视野和思路,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资源背景;创设真实的或相关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真实的、相关的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开展探究和体验,发现知识,提高技能,促进理解;利用实际任务,让学生在技术的帮助下思考、表达、交流和应用,在对信息的提取、分析、重组、加工、应用的过程中有意义地建构知识体系等。

总之,所有教学技术手段都有自身的价值和存在意义。我们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并不是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而是要把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努力挖掘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此外,我们在使用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哪些内容适合用,哪些内容不适合用,使用的效果好还是不好,需要我们积极探索,不断地尝试,并积极探索,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摸索出一套适合符合自己教学实际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辽宁盘山县教师进修学校)

现代短波通讯技术的应用 篇4

关键词:短波通讯

一、引言

经过技术改造的短波通讯设备,多年来在没有通讯社会依托的北非撒哈拉沙漠石油管道工程施工通讯中被采用。本设备采用了目前应用较多的自适应选频技术、误码差错控制等现代控制技术。实践证明,采用现代短波通讯技术能够提供高质量、高可通率通讯线路,可以说短波通讯比卫星通讯更为可靠。

二、短波通讯的概念与应用

短波通讯是指利用频率为3MHZ—30MHZ(波长为10-100米)的电磁波进行的无线电通讯。短波通讯能实现几千公里甚至上万公里距离的信息传送。因此从20世纪初一直到60年代中期,短波通讯一直是远距离通讯特别是洲际通讯的主要手段。短波通讯可以传送电报、电话、传真、低速数据和语言广播等多种信息。在卫星通讯出现之前,短波在国际通讯、防汛救灾、海难求援以及军事通讯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短波通讯也称为高频(HF)无线电通讯,它被广泛应用于政府,军事、外交、气象、石油勘探商业等部门用以传送语言、文字、图象、数据等信息。

三、现有短波通讯的缺点

短波通讯的质量随时都受电离层特性的影响,电离层时高时低经常变动。是一种不稳定的时变媒体。而且具有多种复杂的时变因素,如昼夜、季节的变化,太阳黑子活动等。都会对电离层造成影响。从而导致信号传输质量的不稳定,产生干扰以及数据传输误码等。此外,短波通讯受带宽限制,信道非常拥挤,信道之间的相互干扰十分严重,而且现有短波通讯无法抵御窃听和各种有意干扰。

四、现代短波通讯中的新技术

近年来,为了克服现有短波通讯存在的缺点,现代短波通讯系统采用了许多新的技术,以求在发射功率不大的情况下,使系统性能达到高质量水平。

4.1时实选频技术

时实选频系统目前有两类:一是自适应频率管理系统,它在短时间内对全频段快速扫描和探测,不断预报各频率可用情况。二是融探测与通讯为一体的频率自适应系统,安采用收发双方可靠呼应技术,线路质量分析(LQA)技术和自动线路建立(ALE)技术,使短波通讯频率随信道条件变化而自适应地变化,确保信道始终在质量最佳信道上进行。自适应选频能充分利用频率资源降低传输损耗,减少多径影响,避开强噪声与电台干扰。提高通讯链路的可靠性。因此,现代短波模拟通讯已普遍采用了自适应时实选频技术。

4.2自适应技术

自适应技术是指实时或频繁地利用各种探测技术,根据探测结果自动调整设备参数,达到最佳通讯效果。短波自适应通讯的核心是自动选择最佳的工作频率,自动选用无线电信道和自适应数据传输。应用自适应选频、收发、调制解调、编码、均衡以及天线等多种自适应技术。在严重干扰条件下,短波通讯自动改变工作频率、数传速率、调制方式、编码和纠错、编码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误码率。自适应技术克服了多种时变带来的复杂影响,提高了现代短波通讯中数据传输的质量。

4.3跳频技术

跳频(FH)是指载频按照数字码系统规定的时频图形,使频率相应跳变的一种扩频技术,可以对抗多径干扰,邻近频道干扰,人为瞄准式干扰,可以提高短波通讯的保密性和可靠性,传统的短波慢跳频跳速为10H/S—100H/S。自适应技术与跳频技术结合,实现自适应跳频,能在质量良好的信道上进行跳频,跳频信道驻留时间可随意变动。

现代短波跳频有两种自适应方式:一是频率自适应跳频,它基于对信道参数的探测,并适应信道质量的变化,自动在最佳频率集上进行。二是干扰自适应跳频,它基于对信道中干扰信号参数的估计,采用干扰自适应抑制和自动躲避干扰的跳频。

4.4差错控制技术

现代短波通讯常用两种差错控制技术。一是自动请求重发(ARQ)技术,即收端进行检错并通知发端重发错误信息。因而也称反馈纠错,它对随机差错和突发差错都有良好效果。二是正向纠错(FEC)技术。它利用纠错码在收端进行自动纠错,这需要大量的冗余码,一般占码元总数的25%~50%。

五、结束语

现代测试技术及应用学习心得 篇5

学校:太原科技大学 班级:力学141802班姓名:曹华科 学号:201418020202

《现代测试技术》课程总结

经过这学期现代测试技术的学习,让我对测试技术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让我以前对现代测试技术浅薄的认知有了很大的变化,现代测试的飞速发展也让我对之充满信心。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仪器及检测技术已成为促进当代生产的主流环节,同时也是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经营管理现代化的基础,没有性能好、精度高、质量可靠的仪器测试到各种有关的信息,要实现高水平的自动化就是一句空话。随着自动化程度要求的不断提高,测试技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可以说,自动化的提高很大作用取决于现代测试技术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表明,许多新的发现和突破都是以测试为基础的。同时,其他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又为测试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装备,促进了测试技术的发展。

