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活技术(共12篇)
现代生活技术 篇1
陶行知先生说过, 教育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前进的, 是由社会决定, 而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作为一线教师, 我们除了教会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知识以外, 更应该做的是把生活融入教育, 教育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生活。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倡, 生活就是教育, 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 是动态的, 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因而也是全面的, 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的。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 “在生活里找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 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 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 教育的方法, 教育的工具, 教育的环境, 都可以大大增加”。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世界科学技术更是突飞猛进, 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逐步加快, 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 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技术飞速发展并迅速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中来, 使现代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日趋多样化, 从而诞生了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 作为教育手段, 就是利用科学技术, 使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 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融入生活, 在中小学教育中, 以“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来体现。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 信息素养即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而必须具备的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呈现信息的素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 同时,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所以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 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二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当前我国正在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 同时注意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问题, 二者同时前进。
一、作为学科教育, 信息技术着重的是技能培养, 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技能, 更好的为生活和学习服务
信息技术是指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创造和传递。计算机作为信息获取、分析、处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位置, 但我们决不以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掌握代替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掌握, 只能将计算机作为信息获取、分析、处理的工具进行学习。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应从信息技术的高度、信息技术的角度进行学习, 而不是脱离这个前提进行学习。
生活是学生的终身课堂, 源于生活的知识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进而理解和掌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许多比较单调而且枯燥, 但又必须了解的知识。例如, 在《信息的编程加工》, 我们以电视节目购物街猜物品的价格的环节导入, 整节课以此为核心, 来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 对算法的理解, 从而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编程是为了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将教育和生活相融合!例如:在讲“使用我的电脑”这一节, 有关“文件夹和文件”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计算机硬盘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文件夹, 文件夹中为什么还有下一级文件夹或文件?这些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此时教师打这样一个比方:全校学生都集中在操场上自由活动, 你爸爸来找你, 就会很不容易找到你。如果你在自己所在的班级中上课, 你爸爸就会根据你所在的年级、班级、第几小组, 很快地找到你的。计算机硬盘里存放了很多功能不一样的文件, 我们也需要一组一组分开来保存。然后通过一张“生活事物与信息概念”的对照表, 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理清关系。
又如, 在讲到Word文字处理中“绘制图形”时。教材中采用绘制一个三角形, 然后经过旋转等处理组合成一个类似菱形的形状, 这样学生感觉到比较枯燥。而笔者则先向学生展示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标志符号, 如:交通标志、安全标志、禁烟标志等, 然后简要介绍绘制图形的基本方法, 放手让学生利用插入自选图形来绘制其中的一个, 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 又让学生知道了生活中各种标志的含义。这样联系生活的学习, 自然效果要好得多。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只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或者其他相关的信息技术, 更多的是和生活相结合, 以现实生活中信息技术的使用为例, 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以掌握的信息技术更好的生活。
二、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 着重的是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 是技能学科, 而是否掌握技能的考核方法就是作品, 而一件作品的最终完成需要大家的合作。而一件作品从制作到完成, 特别是网页等比较大型的作品, 不是学生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 而作为老师, 我们能做的也只是在技术上提供指导, 更多的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完成, 需要学生自主去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因材施教, 耐心地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促进学生自主能力不断地得到强化。要改变强迫性、指令性模式, 采取积极参与模式, 给学生自己支配时间的权力。鼓励、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提倡求异精神, 鼓励质疑问难, 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中多思, 不断生疑、质疑, 在深入探索中解疑, 从而获得新知, 积极主动而富有创新地学习。
根据教学需要, 由学生自愿或教师根据学生基础状况把学生分成若干合作小组, 并进行分工, 由基础较好的学生当小老师, 他们在听完老师讲课后进行操作时, 在小组里边做边讲解, 谈自己的认识和体验, 介绍学习方法。其他学生遇到问题时随时向他们请教。小组遇到问题时, 一方面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互相启发、交流, 一方面由每个小组自主探究, 大胆提出设想, 敢于各种尝试,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及时对小组学习的情况进行总结、评议,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经验、体会, 老师对学生自己发现或摸索出来的方法、知识、窍门予以表扬鼓励, 指导其他小组掌握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信息集成与信息交流”这一章节, 主要是要让学生将之前学习知识整合成网站的形式, 并发布和交流。对于这样比较大型的作品, 让学生独立完成几乎不可能。因此, 本章节开始, 教师先展示已经做好的网站, 激发学生兴趣, 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在网站中在使用哪种工具, 一个网站的设计到发布应该注意哪些 (比如颜色, 布局等) , 然后让学生分组, 并进行分工合作, 随时质疑、探讨、交流。此时, 教师只是进行技术上的指导, 组织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对发现、摸索出好方法、小窍门的学生或小组予以充分的肯定, 并指导其他学生学习。虽然教师讲得较少, 看上去教室里场面有些混乱, 但只要学生在积极自主地学习探究, 就能从中体会到自己来完成一件作品的乐趣, 并从中获得与人合作的乐趣, 以便于更好地适应生活中的合作。
三、作为教育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可以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感受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 学生可以利用教师准备好的课件, 通过“人机对话”进行自主探索研究。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维的品质, 又增强了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 还可进行如火如荼的在线讨论交流。实践证明, 课堂讲授与适当组织讨论相结合, 可以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辩识, 而且可以使他们在这种讨论中, 更好地认识自我, 促进其开拓思维的形成与发展。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 为更有效地组织讨论提供了便利条件。这样的讨论, 充分地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教师在网上启发性的点拨、开导, 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东西, 而这正是讨论的教育价值所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来传递, 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 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 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 促进教学改革。
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可以让学生更加真实地体验到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例如虚拟青蛙, 学生可以做非常逼真的青蛙解剖实验;虚拟诊所里, 学生可以斟酌情况对不同的病情做出诊断。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运用, 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 重新思考教育的真正含义。为迎接网络时代带来的挑战, 我们教育工作者、广大家长、社会各阶层都要不懈努力,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现代生活技术 篇2
摘 要:现如今,怎样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技能是困扰教育界很久的问题。因此,本文围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智障儿童生活技能展开讨论,分析智障儿童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和内涵,讲述在智障儿童生活技能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意义,提出运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智障儿童 生活技能
引言
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我国处于 0 ~14 岁的儿童总数是 3.075 亿人,其中残疾儿童有 817 万名,占儿童总数的2.66%。而在这 817 万名残疾儿童中,智障儿童有 539 万名,占 66%。通过统计可以看出,智障儿童的数量在我国人口比例中占了不可小觑的分量,对于智障儿童的发展和教育,不但影响我国成年残疾人的整体发展,还会影响整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所以,如何更好地提高智障儿童的自理能力,是我们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应该考虑的问题。所谓智障儿童是指在智力发展方面比较缓慢,智力低于正常儿童群体。根据世界精神科分类手册第四册,智障人士是在十八岁之前被评估出智力明显低于普通人,即智商在七十或者以下,并且在以下的生活范围中有两项或者以上相对于同文化同年龄的人发展迟缓而存在沟通、家居生活、自我照顾、使用社区资源、认路、工作、健康、社交、学术以及安全等各方面的困难。[1]
一、增强智障儿童生活技能的必要性
社会对随读的智障孩子?u估还是以一维智能指标为基准,评价手段和方法单一,没有考虑他们多种能力的发展,这在依然还是“按分数论英雄”的今天,他们无疑是处在劣势地位的,没有人喜欢一个“拖后腿”的人。久而久之,随读的智障孩子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长期恶性循环,使他们越读越差。智障儿童由于自身心理、生理的缺陷,在生活适应、社会交往、学习能力等方面需要援助,但现阶段解决此类问题还面临着许多困难,社会能为他们提供的教育、生活、就业等保障机制还很不健全,尤其在淮北这个以重工业为主的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以上一系列的因素严重影响淮北地区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质量,导致智障儿童虽然在普通学校里学习,却享受不到他们所需求的教育,并未做到真正的“就读”。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是与传统的教育技术相区别而言的,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是对传统教育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另一方,现代教育技术是传统教育技术所没有的教育技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教育领域普遍采用现代教育技术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现代教育技术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于一体,通过多媒体播放生动的画面以及很直观的动画形象,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产生视觉上的冲击力,从而加强对学习内容的重视。[2]
三、在智障儿童生活技能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途径
为了切实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采取以下有效途径。
1.充分应用多媒体
