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应用文文学性刍议

2024-05-21

现代应用文文学性刍议(共8篇)

现代应用文文学性刍议 篇1

现代应用文文学性刍议

摘要:应用写作与文学写作有很大的区别,也有相通之处,不应该也无法简单“去文学化”。应用文的文学性表现在流畅自然、简洁质朴、弹性准确的语言里,表现在灵活多变的布局结构之中,表现在以“真实”为基础的文采和情感之中。

关键词:应用文文学性语言文采研究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章好看,才会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文”本身有“文采”这一层含义,而应用文中虽然需注重实用功能,注重使用准确、严密的语言,但如果忽略其文学性,必然变得单调乏味,了无生气,使读者望而生厌而影响应用文整体效果。因而应用文同文学作品一样,也同样需要扎实的文字功底、生动的语言、文学手法,这样表达效果才会更强。语句词汇的恰当运用、篇章结构的合理布局能让应用文表达更加准确而更具特色。现实生活中,多种应用文文学性很强,例如私人书信、广告文案等,它们虽然属于应用文,却并不妨碍对其进行文学赏析。

一、现代应用文的文学性概况

应用文写作需要遵循既有的文体规范,但如果过于模式化,便会千篇一律,毫无个人风格。例如一百人去写相同事件的调查报告,会有一百种风格,假如写作均符合事实,我们肯定比较认可生动丰满的文章。有专家提出应用文写作要“去文学化”,认为应用文以工作需要为导向,以写作技术为重心,应用文的自身特质完全可以“去文学化”[1]。笔者也反对把文学表达生硬加入应用文中,这不符合应用文的实用性目标。实质上,应用文是否去“文学化”并不重要,关键看应用文本身是否能够达到应有的传播效果,是否“去文学化”只是方法手段的问题。这样说来,答案显而易见,或许“去文学化”也可以达到实用性目的,而增添了文学性的应用文却能做到既不减少实用价值,又增加了审美价值。

应用文的文学性客观存在于多数应用文体之中,却不是所有的应用文。一些公文和事务文书,或是行文严肃,或是格式严谨,或是简约到极致,例如公文中的命令、简短的通知,事务文书中的规章制度等,确无文学性可言。因此,应用文中的各种文书应区别对待。应用语属于书面平实语体,语言特征表现为实用性、准确性、模式性、简明性四个方面。文学性语言经常用来增加审美功能,而实用性语言必须客观表达实际内容;应用文用词妥贴合度,说明性数据必须真实确凿,对于写作对象的描述要精确,界定要严格,定性中肯,定量准确,即不能随意夸大或缩小客观事物和现象;应用文语言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专有术语和习惯用语,如“来函收悉”“特此函复”“敬请批复”等,简练明白,省时高效;应用文表述,多数情况下只求抓关键、要点,不需要纤毫毕现的细节展现。正因为以上四方面的特性,应用文中的个人风格体现较少,其文学性审美功能并不明显。

虽然中国古代应用文文学性很强,但大多属于感性的点评研究,形成的理论也很零散,并没有形成系统,缺少现代语言的系统阐释,因此没有对现代应用文的文学性有很深影响。当下,多数人只注重应用文与文学作品的区别,却忽视了他们之间有相通的部分,即应用文也有一定的文学性。事实上,当代已经很少有人问津应用文的文学性研究。

二、现代应用文语言的文学性

应用文语言的文学性集中表现在流畅自然、弹性表达、简洁朴素三个方面。[2]

应用文中虽然禁止大肆渲染,却也像很多文学作品一样,追求流畅自然的语言效果。流畅自然的语言,虽然结构单纯,却连贯紧凑,读来顺口,听来顺耳。应用文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沟通情况,传播信息,加强社会联系,这种社会公用性决定了可读性。所以考虑到宣传效果,只有流畅顺达的应用文才能更好地达到实用目标。

应用文流畅自然的语言美首先表现在音节、节奏之间的配合。例如江泽民《在莫斯科伟大卫国战争纪念馆揭幕式上的讲话》中讲道:“半个世纪之前的世界反法两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之间的大搏斗。”这句话将“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三个整句安插在散句中,整散结合,跌宕起伏,却流畅自然。

应用文语言的流畅自然离不开严谨的逻辑性。郭沫若的《罗曼?罗兰悼词》中写道:“你所说的上升的民族就是我们代表正义、人道的民主阵线,你所说的下降的民族就是构成轴心势力的法西斯。一边是赴汤蹈火、视死如归、牺牲自己的一切以解放人类的困厄;另一边是奴役、饥饿、活埋、杀人工场、毒气车、庞大的集中营,一个鬼哭神嚎的活地狱。”用事实说话,用强烈的对比表达上升民族与下降民族的天壤之别,无需节外生枝,一气呵成,逻辑性极强,又不失流畅。

应用文语言的文学性还表现在弹性的表达中。在公务活动中,有能够精确并需要精确的事物,但也有不能精确也无需精确的事务,对于后一种事务只能运用弹性语言来表现。弹性语言并非指的是模糊不清的歧义语言,也不是像文学作品中那些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艺术语言,而是通过准确的表意,反映客观实际的语言。

例如《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到本世纪末,要使我国经济达到小康水平;到下世纪中叶,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其中的“本世纪末”“下世纪中叶”“接近”等几个表示范围和程度的词都属于十分准确的弹性表达。司法语言经常需要弹性表达,起诉状常有诸如“被告的行为给原告造成了严重伤害”之类的语言,其中的“严重”就属于弹性语言。再如1972年周恩来同志在尼克松访华宴会的祝酒词中有这样一段话:“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的往来中断了二十多年。现在,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友好往来的大门终于打开了。”为了顾及宴会的气氛,周总理用一句“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委婉地说明了中美断交复杂曲折的历史原因。

应用文里朴素简洁语言中依然深具文学性。应用文用简洁直白的手法表现事物的真实本色,实现一种质朴无华的美。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用一段简单朴素的语言成功地反映了马克思一生的丰功伟绩。“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可以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段话用人民对马克思的爱对比反动者对马克思的恨,朴素真实却很深刻,足以引起每一位读者的共鸣。

应用文语言的文学性是多方面的,各种文学性语言让应用文既有了审美功能,又增加了其应有的实用功能。近些年来,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形象词汇层出不穷,应用文若能恰当吸收,其语言将更加生动丰满。

三、现代应用文结构的文学性

现代应用文结构的写作表现出明显的定型化倾向,已经形成了稳定通用的体例和格式,这样即体现了规范性和严肃性,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便于写作和阅读。但是很多优秀的应用文,既符合了结构要求,又避免了布局的单调、呆板,读来赏心悦目,也会给人风格迥异、灵活多变之感。作者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通过设置醒目的标题及多个对仗工整的小标题,巧拟段首段尾句,合理编排段与段之间的衔接等手法,形成不同的文面形态。例如,荣获第11届中国新闻一等奖的消息《按“智”分配造就亿万富翁》一文,文章用起首两个自然段组成主副导语,异峰突起地把一个拥有1.3亿个人资产的“知识富翁”推到读者眼前,标题和布局都让人耳目一新,在那个“按劳分配”独占了国人头脑的年代,按“智”分配无疑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一场观念上的革命。

