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技术(共12篇)
现代技术 篇1
现代教育技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包括微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远程通讯技术等内容。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相关信息进行选择、储存、传输、转换和分配,对教材文本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特别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电子课件服务于教学,这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常态。从现代教育技术到现代教育艺术,需要教师发挥聪明才智,科学选择、优化处置、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教育技术成为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和策略。
一、科学选择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提升。当代高中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众多,而且对这些信息技术充满认知兴趣。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教师需要科学筛选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声音、图像、视频、动画、文字等信息处理技术,将学习内容立体呈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热情被点燃起来,课堂学习效果自然会大幅度提升。
例如,在学习《赤壁赋》时,为让学生尽快进入教学情境之中,我特别播放了初中时学习过的《核舟记》相关图片。当学生对文字进行梳理之后,我又开始播放由本班学生参与录制的配乐朗诵。由于音乐、画面和教材内容形成和谐统一,又是同学朗读的课文,自然要特别关注。在小组讨论时,我提出几个思考问题:思考作者为何而乐?第二节中作者悲从何来?第三节中客悲的原因是什么呢?最后一段作者和客人是怎么转悲为喜的呢?由于前面有很好铺垫,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
教师成功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开文本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多媒体画面引发学生回忆,配乐朗读又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得课堂学习呈现良性化。使用多媒体课件已经成为课堂教学常态,但要科学设计运用课件还需要教师做出更多努力。
二、优化课堂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有些教师解决某些重难点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很丰富,教师往往是自己讲得口干舌燥,但学生依然是听得稀里糊涂。因此,改变教学意识,制定教学重难点突破策略,便显得异常重要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用声光电技术将一些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这样可以充分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优化处理,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突破教学重难点做好技术环境铺垫。
优化教育技术,要求教师能够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接受实际制定教学措施。例如,在学习《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时,为让学生能够顺利掌握阅读现代文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举行全校局域网语文课堂互动活动。学生们同时登录学校局域网,进入互动平台,对同一篇文章进行网上互问互答。一个班级学生负责提出问题,另一个班学生负责回答问题,然后进行轮换。由于是网上互动,学生参与热情非常高,争先恐后地提问解答,课堂学习研究气氛特别浓烈。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利用网络技术展开不同班级教学互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由于涉及竞赛性质,学生自然不甘落后,课堂教学进入最佳状态。教师给出一些点拨,学生自然会心领神会的。
三、合理运用教育技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彻底放弃“一言堂”,要少讲多练,特别是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扩展课堂容量,为学生主动探索提供更广阔平台。现代教育技术运用,需要教师进行方法筛选、进程优化、信息整合,为学生呈现针对性更强教育技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提供课文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理解文本;通过丰富信息传递,调动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学生领会文本的思想感情;利用课件还可以渲染课堂气氛,促进文本生本对话。这对培养学生健康审美观价值观都有重要帮助。
例如,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我准备了微视频,播放毛泽东影视片断,从影像中感知伟人的风采。学生不仅对毛泽东有了更多认知,也被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所吸引。再让学生来读这首词,很明显能够感受到学生认知的提升。原来学生朗读诗词的节奏普遍较快,很容易破坏作品的内质,难以表达作者的情感。可看过电影剪辑之后,学生朗读速度明显降低,语气中自信力量大大增加,这说明电影教育技术的运用是卓有成效的。
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有效整合,为课堂教学量身定做各种教学辅助手段,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科学运用,能够集中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艺术化,让课堂教学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为学生高效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现代技术 篇2
中国,古老而文明的象征,五千年的文明繁衍至今形成了一种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魂!中国的生命中蕴含着两百年前的辉煌,一百年前的耻辱与一百年后的奋争 百年前的炮火轰开了这片古老大地的国门,持有先进武器的列强在我们的土地上纵横驰骋,使我们的民族濒临灭亡。我们依靠民族的意志与精神战胜了苦难,重新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昔日的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今日的十五国联军退守三八线,历史的瞬间让我们为百年战火的耻辱划上了句号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不再惧怕武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重新实现成为世界强国的梦幻。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发展,掠夺与侵占的内涵变得深远。经济手段的蚕食是一种无形的掠夺与侵占,它虽没有战争那样残酷,但仍会导致一个民族从物质到精神上的逐渐消亡。一个失去民族工业、失去民族文化的国家,在当今的世界里,同样意味着遭受殖民统治似的损失。麦当劳、奔驰汽车、松下电器等等,在带给我们世界先进的产品、先进的管理的同时,也给我们的民族工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经济列强在疯狂掠夺之余嘲笑我们的无知、无能,大量倾销劣质产品,大力宣传所谓的西方文明,在物质与精神上逐渐使我们丧失反击的能力。这是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耻辱,一种比武力侵占容易让国人忍让、接受的耻辱。中国人何时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中科人清醒的意识到:竞争的成败在于效益的高低,效益的高低源于现代化管理、领导者的思维及全民素质的提高。中科人自喻为拓荒者,选择了一块提高民族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土壤,并在这块土地上默默耕耘。多年的辛劳换取的是为社会贡献出的一种现代化管理工具,她的应用可以使国家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她的推广需要众多有识之士加入我们共同的事业与我们携手认同,用我们共同的智慧创造我们民族的未来?
科学发展观唤醒创新基因的特征,创新是一种观念,观念没有理性。创新是博弈中的常数。文化创新是大自然中的无性繁殖,文化创新又类似嫁接,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这个独特形式进行文明的创造,当最终看到创新的结果时,那已经不是原来的文明了。人与他物的合成都属于未来,人的生存道路就是与他人一起创造未来。
《博弈圣经》中说:“博弈的结构,不仅需要自己,还需要另外一个人和一个观众,这是博弈存在的三条件。”任何文化思想的传播都是除自身条件之外,还有两个条件才能构成,因此创新的文化基因也一定是一个三元结构,这样才能构成遗传与生态的文化遗传基因。任何被优先唤醒的科学与博弈的基因模式,都是一种观念思潮,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源头。
科学发展观就是被唤醒的大自然的基因模式,它不是一个人的文化,里面不存在个人理念,它是大自然自身发展的一条道路。我们的观念一定符合科学与发展,沿着大自然铺设好的这条无形的道路前进,这本身就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
我们的未来该怎么做,从人们首次仰望科学发展观开始,就把这个命题错误地当成了理论进行猜测、评估。社会上一些聪明人开始对科学发展观的背景、起源、本质、内涵、核心等等进行了字面上的解释,结果是众说纷纭。人们凭个人的主观想象,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更遥远的猜想,好像人人都在谈宇宙的大爆炸、星系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基因的排序、生命的合成等等。一个世纪性命题,是刚刚开始的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一个文化进程也不可能突然被高端人物的智力所理解,也不可能被几句话所解释。
《博弈圣经》里《博弈文化盛宴》一文中说:“领导人的行为一半是道德,一半是博弈。博弈是决策优先,道德是对抗默认。超智慧的领导人知道多少忍让,又何时竞争。他们总是寻找战略主题,制定规则,让他人竞赛。”只有竞赛,人心才会振奋,并被命题统一;只有竞赛,才能显示出文化命题引起壮观的生物秩序。
其实,很多人仍处于一个低级竞争的认识阶段,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经济竞争行为还是很简单的,大多数人见到利益的时候,本能地表现出原始竞争的自私,用战略的长远眼光看待这种赤裸裸的竞争行为,好像直接扑向食物。或许人们还不能真正简单地认识这些词的意思,如科学、文化、文明、知识、规律、真理、战略、战术、哲学、经济学、感情、爱、爱情、熵、正理、交流、观念、进步、道德、博弈等等。人们还缺乏太多知识,根本不知道科学发展观在传递执行中,需要一个正理均赢论的主线作为度量人力行为的尺子,直接将它引入具体事件中,就会对它产生疑惑。
假如科学发展观是文明的起源,是又一次东方文明的轮回,我们就不应该思考科学发展观的诞生和死亡,而应该考虑它的繁殖和成长。如果东方社会是个大摇篮,科学发展观和它的民众做着的都是幼年的事情。
成长中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引导人们用国正论的创新思维分清实体与性质的知识论。在科学发展观可靠、包容的系统中,以人为本,不分领域,不讲智力,不管个人的爱好和兴趣,真正广泛地让每一个人的观点和其他角色建立关联并在改革开放的自由环境中进行文明的创造,以占优之和让更多的个体形成不同的繁盛,和科学发展观时代一起成长,让繁荣的过程在自己身上发生,与时代共荣。
一个时代辉煌的历史,首先是有一个文化命题,《博弈圣经》中说道:“任何一个创新,首先是标题的创新。”任何事情都是先有一个命题,人们因命题集合起来,与命题互动。未来繁荣的社会到处应该看到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集体活动和竞赛。成长的第一特征,就是通过竞赛激起的情绪在飞秒瞬间优先唤醒更多人和主题一起呼应,像重大庆典的阅兵式,整齐的方块队伍,用皮鞋踏动大地的声音,最能激起一个民族的兴奋之情,从而自我显得无比强大。因此,我们发现人的精神会融入背景,成为自然实体的一部分。一段时间之后,一部分被优先唤醒的人已经呈现出中心,成了积极分子。在各行业走在前列的人已经成了专家和明星,这都是竞赛的事实。由此得出,离主题越近,越容易成长。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成长和繁荣的过程就是把握科学、正理、均赢、连续与创新的博弈过程,也是人类寻找正理的持续发展的过程。或许,不久之后,更多科学家、思想家、发明家、政治家彼此携手去研究这个文化命题,把各行业零星的理论归纳成发展原理、发展观念、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他们会完整地告诉我们关于科学发展观自身的来龙去脉。
现代信息技术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农村课堂;作用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在各个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将越来越普遍,信息技术成为当代教师教育教学和学习提高的一种基本手端。当代教师要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信息技术在农村课堂上的运用,使山里的孩子眼睛走出了大山。在这里我就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谈一谈我的认识。