运用多媒体播放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或者影像,通过播放加深智障儿童的记忆。为了有效弥补智障儿童自身存在的学习劣势和认知特点,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他们播放一些声音、画面为一体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影像,加深他们的理解。如在进行“10 以内的数字的认识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色彩艳丽的画面,包括五颜六色的花、色彩鲜艳的糖果、好吃的冰淇淋等,让学生自己去认知数字,并且通过重复播放,让他们加深记忆。利用多媒体巧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 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生活技能,教师需要运用多媒体巧设一个生活场景,这样比简单描述更容易让智障儿童接受,因为智障儿童难以了解一些晦涩难懂的语言,必须要通过直观的画面进行教学。如何教会智障儿童在超市买东西要给售货员钱才能拿,并且掌握钱币“元、角、分”?教师为了教授学生这种技巧,可以设置一个超市的场景,在“超市”里摆放上一些学生喜爱的商品,如瓜、果、梨、桃……然后让学生付费购买,用真正的钱币进行交互。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把生硬、死板的课堂授课转化为一个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容易让智障儿童接受,可以更好地到教授学生生活技能的目的。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运用好网络资源,对智障儿童进行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能力。面对每一个智障儿童的特点和身体状况,教师可以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网络上查找各类不同的有用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样一方面能够使得海量的网络教学资源得以利用,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能够加深教师和智障儿童的交流,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比如一个班有 20 个学生,部分学生爱玩游戏,部分学生爱看动画片,那么就可以对他们进行分组,10 个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字,10 个学生通过观看动画片学习爱劳动、爱干净的生活小常识。通过这样的分组教学,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3]
3.加深和智障儿童的交流
加深和智障儿童的交流,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和反复的鼓励,提高智障儿童的综合素质。在对智障儿童进行教学过程,教师要注意和他们之间的沟通,要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尤其是在对其进行评价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坚持鼓励的原则,才能够打开学生的心结,提高他们对学习的信心。比如在了解学生对图形的掌握情况时,如果学生回答错误,教师要给予鼓励,可以说“很棒,很棒,再仔细想想”等,千万不要打击,以免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全班的 QQ 群,让学生进行自由的沟通和交流,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请教教师,由教师解答。通过反复的、及时的交流,能够加深智障儿童和教师的感情,从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让智障儿童快乐地学习。
结语
每个孩子都拥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每一个生命都享有被尊重的权利。智障儿童也是文明校园的一员,他们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个层面的呵护与支持。鉴于智障儿童自身的特点和学习的劣势,以及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于培养智障儿童生活技能的重要意义,教师必须要努力寻求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在培养智障儿童生活技能方面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现代生活技术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品德与生活;作用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66
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教育、虚拟教育等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方向,如何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认识到信息技术为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教学对象、变革教学方式提供物质支撑,从而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是摆在每一位品德与生活课教师面前的新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粗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的作用
1. 现代信息技术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让学生学起来感到非常枯燥,因此,品德与生活课教师应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现代信息技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关键,是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两者关系达到和谐统一,其中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应当是在主体意识支配下的自觉行动。品德与生活课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形象逼真的画面、富有情感的声音,再加上教师适时的恰当讲解,才能充分借助视听优势,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不断探求,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现代信息技术能拓宽师生互动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教師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而其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品德与生活课教师只有拓宽学生的互动空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的应用
1.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动激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现代信息技术将文字、聲音、图像、动画、视频等集于一体,有利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有的只是图片和文字,如果在教学中把图片、音乐、动画结合起来,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笔者在教学《您好,祖国》这一课时,播放了升国旗、识国徽、唱国歌的不同画面,让学生在观看中不知不觉受到教育。
2. 调动多种感官,发挥主体作用
多媒体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种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知识,比单一听教师讲课强得多,改变了传统教学结构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满堂灌”的状况,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笔者教学《一起找秋天》一课时,选择了听乐曲《秋天私语》、赏秋天美景、找秋天乐趣,通过多媒体播放课件,学生如身临其境。多种感官并用,学生在愉快的欣赏中学习、思考,其主体地位就会发挥得更充分。
3. 巧设问题练习,减轻精神负担
传统教学中的问题练习和教学评价的形式比较单一。要么是师生之间一对一的问答,要么是教师分析难题,学生听讲。学生回答问题时难免紧张,担心遇到答错题的尴尬。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后,课堂就有了生命的活力。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在“Powerpoint”中制作带有动画效果的习题,例如插入一些声音。当学生答对时就给予表扬“你真行”“真棒”;当学生答错时就给以鼓励“继续努力吧”,通过人机对话,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快乐地获取知识。
4. 扩充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综合各种媒体的功能,传递大容量的信息,为教师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丰富教学的内涵和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现实的条件。对学生进行品德与生活教育,只靠课本内容的讲解是完全不够的,教师必须作适当的补充,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就能速度快,高效率地完成这一任务。
5. 发挥交互作用,转变学习方式
现代教学媒体还为学生提供了亲自操作的条件,实现师生双向交流。教师可以有效地监控和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自我控制学习步骤,还可以反复练习巩固知识和技能。利用多媒体能够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把一些枯燥无味的知识有声有色地展示出来,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
总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教学领域必将发生相应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深刻地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实施,影响着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品德与生活课教师应顺应时代要求,加强学习,提升自身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积极地投身现代信息技术和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之中,积极学习和研究教学理论、教材、教学方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介,构筑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堂,努力使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现代生活技术 篇4
我们深深明白:新课改形势下的教育,它不同于以往的教育,不是把教育的重点放在那仅有的40分钟里, 而是把学习的内容拓展到了课前、延伸到了课后,这样给了孩子们很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告诉我们, 这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那么怎样让孩子们 “乐于探究”“敢于探究”呢?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学习的动力”, 每次课前的准备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我们要经常引导孩子们在课前的准备活动中,对这次活动主题进行相应的资料搜集、课前体验、准备素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尤其注意开发可以“借用”的多媒体方面的资源。这么做的目的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课前探究的过程中,孩子们就可以去体会、去感受,为课堂上的学习提供前提基础。
如:教学《我爱爸爸妈妈》一文,我们可以让学生把自己从小到大的照片拿来,从中筛选代表不同年龄段的三张输入电脑中, 以猜一猜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成长的变化。这样, 由于照片取材于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 利用电教媒体, 创设能唤起学生认知、情感、兴趣的情境,能使教学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再如:第一册《爱惜学习用品》,为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课文中“学习用品对王平的夸奖”和“请你告诉他”栏目进行比较,以拟人动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学习用品你选谁做你的小主人? 为什么? 由于有了画面形象的提示,学生便能带着极高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就是这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 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刺激—疑惑—探究—思考等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情境的渲染,展开思维,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有利于新课的导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课中指导探究策略
长期以来,学校传统教学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语言、板书、挂图等教学媒体。有一些教学的难点、重点以及抽象的东西,一直无法形象的表达出来,很难在学生中间形成深刻的印象。当今信息化的社会, 电教媒体已经进入了课堂,它具有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多变化的演示特点, 可以使许多难以用语言、文字等在传统教学方式中表达的内容,得到形象化的演示。而现行的《品德与生活》教材本身就给教育观念、教学模式 等带来巨大变革,具有画面丰富、图文并茂、信息量大、弹性栏目开放性强等特点,如果能将这些教材与现代信息技术恰当的结合起来,无疑将可以将教材内容形象化,学生易于理解,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更会使学生活动主体在学习情感和学习精神面貌上发生变化。
“品德与生活”的课堂中 ,老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呈现教育内容,有效扩充了学生想要探究的认知空间,变单一教师讲授为教师和媒体共同对学生的引导。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除了教师亲切的语言以外, 还有有趣的文字、夺目的图片、奇异的声音、丰富的动画等多种信号对学生形成刺激, 如:学习二年级《可爱的祖国》一课,可以从课外找大 量的图片 和文字介 绍 , 利用FLASH把它们融为一体做成课件 ,可以让学生上课时通过鼠标点击“小眼睛看大中国,感受祖国伟大”,查看图片和简单的文字资料自主学习,并要求学生通过游览祖国各地有代表性的景观图、祖国名人图片、截取的视频资料,进而使学生在了解祖国的同时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 为自己是中国人觉得自豪。人人参与,个个有收获,在这样的欣赏,讲述和倾听中,孩子们的心理、情感、思维、智慧与行为尽情张扬, 我也较好地突破了活动的重点、难点,实现了主题目标。而且可以根据需要随时生动地再现图片和文字,使课件成为学生的学件。再如:学习《爱惜粮食》一课,可以按粮食生产过程做成课件,并配上背景音乐和解说。当声形融合的粮食生产过程呈现于学生面前时,带领他们进入完全不同的认知空间去探究, 深深地感染学生, 使他们感受到粮食的来之不易,从中受到启发, 克服学生感官上的局限性,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三、课堂活动体验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能感受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因为这门课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而展开教学的。活动是课程 的呈现形式,是课程实施的“灵魂”。孩子们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深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活动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时就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⒈创设活动情境,使教学内容“活”起来
“寓教于乐”是最有效、最吸引孩子 的教学方法, 它强调的是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恰好《品德与生活》也正是 这样,课堂上有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形式,有的是实地采访调查,有的是快乐的教学游戏,有的是合作学习的小组讨论,有的是生动形象的情景表演。种种的活动都能为老师提供许多教育的机会。 当然,对于这么多丰富的素材,老师的任务就是如何让孩子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那么,课堂活动情境的创设就很重要了。教师要清楚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 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有所舍取,可以通过播放配音,展示画面、模拟鼓掌等效果声音,渲染情境, 完善课堂小节,使教学内容“活”起来。
⒉联系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实”起来
“品德与生活” 课要培养的是热爱生活的儿童,孩子们正是在实际生活中发展的人。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时就应该注意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脱离社会实际来进行。只 有来自于学生生活中的东西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乐于接受,从孩子们的生活出发,这也是每个老师都必须认识到的。
例如我们一位老师在上《春天来了》这课时,先利用孩子们生活中都熟悉的时间日历引导学生找到“立春”,进而带领学生走进“春姑娘”的世界,说说自己在生活中在哪里找到了“春姑娘”, 在这节课的最后,殷老师也设计了一个“我眼中的春天”的活动 ,让孩子们利用数码照相机、摄像机拍下自己生活中春天美景,又组织同学把自己的作品进行张贴。孩子们兴趣浓厚,非常地高兴。这样的教学联系了生活实际,孩子们的接受都非常自然!
