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平差技术及应用

2024-06-19

现代平差技术及应用(共12篇)

现代平差技术及应用 篇1

现代月季的英文名Rose, 香港人泛称玫瑰, 在国外与玫瑰、蔷薇统称Rose。中国是月季的故乡, 被尊称为“花中皇后”, 位列群芳之首。月季是幸福、吉祥和圣洁的象征。月季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 已经有2000 多年的栽培历史。目前现代月季新品种不断涌现, 品种更新很快, 我国现拥有栽培品种约1000 种左右, 全世界现代月季品种有8000 多种。月季的栽培地区除热带和寒带外, 已遍及世界各地。月季花姿优美, 色彩艳丽丰富, 清香宜人, 稳重大方, 颇为赏花者所推崇。

1 现代月季的特征及习性

1.1 现代月季的特征

月季为蔷薇科灌木, 是由约15 种蔷薇属植物反复杂交选育而成的栽培品种。茎直立、半蔓生或呈攀援藤本, 茎上大都有皮刺, 常绿或落叶。奇数羽状复叶互生, 小叶3~9 枚, 叶缘有锯齿, 托叶与叶柄合生。花顶生, 单花或呈伞房、复伞房及圆锥花序, 单瓣或重瓣, 花色有白、黄、粉、红、橙、紫、复色等多种颜色。具有香味, 花期5~11 月, 在生长季节月月开花的特点。瘦果, 成熟时顶部开裂, 10 月果熟。

1.2 现代月季的习性

喜日照充足, 每天在6~8h直射光下生长最好, 有些品种4h亦可, 稍耐半荫;有些品种对光照敏感, 不足时生长细弱, 开花少, 甚至不开花。夏季烈日下适当的遮荫。大多数品种生长最适温度白昼15~26℃, 晚上12~16℃, 若晚上温度低于5℃, 即进入休眠, 将影响生长于开花。有些品种在低温下花瓣数量增多, 但色泽不佳, 花形发生改变;在高温下则开出瓣数减少的小型花, 且花枝较软, 品质很差。月季一般在5℃以下或35℃以上停止生长进入休眠或半休眠状态, 能耐-17℃, 冬季最低温度低于-16℃时, 就应埋土防寒。除少数野生品种耐贫瘠土壤外, 一般是疏松、肥沃排水良好、保水保肥力强的土壤, 忌土壤板结与排水不良。月季对土壤的酸碱度适应能力强, 以p H6~7 最适应。喜空气流通, 避寒冷干风的环境, 通风不良易导致病害, 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等均对月季有害。

2 现代月季繁殖技术

现代月季繁殖的方法有:播种、压条、扦插、嫁接和组织培养法。实生苗常用作砧木或育新品种用, 在生产上主要用扦插和嫁接繁殖。扦插繁殖简便易行, 它不仅能保持月季优良品种的特性, 而且繁殖系数高、生产周期短、投入少、见效快, 仍然为广大花农所采用[1]。

2.1 扦插繁殖技术

最好在第一次盛花后的5 下旬至6 月中旬进行半硬枝扦插, 或在10 月下旬进行硬枝扦插。扦插用塑料薄膜封闭, 上方要用70%的遮荫度的遮荫网。插条要求节间短、粗壮的半木质化的枝条。每个插条都带2~3 个节, 将插条下端削成平滑斜面, 剪掉底叶, 上端留2 片叶, 然后放入盛清水的水桶中。扦插时, 按6×7 厘米的株行距插入沙床中, 插入枝条的1/3。喷2~3 次透水。50~60天开始生新根, 根生长良好后移入小盆中培育或直接移栽生产床中。现代月季还可以采用水插, 5月下旬~8 月上旬, 气温20~30℃时进行, 插条12cm左右, 带两片复叶, 每周换水1 次, 适当给予阳光, 水插温度16~20℃, 一个月左右可生根。

2.2 嫁接繁殖技术

嫁接苗具有生长快、根系发达, 适应性强, 生长健壮花枝粗壮挺直等优点。在生产过程中, 常需剪除砧木的蘖芽和萌枝, 不适于微型月季。嫁接砧木要求生长强壮、繁殖容易、抗性强并与亲和的种或品种[2]。常用十姐妹的扦插苗或多花蔷薇的实生苗, 芽接、切接及嫩梢劈接均可。

3 现代月季的栽培与管理技术

3.1 现代月季盆栽技术

盆栽培养土要求:疏松, 水分渗透性好, 能保持水分和养分, 土壤肥沃, 酸碱适度, 无有害微生物和其他有害物质的滋生和混入, 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腐植质。上盆的流程:选用口径12~20cm、盆深20~30cm的花盆, 用1~2 块碎盆片盖于盆底的排水孔上, 填入5~8cm厚的排水材料 (碎盆片、粗砂粒等) , 填入8~12cm培养土, 将苗栽在盆中用手压紧, 培养土距盆口上沿3~5cm, 灌足水分, 水从排水孔外流——置于阴凉处缓苗数日——逐渐放于光照充足处。新栽月季不宜高温, 在高温下48 小时就会受害。盆栽月季每开一次花, 修剪一次枝, 休眠期应适当重剪。栽培过程要保持盆土疏松, 盆径适中, 薄肥勤施, 防止病虫害, 盆栽月季每年应在秋末或春初换盆一次, 换盆时需清理根部, 补充养料及充足培养土。盆栽月季春天初移出室外, 因春风大, 水分蒸发量大, 2~3 天浇一次透水, 随气温的逐渐升高, 每天浇透水一次, 夏季可每天浇两次透水。秋季移进室内前, 都要整形修剪, 可提高生活力, 延长花期, 使花朵增大。开花末期, 花朵将丧失观赏价值时, 可将花及其下部第一叶片剪掉, 以防止养料消耗, 并可促进其它花蕾开放。

3.2 现代月季露地栽技术

露地栽种现代月季, 应选背风向阳, 光照充足, 无强风, 土层深厚并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穴宜深大, 并用腐熟的有机肥作基肥。生长季节每30~40 天施腐熟稀薄的液态的有机肥1 次。结合施肥浇水, 旱季10~20 天浇水1 次, 雨季停浇并注意排水, 入冬前浇足冻水。入秋后要停止施肥, 防止秋稍徒长而受霜冻。开春展叶时, 新根大量生长, 不能大量施浓肥, 以免烧坏新根。地栽苗常常选择大苗, 见效快, 管理方便。在初冬进行修剪, 每株宜留3~5 个强壮主干, 去掉老枝、弱枝、冗枝、枯枝。通常要求株形矮而开大花的品种宜低剪, 一般在距地面30~45cm处重剪;株形高而开花数量又多的品种宜高剪, 一般在距地面70~120cm处轻剪即可。

4 现代月季病虫害防治

4.1 现代月季病害防治

现代月季病害主要有黑斑病、白粉病等, 黑斑病, 只在低温干旱地区不发生, 主要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其症状表现为:起初月季植株下部叶片上有近似圆形, 边缘不整齐的黑斑, 严重的叶片会变黄, 病斑扩大造成整株叶片枯黄脱落, 严重影响了月季的光合作用。可喷洒0.1~0.2波美度的石硫合剂, 也可用1000~1500 倍硫酸铜或1:100~1:200 倍波尔多液、代森锌可以防治。病害严重时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 倍液每周喷一次, 效果较好。白粉病症状表现为:起初月季植株中上部叶片、新生梢、花蕾出现褐绿黄斑, 后扩大并出现白粉末状雾点, 随后变成一层白粉, 嫩叶翻卷。可在生长期喷洒50%甲基托布津1500 倍液或50%多菌灵1000 倍液。

4.2 现代月季虫害防治

虫害主要有蚜虫、棉叶螨、黄胸蓟马等的危害, 蚜虫多在春秋季发生, 集中出现在新生枝条顶部嫩芽和嫩叶上, 吸吮植株汁液。可用20%的菊杀乳油2500 倍液喷洒。棉叶螨集中在月季的叶片上, 吸吮叶片体液, 造成叶片枯黄脱落, 常往植株表面喷洒清水, 有效地抑制棉叶螨的繁衍。在我国南方地区, 月季还易受到黄胸蓟马的为害, 其成虫取食月季花。可每5~7 天用50%的杀螟松乳油2000 倍液喷洒, 效果很好。

5 现代月季的应用

现代月季花几乎都是反复多次杂交培育而成, 常被归入不同“系”中。目前我国已有栽培的系主要有:大花 (灌丛) 月季系、聚花 (灌丛) 月季系, 攀援月季系、地被月季系、蔓生月季系。大花 (灌丛) 月季系, 色彩多样姿态优美, 终年不断开花, 花枝长, 适应作切花品种, 也可作月季树用来点缀, 是当今月季栽培主流。聚花 (灌丛) 月季系, 即丰花月季系, 花数朵集生, 花梗长而花径小。色彩鲜艳而多样。耐寒, 抗热性强生长旺盛, 抗病性强, 是布置花坛、花境的优良的材料, 也可用作盆花或切花, 是近几年发展较快, 在园林绿地栽培应用较多的一类。攀援月季系, 茎杆粗壮, 长而软, 常栽在防护栏杆一则, 攀援枝固定护栏上, 可作花墙与防护用。攀援月季宜作庭院、公园等处的棚架攀援, 观赏性很高。地被月季系, 分枝特别开张披散或匍匐地面的类型。是优良的地被植物, 可用作园林草坪镶图案, 亦适于作花境、花丛, 点缀、美化园林绿地。

摘要:通过对现代月季的形态特征及生长习性的分析, 阐述了其繁殖技术和病虫害防治, 并对现代月季的栽培技术及应用作了介绍。

关键词:现代月季,栽培技术,繁殖,应用

参考文献

[1]胡永红, 蒋昌华, 秦俊, 等.高温对月季部分形态、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J].种子, 2008, (7) .

[2]李贝.切花月季品种综合评价筛选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0.

