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CT显像

2024-10-02

SPECT显像(精选7篇)

SPECT显像 篇1

单光子计算机断层(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心肌灌注显像(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采集的时间较长,采集过程中受检者的身体移动、呼吸、内脏运动等因素都会造成心脏的移动,使重建图像中出现运动伪影,影响重建图像的质量[1,2]。 LEHR·SPECT心肌灌注显像技术使用的是低能高分辨(Low Energy High Resolution)准直器,两个探头成一定的夹角,然后围绕患者的胸部进行旋转采集,但是无法将心脏作为旋转中心,因此采集效率较低。IQ·SPECT心肌灌注显像技术是2010年之后新开发的技术,其使用SMARTZOOM准直器,并且将心脏作为旋转采集的中心,有效地提高了采集效率,大大缩短了采集时间,进而提高了重建图像的质量[3,4,5]。本文采用IQ·SPECT和LEHR·SPECT两种技术进行心肌模型显像,研究不同采集时间下的重建图像,并对模型图像的噪声和各壁段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讨两种技术对重建图像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仪器模型

采用西门子Symbia T2 SPECT仪,在心肌模型中注入99TcmO4溶液1mci/0.1L, 在SPECT/PET NEMA IEC Body Phantom Set TM体模中注入99TcmO4溶液9.5mci/9.5L, 将心肌模型固定在体模内壁中部。在心肌模型的前壁中部和下侧壁基底段分别有一个“冷区”,以模拟心肌缺血灶[6]。

1.2图像采集

(1)IQ·SPECT采集程序:选用SMARTZOOM准直器, 采集矩阵为128×128,放大倍数为1.0,每帧采集时间分别定为5、10、15、20、25、30、35、40 s,调整焦距后开始采集,共采集32帧。

(2)LEHR·SPECT采集程序:选用低能高分辨准直器, 采集矩阵为128×128,放大倍数为1.0,每帧采集时间分别定为5、10、15、20、25、30、35、40 s,探头旋转从右前斜45°到左后斜45°,共采集32帧。

1.3数据处理

利用仪器自带的图像处理软件(syngo MI Applications VA60A)对图像进行重建,重建方法选择Flash 3D,迭代次数为16次,子集个数为8个。然后利用仪器的定量计算软件(Cedars Quantitative Perfusion SPECT,QPS)获得所有重建图像的靶心图,以靶心图内最高放射性计数为100%, 计算各壁段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并比较不同采集条件下图像的前壁中部和下侧壁基底段(心肌模型冷区)放射性计数百分比的差异[7,8,9,10,11]。

1.4图像分析

由3位经验丰富的核医学医师阅读所有重建的模型图像,比较不同采集条件下对“冷区”的分辨能力,以对“冷区”边界显示的清晰程度作为评价标准,以至少2位医师的一致意见为最终结果[12]。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每组数据进行Q值检验,以舍去个别可疑值,采用配对t检验对组间数据进行比较,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不同采集条件下的QPS靶心图和“冷区”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见图1~2。由图可知,使用IQ·SPECT采集程序和LEHR·SPECT采集程序,采集效率和重建图像的质量差别很大。当每帧采集时间延长时,心肌模型图像中 “冷区”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逐渐减小。使用IQ·SPECT成像系统所得图像“冷区”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比使用LEHR·SPECT成像系统的小,分别对两组中“前壁中部” 和“下侧壁基底段”的“冷区”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进行配对t检验,P值均< 0.05。

通过对所有重建图像进行评价,结果发现,随着每帧采集时间的延长,图像噪声逐渐降低,“冷区”边界显示逐渐清晰;当每帧采集时间相同时,IQ·SPECT成像系统所得图像的噪声比LEHR·SPECT成像系统所得图像的噪声低,“冷区”边界显示的更加清晰(图3箭头1、2、3所示)。

注:上排为IQ·SPECT图像,下排为LEHR·SPECT图像。

注:从左到右每帧采集时间分别为5、10、15、20、25、30、35、40 s;上排为IQ·SPECT,下排为LEHR·SPECT。

3讨论

核医学SPECT图像采集的过程中主要存在采集效率低、噪声大等问题,由于量子噪声随着采集计数的增加而减小,所以通常采取延长采集时间的方法来增加采集计数,进而降低图像噪声。尤其是SPECT心肌灌注显像,其使用低能高分辨准直器进行常规采集,采集效率低,需要时间较长,很容易发生心脏的移位,影响重建图像的质量。IQ·SPECT成像系统使用SMARTZOOM准直器,并将心脏放到焦点位置进行采集,大大提高了采集效率。有学者对IQ·SPECT和LEHR·SPECT两套成像系统的灵敏度进行测试,结果提示IQ·SPECT成像系统的灵敏度是LEHR·SPECT的4倍[3,13]。