⒊结合教材,提高教学实效
另外, 儿童的生活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他们的活动也应该是一个连贯的过程。教师进行教学时,也要注意活动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的变化,?事态的发展,了解的深入而不断地延续、深化下去,从而提高活动实效。所以,我们在安排一些活动时间长的内容中,灵活地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时能取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如在进行上《亲亲大自然》这一主题探究时,我们可以给学生一段较长的时间准备,让孩子们做好活动记录,观察日记。你在秋天里发现了什么? 随时写一写你发现的东西,以及图片、资料的搜集,还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秋天的图片,或者动手画一画,或者鼓励学生动手拍一拍等一系列的活动,老师也可以选择拍录一些有代表性的景观图上课时用。让孩子们在这近一个月的时间内 都能感受到秋天的美,了解到关于秋天的知识,使孩子们的认知更加系统化。
现代生活作文 篇5
织女飞啊飞啊,终于来到了朝思暮想的地方,可是却找不到了以前熟悉的牛棚,只见一排排整齐的房子,旁边还有一幢非常气派的别墅,别墅就座落在一个比蟠桃园还漂亮的花园里。织女在空中徘徊着不敢下来。这时从整齐的房子里飙出一辆大奔车,车在别墅前停下了,车里走出一个中年人,织女定睛一看:那不是牛郎吗?“牛郎、牛郎……”织女不由自主地喊。牛郎听到了熟悉声音,马上向上招手:“织女,真的是你吗?你终于回来了,快下来吧,这是我们的家!”
牛郎把织女迎进别墅,把家里的新产品都一一向织女介绍,有电视机、电冰箱、热水器、电话,还有最神奇的电脑,上网就能和全世界的人说话。织女不信,牛郎马上开了视频和远在美国留学的小牛郎说话。织女惊讶得合不上嘴,十万八千里就是神仙也要半个时辰,真是“天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哪!接着牛郎又带织女参观了他的现代化牛棚,原来他刚才就是从那里出来的,几百头牛全部通过电脑喂养,什么时候添料、什么时候加水、什么时候打扫全用电脑控制,牛棚里还放着钢琴曲呢,说是这样牛的肉质才好,才好卖。
织女与牛郎在人间团聚了不想回家。有一天,王母娘娘终于发现织女又偷偷下凡了,恼羞成怒,亲自带领众天兵天将下来捉拿。这时牛郎正在电脑前玩游戏,织女正在看电视,突然电闪雷鸣,织女说:“糟了,恐怕是母后来捉我了。”牛郎说:“不要慌,快穿上我们人类新研制出的隐身衣吧。”紧接着牛郎自己也穿上了绝缘防弹衣。
王母带领天兵天将将牛宅围了个水泄不通,牛郎不慌不忙依然在玩游戏。王母娘娘到牛郎跟前,牛郎主动说了一声:“好久不见,您好!”王母娘娘说:“好你个头,快把织女交出来。”“我没看见。”牛郎回答道。王母娘娘说:“要是找到了,你的小命就没了!”于是无数天兵天将围住了牛郎的房子。突然,有一个天兵发现了一个电插座,他刚把手一伸,就被电着了,往后一仰,天兵天将们就接二连三被电了,就这样天兵天将们被一个电插座解决了。王母娘娘说:“算你狠,下次再和你算总帐。”
现代生活的困境 篇6
关键词: 《夜行列车》 虚无主义 现代生活
一、 虚无主义
现代虚无主义诞生于德国,后传入俄国、日本和中国等国家。随着欧洲文明的全球化拓展,虚无主义会随之走向全世界。虚无主义不是个别国家、个别地区的现象,而是关涉整个世界的普遍现象。它不仅仅发生在19世纪的现象,而是关涉整个西方历史的普遍现象。尼采认为,虚无主义早在西方文化开始就已存在,至少是开始基督教,柏拉图主义的产生也促使了虚无主义的发生,主要表现为崇高、超验价值体系的坍塌,导致一种价值重估,这便是所谓价值虚无主义。一开始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它的严重性,只是到了现代社会,它才成为一个严重、麻烦的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正如唐忠宝在《虚无主义及其克服:尼采、海德格尔和马克思》一文中指出:“按照这种解释,成为一种严重问题的虚无主义反倒是西方文化的一种完成、成熟的结果,是现代化彻底性的表现,只有在现代化取得某种程度的成功,现代性成为一个突出问题的时候,虚无主义才会明显地体现出来。”
马丁·艾米斯作为英国新一代小说家中的佼佼者,在其诸多小说中都渗透着虚无主义,尤其是其代表作《夜行列车》,小说的两位主人公身上都表现出了强烈的虚无主义;小说的结局模糊不定,推翻了传统意义上的明确的小说结局,体现的是虚无主义色彩。
二、 《夜行列车》中的虚无主义
《夜行列车》中的虚无主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叙事者迈克尔,二是主人公詹妮弗,三是小说的结尾。
迈克尔是一个十足的男性名字,但她自称是女人,而且身高5英尺10英寸,体重180磅,体格如男人一般魁梧结实,声音如男人一般粗重低沉;她精明强干,愤世嫉俗,酗酒成性,常常带有种族歧视。这不再是那种温柔、怯弱、驯从、谦卑的“女性”形象,而是一个典型的“硬汉”警察形象。这种角色的颠覆正是虚无主义的表现,它推翻了人们对女性形象的既定认识,否认了传统。
詹妮弗是一位天资聪明的天文学家,她出身优越,美丽善良,工作出色,男友体贴。但出人意料的是,这样一位成功幸福的女性竟然在家中开枪自杀了,而且是对着自己的脑袋连开三枪。詹妮弗对天文学的研究并没有使她摆脱虚无主义的魔爪,而虚无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引人走向毁灭。
小说的结尾说道:“自杀就如夜行列车,加速你通向黑暗的道路。你不会这么快就到达那里,至少不是用自然的方式。你买你的票,你上了车。车票花掉你所拥有的一切。但它是单向的。这列火车带你到黑暗,然后把你扔在那里。这就是夜行列车。”结尾并没有明确指出詹妮弗死于自杀,同时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迈克尔的命运,这样的命运可以影射到每一个人身上,既暗示虚无主义的可怕,又在警醒人们提防它,找出应对之路。
三、 虚无主义的出路——如何走出现代生活的困境
《夜行列车》中的两位主人公都试图从事业和爱情等方面摆脱虚无主义的控制,但最终一个以自杀向虚无主义妥协,一个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最终会走向自杀之路。究竟如何摆脱虚无主义的控制,如何走出现代生活的困境,从虚无主义产生的那一刻起人们就在寻找答案。
尼采提出上帝已死,认为神无法给人类生活意义,他认为只有艺术才是人们走出虚无主义困境的唯一出路,而且他认为的艺术是诗歌艺术。海德格尔认为只有真正的艺术才能以自己的方式向人们展示存在的意义,他认为艺术不仅仅是对显示的展现、复制和模仿,更向人们揭示所表达之物的真实存在,是对虚无主义忽视或遗忘存在的反击。
在《夜行列车》中,主人公迈克尔反反复复地听同样一首歌,寄希望于歌声的安慰带来生活的力量。小说的作者通过小说本身提醒人们警惕虚无主义的危害,无疑是借助艺术的手段对抗虚无主义,激励人们直面现实,像一个勇士,既不自欺欺人,又不怨天尤人,寻找生活的意义。
四、 结语
虚无主义推翻了传统的价值观,使人生陷入了无意义的境地,容易使人对人生采取麻木不仁的态度,游戏人生,及时行乐,随波逐流,甚至对人生失去兴趣,最终导致自我毁灭。面对虚无主义,人们应该通过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念,不断地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践行,实现自我的尊严,活出有意义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陈赟.虚无主义、诸神之战与价值的僭权——现代精神生活的困境.人文杂志,2007(1).
[2]贺来.寻找价值信念的真实主体——反思与克服价值虚无主义的前提.社会科学战线,2012(10).
[3]唐忠宝.虚无主义及其克服:尼采、海德格尔和马克思.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4]Shane Weller.Modernism and nihilism.Palgrave Macmillan,2011.