现代平差技术及应用 篇2

因此我国必须迫切改变疾控中心中在疾病档案管理中的囧境,对档案管理的建设与管理模式的改变投入实施必要的举措。

本论文首先对我国疾控中心在现阶段对疾病档案管理的现状做了总体描述,分析了信息技术在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中的作用,对如何提高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提了几点建议,为疾控中心提高疾病档案的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应用

0前言

疾病档案是记录疾病发生过程中对疾病的特征、发生过程等进行实时记录的疾病资料,在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管控工作的开展中,可以提供疾病参考数据,有助于疾病的医治。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各种疾病诊断工具与方法的开发,确诊的疾病越来越多,各种疾病档案资料的数目也因此大幅增加,这给我国疾病防控中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然而我国在疾控中心中疾病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却严重滞后。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带动下,一大批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被应用到了疾控中心的档案监管工作中。

本论文首先对现阶段我国疾控中心疾病档案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如何缓解现状提出了几点对策,同时对如何提高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进行了讨论。

1我国疾控中心档案管理的现状

1.1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调查表明,各大疾病防控中心都对各级档案管理规定做了个性化的制定,然而档案管理机制却有待完善。

管理机制上的漏洞将很有可能导致某些档案的遗失,阻碍了疾病防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此外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无法对档案进行科学的归类和管理以及保存,因此疾病资料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了影响,阻碍了疾病研究工作的开展。

1.2管理模式落后

虽然近几年科技的发展带动了设备的研发,但在很多疾控中心依旧不对医疗设备进行更新,因此,只能使用传统的办法对材料进行收集。

而陈旧的资料采集方法比如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都存在很多弊端,比如对人力、物力的耗费非常巨大,操作也不灵活,而且常常出现漏洞,无法满足科研数据的精准性。

此外,对传统管理模式来说,最大的弊端就是无法及时更新数据,这对疾病研究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1.3管理意识浅薄

疾病中心的档案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科学的档案管理有利于人们的健康和科研工作的发展。

薄弱的管理意识,将会在档案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带来种种问题,导致工作的失误,阻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主要体现在,人力物力被大量浪费,收集的数据资料其自身价值也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

档案管理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性非常强的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逐渐降低,因此档案管理的水平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2.1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档案的利用率

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员,而且由于档案资料是纸质的,因此需要巨大的空间来存储这些档案,不仅费时费力,关键的是成效还非常低。

然而信息技术的出现,给档案管理人员缓解了不少压力,他们不必再事事亲力亲为,通过利用机器,使工作量减少,缩短了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利用过程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少,因此提高了数据资料的准确性,从而提升了档案资源的利用率。

2.2加快信息收集速度简化管理过程

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了更新更快捷的获取知识的途径,突破了传统的区域界线。

在新型的档案管理模式中,工作人员只需要一台电脑、一个管理平台等一些最基本的硬件设备和软件条件,不管是身处何处,都可以对资料进行轻松高效的管理。

信息技术在疾病档案管理当中的应用,使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变得快捷简便,而且还能对管理平台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控管理,从而保证数据的安全、稳定。

2.3节约空间,实现应用一体化

传统的纸质档案不仅占用空间大,而且时间一长,纸张容易受潮或者是水灾、火灾等天灾人祸的影响而导致资料损坏或者残缺,造成信息的丢失,这将阻碍了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此外,档案管理内容极其繁琐,资料查询也及极不方便。

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档案管理,将纸质载体换成了电脑硬盘或是平台,因此我们只需要确保硬盘的稳定、平台的安全就能保证档案管理的安全有序开展,最终使信息应用与管理实现一体化。

3全面提高档案人员素质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重管轻用”的陈旧管理理念,鼓励工作人员从被动式服务转变为主动式服务。

档案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目前,我国疾控中心的大部分档案管理人员都是非专业人员,对档案管理缺乏系统认识,在工作中只是按部就班,无法融入现代管理的概念。

因此,疾控中心要把重点放在档案管理专业人才的引进上,他们必须具备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同时也要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以及专业软件。

同时,单位要定期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参加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

此外,还必须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为提高管理水平准备人才队伍。

4总结

我国各级疾控中心档案管理的工作体制还有待完善,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僻地区。

总的来说,我们今后应该多认识到档案管理中的不足,从制度、人员、资金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善,从而促进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推动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档案管理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步尧.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医药科学,2O14,4(18):140-142.

[2]冯秀芳.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医疗装备,,28(2):56-58.

浅谈现代电子技术现状及应用分析 篇3

【关键词】现代电子技术;应用;发展

0.引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现代通信产业的发展和融合,促使电子技术及其产业也获得了一定的技术支撑和巨大的市场需求,特别是近年,无论是技术发展水平还是产业规模等都获得了高速发展。因此,本文重点介绍了电子技术在气象、机械、商务、电力等领域中的现状和应用。

1.现代电子技术现状及应用分析

1.1现代电子技术应用于气象通信领域

天气预报是我们每天都需要收听的,他可以较为准确的提前一天或几天预知当日的天气状况,从而使人们根据天气预测的结果进行衣物的更换,进行生产和工作。我国的气象通信技术很久之前便已经十分完备,随着当代电子技术的发展,气象信息的获取更加精准,预知时间逐渐加长,电子技术应用于气象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作用。通过电子技术发明的各种遥感遥测设备,各种通信卫星的升空,不断的加强了通信质量,提高气象资讯的收集速度与精度。

我国当代的气象通信主要以气象卫星为主,新加入的微波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加快了我国通信网数字化的进程,通信技术采用VSAT 微型卫星地球站可以再信号站稀少的情况下建立卫星通信网,提高偏远山区的通信质量,使气象资讯的播报传播范围更加广阔。我国的气象通信使用现代电子技术根据发射的气象卫星为基础建立国内卫星通信网,形成以北京为主站的联通全国各地的省、市气象通讯系统,整合成国家气象中心通信网。

气象通信是我国各行业发展的神经系统,农民根据气象信息进行农务劳作,建筑工人根据气象信息进行修建,配合气象信息,可以将工作效率提升至最大,于是,气象信息传播是必不可缺的,同样,现代电子技术应用于气象信息的传播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现在电子技术应用于机械制造行业

现代机械制造业更离不开现代电子技术,仅以汽车为例,现代社会大部分名牌汽车其内部构造都需要电子技术的支持,GPS车载定位,远程通信等等,甚至一些高端汽车更是将电子技术应用于驾驶方面。

电子控制系统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汽车的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时代拉开序幕,一部分控制动化的汽车可以在操作上大大简化,与传统的繁琐的挂档——油门——刹车的驾驶方式相比,半自动化甚至自动化的驾驶方式更加适合驾驶技术并不十分熟练的人士,电脑控制的自动排挡,不需要理会起车刹车的无级变速系统,将汽车的驾驶要求不断的简化,另大部分人都可以熟练快速的进行驾驶学习,将自己的爱车在几天之内操作熟练又不失安全性的驾驶上道。同时紧急制动,自动弹出的安全气囊,自动控温系统,自动空调控制,车内噪音控制系统,完全的将汽车的安全性与舒适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另车内空间变成一个舒适、安全的另类环境,增加了汽车的适用性,更加人性化,简单化。甚至许多汽车可以连接因特网,在不进行驾驶的情况下可以在车内进行适度的娱乐,起到放松的作用,让人更加轻松的进行下一步工作。而做到以上这些,电子技术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1.3现在电子技术应用于商务领域

电子商务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概念。它通常是指处于全球不同地方的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Internet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Browser/Server的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即消费者进行网上购物,商户之间进行网上交易,以及买卖双方进行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电子技术涉及了商品的整个运转周期中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商业活动。这里仅说说电子化采购。电子化采购是由采购方发起的一种采购行为,是一种利用Internet网络进行的不见面的交易,如网上招标、网上竞标、网上谈判等。电子化采购不仅仅完成采购行为,而且利用网络技术对采购全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可有效地整合采购资源,提高采购效率,帮助供求双方降低成本。

1.4现代电子技术应用于电力行业

电力系统中的电子技术称为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可以提高输电能力、改善电能质量、提高电网运行稳定性、可靠性、控制的灵活性并降低损耗。电力电子技术可以帮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现有的电力资源,并利用这些电力能源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我国的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对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来说非常经济、可靠,而且具有一些交流输电所没有的优势。新一代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中,已经使用了GTO、JGBT等可关断器件,以及脉宽调制等新型的电子产品。目前,一些学者已着手开始研究FACTS技术。

另外,电力电子技术支持下的电机调速、供电电源、电力较配电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广泛的应用。这些无论对改革传统工业,还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高效利用都至关重要。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刺激着电力电子技术以每年百分之十几的高速度增长,使其成为本世纪重要的技术支柱之一。电力发电系统也是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之一。电子技术的发展改善了电力系统发电机组的多种设备的运行特性。总之,在电力行业中,电子技术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电子技术与电力行业的结合推动电力行业的长足进步和发展。

2.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

2.1微型化趋势

主要的表现形式为纳米电子学,其主要为在纳米的尺度下对于事物进行运动规律和特性的研究,用以利用纳米级的事物专属的特性进行研究和开发。主要利用与生物科技以及医疗工程中,纳米检测仪器,纳米电器器件等将逐渐被广泛使用,再一次引发电子器件的变革。

2.2智能化

高度智能化的电子设备可以更大程度上的代替人类完成各种各样危险的、枯燥的工作,智能化的电子焊接,智能化车载控制系统,甚至智能化的机器人。高度智能化的电子技术将广泛用于各行各业,将人们的劳动力由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人们有空闲进行更加轻松、安全的工作,比如智能组装流水线,智能矿脉探测等都是智能化电子技术的应用范畴。

2.3精确化

社会在不断进步,我们更加关注的是信息流传的精确程度,现代电子技术可以应用于各种观测、传输性行业,如气象预测、信息传输、医疗检测等更多方面,提高观测的精确度,做到在最小程度内的信息精确,做到最小的信息传输损耗。

3.结束语

现代电子技术作为现今社会新技术革命的成果之一,它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深入的运用,并派生出很多新的子技术,已经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和重视。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而且积极地看待和推进电子技术的发展,并增加其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投入,充分发挥电子技术的增值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争鸣.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系统发展热点综述[J].变频器世界,2010(01).