测试的基本任务是获取有用的信息,而信息又是蕴涵在某些随时间或空间变化的物理量中,即信号之中的。因此,首先要检测出被测对象所呈现的有关信号,再加以分析处理,最后将结果提交给观察者或其他信息处理装置、控制装置。测试技术已成为人类社会进步和各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重要的基础技术。

测试系统是执行测试任务的传感器、仪器和设备的总称。当测试的目的、要求不同时,所用的测试装置差别很大。测试系统的基本特性是测试系统与其输入、输出的关系,它一般分为两类: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在选用测试系统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是测试系统的基本特性是否能使其输入的被测物理量在精度要求范围内真实地反映出来。

基于计算机的测量师现代测试技术的特点。20多年来,仪器开始与计算机连接起来。如今,计算机已成为现代测试和测量系统的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者3大技术的结合,使测试技术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

第一种结合是计算机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的结合。其结果是产生了智能传感器,为传感器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方向。多年来,智能传感器技术及其研究在国

内外测控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第二种结合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结合。其结果是产生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这一结合所带来的划时代意义已是有目共睹的,它使人类真正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第三种结合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智能传感器的结合。其结果是产生了基于TCP/IP的网络智能传感器,使传统测控系统的信息采集、数据处理等方式产生了质的飞跃,而且使测控系统本身也发生了质的飞跃,使测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重大变革。对系统的扩充和维护都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现代测试系统组成的结构一般来说是由传感器、中间变换装置和显示记录装置三部分组成。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数字信号处理器等先进技术在测试中的应用,就共性及基础技术而言,现代电测技术在集成仪器、测试系统的体系结构、测试技术、人工智能测试技术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现代测试系统主要是以通用计算机为核心,采用标准总线,选取标准硬件模板及必要的专用接口与设备,构造满足领域中多种应用要求的分布式测试系统。

现代测试技术的发展几乎是与计算机技术同步、协调向前发展的,计算机技术是测试技术的核心,若脱离开计算机、软件、网络、通信发展的轨道,测试技术产业就不可能壮大。

测试技术的发展主要包括传感器的发展、测试手段的发展、测量信号处理的发展。第一、传感器的发展:传感器的作用主要是获取信息,是信息技术的源头。主要发展方向是面向智能化传感器、多传感器、多功能化和高精度化及传感器的融合。第二、测试手段的发展:主要面向硬件功能软件化、集成模块化、参数整定与修改实时化、硬件平台通用化。第三、测量信号处理的发展:主要是面向信号处理芯片方向。

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教育现代化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传统教育;教育现代化

在推崇素质教育的今天,信息技术已贯穿于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随着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与普遍应用,计算机已成为改革传统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前学校教育中,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认同与使用,而多媒体教学是利用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等多种信息高度集成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入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给课堂教学带来的优越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教、学生学,有些内容学生在不了解涵义的情况下只是“死记硬背”,教师却只是一味地将知识以主导者的身份传授给学生。而一味的“填鸭式”教学,不仅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磨灭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而有了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讲课,学生也可以利用计算机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这就大大地强化了学生的主导意识。

二、当前社会形势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

21世纪的当今社会,对文盲的界定已不仅仅限定在知识的层面,当你不懂计算机操作、不会计算机技术,那你已是“主流文盲”大军中的一员,这就要求我们学校教育要以培养新世纪全面性建设型人才为目标。

现在计算机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几乎遍及各行各业以及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尤其在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势必要自己操作计算机,若没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必将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造成影响。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课上,计算机的学习与操作更会促进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与拓展。例如,我们在学习了图片的处理与加工后,可以让学生利用现有资源,如数码相机拍照、购买素材光盘等将语、数、外等其他学科的课程图片利用Photoshop软件进行添加文截取图片等加工处理,创造出一幅有主题、有内涵、有创意的作品。尤其是在学习了网络应用后我们知道,因特网是一个丰富的信息资源库,通过因特网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搜索和下载所需要的图片资料,并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

三、学习信息技术,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識

虽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术,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让学生合理恰当地使用计算机。现在,我们通过网络、电视经常能看到某些学生只因为没钱上网、没钱玩游戏将黑手伸向父母、伸向社会,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最后给家庭造成了莫大的损失,也给父母带来了多少难以磨灭的伤痛。殊不知这些学生身陷囹圄都跟没有正确认识计算机网络有关,都跟没有将计算机网络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有关。在上一学年,我们邻校就曾出现这样的情形。一位学生连续几天下午放学后就泡网吧,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他告诉家长在学校上晚自习,而在学校则跟老师说在家温习功课。就这样连续3天后,一天晚上下雨,家长到学校送雨具,这才发现在这几天时间里,每天晚上5点到10点之间,他既没在家又没在学校。理所当然,家人跟老师冒雨寻找,在网吧找到他时他竟浑然不知,还在忘我地游戏。最后只因家人跟老师说了几句重话,第二天回家后竟想不开早早结束了自己如花的生命。