应用文的结构同样需要巧妙安排,仔细斟酌,根据内容主旨合理安排材料,才能使主题突出,论证清楚。例如不同类型的通知入笔角度各不相同:指示性通知很多是上级机关对普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对下级提出具体要求,比较适合从普遍的问题入手,落实在具体要求上;批转型通知往往从引用所批转的文件关键要点开始,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会议通知更为灵活,有的需要首先写明开会缘由,有的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做详细的说明,有的仅需包括时间、地点、人员即可。同一文种的同一部分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或手法去呈现,例如消息的导语部分,既可以采用概述式的直接性导语,也可以用悬念式或引喻式等间接性导语迅速抓住读者注意力。总之,在符合写作规范的前提下,应用文的结构布局可以灵活多变,以便更好引起读者兴趣。

四、现代应用文的文采、情感

现实生活中很多诸如公文、讲话稿等应用文,虽然符合格式、套路,却缺乏文采、情感,没有艺术性,使宣传效果大打折扣。文采与实用并不矛盾,应用文行文讲究艺术,让读者领略其中的美感和奥妙,才能实现效用的最佳化。当然,应用文的文采范围较窄,不像有些文学作品那样追求华美,只能是一种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真实”美。

应用文的文采表现在语言、修辞、术语、俗语等各个方面。应用文的文采首先表现在富有个性化和表现力的语言上。改革开放前农民“玩龙玩虎,不如玩土”,“七十二行,庄稼为王”,改革开放后农民“要想富,走新路”,“一劳养一人,一智富千家”[3],形象展现了农民丢掉了陈旧的“土地观”,转变成懂得自我创新的新型农民。其次,应用文可以运用比喻、拟人、顶真等修辞手法。1984年国家体改委印发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纪要》中形象比喻了企业的困境:“会议代表对企业权力小、婆婆多、负担重,反映十分强烈。”用“婆婆多”形象比喻企业的管理部门太多,富有个性的比喻使文章更具生活气息。又如“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就放”,“改则通,通则流,流则活”,两句的顶真修辞鲜明对比了计划经济的恶性循环和市场经济的实效。

应用文中活用行业术语、俗语、古诗词,可以增加其表现力。比如用“毒瘤”“癌细胞”等医学术语比喻党政机关中的腐败现象;用“婆媳关系”等俗语说明上下级关系;用“柳暗花明又一村”形容一些行业的前景转好;丰田车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也恰到好处的引用了已广为人知古诗词。术语、俗语和古诗词的加入使应用文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具体,更贴近大众生活。

在情感表达方面,应用文写作不能滥用情感,一般不直抒胸臆,但并不一味排斥情感,否则读来使人味同嚼蜡。比如日常生活中满怀感激的“感谢信”,热情洋溢的“欢迎辞”,充满号召力的“倡议书”,统统含“情”。有像悼词、慰问信、演讲稿等感情色彩较浓烈的应用文;也有像调查报告、通讯、报告等感情色彩较平淡的应用文情感表达不直露,不强烈,较为含蓄,隐含在理性的陈述、议论、说明之中。但所有的应用文情感均应避免个人情感的直接宣泄,是一种大公无私的民众情感。

例如1863年林肯在葛底斯堡烈士公墓落成典礼的演说,一共仅有十句话,却成为美国历史上引用最多的经典演说。这篇简短的演说朴实优雅,委婉的说理中饱含了无限深情,打动了每一位听众的心。又如一则征文启事在开头写道:“亲爱的青年朋友们,回顾过去,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瞻望将来,你打算怎样迎接新的一年?为祝愿青年朋友活跃思想,奋发有为,创造更加令人欣喜的成绩,本报决定发起《我在新的一年》征文活动……”一段清新的文字,把启事的指导思想优美地展现出来。

文采和情感并非文学作品的专利,以准确的事实为基础的文采和情感,会让应用文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

此外,应用文写作中也需要注意语气的变化,风格的统一,以及对意境的巧妙设计,使文章有波澜,气势流畅。大多应用文以抽象思维为主,但也离不开形象思维,甚至以形象思维为主,有这样一则广告:“鹤舞白沙,我心飞翔”,听到它头脑中就会展现出:洁白的沙滩,成群的白鹤,无际的蓝天。广告完全靠抓住人们的形象思维,给心灵带来了自由飞翔的感觉。

应用文与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应用文的文学性让我们看到应用写作与文学写作也有相互交叉、渗透、联系的方面,能相融、互动。综上所述,把一些文学因素适度地运用到应用文写作中,能够使应用文在符合基本规范的前提下,增强生动性、表现力和可读性。

注释:

[1]孟建伟:《应用文写作教学“去文学化”探讨》,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2]李霞:《论应用文的审美特征》,长春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3]王莉:《论应用文语言的生动性》,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8期。

现代应用文文学性刍议 篇2

一、沈从文先生的乡土文学分析

沈从文, 是我国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极少数的理想主义作家之一。他作品之中, 大多体现了极其浓郁厚重的乡土风情。其中最具典型的便是极具湘西特色的乡镇或农村, 另外还有各种民间传统小文化。[2]这些典型乡镇或农村不仅典型概括了其他的同类乡镇生活以及村民精神, 还集中现实出了一种爱国恋家的乡土意识。这种意识将国家背景之下的地方主义体现得淋漓尽致, 甚至还将这些地方对于革命的期待以及盼望深刻反映了出来。但反观其他与之相比更加复杂的乡土文学, 如外国福克纳、台湾黄春明等人的作品, 其中对于乡土情感的升华更为完全。由此可知, 沈从文先生这种对地域的特色服务以及对普遍性的全面揭示, 会使得这种独具特色的乡土气息难以被不熟悉的读者所轻易接受并预知。

分析沈从文先生的作品, 可以知道, 其在运用乡土的同时, 表达了对于地方性和普遍性的深切关怀。自此, 沈从文先生的湘西成为了一个体现当时国家背景之下的微观世界, 这个微观世界里清晰地体现了乡土中国的典型代表, 以及人类心理问题、宗教问题的典型代表。正是因为沈从文先生一直密切关注全中国人民的命运, 并且始终坚守本心, 追求其自身的艺术需求, 所以他最终也没有成为一个“地方性”属性明显的作家。对沈从文先生讲, 其艺术需求的追求, 其实就是投身于真善美的普遍性呼唤。而这一奉献行为的推动力具有十足的必然性, 并非偶然建立在任何一种文化或任何一个国家的拯救之上。但是, 不可否认的是, 如果后者与其写作目的相符合的话, 沈从文先生或许也有可能彻底投身于对乡土场景的写实描写之中。可以说, 沈从文先生在文学上对于乡土的创造性运用, 是一个极其特殊的范例, 至少对于共产主义革命以前的中国而言, 是没有任何一个作家做到这一点的。纵观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史, 沈从文先生为人们提供的乡土文学观察素材, 是迄今为止多么丰富灿烂的宝贵财富。

二、现代中国文学中沈从文乡土文学的具体运用

在沈从文先生的早期作品之中, 表达自我慰藉、自我抒发以及自我辩解的作品很多。起初, 沈从文先生尝试过创作极具西方特色的爱情或自然抒情诗, 并且还借助其文学好友之一郁达夫的写作风格进行抒情短文的创作, 将散漫色彩和主观色彩充分体现, 以此表达自己当时既敏感又近乎无产阶级的思想和观念。[3]无论是湘西地区特色的乡村习惯, 还是其家庭生活中间或反映的思想情绪, 或多或少会在乡愁方面为沈从文及其读者提供一定的情感慰藉。