[2]鲁冠华,刘星.浅析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J].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2009(04).

[3]王素芹.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9(08).

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研究 篇4

关键词:现代测控技术,应用,发展

1 引言

测控技术对新中国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力作用, 并且在我国具有较长的历史, 为我国的工业发展及经济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 早起的测控技术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制约因素, 比如对人力仍有着较大的需求和较高的依赖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现代测控技术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其与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的结合程度越来越密切, 在今后的工业发展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探讨分析的现代测控技术, 主要是指融入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之后, 所构成的新型模式, 并且再次基础上探讨分析现代测控技术的特点、发展以及应用。

2 现代测控技术的特点

(1) 数字化。数字化的编码形式是由“0”与“1”来构成的。其能够实现众多有效信息的转入与转出。传承处理时数字化的特性, 用户在提交或者传递信息的时候, 这些信息都将以二进制的数字形式传输, 最后由相应的硬件工具如传感器来进行接受转化, 进而是操作者得到其所需要的功能。数字化技术在现代测控技术中的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并且深的用户的好评。

(2) 智能化。现代工业生产领域的发展就是朝着智能化来发展的, 现在的工业4.0就是一个很好的大趋势。通过智能化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并且减少原材料的消耗以及降低人力管理成本。智能化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自动化管理, 测控技术的自动化与机电自动化是有差异的, 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测控个技术的自动化能够更加完善的管理, 比机电自动化更具有智能化, 这体现在其能够自检、报错上面。

(3) 网络化。测控技术的应用充分依托了因特网的发展, 使测控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并且在管理上也有很明显的提高。现代生产中一些企业需要采用远程管理的方式提高企业的生产以及管理效率, 因此测控个技术的网络化的优点就被体现出来了。但是目前也同时存在着一些网络安全问题例如测控系统的对外公开, 这都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和承担着一定的风险。因此网络化使用的范围还不是太广, 仅停留在参数调试的层面, 还需要假以时日才能对工业生产产生较大的影响。

3 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

在我国测控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解放战争刚胜利, 也就是建国初期, 当时的测控技术主要作为辅助手段, 辅助当时工业的生产, 提高了当时工业生产的产品精度和工作效率, 降低了不必要的浪费, 包括人力成本浪费以及工业原材料的浪费, 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当然由于我国国力薄弱, 相应的技术正处在起步阶段, 因此测控技术发展的速度相对缓慢。二是改革开放后, 一些新的思想、理念和科技大量的涌入我国, 测控技术的到了快速的发展, 尤其是国外先进的自动化理念的引入, 这对我国加强工业生产效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许多理论被充实, 许多测控技术进行了革新和补充, 这一时期对我国的测控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指引的作用。三是21世纪以后, 科学的飞速发展, 信息技术的融入, 我国测控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我国测控技术在工业生产中体现了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智能化的管理方式, 这都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工业产能, 提高了我国的工业产值, 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实力。随着科技的进步, 测控技术紧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 不断的提升工业产能, 提高生产的效率。通过更加切实有效的融入智能化的远程管理, 测控技术将在工业领域不断地大放异彩。

4 测控技术的应用

(1) 航天领域的应用。最近几十年我国航天行业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 这些成就得益于现代测控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航天行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它蕴含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以及科学技术水平, 因为航天行业不仅是一个高科技行业同时它也是一个需要巨大资金的行业。测控技术对航天业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航天员的管理。众所周知航天员都是万里挑一选拔出来的, 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适应航天任务。但是由于外太空是一个不确定性因素众多领域, 航天员自身的情况需要时时刻刻被监控测量, 通过监控和测量的数据地表控制中心能够有效地分析航天员的自身情况, 以便对航天员做出相应的技术改变以应对不确定因素的发生, 使航天员能够更好的完成任务。二是对航天器的管理。航天器是所有科学工作者的技术结晶, 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现代测控技术对航天器进行远程控制, 通过控制检测的参数来使航天器做出相应的调节管理, 对航天器错误的状态进行修正, 确保航天器的运行安全。

(2) 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我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 农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占据很大一部分份额。现代测控技术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农业正在朝着规模化、产业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因此现代测控技术提出了综合管理的理念, 这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综合管理主要包括:一是生产管理。包括规模化生产、耕种路径的优化、农用生产机械的控制, 这些都可以通过现代测控技术中的微电脑芯片来进行控制, 这样就很大程度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并且充分体现出规模化的优点, 通过现代测控技术的有效利用使测控技术得到了普及, 并且具有推广现代测控技术的趋势, 让各行各业都了解到了现代测控技术的优点, 这对于测控技术的发展和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二是对农产品的贮存控制。通过对现代测控技术来监控仓库中农产品的温度、适度等一些容易引起农产品变质因素的控制, 来确保仓库环境适合农产品的贮存, 确保农产品不发生变质, 通过测控数据进行分析, 找出对农产品影响较大的因素, 对这些因素进行密切监控, 如有可能就消除这些因素, 减少因为农产品变质带来的损失, 这样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同时也增加了贮存农产品企业的收入。

5 结语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 现代测控技术正逐步走向全球化, 互联网的依托下, 在大数据的分析下, 现代测控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它不仅仅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在农业领域以及在其他领域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现代测控技术促进了整个社会产业的不断完善, 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使企业充满了创新元素, 充满了活力并且永葆青春在外界残酷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就的将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的越来越普及, 现代测控技术可以有效地运用在社会任何一个领域, 并且会在那个领域中取得瞩目的成果。如今现代测控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国家进步的标志, 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标志, 一个时代进步的标志, 如今现代测控技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 达到了分不开的地步。现代测控技术现在以及未来都会继续发挥其重要的功能接着造福人类, 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1]刘志刚.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探析[J].机电信息, 2012 (12) :120-121.

[2]徐亦唐.浅谈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J].科技资讯, 2013 (11) :35-36.

[3]丁翠环, 李孟学.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6 (29) :60-61.

[4]王成龙.基于现代测控技术及其应用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 2016 (15) :225+216.

[5]陈志聪, 汪明磊, 宫祥明.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 (32) :183.

[6]赵梅.基于实时以太网技术的Lab VIEW测控平台的研究[D].山东大学, 2012.

[7]李超.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分析[J].城市地理, 2015 (10) :143.

[8]陈祥, 薛美盛, 王俊, 成荣, 吴刚.无线测控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与展望[J].农业工程技术 (温室园艺) , 2006 (10) :14-15.

[9]陈建羽, 花卉.现代测控技术及其应用分析[J].信息通信, 2014 (09) :136-137.

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及应用进展 篇5

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及应用进展

摘要:简要介绍了现代近红外光谱的发展、技术特点和测量原理,对近年来近红外光谱仪器、化学计量学方法及软件和应用的.进展情况及我们在这几个方面开展的工作进行了简要介绍. 作者: 徐广通袁洪福陆婉珍 Author: Guangtong XUHongfu YUANWanzhen LU 作者单位: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100083,北京 期 刊: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ISTICEISCIPKU Journal: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 年,卷(期): ,20(2) 分类号: O4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 仪器 化学计量学 应用 机标分类号: TN2 TH7 机标关键词: 红外光谱技术应用近红外光谱仪器化学计量学技术特点测量原理方法及软件 基金项目:

现代平差技术及应用 篇6

【关键词】图书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 优势 应用

随着我国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将计算机技术作为核心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很多行业在经营管理当中为了实现更加理想的管理成效,纷纷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本行业的管理工作进行了有效的结合。由于图书管理工作具有内容繁杂、涉及元素众多的特点,使得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成了必然趋势。对于图书管理的工作程序与管理对象,都需要结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从而为图书借阅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一、图书管理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一)改变了传统的服务方式

传统的图书馆往往被人们看作是提供资料与查詢服务的服务部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方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很多数字图书馆、网络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等新形式纷纷出现,在给人们提供传统的书籍类资料的同时也开始提供很多多媒体信息资料,借助网络,人们还可以实现信息查询的跨馆与跨区域查询,为读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二)实现了网络资源的优化与整合

作为一种虚拟技术,信息技术可以传递大量的信息资源,然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很多良莠不齐的信息混杂传递的现象,因此,图书管理人员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过滤与整理的工作是十分必要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促使了网络信息资源更加科学、规范、易操作,使得图书管理服务更为人性化,进一步提升了图书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三)提高了图书管理的工作效率

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很多工作都需要依靠手工来完成,给图书管理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使得管理工作极具难度,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很容易出现问题。信息化管理使得人力与物力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节约,图书馆管理人员只需要编制好程序,便可以通过电子计算机来完成各项工作,使图书管理工作实现了高效率与高质量。

(四)转变了图书管理人员的身份

传统的图书管理工作当中管理员们仅仅只是负责一些简单、机械的重复性管理工作,对图书进行归类、整理,记录好图书的借阅和归还情况,并对图书的保存状况做好定期的检查。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下,馆藏图书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的读者的需求,这就促进了图书管理人员的身份朝着更深层次的发展与转变,使得图书管理员需要利用多样化途径、灵活化方式和多元化的工作模式来主动给读者进行信息的提供。

二、图书管理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

在分析了现代信息技术给图书管理工作带来的诸多便利后,如何实现图书管理工作当中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是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究的问题。目前主要的应用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信息设备的配置水平

信息设备的配置水平的提高是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性的必要保障。要想提高图书馆的信息水平,必须在保证计算机和多媒体等一系列硬件配套设备完善的基础上来促进软件设备的更新,从而在整体上实现信息水平的提高。然而目前,我国很多图书馆的硬件配套设施都还比较滞后,存在着硬件和开发商运用的软件相互不匹配的问题,阻碍了信息化服务功能的发挥,对此,图书馆应当设立起专项资金来为硬件设施的改善提供资金保障。此外,还需建立起完善的设备使用、维护体制,保证相关设备的良好运行,通过专业人员的管理来减少设备故障的发生几率,有效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二)提供网络远程服务

信息共享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冲破了空间、时间的局限,在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图书管理工作当中时,我们应当通过给不同用户提供各种不同形式的网络远程服务来使这一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以适应不同的读者对于图书管理的差异化需求。并且可以利用各种网络终端技术和各个区域的读者建立联系,给读者提供信息的咨询、搜索等相关服务,使图书管理当中的远程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

(三)提高管理人员的素养

图书管理工作的工作方式在现象信息技术的应用性实现了人工作业到智能化管理的巨大飞跃,给以往图书管理工作当中的诸多难题带来了有效的解决途径,这就需要图书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地进行观念的更新,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服务水平以及综合素养。图书馆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对管理人员做好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以促进管理人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的提升,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实用型管理人才。

三、总结

作为每个学校的重要学校补充资源,图书资源也是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必不可缺的重要内容。伴随着图书管理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学生阅读量的不断扩大,传统的单一纸质资源已经转变成了纸质、电子图书互相结合的图书资源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我们应当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工作当中的有效应用,从而实现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贝. 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优势与应用策略[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21:82-83.