国外有研究通过对IQ·SPECT和LEHR·SPECT两套成像系统所得的模型图像进行感兴趣区(Regions of Interest,ROI)和本底的勾画,记录平均计数和标准差, 然后套用公式计算出信噪比,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使用IQ·SPECT成像系统所得模型图像的信噪比高于使用LEHR·SPECT成像系统[14,15]。本研究使用QPS定量计算软件对IQ·SPECT和LEHR·SPECT两套成像系统所得模型图像进行处理,得到模型“冷区”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且“冷区”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越小,图像的“冷区”对比度就越好,因而可以通过模型图像的QPS靶心图来评估图像的“冷区”对比度。由图2可知,使用IQ·SPECT成像系统所得模型图像的“冷区”对比度优于使用LEHR·SPECT成像系统。既往文献还曾提到在使用LEHR·SPECT成像系统进行心肌灌注显像时,使用CT衰减校正可以提高重建图像的质量[1,13]。如将IQ·SPECT成像系统和CT衰减校正联合应用,可能会进一步提高重建图像的质量,或者减少放射性药品的注射剂量,此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SPECT肾显像75例护理体会 篇2

核医学影像检查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常用的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 (SPECT) , 是利用体内的放射性药物 (显像剂) 所发射出的γ射线构成图像, 能从脏器甚至细胞或分子水平直接反映人体的生理、病理及代谢功能和解剖信息。核医学影像检查有其特殊性, 在检查过程中除了护理人员自身防护外, 加强患者的防护也尤为重要[1]。SPECT肾动、静态显像既可显示双肾位置、大小与功能性肾组织形态, 也能对肾血流、肾功能及上尿路通畅性进行定性评价和定量测量, 所获取的肾图在判断肾功能的敏感性与准确性方面明显优于IVP与血生化检查, 在移植肾监测上, 都具有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6—11~2008—12收治的门诊及住院患者75例, 其中男22例, 女53例, 年龄18~79岁。患者多为在当地医院确诊或拟诊为肾脏疾患, 如急性肾小球、慢性肾盂肾炎、肾积水、输尿管梗阻及异位肾等。部分患者有抗生素或其它治疗药物应用史。

1.2 检查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MPR型SPECT肾显像模板技术, 静脉注入显像剂进行肾脏后位动、静态扫描显像。所用的显像剂为99m锝-二乙三胺五醋酸 (99mTc-DTPA) , 肘静脉“弹丸式”静脉给药。注射后有82.9%的显像剂经肾小球滤过或肾小管上皮细胞摄取、分泌而不再重吸收摄取。

2 护理

2.1 检查前护理

2.1.1 检查前准备

检查前应及时了解病人的病情及服药情况, 嘱病人停用相关药物。大多数病人在行SPECT肾显像之前, 已在应用一些治疗性药物, 如抗生素、利尿剂药物及其它可影响显像剂生理代谢的相关药物, 其中某些制剂可能影响肾脏代谢状态, 或使肾脏状态达不到检查的预期要求, 使SPECT肾显像结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偏差, 容易获得假阴性的诊断。因此, 应叮嘱病人在行SPECT肾显像检查前24~48h停服此类药物, 以提高诊断符合率。应告知病人在行SPECT肾显像前30~60min饮水300~500mL, 显像前排空膀胱。此时静脉注射显像剂后, 大部分药物进入血循环, 经显像, 尽快使腹主动脉和肾脉显影, 显像更加清晰, 因此每位病人在静脉注射显像剂前饮水以加快显像剂在肾脏的排泄, 以利于SPECT显示肾脏血流灌注相、功能动态相和静态显像全过程的顺利进行。

2.1.2 心理护理

消除患者思想顾虑, 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大多数病人对放射性药物注入体内存在着思想顾虑, 担心存在着毒副作用。应告知病人在行SPECT肾显像中, 放射性药物辐射剂量很小, 几无药理作用, 只作为示踪剂来使用, 它不会干扰人体正常生理过程, 同时药物本身的自然衰变和生理性排泄也可使其加速自体内排出, 具有安全、无痛苦、无创伤、诊断符合率高的特点。尤其在行SPECT肾显像前要做好心理护理, 避免患者紧张情绪引起不自觉变动体位而影响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2.1.3 严格无菌操作, 防止放射性药物注射污染

核医学影像检查有其特殊性, 注射显像剂时所采用的方法为“弹丸式”静脉给药, 必须保证剂量准确, 严防血管外注射或药物外渗。如果剂量偏差, 或出现血管外注射或药物外渗, 不但导致注入体内的显像剂剂量不足, 出现放射性污染, 使显像结果出现错误解释, 失去诊断和治疗价值, 而且局部吸收放射性药物还会引起意想不到的并发症, 如局部血肿、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或败血症等[3]。