现代生活技术 篇7
一日常生活更趋制度化
我们知道, 人是群体性的存在动物, 在本质上体现为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群体性与社会性的属人特征及其共同生活, 为人的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群体性土壤。人与人的物质依赖、合作, 人的精神创造与享受, 在共同生活中展开、实现, 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认为, “共同生活便是自由交际、互相往来、 交换感情, 交换种种有价值的东西。这是最高的社会境界。”[1]22可以看出, 杜威此处的共同生活首先是一种群体性的相互生活, 其次是一种自由的群体生活, 即能够按照自我意愿存在的群体性社会; 最后, 此种生活是一种彼此依赖的社会性生活, 所以杜威认为, 此种共同生活就可能是最高的社会境界, 因为它可以满足人作为群体日常生活的社会性需求, 而它之所以能够具有此种功能, 是因为它既能教化共同生活的成员又能被其所创建、改变, 共同生活是一切社会人栖息发展的生命源泉。唯其如此, 人类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维护、延续、创造着适宜人类共同生活的形式。
对此, 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很早就认识到, “种族的需要绵续, 并不是靠单纯的生理冲动及生理作用而满足的, 而是一套传统的规则和一套相关的物质文化的设备活动的结果。”[2]一套规则的实质首先就是文化意识, 而文化则是记录人类活动的全部历史, 因此, 在马林诺夫斯基那里, 文化就是 “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 它们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3]。 换句话说, 文化首先会变现为风俗习惯, 它是“保存以往人类经验最经济的方法”[1]20, 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不知不觉形成的共同生活规则, 是行为自为的结果, 它为人类群体的共同生活提供了基础的和基本的秩序, 人类文明的早期生活更多的是依靠风俗习惯组建的一种秩序化的共同生活。
一个人群聚集的社会共同体, 仅仅依赖风俗习惯是不能够将群体的共同生活理想地组织起来的, 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有意识的社会制度设置。社会制度的设置为的是使社会互相照应、相互协调合作, 能够像有机体一样, 是生活所不可少的。这样的设置或安排, 目的性、方向性及结构的稳定性都很强, 体现着人的理性, 并依据此理性活动将人类群体的共同生活与动物群体的共同生活从本质上区别开来, 因为“人类没有社会的时候, 与下等动物一样, 不能算是人; 等到理性发现, 知道要有社会, 社会是进化的一级, 国家是再高的一级。国家有法律组织, 能使人知道行为的规律, 不单靠私欲活动, 且能表现理性的活动”[1]55。我们说社会的制度性设置, 是人类共同体秩序与效率的保障, 是社会成员、社会阶层间能够互相交换往来的关系状态的要素[1]23, 它是人获得社会行动的合理性依据。
人正是基于社会设置的一种安排, 获得合法性的生存资源、身份确认和群体归属感。缺此或不理想的社会设置, 极易压迫人类平常应该有的正当需要、情感、欲望等, 结果便是容易引发人的心理、精神及神经系统的病症, 人的各种才能的使用、激活、增长、提高也会受到抑制。由于沟通不畅, 也容易造成共同生活的不愉悦。人因社会制度保障自身共同生活的健康和和谐, 共同生活的状况与质量, 通过人们具在的日常生活世界充分展现, 但在现代传媒技术的影响下, 共同生活如何组织、日常生活世界如何展现, 都自觉不自觉地被其诱导, 甚至安排。
现代传媒技术把人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各样行为方式、建构起来的各种生活图景等日常生活世界展示出来, 供人们回味、反思、共赏。但现代传媒并不是简单的再现, 而是根据其自身需求, 选取日常生活的片段或事件, 运用各种编辑手段, 技术地再现了一个日常生活世界, 所以我们尽管可以说, 没有了共同生活的内容, 就没有现代传媒的传播内容, 共同生活是传媒获得生命力的土壤所在。但我们绝不可以说, 传媒语境中的日常生活就是现实的日常生活。不过可以肯定的是, 发达的传媒技术推进了传媒世界的进展, 也推进了制度建设中各文化系统的相互借鉴和融合, 拓展了制度满足人的生活需求的能力, 给人的日常生活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英国学者西尔弗斯通认为, 在西方社会中, 电视已相对快速地变成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生活将这种媒体每天的质量摆到了中心位置。他认为, 我们的安全感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惯例、 我们对实际的理解和实践知识来维持的。这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是由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并未在意的仪式和符号构成的, 日常生活的符号包括: 日常景象、自然语言的声音和熟悉的文化; 广告牌、报纸及电视上公开广播的媒体文本; 在家庭或全国通过礼仪或者国际庆典上高度紧张和剧烈的私下和公开的仪式。 在日常生活的这种象征性和仪式性的结构中, 电视扮演了重要的作用。电视既是家庭主要话题的对象, 又是定位我们在地方、全国和全球关系中所处位置的媒体, 也是娱乐者和信息员。[4]202
传媒技术的进步表明, 随着电视、电影等技术的产生与巨大发展, 它借助传媒这种形式, 在工业生产和文化生产的关系和谐方面, 已经成为社会整合的基本工具。戴维·莫利和凯文·罗宾斯在《认同的空间》中所指出, 传播新技术被视为推进共同文化主旋律最终演进的根本要素。“电视将在形成并孕育欧洲共同文化历史遗产是丰富多彩的这种意识当中发挥重要作用。跨越国界传播信息能够极大地帮助欧洲各国人民认识到他们在诸多领域分享的共同命运。”[5]104他们认为, 传统的文化交流模式就是假定存在纯粹、内在同质、真实的本土文化, 该文化遭到外来势力的破坏腐蚀。然而, 事实是每个文化群落实际上都吸收了来自外源的外来元素, 而这不同的元素逐渐在其中“被吸收”了。这种文化杂交在全世界越来越成为正常的事, 而在此情形下, 任何企图捍卫本土文化或现实文化完整性的努力都很容易变成以保守态度捍卫对往昔充满眷恋之情的看法。[5]175确实, 电影、电视这些媒介技术, 在构建集体记忆和集体认同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对于现代日常生活的制度建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反映出人们对经济、技术、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意识日益增强, 反映出人类在吸收丰富的、正统的共同文化遗产方面的能力日益提高, 反映出各族人们基于制度建设追求民主、公正、自由的社会的愿望正在实现。凯尔纳说道, “当今, 电视是文化象征的主要表现者。电视上的图像既是主观规范性的又是客观描述性的。它不仅用图画展示社会上的新鲜事, 而且还引导人们怎样去适应社会秩序。此外, 它还表明如果不适应就会受苦挨罚。相同图像反反复复的再现产生了这样一个电视世界: 传统就是准则。”[4]36传统只是被日常生活记录并再现的人的理念与行为方式的活动规则的图景, 而且所谓传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相对于明天而言, 被记录与再现的今天就是传统。
费尔克劳认为, 电视这种口语体所产生的一个影响就是公众领域与家庭个人空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大众圈内、公共生活、政治、国家、劳动、大众传媒等机构面向大众说话的方式都曾一度使用较为书面化的语言。不过, 这些机构日益受到个人化语言 ( 即家庭口语特色) 的影响。新闻媒体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交谈实践……是社会实践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变革牵涉政治方面的公共领域结构转轨, 从而重新调整传统的政治领域、娱乐性媒体和个人生活之间的相互关系。公共生活———包括政治活动的要素, 如会议、选举、议会程序等, 正日益被媒体公开报道。不过, 媒体内容的来源和播放具有公开性, 而媒体的接收却深深地打下了家庭与家庭生活的烙印, 具有个人性。这两者之间还存在着矛盾和差距。由于公共实践和交流越来越照顾个人的接收情况, 这一发展的一个方面体现在媒体的公开交流已经“家常化”或“口语化”。[4]72可以看出, 以电视为标志的传媒技术的发展, 使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制度形式。
二日常生活更具共同性
在社会性存在压力越来越大、技术发展提供的传媒手段越来越发展的今天, 传媒正在成为社会大众体验共同生活和组织日常生活的不可或缺部分。 日益渐强的日常生活的制度化, 催生了日常生活的共同性。这种由大众传媒即文化工业的媒介的实际调控所制造的共同生活, 反映着实体的生活世界, 但也肢解着真实, 因为它毕竟不可能是全部的人类生活, 只能是媒体人基于自身需要而选择、组建的共同生活。于是, 在现代传媒的窗口中, 善、恶两端的事件多于日常生活, 直观、具体、多彩、震撼的两极, 深深吸引着大众的眼球, 撞击着心灵, 社会主体通过对这些输入型的社会事件的自觉感知, 逐渐完成了自我教育并进而形成了传媒引领的共同生活模式, 传媒借助技术的信息优势变成了一种理念与文化的优势, 变成了一个可供人学习、观摩、期望的共同生活的再现图景, 体现为“具有高度相关性而且作为一个系统运作”, 体现为“群体和文化生活的产物”[6]。