[2]李政军. 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优势与应用策略[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6:112.

导线平差程序设计与应用 篇7

导线测量是控制测量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导线外业测量完成后, 需要进行导线平差, 以求得每个导线点的坐标值。目前, 测量平差软件颇多, 每种软件都有各自的优点, 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如软件处理结果只有数据, 没有图;或图表分开显示, 效果不直观;或只有平差的最终结果, 不能显示平差的中间计算过程, 不利于用户理解平差原理;也有些先进的测量仪器 (如全站仪) 中嵌入了导线平差程序模块, 除不能显示平差中间计算过程外, 也不能绘图, 尤其是当控制点多, 导线外业测量采取分组作业完成时, 则无法直接使用仪器自带的程序进行平差。

Visual Fox Pro 6.0 (以下简称VFP) 是目前微型计算机上应用最广泛的数据库系统开发工具之一, 它功能强大, 具有可视性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优点。本文尝试采用VFP开发导线平差应用程序, 其界面友好, 用户使用方便, 既能根据不同目的的需要输出相应的处理结果, 又能直接绘制导线图。

二、导线平差内容

导线平差包括平面控制导线平差和高程控制导线平差。根据导线近似平差原理, 平面控制导线平差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 计算角度闭合差, 判断误差是否超限, 若在允许范围则进行调整 (包括计算角度改正数、残差分配和改正后角度) ; (二) 计算导线边方位角; (三) 计算坐标增量; (四) 计算导线全长闭合差, 判断闭合差是否超限, 若在允许范围则进行调整 (包括计算坐标增量改正值, 残差分配和改正后坐标增量) ; (五) 计算各导线点坐标。

进行角度闭合差调整时, 将闭合差反符号平均分配到各观测角, 剩余误差 (残差) 分配到转折角较大的几个观测角中;进行坐标增量闭合差调整时, 采用与对应边长成正比例的原则计算坐标增量的改正数, 残差分配到边长较大的坐标增量中。导线平差计算公式参见参考文献[3]中有关章节。

高程控制导线平差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两点间高差;计算高差闭合差, 判断误差是否超限, 若在允许范围则进行调整 (包括计算高差改正数、残差分配和改正后高差) ;计算各导线点高程。

三、表单设计

导线平差表单设计如图1所示。

表单中各命令按钮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清空数据”。

用来清除表格中原有数据以及辅助计算数据和导线图。

(二) “导入数据”。

将导线测量外业记录表中各导线点观测数据直接导入表单的表格中。

(三) “增加记录”。

用于直接录入外业测量各导线点观测数据, 它与“导入数据”两者间可视具体条件选用其一。

(四) “删除记录”。

用于删除无用 (或错误) 的导线点记录。

(五) “平差计算”。

完成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导线平差的全部计算过程。本模块为“导线平差”程序的核心模块, 程序运行过程中会提示用户确认观测角是“左角”还是“右角”, 并根据计算结果返回闭合差是否超限的信息, 由用户决定是否继续平差。

(六) “数据转储”。

将导线平差结果 (或导线外业测量观测数据) 根据需要保存到指定格式 (*.dbf、*.xls、*.txt) 的文件中。

(七) “打印输出”。

将导线平差结果 (包括角度闭合差计算、调整, 方位角计算, 坐标增量计算, 导线全长闭合差计算、调整等中间过程) 按常规内业计算表格形式预览或送打印机输出。

(八) “设置”。

对导线图进行设置, 包括是否切换界面绘图, 是否显示坐标北向, 是否以红、蓝两色相间显示导线边, 是否显示点号或高程等。

(九) “绘制导线图”。

根据平差结果和用户对图形的设置, 绘制导线平面图。程序允许用户直接在本表单上绘制导线图 (见图1) , 若控制点多, 图形复杂, 程序也允许用户切换到新界面绘图。绘制导线图时可同时显示坐标北向、控制点号或控制点的高程。

(十) “放大”、“缩小”、“清除导线图”。

分别用于放大导线图、缩小导线图和清除导线图。

四、表单方法

由于角度观测单位是度、分、秒, 为便于角度的录入和计算输出, 为表单添加dotoshuo和shuotodo两个方法。前者的功能是将角度单位度、分、秒转换为以度为单位的小数形式;后者是将以度为单位的小数再转换成度、分、秒。

(一) dotoshuo方法的代码

(二) shuotodo方法的代码

(限于篇幅, 表单中其他控件的事件代码略)

五、应用举例

表1为单一附合导线外业观测数据, 其中A、B、C、D为已知点, 导线图参见图1中的导线略图。

操作步骤: (一) 单击“增加记录”按钮, 将各导线点观测数据依次录入 (本程序允许观测角为左角, 也可以为右角) 表格中, 若已建立外业测量记录表文件, 则按“导入数据”将指定文件中全部数据直接导入表格中。角度录入时, 度分秒之间用“.”间隔。 (二) 单击“计算平差”按钮, 可完成平面坐标平差和高程平差。 (三) 单击“设置”按钮, 根据实际需要完成对导线图的设置。 (四) 单击“绘制导线图”按钮, 可按用户的设置生成平差后的导线图。 (五) 若要预览或打印则按“打印输出”按钮;若要保存平差结果, 则按“数据转储”按钮, 指定文件名, 选择文件格式和目录即可存盘。 (六) 对录入错误的记录, 按“删除记录”按钮可将其删除。

六、结束语

(一) 应用本程序进行导线平差, 其数据录入、平差计算、成果保存、输出以及绘制导线图均可在同一界面完成, 操作方便, 界面友好, 效果直观。其处理成果可根据不同需求生成相应格式文件, 由其生成的txt文件通过文本编辑器转换成dat文件后, 便可在绘图软件CASS中展点、绘图。

(二) 本程序既可将平面和高程平差同时进行, 也可单独对平面坐标进行平差。在四等以下地形图测绘的首级控制及图根控制测量中均可使用。

(三) 本程序能显示导线平差的中间计算过程和最终处理结果 (按表单中的“打印输出”按钮即可显示报表) , 有助于用户理解导线近似平差原理, 可作为测量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 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四) 本程序既可用于附合导线平差 (包括定向点坐标已知和未知两种情况) , 也可用于闭合导线平差。限于篇幅, 本文仅以单一附合导线平差为例介绍了其应用, 对于闭合导线只需按规定格式、顺序录入观测记录即可。

参考文献

[1]候建国.三维导线平差程序设计[J].东北测绘, 2003.

[2]黎升洪.Visual FoxPro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3]卞正富.测量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4]袁泽喜.导线平差方法的应用与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 2005.

[5]陈传胜.测量学[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9.

现代平差技术及应用 篇8

蒸发循环制冷技术

蒸发循环系统由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膨胀阀等组成, 其核心为电动压缩机。蒸发循环系统是一种闭环系统, 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与热泵相似, 把热量从低温介质取出并把它排到较高温度的介质中去。其中热载荷由蒸发器中的液体制冷剂 (如“氟利昂”) 的汽化而被吸收, 然后制冷剂经过电动压缩机相应地提高压力和温度, 继而在冷凝器中冷却, 将热量排放至热沉, 最后制冷剂经膨胀阀膨胀降温后流回蒸发器。

蒸发循环制冷系统制冷能力范围3~70kw, 其以燃油作为系统热沉时, 与外界大气环境的关系较小, 基本上不受飞机飞行高度和速度影响, 并且其具有不需从发动机引气, 系统能效比高, 飞机燃油代偿损失小, 能够满足大功率、高热流密度电子设备的低温冷却需求, 并且具有系统运转费用低等明显的优势。由于以上特点, 蒸发循环制冷系统是目前先进飞机热载荷管理的重点研究系统之一。

飞机热载荷管理的重点研究系统之一。20世纪后期, 蒸发循环制冷系统逐步在民用客机、直升机、战斗机上开始广泛使用。典型事例:波音公司研制的B787双发动机宽体民用客机采用了蒸发循环辅助制冷系统;美国西科斯基飞机公司研制的S-92通用型/军用型直升机, 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荷兰四国联合研制的NH-90多用途直升机, 均采用了蒸发循环制冷系统;美国F-22“猛禽”战斗机, 使用了以蒸发循环制冷系统为核心的综合环境控制/热管理系统。

喷雾冷却制冷技术

喷雾冷却系统由喷雾冷却室、雾化喷嘴、泵、冷凝器等组成。其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 通过雾化喷嘴借助高压气体 (空气助力雾化喷射) 或是依赖本身的压力 (压力雾化喷射) , 使液态制冷工质雾化成约20~100μm的小颗粒, 强制喷射到被冷却发热单元表面, 实现对其有效冷却。

以水、甲醇、氨为冷却工质时, 喷雾冷却的对应临界热流密度可达1000W/cm2、490W/cm2、500W/cm2。喷雾冷却具有换热系数大、过热度小、临界热流密度高和低冷却液流量等特点, 能在很小过热度的条件下产生极高的热流密度。由于喷雾冷却的特点, 这项技术可以用来解决设备散热载荷大、能耗高以及温度控制精度不够问题。