2.2 检查中、后期护理

应配合操作技师及时观察药物的动脉灌注情况, 密切注视患者的一般状态、情绪及心理变化, 并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出及时的应对和临机处置。此外, 耐心叮嘱患者保持适当的检查体位和带有尿液袋的正确搁置也是显像检查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 检查中、后期的护理也显得尤为重要。

3 讨论

通过加强对75例显像的护理, 使SPECT肾动、静态显像的诊断率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分别达到91%和73%。在行SPECT肾显像时未出现因护理不到位或药物剂量不足而导致显像效果不清晰以及血管外注射和药物外渗等并发症。诊断率达100%。SPECT肾显像效果的好坏, 诊断符合率的高低, 除了取决于医生的诊断技术外, 护理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为了提高显像效果, 提高诊断符合率, 护士不仅要有娴熟的操作技术, 还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知识。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把不利或危险因素消灭于萌芽状态中。做好心理护理, 减轻病人心理负担,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以使病人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保平主编.SPECT临床应用手册[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6, 141

[2]卫生部医政司.核医学诊断与治疗常规[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7, 50-51

[3]李少林, 王荣福.核医学.全国高等学校教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45

SPECT显像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门诊已经确诊的CA患儿97例,其中男83例,女14例,男女比例为5.93:1;年龄2~14岁,平均(4.69±2.29)岁。所有CA患儿皆符合CCMD-3R 75.1、ICD-10 F84.0和DSM-IV 299.00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细则,经ABC量表[2]测试,总分57~73分之间。入组的CA患儿通过病史和临床检查,排除神经疾病和其他精神疾病,头部CT或MRI检查无阳性发现。本研究经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No.20110422)。

1.2 护理方法

1.2.1 针刺显像前的护理准备

(1)知情权:SPECT针刺显像检查前嘱法定监护人认真阅读及签署知情同意书,知晓本检查的安全性;(2)清空肠道:嘱家属协助患儿检查前,借助开塞露彻底排空大便,以便必要时10%水合氯醛保留灌肠催眠;(3)剥夺睡眠:嘱家属让患儿检查前一天夜间不睡觉,以便在当日检查时能顺利入睡;(4)禁食:嘱检查前禁食,在静脉注射显像剂前30-60 min令患儿空腹口服过氯酸钾400 mg,以封闭甲状腺、脉络丛和鼻黏膜,减少游离99TcmO4-的吸收和分泌对影像的影响[3]。过氯酸钾有轻度苦涩味,可加糖适量以增强患儿依从性,不配合者在家属协助下强制执行灌入;(5)检查流程:向家属详细介绍检查流程,以求得积极配合,确保SPECT针刺显像成功;(6)催眠入睡:SPECT针刺显像需约20~25 min,CA患儿常常不能配合完成,因体位变化而影响影像质量,故对不能很好配合的CA患儿者给予10%水合氯醛(0.5~0.75 ml/kg体重)保留灌肠催眠。要求操作熟练,动作麻利,并给家长提供适当厚度的卫生纸嘱顶紧患儿肛门口,避免其迅速排出水合氯醛而削弱催眠作用;(7)心理状态评估:评估患儿身体及心理状态,判断能否配合及配合程度,针对患儿特殊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措施。

1.2.2 静脉注射

(1)视听管理:静脉注射显像剂前10 min戴眼罩、塞隔音耳塞,保持室内安静;遇哭闹较强烈CA患儿,可不戴眼罩,置于暗室内,由家属陪伴;(2)核对:静脉注射显像剂前必须核对CA患儿的姓名、性别、年龄、所患疾病、检查项目及部位,显像剂称、剂量和有效时间。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3)注射:脑灌注显像剂99Tcm-ECD(双半胱乙醋)按13.5 MBq/kg体重计算,使用5.5号头皮针穿刺静脉,注射时要确保显像剂完全推入血管而无渗漏。注射完毕后应以输液贴迅速、准确按压进针点;(4)防污染:嘱家属按压过注射部位止血贴的手,切勿再接触患儿头部,以避免沾污头部影响影像质量;(5)观察:注射显像剂后继续管理视听10 min并注意观察输液后的反应,若有发生则应及时处理。要求上述护理操作快速准确,整个过程在安静中与医生配合尽快完成。

1.3 SPECT显像针刺中的护理

1.3.1 针刺的主要参数

使用HANS数码针灸仪和一次性皮肤粘贴电极。穴位组合为:双侧上肢合谷-曲池、双侧下肢足三里-三阴交;针刺强度上肢为15 mA,下肢为25 mA,针刺频率2/15 Hz,时间10 min。