一、丰富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二者各以对方的存在为条件,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学载体比较单一、呆板,在一定程度已经影响了课堂教學的预期效果,特别是在一些直观性比较强,要求学生增强感性认识的教学活动中,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所运用的载体,有的时候就显得力不从心。教师利用互联网,可以带领山里的孩子看到西部农村不能见到的繁华都市、广阔大海,甚至是神秘的太空环境。通过多媒体教学环境,让学生用图片、声音、影像来学习感知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使农村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和网络资源,大量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和补充,以丰富的课堂内容和教学手段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古诗词讲解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古诗词朗诵的音频来帮助学生领会诗词意境,或是播放古琴曲作为背景音乐来塑造出古典氛围,还可以播放按照传统音韵复原的古诗词吟唱来讲解古诗古词的音韵美和词牌等相关知识。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深化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还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日益衰减。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进行巧妙恰当地呈现,制成课件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补充学习的知识背景,使课文内容形象化,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的兴趣,必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很快地、效果显著地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知识的构建者。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灵活运用,培养了学生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信息教学环境下,让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对学习活动更加积极、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林海》是一篇描写大兴安岭美丽的风景课文。教师在讲解段意时,可事先制作出反映大兴安岭岭、林、花、等风景的课件,让学生目睹屏幕上浩瀚无边的绿色的森林,起伏的群山似滚滚的波浪,课文中“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林海”等内容便可迎刃而解。伴随悦耳的解说词,学生再看录像中哗哗流淌的雪水,树木抽出新枝,长出嫩叶。再看看伐木工人欢声笑语,植树工人的辛勤劳作。疾驰的火车把木材源源不断的运到全国各地。此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能明白这课文的主旨:写出了大兴安岭与祖国建设密不可分。真正理解“兴国安邦”这个词语的意义。当教师合理的展现其它大兴安岭景色的设计后,学生会由衷感到大兴安岭的确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于是课文中的语言成了学生内心急于表达的话语,面对教师的提问,他们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纷纷伸出小手跃跃欲试,课堂气氛活跃。
三、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为突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解决一些很抽象的问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学生启而不发,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而使用多媒体创设逼真情景,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其充分感知体验。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教学的指导有了针对性,也可以实现课堂中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互动,同时让呆板的课堂活泼化,让学生处在良好的学习状态中。例如:远程教育资源课件苏教版一年级至五年级语文,每一课几乎都有识字flsh的动画制作,生字各种笔画顺序都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且读音规范清楚,这样既规范了老师的书写和读音,又给学生树立了样板,在教授过程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很浓效果好,且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十分熟悉信息技术教学环节,要提前熟悉教学资源或者利用现有的条件,上网查阅资料,充分准备,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用来分散教学中的难点,突破教学重点。
四、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领域
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给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活力,为课堂教学拓展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课后,学生可以继续遨游的因特网,浏览信息,搜集资料,并能进入学校、教育网站等开办的网校进行远程教育,参与网络的交流与传播,继续自己的学习之旅。这样就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教学也由课堂向课外延伸,为课堂教学开辟了美好的前景。
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是现代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自由广阔的舞台,也为课堂的多元互动提供了真实多彩的环境,也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水平、专业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为了大山深处的孩子也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了解山外面的世界,汲取更丰富的知识,我们要通过自身努力,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并合理的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开创出一条符合我们实际的信息化教学之路。
五、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多媒体教学最大的特征在于形象性、生动性与直观性, 而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结合小学生的特征,营造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打造学习氛围浓厚的课堂,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保持新奇感。具体可以通过影片、录音、歌曲等媒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道德情境,让他们在生动的教学氛围当中感受道德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技术创设与企业相似的学习情境,指导学生开展学习,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如在讲述账簿的种类和设置原则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企业按外表形式和用途设置的各种账簿,并配备语音讲解企业常设的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和总账与明细账的设置原则,这种方式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始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了教学效果。
现代技术 篇4
一德绍尔阐发现代技术发明思想的逻辑进路
德绍尔认为,现代技术不仅是对自然科学的运用,它还具有认知价值,而且以现代技术发明之物为视角对现代技术发明活动进行哲学思考,可以比“研究事物的性质、状态、甚至整个的现实存在”更能获得关于物的本质的深刻认识。[1]换言之,在德绍尔看来,在对物的本质的把握程度上,追求功效的现代技术发明活动要比追求真理的科学认识活动深刻,科学认识活动只能使人接近物的超验本质,但却不能获得对物的本质的认识;而技术发明活动则可以使人把握物的本质。为了把握现代技术的本质,德绍尔对现代技术发明进行了哲学思考。
第一,德绍尔运用康德的先验哲学范式对现代技术发明得以可能的前提进行了阐述。德绍尔引入柏拉图的理念,把现代技术发明界定为“在精神中获取理念世界中业已存在的解决方案,进而借助人工手段使其得以实现”[2]55。这里,在德绍尔看来,相对于经验世界中真实存在的现代技术发明之物,关于现实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上帝创造的现代技术之可能性形式或结构,它如柏拉图的理念,既是现代技术发明之物的本体存在,也是其存在的根本依据,而且在人类进行现代技术发明活动之前,它就已经客观真实地存在于上帝的理念世界中,只是它尚未完成,需要人类通过现代技术发明活动来继续完成。与此同时,在现代技术发明活动中,柏拉图式的现代技术理念能被发明者思维着的精神所获取,发明者也只有以它为模板,才能制造出现实的技术人工物。如此,现代技术发明可以理解为:人类将上帝创造的现代技术理念加以现实化,简言之,即上帝理念的现实化,现代技术发明是否成功的关键是发明者在进行技术构思和设计时,思维着的精神能否发现或找到潜在存在的技术理念,它是现代技术发明得以可能的先验前提。
第二,德绍尔沟通和融合柏拉图的类本质理念和康德超验实在的物自体,对现代技术发明具有的特殊地位进行了阐述。德绍尔在康德的三大先验王国之后加上了一个“第四王国”,且认为它是一个存在着现代技术之可能性形式或结构的先验技术王国,也是上帝创造的技术可能性领域,由“全部业已存在的解决方案的总和”构成。[2]154同时,德绍尔吸收康德关于事物的现象界背后还存在一个超验实在的物自体本体的思想,认为先验的技术王国中存在着超验实在的本质存在———康德式物自体,现代技术发明之物的本质不是预先在自然物的现象界找到的东西,而是源自“第四王国”中超验实在的康德式物自体。[3]42-43德绍尔进一步指出,康德式物自体隐藏在柏拉图式的现代技术理念中,当发明者思维着的精神以目的为导向在“第四王国”寻找技术理念时,它也正通过发明者的精神前行着,发明者的认知形式能够无限地接近它,而且在经得自然知识的检验后,在人手加工自然物时,它发挥功能,完成物的本质,产生新的技术人工物。[4]51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技术由潜在转化为现实,康德式物自体得以物化,人类也因此认识和把握了物的本质。这样,原本在康德看来,无法被人类理智认识和把握的物自体,德绍尔认为,在现代技术发明活动中,它不仅能被人类的认知形式所接近,而且能被人类的理智所认识和把握;同时,原本在康德看来,离开中介,无法与之发生确切联系的物自体,德绍尔认为,在现代技术发明活动中,以发明者思维着的精神为中介,现代技术理念能与之发生必然的联系。[3]41-42由此,现代技术发明具有了通达形而上学本体的特殊地位。
二对德绍尔现代技术发明思想的批判性审视
德绍尔的现代技术发明思想将柏拉图形而上学的理念发展为现实的技术本体,且将康德以科学认识活动为基础的形而上学发展为以现代技术发明活动为基础的经验世界之上的形而上学,[4]80建构了现代技术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现代技术哲学体系,奠定了现代技术的新哲学基础,但德绍尔关于现代技术发明活动的相关神学解释也无法幸免于批判性的审视。笔者主要对以下三点进行批判性审视。
第一,关于德绍尔现代技术发明概念中的神学内涵。从德绍尔对现代技术发明的界定来看,现代技术发明不是人类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从未存在的事物,而是人类将上帝尚未完成的现代技术理念加以现实化。如此,原本复杂而又系统的现代技术发明活动被德绍尔看成是人类按照上帝的安排或计划继续着上帝“尚未完成的创造”,现代技术发明之物的产生成了“上帝通过人类,完成了自己的作品”。[2]240德绍尔这一轻视人类本质力量的概念界定是笔者要进行批判的第一点。
自19世纪中叶以来,即约瑟·奥特加(Jose Ortega)所称的“现代技术”时期,尽管仍有不少发明出自独立发明者之手,但以爱迪生门罗实验室为样板建立起的一大批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究机构标志着人类创造了“现代工程”这一新的发明方法,现代技术发明从此成为高度制度化和组织化目的的产品。[3]295可以说,19世纪中叶以来的现代技术发明已经成为现代工程建造意义上的系统性发明,它不仅依赖于数学与受控实验相结合的自然和工程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依赖于系统化的工程设计,而且还依赖于技术共同体在设计过程中的沟通与协商以及他们对具体技术客体的制造或建造,等等。
尽管作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德绍尔在对现代技术发明进行哲学思考时把技术与工程“合二为一”,[5]他在区分“开创性发明”与“开发性发明”时认为前者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如人类目的的推动、自然物质基础的具备以及自然和技术规律的遵循等,后者以前者为基础,还需要组织化技术共同体的周密计划和社会条件,但他更强调现代技术理念的先验前提性和发现环节的决定性。实际上,现代技术发明活动远不止德绍尔所强调的理念前提以及人类对它的发现,现代技术发明是一个专业化和系统化的复杂社会过程,它所需的科研、设计、沟通与协商以及制造或建造环节是环环相扣的,这些环节及其包含的要素不说更重要,至少它们的重要性也是相当的,而且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与人的类本质力量有着必然的联系。
第二,关于现代技术发明之先验前提归功于上帝创造力的观点。德绍尔运用康德的先验哲学范式阐释预先存在于上帝理念世界中的现代技术理念是经验世界中现代技术发明得以可能的先验前提。这意味着,德绍尔并未吸收康德先验哲学关于“先验”是人类思维认知事物所必需的先天因果关系范畴的思想,而将现代技术发明所需的先验前提归功于上帝的创造力,以至于忽视了人类思维具有的某些先天能力。这是笔者要进行批判的第二点。