20世纪70年代初期, 最先利用气液两相流体混合形成雾状射流喷射到金属切削加工的加工区, 通过微小液滴的相变换热达到冷却加工工件的效果。而随着航空电子装备武器技术的迅速发展, 尤其是定向能激光武器的发展, 喷雾冷却作为一种解决高功率定向能武器散热问题的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环路热管制冷技术

环路热管 (Loop Heat Pipe) 是一种高效的相变传热装置, 它由蒸发器、储液罐、冷凝器、蒸汽管线、液体管线等组成。其工作原理如图3所示。环路热管蒸发器从外部吸热, 使浸入毛细芯的制冷液体相变蒸发, 提高蒸汽压力, 导致沿管长方向出现压力差, 这样蒸汽就会流向压力和温度较低的冷凝器, 在冷凝器中与外界环境交换放热, 重新凝结为液体。由于蒸发器的液体饱和度减小, 依靠毛细芯的毛细作用, 产生了液体自补偿, 将冷凝的工作液抽吸或由重力回流到加热区, 又再次蒸发, 从而在环路热管中形成蒸发-凝结-液体回流的自动循环系统。

环路热管是采用毛细力驱动工质循环的回路型两相传热设备, 其传热量范围由几十瓦至千瓦。环路热管系统具备传输距离远 (可达10m) 、可反重力工作、自主启动和自适应控温, 同时, 由于不含任何机械运动部件, 系统的可靠性高等特点。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 欧美等航空大国相继开始环路热管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应用研究。典型示例:俄罗斯开展了采用环路热管技术解决商用飞机飞行娱乐系统极小空间热管理问题;美国陆续开展了采用环路热管技术解决战斗机电子光学设备局部散热问题、解决电子舵机散热问题、解决飞机局部位置防/除冰需求问题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相变储热技术

相变储热技术不但可以利用储热材料巨大相变潜热吸收热载荷, 为设备提供冷却, 还能利用储热材料的等温相变储热能力缓解热载荷释放压力, 延长热载荷释放时间, 保证热载荷能够得到合理、有效地利用。

相变储热技术是航空、航天及工业热载荷存储及运用的研究热点, 其在航天器太阳能利用、工业余热回收和电力削峰填谷等领域已经推广使用。目前美国正在研究的机载定向能武器散热系统方案之一就是利用相变材料储热技术为喷雾冷却系统提供冷源, 其原理如图4所示。

朗肯循环技术

朗肯循环系统主要由蒸发器、冷凝器、循环泵、膨胀涡轮-电机等组成。其系统工作原理如图5所示, 制冷介质通过循环泵增压, 变成高压液体进入蒸发器, 在蒸发器中吸收废热工质热量发生相变, 变为高压气体, 然后进入膨胀发电机进行膨胀做功, 利用产生的膨胀功推动发电机发电, 而高压气体经过膨胀发电机膨胀降温后, 转化为低压气体进入冷凝器, 与冷凝器中冷却工质进行热量交换, 转化为低压液体, 最后低压液体再次通过循环泵进行增压。

朗肯循环系统利用制冷工质相变吸收热源热量, 将其转化为可用的轴功, 驱动机电发电, 不仅可以降低发热热源的热载荷总量, 还可以提供有效可用能源。由于这一特点, 这项技术成为废弃热量回收利用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20世纪60年代, 国外就提出了应用有机朗肯循环回收低品位的热能的设想, 以氟利昂为工质回收低品位热能的有机朗肯循环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 朗肯循环系统发电技术已经广泛用于工业废热回收、太阳能发电、地热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方面。而随着在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 为了降低飞行器整体热载荷总量, 增加飞行器可用能源总量, 国外越来越重视利用朗肯循环回收飞行器废热的研究。典型示例:美国先后开展了将有机朗肯循环应用于喷气式发动机废热回收、应用于航天电源和推进系统、应用于空气涡轮发动机发电等研究, 并且, 霍尼韦尔公司获得空气涡轮发动机利用闭式朗肯循环发电研究专利授权。

总结与展望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 国外现代飞行器高效换热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有以下几个方向:1) 大功率高效换热方向, 主要利用蒸发循环结合液体冷却手段满足大功率雷达等电子设备散热需求;2) 高热流密度换热方向, 主要利用喷雾冷却、相变储热材料等手段满足定向能武器等瞬时杀伤性武器散热需求;3) 局部小功率热载荷管理方向, 主要利用环路热管等手段满足小空间、小功率电子设备的热载荷管理需求;4) 废热载荷回收利用方向, 主要利用朗肯循环技术、环路热管技术满足机载设备废热载荷回收利用需求。

当今世界各航空大国都提出了下一代飞机研究需求, 其更加强调机动能力和超音速巡航能力, 更加重视隐身性能及长航时能力, 这必然造成先进机载设备散热问题更加突出, 造成机载能源增加及利用效率提高的需求更加突出。文章通过论述国外现代飞行器高效换热技术研究及应用情况, 为我国未来先进飞机电子设备的冷却及热能量管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现代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及应用分析 篇9

1 现代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特点

1.1 工程量大

高层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工程量较大, 在施工中的各分项工程较多, 这使得施工中必然会出现较多施工作业人员共同作业的情况。在各项工程项目建设中, 总承包人会对项目进行分包, 施工中会涉及到多个施工单位和部门, 施工中各个施工环节需要互相协调, 这便增加了施工组织设计和协调管理工作的难度。因此, 在高层建筑施工中, 要强化工程项目集中管理, 做好施工单位间的协调安排, 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 缩短施工工期。

1.2 施工周期长

由于高层建筑的结构较为复杂, 所以其施工周期与普通工程相比较要长一些, 而且施工主体结构和装饰上所占有的施工周期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 要制定完善周密的施工进度计划, 加快施工进度, 缩短施工周期。

1.3 高空作业多

高层建筑不仅垂直结构较高, 而且建筑结构十分复杂, 这同时增加了垂直运输工作量, 很多时候都需要进行高空作业, 在高空做作业中需要运输大量的施工设备、施工材料和人员, 还存在很多施工环节上的交叉施工。因此, 在高层建筑施工中要特别注意施工安全, 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甚至是人员伤亡的惨剧。

1.4 施工要求较高

目前的高层建筑结构多数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 这就需要在施工现场进行浇筑工作, 在浇筑工作中需要掌握的施工技术有很多, 如模板加工、高性能混凝土、钢筋连接等, 同时对于建筑防水、消防和装饰等工程也有很高要求, 与其他建筑相比较, 高层建筑对施工技术要求是非常高的。

1.5 基础埋深较深

在高层建筑施工中需要较深的基础埋深, 从而保证高层建筑整体的稳定性。高层建筑施工地基基础埋设深度, 要达到建筑整体高度的十二分之一, 利用桩基础施工时, 基础埋深要达到高层建筑物整体高度的十五分之一, 还需要减少至少一层的地下室结构, 从而确保高层建筑施工中, 基础埋深符合建筑规定标准要求。

2 现代高层建筑的几种施工技术

2.1 混凝土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施工中混凝土工程使其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混凝土强度的控制, 将会对建筑整体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混凝土工程施工中, 由于高层建筑施工周期长且受到气候因素影响, 所以要做好混凝土材料的保存工作, 避免混凝土受潮而使混凝土性质发生变化, 同时还要做好混凝土的混合比设计, 根据设计要求配制混凝土各种成分, 保证混凝土强度符合标准。在混凝土施工中, 还要全面了解施工现场砂石的含水量, 根据此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调整, 同时还要做好混凝土施工人员管理和养护工作。混凝土浇筑后, 要格外注意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工作, 避免混凝土产生裂缝质量问题, 保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度, 降低混凝土水分蒸发速度, 减少混凝土收缩。在混凝土养护工作中还要做好人员的管理工作, 确保混凝土达到养护时间和强度要求, 不遗漏各项工程细节, 做好混凝土养护的监督检查工作。

2.2 高层建筑深基坑施工

在高层建筑施工中, 地基土质十分复杂, 在基础施工中通常会选择桩基础进行施工, 提高桩基础的承载力对于高层建筑整体意义重大。目前的桩基础施工技术主要有两种即现浇混凝土桩和预期钢筋混凝土桩, 这两种桩基础施工技术发展的时间较长, 通过长时间的时间总结, 其施工技术较为成熟且施工质量可以得到保证, 被广泛的应用于高层建筑基础施工中。

2.3 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控制技术

现代高层建筑施工中测量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目前高层建筑测量中主要采用内控法和外控法相结合的测量方式, 在测量前要做好测量仪器的调整, 确保测量仪器的准确度, 严格控制测量过程中的误差, 确保测量环节的测量精度, 从而促进后面各项施工工作的有序进行。

2.4 钢结构施工技术

钢结构施工技术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工业化程度相对较高, 其节能环保特点在建筑中也得到了有效应用。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应用钢结构施工技术时, 要考虑到施工现场情况、施工工期和工程特点等因素, 选择与工程相符的安装设备和吊装设备等。此外, 为保证钢结构工程整体安装质量, 还要做好地脚螺栓位置的预测, 其预测准确程度会直接影响到钢结构工程安装质量, 选择合适厚度的钢板制作加工出定位钢板, 之后对地脚螺栓进行固定。在安装钢柱时, 钢柱的长度要按照对应的标准高度制度, 误差不得超过3mm, 除去竖向荷载引起的压缩变形和焊缝收缩表形, 高层建筑的总高度要达到钢柱收缩变形总和, 还要达到每根柱子制作的合理偏差综合。在安装钢梁时, 要控制钢梁与钢柱连接所形成的整体后的下垂度和中轴线位置, 必要时要使用限位钢板对其进行临时加固, 并多次矫正。

3 现代高层建筑中现代施工技术应用

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 建筑结构施工具有一定的重复性。高层建筑结构是垂直的, 这决定了建筑施工的主要内容就是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 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 按期完工并取得最大化的工程效益, 通常会滑模施工技术、逆向施工技术和泵送技术, 下面对这三种施工技术在现代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做简要分析。第一, 滑膜法。滑模法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对组织要求管理程度要求较高, 整体性很好, 同时对机械化程度要求较高, 该种方法的应用可以节约施工劳动力, 减少了工人工时, 节省了一部分施工成本, 在施工中有效缩短了工期, 直接组装预制模板便可。所以, 在新形势下建筑施工进度、建筑成本的要求下, 同时要保证建筑施工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 采用滑模法施工有利于工程项目施工。第二, 逆向施工技术。逆向施工技术的施工原理是在建筑物中间支撑桩柱, 然后向下开挖土方并对地下各层结构进行浇筑, 直到底板封底为止。采用这种施工技术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实现地面上部与地下内部同时施工, 有效的缩短了建筑工期, 同时有效减缓了基坑变形的现象, 避免其他因素对建筑物结构产生影响。第三, 泵送技术。混凝土是高层建筑施工的重要施工材料, 采用泵送技术可以将混凝土送到预设高度, 提高了高层建筑垂直作业的效率。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 我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我们要加强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应用, 促进我国建筑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相关建筑施工管理人员要合理安排施工顺序, 按照施工规章条例进行施工作业, 统筹安排施工各项工作, 采取现代化施工技术, 确保高层建筑的质量和施工进度, 提高工程项目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忠峰.浅析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及应用[J].民营科技, 2015, 1:168.