1.3.2 护理要点

所有入组CA患儿SPECT针刺显像中,由于针刺的效应,患儿可能觉醒或哭闹,要全程护理,确保20 min显像过程中体位不变,可采用轻轻拍打、安慰等护理措施。

1.4影像采集中的护理

使用SIEMENS ECAM/ICON SPECT断层仪,探头配置低能通用型平行孔准直器进行影像数据采集。让患儿平卧于检查床上,头部枕于头托中,对尚清醒能配合者进行引导,用胶带固定头部,并嘱家属保持患儿体位不变直至检查完毕;对不能配合的患儿,待保留灌肠水合氯醛发挥药效,熟睡后再进行检查。患儿体位固定后,调节探头的最佳旋转半径,检查床适宜的高度,关闭检查室内的灯光,保持室内安静至检查完毕[3],以减少光线和噪声对脑功能活动的影响。检查采集过程中家属应全程陪伴。护理人员也应密切观察,防止患儿坠床和其他意外。

1.5 影像采集后的护理

(1)影像采集后调节探头、降低床位,协助患儿下床;(2)嘱咐回家后多饮水,促进排尿以加速显像剂的清除,并服用螺旋藻、新鲜富含维生素及抗氧化剂高的水果、蔬菜等促进显像剂排泄,尽可能减少内照射效应;(3)残留的水合氯醛可使CA患儿运动不协调,嘱家属回家后继续严格护理,防止发生意外;(4)护理人员被污染的手套、一次性床单、棉签、注射器、针头等置于铅桶中,过10个半衰期后可按医用垃圾处理。

2 结果

97例CA患儿中有93例(95.9%)针刺显像采集一次成功,4例(4.1%)采集失败,需要第二次采集。SPECT针刺显像采集成功的脑影像显示:(1)能够清晰显示针刺期间脑血流灌注和脑功能的应答效应;(2)鼻腔、软组织、头皮、颅板和蛛网膜下腔内放射性分布很少,无本底、软组织和重建星状伪影的影响,脑皮质和白质境界清晰;(3)脑皮质沟回、基底节、丘脑清晰,对比度较好;(4)能分辨出大脑纵裂、外侧裂和中央沟的位置;(5)双侧半球凸面皮质大致对称,可见宽窄不等或团块状镜像壳状浓影,皮质(灰质)和白质界限清楚;(6)视皮质区在中线处向内左右分叉,典型者呈“X”形;(7)颞极皮质呈环形浓影;(8)皮质下结构清晰,双侧基底节呈“八”字,亦可分辨出尾状核头部和豆状核;丘脑呈单个椭圆形或两个类圆形,内囊清晰;(9)双侧小脑呈“C”形,镜像等大对称浓影。

3 讨论

SPECT显像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了我院2006年3月至2009年1月, 临床疑诊隐性骨折的病例21例, 男16例, 女5例;年龄31~76岁, 平均年龄53岁, 确诊时间为伤后3~5d, 部分病例复查X线平片可见骨折处有骨痂形成。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外伤史。

1.2 方法

所有病例首先进行X线平片检查, 对于怀疑有隐性骨折者又进行了核素骨显像。核素骨显像:采用美国GE公司Millennium MG型SPECT仪, 配低能通用性准直器。显像剂为m99TC-MDP (亚甲基二磷酸盐) , 由北京原子高科提供。静脉注射m 9 9 T C-M D P740MBq (20mci) , 3h后取仰卧位行常规前位和后位全身骨显像。

1.3 隐性骨折的判断标准

对照临床有明显的外伤史和局部疼痛的表现, 确定可疑骨折处。 (1) 可疑骨折处X线平片未发现骨折, 核素骨显像无明显放射性浓聚者, 为正常; (2) 可疑骨折处X线片未发现骨折, 核素骨显像表现为明显放射性浓聚者, 诊断为隐性骨折。

1.4 典型病例

患者:男, 51岁, 前胸部外伤, 局部疼痛住院, X线胸部平片未见异常。2d后右前胸及胸骨部位疼痛加重, 咳嗽时尤为明显, 核素骨显像显示:右侧第三前肋端、胸骨体中部明显局限性放射性浓聚。诊断:右侧第三前肋端、胸骨体中段隐性骨折。

2 结果

21例外伤患者初诊X线平片均未发现骨折征象, 进一步核素骨显像检查并结合临床病史, 确诊为隐性骨折。其中:胸骨合并肋骨骨折1例、肋骨骨折2例、肱骨髁上骨折2例、股骨颈基底部骨折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例、胸椎骨折4例、腰椎骨折4例。2例肋骨骨折和2例肱骨骨折患者1~1.5个月复诊, 可见骨痂形成征象。