“先验”意指“关于先天的”,是康德从形而上学角度引入的一个哲学术语,皆在表示先于经验,且独立于经验,又对经验有效的可能条件,康德把专门研究人类思维之先天认识形式的理论称为“先验哲学”。[6]542康德的先验哲学主张科学知识必须同时具有先天的和经验的两个因素,经验因素为科学知识提供内容,先天认识形式为科学知识提供形式,先天认识形式,尤其是其中的先验范畴是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简言之,康德主张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需要先验范畴这一先在依赖性。德绍尔从形而上学角度对现代技术发明进行哲学思考,认为现代技术发明活动也需要先验的现代技术理念这一先在依赖性,但遗憾的是,德绍尔将其归功于上帝的创造力。
康德的先验哲学认为,人类思维之先天认识形式具有先天想象力、先天知识能力和先天推理能力,并通过“先验演绎”证明了它们能在追求真理的科学活动中发挥作用,是科学知识成为可能的先验前提。[6]545-551德绍尔指出,人类进行技术构思设计时,柏拉图式的现代技术理念即关于现代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会伴随“内心图像”的出现而呈现在人类的想象中,并在随后的思考中经“自然知识”的检验后被人类思维着的精神获取。[2]142这意味着,人类在技术构思设计时需要发挥自身具有的想象力、知识能力和推理能力,才能获取现代技术理念,根据康德先验哲学的主张,这三种能力的有效发挥要以人类思维之先天认识形式所具有的三种先天能力为先验前提的。换言之,人类思维具有的三种先天能力是人类在技术构思设计时获取现代技术理念的先验前提,它们是现代技术发明活动得以可能所需的先在依赖性。
如此可见,关于柏拉图式的现代技术理念并非如德绍尔所言源自上帝的理念世界,归功于上帝的创造力,而是源自人类的大脑思维,归功于人类思维之先天认识形式具有的某些先天能力。
第三,关于现代技术发明之物的康德式物自体可知而不可造的观点。德绍尔认为现代技术发明之物的康德式物自体隐藏在柏拉图式的现代技术理念中,伴随着自然知识的检验和人手对自然物的加工,它作为具有自身规律的本质存在出现在经验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它被人类的理智认识和把握。简言之,在德绍尔看来,对人类而言,现代技术发明之物的康德式物自体可知,可转化为现实,但不可造。如此,尽管德绍尔超越了康德的物自体不可知论,但他认为现代技术发明之物的康德式物自体不是人类创造的,而是预先存在的。这是笔者要进行批判的第三点。
在《理想国》的第十卷,柏拉图以床为例阐述了他的理念论。他认为,神创造了真正的、本质的床,即床的形式或理念,工匠以床的这一形式或理念为模板,才制造出了现实可感的床。[7]但亚里士多德对此做出了批判,认为柏拉图把事物的类本质与具体事物相分离了。[6]89亚里士多德以床为例,认为床是质料与形式的复合体,质料即床“由之生成并继续留存于其中”的载体,如自然界中获取的木料就是床的载体或质料;形式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床“是其所是”的内在本质,它与柏拉图的形式或理念同源,二是作为床之结构或模型的外在形状。[8]20-32亚里士多德强调,对技术人工物而言,形式比质料更重要,例如,如果仅仅只有木料而没有床的形式,它仅仅是一张潜在的床,还不是现实的床;只有当工匠将木料加工成床的形式,才称之为“床”。[8]20-32同时,亚里士多德指出,床的内外两种形式一般不与床相分离,即它们总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中,而且质料与形式作为床的两个根本原因,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地存在于现实可感的床中。[8]30-32基于此,人类能够以某一自然物提供的质料为前提制造出具有内在本质和外在形状的现实技术人工物,而德绍尔并没有正视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和推进,就直接吸收了柏拉图关于类本质理念是神造的思想。
同时,康德把世界二分为可知的“现象界”和不可知的“物自体”,恩格斯批判康德否认了人类“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认为人类通过思维活动、能够彻底认识包括康德式物自体(也称“自在之物”)在内的世界,通过科学实验和工业生产的实践活动,还能够生产和制造它。[9]225恩格斯以茜素为例指出,既然按照它的条件,人类能够把它生产出来,并使它服务于我们的目的,这就证明:人类不仅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康德式物自体,而且还能将它转化为服务于人类目的的“为我之物”。[9]225-226据此,现代技术发明之物的康德式物自体不仅可知,而且可造,而德绍尔没有正视恩格斯对康德的批判,忽视了人类制造康德式物自体的客观经验事实。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现代技术”时期,人类在科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只有以现代器具为技术基础且能有效地使用它们,才能成功地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而这一转化的成功实现,不是像“偶然技术”时期通过不断试错而偶然获得的偶然性技艺来保证的,也不是像“工匠技术”时期通过师徒传艺和实践经验积累而获得的经验性专业技巧或规则来保证的,它是通过精密的自然与工程科学实验获得的理性技术规则来保证的。也就是说,在现代技术发明活动中,人类使用现代器具加工自然物时,需要理性技术规则来保证具体操作的有效性,现代技术发明活动中的人手加工可以说是由科学和技术知识做指导的“理性行动”,[10]101相对于科学认识活动强调思维具有的理性认识能力,现代技术行动则强调人类肢体或器官具有的理性实践能力。可见,尽管德绍尔注意到了现代技术发明活动中的人手加工环节,但他没有强调和突出它所蕴含的理性因素,没有将它与古代和近代的人手加工做出根本性的区别。
三现代技术发明得以可能的必要条件
剥去德绍尔现代技术发明思想的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外壳,可以明确以下三点:(1)现代技术发明活动是一个与人类本质力量有着必然联系的专业化和系统化的复杂社会过程;(2)现代技术发明得以可能所需的先验前提是人类思维之先天认识形式具有的某些先天能力;(3)在现代技术发明活动中,人类可以认识和建构康德式物自体。同时,现代技术发明得以可能所需的五个因素(“五因”)得以明晰:(1)人类的需求或愿望(目的因),(2)发现、提取和改造自然物中能为人类目的服务的质料(质料因),(3)人类思维之先天认识形式具有的某些先天能力(先验因),(4)人类以科学和技术知识为基础的理性技术规则(理性因),(5)人类使用现代器具进行有效操作的理性实践能力(动力因)。
以上主要是从人文视角来探讨现代技术发明的可能性。但当代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强调,任何关于技术的哲学研究都要求技术哲学家在学习和掌握工程语言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师设计和制造技术人工物的经验活动来进行,而且“现代工程”已经成为现代技术发明活动的新方法,它常被现代工程师用来解决现代发明过程,并将这一过程系统化,被称为“发明的发明”。[3]298鉴于此,对现代技术发明之可能性的哲学研究和分析,还要基于工程师的经验活动、按照现代工程进路做进一步的推进。
现代工程是工程师们组织设计、生产和操作一种人工事物或人工过程的实践,它的任务是将能实现某一运行原理的常规型构或物理结构成功地转变为某种能达到人们预定目的的现实技术人工物。[10]121一般而言,工程活动中的生产和操作以设计环节绘制的设计图或建造的模型为前提和基础进行,在设计环节,工程师通常利用微型建构的设计方法解决技术人工物的结构-功能关系问题,实现投入-产出差异的最小化,具体而言,是通过视觉或图式、模仿以及对作为绘图或模仿的结果进行精确化的数学分析,将生产过程的投入-产出进行概念化的视觉或图式表征。[3]298,312简言之,在现代技术发明活动中,工程师们通常利用工程设计、为寻求解决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最优设计方案或模型而做出系统性的努力。
由于工程设计是一个由不同能力和专长、不同责任和任务以及不同兴趣和价值追求的工程师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共同参与的系统化社会过程,每个或每组工程师负责不同部件或对象世界的设计,不同对象世界里的工程师使用他们各自专业领域的工程语言,[11]因此,工程师需要学习和掌握工程语言、并用它来设计和优化方案或模型。例如,在设计过程中,工程师(1)要运用意向性的概念文字对所要求的功能进行描述,以便将客户或用户的功能需求转换成具体性能的参数和指标,再用数学函数将它们转换成结构系统中的输入与输出关系;[12](2)要以具体的、量化的细节详细描述一个装置实现给定功能的运行原理,以及用具体的设计图或模型显示能较好实现某一装置运行原理的常规型构;[10]122-123(3)要将分解了的各个部件整合为完整结构的复杂“装置”,并对此进行检测、做出评价和调整,使功能与结构较满意地联结在同一现实技术人工物中,从而将要被实现的功能转变成要被生产的微型建构。
以上用来描述功能与结构的意向性概念文字、图示、数学函数和符号等都是工程师在设计技术方案时常用的工程语言。换句话说,对实现给定功能之物理结构的完满设计,工程师必须具有学习和使用工程语言的能力,这正如技术史学家辛格所言的,“没有语言或符号的使用,有效的思考、计划或发明即使不是不可能实现,也会非常困难”。[13]简言之,语言能力(语言因)在人类构思设计技术方案中发挥作用,它是现代技术发明活动需要的第六个因素。
结束语
现代技术发明活动需要目的因、先验因、语言因、质料因、理性因和动力因(“六因”),这“六因”与人的类本质力量有着必然的联系,且不同程度地具有实现某种现代技术的潜能。但它们必须同时存在于现代技术发明活动中,并要在活动过程中发生相互作用、得到整合、形成合力,现实地解决技术人工物之结构与功能的二重性问题,现代技术发明才能得以实现。也就是说,这“六因”的存在只是意味着某种现代技术发明具有实现的可能性,而不具有绝对的必然性,它们组合成一个条件集,是现代技术发明得以可能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摘要:德绍尔认为预先存在于上帝理念世界中的柏拉图式的现代技术理念使得现实世界中的现代技术发明得以可能。德绍尔忽视了现代技术发明与人的类本质力量发生的必然联系。打开现代技术发明活动的黑箱,发明活动需要的“六因”,即目的因、先验因、语言因、质料因、理性因和动力因不同程度地具有实现某种现代技术发明的潜能,且在解决现代技术人工物的二重性问题上现实地发挥作用,但它们是使现代技术发明得以可能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现代技术 篇5
周平儒
(四川省平昌中学 四川平昌 636400)
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简介:
【发表论文编号:150,地级,国内范围发行,巴中市委宣传部主办,《今日巴中》2001年11期上发表;发表论文编号:155,国家级,国内范围发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主办,《走进新世纪》2002年5月出版。2001年4月27日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国首届管理创新暨获奖论文颁奖大会”上交流并获一等奖。2001年10月1日被世界华人交流协会、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评为国际优秀论文。2002年6月10日被中国科技研究中心评为二等奖。】
平昌中学作为师生五千多人的山区贫困县的省重点中学。遵循省、市、县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电化教育馆的要求,切实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管理,将现代教育技术纳入学校整体规划。教师通过培训,现代教育技术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促进各科教育教学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等。
我校多数教师未受过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培训,不熟悉远程教育和现代媒体传播学理论,不可能自觉遵循现代教育技术的规律进行教学,不可能科学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处在“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如何把握时代脉搏,关注教育技术的前沿动态,根据柳斌的“素质教育是一种符合教育规律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提高师资素质,做好转变教育观念的思想,对教师必须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我们对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所采取的措施,对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努力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是提高教师电教水平的重要环节。我们每学年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对全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的培训,使学科教师逐步掌握媒体教学的基本方法与理论。
时代的发展,促使教育从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能力为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为中心,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些都要求我们要改变现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在培训中为了改变旧的传统观念,确立现代教育观念,认真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和创新学习理论。通过学习了解教育技术的发展史等教育理论,提高了全体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自觉以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为指导,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大胆革新;创造经验,加强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动了创新教育的全面实施。