传媒裹挟了大众生活, 它以很强的感染力诉说媒体人理解的共同生活式样。新闻、娱乐、电影、电视、报刊、网络, 为大众展示了各种各样、几乎是无所不包的生活内容的画面, 于是, 被传媒供养的大众越来越失去了判断与思考的乐趣, 直至这种能力, 变为集体无意识, 于是, 媒体的态度就变成大众的态度, 媒体的选择就转化为大众的选择, 媒体展现的行为成为社会大众的模板。对于心智未健全的未成年人尤其如此, 而对于老年人来说, 由于其生产性活动能力的降低, 直接从事共同生活创造的机会减少, 也会更多地从他可能获得的信息中, 做出对适应共同生活的调试, 即便是社会共同生活的主体性建构者, 由于他只能是某一领域的生产活动, 所以了解其他领域的信息也更多的是通过媒介去学习新的共同生活的本领、理念, 这样现代传媒几乎成了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者、引导者。所以说, 现代传媒通过再现了的共同生活图式, 规约着大众的选择与行为, 使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具共同性, 模糊了传统意义上的边界。 事实上, 早在1946年, 马克斯·里德就认识到媒介技术能够影响我们对社会现实的感知, 指出广播不仅仅报道发生的事情, 它似乎还创造历史。世界似乎是由广播创造的。人们仍旧目睹物与事, 但是这些物与事只有在广播报道了该事件、报纸刊发了事件图片之后才成为事实。广播替人们知觉、记录、判断。我们的灵魂直接连到广播上而不再是连到自己的感官上。人们不再有内在历史、内在延续性, 今天的广播是我们的历史, 它证实我们存在。[7]
传媒技术通过引导公众话题的形式建构大众的情感, 从而推进共同生活的准则。在传媒技术的语境世界, 人的思考内容与表现形式都受到传媒的左右和引导, 从主题到范围, 从理念到行为, 如钓鱼岛事件、小月月事件等等。通过谈论主题, 影响情感与情绪共鸣区, 再如仇富情结, 西安大学生车祸事件等等。“我们对现实的解释大大地改变了对现实的体验”[8], 当这样的情感体验先入为主地进入了大众的内心世界时, 大众的情绪被媒介的情绪所绑架, 于是, 在社会行为的本源上, 人与人之间本应有的真诚、友善、相助就会被怀疑, 传媒原本想达到的批判功能实际上走向了它的反面。
大众传媒具有广泛性、权威性、丰富性、立体性、 及时性和通俗性, 拥有公众对它的普遍性认同, 所以, 它选取的事件、叙述事件的方式、评判的标准等, 通过诉说、行为暗示确立着大众的话题、演说内容与言说方式, 甚至评判的尺度。社会群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他人。———它们的思想是某个他人的意见, 他们模仿他人的生活, 他们最爱引用他人的话。”[9]序大众在传媒的引导下去处理人的各种关系, 传媒也就这样自觉不自觉地担负起了共同生活模式的建构者。由于传媒对社会生活的再现技术越来越高, 快捷、形象、直观、绚丽的传递形式, 更加使得传媒对共同生活的映像逼真, 而这又使得失去判断与思考的大众极易接受。于是, 原本应该丰富真实的社会生活变成了传媒机构及其传媒人视野和考量后的社会生活, 远离了日常生活世界的真实性和整体性。
尽管现代传媒技术推进了共同生活, 但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阿马蒂亚·森讲, “赞美一种臆想的隔绝状态对学习和理解世界的进步毫无益处。”[9]49现代传媒技术通过任何途径提供的共同生活模式, 都不能代替实实在在的共同生活, 任何手段的教化形式都不能代替共同生活本身的教化作用, 更何况传媒给我们再现的只能是它摘取的碎片化的共同生活, 如法兰克福学派所言, 大众传媒使得公众生活走向了异化, “科学技术似乎不仅是丰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手段, 而且是限制人的思想和行动自由的手段。科学探究的模式正在用于社会和政府管理, 人们在私人空间张扬个性化生活的同时, 不得不在公共空间接受技术模式所规定的程序, 靠科学技术武装的媒体越来越影响甚至支配人们的意志和好恶。”[10]代序5现代传媒是大众闲暇时间的陪伴者, 一些共同生活常识的补充、技能的丰富和提高的供给者, 加之传媒的社会监督能力见长, 使得人越来越依靠传媒而不是现实的人,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看电视的时间、上网的时间越来越长, 甚至离开网络觉得没事可干, 各种形式的“宅”出现, 于是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出现了, 身体的、心里的、群体的等等。
如果人的真实感觉被作为技术的传媒淹没了, 其结果就是造成兴趣单一, 能力开始弱化 ( 如见了人不会说话、规范性表达欠缺等) 。原本是一种方法、一种技巧、一套知识系统的科学, 在人的目的与欲求下具有了人格化的东西, [10]代序3在它的裹挟下的人, 也因此而具有了更加“单向度”的存在。然而, 由于新技术的发展, 经济、市场、人才的全球化扩张, 社会变迁越来越表现为一种迅速变化的过程, 置身此种变化中的大众, 无论是生存技能、还是身份确证以及角色转换与调适, 都需要一种心理和精神的支持, 传媒技术提供的内容, 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适应变化而寻求的文化和知识。于是, 在传媒技术的语境中, 异化地存在的人反过来加剧了对传媒的精神依赖, 传媒技术也就顺理成章地建构了社会大众共同生活的理念世界。
确实, 在新技术的推动下, 现代媒体因其便宜、 便捷、逼真的消费特征, 彻底改变了受众对地理距离的看法, 加快了传播的速度, 加大了传播的容量, 传播渠道也变得越来越宽, 互动性传播也变得越来越多, 使用者对媒体的控制权会变得越来越大, [11]36媒体和受众之间能够实现某种程度的互动, 这就使 “公共领域”的构建成为可能。在这个“公共领域” 内, 受众成员能够享有 ( 甚至于彼此之间能够共享) 信息, 并且展开相关的讨论。例如, 电视时事节目中表达了各种不同的观点, 因而构成了一种“公共领域”。网络则借助于数字技术开办了留言板, 从而构建了“公共领域”, 为受众的参与和干预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11]33这样, 现代传媒技术及其提供的语境世界, 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设计者、训导师, 而且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世界必不可少的共有内容, 这就使得日常生活的内容与组织形式跨越时空、兼容文化差异, 越来越呈现为同一性。
三日常生活更显文化认同性
现代传媒技术在推进日常生活的制度化与共同性的同时, 也极大地引发了文化认同的问题。由于异质文化的侵蚀, 更加剧了文化冲突与人的生存焦虑, 因此, 凝聚文化认同的内在力量也以最强有力的力量凸显出来。
我们知道, 人首先是物质性存在, 其次才是社会性存在。人的物质性存在, 首先表现为作为物质组织的人的需求满足, 在满足基本需求的生产性经济活动中, 培养了各自的才能优势, 建构起彼此合作互助的愿望, 共同体验着共享劳动成果的乐趣, 这样也就培养了人与人的一种彼此不可分离、互相依赖、互相沟通的行为及心理渴望, 人的存在也因此而获得了踏实感与安全感, 共同生活因此而具有形成的必要性及本质规定。相反, 没有共同生活的社会, 其内部容易滋生不稳定, 因为大家没有共同的感情兴趣的共享, 只能靠独断、强迫来维持, 人们觉得工作就为了生计, 至于组织的其他和我没关系, 于是就会消极怠工,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工作者自觉地变成了为生计而存在的机器, 拒绝对管理者感情、心理的支持, 而思想、感情等的力量是远远大于机器的力量的, 因为机器是靠人才能开动运转。因此, 作为人一切社会性活动的展开基础的生产性活动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性, 思想与情感等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淹没在了工具性存在中, 但作为人的存在感 ( 不可替代感、唯一性) 、创造与超越感。社会荣耀感, 都需要在社会的共同生活中被体验、被释放, 并以此强化自我及其身份的认同感, 这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种存在的精神特性, 甚至现在我们知道一些物种也会因为缺乏共同生活而加速死亡。
现代传媒似乎深深理解人们的此种需求, 娴熟地运用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 为大众营造多种形式的文化、心理产品, 在巩固自身消费大众的同时, 培植了大众日常生活的文化认同, 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 它正挑战着全球化的必要性。戴维·莫利和凯文·罗宾斯说,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看到, 为了和节目制作国际化相抗衡, 弥补因全球广播电视网而造成的标准化及丧失民族特性, 欧洲内部重新涌起地方主义的热情, 这恰恰投合了那种看来已被全球化的逻辑侵蚀掉的位置感和归属感。这种新地方主义重视欧洲各文化同一体的多样性与差异, 寻求维系保留地区和国家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5]23
日常生活对文化认同的强化, 其实是同我们人类自身的信仰基础密切关联的。信仰作为价值的终极形式, 它是一种具体化的理念体系, 而理念或意识形态却不仅仅是一种反应, 而且是引导在其控制下的欲望和积极行为。[12]这意味着理念就是规则, 坚持了规则就是坚持了理念, 也就是捍卫了自己的信仰, 大家都有规则可坚持, 也就有了共同感情、兴趣, 合作互助的思想基础, 进而有了进一步交换思想感情的可能性。所以信仰的培植、建设应该从具体的承载理念的规则开始, 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如平等的理念, 就是要从对人人敬畏规则、遵守规则开始, 做到规则面前, 奖惩一致, 没有个案、没有特例、没有潜规则, 捍卫了规则的权威, 也就会慢慢获得人人平等的理念, 文化认同的价值基础因其日常生活的支撑变得更具生命力, 而传媒技术提供的兼具制度化和共同性特征的日常生活, 则进一步固化了其文化认同的功能。
事实上, 当人们存在和活动的边界在消逝的时候, 危机感会油然而生。时代华纳公司已故总裁史蒂文·罗斯在1990年“爱丁堡国际电视节”上发表的世界纵览演说中指出, 时代华纳公司赞成“信息完全自由”, 即本着公平竞争的精神, 自由流动观念、产品和技术。这意味着国际媒介现在的情况是, 与其说受民族认同不如说是靠市场机遇推动的。我们生活的国界正在消失, 我们正“走在通向真正自由公开竞争的道路上, 这是一场受消费者口味和需求指挥的竞争, 这是一个以消费者为真正统治者的世界秩序”[5]15。