3 讨论

隐性骨折是指外伤后常规X线平片检查未能发现而实际存在的骨折。隐性骨折多由于部位隐蔽, 或骨折线细小而导致X线检查难于发现异常, 多发生于股骨颈或粗隆间骨折, 腕骨或足部骨折, 脊柱、骨盆部位骨折[1]。本组隐性骨折病例共21例, 发生于股骨颈基底部和粗隆间的隐性骨折 (8例) , 发生于胸、腰椎的隐性骨折 (8例) , 两者占全部病例的76%, 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核素骨显像诊断隐性骨折的原理是以亲骨性 (可参与骨的代谢) 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合物 (如:m99TC-MDP) 为显像剂, 经静脉注入体内。当骨骼局部血流增多、代谢更新旺盛、成骨活跃时, 聚集的显像剂就较多, 在图像上呈现为显像剂浓聚区[2]。当骨折发生后6~72h内即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骨折部位骨细胞代谢活动异常活跃, 骨修复活动增强, 以及软组织的出血、血肿和炎症反应等, 致使核素明显浓聚于骨折处。骨显像显示骨折的灵敏度极高, 几乎近100%[3]。

核素骨显像常用于较难诊断的骨折病例, 如隐性骨折、多发性骨折等。一次成像可显示全身骨骼, 灵敏度高, 安全、方便。由此可见核素骨显像在早期诊断隐性骨折中有着极高的诊断价值, 可谓金标准之称[4]。

核素骨显像也有它的不足之处, 如特异性不高, 定位不够精确, 骨折、炎症、恶性肿瘤 (包括成骨性转移瘤) , 骨骼的退行性病变, 某些代谢性骨病, 均可导致病变骨的异常放射性浓聚。因此, 在诊断时, 应密切结合临床和其他影像学资料, 综合考虑, 才能得到最正确的诊断。

参考文献

[1]周前.中华影像医学·影像核医学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76.

[2]匡安仁, 李林.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核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112~113.

[3]Giladi M, Ziv Y.Comparison between radio graphy, bone scan, andult resound in the diagnosisof stress fractures[J].Mil Med, 1984, 149 (8) :459.

SPECT显像 篇5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女性乳腺癌的发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我国特别是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首要恶性肿瘤[1,2]。有研究资料表明,该肿瘤骨转移的发生几率为28%~69%[3,4]。因此,早期确诊乳腺癌骨转移对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一般认为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全身骨显像诊断骨转移可比X线诊断早3~6个月,其灵敏度可达95%~97%,而且为全身骨骼一次性检查,故被广泛的采用[5,6]。SPECT全身骨显像的各种技术因素,如静脉药物注射、检查体位的摆放、扫描条件的设定、引流管引流袋的放置、图像后处理、伪影的分辨等对图像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在显像操作过程中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以使显像质量得到保障。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乳腺癌术后患者635例,均来自本院2010年1~12月的住院和门诊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年龄29~78岁,平均52.8岁。全部病例均经术后细胞病理学确诊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程为术后1周~2年,平均9.4个月。

1.2 方法

检查前患者无须特殊准备,首先为患者静脉注射显像剂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MDP),由原子高科杭州分公司提供,放射化学纯度>90%,剂量按14.8 MBq/kg计算,其后嘱患者饮水500~1000 mL,2~4h后开始检查,检查前尽量排尽尿液,并去除体外的金属异物。

仪器用GE Hawkeye Millen nium VG,配低能通用型准直器,矩阵128×512。患者取平卧位,妥善放置引流管、引流袋,扫描从头到足1次连续完成,扫描速度0.2~0.18 m/min。对病变部位和可疑病灶部位加做局部显像或行断层显像。

2 结果

由2名有经验的核医学医师判评,在药物注射、体位摆放、扫描方式、伪影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见表1。576例患者的图像非常满意,35例的图像在药物注射方面存在缺陷,3例的图像在体位摆放方面存在缺陷,5例的图像在扫描方式方面存在缺陷,16例的图像在伪影方面均存在缺陷。

3 讨论

3.1 静脉注射

静脉注射时,宜选择患者最佳的血管,自单独的静脉通路中注射,以保证显像剂能够迅速、完全经静脉进入体内[7]。对于单侧乳腺癌术后患者,应该选择健侧的肘窝或手背静脉进行注射;对于双侧乳腺癌术后患者,不应选择双上肢的浅静脉,可以选择足背等部位进行注射。有条件的可以先置静脉留置针,注射显像剂后用适量生理盐水冲洗并及时拔除静脉留置针;对于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患者,因其管路较长,消毒、冲洗程序复杂,如无专业人员和设备条件,一般不建议使用。注射时,如发现注射点肿胀或渗液等情况应立即停止注射,用棉签或敷贴固定后迅速拔出注射器,另选部位再注射。显像时如发现注射点部位有示踪剂浓聚,可选用与浓聚区大小相当的铅块进行屏蔽,以减少局部浓聚区对周围组织的影响。静脉注射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之后的显像质量。从统计的病例中看,因静脉注射引起的图像缺陷占所有缺陷图像的59.32%,是所有缺陷中最多的,见图1~2。因此,要想提高骨显像的质量,首先应该提高静脉注射的质量。