[2]任淑云.简析现代高层建筑施工技术[J].科学中国人, 2014, 20:36.

[3]孔永峰.现代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研究[J].中华民居 (下旬刊) , 2014, 9:336.

现代平差技术及应用 篇10

1资源勘查中探矿工程的定位

资源勘查,指利用地质、物化探、工程、化验测试分析等手段,寻找、查明某地区的矿产分布、品质、数量的基本特征,为矿山建设设计提供矿产资源/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等必需的地质资料的社会经济活动。探矿工程要从传统的为地质找矿服务转向为整个地球科学发展服务;为国民经济发展、国家战略资源安全、生态环境等众多领域服务。这也是探矿工程的作用和定位!钻探工程作为探矿工程的一种重要的探矿方法及手段,大量使用在矿石组份、矿体形态变化比较均匀、矿床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属于简单或中等的情况下。

2国内外钻探工程新技术发展及应用

2.1金刚石绳索取心钻进技术及应用

在地质勘探中,还有一种提法被称为有磨料就有钻探工艺。有何种方式的钻探工艺就会需要相应的钻探设备。钻探设备作为勘探过程中的关键设备,关系到整个项目的勘探效率和成本。如今金刚石已经成为钻机的基本磨料,这就需要勘探公司采用更先进的钻探设备与之配套。但目前国内的钻探设备与基本磨料的配套很不完善,很多勘探队伍仍采用比较落的生产方式和装备,这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勘探行业的需求,也成为制约国内探矿工程发展的瓶颈。金刚石钻头的质量和性能与绳索取心钻进效果密切相关。中国已研制成功具有不同唇面造型和技术参数的高效率、长寿命绳索取心金刚石钻头,包括天然表镶金刚石钻头、天然或人造金刚石孕镶钻头、电镀金刚石钻头、人造金刚石聚晶钻头、金刚石复合片钻头。不但钻头品种较多,基本上满足了绳索取心钻进不同地层的需要,而且钻头质量不断提高,平均使用寿命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研究薄壁绳索取心钻具系统,薄壁高强度钻杆及长寿命金刚石钻头,以减小碎岩面积,提高坚硬地层的钻进效率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2.2液动潜孔锤钻进技术及应用

液动潜孔锤钻进技术是冲击式钻进和回转式钻进相结合的一种钻进方法,回转和冲击联合作用,共同破碎岩石,它们相互补充,发挥出其主要优点,因此潜孔锤钻进方法能够提高钻进效率。工作原理是利用泥浆泵供给的液能,直接驱动组合在钻具中液动潜孔锤内的冲锤上下往复运动,连续不断地对钻头施加冲击载荷,配合回转剪切从而达到高效碎岩的目的。目前,小口径液动潜孔锤钻进技术臻于成熟并得到较好应用,但在地热及石油领域运用较少,大多处于试验阶段。

2.3水平行对接井钻进技术应用

水平对接井钻技术被形象地比喻为“让钻头长出眼睛”,也被形容为在地下“穿针引线”。就是一口井与另一口井在地层深处实现远端对接,利用水重力原理,建立流体循环,达到排水降压,气体解吸的效果,从而提高产气量。该技术的成功,可大量减少工程土地占用。施工中不仅要准确地钻遇岩盐层,还要与岩盐层保持水平穿行几百米甚至更远,难度可想而知。

2.4多工艺空气反循环钻进技术及应用

空气连续反循环钻进技术(简称RC)与普通取心钻进相比,不但施工效率高,成本低,而且钻孔质量好、利于穿越复杂地层,因而被钻探界称之为继绳索取心钻探技术之后的又一次技术革命;但它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最主要的就是:由于取上的是岩样而不是柱状岩心,与目前各矿种的《地质勘查规范》和《岩心钻探规程》要求的岩心采取率相矛盾。导致在地质勘探中,RC钻进方法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推广和应用,更谈不上成为一种常规的钻进方法。潜孔锤钻进是以压缩空气作为动力,推动潜孔锤工作,利用潜孔锤对钻头的往复冲击作用,来达到破碎岩石的目的,被破碎的岩屑随潜孔锤工作后排出的废气携带到地表。但是任何一种工艺方法也不会什么地层都适应,在不同的地层,不同硬度的岩石中钻进,应采用不同的钻进方法。对于极硬和硬岩地层,采用潜孔锤钻进方法较为适宜,而对于软岩或非固结地层则采用牙轮回转钻进方法较为适宜。压缩空气从气水龙头进气口送入到双壁钻杆,经由双壁钻杆环状间隙进入反循环气动潜孔锤,实现转盘钻机施工。当采用全液压动力头钻机时,通过双通道动力头或单通道动力头下部安装一气盒子,从进气口将压缩空气直接送入到双壁钻杆环状间隙,下部相同,驱动反循环气动潜孔锤工作,然后从钻头底部进入内管中空通道返回地表。由于锤头上部设有导流罩,迫使气流和岩屑能顺利进入内管中心通道,实现反循环钻进。

3钻探工程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

紧密结合经济和社会的需求,加大探矿工程投入、引进先进技术、抓紧相关设备机具研制、研究钻探工艺、制定相关规范标准,是我国目前探矿工程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具体内容:

3.1研究自动化、智能化、轻便化、精确化的保真快速钻探取样技术,研发适用于月球、极地、永冻层、干热岩、核废料处置、核爆炸、山地、沟壑、沼泽、植被覆盖等难于进入地区和浅层地热能开发钻探取样需要的取样钻探设备及钻探工艺。

3.2定向钻探技术及定位测量实时轨迹描绘等数字化系统的开发研究,变频电机驱动的推广,岩心定向技术及装置的开发研究,以及与绳索取心钻探技术的结合。

3.3复杂坚硬地层的钻探技术研究。积极推广“液动潜孔锤-螺杆马达-绳索取心”三合一或“液动潜孔锤-绳索取心”二合一等钻探技术。

3.4超深孔钻探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钻探技术、钻探设备和孔内事故预防及处理技术的研究。为深部找矿和地壳探测工程实施作好准备。

3.5新型钻孔结构和形式的设计与工艺研究。对于不同功能的钻探孔(井),应本着“经济、实用、便利、先进”原则。如一孔多层地下水监测井、同井抽回两用系统井,分别可应用于地下水监测和浅层地热能(水源热泵)开发等领域。

4结论

钻探是一门成熟而又不断发展的工程技术,工程中应从实践出发,学习、运用和开发钻探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资源勘查。

参考文献

[1]于德福.国家应加强探矿工程专业教育[N].地质勘查导报,2010.

现代平差技术及应用 篇11

[关键词] 教育技术应用; 伦理审视; 必要性; 研究逻辑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谢娟(1984—),女,山东滕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育伦理、教育哲学研究。 E-mail:xiejuansd@126.com。

当前,但凡课堂教学,不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其中“为技术而技术”的现象层出不穷:录像代替讲解、分析;录音代替范读;屏幕图像代替黑板板书;学科教学使用标准课件,或播放媒体录像以代替操作演练,或使用媒介给教学带来声、形俱全的大容量信息等。这样的教学其有效性到底如何,如何把握好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的“度”,如何才能使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服务等等,一连串的问题给技术时代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人们系统而全面地思考。从表面来看,这些都是一个个具体而实际的技术操作问题,然细细琢磨,类似“有效性”、“更好”、“应该”的字眼却有着伦理规范讨论的意味。那么,是否可以借助伦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审视呢?

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道德性分析

伦理学是一门研究道德现象的科学,它通过理性来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培养人们的优良道德品质。[1]可以说,伦理学是对道德问题进行研究的实践科学,它首先对行为进行道德评价,然后才进行指导和规范,并培养行为主体的道德品质。

对某种行为进行道德评价,其实是对该行为的道德性进行判断,是在默认了该行为与道德相关的前提下进行的。也就是说,只有与道德相关的行为才具有道德性(属于道德的范畴),才可以进行道德评价(评判为两种:道德上正当的行为,简称为道德的行为;道德上不正当的行为,简称为不道德的行为)。从这个意义来讲,只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行为具有道德特性,才可以判定其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因此,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行为进行伦理分析,首先要论证其是否具有道德性。

一种技术行为是否具有道德性,与技术本身是否负荷价值属性密切相关。在这个观点上,技术悲观论与技术中立论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在技术悲观者看来,技术不仅是人类可以操纵的工具,而且是一种影响人类如何与世界关联的存在方式;技术具有自主性,它重构了人类的社会,迫使人类进入马克斯·韦伯所说的“铁笼”或海德格尔式的“座架”;技术是有偏见的,同时负荷价值,具有某种意向结构,对人类具有某种统治力量。因此,技术悲观论者往往认为,即使技术的操纵者未将其自身的道德判断强加给技术活动,技术活动本身就有着善恶之分,是关乎道德的。与技术悲观论不同,技术中立论认为技术是一种中立的力量,它完全依赖于人类的目的;技术是无偏见的,仅仅是一种工具,被用于善的目的还是恶的目的,完全由人来控制;技术本身并不负荷价值。所以,技术中立论者大都认为技术行为是受控于人的,是人将人所做出的道德判断强加给技术行为,而技术行为本身与道德无涉,属于非道德问题。技术中立论必然走向技术乐观论。[2]

可见,技术悲观论与技术中立论在技术是否负荷道德价值这一问题上是完全对立的。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生活越来越同技术纠缠在一起,无法与之分开。技术悲观论者与技术中立论者之间的价值争执,开始让人觉得空洞,对实际生活并无意义。处于悲观论与中立论之间的技术批判论(又称技术实在论)逐渐被更多人认可。技术实在论认为,尽管技术具有其自身的力量,并以特殊的方式影响着人类行为,但是技术不能独立于人类社会之外,人类仍有能力征服它。从技术实在论的角度,技术行为到底是否具有道德性呢?