现代教育技术是我们新型师资培训内容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在特定的学习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从本校实际出发,建立起培训活动各要素之间稳定的结构,形成活动流程的基本方式,用较短的时间逐步完成对全体教师的现代教学技能的培训,培训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对教师开展幻灯、投影、录音等常规现代教育媒体操作使用方法,幻灯、投影、录音教学软件的基本制作方法与媒体教学功能、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的培训。第二阶段:对教师开展电视教学媒体的信息传播与再现功能、媒体教学特点、课堂教学组织原则、电视媒体基本操作与电视媒体的特点等相关媒体理论的培训。第三阶段:对教师开展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软件调用方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教学组织方式,软件的类型与特点的培训。第四阶段:对教师开展多媒体、多教法综合运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论的培训。使教师能够进行多媒体组合教学的设计与实践,使现代教育媒体在教学信息再现、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五阶段:开展以网上信息检索技术、信息传播技术、网上教学技能为内容的教学技能培训。使教师能够利用互联网获取更多的教育教学信息,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通过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全体教师掌握了媒体教学方法。45岁以下教师全部达到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培训等级要求,骨干教师具有信息的获取、分析、应用能力和编制课件的能力。教师们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中的作用,体会到了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所具有的强大优越性。使学校所有的各种现代教育媒体教学环境的利用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教学中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二、全面提高教师学生水平整体化
这些年来,我们在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实践中,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全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显著提高。
江泽民主席说:“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关键在人”。因此,培养高素质人才决定高素质的教育,高素质的教育取决于高素质的教师。为了使全体教师成为高素质的教师,了解国内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动态,树立现代教育的思想观念,学校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省级以上的现代教育技术活动或培训,把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列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每年安排教师外出学习进修,参加各种培训班,教学经验交流会,学术研讨会,以使他们把先进的教学经验带回学校,提高他们的教学与理论水平。适时请地、县电教馆派员来校举办讲座等。但是,学校领导也认识到,仅仅让教师出去学习和请专家来校讲学的做法是远远不够的,学校教学资金有限,无法满足更多教师外出学习的愿望与要求,要全面提高全体教师的业务素质,必须使教师的培训与学习面达到一定的水平。为此,我们派出从西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系进修的三位同志轮流到外地学习,回校后再举办培训班,将所学的新知识传递给全体教师,这样既节省了资金,又达到了预期效果。教学、教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校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是掌握理论、熟悉方法、合理使用、加强研究、争创成果。现代教育技术教研组每学年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电教研究计划,指导各年级组、教研组开展教学研究。学校还要求各教研组必须在教研 计划中明确电教研究的内容和任务,并要求每期每学科至少有一堂电教公开课或研究课。通过这些做法,促进了全体教师业务能力不断增强和研究水平的提高,努力使他们成为“专家”型教师。
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人员担负着对现代教学设备的维护、现代化教学环境的规划、教学软件的制作、收集与购置,辅助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完成媒体的选择,协助教师完成现代化教学实验等多种任务。培养一支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师队伍是现代教育技术事业得以良性发展的重要措施,为提高现代教育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把现代教育技术教师派3人到西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系进修,派 l人到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教育技术学系研究生班深造,还经常派人到郑州、长春、珠海、重庆、西安、哈尔滨、成都等地学习,使他们掌握新型媒体的开发制作技能,掌握新型媒体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教改服务,为学科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学校现有现代教育技术人员10人,其中专职现代教育技术人员4人,其他由计算机教师兼职担任,他们既是学科教师又是现代化教学人员。在进行计算机网络等媒体教学环境建设中,以引进技术为目的,在外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由现代教育技术人员承担系统的实际安装工作,这一举措既为学校节省了资金,同时极大地提高了现代教育技术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业务素质。
我校根据山区贫困县的特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全校师生中狠抓立志、立业和献身教育。改革单一的说教为全面的疏导,改教师中心为师生双向活动,改知识传授为教给方法,引导学生探索教育艺术,培养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些学生具有较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自我组织学习能力,从而提高了自学能力。由于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绝大多数学生能按照自己制定的学习计划,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按常规的通用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做到课前预习,课中积极思考、发言,能作学习笔记和批注。通过学习都能坚持先预习后听课,先思考后动笔,先复习后作业,遇到难题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共同研讨,章节完作小结的环节进行学习。对学生加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教育。学校将计算机课作为必修课,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既讲计算机基础知识,又确定每周上机练习时间,努力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使学生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科技意识,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各级各种比赛活动中张家凯的《庆回归》、王兵的《荷》、冯明的《春画》、庞长春的《山行》等美术作品分别在四川省中学生第三届艺术节获奖。1999年我校在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国家基础教育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组织的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蒋君君、陈帅、袁元、张坤等分别荣获高三组特、一、二、三等奖,李礼、苏飞亚、周靖、文晓荣、王玖松、杜中梁、苏禹、何涛等分别荣获初三组一、二、三等奖;陈毅生、郭绍继、陈晓、杜琰、蔡军、张飞、兰青7位学生,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学习成绩优异,分别被保送到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学院、内江师范学院等4所大学深造。
为了把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素质教育贯彻于教学管理全过程,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学校领导认真 贯彻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领导必须干实事,那种只靠发批示,说空话过日子的作风,一定要转变过来”,领导观念得到了转变。他们以身作则,凡是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严格要求按照“懂政策、精业务、善管理、会用人、肯带头、敢创新、能服务”的要求,做好自己的工作。通过领导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等观念的转变,促进了管理模式的转变,提高管理水平。首先使学校领导更加深入接触学情实际,更加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涵义,进一步明确了不只是培养几个尖子或人人升学,而是要使全体学生个个成材。“学习”也不只指文化课的学习,而是包括了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即从思想品德到身心素质等一系列的素质培养。这样,“学习”的范围得到进一步的推展延伸,因而,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更加全面,更加科学。这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了学校领导管理观念、管理模式、领导作风的转变,从而提高了管理的效益。学校领导带头学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带头搞教研、科研,具体指导课题组开展工作,参与学情调查的一切活动,直接参与讲学习指导课,开设讲座,参与咨询答疑工作。深入课堂听课,指导教法与学法的同步改革,而且经常召开学生座谈会,倾听学生对教学反映的意见,然后把了解到的问题部分反馈给教师,改进教学;部分反馈给学生,指导他们如何正确对待存在的问题,例如,如何适应各位教师的讲课习惯,听好课,如何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等。由于领导与教师一起参与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使教学管理更深入实际,更迅速发现问题,更好解决问题,使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学习活动三者和谐统一,促进“教·学·管一体化”的实施,提高管理的效益。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一件十分细致、艰苦、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在一个级,一所学校全面铺开就更难,更艰苦,更复杂。所以,这是一件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支积极、热情、甘愿为科研付出汗水的骨干队伍,需要全体教师的全身心投入,需要学校各项工作的密切配合。学校领导尊循人本原理,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的成长,尊重人的价值,信任人的才能,经常为教师排扰解难,与教师谈心,沟通思想,教师觉得领导可亲可敬,愿与领导同心同德。这些都为教师队伍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和人文氛围。
三、现代化教育技术探索实验立体化
检验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反映在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审美能力、扩大知识面等各个方面,反映在是否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当地特点,探讨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学规律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效果,其教学水平才能得以提高。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是一个关系到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的生命线的问题,也不仅是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更是一个严峻的实践问题,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如何紧密结合的重要问题。如果只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演绎推理是不可能很好解决的,只有经过课题的深入科学实践,才能找到优化之路。电化教学过程区别于一般教学过程和基本特征之处在于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因此现代教育媒体是构成电化教学过程各要素中的一个基本要素,然而现代教育媒体本身简单运用并不能保证教学过程自动实现教育最优化,前苏联巴班斯基认为:“课堂教学‘优化’程度的质量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师生教与学时间消 耗的降低”,即优化就是利用较少教学时间,较小的投入,以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最优化的主阵地在课堂,主力军是教师,只有广大教师在课堂上实现最优化,才能形成学校实验课题的整体优化。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活动不仅能提高教师的学科业务能力,提高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技能,更重要的是它实现了对教师教学水平的一次科学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次科学检验。它有利于学校根据实验结果制定教改方案;有利于教师有目标、有依据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完善总体教学思路;有利于教师实施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现代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推广、普及应用。