3.2 体位摆放

体位摆放时,宜选择平卧位,患者平躺于检查床上,头顶和足尖应在扫描范围内,手心向上放于托板上或用固定带固定。单侧乳腺癌术后患者一个月内均需使用吊带托将患侧上肢固定,故检查时应帮助患者将患侧上肢平缓放置于体侧,并固定。同时需注意四肢骨有无交叉重叠,如脚尖等部位需特别注意。骨显像是一种灵敏度高但特异性较低的检查,要正确显示病灶的部位、数目、大小和形态,常需在全身骨显像的基础上,加做局部骨显像,其体位依可疑病变部位而定[7]。本组所有患者中有7例(1.10%)加做局部显像以明确病灶的情况。采取双肩抬高胸椎后位局部显像时,可以判断病灶来自肩胛骨或肋骨,下胸椎和腰椎病变采取后斜位,可以判断病变累及椎骨的具体部位。一些学者认为转移灶常累及椎弓或椎体加椎弓,良性病变单独累及椎体或小平面关节[8]。显像完成时,因大部分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胸大肌、胸小肌被部分或全部切除,需帮助患者从检查床上坐起,使患者安全完成检查[9]。

3.3 扫描方式

全身骨显像扫描速度直接影响图像质量和工作效率,太慢致检查时间过长,患者难以忍受,太快则影响图像质量[7]。使用低能通用型准直器时,笔者认为0.2~0.18 m/min的扫描速度较为适宜。有学者认为在使用低能高分辨型准直器时宜使用0.17~0.13 m/min的扫描速度[7]。当患者较为肥胖、年龄较大时,在患者能够忍受的情况下宜放慢扫描速度。本组所有患者中有5例是因为患者肥胖,而技术员在操作时没有根据情况减慢扫描速度而造成显像不清。

3.4 伪影

在全身骨显像时产生的伪影以尿液污染最为常见。因注射的显像剂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MDP),主要通过尿液排泄,故无论是膀胱内的尿液残留或是体表衣物上的尿液污染,都会对显像产生影响。检查前必须嘱患者排空尿液,如有年老体弱的患者排尽尿液困难的,宜在检查前导尿。在检查中如发现有伪影疑似尿液污染衣裤的,应嘱患者更换衣裤后再行检查;如有发现伪影疑似尿液污染皮肤,应嘱患者清洗可疑部位后再行检查;如疑似尿液污染出现在身体轮廓意外的部位,一般可直接排除病变,见图3。在显像的过程中,如有患者身体或四肢移动时可产生伪影,此时可与患者充分沟通后再行检查;如患者为昏迷或无法配合的情况,可适当应用镇静剂,使患者安静后再行检查。

4 结论

SPECT全身骨显像作为乳腺癌术后患者诊断骨转移的最常用方法之一,核医学技术员在日常操作中应尽量避免各种技术因素如静脉注射、体位摆放、扫描条件、伪影等的缺陷对图像质量产生的影响,尤其是静脉注射,应该把提高静脉注射的质量作为最重要的项目来持续改进,努力确保获得优质的显像质量而为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结果。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患者在行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全身骨显像时的各种技术因素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635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静脉注射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后24h行SPECT全身骨显像,对静脉药物注射、检查体位的摆放、扫描条件的设定、引流管引流袋的放置、图像后处理、伪影的分辨等方面进行讨论和改进。结果 由2名有经验的核医学医师判评,在药物注射、体位摆放、扫描方式、伪影等方面进行评价,576例患者的图像非常满意,59例的图像存在缺陷。结论 SPECT全身骨显像是乳腺癌术后患者诊断骨转移的常用方法,核医学技术员在日常操作中应尽量避免各种技术因素缺陷对图像质量产生的影响,努力确保显像质量。

关键词:全身骨显像,扫描方式,乳腺癌,CT扫描,体位摆放,伪影

参考文献

[1]杨才明,朱清峰,夏淑君,等.性激素与乳腺癌发生和治疗的研究进展[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6,19(2):142-143.

[2]朱宝.SPECT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与血清相关指标协同评价乳腺癌骨转移[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9,22(6):553-554.

[3]马季晓,刘秀杰.实用临床核医学[M].2版.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2:327-333.

[4]苏红媛,张青,胡云,等.170例乳腺癌术后全身骨显像病例分析[J].重庆医学,2005,(8):1133-1135.

[5]王兴斌,李文勇,陈勇,等.乳腺癌骨转移的ECT、CT影像学评价[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123-124.

[6]黄红,周仲佑.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诊断乳腺癌骨转移临床应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6,3(4):45-46.