从某种程度讲, 在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之中, 另一个重要的特点, 就是充分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当这些读者读到沈从文先生对权威的抱怨和埋恨以及对寂寞的表述, 读者肯定感触颇深。不仅如此, 正是由于这些作品的字字句句都是来源于一个自传性极强的北平愤怒青年, 通过这些片段的阅读和理解, 人们更加能够深刻了解一位文学青年真实的形象以及其所经历的磨难。在沈从文先生的乡土作品中, 对于这种类型兴趣的激发其实很在行, 作品之中很多陌生的事或物都能达到这一激发效果。例如, 苗族人民的性习俗、边缘区域之间的暴力行为、土匪之间的行业术语、绑架勒索的风气现象、民风淳朴的乡村美景以及异乡地域中的喧嚷码头等, 这些都是能够充分激发现代审美趣味的有趣事物。在沈从文先生的文学理念中, 其将湘西的主题定义为边疆, 在其1929年创作的《会明》中传达出来极其强烈的新资源、新土地等现代开发景象。

然而, 除却满足人们好奇心这一特点外, 沈从文先生早期作品之中还蕴藏了被认为更重要的东西。沈从文先生创作时, 在认真利用五四时期民粹主义者修辞学的基础上, 对各地域的方言、民俗以及民歌等进行了详细考察, 这无论是对文学表达手法的传播, 还是国家民俗民风的弘扬, 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传承意义, 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另外, 作为中国国语文学以及民俗运动的重要贡献, 沈从文先生作品中地域色彩的作用和价值并不止于此, 其不仅仅只是为伟大的祖国供给了一种特色的乡土贡物, 更为重要且有价值的, 是为中国在借助全体人民的文学进行新文化复苏时添砖加瓦, 不断供应行动能源。究其根本, 沈从文先生的文学发家, 主要依靠自身的文学搜集以及文学加工能力。在沈从文先生搜集和加工的问些资料之中, 最为突出的三种类型, 其一, 街头巷语;其二, 山歌趣闻;其三, 民间故事。[4]值得一提的是, 这些所有的文学资料, 都是没有经过规范化处理的, 并且写作结构和写作手法都一般, 没有具体的文学要求。经沈从文先生加工处理后, 其成效显著且引人注目的作品有《湘江的夏》以及《镇簟的歌》等。在诗歌方面, 沈从文先生格外自豪, 因为其自身的诗歌作品和散文诗作品中, 没有出现西方当代诗歌中的必需词, 如云雀、天使、亲吻、拥抱以及夜莺等。对此, 沈从文先生利用苗族的词汇将这些诗歌必需词进行了替换和借代。用沈从文先生的话来说, 就是很好地避免了“我们语言的传统生命萎缩下去”。

虽然很多作品中混合有苗族词汇, 但事实上, 沈从文先生也创作了很多欧式化的抒情诗, 如《薄暮》。作家刘半农对于在民歌中吸取新生活力与创作形式的提倡也对其产生了或大或小的作用。除此之外, 周作人也对其有极其明显的影响。这一观点可以在沈从文展示的“哑剧”作品《卖糖复卖蔗》以及《赌徒》中得到充分认证。在这些哑剧之中, 其内容大都是沈从文先生家乡的街头小贩与赌徒之间的闲话俚语, 既民俗化, 又讽刺性十足, 颇有周树人的作品风格。不仅如此, 沈从文先生还亲自考察了各种民间故事。在其作品之中, 不仅曾复述了他的苗族保姆为其讲述的一个故事, 还在1926年介绍了一种特殊的类型, 名叫JADAKA。直至1933年, 沈从文先生为了完善《月下小景》, 又将JADAKA做了极大的改写。引其曾对苗语研究有过极为短暂的兴趣, 故而想回到自己的家乡, 去广泛搜集有关苗族礼仪以及宗教戏剧等的文学文化。但是, 这一想法终归没有付诸实践, 最终也只是通过一位身在湘西部队的表兄的帮助, 从大量民歌之中整理完成了近两百首山歌。其中, 发表出刊的虽然只有41首, 但每一首都有相应的词汇注释以及评语。

然而, 让人唏嘘的是, 当时的中国不仅没有对沈从文先生的方言故事广泛传扬, 反而对其保持一种蔑视轻看的态度。大多数读者也认为这些方言不仅粗野, 而且还很难懂。更有甚者, 鲁迅先生也曾将沈从文先生使用不规范或不标准的语言嘲弄为“努努阿文”, 即幼儿语言。沈从文先生则对自己的方言进行了限制处理, 通过添加注释、来源标注等方式升华自己的作品。仅从文学使用的角度分析, 沈从文先生早期作品中使用的方言或许自我放纵的气息真的有点过于明显, 但是从文学传承的角度理解, 一旦放弃这种继承, 从某种意义上就等于完全抛弃了自己家乡、自己国家的丰厚馈赠。

虽然在沈从文之后的人生作品中, 创作出了《边城》《龙凤艺术》等巅峰之作, 但是不可否认, 在这些璀璨之作中, 读者仍然可以在其字里行间找到独属于乡土文学的风格气息。这也证明了沈从文先生从未放弃乡土文学, 并且, 还在此基础上, 将其发展成为现代中国文学中的特色之一。由此可见, 随着沈从文先生部分作品名誉的不断恢复, 其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重要性将越来越重要, 其缔造的乡土文学也会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愈发闪耀且特殊的瑰宝。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人们对现代文学解读观念的深入认知, 沈从文先生的许多作品都会受到新的审视。当然, 现代乡土作家或其他作家想要从沈从文先生中断的地方进行乡土文学的探索和进步, 就需要中国对沈从文先生创作的现代主义表示更多的欢迎和接受。

摘要:本文以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作品中表现的乡土文学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 具体分析了这一文学在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实际运用, 以期为我国广大文学研究者和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沈从文,乡土文学,运用

参考文献

[1]李丹梦.作为认同构造的现代文学“乡土”——以乡土小说派、茅盾、沈从文为核心[J].南方文坛, 2013 (03) :50-59.

[2]赵咏冰.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流变[J].文史哲, 2012 (03) :54-62.

[3]杨瑞仁.从世界乡土文学的缘起谈沈从文的文学地位[J].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6) :22-26.