我校共有国家、省、地、县、校各级课题实验60余项,其中40%属于电教课题实验。我校承担了国家级实验课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中师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省级实验课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初中代数CAI课件实验》,地级实验课题《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研究》,我校围绕地级实验课题《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研究》这个总课题,分别从不同学科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对形成良好育人环境的作用;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促进中学中差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探索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教育方法;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智力、心理发展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作用等8个子课题。还有县级课题4个,校级课题18个。其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的实验报告,中国电化教育协会于1999年10月25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的《中国电化教育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理论研讨会》将该论文作为发言材料在研讨会上作学术报告, 同时被中国电化教育协会评为优秀论文。2001年8月11日由泰国泰华文化教育基金会、加拿大西门大学林思齐国际交流中心等8个学术团体联合在泰国曼谷举办的“第六届国际华文教育论坛暨华人教育家成就颁奖大会”上交流。2001年10月10日中国管理科学院四川分院在重庆举办的“‘十五’期间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上交流,同时获一等奖。2001年10月24日四川省科技经济研究院在成都举办的“中国教育发展学术研讨会暨2000年度全国优秀教育学术成果颁奖会”上交流,并获三等奖。2001年12月7日在泰国华文民校协会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山东省教育学术联合举办的“第四届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上交流。在《中国电化教育》2000年4期上公开发表。通过这些实验,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实验结果使学校领导坚定了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信念, 在全体教师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各学科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题与实验项目成倍增长,形成了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促进学校教学改革,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良好势头,为学校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找到了一条最佳途径。
四、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特色化
近几年来,全校教师从11个学科在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3种报刊上发表各式现代教育技术学术论文166篇,在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行电教专著73466册。这些专著已在除海南、贵州、青海3 5 个省外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应用推广,推动了我国教育教学的向前发展。
全校教师从现代教育技术、数学、语文、化学、政治、物理等11个学科在全国的北京、甘肃、吉林、内蒙、广西、四川、广东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中小学电教》、《内蒙古电教》、《广西电教》、《四川电教》、《广东电教》等43种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66篇。其中有30篇被编入《中国当代教育教研成果概览》、《课程导学与思维训练研究成果集锦》、《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荟萃》等12部教育成果书中。16篇电教论文分别在香港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加拿大温哥华西门大学林思齐国际交流中心、中国电化教育协会、全国中小学课程导学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海南省教育学会等17个单位主办的新世纪华文教育论坛研讨会、第五届亚太华文教育新路向研讨会、中国电化教育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理论研究会、全国素质教育与学习指导研讨会、新世纪发展战略研讨会、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中国经济发展论坛研讨会、中国西部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等13次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上作学术交流或作学术报告。42篇电教学术论文分别在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世界华人交流协会、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中国电化教育协会、全国中小学课程导学研究会、四川省教育委员会、徐特立教育研究会、巴中地区教育委员会等国际国内19个部门获奖。
现代技术 篇6
——鲁 昕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是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教学理念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把握脉搏,以现代信息技术助推国家职业教育的现代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指出了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发展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强调了信息化教学在现代教育中的不可替代性。那么,什么是信息化教学呢?“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在更深层面上,它还涉及到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广州市天河职业高级中学副校长晏兴耀给出了定义。
在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闭幕式讲话中站在全国的高度,强调:现代信息技术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至关重要的基础力量,是改造职业教育传统教学模式的不二选择,是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必须要以现代信息技术带动职业教育的现代化。
鲁昕提出六点要求:第一,树立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的理念。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基础建设,加快部署推进,使现代信息技术贯穿于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全过程。第二,全面加强职业教育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建设。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开发整合、征集评选、质量认证等多种形式,汇聚和共享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建立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信息技术标准建设。根据不同区域、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不同特点,分级分阶段建立标准,推进分段达标。第四,以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重要手段,建立平台、开发资源、优化管理、完善机制,推动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第五,以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建设开放灵活的网络教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区域和学校之间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全社会。第六,不断扩大与其他国家的现代信息技术交流与合作,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职教模式,搭建中外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中国职教模式走向世界。
骄人成绩,彰显广东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长足进步
从职业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大力推动职业教信息化建设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一是可以使职业教育管理从粗放型到精细化管理转变;二是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速度,扩充教育资源,开阔视野,培养更全面的人才;三是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通过人机对话,可获取所需要的更多信息,减少实训设备的基础性投入;四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广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五是能扩大受教育者的范围,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职业教育信息化不仅对传统的教育管理、教学组织、教学内容与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提出了新的挑战,更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面。在职业教育的实训和实习环节,一些专业由于实训设备昂贵、经费限制难以一时开展真刀实枪上机操作,而通过多媒体仿真教学软件的仿真模拟操作则一样可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此外,信息化教学设计图文并茂的画面、动画的模拟实操、动态的视频展演,配以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则让原本艰深的专业知识浅显易懂、易于掌握。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大环境背景下,近几年来,广东省开始注重加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2010年,广东形成全国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成为职业教育大省之后,全省的职业教育进入了稳定规模、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强化服务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能力阶段。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要求学校与时俱进采用现代教育手段,特别是信息化技术。
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如今举行了两届,全省各中等职业学校踊跃参加。据悉,今年 “金智杯”2012年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组委会共收到多媒体教学软件170件、信息化教学设计301件,2个项目共收到参赛作品471 件,经过第一阶段组织专家评审,《蛋白质》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共99个作品脱颖而出进入了决赛。最终,在决出了10个一等奖、20 个二等奖、30个三等奖、39 个优秀奖。
而在2011年“神州数码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广东选派的11名参赛选手取得1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广东省教育厅获教育部颁发的最佳组织奖。
这些骄人成绩的取得,表明了广东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长足进步。据统计,“十一五”以来,广东省职业教育信息化推进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近两年来,广东省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和措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全省中职学校生机比达到5.2:1,远高于全国10:1平均水平,计算机的台数约占全国中职学校的1/4,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同程度实现了电子政务办公,全省100%的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建成了校园网,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中职学校广泛应用,信息化教育教学软件水平明显提高,在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从2011年开始举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通过展示成果,交流经验,培训提升,提高教师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水平,全面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角色、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使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渗透到教育教学、培训、实习、实训及管理等各个环节。