与此相似的是, 戴维·莫利和凯文·罗宾斯在讨论, 由于欧洲共同体的建立引发的社会认同的问题时, 也看到在历史上, 大众媒介在现代欧洲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根本作用。媒介不仅仅同资本主义民主与生俱来, 而且与之密不可分, 一同演进。资本主义民主发展的基石是民族国家的政治合法性和民族文化的政治空间。尤其战后, 正是广播电视发挥了最强有力的整合作用, 成为社会集体得以形成且自视为民族集体的首要机构之一。广播电视反映并塑造了国家社群这个想象物, 还充当了首屈一指的论坛, 再现民族国家的民主生活。所以, 当欧洲共同体建立以后, 其内部各国之间边界的消失引发了巨大的焦虑, 问题的实质在于欧洲各国如何同正在重新塑造当代世界体制的全球化势力达成一致? 欧洲自己在世界新秩序中拥有何种同一性? 人们认为, 似乎只有三种范畴的效忠关系可行, 即做一个宽泛意义上的欧洲人、归属于一个共同的欧洲家园观念; 更好处理且吸引力仍旧很强的范畴是国家同一化的观念, 这个观念在过去的大约2000年里与欧洲这个概念大体能平和地兼容并蓄; 新欧洲的第三种效忠关系表现为认同小规模的地方性, 这个观念与理论性较高或者普遍性较强的主张不同, 它倾向于一种排他主义的社会群体观, 认为地区传统、语言、方言、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更有意义的阅历的基础, 一种更 “真实”的归属途径。[5]27可以看出, 第一种观念很难做到, 第二种观念是试图努力做到的, 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第三种观念是很难突破的, 因此, 文化认同仍然处在传统的民族界域内。从某种意义上说, 民族界域内的文化认同是媒介作用的结果, 因为媒介在历史上对于想象国家社群发挥了核心作用, 要是没有印刷媒介及随后的广播电视媒介的贡献, 也不可能创建共同的文化群落和认同。例如英国广播公司远非仅仅“反映”在其之前存在的民族的复杂构成, 它是一种工具、机构、“机器”, 由它构成了民族。 它生产它所针对的民族, 它以表现其受众的方式构建他们。[13]正是民族认同的内在紧密性, 造成了在现代传媒时代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对立, 从而使文化认同成为当今社会的焦点问题, 也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与功能。
从如上分析可以看出, 现代传媒技术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这种改变不仅以制度化的形式, 丰富了生命体验、提高了生活质量, 而且使人类获得了更加宽广的生活空间和更丰富的生活内涵, 彰显了日常生活的文化认同性。显然, 现代传媒技术对于社会大众及社会本身的重要性, 与我们的制度设计和共同生活基础密切相关。然而, 伴随媒体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 文化冲突以及由此而生发的文化焦虑也对人类的共同生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甚至形成全新的对立乃至战争, 这就表明人类目前关于日常生活的制度设计和共同生活的价值理念还存在缺陷, 还不足以成为人类未来发展的模板。因此, 如何以一种系统整体的眼光和深厚理性的认识为基础, 准确把握现实, 合理规划未来, 强化对传媒系统的管理, 消除文化认同中的各种不良因素, 使之更有利于人类日常生活的制度设计、更理想的人类共同生活的建设, 更有利于人的幸福存在。
现代生活技术 篇8
关键词:电子技术,现代生活,新应用
2011年, 英国《每日邮报》一篇报道石破天惊, 该报道称, 科学家已经研究出一款特别的智能手机, 可以用来检测心脏毛病, 使其成为一个强大的“医疗器械”。使用时, 只要将智能手机连接到一个名为“Smartheart”的工具上, 手机就能转换成医院的心脏监视器, 并且能够查看心电图。报道指出, 这个装置通过蓝牙连接到i Phone、黑莓等智能手机上, 并允许使用者查看详细的心电图, 而且还可以通过邮件发送给其他医生。通过这则通讯报道可以看出, 如此一个小小的手机都可以具备“医疗器械”的用途, 这就足以说明, 现代生活因为电子技术的介入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于1947年发明的晶体管, 是人类历史进入电子技术时代的重要标志。自此以后, 电子技术就被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和技术的空前发展。近几年来, 电子技术在科技、交通运输、医疗、生活服务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都有了更多的新应用, 尤其是电子智能化水平的提高, 使现代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方便快捷。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电子技术以及其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更加巨大深远的影响。
电子技术在现代生活的新应用:
1 在现代通信网络方面的应用
电子技术在现代通信网络的应用, 为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例如手机的发明, 使人们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互通交流。网络的运用, 更是缩小了世界的距离, 各类信息瞬间就可以发布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各种聊天工具的使用, 使亲朋好友即使远隔万里, 也可以相聊甚欢。偌大的地球真正成为了一个“地球村”。
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 催生了OA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产生和应用, 该系统以其效率高、无纸化办公而风靡全球, 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办公模式。目前, 很多企事业单位都依靠这一现代化的办公方式,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益。这些也都是电子技术应用的结果。
现代通信网络发展的趋势就是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兼容渗透、并融合为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的“三网融合”。居民只需要一根缆线就可将计算机网、电视网、电信网融合在一起, 满足电视、通信、上网等需求。人们可以用电视遥控器打电话, 能在手机上看电视剧, 电脑也可以打电话。企业可以通过手机迅速查询到业务伙伴, 并通过手机看到货物样品, 可以立刻决定是否开展业务合作。企业的产品在运送过程中, 也可以随时跟踪货物的物流状态, 直至货物安全运送到客户手中。甚至智能交通、智能消防、公共安全、老人护理、平安家居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都可以因为“三网融合”而得到更多的便利。
2 在道路交通方面的应用
电子技术的发展对道路交通的影响也非常大, 目前城市交通阻塞现象异常严重, 交通违法行为也时有发生, 并成为危害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电子技术在交通的应用, 主要表现在智能交通系统和智能汽车的出现和进一步完善。
电子技术使智能交通系统逐渐在道路、机场、港口上进行应用。实现了交通的GPS定位和导航;还可以实行自动收费, 通过红外方式的传输智能卡, 在高速公路上可以在不停车的情况下自动收费, 从而消除了高速公路上的拥堵, 并节约了排队等候缴费的时间;自动停车系统也深受大家的喜爱, 利用车辆周围的雷达系统, 来确定车身与周围物体的距离和角度, 只要驾驶人控制好车速, 车辆就会自动调整车辆直到进入泊车位。另外还有交通信号控制、电视监控系统、闯红灯拍照等。
目前, 汽车的智能技术已经逐渐被应用, 汽车智能化技术使汽车更加方便、安全。更为重要的是, 智能汽车可以对人为的违章因素予以提醒并制止, 例如不按规定系安全带等。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将会更多, 甚至将来还会出现无人驾驶的汽车。
3 电子技术在家用电器上的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家用电器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多。如今家用电器几乎囊括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小到洗碗机、洗衣机、空调风扇, 大到电冰箱、液晶电视等, 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减轻了家务劳动, 并使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有趣。
我国对智能家用电器的研究也如火如荼, 许多大型家电制造企业不断推进这一技术, 例如引领我国家电发展的青岛海尔早在1997年就开始了智能家电的研发。并自此后我国相继成立了数字化家电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尔数字家庭网络国家工程实验室等。
目前家用电器的低碳节能概念和智能家居理念风生水起, 家用电器的技术研发技术逐渐向这方面发展, 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这些智能电器包括智能安防系统、智能厨房系统、智能门窗系统、智能环境净化系统、智能保洁系统等, 既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也符合节能、安全、低碳、环保的要求。现在有的家庭中已经使用了自动扫地的机器人、自动开关的门窗、自动炒菜机、自动煤气火险报警、便携式智能软体冰箱、智能磁悬浮窗帘、无叶风扇等。并且有了家用保姆型机器人, 承担起部分家务劳动。
在不远的将来, 当我们在办公室忙碌时, 或者当我们正在旅游的途中游览风景名胜时, 一个指令, 我们的智能家居系统就会将我们的居室打扫的一尘不染, 并给我们奉上美味可口的饭菜。所有这些技术都需要电子技术的支持。
4 电子技术在节能减排上的应用
人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因为滥用资源, 破坏了生态平衡, 臭氧层被破坏, 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现在全球土地沙漠化日益加剧, 森林消失、物种灭绝情况也日益严重, 不仅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现在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已成为人类最大的呼声。