现代应用文文学性刍议 篇3

关键词:应用文文学性语言文采研究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章好看,才会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文”本身有“文采”这一层含义,而应用文中虽然需注重实用功能,注重使用准确、严密的语言,但如果忽略其文学性,必然变得单调乏味,了无生气,使读者望而生厌而影响应用文整体效果。因而应用文同文学作品一样,也同样需要扎实的文字功底、生动的语言、文学手法,这样表达效果才会更强。语句词汇的恰当运用、篇章结构的合理布局能让应用文表达更加准确而更具特色。现实生活中,多种应用文文学性很强,例如私人书信、广告文案等,它们虽然属于应用文,却并不妨碍对其进行文学赏析。

一、现代应用文的文学性概况

应用文写作需要遵循既有的文体规范,但如果过于模式化,便会千篇一律,毫无个人风格。例如一百人去写相同事件的调查报告,会有一百种风格,假如写作均符合事实,我们肯定比较认可生动丰满的文章。有专家提出应用文写作要“去文学化”,认为应用文以工作需要为导向,以写作技术为重心,应用文的自身特质完全可以“去文学化”[1]。笔者也反对把文学表达生硬加入应用文中,这不符合应用文的实用性目标。实质上,应用文是否去“文学化”并不重要,关键看应用文本身是否能够达到应有的传播效果,是否“去文学化”只是方法手段的问题。这样说来,答案显而易见,或许“去文学化”也可以达到实用性目的,而增添了文学性的应用文却能做到既不减少实用价值,又增加了审美价值。

应用文的文学性客观存在于多数应用文体之中,却不是所有的应用文。一些公文和事务文书,或是行文严肃,或是格式严谨,或是简约到极致,例如公文中的命令、简短的通知,事务文书中的规章制度等,确无文学性可言。因此,应用文中的各种文书应区别对待。应用语属于书面平实语体,语言特征表现为实用性、准确性、模式性、简明性四个方面。文学性语言经常用来增加审美功能,而实用性语言必须客观表达实际内容;应用文用词妥贴合度,说明性数据必须真实确凿,对于写作对象的描述要精确,界定要严格,定性中肯,定量准确,即不能随意夸大或缩小客观事物和现象;应用文语言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专有术语和习惯用语,如“来函收悉”“特此函复”“敬请批复”等,简练明白,省时高效;应用文表述,多数情况下只求抓关键、要点,不需要纤毫毕现的细节展现。正因为以上四方面的特性,应用文中的个人风格体现较少,其文学性审美功能并不明显。

虽然中国古代应用文文学性很强,但大多属于感性的点评研究,形成的理论也很零散,并没有形成系统,缺少现代语言的系统阐释,因此没有对现代应用文的文学性有很深影响。当下,多数人只注重应用文与文学作品的区别,却忽视了他们之间有相通的部分,即应用文也有一定的文学性。事实上,当代已经很少有人问津应用文的文学性研究。

二、现代应用文语言的文学性

应用文语言的文学性集中表现在流畅自然、弹性表达、简洁朴素三个方面。[2]

应用文中虽然禁止大肆渲染,却也像很多文学作品一样,追求流畅自然的语言效果。流畅自然的语言,虽然结构单纯,却连贯紧凑,读来顺口,听来顺耳。应用文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沟通情况,传播信息,加强社会联系,这种社会公用性决定了可读性。所以考虑到宣传效果,只有流畅顺达的应用文才能更好地达到实用目标。

应用文流畅自然的语言美首先表现在音节、节奏之间的配合。例如江泽民《在莫斯科伟大卫国战争纪念馆揭幕式上的讲话》中讲道:“半个世纪之前的世界反法两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之间的大搏斗。”这句话将“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三个整句安插在散句中,整散结合,跌宕起伏,却流畅自然。

应用文语言的流畅自然离不开严谨的逻辑性。郭沫若的《罗曼·罗兰悼词》中写道:“你所说的上升的民族就是我们代表正义、人道的民主阵线,你所说的下降的民族就是构成轴心势力的法西斯。一边是赴汤蹈火、视死如归、牺牲自己的一切以解放人类的困厄;另一边是奴役、饥饿、活埋、杀人工场、毒气车、庞大的集中营,一个鬼哭神嚎的活地狱。”用事实说话,用强烈的对比表达上升民族与下降民族的天壤之别,无需节外生枝,一气呵成,逻辑性极强,又不失流畅。

应用文语言的文学性还表现在弹性的表达中。在公务活动中,有能够精确并需要精确的事物,但也有不能精确也无需精确的事务,对于后一种事务只能运用弹性语言来表现。弹性语言并非指的是模糊不清的歧义语言,也不是像文学作品中那些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艺术语言,而是通过准确的表意,反映客观实际的语言。

例如《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到本世纪末,要使我国经济达到小康水平;到下世纪中叶,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其中的“本世纪末”“下世纪中叶”“接近”等几个表示范围和程度的词都属于十分准确的弹性表达。司法语言经常需要弹性表达,起诉状常有诸如“被告的行为给原告造成了严重伤害”之类的语言,其中的“严重”就属于弹性语言。再如1972年周恩来同志在尼克松访华宴会的祝酒词中有这样一段话:“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的往来中断了二十多年。现在,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友好往来的大门终于打开了。”为了顾及宴会的气氛,周总理用一句“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委婉地说明了中美断交复杂曲折的历史原因。

应用文里朴素简洁语言中依然深具文学性。应用文用简洁直白的手法表现事物的真实本色,实现一种质朴无华的美。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用一段简单朴素的语言成功地反映了马克思一生的丰功伟绩。“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可以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段话用人民对马克思的爱对比反动者对马克思的恨,朴素真实却很深刻,足以引起每一位读者的共鸣。

应用文语言的文学性是多方面的,各种文学性语言让应用文既有了审美功能,又增加了其应有的实用功能。近些年来,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形象词汇层出不穷,应用文若能恰当吸收,其语言将更加生动丰满。

三、现代应用文结构的文学性

现代应用文结构的写作表现出明显的定型化倾向,已经形成了稳定通用的体例和格式,这样即体现了规范性和严肃性,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便于写作和阅读。但是很多优秀的应用文,既符合了结构要求,又避免了布局的单调、呆板,读来赏心悦目,也会给人风格迥异、灵活多变之感。作者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通过设置醒目的标题及多个对仗工整的小标题,巧拟段首段尾句,合理编排段与段之间的衔接等手法,形成不同的文面形态。例如,荣获第11届中国新闻一等奖的消息《按“智”分配造就亿万富翁》一文,文章用起首两个自然段组成主副导语,异峰突起地把一个拥有1.3亿个人资产的“知识富翁”推到读者眼前,标题和布局都让人耳目一新,在那个“按劳分配”独占了国人头脑的年代,按“智”分配无疑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一场观念上的革命。

endprint

应用文的结构同样需要巧妙安排,仔细斟酌,根据内容主旨合理安排材料,才能使主题突出,论证清楚。例如不同类型的通知入笔角度各不相同:指示性通知很多是上级机关对普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对下级提出具体要求,比较适合从普遍的问题入手,落实在具体要求上;批转型通知往往从引用所批转的文件关键要点开始,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会议通知更为灵活,有的需要首先写明开会缘由,有的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做详细的说明,有的仅需包括时间、地点、人员即可。同一文种的同一部分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或手法去呈现,例如消息的导语部分,既可以采用概述式的直接性导语,也可以用悬念式或引喻式等间接性导语迅速抓住读者注意力。总之,在符合写作规范的前提下,应用文的结构布局可以灵活多变,以便更好引起读者兴趣。

四、现代应用文的文采、情感

现实生活中很多诸如公文、讲话稿等应用文,虽然符合格式、套路,却缺乏文采、情感,没有艺术性,使宣传效果大打折扣。文采与实用并不矛盾,应用文行文讲究艺术,让读者领略其中的美感和奥妙,才能实现效用的最佳化。当然,应用文的文采范围较窄,不像有些文学作品那样追求华美,只能是一种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真实”美。