通过比赛,有教师深刻认识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的积极意义,并给予大赛十分肯定的评价:“在参加本次大赛之前,很多教师对于‘信息化’这个名词甚至觉得陌生。但是参加大赛之后发现,每位教师都可以去开发和设计,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由原来的PPT,简单意义的理解变为了多种手段、多种方法的运用。”
现代电视技术 篇7
刊名题字:徐光春
《现代电视技术》是经国家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 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管, 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国家级电视技术期刊。《现代电视技术》关注电视技术的探索与实践, 关注高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面向全国各级电视机构和电视技术科研单位, 面向所有专业设备生产厂家和产品开发部门, 面向众多电视专业技术人员和业务管理人员, 为广大读者提供大量实用信息, 为技术创新提供重要实践经验。《现代电视技术》是电视技术领域探讨新技术发展、交流应用实践经验、介绍设备产品信息的重要期刊。
《现代电视技术》 篇8
《现代电视技术》是经国家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管,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国家级电视技术期刊。《现代电视技术》关注电视技术的探索与实践,关注高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面向全国各级电视机构和电视技术科研单位,面向所有专业设备生产厂家和产品开发部门,面向众多电视专业技术人员和业务管理人员,为广大读者提供大量实用信息,为技术创新提供重要实践经验。《现代电视技术》是电视技术领域探讨新技术发展、交流应用实践经验、介绍设备产品信息的重要期刊。
现代技术 篇9
关键词:现代测绘技术,数字测绘技术,3S测绘技术,数字国土
3S测绘技术是三种测绘系统的简称。这三种测绘系统分别是:第一种地理信息系统;第二种遥感技术;第三种是全球定位系统。3S测绘系统主要应用的技术有:第一种空间技术;第二种传感器技术;第三种卫星定位技术;第四种导航技术;第五种计算机技术;第六种是通讯技术。上述六种高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将空间信息进行全面的解读及分析。将空间信息的采集;空间信息的处理;空间信息的管理;空间信息的分析;空间信息的表达;空间信息的传播及空间信息的应用有效的进行。3S测绘技术是现阶段测绘技术中较为先进的技术,在测绘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先导作用,同时3S测绘技术对于世界范围的科技领域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3S测绘技术的先进性,在各个领域的测绘方面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现代测绘技术主要有三个代表技术:第一个是数字测绘;第二个是全球定位系统;第三个是遥感及地理技术。这三种测绘技术的逐步建立,同时伴随着4D产品的出现,高效能和高效率的测绘仪器的应用就使得地籍测量筒现代的先进的测绘技术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让地籍测绘在理论方面和实际方面有了本质的改变。让地籍测绘的理论和实践更为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现阶段的地籍测量是利用了现阶段的的先进的测绘技术,通过先机的测绘技术的应用来准确的测定土地界限;土地的位置权属和明确的土地面积。通过上述土地信息的测量来判断土地的实际使用类型,土地的使用分布情况和土地的质量等级等。这种测量主要的服务对象是我国的土地管理部门,土地管理部门通过上述土地测绘资料进行土地的相关登记,作为土地的登记依据。需要指出的是,根据我国国土资源部的相关规划,我国的数字国土计划工程已经在我国全面的展开,这项工程可以为我国的国土清查做一个非常好的示范作用。地籍测量工作必须最大程度上建立健全我国的地籍数据库信息和地籍管理的系统。为我国的地籍方面的工作提供最为合理,准确和科学的基础测绘数据。我国的传统的测绘手段和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的国土测绘实际使用和工作需要,因此,现代先进的土地测绘技术的应用非常的关键和及时。
地籍测绘需要很强的专业性,主要是因为地籍测绘有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地籍测绘的相关文件和数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第二个特点是地籍测绘对于测绘的相关数据要求较高,特别是数据的精准度方面;第三个特点是地籍测绘的全部配套资料和测量结果需要有实时性,要准确的反映出现阶段的土地测量情况;第四个特点是地籍测绘工作需要同步的进行更新,要反映出土地的测绘变更情况。
地籍测绘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应用较为先进的专业的测绘设备和方法。现阶段我国的地籍测绘主要应用四个测绘技术和设备:第一个是野外数字测量技术;第二个是GPS测量技术;第三个是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第四个是遥感测绘技术。通过上述的四种技术或者设备就能够很专业的进行测绘工作。由于测绘的现场的不同的环境,导致了上述的方法和设备存在着些许的缺陷和不足,但是也会突出个别的设备或者技术的优点及优势,这四种设备或者技术在实际的应用中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存在的,这样才可以在地籍测绘的过程中实现测绘的全覆盖。
数字测绘技术充分的利用了当下最先进的信息产业技术和计算机先机技术。现阶段数字测绘技术已经是一种主流的测绘技术,应用较为广泛。
全野外数字测绘主要是依据野外的测绘数据作为基础,来为我国的国土资源部门提供基础的测绘数据,这种测绘主要适用于五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国土的测绘;第二个方面是城建的测绘;第三个方面是水利工程的测绘;第四个方面是电力工程的测绘。上述四方面的测绘数据主要来源于野外数字测绘技术。地籍测绘工作中的地籍测绘数据库的管理工作的优劣有很多的影响因素,最主要的是测绘模式的收集和测绘方式的选定。同时要保障测绘工作的经费和测绘工作使用的测绘仪器,以免测绘工作出现中断,影响测绘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地籍测绘中非常重要的测绘手段就是现代的测绘技术。现代的地籍测绘技术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测绘技术的专业性;第二个特点是测绘技术的数字化;第三个特点是测绘技术的网络化。基于上述的三个特点,可以得出现代化的地籍测绘工作主要是数字化的数据采集方面。
现代的测绘技术是一种综合性的测绘技术。这种综合的测绘技术要融合了两种技术:第一种是地籍测绘的野外作业技术;第二种是测绘中的内外结合的技术。这种综合性的测绘技术有一个最重要的优点也是最明显的优势,那就是现代先进的测绘技术不仅仅能够进行地籍的测量工作,同时还可以对相应的测绘数据进行建档,入库。专门为测量的结果建立数据库,通过计算机技术的介入,实现地籍测量的电子化,这样就是我国数字国土工程最主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的地籍测绘工作主要采用的是全自动的测绘技术,这样可以有效地科学地反应出地基测绘中的实时数据,规避了人为测量带来的误差。本文所述的地籍测绘的所有测绘数据有两种获得途径:第一种途径是充分的利用原有的测绘数据,在土地不变的额情况下,可以作为新的测绘数据进行使用;第二种途径是直接进行新的野外地籍测量,这样的测绘数据在理论上可信性极强,可以进行数据库的输入。数据采集必须根据建立数据库的要求,得到适宜的数据格式。数据获取的内容,包括全要素地形数据、地籍数据、地类数据、控制数据。
高效能和高效率的测绘仪器的应用就使得地籍测量筒现代的先进的测绘技术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让地籍测绘在理论方面和实际发面有了本质的改变。让地籍测绘的理论和实践更为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为我国的测绘工作起到一种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文革.测绘技术发展探讨[J].城市建设,2010(03).
[2]曹玉钧.土地测绘技术的变迁及GPS技术的应用[J].硅谷,2008(22).
[3]郑汉球,洪立波,陶福海.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和我们的对策[J].北京测绘,1996(01).
现代技术 篇10
1 信息技术对教学目标和原则的影响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教学受到很大的影响, 推进教学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1.1 人本性原则:
从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出发, 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本, 以帮助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出发, 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本, 以帮助学生获取终身的学习经验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教师的持续发展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1.2 开放性原则:
教学的目标开放, 教学的内容开放。
1.3 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给学生自主的空间、选择的机会、体验的环境和表达展现的舞台。
1.4 整合性原则:
坚持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目标, 在适宜的时空下, 把方方面面的可用教育资源加以合理的组合, 不断完善教学系统, 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教育环境。
2 信息技术的研究策略
2.1 建设技术性资源。
在信息社会中, 智能性资源、知识性资源、技术性资源、环境性资源等是教育的可用资源。而技术性资源是促进教育发展和教学改善的物质条件。
以我校为例:我校的信息技术资源开发的基本路径是以建设带动应用, 以应用促进开发。
2002年, 学校的技术资源开发为“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 努力提高教学效益”的目标服务, 学校建了两间共200台的计算机教室;安装了多媒体的双向控制教学系统;教师配置了工作计算机这些课件和教学素材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习习惯, 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 对优化课堂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作了有益有效的工作。然而, 这一阶段的技术资源基本上是为方便教师的“教”而设计开发的。
2.2 开发知识性资源。
建构平等、民主、合作的学习环境, 仅有先进的技术物质环境的支撑是不够的。还需要丰富的知识性资源。学校还应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创新, 例如:对构建学科教学主题知识库和应用知识库进行教学做出尝试。
2.2.1 确定学习主题。
把学生当前需要学的知识与“以学生获取终身学习的经验为本”的思想结合起来, 在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 分析学科教学目标以至对与其相关联的其它学科的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后, 确定学生学习的某个主题, 围绕学习主题进行阶段 (单元) 教学设计。这种主题可大可小。
2.2.2 组建主题知识库。
以“有利于学生围绕学习主题进行意义建构”为目的, 创设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关的, 尽可能真实的情景。
2.2.3 建设班级、个人网页。
班级和师生的个人网页是团队智能的集合, 是个人的思想、能力、兴趣、品味的充分展现。也是十分丰富的教学资源。
2.3 优化智能性资源
在各类资源中, 唯有智能性资源——人, 是唯一必要资源。
2.3.1 教师培训——智能性资源开发的重要方面。
a.教师要率先成为最会学习的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对教师的素质水平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最起码的是:需要教师带头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自己学习, 体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学习过程, 然后才能带领学生去学习。在推进学校信息化的过程中, 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 让教师率先成为最会学习的人。支持鼓励教师博览群书, 吸取新知识, 涉足新领域, 增强文化底蕴, 提高人文素养。鼓励教师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获取更多的知识以便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b.给教师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强化培训。第一个层次:全体教师的培训。第一阶段:掌握Windows基本操作和用Word进行文字处理。第二阶段用Power Poind制作演示文稿或简单课件, 用Excel管理学生学籍和成绩, 掌握互联网上的常用操作技能。第三阶段:用Frontpage和更多的工具制作交互式课件、网页、进行图片处理……。第二个层次是对计算机学科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训。