这些鲜活的生命用血的代价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信息意识与信息道德。比如,在讲解计算机网络那一节时,应给学生讲解,网络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优质的服务,通过网络我们搜索资源、上传资源、共享资源。但同时网络也有弊端,网络上有很多垃圾资源,我们要进正规网站正确合理的下载使用有利资源,摒弃黄色网站与网络游戏。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上网也能体现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我们应健康上网、文明上网,做一个合格的网民。

四、改革考核模式,加强师资建设

考核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学情况和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元素。有些通过了全国一级的学生,但实际应用能力却有限,有些理论得高分,但上机操作却很生疏,有些操作很熟练的学生,连简单的数制转换都不会。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评价既不能纯粹地以考证合格率来衡量,也不能以一卷定终身的方式进行。比较好的做法是将平时作业、作品设计、上机考试、理论考试、考证率等结合起来按照一定的比例综合评估,既考核过程又考核结果。平时作业是考核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作品设计是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设计一个有实际意义的作品,机试是考核学生的上机实际操作能力,理论考试着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考证全面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水平,同时也作为初中学生的就业“本钱”。所以,建立健全、合理、全面的考核评价模式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初中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研究和探索计算机基础教学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走出一片新天地。

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 篇7

现代生物技术是以DNA重组技术的建立为标志的多学科交叉的新兴综合性技术体系, 它以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为支撑, 与化学、化工、计算机、微电子和环境工程等学科紧密结合和相互渗透, 极大地丰富了各学科的内涵, 推动了科学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发展。当今研究和应用比较广泛的有PCR技术、生物传感器、生物芯片、酶联免疫技术、单细胞凝胶电泳和污染物的致癌致畸致突变性监测等方面。本文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综述, 揭示生物监测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发展趋势。

1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由于农用化肥和农药的污染以及废弃塑料和农用地膜的污染, 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因此, 加大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 加快应用高新技术, 如现代生物技术来控制环境污染和保持生态平衡, 提高环境质量已成为环保工作者的工作重点。现代生物技术不仅在农作物改良、医药研究、食品工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且也随着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在治理污染、环境生物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1 污水的生物净化

污水中的有毒物质的成分十分复杂, 包括各种酚类、氰化物、重金属、有机磷、有机汞、有机酸、醛、醇及蛋白质等等。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可以解除污水的毒害作用, 从而使污水中的有毒物质转化为有益的无毒物质, 使污水得到净化。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植物作用, 削减、净化土壤中重金属或降低重金属的毒性。

2.2 白色污染的消除

废弃塑料和农用地膜经久不化解, 估计是形成环境污染的重要成分。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一方面可以广泛地分离筛选能够降解塑料和农膜的优势微生物、构建高效降解菌, 另一方面可以分离克隆降解基因并将该基因导人某一土壤微生物如根瘤菌中, 使两者同时发挥各自的作用, 将塑料和农膜迅速降解。

2.3 化学农药污染的消除

一般情况下, 使用的化学杀虫剂约会残留在土壤中, 特别是氯代烃类农药是最难分解的, 经生态系统造成滞留毒害作用。利用微生物降解农药已成为消除农药对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将农药转化为可代谢的中间产物, 从而从环境中消除残留农药, 这种途径的降解结果比较复杂, 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

3 现代生物监测技术

3.1 PCR技术

PCR技术即聚合酶链式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技术是一种利用DNA变形与复性原理在体外合成特异性DNA片段的方法, 可以快速扩增目的基因DNA或RNA片段, 又称基因的体外扩增法。双链DNA分子经过热变性后, 用两个与待扩增DNA片段相邻的核苷酸序列互补的寡聚核苷酸印物与变性DNA一起退火, 再用一种DNA聚合酶使引物延长, 变性-退火-延长构成了一个DNA扩增反应循环, 像这样的循环可多次重复, 使所需的DNA片段特异性扩增。

PCR技术目前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可直接用于土壤、废物、和污水等环境标本中的生物监测, 包括一些不能进行人工培养的微生物监测。应用PCR技术监测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 其基本步骤主要有: (1) 从环境样品中提取核酸 (DNA或RNA) ; (2) 以提取的DNA或R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 (3) 对PCR反应产物进行监测与分析。如Zehr (1989) 等利用该技术直接从海水DNA样品中特异性地扩增一种目前常规方法无法培养的Trichode sm i2um thie bautii菌株的固氮基因 (nif) 片段。对于生物污染严重的军团菌用常规方法不能检出, 而套式PCR方法则可以极准确的检出, 检测时间仅为4h, 而用培养法检测饮用水中的军团菌需7~8h。

3.2 生物传感器 (Biomakers)

生物传感器是一类特殊的化学传感器。它是利用生物感应元件的专一性与一个能够产生和待测物浓度成比例的信号传导器结合起来的分析装置。与其他传感器不同的是生物传感器是以生物学组件作为主要功能性元件, 其敏感材料来自于生物体, 是生物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相融合的产物。近些年来对应用于环境检测方面的生物传感器研究也较多。