一般来讲,一种行为本身只是一个单纯的事实存在状态,并未被赋予某种道德价值。然而,一旦这种行为被某种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并对行为主体或相关他人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那么,该行为就有了善恶之分,就具有了道德特性。[3]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行为而言,其本身无所谓善恶。但是,当涉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方式,以及这种方式对教师或学生所造成的影响时,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道德评判了。比如,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时,有些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恰当地选取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其自身教学的热情。这时候我们可以判断这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行为是正当的道德行为。相反,有些教师过分使用媒体技术,长时间进行屏幕播放和演示,使得学生注意力疲劳,阻碍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时也要对其进行道德判断,称之为不正当的道德行为。

总之,只要现代教育技术被应用,且这种应用行为对行为主体(主要是教师)或者这种行为的接受者(主要是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该行为就与道德相关,就可以进行道德评价。所以,从技术实在论的角度来说,凡是影响到技术主体或相关他人的尊严、主体性等的技术活动就具有道德特性。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是教育教学中人对技术的一种使用行为,可以进行道德判断。同时,这种应用行为会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造成影响,对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就体现了对这种人际关系应该如何的追问,隶属于伦理学的关注范围。

二、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

伦理审视之必要性探讨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行为有着道德层面上的含义,又是伦理学意义上的问题。所以,借助伦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全面审视,理应成为必然。除了在理论上可行,教育技术现实也在呼唤伦理学的关照。

首先,当前教育面临技术垄断的困境,教育伦理问题不断涌现。我国学者吴康宁教授在第七届全国教育技术博士生学术论坛的主题报告《信息技术“进入”教学的四种类型》中指出,从当前教育领域中技术应用的现状来看,技术“进入”教学的方式,大体经历了技术“塞入”教学、技术“加入”教学、技术“嵌入”教学、技术“融入”教学等四种状态。技术与教育的关系依次呈现出技术点缀教育、技术辅助教育、技术支撑教育、技术控制教育的特点。可以看到,技术从作为局外的、边缘的工具手段来辅助或改善教育活动,逐渐转变成作为重要的、关键的理念手段来支撑或改造教育活动。也就是说,在当前教育领域,技术通过被使用,逐渐由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为控制者的角色。人们从关注技术的工具性,逐渐表现出对技术的高度信任,显现出技术对教育的控制与改造行为,使得教育表现出对技术投降的态势,出现了类似美国著名评论家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所说的“技术垄断”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唯科学主义在教育中的兴起、文化符号的委琐、教育理念的替代等。教育由强调人的发展,转为强调人对技术应用的掌握,追求效益和经济进步。[4]

不可否认,有些技术应用得当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技术所推崇的效率和节省力气的偏见却鼓励师生忽略了对重要性概念的理解,忽略了对理性思考的锻炼,忽略了诸如增强学生责任感和道德感等重要的教育目标。人们更多地关注使用现代技术得到的教学效益,在追求技术应用带来的效果时,程序操作掩盖了道德判断,从而缺乏对问题进行该与不该的伦理考量,出现一些教育伦理问题。主要有:(1)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技术的双面性告诫人们,现代教育技术既可以为消减教育不公平提供有利条件,也有可能加剧这种不公平。它一方面促进教育信息的共享,另一方面却加速了信息迷航、数字鸿沟的出现;它一方面有利于教育全民化、终身化,另一方面却因为技术霸权而强化了知识的集权化。(2)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人们对技术的崇拜和追捧,客观上造成了对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思维定势,出现了“技术凸现、人文凹陷”的畸形发展趋势。比如,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只讲求信息传递的效率,过于强调知识、技能的获得,强调对技艺的掌控,使得教学变得功利,缺少精神文明的熏陶;教育的物化倾向——充满着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的面对面交流变成了人与机的交往,易导致情感的机械化,把人当作物;教育的技术化倾向——现代教育过于关心如何提高知识传输效率,教学过程逐渐程序化,教师就像输出信息的机器,教学技能不断技术化。(3)师生关系的冷漠化。教学的空间由原本的“教师—学生”变成“教师—机器—学生”,在空间上限制了师生之间的对话。同时,由于媒体技术无法传达教师的态度、情绪、感情,更无法表现教师的形体语言,学生逐渐成为没有“感情色彩”的信息接受物,师生的心理距离越发疏远,师生关系变得冷漠。

其次,现代教育技术行为中存在不适当应用现象,道德失范问题严重。现代教育技术带来教学方法、教育手段、教育资源等方面的革新,打破了传统教育条件的限制,扩展了学习主体的自由度。这些都是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育、为教育服务的突出体现,具有积极的道德特性,符合其发展的初衷,应该提倡。遗憾的是,随着现代技术的蓬勃发展,教育技术的定位总容易偏离。在涉及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时,人们总容易对掌握新技术的人充满敬畏,习惯于技术给教育带来的新鲜和刺激,理所当然地认为现代技术可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对技术表现出足够的信任。在享受着技术发展带来的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的时候,人们并未注意到技术进步带来的道德失范问题,如知识过量、道德情感缺失、人格异化、信息污染、数字鸿沟、文化霸权、隐私泄密、侵犯知识产权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大都与人们对技术的盲目信任与追捧、对技术的不当或过分使用有着密切关联。加之技术理性超越价值理性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相关伦理与法律规范体系的不够健全,更加剧了这些危机。[5]教育技术应用中的这些道德失范现象,可以作为以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伦理学的研究试验田,让伦理学的规范与引导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指明方向。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伦理层面的系统反思就显得尤为迫切。

最后,教育技术哲学研究的伦理学转向,为教育技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从教育技术哲学研究历史来看,技术哲学一直是教育技术哲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土壤,很多理论成果都来自对技术哲学的借鉴。因此,教育技术哲学研究要及时汲取技术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补充新鲜的理论养料。近年来,技术哲学的研究逐渐由技术的价值讨论向技术应用的规范讨论转向。技术向伦理方向的发展呈现繁荣的态势。技术哲学从以往的技术批判,逐渐在经历一种走向伦理探索的理论转型。[6]从德国技术哲学家乔纳斯(Hans Jonas)开始,技术的伦理探讨开始在技术哲学研究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们更加注重讨论技术的伦理诉求以及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等。同时,现代伦理学开始关注技术应用实践中存在的道德现象,将技术问题囊括在伦理学的研究范围之内。技术伦理问题逐渐成为伦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技术伦理学也逐渐兴起。技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技术活动中的道德对象,涉及到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主体、过程和结果,主要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的道德问题、现代技术本身带来的道德问题,以及对一些技术问题进行的哲学层面的追问。[7]由此可见,技术哲学的伦理学转向,给现代教育技术哲学思考指明了新方向——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现代教育技术。同时,伦理学对技术的关注为解决现代教育技术问题指明了方向。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诉求于伦理学,正符合时代发展的步履。

因此,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伦理审视,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第一,基于技术批判的角度——有助于警示人们关注技术带给教育的现实问题。作为社会的观察者和思考者,教育研究者要清醒地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负荷的道德价值,在承认其动力性的同时,不能忽视由技术带来的挑战。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伦理审视,是从批判出发,拒绝“技术必然会使教育进步”的观点,但也并非赞成“将技术挡在教育之外”,而是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应当得到适度的控制。这种控制需要人们关注并正视技术应用带给教育的现实困境,进而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寻找解决策略。

第二,基于伦理学的视角——有助于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规范使用。教育既然要面向现代化,就不得不面临着使用现代技术来优化教学这一宏大课题。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伦理的关切,就是以支配教育技术主体的目的和行为为控制对象,通过对教育技术后果的预测,以及对自身行为影响的深思,从而提高教育技术使用者的道德修养。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增强人对自身的欲望和行为的自我控制,通过伦理规约的引导来帮助人们在日益强大的技术面前确定哪些事应当做、哪些事不应当做、哪些事现在应当做、哪些事永远不能做,引领人们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道德评价,使人们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设计、生产、分配、应用和评价等一系列活动中,不仅考虑技术的教育性功能,而且考虑其目的、手段和结果的正当性,用社会倡导的技术道德标准来规范技术应用行为,以协调技术发展与教育发展、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这正是对教育的道德基础与价值意义的领域化追问,是对教育技术应用在“度”上的考量,是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对教育技术应用进行的引导与规约。

第三,基于教育学的视角——有助于促进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对学科领域中道德思量的忽视,则对学科发展不利。有些人甚至为了谋求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话语权,试图通过技术的进步和完善来解决所有问题。这种自我膨胀与过分依恋技术的做法,都是不道德的行为方式。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内在的道德价值及价值的合道德性体现,寻找该领域所需要的道德秩序和规范,能够使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性及其所代表的文明与进步,来优化教学,增强从事教育技术工作的道德认同感。同时,对教育技术应用进行伦理层面的思考可以弥补教育技术道德规范理论研究的缺失,也是从伦理学的视角对教育技术理论进行的哲学上的追寻,属于对教育技术进行的元研究,有利于充实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巩固学科的发展。