应用文的文采表现在语言、修辞、术语、俗语等各个方面。应用文的文采首先表现在富有个性化和表现力的语言上。改革开放前农民“玩龙玩虎,不如玩土”,“七十二行,庄稼为王”,改革开放后农民“要想富,走新路”,“一劳养一人,一智富千家”[3],形象展现了农民丢掉了陈旧的“土地观”,转变成懂得自我创新的新型农民。其次,应用文可以运用比喻、拟人、顶真等修辞手法。1984年国家体改委印发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纪要》中形象比喻了企业的困境:“会议代表对企业权力小、婆婆多、负担重,反映十分强烈。”用“婆婆多”形象比喻企业的管理部门太多,富有个性的比喻使文章更具生活气息。又如“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就放”,“改则通,通则流,流则活”,两句的顶真修辞鲜明对比了计划经济的恶性循环和市场经济的实效。

应用文中活用行业术语、俗语、古诗词,可以增加其表现力。比如用“毒瘤”“癌细胞”等医学术语比喻党政机关中的腐败现象;用“婆媳关系”等俗语说明上下级关系;用“柳暗花明又一村”形容一些行业的前景转好;丰田车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也恰到好处的引用了已广为人知古诗词。术语、俗语和古诗词的加入使应用文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具体,更贴近大众生活。

在情感表达方面,应用文写作不能滥用情感,一般不直抒胸臆,但并不一味排斥情感,否则读来使人味同嚼蜡。比如日常生活中满怀感激的“感谢信”,热情洋溢的“欢迎辞”,充满号召力的“倡议书”,统统含“情”。有像悼词、慰问信、演讲稿等感情色彩较浓烈的应用文;也有像调查报告、通讯、报告等感情色彩较平淡的应用文情感表达不直露,不强烈,较为含蓄,隐含在理性的陈述、议论、说明之中。但所有的应用文情感均应避免个人情感的直接宣泄,是一种大公无私的民众情感。

例如1863年林肯在葛底斯堡烈士公墓落成典礼的演说,一共仅有十句话,却成为美国历史上引用最多的经典演说。这篇简短的演说朴实优雅,委婉的说理中饱含了无限深情,打动了每一位听众的心。又如一则征文启事在开头写道:“亲爱的青年朋友们,回顾过去,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瞻望将来,你打算怎样迎接新的一年?为祝愿青年朋友活跃思想,奋发有为,创造更加令人欣喜的成绩,本报决定发起《我在新的一年》征文活动……”一段清新的文字,把启事的指导思想优美地展现出来。

文采和情感并非文学作品的专利,以准确的事实为基础的文采和情感,会让应用文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

此外,应用文写作中也需要注意语气的变化,风格的统一,以及对意境的巧妙设计,使文章有波澜,气势流畅。大多应用文以抽象思维为主,但也离不开形象思维,甚至以形象思维为主,有这样一则广告:“鹤舞白沙,我心飞翔”,听到它头脑中就会展现出:洁白的沙滩,成群的白鹤,无际的蓝天。广告完全靠抓住人们的形象思维,给心灵带来了自由飞翔的感觉。

应用文与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应用文的文学性让我们看到应用写作与文学写作也有相互交叉、渗透、联系的方面,能相融、互动。综上所述,把一些文学因素适度地运用到应用文写作中,能够使应用文在符合基本规范的前提下,增强生动性、表现力和可读性。

注释:

[1]孟建伟:《应用文写作教学“去文学化”探讨》,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2]李霞:《论应用文的审美特征》,长春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3]王莉:《论应用文语言的生动性》,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8期。

现代应用文文学性刍议 篇4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薛家湾第一小学 郭旭华 010300

摘要: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基础的支持,与课文相关的文学作品的背景知识代表文化环境中某种语言习惯的形成过程,传统英语教学方法没有把文学背景知识与英语语言的特定环境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往往是靠主观意识和课本内容武断地告诉学生就是这样,必须记住,但不能从文化角度解释为什么会是这样。这是英语教学的语言环境障碍,教师应该借助对课文、单词、语句产生的文学背景资料方面的探索,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愉快地记忆,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文化环境;文学背景;英语教学

一、重视文化基础知识、文学背景资料和英语教学的关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文化、经济交流的日渐频繁,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强化文化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要。学习英语首先必须了解英语的文化环境和相关背景知识、语言习惯,这就要求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文化语境的相关背景知识,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熟悉语言形成习惯,结合与课文有关的文学背景知识进行教学,探索将文化环境与语言教学融合的创新方法,因为如果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说出的英语尽管没有语法错误,外国人还是听不明白。过去几十年里外语教学一直比较侧重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强化单词记忆,强化语法讲解,甚至一直在强调能力培养,但在抛开英语语言形成的文化环境的情况下,只能增强机械记忆,应该从语言形成的过程和文化环境中,寻找促进语言艺术发展的民族文学背景知识。传统教学只强调说出的话和句子在语法上讲得通,而往往忽视运用得体,语言地道。这就是造成许多英语学习者抱怨英语知识掌握的很好,考试成绩也行,但一开口说英语还是容易出错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说来,英语教学有两个最基本的目的:其一是讲授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阅读英文文学作品和报刊书籍,尝试运用英语写作文,其二是要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说能力。而这两种目得的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围绕课本内容的知识传授,不去从文化语境和相关文学背景资料中寻找“理由”,就无法把促使学生良好记忆的形象素材中找到让他们加强记忆的真正理由,帮助英语学习者去除他们的语言障碍也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有意识地把我们的母语和英语之间的文化区别和联系结合起来讲解,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外语教学的内容通常可分为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从而导致语言运用的不得体和失误。一般说来,文学背景资料要逐渐通过教师有意寻找才能获得,学习者应该更注重文化基础知识和相关文学背景资料的促进作用。在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知识和相关文学背景资料的获得只是途径和过程,需要我们对此进行努力探索,并在实践中找到更多与英语课文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文学背景资料,探索两种文化的相似和差异之处,进一步创新英语教学方法。

二、利用新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有效融合文化背景知识

时代的发展要求未来人才竞争者提高自身素质,为英语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应用空间,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使传统的英语教学从目的、内容到形式和方法都有了更加快捷便利的应用条件,广大教师要强化自身素质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积极探索把多媒体技术与英语教学进行有效结合的途径。教育战线的广大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思想的束缚,对传统教学过程的利弊重新认识,积极开拓全新的英语教学思维活动,使英语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同学们创设更多英语语言环境,不至于因为与英语语境的现实完全隔离,在被迫应试的情况下苦学英语,从而致使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日益衰减。多媒体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实践表明,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到英语语言环境辅助教学中,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语言技能和学习经验的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开阔思维空间,提高思维能力和强化理解记忆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在愉快过程中积极主动学习的习惯。

三、文学背景资料与英语语言教学的融合

英语教学过程,把文学背景资料和英语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于是,教师如何设计英语问题,其中如何选择英语问题的学科特点,就成为英语与文学背景知识融合的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教学情境的创设,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科学准确艺术化地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近年来,关于课文的文学背景知识与英语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主要包括文学知识和英语阅读课件的开发利用,这在极大程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英语教学情境资源。由于把英语的特点和多媒体技术进行了科学有效的整合,使同学们很快融入教师通过多媒体提供的教学环境中,然后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进一步理解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最终掌握这门课程的全部内容。