3.3 BOD生物传感器

属于微生物传感器。BOD生物传感器以微生物的单一菌种或混合菌群作为BOD微生物电极。由于水中BOD物质的加入或降解代谢的发生, 导致水中的微生物内外源呼吸方式的变化或转化, 藕连电流强弱信号的改变, 在一定条件下传感器输出的电流值与BOD的浓度呈线形关系。用于制作BOD生物传感器的微生物主要有酵母、假单胞菌、芽孢杆菌、嗜热菌以及混合微生物种群, 未来的BOD生物传感器可能使用半导体装置, 使传感器小型化并一次性使用。

3.4 生物芯片

生物芯片是一种通过微加工技术和微电子技术将生物探针分子 (寡聚核苷酸、c DNA、基因组DNA、多肽、抗原、抗体等) 固定在硅片、玻璃片、塑料片、凝胶、尼龙膜等固相介质表面而构建的微型生物化学分析系统, 可以对细胞、蛋白质、DNA以及其他生物组分进行准确、快速和大信息量的检测。在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上, 可以利用生物芯片快速检测污染微生物或有机化合物对环境、人体、动植物的污染和危害。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主要有:水质控制、检测药物、食物添加剂或化学物质毒性以及环境中有害细菌的监测。

利用生物芯片技术能够同时快速地检测多种环境中的常见致病菌。

3.5 生物免疫检验 (Biology Immuno Test)

生物免疫检验是利用特定的生抗原或抗体反应, 检验分析环境物质的生物毒性。该方法具有灵敏、特异、快捷、实用和经济等优点, 而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物的监控。其中以酶联免疫吸附法试验应用较广。酶联免疫吸附法的基础是抗原或抗体的固相化及酶标记, 结合在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仍保持其免疫学活性, 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学活性, 又保留酶的活性。在测定时, 受检标本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 通过洗涤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液体中的其他物质分开, 再加入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 也通过反应而结合在固相载体上, 此时固相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呈一定的比例。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 底物被酶催化成有色产物, 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关, 故可根据呈色的深浅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参考文献

[1]郭三维.植物Bt抗虫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 (5) :8-10.

[2]Kenneth E Sherman.大规模生产病毒杀虫剂的可能性[J].晓岚, 译.农药译丛, 1986, 8 (6) :29-30.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篇8

一、多媒体教学设备种类及作用

在多媒体教室配置一定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多媒体计算机、液晶投影机、数字视频展示台、中央控制系统、投影屏幕、音响设备等) , 在教学过程中一旦将这些多媒体教学设备加以运用, 就可以做到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 从而实现图文声画相结合的目的, 甚至能够虚拟创设课堂教学情景. 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将传统教学中使用文字或简单挂图这种单一呈现教学信息的形式转变成为多媒体形式, 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呈现教学信息过于抽象的问题, 以更加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虚拟情景, 把一些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转变为通俗易懂的内容形式再现给学生,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从而达到轻松愉快地学习的目的.

二、多媒体设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旦教师在教学中成功地运用多媒体, 就能够拓展教学空间, 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改变过去教师仅靠书本、粉笔的传统套路, 给学生提供多角度、多渠道、最直接的听觉、视觉感受, 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很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喜欢不加选择地使用多媒体, 以为这才是现代教育, 才是课程改革.

只有教师按照自己的风格设计课件, 选用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有效地组织教学, 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多媒体设备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如下几点优势:

(1) 图文声像并茂,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感官综合刺激,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

(2) 友好的交互环境, 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体现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 ;

(3) 丰富的信息资源, 扩大学生认知广度和深度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

(4) 节约空间和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 (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

例如, 在学习初中数学问题中, 对于函数图像的画法、坐标平移等内容的讲解中多媒体的运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充分地利用了课堂上的每一分钟, 激发兴趣. 改变了以往课堂上学生只能看黑板、听老师讲的单一的教学方式, 采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师在讲解时更加直观、清晰, 具有吸引力, 不仅使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和轻松, 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 传统教学模式要求的是教师以讲授为主, 注重学生的个人努力, 很少兼顾集体的合作, 教师以知识的传播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我国教育的发展, 更影响了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顺利推行. 时代在进步, 社会在进步, 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结合, 作为一种蓬勃发展的现代教育支持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正在逐步拓展开来.

三、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能够与各学科整合的教学方法有效地互补优势, 提高教学效率, 因此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正快速地渗透到学科的教学中, 信息技术在很多学校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就目前的情况看来, 在推广教育信息技术的过程中,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需要引起重视, 需要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

1. 课件的制作

课件制作的过程中, 教师能否按照自己的教学风格设计课件, 达到预期的效果, 它的关键在于课件的设计. 如果教师不懂或无法熟练地应用多媒体技术, 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 在备课的过程中也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用于课件的制作上. 总体来看, 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参差不齐, 教师应熟练掌握并使用计算机网络, 紧跟时代步伐, 不断更新知识储备, 提高自身素质, 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研究, 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解决教学中的难题, 让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

2. 教学环境的约束

在应用多媒体设备教学的过程中, 为了达到光影的最佳效果, 需要营造灰暗、柔和的教室环境, 学生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下记笔记, 必定会影响学生的视力. 而且在运用多媒体讲授新知识时, 学生注意力会集中在多媒体教学设备带来的新奇中, 从而阻碍师生之间的沟通, 师生双向互动不畅, 教学亲和力下降, 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可见信息化教学并不是十全十美.