c.给教师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在推进信息化教学全过程中, 都应该十分在意用新的教育价值观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对“主题 (单元) 教学的评价, 应该说, 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艺术价值, 阶段性的教学过程的质量被主要地表现在指导几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方法、路径”方面的谋略艺术上, 而不在于于教师的表演艺术如何。“几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 才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写真。”在评价的过程中, 尤其不去计较教师在传播中的一时的缺憾, 让教师有一个相对比较大的自主空间。
d.给教师一个既有压力又充满温馨的氛围。信息技术环境下自由开放的言论空间, 多条信息沟通渠道, 为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人际关系、为教学过程提供了更多的有利条件。
2.3.2 教学生学会学习, 开发智能性资源的核心。
a.分析学生学习需求。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学生所拥有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在自己教学的全过程中, 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状况、了解个人的学习风格和期望、个人的学习兴趣和特长;了解学生周边有哪些促其发展的资源;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育环境, 在校园网上开辟的师生信道, 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b.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在信息技术课和其它一些学科的教学中, 尽量早地使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帮助自己学习。另一方面, 学生在使用现代信息中, 应该得到的服务包括: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 方便快捷的检索、各部分资源之间畅通无阻的链接等等。
c.提倡“独立探索”和合作式的学习。在网络环境中,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 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改善教学过程, 提倡“独立探索”和合作式的学习的目的意义, 对于某个具体的学生而言, 并不在于探索到什么成果, 而在与养成好的习惯。提倡“合作研究”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品质, 懂得平等协作的重要性, 这是一个人在人间生存和参与构筑未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品质。教学中, 教师不仅领着学生一步步走向知识, 而且引导学生一步步去发现探索知识。
2.4 拓宽环境性资源。
在研究过程中, 还必须十分重视环境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争取领导的重视、争取政策的倾斜、赢得社会的信任、得到家长的支持, 才能使信息化教学的研究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
现代技术风险的特质 篇11
收稿日期:20131212
作者简介:欧庭高(1964-),男,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人,湖南大学科技、经济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技术风险、科技与社会研究;
巩红新(1986-),男,甘肃省庆阳市人,湖南大学科技、经济与社会研究所硕士生,主要从事风险理论的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ZX028)摘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现代社会的风险“丛林”,会有许多不同的理解,但这些理解或多或少地都指向这个风险“丛林”背后隐藏着的现代技术风险特质。从本质到现象、从产生到治理两个维度来考察现代技术风险的特质,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独特视角。由此出发,现代技术风险特质应该包括根源特质、建构特质、表面特质和治理特质的四个方面内涵,这四个方面彼此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特质整体。
关键词:现代技术风险;根源特质;建构特质;表面特质;治理特质
中图分类号:B028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4.04.001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7卷第4期欧庭高等:现代技术风险的特质
技术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特别是那些未知的风险。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利弊共存的问题\[1\]6 。从毒奶粉到地沟油,从切尔诺贝利到福岛核电站的爆炸等现代技术风险事件,既唤醒了人们的风险意识,又加深了人们对现代技术风险的理解。现代技术风险不仅是指现代技术的风险,而且还反映了因应现代技术发展而武装起来的自然风险和技术风险,它所构建的风险形象日益走向负面。因此,厘清现代技术风险特质,对更深层次地分析现代技术风险,控制和降低现代技术风险所造成的伤害和损失,进而实现人、技术、自然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现代技术风险的根源特质
现代技术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技术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正如刘易斯所言,技术的风险是真实的,风险的确存在,有时潜伏等待着,眼前的威胁很小, 但有可能在将来造成真正的问题\[1\]253。这种风险真实铸造了现代技术风险的根源特质。根源特质是现代技术风险的本质特质,反映了现代技术风险的渐进走向。现代技术风险的根源特质突出地表现在风险知识的不确定性、风险感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控制的不确定性这三个方面。
(一)风险知识的不确定性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技术的发明创造,提升了人类遏制风险,摆脱不确定性困扰的能力。但是,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活动领域的不断拓展,又出现了更多的未知领域,孕育了更新的不确定性,滋生了更大的风险。正如斯万·欧维·汉森所言,虽然新的信息(尤其是科学提供的信息)有时消除了原有的不确定性,但是它们也以表面上看更快的速度创造出新的不确定性。有关不确定性的知识以及相伴而来的关于风险的知识,乃是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知识范畴\[2\] 。核技术风险、克隆技术风险、转基因技术风险等现代技术风险的危害有多大?没有一个专家能作出准确的预测,而且历史上也没有为我们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和知识,我们甚至不知道这些风险是什么,更不要说对风险的精确计算, 也谈不上对风险结果的预测\[3\]。面对日益复杂的现代技术风险,我们完全不知道风险的大小和程度,而且在很多的情况下,直到很晚,我们也不能确切知道这种风险的大小\[4\]52 。
(二)风险感知的不确定性
技术的现代化也在推动着风险的现代化。与传统技术风险不同,现代技术风险的作用方式开始由宏观转向微观,由显性转向隐性,并以基因突变、放射性元素、食物毒素、空气污染物等物质而存在,其隐蔽程度超越了人们的感知能力。在这种情形之下,人们关注的焦点正越来越集中在那些受害者既看不见也无法感知的危险之上\[5\]26。这也印证了德国社会学家贝克之所言: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社会中,这个社会在技术上越来越完善,它甚至能提供越来越完美的解决办法。但是,与此息息相关的后果影响和种种危险却是受害人根本无法直接感觉到的\[6\]。核技术、化工技术、转基因技术等现代技术是否会带来风险?风险的概率有多大?风险持续的时间有多久?公众无法直接作出回答,惟有通过与专业人士或技术专家的沟通对话,才能形成风险感知。因此,对公众而言,风险感知与其说是经验或个人证明的产物,不如说是社会沟通的产物更准确\[7\]。显然,公众的这种风险感知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更为糟糕的是,一直以来,充当风险感知权威和精英人士的专业人员与技术专家,在面对新型的、人为制造的、灾难性的现代技术风险时,往往会作出错误的风险评判和解释,他们的风险感知因此也被贴上了不确定性的标签。
(三)风险控制的不确定性
传统技术风险主要是机械性或物理性的,风险因素单一,风险作用机制简单。通过风险分析和控制等风险管理手段,可以追求到比较安全的目标。但是,现代技术风险除了机械性和物理性之外,更重要的还有化学性、生物性、生态性等,风险作用机制极其复杂,诱发风险的因素很多,一些哪怕只有微小的物理后果的风险事件常常会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并进而导致极其严重的社会后果,其后果超出常规风险分析的范围之外 \[8\]。现代风险控制的难度明显增大,而且,现代技术风险在空间维度上,正在由局部风险、区域风险逐渐向全球风险转变;在时间维度上,正在由当下风险向更加久远的风险演化。种种情况表明,技术风险控制逻辑正在走向坍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爆炸事件的发生,正是这种风险控制逻辑坍塌的典型例证。1986年4月26日,因工作人员操作上的失误,致使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事故发生之后,大量的放射性物质被排放出来,根本无法实施有效的控制,致使31人当场死亡,上万人因放射性物质的影响而致病,6000平方公里土地被废弃,400多个居民点变成了无人居住的地区。时至今日,还有200万人挣扎地生活在核污染区,其中包括40多万的少年儿童。
二、现代技术风险的建构特质
现代技术风险的特质不仅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吉登斯看来,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称为人造风险,它是与外部风险相对应而区分出来的。外部风险指的是自然风险和传统技术风险,是外部的,由自然的不变性和固定性带来的风险;人造风险更多的是指现代技术风险,是被制造的出来的风险,是由我们不断发展的知识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所产生的风险,是指我们在没有多少历史经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风险\[9\]。人为因素反映现代技术风险的建构特质,它是现代技术风险发展和升级的主要因素,它包括责任原则的失效、专家决策的失误、技术使用的失当三个方面。
(一)责任原则的失效
风险与责任相伴,风险问题产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是传统技术风险伦理的基本特色,也是解决风险问题的基本原则之一。然而,迷宫式的公共机构,复杂的科层关系,以及繁琐的程序安排,导致了责任原则的失效。这种责任原则的失效主要表现为“有组织的不负责任”。“有组织的不负责任”并非集体有计划、有组织地逃避责任,而是责任主体利用模糊的定义关系,相互转嫁和推卸责任,进而使那些必须承担责任的人能以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从而摆脱责任的追究。贝克认为,风险判断中最突出的方面,就是责任问题。但是,第一次现代化所提出的用以明确责任和分摊费用的一切方法手段,如今在风险全球化的情况下将会导致完全相反的结果,即人们可以向一个又一个主管机构求助并要求它们负责,而这些机构则会为自己开脱,并说“我们与此毫无关系”;或者说“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次要的参与者”。在这过程中根本无法查明谁该负责\[10\]。因此,在这种存在严重缺陷的责任机制庇护下,人人都可以放手去做,而无需承担后果的做法,正是滋生现代技术风险的人为因素之一。
(二)主体决策的失误
风险与决策密切相关。如果我们原来关心的是外因导致的危险(源自神和自然),那么今天风险的新的历史本性则来自内在的决策\[5\]190。因为工业社会运行机制自20世纪中期以来开始发生微妙变化,一项决策可能毁灭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当今时代与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代都有着根本的区别,已经从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过度的迹象\[11\]。当今时代,现代技术的复杂性决定了技术活动已经脱离了单个人的发明创造,技术活动已经走向社会化。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府以及技术专家的支持和帮助。国家、政府、技术专家等在给予技术活动以资金投入、技术支持的同时,也参与并影响着技术的决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技术决策主体的多元化。多元化的主体共同参与技术决策,看似有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决策结果,其实却使决策蕴含了很大的风险。各个决策主体受自身认识理性的局限性,以及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的干扰,难免会出现决策的失误,造成难以估量的技术灾难的发生。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前,O形环首席工程师罗杰·博伊斯乔利,根据O形环低温下存在的风险问题,曾多次提议暂时放弃航天飞机的发射,结果几次暂缓之后,决策层主要负责人瑟奥科尔公司的高级副总裁杰拉尔德·梅森,在最后一次并没有采纳罗杰·博伊斯乔利的合理建议,而是出于商业等其他方面考虑,决策冒险发射航天飞机,最终酿造了航天飞机发生爆炸的悲剧事件。
(三)技术使用的失当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是为善还是作恶,这取决于人所在的社会,而不是科学和技术的本性。怎样发展科学和技术的社会运用的为善的那一面, 避免和防止它为恶的那一面, 这取决于人们改进社会的努力, 取决于人们控制技术后果的能力, 而不取决于科学技术本身\[12\]。合理恰当地使用技术可以为人类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财富,相反,不管是技术操作上的失误,还是出于经济利益的技术滥用,都会导致技术风险扩大化。现代技术的“高精尖”走向,使其复杂性特征空前增强,其构成元件数目组分之多,各部分的相关程度之深,具体的操作程序之复杂,都是传统技术所无法比拟的。技术活动的任何环节出现失误,都可能引起整个技术系统的崩溃,产生无法估量的技术灾难。同时,在经济理性的驱使下,技术成果被滥用的可能性也日益增加。苏丹红、毒奶粉、地沟油、转基因食品等一系列风险事件的相继发生,都是出于利益考量而导致技术风险事件产生的直接见证。