四、传授文化环境知识与词汇教学相结合。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要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把握英语词汇的含义和用法,需要对英语国家文化和相关文学背景资料进行深入了解。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英语中几乎没有与汉语完全对等的词,即使有一些英文词汇概念意义和中文一致,所表达的文化心理与文化内涵也有很大差异。因此教师在对这些词汇教学时应该注意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充分理解这类词汇在英汉意义上的区别,避免日后实际应用时出错,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教学相结合,英语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英文句子或文章段落的翻译。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化,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翻译,文化知识在翻译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课文讲解相结合。讲解课文时,教师应充分挖掘文章蕴涵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本国文化对比相结合。教学中,如果遇到涉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文化对比的方法,逐步强化对英语国家背景文化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英语语言教学的影响。通过对比让学生掌握、理解、学习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知识。

现代文学有感 篇5

这半学期多以来,一直上的一门课叫做“中国现代文学史”,感触良多。里面有众多的现代派作家: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等。虽然他们中的有些人我们不甚了解,但是他们的思想却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19世纪末到20世纪1917年的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五四之后的30年代文学在现代化道路上的迅速发展。

20年代鲁迅的小说深刻犀利,幽默讽刺,批判现实,从《阿Q正传》里的阿Q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是当时一种历史和社会“病状”的缩影,深刻揭露了国民性格中的软弱性和劣根性,旨在提醒引导人们进行反思和自省。从徐志摩的诗歌中,我们体会到他追求光明和自由的思想,抒唱了对爱与美的追求,为了真爱而不懈努力去追求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虽坠机而挚爱不朽,永传后世,他的事迹整体上构思精巧,意向新颖,灵逸飘动,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30年代茅盾的《子夜》是中国现代社会主义现实小说的代表之作,从现实中汲取营养,从构思中分化矛盾,在文艺上表现了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民族资本家吴荪莆和买办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始终是贯穿全篇的主要矛盾,突出描写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和统治几重压迫下的必然的悲剧命运。从老舍的《骆驼祥子》当中,我们了解到原本老实淳朴,憨厚的祥子到最后麻木不仁、行尸走肉的祥子,是他命运的悲剧,也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被黑暗的社会现实压迫的一无所有的穷苦人力车夫的悲剧,更是老北京时代的悲剧。小说深刻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人力车夫祥子只能成为这个病态社会的牺牲品,他不可能以一己之力与这个强大的、罪恶的、病态的社会做斗争,从而把自己从“人”变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虎妞的引诱和腐蚀,到虎妞病亡,祥子卖车葬妻,至小福子与祥子之间的朦胧爱意,也终因时代的悲剧化作梦幻泡影,她的悲惨遭遇也正是祥子悲剧命运的另一个重要延伸。

40年代文学思潮,形成了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和沦陷区文学同时并存的格局,生发出各具特色的文学景观。从张爱玲的《金锁记》中哥哥为了攀上高宅大院里面的姜家,也为了省掉一大笔嫁妆,将亲妹妹曹七巧送进了姜家瘫痪少爷的新房里,然而这黄金是以爱欲的禁锢换得的,畸形的情欲得不到满足,竟然需要三四个人的幸福生活来补偿。小说中的意向结合人物的感情纠葛栩栩如生地刻画了金钱和情欲的复杂矛盾。

结合自己平常看的网络小说相比,小说大体方向上都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情感,批判现实生活,从虚构想象中的人物世界传递自己的精神世界,通俗一点来说小说就是寂寞的人在吞吐寂寞,让更多的人了解作者的心理世界。

文教201301班

现代文学专题答案 篇6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1、1917、1949、文学研究会、创作社、新月诗社、语丝社。

2、《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3、《幻灭》(《蚀》三部曲)、《灭亡》,《老张的哲学》、《二马》、《赵子曰》。

4、国防文学、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5、《女神》,《大堰河,我的保姆》,《王贵与李香香》。

二、写出下列人物形象的出处:(每处1分,共10分)

《伤逝》、《在酒楼上》、《沉思》、《春风沉醉的晚上》、《子夜》、《寒夜》、《在其香居茶馆里》、《围城》、《边城》、《山峡中》。

三、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文学研究会——-现代文学史上成立最早的重要新文学社团之一。1921年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周作人等。出版的刊物有《小说月报》等。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创作上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1932年“一·二八”炮火中,《小说月报》编辑部大楼被轰毁,文学研究会停止活动。

2、新格律诗派:二十年代初以新月诗社为中心形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代表人物有闻一多、徐志摩等;提倡新诗格律,对于匡正新诗“散文分行化”的弊端有重要意义。代表作有《死水》等。

3、乡土文学——20年代中期,一些侨寓城市的农村青年,受鲁迅小说《故乡》的影响,以他们的见闻和体验写作以农村生活和乡土回忆为题材的作品,这一现象被鲁迅称之为“乡土文学”。“乡土文学”上承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为人生”派小说及鲁迅解剖国民性的新文学传统,下启三四十年代农村题材小说的发展,影响深远,作家作品众多。代表作家作品如王鲁彦及其《柚子》、许杰及其《赌徒吉顺》等。

4、新感觉派:三十年代活跃在上海的一个小说流派,代表人物有施蛰存等;创作手日本新感觉派小说影响,将弗洛伊得的精神分析学观点运用到小说创作中;意识流的结构手法;代表作有《将军的头》等。

四、简答题:(每题1分,共20分)

1、谈谈《边城》的创作成就。

《在其香居茶馆里》创作于40年代,是沙汀的代表作。小说通过联保主任方治国与邢幺吵吵因抽壮丁而发生的一场矛盾斗争,生动地描绘了一出地主官绅之间相互倾轧的闹剧,深刻地揭示了抗战时期国统区黑暗腐朽的政治。

作品在艺术上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首先,巧妙的构思。作品采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类似独幕剧,高度浓缩地展现了丰厚的内涵。其次,出色的讽刺。作者将强烈的讽刺性寓于冷静的客观写实中,做到了“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另外,人物语言的高度个性化,也使作品增色不少。

2、简述《讲话》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讲话》是毛泽东1942年5月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简称。《讲话》的主要内容是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问题、文艺批评的标准问题等。

《讲话》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它的发表使解放区文艺创作面貌焕然一新。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说明:本题两个小题为主观性试题,不要求答案一致,鼓励考生谈自己的观点,鼓励创新。

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结合文学史和文学创作实际,展开论述,文字通顺流畅;只回答要点只能的基本分。答案略。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1、1917、1949,胡适、陈独秀、周作人、刘半农。

2、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艺下乡、文艺入伍。

3、《春蚕》、《秋收》、《残冬》,《雾》、《雨》、《电》,《骆驼祥子》。

4、钱钟书《围城》,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二、写出下列人物形象的出处,每空1分共10分:

《离婚》、《孤独者》、《高老夫子》、《春风沉醉的晚上》、《子夜》、《家》、《骆驼祥子》、《围城》、《金锁记》《小二黑结婚》

三、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主要人物有郭沫若、郁达夫、成方吾、田汉、张资平等。刊物有《创造季刊》、《洪水》等。主张“为艺术”,创作有明显的浪漫主义倾向。