3. 信息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多媒体的使用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不能够一味地放大信息技术的作用, 课堂教学不是信息简单的传递和接受的过程, 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心灵进行沟通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来说, 传统教学过程也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 要能够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作用, 将其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效结合, 使二者优势互补. 我们提倡信息技术在现代化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更广泛的运用.

总之, 信息技术手段引入教学活动中以后, 给课堂教学带来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 我们必须正确地对待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不断学习, 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使我们的教学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徐峰.优化计算教学培养思维品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8 (10) .

[2]余胜泉, 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3]初娜娜.现代教育技术应用[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4.

[4]黎加厚.从课件到积件: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 1997.

基于现代测控技术及其应用分析 篇9

在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之后,我国的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都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促使现代测控技术在整个工业生产领域中开始得到了大范围且快速的应用,同时其还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取得了一系列的进步与创新。[1]现代测控技术作为一种科技含量极高的技术,是现代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带来的产物,其出现是必然的。随着生产技术的现代化,使得计算机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中得到了高度的融合,有效的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而现代测控技术通过其极高的科学技术含量,使得其在整个工业生产领域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我国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推动力。

1 分析现代测控技术的特点

总的来说,现代测控技术的特点可以总结为数字化、智能化以及网络化。

1.1 数字化

现代测控技术的数字化特点在测控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表现在传感器能够实现数字化控制,控制器与远程终端设备之间也能够实现数字化控制,并且在处理通信与信号等方面的过程中也是采取了数字化的控制方式[2]。

1.2 智能化

现代测控技术的智能化特点主要表现在应用在现代测控系统中的仪表仪器以及设备等等都具有智能化的特性,现代测控系统将微处理器作为基础,表现出了多功能性、灵巧、使用便捷等优势。近年来,微电子技术在不断发展,在现代测控系统中引入了更多的人工智能,这将会大大完善智能化仪器的计算方法,使智能化仪器的计算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1.3 网络化

我国的科学技术处于不断发展与更新的状态之中,促使网络技术在我国各行各业中都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而网络技术的持续发展,对于社会生产与人们工作生活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不断满足社会生产与人们在工作生活中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企业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并且还能够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3]现代测控技术的网络化特征对于整个现代测控技术而言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不仅提升了测控技术的科技含量,而且还保证了工业生产活动的便捷性。

2 分析现代测控技术的应用

2.1 无线传感器技术

无线传感器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整个工业行业与学术研究行业中得到了极大的关注。无线传感器技术实质上就是将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传感探测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作为基础而形成的对目标进行感知与监测的系统。在传感器网络的设计和应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定位问题。传感器节点位置的相关信息在理论与实际应用上都对传感器网络的网络管理、协议设计、目标跟踪、节点之间协作等方面都有着十分突出的意义。时间的同步问题是传感器网络在工作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为时间的同步问题对于传感器测量的精度与准确度有着直接影响,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解决时间的同步问题。在利用无线传感器技术进程实际测控的时候,一般都可以利用声音的传递来衡量测距与节点,而在测量的时候,测距的确定可以利用蜂鸣音的产生与结束来进行。[4]同时还要认识到,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测量有相应的限制条件,要求节点的每个位置必须要达到相对标准的状态,并且还要保持均匀的速度,不然就会对定位的时间产生很大的影响,最终就使得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与速度无法得到保证。

2.2 虚拟仪器技术

虚拟仪器技术是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现代仪器技术两者在深层次上结合出来的产物,是计算机辅助测试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交互性、功能强大、网络化、系列化、灵活化与模块化等一系列突出的优势。虚拟仪器技术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范围,比如在蚕茧无损质量的检测、不同转速与压力下液力变矩器相关性能参数的测量、农机的监控与检测、农机现代化的教育与管理上都有着较为普遍的运用[5]。

2.3 现代测控总线技术

通过现代测控总线技术能够在现代测控系统中很好的将测控系统的结构进行简化,促进系统具有更好的兼容性、开放性、可靠性以及可维护性,这样一来就使得系统的成本得到了有效的降低。现代测控总线技术的应用范围主要有:低速设备上USB总线有着广泛的使用;通过计算机GPIB总线技术实现对系统仪器的有效控制与操作,使得现代测控技术朝着更大规模的方向发展;自动化设备与系统正逐渐向着现场总线体系结构的趋势迈进,这有助于我国企业自动化与网络化相关行业产业的发展;IEEE总线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了视频设备、外部硬盘以及其他高速外设的第一接口。

2.4 远程测控技术

比较普遍且常见的现代远程测控技术主要有电话网远程测控技术、专业远程测控技术、无线通信远程测控技术以及以太网远程测控技术。远程测控技术的应用也比较普遍,主要在这些方面有着很大的运用:以因特网为基础的远程测控技术在国家电网运行监控、核电站检测、机器人远程监控、石油管道远程监控等领域中使用较频繁;以现场总线为基础的远程测控技术在现场总线网络、现场总线仪表、现场总线远程测控系统中有着普遍的运用;以无线通信为基础的远程测控技术在地理环境较复杂、距离较远、用户密度较低、不易布线等地区与情况下比较适用[6]。