[7]朱明,屈婉莹,赵洪山,等.全身骨显像操作技术对图像质量的影响[J].中华核医学杂志,2000,20(1):20.

[8]Han LJ,Au Yong TK,Tong WC,et al.Comparison of bonesingle-photo emission tomography and planar imaging in thedetection of vertebral metastases in patients with back pain[J].Eur J Nucl Med,1998,25(6):635-638.

SPECT显像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2年2月至2014年4月于我院行SPECT全身扫描与胸部CT的肺癌患者中选取240例病例, 其中男性148例, 女性92例, 年龄在33~86岁, 平均 (58.14±10.64) 岁。

1.2 仪器和方法

SPECT检测仪器为GE hawkeye仪, 对比剂采用99Tem-MDP, 放射化学纯度在95%以上, 给予患者99Tem-MDP740MBq静注后, 嘱其饮水, 饮用量为1000 mL, 经3~4 h后给予SPECT全身扫描, 速度为20 cm/min, 矩阵设置为256×1024。CT采用西门子公司提供Sensation 64, 采用3 mm重建, 电流为120~140 mA, 矩阵设置为512×512, 以肺尖到肺底作为扫描范围。以上两种检测的间隔时间应保证在2周以内。

1.3 判定标准

SPECT判定:依照临床经验将常见退行性改变、典型外伤、关节炎症、良性病变级人工伪影等情况排除, 见3个或以上无规律性分布病灶或可见病灶数的1~2个呈特异性骨转移表现病例, 则判定为存在骨转移, 0为无转移, 其他情况为疑似。CT判定:依照临床经验将陈旧性骨痂、Schmorl结节、血管瘤、骨岛等病变排除, 将临床表现为典型成骨性、混合型、溶骨性骨破坏者诊断为骨转移, 若不存在以上异常, 则判定为无转移, 若CT骨质密度或是形态存在些许改变, 但无法确定性质的病例则为疑似。以上诊断分别先由经1名核医学与1名放射科医师进行, 之后综合诊断意见进行诊断。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SPECT确诊39例, CT确诊33例, 两组各自诊断情况无统计差异 (P>0.05) , 经二者综合检测共确诊46例, 确诊率显著高于SPECT、CT各自诊断 (P<0.05) , 确诊176处骨转移病灶, 其中129例在CT检测范围内, 占73.30%, 47例处于CT检测范围外, 而CT范围内的129例病灶于SPECT中有124例呈阳性, 占96.12%, 于CT检测中共107例呈阳性, 占82.95%。诊断情况存在统计差异 (P<0.05) 。具体诊断情况见表1。

注:括号内为该组经联合诊断确诊病例 (n)

3 讨论

SPECT全身骨显像因可反映出骨盐的代谢活性等诊断优势, 使其在骨系统各类疾病的临床诊断中, 显示出良好灵敏度, 但因其特异性较差等因素, 在对可疑部位进行进一步确诊时, 还需结合医学影像, 避免假阳性诊断[2]。常规CT检查与SPECT联合诊断, 则可有效减少退变、外伤等因素所致的SPECT假阳性, 并弥补少数在SPECT中的假阴性。同时CT检查具有一定部位局限性, 而SPECT是全身性影像, 可对CT检测扫描范围之外的部位进行骨转移诊断[3], 二者结合, 优势互补, 实现肺癌骨转移诊断的增益效果。本次研究中, 240例肺癌病例经SPECT确诊39例, CT确诊33例, 两组各自诊断情况无统计差异 (P>0.05) , 经二者综合检测共确诊46例, 确诊率显著高于SPECT、CT各自诊断 (P<0.05) , 确诊176处骨转移病灶, 其中129例在CT检测范围内, 占73.30%, 47例处于CT检测范围外, 而CT范围内的129例病灶于SPECT中有124例呈阳性, 占96.12%, 于CT检测中共107例呈阳性, 占82.95%。诊断情况存在统计差异 (P<0.05) 。由此可见SPECT全身骨显像与胸部CT均可作为诊断肺癌骨转移的有效方式, 而二者综合分析则可强化诊断效能, 具诊断增益价值, 值得在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断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一秋, 石洪成, 顾宇参, 等.骨SPECT/CT显像对引细胞癌骨转移诊断的增益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1, 34 (7) :532-536.

[2]李亚伦, 赵祯, 赵丽霞, 等.放射性核素骨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诊断SPECT难于确诊骨病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2, 24 (10) :1641-1643.