2、新月诗社:二十年代初重要的新诗社团;代表人物有闻一多、徐志摩等;提倡新诗格律,对于匡正新诗“散文分行化”的弊端有重要意义。代表作有《死水》等。

3、“进化论”:是鲁迅早年受《天演论》和达尔文进化论思想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世界观。其中心思想是“青年必胜过老年,将来必胜过现在”,这种世界观对于鲁迅早年的反封建思想有着重要影响。

4、七月诗派——因胡风1937年9月创办的《七月》杂志而得名。该派诗人以胡风为精神领袖,以艾青、田间为创作楷模,以《七月》为阵地,形成了大体相近的艺术风格。主要成员有绿原、鲁藜、牛汉等,他们都以积极要求战斗的态度,投入到斗争中去,用战斗的诗笔,抒写时代的主题,表现出了强烈的时代精神,形成了其鲜明的艺术风格。代表作品除艾青、田间的诗作外,还有邹狄帆的《雪与村庄》等。《子夜》。

四、简答题:(每题1分,共20分)

1、《边城》的创作成就。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以翠翠与大佬二佬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细致地描画了“湘西世界”的风俗美、人情美、人性美。艺术上体现了沈从文清新、俊逸、空灵、飞动的特点。

2、简析赵树理小说的创作风格。

赵树理小说的创作风格即他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第一,结构完整,故事性强,讲求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故事有头有尾,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开头介绍主要人物和事件,结尾介绍人物、事件的结果。这样便符合中国老百姓,特别是农民的欣赏习惯。第二,在人物描写方面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的传统方法,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中,用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第三,成功地运用了大众化语言,这是赵树理小说最突出的成就。如《小二黑结婚》。作品语言生动贴切,富有生活气息,无论对话,还是叙事,大都采用活生生的群众语言,朴实清新,雅俗共赏。

五、论述题:

说明:本题两个小题为主观性试题,不要求答案一致,鼓励考生谈自己的观点,鼓励创新。

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结合文学史和文学创作实际,展开论述,文字通顺流畅;只回答要点只能的基本分。答案略。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1、1917、胡适、陈独秀、周作人、刘半农、鲁迅。

2、国防文学、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3、《幻灭》、《动摇》、《追求》、《家》、《春》、《秋》,《四世同堂》

4、钱钟书《围城》、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二、写出下列人物形象的出处:(每处1分,共10分)

《伤逝》、《孤独者》、《倪焕之》、《春风沉醉的晚上》、《子夜》、《家》、《骆驼祥子》、《边城》、《金锁记》、《小二黑结婚》

三、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主要人物有郭沫若、郁达夫、成方吾、田汉、张资平等。刊物有《创造季刊》、《洪水》等。主张“为艺术”,创作有明显的浪漫主义倾向

2、新月诗社:二十年代初重要的新诗社团;代表人物有闻一多、徐志摩等;提倡新诗格律,对于匡正新诗“散文分行化”的弊端有重要意义。代表作有《死水》等。

3、乡土文学:20年代中期,一些侨寓城市的农村青年,受鲁迅小说《故乡》的影响,以他们的见闻和体验写作以农村生活和乡土回忆为题材的作品,这一现象被鲁迅称之为“乡土文学”。“乡土文学”上承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为人生”派小说及鲁迅解剖国民性的新文学传统,下启三四十年代农村题材小说的发展,影响深远,作家作品众多。代表作家作品如王鲁彦及其《柚子》、许杰及其《赌徒吉顺》等。

4、社会剖析小说:指30年代革命现实主义作家剖析重大社会问题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理性分析色彩,十分注重对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的描写和反映。如茅盾的《子夜》。

四、简答题:(每题1分,共20分)

1、叶圣陶小说的创作风风格。

在新文学初创期,叶圣陶的小说最能代表“为人生”派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首先,叶圣陶的小说注重冷静观察和客观写实,表现了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其次,叶圣陶的小说结构多变、精于布局,讲究结尾的饶有余味。

第三,叶圣陶小说的语言整饬、严谨、质朴、纯正,既无欧化的句子,又无半文半白的现象,非常规范。叶圣陶的小说全是平平常常的朴素语言,但却纯正而晓畅,表面冷静,内蕴热情,平淡中见新奇,朴实中见隽永。

2、《边城》的创作成就。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以翠翠与大佬二佬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细致地描画了“湘西世界”的风俗美、人情美、人性美。艺术上体现了沈从文清新、俊逸、空灵、飞动的特点。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说明:本题两个小题为主观性试题,不要求答案一致,鼓励考生谈自己的观点,鼓励创新。

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结合文学史和文学创作实际,展开论述,文字通顺流畅;只回答要点只能的基本分。

现代应用文文学性刍议 篇7

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 电力行业在现代之中为国民生产提供了基础资源。随着时代的进步, 现代电力系统逐渐趋向于自动化和智能化, 这也为现代电力系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文对于现代电力技术进行了分析, 并对于其应用于电力系统调度运行之中进行了分析, 希望可以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

1 现代电力技术以及调度运行

现代电力技术是通过电力器件之间进行电能的交换, 确保电网内的生产电能可以有效传输至每个用户的家中。电力市场在现代之中较为繁荣, 其主要原因便是由于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 在这种基本形式下, 电力企业如何在新时代完成自我的改善过程, 实现经营的最大经济效益, 这就需要相关电网调度人员具有更为良好的相关工作能力。针对于电网的调度运行而言, 现代电力技术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所以对于其应用进行了相关分析。

2 电网调度运行之中的电力技术应用意义

电力系统在实际成产过程之中, 包含了较多环节, 例如发电、输电等方面, 所以电力调控运行通过将这些工作进行良好管理来保证电力系统的平稳运行。在现阶段, 电力系统已经初步实现了自动化, 减少了相关人工的操作难度, 同样也减少了人工操作可能带来的相关失误。电力调控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自动化程序反馈各种的信息, 对于电力系统进行调控。在电网调度之中通过对于先进技术的成功应用, 明显的提升了相关工作效率, 对于系统工作进行有效的进行监控, 然后及时监控电网系统之中可能出现的相关故障, 通过自动化技术进行快速修复, 优化配置电能, 可以保证电力企业更为良好的运行。

3 电网调度运行之中电力技术的具体应用

在现代的技术体系之中, 能够应用于电网调度之中的技术主要集中为几种, 这些技术的具体种类也就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安全控制技术、雷电定位技术等方面的技术, 先进技术的成功应用很好的帮助电网调度在新的时期完成了自我完善, 同样也帮助了相关电网调度进行了自我提升。在这里进行相关技术的分析, 希望帮助技术应用更为完善。

3.1 计算机的相关应用

(1) 建立相关的数据库, 这种数据库的相关建立可以将其分为实时数据库和临时数据库, 两者数据库的具体管理方向不同, 前者主要管理的是相关业务处理状态, 并且相关计算结果等, 后者对于调度运行的各种操作等方面进行记录。 (2) 保证数据库的有效运行, 在计算机的运算基础之上, 保证数据运算的过程具有较为稳定的相关特征。为了保证这方面, 首先应该根据数据库进行相关特点的填写, 对于失误等的防治方法等应该具有一定把握。其次应该根据系统功能进行相关的同步调节, 强化管理之中的特点所在, 在操作后对于操作相关数据进行清除。最后充分检查, 减少在数据使用过程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