3 结语

综上可知,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工业生产领域中的变革,现代测控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就是其发生变革的最好体现。现代测控技术将无线技术、信息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网络技术等相结合应用到工业生产活动中,使现代化的测控手段得到了真正的实现。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还在不断上升,这也就推动现代测控技术在今后的发展必然会保持着系统化与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其能够在技术方面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如此就可以不断满足时代发展与变化的各种要求。我国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个行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化,而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技术之间的竞争,因此不论是企业还是国家,都只有在技术上苦下功夫,不断提高技术中的科技含量,才能够在市场以及全球化发展中赢得有利位置,从而才能够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要:现代测控技术是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带来的产物,是一门在时代进步的背景下出现的新兴学科,实质上是将计算机技术、测量技术、网络技术与无线技术等多门技术相互融合交叉形成的一门综合性与复杂性兼具的学科,现代测控技术的速度以及精度都能够在现代工农业与国防方面以及一些复杂室内环境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并且现代测控技术集导航功能与定位功能于一身,对于我国社会各方面多领域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成为了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主要就是对现代测控技术进行探讨,首先对现代测控技术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分析了各种现代测控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

关键词:现代测控技术,特点,应用

参考文献

[1]孙四通,崔伟,候雷雷.测控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J].微型机与应用,2011,v.30;No.32404:1-3.

[2]罗杰,段建民,陈建新.网络化智能测控技术分析与展望[J].微计算机信息,2005(12):26-29.

[3]张梅梅,周向华.探讨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及实践[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No.3408:175.

[4]欧雯.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4,No.26112:128.

[5]高鹏.测控技术在电子技术领域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v.17;No.25423:21-22.

现代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的应用 篇10

一、实施绿色开采技术的必要性分析

在煤矿开采工作区域进行开发建设之前, 其与周边生态环境之间有着良好的协调性特征。然而, 伴随着煤矿开采活动的加剧与频繁, 这一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受到了大量的人为性干预因素影响, 由此也就导致了大量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产生。特别是对于我国而言, 现阶段制约煤矿开采事业长效发展因素主要集中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包括技术投入、装备投入、安全设施投入以及人工投入等生产成本投入不够健全;另一方面, 以生态环境为主的相关费用支付不够全面。以上两个方面的因素导致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煤矿开采作业停滞不前。如何将绿色性的煤矿开采技术引入生产实践过程当中, 对于提高煤矿生产建设质量, 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言有着重要意义。

二、现代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的应用分析

(一) 保水开采技术的应用分析:

在相关实践研究资料作用之下发现:对于我国而言, 70%比例以上的煤矿矿采区域均在不同程度上的存在开采过程中的透水性问题, 并且煤矿矿采区域内的透水危险问题将在煤矿开采规模的不断推进过程当中呈现出极为显著的严重趋势。与此同时, 在煤炭工业的建设发展的过程当中, 采煤活动中需要确保对水资源的合理保护与利用。特别是对于包括陕西、内蒙古、山西以及甘肃在内的各煤矿开采大省而言, 上述省市区域内的水资源占有量并不丰富, 从而更要求在煤矿开采的过程当中, 从源头上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防止出现任何的透水事故。在关键层理论研究视角作用之下, 认为:煤炭开采过程当中, 可能导致开采区域内的原始水体径流发生显著改变。与此同时, 在开采区域上覆岩层关键层的断裂作用之下, 同时也有可能该区域形成下降漏斗。若开采区域内存在个时代, 则势必会在各类地下水及地表水的补给作用之下, 逐步实现对地下水水位的有效恢复。与之相对应的是:若开采区域内未分布有软弱岩层, 则也就无法形成有效的隔水带, 从而导致地下水水体出现明显的渗漏趋势。针对这一问题, 现阶段所采取的处理方式为:就裂隙部位进行注浆处理, 从而尽可能的实现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的保水开采性。

(二) 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的应用分析:

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的“绿色性”主要体现在对瓦斯抽采率的提升方面。在此项煤矿开采技术的应用过程当中, 能够同步形成以煤矿开采以及以瓦斯抽采为主的开采系统。通过实践研究的方式证实:瓦斯相对于煤层所表现出的渗透率数值会在煤矿采掘活动所引发的岩层移动因素作用之下, 呈现出极为显著的增高趋势。而渗透率数值的增高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助于瓦斯运动以及涌出的。更为关键的一点是:在煤与瓦斯共采技术作用下所抽采得到的瓦斯属于一种洁净性能源, 在整个工业领域中有着极为广泛与深远的应用价值。对于我国而言, 现阶段70%以上的开采煤层所表现出的渗透率数值均在10-um2单位以下, 无法实现有效的煤与瓦斯共采。从这一角度上来说, 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 可以通过快速留巷“Y”字形通风处理的方式, 针对煤层开采过程中的卸压瓦斯进行同步性抽采。此项处理方式的应用, 一方面能够提高低渗透率煤层应用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的可行性, 另一方面也使得整个煤矿开采所处的工作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可以说, 为进一步提高高瓦斯含量煤层在开采过程中的综合质量, 应用并深化此项技术有着重要意义, 值得重视。

(三) 充填开采技术的应用分析:

对于我国绝大部分煤层在开采过程中所存在的“矸石山”问题、“三下”压煤问题以及地面沉降问题而言, 充填开采技术的应用有着必要性与有效性。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 充填开采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以粉煤灰、煤矸石以及河沙为主要填充材料, 以煤层开采采空区为主要对象, 将其填充于采空区当中的技术。此项技术的目的在于提高采空区煤炭资源的开采效率, 防止采空区出现地面沉降问题。结合实践工作中所选取填充对象的差异性, 当前的充填开采技术可以进一步分为矸石充填、水砂充填以及膏体充填这三种类型。其中, 水砂充填技术因在设备投入、工艺流程以及处理效果方面的局限性因素影响, 现阶段应用较少;而矸石充填尽管能够得到大规模的应用, 然而却需要以生态环境的恶化为代价, 不符合“绿色”开采技术的相关要求。因而, 以固体废弃物为主要对象, 按照一定比例配置而成, 并通过泵压方式输送至采空区的膏体充填技术应当在实践工作中予以特别重视。

三、结束语

现代意义上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煤炭资源的应用。煤炭资源一方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为显著的推动作用, 但同时也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与破坏。从这一角度上来说, 为彻底解决上述问题, 实现煤矿开采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均衡性, 就要求在煤矿开采的过程当中积极引入绿色开采技术。总而言之, 本文针对有关现代煤矿绿色开采技术应用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 希望能够引起各方关注与重视。

摘要:本文以现代煤矿开采过程中绿色开采技术的应用为研究对象, 就绿色开采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详细说明, 希望能够有助于煤矿开采技术的“绿色性”发展与转型。

关键词:煤矿开采,绿色技术,问题,应用分析

参考文献

[1]吴慧琦, 吴慧芳.煤矿开采对水资源环境影响论证——以文峪河水库大坝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 21 (2) .

[2]鞠杨, 等.煤矿开采中的岩层应力分布与变形移动的DDA模拟[J].岩土工程学报, 2007, 29 (2) .

[3]张凯, 等.某煤矿开采中含水层的破坏及其防治措施[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2, 23 (1) .

[4]彭祥新, 王爱兰.煤矿开采复合顶板结构面应力分布特点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19 (2) .

现代技术在建筑教学中应用简述 篇11

关键词:现代技术;建筑教学;应用

TU-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迅猛发展,建筑行业迎来了发展契机,急需大量建筑人才,但传统的建筑教学模式不能适用需要,以前,中国高校传统建筑教育教学基本以经验传承为主,通过经验传承让学生的经验及知识变得丰满与丰富。建筑设计与其他领域不同,经验初学者大多没有经验,不管碰到怎样问题都是难题,对于相关经验丰富设计师来说,只要对以往建筑作品经验略加分析或整理,便可以发现灵感和创新点,由此可知大量长年累月实践能有效的提高工作能力,但广大学生并不具备,在以前建筑教育与教学活动中,经验传承是重要的一种模式。

一、传统建筑教育的不足

(一)教育观

长期以来,传统建筑教育以经验传承为主,以此实现让受教育者的知识及经验变得更丰富的目的。在建筑设计领域,初学者往往只有很少的经验,甚至根本没有经验,所以,无论碰到什么样的问题都是新问题,也是难题。而对于那些具有多年相关经验的设计师或专家而言,只需对以往的作品或经验略加整理或分析便可得出解决之道。由此可见,大量的、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在传统建筑教育中,重视经验传承是其一大特色。受此影响,在建筑设计环节,学生更习惯于采用常规办法来处理问题,時间一长,其解题思维便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不够灵活,最终使教师和学生均养成了过分依赖经验的不良思维习惯。一旦发现问题,他们便从过去的经验中寻找答案,这样一来,当面对新鲜事物或者新问题时,学生往往无法很好地处理。

(二)教育体制

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存在诸多不足,受其影响,教师关心的重点往往集中在学生设计成果这一块,而很少关注学生在设计环节展现出的各种优秀特质,如创造力。学生通常无法在建筑教育方面获得循序渐进的、科学化的、系统化的培养。虽然部分教师在开发学生创造力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长期看来,其效果十分有限。在强调控制管理的传统建筑教育环境下,“服从”这一理念已经深深植根于学生的潜意识之中,这对培养学生创造力是极为不利的。

(三)教育方法

以重视知识和经验传承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偏重模仿。设计初期阶段是进行模仿设计,任何天才都不可能跨越模仿期而直接进入创造期。学生从教师创作过程进行模仿,逐渐把握建筑的设计和规律,对已有建筑形式进行了模仿,并要从中领悟到一些建筑内涵,适度模仿是不可或缺的。传统的建筑教育中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教师给学生改图,而改图是受批判性思维所支配的一种行为。进行改图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审美标准来对学生的创作成果进行评判和改正的过程。然而,学生则根据教师判断标准来代替自己判断标准,同时将教师修改部分当成自己作品的成果来定案,甚至不敢对教师修改部分作进一步的推敲与改动,从而放弃了自己发挥创造力的机会;改图这种方式只能指出方向和提供思路,学生不应一味盲目地接受而失去了自己的创造力。但是,学生往往很难意识到这点,以为教师指出和建议是唯一方向和思路,进而无意识地顺着教师方向和思路进行下去,从而埋没了自己的创造性。

二、现代技术概述

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的现代技术又被称为“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技术便是其中的代表。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帮助下,实现了图片、动画、声音等多种元素的综合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建筑教学活动中,不可止步于简单的媒体应用,而应立足于教学内容和现实需要,引入更高层次的现代技术(如,计算机技术)。应用现代技术的建筑教学,生动有趣,容易被学生接受,所以,获得了师生的青睐。