有“环境杀手”之称的汽车, 在节能减排方面已经卓有成效, 其中主要得益于电子技术的应用。在现代汽车装备中, 电子产品在其成本中所占的数额越来越多, 有的高档车已经达到了50%。纵观其中, 这些电子部件的应用, 多数是为了改善汽车的油耗和排放。例如正在渐渐盛行的新能源汽车, 以及绿色发动机技术等都依托于先进的电子技术。研制成功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取代了传统的液压转向泵, 能量消耗低, 可以减少5%左右的油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起动/停止系统的使用可以在汽车长时间停车怠速时, 发动机自动熄火;在汽车需要继续行驶时, 又能迅速、平稳地自动起动发动机, 可以实现4%~10%的汽车节油和减排。可以说, 电子技术的使用已经成为汽车节能减排的主要措施。
5 结语
警惕现代生活 篇9
有人曾经不屑地对我说, “如果嵇康那个时代有手机, 三千太学生在刑场给他录像。《广陵散》就不会失传了。”这看似一段玩笑话, 实则暴露了现代人对物质产品的依赖以及对心灵美学的轻视, 想想看, 身着囚衣的嵇康淡然走上刑台, 铐着镣铐的双手温柔地捧着他的琴, 他芝兰秀发, 在凛冽的寒风中奏一曲《广陵散》。这时, 台下的观众, 纷纷举起亮亮的手机, 一边录像一边发微博, 然后欢呼“再来一曲”。这样的场景堪称焚琴煮鹤, 实在扫兴。
然而它却无时不刻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 你发现聚会时玩手机的人比交流的人多了, 明明你近在咫尺, 却一定要适应手机间的互动, 本应拉近人与人之间的手机, 可我却觉得在每个人的身边筑起了一堵墙。有人说“假如爱迪生来到21世纪, 一定会对手机感到不可思议。”我想他不仅会觉得不可思议, 还会感到震惊, 为什么现代人要用虚伪的社会网络来交流, 而不用眼看, 用心听!机器大生产带来速度和重复, 人们不再愿意用心灵去交流。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如是说, 他用一整层一模一样的汤罐来表现罗茨基的名言“现代人的生活就是让心灵住进监狱”。
信息时代来临, 而我们忽视心灵已经很久了, 如今中原大地或许还生长着象征品行高洁的兰草, 可路上再也看不见荷道奔行的志士了, 有的不过是超载的货车罢了。同时信息时代的快速传播使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一年前, 或许只有一人在玩手机, 而一年后的今天, 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自顾自的玩手机。“人是环境的产物”, 爱尔维修的这句话, 仿佛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让我深感恐慌。《美丽新世界》的作者赫胥黎是一个反信息、反现代性的艺术工作者。他的作品无时无刻地透露出, 对于信息时代的忧思与惶恐。他认为物质膨胀会戕害人类心灵。
是的, 当我们举起手机准备对嵇康拍照时, 心里一定想到不是《广陵散》的美妙, 而是发布微博后会有多少转发或增加多少彩信, 看似是在分享生活美好的记忆, 实质上都是在丢失, 丢失了心里的触动, 丢失了宇宙和大地, 最终丢失本该发自内心的欢欣愉快的表情。
浅析化学与现代生活 篇10
一、化学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应用
“民以食为天”, 我们吃的粮食离不开化肥、农药这些化学制品。1909年哈伯发明的合成氨技术使世界粮食翻倍, 如果没有他发明的这个化学技术, 那么世界上就有一半的人得不到温饱, 那么世界上就有一半的人生命面临危机了。加工制造色香味俱佳的食品就更离不开各种食品添加剂, 如, 甜味剂、防腐剂、香料、味精、色素等等, 它们多是用化学合成方法或化学分离方法制成的。转基因食品、生态环保型服装、智能材料等无不是化学给我们带来的福音。再看我们住的房子, 石灰、水泥、钢筋, 窗户上的铝合金、玻璃、塑料等材料, 哪件不是化学制品。离得了铝合金的木制的窗户, 也离不开化学制品油漆, 就算不用玻璃吧, 像一些贫穷人家用的尼龙布甚或用的报纸, 不是化学制品又是什么?还有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 如, 牙刷、牙膏、香皂、化妆品、清洁用品等等无一不跟化学沾边, 都是化学制剂。
二、化学在医药学领域的应用
因为有了合成各种抗生素和大量新药物的技术, 人类才能控制传染病, 才能缓解心脑血管病, 使人类的寿命延长25年。人类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各种营养品和药品。如果没有这些化学药品, 世上不知有多少人要受病魔的折磨, 不知有多少人会被病魔夺去生命。
基因疗法、干细胞技术、生物质洁净能源、纳米生物技术等, 人们要用化学方法不断创造新的化学产品;创造新药品战胜癌症、艾滋病、SARS等病毒性疾病;战胜老年性痴呆、心脏病与中风等影响健康长寿的顽疾。
从药物的成分来看, 绝大部分是化合物, 特别是西药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人工合成的。再从医药与化学的关系来看, 从无机化学到有机化学、再到生物化学, 药物就是化学的产物。
三、化学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
航空航天工业是化学镀镍的使用大户之一, 比较突出的应用实例是:美国俄克拉何马航空后勤中心, 自1979年以来, 以及西北航空公司自1983年以来均采用化学镀镍技术修复飞机发动机零件。
胶体推进剂在航天领域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原本使用的固体推进剂密度大、易贮存和运输, 但比冲较低且不能调节燃速, 不能多次启动。液体推进剂比冲较高且能在飞行过程中调节推力, 能多次启动, 但它们易燃、易爆、有毒、安全性低, 而胶体推进剂可具备固体和液体推进剂的优点。航空航天工业使用的耐高温耐腐蚀材料等绝大多数都是化工合成材料, 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手机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而手机里高精密的电子版上有许许多多的化工材料以及锂电池的应用都是化学为我们带来的福祉。
四、化学在开发新能源领域的贡献
利用太阳能和氢能源的研究工作都是化学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材料科学是以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等为基础的边缘科学, 它主要是研究和开发具有电、磁、光和催化等各种性能的新材料, 如, 高温超导体、非线性光学材料和功能性高分子合成材料等。生命过程中充满着各种生物化学反应, 当今化学家和生物学家正在通力合作, 探索生命现象的奥秘, 从原子、分子水平上对生命过程做出化学的说明则是化学家的优势。
化学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尖端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以及人民生活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化学与人类的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国防、环境保护、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 它是一门社会迫切需要的实用学科。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化学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
摘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 化学与人们生活越来越密切。化学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没有化学创造的物质文明, 就没有人类的现代生活。化学为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关键词:化学,现代生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参考文献
[1]管国锋, 赵汝溥.化工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2]王洛礼.高分子科学技术发展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现代“绣女”的快乐生活 篇11
“十字绣”的魅力远不只在于它绣出来的精美作品及其实用价值。当我花费时间和精力完成一幅很大、很复杂的作品的时候,那种轻松和畅快,那种满足和惬意会令我神清气爽,一天都有好心情!
是绣十字绣女孩飞针走线时的那份恬静,那份淡然吸引了我。当我看到那些绣女们低眉顺首、轻舒皓腕,飞针走线便可绣出万种风情,我便不可救药地喜欢上了它。那时正有一个朋友要过生日,苦于不知该送什么礼物之际,就在逛街的时候看到一位时尚的女孩正埋头专注地绣十字绣,当时脑子里还想,这年头,怎么还有人喜欢这个啊?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我凑近了想看个究竟,没想到一下子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女孩绣十字绣时的那份恬静,那份淡然,不正是我生活中一直所向往的吗?如果用自己的手,将自己的心意绣在朋友喜爱的图画里,岂不是一份最好的生日礼物?
自己动手远比看上去要困难得多。我一向不是个有耐性的人,当我买了幅《硕果累累》的桔树图开工后,问题便随之而来,远没有看上去那么轻松自在。因为需要依图绣图,就不能有差错,一张小小的图,就需要近20种色彩,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乱线、漏绣等问题,而且是防不胜防。每当此时,我就要把刚刚绣完的全部拆回去再重绣,如此反复,热情被一点点磨光了。就在自己准备放弃时,老公在一旁说起了风凉话:“干什么都三分钟热血,这‘绣女’也是你这种急性子的人能当的?绣花可是个功夫活,你如果把它当成一种兴趣来培养,说不定还能通过绣十字绣改变你的性格,让你品味到其中的乐趣呢!”