3.2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相关应用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之中逐渐衍生出的一种技术, 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 通过进行有效的数据传输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针对现代的变电站实行自动化技术, 可以帮助变电站实现电度采集、重合闸以及保证电路的安全运行等方面的工作。在目前之中的电网系统采用了分层分布式综合自动化系统, 这种系统作为先进技术的相关产物, 较为可靠, 并且具有良好的实时性和灵活性, 在应用之中, 可以最大程度上的保证电网调度自动化, 实现了对于电网之中的良好管理。

3.3 安全控制技术的相关应用

在电力企业进行相关的生产活动中, 安全生产仍然是不容动摇的第一原则。在进行电网调度运行的过程之中, 容易因为多种元素进而导致调度工作出现失误。安全控制技术也就是通过外在技术进行相关保护, 确保调度行为可以有效进行, 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之中也可以被称为系统保护或特殊保护, 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之中, 安全控制技术很好的保证电网调度稳定和安全运行, 也是现代电网之中的重要技术。实际的应用过程之中, 电力控制、分析及运行监护等技术成为安全控制技术的配套技术, 也就是在应用之中应该进行配合使用, 充分保证安全控制技术可以发挥自身的功用, 帮助现代电力调度运行更为稳定。

3.4 雷电定位技术的相关应用

在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之中, 很有可能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 在各种恶劣天气之中, 雷电是最容易对电力系统产生影响的外界因素, 所以在电力系统的安全生产过程之中, 对于雷电的有效监控变得非常重要, 保证电力生产不会受到外界雷电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之中,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现代之中已经形成了针对雷电的定位技术, 通过对于雷电信息进行总结分析, 掌握雷电的相关信息, 防止因为雷电天气进而引发的对于电力系统的干扰。电力调度之中, 应用雷电定位技术, 帮助相关工作人员对于雷电引发的电网故障进行快速定位, 并且可以帮助相关维修人员对于故障类型进行快速确定, 及时进行相关的排除。电网调度之中应用雷电定位技术, 很好的对于雷电进行动态预防, 而且建立相关总结的数据, 方便后期再次开展工作时的良好总结。

4 总结

随着电网的发展, 现代电网调度技术已经成为了一种较为全面的技术, 各种相关理念也在这个发展过程之中诞生出来了, 相关工作人员也一直在进行思考, 如何更好的对电网进行调度运行管理?本文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也就是基于现代电力技术应用于电网调度之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本文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成功帮助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龚珊珊.刍议调度运行中现代电力技术的应用[J].华东科技:学术版, 2014 (09) :197-197.

[2]朱海潮, 宋强, 徐沛平.浅谈电力技术在调度运行中的应用[J].建筑界, 2013 (08) :138-139.

现代应用文文学性刍议 篇8

传统元素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文化符号,在千百年的文化长河中迎风破浪、源远流长,经历过历史长流的洗礼,见证了民族兴衰的演变,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下,既有其本质精神与意义的保留,又吸收了不同时代新的概念和内涵,从而形成了当前凝聚着几千年的国家历史、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群众祈盼以及民族审美于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元素。因而在现代装饰中对传统元素加以适当合理的运用,不仅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同时也为现代装饰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现代装饰对传统元素的应用策略

1.对传统元素的直接挪用

现代装饰对传统元素的应用方式与策略是多种多样的,最简单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直接挪用。当然这种挪用并非完全照搬全貌,而是局部的选择、裁剪或拼凑,选用传统元素中符合现代装饰需求的部分加以运用, 通过精心裁取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2.对传统元素理念的巧妙转化

传统元素所承载的不仅是引人注目的形态,更有厚重古朴的文化理念,现代装饰对传统元素的运用不仅包括对其形式的承接,还包括理念的转化。将传统元素所囊括的文化理念巧妙的应用于现代装饰中,是对现代装饰的一大促进,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考验。

3.对传统元素加以创新式应用

传统元素是在民族历史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逐步形成的,在当今时代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因而现代装饰对传统元素的运用不能停留在对其形式或理念的传承,更应体现出时代的特性与发展,这就要求现代装饰在对传统元素的运用中能够合理创新,既要尊重历史和民族文化,又必须与时代元素相碰撞、交汇,从而形成具有传统特征的时代性装饰。

现代装饰运用传统元素的战略意义

现代装饰运用传统元素似乎已成为时代的潮流,这是由于传统元素的运用对现代装饰而言具有非同一般的战略意义。

1.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传统元素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与演变而得以保留至今,凝聚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辛劳,承载着伟大的民族情怀和家国情怀,体现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活理念、宗教信仰、地域文化、审美情趣以及民众期盼,因而在现代装饰中应用传统元素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首先,传统元素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之所在。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广大优秀的中华民族文明史经历几千年风雨兴衰的历练,是由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不同思想、信仰及文化经过不断的碰撞、交汇、摩擦与融合而形成的,而传统元素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凝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审美情趣与劳动智慧,是对我国特有的艺术品味和东方意蕴的表达。其次,我国传统元素具有其他国家和民族所无法比拟和超越的丰富形势与种类,涵盖了自民族伊始的各个生活层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了戏剧艺术、建筑符号、民俗民风、宗教信仰、工艺服饰等方面,形成了文字、图案、色彩等多种蕴含着广阔内涵的传统元素。这些多样化的元素为现代装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传统元素在传统装饰中的运用方式也为现代装饰成功和谐的运用传统元素提供了可借鉴经验。由此,现代装饰将传统元素运用于其中,既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与尊重,更加有利于实现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发展机遇

传统元素出现在现代装饰中是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首先,现代元素虽然颇具时尚性,但是缺少深厚的文化底蕴,难以经受时代的考验,而传统元素是几千年文化的精髓,是历经风雨后的彩虹,当市场竞争无处不在,传统元素就像涅槃的凤凰般出现在现代装饰当中,以其浑厚的文化底蕴和无可比拟的优势完胜现代元素。其次,现代装饰需要适应当今人类的审美需求和体验。当现代元素无处不在,人们就不自觉地产生了审美疲劳,进而促使现代装饰开发新的元素来加以满足。“复古潮流”的涌现为现代转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借鉴思路。当传统元素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融入到现代装饰中,已经出现审美疲劳的人群顿觉眼前一亮,因而传统元素得到了认可并获得发展。此外,在文化建设被提上日程的今天,传统元素在现代装饰中的运用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也符合了时代政治与经济形结合发展的新形势,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传统元素作为古今的联结,同时也是政治与经济和谐共进的纽带,为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发展机遇。

结语

传统元素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承载着我国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的精神与灵魂,将其运用于现代装饰中,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同时也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发展机遇,因此,传统元素在现代装饰中的运用具有战略性意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现代装饰对传统元素的运用绝不是信手拈来、随意照搬的,而是需要经过不断的探究和创新,对传统元素的形态加以创造式改造,对传统元素所承载的精神和理念加以恰当的应用。唯有如此,才恰得其所,能够为其所用。

上一篇:罗秋芳的演讲稿下一篇:创业者协会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