三、现代技术在建筑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分析

目前,计算机已经走入了千家万户,在建筑设计领域崭露头角,为绘图工作(包括立面、平面以及剖面等)提供了极大便利,促进了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计算机应用方面,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建筑教学改革中,对现代技术的应用还存在一定不足,其往往局限于一些常规的、简单的多媒体应用,包括投影仪、幻灯片,电视录影等,而传统教学方式、方法仍是主流。建筑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存在显著差异,对学生有着较高要求。所以,建筑教学应该重视并做好现代技术的应用,将本身所蕴含的关键信息完整而生动地传达到学生的脑海中,以收到该类学科应有的教学效果。

(一)提升建筑教学的趣味性

现代技术具有诸多优点,不仅形象生动,而且立意新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而言,现代技术极具吸引力,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丰富建筑教学的内容

在建筑教学中,引入并应用现代技术,能够丰富相关内容,这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传统教学活动中,一旦遇到抽象问题,通常很难讲清楚,进而使学生难以理解。现代技术的引入则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现代技术不仅能够丰富建筑教学内容,还能化抽象为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反馈学生的学习现状

在建筑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技术能够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将学生的学习现状及时而准确地反馈给教师,不仅有助于及时解决问题,而且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现代技术的引入和应用,给建筑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其负面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如学生过度依赖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一系列现代工具,不重视思考与解决实际问题,这违背了建筑学习的本质。对于建筑教学而言,现代技术的应用不是主体,而是一种辅助手段,在实践中,应实现现代技术与建筑教学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建筑教学改革有效进行。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发展与经济的进步,中国当今的建筑教育挑战与机遇并存,教师对传统建筑教育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和调整,建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建筑教育形式是大势所趋。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进步,其应用领域日益广泛,建筑教学改革受益颇多。在目前中国建筑教学改革中,应高度重视对引入和应用当今科学技术,提升建筑教育教学的趣味性,丰富建筑课堂教学内容,培养高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建筑教学质量,现实意义重大。因此,在建筑教学中要重视和做好现代技术的引入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叶露,胡旭明.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建筑学教学中的问题与改进[J].山西建筑,2011,(31).

[2]丁素英.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探讨[J].潍坊学院学报,2010,(4).

[3]祝培生,王时原,郭飞,路晓东,刘鸣.建筑构造模型与材料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1,(1).

现代技术在食品检测领域的应用 篇12

荧光定量PCR技术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是指利用荧光信号积累, 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 进而实时监测整个PCR反应进程, 以荧光信号的强弱及时获知特异性扩增产物的量, 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根据其化学原理, 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的常用方法分为非探针和探针两大类。非探针类一般是利用荧光染料实时监控扩增产物的增加, 而探针类则是利用与靶序列特异性结合的探针指示扩增产物的增加。该技术具有特异性高、定量准确等优点, 但同时也存在成本高, 易受酶活性影响等缺点。在今后的研究中, 如何更好地和其他技术相结合, 使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更加稳定和易操作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核酸探针技术

核酸探针是指带有标记物的已知序列的核酸片段和与其互补的核酸序列杂交, 形成双链, 可应用于待测核酸样品中特定基因序列的检测。每一种病原体都有其特异的核酸片段, 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利用这些片段即可制备出探针, 可将这种技术应用于食品检测领域, 且灵敏度较高。在食品安全检测中, 核酸探针检测技术主要用于致病性病原菌的检测, 为食品检测作出一定的贡献, 但同时它也存在一些缺点, 如对人体有伤害、技术复杂、成本高等, 因此核酸探针技术多在在实验室中作为诊断技术, 较少地真正应用于市场上的食品检测。

近红外光谱技术

近红外光是介于可见光和中红外光间、波长在780~2 526 nm范围的电磁波, 主要是含氢基团振动的倍频和合频吸收, 不同食物的组成成分决定了其在近红外光谱区有相应的化学键。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肉制品、水果和蔬菜等领域的食品安全检测应用较为广泛, 在肉制品类的检测中, 主要检测其嫩度、各成分含量和其是否掺假, 在奶制品领域, 则主要检测其是否经过加工生产, 为奶制品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近红外光谱的应用愈发广泛, 但也存在一些缺点, 对于此技术的研究仍有很多不足之处需改善, 如完善其数据处理方式、校正模型转移等方面的研究使其更能满足实际的要求, 更具有现实意义。

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是在一种载体的表面排列大量的生物识别分子, 生物分子可进行特异性亲和反应, 利用它的这种特点, 可分析各种生物分子是否存在及其含量, 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发展前景。生物芯片技术是一种可在小面积上分析数量巨大的生物分子的技术, 可大大降低试剂的消耗量, 消耗成本较低, 检测的性价比较高。该技术的优越性在于可进行基因表达分析和蛋白质方面的检测。

免疫学方法

现代免疫学技术作为较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 与其他技术相比, 其优势是操作起来较简单方便, 实用性较强, 在食品检测中的普及程度也较高。同时, 免疫学方法也可解决其他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食品检测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 如在对大肠杆菌等致命性病原菌方面的检测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结语

上一篇:重视发展下一篇:麻醉恢复室患儿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