老公先打了我一巴掌又拿了个甜枣给我,也多少让我增添了挑战绣女的勇气。此后,我真的把绣十字绣当做一种兴趣来培养,不急不躁,每一针每一线都用心去绣,再出现乱线、漏绣时也不再着急,而是想办法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窍门,并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规律,循序渐进,使这些问题出现得越来越少,绣得速度也越来越快。当看到图纸上的图案在自己的手中一点点地出现在白布上时,心里那个美啊,就像赵丽蓉老师在小品中形容的美味佳肴般沁人心脾。是十字绣焕发出的缕缕清香,把工作和生活中带来的种种压力,在线的穿梭中静静地释放,让我忘记了烦恼和疲惫,充满了开心和快乐,不知不觉沉醉其中而欲罢不能。
最让我开心的是,不仅让我在绣十字绣的过程中找到了乐趣,还陶冶了我的性情,使我的性格在绣十字绣中得到了磨练,心境都平静了许多。尤其是当凝结了自己心血的十字绣作品大功告成时,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绝对是与众不同的,它会让自己迫不及待地想挑战下个新目标。
当我把裱好的十字绣送给朋友时,朋友在激动的同时用诧异的眼光看着我,简直不相信我的这种性格可以干出这种慢工细活,而此时的我则充满了骄傲和自豪。对十字绣爱不释手的我,继而又去为属马的老公挑选了一幅《冰与火》的马图,为妈妈挑选了幅《福禄寿》图。
在《冰与火》完工送给老公时,老公动情地说:“我喜欢飞针走线的你,它让你变得优雅,浑身散发着一种传统的、内在的、自然的美。”
朋友的激动和老公的赞扬让我想到了很多,有时候,自己动手成就一种兴趣,不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也不需要花费你很多的情绪,它只是在提醒自己,生活中有些角落,还没有被看到,它们需要被看到,因为它们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还可以自得其乐。
一针一线绣千姿百态,一横一竖享快乐生活。我庆幸,拥有现代“绣女”的快乐生活。
电子商务与现代生活 篇12
电子商务就是以电子为手段,商务为主体,将传统的销售渠道、购物渠道移植到互联网上来,通过电子数据交换替代传统的直接贸易方式。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商务旅行及购物活动给人们带来的诸多限制,令大规模商品市场个人化,从而营造面向全球的网上商贸环境。因此,可以说电子商务是对全人类经济交易模式的重大革新,是未来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
1 电子商务的概念
电子商务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电子商务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所进行的各种商务活动;狭义的电子商务一般也将其称为电子交易,是通过Internet进行的商务活动。具体来说,电子商务是指交易当事人或参与人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主要是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所进行的各种商务活动,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
2 电子商务发展过程及趋势
根据电子商务发展的历史轨迹,世界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基本上可以分为酝酿起步、迅速膨胀和稳步发展三个阶段。
2.1 酝酿起步阶段
电子商务的起源,一般认为是20世纪70年代。当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运输行业出现的EDI技术,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注意。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象美国、英国等开始采用EDI技术进行贸易,一般认为是世界电子商务开展的标志。
2.2 迅速膨胀阶段
1996年12月26日,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第85次会议通过决议,正式颁布了《电子商务示范法》,该法的颁布,规范了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各种行为,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并为各国电子商务立法提供了一个范本。随后,电子商务在全球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的概念被人们普遍接受,电子商务活动也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3 稳步发展阶段
2001年5月10日,联合国贸易促进与电子商务中心和标准化信息标准促进组织正式批准了ebXML标准,为拓展一个统一的全球性的电子商务交易市场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各国政府也相继推出各种鼓励政策,继续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步入了稳步发展阶段。
3 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同世界电子商务发展的历史一样,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也是从EDI应用开始的。1995年底随着互联网开始演变成为一种大众媒体,网络开始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种基于商务网站的电子商务业务和网络公司开始不断涌现,电子商务在中国迅速发展。1997年,各种商务广告和宣传大量出现,电子商务名词和概念开始在中国传播,电子商务在中国开始了高速发展的过程。
电子商务的发展最初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启动,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基础环境逐步完善。
电子商务的兴起,对中国来说是挑战大于机遇。中国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远比一般发达国家多得多,不仅需要解决EDI商务由封闭到开放的转变问题、因特网商务中大宗交易的保密和安全问题,以及电子纳税及其管理问题等等,而且还亟待解决一系列特有的主要问题。
3.1 企业管理水平落后、经营方式陈旧
当前中国的企业正在改制过程中,现代企业制度尚未普遍建立,企业信息化起步不久,甚至认为电子商务距离他们比较遥远。所以,培育和开发企业需求,成了在中国发展电子商务的基本功。
3.2 市场成熟问题
中国的市场体系还不健全、不规范,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坑蒙拐骗时有发生,市场行为缺乏必要的自律和严厉的社会监督。在这种情况下,要发展电子商务,必须加速培育成熟市场体系,为电子商务发展奠定基础。
3.3 金融服务质量问题
电子商务的进行需要网上支付与结算,这就应有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由于金融服务的水平还不高,中国的金融业亟需适应全球一体化进程而加快变革步伐。
3.4 信息网络的环境、条件和安全问题
作为一个安全的电子商务系统,首先必须具有一个安全、可靠的通信网络,以保证交易信息安全、迅速地传递;其次必须保证数据库服务器绝对安全,防止黑客闯入网络盗取信息。对于中国来说,网络产品几乎都是“舶来品”,本身就隐藏着不安全隐患,加之受技术、人为等因素的影响,不安全因素更显突出。
3.5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要想实现真正实时的网上交易,要求网络有非常快的响应速度和较高的带宽,这必须由硬件提供对高速网络的支持。我国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缓慢和滞后,已建成的网络其质量离电子商务的要求相距甚远。另一方面,上网用户少,网络利用率低,致使网络资源大量闲置和浪费,投资效益低,严重制约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与银行、税务等十几个部门的联网尚未实现。因此,如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投资效益,改变网络通信方面的落后面貌,应是促进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的首要问题。
3.6 电子商务法律问题
做生意就避免不了发生纠纷,而网上纠纷又有其独特性。Internet是一个缺乏“警察”的信息公路,它缺少协作和管理,信息的跨地区和跨国界的传输又难以公证和仲裁,而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统一的法律系统进行仲裁,纠纷就不可能解决。那么,这个法律系统究竟应该如何制定,由谁来制定,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其效力如何保证?这些都是现在制定法律时应该考虑的问题。
4 电子商务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信息革命和网络经济浪潮迅猛而强烈地冲击着人们传统的消费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迅速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电子商务正在走进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工作与电子商务的联系正在逐渐变得紧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电子商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方式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时间观念越来越强,加上互联网的出现,革命性的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喜欢在网上浏览商品,挑选自己喜欢的商品,通过网上支付,完成购物。这样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也少了和商家面对面的讨价还价。
另外电子商务的发展将改变社会就业结构,人们对知识。能力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各行各业的就业者必须熟悉和掌握电子商务的一些基本操作规程,还要懂得经济管理理念。
4.2 电子商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以微电子、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经济领域中广泛应用,使得交易成本大大降低,社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以此推动了经济结构的革新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首先大幅度降低了信息成本,提高信息使用效率。作为信息平台,电子商务降低了信息来源成本。从目前市场情况看,电子商城、网上书店和网上拍卖等交易行为,无不体现与传统交易相比的信息成本优势。信息成本的低廉形成了对电子商务生存的最有力的支撑。
其次大量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和购买成本。电子商务为买卖双方在网上直接交易提供了现实可能性,缩短了供求之间的距离,减少了许多中间环节,使得零库存生产成为可能。
再次有利于形成高效流通、交换体制。电子商务构成了虚拟社会中的整个商品交易庞大网络,实体社会中商品的盲目实物移动转变为有目标的实物移动。借助于电子商务的信息沟通和需求预测,企业可以组织有效生产,形成高效流通、交换体制。政府则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将市场、企业和个人联接起来,方便地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
最后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电子商务大量运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必将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特别是促进了现代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强了经济结构自身的稳定性。
4.3 电子商务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变革
目前,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给社会经济生活的各方面带来重大变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工作方式等。从政治上讲,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从经济上来说,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从文化上讲,拓宽了信息渠道;从工作方式上,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5 结论
电子商务不论在国民生产方面还是在普通人的经济生活中都扮演起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不但给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新的开始,在经济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电子商务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周春兵.销售与市场,2005,(15).
[2]杨坚争.电子商务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郭清顺.电子商务:技术.策略.应用[M].中山大学出版社.
[4]王学东,易明,杨斌.电子商务概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5]李光亚,牛瑞瑞.电子商务基础[M].立信会计出版社.
[6]叶乃沂.电子商务:信息时代的管理与战略[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7](美)纳拉扬达斯等.B-to-B电子商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现代生活技术】推荐阅读:
现代生活陶瓷10-09
现代大学生活06-01
数学与现代生活08-07
现代生活与化学的联系07-03
现代生活化学第五章08-20
享受生活现代文阅读答案09-22
现代人的绿色智能生活07-16
博弈论及其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应用毕业论文06-13
现代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心得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