以上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实际,分析了对教育技术应用进行伦理审视的原因及其意义。正如我国技术哲学学者李三虎所言,“无论如何,当今时代都是一个技术伦理时代,如果谁在研究当代社会时不关注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深刻负面影响,那么他的理论至少是不完整的。”[8]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伦理审视,已是大势所趋。

三、伦理审视现代教育技术

应用的逻辑与方法

任何一种伦理分析,只有确定了审视各种道德行为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才能构建一种特定的研究逻辑,对问题的讨论才能有重心。在伦理学的发展史中,基本的理论视角主要有三种:效果论、义务论、美德论。效果论的理论视角注重对行为后果的分析,认为行为的道德价值是由行为的结果所决定。行为是否造成一定的道德效果以及造成什么样的道德效果,是进行道德评价的标准和依据。该理论视角虽看到了道德价值的客观性和实在性,却偏执于效果而可能无视行为主体的主观的道德状态,可能导致否认道德的主体性及个体内在的道德品质。与之相对应的义务论的理论视角则把是否履行了某种义务作为善恶的主要评价依据,主张绝对按照某种正当性去履行某种既定的道德原则。义务论的视角突出了道德的明确性和指导性,却忽视了道德价值的客观性和实在性。美德论的理论视角注重行为者自身的德性或道德品质,把德性的形成、美德的培育看作是道德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美德论虽然突出了道德的主体性和内在性,却未能把道德的主体性和内在性与道德价值的客观性联系起来,难以实现对行为的具体、明确的指导。[9]这三种重要的理论视角,各有所长也存在不足,对各种道德行为都具有评判的功能。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因对同一个技术行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每一种分析角度可能需要的理论框架不同。所以,采取绝对化的态度而选择一种伦理理论视角是极端的、危险的。比如,就教育技术应用中的伦理问题而言,当强调技术活动的客观的道德价值时,就离不开效果论的辩护;当要维护教学活动正常的伦理秩序时,就需要义务论对于行为的明确的、具体的指导;当塑造学习者良好的道德品质时,则离不开美德论的支持。因此,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伦理审视的研究逻辑需要将效果论、义务论、美德论等三种理论视角加以综合考虑,在适宜的范围内,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适度地运用,扬长避短,从而实现对教育技术应用行为进行道德控制和伦理规约。基于此,本文构建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审视”的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

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伦理学意义上的研究,除了需要确定恰当的理论视角,还需要借助相应的研究方法。伦理学的方法论有多种,但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问题,可能要涉及到一些特殊方法。就现代教育技术而言,要对其进行伦理学意义上的研究,要遵循两个重要的原则:第一,伦理学与教育技术学相结合。在尊重伦理学基本的研究范式的同时,兼顾教育技术学的客观规律。第二,理论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伦理审视,不仅是反思、批判、解释教育技术领域出现的伦理道德问题,还需要为各种类型的应用行为制定相应的伦理规范,制定对行为进行道德判断的道德标准。只有这样,在研究过程才能做到伦理方法与学科现实相结合,才能有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完善,既充实了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同时又能在教育技术具体应用中真正得到实践。对此,本文借鉴美国学者理查德·斯皮内洛的“伦理学分析的一般框架”,[10]给出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规范的具体研究方法(见表1)。

四、结 语

过去人们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的伦理学意义上的探讨,过多地对一些具体的道德问题给予了借鉴性的解决策略,而缺乏系统而全面的理论分析和伦理学的研究逻辑,因而使教育技术在伦理层面的研究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既得不到更多的共识,又常常被学界遗忘。既然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伦理审视已成趋势,只有在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行为进行道德性的考究、确定其道德特性及伦理意义的前提下,对其进行伦理学意义上的分析,确定伦理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才能建立起科学的研究逻辑,才能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建立在坚实的伦理学基础上,使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认识更趋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 [3] 张传有.伦理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8.

[2] [美]理查德·斯皮内洛.铁笼,还是乌托邦:网络空间的道德与法律[M].李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

[4] [5] 谢娟.当前教育中技术垄断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教育技术,2011,(6):27~31.

[6] [8] 李三虎.十字路口的道德抉择:马克思的技术伦理思想研究[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6:3~4.

[7] 陈向阳.试论高职院校中的技术伦理教[J].中国高教研究,2006,(26):4.

[9] 吕耀怀.信息伦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12.

[10] [美]理查德·斯皮内洛.世纪道德: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M].刘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58.

现代平差技术及应用 篇12

近年来, GPS定位技术迅速普及, 已成为现代大地测量的主要技术手段, 许多国家应用GPS技术建立了全国性的GPS大地控制网, 如我国先后建立了GPS一、二级网, GPS A、B级网等。这些高精度大范围GPS网的数据处理一般分两步进行[1]:首先求解高精度的基线向量, 然后对基线向量网进行平差处理, 前者可通过GAMIT等基线解算软件进行, 而后者则需要自己编写软件。本文使用抗差秩亏自由网平差模型, 有效地解决了基线解算中出现的粗差问题和无起始点问题, 并将此模型融入新编写的GPS基线向量网平差软件中。

2、GPS网平差模型

在GPS定位中, 在任意两个观测站上用GPS卫星的同步观测成果, 可得到两点之间的基线向量观测值, 它是在WGS84 (World Geodetic System) 空间坐标系下的三维坐标差。为了提高定位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通常需将不同时段观测的基线向量联结成网, 进行整体平差。用基线向量构成的网称为GPS网[2~5]。

设GPS网中各待定点的空间直角坐标平差值为参数, 参数纯量形式记为:

若GPS基线向量观测值为 (ΔXij, ΔYij, ΔZij) , 则三维坐标差, 即基线向量观测值的平差值为:

基线向量的误差方程为:

当网中由m个待定点, n条基线向量时, 则GPS网的误差方程为:

3、抗差秩亏自由网平差

3.1 序贯平差

将观测值L分为两组, 记为Lk-1和Lk, 它们的权阵分别记为Pk-1和Pk, 设这两组观测值不相关, 即有

而n=nk-1+nk, nk-1>t, t为必要观测数。

当参数之间布存在约束条件是, 其误差方程为

由序贯平差原理可得递推公式, 即

其中

3.2 秩亏自由网平差

设u个坐标参数的平差值为观测向量为函数模型为

其中R (B) =t

按最小二乘原理, 在VTPV=min下, 由 (10) 式可组成法方程为

由于N-1布存在, 方程 (11) 不具有唯一解, 这是因为参数必须在一定的坐标基准下才能唯一确定。坐标基准个数即为秩亏数d。设有d个坐标基准条件, 其形式为

按最小二乘原理, 令函数

得法方程为:

则参数估计为:

对于三维GPS网, 秩亏数d=3, 则:

其中, m为GPS网中点的个数。

3.3 秩亏自由网平差的序贯解法

秩亏自由网平差的序贯解法中, 最关键的为第一步中如何解算Qx, 由自由网的误差方程V1=B1x-L1 (权阵为P1) , 按秩亏自由网伪观测值法平差, 可得

式中, Q1= (B1TP1B1+GGT) -1, 按协因数传播定律, 有

其中, N1=B1TP1B1。

由 (18) 可得

进一步有

两边求逆并移项得

从而可得第一步中的

4、实例分析

本文采用某CORS网联测的数据, 在此GPS网中, 共观测了12个点, 其中6个控制点观测两个时段, 每个时段3小时, 另外6个点观测一个时段, 形成72条基线, 见图1所示。在如果直接使用秩亏自由网平差, 则需要列立的误差方程B矩阵为72×3=216行, 12×3=36列的系数矩阵, 而权矩阵则为216行×216列的方阵。对于大型矩阵的运算, 需要非常大的运算量, 所以效率非常低, 当对更大的GPS网进行平差时, 可能造成系统的崩溃。本文使用的序贯秩亏自由网平差首先选择GPS网中的必要观测基线 (独立基线) N-1条, 其中N为观测点的个数, 作为序贯平差的第一步的观测数据, 在此网中, 选择能将12点连接在一起的11条基线作为起算数据, 则B1为11×3=33行, 12×3=36列的矩阵, P1为33行, 33列的方阵, 此后, 每次做序贯平差计算, 选择一条基线, 则B2为1×3=3行, 12×3=36列的矩阵, 而P2则为3行, 3列的方阵, 由此可以看出, 整体结算中的大矩阵运算化简为一系列小矩阵的计算, 由此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 即使在个人电脑上也能实现大型GPS网的平差计算。

5、结语

本文在研究秩亏自由网平差、序贯平差的基础上提出的序贯秩亏自由网平差, 该方法能集合自由网平差无控制点约束的特点, 和序贯平差处理大数据量的高效率特点, 对于大型GPS网平差特别有效, 并且该方法还可以适用于水准网等经典测量的数据处理。

摘要:本论文在讨论序贯平差与秩亏自由网平差两个模型的基础上, 将序贯平差与秩亏自由网平差联合, 建立秩亏自由网的序贯平差模型, 并且将此模型应用于GPS基线向量网平差。经过实际数据验证的结果表明, 此模型能提高效率, 减少数据量增大时的矩阵计算。

关键词:序贯平差,秩亏自由网平差,GPS网

参考文献

[1]赵庆海, 田庆新.高精度GPS基线向量网平差[J].测绘学院学报, 2002, (3) :168~173.

[2]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测量平差学科组,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3]徐绍铨, 张华海, 杨志强等.GPS测量原理及应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4]刘大杰, 施一民, 过静珺.全球定位系统 (GPS) 的原理与数据处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

[5]余学祥, 徐绍铨, 吕伟才.GPS变形监测数据处理自动化-似单差法的理论与方法[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4.

[6]陶本藻.自由网平差与变性分析[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1.

[7]张书毕, 单世坤, 王坚.秩亏自由网逐次平差及应用[J].测绘通报, 2001. (8) :26~28.

[8]陶本藻.自由网平差[J].工程勘察, 1999, (3) :42~45.

上一篇: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法下一篇:灌木修剪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