三、现代技术风险的表面特质
与传统技术风险相比,现代技术风险更加难以预测、难以感知、难以控制,影响的范围也愈加广泛,以至于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将现代社会称为“风险社会”,认为人类正“生活在了现代文明火山口上”,被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现代技术风险所包围。不过,在我们看来,风险社会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对现代技术风险表面特质的一种诠释。现代技术表面特质源于其根源特质,它反映了现代技术风险的客观性与人为性的结合,主要包括全球性、均等性、延迟性三个方面。
(一)现代技术风险的全球性
在工业社会早期,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传统技术的制造和使用,仅限于局部性的地区和区域。技术风险造成的影响也相应地停留在局部性的区域上,不会向全球范围蔓延扩散。但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扩大了世界范围内的交往,一方面为技术的全球化转移和扩散搭建了平台,有力地促进了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和使用;另一方面,又增加了风险的来源,改变了风险的时空结构,放大了现代技术风险所造成的影响。核技术风险、转基因技术风险、网络技术风险、化工技术风险等现代技术风险,既是本土的,又是全球的,或者说是“全球本土的”\[13\],它们逾越了地域边界的鸿沟,以“蝴蝶效应”之势,不断地向全球扩张。在这个疆域消失的科技全球化时代风险也就必然全球化了。因此,科技全球性的世界已然形成全球风险世界\[14\]。
(二)现代技术风险的均等性
就风险的分配来看,传统技术风险的分布是非均衡的,其分配也是不均等的。传统风险的制造者不仅是风险的最大收益者,而且还可以凭借至高的权力和巨大的财富,通过风险转移的方式,把自身置于风险之外,规避风险,远离风险,免受风险的制裁。然而,在现代技术风险全球化之下,逃避风险惩罚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因为现代技术风险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已经逐步超越了经济基础与社会背景的限制。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风险的扩大,会出现分布平均化的局面\[4\]19。现代技术风险不再有一定的社会界限和社会范围,承担风险和蒙受灾难的人,将是不分阶级、不分等级、不分民族、不分种族、不分国家、不分政见的不存在“他人”这一范畴的全人类的所有的人\[15\]。而且,现代技术风险还是一种“飞去来器效应”,它会使那些生产风险或从中得益的人迟早会受到风险的报应。风险在它的扩散中展示了一种社会性的“飞去来器效应”,即使是最富裕的和最有权势的人也不会逃脱它们\[5\]39。因此,风险的全球性特征越明显,风险分配就越发均等。
(三)现代技术风险的延迟性
现代技术风险对人的危害,以及周围环境的破坏并非一蹴而就的。与传统技术风险的即时性不同,现代技术风险极其复杂,所导致的风险后果在短时期内不会显现出来,而是要经历一个很长的潜伏期,具有延迟性。例如,1939年,DDT研发成功,因为其能够控制昆虫传染病,尤其对疟疾的控制有特效,所以此后被大批量进行生产,广泛应用于农业中。但是,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们才意识到DDT是一个“隐性的环境破坏者”,具有潜在危害性。DDT的大量使用危害整个生态,鸟类在长期食用了生态食物之后,会导致其蛋壳变薄,增加幼鸟的死亡率。而且,其他动物在长期食用喷有DDT的植物后,也会危及生命健康。所以,美国在1973年开始禁用DDT,中国也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禁止使用DDT。DDT风险的潜伏时间之久,足见现代技术风险的延迟性之明显。
四、现代技术风险的治理特质
消除风险,追求安全,这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但是,采用传统风险治理办法来应对现代技术风险,追求安全,这已经很难达到要求了。换言之,这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因为采用技术升级完善的办法,或运用新的技术控制原有技术风险时,又会引发新的风险。正如德国社会学家U.施曼克指出, 经过修正的技术本身仍然是风险的生产者, 技术水平的升级不仅不会消除风险, 反而会带来风险水平的相应升级\[16\]。而且,因为随着风险全球化的日趋增强,现代技术风险已无法用传统风险转移办法,再将风险转移出去;也无法用传统的保险手段,实现风险的再分摊。因此,现代技术风险的治理不仅要治标,而且更重要是还要治本。这就需要我们从技术与价值相统一的立场出发,促进人与技术、自然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和降低现代技术风险。
(一)技术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技术是手段,人的发展才是目的。技术的价值体现的是人的价值,表达的是人的价值需要\[17\]。技术的发明创造,延伸了手的功能,弥补了人类的不足,使技术的工具价值得以崭露头角。自工业革命以来,技术的工具价值日益彰显。蒸汽技术、机械技术、电力技术等技术的使用,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劳动效率,增加了社会财富。核技术、航天技术、转基因技术等现代技术的出现,则进一步将技术的工具价值推向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追求先进的技术手段成为了技术活动的主题,与此同时,技术的人文价值却逐渐萎缩。技术工具价值不受限制地向前推进,以及对人文价值的僭越,激化了人与技术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技术风险的产生。因此,要从根本上治理现代技术风险,首要的问题就是重塑技术的人文价值。技术的人文价值是技术发展对人自身的意义,强调技术发展要以人为本,关心人的本身,应该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人本身,并不是指技术发展只关心少数人的利益,而是要关心整个人类的发展,也不仅仅是要关注当代人的发展,还反映了技术发展应着眼于未来,考虑到后代人的发展。当然,技术的人文价值所强调的发展是一种全面的发展,而不单是物质生活的发展,还应该包括精神层次的提升。强调技术发展的人文价值,并不意味贬低技术的工具价值,而是坚持以人文价值为导向,以工具价值为动力,将二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技术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技术的良性互动,进而达到对现代技术风险的有效治理。
(二)技术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协调
人的发展离不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同样,技术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各种自然资源的支持。这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蕴含的道理相同。因此,技术发展除了化解技术与人类的矛盾之外,还要处理好技术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要处理好技术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之间的关系。可是,传统的技术发展观,却忽视了技术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之间的统一性和协调关系。这种片面的技术发展观,是一种功利主义的发展观,虽然促进了技术发展,但却在不断地创造风险,导致了现代技术风险的生产、发展和积累。而这种风险产生、发展和积累又是以自然对立为基础的。因为它把自然作为技术发展的对立面,技术发展以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其唯一价值取向,以对自然实施征服和改造自然为目的。这样一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会出现自然资源被大量浪费和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问题。显然,这种状况已经使人类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困境。然而,这种困境与其说是生态危机或生态风险,还不如说是现代技术风险。面对这种越演越烈的风险状况,风险治理必须是根本性的、理念性的,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风险控制、转移和分摊的手段上。当然,主张放弃现代技术,回到传统的生活方式,或者等待新技术出现,以彻底地消除技术风险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现代技术风险的治理根本在于建立起生态文明的社会,促进技术的科学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彻底地改变技术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不相协调的状况,由片面地追求技术发展的经济价值向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相结合的技术发展方向转变,将技术的生态价值融入到技术发展之中,实现技术发展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融合。
\[参考文献\]
\[1\]刘易斯.技术与风险\[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
\[2\]斯万·欧维·汉森.知识社会中的不确定性\[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3(1):3743.
\[3\]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M\].尹宏毅,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195.
\[4\]乌尔里希·贝克,威廉姆斯.关于风险社会的对话\[M\]∥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26.
\[6\]乌尔里希·贝克,约翰内斯· 威尔姆斯.自由与资本主义[M].路国林,译.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127.
\[7\]奥尔特温·雷恩,伯内德·罗尔曼.跨文化的风险感知\[M\].赵延东,张虎彪,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16.
\[8\]保罗·斯洛维奇.风险的感知\[M\].赵延东,林土垚,冯欣,等,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210.
\[9\]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M\].周红云,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2.
\[10\]乌尔里希·贝克,约翰内斯· 威尔姆斯.自由与资本主义\[M\].路国林,译.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143.
\[11\]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上篇\[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3):32.
\[12\]龚育之.科学与人文:从分隔走向交融\[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1):22.
\[13\]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再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4):48.
\[14\]薛晓源.前沿问题前沿思考:当代西方学术前沿问题追踪与探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社,2005:55.
\[15\]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M\]∥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02.
\[16\]Schimank U.Scientific associations in the German Research System \[J\].Knowledge in Society,1988(1):21.
\[17\]李宏伟.现代技术的陷阱人文价值冲突及其整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16.
现代技术 篇12
教育的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 它并没有一个特定的、唯一不变的标准, 而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在这一阶段, 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包括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教学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方法的现代化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承担构建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的历史使命。现代社会的巨大需求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催生的现代远程教育, 是构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的第一选择。现代远程教育超越了单向传播的新媒体 (计算机多媒体) 以及与其相连的天地网络, 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形式和教育方式。它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个性化的学习形式, 使受教育的人们从传统的围墙学校扩展到全社会, 使不同阶层的人群和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教育以及教育内容, 以构建个人的知识结构, 实现个人的知识目标。这种选择不仅可以是学历的, 也可以是非学历的;知识信息的获取可以是实时的, 也可以是非实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