SPECT显像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确诊病例5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 对这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检查被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 男30例, 女20例, 年龄34~76岁, 平均 (45.27±16.84) 岁, 其中46例患者出现骨骼疼痛, 7例患者伴随有头晕贫血症状, 3例患者伴随有肢体水肿。

1.2 方法

患者均进行SPECT骨显像检查, 检查前, , 给给予予患患者99TC-亚甲基二磷酸盐静脉注射, 剂量为740~1110 MBq, 并嘱咐患者尽量多饮用水多排尿, 3~4 h后对患者进行检查, 采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Precedence型号SPECT骨显像仪器, 采用放化纯度高于95%的显像剂, 矩阵设置为512×1024, 对患者进行全身骨显像断层扫描。将扫描获取的图像传送至仪器自带的软件中进行重建, 由至少2名核放射科医师进行阅片, 统计其SPECT骨显像对多发性骨髓瘤的阳性检出率和检出病灶数目, 并对其SPECT骨显像的影像学特征进行记录和分析。

2 结果

50例确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 排除手术操作或外伤导致的骨代谢异常后, SPECT骨显像检查结果显示, 有43例患者的骨质代谢表现出现异常, SPECT骨显像对多发性骨髓瘤的阳性检出率为86%。SPECT骨显像共发现148处病灶, 其中有132处病灶表现为放射性核素分布异常浓聚, 所占比例为89.19%, 16处病灶表现为放射性核素分布异常稀疏, 所占比例为10.81%;病灶分布部位:腰椎34处, 所占比例为22.97%, 胸椎18处, 所占比例为12.16%, 颈椎21处, 所占比例为14.19%, 肋骨19处, 所占比例为12.84%, 盆骨14处, 所占比例为9.46%, 四肢骨27处, 所占比例为18.24%, 颅骨15处, 所占比例为10.14%。

3 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浆细胞病变, 因此, 在临床上又被称为“浆细胞骨髓瘤”, 在19世纪后期就有相关记载和病例报道[2], 其临床特征以骨骼中恶性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大量分泌为主, 单克隆恶性浆细胞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无节制的增殖, 导致骨骼中的正常多克隆浆细胞和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受到限制, 进而导致骨质代谢异常, 引发骨质疏松、骨骼疼痛、贫血、高钙血症等临床症状[3], 如患者未能得到及时的治疗, 很可能会累及肝肾功能, 引发溶骨性病变、严重感染[4]。近年来, 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率出现异常增高, 病死率较高, 因此, 临床上有必要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临床治疗, 以延缓其疾病进展。

尽早诊断是给予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及时治疗的关键和前提, 但由于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较为多样化, 且与其他疾病较为相似, 导致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诊断难度较大。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诊断金标准为病理检查, 但这种病理诊断主要是在手术治疗后送检, 无法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因此, 临床应寻求一种有效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方法。

近几年,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 影像学检查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逐渐广泛。SPECT是一种核放射影像学检查方法, 主要是通过对患者机体内发射的γ射线成像来对病灶进行判断。SPECT骨显像近年来逐渐被应用于骨骼病变的临床诊断中, 并逐渐成为恶性肿瘤骨转移或恶性骨骼肿瘤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 可有效反映出机体骨骼内的骨质代谢情况, 通过放射性核素的浓聚或稀疏, 可对骨骼内病灶进行判断[5]。为了探讨SPECT骨显像对多发性骨髓瘤诊断的可行性, 本研究特选取50例确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其SPECT骨显像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 SPECT骨显像对多发性骨髓瘤的阳性检出率为86%, 说明SPECT骨显像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检出率较高;共发现148处病灶, 其中有132处病灶表现为放射性核素分布异常浓聚, 16处病灶表现为放射性核素分布异常稀疏, 说明SPECT骨显像可有效检出多发性骨髓瘤的病灶。

综上所述, 在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诊断中, 应用SPECT骨显像诊断具有可行性, 可有效检出骨质代谢异常和病灶。

摘要:目的 研究并探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 (SPECT) 骨显像在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诊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于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确诊病例5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 对这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统计其SPECT骨显像对多发性骨髓瘤的阳性检出率, 并对其SPECT骨显像的影像学特征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 50例确诊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 SPECT骨显像检查结果显示, 有43例患者的骨质代谢表现出现异常, SPECT骨显像对多发性骨髓瘤的阳性检出率为86%;共发现148处病灶, 其中有132处病灶表现为放射性核素分布异常浓聚, 16处病灶表现为放射性核素分布异常稀疏。结论在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诊断中, 应用SPECT骨显像诊断具有可行性, 可有效检出骨质代谢异常和病灶。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骨显像,诊断,影像学

参考文献

[1]赵峰, 王莹, 赵倩, 等.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20 (4) :303-305.

[2]鲁云峰.SPECT骨显像与MRI短时反转恢复成像对多发性骨髓瘤诊断的比较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36) :67-69.

[3]赵娜, 宋丽萍.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全身骨显像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J].重庆医学, 2012, 41 (15) :1505-1506.

[4]付玉娟.核医学影像诊断62例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价值[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 (19) :163-165.

上一篇:现代生活技术下一篇:公务员思维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